来胶1号雄性不育系和同型维持系小孢子细胞学观察"

来胶1号雄性不育系和同型维持系小孢子细胞学观察

一、莱椒1号"雄性不育系与同型保持系小孢子细胞学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文[1](2020)在《烟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胞质评价及不育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烟草生产上使用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杂交种占烤烟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不育胞质均来自于N.suaveolens,属于sua-CMS类型。该不育类型是目前烟草中已鉴定出的唯一对农艺性状和抗性无显着不利影响的不育类型,但是其败育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更好的利用该不育系,需要挖掘出败育相关的不育基因及败育形成机制。另外,由于目前烟草育种和生产上长期使用sua-CMS这一类不育胞质,遗传基础脆弱,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急需创制和鉴定出新的雄性不育类型,并对现有的胞质不育类型进行农艺性状、抗病性等方面的胞质效应分析和胞质评价。本研究首先鉴定出一种新型不育胞质类型(tab1-CMS),并对现有的7种烟草不育胞质进行了一年两点的农艺性状调查及抗病性分析,对每种不育胞质进行胞质效应分析。其次对sua-CMS及其近等同核异质系烟草花蕾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理分析,研究其败育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形态学、细胞学观察判定tab1-CMS烟草败育发生在花药发育早期造孢细胞时期,扫面电镜下观察发现其花粉粒干瘪凹陷,花粉粒活性试验检测出其花粉粒没有活性,败育率调查结果显示其完全败育。对tab1-CMS、sua-CMS及可育烟草的叶绿体trnC-trnD基因间隔区间进行测序,发现了25个SNPs和InDels,选取合适位点设计引物得到一条588 bp的分子标记,经验证该分子标记是tab1-CMS类型烟草特有的标记。(2)对sua-CMS、glu-CMS、rep-CMS、rus-CMS、tab1-CMS、tab2-CMS和tab3-CMS这7种不育胞质类型烟草和可育烟草的大田期农艺性状和苗期抗病性调查,发现sua-CMS、tab1-CMS、tab3-CMS的不育胞质对农艺性状无显着不利影响,环境是影响tab1-CMS与可育烟草农艺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tab3-CMS对青枯病的抗病性低于可育烟草,但仍属于同一病级,其他不育类型对病害的抗性与可育对照无显着性差异,tab1-CMS烟草对CMV和黑胫病的抗性优于可育烟草。(3)以MS中烟100及对照中烟100为材料,通过形态学、细胞学观察判定sua-CMS不育系的败育时期发生在造孢细胞时期之前,对应花蕾大小≤2 mm,取该时期的不育系和可育系花蕾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462个差异表达基因(p-value adjusted<0.001),从中选取16个差异基因进行qRT-PCR验证,qRT-PCR结果和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证明了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4)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注释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来自热激蛋白家族、内质网中蛋白加工、能量合成耦连的质子交换以及细胞形态建成过程。进一步分析发现:MS中烟100花药发育早期细胞中F1F0-ATPase组成亚基的合成基因出现下调。对小花蕾进行ATP含量的测定发现,MS中烟100内部ATP含量仅为中烟100的52%;内质网中蛋白加工监测过程、错误折叠蛋白降解过程和未折叠蛋白响应过程基因下调而PCD相关基因上调。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花药细胞显微结构发现MS中烟100花药细胞中出现了异常的PCD。推测能量缺陷和内质网胁迫诱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最终导致sua-CMS烟草的败育现象发生。

李伟[2](2020)在《单芒山羊草(Aegilops uniaristata)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U706A的不育与恢复相关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日益缩减,保障未来小麦需求安全势在必行。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产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而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是利用该途径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小麦上,能够真正利用到大田生产的CMS系缺乏,因此发掘新的小麦雄性不育系对加快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意义。U706A是本课题组经过多年培育形成的一种CMS系,其细胞质来源是单芒山羊草(Aegilops uniaristata)。本研究以U706A、其同核保持系706B以及56个来源广泛的恢复系为材料,通过对其表型进行观察以确定其不育性以及败育特点;利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来鉴定与其不育相关的差异基因和代谢通路,探究其败育机制;通过将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检测其易恢性和稳定性;通过用保持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构建一个BC1F1群体,调查该群体的育性分布进行遗传分析并定位该基因,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研究,旨在综合评价该不育系在杂交小麦育种中的利用潜力,为育种家利用该不育系提供参考,为加快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奠定基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育系U706A、保持系706B花药和花粉粒的扫描电镜观察、花粉粒的I2-KI染色以及DAPI染色观察发现,706B的花药饱满,顶端开裂,外壁纹路整齐,内壁乌氏体排列紧密,花粉粒饱满且染色充分。与706B相比,U706A的花药瘦小且干瘪,花药顶端不开裂,外壁纹路紊乱,内壁乌氏体稀疏,花粉粒畸形且染色不充分,表现为染败。2.对处于二核期的U706A和706B的花药进行RNA-Seq,获得9,79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5,928个,下调3,871个。然后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通过数据库比对进行功能注释,综合GO和KEGG分析结果,推测磷脂酰肌醇代谢通路和果胶代谢通路可能与育性相关;另外,对转录因子相关的转录本分析,推测转录因子MYB21可能影响U706A的育性。3.通过两年两地U706A与恢复系的F1代自交结实率的测定,并以K706A与恢复系的F1代为对照。结果发现,U706A的恢保关系与K706A基本一致,U706A的整体结实率略低,但亦有高恢复材料,结实率可达90%以上;对比三个环境下的数据可以发现,U706A后代的稳定性要好于K706A。4.通过U706A//706B/LK783构建BC1F1群体,单株套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发现不育株:可育株≈1:3,符合两对主效基因控制性状的期望,然后经过标记筛选与带型统计将其中一个恢复基因定位在1B染色体上的标记AX-109965610和gwm18之间,两个标记分别与恢复基因的遗传距离为2.5cM和19.6cM。

丁先龙[3](2017)在《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其保持系、恢复系的差异miRNA鉴定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质核互作雄性不育(Cytoplasmic-nuclear male sterility,CMS)主要是由细胞质基因和细胞核基因相互作用而导致花粉败育的一种现象。CMS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授粉控制系统,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国内外研究者已从遗传学、细胞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对大豆CMS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是与其他作物相比,大豆CMS的分子遗传机理仍然存在很多未知。MicroRNA(miRNA)是植物体内重要的转录后调控因子,可以通过降解靶基因转录本或干扰转录本翻译等机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文开展了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其保持系、恢复系的差异miRNA鉴定及功能研究,探索miRNA及其靶基因在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育性调控中的潜在功能。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小RNA测序,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其保持系NJCMS1B、恢复系NJCMS1C的花芽miRNA进行鉴定,共鉴定到571个已知miRNAs、107个已知miRNA前体另一条臂上的miRNA-5p或miRNA-3p、24个已知miRNA家族的新成员和207个novel-miRNAs。差异表达分析发现不育系NJCMS1A与保持系NJCMS1B间有102个差异miRNAs、不育系NJCMS1A与恢复系NJCMS1C间有140个差异miRNAs。采用降解组分析共发现250个miRNAs的241个靶基因,包括SPL转录因子家族蛋白、GAMYB蛋白、HD-ZIP蛋白、AP2转录因子和PPR蛋白等。通过GO(Gene ontology)注释和相关文献报道,发现包括gma-miR156、gma-miR2119等在内的20个miRNA家族可能参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育性调控。2.鉴于miR156及SPL家族为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中枢,因此开展了大豆miR156及SPL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功能研究。小RNA测序鉴定得到25个大豆miR156家族成员、2个大豆miR156家族新成员,降解组分析结果显示miR156的靶基因主要为SPL家族成员。gma-miR156b及其靶基因GmSPL9和GmSPL13A的转基因拟南芥功能研究发现,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转gma-MIR156b拟南芥的开花时间延迟、叶片数和分枝数增加、株高降低、角果长度变短和角果种子数目减少,转GmSPL9基因拟南芥的株高增加和角果长度变长,转GmSPL13A基因拟南芥的叶片数减少、叶型发生变化、株高增加和角果提早成熟,以上结果表明miR156和SPL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3.小RNA测序分析显示gma-miR2119在不育系NJCMS1A花芽中上调表达,降解组分析表明乙醇脱氢酶1(ADH1)为gma-miR2119的唯一靶基因,qRT-PCR分析显示GmADH1在NJCMS1A花芽中下调表达,意味着gma-miR2119与GmADH1之间可能存在负向调控的关系。进一步转基因拟南芥功能研究发现gma-MIR2119过表达拟南芥出现了花粉不育、角果长度变短、角果宽度变窄、角果种子数目减少等雄性不育表型。在35S::gma-MIR2119转基因拟南芥中gma-miR2119上调表达而AtADH1下调表达,同时检测到乙醇脱氢酶活性下降,推测35S::gma-MIR2119转基因拟南芥中花粉不育可能与AtADH1下调表达和乙醇脱氢酶活性下降有关。根据以上结果推测gma-miR2119和GmADH1可能参与了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育性调控。

钟兴华[4](2017)在《无花粉污染菊花的选育和花粉败育转录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作为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在花卉产业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菊花的开花过程中,花序中央的小花是由外轮逐渐向内轮发育,花粉逐渐散出,大量的花粉团掉落在舌状花上,导致观赏价值降低;此外,大量的花粉漂散到空气中,会造成花粉污染,对人体的皮肤和呼吸道产生过敏性危害,导致花粉症。因此,选育无花粉污染菊花新品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菊花最普遍、最卓有成效的育种方法仍然是传统的杂交育种,研究菊花与散粉有关的花器性状的遗传规律将为菊花散粉性状的分子标记和QTL定位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为培育无花粉污染的菊花奠定理论基础。为此,本研究首先以无花粉污染(花药不含花粉或花药壁不开裂)菊花品种‘Kingfisher’、‘南农玉笏’、Q1-62、QX-107、‘南农冰激凌’和QX-008为母本,‘南农菲紫,、‘南农红橙’、‘南农银山’、‘南农红焰’和‘诺亚’为父本开展了人工杂交实验,研究了部分组合杂交亲和性和子代散粉特性或花粉污染程度,在此基础上筛选并获得无花粉污染株系。其次,选择父母本性状差异较大且后代群体数量大的组合,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并结合单个F2世代分离分析方法对F1分离群体进行混合遗传分析。最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花粉败育品种‘Kingfisher’品种花粉败育关键时期前后转录组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在20个杂交组合中,统计得到QX-107 ב南农红橙’、QX-107 ב南农银山’、Q1-62 ב南农红焰’的花粉在柱头上萌发数目最多,平均分别为19.93、17.53、15.63粒;QX-008 ב南农红橙’、‘南农冰激凌’ב南农红橙’、QX-107 ב南农菲紫’的花粉在柱头上萌发数量中等,分别为6.87、9.87、10.87粒;QX-008 ב诺亚’、‘南农玉笏’ב南农红焰,、Q1-62 ב诺亚’的花粉在柱头上萌发数量极低,分别为0、0.02、0.12粒。QX-107 ב南农红橙’、QX-107 ב南农银山’结实率较高,分别为53.02%、51.73%。Q1-62 ב南农菲紫’、QX-008 ב诺亚’结实率极低,分别为0.63%、0。QX-107 ב南农红橙’、QX-107 ב南农银山’、‘南农冰激凌’ב南农菲紫’的结实率/授粉8 d后子房饱满率比值分别为97.43%、94.40%、104.04%;而‘南农玉笏’ב南农菲紫,、‘南农玉笏’ב南农红焰’、Q1-62 ב南农菲紫’分别为7.23%、2.00%、7.73%。另外,获得的57个无花粉污染F1代中有23个花药不含花粉,其余34个花药含花粉但花药不开裂。结果表明:以无花粉的品种作为母本,其柱头可授性和结实率较低,但得到无花粉的后代较多;而以花药含花粉但花药壁不开裂的品种作为母本,其柱头可授性和结实率普遍较高。(2)花药含粉量和花序含粉量性状在F1群体中变异系数分别高达80.63%、88.64%,杂交后代中超亲分离现象广泛存在,中亲优势率分别为29.33%、-4.11%。花药含粉量符合B-2模型,也就是“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效应”,主基因遗传率高达85.56%;花序含粉量符合B-1模型,即由2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其主基因遗传率为80.15%。结果表明:F1群体变异系数极高,花药含粉量与和花序含粉量性状都由2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高,受环境影响小。(3)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花粉败育品种‘Kingfisher’花粉败育时和败育后两个时期转录组的差异,获得25.39 Gb数据,组装并去除冗余后得到98,459个Unigene,57,226个Unigene注释到7个数据库。筛选得到18,663个基因在样品间具有显着差异,其中败育后时期相对于正在败育时期显着上调表达的基因共8,448个,显着下调的基因共10,215个;对差异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与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质降解、ROS相关的基因以及一些转录因子在败育时显着表达。结果表明:半胱氨酸蛋白酶、天冬氨酸蛋白酶、metacaspase、26S/泛素蛋白酶体、乙烯、AMS、ZAT1和CalS5等很可能在调控菊花花粉败育代谢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菊花花粉败育基因的克隆和花粉败育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吉姣姣[5](2014)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机制和相关基因及标记的鉴定》文中研究表明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是线粒基因组重组所引起的植物雄蕊败育现象。花粉产生是一个由遗传因子严格控制的复杂过程,尽管目前已发现辣椒(Capsicum annuum L.)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线粒体异常开放阅读框orf507及突变的Ψatp6-2基因相关,但是其与线粒体呼吸代谢相关酶的关系,及其在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此外,在某些可育胞质中也可观察到轻微的orf507基因与Ψatp6-2基因扩增产物出现,而且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存在多种败育特征,说明在辣椒不育系中还存在着其他不育相关基因。更为重要的是单一不育细胞质源的广泛应用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开发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并鉴定其功能将为阐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提供理论基础,并丰富细胞质雄性不育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为此,本试验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HW203A及同核异质保持系HW203B为试验材料,首先对其花药进行了发育细胞学观察,以确定HW203A的败育特征,然后通过qRT-PCR技术对orf507基因与Ψatp6-2基因进行了表达模式分析,并利用VIGS技术及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对这两个基因进行了功能分析。在此基础上,以3套不同类型的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为材料,利用SRAP技术对其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分析,以期开发新的CMS标记,并探讨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育系HW203A花药败育发生在四分体时期以后,并伴随着细胞程序性死亡提前进行。orf507基因与Ψatp6-2基因在花药中的表达量均为最高,不育系orf507基因下调表达,保持系中不表达;不育系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在四分体时期达到最高,与保持系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花药发育,不育系Ψatp6-2基因呈下调表达,对应的F1Fo-ATPase水解活性逐渐降低,而保持系atp6-2基因则为上调表达,与花药发育初期之后急剧下降的F1Fo-ATPase水解活性变化趋势成反比。这些说明不育系HW203A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及F1Fo-ATPase存在功能障碍,并且与花药败育有着密切的关系。2.通过VIGS技术对保持系atp6-2基因及不育系Ψatp6-2基因功能进行了初步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保持系atp6-2基因沉默导致线粒体F1Fo-ATP合成酶水解活性增强,并引起了花粉败育;不育系中Ψatp6-2基因的沉默则抑制了F1Fo-ATP合成酶水解活性,并使得不育系育性得到了部分恢复。突变的ATP水解功能同样影响了基因沉默植株对外界非生物胁迫的耐性。对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不同发育时期花药进行F1Fo-ATPase组织化学定位分析发现,ATP大量提前水解发生在不育系花药发育的四分体时期,但是在单核小孢子时期却没有观察到ATPase水解反应颗粒存在,这些结果说明Ψatp6-2基因的表达使得F1Fo-ATP合成酶ATP水解活性在花药发育过程中发生改变,并最终导致了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现象的发生。3.保持系与不育系花药细胞色素c氧化酶组织化学定位分析发现,不同发育时期绒毡层细胞及外围的绒毡层膜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存在显着差异。为了进一步分析orf507基因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中的作用,构建TCON植物表达载体,以烟草绒毡层特异表达启动子TA29启动子启动表达orf507基因,并通过coxIV转运肽转运至线粒体。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形态学基本无变化,但是结果量少,且其花药不饱满,呈黄化皱缩状态,基本不开裂,只能够产生少量花粉,但是花粉自然破损率高,萌发力低,呈部分不育特性;与不育系花药严重干瘪皱缩,不能产生花粉的败育特征存在差异。转基因植株花药四分体时期绒毡层细胞发生了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提前进行,细胞消融,至单核小孢子时期,小孢子变形并降解。orf507基因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保持系atp6-2基因的表达,且能增强花药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与F1Fo-ATP合成酶ATP水解活性。这些结果说明orf507基因的表达改变了花药绒毡层细胞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及F1Fo-ATP合成酶ATP水解活性,导致线粒体能量紊乱,引起绒毡层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提前进行,最终诱发了植株部分不育现象的发生。4.对3套不同类型的CMS系统的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SRAP(sequence related amplification of polymorphism)分析以开发新的可靠的CMS特异标记。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Tail-PCR技术,发现了一个不育胞质特异的分子标记-SCAR130,其在不育系线粒体DNA中在SRAP引物位点结合处发生了10bp碱基缺失突变,使得在不育系中的扩增只能产生130bp的片段,而在保持系中扩增产物片段大小为140bp。S型胞质可以通过PCR扩增片段大小不同而准确简单的被筛选出来。将SCAR130、orf507、ψatp6-2和accD-U4个分子标记分别用于不同类型的辣椒品系中检测发现,SCAR130具有更可靠的稳定性。同源比对分析发现,这一标记位于烟草线粒体“trnE”和“trnS”基因之间。而且,SCAR130连锁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其在不育系花药败育时期的表达量要显着高于保持系,这一结果表明SCAR130标记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关系密切,因此,orf507及ψatp6-2基因之外的其他不育相关因子可能存在并参与了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调控。

赵海燕[6](2013)在《棉花亚棉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十分明显的杂种优势。而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不仅是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而且是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遗传机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棉花亚棉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同核异质保持系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遗传学、生理生化、差异转录组学以及差异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的研究,首次采用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相结合的方法,从“组学”角度解析棉花亚棉A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花器形态观察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花器形态差异比较明显,不育系亚棉A的花药瘦小,深褐色,花药皱缩不开裂,无花粉散出,但雌蕊发育正常;保持系亚棉B的花药肥大饱满,乳黄色,开裂后花粉散出布满整个花药。亚棉A与亚棉B的花器官中,花瓣宽度和子房直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而花朵鲜重、花瓣长度、花瓣长×宽、柱头长度、花丝长度、花药长度、花药宽度、花药长×宽指标的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2.对亚棉A、哈克尼西棉和晋A三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了线粒体RAPD分析,结果发现引物E89397在3个不育系中分别扩出了3种不同的条带图谱,表明这3个不育系的线粒体DNA之间有差异,分别为不同的胞质不育类型。3.细胞学研究表明:不育材料亚棉A的败育时期主要在造孢细胞期至减数分裂细线期前;在显微结构上,败育迹象起始于造孢细胞期,造孢细胞粘连,无核仁,部分已解体,未解体造孢细胞发育成的小孢子母细胞中核仁消失,在减数分裂细线期前完全解体,而绒毡层细胞延迟发育,且与中层细胞在整个花药发育过程中不降解,这些异常现象导致最终形成无花粉粒的花粉囊;在亚显微结构上,造孢细胞和小孢子母细胞中出现线粒体内嵴消失、内质网断裂等降解迹象的同时,相应绒毡层细胞中也出现了线粒体退化的异常现象。绒毡层细胞延迟发育可能是引起亚棉A小孢子败育的主要原因。4.生理生化研究表明:生化指标和光合指标的变化与育性相关。在酶活性方面,不育系败育后花蕾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高于保持系,而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却明显低于保持系;不育系的叶片和不同发育时期花蕾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均低于保持系。在光合特性方面,从蕾期到吐絮期的生育期内,不育系亚棉A叶片中净光合速率均低于相应保持系亚棉B;不育系叶片的蒸腾速率和胞间C02浓度除在蕾期高于保持系外,其余时期均低于保持系;不育系叶片上的气孔导度在蕾期和吐絮期均明显高于保持系,在花期和铃期却低于保持系;不育系亚棉A叶片中的水分利用率除在花期明显高于保持系外,其余生育时期均低于保持系。5.以亚棉A的花蕾和叶片为材料,对比分析了CTAB法、热硼酸法及5个不同生物公司的RNA提取试剂盒提取的RNA的完整性和纯度,结果发现北京艾德莱生物公司的RN09和RN37试剂盒提取的棉花花蕾总RNA完整性较好,纯度、得率较高,比其它方法和试剂盒更适宜提取棉花花蕾的总RNA。6.采用cDNA-AFLP技术,对不育系亚棉A及其保持系亚棉B败育前、中、后期的花蕾进行了转录组研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共检测到550条差异条带,其中亚棉A败育中期特有差异条带有226条,占总差异条带的41.09%;这些差异表达条带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不同发育时期花蕾中表达,既存在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区别,从中选取132个TDFs经回收、二次扩增、克隆测序后获得99个TDFs的核苷酸序列,其中98个TDFs能在NCBI数据库中搜索到同源序列;the Gene Ontology分析发现这些差异片段主要参与分解代谢、生物合成、内质网应激反应等生物过程,位于线粒体、质外体、叶绿体等细胞组分中,涉及分子结构活性、转录调控、抗氧化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了β-丙氨酸代谢、RNA降解、蛋白质运输和碳代谢等途径。推测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亚棉A的育性相关。7.随机选取cDNA-AFLP中的7个差异表达片段,应用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PCR进行表达模式验证,结果显示所选取差异片段的RT-PCR结果与qRT-PCR结果一致,且与cDNA-AFLP的分析结果相同。这些实验结果证明cDNA-AFLP技术的可靠性和进行该项研究的可行性。8.采用cDNA-AFLP、TAIL-PCR和3’-RACE3种技术从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亚棉A中克隆了1个Class Ⅲ过氧化物酶基因的cDNA全长,将其命名为GhPrx65。该基因序列全长为1275bp,编码一个拥有334个氨基酸的蛋白。序列分析发现,GhPrx65同可可的Class Ⅲ过氧化物酶的一致性最高,具有一个近端的亚铁血红素配基保守域、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存在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3个磷酸化位点。半定量和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该基因也只在不育系造孢细胞期的花药中表达。推测Class Ⅲ过氧化物酶基因GhPrx65可能在不育系花药发育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与不育系的败育相关。9.对蛋白提取和双向电泳体系进行了优化,获得了一种适合棉花花蕾蛋白质提取和双向电泳的技术体系:即用改良的苯酚提取法提取棉花不育系及保持系花蕾总蛋白质,双向电泳用24cm、pH3-10NL的IPG预制胶条,蛋白上样量为800ug,最后获得高清晰度和分辨率的pH3-10NL范围的蛋白质表达图谱。10.采用优化的双向电泳、质谱鉴定以及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对亚棉A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进行了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经PDQuest8.0.1分析,不育系与保持系两个败育关键时期花蕾即A2、B2、A3、B3的双向电泳图分别检测到1013、1110、1112、1127个蛋白斑点。通过差异比较和统计学分析,A2与B2间有5个差异表达蛋白,A3与B3间有9个差异表达蛋白。选取其中11个差异表达蛋白质斑点进行质谱分析,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内质网应激反应和过氧化氢的应答等生物过程,位于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组分中,主要在与金属离子结合上起着重要作用,涉及光合生物固碳和二羧酸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代谢等代谢途径。推测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与亚棉A的育性相关。mRNA水平研究显示差异蛋白基因在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发育的7个时期都有表达,表达高峰期主要位于3时期之前;这些基因表达量与其蛋白表达量不完全一致可能是由基因转录后加工及翻译后蛋白修饰等造成的。11.利用回交转育法,以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亚棉A为不育源,转育出4个遗传稳定的BC6胞质不育系YMA1-YMA-1、YMA2、YMA7和其保持系YMB1、YMB-1. YMB2、YMB7。采用测交筛选法选育出亚棉A的恢复材料10N93R、10N91R,进行NCⅡ交配,配制出5个杂种组合,初步实现了三系配套。10N93R、10N91R对胞质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模式研究发现,(A×R)F2世代的育性分离比为13:3和3:1,(A×R)F1×B或Ax(A×R)F1测交群体的育性分离比为2:2,推测亚棉A的育性恢复可能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其中部分显性基因作用的发挥与不育系的核背景相关。

袁稳[7](2012)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文中指出辣椒(Capsicum annuum L.)原产中南美洲,是一种世界性的蔬菜和加工调味品,据农业部统计,从2000年起全国每年栽培面积在140万公顷左右,是我国第二大蔬菜作物。作为常异花授粉植物,辣椒的杂种优势极为显着,F1代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已得到广泛应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和重要途径,是当今世界辣椒育种的主攻方向。为了更好地利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杂种优势育种,进一步阐述和丰富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相关机理,本文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A及其相应的保持系21B为材料,采用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蔗糖沉淀与差速离心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线粒体DNA,运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和分析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DNA差异,寻找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分子标记,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找到的不育相关特异片段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基因组DNA-SRAP分子标记研究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A及其相应保持系21B的基因组DNA进行比较分析,64对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获得了1792条从100bp-1000bp大小不同的条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28条清晰的条带,共检测到4个多态性位点,其中不育系材料中2个,将差异片段进行回收、克隆测序,特异片段Me7Em4-280和Me2Em7-230序列全长分别为283bp和236bp,经NCBI数据库比对分析表明,Me7Em4-280核苷酸序列与多种植物的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D (ndhD) gene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片段Me2Em7-230与Oryza sativa Indica Group strain WA-CMS mitochondrion基因同源性为74%。根据差异片段序列特点设计特异SCAR引物,在不育系和保持系单株DNA中进行扩增验证,都仅在不育系中扩增出目的条带,从而推测本研究获得的两个SCAR标记很可能与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紧密连锁。2.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DNA-SRAP分子标记研究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A及其保持系21B为材料,采用差速离心与蔗糖沉淀相结合的方法提取辣椒黄化苗线粒体DNA,进行SRAP分子标记,结果表明:(1)12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获得了3072条100-1000bp的条带,多态性位点仅有9个,占0.29%,其中7条多态性条带位于21A中。(2)对多态性条带回收、克隆和测序,分析比对后发现,9个克隆在Genbank中找到了相似的功能,绝大部分与能量代谢有关。(3)根据21A中的多态性序列特点设计特异SCAR引物,在21A和21B的单株基因组DNA中进行扩增验证,4对引物在21A中扩增出目的条带,表明已成功地将SRA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是新发现的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相关的片段。3.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作为一种精确的基因表达分析技术而广泛应用于多种植物的表达研究中。本文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A线粒体DNA分离出的与不育性状相关的基因CMS721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只在不育系中表达,并且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差异很大,基因表达量在中花蕾时期迅速下降,推测该基因控制辣椒花药中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的表达,中花蕾时期表达量减少,能量代谢异常,引起小孢子发育障碍,最终导致雄性不育。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郭爽,常绍东,黄贞,刘玉平,曹翠文[8](2012)在《辣椒雄性不育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在辣椒上同时存在细胞质不育和细胞核不育两种遗传类型的雄性不育,是研究植物雄性不育育性表达很好的试验材料。介绍了辣椒雄性不育的小孢子败育机理、育性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育性相关基因遗传特点以及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并指出今后辣椒雄性不育研究的重点。

张玲玲[9](2012)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FS1030A小孢子发生细胞学观察和败育时期花药差异蛋白质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辣椒(capsicum annuum L)为常异花授粉作物,杂种一代优势明显。辣椒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和利用,不仅降低育种成本,提高育种效率,而且也提高种子纯度。特别是细胞质不育系(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的利用,可以避免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必须要拔除50%可育植株的缺点,直接应用于辣椒的“三系”配套育种,促进了辣椒杂种优势的利用。在辣椒CMS利用过程中,恢复系主要分布在羊角椒和线椒中,灯笼椒类型恢复基因很难筛选到,就造成一部分CMS由于找不到恢复系而限制了其在育种中的利用。因此,对辣椒雄性不育发生的机理研究,有利于找出辣椒育性恢复规律,对辣椒CMS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对辣椒CMS败育机理的研究已经从细胞学、生理生化、分子水平等方面在败育时期和方式、线粒体嵌合基因的发现、mRNA编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国内外关于辣椒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系花药蛋白质组中差异蛋白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在透射电镜细胞学观察的基础上,确定辣椒细胞质不育系FS1030A败育发生时期,又以败育时期花蕾为材料,提取花药总蛋白质组,经纯化,除盐处理,利用2D-DIGE技术进行蛋白质分离,Decyder6.5(GE)软件对凝胶图谱进行分析,选取13个差异蛋白质点进行MALDI-TOF/TOF-MS质谱鉴定,Mascot软件检索ncbi-green plant蛋白质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辣椒细胞质不育系FS1030A败育发生在四分体形成之前,花蕾外部形态表现为心叶半展开,花萼紧闭。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绒毡层细胞结构发生了两种异常变化:部分绒毡层细胞高度液泡化,径向过度伸长,后期生长为多层细胞,导致药室狭小,严重挤压小孢子母细胞致使其发育畸形,进而退化解体,不能形成正常的四分体小孢子,最终导致小孢子败育;部分绒毡层细胞过早解体,解体的绒毡层细胞与小孢子母细胞残迹在药室中形成了一条染色较深的带。绒毡层异化,中层不解体,不能为小孢子母细胞的进一步发育提供营养,从而造成花粉母细胞变形,降解,最终败育。(2)通过Decyder6.5(GE)软件分析,等电点在3~10范围内,可识别约1070个较为清晰的蛋白质点,共确定了1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6个在FS1030A中上调表达,7个下调表达。采用MALDI-TOF/TOF-MS肽指纹图谱分析,并结合Mascot软件在ncbi-green plant数据库搜索,鉴定出的蛋白质分别是: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基转移酶、推定组蛋白H3和组蛋白H1、组成胞液80S核糖体和60S大亚基的核糖体蛋白L31和60S核糖体蛋白L13a、MADS相似蛋白AGL1、Ran结合蛋白1b、pollenless3、蛋白成熟酶K(maturase K)、AS-ZmSLR蛋白、推定的叶绿体RNA加工蛋白、胚胎缺陷蛋白2746(EMB2746)和一个未知蛋白。它们参与了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基因表达调控、配子体发育调控以及细胞分裂调控等生命过程,辣椒CMS FS1030A的败育可能可能与这些生命过程异常有关。

牛娜[10](2012)在《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统的分子细胞遗传及CMS基因(rfv1-Rfv1)的定向导入和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研究》文中认为小麦像玉米、水稻等作物一样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有效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是提高其产量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主要是利用小麦雄性不育来实现杂种优势,而小麦雄性不育又分为遗传型雄性不育(核不育,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光温敏不育)和生理型雄性不育(化杀剂诱导不育等)。大量研究表明每种途径都有其明显的优势和需要克服的缺点,相对来讲,核质互作型小麦雄性不育和化杀途径是两条较有生产潜力的途径。黏类(黏型、偏型和二角型等一些易保持、易恢复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总称)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其最大特性是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基因单一,不育性彻底,易恢复性高;但与CHA(化杀诱导雄性不育)途径相比,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又因受限于不育系和恢复系制约配制强优势组合的几率较低。本研究以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在对其育性进行分子细胞遗传研究的基础上,旨在探索原有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局限性,拓宽其新的不育-恢复基因源,然后将CHA途径的优点与黏类小麦雄性不育三系途径相结合,充分发挥这两种途径的优点,以建拓出一套杂交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为三系杂交小麦能早日进入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获得下述重要结果:1.黏类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F1中期Ⅰ部分染色体配对异常和后期Ⅰ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核质互作的结果;中期Ⅰ单价体细胞频率和后期Ⅰ染色体变异率呈显着正相关;K、Ven、B型异源细胞质对杂种F1育性恢复性无显着相关性;中、后期染色体变异率与杂种F1育性恢复性呈负相关,中、后期染色体变异有降低杂种F1育性的作用。2.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加性-显性(AD)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F1结实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显性效应;(2)不育系(V)-90-110、(Ven)-90-110、(K)-224、(V)-224在四个结实性状上,具有正向显着或极显着加性效应;亲本5253、02-7-215、00-6-247、M8003具有使不育系恢复度提高的加性效应;(3)双亲加性效应高的组合多表现出其显性效应比较差;(4)国际法恢复度高的组合(K-224×5253),究其原因是双亲国际法恢复度的加性效应高;(5)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杂交结实率的高低与环境互作相对较小,育性恢复性在年份间表现比较稳定。3.对几类不同来源的黏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基因载体进行了筛选与鉴定,并对其育性特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根尖体细胞随体鉴定和APAGE电泳筛选出SP4,莫迦小麦两种黏类小麦雄性不育载体,其为非1BL/1RS类型,其它不育载体均属于1BL/1RS类型;(2)选择不同来源的不育基因载体培育成的新型黏型、偏型不育类型进行育性恢复性测定发现,非1BL/1RS类型SP4、莫迦两种不育载体的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有一定差异,且育性恢复度相对较低,莫迦不育类型育性恢复性要高于SP4类型,在实际应用上应加以重视;(3)供试黏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其不育性是在整个配子发育过程中连续产生的。4.采用SDS-PAGE和A-PAGE对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新种质材料及回交转育后代的特定染色体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SDS-PAGE分析鉴定出小偃22、SP4、西农2611、莫迦不具有43和40kD谱带,为非1BL/1RS核型;(2)A-PAGE技术对部分亲本材料鉴定小偃22、SP4、西农2611、莫迦则不含GldlB3位点,为非1BL/1RS核型,其余为1BL/1RS核型;(3)A-PAGE技术对部分采用1BL/1RS易位系转育不育系后的保持系后代材料进行鉴定,显示出大部分转育后代含有GldlB3醇溶蛋白标记位点,为1BL/1RS易位系;5.对杂交小麦化杀强优势组合西杂一号、西杂五号亲本遗传背景进行鉴定,发现西杂一号两个亲本均为1BL/1RS类型,西杂五号两个亲本均为非1BL/1RS类型,针对不同核型,专门设计了1BL/1RS类型和非1BL/1RS类型化杀强优势组合定向转化三系强优势组合各自保持系、不育系及恢复系转育体系与程序。6.按照设计好的转育程序图,将西杂一号的母本西农Fp1定向转育为具有SP4、莫迦小麦1Brfv1的新保持系,并同时进行不育系的转育;将西杂一号的父本Mp1转育为具有R5253、R5383的1BRfv1的恢复系。在此过程中,建立了利用多重PCR技术,同时结合传统的根尖随体鉴定技术对1BL/1RS易位纯合体和易位杂合体鉴定的技术体系。7.按照设计好的转育程序图,将西杂五号的母本西农Fp2定向转育为具有SP4、莫迦小麦1Brfv1的新保持系,在转育过程中,建立了SDS-PAGE和A-PAGE鉴定目标基因所在染色体的方法技术体系。SDS-PAGE鉴定结果发现SP4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6+8可作为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基因的示踪特征亚基,为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移到非1BL/1RS易位系提供了可靠的转育与检测依据。A-PAGE分析结果发现,在ω-醇溶蛋白区也发现莫迦和SP4不同于西农Fp2的特异蛋白条带,可作为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移到非1BL/1RS易位系的示踪蛋白条带。8.经过多年回交转育,现已获得杂交小麦西杂一号、西杂五号母本同型黏类小麦非1BL/1RS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其不育系正在转育中,获得杂交小麦西杂一号、西杂五号父本同型黏类小麦非1BL/1RS雄性不育系的恢复系。

二、莱椒1号"雄性不育系与同型保持系小孢子细胞学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莱椒1号"雄性不育系与同型保持系小孢子细胞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烟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胞质评价及不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
    1.2 细胞质对植物表型的影响
    1.3 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鉴定
    1.4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
        1.4.1 花药形态建成
        1.4.2 细胞毒性
        1.4.3 能量代谢
        1.4.4 细胞程序性死亡
        1.4.5 逆行调节
    1.5 转录组测序揭示不育机制
    1.6 烟草细胞质雄性不育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7.1 目的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烟草tab1-CMS的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tab1-CMS雄蕊形态学观察、花粉粒扫描电镜观察以及花粉粒活性检测
        2.2.2 tab1-CMS花药发育的细胞学观察(石蜡切片观察)
        2.2.3 tab1-CMS育性统计
        2.2.4 DNA提取、PCR扩增、克隆、测序
        2.2.5 tab1-CMS特异片段扩增及验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tab1-CMS形态学和育性分析
        2.3.2 tab1-CMS花粉的败育时期
        2.3.3 tab1-CMS的特异分子标记
    2.4 讨论
第三章 雄性不育烟草的胞质效应评价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供试毒株及菌种
    3.2 试验方法
        3.2.1 农艺性状调查
        3.2.2 抗病性调查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类型胞质对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3.3.2 不同类型胞质对烟草抗病性的影响
        3.3.3 tab1-CMS不育系细胞质对烟草农艺性状和抗病性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sua-CMS烟草的转录组分析及其不育机制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实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sua-CMS烟草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
        4.2.2 转录组测序
        4.2.3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4.2.4 qRT-PCR分析
        4.2.6 透射电镜观察早期花药细胞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ua-CMS烟草与可育系烟草花药发育对比
        4.3.2 转录组测序结果
        4.3.3 差异基因分析
        4.3.4 差异基因的GO和 KEGG分析
        4.3.5 DEGs的 qRT-PCR分析
        4.3.6 DEGs的相关通路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2)单芒山羊草(Aegilops uniaristata)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U706A的不育与恢复相关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种优势现象及雄性不育
        1.1.1 杂种优势现象
        1.1.2 植物雄性不育
    1.2 小麦CMS相关研究
        1.2.1 小麦CMS系的类型
        1.2.2 小麦CMS系育性恢复
        1.2.3 育性恢复基因定位
    1.3 利用转录组学研究不育机制相关进展
    1.4 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目的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U706A的花药及小孢子败育的表型观察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所需溶液的配制
        2.2.2 花药的表型观察
        2.2.3 花药及小孢子的扫描电镜观察
        2.2.4 DAPI染色
        2.2.5 碘化钾染色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花药与花粉粒的表型分析
        2.3.2 小孢子发育过程分析
    2.4 讨论
        2.4.1 不育系的表型特征
        2.4.2 小孢子发育过程的特征
第三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Mu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相关的基因与代谢通路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RNA提取和c 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3.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3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
        3.2.4 果胶含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RNA测序和基因注释结果
        3.3.2 差异基因的筛选及功能注释
        3.3.3 转录因子分析
        3.3.4 qRT-PCR验证基因的表达模式
        3.3.5 果胶含量的测定
    3.4 讨论
        3.4.1 膜信号分子与育性的关系
        3.4.2 转录因子与育性的关系
        3.4.3 细胞壁与育性的关系
第四章 U706A的易恢性及强恢复系的筛选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F_1代种子的获得
        4.2.2 F_1代的种植及结实率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环境下不育系的易恢性
        4.3.2 不同恢复系的恢复力
    4.4 讨论
第五章 U706A的育性恢复基因定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所需试剂
        5.2.2 分离群体的构建
        5.2.3 分离群体的种植、挂牌及结实率的测定
        5.2.4 DNA的提取及混池构建
        5.2.5 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
    5.3 试验结果
        5.3.1 遗传分析结果
        5.3.2 恢复基因遗传标记的电泳结果及遗传图谱的绘制
    5.4 讨论
        5.4.1 育性恢复遗传模式的探讨
        5.4.2 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研究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其保持系、恢复系的差异miRNA鉴定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1.1 植物雄性不育概述
        1.2 植物雄性不育的来源
        1.3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
        1.4 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1.5 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1.6 植物雄性不育的发生和育性恢复机理研究
        1.7 植物雄性不育的组学研究
        1.8 植物雄性不育的杂种优势利用
    2 大豆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2.1 大豆雄性不育的发现和类型
        2.2 大豆雄性不育机理研究
        2.3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3 小RNA测序和降解组分析研究进展
        3.1 小RNA的发现
        3.2 植物miRNA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机制
        3.3 植物miRNA的鉴定
        3.4 植物miRNA的靶基因鉴定
        3.5 植物雄性不育相关miRNA的研究进展
        3.6 miR156和SPL与植物生长发育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其保持系、恢复系的差异miRNA鉴定及降解组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总RNA提取
        1.3 小RNA文库构建和数据分析
        1.4 候选miRNA预测
        1.5 已知miRNA保守性分析
        1.6 高可信度miRNA鉴定
        1.7 已知miRNA碱基编辑分析
        1.8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1.9 qRT-PCR分析
        1.10 降解组文库构建和数据分析
        1.11 miRNA降解位点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的检测
        2.2 小RNA文库构建和数据分析
        2.3 已知miRNA的鉴定
        2.4 已知miRNA的保守性分析
        2.5 已知pre-miRNA另一条臂上的novel miRNA鉴定
        2.6 已知miRNA家族的新成员鉴定
        2.7 Novel miRNA鉴定
        2.8 高可信度miRNA鉴定
        2.9 已知miRNA碱基编辑分析
        2.10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2.11 差异miRNA的qRT-PCR分析
        2.12 miRNA的靶基因鉴定
    3 讨论
        3.1 本研究中鉴定的miRNA与已报道植物miRNA的特征比较
        3.2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育性调控中潜在的miRNAs及其靶基因
    4 小结
第三章 大豆miR156家族和SPL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miR156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3 GmSPL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miR156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GmSPL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gma-miR156b及其靶基因GmSPL9、GmSPL13A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质粒、菌株和主要试剂
        1.3 总RNA和DNA提取
        1.4 qRT-PCR分析
        1.5 gma-MIR156b和gma-MIR156b启动子的克隆
        1.6 GmSPL9和GmSPL13A的克隆
        1.7 gma-MIR156b的植物过表达载体构建
        1.8 gma-MIR156b启动子的植物过表达载体构建
        1.9 GmSPL9和GmSPL13A的植物过表达载体构建
        1.10 gma-MIR156b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1.11 拟南芥的培养及遗传转化
        1.12 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1.13 亚历山大染色分析
        1.14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解组分析鉴定gma-miR156b的靶基因
        2.2 gma-MIR156b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2.3 gma-MIR156b启动子的克隆、序列分析和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2.4 GmSPL9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2.5 GmSPL13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2.6 gma-miR156b、GmSPL9和GmSPL13A在大豆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2.7 35S::gma-MIR156b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
        2.8 35S::GmSPL9和35S::GmSPL13A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
        2.9 gma-MIR156b启动子的GUS表达分析
        2.10 miR172和SPL8在大豆和拟南芥中的表达分析
    3 讨论
        3.1 miR156调控SPL影响大豆生长发育
        3.2 miR156与miR172、SPL8协同作用影响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
    4 小结
第五章 gma-miR2119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质粒、菌株和主要试剂
        1.3 总RNA和DNA的提取
        1.4 qRT-PCR分析
        1.5 乙醇脱氢酶(ADH)的酶联免疫分析
        1.6 gma-MIR2119和gma-MIR2119启动子的克隆
        1.7 gma-MIR2119的植物过表达载体构建
        1.8 gma-MIR2119启动子的植物过表达载体构建
        1.9 gma-MIR2119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1.10 拟南芥的培养及遗传转化
        1.11 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1.12 亚历山大染色分析
        1.13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MIR2119及其靶基因GmADH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gma-MIR2119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2.3 gma-MIR2119启动子的克隆、序列分析及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2.4 gma-miR2119和GmADH1在大豆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2.5 35S::gma-MIR2119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
        2.6 gma-MIR2119启动子的GUS表达分析
        2.7 乙醇脱氢酶(ADH)的活性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本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无花粉污染菊花的选育和花粉败育转录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花粉污染研究现状
        1.1 花粉症与“花粉污染”
        1.2 致敏花粉种类及飘散规律研究
        1.3 致敏花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4 花粉症防治措施和存在问题
    2 花粉发育过程
    3 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3.1 雄性不育的类型及来源
        3.1.1 雄性不育的类型
        3.1.2 雄性不育的来源
        3.2 植物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3.3 植物花粉败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3.4 植物花粉败育的分子机理
        3.5 雄性不育的应用
    4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菊花杂交育性分析及无花粉污染菊花选育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人工杂交
        1.2.2 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观察
        1.2.3 胚胎发育过程观察
        1.2.4 子房形态观察与结实率统计
        1.2.5 杂交后代散粉特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情况
        2.2 胚胎发育过程
        2.3 子房饱满率和结实率
        2.4 杂交后代花粉污染程度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菊花散粉性状杂种优势与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方法
        1.2 方法
        1.2.1 切花小菊杂交步骤和散粉特性测定
        1.2.2 杂种优势分析及显着性检验
        1.2.3 散粉性状的混合遗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散粉性状在F_1代的表型分布与杂种优势
        2.2 最适遗传模型的适合性分析
        2.3 遗传参数估计
    3 讨论
第四章 花粉败育转录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2.1 试剂
        1.2.2 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观察败育时期及取样
        1.3.2 RNA提取和cDNA文库构建
        1.3.3 转录组de novo研究流程
        1.3.4 Unigene功能注释
        1.3.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1.3.6 qRT-PCR定量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取样时期花蕾和花药形态
        2.2 总RNA样品质量检测
        2.3 测序数据比对统计
        2.4 转录组功能注释
        2.4.1 Nr注释
        2.4.2 COG功能分类
        2.4.3 GO分类
        2.4.4 KEGG Pathway分析
        2.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2.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
        2.7 差异表达基因KEGG代谢
        2.8 qRT-PCR定量验证
    3 讨论
        3.1 与PCD相关的基因
        3.2 与蛋白质降解相关的基因
        3.3 花粉败育过程中与植物激素相关的基因
        3.4 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
        3.5 花粉败育相关的转录因子
        3.6 与花粉发育相关的基因
全文结论和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机制和相关基因及标记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意义
    1.2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创制
    1.3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发生机制
        1.3.1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细胞学研究
        1.3.2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制
        1.3.3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线粒体
    1.4 分子标记技术与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开发
    1.5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特征
        1.5.1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细胞学特征
        1.5.2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HW203A 和其保持系 HW203B 花药细胞学与形态学分析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花药发育形态学观察
        2.2.2 花药发育光学显微观察
        2.2.3 花药发育胼脂质染色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育系 HW203A 与其保持系 HW203B 花药发育形态学观察
        2.3.2 不育系 HW203A 与其保持系 HW203B 花药发育细胞形态学特征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Ψatp6-2 基因功能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辣椒 atp6-2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2.2 不同发育时期花蕾线粒体 ATPase 水解活性测定
        3.2.3 VIGS 技术沉默辣椒不育系 HW203A 与其保持系 HW203B atp6-2 基因
        3.2.4 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蕾线粒体 ATPase 组织化学定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保持系 atp6-2 与其不育系Ψatp6-2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3.2 花蕾不同发育时期不育系与保持系是线粒体 F_1F_o-ATP 合成酶水解活性分析
        3.3.3 不育系Ψatp6-2 与保持系 atp6-2 基因沉默与花粉发育
        3.3.4 不育系 HW203A 与其保持系 HW203B 花药 ATPase 定位
    3.4 讨论
        3.4.1 Ψatp6-2 基因对线粒体 F_1F_o-ATP 合成酶的作用
        3.4.2 不育系中 F_oF_1-ATP 合酶功能障碍与辣椒花药败育
        3.4.3 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 ATPase 定位与花药败育
    3.5 结论
第四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 orf507 基因功能分析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 orf507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4.2.2 花药不同发育时期花蕾线粒体细胞色素 c 氧化酶活性测定
        4.2.3 花药不同发育时期花蕾线粒体细胞色素 c 氧化酶组织化学定位
        4.2.4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4.2.5 农杆菌介导的辣椒遗传转化
        4.2.6 辣椒遗传转化植株筛选及检测
        4.2.7 转基因植株花药形态学与细胞学观察
        4.2.8 转基因辣椒 BC_1T_1代群体分离分析
        4.2.9 转基因辣椒 BC_1T_1代 orf507 基因及 atp6-2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4.2.10 转基因辣椒 BC_1T_1代花蕾线粒体细胞色素 c 氧化酶与线粒体 F_1F_o-ATPase水解活性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育系与保持系 orf507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4.3.2 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不同发育时期细胞色素 c 氧化酶活性分析
        4.3.3 花药不同发育时期花蕾线粒体细胞色素 c 氧化酶组织化学定位分析
        4.3.4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4.3.5 辣椒转 orf507 基因植株的获得
        4.3.6 辣椒转基因植株分子检测
        4.3.7 转基因植株花粉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
        4.3.8 转基因辣椒 BC_1T_1代分子检测
        4.3.9 转基因辣椒 BC_1T_1代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4.3.10 转基因辣椒 BC_1T_1代花蕾线粒体 F_1F_o-ATP 合成酶水解活性及细胞色素 c 氧化酶活性分析
    4.4 讨论
        4.4.1 细胞色素 c 氧化酶功能障碍与细胞质雄性不育
        4.4.2 辣椒 orf507 基因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
    4.5 结论
第五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其保持系胞质线粒体 DNA 的 SRAP 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辣椒花蕾线粒体 DNA 的提取
        5.2.2 线粒体基因组 SRAP 分析
        5.2.3 SRAP 多态性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5.2.4 SRAP 差异片段侧翼序列分析
        5.2.5 线粒体 DNA SRAP 标记转化为 SCAR 标记
        5.2.6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三种 CMS 类型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形态学观察
        5.3.2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 SRAP 分析
        5.3.3 SRAP 标记 Me22/Em8 侧翼序列分析
        5.3.4 CMS 不育胞质特异的 SCAR 标记的开发
        5.3.5 SCAR_(130)标记在线粒体基因组中的定位
        5.3.6 SCAR_(130)标记连锁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5.4 讨论
        5.4.1 群体分离分析法在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中的应用
        5.4.2 线粒体 DNA 中新的 CMS 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
    5.5 小结与展望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6.1 全文结论
    6.2 全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6)棉花亚棉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1.1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学研究
        1.2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1.3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1.4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5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胞质效应研究
    2 转录组学在植物雄性不育中研究进展
        2.1 cDNA-AFLP技术的研究进展
        2.1.1 RNA提取优化
        2.1.2 内切酶组合选择
        2.1.3 反应体系优化
        2.1.4 检测体系优化
        2.2 cDNA-AFLP技术在植物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
        2.2.1 基因功能标记分析
        2.2.2 基因表达特性研究
        2.2.3 特异表达基因的分离研究
    3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雄性不育中研究进展
        3.1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3.1.1 蛋白样品提取
        3.1.2 双向电泳
        3.1.3 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技术
        3.2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
        3.2.1 光温敏雄性不育蛋白质组研究
        3.2.2 核雄性不育蛋白质组研究
        3.2.3 细胞质雄性不育蛋白质组研究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亚棉A的形态学、胞质鉴定及细胞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供试主要试剂和所用仪器
        1.2.1 供试试剂
        1.2.2 主要仪器
        1.3 方法
        1.3.1 花器形态观察
        1.3.2 线粒体DNA(mtDNA)的提取和RAPD分析
        1.3.3 细胞学观察
    2 结果
        2.1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系花器官的形态特征
        2.2 不育系mtDNA的RAPD分析
        2.3 棉花花粉发育时期的划分
        2.4 棉花亚棉A与亚棉B小孢子发育的显微结构观察
        2.5 棉花亚棉A与亚棉B小孢子发育的亚显微结构观察
    3 讨论
        3.1 棉花亚棉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时期及特点
        3.2 绒毡层延迟发育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4 小结
第三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亚棉A的生理生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供试主要试剂和所用仪器
        1.2.1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试剂
        1.2.2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试剂
        1.2.3 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测定试剂
        1.2.4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测定试剂
        1.2.5 供试主要仪器
        1.3 研究方法
        1.3.1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1.3.2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1.3.3 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测定
        1.3.4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1.3.5 光合速率及其它光合指标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亚棉A与亚棉B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
        2.2 棉花亚棉A与亚棉B不同生育时期光合指标的变化
    3 讨论
        3.1 棉花雄性不育材料花蕾中生化指标变化与不育的关系
        3.2 棉花雄性不育材料光合参数变化与育性的关系
    4 小结
第四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亚棉A不育相关基因片段的克隆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花蕾的采集
        1.3 供试试剂及仪器
        1.3.1 供试试剂
        1.3.2 供试仪器
        1.4 供试方法
        1.4.1 总RNA的提取与纯化方法
        1.4.2 RNA的纯化、浓缩与检测
        1.4.3 mRNA的分离纯化
        1.4.4 cDNA的合成
        1.4.5 cDNA-AFLP分析
        1.4.6 cDNA-AFLP的测序胶电泳分析
        1.4.7 差异片段的回收与重扩增
        1.4.8 差异片段的分子克隆、鉴定与测序
        1.4.9 差异表达片段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4.10 差异表达片段的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总RNA提取
        2.1.1 小量提取棉花总RNA的方法对比
        2.1.2 大量提取棉花总RNA的方法对比
        2.2 棉花总RNA提取
        2.3 mRNA分离及cDNA合成
        2.4 双链cDNA的内参检测
        2.5 酶切连接和预扩增结果检测
        2.6 选择性扩增结果检测
        2.7 差异片段的回收、二次扩增
        2.8 差异片段的克隆
        2.9 差异表达片段的同源性分析
        2.10 差异表达片段的GO分析
        2.11 差异表达片段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
        2.12 差异表达片段的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3 讨论
        3.1 cDNA-AFLP技术的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
        3.1.1 实验材料选择与样品采集
        3.1.2 RNA的提取
        3.1.3 差异条带回收
        3.2 cDNA-AFLP技术在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
        3.3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机制的探讨
        3.3.1 差异条带来源
        3.3.2 差异条带表达模式
        3.3.3 差异条带同源基因
    4 小结
第五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亚棉A不育相关基因全长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供试试剂及仪器
        1.3 方法
        1.3.1 DNA的提取
        1.3.2 cDNA-AFLP差异条带T74有无内含子验证
        1.3.3 过氧化物酶基因GhPrx65克隆
        1.3.4 RNA的提取
        1.3.5 cDNA第一链合成
        1.3.6 cDNA的内参检测
        1.3.7 3’RACE
        1.3.8 过氧化物酶基因GhPrx65 cDNA序列获得
        1.3.9 过氧化物酶基因GhPrx65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3.10 过氧化物酶基因GhPrx65的表达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T74条带基因组分析
        2.2 GhPrx65全长cDNA和基因组序列的获得与功能分析
        2.3 GhPrx65编码蛋白一级结构和理化性质预测
        2.4 GhPrx65编码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2.5 GhPrx65编码蛋白亚细胞定位和信号肽预测
        2.6 GhPrx65编码蛋白磷酸化位点预测
        2.7 GhPrx65编码蛋白保守结构域和跨膜结构域分析
        2.8 GhPrx65编码蛋白疏水性/亲水性分析
        2.9 GhPrx65编码蛋白与棉种的28个Class Ⅲ过氧化酶的多重比较
        2.10 GhPrx65编码蛋白进化树分析
        2.11 GhPrx65表达分析
    3 讨论
        3.1 GhPrx65编码蛋白结构与过氧化物酶之间的关系
        3.2 ClassⅢ过氧化物酶与育性关系
    4 小结
第六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亚棉A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供试试剂
        1.3 供试溶液
        1.4 供试仪器
        1.5 供试方法
        1.5.1 总蛋白质的提取
        1.5.2 总蛋白浓度的测定
        1.5.3 第一向等电聚胶电泳
        1.5.4 第二向SDS-PAGE凝胶电泳
        1.5.5 蛋白胶的制备
        1.5.6 图像采集和差异分析
        1.5.7 差异蛋白斑点的胶内酶切
        1.5.8 差异蛋白质的质谱分析和鉴定
        1.5.9 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1.5.10 差异蛋白质功能富集分析
        1.5.11 差异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
        1.5.12 差异蛋白质荧光定量PCR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育系和保持系败育关键期的花蕾蛋白质组差异图谱分析
        2.2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质谱鉴定及数据分析
        2.3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2.4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富集分析
        2.5 差异表达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分析
        2.6 差异表达蛋白质在mRNA水平的验证
    3 讨论
        3.1 ATP合酶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
        3.2 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
        3.3 low molecular weight heat shock protein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
    4 小结
第七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转育及恢复系的选育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供试试剂及仪器
        1.3 供试方法
        1.3.1 亚棉A不育系的转育与同型保持系的选育
        1.3.2 亚棉A不育系的恢复系选育
        1.3.3 恢复系的遗传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亚棉A不育系与保持系的选育
        2.2 不育系亚棉A的恢复系选育及杂种性状表现
        2.3 (A×R)F_2世代的育性分离
        2.4 (A×R)F_1×B或A×(A×R)F_1测交群体的育性分离
    3 讨论
        3.1 棉花雄性不育材料农艺性状
        3.2 关于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模式
    4 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作者简介

(7)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雄性不育概述
        2 辣椒雄性不育的来源
        2.1 通过自然变异获取辣椒雄性不育系
        2.2 通过引种和转育产生辣椒雄性不育系
        2.3 人工诱变获得雄性不育株
        2.4 通过种间杂交获取雄性不育株
        2.5 通过基因工程获得雄性不育材料
        3 辣椒雄性不育的遗传类型
        3.1 细胞核雄性不育型(GMS)
        3.2 细胞质雄性不育型(CMS)
        3.3 核质互作不育型(G-CMS)
        4 辣椒雄性不育在各水平的表现
        4.1 辣椒雄性不育在形态水平的表现
        4.2 辣椒雄性不育的细胞学表现
        4.3 辣椒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水平
        5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5.1 线粒体DNA与CMS
        5.2 线粒体蛋白与CMS
        5.3 叶绿体基因组与CMS
        5.4 核质互作与CMS
        6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
        6.1 辣椒CMS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6.2 辣椒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研究进展
        7 辣椒雄性不育在生产中的应用
        8 展望
        参考文献
下篇 研究报告
    第二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基因组DNA-SRAP分子标记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DNA提取
        2.2 SRAP引物在不育系21A和保持系21B基因组DNA多态性
        2.3 不育系21A和保持系21B基因组DNA特异片段筛选
        2.4 SRAP差异片段的序列分析比对
        2.5 SRA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DNA-SRAP分子标记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mtDNA的提取
        2.2 SRAP引物在不育系21A和保持系21B线粒体DNA多态性
        2.3 不育系21A和保持系21B线粒体DNA特异片段筛选
        2.4 mtDNA-SRAP差异片段序列的分析比对
        2.5 SRA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的提取
        2.2 相对定量标准曲线的构建
        2.3 CMS_(721)的qRT-PCR表达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之处
论文发表
致谢

(8)辣椒雄性不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辣椒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机理研究
2 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3 辣椒雄性不育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4 问题与展望

(9)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FS1030A小孢子发生细胞学观察和败育时期花药差异蛋白质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概况
        1.1.1 植物雄性不育特点及其应用价值
        1.1.2 植物雄性不育系获得途径
        1.1.3 植物雄性不育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1.1.4 植物雄性不育基因及其育性恢复机理分子生物学研究
        1.1.5 植物雄性不育细胞学研究进展
    1.2 辣椒雄性不育系研究
        1.2.1 辣椒雄性不育类型
        1.2.2 辣椒雄性不育机理研究进展
    1.3 植物雄性不育差异蛋白质研究
        1.3.1 蛋白质组学研究概况
        1.3.2 雄性不育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3.3 辣椒雄性不育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FS1030A 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保持系 FS1030B 小孢子发生的透射电镜观察
        2.2.2 不育系 FS1030A 小孢子发生的透射电镜观察
    2.3 讨论
        2.3.1 辣椒雄性不育材料 FS1030A 的败育时期及方式
        2.3.2 辣椒材料 FS1030A 雄性不育与绒毡层的关系
    图版说明
第三章 FS1030 保持系与不育系败育时期花药蛋白质组差异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主要仪器
        3.1.4 辣椒花药蛋白质制备
        3.1.5 双向凝胶电泳
        3.1.6 蛋白质肽谱制备
        3.1.7 质谱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2 D-DIGE 电泳图图谱构建
        3.2.2 差异蛋白质的 MELDI-TOF/TOF MS 分析和数据库检索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统的分子细胞遗传及CMS基因(rfv1-Rfv1)的定向导入和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小麦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历史概述
        1.1 小麦雄性不育的类别
        1.2 遗传型雄性不育
        1.2.1 小麦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发现与研究
        1.2.2 小麦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的发现与研究
        1.3 生态型雄性不育
        1.3.1 生态型雄性不育的类别
        1.3.2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的研究
        1.3.3 光温敏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
        1.4 生理型雄性不育
        1.4.1 生理型雄性不育的类别
        1.4.2 化学杂交剂诱导雄性不育的研究
        1.4.3 物理因素诱导雄性不育的研究
    第二章 小麦核质互作遗传型雄性不育及化学杂交剂诱导生理型雄性不育的机理
        2.1 小麦核质互作遗传型雄性不育的机理
        2.1.1 经典细胞遗传学解释
        2.1.2 小麦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生理生化解释
        2.1.3 小麦质核型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解释
        2.2 小麦化学杂交剂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的机理
        2.2.1 细胞学研究
        2.2.2 生理生化研究
    第三章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进展与问题
        3.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3.2 目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几种主要途径
        3.2.1 CMS 系统
        3.2.2 CHA 系统
        3.2.3 PMS 系统
        3.2.4 GMS 系统
        3.3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设想
中篇 小麦雄性不育基础研究
    第四章 黏类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恢复性及分子细胞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4.2.2 杂种 F1育性恢复性
        4.3 讨论
        4.3.1 异源细胞质对染色体配对的影响
        4.3.2 染色体变异行为对育性恢复性的影响
    第五章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 F1 结实性状的遗传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 F1 结实性状的方差分析
        5.2.2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 F1结实性状遗传组分方差所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析
        5.2.3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结实性状的加性效应分析
        5.2.4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配制组合的显性效应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黏类非 1BL/1RS 小麦 CMS 基因载体的筛选鉴定及育性特异性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黏类小麦 CMS 系不同育性载体的筛选及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6.2.2 不同育性载体与黏类不育系回交后代花粉母细胞形态观察
        6.2.3 黏类小麦各雄性不育类型花粉粒细胞学形态观察
        6.2.4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类型成熟花粉粒离体培养
        6.2.5 黏类小麦不同育性载体育性恢复性比较
        6.3 讨论
        6.3.1 黏类 1BL/1RS 与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载体的筛选
        6.3.2 黏类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载体的细胞学研究
        6.3.3 成熟花粉粒的离体培养
    第七章 PAGE 技术在定向创制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新种质材料中的应用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7.2.2 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 对部分亲本材料的鉴定分析
        7.2.3 根尖染色体制片分析
        7.2.4 A-PAGE 对部分采用 1BL/1RS 易位系转育的不育系后代材料的分析鉴定
        7.3 讨论
        7.3.1 SDS-PAGE 与 A-PAGE 的比较
        7.3.2 A-PAGE 在黏类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上的鉴定
下篇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建拓
    第八章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的体系创建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
        8.1.2 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供试材料的细胞学鉴定
        8.2.2 新型黏类非 1BL/1RS 不育系及与染色体工具材料杂交杂种 F1的育性 测定
        8.2.3 黏类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定向转育体系的建立
        8.2.4 黏类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系转育体系的建立
    第九章 化杀新品种西杂一号定向转育为三系组合的研究
        9.1 材料
        9.2 方法
        9.2.1 回交转育
        9.2.2 根尖染色体制片
        9.2.3 复合引物多重 PCR
        9.3 结果与分析
        9.3.1 不育基因 rfv1 定向导入西杂一号母本西农 Fp1
        9.3.2 根尖随体染色体数目鉴定
        9.3.3 西杂一号母本西农 Fp1 与 SP4、莫迦杂交后代回交后代复合引物多重PCR 检测
        9.4 讨论
        9.4.1 化杀组合定向转育为三系组合转育体系的可行性
        9.4.2 西杂一号定向转育为同型三系组合过程中不育基因的示踪
    第十章 化杀组合西杂五号定向转育为三系组合的研究
        10.1 材料与方法
        10.1.1 材料
        10.1.2 方法
        10.2 结果与分析
        10.2.1 不育基因 rfv1 定向导入西杂五号母本西农 Fp2
        10.2.2 小麦高低分子量谷蛋白的 SDS-PAGE 分析
        10.2.3 小麦醇溶蛋白的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A-PAGE 分析)
        10.2.4 西农 Fp2 与 SP_4和莫迦杂交 F1 及回交后代育性恢复性
        10.3 讨论
    第十一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莱椒1号"雄性不育系与同型保持系小孢子细胞学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烟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胞质评价及不育机制研究[D]. 刘志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2]单芒山羊草(Aegilops uniaristata)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U706A的不育与恢复相关特征研究[D]. 李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3]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其保持系、恢复系的差异miRNA鉴定及功能研究[D]. 丁先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
  • [4]无花粉污染菊花的选育和花粉败育转录组学研究[D]. 钟兴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
  • [5]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机制和相关基因及标记的鉴定[D]. 吉姣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6]棉花亚棉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机理研究[D]. 赵海燕. 山西农业大学, 2013(02)
  • [7]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D]. 袁稳.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8]辣椒雄性不育研究进展[J]. 郭爽,常绍东,黄贞,刘玉平,曹翠文. 辣椒杂志, 2012(02)
  • [9]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FS1030A小孢子发生细胞学观察和败育时期花药差异蛋白质组分析[D]. 张玲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3)
  • [10]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统的分子细胞遗传及CMS基因(rfv1-Rfv1)的定向导入和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研究[D]. 牛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0)

标签:;  ;  ;  

来胶1号雄性不育系和同型维持系小孢子细胞学观察"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