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一、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蒋志雄,朱智德,祁祥,谭安蔷[1](2021)在《中药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中药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4月10日的中药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 Man 5.3、Stata/SE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RCT,涉及患者749例,其中试验组377例,对照组3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RR=1.35,95%CI[1.25,1.45],P<0.01)、肌酸激酶同工酶(MD=-5.00,95%CI[-6.41,-3.59],P<0.01)、乳酸脱氢酶(MD=-16.66,95%CI[-28.13,-5.19],P<0.01)、脑钠肽(MD=-264.19,95%CI[-287.73,-240.64],P<0.01)、C反应蛋白(MD=-4.87,95%CI[-5.76,-3.98],P<0.01)等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疗法,鉴于纳入的文献样本量有限,因此需要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RCT进一步验证。

班纪芳[2](2021)在《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评价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提供新的临床诊疗思路和循证医学参考。方法:全方位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文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VIP),英文数据库主要包括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检索这5大数据自建库开始至2020年10月发表的有关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确定最终纳入文献,同时进行相关数据资料的提取。使用Re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相关结果通过绘制森林图来表示,若结局指标纳入的文献数量在10个以上,需通过绘制漏斗图的方式对文献的发表偏倚情况进行分析,若Meta分析得出的结果异质性过大,则需对异质性的来源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根据文献检索策略,本次共纳入23篇中文文献,共计2852例VMC患者,其中试验组共1428例,对照组共1424例,最小样本量100例,最大样本量213例,文献的刊出和发表时间集中在2013~2020年。具体从临床总有效率、心电图改善情况、中医证候总积分、心肌酶谱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方面分析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如下。1.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分析(1)临床总有效率:共23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34%,RR=1.25,95%CI[1.21,1.29],Z=12.98,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VMC的总有效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2)心电图改善情况:共8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2%,RR=1.28,95%CI[1.20,1.36],Z=7.40,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能更好的改善VMC患者的心电图情况;(3)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共5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0%,SMD=-0.90,95%CI[-1.11,-0.68],Z=8.14,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相较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能更明显的降低AST水平;(4)肌酸激酶(CK):共6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显示CK的异质性较大(P<0.00001,I2=95%),经亚组分析,各亚组同质性较好(I2<25%)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在降低VMC患者CK水平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5)心肌肌钙蛋白(cTnI):共6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41%,SMD=-1.23,95%CI[-1.39,-1.07],Z=15.18,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在降低cTnI水平上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6)左室射血分数(LVEF):共10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显示LVEF的异质性较大(P=<0.00001,I2=85%),经亚组分析,各亚组同质性较好(I2=0%),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能更好的改善LVEF;(7)每搏输出量(SV):共8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显示SV的异质性较大(P=<0.00001,I2=79%),经亚组分析,各亚组同质性较好(I2<25%),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能更好的改善SV;(8)心输出量(CO):共9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显示CO的异质性较大(P<0.0001,I2=86%),经亚组分析,各亚组同质性较好(I2=0%),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能更好的改善CO;(9)白细胞介素-6(IL-6):共3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1%,SMD=2.06,95%CI[1.76,2.36],Z=13.56,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相较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能更明显的降低IL-6水平;(10)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共2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36%,SMD=-1.84,95%CI[-2.12,-1.57],Z=12.99,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相较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能更明显的降低TNF-α水平;(11)中医证候总积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合并效应量显示异质性较大(P<0.00001,I2>80%),经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并不能确定其异质性来源,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研究规模、干预措施等差异引起,尚不能得出可靠结论;(12)不良反应分析:共7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RR=1.09,95%CI[0.71,1.67],Z=0.39,P=0.70>0.0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VMC对比单纯使用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差异。2.文献质量分析纳入的23项中药治疗VMC的RCT文献经文献质量评价后,发现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大部分研究未明确说明分配隐藏情况、盲法的实施情况以及脱落或失访原因等,导致证据等级水平降低,对整体系统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3.中药使用情况分析本次纳入的23项研究共涉及包括补气药、补阴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清热药、解表药、安神药、补血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理气药、以及温里药在内的70多味中药,药物使用总频次排名前五的分别为丹参、黄芪、麦冬、五味子、金银花。结论:1.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在提高VMC总有效率,改善心电图情况,降低AST、CK、cTnI水平,改善心功能指标LVEF、SV、CO,降低炎症因子IL-6和TNF-α水平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2.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降低LDH、CK-MB水平方面,因合并结果的异质性较大尚不能得出可靠结论;3.中药联合西药治疗VMC对比单纯使用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差异。

林远茂[3](2021)在《基于CiteSpace和数据挖掘的炙甘草汤当代医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梳理炙甘草汤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学术趋势和研究热点,并且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临床研究所报道的现代医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炙甘草汤临床应用规律,以期提高其临床运用的针对性。方法:第一部分:为炙甘草汤相关研究的论文报道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梳理其研究历程和趋势,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检索时间建库至2020年10月31日,使用文献计量学和Cite Space软件对文献发表年份、发表机构、论文作者、发表期刊及论文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第二部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现代临床所报道的医案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总结研究医案资料中的病、症、舌、脉、药等信息,研究患者年龄、发病季节、发病区域等相关因素与炙甘草汤使用的相互作用。结果:1.文献计量分析,共纳入炙甘草汤相关文献2489篇。该领域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山东中医药大学(57篇)和其附属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9篇)发文最为活跃;以陈奇(19篇)、陈兰英(14篇)、毕明(14篇)等为代表的作者团体在该领域发文最为活跃。从关键词共现分析来看,聚类分析中经方、病毒性心肌炎和冠心病心律失常等聚类模块的规模较大,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2.数据挖掘共纳入524例炙甘草汤医案,分析发现,后世医家临床运用炙甘草汤治疗的疾病以心悸、胸痹、眩晕、喘证、不寐居多;所涉主症以“心悸”、“乏力”、“胸闷”为主;主要脉象为“结代脉”;常见舌象为“淡舌”、“红舌”;原方用药药量与原文记载比例基本一致,常用加药加味药以补益药、安神药、活血化淤药为主,如:党参、黄芪、丹参、酸枣仁、五味子等;加药常用要对有(1)珍珠母、茯神、龙齿、板蓝根;(2)知母、柴胡、枳壳;(3)砂仁、枳实、檀香、葛根、龙眼肉;(4)黄精、山茱萸、桑寄生;(5)三七、甘松、黄连、柏子仁;(6)郁金、苦参、远志;(7)薤白、瓜蒌、半夏。结论:1.炙甘草汤相关文献逐年增多,该领域研究热点为“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律失常”、“甘草酸单铵盐”。2.炙甘草汤现代治疗疾病的种类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拓展,所治疾病主症和脉象仍以心悸、胸闷和结代脉为主。舌象以淡舌居多。3.后世运用炙甘草汤,原方药味多为炙甘草、麦门冬、桂枝、阿胶、麻仁、人参、大枣;生地黄偶有熟地替用或同用;生姜偶有干姜或炮姜替换。药味之间的用量比例与《伤寒论》原文无明显差异。4.炙甘草汤加味药以补益药、安神药、活血化淤药、清热药、收涩药为主,多取其健脾补肺、益气宁心、安神除烦之效,以党参、黄芪、五味子、丹参、酸枣仁居多。5.炙甘草汤化裁常用中药组有:珍珠母-茯神-龙齿-板蓝根;知母-柴胡-枳壳;砂仁-枳实-檀香-葛根-龙眼肉;黄精-山茱萸-桑寄生。6.地域对炙甘草汤原方用量有一定的影响,东北地区用量较大。7.年龄与炙甘草、生地黄、大枣、麻仁的用量呈现出正增长。8.冬季炙甘草汤全方用量均值较其他季节增大。

蒋之林,林虹辰,崔向宁[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组方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方法检索并整理来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系列丛书、《国医大师验案良方》等书籍中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医案。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医案筛选后提取医案中的处方信息。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文献研究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对主要证型、核心药物及其性味归经、用药模式和新处方等进行研究。结果最终筛选出170例病案,其中气阴两虚证最常见,收集的170首方剂,涉及234味中药,发现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麦冬、丹参、炙甘草、五味子、黄芪、生地黄等,药物药性以寒、温居多,药味中甘味居多,归经以心、肺、胃为主,并得到了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了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新处方6个。结论客观呈现了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多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为主,并注重化瘀、祛痰、安神之法,可为临床用药和试验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王虎城,王可仪,张明妍,庞稳泰,金鑫瑶,张冬,王辉,张俊华[5](2020)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指标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结局指标,为构建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试验的核心指标集奠定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设定为2018年。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结果]纳入44个RCT,共计4 077例患者,66种结局指标。单个研究结局指标使用数量为1~16个,平均6个。使用频次排前15位的指标依次为临床疗效、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不良反应、心肌肌钙蛋白I、谷草转氨酶、心电图疗效、肿瘤坏死因子-α、中医症状积分、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白细胞介素-6、左心室射血分数、白细胞介素-17。[结论]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试验结局指标存在差异大、不规范、不实用、缺乏中医特色指标等共性问题,亟需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核心指标和中医药特色指标。

洪曹栋[6](2020)在《基于气机理论对心系温病的辨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以温病辨治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搜集并查阅相关古代温病文献,探求温邪入心的传变规律,总结心系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1)探讨温邪入心后,引起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变化的生理和病理表现;(2)总结温邪侵心后温邪的升降出入态势;(3)总结温邪侵袭心后机体的主要症状表现,证候类型,所用治法及用药规律。以病毒性心肌炎为例,探求现代医学范畴中具有温病特点的部分现代医学心系疾病的中医辨治规律,为丰富温病学的升降出入辨证学说,提供理论依据,以期为中医的理论创新提供一些借鉴。方法:该研究通过搜集并查阅古代温病学家的主要着作及其医案,以《温病大成》为依据,重点选取并查阅了明清以来的温病医家的着述,收集有关心系温病的相关文献。以“心”、“气机”、“升降”、“升降出入”、“温病”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综合检索平台搜集相关文献,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温病学教材,总结心系温病的特点,结合现代研究结果,整理及分析总结文献和古籍中关于心系温病的辨治规律。结果:研究发现,温邪入心后,在气机升降功能方面,可以导致2方面的异常:(1)从生理功能方面,可导致心主血、心藏神和心主汗液的生理功能异常;(2)从脏腑之间的关系看,心的气机失调,进一步影响到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引起其他脏腑气机的升降失调。温邪入心后,在生理功能方面也有不同的病理表现,可导致以下几个方面异常:(1)温邪入心,内犯营血,侵入于心,常见神志异常的表现。另外,神志的异常往往与湿、痰、瘀等病理因素有关,其在病理上表现出湿热蒙蔽心窍证;痰热、瘀热内闭心窍;另外机体正气大衰导致的心神失养证,多与气阴或阳气外脱有关。(2)温邪入心,影响汗液的排泄,汗为心之液,汗液的排泄与心的气机升降有着密切的关系,心阳旺盛,体内热量升高,则促使汗液排出。(3)温邪入心,影响小便的排泄,温病发热,津液受伤,小便就会出现异常,其主要反映在颜色与量的改变。(4)温邪入心,心主血脉,温病过程中,热入营血,损伤血络,迫血妄行,易发生出血。(5)另外,心阳暴脱证和热闭心包证都是温邪入心后严重的病理反应。温邪入心,心之气机失调,导致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气机升降出入异常:(1)温邪入心影响心肺功能。肺主气,心主血,心肺统领人身之气血,温邪入心,卫气营血的改变可以反映于脏腑,特别是心与肺的改变可以从卫气营血得到反映。(2)温邪入心影响心肾功能。温病后期以肾阴虚,心火旺为其主要病理表现。(3)温邪入心影响心肝功能。温病后期,肝肾阴虚,虚风内动,邪入手厥阴心包经,表现为神昏。(4)心与小肠同病,热邪深入心营,心火下移小肠,热盛伤阴,营阴被伤。温邪的来路表现在三个方面:(1)温病初起,邪从上受,先犯肺卫,后逆传心包(或邪陷心包、或内闭外脱或湿蒙心包);(2)由上焦传至下焦;(3)热入下焦,肾阴亏虚;(4)热陷厥阴,肝风内动。其出路体现在从代谢产物而出,尤其是汗出的异常和出血的趋势。主要治则是调理脏腑气机,根据温邪入心后气机升降出入之态势,对病邪要采取因势利导的防治,给邪以出路。治法要根据病因、病位、病机病势具体辨证而治。结论:温邪入心后表现出气机失调,宜用升降出入辨证论治体系辨治。

李雪,时圣明,赵余庆[7](2020)在《人参及其皂苷和人参方剂防治病毒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爆发以来的临床实践证明,我国的中医药防控措施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使得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截止至2020年3月6日,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近6万,治愈出院超2万。在危重期,中药方剂、中成药和药物配伍的使用情况中,人参的使用频率在药物分布中占了56.41%。按照人参复方、人参复方或单方联合抗病毒药物、人参提取物、人参皂苷分类,综述了近30年人参及其皂苷和人参复方在防治病毒性疾病、抗病毒作用及机制等方面的文献报道,旨在为人参及其皂苷在防治新冠肺炎等病毒性疾病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8](2020)在《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病毒性心肌炎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医药在治疗该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尚缺乏规范和指导中医诊疗的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指导文件的框架下,结合近年来相关的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据,进行证据分级和意见推荐,经专家共识研制而成。该指南介绍了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针刺治疗以及预防康复等内容,可以为从事病毒性心肌炎防治的中医临床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

金信垚,刘强[9](2019)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病毒性心肌炎(VMC)是指嗜心肌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非特异性炎症病变,是循环系统常见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所升高。目前VMC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大量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独特优势和良好疗效。本研究参考近年文献从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阐述中医药治疗VMC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吴晓燕[10](2019)在《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对患儿伴随症状、心电图、心肌酶等的影响。方法:选择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和病房2018年11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湿热侵心型病毒性心肌损伤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维生素C、辅酶Q10、肌苷)。试验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仁汤治疗(杏仁6g、蔻仁10 g、薏苡仁15 g、厚朴6 g、陈皮6 g、滑石15 g、枳壳10 g、法半夏10 g、茯苓10 g、瓜萎皮6 g、薤白5 g、莱菔子6g),两组均治疗1个月。结果:疾病疗效:试验组临床治愈17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治愈7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候疗效及评分:试验组治愈18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0例,治疗有效率100.00%;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后疲倦乏力、纳呆、心悸、太息、胸闷憋气、气促气短、腹胀症状记分分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酶谱:治疗后心肌酶谱(LDH、AST、CK、CK-MB、HBDH)数据比较,试验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试验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正常例数多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搏、ST-T改变、传导阻滞两组患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Mb、BNP水平:两组患儿治疗后cTnI、Mb、BNP水平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与常规西医疗法比较能有效改善患儿心肌损伤症状,特别是疲倦乏力、纳呆、心悸、太息、胸闷憋气、气促气短、腹胀。同时,还能降低心肌酶水平,保护心功能。

二、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1.4 质量评价与偏倚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总有效率
        2.4.2 肌酸激酶同工酶
        2.4.3 乳酸脱氢酶
        2.4.4 脑钠肽
        2.4.5 C反应蛋白
    2.5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2)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病毒性心肌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特征
        1.2 诊断标准
        1.3 病因
        1.4 发病机制
        1.5 治疗
    2.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2.4 其他中医治法
        2.5 小结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
        1.1 检索数据库
        1.2 检索词
        1.3 检索策略
    2. 文献筛选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流程
    3. 数据提取
    4. 质量评价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文献特征描述
        2.1 基本信息特征
        2.2 诊断标准
        2.3 干预措施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结局指标
    3. 文献质量评价
    4. Meta分析结果
        4.1 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4.2 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情况对比
        4.3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对比
        4.4 治疗后AST对比
        4.5 治疗后LDH对比
        4.6 治疗后CK对比
        4.7 治疗后CK-MB对比
        4.8 治疗后cTnI对比
        4.9 治疗后LVEF对比
        4.10 治疗后SV对比
        4.11 治疗后CO对比
        4.12 治疗后血清IL-6对比
        4.13 治疗后血清TNF-α对比
    5. 不良反应分析
    6. 中药种类及频次分析
    7. 发表偏倚风险分析
        7.1 临床总有效率
        7.2 CK-MB
        7.3 LVEF
讨论
    1. 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2. 不良反应分析
    3.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4. 干预措施分析
    5. 异质性分析
    6. 局限性
    7.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3)基于CiteSpace和数据挖掘的炙甘草汤当代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基于CITESPACE的炙甘草汤文献计量学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整理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年分布情况
        2.2 机构分布情况
        2.3 作者分布情况
        2.4 期刊分布情况
        2.5 关键词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炙甘草汤当代医案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收集标准
        1.3 资料整理规范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统计
        2.2 主治疾病统计
        2.3 主症和舌脉象统计
        2.4 炙甘草汤原方的用药统计
        2.5 炙甘草汤的加味药物和合方统计
        2.6 关联规则分析
        2.7 聚类分析
        2.8 复杂网络分析
        2.9 炙甘草汤药量相关的其他因素统计
第三章 讨论
    1 炙甘草汤原文的方证研究
        1.1 炙甘草汤原文条文解析
        1.2 炙甘草汤原方解析
        1.3 炙甘草汤原方证治小结
        1.4 炙甘草汤类方鉴别
    2 炙甘草汤医案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2.1 炙甘草汤治疗疾病的统计结果分析
        2.2 炙甘草汤所治主症与舌脉象的统计结果分析
        2.3 炙甘草汤原方用药统计结果分析
        2.4 炙甘草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结果分析
        2.5 炙甘草汤合方统计结果分析
        2.6 炙甘草汤关联结果分析
        2.7 炙甘草汤药量相关的其他因素统计分析
    3 意义与创新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炙甘草汤治疗心系疾病的药理研究及临床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数据规范
    1.5 数据提取及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结果
    2.2 主要证型统计结果
    2.3 中药频次统计结果
    2.4 关联规则分析
3讨论
4 总结

(5)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类型
    1.2 研究对象
    1.3 干预措施
    1.4 结局指标
    1.5 排除标准
    1.6 文献检索策略
    1.7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2.2.1 样本量
        2.2.2 病程
        2.2.3 中医证型
        2.2.4 干预措施
        2.2.5 疗程
    2.3 结局指标
        2.3.1 指标域
        2.3.2指标频次及联合使用情况
        2.3.3 指标测量时点
3 讨论

(6)基于气机理论对心系温病的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课题背景
    1.1 升降出入辨证体系发展与完善的需要
    1.2 研究心的气机失调辨治规律不可或缺
2.升降出入辨证概述
    2.1 气的概述
        2.1.1 气的基本概述
        2.1.2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2.2 升降出入辨证的概念及发展
    2.3 脏腑的气机升降为生化之机要
3.心的气机
    3.1 心的生理功能与气机的联系
        3.1.1 诸血者,皆属于心
        3.1.2 心主神明
        3.1.3 汗者,心之液也
    3.2 心与其他脏腑组织之间的气机联系
        3.2.1 心与肾
        3.2.2 心与肺
        3.2.3 心与脾胃
        3.2.4 心与肝
        3.2.5 心与小肠
        3.2.6 心与脑
        3.2.7 心与舌
    3.3 心的气机生理总结
        3.3.1 升降运动
        3.3.2 出入运动
    3.4 心的气机病理总结
        3.4.1 其升降运动失调的主要表现
        3.4.2 其出入运动失调的主要表现
4.与心的气机失调有关的温病
5.温邪入心影响心之升降
6.温邪入心影响心之出入
    6.1 邪在心脏的来路与去路
        6.1.1 纵向分析
        6.1.2 横向分析
    6.2 温邪入心所见临床表现
        6.2.1 辨舌质
        6.2.2 辨舌态
        6.2.3 辨神志
7.辨治思路
    7.1 辨病因
    7.2 辨病位
    7.3 辨病机、病势
        7.3.1 温邪影响心之气机
        7.3.2 温邪在心的升降出入态势
    7.4 立法处方
8.常见证型及其辨治
    8.1 心本脏病
        8.1.1 风温
        8.1.2 春温、瘟疫
        8.1.3 暑温
        8.1.4 湿温
        8.1.5 伏暑
    8.2 心与其他脏腑
        8.2.1 心与肺同病
        8.2.2 心与肾同病
        8.2.3 心与脾胃同病
        8.2.4 心与肝同病
        8.2.5 心与小肠同病
9.应用举例
10.讨论
    10.1 心系温病的概念
    10.2 中医“心”与现代医学“心”的联系与区别
    10.3 心与心包之关系
    10.4 温邪入心本脏与入心包的区别
    10.5 “热陷心包”与“逆传心包”的区别
    10.6 疫戾之邪能否入心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研究及参考书目
附录 B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人参及其皂苷和人参方剂防治病毒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参复方方剂的抗病毒作用
2 人参单方或复方在中西医药结合方面的抗病毒作用
3 人参提取物的抗病毒作用
4 人参皂苷的抗病毒作用
    4.1 抗流感病毒
    4.2 抗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
    4.3 抗H3N2甲型流感病毒
    4.4 抗呼吸道合胞病毒
    4.5 抗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I)
    4.6 抗I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II)
    4.7 抗γ疱疹病毒(MHV-68)
    4.8 抗HIV
    4.9 抗柯萨奇病毒
    4.1 0 抗甲型肝炎病毒
    4.1 1 抗轮状病毒
    4.1 2 抗马立克氏病毒
5 结语

(8)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论文提纲范文)

1 证据的来源、质量评价和推荐原则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证据评价与分级
    1.4 指南推荐原则
2 指南制定的方法与过程
3 诊断
    3.1病史与体征
    3.2 疾病分期
4 病因病机
5 辨证论治
    5.1 急性期
        5.1.1 热毒侵心证
        5.1.2 阳虚气脱证
    5.2 迁延期或慢性期
        5.2.1 心肺气虚证
        5.2.2 痰湿内阻证
        5.2.3 气滞血瘀证
        5.2.4 气阴两虚证
        5.2.5 阴虚火旺证
        5.2.6 心脾两虚证
        5.2.7 阴阳两虚证
6 针刺治疗
7 预防与康复
8 结语
[专家委员会与指南工作组名单]

(9)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因病机
2 中医药治疗
    2.1 辨证论治及中药复方临床疗效研究
    2.2 中药药理及临床疗效研究
    2.3 针灸疗效研究
3 结语

(10)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病机
        1.1 病毒感染
        1.2 免疫损伤
        1.3 其他因素
    2. 诊断
        2.1 AST
        2.2 CK
        2.3 LDH
        2.4 其他酶
    3. 非酶蛋白
        3.1 cTnI
        3.2 Mb
        3.3 其他
    4. 心电图
        4.1 动态心电图
        4.2 高频心电图
        4.3 超声心动图
        4.4 磁共振成像
    5. 病原诊断
        5.1 病毒分离
        5.2 抗体检测
        5.3 免疫性测定
        5.4 分子生物学
    6. 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的西医治疗原则
        6.1 个体化治疗
        6.2 集束化治疗
    7. 中医研究
        7.1 中医对心肌损伤的认识
        7.2 中医对心肌炎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终止及退出标准
        1.9 样本含量确定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断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临床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本课题方药
    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结果
        3.2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Meta分析[J]. 蒋志雄,朱智德,祁祥,谭安蔷.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1(05)
  • [2]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班纪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CiteSpace和数据挖掘的炙甘草汤当代医案研究[D]. 林远茂.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用药规律[J]. 蒋之林,林虹辰,崔向宁.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10)
  • [5]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指标分析[J]. 王虎城,王可仪,张明妍,庞稳泰,金鑫瑶,张冬,王辉,张俊华. 天津中医药, 2020(08)
  • [6]基于气机理论对心系温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 洪曹栋.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人参及其皂苷和人参方剂防治病毒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 李雪,时圣明,赵余庆. 中草药, 2020(09)
  • [8]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J].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8)
  • [9]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J]. 金信垚,刘强. 中国中医急症, 2019(11)
  • [10]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D]. 吴晓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