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汉妇女骨密度的初步分析

广西壮汉妇女骨密度的初步分析

一、广西壮、汉族妇女骨密度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薛士麟,李姿萱,王冰霜,翟佳慧,贾金海[1](2020)在《中国人群维生素D受体rs7975232和rs154441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中国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3月,从数据库中检索有关维生素D受体(rs7975232和rs1544410)基因多态性和骨质疏松症之间相关性的文章。采用NOS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评估关联强度。根据是否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共纳入20项符合条件的研究,包括4 468例病例和4 988名对照。在等位基因模型中,rs7975232和rs1544410的合并OR估计值分别为1.09(95%CI:0.84,1.39,P=0.524)和0.9(95%CI:0.57,1.43,P=0.659),尚未发现两个位点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在显性模型、隐性模型和共显性模型中,结果均未显示二者的相关性。结论在中国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rs7975232和rs1544410)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风险之间无关联。

卢秋平[2](2019)在《VDR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类型及腰椎QCT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VDR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类型及腰椎QCT的相关性。方法:1.随机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抽取患者外周血,运用PCR-RFLP技术检测VDR基因多态性及其分型;2.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类型采用Genant半定量法分型;3.分别测量60例胸腰椎体骨折患者L2-L4椎体松质骨的骨密度,按腰椎QCT值划分为轻度骨质疏松组(QCT值为80-120 g/L)、中度骨质疏松组(QCT值为40-80 g/L)、重度骨质疏松组(QCT值<40 g/L);4.使用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VDR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类型的关系,以及VDR基因多态性和腰椎QCT的相关性。结果:1.60例患者中检测到VDR基因BB型0例,Bb型28例,bb型32例。60例共110个伤椎中各骨折类型例数分布Bb组与bb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0型及Ⅰ型椎体骨折总例数的Bb组患者占5例、共7个椎体(7/53占比13.21%),与bb组患者占18例、共39个椎体(39/57占比68.4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766,P<0.01)。但Ⅰ型及Ⅱ型椎体骨折类型总例数的Bb组患者占29例、共40个椎体(40/53占比70.47%),与bb组患者占20例、共38个椎体(38/57占比66.67%)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54,P=0.213>0.05)。2.轻度骨质疏松组的Bb组患者占3例(3/28占比10.72%),与bb组患者占10例(10/32占比31.25%)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11,P=0.054>0.05)。中度骨质疏松组的Bb组患者占15例(15/28占比53.57%),与bb组患者占18例(18/32占比56.25%)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3,P=0.835>0.05)。但重度骨质疏松组的Bb组患者占10例(10/28占比35.71%),与bb组患者占4例(4/32占比12.5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99,P=0.034<0.05)。结论:1、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VDR不同基因型与骨折不同分型相关联,Bb基因型患者发生Ⅱ型及Ⅲ型胸腰椎体骨折的可能性高于bb基因型的患者。2、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VDR不同基因型与腰椎QCT相关联,Bb基因型患者骨密度低于携带bb基因型患者的可能性大。

张奎,刘洋,马煜,王文己[3](2017)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与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骨质疏松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骨质疏松的最严重后果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即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的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时即可发生骨折,这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病死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正在悄悄地、迅猛地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骨密度仍是临床预测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金标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引发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遗传机制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复杂的遗传学体系并未完全清楚,还有待于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探索。研究和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近年来研究某个基因多态性对骨密度影响的相关性研究比较多,而少有系统阐述其关系的文章,故对此予以综述。以探讨这些基因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系,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遗传学研究提供方向。

王鹏,张建华,侯旭伟,黄丽,姚磊,虞政军,席焕久[4](2016)在《西藏地区与辽宁地区健康成年人跟骨骨密度的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西藏地区与辽宁地区健康成年人跟骨骨密度、骨质疏松患病率之间的差异,为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Achilles Express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对西藏健康成年人614例(男358例,女256例)和辽宁健康成年人624例(男361例,女263例)进行测定。按民族、性别、年龄进行分组,并且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西藏地区和辽宁地区成人骨密度值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西藏地区成人无论男性与女性大部分年龄段骨密度值均高于辽宁地区,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均低于辽宁地区。结论:使用超声跟骨骨密度仪获得的西藏和辽宁地区骨密度,对于骨质疏松的预防有指导意义,西藏和辽宁地区健康成人的骨密度有显着差异。

赵圆[5](2014)在《环境与遗传作用对新疆汉、维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两民族成年女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规律及特点,建立新疆本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女性腰椎BMD QCT参考数据库,评价随增龄对骨密度的影响;阐述影响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育龄女性遗传及环境因素,结合多因素回归分析及多因子降维法综合分析影响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的候选基因及环境因子。揭示新疆地区影响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遗传基础及基因水平上的差异,从新的角度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11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汉族、维吾尔族成年女性1244名,行腰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Tomograghy,QCT)骨密度测量,并采用回归模型拟合腰椎BMD随年龄变化曲线,寻找汉族、维吾尔族成年女性最佳拟合模型方程建立参考数据库。(2)分别对新疆地区无亲缘关系、年龄20-40岁的305例汉族健康妇女和216例维吾尔族健康妇女进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PCR-RFLP)测定VDR基因BsmI(rs1544410),CDX2(rs11568820),TaqI(rs731236),Tru9I(rs757343)位点,P2X7R2基因rs3751143,rs1653624,rs28360457位点,CATSPERB rs1285635,rs1298989位点,NR5A2基因rs3762397位点多态性检测,用定量CT骨密度仪测定腰椎骨密度。基于方差分析候选基因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两民族分布的差异;分析候选基因位点的多个位点与BMD的关系;比较两民族同一多态性位点骨密度的差异;在VDR基因单个SNP位点分析的基础上,对4个SNPs进行LD研究及单倍型构建与分析,对P2X7R2基因个SNPs进行LD研究及单倍型构建与分析;基于多因子降维法(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MDR)分析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对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育龄女性影响。(3)对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生活、饮食习惯、体力活动、生育哺乳、月经情况、职业等影响峰值骨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4)运用多因素回归以及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影响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的候选基因、环境因子以及其交互作用。结果:1)新疆地区汉族和维族成年女性L2-4峰值骨量(Peak Bone Mass,PBM)均在35岁以前达到,维族女性峰值骨密度达峰较汉族女性提前,且在达到骨峰值后有一个短暂的下降趋势,在此后的年龄区间缓慢而持续的下降,50岁以后BMD下降明显,其中维族女性BMD较峰值BMD下降了22.54%~31.34%,骨量累计丢失达近1/3。新疆地区汉族和维族成年女性腰椎OP的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汉族、维族女性<50岁OP检出率相似;≥50岁组OP检出率为23.91%,维族女性高于汉族女性。2)4个候选基因的9个多态性位点,其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新疆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存统计学差异;(1)VDR基因中rs1544410多态性与维族女性腰椎峰值骨密度有相关性,Bb基因型BMD值明显高于BB基因型。汉族女性组VDR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骨密度亦有相关性,bb基因型BMD值明显高于Bb基因型。rs11568820,rs731236,rs757343多态性与汉族与维族妇女的腰椎骨密度均无相关性。(2)P2X7基因中汉族女性组rs28360457位点多态性与腰椎峰值骨密度有相关性,携带G G基因型者具有较高的腰椎骨密度;维族女性组rs3751143位点多态性与腰椎峰值骨密度有相关性,携带C C基因型具有较高的腰椎峰值骨密度。(3)维族女性和汉族女性组NR5A2rs376239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骨密度均存在相关性,携带CC/TT基因型的维族女性腰椎骨密度值明显高于携带CT基因型;携带TT/CT基因型的汉族女性腰椎骨密度值明显高于携带CC基因型。(4)CATSPERB基因rs1298989位点研究显示:汉族女性组各基因型与腰椎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维族女性组rs1298989位点基因型的腰椎骨密度比较存在相关性,携带GA基因型者腰椎骨密度值明显高于携带GG基因型。(5)运用MDR软件分析研究中的4个候选基因的9个多态性位点基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最佳基因-基因交互模型由4个SNP多态性位点组成,且可能存在较弱的协同交互作用,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TA=0.8862)和最大的交叉检验一致性(CVC=10/10)。这四个SNP多态性位点是VDR基因BsmI(rs1544410),CDX2(rs11568820),TaqI(rs731236)位点,NR5A2基因的rs3762397位点。3)体型、锻炼情况、脑体力劳动(职业)、饮茶习惯、饮奶茶习惯、水果习惯、饮牛奶习惯、饮酸奶习惯、初潮年龄、初次生育年龄、生育情况、哺乳史、月经周期与骨密度有关的非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对新疆汉族和维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的影响。(1)体型对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腰椎骨密度的影响:体型正常的汉族育龄女性腰椎骨密度比拥有同样体型的维吾尔族女性低,瘦体型、超重体型、肥胖体型的腰椎骨密度在汉族和维吾尔族育龄期女性间比较差异未见显着性。(2)生活、饮食习惯对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腰椎骨密度的影响:汉族和维吾尔族育龄女性中规律饮用牛奶者的腰椎骨密度比不规律饮用牛奶者和不喝或偶尔饮牛奶者高。汉族育龄女性中规律饮用酸奶者和不规律饮用酸奶者的腰椎骨密度相对较高,骨密度值接近。维吾尔族育龄期女性规律饮用酸奶者比不规律饮用牛奶者和不喝或偶尔饮牛奶者高差异具有显着性。同样具有规律饮用酸奶者,维吾尔族骨密度比汉族高。具有同样有饮奶茶习惯的汉族和维族女性,汉族骨密度高于维族。(3)职业对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腰椎骨密度的影响:汉族女性不同职业者,其骨密度各组间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在维族女性中,工人和其它职业者骨密度相对较高,在维族女性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骨密度相对较低。(4)体力活动对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腰椎骨密度的影响:汉族女性中,不同体力活动分组骨密度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重度体力活动组骨密度高于轻度体力活动组。维族女性中,不同体力活动分组骨密度比较亦存在显着性差异,重度体力活动组骨密度亦高于轻度体力活动组。同一体力活动分组中,汉族和维族女性骨密度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5)生育哺乳、月经情况对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腰椎骨密度的影响:维族女性月经周期较汉族女性长,平均为29.21天,初次生育年龄比汉族女性早约1.36岁;初潮年龄、月经经期在汉族和维族女性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显着性。汉族女性骨密度在哺乳时间<6月组和≥6月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未见显着性(P>0.05),维吾尔族不同哺乳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未见显着性(P>0.05);在哺乳时间<6月时,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骨密度比较差异未见显着性(P>0.05),哺乳时间≥6月时,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骨密度比较差异亦未见显着性(P>0.05)。(6)环境因素对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腰椎骨密度多因素分析:对汉族育龄女性的峰值骨密度有影响的因素:饮牛奶习惯、体力活动情况、水果习惯、脑体力劳动,提示本研究中这四个因素是影响族育龄女性的峰值骨密度的主要因素。对维吾尔族育龄女性的峰值骨密度有影响的因素:饮茶习惯、饮奶茶习惯、饮牛奶习惯、水果习惯,提示本研究中这四个因素是影响维吾尔族育龄女性的峰值骨密度的主要因素。4)影响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骨密度的候选基因多态性位点以及环境因子的多因素回归结果表明饮牛奶习惯、rs757343、rs3762397、rs28360457、体力活动、饮酸奶习惯、水果习惯这7个因素是影响汉族育龄女性的峰值骨密度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中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对维吾尔族育龄女性的峰值骨密度有影响的因素包括rs3762397、rs1298989、rs3751143、饮茶习惯、饮奶茶习惯、饮牛奶习惯、月经经期。汉族研究群体中rs757343与体力活动有交互作用(P<0.05),rs3762397与饮酸奶习惯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维吾尔族女性研究群体中rs1298989与饮牛奶习惯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1)本研究建立了新疆地区汉族、维族女性腰椎BMD的QCT参考数值,腰椎BMD在20~40岁相对稳定,50岁以后骨量丢失显示有加速趋势,维族女性50岁后较同龄汉族更易罹患骨质疏松症。2)VDRSNPs、P2X7R2基因SNPs、的基因型、NR5A2基因和CATSPERB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新疆地区汉族和妇女维吾尔族中存在种族差异性;VDR基因中BsmI(rs1544410)位点多态性、NR5A2rs3762397位点多态性可能对汉族和维吾尔族妇女腰椎峰值骨密度的达到和维持均有关,P2X7基因rs28360457位点多态性可能对汉族女性腰椎峰值骨密度的达到和维持有关,P2X7R2基因组rs3751143位点、CATSPERB基因rs1298989位点多态性可能对维族女性腰椎峰值骨密度的达到和维持有关,CDX2(rs11568820),TaqI(rs731236),Tru9I(rs757343),rs1653624位点多态性对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腰椎峰值骨密度可能均无潜在影响。3)环境因素对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腰椎骨密度的影响既有相同之处,亦存在不同,饮牛奶习惯和食用水果习惯对两民族腰椎峰值骨密度的达到和维持起正向作用,体力活动情况和职业对汉族女性腰椎峰值骨密度有影响,饮食、生活习惯对维吾尔族女性的影响较为明显。4)影响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骨密度的候选基因多态性位点以及环境因子的多因素回归结果表明,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于两民族女性峰值骨密度的达到与维持,期间在部分多态性位点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提示这种共同作用对育龄女性的峰值骨密度存在一定影响。

侯侃[6](2013)在《山西榆次高校新校区明清墓葬人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研究材料为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山西高校新校区考古工地中发现的的明清时期墓葬群中出土的人骨。该墓葬群位于晋中盆地榆次鸣谦镇,明清时期属太原府。同时,这一地区在明清时期还是着名的“晋商”活动的中心地域,商贸繁荣,人口流动性强。本文拟通过人口学、人体测量学、人种学、古病理学等多种研究手段了解榆次明清组古代居民的人群构成情况、种系类型和健康状况等,为对这一墓葬群和这一地域明清时期的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本文的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人骨材料出土的考古背景、自然地理背景和历史学背景,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手段的研究目的。第二章为性别、年龄鉴定和人口统计研究,采用法医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的手段对出土的174例个体进行性别、年龄的鉴定,得到了死亡年龄段的分布统计,并制作了简略生命表。榆次明清组古代居民的平均死亡年龄为35岁,预期寿命为36.89岁,男性比女性的平均死亡年龄和预期寿命都要略高。与其他古代人群对比组相比,榆次明清组古代居民在壮年期的死亡比例较高,女性青年期死亡比例低于多数对比组,这可能是由于榆次明清组古代居民所生活的时代医疗条件较好的原因。第三章为颅骨的形态特征研究,通过对68例成年个体(其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颅骨的非测量性状和测量性状进行观察和测量,得到了对这一人群的颅骨形态特征的整体认识。该人群的颅形特征比较偏向蒙古人种特点。第四章为颅骨的种系类型研究。进行了对榆次明清组古代居民颅骨的种系纯度检验,得知该人群种系类型是不单纯的。将主要测量项目与三大人种进行对比,发现该人群种系类型以蒙古人种为主,但个别项目落入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范围内。通过与亚洲蒙古人种的四个区域类型对比,发现该人群与东北亚类型和东亚类型相近。在与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对比中发现该人群更接近东亚类型,与国内明清到近现代时期的对比组进行对比时发现该人群与乌鲁木齐汉族组最接近,同属掺杂少量欧罗巴人种因素、以蒙古人种因素为主的人群。根据以上结论,结合历史背景,推测该人群可能与新疆地区的古代居民有血缘关系。第五章为古病理学研究。对榆次明清组古代居民进行了创伤、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和发育异常等各类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发现该人群中存在较多氟骨症的病例,对部分疾病进行了患病情况的统计,发现骨性关节炎是该人群中的常见病。另外,发现该人群存在“缠足”的现象,并对此现象做了描述和简单研究。第六章为肢骨的测量学研究,对榆次明清组古代居民进行了四肢长骨的主要项目的测量和指数计算,并依据股骨最大长用几种不同的公式进行了身高推算。通过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对比组的比较,发现这一人群的平均身高较低,尤其女性是所有对比组中身高最低的,推测此现象可能与缠足有关。第七章为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点出了本文主要意图解决的问题与写作的意义。

赵毅鹏[7](2011)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相关基因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的基因表达谱特征,筛选出与其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特征。方法:随机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0例,分为肾阴虚证组(4例)、肾阳虚证组(3例)和非肾虚证组(3例),另选3例健康绝经后妇女为正常组。运用人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4组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出肾阴虚证组与其他3组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Pathway分析。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的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1、肾阴虚证组与其他3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肾阴虚证组与正常组相比,共有197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03条表达上调,94条表达下调:肾阴虚证组与肾阳虚证组相比,共有354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79条表达上调,275条表达下调;肾阴虚证组与非肾虚证组相比,共有54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3条表达上调,41条表达下调。肾阴虚证组与其他3组比较,有9条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PROK2、ASB1、MUC12、GSTM5、CLCF1、GPR27、C3orf35和未知基因(chr3:113822408-113822347、chr18:34851804-34851745)。与正常组相比,GSTM5和MUC12表达上调,GPR27、C3orf35、ASB1、CLCF1和PROK2表达下调。2、PROK2、ASB1、MUC12、GSTM5、CLCF1、GPR27和C3orf35按GO功能分析进行大体分类,主要涉及到生物学过程的调节、细胞代谢途径、生物合成过程、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凋亡、磷代谢过程、JAK-STAT级联反应的调节、免疫系统发育及炎症反应等。3、Pathway分析表明,GSTM5参与谷胱甘肽代谢通路、细胞色素P450代谢通路和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通路,CLCF1参与细胞因子与受体之间干扰通路和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ASB1和GSTM5在肾阴虚证组和正常组中的表达情况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一致。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可能与GPR27、ASB1、PROK2、CLCF1和GSTM5基因表达存在相关性,并可能与谷胱甘肽代谢通路、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和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存在关联。

赵毅鹏,葛继荣[8](2010)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外学者对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机制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试图寻找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致病基因,从而揭示其遗传机制。在复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雌激素受体基因、维生素D受体基因及Ⅰ型胶原基因等相关基因多态性进行综述,发现相关文献报道虽多,但研究结果争议较多,尚不能达成共识。认为骨质疏松症不太可能是由个别基因的主要效应导致,而应该由多个基因分别产生微效应来决定;且已发现的这些基因可能占所有与其相关基因的4%还不到,尚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基因未被发现及重视。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结果以及今后类似的研究已为骨质疏松症的基因学研究开启了一片新天地。

沈薇,谢夏君,储珏[9](2009)在《40~65岁妇女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40~65岁妇女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为预防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上海市闸北区北站街道6个居委会共531名40~65岁的妇女进行骨密度测定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年龄、患慢性疾病、绝经年限、生育次数等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绝经年限和饮咖啡、饮酒有关。

程钱璇子[10](2009)在《北京市东城区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绝经或老龄引起的骨骼退行性变,在我国发病率快速上升。维生素D缺乏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绝经后和老年妇女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但目前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缺少中国人近期的研究;样本量少;关于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PTH水平、骨密度之间的关系结论不一致。本研究通过调查北京东城区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营养状况、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等)、骨骼健康状况、合并慢性疾病等,了解该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缺乏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其对骨骼健康的影响,为进一步防治提供数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对社区人群进行随机抽样选择,东城区汉族妇女614名,年龄4581岁,绝经1年以上。遵循设定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和退出标准。并且对入选者进行包括一般资料,生活方式,骨质疏松相关情况,既往史和疾病治疗史,月经生育史和家族史等的问卷调查。采集研究对象5-6月间的血样。测定血25(OH)D、PTH、Ca、P、 ALP、Cr、Glu等指标,其中25(OH)D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PTH采用发光法测定;同时测定腰部、右髋部、股骨颈和大转子的骨密度和身高、体重。对所有问卷信息进行汇总、筛选和量化,并用数据库进行整理。最后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用的统计方法有: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统计描述、二变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结果:614名研究对象中,血25(OH)D浓度为12.49±5.43ng/ml (Mean±SD),范围2.9~60.8ng/ml。<20ng/ml,20-30ng/ml和≥30ng/ml分别占92.3%(n=567),7%(n=43)和0.65%(n=4)。614名研究对象的PTH值是47.47±20.24pg/ml,范围6.9~142pg/ml。591名受试者按L2-4的骨密度T值进行分组,骨质疏松组(T值≦-2.5)人数占9.8%(n=58),低骨量组(-2.5<T值≤-1)占37.1%(n=219),正常组(T值>-1.0)占53.1%(n=314)。25(OH) D水平与PTH值呈负相关(r=-0.211,p<0.01)。未发现25(OH)D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全部研究对象25(OH)D水平与血Ca值呈正相关,与血P值和ALP值无明显相关性。维生素D可能的影响因素中,仅发现25(OH)D水平与锻炼和体力活动情况有关,25(OH)D与体力活动评分2呈正相关(r=0.122,P<0.01)。骨密度的影响因素中,发现身高、体重、BMI,年龄、绝经年限,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体力活动水平与骨密度均有相关性。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在校正年龄、绝经年限、BMI、血钙和LnPTH后,未发现25(OH)D与L2-L4, femoral neck和total hip、Troch BMD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发现绝经年龄、BMI. ALP均为对L1、L2、L3、L4、L2-4,Femoral neck. Total hip、Troch BMD有显着正作用的因素;LnPTH为对L2、L3、L2-4, Femoral neck和Total hip BMD有显着负作用的因素;绝经年限为对Total hip BMD有显着负作用的因素。BMD与LnPTH呈负相关只在L2-L4和femoral neck的骨密度中发现,其余部位未发现此相关性。初潮年龄为对L2-4, Femoral neck, Total hip骨密度有显着负作用的因素。结论:1、东城区汉族绝经后妇女中存维生素D缺乏者占92.3%,维生素D不足者占7%。可见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相当严重,应加以重视。2、血25(OH)D水平与PTH呈负相关(r=-0.211,P<0.01),25(OH)D水平与血钙浓度呈正相关(r=0.09,P<0.05)。提示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血钙水平有所降低,刺激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量丢失。3、591人按L2-4的骨密度T值进行分组,骨质疏松组人数占9.8%(n=58),低骨量组占37.1%(n=219),正常组占53.1%(n=314)。597人按FN骨密度T值进行分组,骨质疏松组人数占5.3%(n=31),低骨量组占48.5%(n=290),正常组占46.2%(n=276)。4、全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组妇女Femoral neck的BMD分别与血PTH水平呈显着负相关(r=-0.189, P<0.01; r=-0.15, P<0.05; r=-0.15, P<0.05)。L2-L4和Femoral neck的BMD与LnPTH呈负相关,L2-L4(r=-0.12, P<0.01), Femoral neck (r=-0.19, P<0.01)。5、维生素D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体力活动情况、锻炼情况、活动障碍和认知障碍。增加体力活动的时间和活动量有助于维持绝经后妇女的维生素D水平。6、骨密度的影响因素中,发现身高、体重、BMI、绝经年龄是对骨密度有显着正作用的因素,年龄、绝经年限、初潮年龄是对骨密度有显着负作用的因素。体力活动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

二、广西壮、汉族妇女骨密度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壮、汉族妇女骨密度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人群维生素D受体rs7975232和rs154441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检索策略
    二、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三、数据提取方法
    四、文献质量评估
    五、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一、文献筛选
    二、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三、rs7975232/rs1544410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Meta分析
    四、发表偏倚评估
    五、敏感性分析
讨论
    一、维生素D的作用
    二、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2)VDR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类型及腰椎QCT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1.2 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2.2 患者不同基因型与椎体骨折类型的比较
    2.3 患者基因型与腰椎 QCT 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3.1 关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3.2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及其体征
    3.3 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检查及骨量检测技术
    3.4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3.5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
    3.6 维生素D受体基因及其与骨密度和骨折的关联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骨质疏松性骨折与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维生素D受体基因
2 雌激素受体基因
3 Ⅰ型胶原基因
4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受体
5 降钙素受体
6 其他相关基因
7 小结与展望

(4)西藏地区与辽宁地区健康成年人跟骨骨密度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本选择
    1.2 检查方法、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西藏和辽宁地区成年男性骨密度值各自随年龄变化趋势
    2.2 西藏和辽宁地区成年女性骨密度值各自随年龄变化趋势
    2.3 西藏和辽宁地区成年男性各年龄段跟骨骨密度
    2.4 西藏和辽宁地区成年女性各年龄段跟骨骨密度
3 讨论

(5)环境与遗传作用对新疆汉、维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 QCT 对新疆地区成年女性骨密度的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新疆汉族和维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与候选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环境因素对新疆汉族和维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的影响研究66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候选基因、环境因素对新疆汉族和维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影响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山西榆次高校新校区明清墓葬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山西榆次高校新校区考古工地概况
    第二节 山西榆次高校新校区出土明清墓葬概况
    第三节 榆次的自然地理与历史背景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材料与研究目的
    注释
第二章 性别、年龄鉴定与人口统计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性别、年龄鉴定方法
    第二节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统计
    第三节 人口的简略生命表
    第四节 与其他古代人群的对比
    注释
第三章 颅骨的形态特征研究
    第一节 颅骨的非测量性状研究
    第二节 颅骨的测量性状研究
    注释
第四章 颅骨的种系类型研究
    第一节 种系纯度检验
    第二节 种系类型研究
    第三节 与相关人群的比较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古病理学研究
    第一节 创伤和感染性疾病
    第二节 骨性关节炎
    第三节 氟骨症与氟牙症
    第四节 女性足部人工变形——“缠足”现象研究
    第五节 其他代谢性疾病及肿瘤
    第六节 发育异常类疾病
    注释
第六章 肢骨的测量学研究
    第一节 肢骨测量数据与相关指数的研究
    第二节 身高的研究
    注释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 山西榆次高校新校区明清墓葬人骨性别和年龄鉴定表
附表二 个体测量项目代号说明
附表三 成年男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附表四 成年女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图版
后记

(7)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相关基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雌激素受体基因
2 维生素D受体基因
3 Ⅰ型胶原基因
4 降钙素受体基因
5 护骨素基因
6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7 小结与展望

(9)40~65岁妇女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1.3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10)北京市东城区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对照和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1、社区高危人群的筛查
    2、参加者的入选、排除与退出标准
    3、血标本的采集和分离
    4、血清25(OH)D水平测定
    5、甲状旁腺激素测定
    6、入组人员骨密度测定
    7、入组人员人体测量
    8、数据录入和整理
    9、统计分析
结果
    1、概况
    2、血25(OH)D
    3、血PTH
    4、骨密度
    5、血25(OH)D水平与PTH浓度的相关性
    6、骨密度值与25(OH)D和PTH水平
    7、维生素D可能的影响因素调查
    8、骨密度可能影响因素的调查
    9、相关性分析汇总
讨论
小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广西壮、汉族妇女骨密度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人群维生素D受体rs7975232和rs154441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meta分析[J]. 薛士麟,李姿萱,王冰霜,翟佳慧,贾金海.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0(04)
  • [2]VDR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类型及腰椎QCT的关联研究[D]. 卢秋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骨质疏松性骨折与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J]. 张奎,刘洋,马煜,王文己.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7(07)
  • [4]西藏地区与辽宁地区健康成年人跟骨骨密度的对比[J]. 王鹏,张建华,侯旭伟,黄丽,姚磊,虞政军,席焕久. 解剖学杂志, 2016(04)
  • [5]环境与遗传作用对新疆汉、维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影响的研究[D]. 赵圆.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4)
  • [6]山西榆次高校新校区明清墓葬人骨研究[D]. 侯侃. 吉林大学, 2013(01)
  • [7]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相关基因初探[D]. 赵毅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1(05)
  • [8]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J]. 赵毅鹏,葛继荣.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0(10)
  • [9]40~65岁妇女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分析[J]. 沈薇,谢夏君,储珏. 中国全科医学, 2009(14)
  • [10]北京市东城区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D]. 程钱璇子.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09(05)

标签:;  ;  ;  ;  ;  

广西壮汉妇女骨密度的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