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二次外加剂及水泥厂发展外加剂行业的思考

混凝土二次外加剂及水泥厂发展外加剂行业的思考

一、混凝土第二掺合料及水泥厂发展掺合料产业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许世斌[1](2021)在《钢渣基复合掺合料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掺合料是配制混凝土时替代部分水泥并改善混凝土性能的无机矿物微粉。钢渣、污泥为钢铁行业常见的工业固废,其产量大,消耗量少。大量的钢渣堆积,既占用了土地,也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战略。但是,钢渣、污泥中含有与水泥类似的物质,有潜在的水化性,适合制备高活性的掺合料,这对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是以满足企业要求为目的,以钢渣、污泥为主要原料,复配矿渣和粉煤灰,加入助磨剂和激发剂粉磨至一定的细度,制备成符合S95级的钢渣基掺合料。并以制备的掺合料为主,加入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石膏,制备成符合标准的P·C 42.5。这既可以大宗化的利用钢渣,同时也可以解决混凝土行业中水泥资源短缺的问题。符合循环发展的经济战略,再加上本身属于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新型材料,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本论文结合掺合料的制备工艺,探究适合的助磨剂和激发剂,并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以下结论:(1)在企业的要求下,以质量比为钢渣:矿渣:污泥:粉煤灰=32:40:13:15为原料,探究适合的助磨剂。实验研究得出,最佳的助磨剂为三乙醇胺,在掺量为0.5‰时,效果最佳。在物料的质量为8 kg,加入助磨剂,粉磨1h时,45μm和80μm的筛余量与对比实验相比分别降低2.2%和15.6%,助磨效果较为明显,并且28 d的活性指数提高7.3%。(2)在质量比为钢渣:矿渣:污泥:粉煤灰=32:40:13:15的物料配比下,加入不同的激发剂,探究适合该体系的激发剂。研究可得,Na2SO4、硅渣和脱硫石膏的激发效果最佳。并以Na2SO4、硅渣和脱硫石膏设计正交实验。由正交实验结果得出,各激发剂之间有协同效果,在Na2SO4、硅渣和脱硫石膏的掺量分别为2.0%、0.5%和1.5%时效果最佳。此时掺合料活性具有较大提高,3d、7d和28d的活性分别为77.3%、85.9%和96.6%,分别提高了 24.2%、25.4%和22.4%,符合S95级的技术指标。(3)由XRD和SEM的分析可知,配料1的掺合料水化产物为C-S-H、Ca(OH)2和AFt。在加入激发剂后,掺合料的C-S-H、和AFt含量增加,但Ca(OH)2的含量降低,并且试件的体系结构更加紧密。说明激发剂能促进配料1的掺合料的水化。(4)为了进一步的提高钢渣在钢渣基掺合料的占比,在符合安定性的条件下,最大化利用钢渣。通过复配法得到最佳配比的质量比为钢渣:矿渣:污泥:粉煤灰=40:30:15:15,在加入0.5‰的三乙醇胺,以8kg质量的物料粉磨1 h时,检测活性。掺合料活性与企业提供的掺合料配料略有降低,但相差不大。但钢渣、污泥利用量提高10%,有利于钢渣的综合利用。配料2的掺合料在加入激发剂A时,其3d、7d和28d活性分别为67.2%、74.7%和85.8%,活性达S85级的技术指标。(5)在配料2的掺合料下,加入不同的表面活性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可得,配料2的掺合料在加入木钙的激发效果较好。在木钙掺量为2.5‰时其效果最佳,此时28 d的活性指数提高10.8%。以激发剂A和2.5‰的木钙复合为激发剂B。加入激发剂B,配料2的掺合料3 d、7 d和28 d的活性指数为72.0%、81.3%和98.5%,达S95级的技术指标。(6)用XRD和SEM分析可得,配料2的掺合料水化的产物为C-S-H、AFt和Ca(OH)2。在加入激发剂A和激发剂B后,水化产物中的C-S-H和AFt的含量增加,但Ca(OH)2含量降低。并且加入激发剂B后,使得胶凝材料在水化过程中的分散性更好,胶凝材料之间不易包裹,提高胶凝材料的水化率,表现为对应试件强度提高。(7)以配料2的掺合料加入激发剂B为主料,加入25%熟料和5%的石膏制备的复合水泥符合国标中的P.C 42.5级标准,可以大量的利用钢渣等钢铁行业的工业固废。以配料2的掺合料加入激发剂B为主料,加入45%熟料和5%的石膏制备水泥与市场中常用的P·I 42.5级性能相近,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应用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大。

李紫翼[2](2020)在《抗裂水泥在预拌混凝土中应用的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对于现代混凝土来说,大量使用矿物掺合料是客观现状和发展趋势,尽管水泥在混凝土中用量趋于降低,但仍旧对混凝土和易性、强度以及各项性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泥依旧在现代混凝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仍然是现代混凝土的“重要基因”。目前水泥存在着细度过细、早期强度高和水化放热量偏大、混合材料品种和含量混乱、熟料中C3A含量偏高、碱度偏高等问题。抗裂水泥通过控制细度和改变矿物组成达到对现代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优化,减少开裂现象的发生,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有很大帮助,进而解决水泥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的主体抗裂水泥是一种控制熟料矿物C3A和C3S含量,C2S和C4AF含量相对较高、碱含量较低的硅酸盐水泥。通过对比抗裂水泥与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水泥净浆与胶砂的开裂敏感性研究、C35和C50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和易性、抗压强度、体积稳定性与耐久性以及一定微观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抗裂水泥的特性和适用范围。结果表明:抗裂水泥与普通水泥相比,与减水剂的相容性更好;水化放热速率和水化放热量更低;具有较低的开裂敏感性;抗裂水泥在净浆、胶砂中的抗裂性能都更好,首次出现裂缝的时间更慢,裂缝最大宽度更小。抗裂水泥早期3d硬化体内部空隙率相对较高,具有一定较粗的颗粒,在电镜的观察下,未水化颗粒分布较为均匀,普通水泥出现聚集现象。抗裂水泥在30%粉煤灰和15%矿渣双掺的胶凝材料体系中能发挥更好的抗裂性能,抗裂水泥在达到标准要求情况下的3d龄期强度明显低于普通水泥,28d抗压强度较为接近。混凝土试验方面,在正确选用减水剂的前提下,抗裂水泥混凝土有更好的和易性,3d、7d龄期内抗裂水泥的早期强度比普通水泥强度低,但均满足各强度等级的强度要求,且在长龄期的抗压强度上有逐步接近的趋势。抗裂水泥混凝土早期收缩较低,收缩率的发展趋势逐渐放缓。无论是高、低水胶比的情况下,抗裂水泥混凝土的开裂敏感性均较低。C35、C5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抗裂水泥制备的混凝土均未出现裂缝。在抗裂水泥的应用中需注意,相较于细度更细的普通水泥而言,抗裂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尤其是早期抗压强度增长较慢,从长龄期养护条件下检测和验收耐久性等指标更加合理。养护龄期对抗裂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有显着影响,28d养护到90d养护龄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增大,等级由Q-Ⅱ达到Q-Ⅳ;延长养护时间能有效提高抗裂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

张洪萍[3](2020)在《3D打印用水泥基活性粉末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3D打印水泥基材料强度偏低是目前制约其在建筑工程领域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正交试验和理论计算的方法分析了原材料颗粒级配的优化问题,采用多指标考核、逐级优化、强度综合评定的试验方法,制备了一种适用于3D打印的高强水泥基活性粉末混凝土材料,并对其工作性能、强度及变形进行了讨论研究,对水泥基活性粉末混凝土的3D打印工艺进行了优化,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混凝土挤出固化工艺分层成型过程对打印构件强度的影响规律,获得了3D打印用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最佳配比。胶凝材料粉体的比例为SAC:FA:SF:SS为0.75:0.06:0.10:0.09,石英砂各级砂子的比例为0.3mm0.6mm:0.61.18mm:1.182.36mm为0.202:0.248:0.55,砂胶比1.7,水胶比0.27,减水剂0.8%,纤维体积掺量0.8%,缓凝剂0.01%,研究成果对3D打印技术在建筑业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主要成果如下:(1)以最紧密堆积理论Dinger-Funk方程为基础,利用原材料颗粒粒径正态分布特征,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计算出了活性粉末混凝土粉体的最佳比例,通过最小基本需水量和标准稠度法以及正交试验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硅灰掺量与理论计算值存在一定差距,其它矿物掺合料较接近。矿物掺合料可改善水泥复合体系的粒度分布,调整硫铝酸盐水泥水化产物的微观结构,减小界面过渡区的厚度,使水泥石的致密度和结构的稳定性得到提高;硅灰的微集料填充效应和火山灰活性可提高复合水泥浆体的早期强度,但早期快速释放的水化热消耗了大量的水分从而影响了复合浆体的流动性和后期强度,因此需综合考虑硅灰在水泥浆体中的作用;最小基本需水量和标准稠度相关性较好,可用标准稠度取代最小基本需水量来确定活性粉末混凝土粉体的最佳比例。(2)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了3D打印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因素及其间的相关性,通过浆体的表观效果、流动速率和堆积层数对正交试验配比进行了逐级优化,初步得到了4组适合打印的混凝土配比。流动度和堆积高度与挤出率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与触变灵敏度相关性较弱,二者结合起来可较全面地评价3D打印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水胶比和减水剂对3D打印用混凝土的影响明显大于矿物掺合料的影响。(3)研究了不同配比参数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通过强度综合评定试验得到了适于打印且力学性能优良的配比,2h强度达到了6.6MPa,28d强度达到了91.4MPa,混凝土强度稳定发展没有出现强度倒缩现象;3D打印用混凝土水胶比的确定需综合考虑工作性能和强度,在满足工作性能的基础上可降低水胶比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聚丙烯纤维增加了混凝土的粘聚性,起着调节3D打印混凝土流动性的作用;成型过程中上下层混凝土水化程度的差异使得层间界面处应力较集中,降低了其强度,当间隔时间接近混凝土初凝时间时强度损失达到36%。(4)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了不同形状不同层数的建筑构件。获得了适合活性粉末混凝土打印的工艺参数,即打印速度50mm/s,找平层数范围底13层,厚度保持在5±3mm范围之内,正常打印厚度10mm;打印线宽对打印构件尺寸影响较大;处在可塑状态的混凝土打印初期需有一个找平阶段,找平阶段过后打印厚度趋于一定值;打印混凝土的变形过程分为线性变形阶段、弹塑性阶段和塑性破坏阶段三个阶段,以弹塑性阶段为主,此阶段开始出现横向挤压变形;横向应变较竖向应变更适合用来评价3D打印混凝土的可塑性;打印混凝土材料的不均匀性使得打印构件强度的应力-应变曲线波动较大;在打印高度一定的条件下,打印层数越多,强度损失越多,最低强度为60.4MPa,损失量为26.3%;打印工艺对强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略高于试验结果。(5)利用XRD、SEM测试手段研究了3D打印用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水化硬化机理和微观结构,探明了水化产物的组成及微观结构特征,揭示了活性粉末混凝土在打印工艺影响下仍旧具有较高力学性能的原因:矿物掺和料活性组分的二次水化反应和颗粒间的密实填充效应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层间缺陷带来的强度损失。

汤玉娟[4](2019)在《溶蚀与氯盐侵蚀下水泥基材料的失效机理及性能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长期处于海洋等水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不仅受到水的溶蚀,还遭受水中氯盐的侵蚀。氯离子渗到混凝土中的钢筋表面,引起钢筋锈蚀;溶蚀导致混凝土孔隙率增加、微结构劣化及力学性能降低,加速氯离子在混凝土内的传输进程,从而引起混凝土强度下降、钢筋过早锈蚀,造成混凝土结构提前失效。因此,溶蚀和氯盐侵蚀是导致混凝土性能劣化、结构耐久性降低和服役寿命缩短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关于溶蚀与氯盐侵蚀所导致的混凝土等水泥基材料与结构的耐久性退化机理研究还相对较少,缺少相关的耐久性评价方法。为此,针对溶蚀与氯盐侵蚀下水泥基材料的失效机理及性能评估问题,本文开展溶蚀与氯盐侵蚀下水泥基材料性能退化机理的实验研究,建立水泥基材料内钙离子和氯离子的传输模型及其性能评价方法,为长期服役于水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评估、寿命预测提供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开展了低流速水流作用下水泥基材料溶蚀特性及其边界移动规律研究开展了不同流速NH4Cl溶液下水泥砂浆圆柱试件的加速溶蚀实验,分析了溶蚀过程中试件溶蚀深度、孔隙率、微结构及水化产物含量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流速对水泥砂浆溶蚀特性的影响机理,给出了溶蚀导致的试件表层材料强度降低及水流作用引起的失效破坏特点,建立了水流作用下水泥砂浆试件表层边界移动条件。研究表明,流速是影响水泥基材料溶蚀进程的重要因素,流速越大,水泥基材料溶蚀及试件表层边界移动越快。(2)开展了矿物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溶蚀特性的影响及其性能改善机理研究开展了不同掺量的矿渣、粉煤灰单掺及复掺水泥复合浆体薄片及圆柱试件的常规及加速溶蚀实验,分析了溶蚀过程中各试件溶蚀深度、孔隙率、孔溶液p H值、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及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矿物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溶蚀特性的影响及其抗溶蚀性能的改善机理。研究表明,合理地掺加矿物掺合料可改善水泥基材料微结构,减缓其微结构劣化和溶蚀进程,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溶蚀性能。(3)研究了氯化铵溶液中水泥基材料钙相的固-液平衡特点及其加速溶蚀机理开展了1、3和6M氯化铵溶液中水泥基材料钙相的固-液平衡浓度的实验测试,分析了溶液浓度对水泥基材料溶蚀进程的影响,揭示了水泥基材料的氯化铵加速溶蚀机理,建立了氯化铵溶液中水泥基材料钙相的固-液平衡方程。研究表明,氯化铵溶液加速溶蚀条件下,水泥基材料钙相的固-液平衡特征及溶蚀机理与常规溶蚀基本相似,不同浓度氯化铵溶液中水泥基材料钙相的固-液平衡特征相似。(4)研究了钙溶蚀对水泥基材料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机理及其定量表征方法开展了溶蚀过程中水泥浆体颗粒的氯离子等温吸附与解吸附实验,分析了水泥基材料对自由氯离子物理吸附和化学结合能力随钙溶蚀程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溶蚀过程中水泥基材料结合自由氯离子能力的定量表征方法。研究表明,钙溶蚀降低了水泥基材料吸附自由氯离子的能力,且溶蚀程度越高,水泥基材料的吸附自由氯离子能力越弱。(5)研究了钙溶蚀对水泥基材料中氯离子传输进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开展了氯化钠溶液、氯化铵溶液和氯化钠+硝酸铵混合溶液中水泥净浆试件的浸泡实验,分析了浸泡过程中试件溶蚀深度、孔结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及自由氯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水泥基材料内钙溶蚀与氯离子共同传输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溶蚀降低了水泥基材料结合自由氯离子的能力,加快了水泥基材料中自由氯离子的扩散进程,且溶蚀程度越高,水泥基材料结合氯离子能力越弱,自由氯离子扩散速率越大。(6)建立了水泥基材料中钙离子和氯离子的传输模型及参数分析方法基于上述边界移动条件、固-液平衡方程及氯离子结合能力方程,运用Fick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水泥基材料中钙与氯离子的传输方程及数值求解方法,并验证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运用该模型,开展了水泥砂浆试件钙离子与氯离子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了水灰比、矿渣掺量及腐蚀溶液对试件内钙离子浓度、孔隙率及氯离子浓度等参数的影响。最后,开展了输水条件下内衬水泥砂浆球墨铸铁管的服役性能评估。

刘冬雪[5](2019)在《川煤广旺集团某煤泥的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原煤洗选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煤泥,煤泥具有粒度细小、黏性大、含水率高、脱水非常困难、热值低、灰分高的特点。川煤广旺集团每年的煤泥产量达到数百万吨,常年露天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还污染环境。为此,本文在对该煤泥的物性特征、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煤泥用于制备水泥活性混合材、混凝土掺合料、建筑用红砖和轻质陶粒等大宗建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对该煤泥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煤泥的物性特征及化学成分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该煤泥自然粒度较细,D90为110.2μm,含水率为20%,烧失量为31.3%,热值为1875kcal/kg,塑性指数为19,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主要的化学成分为SiO2、Al2O3、CaO、Fe2O3、K2O、MgO。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石、伊利石、石英、方解石等。煤泥经煅烧后作水泥活性混合材的研究结果表明:煤泥的煅烧温度、保温时间、煅烧产物粒度分布对其火山灰活性均有较大影响。当煅烧温度为850℃、保温时间为1.5h、研磨细度D90为20μm左右时,其活性指数达到了98%。煤泥经煅烧磨细后作混凝土活性掺合料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试样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逐渐减小,掺合料的掺量为20%左右,水胶比为0.42时,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较高,且能保证良好的工作性能。煤泥与页岩混合烧制建筑用红砖研究结果表明:在煤泥:页岩=3:7,煅烧温度1050℃,保温时间为4h时,建筑用红砖的抗压强度达38.05MPa,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烧结普通砖》(GB5101-2003)中的MU30强度等级、吸水率≤16%要求。煤泥与页岩混合烧制轻质陶粒研究结果表明:在煤泥:页岩=6:4,预热温度为550℃,预热时间25min,在1100℃保温25min时,陶粒的筒压强度达到34.29MPa,吸水率为8.33%,堆积密度为675 Kg/m3。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1部分):轻集料》(GB/T17431.1-2010)中的700级高强轻粗集料的基本性能要求(吸水率≤10%,堆积密度范围600<X≤700,筒压强度标号达到30MPa)。

吴守荣[6](2020)在《电热养护水泥基材料强度发展促进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建筑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装配式建筑也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而要想提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效率,首要条件就是要提高预制构件的脱模强度。目前常用的几种促进混凝土强度快速发展的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电热养护来促进混凝土强度快速发展的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混凝土的脱模强度,加快模具周转,提高生产效率,对于装配式建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围绕电热养护参数、养护工艺及材料组成对电热养护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影响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力学性能、抗碳化性能以及微观结构,揭示了电热养护对水泥基材料强度发展的促进机制,为电热养护混凝土的制备与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有:(1)电热养护对胶砂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电热养护参数、电热养护工艺、水灰比以及矿物掺合料的比例,测定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电热养护胶砂试件的抗压强度,分析了这几种因素对电热养护胶砂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热养护能够有效的促进胶砂试件脱模强度的发展,并且在合适的电热养护参数(预养时间为4h、恒温时间为8h、恒温温度为60℃)以及养护工艺(前期采用薄膜+湿毡布覆盖进行电热养护,电热养护结束后采用标准养护)条件下,与标准养护胶砂试件的各龄期抗压强度没有太大差别。电热养护胶砂试件的脱模强度随着水灰比的降低而大幅增加,后期强度增长幅度随着水灰比的增加而增加。矿物掺合料的加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热养护胶砂试件的脱模强度,且对后期强度有有益影响,其中矿渣的合适掺量为30%,硅灰的合适掺量为20%。(2)电热养护对胶砂试件抗碳化性能的影响在前一节电热养护对胶砂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加速碳化试验测定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电热养护胶砂试件的碳化深度,分析了这几种因素对电热养护胶砂试件抗碳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热养护胶砂试件的碳化深度随着预养时间的减少而增加,随着恒温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恒温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恒温时间超过8h以及恒温温度高于60℃后,电热养护胶砂试件的碳化深度出现大幅增长,抗碳化能力明显下降。电热养护过程中采取合理的覆盖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试件的抗碳化能力,电热养护结束后采用标准养护的试件的抗碳化能力要优于在水中养护的的试件,且水中养护时间越长,抗碳化能力越差。对于低水灰比(w/c≤0.4)的电热养护胶砂试件,其各龄期的碳化深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且抗碳化能力明显高于同龄期高水灰比(w/c=0.5)的试件。加入矿渣之后的电热养护胶砂试件的碳化深度要略高于未掺矿渣的试件,整体差距很小。硅灰的加入大幅提高了电热养护胶砂试件的碳化深度,且随着硅灰掺量的增加,增加幅度越大。(3)电热养护对水泥水化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XRD测试分析了经过电热养护之后水泥水化产物的物相组成,借助扫面电镜分析了电热养护对水泥水化产物微观形貌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矿物掺合料的加入对电热养护胶砂试件微观形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标准养护相比,电热养护并未改变水泥水化产物的物相组成。经过电热养护后的试样的水化产物明显多于标准养护试样,因而脱模强度较高,但水化产物的大小及分布的均匀性低于标准养护试样,整体的密实性要低于标准养护试样。矿物掺合料的加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浆体的密实性。该论文有图33幅,表27个,参考文献81篇。

刘浩喆[7](2017)在《玄武岩—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氯离子侵蚀导致的钢筋锈蚀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纤维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单一的纤维很难从多方面、多角度提高混凝土的性能,而只有多种类的纤维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提高混凝土的整体性能。目前对于混杂纤维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的研究现状,对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探究了提高其抗氯离子渗透性的方法,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对混杂纤维混凝土该性能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本文在纤维掺量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中设计了16种纤维掺量,并设置了五个龄期(28d,56d,90d,150d,180d),通过电通量法研究不同纤维掺量的混杂纤维混凝土在不同龄期时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较低掺量的纤维(体积分数为0.1%时)不利于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合理掺量的混杂纤维可以改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且该效果随着龄期的增长体现更为显着。本文基于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最佳的混杂纤维掺量,设计了12种矿物掺合料掺量以及4种外加剂掺量,通过电通量法试验研究了粉煤灰、硅灰、引气剂以及膨胀剂提高混杂纤维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效果;研究了外加剂及矿物掺合料对混杂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矿物掺合料、适宜掺量的引气剂和膨胀剂都能够有效提高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此外,合理复掺矿物掺合料对于提高混杂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有积极意义,引气剂会造成混杂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小幅度的损失且掺量越大损失越大,适宜掺量的膨胀剂能够稍微提高混杂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过多的膨胀剂会导致其抗压强度的损失。本文基于宏观现象,通过压汞法试验从微观角度研究了混杂纤维混凝土孔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与聚丙烯纤维以合理掺量混杂对于优化混凝土内部孔结构具有积极意义,且随龄期增长优化效果最为明显;矿物掺合料能有效优化混杂纤维混凝土孔结构且复掺矿物掺合料改善效果较单掺更加显着,适宜掺量外加剂能使其内部更致密,从而有效改善混杂纤维混凝土孔结构。

丁美荣[8](2015)在《关于提高水泥适应性与调整水泥混凝土产品结构的思考》文中提出通用水泥产品结构调整方向与指导思想是:提高以较高C2S、适中C3S、低C3A矿物组成的高性能硅酸盐熟料及其所配制的各级别水泥的比例,以提高建筑物寿命。水泥工业应大力发展应用面可大为拓展的中、低热硅酸盐水泥。为加快推广高性能混凝土与调整水泥质量等级,关键是推进修订设计规范与完善应用政策措施。为提高水泥产品适应性,应鼓励供需双方协商标准规定以外的技术要求指标,作为补充条款,或制订严于国标的企业标准。

武洪明[9](2013)在《产能过剩的中国水泥市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水泥产能过剩在行业内已成为评论最多的话题,大家所谈论的正是水泥行业如何健康发展的事情。目前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到了什么程度?有资料介绍目前水泥产能35亿吨。2013年水泥产量预测23.5亿吨,产能富裕11.5亿吨,扣除今年淘汰落后产能1亿,产能过剩达到三分之一左右。产能过剩的危害,就是导致2012年、2013年水泥行业效益下滑。呼吁‘遏制’新型干法重复建设刻不容缓。

黄昱霖[10](2012)在《FS型导电掺合料的制备及其水泥基材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硫酸工业废渣—低品位硫铁矿氧化烧渣作为主要原料,利用其较高的铁氧化物含量(29.8%Fe2O3)及活性烧粘土硅铝质组分,在高温还原下制备了既具有低电阻率导电特性,同时又具有辅助胶凝性的导电掺合料;对该导电掺合料的导电性质、电阻率稳定性,以及掺入后对水泥基材料的导电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氧化硫铁矿烧渣制备了电阻率较低的导电陶瓷并表征了其性能;研究了采用导电陶瓷作骨料制备的导电水泥基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以低品位硫铁矿氧化烧渣为主要原料,掺入少量的煤粉作为还原剂,可以制备电阻率较低的导电掺合料。其最佳工艺为:煤粉与烧渣质量比值为0.1,振动磨混磨60秒(d(0.5)=17.5μm)后5MPa下压制成型,800℃焙烧60min,所制备的导电掺合料电阻率为2.02·m。该导电掺合料的电阻率在水中、标养下、自然养护下、碱及酸五种不同条件下均会随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大,并伴随其FeO/TFe比值的降低,电阻率在30天后趋于稳定;研究表明其在酸、水中电阻率增长最大,标养次之,碱和自养中电阻率最小;导电掺合料中的磁铁矿在碱性环境中氧化至Fe3+与Fe2+的摩尔比为2:1时将反应生成Fe3O4,从而阻止了导电掺合料的继续氧化,表明导电掺合料在碱性水泥基材料中可以应用。该导电掺合料掺入水泥基材料中对电阻率有较为显着的降低,同时也会较为明显地降低体系的抗折与抗压强度;导电掺合料在水泥净浆中的渗滤阀值为40%(FeO为6.3%)左右,而在砂浆中为40%~60%(FeO为6.3%~9.5%),复合导电水泥基材料的电阻率随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加,且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长。以煤粉与氧化硫铁矿烧渣为主要原料,质量比为0.1,并掺入少量的矿化剂萤石或碳酸氢钠,在1250℃~1450℃下制备了电阻率在10·m以下的导电陶瓷。研究表明在1400℃的烧结温度下保温60min,当萤石掺量为5.4%时,导电陶瓷电阻率为0.58·m,抗压强度达到87MPa;而当碳酸氢钠(以Na2O计)掺量为4%时,电阻率为0.88·m,抗压强度为84MPa。导电陶瓷作为细集料取代砂掺入砂浆后,不仅能较为显着地降低砂浆的导电性,而且能提高砂浆的抗折与抗压强度。

二、混凝土第二掺合料及水泥厂发展掺合料产业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第二掺合料及水泥厂发展掺合料产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钢渣基复合掺合料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钢渣的概述
        1.1.1 钢渣的来源
        1.1.2 钢渣的成分分析
        1.1.3 钢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1.2 掺合料的概述
        1.2.1 掺合料的简述
        1.2.2 掺合料的发展历程
        1.2.3 掺合料的研究现状
    1.3 钢渣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1.3.1 安定性
        1.3.2 易磨性
        1.3.3 低活性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试验原料及试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剂
        2.1.1 原料及组成
        2.1.2 实验的主要试剂
        2.1.3 实验的主要设备
    2.2 实验技术路
    2.3 实验检测方法
        2.3.1 掺合料的筛余量测定
        2.3.2 掺合料胶砂试件的制备及养护
        2.3.3 掺合料的流动度比的测定
        2.3.4 掺合料试件力学性能的检测
        2.3.5 水泥标准稠度、凝结时间和安定性的测定
        2.3.6 微观分析
第三章 外加剂对掺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助磨剂对掺合料性能的影响
        3.1.1 三乙醇胺对掺合料细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3.1.2 糖蜜对掺合料细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3.2 激发剂对掺合料的影响研究
        3.2.1 硫酸钠对掺合料性能的影响
        3.2.2 水玻璃对掺合料性能的影响
        3.2.3 碳酸钠对掺合料性能的影响
        3.2.4 硅渣对掺合料性能的影响
        3.2.5 酸渣对掺合料性能的影响
        3.2.6 脱硫石膏对掺合料性能的影响
    3.3 激发剂复掺对掺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3.4 激发剂对掺合料水化过程影响分析
        3.4.1 激发剂对掺合料矿物结构的的影响
        3.4.2 掺入激发剂的掺合料的影响SEM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渣基掺合料优化研究
    4.1 原料性能的测定
    4.2 掺合料配料的优化
        4.2.1 钢渣掺量的确定
        4.2.2 污泥掺量确定
        4.2.3 粉煤灰掺量的确定
    4.3 表面活性剂对掺合料性能的影响
        4.3.1 木质素磺酸钠对掺合料性能的影响
        4.3.2 木质素磺酸钙对掺合料性能的影响
        4.3.3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掺合料性能的影响
        4.3.4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掺合料性能的影响
    4.4 激发剂对掺合料水化过程影响分析
        4.4.1 激发剂对掺合料矿物结构的的影响
        4.4.2 掺入激发剂的掺合料的影响SEM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硅酸盐水泥产品的开发及性能检测
    5.1 复合硅酸盐水泥的生产
        5.1.1 熟料掺量对复合水泥的力学性能影响
        5.1.2 熟料掺量对复合水泥的标稠影响
    5.2 复合水泥的性能评价
    5.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创新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创新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和获得的奖励
    A.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A.2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奖励

(2)抗裂水泥在预拌混凝土中应用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早期开裂是现代混凝土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1.1.2 混凝土裂缝的种类及部位
        1.1.3 现代混凝土结构开裂的主要原因
        1.1.4 预防混凝土开裂的应对措施
    1.2 混凝土抗裂性能的研究现状
        1.2.1 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方法
        1.2.2 水泥对混凝土抗裂至关重要
        1.2.3 水泥目前存在的问题
        1.2.4 水泥出现问题的原因
    1.3 抗裂水泥应运而生
    1.4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4.1 抗裂水泥课题的提出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高炉矿渣粉
        2.1.4 细骨料
        2.1.5 粗骨料
        2.1.6 外加剂
        2.1.7 水
    2.2 试验仪器
        2.2.1 抗裂模具
        2.2.2 收缩试验支架
    2.3 试验方法
        2.3.1 水泥基本性能试验方法
        2.3.2 掺合料基本性能试验方法
        2.3.3 骨料基本性能试验方法
        2.3.4 胶砂基本性能试验方法
        2.3.5 混凝土和易性能试验方法
        2.3.6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2.3.7 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第3章 抗裂水泥对水泥净浆的影响研究
    3.1 减水剂饱和点的确定
    3.2 水化热的比较
    3.3 净浆抗裂试验
    3.4 扫描电镜分析
    3.5 孔结构
    3.6 小结
第4章 抗裂水泥对水泥胶砂的影响研究
    4.1 抗裂水泥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4.2 抗裂水泥对水泥胶砂收缩性能的影响
    4.3 抗裂水泥对水泥胶砂抗裂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抗裂水泥对混凝土和易性与强度的影响
    5.1 混凝土配合比
    5.2 和易性
    5.3 抗压强度
    5.4 小结
第6章 抗裂水泥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6.1 抗裂水泥对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
    6.2 抗裂水泥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
    6.3 小结
第7章 抗裂水泥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7.1 碳化试验
    7.2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
    7.3 抗冻试验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3)3D打印用水泥基活性粉末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3 D打印技术发展现状
        1.2.1 3 D打印技术的类型及特征
        1.2.2 3 D打印技术材料分类
    1.3 建筑3D打印技术研究现状
        1.3.1 建筑3D打印工艺类型及特点
        1.3.2 建筑3D打印技术材料分类
        1.3.3 建筑3D打印技术国内外工程实例应用
    1.4 3 D打印建筑水泥基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1 3 D打印建筑水泥基材料性能特征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现状
        1.5.1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特点
        1.5.2 活性粉末混凝土设计理论及方法
        1.5.3 水泥胶凝材料最大密实度的评价方法及研究现状
        1.5.4 活性粉末混凝土应用于3D打印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
    1.6 研究目的、思路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6.2 研究思路
        1.6.3 研究内容
2 原材料、试验内容及方法
    2.1 原材料基本性能
        2.1.1 原材料组成
        2.1.2 化学成份及物理性质
        2.1.3 矿物成份
        2.1.4 粒径分布
    2.2 试验方法及内容
        2.2.1 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测试
        2.2.2 微观特性测试
        2.2.3 净浆初终凝、标准稠度试验
        2.2.4 混凝土调凝试验
        2.2.5 最小基本需水量试验
        2.2.6 各级砂子掺入的方法和步骤
        2.2.7 工作性能试验
        2.2.8 强度试验
3 活性粉末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及骨料基准配合比设计
    3.1 引言
    3.2 水泥基活性粉末混凝土密实性研究
        3.2.1 组成设计
        3.2.2 颗粒级配优化
    3.3 基于Dinger-Funk方程的水泥胶凝粉体材料最佳比例计算及试验验证
        3.3.1 水泥基复合胶凝粉体材料粒径分布计算函数
        3.3.2 水泥基复合胶凝粉体材料最佳组成数值计算
        3.3.3 最小基本需水量和标准稠度法试验验证
        3.3.4 正交试验验证
    3.4 基于最小空隙率法骨料比例优化设计
    3.5 活性粉末混凝土基准配合比确定
    3.6 矿物掺合料对水泥复合浆体微观结构的影响
        3.6.1 掺合料对水泥浆体水化产物的影响
        3.6.2 掺合料对水泥浆体水化产物微观形貌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3D打印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工作性能研究及配合比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工作性能影响因素及试验设计
        4.2.1 工作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2.2 正交试验设计
    4.3 基于正交试验的工作性能分析
        4.3.1 流动度分析
        4.3.2 60 s堆积高度分析
        4.3.3 挤出率分析
        4.3.4 触变灵敏度分析
        4.3.5 考核指标相关性分析
    4.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5 基于工作性能的混凝土配比优化设计
        4.5.1 第一级优化
        4.5.2 第二级优化
        4.5.3 第三级优化
    4.6 本章小结
5 3D打印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因素及综合评定
    5.1 引言
    5.2 配比参数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5.2.1 水胶比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5.2.2 砂胶比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5.2.3 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5.2.4 调凝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5.3 层间间隔时间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5.3.1 层间间隔时间对混凝土抗压和抗折强度的影响
        5.3.2 层间间隔时间对混凝土层间粘结强度的影响
    5.4 养护条件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5.5 3 D打印用活性粉末混凝土水化产物及微观结构特征
        5.5.1 养护龄期对混凝土水化产物的影响
        5.5.2 配比参数对混凝土水化产物微观形貌的影响
        5.5.3 养护条件对水化产物微观形貌的影响
    5.6 3 D打印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综合评定
        5.6.1 混凝土抗压和抗折强度综合评定
        5.6.2 混凝土层粘结强度综合评定
    5.7 本章小结
6 活性粉末混凝土3D打印工艺优化试验及打印构件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打印工艺参数对打印质量的影响
        6.2.1 打印速度的影响
        6.2.2 打印找平层数的影响
        6.2.3 打印厚度的影响
        6.2.4 打印接头处理方式的影响
    6.3 构件打印时间计算及验证
        6.3.1 打印时间计算
        6.3.2 打印时间试验验证
    6.4 3 D打印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可塑性能评价
        6.4.1 横向方向变形
        6.4.2 竖直方向变形
        6.4.3 变形破坏的机理分析
        6.4.4 可塑性能评价指标
    6.5 3 D打印构件强度测试分析
        6.5.1 3 D打印构件强度测试
        6.5.2 打印层厚对构件强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附录 粉末混凝土设计MATLAB程序部分过程及计算结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溶蚀与氯盐侵蚀下水泥基材料的失效机理及性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水泥基材料的钙溶蚀研究现状
        1.2.1 溶蚀现象与机理
        1.2.2 流水环境下混凝土性能退化机理
        1.2.3 复合矿物掺合料的水泥基材料抗溶蚀性能
        1.2.4 水泥基材料钙溶蚀模型
    1.3 氯盐侵蚀研究现状
        1.3.1 氯离子侵入机理
        1.3.2 混凝土结合自由氯离子现象与机理
        1.3.3 氯离子传输模型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2 原材料与测试方法
    2.1 原材料及其性能
        2.1.1 水泥
        2.1.2 矿渣
        2.1.3 粉煤灰
        2.1.4 砂
        2.1.5 氯化铵
        2.1.6 硝酸铵
        2.1.7 氯化钠
        2.1.8 无水氯化钙
        2.1.9 氢氧化钙
        2.1.10 拌合水
        2.1.11 超纯水
        2.1.12 环氧树脂
    2.2 实验测试方法
        2.2.1 饱水干燥称重法
        2.2.2 酚酞滴定法
        2.2.3 固液萃取法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法
        2.2.5 X射线衍射分析法(XRD)
        2.2.6 压汞法(MIP)
        2.2.7 热重分析(TG)
        2.2.8 EDTA滴定钙离子浓度
        2.2.9 水泥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测定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流水环境下水泥基材料的溶蚀实验及其流速的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试件及样品制备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溶蚀深度
        3.3.2 孔隙率
        3.3.3 物相组成
        3.3.4 微观形貌
        3.3.5 试件表层水化产物含量
        3.3.6 试件表层边界移动条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纯净水中矿渣-水泥基材料的溶蚀实验及矿渣掺量的影响分析
    4.1 前言
    4.2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4.2.1 原材料
        4.2.2 配合比
        4.2.3 试件制备
        4.2.4 实验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钙离子溶出量
        4.3.2 孔隙率
        4.3.3 孔溶液p H值
        4.3.4 微观形貌
        4.3.5 钙硅比
        4.3.6 物相组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矿物掺合料改善水泥基材料抗溶蚀性能实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 前言
    5.2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5.2.1 原材料
        5.2.2 配合比
        5.2.3 试件制备及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溶蚀现象
        5.3.2 溶蚀深度
        5.3.3 孔隙率
        5.3.4 微观形貌
        5.3.5 钙硅比
        5.3.6 物相组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氯化铵溶液中水泥基材料的固液平衡状态及其方程
    6.1 前言
    6.2 实验原理及方法
        6.2.1 实验原理
        6.2.2 实验方法
    6.3 试件水化程度及溶解平衡周期
        6.3.1 水泥粉末试件水化程度测试结果
        6.3.2 溶解平衡确定
    6.4 结果分析
        6.4.1 水化组分的变化
        6.4.2 固液平衡曲线
        6.4.3 氢氧化钙和C-S-H凝胶溶出过程
        6.4.4 平衡曲线的模拟与普适性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溶蚀条件下水泥基材料氯离子吸附特性实验及其结合能力方程
    7.1 前言
    7.2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7.2.1 原材料
        7.2.2 试件制备
        7.2.3 实验测试内容
        7.2.4 等温吸附与解吸附氯离子浓度计算
    7.3 颗粒试件溶蚀程度测试结果
    7.4 氯离子吸附实验结果与分析
        7.4.1 氯离子等温吸附规律
        7.4.2 化学结合与物理吸附的比例关系
        7.4.3 氯离子结合能力
        7.4.4 溶蚀水泥基材料的氯离子结合能力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8 钙溶蚀对硬化水泥浆体中氯离子扩散性能的影响
    8.1 前言
    8.2 原材料、配合比及实验方法
        8.2.1 试件制备
        8.2.2 实验方法
    8.3 腐蚀溶液对硬化水泥浆体溶蚀深度的影响
        8.3.1 溶蚀现象
        8.3.2 溶蚀深度
    8.4 腐蚀溶液对硬化水泥浆体孔结构的影响
        8.4.1 平均孔隙率
        8.4.2 孔结构
    8.5 腐蚀溶液对硬化水泥浆体微观形貌及C-S-H凝胶表面元素含量的影响
    8.6 腐蚀溶液对硬化水泥浆体物相组成的影响
    8.7 腐蚀溶液对硬化水泥浆体中自由氯离子含量的影响
    8.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9 钙离子和氯离子耦合传输机理及模型
    9.1 前言
    9.2 钙离子和氯离子耦合传输模型
        9.2.1 耦合传输方程
        9.2.2 钙的固液平衡关系
        9.2.3 结合氯离子的释放
        9.2.4 扩散系数
    9.3 数值求解
    9.4 钙离子和氯离子耦合传输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9.4.1 初始材料参数
        9.4.2 时间步长对耦合传输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9.4.3 位置步长对耦合传输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9.5 钙离子和氯离子耦合传输模型的实验验证
        9.5.1 常规腐蚀实验验证
        9.5.2 加速腐蚀实验验证
    9.6 钙离子和氯离子耦合传输模型的参数分析
        9.6.1 水灰比对耦合传输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9.6.2 矿渣掺量对耦合传输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9.6.3 水质对耦合传输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9.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10 输水用球墨铸铁管水泥砂浆内衬的服役性能评估
    10.1 引言
    10.2 工程概况及初始参数
    10.3 模型计算结果
        10.3.1 输送硬度0 mg/L淡化海水
        10.3.2 输送硬度170 mg/L饮用水
        10.3.3 DN1200 内衬水泥砂浆球墨铸铁管服役性能
    10.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11 结论与展望
    11.1 论文的主要结论
    11.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1.3 工作展望
致谢
附录

(5)川煤广旺集团某煤泥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煤泥的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
        1.2.1 燃烧发电
        1.2.2 生产型煤
        1.2.3 制水煤浆
        1.2.4 制备活性炭
        1.2.5 制备腐植酸
        1.2.6 制备缓释肥
        1.2.7 制备絮凝剂
        1.2.8 制备沸石分子筛
    1.3 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
        1.3.1 生产墙体材料
        1.3.2 生产水泥及作水泥活性混合材
        1.3.3 生产陶粒
        1.3.4 提取化工产品
        1.3.5 生产营养肥料改良土壤
        1.3.6 制4A分子筛
        1.3.7 高附加值利用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论文创新点及拟解决问题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实验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试剂及仪器设备
    2.3 试验研究方法
        2.3.1 煤泥造粒、煅烧及粉碎
        2.3.2 水泥活性混合材活性指数
        2.3.3 水泥净浆的制备
        2.3.4 活性混合材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3.5 生产建筑用红砖
        2.3.6 生产轻质陶粒
3 煤泥的特征
    3.1 基本物性特征
    3.2 化学成分性特征
    3.3 矿物成分特征
    3.4 煤泥的热分解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利用煤泥制备水泥活性混合材及混凝土掺合料研究
    4.1 引言
    4.2 利用煤泥制备水泥活性混合材的研究
        4.2.1 煅烧制度对火山灰活性的影响
        4.2.2 粉磨粒度的影响
        4.2.3 掺入不同煅烧制度的水泥活性混合材所制水泥净浆试件的TG-DTG分析
        4.2.4 掺不同活性的混合材所制水泥净浆试件的XRD分析
        4.2.5 掺入活性混合材所制水泥净浆试件的SEM分析
    4.3 利用煤泥制备混凝土掺合料研究
        4.3.1 掺量对混凝土坍落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4.3.2 水胶比对混凝土坍落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利用煤泥生产建筑用红砖研究
    5.1 引言
    5.2 页岩的基本特性
        5.2.1 化学成分
        5.2.2 矿物成分
        5.2.3 可塑性
    5.3 页岩烧结砖生产工艺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煤泥与页岩的配比对烧结砖性能的影响
        5.4.2 煅烧温度对烧结砖性能的影响
        5.4.3 保温时间对烧结砖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利用煤泥生产轻质陶粒研究
    6.1 引言
    6.2 轻质陶粒的工艺流程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配比对轻质陶粒性能的影响
        6.3.2 煅烧温度对轻质陶粒性能的影响
        6.3.3 煅烧时间对轻质陶粒性能的影响
        6.3.4 预热温度对轻质陶粒性能的影响
        6.3.5 预热时间对轻质陶粒性能的影响
    6.4 轻质陶粒烧制原理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 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电热养护水泥基材料强度发展促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2 试件制备及电热养护制度设计
    2.3 试验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电热养护对胶砂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养护参数对电热养护胶砂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3.2 养护工艺对电热养护胶砂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水灰比对电热养护胶砂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矿物掺合料对电热养护胶砂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电热养护对胶砂试件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4.1 养护参数对电热养护胶砂试件碳化深度的影响
    4.2 养护工艺对电热养护胶砂试件碳化深度的影响
    4.3 水灰比对电热养护胶砂试件碳化深度的影响
    4.4 矿物掺合料对电热养护胶砂试件碳化深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电热养护对水泥水化微观结构的影响
    5.1 电热养护对水泥水化产物形成过程的影响
    5.2 电热养护对水泥水化产物微观形貌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玄武岩—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氯离子侵蚀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1 氯离子侵蚀机理
        1.2.2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能的测试方法
    1.3 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1 纤维混凝土的发展
        1.3.2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3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4 混杂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方案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胶凝材料
        2.1.2 骨料
        2.1.3 外加剂
        2.1.4 纤维
    2.2 试验方案
        2.2.1 配合比设计
        2.2.2 试验分组设计
        2.2.3 试件制作及养护
    2.3 试验方法
        2.3.1 电通量试验方法
        2.3.2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2.3.3 压汞试验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玄武岩-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研究
    3.1 混杂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3.1.1 抗压强度试验步骤
        3.1.2 矿物掺合料对混杂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1.3 外加剂对混杂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2 混杂纤维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研究
        3.2.1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步骤
        3.2.2 纤维掺量对混杂纤维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3.2.3 不同养护龄期条件下混杂纤维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3.3 提高混杂纤维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方法的研究
        3.3.1 矿物掺合料对混杂纤维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3.3.2 外加剂对混杂纤维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玄武岩-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微观孔结构试验研究
    4.1 压汞法试验步骤
    4.2 纤维掺量对混杂纤维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
        4.2.1 不同纤维掺量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孔结构特征参数
        4.2.2 不同纤维掺量混杂混凝土微观孔径分布
        4.2.3 不同养护龄期时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孔结构特征参数
        4.2.4 不同养护龄期时混杂纤维混凝土微观孔径分布
    4.3 矿物掺合料对混杂纤维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
        4.3.1 加入矿物掺合料后的混杂纤维混凝土孔结构特征参数
        4.3.2 加入矿物掺合料后的混杂纤维混凝土微观孔径分布
    4.4 外加剂对混杂纤维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
        4.4.1 加入引气剂后的混杂纤维混凝土孔结构特征参数
        4.4.2 加入引气剂后的混杂纤维混凝土微观孔径分布
        4.4.3 加入膨胀剂后的混杂纤维混凝土孔结构特征参数
        4.4.4 加入膨胀剂后的混杂纤维混凝土微观孔径分布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FS型导电掺合料的制备及其水泥基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硫铁矿烧渣概述
        1.1.1 硫铁矿烧渣的物化特性
        1.1.2 硫铁矿制备硫酸工艺
        1.1.3 硫铁矿烧渣综合利用
        1.1.4 铁氧化物及其性质
    1.2 电性材料
        1.2.1 导电材料
        1.2.2 能带理论
        1.2.3 载流子
    1.3 导电混凝土概述
        1.3.1 导电混凝土及其导电原理
        1.3.2 导电相及其导电混凝土基本性能
        1.3.3 导电混凝土研究进展
        1.3.4 导电混凝土的导电效应及导电机制
    1.4 论文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2.1 主要原材料
        2.1.1 硫铁矿烧渣
        2.1.2 还原剂及水泥
        2.1.3 砂及钢渣
        2.1.4 不锈钢板及导线
    2.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2.2.1 主要试验设备
        2.2.2 试验方法
        2.2.3 电极制备与安装测试
3 云南低品位氧化烧渣制备 FS 型导电掺合料
    3.1 试验概述
    3.2 试验材料及方法
    3.3 FS 型导电掺合料的制备工艺
    3.4 工艺参数对 FS 型导电掺合料电阻率的影响
        3.4.1 焙烧温度及保温时间对电阻率的影响
        3.4.2 配合比对电阻率的影响
        3.4.3 混合粉磨细度对电阻率的影响
        3.4.4 成型压力及水料比对电阻率的影响
        3.4.5 配合比优化及导电掺合料矿物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FS 型导电掺合料的导电性及电阻率稳定性
    4.1 试验概述
    4.2 试验材料及方法
    4.3 FS 型导电掺合料及烧渣的化学分析
    4.4 FS 型导电掺合料的导电性分析
    4.5 铁氧化物含量对导电掺合料电阻率的影响
    4.6 FS 型导电掺合料在不同环境中的电阻率稳定性
    4.7 本章小结
5 FS 型导电掺合料水泥基材料应用研究
    5.1 试验概述
    5.2 试验材料及方法
    5.3 水泥基材料性能研究
        5.3.1 标准稠度用水量及凝结时间
        5.3.2 水化热分析
        5.3.3 净浆强度与导电性
        5.3.4 砂浆强度与导电性
        5.3.5 FS 型导电掺合料水泥基材料的导电机理初探
    5.4 本章小结
6 云南低品位硫铁矿烧渣制备导电陶瓷
    6.1 试验概述
    6.2 试验材料及方法
    6.3 导电陶瓷的制备工艺
    6.4 反应参数对导电陶瓷电阻率及强度的影响
        6.4.1 烧结温度对电阻率和强度的影响
        6.4.2 保温时间对电阻率和强度的影响
        6.4.3 矿化剂对电阻率和强度的影响
    6.5 导电陶瓷的微观分析
        6.5.1 导电陶瓷的 XRD 分析
        6.5.2 导电陶瓷的 SEM 及 EDX 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导电掺合料及导电陶瓷骨料复合导电砂浆
    7.1 试验概述
    7.2 试验材料及方法
    7.3 复合导电砂浆的导电性及力学性能
    7.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混凝土第二掺合料及水泥厂发展掺合料产业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钢渣基复合掺合料制备及应用研究[D]. 许世斌.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抗裂水泥在预拌混凝土中应用的技术研究[D]. 李紫翼.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3]3D打印用水泥基活性粉末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洪萍. 中北大学, 2020(12)
  • [4]溶蚀与氯盐侵蚀下水泥基材料的失效机理及性能评估[D]. 汤玉娟.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5]川煤广旺集团某煤泥的资源化利用研究[D]. 刘冬雪.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1)
  • [6]电热养护水泥基材料强度发展促进机制研究[D]. 吴守荣.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7]玄武岩—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研究[D]. 刘浩喆.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8]关于提高水泥适应性与调整水泥混凝土产品结构的思考[J]. 丁美荣. 混凝土, 2015(05)
  • [9]产能过剩的中国水泥市场分析[A]. 武洪明. 2013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13
  • [10]FS型导电掺合料的制备及其水泥基材料性能研究[D]. 黄昱霖. 西南科技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混凝土二次外加剂及水泥厂发展外加剂行业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