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21世纪的企业信息流

构建21世纪的企业信息流

一、构造21世纪企业信息流(论文文献综述)

刘阳[1](2021)在《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但在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增收速度慢、生产流通脱节、资源集聚不均衡、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发展不协调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还赋能农业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如此背景下,研究和掌握电子商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动态,同时深入挖掘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丰富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内涵-过程-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以系统论、系统耦合理论、协同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剖析二者之间的内涵及特征,构建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重点分析2008-2018年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时序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揭示内在耦合机理。在宏观层面,依据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评价二者耦合发展过程,构建各自的指标体系,得出主要结论:(1)电子商务指标体系的四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业务因素权重49.41%、环境因素19.21%、服务因素15.78%、渠道因素15.60%,渠道方面所占比重较低,通过耦合农业产业链予以优化;(2)农业产业链指标体系的三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技术因素权重53.04%、组织因素26.44%、环境因素20.52%,环境因素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投入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要;(3)从时间变化过程看,存在协同发展,相互映照。具体表现为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708到2018年的0.4164稳步上升,呈现出由严重不协调演变为勉强协调;2015年起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要快于农业产业链。对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内在耦合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持续增长,趋于协调发展。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的耦合关系处于低水平、高耦合、勉强调和协调状态,说明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有序程度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要优化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2)短期波动,长期协整关系。构造VAR模型得出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有着长期协整的关系,从长远看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均衡关系,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通过短期偏离调整修复,以增加0.13的调整力度使之回到均衡状态,发展为一个长期的、均衡的稳定系统。在微观层面,小农户占内蒙古现有91.22%,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先后两年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提供微观数据支持。依次分析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1)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参与变量、服务质量、交通状况和认知程度对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有显着正向影响;(2)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随着农户收入增加,采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对收入的影响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3)基于37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种植类型、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地区的差异、性别与婚姻状况等变量对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有显着影响。综合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结论,探索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提出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加入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品牌。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借鉴系统论思想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视作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有助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的时序演化过程和内在耦合机理展开研究。

游歆[2](2020)在《A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在这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供应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早已深入人心。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单纯在产品和服务上的竞争,供应链的组织管理能力也被认为是企业竞争的重要组成。本文着力于对我国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以民营经济A服装企业为典型代表,剖析如何应对瞬息万变且难以预测的服装市场,找出供应链管理的劣势所在,在供应链改进方案上不断优化,力求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最大程度的适应新时代服装市场的发展需要。本文先梳理了国内外对供应链以及服装行业相类似供应链管理研究文献,从供应链的基本概念着手,阐述了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特征和常规方法。通过论述服装企业供应链的基本模式,并借鉴国际知名服装企业Zara和优衣库的供应链管理路径,根据A服装企业经营现状和供应链结构进行整体的庖丁解牛,深入分析并找出了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常见问题,从库存管理、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三个方面得出其供应链发展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市场信息不对称、采购流程不合理以及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未进行战略合作。通过对问题的研判,发现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四方面:一是信息共享平台搭建不足、经销商经常转嫁订货风险以及价格波动影响订货量需求导致的牛鞭效应未能有效应对;二是安全库存思想根深蒂固和规模效应思想陈旧;三是采购部门组织架构不合理;四是供应商管理中未设置考核评价体制以及无供应商管理手册的行为缺乏有效的供应商监督与激励机制。为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发掘并分析了问题背后隐藏的各种原因,找出了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需求预测管理的完善、供应商管理的强化和库存的优化。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思路,运用了季节变动预测法、层次分析法(AHP)理论和供应商库存管理(VMI)方法,最后提出了A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具体策略。第一,在库存管理方面阐述对经销商订货分级分类管理理念,把经销商分为重点、一类、二类经销商,给予不同的应对策略,数据量化了服装季节变动预测指标的计算方法,外部构建VMI理论下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内部优化服装成品库存管理流程,内外相结合的优化A服装企业的库存管理模式;第二,在采购管理方面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流程;第三,在供应商管理方面采用AHP理论完善供应商评价体系以及完善供应商激励政策,实现战略合作。以上方法为A服装企业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供应链管理优化路径。

赵萌[3](2020)在《“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力推动下,“城乡二元”结构正向“城—镇—乡”三元结构转变,使得村镇与城镇作为联通城乡、连接工业与农业,承接二元双向物流的桥梁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在产业升级、成本高企、空间制约及交通拥堵等压力条件下,一方面推动城市物流向平台化的高端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推动物流实体产业向外迁移。而农村物流在缺乏有效的要素支撑以及物流基础设施支撑情况下,开始寻求向上构建资源更加丰富、市场更加接近的村镇物流平台。另外,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分离,使村镇物流摆脱了地理区位、市场距离、资源禀赋等传统限制而发挥成本洼地优势,促进“城—镇—乡”三元物流形态与物流空间重构,从而真正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本文选取村镇物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揭示村镇物流在时代发展中作用和地位的变化,本文从村镇物流系统内部演化研究入手,通过比较分析法在第三章构建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架构,通过系统理论、种群生态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等成熟的理论方法,在第四、五章研究分析村镇物流系统的生态演化方向、演化路径和演化机制等,第六章通过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进行验证。经过本文研究,论文取得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成果:(1)本文经过多种方式研究,构建了一个“三要素、四生态流、双层圈”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架构。架构包含村镇物流核心要素、村镇物流支持要素、村镇物流环境要素三类主体要素Agent;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四类生态流;“链环—功能”为基础层,“平台—模块”为主导层的两个层圈。其中,平台处于顶层,模块动态组合成柔性链条,功能融合于平台及模块化柔性链环之中。同时该架构也是由“生态元—生态链—生态网—生态群—生态圈—生态系统”组成的生态体系。(2)本文结合生态理论和系统理论研究,揭示出村镇物流生态演化机理、路径与方向。其中,三类主体要素的生态元变化是演化基础;技术依赖、制度依赖、关系依赖是平衡态演化路径;生态流是推动村镇物流演化的动力机制;共生机制与竞争机制引起生态位变化是演化的传导机制;“耦合—协同”是演化的放大机制;“链环—功能”主导模式到“平台—模块”主导是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的演化方向。(3)通过本文的研究内容得出一个重要的管理启示,“双向双网—双层平台”是城乡一体化物流生态体系的演化架构。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物流加之区域化分工所带来的大流通,共同交织形成农村和城市两大市场网络。农村物流寻找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向上建构物流平台;城市物流一方面向高端升级发展以形成信息化为主导的虚拟网络平台,一方面向低端挤压通过快捷配送的替代方式和经济成本调节方式将物流实体平台向外推移。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城市化的顶层虚拟平台和村镇化的物流实体平台分离,形成“双向双网—双层平台”的城乡一体化生态架构,平台与网络通过现代化的“集送/配送”连接。论文在取得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如下的研究性结论:(1)本论文通过采用改进的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处理2009-2013年村镇物流服务节点投入产出数据,通过对“链环—功能”进行效率评价得出,2012年后由于互联网技术迸发形成“平台—模块”主导的电商双边市场使村镇物流服务主体的运营效率由发散转向收敛。(2)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结合收益矩阵和复制动态方程对村镇电商平台的运营主体、平台使用主体与政府三者之间合作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是“平台—模块”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同时网络平台还推动了城乡物流的产业升级以及空间重构,论文使用MATLAB进行仿真模拟之后得出同样的结论。(3)本文基于非平衡力学构建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部更新分形机制,通过理论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生态流”对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时空结构具有分形影响,村镇物流空间结构变化是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的基础,内部“生态流”作用空间分异是系统演化的本质。(4)本文运用SOM神经网络模拟预测“生态流”作用发现,外部环境稳定情况下,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空间自组织缓慢生长。2012年以后,在城镇化政策推动下,村镇物流空间环境巨变,进入新维度的空间重构和规模增长,使整个演化过程具有典型跨越性,但物流规模扩张仍滞后于村镇建成区面积扩张。(5)本文以村镇物流环境子系统2006-2026年历史数据及发展预测为依据,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预测三种互动情景推演出,提高教育经费和物流技术投入能够促进环境子系统整体“耦合—协同”状态改善,但从效果看,政策对经济和社会子系统效果明显,对资源和环境作用较弱。

安玉莲[4](2020)在《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肉口感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自古以来是人们喜爱的佳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鸡肉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伴随着鸡肉需求量和产量的快速增长,鸡肉质量安全问题普遍存在,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也影响着肉鸡养殖行业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导致鸡肉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活动不规范,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间不能实现质量协同控制是关键。本文依据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借鉴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课题组(1)前期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系统分析、统计分析、结构方程计量模型分析、熵变模型分析、微分博弈分析和数据模拟仿真等方法,在论证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质量协同控制基本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现状描述性分析、影响因素计量分析、形成与实现机制、实现条件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了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依据鸡肉的生产工艺流程,阐明了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标准与关键特性,提出并论证了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与内涵、目标与标志、层次与内容。研究结果表明:鸡肉供应链是一种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环境下的鸡肉具有产品整体属性,其质量标准除具有食品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外,还有品类指标、营销指标、诚信指标和服务指标;为保障鸡肉质量,必须开展覆盖从养殖到屠宰加工最后到销售环节的全过程质量协同控制;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内容涉及环境维护、投入品来源、检疫检验、档案管理、动物福利和设施配置等方面。利用来自于9省的836份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对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的认知、质量控制水平现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对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认知协同水平较高,对质量标准的了解程度以及所采用的质量标准协同状况较差;屠宰加工企业的在环境维护等6个方面的质量控制水平总体上优于肉鸡养殖场(户),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状况较差。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水平受经营特征、环境特征和协同控制认知特征显着的正向影响;肉鸡养殖场(户)的标准认知特征、经营特征、决策者特征及环境特征对协同控制认知特征有显着的正影响;肉鸡养殖场(户)经营特征和决策者特征对标准认知特征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运用因果分析、图析分析和耗散结构理论中的熵变模型,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剖析了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与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实施质量协同控制的动力来自于降低风险、提高质量、增加收益,信息流和价格发挥传导作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成熟的消费理念、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自主的行业协会发挥促进作用,健全的管理制度、严格的质量标准、充分的信息共享、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发挥保障作用。动力机制和传导机制构成主导机制,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构成辅助机制;增加负熵流和减少正熵流是促进两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水平不断提高、实现质量协同控制效应的根本途径。借鉴供应链质量控制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考虑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形成的动态性,运用微分博弈模型和数据模拟仿真技术,分析并验证了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双方协同合作博弈模式下,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的最优质量控制水平,明确了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协同合作博弈模式下,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的质量控制水平与鸡肉供应链的最优值函数均大于分散博弈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水平与最优值函数;当且仅当供应链总体利润分配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的个体利润达到帕累托最优,双方实现质量协同控制。基于前文研究结论,从肉鸡养殖场(户)、屠宰加工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和消费者五个层面提出了促进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肉鸡养殖场(户)应该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提升经营特征,完善企业制度,同时加强与屠宰加工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屠宰加工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惩罚机制和协同度评价体系;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行业支持政策,尽快完善鸡肉产品质量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理顺监督管理体系,完善质量追溯制度;行业协会应出台协会质量标准,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督职能;消费者应该培养成熟的消费理念,提高维权意识和社会监督意识。

马文君[5](2020)在《信息化建设、供应链整合与财务绩效 ——基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中交易主体的数量日益增多,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市场经济逐步显现出新的特征。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技术被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逐步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助力,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供应链竞争在企业竞争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基于此背景,许多企业都将发展的目光转移到信息化管理和供应链转型上来,农业企业也不例外,我国的农业上市公司是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的好坏关系到农业产业的长远稳定发展,一直以来农业上市公司涉及生产流程长、农产品市场环境复杂、风险大等问题,市场环境竞争的加剧使农业企业的发展并不顺利,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农业企业要探寻至关重要的话题。本文以农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化建设、供应链整合以及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出发,结合农业上市公司的特点,利用农业上市公司披露的有关财务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行实证研究,全面探讨其中的关系及作用机理,最终证明了:(1)信息化建设能够显着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进一步探究发现,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加快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但在期间费用率方面影响并不显着。(2)供应链整合能够促进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供应链整合能加快企业的总资产周转速度,减少期间费用的发生。(3)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农业上市公司的供应链整合,其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供应商整合度上,但对于客户整合度没有显着影响。(4)供应链整合在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探究发现,供应链整合在信息化建设对总资产周转率影响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对于期间费用率的效果不显着。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本文最终得出结论:信息化建设对供应链整合有促进的作用,进而推动企业财务绩效的发展,其中信息流在三者的关系中起着连接、传递、引导的关键性作用,信息化建设推动了信息流的传递速度,信息流的传递使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信息化建设和供应链整合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进而提高了企业财务绩效。最后,笔者根据研究结论,结合农业上市公司当前的信息化建设状况和供应链管理现状,对农业企业将来的管理和发展提出建议。

杨浩[6](2020)在《价值星系视角下电商平台成本管理研究 ——以阿里巴巴为例》文中认为企业的价值管理经历了价值链、价值网络到价值星系的多阶段发展。当前,价值星系模式更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变化特征,且其整合资源和要素的能力更强。如今的电商企业运营逐渐呈现出价值星系的动态结构、顾客价值导向等特征,阿里巴巴更是突破了企业边界,借助价值星系模型构建出多领域、多层次的价值系统。阿里巴巴电商平台自建了价值创造基础支持设施,同时其在价值星系模式下的平台企业成本管理也有别于传统企业。以阿里巴巴作为案例,本文对于电商平台在价值星系视角下的成本管理问题进行研究,能够为国内电商企业在新型价值管理模式下的成本管理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理论基础方面,本文介绍了经济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价值管理理论,其中重点论述了价值星系理论的相关内容。案例研究方面,本文首先介绍了阿里巴巴的集团背景,阐释了阿里巴巴价值星系管理的主要内容;然后,将价值星系内的价值创造和成本管理活动拆分为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部分,其中加入与京东的平台成本管理状况的比较,进而分析阿里巴巴“三流”成本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价值星系成本管理优化的原则,构造阿里巴巴价值星系的成本管理优化框架,针对“三流”分别提出成本管理的优化措施。经过研究,本文认为阿里巴巴价值星系的成本管理活动中存在着如下问题:物流平台管理压力大;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投资、服务效益有待优化,前沿技术应用有待开拓,获客成本提高;收入结构不平衡,支付金融服务竞争激烈、监管强化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遵循交易成本最小化、顾客价值导向和高参与性策略原则构造了成本管理优化框架。建设成本管理的优化体系,物流方面,阿里巴巴应当完善物流平台管理,加强标准化规范;推进物流技术革新,打造智慧物流。信息流方面,扩大云服务群体,提升客户的信息服务参与度,完善信息对接与共享;落实研发成果在信息管理和增值服务的应用;发挥社交电商的获客优势,协同创造顾客价值。资金流方面,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贯彻国际化战略;注重扩张运营的风险管理;发挥技术优势,完善金融服务,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尽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成本管理研究,但是本文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后续研究可在成本指标选择、内部成本数据挖掘和对照企业选择方面进行完善和深入。

梅大伟[7](2020)在《沈阳市“居住-就学”网络空间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居住与就学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功能布局与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居住与就学空间相互作用也会带来其周边功能空间置换,如商业、文娱等功能空间均会相应地配套布置,对周边区域的城市活力提升与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工作日每天在居住与就学空间之间形成密集的通学流,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对城市道路交通产生极大冲击,是造成城市交通“早晚”高峰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上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居学供需的“空间失配”使得家长及孩子“跨区择校”现象普遍存在,带来了大量的远距离通学出行,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可见,居住-就学空间关系研究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沈阳市为研究案例,采用2018年5月的手机信令通学OD数据,探讨沈阳市居学空间匹配性及通学距离特征,并运用复杂网络模型构建沈阳市居住-就学网络,探讨其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沈阳市居住-就学空间组织模式,提出了沈阳市居学空间结构优化策略。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提出与理论探讨,由第一二章构成。该部分阐释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明确了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目标与框架;界定了居住-就学网络有关概念,并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述评,是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由第三四章构成。第三章基于手机信令、POI等数据探讨了沈阳市学生居住与就学空间格局特征,并从不同服务区范围定量评估学生居住与就学空间匹配性;对就学人口密度与通学距离进行拟合分析,得到沈阳市学生通学距离阈值及就学吸引范围,进而划分沈阳市通学区;第四章利用复杂网络模型,构建有向加权的居住-就学网络,并从节点分布、宏观格局、层级联系、社团结构等方面定量测度沈阳市居住-就学网络结构特征。第三部分为机制探讨,即第五章。基于第三四章对居学空间关系和居学网络结构特征的论述,结合“推-拉”理论,分别从居住地、就学地以及通学过程等方面阐释沈阳市居住-就学网络结构的影响机理;运用QAP分析方法及地理探测器对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得到居住-就学网络结构驱动机制。第四部分为实践应用,即第六章。探讨城市网络结构的构成要素,提取沈阳市居学空间主体结构单元;分析居学空间单元的组织形态,归纳沈阳市居住-就学组织模式;针对沈阳市居住-就学结构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多中心的居住-就学空间结构、居学平衡下的居住与就学空间布局引导、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缓解通学交通压力、建立动态的教育设施布局与管理系统等提出优化策略。第五部分为结论与讨论,即论文第七章。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分析本文可能的研究创新点与不足,并进行研究展望。研究发现:(1)沈阳市学生居住空间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外围,而就学空间布局多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域;从不同服务区范围内学生居学比、过度通学率与通学流等视角得到沈阳市学生居学空间匹配性均较低。(2)学生密度与通学距离呈现幂律递减分布特征,得到幼儿园通学距离阈值为1.30km,小学和中学为1.50km,5.0km以内是就学人口密度集中范围;沈阳市学生平均通学距离较大,与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有关。(3)沈阳市居住-就学网络节点分布呈现“富人俱乐部”,具有同配性特征,教育资本化现象明显;节点的加权出度及加权入度在对数刻度下呈现出一定的线性衰减趋势,表明网络具有无标度特性和层次性。(4)沈阳市居住-就学联系整体呈现“轴-辐”结构特征,具有小世界网络特性;沈阳市居住-就学网络呈层级结构特征,第一二层级联系主要构成居住-就学网络主体结构;居住-就学网络“小团体”特征明显,与行政区分布空间耦合性较高。(5)沈阳市居学网络结构是由房价、人口数量、交通便捷度等推力因素,学校区位、学校影响力、学校规模、地方政府行为等拉力因素,空间距离、交通拥堵度等阻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学校影响力对居学网络影响最大,空间距离对其影响最小。(6)沈阳市居住-就学空间呈现单中心结构特征,引导通学流量向多个中心集聚是有效的居学结构调控举措;主导通学流向为城市核心区的内向通学以及由外围区向核心区的大量通学联系。(7)居住与就学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方面,针对沈阳市居学空间失配以及通学距离普遍过大的问题,通过优化沈阳市居学空间结构,可以进一步促进沈阳市整体空间结构健康发展。

陆利军[8](2020)在《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时空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至今,以国家森林公园为典型代表的森林公园大致实现了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营目的的林木生产空间到包括旅游消费在内的消费空间的转变。2019年新修订的《森林法》规定,在符合公益林生态区位保护要求和不影响公益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科学论证,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森林旅游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在林业产业规划发展政策的支持下,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森林公园在旅游消费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森林旅游产业也逐渐成为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森林旅游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森林旅游研究工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及通信技术的不断更迭,网络信息流的集散对森林公园旅游目的地、运营企业,及旅游者的影响越发显着;而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理论与实践分析略显滞后,以点、线形态存在的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静态研究已很难满足当下的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基本需求,多源信息融合正在推动,或者说倒逼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新的数据类型和研究方法上的更新发展,促使学者们对森林旅游的关注从对森林旅游资源这一旅游活动中客体要素的单一关注转向对旅游活动中人(地)互动双方要素的系统考察。在当前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以静态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不足的背景下,论文将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纳入“旅游流”研究范畴,以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网络信息流集散进行动态分析的方式,在“面”的层次上探讨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的时空特征、区域效应、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提出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的优化策略,拓展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论文严格按照“问题提出-理论探讨-实证分析-理论归纳-总结展望”的基本路径展开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研究,主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如下:(1)借助pearson相关指数、年际变化强度指数、季节集中指数和周内分布偏度指数等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具有较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其一,近年来,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呈现出持续迅速增长态势,且随着智能通信技术的更迭,旅游者获取森林公园网络信息的路径正在从“PC端”向“移动端”转变;其二,旅游者对森林公园的网络关注呈现出明显的“单峰”特征和不明显的“双峰”特征;其三,周内PC指数表现出明显的“工作日高,双休日低”的基本特征,而移动指数则呈现出“工作日低,双休日高”的特征。(2)借助季节性集中指数、变异系数(CV)、赫芬达尔系数(H)、首位度(P)和地理集中指数(G)等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具有比较显着的空间差异特征。其一,除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四个省区之外,中国大陆地区大部分省区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均呈现出较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而且省际差异比较稳定,波动甚微;其二,从季节性指数变化情况看,各区域的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均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差异,但是,这种季节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较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3)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整体网络结构较为松散,但省区间的溢出效应比较突出。首先,从整体层面看,网络信息流呈现出随机分布状态,没有形成明显的空间集聚或分散的分布特征;其次,从分省层面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南部省区在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网络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核心省区出现了较明显的向南移动的发展趋势。其中,以湖北、江西和福建等省区为中心的东南部省区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要远高于西北部省区;诸如湖南、江西、河南和山东等省区异军突起,影响力逐年攀升。(4)借助OLS回归模型、空间引力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研究发现,森林网络信息流集散的时间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舒适度、节假日安排和时空距离;空间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交通可达性水平、信息化建设水平、目的地接待能力、目的地吸引力、森林公园接待能力和森林公园资源禀赋等。其中,信息化建设水平、森林公园接待能力和交通可达性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集散起到主要作用;目的地接待能力、社会人口发展、森林公园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和目的地吸引力等因素起到次要作用。(5)借助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和耦合协调效率等计量模型,研究发现,其一,上一章节明确的各影响因素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理有所不同;其二,由社会人口发展等因素构成的环境影响体系与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耦合协调度较好,系统间的发展较为同步;其三,省区间的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与环境影响体系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差异较大,且呈现出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布局特征;其四,各省区森林公园的环境影响体系建设均滞后于网络信息流的发展。提高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作用效率势在必行。(6)借助fs QCA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各省区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借助的基础条件千差万别,其中,社会人口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交通可达性水平和信息化建设水平是森林旅游资源禀赋以及森林旅游接待能力相对较弱省区网络信息流集散的关键影响因素;而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和森林旅游接待能力则是社会人口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弱省区网络信息流集散的关键影响因素。论文还据此提出,各省需要认真审视自身已经具备的基础条件,并根据对这些基础条件的系统认知,采用差异化的因果组合策略,促成各省区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公园旅游发展能力的提高。总之,论文在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方式对“信息流”和“旅游流”相关理论建构与实践分析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将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研究纳入“流空间”理论分析框架,从“旅游流空间”分析视角出发进行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论文描述了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动态格局与空间网络;探索了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通过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协调效率分析探析了各关键影响因素与网络信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分别提出了促进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聚散和提高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能力地最佳因果组合策略。论文无论是在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深度的延伸;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广度的拓展;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框架的完善;还是在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方法的丰富等方面,均作出了有益且有效的尝试。

张宇[9](2020)在《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规模持续扩大,城市化建设成果显着,以大型酒店、购物广场等为代表的兼具服务性和休闲性功能的商业建筑不断增多。建筑工程运维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复杂建筑及设施设备需要更科学的运维管理方式。针对目前大型复杂建筑运维管理所面临的难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的挑战,本文以兼具餐饮、住宿、商务、会展等多功能的大型综合酒店为切入点,从运维管理方的角度出发,借助BIM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和应用价值,在运维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理论基础上,研究如何建立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以期提升酒店运维管理水平,并为其它大型复杂建筑的运维管理提供解决思路。首先,本文通过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解释,明晰了研究对象的内容范畴,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具体介绍BIM与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分析其各自在酒店运维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究了运用BIM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进行酒店运维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对大型酒店建筑特征及其运维管理的特点和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大型酒店建筑具有建筑体量大、空间构造复杂、人流量大、运维管理品质要求高、易发生安全事故等特征,并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酒店运维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利用文献研究和质化研究的方法分别对酒店运维管理的功能需求和信息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文提出并构建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奠定基础。再次,本文借助信息流理论,研究运维信息流转的关键环节,并提出了通过在酒店运维管理中合理利用BIM与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流转效率,进而提升运维管理水平的逻辑框架。以信息流模型为基础、借鉴物联网DCM通用架构、合理嵌入BIM技术的方式,提出了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然后分别对信息获取层、网络传输层、信息存储与应用层、信息复用层各层所涉及的技术和应用流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将前文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A项目,结合此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构建运维管理系统架构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实际操作。主要包括:构建了A项目的BIM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信息完善和轻量化处理;针对A项目酒店公共区运部位进行了物联网终端设备的部署及ZigBee无线网络设计;利用BIM模型数据构建了初始运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静态信息与物联网实时采集的动态信息相关联的研究;对该项目酒店运维管理平台进行了部分界面与功能的设计和实现。该论文共有图55幅,表11个,参考文献148篇。

朱恩伟[10](2020)在《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住房价格预期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住房价格近年表现出持续快速上涨趋势,除同期经济基本面因素的支撑外,人们对未来住房价格上涨的过度乐观预期也是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在构建住房市场“长效机制”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预期管理,希望能有效引导预期、稳定预期,并以此促进住房市场稳定。然而,目前国内针对住房价格预期的研究还相对滞后,无法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效支持。本论文首先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然后构建了住房价格预期研究的理论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预期相关的经济规律。接着,论文以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分类模型为核心,辅以大数据分析和文本挖掘等新兴技术,使用微博平台的社交媒体数据对中国住房市场的价格预期进行了度量。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论文分别从预期的影响因素和对市场的直接影响、预期的传播和对市场的间接影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通过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对微博文本进行预期倾向分类,可以有效地度量住房价格预期,且相比基于问卷调查的预期指标表现出一定的优势。(2)城市的经济基本面因素对居民的住房价格预期存在显着影响,且影响规律与理论推导结果一致;但城市的过去住房价格变化对预期没有正向影响效果,有悖于住房价格变化的短期动量效应。(3)居民的住房价格预期对城市未来的二手住房价格变化、新建住房价格变化及成交量存在正向、显着的影响效果,且该影响效果在不同城市和市场环境中表现出异质性。(4)社交媒体用户发布的微博文本中所表达的住房价格预期倾向对其他用户的预期存在显着影响,说明预期可以在不同个体间进行传播,且该传播效应存在持续性和丰富的异质性。(5)居民的住房价格预期可以通过城市间传播,正向、显着地影响其他城市居民的预期,进而间接地影响其他城市的未来住房市场表现。本论文建议政府将住房价格预期指标纳入房地产市场监测系统中。这样,政府既可以利用该指标预测未来住房市场走势,从而优化相关政策和规划,也可以更有效地进行预期引导,从而稳定未来住房价格趋势。特别地,政府可能需要对住房价格预期在社交网络上的传播进行必要的管理,避免预期传播导致群体的过度乐观预期倾向。

二、构造21世纪企业信息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造21世纪企业信息流(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产业链研究
        1.2.2 电子商务产业研究
        1.2.3 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
        2.1.2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电子商务
        2.1.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2.2 相关理论
        2.2.1 系统论
        2.2.2 系统耦合理论
        2.2.3 协同论
        2.2.4 产业融合理论
    2.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理论
        2.3.1 农业产业链理论
        2.3.2 网络外部性和平台理论
        2.3.3 创新扩散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和特征
        3.1.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现状
        3.1.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
        3.1.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特征
    3.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协调机制
        3.2.1 政府机制
        3.2.2 人力机制
        3.2.3 产业机制
    3.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宏观数据的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
    4.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数据来源
        4.1.3 指标的处理及权重计算
    4.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2 耦合发展关系的描述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机理分析
    5.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5.1.1 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
        5.1.2 耦合度的时序特征
        5.1.3 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5.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整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微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及其影响
    6.1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研究假说
        6.1.2 研究设计
        6.1.3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6.1.4 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6.2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6.2.1 数据来源
        6.2.2 问卷样本特征
        6.2.3 研究方法
        6.2.4 问卷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优化
    7.1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延长化-纵向一体化
    7.2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规模化-横向一体化
8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8.2.1 提高区域协同作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
        8.2.2 提高技术因素含量,强化农民技能培训
        8.2.3 提高组织因素含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
        8.2.4 提高环境因素含量,增强农业信息水平
        8.2.5 提高农业的软实力,培育特色产品品牌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A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及相关概念辨析
    2.1 本文应用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2.1.1 供应链与链管理的概念
        2.1.2 季节变动预测法
        2.1.3 层次分析法(AHP)理论
        2.1.4 供应商库存管理(VMI)理论
    2.2 服装企业供应链
        2.2.1 服装企业供应链的基本模式
        2.2.2 国际知名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
第3章 A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3.1 A服装企业的基本情况
        3.1.1 A服装企业的发展和销售规模
        3.1.2 A服装企业的品牌和产品概况
    3.2 A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状况与特色
        3.2.1 A服装企业供应链的结构
        3.2.2 A服装企业供应链的类型
第4章 A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分析
    4.1 A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问题
        4.1.1 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库存管理的问题
        4.1.2 采购管理方面的问题
        4.1.3 非战略合作导致供应商管理的问题
    4.2 A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传统思维未转变与“牛鞭”效应未能有效应对
        4.2.2 采购部门组织架构不合理
        4.2.3 缺乏有效的供应商监督与激励的管理机制
第5章 A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
    5.1 库存管理方面
        5.1.1 对经销商进行订货分级管理
        5.1.2 预测服装周期性需求变动
        5.1.3 优化服装库存管理模式
    5.2 采购管理方面
        5.2.1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5.2.2 优化采购流程
    5.3 供应商管理方面
        5.3.1 采用AHP理论完善供应商评价体系
        5.3.2 完善供应商激励政策实现战略合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服装企业供应商评价体系影响指标重要性等级评分表

(3)“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与内容安排
        1.3.1 技术路线
        1.3.2 内容安排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范畴界定
        2.1.1 村镇概念范畴
        2.1.2 村镇物流概念范畴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种群生态理论
        2.2.3 演化博弈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产业链与价值链研究
        2.3.2 系统演化与产业链演化研究
        2.3.3 村镇物流发展研究
    2.4 文献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3 “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建构
    3.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涵及构成
        3.1.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涵
        3.1.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要素
        3.1.3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CAS结构
        3.1.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层次与功能
    3.2 “平台—模块”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3.2.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的路径依赖
        3.2.2 “链环-功能”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3.2.3 “平台-模块”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3.2.4 “链环-功能”升级至“平台-模块”主导模式的生态圈形成
    3.3 “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平衡性
        3.3.1 “平台-模块”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稳定性前提
        3.3.2 实现系统层级平衡的关键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平衡机理
    4.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演化
        4.1.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生态位内涵
        4.1.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生态位维度
        4.1.3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生态位测量及演化
    4.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产业链间演化
        4.2.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产业链间网络特性
        4.2.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产业链间共生机制
    4.3 “链环—功能”不平衡诱因实证研究
        4.3.1 “链环-功能”效率评价理论基础
        4.3.2 效率评价指标选取和样本选择
        4.3.3 “链环—功能”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4.4 “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机制
        4.4.1 平台服务型双边市场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4.4.2 “运营主体-使用主体-政府”三方协调演化模拟
        4.4.3 平台服务型双边市场主体合作机制与利益分配
    4.5 本章小结
5 生态流作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分形
    5.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
        5.1.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基础
        5.1.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远离平衡态需求
        5.1.3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的非线性过程
        5.1.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外涨落驱动
        5.1.5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自组织涌现
    5.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分形机制
        5.2.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的生态流作用力
        5.2.2 生态流驱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非平衡相变
        5.2.3 生态流触发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结构时空分岔
        5.2.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部更新分形机制
    5.3 生态流作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模拟
        5.3.1 SOM神经网络法模拟系统演化的适用性
        5.3.2 生态流作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实证及仿真
    5.4 本章小结
6 村镇物流生态环境子系统仿真测度与优化
    6.1 环境要素子系统“耦合—协同”驱动机制内涵
        6.1.1 环境要素子系统“耦合”关联理论
        6.1.2 环境要素子系统“耦合”关联内涵
        6.1.3 协同学分析环境要素子系统的耦合性
    6.2 村镇物流环境子系统序参量筛选
        6.2.1 环境子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设计
        6.2.2 环境子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构建
        6.2.3 序参量指标筛选方法
        6.2.4 环境子系统序参量筛选
    6.3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测度与优化
        6.3.1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测量模型
        6.3.2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动力学仿真
        6.3.3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动力学情景分析
        6.3.4 环境子系统情景互动调控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论文结论
    7.2 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2 食品(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3 鸡肉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4 已有观点与主要不足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2.1 鸡肉供应链
        2.1.1 鸡肉整体产品概念
        2.1.2 鸡肉的质量标准与关键质量特性
        2.1.3 鸡肉供应链的结构、特征
    2.2 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2.2.1 鸡肉质量的形成过程
        2.2.2 鸡肉质量的影响因素
    2.3 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在鸡肉质量形成中的作用
        2.3.1 肉鸡养殖场(户)的作用
        2.3.2 屠宰加工企业的作用
    2.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
        2.4.1 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2.4.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内容
        2.4.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与标志
        2.4.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策略的含义与内容
    2.5 本章小结
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描述性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数据来源
        3.1.3 样本数据特征
    3.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分析思路与判断依据
        3.2.1 质量协同控制认知比较分析的思路及判断依据
        3.2.2 质量协同控制活动比较分析的思路及判断依据
    3.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认知状况的比较分析
        3.3.1 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的认知比较
        3.3.2 质量控制标准了解程度的比较
    3.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活动的比较分析
        3.4.1 采用质量标准的比较
        3.4.2 环境维护质量控制的协同状况
        3.4.3 投入品来源质量控制的协同状况
        3.4.4 检疫检验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5 动物福利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6 档案管理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7 设施配置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1.1 理论分析
        4.1.2 研究假说
        4.1.3 变量说明
    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4.2.1 信度检验
        4.2.2 效度检验
    4.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4.4 模型最终估计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与实现机制分析
    5.1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机制分析框架
    5.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主导机制
        5.2.1 动力机制
        5.2.2 传导机制
    5.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辅助机制
        5.3.1 保障机制
        5.3.2 促进机制
    5.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
        5.4.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5.4.2 熵变模型构建
        5.4.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过程分析
        5.4.4 减少系统内部正熵,逐步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目标
        5.4.5 增加负熵流,实现促进机制
        5.4.6 减少正熵流,实现保障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微分博弈分析
    6.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6.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微分博弈模型
        6.2.1 Nash非合作微分博弈模型
        6.2.2 屠宰加工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主从微分博弈模型
        6.2.3 协同合作微分博弈模型
        6.2.4 比较分析
    6.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与模拟仿真
        6.3.1 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3.2 质量协同控制的模拟仿真
    6.4 本章小结
7 促进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
    7.1 肉鸡养殖场(户)自身的对策建议
        7.1.1 提高决策者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
        7.1.2 扩大养殖规模,改善经营特征
        7.1.3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质量行为
        7.1.4 加强与屠宰加工企业交流沟通
    7.2 屠宰加工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7.2.1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协同
        7.2.2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
        7.2.3 制定质量协同控制评估体系
    7.3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7.3.1 加大行业政策支持,改善外部环境
        7.3.2 健全法律体系,确保有法可依
        7.3.3 理顺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水平
        7.3.4 完善鸡肉质量可追溯制度
    7.4 行业协会层面的对策建议
        7.4.1 制定协会质量标准
        7.4.2 加强协会信息披露的职能
        7.4.3 加强监督和行业内部惩罚制度
    7.5 消费者层面的对策建议
        7.5.1 培养成熟的消费理念和安全购买能力
        7.5.2 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
        7.5.3 积极参与社会监督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鸡肉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调查问卷:养殖场(户)
附录二 :鸡肉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调查问卷:屠宰加工企业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信息化建设、供应链整合与财务绩效 ——基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信息化建设与财务绩效的相关研究
        1.2.2 供应链整合与财务绩效的相关研究
        1.2.3 信息化建设与供应链整合的相关研究
        1.2.4 信息化建设、供应链整合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信息化资源
        2.1.2 信息化建设
        2.1.3 供应链
        2.1.4 供应链管理
        2.1.5 供应链整合
        2.1.6 财务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基础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竞争战略理论
        2.2.4 协同效应理论
        2.2.5 信息传递理论
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3.1 农业上市公司信息化建设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3.1.1 信息化建设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3.1.2 信息化建设对财务绩效影响的机理分析
    3.2 农业上市公司供应链整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3.2.1 供应链整合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3.2.2 供应链整合对财务绩效影响的机理分析
    3.3 农业上市公司信息化建设与供应链整合的关系
        3.3.1 信息化建设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
        3.3.2 信息化建设对供应链整合影响的机理分析
    3.4 农业上市公司供应链整合的中介效应
4 实证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4.4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
5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和共线性检验
    5.3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5.3.1 信息化建设对财务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5.3.2 供应链整合对财务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5.3.3 信息化建设对供应链整合影响的回归分析
        5.3.4 供应链整合的中介效应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价值星系视角下电商平台成本管理研究 ——以阿里巴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价值创造系统文献综述
        2.1.1 关于价值链的研究
        2.1.2 关于价值网络的研究
    2.2 价值星系文献综述
        2.2.1 关于价值星系定义的研究
        2.2.2 关于价值星系内容的研究
        2.2.3 关于价值星系构造的研究
    2.3 成本管理文献综述
        2.3.1 关于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研究
        2.3.2 关于价值网络成本管理的研究
        2.3.3 关于电商平台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3.1 经济组织理论
    3.2 交易成本理论
    3.3 企业价值管理理论
        3.3.1 价值链模型
        3.3.2 价值网络模型
    3.4 价值星系理论
4 阿里巴巴案例分析
    4.1 阿里巴巴集团背景介绍
    4.2 阿里巴巴价值星系管理的内容
        4.2.1 核心商业
        4.2.2 非核心商业
        4.2.3 营销服务、数据管理基础设施
    4.3 阿里巴巴星系系统价值流的分解
        4.3.1 物流管理
        4.3.2 资金流管理
        4.3.3 信息流管理
    4.4 阿里巴巴价值星系模式下成本管理现状
        4.4.1 物流成本管理
        4.4.2 信息流成本管理
        4.4.3 资金流成本管理
    4.5 阿里巴巴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4.5.1 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4.5.2 信息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4.5.3 资金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5 阿里巴巴基于价值星系的成本管理优化
    5.1 价值星系成本管理的优化原则
        5.1.1 交易成本最小化
        5.1.2 顾客价值导向
        5.1.3 高参与性策略
    5.2 价值星系成本管理的优化框架
        5.2.1 构建原则
        5.2.2 阿里巴巴价值星系成本管理优化体系
    5.3 价值星系成本管理的优化措施
        5.3.1 物流方面的优化措施
        5.3.2 信息流方面的优化措施
        5.3.3 资金流方面的优化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沈阳市“居住-就学”网络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数理统计方法
        三、空间分析方法
        四、复杂网络模型构建
    第四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框架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第一节 概念内涵
        一、居住空间
        二、就学空间
        三、居住-就学网络
        四、通学出行
    第二节 城市居住-就学空间研究理论基础
        一、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二、流空间及城市网络理论
        三、居学相关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流空间”视角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二、城市居学空间关系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章 沈阳市居学空间关系及通学特征
    第一节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及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居学空间分布特征
        一、居住空间分布
        二、就学空间分布
    第三节 居学空间匹配性
        一、基于城区范围的居学空间匹配
        二、基于缓冲区范围的居学空间匹配
        三、基于学校服务区范围的居学空间匹配
    第四节 沈阳市学生通学距离分析
        一、学生就学密度变化量的距离拟合分析
        二、学生就学密度变化量的距离阈值判断
        三、通学距离空间圈层划分
    第五节 沈阳市学生通学效率分析
        一、实际通学距离
        二、最小通学距离
        三、过度通学距离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沈阳市居住-就学网络结构特征
    第一节 网络构建及研究方法
        一、网络构建与数据处理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居住-就学网络关联的节点特征
        一、节点度中心性
        二、度与加权度的相关性分析
        三、层次性与匹配性分析
    第三节 居住-就学网络宏观格局特征
        一、居住-就学网络结构小世界特征分析
        二、居住-就学网络空间结构呈现“轴-辐”特征
    第四节 居住-就学网络层级结构特征
        一、居住-就学网络第一层级结构特征
        二、居住-就学网络第二层级结构特征
        三、居住-就学网络第三层级结构特征
        四、居住-就学网络第四层级结构特征
        五、居住-就学网络第五层级结构特征
        六、小结
    第五节 居住-就学网络社团结构
        一、基于网络联系的居学社团识别
        二、居住-就学社团内部空间关联特征
        三、居住-就学社团间的空间关联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沈阳市居住-就学网络结构驱动机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QAP分析方法
        二、地理探测器
    第二节 居住-就学网络结构形成机理分析
        一、推力因素
        二、拉力因素
        三、阻力因素
    第三节 居住-就学网络结构形成机制实证分析
        一、变量矩阵说明及数据来源
        二、模型构建以及假设
        三、居住-就学网络影响因素的QAP分析
        四、居住—就学网络影响因素的地理探测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沈阳市居住-就学空间结构模式及优化
    第一节 沈阳市居住-就学主体空间结构单元提取
        一、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构成要素
        二、沈阳市居住-就学主体空间结构单元提取分析
    第二节 沈阳市居住-就学网络空间结构模式
        一、沈阳市居住-就学空间单元的组织形态
        二、沈阳市居住-就学空间结构组织模式
    第三节 沈阳市居住-就学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一、构建多中心的居住-就学空间结构
        二、居学平衡下的沈阳居住与就学空间布局引导
        三、加强沈阳市交通设施建设缓解通学交通压力
        四、建立动态的教育设施布局与管理系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时空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路线导图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3 研究述评
3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时空特征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3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时间特征
    3.4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空间特征
    3.5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空间自相关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空间结构与区域效应
    4.1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整体网络结构
    4.2 省区间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交互结构
    4.3 省区间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有效关联
    4.4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核心-边缘结构
    4.5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区域溢出效应
    4.6 本章小结
5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关键影响因素
    5.1 地理探测器分析法
    5.2 时间与气候因素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3 时间与空间距离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4 社会人口因素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5 经济发展水平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6 交通可达性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7 信息化建设水平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8 目的地接待能力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9 目的地吸引力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10 森林旅游接待能力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11 森林旅游资源禀赋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12 本章小结
6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作用机理
    6.1 研究方法
    6.2 网络信息流与各影响因素间耦合协调度与协调效率分析
    6.3 网络信息流与环境影响体系的耦合协调度协调效率分析
    6.4 网络信息流与环境影响体系耦合协调效率识别及划分
    6.5 本章小结
7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组合配置分析与优化策略
    7.1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组合配置分析
    7.2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优化策略
8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基础数据统计表
附录 (B)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校准后的模糊值
附录 (C)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能力校准后的模糊值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案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2.1 大型酒店相关内容
    2.2 运维管理相关理论
    2.3 BIM及其在酒店运维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2.4 物联网及其在酒店运维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2.5 本章小结
3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的问题与需求分析
    3.1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3.2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现存的问题
    3.3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的内容及功能需求
    3.4 基于扎根理论的运维管理信息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信息流视角下运维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4.1 信息流视角下运维管理的关键环节分析
    4.2 相关技术与标准研究
    4.3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构建思路与目标
    4.4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整体架构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BIM与物联网的运维管理系统构建
    5.1 信息获取层
    5.2 网络传输层
    5.3 信息存储与应用层
    5.4 信息复用层
    5.5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BIM模型构建和处理
    6.3 物联网设备部署及组网
    6.4 运维数据库的构建
    6.5 平台功能开发与应用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住房价格预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关键概念
        1.2.3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预期的理论研究
        1.3.2 预期的度量
        1.3.3 预期的实证研究
        1.3.4 叙事经济学背景下社交媒体大数据的应用
        1.3.5 文献综述小结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实证数据说明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住房价格预期的理论分析
    2.1 住房价格预期研究的理论框架
    2.2 住房价格预期的理论模型
        2.2.1 预期的影响因素和对个体决策与市场表现的影响
        2.2.2 预期的传播和对个体决策与市场表现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文本的住房价格预期度量方法和应用
    3.1 住房价格预期度量的数据与方法
        3.1.1 微博数据
        3.1.2 文本分类模型
        3.1.3 住房价格预期指标的构建
    3.2 住房价格预期指数的定性分析
        3.2.1 全国住房价格预期指数
        3.2.2 城市住房价格预期指数
        3.2.3 日度频率住房价格预期指数
        3.2.4 用户属性分类住房价格预期指数
    3.3 网络审查与度量偏误
    3.4 与其他预期指标和景气指数的比较
        3.4.1 与基于调研的预期指标比较
        3.4.2 与经济景气指数的比较
    3.5 微博文本的预期与话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住房价格预期的影响因素和对市场的影响
    4.1 住房价格预期的影响因素
        4.1.1 模型设定
        4.1.2 变量选取和数据清洗
        4.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4 住房价格感知和预期
    4.2 住房价格预期对市场的影响
        4.2.1 模型设定
        4.2.2 变量选取
        4.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2.4 异质性分析
        4.2.5 预期指数的预测能力
    4.3 理性预期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住房价格预期的传播和对市场的影响
    5.1 住房价格预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播过程
        5.1.1 住房价格预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的定义
        5.1.2 典型微博案例
        5.1.3 分组统计结果
    5.2 住房价格预期传播的实证方案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和数据清洗
    5.3 住房价格预期传播的识别
        5.3.1 基本模型结果
        5.3.2 内生性的进一步分析
        5.3.3 其他稳健性检验
    5.4 住房价格预期传播的异质性分析
        5.4.1 响应用户的事前预期倾向
        5.4.2 原微博发布者与响应者的用户属性
        5.4.3 原微博的文本风格和论据
        5.4.4 住房市场环境
        5.4.5 城市层面特征
    5.5 预期的城市间传播和其对住房市场的影响
        5.5.1 住房价格上涨的城市间传播:以2015 年至2018 年为例
        5.5.2 城市间住房价格信息流指数
        5.5.3 模型设定
        5.5.4 变量选取
        5.5.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6 住房价格变化信息的城市间传播与影响
    5.6 基于流行病传染模型的预期传播经济效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学术贡献
    6.3 政策建议
    6.4 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计划
        6.4.1 研究的局限性
        6.4.2 后续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城市层面因素预测住房价格变化
附录B 住房价格预期预测房地产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变化
附录C 信息流指数与城市间住房价格的领先滞后关系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构造21世纪企业信息流(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A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D]. 游歆. 南昌大学, 2020(03)
  • [3]“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研究[D]. 赵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D]. 安玉莲.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5]信息化建设、供应链整合与财务绩效 ——基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马文君.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9)
  • [6]价值星系视角下电商平台成本管理研究 ——以阿里巴巴为例[D]. 杨浩.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7]沈阳市“居住-就学”网络空间结构研究[D]. 梅大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时空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D]. 陆利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5)
  • [9]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研究[D]. 张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住房价格预期研究[D]. 朱恩伟. 清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构建21世纪的企业信息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