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区水污染问题探讨

城市地区水污染问题探讨

一、城市区域水质污染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初亚奇[1](2020)在《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突变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自然水文循环被严重破坏,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城市内涝、水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水安全与水生态问题。同时,寒地城市独特的地域气候特征与水文条件等,致使城市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突出,城市雨洪管理实施难度增加。因此,本文以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为视角,从流域、城市、河段多尺度构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满足城市雨洪管理需求,提升寒地城市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功能,以期对寒地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论文在大量背景理论研究下,首先梳理寒地城市地域特征,识别不同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以“格局—过程—尺度”为切入点,提出多尺度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建立理论框架与技术路线,并进一步确立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城市管控理论与技术方法,分析格局与水生态过程、城市内涝的影响机制,阐述多尺度管控内容与相关技术方法;其次,构建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即“流域尺度空间耦合(宏观)——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市尺度系统耦合(中观)——寒地海绵系统优化、河段尺度功能耦合(微观)——河岸带生态修复与措施建设”,并提出相应体系内容与技术方法;再次,以沈抚新区作为寒地城市研究区域,对应规划体系框架建立多尺度空间,在流域尺度下,利用GIS空间计算与分析法进行空间耦合,提取与水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多种基底要素,进行耦合叠加,构建不同水平的水生态安全格局,根据底线(低)、一般(中)、满意(高)三级水平划分禁限建区域,优化城市水生态安全格局,为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提供刚性骨架;在城市尺度下,基于流域尺度空间格局,对城市多级排水系统进行整合优化,一是寒地海绵生态系统优化,确定水系廊道和绿地斑块布局,二是寒地城市排水管网优化,运用SWMM模型对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排水要求,三是寒地适宜性低影响开发系统,划分管控分区并对各分区所应用措施规模进行定量计算,最后利用SWMM模型对优化前后方案进行模拟校验,验证其优化后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并注重寒地雨雪水资源化利用,实现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最优模式;在河段尺度下,在流域尺度水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上,依据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生态系统格局与低影响开发系统定量方案,对研究区域内的河岸带进行海绵结构布局与方案设计,使具有寒地适宜性水生态修复与低影响开发措施两者在设计中并行,同时对河岸带的寒地植物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寒地海绵河岸带的功能要素耦合。论文涉及城乡规划、景观、水文等多学科理论融合,着眼于城市规划与设计层面,集成多种相关技术方法。通过多尺度体系构建,明确寒地海绵不同尺度规划内容,最后将相关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运用到实践方案中,检验该理论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李蓉[2](2020)在《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研究 ——以重庆肖家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面临着雨洪失调、污染严重、生态用水不足、生态系统破坏、功能受限等一系列问题。而人们对河流保护与利用的理念不当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因此本研究通过引入景观基础设施理念,运用理论演绎、GIS量化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重庆肖家河为例系统地探讨了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的框架、策略与实践,以期在解决肖家河生态问题的同时实现它的多元价值,为其他城市河流的生态修复设计提供思路。论文首先梳理了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内涵、目标与尺度以及景观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相关概念、空间模式和特征,探讨了景观基础设施理念指导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的可行性、核心内涵与意义。其次论文以重庆肖家河为例从流域、河段双重尺度分析肖家河的概况与存在的问题。接着论文从修复设计目标、修复设计方法与技术路线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了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框架。最后结合肖家河的分析,在设计框架指导下进行水文过程分析和生态评估,并提出流域、河段尺度下的修复设计策略。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①明确景观基础设施理念应用于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的核心与积极意义;②以重庆肖家河为例分析与总结了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③构建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的框架;④以重庆肖家河为设计实证提出生态修复设计策略。

马军[3](2020)在《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内黄县硝河生态修复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河道的发展使命,在公共领域是为城市居民带来优美的观赏和游憩空间,重现城市生活空间的经济活力,形成城市区域发展新动力。在河道防洪治理方面以保护周边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城市河道改造发展应在满足防洪需求后以生态融合设计理念打造河道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河道治污观念由“控制河道”转为“生态融合共处”,运用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结合工程性改造做法和景观设计理念来建构新型发展策略。转变对河道由单一的工程和技术认知转为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社会人文、景融相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认知。河道修复设计融入历史文化、城市居民自然情感等,着眼于生态修复、景观合理、河道自然化及人文景观的融合应用。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改造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河道被建设用地直接侵占严重,完全丧失河道的连贯性。(2)河道平面形态僵直化,结河道原有活力空间消失。(3)居民整体环保意识较弱,环境保持设施发展滞后,水体污染严重。(4)河道的硬化、渠化现象普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5)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导致河道自然景观完全丧失。(6)河道修复改造策略单一,以工程性方法为主,缺少生态融合设计思想。在河道水质污染治理上,提出以植物生态修复的新形式,通过区分不同植物对污染的吸附能力进行种植应用,搭配适宜的植物群落来完成河道水质的净化处理,再辅以河道的景观设计理论和驳岸改造设计方法,形成城市绿色空间生态廊道激活区域经济活力,形成城市活力新名片。运用专业所学知识结合景观生态学、河道污染治理及部分水文学知识进行了融合设计,提出将河道治理改造要工程性、艺术性融合。单一艺术性景观规划设计对项目的推进落地指导意义较弱,传统工程性治理做法又使得改造后的河道缺乏生态和人文关怀,对于城市居民的吸引和带动区域活力创新的带动性明显不足,工程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规划设计融合才是河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计。目的:(1)以河道修复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准确把握河道生态修复融合设计的定义及外延,探讨多科学的设计融合性。(2)提出一种利用不同种类植物合理有序的在受到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区域,通过植物种植来进行清除污染物的方法。(3)通过恢复自然环境、传承地域文化,匹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制定河道改造策略,构建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针对生活污染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策略。(4)运用“艺工同治”的融合设计策略对安阳市内黄县硝河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进行实例设计。本文希望以多学科融合为基点,跳出单一模式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以植物生态修复技术为创新点融合较为成熟的河道工程改造治理方法和河道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形成一种以植物修复为基础的多学科融合设计策略,对于内黄县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及系统改造设计提供一种借鉴。

时泽楠[4](2020)在《湘江流域长株潭段河流水体DOM含量分布、组分特征及其污染指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反应活性强,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其含量一般用溶解性有机碳(DOC)表示,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河流有机碳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河流污染程度的重要表征指标。因此,开展湘江流域长株潭段河流水体溶解性有机质含量、结构以及组分研究,对流域水环境变化以及监测预警效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湘江流域重要城市群(株洲—长沙段)河流DOM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2月对不同河段特征样点进行了系统采样,通过对其量DOC含量特征分析,并运用沿程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DOC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其他水质指标之间的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三维荧光光谱技术与平行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湘江流域长株潭段河流的DOM的组分构成以及含量分布特征,并通过寻峰分析了河流水体中DOM的荧光光谱特性,以此探讨不同空间变化下的DOM的分布特征、来源以及与水质污染的作用关系,相关研究表明:(1)河段水质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河段主要水质指标沿程分布总体呈现了干流水体水质指标先上升后下降并最终稳定的趋势,而河段支流白石港内河和竹埠港排水渠水质出现了一定的污染特征,且指标值明显高于其他河段水体。通过空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流域河段样点大致可以分为2类4组,其中第1组和第4组采样点水质较差,其次为第2组,而第3组采样点代表的其他区域水质状况较好。综合来看,水质较差的样点位于白石港内河、竹埠港排水渠和霞湾区内河,该河段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可能与该河段样点受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负荷较重有关;而水质较好的河段样点为湘江干流(长沙段)上游和捞刀河支流,表明湘江干流水质较好,且在干流区别不明显,这可能与干流污染物稀释自净以及捞刀河上游河段人类活动干扰较少有关。(2)DOC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干流河段DOC含量变化范围在1.23mg/L—3.18 mg/L之间变化,干流平均DOC含量为2.15 mg/L,低于其他相似河流DOC平均含量,表明河段DOC含量总体负荷较小。不同区域河段结果表现为长沙段(均值为2.91mg/L)>株洲段(均值为2.04mg/L)>湘潭段(均值为1.89mg/L),支流DOC含量表现为竹埠港均值含量最高,其值为3.21mg/L,而靳江河均值含量最低,其值为1.84mg/L,这与支流水质不同污染程度结果表现基本一致。对研究区域DOC与其他水质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DOC含量与溶解氧(DO)、总磷(TP)和总氮(TN)浓度具有显着相关关系,而与高锰酸钾指数(CODMn)的相关性较低,这表明DOC主要受人类生活影响较大,而与工业排放相互影响作用较小。回归分析表明,DOC与溶解氧(DO)、溶解性固体总量(TDS)、电导率(EC)、总磷(TP)、氨氮(NH4+-N)、高锰酸钾指数(CODMn)Sig值满足Sig<0.05,其回归系数显着,表明其对后期水质污染变化以及监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效应。(3)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平性因子和寻峰法分析得出湘江长株潭段河流水体DOM样本中均存在4个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蛋白质(类络氨酸)组分、类腐殖质(可见光类富里酸)、类蛋白质(类色氨酸)组分、类腐殖质(类胡敏酸)。其中四个峰的荧光强度表现为:T峰>C峰>F峰>B峰。对DOM四个组分与水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组分C3(峰T为类色氨酸荧光峰)与组分C4(峰B为类络氨酸荧光峰)分别和总氮(TN)、高锰酸钾指数(CODMn)和总磷(TP)具有显着相关关系,类蛋白质是水体总氮(TN)、总磷(TP)的重要来源,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4)通过FI和BIX两项荧光光谱指标分析,表明湘江长株潭段DOM具有双重来源,即内源输入和陆源输入,其中支流渌水、霞湾港、竹埠港等水体主要是以内源为主,此特征源于水体自身微生物的释放,且自生源特征较高;表明污水负荷导致了河段DOM的释放;而干流水体主要源于陆源输入,以来自土壤中的陆生植物和营养有机质,以及生活、工业、农业污水为主。(5)通过对湘江长株潭段DOM的Fn(355)分析得出,株洲—长沙段的DOM总荧光强度的总体表现为:内河排口>上游>下游>中游;湘江流域(长株潭)(干、支流)上游、中游和下游的DOM总荧光强度的总体表现趋势为:在上游先下降、中游缓慢上升,下游又稳定下降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湘江(长株潭)各采样点的Fn(355)与溶解氧(DO)呈强负相关(R=-0.797,P<0.001),DOM浓度的升高可能也是导致DO降低的其中一个因素;Fn(355)与电导率(EC)、溶解性固体总量(TDS)、总磷(TP)和氨氮(NH4+-N)呈极强正相关,说明类蛋白质是水体氮、磷的重要来源,也表明DOM可以用来指示研究湘江长株潭段水体的有机污染程度和水质情况。

张媛[5](2020)在《沣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及富营养化风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沣河流域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部,对渭河水环境及关中区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沣河水环境背景资料及水污染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设立了8个监测断面,监测了15种水质因子。通过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水质数据,探讨了沣河在这一水文年中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的指标化学特征、水质变化规律;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评价了流域水质类别和污染程度;解析了流域主要污染因子与污染源;分析了流域中下游断面富营养化爆发风险;提出了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PO4-P和NO2-N对流域水质变化影响很小。N类指标和P类指标相关性较高,对水质变化影响较大。同一时期站点水质污染状况为上游<下游<中游,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发展与人口密度的影响;按不同水期来看,丰水期污染最轻,平水期次之,枯水期污染最严重,主要原因是低径流的枯水期水体停留时间长,对水体中各种元素有富集作用。(2)综合来看,监测点的污染状况从优到劣依次为沣峪、高冠峪、严家渠、三里桥、秦渡镇、太平峪、沣河口、潏入沣。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为三个水质时期中12.5%的断面水质为IV类水质,87.5%为V类水质;传统的内梅罗指数法评价水质12.5%为IV类和V类水质,87.5%为劣V类水质;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流域V类水比例高达91.8%,这三种方法评价结果都较悲观,主要原因是评价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污染最严重的因子-TN。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削弱了TN对水质的影响,评价结果显示12.5%为II类和III类水质,54.2%为IV类水质,33.3%为V类水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流域I类水质占比75%,V类水质占比25%,与其他方法判定类别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评价因子标准化处理方式不同。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了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的优点,削弱了TN的影响,均衡了CODMn和DO的占比,权重分配更合理,I类水、II类水和III类水占比49.9%,IV、V类水占比50.1%。本研究认为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结论更合理。(3)根据富营养化风险评价,沣河中下游有轻度甚至中度富营氧化的风险,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生长很可能受到了N、P,DO和水温的限制。表层水中的N含量与沉积物中的N含量有较强的相关性,主要是由于内源氮对表层水的影响较大。(4)通过污染源分析,流域上游主要污染来源为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染,中下游主要的污染来源包括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流域主要污染要素是TN、NH3-N和TP。流域水质保护工作的重点方向为控制营养盐污染。为了打造更适宜的人居和水文环境,在进行水环境宣传工作的同时,针对性的污染防控措施包括:养殖业中开发利用绿色饵料和优良苗种进行生态养殖;农业上科学合理施肥,同时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工业上以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为主要手段,辅以奖惩、经济扶持,在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的前提下,结合建设湿地工程,防止大规模散排现象的发生。

周鹏[6](2020)在《西藏日喀则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尽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垃圾填埋处理处置弊端的认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方式逐渐趋向于以焚烧处理为主。然而,青藏高原地区作为我国最后一片净土和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据自治区住建厅统计资料显示:西藏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几乎以填埋处理为主。垃圾渗滤液作为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一旦发生渗漏进入地下水含水层,将对地下水水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并且这种污染将延续数十年甚至更长,污染的地下水将对人民群众健康造成较高的污染风险。因此,本文在资料收集、现场环境调研、样品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填埋场源污染风险、地下水脆弱性、区域地下水水质以及居民健康风险大小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为填埋场管理、污染防控和保障地下水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垃圾填埋场源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日喀则市垃圾填埋场一期场地综合潜在污染风险评价结果为5.5,为中等污染;由于二期工程即将投入运行,较新的垃圾由于具有较高的含水率,再加上日喀则市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收运效率提高,填埋量增加,其存在的潜在污染风险较高(Ii=6.1),此后,其潜在污染风险逐渐减低,呈现中等污染。(2)采用DRASTIC模型对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含水层脆弱性较弱,污染物防污性能较强。(3)选取pH值、总硬度、硫酸盐、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以N计)、亚硝酸盐(以N计)、氨氮、铬(六价)、氟化物、氯化物、镉、铅、砷、锌、硒、氰化物、汞、铁、溶解性总固体共计19项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主要超标指标为氨氮、六价铬、铁。2014年日喀则市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差,其中:氨氮超标率为100%,最大超标倍数1.88倍;六价铬超标率为33.3%,最大超标倍数1.08倍;铁超标率为66.6%,最大超标倍数1.07倍。2015、2017和2018年水质相对较好,仅铁元素呈现不同程度的污染,超标率和最大超标倍数依次是100%、33.3%、100%和2.33、2.22、1.4倍,其他元素均满足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GB/T14848-2017);2016年日喀则市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各检测指标均满足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GB/T14848-2017)。(4)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现状为较好—良好,各监测井水质变化相对稳定,大体呈现为本底井>扩散井>监视井。区域地下水水质在各水期相对较好,各监测井水质变化相对稳定,综合水质为良好;不同水期综合水质现状依次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以地下水质量(GB/T14848-2017)Ⅰ类标准为背景值,对各年度各监测井水质污染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4年、2015年和2018年区域地下水水质综合污染现状呈轻污染;2016年和2017年区域地下水水质综合污染现状为无污染。各监测井污染程度为扩散井>本底井>监视井>多林变电站监视井;各水期地下水综合水质污染程度呈现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5)居民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女性遭受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危害商明显高于男性所遭受的健康风险;致癌物质经所有暴露途径导致的致癌风险依次为CRcgw>CRiov3>CRdgw,各致癌因子经所有途径导致的综合致癌风险大小依次为:Cd(1.645E-06)>Cr6+(6.679E-07)>As(4.041E-07)。非致癌物质经所有暴露途径导致的非致癌风险依次为HQcgw>HQiov3>HQdgw,各非致癌因子经所有途径导致的非致癌危害商大小依次为:CN-(0.0241)>F-(0.0165)>As(0.0129)>Cr6+(0.0063)>Cd(0.0038)>NO3-N(0.0022)>Hg(0.0012)>NO2-N(0.0004)>Zn(0.00017)。致癌因子Cr6+、Cd、As元素的致癌风险控制值取0.05mg/L、0.004mg/L和0.01mg/L;为保证填埋场区域地下水饮用安全,降低周边居民健康危害风险,非致癌因中NO3-N经所有途径导致的地下水非致癌健康风险控制值取17.96mg/L。综上可知,日喀则市垃圾填埋场一期场地对地下水影响较小,由于一期场地即将封场,二期场地即将投入运行,并且随着日喀则市垃圾收运效率的提高和垃圾成分日益复杂,为保证填埋场运行安全,降低填埋场对周边地下水环境污染风险,仍应对填埋场污染源及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给予特别关注,就填埋场污染源及区域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积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垃圾填埋场管理、强化污染源控制,防止污染扩散,必要时对污染的地下水及时进行修复。

王雅峰[7](2020)在《浑河沈抚段水质稳定达标方案》文中研究说明浑河流域作为辽河水系一个重要的分支,上游流经沈阳、抚顺两个重要的工业城市,随着两岸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沈抚新城的快速城镇化,浑河沈抚段原本的天然河流逐渐转变为城市内河,导致水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势十分严峻,干流局部水质无法稳定达标,枯水期水质情况更甚。本文重点对浑河沈抚段上游和平桥至下游长青桥的水质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其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可知目前浑河沈抚段干流枯水期污染较为严重,基本为V类水,丰水期干流水质基本为IV类水,支流排污口水质全年为劣V类水。为保证流域水质全年稳定达标,将干流各断面水质控制在IV类水以内,采用MIKE11软件从点源、面源、河流自净三个方面研究了影响浑河沈抚段水质稳定达标的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水质稳定达标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在考虑丰水期降雨径流污染以及浑河自身水动力条件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浑河沈抚段降雨-水动力-水质模型。采用浑河流域典型年(2014年10月~2015年9月)抚顺(二)、沈阳(三)两水文站的实测流量和水位数据对沈抚段降雨-水动力模型-水质模型的水动力参数和降雨参数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实测值与模拟结果对比得到:流量的相对误差最大不超过10%,平均在4%左右,判定系数R2接近1,平均在0.9以上;水位的相对误差最大不超过1%,水位值相差最大亦不超过20cm,平均在13cm左右。在降雨-水动力模型率定和验证的基础上,采用浑河流域典型年干流监测断面实测的COD、氨氮水质数据,对沈抚段降雨-水动力模型-水质模型的水质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通过从上游抚顺段和平桥到下游沈阳段长青桥,共计6个干流监测断面的COD、氨氮浓度实测值与模拟结果对比得到:水质模型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0%,满足《水文情报预报规范》中断面水质精度要求,合格率大于70%,可用于作业预报。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曲线相似,较好的反映了浑河流域沈抚段水质变化规律。各断面COD浓度的相对误差最大不超过7%,平均在3%左右,实测与模拟值曲线的R2接近1,平均在0.996左右;各断面氨氮浓度的相对误差最大不超过9%,平均在4%左右,实测与模拟值曲线的R2接近1,平均在0.997左右。(2)基于降雨-水动力-水质模型,通过模拟河流流态和水质变化过程,研究了降雨径流、支流河及排污口调控、河道自净能力等三方面下对河流水质的影响。收集降雨径流处理为IV类水后排放,枯水期COD、氨氮削减率较低,其中仅4月份COD可达IV类水要求,丰水期COD、氨氮削减率有相对提高,9月份除长青桥断面COD外,其余断面和月份水质均达标;采用海绵城市原理对径流入河量削减50%后,枯水期COD、氨氮削减率仍较低,各断面4月份COD可达IV类水要求,丰水期COD、氨氮削减率提高较为显着,最高分别可达12.64%、19.72%,各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对支流河进行V类水控制后,全年除1、2月份外干流各断面水质可稳定达标;进行IV类水控制后,干流各断面全年可稳定达标,且丰水期基本可满足III类水要求。采用人工曝气为河流增加溶解氧1.5mg/L、2.5mg/L的情况下,10-4月氨氮削减率均在10%以内,氨氮浓度最低为1.64mg/L仍达不到IV类水要求;5-9月份氨氮削减率显着提高,和平桥断面最高可达38%,污染最重的长青桥断面5月份氨氮浓度降低至1.5mg/L以内,达标率为100%。(3)在不考虑河道生态水量的情况下,浑河沈抚段水质全年稳定达标的调控方案为:枯水期控制支流河为V类水时,1、2月份大伙房水库平均每天放水2m3/s、三宝屯污水厂平均每天出水4m3/s,丰水期对干流排污口进行截流;枯水期控制支流河为IV类水时,丰水期对干流排污口进行截流,无需水量调控。

高双[8](2020)在《城市内涝灾害链网络模型构建及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与日俱增,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提高城市应对内涝灾害的能力,保证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灾害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选择天津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城市内涝灾害链网络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和评价,提出天津市内涝灾害应急管理的建议和对策。首先,通过文献研究阐述了灾害链相关的概念、分类、形成机理以及典型的灾害链案例,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三个方面剖析了天津市内涝灾害的成灾机理;然后通过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内涝灾害事件进行识别,研究灾害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及耦合作用,利用灾害链这一理论工具,建立了城市内涝灾害链演化网络模型,实现了内涝灾害演化过程的描述和表达;接着,列举了复杂网络中节点的度、点介数、平均灾害路径长度、边介数、网络连通度等基本概念和指标,从中选取合适的指标建立了内涝灾害链脆弱性评价模型,利用pajek等统计软件或者编程手段对网络模型中边的脆弱性进行量化评价。最后,以天津市城区的内涝灾害事件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内涝灾害发生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内涝灾害应急救援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为内涝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并通过对复杂网络中边的脆弱性进行评价,找出了脆弱度比较高影响力比较大的边,则为应急救援中的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内涝防控断链减灾的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阻断灾害链的演化。城市内涝灾害的防治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内涝灾害的应急处理更能解决燃眉之急,在灾害不可避免或是难以避免的情况下,如何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同样重要的,本文重点研究内涝灾害发生之后的灾害因子之间的诱发关系及相互作用,建立一套灾害描述和表达机制,并运用复杂网络的相关理论对灾害链进行风险评价,为内涝灾害的防控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拓宽了灾害链、复杂网络的应用领域,为内涝灾害的应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张诗瑶[9](2019)在《浅水型水库水动力水质数值模拟及水环境改善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水库具有防洪、供水、灌溉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在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合理利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浅水型水库由于水体大多处于缓慢流动甚至静止状态,易产生泥沙淤积问题,水体交换和自净能力较差。此外,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农业废水和工业废水等加重了浅水型水库有机物及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染负荷,导致浅水型水库水质严重恶化。为缓解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常常采用一系列改善措施对水库水环境进行改善。因此,探明复杂的水环境演变规律,研究不同措施的水环境改善效果,是开展浅水型水库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科学基础工作。本文以宿鸭湖水库为研究对象,建立水库三维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研究水库水动力水质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为水库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其严重的泥沙淤积及水质污染问题,提出一系列水环境改善措施,包括底泥清淤、入流调控和外源负荷削减等,对不同措施的水环境改善效果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1)基于EFDC建立了宿鸭湖水库三维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确定模型主要参数设置,通过比较模拟结果与水库实测数据的拟合程度对模型进行校准与验证,证明模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2)基于已建立的数学模型,模拟研究清淤扩容前、后水库的水动力水质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从流速场条件和水质达标情况两方面对水库的水环境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定量分析清淤扩容工程对水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清淤扩容后,库区整体水动力得到一定改善,但对水质没有明显的改善效果。清淤扩容前、后库区水质均难以达到预期标准。(3)在控制库区内源污染负荷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入流调控改善库区水动力条件,模拟不同入流调控方案对库区水环境的改善效果。采用滞水区面积比和水体交换率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入流调控方案对库区水动力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入流调控能够显着改善库区的水动力条件,且不同调控方案的效果差异较大,但其对库区水质的改善有限。综合对比各工况的水动力水质模拟结果,可以发现当汝河分洪道两入口的流量均匀分配时,库区水质改善效果最好。(4)基于库区水质改善目标,提出外源负荷削减方案,确定各入库河流的污染负荷削减比例,模拟外源负荷削减后库区水质特征及演变规律,定量分析外源负荷削减对库区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外源负荷削减后,库区水质显着改善,大部分区域水质能够满足IV类水质标准,水库东北部区域水体TN、TP污染仍较为严重。(5)在内、外源污染负荷削减的基础上进行入流调控,模拟分析改善措施共同作用下对库区水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内、外源负荷削减后,入流调控对库区水质没有显着的改善效果,且不同入流方案间的效果差异较小。当汝河分洪道两入口流量均匀分配时,水库水环境改善效果最好。

陈福平[10](2019)在《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区域水质污染状态监测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水质污染状态监测系统设计方法采集施工区域内的水质信息所用的时间较长,得到的水质污染状态与实际不符,存在系统运行效率低和监测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区域水质污染状态监测系统设计方法,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基站系统和监测中心管理系统构成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区域水质污染状态监测系统的硬件部分。将模糊综合评判算法应用到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区域水质污染状态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中,在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离差加权法判别施工区域水质的污染状态,完成高速公路施工区域水质污染状态的监测。

二、城市区域水质污染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区域水质污染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突变引发城市内涝灾害频发
        1.1.2 快速城镇化导致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1.1.3 寒地城市发展致使雨洪管理需求增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念与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水生态与水安全理论研究进展
        2.1.1 城市水生态理论研究
        2.1.2 城市水安全理论研究
        2.1.3 研究评述
    2.2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概念及意义
        2.2.2 “格局—过程—尺度”关系理论研究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2.4 研究评述
    2.3 雨洪管理体系研究进展
        2.3.1 宏观层面防洪排涝
        2.3.2 中观层面雨洪管理
        2.3.3 微观层面河岸带设计
        2.3.4 寒地城市雨洪管理研究
        2.3.5 经验总结与启示
    2.4 我国海绵城市相关研究动态
        2.4.1 我国海绵城市理论发展与现状统计
        2.4.2 我国海绵城市内容研究与技术方法
        2.4.3 我国海绵城市政策发展与地方实践
        2.4.4 我国寒地海绵城市存在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的理论与方法
    3.1 寒地城市地域特征
        3.1.1 寒地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3.1.2 寒地城市水系空间特征
        3.1.3 寒地城市河岸带功能特征
    3.2 多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识别
        3.2.1 流域尺度现状问题
        3.2.2 城市尺度现状问题
        3.2.3 河段尺度现状问题
    3.3 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研究
        3.3.1 理论基础
        3.3.2 理论框架
        3.3.3 技术路线
    3.4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理论与方法
        3.4.1 格局对水生态与水安全的作用机制
        3.4.2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内容
        3.4.3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管控的关键技术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框架
    4.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与原则
        4.1.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
        4.1.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4.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2.1 研究区域选取与空间尺度划分
        4.2.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要点
        4.2.3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3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
        4.3.1 Arc GIS在不同尺度中的应用
        4.3.2 流域尺度格局构建与分析方法
        4.3.3 SWMM在城市尺度中的应用
        4.3.4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寒地适宜性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域尺度的沈抚新区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1 沈抚新区现状分析与评价
        5.1.1 自然条件现状
        5.1.2 水土资源分析
    5.2 水生态安全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5.2.1 单因子要素影响分析
        5.2.2 综合要素影响分析
    5.3 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3.1 水生态安全格局等级划分
        5.3.2 土地适宜性评价
        5.3.3 生态关键区识别
        5.3.4 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尺度的沈抚中心城区寒地海绵规划与系统优化
    6.1 沈抚中心城区水生态与水安全条件概况
        6.1.1 地形地势现状与雨洪来源
        6.1.2 降水特征与暴雨雨型
        6.1.3 降雨径流控制分析
        6.1.4 水资源利用潜力分析
    6.2 城市海绵系统格局构建与优化
        6.2.1 城市海绵生态系统格局构建
        6.2.2 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优化
        6.2.3 海绵城市雨雪水资源化利用
    6.3 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与定量方案
        6.3.1 沈抚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管控分区划分
        6.3.2 各管控分区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与组合
        6.3.3 沈抚中心城区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
        6.3.4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定量计算
    6.4 海绵系统优化方案模拟与分析
        6.4.1 预规划方案模拟分析
        6.4.2 优化方案模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河段尺度的浑河沈抚段生态建设与低影响开发设计
    7.1 浑河河岸带概况与问题分析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生态安全问题分析
    7.2 城市河岸带结构布局与水生态修复
        7.2.1 河岸带海绵结构布局
        7.2.2 寒地河岸带水生态修复措施
    7.3 城市河岸带海绵设计与LID措施应用
        7.3.1 河岸带海绵景观设计方案
        7.3.2 寒地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设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研究 ——以重庆肖家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2 快速城市化使河流生态环境恶化
        1.1.3 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
        1.1.4 我国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面临的挑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主体界定与实证对象选取
        1.4.1 研究主体界定
        1.4.2 实证对象选取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资料数据来源与处理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基础与理论研究
    2.1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基础研究
        2.1.1 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
        2.1.2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内涵
        2.1.3 城市河流功能与生态修复目标
        2.1.4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尺度界定
    2.2 景观基础设施的理论研究
        2.2.1 景观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现状
        2.2.2 景观基础设施相关概念解析
        2.2.3 景观基础设施的空间模式
        2.2.4 景观基础设施的特征
    2.3 景观基础设施理念指导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2.3.1 城市河流作为景观基础设施的重要实践领域
        2.3.2 多样化的特征为多目标的修复提供了可能性
    2.4 景观基础设施理念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的核心与意义
        2.4.1 景观基础设施理念指导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的核心
        2.4.2 景观基础设施理念对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的指导意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庆肖家河的概况与问题分析
    3.1 重庆肖家河的区位概况与研究范围
        3.1.1 重庆肖家河的区域位置
        3.1.2 重庆肖家河的尺度范围界定
        3.1.3 重庆肖家河的规划诉求
    3.2 流域尺度下的重庆肖家河概况
        3.2.1 流域用地现状
        3.2.2 流域自然条件
        3.2.3 流域河流水系现状
        3.2.4 流域绿色空间现状
    3.3 河段尺度下的重庆肖家河概况
        3.3.1 河段周边概况
        3.3.2 河段地形地貌现状
        3.3.3 河段水位与防洪现状
        3.3.4 河段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3.4 流域尺度下重庆肖家河存在的问题
        3.4.1 河流水系破碎
        3.4.2 面临雨洪威胁
        3.4.3 水质污染严重
    3.5 河段尺度下的重庆肖家河存在的问题
        3.5.1 生态环境问题: 植被单一、水量不足和栖息地破坏
        3.5.2 休闲景观问题: 空间隔离和功能单一
        3.5.3 历史文化问题: 资源破坏严重和景观品质低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框架
    4.1 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目标
        4.1.1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总目标
        4.1.2 流域尺度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目标
        4.1.3 河段尺度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目标
    4.2 案例分析与启示
        4.2.1 昆明滇池西岸水基础设施
        4.2.2 重庆茶园新区苦溪河
        4.2.3 休斯敦布法罗河道散步道
        4.2.4 案例总结与启示
    4.3 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方法
        4.3.1 流域尺度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方法
        4.3.2 河段尺度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方法
    4.4 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技术路线
        4.4.1 水文过程分析与生态评估
        4.4.2 流域尺度: 构建多目标修复的景观基础设施网络
        4.4.3 河段尺度: 构建多功能复合的景观基础设施廊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重庆肖家河生态修复设计策略
    5.1 基于肖家河流域的水文分析
        5.1.1 基础数据处理
        5.1.2 水流方向提取
        5.1.3 汇流量积累
        5.1.4 数字河网模拟
    5.2 基于肖家河流域的生态敏感性分析
        5.2.1 生态敏感因子选取
        5.2.2 单因子评价与分析
        5.2.3 指标权重确定
        5.2.4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与分析
    5.3 流域尺度: 多目标修复的景观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策略
        5.3.1 生态安全网络构建策略
        5.3.2 雨洪调蓄网络构建策略
        5.3.3 水质净化网络构建策略
    5.4 河段尺度: 多功能复合的景观基础设施廊道构建策略
        5.4.1 生态服务廊道构建策略
        5.4.2 景观休闲廊道构建策略
        5.4.3 文化展示廊道构建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6.2.1 研究创新
        6.2.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附录
致谢

(3)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内黄县硝河生态修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河道相关概念
        2.1.1 河道
        2.1.2 城市河道
        2.1.3 河道生态系统的构成方式
        2.1.4 城市河道景观定义
        2.1.5 城市河道景观构成
    2.2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理论
        2.2.1 景观设计学
        2.2.2 景观生态学
        2.2.3 景观多功能性理论
        2.2.4 景观文化理论
        2.2.5 景观滨水设计理念
        2.2.6 河道景观设计要素
    2.3 城市河道工程性修复改造研究
        2.3.1 河道的污染源头控制
        2.3.2 河道的平面形态类型
        2.3.3 城市河道结构修复
        2.3.4 河道工程性生态治理修复
        2.3.5 河床修复方法
        2.3.6 河道驳岸改造方法
    2.4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与修复研究
        2.4.1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修复总体思路
        2.4.2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修复框架
        2.4.3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治理核心内涵
        2.4.4 黑臭水体与高藻水体的治理
        2.4.5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措施
    2.5 本章小结
3.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修复治理中的应用
    3.1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原理
    3.2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机制
        3.2.1 有机污染物修复
        3.2.2 有机和无机污染兼有修复
    3.3 植物生态修复植物特性和配植
        3.3.1 对污染物有耐受力
        3.3.2 植物根长和结构
    3.4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的种植类型
        3.4.1 拦截灌木墙
        3.4.2 降解灌木丛
        3.4.3 降解绿篱和围栏
        3.4.4 多重机制垫层
        3.4.5 多重植物机制缓冲区
        3.4.6 地表径流人工湿地
        3.4.7 漂浮湿地
    3.5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得机遇和挑战
        3.5.1 河道治理修复中的发展机遇
        3.5.2 河道生态治理修复中的制约因素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融合研究
    4.1 景观种植设计与植物生态修复技术融合
        4.1.1 乔灌木种植净化生活污水
        4.1.2 草本植物净化表层污染物
    4.2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与驳岸改造工程融合
        4.2.1 自然化驳岸植物种植搭配
        4.2.2 工业区河道驳岸植物搭配
        4.2.3 城市居住区河道驳岸植物搭配
        4.2.4 缺少截污工程的河道驳岸植物搭配
    4.3 景观设计与工程改造构筑物融合
        4.3.1 新型拦水坝
        4.3.2 桥梁设计融合地域文化
        4.3.3 河床改造融合景观设计
        4.3.4 河道形态修复融合设计美学
    4.4 本章小结
5. 河南省内黄县硝河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
    5.1 县域概况
        5.1.1 区位地理条件
        5.1.2 产业概况
        5.1.3 历史沿革
        5.1.4 区位交通条件
        5.1.5 城区水系现状
    5.2 河道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5.2.1 河道水污染现状分析
        5.2.2 河道景观现状分析
    5.3 河道景观现状分析
        5.3.1 河道两岸景观环境现状
        5.3.2 河道两侧建筑立面现状
    5.4 硝河生态修复体系
        5.4.1 总体策略
        5.4.2 硝河生态修复具体措施
    5.5 流河沟生态修复体系
        5.5.1 总体策略
        5.5.2 硝河生态修复具体措施
    5.6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策略
        5.6.1 空间结构
        5.6.2 景观节点设计策略
        5.6.3 景观分区设计
        5.6.4 园路节点设计
        5.6.5 水上游憩系统布局
        5.6.6 硝河河道生态融合改造
        5.6.7 流河沟生态融合改造
        5.6.8 河道竖向布局
        5.6.9 景观构筑物设计
    5.7 内黄县硝河植物配置策略
        5.7.1 河道植物配置方式
        5.7.2 硝河植物类型选择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及不足之处
7.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

(4)湘江流域长株潭段河流水体DOM含量分布、组分特征及其污染指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DOM(溶解性有机质)相关概念
        1.2.2 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DOM中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及研究不足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采样点的布设与样品的采集
    2.3 水质理化特征测定
    2.4 DOC含量的测定
    2.5 三维荧光光谱法测定
    2.6 统计分析方法
第3章 湘江流域长株潭段河流水质污染特征研究
    3.1 水质理化指标污染分布特征
        3.1.1 水质理化指标分析
        3.1.2 水质理化指标空间分布特征
    3.2 水质营养盐指标污染分布特征
        3.2.1 水质营养盐指标分析
        3.2.2 水质营养盐指标空间分布特征
    3.3 水质污染特征空间分析
        3.3.1 水质污染特征空间聚类分析
        3.3.2 水质污染特征空间判别分析
    3.4 水质污染主成分分析
第4章 湘江流域长株潭段DOM含量分布特征研究
    4.1 DOC含量变化特征
    4.2 DOC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4.3 河流DOC含量与水质指标的关系研究
        4.3.1 相关性分析
        4.3.2 回归分析
    4.4 与国内其他河流DOC含量的比较
    4.5 研究区域DOC的输出通量
        4.5.1 河流DOC的月输出通量
        4.5.2 与国内其他河流比较
第5章 基于荧光分析方法的湘江流域长株潭段DOM组分特征以及污染指示研究
    5.1 DOM的三维荧光光谱组成和特征强度
    5.2 基于DOM荧光特征的河流污染来源分析
    5.3 DOM组分与水质指标的关系研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沣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及富营养化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2 水体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特色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特色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监测点分布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条件
        2.1.4 水文特征
        2.1.5 土壤植被
        2.1.6 人文概况
    2.2 监测点分布及评价指标
        2.2.1 监测点分布
        2.2.2 评价指标及采样方法
        2.2.3 样品预处理及监测方法
第三章 水质指标分布特征与统计分析
    3.1 不同时期评价指标统计特征描述
        3.1.1 物理指标
        3.1.2 化学指标
        3.1.3 生物指标
    3.2 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3.2.1 皮尔逊相关性
        3.2.2 聚类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沣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
    4.1 单因子指数法
    4.2 内梅罗指数法
        4.2.1 传统的内梅罗指数法
        4.2.2 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
    4.3 灰色关联分析法
    4.4 模糊综合评价法
        4.4.1 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4.4.2 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4.5 评价方法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沣河流域富营养化风险分析
    5.1 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盐分布
    5.2 表层水中富营养化程度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沣河流域污染源及防治对策
    6.1 营养盐污染
    6.2 降水和地表径流
    6.3 流域污染防治措施
        6.3.1 区域化防治措施
        6.3.2 富营养化防治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西藏日喀则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
        1.3.1 地下水污染风险研究现状
        1.3.2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现状
        1.3.3 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对象(垃圾填埋场)基本概况
    2.1 垃圾填埋场概况
    2.2 研究区水文、气象
    2.3 地形地貌
    2.4 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5 周边环境敏感点信息
第三章 研究区(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3.1 样品采集及分析
        3.1.1 采样点布设原则
        3.1.2 样品采集
        3.1.3 研究区采样点分布
        3.1.4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3.2 地下水水质评价
        3.2.1 单项组分评价方法及结果
        3.2.2 综合评分法(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
        3.2.3 污染指数Pki法(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3.2.4 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及评价结果
    3.3 垃圾填埋场区域地下水污染成因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污染风险评估
    4.1 源污染风险评价
        4.1.1 源污染风险指数的确定
        4.1.2 各因子指标评价
        4.1.3 潜在风险评价结果
    4.2 含水层脆弱性评价
        4.2.1 DRASTIC模型指标体系
        4.2.2 评价因子权重
        4.2.3 各因子指标评价
        4.2.4 固有脆弱性评价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估
    5.1 危害识别
    5.2 毒性评估
    5.3 暴露评估
        5.3.1 经口摄入途径
        5.3.2 皮肤接触途径
        5.3.3 吸入室外空气途径
    5.4 健康风险值计算
        5.4.1 经口摄入(饮水途径)
        5.4.2 皮肤接触(沐浴途径)
        5.4.3 吸入室外空气中气态污染物途径
    5.5 风险表征
        5.5.1 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5.5.2 暴露途径贡献率计算
        5.5.3 暴露途径贡献率值
    5.6 污染因子健康风险控制
        5.6.1 风险控制值计算
        5.6.2 风险控制值
    5.7 不确定性分析
    5.8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7)浑河沈抚段水质稳定达标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降雨径流模型研究进展
        1.2.2 水动力模型研究进展
        1.2.3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1.2.4 基于降雨、生态模拟的水质水量模型研究进展
        1.2.5 河流水质变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浑河沈抚段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河流水系
        2.1.4 水利工程
    2.2 研究区域水质水量现状
        2.2.1 水质现状及分析
        2.2.2 水量现状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典型年及研究断面的确定
    3.1 丰、平、枯年型的划分
        3.1.1 年型划分依据
        3.1.2 年型划分结果
    3.2 典型年的确定
    3.3 研究断面选取
    3.4 本章小结
4 浑河沈抚段降雨-水动力-水质模型
    4.1 浑河沈抚段降雨-水动力-水质模型的建立
        4.1.1 降雨径流模型的构建
        4.1.2 降雨-水动力模型的构建
        4.1.3 降雨-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构建
    4.2 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4.2.1 降雨径流模型的率定
        4.2.2 降雨-水动力模型的率定及验证
        4.2.3 降雨-水动力-水质模型的率定及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浑河沈抚段水质稳定达标方案研究
    5.1 降雨径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研究
        5.1.1 降雨径流污染物入河变化过程模拟
        5.1.2 降雨径流模拟结果分析
    5.2 排污口及支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研究
        5.2.1 基于截污调控的河流水质变化过程模拟
        5.2.2 截污调控模拟结果分析
    5.3 河道自净能力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研究
        5.3.1 溶解氧(DO)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5.3.2 溶解氧(DO)对河流水质影响的模拟结果分析
    5.4 浑河沈抚段水质改善方案的确定
        5.4.1 河流水质改善的效果分析
        5.4.2 三宝屯污水厂尾水对河流水质改善的影响
        5.4.3 河流水质改善方案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基金

(8)城市内涝灾害链网络模型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城市内涝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城市内涝的文献综述
        2.1.2 国内城市内涝的文献综述
    2.2 灾害链的文献综述
        2.2.1 国外灾害链理论的文献综述
        2.2.2 国内灾害链理论的文献综述
        2.2.3 关于灾害链风险评价的研究综述
    2.3 应急管理的文献综述
        2.3.1 国外灾害应急管理的文献综述
        2.3.2 国内有关应急管理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 城市内涝灾害演化过程分析
    3.1 城市内涝灾害演化分析步骤
    3.2 城市内涝成灾机理分析
        3.2.1 城市内涝致灾因子分析
        3.2.2 城市内涝孕灾环境分析
        3.2.3 天津城市内涝承灾体分析
    3.3 城市内涝灾害链模型构建及分析
        3.3.1 城市内涝灾害事件识别
        3.3.2 城市内涝灾害链网分析
    3.4 城市内涝灾害链网络模型构建
    3.5 城市内涝灾害的演化特点
第四章 城市内涝灾害链网络模型脆弱性评价
    4.1 复杂网络基本参数
    4.2 城市内涝灾害链网络模型风险分析
    4.3 实证研究
        4.3.1 复杂网络节点的度的计算
        4.3.2 复杂网络平均灾害路径的计算
        4.3.3 复杂网络边介数和网络连通度的计算
        4.3.4 复杂网络边的脆弱度的计算
第五章 基于灾害链脆弱性评价的应急管理对策与建议
    5.1 脆弱度评价结果分析
    5.2 城市内涝灾害救援的任务和措施
    5.3 城市内涝应急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5.3.1 风险监控预案先行
        5.3.2 精准决策数据治理
        5.3.3 统筹兼顾整体治理
        5.3.4 全民参与风险共担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浅水型水库水动力水质数值模拟及水环境改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环境改善措施研究进展
        1.2.2 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水库概况
        2.1.2 地质地貌特征
    2.2 气象水文特征
        2.2.1 气象特征
        2.2.2 河流水系概况
    2.3 主要水环境问题
        2.3.1 泥沙淤积
        2.3.2 水质污染
    2.4 清淤扩容工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EFDC模型概述
        3.1.1 模型基本假设
        3.1.2 σ坐标变换
    3.2 EFDC水动力模型
        3.2.1 控制方程
        3.2.2 定解边界条件
    3.3 EFDC水质模型
        3.3.1 控制方程
        3.3.2 主要水质指标
    3.4 水体交换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宿鸭湖水库水动力水质模型的建立
    4.1 模型建立
        4.1.1 网格划分
        4.1.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4.2 模型校准与验证
        4.2.1 模型校准
        4.2.2 模型验证
    4.3 现状条件下宿鸭湖水库水动力水质特征模拟分析
        4.3.1 现状条件下水动力模拟结果分析
        4.3.2 现状条件下水质模拟结果分析
    4.4 现状条件下水库水动力水质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宿鸭湖水库水质改善措施模拟
    5.1 情景设置
    5.2 清淤扩容工程对水库水动力水质的影响
        5.2.1 清淤扩容后水动力模拟预测分析
        5.2.2 清淤扩容后水质模拟预测分析
        5.2.3 清淤扩容工程水质改善效果评价
    5.3 入流调控对水库水动力水质的影响
        5.3.1 入流调控对水库水动力的影响
        5.3.2 入流调控对水库水质的影响
    5.4 外源负荷削减对水库水质的影响
        5.4.1 外源负荷削减后水质模拟预测分析
        5.4.2 外源负荷削减水质改善效果评价
    5.5 改善措施对水库水质的综合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区域水质污染状态监测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水质污染状态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1.1 系统功能
    1.2 系统结构
        1.2.1 监测基站系统
        1.2.2 数据传输系统
        1.2.3 监控中心系统结构
2 软件设计
    2.1 构建水质污染状态评判集合
    2.2 构建水质污染状态评价因子集合
    2.3 计算隶属度矩阵
    2.4 构建权重模糊矩阵
    2.5 综合评判
3 实验与分析
4 结语

四、城市区域水质污染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D]. 初亚奇. 天津大学, 2020
  • [2]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研究 ——以重庆肖家河为例[D]. 李蓉. 苏州大学, 2020(02)
  • [3]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内黄县硝河生态修复为例[D]. 马军.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湘江流域长株潭段河流水体DOM含量分布、组分特征及其污染指示效应研究[D]. 时泽楠.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5]沣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及富营养化风险分析[D]. 张媛. 长安大学, 2020(06)
  • [6]西藏日喀则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研究[D]. 周鹏. 西藏大学, 2020(02)
  • [7]浑河沈抚段水质稳定达标方案[D]. 王雅峰.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城市内涝灾害链网络模型构建及应用[D]. 高双.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9]浅水型水库水动力水质数值模拟及水环境改善措施研究[D]. 张诗瑶. 天津大学, 2019(01)
  • [10]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区域水质污染状态监测系统设计研究[J]. 陈福平.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9(09)

标签:;  ;  ;  ;  ;  

城市地区水污染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