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广场文化的发展

矿业广场文化的发展

一、矿区广场文化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于珊珊[1](2021)在《文化惠民让群众共享文化“盛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是文化馆的重要职责,而根据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则是当务之急。文章从"创品牌""出精品""多样化"和"大众化"四个维度对文化惠民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使群众共享文化的"盛宴"。

张玉洁[2](2021)在《城市双修下峰峰矿区中心城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交往的外部活动空间,在城市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城市显性活力的集中表现。而目前,作为独立工矿区的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公共空间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广场、街道和公园存在着人均绿地与广场用地建设不足、空间品质参差不齐、缺少一定后期管理等问题,造成城市公共空间逐渐缺少活力。因此,对于峰峰矿区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开展城市双修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这为独立工矿区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较差的环境进行提升,对缺失的功能进行补充,这与城市双修的核心内容相对应。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峰峰矿区中心城区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选取点——广场、线——典型街道、面——公园三个不同类型的空间形态,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跨学科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对其进行改造提升的研究。首先通过对峰峰矿区中心城区广场、街道和公园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指出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其次是结合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的满意度评价法,构建居民满意度模型,定量的分析中心城区广场、街道和公园中满意度较低的指标。再次是在遵循整体性、渐进式、生态优先和文化传承的改造提升原则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面,提出城市双修理念指导下公共空间的改造策略,即在宏观层面:调整空间结构,进行空间增绿,优化空间景观,增加空间数量;在中观层面:修复生态网络,增强空间可达性,对空间功能进行整合、叠加或者置换;在微观层面:注重绿地修复,多层次绿化,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文化载体。最后针对综合分析出的问题和居民满意度,对各镇区的广场、街道和公园进行改造提升。本研究的重点是城市双修理念对峰峰矿区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的实际应用,采用城乡规划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针对中心城区做出具有地域性、适宜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设计,丰富城市双修理念中对公共空间的研究,为未来同样处于转型背景下其他独立工矿区城市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提供借鉴。由于个人精力有限,在样本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还需要对样本人群进一步扩大。

刘俊[3](2020)在《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 ——以铜川王石凹煤矿为例》文中认为煤炭资源不仅为国家和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亦为城市遗留下了很多的煤矿工业遗产。许多煤矿工业遗迹不仅仅是记载了这个城市的工业发展记忆,其中还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更加能够代表城市和区域的时代特点。现在国内针对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其研究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其研究也日渐丰富,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作为城市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催化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铜川王石凹煤矿是我国在建国后一五计划“156项目”中的重要煤炭类项目,也是当时铜川实现城市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作为典型的远郊型煤矿,2018年11月王石凹煤矿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煤矿资源开采,留下了对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此之后的王石凹煤矿不仅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价值,也为我们的保护和再利用提出了新的考验,当前王石凹煤矿工业遗产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展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注入新的功能,使区域内再次富有活力。本文针对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进行讨论研究。首先是针对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面临的相关问题背景进行研究,对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别阐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情况,说明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其次是针对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现状进行研究,阐述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的价值,对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理论基础进行说明,以及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借鉴研究和总结,为论文进行实践的运用奠定理论基础。基于上述基础,通过查阅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现场勘查调研、分析总结等方法,提出合理的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相关影响要素,再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遗产保护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研究总结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原则、主要内容和方法。最后则是以铜川王石凹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为例,验证上述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的可行性。本文依据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现场勘查调研,不仅系统的研究分析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相关影响要素,并且提出了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原则、主要内容和方法,为远郊型型煤矿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经验。

刘炳攸[4](2020)在《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锰矿山公园设计 ——以永州东湘桥锰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重金属矿区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矿区附近的土壤、水体以及农田都遭到了严重污染。目前全国有面积达2000万hm 2的土地受重金属污染,其中已经有超过200多万hm 2农作物耕地面积受到严重污染,受污染土地的总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以上。对于重金属矿区的生态恢复以及再生重建,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改善矿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一些成功的方法是将重金属矿区废弃地进行景观化修复,进而营建为矿区公园,这一改变为矿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遥感与GIS技术,针对重金属锰矿区筛选出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率以及重金属空间分布五个生态敏感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以及生态敏感性综合指数公式对永州东湘桥锰矿区生态敏感的类型、分布进行分析评价。(1)单因子生态敏感性评价单因子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发现,场地高低落差明显,214米以上的高敏感区域占比19%,并主要集中在场地的中部;场地涵盖了9个坡向且每个坡向分布较为均匀,其中高度敏感的正南向占比13%;场地坡度较为平缓,坡度大于15°的高度敏感区所占比例为11%,;场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高敏感区域所占比为43%;重金属高敏感区域占比为9%,中度敏感以及高度敏感占据总场地的50%以上。(2)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发现,生态敏感性类型较多且较分散;敏感度最高的区域山高坡陡、污染严重、无植被覆盖并呈散状分布,面积为0.3064 km2,占总面积的9.43%;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高敏感区域周边,面积为1.4344 km2,占场地的44.18%;低敏感区1.4996 km2占场地的46.39%,主要分布在场地北部和中下区域,针对不同敏感区域,进行不同的规划设计。(3)东湘桥锰矿区设计1.根据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结合场地的性质以及定位,将公园规划成两条景观轴线、两条景观带、六大功能分区,东至西为主要景观轴线,北至南为次要景观轴线。主要将场地划分为六个分区,分别为入口景观区、原始生态景观区域、水体景观区、生态修复区、生态恢复区以及休闲区。将景观较好的区域保护起来形成原始生态区,将高敏感性区分布较多的区域作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恢复区,利用物理以及生态恢复手段对场地进行治理,并设置观测点,进行实时监控。将原有的建筑进行维护作为矿业文化景观区,进行矿业科普。2.针对水体,将场地现有的水域进行集中处理设计,尽可能减少场地水域的面积,做好防护以及渗透设施,并且运用海绵城市等生态水系理念,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道路设计尽可能的避开高敏感区,照顾到游人的情况,合理的安排休息区。场地配套的设施小品,逐一进行设计。场地的植物配置按照现有的情况合理搭配色彩使之具有丰富的季相变化,并且针对高敏感性区筛选合适的抗锰性植物,进行植物修复以及造景。

木皓可[5](2020)在《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规划设计研究 ——以承德双峰寺铁矿遗址公园为例》文中指出矿业废弃地带来的影响涵盖了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下滑和社会问题加剧等多个方面。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伴随矿业资源的进一步采竭,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必将遏制更多区域的生态、社会以及经济建设可持续。作为有效应对这一现象的手段,在政策以及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景观规划设计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矿业废弃地重建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由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当前的实践普遍存在急功近利、重经济轻生态的现象,并且相关系统性理论发展的滞后和对资源的保护不足也对矿业废弃地真正实现可持续造成了困难。梳理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法已成为我国当下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的关键议题。以景观规划设计为手段的矿业废弃地重建历时已久,国内外都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了长期的相关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融入和发展。本文在明晰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以发展时序为线索,系统性的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废弃地景观重建的理论实践发展历程,提出了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由单一考虑景观美化到复合统筹多样效益的历史使命。随后,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文献分析,并结合相关优秀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完成了文章基础部分研究。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可以分为“环境资源评价”、“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及“实证研究”三个部分。通过基础研究部分的梳理和实地调研承德双峰寺铁矿遗址,文章首先将矿业废弃地中对游憩开发以及生态恢复两个维度具有显着意义的资源类型进行梳理总结,并以协调发展和保护为切入点,搭建了“矿业废弃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以此为空间布局提供指引。此外,为了使矿业废弃地的景观重建能实现可持续的长效运行,在明确重要资源和借鉴前人具体实践方法的基础上,以规划设计落实为导向提出了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的规划设计策略,从“空间布局”、“生态修复”、“特色营造”三个维度进行论述,并具体以其内包含的十个方面阐述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法。最后,文章以双峰寺铁矿遗址公园为实证的载体,对规划设计路径进行了验证,以确保具体的可实施性。在承德市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发展的背景驱动下,论文从风景园林视角介入,以双峰寺铁矿文化遗址公园为实证案例,以期为相关同类型的矿业废弃地景观规划设计提供路径与参考。

靖玉琦[6](2020)在《在产煤矿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 ——以子长市兴旺煤矿为例》文中认为煤炭是我国能源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中国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煤矿环境堪忧,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煤矿环境治理基本处于后续治理的阶段,这种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煤矿造成的环境污染,但是却会一直处于被动的劣势境地。如何处理好煤矿与其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的关系、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态景观环境是我们一直致力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国外关于煤矿生态环境的修复研究较早,相关研究成果较多,我国也随之开展煤矿环境的修复理论与实践,这些研究对于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具有显着效果,但是对于在产煤矿的环境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矿数量众多,对在产煤矿环境的修复和提升上具有极大的迫切性与必要性。黄土高原煤矿数量众多,本文以黄土高原地区环境问题较突出的在产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的小煤矿的生态和景观现状调研,得出该类煤矿现存的环境问题,如黄土滑坡、地裂缝、地表塌陷、植被类型稀少、缺少景观元素等,并对目前该类煤矿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较为成功的案例进行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并同时反思不足之处,提出在产煤矿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的目标、原则和措施,最后以子长市兴旺煤矿为例进行实践应用,采用“生态+景观”的模式,对于工业广场采取营造生态景观的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提升和保护,对于塌陷、滑坡等主要生态类型主要通过生态工程与景观工程结合的方式修复受损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使研究为该类煤矿的生态景观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设计参考,构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统一的煤矿生态景观模式。

么李金锋[7](2020)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背景下井陉矿区景观更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吴振华[8](2020)在《基于3S集成技术的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人类有着数千年的煤炭开采与利用的文明史,在中国乃至世界,煤炭在能源利用中的重要地位一直不可撼动。中国东部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为进一步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中国政府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提出,要加快煤炭开发战略西移,在中国西北部重点建设9个大型煤炭基地,并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外煤矿关闭退出。中国西北部半干旱草原地区具有酷寒、干旱、土壤贫瘠且蒸发强度大、植物生长期短等特点,草原生态本底条件极为脆弱,是景观生态退化极其严重的地区。中国大多数露天煤矿都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煤炭开发导致其景观结构缺损与景观功能失调等一系列景观生态干扰与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有效的景观格局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包括以最小的人工干预实现最大限度的整体恢复、综合了解景观生态问题以及采矿对景观生态影响的复杂性。然而,煤炭露天开采对半干旱草原景观格局的影响规律不清,导致景观格局优化方法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的景观生态问题。本研究的目标是:1、研究基于引导型自修复的矿区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与方法;2、完善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体系;3、对研究区进行充分的景观生态调查;4、明确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的内涵、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5、深入研究煤炭露天开采对草原景观格局的影响规律;6、确定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方案。最终得出以下研究成果:(1)本研究遵循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的原则,在发生法土地分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土地的生态属性,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格局、过程与功能理论,采用自上而下的分解式分类法,借鉴生物学分类的阶层命名法,最终构建了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体系,其中景观界4类,景观纲16类,景观科62类,景观种超过200类。与此同时,本研究在景观分类与调查的基础上,对2002-2017年间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人类的各种干扰导致了草原景观斑块数量逐渐增多、景观逐渐破碎化、景观连通性逐渐下降、景观多样性逐渐升高、景观形状趋于复杂而不规则、景观斑块越来越离散、景观异质性与复杂性增强、景观稳定性逐渐下降;2)草原景观是本研究区的基质,矿业景观、城镇景观、工业仓储景观以及路网景观逐年扩张并占用了大量的草原景观,导致草原景观逐渐减少,不健康草原景观逐年增加。(2)本研究提出了基于Albedo-MSAVI特征空间的半干旱草原区荒漠化指数(Semi-Arid Steppe Desertification Index,SASDI)模型。结果表明,SASDI模型与土壤表层有机质具有很高的相关性(R2=0.7585),该模型充分运用了多维遥感信息,有利于半干旱草原区荒漠化的定量分析与持续监测。与此同时,本研究提出了基于SI-Brightness特征空间的半干旱草原盐渍化指数(Semi-Arid Steppe Salinization Index,SASSI)。结果表明,SASSI模型与土壤表层含盐量具有很高的相关性(R2=0.7698),并充分运用了多维遥感信息。SASSI模型能够精确、有效而方便地获取半干旱草原的土壤盐渍化信息。(3)本研究构建了适用于半干旱草原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模型——CVORE(Condition,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and Ecosystem Services Function),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半干旱草原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明确了半干旱草原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的内涵,制定了半干旱草原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的标准。与此同时,本研究在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基础上,还进行了煤炭露天开采对半干旱草原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轻度不健康景观主要位于人类干扰较多的区域周边,中度不健康景观主要是矿区工业广场景观,重度不健康景观基本都是采坑,各健康等级的占比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正态分布模式,不健康景观逐年增多,健康景观逐渐减少;2)研究区景观生态健康的时空分布特征极其明显而单一,水含量高的区域景观生态健康状况极好,人类干扰较多的区域景观生态健康状况较差;3)根据大型露天煤炭基地的开发方式、煤炭露天开采过程中形成的扰动景观类型以及研究区景观生态健康的演变过程,本研究将煤炭露天开采对健康草原的影响分为四种类型:扰动退化型、扰动退化恢复型、稳定健康型和波动型;4)影响研究区草原景观生态健康的空间分布与变化的驱动因素有水、露天矿、城市、农业、工业、路网以及高程,煤炭露天开采对草原景观生态健康有着显着的影响。(4)提出了大型露天煤炭基地对半干旱草原景观生态影响的概念模型,厘清了矿区景观格局优化的目标、原则和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引导型自修复的矿区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与方法。在进行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煤炭基地引导型自修复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修正的景观干扰指数,并结合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缓冲区分析、景观生态功能贡献率,确立了大型露天煤炭基地对半干旱草原景观生态健康影响的空间分布,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工程修复斑块、人工维护斑块和自然修复斑块三个景观生态修复区及相应的引导型自修复的建议,最终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整体景观功能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实现“景观格局优化”。在进行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的研究过程中,通过构建基于多规融合的阻力面,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景观格局优化,在新构建的“源”景观、生态廊道、生态节点以及人工湿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环、两纵、两横、八核心、十节点、多廊道”的景观格局优化模型,本研究所提出的“景观格局优化”模型立足于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固有的修复能力以及采矿对景观生态的影响过程,通过构建潜在的景观格局“帮助”大型煤炭基地自修复,使受损景观生态通过自身的主动反馈,不断自发地走向良性循环和恢复,实现“引导型自修复”。与此同时,本研究将煤炭基地、矿群以及矿区三个尺度的一系列修复策略相结合,提出了多尺度引导型自修复的景观格局优化体系。在景观生态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土地资源管理、地理学、生态学、露天采矿学、恢复生态学、矿山生态学、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等多个学科的基础上,以锡林浩特市胜利煤田这一典型的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为例,提出了基于引导型自修复的矿区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与方法,以及“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调查与监测→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煤炭露天开采对半干旱草原景观格局的影响→基于引导型自修复的景观格局优化”的研究体系,旨在为世界各地矿业城市、大型煤炭基地等类似研究区的景观分类、景观生态评价、采矿对景观生态的影响规律、景观格局优化、景观生态规划、生态规划、城市规划、景观生态修复等提供借鉴。该论文有图52幅,表24个,参考文献390篇。

齐洁[9](2020)在《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研究 ——以枣庄柴里煤矿废弃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对矿业废弃地衍生出的环境破坏问题的关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入到矿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再生设计上,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矿业废弃地的生态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我国矿业废弃地的改造模式也正在从简单的生态复绿模式转向综合治理和对废弃地的景观重塑阶段,但是重塑和破坏依旧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多数被重塑后的废弃地景观空间形式单一、文化缺失等问题依旧突出,因此对矿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整体文章结构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鉴经验——总结策略——实践应用”的框架来构建,将设计重心放在矿业废弃地的景观层面的实践研究上。首先对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我国大部分矿业废弃地在景观再生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的优秀经验,结合矿业废弃地的再生设计原则,总结出矿业废弃地再生设计策略和方法,并且针对柴里煤矿废弃地的现状,合理运用再生策略和方法,从废弃地生态、空间和文化的再生三个大方面对其进行景观再生设计,以生态修复为基础,重点实现废弃地在空间和文化上的景观再生,也期望为我国未来的废弃地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经验;最后是对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总体思考和总结。

蒋冰天[10](2020)在《再循环理念下徐州煤矿工业遗存改造与再利用研究》文中指出徐州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也是江苏省内唯一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徐州的煤炭工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深刻影响了徐州经济、文化以及城市格局的方方面面。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徐州市各主要煤矿纷纷关井停产,留下大量工业遗存。这些工业遗存是徐州煤炭工业发展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承载着徐州的人文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值得被保护重新利用。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工业遗存的关注和研究力度不断提升,但由于旧工业建筑功能单一,外形粗糙,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再利用依然面临诸多困难。本文以建筑再循环理念为指导,研究煤矿工业遗存改造再利用的策略与方法,并以权台煤矿为例进行改造设计实践,希望为煤矿类工业遗存的保护再利用工作提供一定参考。研究从现状梳理、价值评价、理论研究、案例设计四个方面展开。首先,选取已关闭的6座主要煤矿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各煤矿停产后整体保存状况以及矿区内主要工业遗存现状,总结徐州煤矿遗存的特点。其次,研究现有工业遗存价值评价体系,依据现有体系以徐州权台煤矿为例进行价值评价,为后文改造设计中工业遗存的分级处理提供依据。再次,研究建筑再循环理论的内涵与特征,分析旧工业建筑再循环的优势,总结工业遗存再利用模式和改造设计具体方法。最后,在建筑再循环理念指导下,以徐州权台煤矿为例,从场地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两个方面完成案例设计。

二、矿区广场文化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区广场文化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惠民让群众共享文化“盛宴”(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品牌,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二、出精品,提高服务能力硕果累累
三、多样化,免费培训迎来群众掌声
四、大众化,群策群力推进文化活动上水平

(2)城市双修下峰峰矿区中心城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双修理念的影响
        1.1.2 峰峰矿区中心城区广场、街道和公园改造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独立工矿区
        1.3.2 城市双修
        1.3.3 城市公共空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6.1 研究框架
        1.6.2 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城市公共空间
        2.1.1 城市公共空间的分类
        2.1.2 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要素
    2.2 城市双修
        2.2.1 城市双修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2.2.2 城市双修理念的基本内容
        2.2.3 城市双修的含义
    2.3 城市双修和城市公共空间改造之间的关系
    2.4 城市公共空间相关案例分析
        2.4.1 城市广场:岳阳市中心城区广场
        2.4.2 城市街道:海宁市江南大道西延道路
        2.4.3 城市公园: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峰峰矿区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3.1 概况及研究价值
        3.1.1 峰峰矿区概况
        3.1.2 SWOT分析及研究价值
    3.2 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3.2.1 中心城区城市公共空间概况
        3.2.2 峰峰镇区城市公共空间现状整理及分析
        3.2.3 彭城镇区城市公共空间现状整理及分析
        3.2.4 临水镇区城市公共空间现状整理及分析
    3.3 中心城区公共空间存在问题
        3.3.1 城市生态方面
        3.3.2 城市功能方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峰峰矿区中心城区公共空间满意度评价
    4.1 研究样本及方法
        4.1.1 研究样本
        4.1.2 研究方法
    4.2 满意度评价模型建立
        4.2.1 指标选择原则
        4.2.2 指标体系构建
        4.2.3 指标权重确定
    4.3 调查问卷
        4.3.1 问卷设计
        4.3.2 数据整理
        4.3.3 数据计算
    4.4 中心城区横向满意度分析
        4.4.1 峰峰镇区居民满意度分析
        4.4.2 彭城镇区居民满意度分析
        4.4.3 临水镇区居民满意度分析
    4.5 中心城区纵向满意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综合改造提升研究
    5.1 改造提升的原则与内涵
        5.1.1 改造提升原则
        5.1.2 改造提升内涵
    5.2 改造提升策略
        5.2.1 宏观结构控制
        5.2.2 中观功能把握
        5.2.3 微观案例改造
    5.3 峰峰矿区中心城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应用
        5.3.1 宏观结构控制
        5.3.2 中观功能把控
        5.3.3 微观案例改造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城市公共空间指标权重打分表
附录2 峰峰矿区中心城区城市公共空间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3 表录
附录4 图录

(3)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 ——以铜川王石凹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概述
        1.3.1 工业遗产
        1.3.2 煤矿工业遗产
        1.3.3 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研究与理论基础
    2.1 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
    2.2 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价值
        2.2.1 见证煤矿工业历史进程
        2.2.2 为科技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2.2.3 承担区域社会发展重要职责
        2.2.4 展现特定时期艺术风貌
        2.2.5 未来区域发展拥有巨大潜力
    2.3 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理论基础
        2.3.1 城市更新理论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场所理论和场所精神
        2.3.4 后工业景观理论
    2.4 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案例研究
        2.4.1 着重生态度假——北京四马台矿山公园
        2.4.2 功能置换融合——德国埃森关税同盟煤矿
        2.4.3 场所情境再现——山西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
        2.4.4 工业景观塑造——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影响要素研究
    3.1 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影响要素对比
    3.2 空间环境影响要素
        3.2.1 完整独立的功能分区
        3.2.2 易被忽视的景观生态
        3.2.3 内外通畅的交通组织
        3.2.4 受限制低的地下空间
    3.3 建筑影响要素
        3.3.1 不同尺度的建筑内部空间
        3.3.2 秩序规整的建筑立面
    3.4 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影响要素
        3.4.1 实体展示呈现的生产设备
        3.4.2 技术价值丰富的生产工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研究
    4.1 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原则
        4.1.1 遵循保护优先
        4.1.2 着重环境整体性
        4.1.3 传递城市工业记忆
        4.1.4 可持续发展
    4.2 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主要内容
        4.2.1 环境功能组织
        4.2.2 场所精神营造
    4.3 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方法
        4.3.1 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方法对比
        4.3.2 特色度假营造
        4.3.3 功能置入再生
        4.3.4 历史情境再现
        4.3.5 景观暗喻象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王石凹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
    5.1 王石凹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要素
        5.1.1 空间环境要素
        5.1.2 建筑要素
        5.1.3 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要素
    5.2 王石凹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原则
        5.2.1 核心价值优先保护
        5.2.2 强化矿区整体环境融合
        5.2.3 延续煤矿工业记忆
        5.2.4 追求多方面可持续发展
    5.3 王石凹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主要内容
        5.3.1 完善环境功能优化整合
        5.3.2 增强煤炭场所精神营造
    5.4 王石凹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方法运用
        5.4.1 氛围营造——度假体验方式
        5.4.2 更新转变——功能置入方式
        5.4.3 虚实结合——情景再现方式
        5.4.4 元素抽象——暗喻象征方式
    5.5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致谢

(4)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锰矿山公园设计 ——以永州东湘桥锰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敏感性分析概念
        2.1.2 矿区公园相关概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概况
        2.2.2 国内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概况
        2.2.3 国外矿区改造研究概况
        2.2.4 国内矿区改造研究概况
第3章 永州市东湘桥锰矿概况及SWOT分析
    3.1 永州市概况
        3.1.1 地理概况
        3.1.2 人文概况
    3.2 永州东湘桥锰矿场地现状
        3.2.1 地理位置
        3.2.2 气候、降水条件
        3.2.3 地区交通条件
        3.2.4 绿化现状
    3.3 东湘桥锰矿公园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遇分析
        3.3.4 威胁分析
第4章 东湘桥锰矿公园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价
    4.1 数据来源与图像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图像处理
    4.2 生态敏感性模型构建
        4.2.1 因子选取
        4.2.2 权重确定
        4.2.3 生态因子敏感性评价
    4.3 单因子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价
        4.3.1 高程因子评价
        4.3.2 坡度因子评价
        4.3.3 坡向因子评价
        4.3.4 重金属因子评价
        4.3.5 植被覆盖率因子评价
        4.3.6 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
第5章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东湘桥锰矿公园设计
    5.1 锰矿山公园设计依据
    5.2 锰矿山公园设计指导思想
    5.3 锰矿山公园设计原则
        5.3.1 因地制宜原则
        5.3.2 生态修复原则
    5.4 锰矿山公园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5.4.1 总体布局
        5.4.2 总体功能分区
        5.4.3 分区规划设计
    5.5 专项设计
        5.5.1 锰矿山公园道路交通设计
        5.5.2 锰矿山公园生态水体设计
        5.5.3 锰矿山公园植物设计
        5.5.4 锰矿山公园小品设计
        5.5.5 锰矿山公园科普导览体系设计
        5.5.6 环境监测设计
    5.6 主要景点设计
        5.6.1 主入口景观
        5.6.2 矿业景观大道
        5.6.3 矿业景观广场
        5.6.4 阶梯草坪
        5.6.5 绿地广场
        5.6.6 此间林地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附件

(5)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规划设计研究 ——以承德双峰寺铁矿遗址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矿业资源采竭带来的危机
        1.1.2 矿业废弃地新生的转机
        1.1.3 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的再思考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矿业废弃地
        2.1.1 矿业废弃地的概念
        2.1.2 矿业废弃地的特征
    2.2 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的概念及发展概况
        2.2.1 景观重建的概念
        2.2.2 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国外发展概况
        2.2.3 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国内发展概况
        2.2.4 小结
    2.3 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相关理论研究
        2.3.1 恢复生态学理论
        2.3.2 生态规划理论
        2.3.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4 循环经济理论
        2.3.5 过程艺术
3 矿业废弃地重建相关案例研究
    3.1 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山区景观修复项目
        3.1.1 项目概况
        3.1.2 问题及策略
        3.1.3 设计内容
        3.1.4 小结
    3.2 上海辰山植物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问题及策略
        3.2.3 设计内容
        3.2.4 小结
    3.3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问题及策略
        3.3.3 设计内容
        3.3.4 小结
    3.4 日本国营明石海峡公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问题及策略
        3.4.3 设计内容
        3.4.4 小结
    3.5 汤山矿坑公园
        3.5.1 项目概况
        3.5.2 项目总体思路
        3.5.3 设计内容
        3.5.4 小结
4 矿业废弃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
    4.1 矿业废弃地资源总结
        4.1.1 对场地生态重建具有显着意义的资源
        4.1.2 对场地游憩开发具有显着意义的资源
    4.2 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和构建思路
        4.2.1 评价方法
        4.2.2 构建思路
    4.3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4 评价指标选取
        4.4.1 “生态敏感性”适宜性
        4.4.2 游憩适宜性
        4.4.3 用地适宜性
    4.5 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5 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规划设计策略
    5.1 规划设计原则
        5.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5.1.2 生态恢复优先原则
        5.1.3 体现地域特色原则
    5.2 规划设计策略
        5.2.1 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5.2.2 生态修复:师法自然,重建进程
        5.2.3 特色营造:显山漏底,文化为本
6 实证研究
    6.1 项目背景
        6.1.1 地理区位
        6.1.2 生态区位
        6.1.3 发展区位
        6.1.4 自然气候条件
        6.1.5 自然灾害概况
    6.2 场地条件概况
        6.2.1 设计范围
        6.2.2 历史发展概况
        6.2.3 矿业用地概况
        6.2.4 交通条件分析
        6.2.5 水文条件分析
        6.2.6 植被条件分析
        6.2.7 景观文化资源分析
        6.2.8 SWOT分析
    6.3 目标与策略
        6.3.1 设计定位
        6.3.2 设计目标
        6.3.3 设计原则
        6.3.4 规划设计策略
    6.4 适宜性评价
        6.4.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6.4.2 “生态敏感性”适宜性
        6.4.3 用地适宜性
        6.4.4 游憩适宜性
        6.4.5 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6.4.6 适宜性分区解读
    6.5 总体规划设计
        6.5.1 空间布局
        6.5.2 总体平面
        6.5.3 总体鸟瞰
        6.5.4 空间结构
    6.6 分区设计
        6.6.1 自然科普区
        6.6.2 文化感知区
        6.6.3 山地运动区
        6.6.4 艺术创意区
        6.6.5 休闲游憩区
        6.6.6 山林保育区
    6.7 专项设计
        6.7.1 竖向规划
        6.7.2 水系规划
        6.7.3 植物规划
        6.7.4 生境规划
        6.7.5 道路和边界规划
        6.7.6 标识系统和服务设施规划
        6.7.7 特色景观和游憩系统规划
        6.7.8 用地平衡表
7 结语
    7.1 总结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所获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6)在产煤矿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 ——以子长市兴旺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在产煤矿概况
        2.1.1 在产煤矿的定义
        2.1.2 我国煤矿的分布情况
        2.1.3 在产煤矿的生态破坏特征
    2.2 煤矿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2.2.1 煤矿生态修复的定义
        2.2.2 煤矿生态修复的主要理论
        2.2.3 在产煤矿生态修复的内容与方法
        2.2.4 在产煤矿生态修复的步骤
    2.3 煤矿景观营造的理论基础
        2.3.1 煤矿景观的定义
        2.3.2 煤矿景观营造的理论基础
        2.3.3 煤矿景观要素
    2.4 在产煤矿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子长市兴旺煤矿的实地调研与现状分析
    3.1 子长区域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自然条件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1.4 人文资源条件
    3.2 兴旺煤矿现状基础条件分析
        3.2.1 场地现状
        3.2.2 场地交通现状
        3.2.3 水资源现状
        3.2.4 植被及土地利用类型现状
        3.2.5 建筑物及设施现状
        3.2.6 人类活动
    3.3 兴旺煤矿环境现状的问题
        3.3.1 生态方面
        3.3.2 景观方面
    3.4 兴旺煤矿环境治理SWOT分析
        3.4.1 优势
        3.4.2 劣势
        3.4.3 机遇
        3.4.4 挑战
    3.5 本章小结
4 在产煤矿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策略研究
    4.1 在产煤矿环境治理的价值
        4.1.1 自然生态价值
        4.1.2 社会经济价值
        4.1.3 人文关怀价值
    4.2 我国在产煤矿生态与景观整治案例分析
        4.2.1 陕西胡家河煤矿生态与景观整治工程
        4.2.2 山西侯甲煤矿生态与景观整治工程
        4.2.3 项目启示
    4.3 在产煤矿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的目标
    4.4 在产煤矿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的原则
        4.4.1 整体性原则
        4.4.2 生态安全原则
        4.4.3 因地制宜原则
        4.4.4 可持续原则
        4.4.5 情感关怀原则
        4.4.6 综合效益原则
    4.5 在产煤矿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措施
        4.5.1 发挥煤矿景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4.5.2 营造经济、低维护的矿区生态景观
        4.5.3 分区对矿区生态与景观进行整治
    4.6 本章小结
5 兴旺煤矿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研究
    5.1 兴旺煤矿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的目标
    5.2 主要生态环境类型的生态修复
        5.2.1 水资源
        5.2.2 土地塌陷
        5.2.3 黄土滑坡
    5.3 兴旺煤矿的生态景观营造
        5.3.1 景观总体布局
        5.3.2 景观分区
        5.3.3 道路系统
        5.3.4 植物种植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生在读期间成果
附录二 图片来源
附录三 表格来源

(8)基于3S集成技术的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数据预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与制图分析
    3.1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的原则
    3.2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体系
    3.3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制图结果
    3.4 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
    4.1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的内涵
    4.2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模型的构建
    4.3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的评价标准
    4.4 锡林浩特胜利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
    4.5 煤炭露天开采对半干旱草原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引导型自修复的矿区景观格局优化方法研究
    5.1 矿区景观格局优化的目标、原则与理论
    5.2 基于引导性自修复的矿区景观格局优化方法
    5.3 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露天煤炭基地引导型自修复
    5.4 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
    5.5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生态修复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研究 ——以枣庄柴里煤矿废弃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 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论文研究框架
第一章 矿业废弃地相关概念及我国矿业废弃地现状和问题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一、棕地景观再生相关概述
        二、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相关概述
    第二节 我国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运用现状分析
        一、各类型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运用现状
        二、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模式分析
    第三节 我国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景观再生空间形式单一
        二、对矿业设施的保护观念薄弱
        三、缺乏地域特色识别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优秀案例分析
    第一节 生态再生的典型——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
        一、项目概况
        二、生态再生方法解读
        三、经验借鉴
    第二节 地域文化的交融——绍兴东湖风景区
        一、项目概况
        二、地域文化的体现
        三、经验借鉴
    第三节 废墟中的游乐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一、项目概况
        二、废弃工业设施的保护和利用
        三、空间的划分和构造
        四、经验借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原则、策略及方法探究
    第一节 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原则
        一、生态性优先原则
        二、注重景观安全性原则
        三、资源保护和循环利用原则
        四、尊重场地文化性原则
    第二节 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价值需求
        一、生态价值—生态教育的直观体现
        二、景观价值—环境心理层面的需求
        三、文化价值—场所精神的延续
    第三节 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营造策略
        一、以生态修复为基础,营造景观要素
        二、注重空间体验,营造多元化空间
        三、延续场所精神,营造特色景观
    第四节 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具体方法
        一、废弃地生态的再生
        二、废弃地空间的再生
        三、废弃地文化的再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枣庄柴里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实践
    第一节 研究区背景及现状调研
        一、研究区背景
        二、研究区现状调研
    第二节 设计定位及设计理念
        一、设计定位
        二、设计理念
    第三节 景观再生设计营造策略
        一、生态—优化与激活
        二、空间—塑造与衔接
        三、文化—保留与融合
    第四节 总体方案设计
        一、总体布局规划
        二、功能分区规划
        三、景观节点规划
        四、交通流线规划
    第五节 景观再生设计方法的运用
        一、生态的再生
        二、空间的再生
        三、文化的再生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论着、作品)
附录一: 图清单
附录二: 表清单
致谢

(10)再循环理念下徐州煤矿工业遗存改造与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徐州煤矿工业遗存现状研究
    2.1 徐州煤矿工业发展沿革
    2.2 徐州煤矿工业遗存现状调研
    2.3 徐州煤矿工业遗存特点
    2.4 本章小结
3 徐州煤矿工业遗存价值评价-以权台煤矿为例
    3.1 既有评价体系论述
    3.2 徐州煤矿工业遗存价值分析
    3.3 权台煤矿工业遗存价值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再循环理念下的煤矿工业遗存再利用策略研究
    4.1 建筑再循环理论
    4.2 煤矿工业遗存再利用模式研究
    4.3 再循环理念下工业遗存设计策略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再循环理念下徐州煤矿工业遗存改造再利用设计—以权台矿为例
    5.1 权台煤矿遗存现状
    5.2 权台煤矿改造设计条件分析
    5.3 再循环理念下权台煤矿遗址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
    5.4 再循环理念下权台煤矿建筑遗存改造与再利用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成果
    6.2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矿区广场文化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惠民让群众共享文化“盛宴”[J]. 于珊珊. 大众文艺, 2021(16)
  • [2]城市双修下峰峰矿区中心城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研究[D]. 张玉洁.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4)
  • [3]远郊型煤矿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 ——以铜川王石凹煤矿为例[D]. 刘俊.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4]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锰矿山公园设计 ——以永州东湘桥锰矿为例[D]. 刘炳攸.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规划设计研究 ——以承德双峰寺铁矿遗址公园为例[D]. 木皓可.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6]在产煤矿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 ——以子长市兴旺煤矿为例[D]. 靖玉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资源枯竭型城市背景下井陉矿区景观更新设计研究[D]. 么李金锋.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8]基于3S集成技术的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研究[D]. 吴振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9]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研究 ——以枣庄柴里煤矿废弃地为例[D]. 齐洁. 苏州大学, 2020(03)
  • [10]再循环理念下徐州煤矿工业遗存改造与再利用研究[D]. 蒋冰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矿业广场文化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