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塌陷区治理与发展生态农业

煤矿塌陷区治理与发展生态农业

一、治理煤矿塌陷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田雅璠[1](2021)在《煤矿塌陷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综合治理措施》文中提出地下采矿工作的持续开展会破坏生态平衡,而煤矿塌陷问题的出现也会加重水土流失。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需要持续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需要重视煤矿塌陷区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开展生态治理,形成煤矿开发完整的生态系统,使煤矿区生态系统协调高效运转,也通过良性内部循环的形成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刘朝华[2](2021)在《治理煤矿塌陷区,发展生态农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煤炭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资源,其中,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期间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不过过度开采煤炭的话,也使矿区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当前阶段,我国政府部门以及社会领域逐渐加大了对煤矿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程度。从实际情况看出,煤矿开采对环境本身有着直接性影响,比如矿井废水污染,由于采矿活动的开展导致地下水环境被污染、塌陷区等,这些现象的发生均形成了房屋塌陷、地面建筑稳定性下降等多项问题,矿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基于此,主要论述治理煤矿塌陷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对策。

贾欣雨[3](2021)在《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研究 ——以唐山南湖公园为例》文中认为城市建成环境中的采煤塌陷区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景观化的土地利用是能够让该区域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方法之一,并且能促进城市区域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现已建成的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设计的实践研究相对较少,且现已建成的景观再生空间的质量良莠不齐。针对现下的问题文章以城市采煤塌陷区已实现景观再生后的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从使用者的角度对其进行使用后评价来量化研究其再生空间的质量,对于该类采煤塌陷区以后的景观再生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能够推动循证设计的发展。首先,阐述了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等相关概念及特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整理后确定了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通过前期的研究,借鉴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内容,综合考虑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后的特殊性和使用者的需求,并咨询相关领域专家,主要从使用者需求和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后环境空间的特殊性入手来确立评价指标,做到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景观构成要素展开评价,构建了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场地价值、景观环境、功能设施、文化价值、综合管理5个一级指标和采矿地貌典型性、矿业遗产保护利用、植物绿化、水体景观、公共休闲服务设施、文娱活动种类及参与性、人工设施维护等21个二级指标。通过专家问卷应用AHP法构建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分析得出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为:景观环境B2>文化价值B4>场地价值B1>功能设施B3>综合管理B5。其次,对具体研究对象唐山南湖公园展开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其发展历程和景观再生设计策略后,针对性的选定了主要以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北园为研究范围,之后制作使用者调查问卷对园内使用者进行访问,对所有问卷的评价结果通过SPSS26.0进行数据统计和信效度检验。研究发现使用者对于唐山南湖公园的使用后评分为4.58,评价等级为很好,说明使用者对唐山南湖公园是比较满意的。5个一级评价指标的满意度排序为:综合管理B5(4.71)>场地价值B1(4.70)>景观环境B2(4.53)>功能设施B3(4.48)>文化价值B4(4.44)。最后,对唐山南湖公园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结果根据评价体系中的具体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当前唐山南湖公园景观环境的优缺点,并依据该评价结果为其他相同类型的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设计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以供参考。

万鹏[4](2021)在《煤矿开采对山东南四湖周边地表和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煤炭资源高强度的开发,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因煤矿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地裂缝、矸石堆积、废气、废水排放等现象非常普遍,给当地的交通、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研究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行政区划隶属济宁市和枣庄市,南四湖周边是煤矿开采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典型区域,本论文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开发现状分析与环境现状分析相结合、现状调查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煤炭开发环境与资源保护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全面、科学的分析矿区采煤活动影响及引起的塌陷现状,为实现南四湖地区的煤炭资源合理规划、有序开发、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南四湖周边受煤矿开采影响区域的采空塌陷区和土壤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取样和测试,分析了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主要离子含量和重金属含量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并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分析了开发煤炭资源活动对南四湖周边的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并预测采空塌陷未来发展趋势,并最终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取得如下认识和结论:(1)南四湖地区煤矿企业众多,主要开采层位包括3上、3下、10、12、14、16上、17煤层,采空区面积123.20平方公里。有37座煤矿范围内发生了采空塌陷,塌陷面积总计133.90平方公里。受塌陷影响的耕地面积81.88平方公里,居住区域15.83平方公里,林地8.48平方公里,草地3.8平方公里,道路1.22平方公里,建筑地1.35平方公里。(2)利用概率积分法,通过对塌陷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煤矿开采会导致井田采煤范围内最终形成沉陷盆地,沉降量向外依次减小。采空塌陷发生的严重程度和影响面积与地下开采工作面的布置和开采速度、采挖距离有直接关系。(3)南四湖地区土壤中Cl-和SO42-都可能受到了采矿活动的影响,而土壤酸碱度则在矿区内明显偏酸性。土壤中Cu、Zn和Cr6+对比历史浓度有明显升高,而且相对高值区与煤矿开采范围关联性较好,可能是受到煤矿开采活动的影响。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未发现重金属超标的问题,认为南四湖地区煤矿开采活动在短期内没有引发区域内土壤环境污染的风险。土壤环境质量Ⅰ级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最北部,中西部和中东部滕州市市区等地,共占区内总面积的50%以上。土壤环境质量Ⅱ级区由北向南贯穿全区,沿湖分布。研究区内未见土壤环境差区。(4)据在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潜水位监测数据,全区潜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首先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工农业用水量持续增加密切相关;其次与煤矿开采有一定的关系。

季伟[5](2020)在《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与优化 ——以淮南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煤炭开采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引起了大量土地塌陷。如何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使采煤塌陷区再利用最大化,建立健全的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有效性评估体系,通过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使其实现良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效益,确保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保证生态修复的有效性,是目前最大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生态修复是一个全新的采煤塌陷生态治理模式,主要指在各方资源综合利用的条件下对原有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使其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而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有效性评估是对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的进展及成果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而真实的了解塌陷区生态修复的现状,找出整个生态修复工作过程中的不足环节,从而探索出新的生态修复的方法,提高生态修复的效果。论文首先阐述了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其次重点分析了关于采煤沉陷塌陷区生态修复理论和方法,采用德尔菲法进行指标选择,因子分析法选择指标。其过程通过SPSS软件工具实现,构建模糊评估模型,对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进行评估与优化。本文的论述首先对淮南市的综合情况进行了概括,通过搜集大量的文献和数据,深入分析了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的现状以及目前的生态修复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有效性评估的主要内容,并提取主要评估指标,构建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有效性评估模型,分别对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四个层面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得出生态修复的等级及不足,同时也对今后如何做好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提出了建议。

杜津桥[6](2020)在《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以沛县北部矿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煤炭资源被大范围采掘利用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大量的采煤塌陷地,采煤塌陷不仅损毁了大量土地资源,对地上建筑物、道路、植被和地下水等资源造成了破坏,还威胁到矿区居民的人身安全,激化了区域内社会矛盾,对矿业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采煤塌陷区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各地所采取的修复措施、治理过程和实际效果都还存在不少问题。2018年,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部署,撤并多个部委的职责组建自然资源部,由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国土空间规划取代以往“多规分散”的规划体系,成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主要手段。“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区域统筹、分级分类和协同共治的实施原则,为采煤塌陷区内生态修复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在此背景下,以沛北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在总结前人关于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理论与机制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沛北矿区生态修复现状,以协同治理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为理论工具,试图从国土空间划归的视角下对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作进一步优化,以期改善采煤塌陷区内环境吸收能力、资源承载能力、经济生产力,使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得到协调共生,达到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共赢的目的。本文绪论部分介绍了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研究的进展情况,第二部分是对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梳理和探讨,第三部分对研究区现状和所开展的生态修复方法、类型、用途进行调查分析和归纳总结,第四部分以国土空间规划的视角,对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存在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出改进对策,提出明确永续利用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导向,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施机制以及建立生态修复基础上的的空间规划格局等政策建议,第六部分主要归纳了本文的结论、不足与展望。

孙强[7](2020)在《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徐州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环境是区域生物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空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必要条件。本文以徐州市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双修”和国土空间规划三方面阐述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主要背景;从研究背景出发研究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行归纳分析。首先,使用PSR模型、熵值法、Sperman模型,从时间上和整体上对徐州市生态安全风险等级及安全预警状态进行动态评估;综合运用RS与GIS空间分析法,从空间和系统上评估区域生态安全系统基本格局:结合农田、生物、山林以及地质等各类安全格局对徐州市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了重构。最后从优化重点、优化策略、安全保障维度对徐州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出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徐州生态安全综合水平呈现出“上下波动,整体提高”的态势,生态安全等级由2008年的“敏感级”发展为2018年的“较安全级”。生态预警状态由2008年的“中度警戒”发展为2018年的“良好状态”。生态状态对生态安全综合得分影响最大。(2)对徐州“山、水、农田、生物、绿地、地质”系统分析,得到徐州生态安全现状综合格局面临矿山串采、林业退化、河湖断流等导致生物栖息地减少的威胁,地下采矿、超采地下水、河流污染等导致水文调节能力有待提升。由此得出徐州建设用地逐年增长且增速较快,同时大规模的采煤塌陷地使得徐州市生态空间逐渐被压缩,生态板块破碎度程度加重,生态斑块间缺乏整体的连通性。(3)从农田生态安全格局、山林生态安全格局、雨洪生态安全格局等构建出发,构建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从而指导规划区内增长建设用地面积以及分布情况,指导各个子系统生态安全格局下的斑-廊-基的构建。(4)徐州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点主要在于生态“源地”重点保护分类建设。并从组织保障、机制保障及资金保障方面为其提供安全保障。该论文有图56幅,表24个,参考文献92篇

杨辉[8](2020)在《徐州大刘煤矿矿区土地复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人地矛盾的表现层面之一,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桎梏。对煤矿开采的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后果是人地矛盾的突出表现,对这些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的关注呼吁土地复垦研究。煤矿区土地复垦不仅影响到用地指标平衡,是耕地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是矿产资源开采与土地良性利用的科学布控方法,不仅在资源利用层面构筑节约型导向,也在发展模式角度有力地践行有序和可持续利用。本文以华润天能徐州煤电有限公司大刘煤矿区为例,分析矿区土地复垦的过程和机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土地复垦的各个备选方案进行适宜性评价,即采矿结束后将矿区土地复垦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的适宜性评估。并根据该评价结果,针对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对土地复垦的整个流程做出机制上的总结与定量估算,分析土地复垦的方法、效益,以期得到采矿地区不仅局限于资源开采的未来土地复垦与整治的先验经验。研究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显示耕地和商服用地构成当前该区域的主要用地类型,土地损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地表轻度塌陷,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带来一定的破坏与污染。运用地理空间数据云获取的2004年、2012年和2020年三个时期的大刘煤矿矿区遥感影像,同时参考谷歌地图和江苏省天地图等,综合考虑论文的研究目标与遥感影像的分辨率问题,确定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将地类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塌陷地、其他用地共6种,进行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分析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2004年至2020年,矿区土地垦殖率减少了28.96%,土地农业利用率减少了23.57%,土地建设利用率增加了15.39%。2004年至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综合动态度最大,为2.36%,表明该时间段内土地利用变化较大。2012年至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经历了由剧烈转为平缓的阶段,转移主要发生在塌陷地、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2)筛选出包括适宜程度、驱动因素、制约因素3个准则层要素,以及自然禀赋、区位交通、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公众意愿、环境评估、景观结构、效益指标、干扰程度、风险因素10个子准则层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针对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3个复垦方向确定指标层的具体指标,对大刘煤矿进行土地复垦的适宜性评价。权重的确定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使用yaahp12.4软件导入专家问卷数据,对照模型设定录入各层次的指标,检验判断矩阵、得到指标权重。对于专家打分的数据缺失情况,运用yaahp12.4软件对残缺矩阵进行数据补全。计算得到各个因子的权重之后,与通过分级得到的分值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加权得分作为评测结果参照。根据评价结果计算,复垦大刘煤矿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为农业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得分为77.56分,复垦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得分为67.09分,而复垦为生态用地适宜性评价得分为62.03分,经过复垦治理后,预计将原有的47.51hm2采矿用地整治为农业用地。(3)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复垦措施与复垦效益的因果关系确定,形成复垦效益动力系统。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对土地复垦效益做出静态与动态的定量估算。基于对土壤肥力恢复时间的考虑,划分2021至2023年为土地复垦初期,2023至2028年为复垦的中期和后期。定量估算结果显示,大刘煤矿土地复垦治理完成后转换为农业用地,复垦初期、中期、后期生产功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分别为10.66万元、28.43万元、42.65万元,新增耕地投入农业生产后产生农产品进入流通销售,每年的经济效应为产值12.19万元。并且产生由微观传达至宏观的社会效应,作为文化娱乐功能的土地复垦效益在复垦初期、中期、后期分别为2.58万元、6.87万元、10.30万元。计算得到土地复垦每年产生的教育效益为228.01万元。复垦初期每年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约为20.59万元,复垦中后期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为31.71万元至47.56万元。对于大刘煤矿矿区土地复垦的研究,可以论证矿区土地复垦的必要性,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土地复垦所带来的效益,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撑,为采矿服务年限结束的矿区土地复垦整治与开发利用方向做出研究与对比分析。

卜朦朦[9](2020)在《基于GIS的采空塌陷区稳定性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在数十年的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塌陷区,不仅严重破坏了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还容易引发地质灾害。为研究采空塌陷区稳定性及塌陷引起的地质灾害风险,本文以徐州某矿区为例,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获取矿区自然地理条件和水文、地质工程现状,对矿区采煤沉陷区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基于GIS技术,选用层次分析-信息量法评估矿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并与易损性评价相结合评估煤矿区工程建设的风险;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划分了矿区土地复垦单元,并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综合地质、采矿、时间三方面因素,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开采厚度、终采时间、开采煤层、地质构造和顶板岩性7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2)危险性评价分区图依据危险性将地区分为三部分,分别为高危险区、中等危险区和低危险期。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采煤活动较为频繁的矿区,中等危险区一般分布在高风险区外围,或者也发生在地质构造相对发育的区域。根据遥感技术,确定承灾体发生的种类和布置,经计算得出结果并绘出易损性分区图。在高易损区内,每个单元格内承灾体总价值较高,发生地质灾害时产生的损失较大,一般集中在重要道路、村庄和工厂厂房周围。(3)评价分析地面塌陷情况的各类情况,借助软件Arc GIS进行分析,绘制塌陷分区图。部分高危险度区域出现风险较低的情况,是因为这些区域的承灾体价值较低,导致易损性较低,即发生地质灾害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均较小,因此在后期治理上可以仅投入适量资源进行景观处理。而对于高危险区内承载价值又较高的区域,风险性较大,因此需要将大部分的治理资源倾斜在这个区域,并且在采煤过程中需要加大监测力度,密切关注地质地层变化。(4)基于徐州张双楼矿区土地资源损毁现状和塌陷区易损性、风险性分区,根据矿区实际情况对塌陷区进行土地复垦治理。通过灾害程度,将矿区划为分36个评价单元,对每个单元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复垦方向为以耕地为主,园地次之,最后结合景观修复需求适当发展林地和水域。其中复垦责任范围耕地部分的损毁程度为中度和轻度部分适合复垦为耕地;对于复垦责任范围的土地损毁严重区适合复垦为坑塘水面或用于渔业养殖。将矿区复垦责任范围共计划分七个复垦单元,并针对复垦单元设计不同复垦工程,涉及对各复垦单元的治理如土壤剥覆工程等8个工程。

马艳有[10](2020)在《煤矿采空区塌陷地系统分类与开发利用模式匹配》文中提出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煤矿采空区塌陷引起的土地资源损毁、生态景观破坏、地质灾害频发等环境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因此采空区塌陷地的复垦与开发利用广受各界关注。受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制约,煤矿采空区塌陷地存在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塌陷地土地利用模式也不尽相同。为了选择相匹配的土地利用模式,实现塌陷区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推进我国绿色矿山建设,本文以山西省晋中市典型采空区塌陷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煤矿采空区塌陷地类型进行了系统分类,并研究了与塌陷地类型相匹配的开发利用模式。运用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研究区匹配的开发利用模式进行了复垦适宜性评价,对匹配结果进行验证,综合确定研究区的开发利用模式类型。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煤矿采空区塌陷地类型的五级分类体系,同时确定了级别划分方法以及相应各级分类依据与标准。分类选取塌陷面积(u11)、塌陷形态(u12)、塌陷深度(u13)、稳定性(u14)、地面起伏度(u15)、积水特性(u21)、积水深度(u22)、积水水质(u23)等8个指标,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2166、0.338 8、0.054 8、0.100 0、0.500 0、0.500 0。指标层各分类指标的权重排序由大到小为:u12>u11>u14>u21>u13=u15>u22=u23,按权重值的大小排序确定级别大小。结果为:“第一级别”依据塌陷形态划分为V型、槽型、碗型、盆型塌陷地4个一级类型;“第二级别”依据塌陷面积划分为大面积、较大面积、中面积、小面积塌陷地4个二级类型;“第三级别”依据塌陷地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塌陷地3个三级类型;“第四级别”依据积水特性划分为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无积水塌陷地3个四级类型;“第五级别”对于无积水塌陷地,依据地面起伏度和塌陷深度划分为15个五级类型,对于有积水塌陷地,依据积水深度和积水水质划分为18个五级类型。以此对不同类型的煤矿采空区塌陷地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2)依据煤矿采空区塌陷地分类体系及其相关规范,系统总结了塌陷地的开发利用模式,并提出了每种模式的构造要求及其治理措施。包括耕地模式、林草地用地模式、建设用地模式、水域用地模式、其他用地模式五大类。耕地用地模式具体分为旱地用地模式、水浇地用地模式、水田用地模式;水域用地模式划分为养殖型人工湿地、景观型人工湿地、净化型人工湿地、平原水库模式;其他用地模式包括填埋场模式、地质公园模式、生态工业模式。(3)构建了煤矿采空区塌陷地类型与开发利用模式的匹配关系,并确定了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及多指标综合评价的适宜性评价标准和方法,为因地制宜的选择最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实现不同塌陷区土地最有效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4)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判断山西晋中三矿区的煤矿采空区塌陷地类型,确定适宜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均为耕地用地模式。并应用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和指标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对耕地用地模式适宜性进行验证。熵权法确定权重结果表明:地面起伏度(0.515 8)、道路条件(0.355 4)、地形坡度(0.063 7)、塌陷深度(0.047 3)以及区位条件(0.013 4)是晋中市三矿区采煤塌陷地复垦为耕地用地模式适宜性的主要影响因子,符合该区域的实际情况;熵权可拓物元模型评价结果为:金众煤矿塌陷区、温家沟煤矿塌陷区、佛殿沟煤矿塌陷区的综合关联度依次为0.084 9、0.195 4、0.418 1。复垦为耕地模式适宜性评价级别分别为“中度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为:各采煤塌陷地复垦适宜性综合指数排序为金众煤矿塌陷区(0.5160)、温家沟煤矿塌陷区(0.341 0)、佛殿沟煤矿塌陷区(-0.857 0)。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评价结果较为可靠。金众煤矿塌陷区和温家沟煤矿塌陷区与验证结果一致,可以通过采取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复垦为耕地用地模式。而佛殿沟煤矿塌陷区与验证结果不一致,由于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区位条件和道路条件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改善,因此,该矿区塌陷地不适宜作为耕地利用,可以考虑其他的用途。总之,研究煤矿采空区塌陷地系统分类与开发利用模式匹配关系,可以为不同类型煤矿采空区塌陷地找到相匹配的开发利用模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每种模式的选择都需要考虑到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因此,需要通过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和指标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对其适宜性进行验证,综合分析。

二、治理煤矿塌陷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理煤矿塌陷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塌陷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综合治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矿塌陷区的分类
    1.1 非积水塌陷干旱地
    1.2 塌陷沼泽地
    1.3 季节性给水煤矿塌陷
    1.4 常年性浅积水塌陷地
    1.5 常年深给水塌陷地
2 煤矿塌陷区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3 煤矿塌陷区的治理措施
    3.1 填充复垦
    3.2 非填充复垦
4 结束语

(2)治理煤矿塌陷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采煤塌陷区的地貌以及水质特征表现
2 煤矿塌陷区生态农业的意义与特征
3 治理煤矿塌陷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3.1 煤矿塌陷区现状
    3.2 塌陷区实际构成
    3.3 塌陷区的复垦治理
4 治理煤矿塌陷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对策
    4.1 引进专业性人才和技术
    4.2 坚持走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4.3 统筹城矿乡发展
    4.4 遵循统筹发展的基本原则
5 结语

(3)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研究 ——以唐山南湖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建成区
        1.2.2 棕地
        1.2.3 采煤塌陷区
        1.2.4 景观再生理论
        1.2.5 使用后评价(POE)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相关研究
        1.3.2 国内外使用后评价研究
        1.3.3 唐山南湖公园的研究
        1.3.4 小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第2章 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实例调查研究
    2.1 唐山南湖公园研究实例的确定
    2.2 唐山南湖公园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自然条件
        2.2.3 发展历程
    2.3 唐山南湖公园景观再生前现状问题
        2.3.1 场地土壤再生前存在的问题
        2.3.2 场地水体再生前存在的问题
        2.3.3 场地生境再生前存在的问题
        2.3.4 矿业遗产资源再生前存在的问题
    2.4 唐山南湖公园景观再生设计措施
        2.4.1 场地土壤污染治理
        2.4.2 场地水体污染治理
        2.4.3 场地生境恢复
        2.4.4 场地矿业遗产活化利用
    2.5 研究区域的选择和调研方案的制定
        2.5.1 选定研究区域
        2.5.2 使用后评价调研方案的制定
    2.6 唐山南湖公园景观再生后现状总结
        2.6.1 场地土壤治理后状况
        2.6.2 场地水体治理后状况
        2.6.3 场地生境恢复后状况
        2.6.4 场地矿业遗产利用状况
        2.6.5 场地景观设施状况
        2.6.6 场地综合管理状况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3.1 POE评价思路构建
        3.1.1 POE评价目的
        3.1.2 POE评价主体
        3.1.3 POE评价方法
        3.1.4 POE模型构建原则
        3.1.5 POE评价流程
    3.2 评价指标的确立
        3.2.1 评价指标形成依据
        3.2.2 评价指标集推导过程
        3.2.3 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3.3 AHP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3.3.1 构造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3.3.2 计算指标权重
        3.3.3 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3.4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4.1 调查问卷设计
        3.4.2 调查问卷发放
        3.4.3 信、效度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结果
    4.1 唐山南湖公园景观再生使用者问卷结果
        4.1.1 使用者个人特征评价结果
        4.1.2 使用者行为特征评价结果
    4.2 唐山南湖公园景观再生使用后综合评价结果
        4.2.1 场地价值指标层评价结果
        4.2.2 景观环境指标层评价结果
        4.2.3 功能设施指标层评价结果
        4.2.4 文化价值指标层评价结果
        4.2.5 综合管理指标层评价结果
        4.2.6 使用者对唐山南湖公园景观再生整体满意度评价结果
    4.3 唐山南湖公园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总结
        4.3.1 景观环境现下优点总结
        4.3.2 景观环境现存问题及解决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设计策略
    5.1 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的目标与原则
        5.1.1 景观再生的目标
        5.1.2 景观再生的原则
    5.2 对土壤自然过程的修复
        5.2.1 土壤修复
        5.2.2 地形塑造
    5.3 对水体自然过程的修复
        5.3.1 水体修复
        5.3.2 水体景观营造
    5.4 场地生境恢复
        5.4.1 构建多样的植物群落
        5.4.2 生物群体的动态完善
    5.5 矿业遗产再利用
        5.5.1 注重工矿业文化传承
        5.5.2 打造矿业遗产旅游路线
    5.6 完善景观空间和配套设施
        5.6.1 景观空间设计
        5.6.2 配套设施的完善
    5.7 加强后期管理运营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研究—以唐山南湖公园为例
    附录二 唐山南湖公园使用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致谢

(4)煤矿开采对山东南四湖周边地表和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矿区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1.2.2 煤炭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生态环境地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交通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河流水系
    2.2 地下水资源现状
    2.3 煤矿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章 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背景
    3.1 研究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研究区水文地质
    3.3 研究区工程地质
        3.3.1 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3.3.2 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3.4 研究区环境地质
        3.4.1 水土环境
        3.4.2 地下水水位
        3.4.3 采空塌陷
第四章 煤矿采空区塌陷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4.1 遥感解译
    4.2 采空塌陷现状
        4.2.1 煤矿采空区塌陷现状
        4.2.2 采空塌陷区时空变化
        4.2.3 塌陷影响的不同土地类型
    4.3 采空塌陷的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
    4.4 采空塌陷区发展趋势预测
        4.4.1 预测计算方法
        4.4.2 塌陷模型的建立
        4.4.3 模型验证
        4.4.4 预测结果
第五章 土壤环境影响研究
    5.1 土壤主要离子化学特征
    5.2 土壤重金属化学特征
    5.3 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
第六章 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
    6.1 采空塌陷问题的防治
        6.1.1 煤矿开采防治区划分及防治对策
        6.1.2 地面塌陷土地治理模式研究
    6.2 土壤环境问题的防治
    6.3 建设生态湿地
第七章 结论和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5)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与优化 ——以淮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采煤塌陷区概况
        1.1.2 生态修复现状与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情况
        1.3.2 国内研究情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主要理论基础
        2.1.1 生态修复理论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循环经济理论
    2.2 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性评价方法综述
        2.2.1 文献调查法
        2.2.2 德尔菲法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2.4 因子分析法
3 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淮南市自然条件
        3.1.1 基本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述
    3.2 淮南市采煤塌陷区形成原因及趋势
        3.2.1 采煤塌陷区形成的原因
        3.2.2 淮南市采煤塌陷区趋势
    3.3 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进展及成效
        3.3.1 政府保障性政策
        3.3.2 具体举措
    3.4 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3.4.1 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3.4.2 土地复垦模式推广面欠佳
        3.4.3 搬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安置欠妥
4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性评价模型建立
    4.1 有效性评价内容
    4.2 有效性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
        4.2.1 选取原则
        4.2.2 指标的选定
        4.2.3 指标的解析与计算
    4.3 不可直接量化的指标的计算
    4.4 因子分析
        4.4.1 分析过程
        4.4.2 SPSS软件实现
    4.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有效性评价模型构建
        4.5.1 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
        4.5.2 隶属度等级量化加权平均
5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性实证评价结果及分析
    5.1 数据来源
    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5.3.1 建立评价对象的因素集
        5.3.2 建立权重集
        5.3.3 建立评价集
        5.3.4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5.4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5.4.1 加强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模式的推广
        5.4.2 专项枯竭矿区生态修复利用
        5.4.3 淮河中段治理与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相结合
        5.4.4 绿化矿区
        5.4.5 采煤塌陷搬迁安置与小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6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2 可能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满意度调查表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以沛县北部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土空间规划
        2.1.2 采煤塌陷区
        2.1.3 土地整治
        2.1.4 生态修复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治理理论
        2.2.2 恢复生态学理论
    2.3 小结
第三章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现状
    3.1 沛县基本情况
    3.2 沛北矿区煤矿开采现状
    3.3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现状
        3.3.1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分布
        3.3.2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类型
        3.3.3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特点
        3.3.4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危害分析
    3.4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治理概况
        3.4.1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分类
        3.4.2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方法
        3.4.3 沛北矿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用途
    3.5 小结
第四章 沛北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问题分析
    4.1 尚未形成明确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治理理念
        4.1.1 生态修复并非一项独立、明确的活动
        4.1.2 传统的土地整治无法满足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要求
        4.1.3 注重微观层面生态环境治理的误区
    4.2 生态修复的治理效果不够明显
        4.2.1 传统的治理手段单一、模式割裂
        4.2.2 过于注重危害结果的“治标”性修复
        4.2.3 统一的治理主体与分工协作履职机制存在矛盾
        4.2.4 重视土地整治数量、轻视土地整治质量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4.3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缺乏有效的空间引导
        4.3.1 空间边界矛盾冲突
        4.3.2 用地权属性质冲突
        4.3.3 管控方式和规划时限冲突
    4.4 小结
第五章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对策建议
    5.1 明确永续利用的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导向
        5.1.1 强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综合性、系统性
        5.1.2 注重国土空间要素的调整和优化
        5.1.3 拓展土地整治的目标和内涵
    5.2 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实施机制
        5.2.1 制定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
        5.2.2 提升景观格局、设计景观生态要素
        5.2.3 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5.3 建立生态修复基础上的空间规划格局
        5.3.1 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工作,摸清资源环境底盘
        5.3.2 统筹布局“三生”空间,科学实施“三线”划定
        5.3.3 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格实施动态监管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徐州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相关概念辨析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2 徐州市域生态安全格局风险评估
    2.1 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构建
    2.2 研究结果
    2.3 小结
3 徐州市现状生态安全系统综合评价
    3.1 生态系统现状研究
    3.2 徐州市生态安全综合评估总结
    3.3 徐州市域生态格局规划方案
    3.4 小结
4 徐州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4.1 农田生态安全格局
    4.2 山林生态安全格局
    4.3 雨洪生态安全格局
    4.4 生物生态安全格局
    4.5 地质生态安全格局
    4.6 徐州市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5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
    5.1 优化重点
    5.2 安全保障
6 结论
    6.1 文章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徐州大刘煤矿矿区土地复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矿区土地利用变化
        1.2.2 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1.2.3 矿区土地复垦效益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自然概况
        2.2.1 地质地貌特征
        2.2.2 气候水文特征
        2.2.3 土壤植被特征
    2.3 社会经济概况
3 矿区土地利用状况
    3.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1.1 数据来源
        3.1.2 土地利用现状
    3.2 土地损毁状况分析
        3.2.1 土地损毁环节及时序
        3.2.2 土地损毁情况
    3.3 土地损毁影响
    3.4 土地复垦的必要性
4 矿区土地利用变化
    4.1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4.1.1 数据来源
        4.1.2 土地利用分类
        4.1.3 土地利用数据提取
    4.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模型
    4.3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
        4.3.1 土地利用程度
        4.3.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
        4.3.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5 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5.1 土地复垦评价指标体系
        5.1.1 复垦适宜性评价原则
        5.1.2 评价指标筛选
        5.1.3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与分值确定
    5.2 指标权重确定
        5.2.1 要素判断矩阵构建
        5.2.2 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5.3 复垦适宜性评价
        5.3.1 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5.3.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5.3.3 生态用地适宜性评价
    5.4 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
6 矿区土地复垦效益分析
    6.1 土地复垦效益理论分析
        6.1.1 复垦效益分析的理论依据
        6.1.2 复垦效益分析原则
        6.1.3 复垦治理措施
        6.1.4 复垦工程设计
    6.2 土地复垦效益构成与估算流程
        6.2.1 复垦治理措施的效益构成
        6.2.2 复垦效益构成确定
        6.2.3 复垦效益估算方法
    6.3 大刘煤矿土地复垦效益评价
        6.3.1 经济效益估算
        6.3.2 社会效益估算
        6.3.3 生态效益估算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GIS的采空塌陷区稳定性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矿山基本情况和矿区基础信息
    2.1 矿区简介
    2.2 矿区自然地理
    2.3 矿区地质环境
    2.4 本章小结
3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基础信息及其评估
    3.1 调查范围和评估级别
    3.2 矿山地质灾害分析
    3.3 矿区含水层破坏分析
    3.4 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分析
    3.5 矿区土地资源损毁现状
    3.6 本章小结
4 采空塌陷区稳定性评价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4.1 塌陷区影响因素分析
    4.2 层次分析法计算
    4.3 单因素信息量值计算
    4.4 层次分析-信息量法组合赋值评价模型
    4.5 塌陷区易损性评价
    4.6 塌陷区风险评估
    4.7 本章小结
5 塌陷区土地复垦治理措施
    5.1 复垦目标和原则
    5.2 土地复垦规划步骤
    5.3 土地复垦评价体系和方法
    5.4 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建立
    5.5 适宜性等级的评定分析
    5.6 确定最终复垦方向和划分复垦单元
    5.7 工程设计
    5.8 技术措施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煤矿采空区塌陷地系统分类与开发利用模式匹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煤塌陷地分类方向
        1.2.2 采煤塌陷地开发利用方向
        1.2.3 物元模型在采煤塌陷地适宜性评价应用现状
        1.2.4 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塌陷区及其数据获取
        2.2.1 各塌陷区的基本条件
        2.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数据处理方法
        2.3.2 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2.3.3 层次分析法
        2.3.4 适宜性评价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塌陷地系统分类及其分析
        3.1.1 分类指标的选取及级别确定结果
        3.1.2 分类指标选取及级别确定结果分析
        3.1.3 分类依据的确定及标准的划分
    3.2 塌陷地开发利用模式与分析
        3.2.1 塌陷地开发利用模式形式
        3.2.2 耕地用地模式构建与分析
        3.2.3 林草地用地模式构建与分析
        3.2.4 建设用地模式构建与分析
        3.2.5 水域用地模式构建与分析
        3.2.6 其他用地模式构建与分析
    3.3 塌陷地开发利用模式与其类型的匹配关系
        3.3.1 塌陷地开发利用模式与其类型的匹配结果
        3.3.2 塌陷地开发利用模式与塌陷地系统分类匹配结果分析
    3.4 实践应用结果与分析
        3.4.1 研究区塌陷地类型与开发利模式匹配结果
        3.4.2 宜耕塌陷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3 评价经典域及节域的确定
        3.4.4 可拓物元模型评价结果与分析
        3.4.5 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四、治理煤矿塌陷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塌陷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综合治理措施[J]. 田雅璠. 大众标准化, 2021(20)
  • [2]治理煤矿塌陷区,发展生态农业[J]. 刘朝华.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09)
  • [3]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再生使用后评价研究 ——以唐山南湖公园为例[D]. 贾欣雨.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煤矿开采对山东南四湖周边地表和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D]. 万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与优化 ——以淮南市为例[D]. 季伟.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6]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以沛县北部矿区为例[D]. 杜津桥. 广西大学, 2020(07)
  • [7]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徐州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D]. 孙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8]徐州大刘煤矿矿区土地复垦研究[D]. 杨辉.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3)
  • [9]基于GIS的采空塌陷区稳定性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 卜朦朦.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8)
  • [10]煤矿采空区塌陷地系统分类与开发利用模式匹配[D]. 马艳有.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煤矿塌陷区治理与发展生态农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