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托品与卡马西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神经托品与卡马西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一、神经妥乐平和卡马西平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禹萌,任雅芳,张洪涛,周俊超[1](2021)在《神经妥乐平联合加巴喷丁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神经妥乐平联合加巴喷丁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疗效的观察,进一步探讨两者治疗PNH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将本院2018年1月-6月收治的40例PNH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表示疼痛程度,根据治疗前后VAS值的下降程度来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值均明显降低(P=0.000),其中实验组治疗前后VAS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神经妥乐平和加巴喷丁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痛治疗均有效,两者合用可增加对PHN的治疗效果,因此本文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翟国松[2](2020)在《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原发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优势,优选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方法,为进一步临床治疗方案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72例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疼痛科和皮肤科门诊气虚血瘀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按随机对照分组原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纳入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病例36例,治疗组采用围刺法配合雷火灸的方法治疗,日/1次,5日为一个疗程,每治疗1个疗程休息2天,连续6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对照组采用口服消炎痛片(吲哚美辛片),25mg/次,日/3次,饭后服用,同时口服甲钴胺片(弥可保),0.5mg/次,日/3次,连续服用药物6周,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分别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VAS疼痛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分变化,使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病情基线、组间、组内试验数据分析。结果:(1)纳入本课题研究共72人,符合纳入及非排除标准,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36人,脱落2人,脱落率为5.56%;对照组36人,脱落3人,脱落率为8.33%,本课题两组治疗方法最终共完成病例67人。(2)经过6个疗程的诊疗,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76%,且治疗组愈显人数为15例,愈显率为44.12%,对照组愈显人数为7例,愈显率为21.21%,说明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疗效数据结果存在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疼痛情况评分:两组在疗程结束后受试者疼痛程度均明显降低,临床疗效明确,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疼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AMA焦虑改善情况评分:两组在疗程结束后受试者焦虑状况均明显减轻,疗效确切,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前者焦虑改善情况更为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PSQI睡眠改善状况评分:两组在疗程结束后受试者睡眠状况均明显改善,治疗效果良好,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更为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气虚血瘀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临床治疗效果确切、易于操作且绿色安全。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其睡眠质量和改善焦虑状况。(2)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气虚血瘀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口服西药消炎痛片和甲钴胺片。

张劲东[3](2020)在《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患者病例,归纳整理带状疱疹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手段,为临床进一步优化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通过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录入患者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主要包括:一般资料(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等);临床资料(发病季节与节气、首发症状、皮损部位与经络分布、舌象与脉象、实验室检查等);治疗用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西药使用情况、外治法等);疗效(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等)。结果:1.一般资料:共录入患者病例335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207例,男女比例1:1.6,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为(62.09±12.89)岁,61-70岁患者人数最多,40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57.9%的患者至少患有1种慢性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为首次发病。2.临床资料:本病四季发病,以秋季最多,占28.3%;发病节气以立秋至处暑及立冬至小雪最多,均占6.6%;首发症状以皮疹、疼痛同时发生最多,占50.4%,70岁以下随着年龄增加,越容易先疼痛后出疹;胸胁部为受累最多的部位,占14.1%,足少阳胆经为皮损分布最多的经络,占22.3%;住院患者舌质以红舌最多,占94.9%,苔质以黄苔为主,占51.3%,脉象以滑脉为主,占64.2%;92.8%的患者免疫功能紊乱。3.治疗情况: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药、止痛药、营养神经药物、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并结合外治法。4.疗效:本次研究335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0.64±1.77)天,平均结痂时间(6.35±1.45)天,平均疼痛明显缓解时间为(8.28±2.13)天。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均与年龄成正相关。治疗后皮损评分为(6.30±1.44)分,治疗后疼痛评分为(7.04±0.19)分,治疗后较治疗前皮损及疼痛评分均有明显降低。本次研究中,治愈者8例,显效者202例,有效者115例,无效者10例,总有效率97%。结论:1.本研究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中老年人为主,女性比男性多。大部分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基础疾病。2.发病最多的部位是胸胁部,发病最多的经络是足少阳胆经。3.中药治疗以清热、活血祛瘀、止痛为主,使用中药以苦、寒为主,中药归经以肝、心经为主。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皮损症状,促进皮损愈合,减少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本病预后良好,但年龄越大,皮损恢复以及疼痛好转所需时间越多,因此对于年龄较大者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李中平[4](2019)在《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观察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安全性,从而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所有试验研究病例都来自于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或住院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根据本研究制定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共收入6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分组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扶正祛瘀汤口服加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予加巴喷丁胶囊口服及氦氖激光照射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VAS评分、QS评分及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用统计学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Q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显着降低,即两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故治疗组比对照组更能缓解患者的疼痛。4、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Q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QS评分均有显着降低,即两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睡眠质量。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Q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后的Q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故治疗组比对照组更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6、治疗组愈显率为86.67%,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愈率为73.33%,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即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7、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5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6.67%。结论:1、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2、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安全、有效,临床上值得推广。

钟衡[5](2019)在《毫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毫火针与西药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种疗法的疗效并探讨毫火针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睡眠障碍和情感状态的改善作用,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提供方法及思路。方法:收集符合要求病例66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毫火针)和对照组(普瑞巴林),各33例。治疗组对患处皮肤采取毫火针治疗,隔日治疗一次,一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患者早晚口服普瑞巴林(乐瑞卡),连续服药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并记录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在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所收集数据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将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与治疗前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总分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其中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其中显效2例,有效22例,无效9例,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N为临床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带状疱疹消退后患处持续疼痛为特征。毫火针疗法可明显缓解PHN患者疼痛,改善睡眠、情绪状态。毫火针疗法与单纯口服普瑞巴林相比,止痛效果、改善睡眠、情感状态效果更明显,综合疗效更好,值得在临床尝试推广应用。

韩亚伟[6](2018)在《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疏肝调神针法和常规针刺对照治疗,观察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及其归纳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探索其实用性和效用性,为临床本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可靠凭证。方法:本课题研究的所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均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皮肤科病房。将符合纳入要求的66名病患随机分组,治疗和对照每组各33例。治疗组取穴: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印堂,内关,太冲,阿是穴;对照组取穴:阿是穴和夹脊穴。1日1次,1周6次,休息1天,作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对比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量表各项评分,观察其异同,评定综合疗效。结果:1.首次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AS及DL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及DLQI评分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降低;将两个组经过诊治后的评分与各自治疗前对比均有差异(P<0.05)。2.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VAS及DLQI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对比发现,两组评分结果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3.归纳两组综合疗效,治疗组33名患者中9例完全治愈,14例取得显着疗效,总有效率高达90.9%;对照组33例病患有5名病愈,10名疗效明显,总有效率为75.8%。两组相比,治疗组综合各个方面比对照组获得的总体疗效更好(P<0.05)。结论:疏肝调神和常规治疗的针刺方法对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皆有很好的功用效果,治疗组(疏肝调神法)在减轻病患疼痛症状和改进他们的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明显比对照组优越。

马迎存[7](2016)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频率特异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并发症,因疼痛剧烈、病程缠绵难愈,极大地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属典型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呈显着正相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由多种机制相互影响,至今仍无特效的治疗手段,常以尽早、足量、足疗程及联合治疗为原则,药物联合微创介入疗法较推荐。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神经调控技术是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济生院士等基于针灸镇痛原理所研发。动物试验表明,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低频(2 Hz)电针刺激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有良好镇痛效果,而高频(100 Hz)刺激无效,其原理可能与激活内源性阿片系统,加速生成和分泌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等神经递质介导镇痛有关,也可能涉及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突触传递长时程可塑性变化,即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LTD)效应,但临床上是否有效尚未得到验证。为了更好地将基础研究成果服务于临床,让更多患者解除病痛,我们秉承转化医学的理念,涉及了本项课题。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疗效的频率特异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60例临床诊断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均分为3组,对照组、2 Hz组和100 Hz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维生素B1lOmg每日3次;弥可保500μ g每日3次;加巴喷丁胶囊按照固定程序由0.3g每日1次渐增至0.6g每日3次;盐酸曲马多缓释片50mg每12小时1次),2 Hz组和100Hz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频率为2 Hz或100 Hz的TEAS,仪器为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其有两对输出电极,末端连接4×4 cm自粘式皮肤电极。刺激部位:A导的一个电极置于发病节段的背侧接近中线处即夹脊穴,另一个置于发病节段皮损的远端即阿是穴;B导一对电极分别置于健侧合谷-足三里两穴。刺激频率为2 Hz或者100 Hz,刺激强度10-15mA,以患者舒适为度;每日1次,每次30min,共14天。2周后,通过VAS评分、NRS评分、HAMD评分和HAMA评分统计分析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本课题实际完成58例,对照组脱落2例,实为18例。治疗2周后,三组的疼痛程度(NRS和VAS)均显着下降(P<0.05),但2 Hz组疗效优于其余两组(P<0.01),100 Hz组与对照组差异无差异性(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焦虑、抑郁状态评分(采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均显着下降(P<0.05),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频率为2 Hz的TEAS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药物镇痛治疗有显着的加强作用,100Hz无效。

张海芳[8](2016)在《CT引导下椎旁注射不同药物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CT引导下椎旁注射阿霉素+复方倍他米松及椎旁注射神经妥乐平+甲钴胺+复方倍他米松治疗早期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对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以期寻找更优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的早期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56例。所有患者各脏器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在治疗前1个月内未使用糖皮质激素(GCS)。告知相关风险后,自愿行介入治疗并签属手术同意书。根据椎旁注射药物分为A、B两组,A组椎旁注射药物为阿霉素+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B组椎旁注射药物为神经妥乐平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入室后患者取健侧卧位,连接监护仪监测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氧饱和度(SPO2),建立静脉通路。支配疱疹区最痛部位的三支脊神经作为目标神经。取棘突间隙中线旁开约56 cm,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7#穿刺针穿刺,CT引导下,针尖到达目标脊神经根出口后,注气无阻力,回抽无血,无脑脊液(CSF),每个节段分别给予试验量1%利多卡因1 mL,观察15分钟后,无不良反应发生。A组给予药物为0.33%阿霉素3 mL每节段1 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2mL稀释至3 mL每节段1 mL,B组给予药物为神经妥乐平注射液3.6 IU 2支6 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2支2 mL+甲钴胺注射液2支2 m L+0.9%生理盐水2 mL共12 mL,每节段给予4 mL。术毕保持健卧位6 h。两组患者均于术前(T0)、术后1周(T1)、1个月(T2)、3个月(T3)、6个月(T4)分别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睡眠影响指数(SIS)评分,并于术后各时间点进行临床疗效评估,计算有效率。同时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1患者一般情况结果a、b两组各28例患者。a组:男性10例,女性18例;病程0.52.5个月,平均1.4个月,年龄4289岁,平均年龄69岁,疱疹皮区支配节段25,平均3个节段。b组:男性12例,女性16例;病程0.52.7个月,平均1.5个月,年龄4587岁,平均年龄70岁,疱疹皮区支配节段25,平均3个节段。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程、病损范围等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及sis评分a组患者术前vas评分为7.77±1.57,sis评分为6.08±1.50;b组患者术前vas评分为7.24±1.21,sis评分为5.69±1.34;两组术前vas评分及s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sis评分3.1两组术后vas评分a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分别为6.92±1.30、3.79±0.75、2.76±1.44、1.53±1.20,与术前相比均显着性降低(p<0.01)。b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分别为6.57±1.20、3.66±0.57、2.18±0.98、1.27±0.91,与术前相比均显着性降低(p<0.01)。a、b两组各个时间点vas评分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3.2两组术后sis评分a组术后各时间点的sis评分分别为5.84±1.40、3.24±0.83、2.84±1.55、1.60±1.11,与术前相比均显着性降低(p<0.01)。b组术后各时间点的sis评分分别为5.75±1.38、3.21±0.74、2.17±1.02、1.36±0.96,与术前相比均显着性降低(p<0.01)。b两组各个时间点sis评分低于a组(p<0.01)。4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有效率比较a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有效率分别为89%、87%、82%、75%,b组术后各时间点有效率分别为90%、89%、80%、76%。两组各时间点的有效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5术中及术后不良a组2例患者及b组3例患者于术中出现血压明显增高,给予降压对症处理,血压将至正常,术后监测血压,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a、b两组各1例患者出现穿刺局部肿胀,12 d后消肿;A组2例患者于手术当晚出现失眠,1天后恢复,B组3名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给予止吐治疗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气胸,呼吸、循环抑制,感染,运动障碍及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阿霉素+复方倍他米松椎旁注射及神经妥乐平+甲钴胺注射液+复方倍他米松联合椎旁注射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均安全有效,可明显缓解患者疱疹区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缓解疱疹区疼痛方面两者未见明显差异;改善睡眠质量方面神经妥乐平+甲钴胺+复方倍他米松联合椎旁注射优于阿霉素+复方倍他米松椎旁注射。对于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优先考虑给予椎旁注射神经妥乐平+甲钴胺+复方倍他米松。

夏天保[9](2015)在《带状疱疹的治疗及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簇集性水疱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并伴有显着的神经痛,有时还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当免疫功能低下、劳累疲惫、感染或感冒时,病毒会再次被激活,并沿着周围神经纤维到达相应的皮肤表皮,引起节段性簇集状水疱。在此,我们主要对带状疱疹的治疗及其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病

邢行[10](2014)在《熏灸加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熏灸结合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该疗法取效的原因,分析影响其临床综合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为本病寻求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皮肤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中,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熏灸加针刺放血疗法,对照组采用布洛芬口服加TDP神灯照射治疗。两组均在首次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行视觉模拟评分法、汉密尔顿抑郁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治疗完三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熏灸+针刺放血疗法)30例,痊愈21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0例,愈显率86.67%,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布洛芬口服+TDP神灯照射)30例,痊愈7例,显效3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愈显率33.33%,总有效率63.33%。经统计学比较,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2.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尤以治疗组下降程度明显,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尤以治疗组下降程度明显,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AI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而治疗组睡眠质量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O.05)。5.与疗效相关的年龄与病程因素分析显示,治疗组患者病程在6个月以内者,治疗效果更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熏灸结合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着显着的疗效,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等方面的改善,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本课题治疗方法安全性高,疗效显着,操作较为便利。

二、神经妥乐平和卡马西平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妥乐平和卡马西平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妥乐平联合加巴喷丁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治疗前后疼痛改善情况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2)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西方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病机制的研究
    2 西方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疗方案
    3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探究与诊疗方案
    4 小结
试验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课题试验病例标准
    2 具体试验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与评估
        2.4 疗效判断标准
    3 安全性标准
    4 依从性评价
    5 临床资料统计处理方法
    6 统计方法
    7 试验结果及资料分析
    8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选题及选型依据
    2 取穴依据
    3 选择围刺法依据
    4 选择雷火灸的依据
    5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3)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西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2 西医治疗 PHN 的研究进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判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4 讨论
    4.1 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4.2 扶正祛瘀汤方药分析
    4.3 热敏灸作用机制的探讨
    4.4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4.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5)毫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1.1.1 现代医学对PHN发病机制的研究
        1.1.2 西医对PHN的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PHN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的研究
        1.2.2 中医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研究病例的分布情况
        2.2.2 一般资料比较
        2.2.3 病情可比性分析
        2.2.4 疗效评定比较
        2.2.5 治疗安全性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基本思路与结果
    3.2 毫火针治疗PHN的依据
        3.2.1 毫火针疗法的介绍
        3.2.2 毫火针疗法的选用依据
        3.2.3 选穴依据
    3.3 研究结果分析
        3.3.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分析
        3.3.2 两组治疗前后SDS评分、PSQI评分对比分析
        3.3.3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
        3.3.4 两组治疗安全性评价
    3.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6)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病例
        2.2 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观察指标及记录方法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前初始评分数据分析
        3.3 治疗结果数据分析
    4 观察结果分析
        4.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4.2 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
        4.3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对比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PHN的认识
        1.1 对PHN病名的认识
        1.2 对PHN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2.1 PHN的基本概况
        2.2 对PHN影响因素的认识
    3 疏肝调神针法的依据
    4 选穴依据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7)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频率特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现代认识
    1 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2.1 疼痛性质
        2.2 瘙痒和感觉异常
        2.3 焦虑、抑郁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3 诊断
    4 治疗
        4.1 药物治疗
        4.2 介入疗法
        4.3 神经调控治疗
        4.4 心理干预疗法
    5 预防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
    1 病因病机
    2 中医治法
        2.1 中药内治法
        2.2 中医外治
        2.3 针灸疗法
        2.4 针药联合疗法
        2.5 穴位注射疗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方法与步骤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2.4 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3 比较分析
        3.1 病例脱落情况分析
        3.2 基线资料分析
        3.3 视觉模拟评分(VAS)及VAS百分变化值分析
        3.4 数字疼痛评分(NRS)及NRS百分变化值分析
        3.5 焦虑和抑郁状态评分比较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汉米尔顿焦虑量表
附录二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CT引导下椎旁注射不同药物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带状疱疹的治疗及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带状疱疹的治疗
    1.1 抗病毒药物
    1.2 止痛药
    1.3 抗抑郁药
    1.4 皮质类固醇激素
    1.5 神经营养药
    1.6免疫调节剂
    1.7 外用制剂
    1.8 神经阻滞疗法
    1.9 物理治疗
    1.10 中医疗法
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
    2.1 外周机制
    2.2 中枢机制

(10)熏灸加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结果
    4 与疗效相关的因素
    5 随访记录
    6 病例脱落情况
第二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3 熏灸加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机理探讨
    4 熏灸加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因素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神经妥乐平和卡马西平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妥乐平联合加巴喷丁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J]. 禹萌,任雅芳,张洪涛,周俊超. 新疆医学, 2021(06)
  • [2]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翟国松.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D]. 张劲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中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毫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 钟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D]. 韩亚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频率特异性研究[D]. 马迎存.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CT引导下椎旁注射不同药物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比较[D]. 张海芳. 承德医学院, 2016(02)
  • [9]带状疱疹的治疗及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J]. 夏天保.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 2015(02)
  • [10]熏灸加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邢行.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神经托品与卡马西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