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将成为全球最大水权交易市场

南水北调工程将成为全球最大水权交易市场

一、南水北调工程将成为世界最大水权交易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富云祥[1](2020)在《我国区域水权交易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水权交易是解决我国目前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最有效途径。我国在水权交易制度建设方面起步较晚,但一直处在积极探索阶段,区域水权交易案例逐年增多,特别是2014年水利部在七个省级区域开展水权交易试点以来,我国水权交易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我国目前区域水权交易制度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法律法规不健全、水权定义不明确、纠纷处理机制不完善、价格体系不完整、监督管理制度薄弱、生态补偿机制缺失等,以上问题的解决,除了总结国内在水权交易实践中的优秀经验,还应借鉴西方较成熟的水权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水权交易制度,总体来说,应当以建立完善的水权交易立法体系为基础,配合建立资源、工程、环境并重的交易水价机制,建立群众参与的多元化监督管理机制,给水权交易双方更多权益保障的纠纷处理机制,探索推行生态补偿型水权交易模式等。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引领才能更好激发水权交易市场的活力,加快推进我国水权交易的步伐。此外,我国区域水权交易制度的加快推进还应注重水权交易形式的创新。

谷耀鹏[2](2019)在《基于期权视角的水权交易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水资源存在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少,属于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在我国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条件下,行业间、部门间的用水冲突势必会加剧。水期权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水权交易模式,在国外已获得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它是缓解行业间、部门间用水紧张的有效途径。现阶段,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期权交易模式,利用水期权交易来推动我国中短期水权交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期权的交易模式进行系统研究。首先,阐述了我国水市场及水权交易的发展状况,梳理并分析了我国现有的水权交易模式及其特点,从而引入水期权交易;其次,阐述了水期权交易的应用基础及意义,具体分析了包括水期权的内涵、交易主体、交易流程及其定价方法在内的水期权交易模式,构建了水期权交易的成本收益模型,并以“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工业部门水期权交易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为我国顺利开展水期权交易提出政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的用水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并超过受水区水资源供给量,各部门用水价格势必会增加,对于受水价影响较大的工业生产部门而言,借助水期权交易,有利于降低水资源供需风险及水价变动风险、降低工业生产部门未来的用水成本;由水期权交易的成本收益分析可知,考虑到时间成本,随着水期权有效期的增加,水期权的交易成本和收益也会增加,但净收益与成本的比却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所以相对于长期水期权交易来说,中短期交易优势更为明显,因此本文鼓励用水部门进行中短期水期权交易,在降低用水成本、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张建岭,窦明,赵培培,李桂秋[3](2017)在《基于节水增效目标的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权交易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开展节约用水和水权交易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为此,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河南省受水区为研究对象,探索开展跨区域取水权交易的可行方案,力图解决沿线地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为实际的城区间水权交易工作提供参考。首先,根据计算单元内的各行业当前用水水平并参考国内外先进用水标准,结合供需水关系,核算各计算单元的可交易水权;其次,以受水区经济社会效益值最大为目标函数,以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以及交易优先级选择等为约束条件,构建了地区间水权交易模型;最后,通过计算机及Matlab软件实现对模型的优化求解,优选出河南省受水区的水权交易方案。结果显示,通过实施水权交易,河南省受水区在不增加外来供水的前提下可有效缓解当地的缺水问题,受水区11个城市GDP总量新增762.04亿元,增长率达3.1%,经济效益显着。

黄芳[4](2014)在《我国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缓解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改善地区间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跨地区调水成为客观需求。从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兴建并运行了几十项大型跨流域、跨地区调水工程,逐步形成“四横三纵、四片贯通、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调水布局。随着跨地区调水工程的增多,同一受水区可能出现两个甚至多个调水工程同时供水的局面,构成一个多水源的水市场。建立和实施良好的运行机制是跨地区多水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其中,定价问题更是关系到多水源调水系统运营的核·心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博弈分析、数理模型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本文对相关文献和经济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综述,找到研究的空白点,确定研究的方向。通过梳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相关理论,寻求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理论依据;其次,分析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系统的构成和特点,对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博弈研究,梳理各定价主体之间的关系,弄清各定价主体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探寻定价问题的实质,理清定价问题的脉络结构,总结出影响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四个因素;再次,根据影响定价的相关因素,从供需角度出发,基于受水区和调水企业收益最大化原则,构建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分别分析了调水企业在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条件下不同的调水价格和收益情况,结合跨地区调水的实践情况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利用matlab软件绘图,对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基于天津市受水区对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的水价进行了测算,并将测算出的水价与实际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合理定价的对策和建议:推行准市场定价模式、加强对定价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完善水权交易体系、健全水资源定价的法律法规,保证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在实践层面得以顺利进行。本文的研究特点在于:首先,本文的选题来自实践调研和文献研究。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是实践中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具有实践意义。从目前研究成果看,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几乎是研究的空白点,具有理论意义;其次,本文注重对定价机制的研究,运用博弈理论对调水系统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弄清各个利益主体在定价过程中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找出影响定价的因素,为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再次,本文的定价方法避免了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的缺陷,构建了基于受水区和调水企业收益最大化的定价模型,充分体现了水资源的商品属性,更准确地揭示了水资源的经济价值,更加适应我国水资源价格体制改革的要求;最后,本文从多水源供水角度,对天津市为受水区的引滦入津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水价进行测算,为引滦入津工程水价和南水北调工程水价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刘家君[5](2014)在《中国水权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对世界水资源危机和中国水资源紧缺的现实矛盾的概述入手,分析了水资源的利害两重性与稀缺性等基本特性,继而引出水资源及其权属管理的论题。文章概述了国内外关于水权制度的研究情况,总结分析了国外基本水权理论和水权制度,研究分析了国外水权交易和水市场建设及水价体系的构建,剖析了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现状,并对中国水权初始分配与再分配即水权交易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对国内外水权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的着力点与基本思路。在水权基本理论研究分析方面,基于用水库兹涅茨曲线和用水经济增长弹性规律对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对水资源特性进行了分析,基于现代产权理论对水权的内涵和特性进行了分析,为水权制度研究分析打下了基础。在国外水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总结分析方面,着重从初始水权的界定和使用权获取的角度分析了国外基本水权制度,剖析了国外水权交易与水市场建设,研究了国外水价体系,总结了国外水权制度建设的经验及典型国家的主要做法,重点总结了可供中国借鉴的三个方面的经验,即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探索建立科学的水权制度,建立健全水法规,其中对美国、法国、以色列、墨西哥等一些典型国家的主要做法分别进行了总结;思考了国外水权制度建设经验对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的三点启示,即因时因地制宜是建立切合实际的水权制度的首要理念,明晰水权是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措施,水权交易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在中国水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总结分析方面,阐述了中国水权制度建设概况,分析了中国水权初始分配、水权交易和水价实践,剖析了中国水权初始分配和水权交易方面的典型案例,总结分析了中国水权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在中国水权分配与交易的实证研究方面,以湖北农业供水两部制水价改革为典型案例,对水权初始分配中的水价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农业供水两部制水价改革的对策建议;对跨区域水权交易案例南水北调的水权与水市场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基于水资源生产函数的水资源贡献度和水资源贡献率计算方法,定量分析了南水北调前后水资源对郑州市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对跨行业水权交易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农业水权向工业水权转让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以武汉市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市被转让挤占的农业水权及其补偿额度进行了测算。在建立和完善中国水权制度的对策研究方面,借鉴国外水权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针对中国水权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一是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对水资源配置的均衡分析,提出了水资源配置的制度优化方案,即把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民主协商、水市场调节和用水户参与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和运行管理模式,同时从宏观角度分析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优化政府管制的重要途径,提出应建立健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区域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健全水权初始分配体系,提出了水权初始分配必须坚持的原则、水权初始分配体系建设及关键环节;三是建立健全水权交易体系,剖析了水权交易的动因及效应,分析了可交易水权,提出了水市场建设思路;四是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分析了水价的科学内涵和影响水价形成的关键因子,提出了水价体系构建建议;五是加强水法规体系建设,重点是明确界定水权概念,建立水权界定和交易法规体系,尝试建立水资源使用权划拨、出让、转让制度,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制等。

张秀琴[6](2013)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综合经济实力及人均收入均有显着提高。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过度开发水资源、以粗放方式发展经济的后果不断显现。而全球变暖的态势更加剧了上述问题的严重程度,增加了未来水资源利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面对严重的水资源形势,我国政府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调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最根本的战略举措,积极采取行动进行一系列相关政策改革。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种植业用水的效益最低,可恰恰使用了最多的水量,高开采成本的深层地下水被大量用于低价值的作物灌溉,这与水价值理念反差甚大。解决公共河流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管理和保护好水资源,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水资源的保护问题,从供给取向转向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取向,即在关注供给短缺的同时也要注意节制需求,建立水资源需求管理,建构节水型的社会;在运用工程技术解决问题时,要结合社会学和环境影响的评价。水环境的状况关系到气候的变化。自然的蒸发和气候的变化虽然可能影响河流的流量,但绝对不会在一个较短的历史阶段内直接导致河流的干涸和断流,因为如果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能根据降雨量和河流流量的大小来限制自己从河流中的取水量,如果没有人类行为的介入和影响,那么河流总可以保持有最低限度的或安全线内的流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所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环境保护成为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的公共事务。同样,环境保护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而在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和最重要的问题,可能是水资源危机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问题。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资源,水资源是否得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直接关系到水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利与害:清洁的水有利于人类生活,而污染的水则给人类带来灾难;水量过多或过少,就会相应地带来洪涝或干旱等灾害。因此,这就要求人类能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在以往关于水资源问题或水利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中,人们把较多的注意力停留在工程技术的层面上,这是受那种“人定胜天”或科学主义观念支配和影响的结果。在对待水利问题和水资源保护问题上,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中所包含的人文主义精神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具体表现就是对水问题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对滞后,对重大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供给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工程解决机制与社会解决机制存在不协调的现象。以往侧重以工程技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策略,某种意义上仍是通过再分配的机制来缓解资源稀缺问题,然而这一途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和生态的平衡问题,相反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生态的危机。由此表明,水环境问题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探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从技术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中寻找合适的路径和策略。中国的水资源危机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性制约因素。由于水资源观念落后,涉水行为失当,水资源管理效率低下,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加重了我国的水资源危机。制度因素是造成水资源危机的根本性原因,政府缺位造成水资源产权模糊,市场缺失造成水资源滥用,计划失效造成水资源配置混乱。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源并不是缺少工程技术措施,而是没有建立起促进节水和治污等先进、高效、优良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制度框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为人们在水资源利用与合作方面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以此规范人们的经济关系并对人们的用水行为进行监督,引导经济主体的外部利益内在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环境。设计水资源安全性制度的基本思路是要组成一个以水资源产权制度为核心,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为前提,水权交易与水资源市场制度为基础,水资源价格制度为手段,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为保障,水资源文化制度为条件的完整的水资源制度体系。

才惠莲[7](2012)在《我国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用水危机的重要举措。由于自然状态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许多国家都修建了跨流域调水工程,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寻求水资源优化配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已建、在建或拟建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有160多项,遍布世界各个地区,出现了一些着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新中国成立后,跨流域调水工程得到了长足发展,已建或在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有引滦入津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大入秦工程、引碧入连工程、江水北调工程、淠史杭工程、东深工程等。正在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涉及省市最多、调水量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在国际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巨型调水工程之一。南水北调工程总调水量约为400亿M3,将在调水沿线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水权交易市场。着名学者胡鞍钢评价说:“这是迄今世界最大的水权交易市场,它的运作标志着中国水权市场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缺水城市和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我国修建了20多座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水利的一大特点。随着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不断增多,水权管理模式研究成为客观、不容回避的问题。论文认为,我国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选择,意味着相对水权管理行政模式而言,水权管理模式是一个渐变过程,遵循了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准市场模式有其理论基础、多元目标体系、特定管理样式、明确制度结构及运行机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准市场模式的构建,将为整个国家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实践提供可操作的样本,有利于该模式得以更加快捷和有效地推行。准市场模式的关键,是积极开展水权市场建设,促进跨流域调水沿线全面节水和科学用水,实现调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用水效率,解决调水沿线利益纷争、维护社会和谐与发展。论文各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对论文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从水权管理模式及其分类研究出发,结合国内外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状况,做出准市场模式的选择。论文认为,国内外学者尚未专门研究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展开对水权市场建设、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的研究,缺乏将各要素、各组成部分集合为一种管理模式。与水权运行机制相适应,我国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模式分为:行政模式(准行政模式)、市场模式和准市场模式。传统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行政模式已经屡现弊端,市场模式还只是理想假设,准市场模式是基于理论和现实状况的明智选择。第二章,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理论基础。论文认为:混合经济理论揭示出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不是完美的、但它们又是不可或缺的,两者都是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组成部分。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效率。混合经济理论提供了跨流域调水管理引入水权市场的合理性。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允许政府和市场联合提供准公共物品。在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多元化供给成为准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改革的必然方向,从而奠定了我国实现跨流域调水管理多元化供给的理论基础。产权理论承认产权可以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产权可交易性是资源得以高效配置的前提和基础。合理的产权制度使稀缺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最终引起社会总效用增加。水权是产权理论在水资源领域的体现。我国跨流域调水管理的产权模糊状态,使调水效率降低到有必要变迁的程度。产权理论为我国跨流域调水管理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多元化供给指出了具体形式和道路。第三章,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多元目标。将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纳入统一的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目标体系,并明确这一目标体系的核心要素。论文认为:经济目标是通过水权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实现调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是构建水权市场主体、客体,建立水权市场运行机制。环境目标指调水资源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同时,不对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确保跨流域调水水环境安全,即水量安全、水质安全、水环境安全及水战略安全。水权划分中应该包括生态水权,并在水资源规划、水资源管理中实现生态水权;水权交易过程中应该认同水的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体现水权质与量的统一。社会目标力求使跨流域调水沿线的复杂利益关系得到协调,资源配置的最优标准不但要满足效率标准,而且要满足公平标准。公平标准的核心要素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因此,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与传统模式的重要区别,是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的转变。在这个多元目标体系中,经济预期是合理的动机,但建立水权交易市场、提高调水活动的经济效益,不能影响水资源、环境与生态的保护,也不能破坏社会公正的实现;恰当的水权管理体系与制度,为运用市场方式实现多元目标提供了新的契机。第四章,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模型分析。通过确立我国“跨流域调水水权制度科层模型”,分析我国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体系、制度结构和运行机制;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明确水权市场的经济绩效。论文基于查林和王亚华的研究成果,确立了“跨流域调水水权制度科层模型”,指出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水权分配,表现出水权的多层次产权属性。水权分布在国有产权、区域产权、集体产权和私有产权不同层级上,各个层次的决策实体有不同的决策内容,每一类产权都受到来自上层各级产权的影响。所有水权层次构成“产权科层”系统,“产权科层”嵌套在“制度科层”之中。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行政模式内部,科层系统中行政方式的使用成本增大,或者利用市场方式的成本减小,已经出现了引入市场的动力。在上级行政部门宏观调配的基础上,水源公司、供水公司、社会团体和私人用户根据各自偏好,通过行政或市场方式取得水权,他们分别是不同层级上的水权持有者。市场机制的引入,解决了资产所有者主体缺位问题,理顺了产权关系。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使各层次水权持有者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水价起到杠杆调节作用,水资源流向效益最高的地方。水源公司、供水公司有充分的自主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会尽可能降低供水成本,提高水资源经营效率。中央政府试图推进水权管理的民主进程,突出用户导向,将自下而上的水权需求与自上而下的水权分配决策相结合,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在水权初始分配、培育水权市场主体、制定水价、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实质,是如何在集权与分权之间寻求有效的结合点。理性政府不会绝对依赖行政手段或任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而是结合本国或本地区实际,使行政配置和市场机制进行不同程度与方式的优化组合。水权市场博弈分析证明了准市场模式的绩效,唯有转变水权制度,即由公共水权制度转向可交易水权制度,才能较好协调我国跨流域调水过程中的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第五章,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构建。在制度科层的各个层面,制度选择遵循交易成本最小化逻辑,使现实世界中多样化的制度选择得到解释;将产权相关制度赋予不同层面的决策实体,可以使调水资源管理决策的交易成本最小化。正是围绕准市场模式产权科层体系的制度结构,论文提出了构建我国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对策。具体包括:(1)水权初始分配制度的改革。在跨流域调水水权市场建设过程中,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分配政策,将水权以一定方式分配给跨流域调水沿线各用水地区。水权民主协商意味着以需定供到以供定需用水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调水沿线用水效率的提高、实现用水和谐。(2)水权市场组织制度的建设。为了促进水权市场发展,必须培育多元化的水权市场主体,水源公司、供水公司、用水户协会等都可以依法进行水权交易;水银行是水权交易的中介机构,也是政府主导和推进水权交易的重要平台。(3)水价制度的明晰。水价是调节水权市场的杠杆,不同定价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各有所长。两部制水价在应对跨流域调水问题时更显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应结合其他定价方法、尤其是完全成本定价方法,对水价综合、灵活的运用。(4)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博弈分析证明了我国应着手变革生态补偿的方式,将市场补偿作为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要积极开展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设立生态补偿基金,而且要尝试水权生态补偿等新的补偿方式,以此调动人们保护资源环境的积极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最终目的。(5)水权法律制度的健全。水权市场健康运行和发展,必须明确水权制度的法律内涵、厘定水权交易原则、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从而为水权市场提供约束或保障。准市场模式的构建,既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要积极推进水权市场建设。政府与市场在各自领域之内发挥作用,并相互协调、有效配合。第六章,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实例分析。选取正在兴建的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建成的引滦入津工程,具体分析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实践。对于正在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政府管理从中央到地方分层次展开,水权初始分配将需要筹集的资金总数按比例分摊到沿线地区;各地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缴纳所分摊的水资源费,并取得对该工程调水资源使用权。为了推进水权交易市场建设,政府在积极培育水权市场主体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水银行的中介作用,探索与市场方式相适应的生态补偿制度。对于已经建成的引滦入津工程:水权初始分配仍然无偿进行,考虑更多传统的因素。在市场条件不断成熟后,可以尝试投资分摊等机制。水权初始分配完成之后,政府应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培育水权市场主体,允许供水公司、集团用户、用户,甚至大的用户协会进行水权交易;积极运用价格杠杆,制定综合水价,尽可能按照市场价值规律调节供求关系;积极开展水权生态补偿,使市场补偿成为生态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结论和研究特色,指出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局限,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论文主要创新点是:形成了我国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理论体系;确立了“跨流域调水水权制度科层模型”;通过博弈方法证明了准市场模式的绩效;明晰了水权生态补偿的运作过程。

靳雪[8](2011)在《水权银行的建设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水权制度的建设和水权市场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缓解水短缺问题。从目前实践来看,水权转让范围受限、水权交易法律保障不成熟、水权买卖存在风险,况且水权市场的运作比较复杂,规范的水权市场的建立还需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当下,“水权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水权流转有效形式,充分考虑水权不可交易或用水户不愿交易的情况,弥补了水权交易市场运行的局限性;并且可以促使水这种稀缺资源得以从利用效率较低的部门流向较高的部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可见,研究“水权银行”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知识和国内外水权交易的实践,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提出水权银行的概念,论述了水权银行的建设与管理理论,并对构建黄河水权银行、南水北调水权银行和地下水水权银行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水权银行的相关概念。首先,界定了水权银行的基本内涵。水权银行是由国家授权,以水权(仅指水资源使用权)为经营对象的类似于商业银行运作的企业化机构,主要包括水资源存储和借贷业务,但不涉及水权交易(买与卖)的中介机构。水权银行借鉴现代银行的运作机制特点,设定“水息率”对水权的存、贷进行管理,激励用水户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其次,将水权银行和水权交易所同时界定为二级水权市场(水权交易与转让市场)运行的组织形式,并对二者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水权银行不等同于水权交易所,虽然二者均存在水权的转换,但水权银行以水权借贷为主,银行本身与存水方和借水方分别产生交易,存水方与借水方之间并无关联;而水权交易所存在水权买卖行为,且水权交易所本身不参加交易而是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交易。再次,详细分析了水权银行的三大功能:中间功能、业务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2)水权银行构造、运作与监管。水权银行的构造主要包括水权银行的基本构成、基本类型和层次结构三个方面。确定交易主体(储户-水权持有方、贷方-需水方以及中间经营者-银行本身)、交易客体(水资源使用权)和交易方式(存储和借贷)组成水权银行基本构成。参照国外水银行的一般结构和基本类型,结合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将水权银行分为储存水水权银行、地表水水权银行(流域内和跨流域)和地下水水权银行三大类。结合我国水资源利用的自身状况,依据国家出台的关于水资源管理和水权建设的制度章程,并根据水权银行类型的不同,从国家或地方政府两种层面对其成立并进行管理。水权银行的运作是持水方与需水方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借助水权银行这个中介机构对水权进行存、贷的过程。水权银行的运作模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存水、贷水和水息确定。水权存储与借贷构成了水权银行运作的主体模式,水权存储相当于水权供给,水权借贷相当于水权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水权银行才能运作起来,同时水权存贷关系决定了水息。反过来,水息又引导者水权银行的存贷关系,具体表现为水息率的变化。构建“可借贷水权供求均衡模型”用以确定水权银行水息率,并利用市场供求模型分析影响水权银行水息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及经济因素。水权银行的监管体系包括监管格局、监管内容、监管方式、以及银行监管的法律保障体系。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水权银行本身的内在脆弱性、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健全是水权银行风险产生的最主要的三个原因,水权银行监管机制的设计与运行可以防范风险,减少风险。根据水权银行风险主要的表现形式,水权银行风险监管包括存水风险、贷水风险、水息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资本风险监管五个方面。从博弈视角分析,水权银行与监管部门之间、水权银行与借水方之间、水权银行与存水方之间,都需要监管的约束。这种监管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政府监管、银行自律监管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监管。(3)黄河水权银行、南水北调水权银行、地下水水权银行的建设与管理。根据不同的水资源赋存形式,以黄河流域、南水北调工程、地下水资源为例,对建设流域内地表水水权银行、跨流域地表水水权银行、地下水水权银行的相关管理与运作进行针对性研究。在黄河水权银行的研究中,通过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权转换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黄河流域成立水权银行的必要性。从构架体系、市场交易体系、监管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对构建黄河水权银行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构建黄河水权银行相关的建议,分别是:建立健全黄河流域水权银行规章制度、完善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以及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南水北调是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而水权银行就是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效益,使水资源由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从而达到水资源利用达到最优化配置而提出的,此二者首先在目标上达成了共识。此外,南水北调工程若想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解决两大问题:准市场”机制如何体现?和如何实现“水权”跨流域交易?而构建水权银行则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两个问题。基于此,在借鉴美国加州调水工程水银行实践的基础上,对南水北调水权银行的建设与管理进行了研究。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应在在南水北调水权银行管理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在宏观调控、立法、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在地下水水权银行的研究中,鉴于对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得出如何遏制地下水超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是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实施含水层人工补给,构建地下水水权银行有利于缓解这种局面,并论证了这种可行性。需要注意的是,地下水水权银行仅局限于本行政区域内成立且适用于本管理单元内的地下水用户,并需要采用地下含水层人工补给技术、借助工程设施才能实现对水资源的储蓄。

陈彩虹[9](2010)在《邯郸市水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对水资源配置与水工程的使用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解决缺水地区水资源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邯郸市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地带,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城市,在海河流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水资源短缺,跨界水事问题较多。为此,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机制、模式与措施,邯郸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邯郸市水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首先,分析指出了邯郸市水资源利用的主要矛盾即水少、水脏、水多(洪水、涝水)以及水利工程老化。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流域管理被分割、区域水权体系尚不完善。据此,提出了基于用水计划与水权市场化相结合的流域管理模式,建立漳卫南运河、滏阳河—子牙河水系水资源流域统一管理体制,发挥水价管理、水权交易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管理与执法力度。其次,对邯郸市水资源管理模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建议对水源工程供水价格实行两部制水价,建立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银行”体系,将分散的、个别的水权交易集中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实现分层次的水权交易体系,并提出邯郸市初始水权确定的原则与方法。最后,对邯郸市西、中、东部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西部山区蓄引提并重、中部洪积冲积平原井渠结合、东部冲积平原地下微咸水开发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指出了其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刘妍[10](2007)在《水权交易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水危机日趋严重,水权交易、管理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缺乏系统全面地对水权、水市场相关问题的研究。本文通过参考和借鉴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分别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根据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市场。水市场分为一级水市场和二级水市场。初始水权分配发生在一级水市场。水权再分配发生在二级水市场。其次,针对初始水权分配特点,提出以集中机制为主、市场机制为辅的分层混合分配机制。并构建基于激励补偿机制的初始水权分配模型,上层决策者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下层决策者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下层服从上层,但下层有一定的自主权,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算例验证,该求解方法切实有效。再次,应用实物期权理论研究水权的再分配问题,提出水权期权的概念,建立基于不等跳跃的水权期权定价模型。实物期权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水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且不可以转让,使用权、经营权可以转让的水权再分配问题。水权期权交易模式就是期权所有者将水权当作标的资产,按照一定的年限暂时转让和销售给需水的机构、团体和个人。该交易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在水权期权定价模型中加入水资源在不同使用阶段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因子,重新界定水权价值,使水价更接近水资源的真实价值。第四,针对我国水权管理存在的问题,应用委托代理理论,提出水权分级授权管理模式。通过逐层分级授权,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水权管理监督体系,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分析我国水权管理的各层委托代理结构,设计水权管理激励机制,提出管理意见,对我国水权的合理使用和交易具有较强的现实和理论指导意义。最后,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的实际情况,首先,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问题进行水权期权交易数据模拟,应用本文给出的水权期权定价模型,确定调水的水权期权价格。其次,应用委托代理理论全面分析调水的整体管理,给出调水管理中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对策。

二、南水北调工程将成为世界最大水权交易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工程将成为世界最大水权交易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区域水权交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及预期效果
第一章 区域水权交易的基本理论
    一、水权的概述
        (一)水权的概念
        (二)水资源所有权与水权的法律关系
    二、水权交易的概述
        (一)水权交易的概念
        (二)可交易水权的范围
    三、区域水权交易的概述
        (一)区域水权交易的概念
        (二)区域水权交易的类型
第二章 国内区域水权交易实践及制度困境
    一、国内区域水权交易实践考察
        (一)东阳-义乌跨区域水权交易
        (二)河南省跨流域水权交易试点
        (三)广东省上下游水权交易试点
    二、我国区域水权交易的制度困境
        (一)水权交易的相关立法不够完善
        (二)监督管理制度薄弱
        (三)水资源价格机制不合理
        (四)水事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
        (五)区域水权交易中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完善
第三章 国外水权交易制度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水权交易制度实践考察
        (一)美国水权交易制度实践
        (二)澳大利亚水权交易制度实践
        (三)智利水权交易制度实践
        (四)墨西哥、秘鲁水权交易制度实践
    二、国外水权交易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一)通过完善的立法规范水权交易活动
        (二)明晰水资源的权属
        (三)重视保护水环境和第三方的利益
        (四)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
        (五)结合本国国情并取得公众支持
第四章 我国区域水权交易制度建言
    一、完善水权交易的立法体系
    二、健全水权交易市场监督管理制度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定价机制
    四、建立完善的水权交易纠纷处理制度
    五、完善区域水权交易中的生态补偿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期权视角的水权交易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水期权与水权交易的关系
        1.2.2 水期权交易相关研究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本章小节
2 我国水市场和水权交易发展状况分析
    2.1 我国水市场的发展状况分析
        2.1.1 我国水市场发展状况
        2.1.2 我国水市场的特点
    2.2 我国水权交易的发展状况分析
    2.3 我国现有水权交易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2.4 本章小节
3 基于期权视角的水权交易模式分析
    3.1 水期权交易的应用基础
        3.1.1 水期权应用的基本前提
        3.1.2 水期权的应用意义
    3.2 水期权交易的基本内容分析
        3.2.1 水期权的内涵
        3.2.2 水期权交易的主体
        3.2.3 水期权交易流程
        3.2.4 水期权定价方法
    3.3 水期权交易的成本收益模型
        3.3.1 水期权交易的成本
        3.3.2 水期权交易的收益
    3.4 本章小节
4 以“引汉济渭”工程为例的实证分析
    4.1 “引汉济渭”工程概况
    4.2 “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水资源现状
        4.2.1 “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水资源供给现状
        4.2.2 “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2.3 “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水资源存在问题
    4.3 “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水资源预测
        4.3.1 灰色预测原理
        4.3.2 “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水资源需求预测
        4.3.3 “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水资源供给预测
        4.3.4 “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水资源缺口预测
    4.4 水期权交易的成本收益分析
        4.4.1 实证分析对象
        4.4.2 成本收益分析
    4.5 本章小节
5 基于期权视角的水权交易的政策建议
    5.1 建立和完善水权确权登记制度
    5.2 完善节水政策
    5.3 适时开展中短期水期权交易
    5.4 明确水期权交易的基本原则
    5.5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5.6 本章小节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基于节水增效目标的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权交易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模型的建立
    1.1 总体思路
    1.2 基于节水目标的可交易水权核算方法
    1.3 基于效益最优的水权交易模型构建
        1.3.1 区域水权交易模型构建
        1.3.2 水权交易方案优选
2 应用实例
    2.1 研究区基本情况
    2.2 可交易水权量化
    2.3 行政区层面水权交易方案的生成及结果
3 结语

(4)我国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1.4.1 构建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博弈模型
        1.4.2 构建了供需兼顾的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
        1.4.3 从多水源供水角度对天津市跨地区调水水价进行测算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相关概念研究
        2.1.2 水价相关问题研究
        2.1.3 跨地区调水定价问题研究
        2.1.4 多水源供水问题研究
        2.1.5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水资源供求理论
        2.2.2 准公共物品理论
        2.2.3 价格规制理论
第3章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博弈分析
    3.1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系统概述
        3.1.1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系统的构成
        3.1.2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系统的特点
    3.2 调水区和受水区之间的博弈关系
        3.2.1 模型基本假设
        3.2.2 没有政府参与的调水区和受水区间的博弈分析
        3.2.3 政府参与的调水区和受水区间的博弈分析
        3.2.4 模型结果分析
    3.3 调水企业和受水区之间的博弈关系
        3.3.1 模型基本假设
        3.3.2 完全信息下调水企业和受水区间的博弈分析
        3.3.3 不完全信息下调水企业和受水区间的博弈分析
        3.3.4 模型结果分析
    3.4 调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
        3.4.1 模型基本假设
        3.4.2 博弈模型构建
        3.4.3 模型结果分析
    3.5 基于同一受水区的不同调水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
        3.5.1 模型基本假设
        3.5.2 博弈模型构建
        3.5.3 模型结果分析
第4章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原则、影响因素和目标
    4.1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原则
        4.1.1 成本与收益原则
        4.1.2 市场与政府原则
        4.1.3 公平与效率原则
    4.2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影响因素
        4.2.1 供水方因素
        4.2.2 需水方因素
        4.2.3 政府因素
        4.2.4 水权交易市场因素
    4.3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目标
        4.3.1 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4.3.2 保证跨地区调水系统良性运营
        4.3.3 促进节约用水
        4.3.4 实现社会收益最大化
第5章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及影响分析
    5.1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的构建原则与假设
        5.1.1 定价模型构建原则
        5.1.2 定价模型基本假设
    5.2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的构建
        5.2.1 模型构建
        5.2.3 模型结果分析
    5.3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的影响效应分析
        5.3.1 定价模型对调水企业的影响
        5.3.2 定价模型对受水区的影响
        5.3.3 定价模型对社会效益的影响
第6章 案例分析:天津市受水区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水价测算
    6.1 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基本情况
        6.1.1 南水北调工程基本情况
        6.1.2 引滦入津工程基本情况
    6.2 天津市水资源供需情况分析
        6.2.1 天津市水资源供需现状
        6.2.2 天津市供水量预测
        6.2.3 天津市需水量预测
    6.3 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单位供水成本
        6.3.1 南水北调工程单位供水成本
        6.3.2 引滦入津工程单位供水成本
    6.4 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水价测算
        6.4.1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引滦入津工程的影响
        6.4.2 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水价计算
        6.4.3 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水价分析
第7章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若干建议
    7.1 推行准市场定价模式
        7.1.1 政府定价模式的缺陷
        7.1.2 市场定价模式的缺陷
        7.1.3 准市场定价模式的涵义和构建
    7.2 加强定价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7.2.1 加强供水成本的核算
        7.2.2 加强对需水方的调研
        7.2.3 加强对调水工程问关系的管理
        7.2.4 加强政府对定价的监督
    7.3 完善水权交易体系
        7.3.1 建立水权交易市场
        7.3.2 完善水权交易制度
        7.3.3 建立水权交易监管机构
        7.3.4 设置水权交易组织机构
    7.4 完善水资源定价的法律法规
        7.4.1 我国现行水资源定价的法律法规
        7.4.2 水资源定价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之处
        7.4.3 完善水资源定价法律法规的基本思路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提出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工程联合定价的必要性
        8.1.2 通过博弈分析理清了定价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8.1.3 通过博弈分析提出了影响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四个因素
        8.1.4 构建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
        8.1.5 测算了天津市受水区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的水价
    8.2 研究不足
        8.2.1 研究资料获取的局限性影响了研究的准确性
        8.2.2 定价模型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少影响了研究的广度
    8.3 研究展望
        8.3.1 多因素影响下的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研究
        8.3.2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对于受水区终端水价的传导与影响
        8.3.3 不同定价方式下的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水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水资源管理
        二、关于水权制度研究
        三、关于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第四节 创新与展望
第二章 水权基本理论
    第一节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一、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二、用水库兹涅茨曲线和用水经济增长弹性规律:用水趋势分析
        三、水资源管理
    第二节 水资源特性的制度分析
        一、公共物品理论
        二、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水资源特性分析
    第三节 水权特性的制度分析
        一、现代产权理论
        二、产权的基本特征及功能
        三、水权特性分析
第三章 国外水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第一节 国外基本水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一、滨岸权原则
        二、优先占用权原则
        三、比例分享原则
        四、绝对所有权、合理使用权与相对所有权原则
        五、公共水权原则
        六、可交易水权原则
    第二节 国外水权交易与水市场建设
        一、水权交易
        二、水市场建设
    第三节 国外水价体系的建立
        一、水价体系类型
        二、水价构成
        三、国外水价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四节 国外水权制度建设的经验及典型国家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二、探索建立科学的水权制度
        三、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
        四、国外水权制度建设经验对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的启示
第四章 中国水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状况
        一、中国水权思想历史沿革
        二、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现状
    第二节 中国水权初始分配实践
        一、水权初始分配发展历程
        二、水权初始分配方式
        三、水权初始分配基础工作及典型案例
    第三节 水权交易实践
        一、水权交易实践总体分析
        二、水权交易典型案例
    第四节 水价实践
        一、发展阶段划分
        二、法律依据
        三、水价体系构成
    第五节 中国水权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中国水权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水权制度建设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第五章 中国水权分配与交易实证研究
    第一节 水权初始分配水价实证研究一湖北农业供水两部制水价问题研究
        一、基本情况
        二、理论模型
        三、实证分析
        四、对策建议
    第二节 跨区域水权交易实证研究—南水北调水权研究
        一、南水北调水市场构建
        二、南水北调后水资源对郑州市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研究
    第三节 跨行业水权交易实证研究—农业水权向工业水权转让研究
        一、农业水权向工业水权转让可行性研究
        二、农业水权补偿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中国水权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一、水资源配置均衡分析与制度优化
        二、政府管制优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三、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第二节 建立健全水权初始分配体系
        一、水权初始分配原则
        二、水权初始分配体系的建设
        三、水权初始分配的关键环节
    第三节 建立健全水权交易体系
        一、水权交易的动因及效应
        二、可交易水权分析
        三、水市场建设
    第四节 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一、水价的科学内涵
        二、影响水价形成的关键因子
        三、水价体系构建
    第五节 加强水法规体系建设
        一、明确界定水权概念
        二、建立水权界定和交易法规体系
        三、尝试建立水资源使用权划拨、出让、转让制度
        四、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
    2.1 我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2.1.1 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2.1.2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2.1.3 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2.2 我国农业水资源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
        2.2.1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2.2.2 中国水资源与现代农业发展
        2.2.3 中国水利建设发展的历程
    2.3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环境的影响与挑战
        2.3.1 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国情
        2.3.2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
        2.3.3 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3.4 中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
第三章 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
    3.1 水利工程技术的作用与局限
        3.1.1 跨流域调水工程与水资源危机
        3.1.2 南水北调工程布局
        3.1.3 南水北调的矛盾与困境
        3.1.4 南水北调不能缓解水资源危机
    3.2 灌溉水资源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
        3.2.1 从南涝北旱和秋涝春旱看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方略
        3.2.2 解决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方略
    3.3 利用水权市场优化配置农用水资源
        3.3.1 水资源与农业发展
        3.3.2 中国的农用水权制度
        3.3.3 农用水权制度的选择
        3.3.4 农用水权的期权配置
        3.3.5 水权市场在农用水配置中的作用
第四章 国内外农业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4.1 中国农村水资源管理的制度问题现状
        4.1.1 我国现行水资源管理存在的制度缺陷分析
        4.1.2 农村社区在水资源管理实践中参与权利的缺失
        4.1.3 基于相关利益群体分析水资源管理中参与的缺失
    4.2 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进程
        4.2.1 以单目标开发为主的水利建设时期
        4.2.2 以多目标开发为主的大规模水利建设时期
        4.2.3 以现代水管理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时期
        4.2.4 人与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时期
    4.3 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主要特点
        4.3.1 治水思想的现代化
        4.3.2 工程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
        4.3.3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4.3.4 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
    4.4 国外水资源管理经验借鉴
        4.4.1 国际水资源管理趋势
        4.4.2 发达国家水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相关要素分析
    4.5 中国与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差异
        4.5.1 防洪减灾保障能力
        4.5.2 抗旱减灾保障能力
        4.5.3 供水普及与保障能力
        4.5.4 水环境及生态安全建设
        4.5.5 科技进步与用水效率
        4.5.6 水法制建设和体制创新
        4.5.7 水利发展机制
        4.5.8 能力建设与水利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五章 适应气候变化的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政策
    5.1 推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保障措施
        5.1.1 气候变化公众意识
        5.1.2 机构和体制建设
        5.1.3 中国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
    5.2 水资源循环经济理论
        5.2.1 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的意义
        5.2.2 节约用水
        5.2.3 水资源循环经济的生活减量化模式
    5.3 水资源健康循环经济管理机制
        5.3.1 人类社会用水循环
        5.3.2 水环境恢复机制与方略
        5.3.3 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概述
        5.3.4 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的原则
        5.3.5 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的方法
        5.3.6 推动水资源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5.4 水循环与气候变化应对机制
        5.4.1 水循环机制
        5.4.2 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分工,建立三元应对机制
    5.5 全新的水文伦理观:与水共存
        5.5.1 地方性知识的价值——以中国哈尼族梯田稻作为例
        5.5.2 灌溉管理的成功因素——保持传统对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5.6 农村社区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理想
        5.6.1 宏观层面的农村社区参与水资源管理
        5.6.2 社区层面的农民参与水资源管理
    5.7 水资源管理参与模式
        5.7.1 水资源管理中权利配置的善治理论
        5.7.2 善治视角的水资源管理参与模式
    5.8 “养护者受益”下的水法研究
        5.8.1 水资源的“公地的悲剧”现状以及现行法律制度的缺失
        5.8.2 现行法律制度下水资源污染之成因分析:基于权能的视角
        5.8.3 水资源法律制度的重构:“养护者受益”原则之确立
第六章 结论
    6.1 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6.2 加强水量、水质和重视生态环境用水的管理
        6.2.1 钢铁、煤炭在中国具有显着的地位,未来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发展争水矛盾将更加突出
        6.2.2 加强对农业水权的保护,保障基本农田用水;全额征收农业开采深层地下水水资源费,逐步限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用于灌溉直至禁采
    6.3 健全水资源产权制度
    6.4 完善水资源水权市场制度体系
    6.5 创新新型的水资源价格管理机制
        6.5.1 水价和水资源费标准严重偏离水价值,不利于节水
        6.5.2 依据行业水经济价值合理提高第二、第三产业水价,利用价格杠杆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和用水效率
        6.5.3 大力推行农业用水计量,适度提高农用水价,按方收费按亩返还,促进节约用水
    6.6 建立和完善水资源法律制度
    6.7 重视水资源管理的社会资本投入——自愿节约合作机制
    6.8 加强水资源科学技术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我国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2.1 水权管理模式的分类
        1.2.2 水权管理行政模式分析
        1.2.3 水权管理市场模式探讨
        1.2.4 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选择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跨流域调水
        1.3.2 水权管理
        1.3.3 准市场模式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水权管理模式
        1.4.2 水权管理与水权制度
        1.4.3 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
    §1.5 国外水权管理的实践
        1.5.1 美国的水权管理
        1.5.2 澳大利亚的水权管理
        1.5.3 美国、澳大利亚水权管理的经验
    §1.6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混合经济理论
        2.1.1 混合经济的主要含义
        2.1.2 混合经济的实质
        2.1.3 跨流域调水管理的市场化
    §2.2 公共物品理论
        2.2.1 公共物品及其供给
        2.2.2 跨流域调水管理及其多元供给
    §2.3 产权理论
        2.3.1 产权及其制度功能
        2.3.2 水权制度的发展
        2.3.3 跨流域调水管理的产权运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多元目标
    §3.1 经济目标
        3.1.1 跨流域调水的经济意义
        3.1.2 水权市场的构成要素
    §3.2 环境目标
        3.2.1 跨流域调水的环境影响
        3.2.2 水权市场与水环境安全
    §3.3 社会目标
        3.3.1 跨流域调水的社会影响
        3.3.2 水权市场与公平正义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模型分析
    §4.1 水权科层结构模型
        4.1.1 制度科层概念模型
        4.1.2 水权科层概念模型
        4.1.3 跨流域调水水权制度科层模型
    §4.2 市场化的水权管理体系
        4.2.1 国有水权的运作
        4.2.2 区域水权的运作
        4.2.3 集体水权的运作
    §4.3 水权市场的博弈分析
        4.3.1 水权管理行政模式的低效率
        4.3.2 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绩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构建
    §5.1 水权初始分配制度的改革
        5.1.1 有效转变政府职能
        5.1.2 积极进行水权协商
    §5.2 水权市场组织制度的建设
        5.2.1 创新水权管理体制
        5.2.2 搭建水权交易平台
    §5.3 水价制度的明晰
        5.3.1 明确水资源定价方法
        5.3.2 实现水价的综合运用
    §5.4 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5.4.1 变革生态补偿方式
        5.4.2 实施水权生态补偿
        5.4.3 开展横向转移支付
        5.4.4 设立生态补偿基金
    §5.5 水权法律制度的健全
        5.5.1 明确水权制度的内涵
        5.5.2 厘定水权交易的原则
        5.5.3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的实例分析
    §6.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6.1.1 工程概况
        6.1.2 管理体制的设计
        6.1.3 水权市场的运作
        6.1.4 水银行建设
        6.1.5 生态补偿的展开
    §6.2 引滦入津工程
        6.2.1 工程简介
        6.2.2 管理体制改革
        6.2.3 水权市场建设
        6.2.4 水价的完善
        6.2.5 水权生态补偿的运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准市场模式是多元目标体系
        7.1.2 准市场模式的关键是引入水权市场
        7.1.3 准市场模式有确定的路径
        7.1.4 准市场模式具有普遍适用性
    §7.2 研究特色
        7.2.1 明确了准市场模式的管理样式
        7.2.2 指明了准市场模式的制度结构
        7.2.3 揭示了准市场模式的运行机制
    §7.3 主要创新点
        7.3.1 形成了准市场模式的理论体系
        7.3.2 确立了跨流域调水水权制度科层模型
        7.3.3 证明了准市场模式的绩效
        7.3.4 明晰了水权生态补偿的运作过程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水权银行的建设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内容结构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标与预期创新
2 水权银行的构造与功能
    2.1 水权银行概说
    2.2 水权银行的基本构造
    2.3 水权银行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3 水权银行的运作机制
    3.1 水权银行的存水机制
    3.2 水权银行的贷水机制
    3.3 水权银行的水息机制
    3.4 水权银行的运行—三种机制的合力作用
4 水权银行的监管机制
    4.1 水权银行风险概述
    4.2 博弈视角下的水权银行监管机制
    4.3 水权银行的监管体系构建
5 黄河水权银行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5.1 黄河流域概况
    5.2 黄河流域成立水权银行的必要性
    5.3 黄河水权银行的建设思路
    5.4 黄河水权银行建设与管理的配套措施
6 南水北调水权银行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6.1 南水北调工程
    6.2 美国加州“水银行”对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启示
    6.3 南水北调水权银行的构建
    6.4 政府在南水北调水权银行管理中的作用
7 地下水水权银行建设与管理研究
    7.1 地下水资源概述
    7.2 我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7.3 实施含水层人工补给,构建地下水水权银行
    7.4 地下水水权银行的建设与运作思路
    7.5 对地下水水权银行的管理
8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的实际创新
    8.3 未来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水权银行贷水合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其他科研情况

(9)邯郸市水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成果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2章 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体制、模式及手段
    2.1 水资源管理理论
        2.1.1 “以需定供”水资源管理理论
        2.1.2 “以供定需”水资源管理理论
        2.1.3 基于宏观经济系统的水资源管理理论
        2.1.4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理论
        2.1.5 基于“三生”需水的水资源管理理论
    2.2 水资源管理的基本体制
    2.3 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模式
    2.4 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措施
        2.4.1 用水计划管理
        2.4.2 价格管理
        2.4.3 水权管理
        2.4.4 水工程管理模式
第3章 基于水账户理论的邯郸市水资源形势分析
    3.1 邯郸市自然环境基本特点
        3.1.1 地貌、土壤、植被
        3.1.2 气候
    3.2 邯郸市水文与水资源资源情况
        3.2.1 邯郸市水资源总量及时空动态分布情况
        3.2.2 邯郸市河流水系与出入境水量
    3.3 邯郸市水利工程及水资源开发情况
        3.3.1 水利工程情况
        3.3.2 水资源开发情况
        3.3.3 水资源开发与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基于水帐户理论的邯郸市水资源利用分析
        3.4.1 水帐户理论概述
        3.4.2 基于水帐户理论的邯郸市水资源利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邯郸市水资源管理模式探讨——用水计划与水权市场化相结合的流域管理模式
    4.1 邯郸市水资源管理的现状
    4.2 邯郸市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两部制水价模式与多水源竞争定价模式探讨
        4.3.1 基于南水北调的两部制水价模式
        4.3.2 邯郸市多水源竞争定价模式
    4.4 基于南水北调的水银行与分层次水权交易模式探讨
        4.4.1 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银行模式
        4.4.2 邯郸市分层次水权交易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邯郸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5.1 西部山区水利模式
    5.2 中部平原井渠结合模式
    5.3 东部平原地下微咸水利用模式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水权交易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框架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权交易的基本理论
    2.1 产权理论
    2.2 水权的界定
    2.3 水权交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初始水权配置机制
    3.1 集中分配机制
    3.2 市场分配机制
    3.3 分层混合分配机制
    3.4 算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实物期权的水权定价
    4.1 水价的概述
    4.2 传统水权定价方法
    4.3 水权期权定价模型
    4.4 水权期权交易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水权管理
    5.1 委托代理基本理论
    5.2 水权管理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5.3 水权管理中激励机制研究
    5.4 政策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
    6.1 南水北调的基本概况
    6.2 水权期权定价
    6.3 水权期权交易模式
    6.4 水权管理体制
    6.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南水北调工程将成为世界最大水权交易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区域水权交易制度研究[D]. 富云祥. 烟台大学, 2020(06)
  • [2]基于期权视角的水权交易模式研究[D]. 谷耀鹏.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4)
  • [3]基于节水增效目标的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权交易模型[J]. 张建岭,窦明,赵培培,李桂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7(10)
  • [4]我国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研究[D]. 黄芳. 天津财经大学, 2014(08)
  • [5]中国水权制度研究[D]. 刘家君. 武汉大学, 2014(06)
  • [6]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D]. 张秀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12)
  • [7]我国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研究[D]. 才惠莲. 中国地质大学, 2012(03)
  • [8]水权银行的建设与管理研究[D]. 靳雪.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9]邯郸市水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式研究[D]. 陈彩虹. 河北工程大学, 2010(02)
  • [10]水权交易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D]. 刘妍. 天津大学, 2007(08)

标签:;  ;  ;  ;  ;  

南水北调工程将成为全球最大水权交易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