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鳄沙雷氏菌病原学特征分析

扬子鳄沙雷氏菌病原学特征分析

一、扬子鳄源沙雷氏菌分离株的病原特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娜,戴伶俐,乌云塔娜,毕力格,赵世华,达来宝力格[1](2022)在《犊牛源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确定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家庭牧场犊牛腹泻的原因,并为该牧场犊牛腹泻的治疗提供药物选择方案。[方法]无菌采集发病犊牛肛拭子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腹泻犊牛肛拭子样本分离到1株细菌,经培养后菌落形态一致,通过革兰染色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鉴定确定该菌为雷氏普罗威登斯菌;该菌对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四环素、氯霉素、呋喃妥因8种药物表现为耐药;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2种药物表现为中度敏感;对头孢西丁、链霉素、哌拉西林、阿米卡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7种药物表现为敏感。[结论]该养殖场的犊牛腹泻是由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所致,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使用链霉素。

董靖,张露珊,张国栋,刘永涛,刘绍春,杨移斌,艾晓辉[2](2022)在《一株克氏原螯虾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分离鉴定与联合药敏试验》文中指出为了探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5—6月死亡的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本试验从患病克氏原螯虾肝胰腺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L20190509),通过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序列分析和进化树进行鉴定,通过琼脂扩散法测定了该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进一步研究了抗菌药物与天然化合物的联合抑菌作用。结果发现,该菌株对克氏原螯虾的半数致死浓度为9.27×104 CFU·mL-1,其生理生化特征与雷氏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rettgeri)一致,16S rRNA测序和进化树分析发现,分离株与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以上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雷氏普罗威登斯菌。进一步通过药敏试验发现该菌株对20种受试药物中的亚胺培南、头孢噻肟、恩诺沙星3种药物敏感,对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2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其他受试药物均不敏感。此外,联合抑菌试验发现氟苯尼考与厚朴酚联用具有协同抑菌作用。以上研究发现,分离株L20190509是一株能导致克氏原螯虾发病的病原菌,具有多重耐药性,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克氏原螯虾"五月瘟"的病因,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张卓[3](2021)在《断奶仔猪腹泻新病原-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发现、鉴定及其致病相关基因挖掘》文中指出

甄晓然[4](2019)在《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弧菌江苏株的分子分型及其拮抗菌筛选》文中认为急性肝胰腺坏死合综合症(Acute hepatopancreas necrosis syndrome,AHPNS)是近年来影响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2009年以来,AHPNS使得亚洲对虾产量大幅下降,给亚洲养虾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以凡纳滨对虾养殖为主的对虾养殖业亦受到较大冲击。2013年,全球水产养殖联盟(Global Aquaculture Alliance,GAA)发表声明,明确了AHPNS的病原体是副溶血弧菌。据报道,该病原菌通过效应蛋白PirA与PirB产生毒力,病虾消化器官颜色苍白,肝胰腺萎缩,空肠空胃,发病13天内死亡率可达到100%。目前对于AHPNS的致病机理尚未研究清楚,尚无有效的防治手段见诸报道。本文通过分离得到了不同来源的凡纳滨对虾AHPNS致病菌,进行了分子分型,获得江苏地区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通过致病性弧菌拮抗菌的筛选相关研究,为该病的生态防控提供技术资料。20172018年间,江苏省沿海地区连云港、盐城和南通等市部分养殖场出现不同程度的凡纳滨对虾急性死亡,发病对虾呈现为空肠空胃,肝胰胰萎缩或肿涨,表现出AHPNS发病的典型症状。从上述数十家养殖场采集不同苗种来源、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发病特点以及不同养殖模式的健康和疑似患AHPNS的凡纳滨对虾,无菌解剖其肝胰腺,分离得到642株细菌,分别采用急性肝胰腺坏死合综合症致病性相关基因pirAvp引物AP3以及细菌16S rRNA通用引物进行扩增,确认并获得28株凡纳滨对虾AHPNS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根据不同的来源、模式等对所得菌株进行了分类。应用脉冲场电泳(PFGE)技术,对28株分离自江苏省内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不同生长阶段的对虾AHPNS发病个体肝胰腺的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进行分子分型研究,最终得到了副溶血弧菌的4个主要的PFGE簇(G 1-G4),24个谱型,带型间相似性达到86.1%-100%,表明各菌株亲源关系较近,PFGE的分型结果与样品来源的生长地点、养殖模式、发病症状、苗种来源、对虾生长阶段等具有相关性,说明在江苏省内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的发生已经存在流行趋势。4个不同PFGE聚类簇的谱型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28株菌的来源、养殖模式、发病症状以及发病对虾不同生长阶段有关。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江苏省内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弧菌的PFGE数据资料,以便在预警防控过程中快速将不同发病样品或可疑对虾样品的副溶血性弧菌PFGE谱带与本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根据同一来源对虾个体具有共同的遗传物质,在PFGE谱带中表现出相同的指纹图谱这一原理,分析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研究某疾病的传染源、流行范围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疾病的预警预控,采取有效措施防控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从江苏南部沿海滩涂沉积物中分离得到252株细菌,以14株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症致病性副溶血弧菌为指示菌,初筛和复筛后,获得1株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H 0011;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为普罗威登斯菌。利用普罗威登斯菌H 0011对凡纳滨对虾进行高密度胁迫安全性试验结果,试验期间浸浴组和投喂组对虾状态良好,没有发病和死亡现象,该菌株对凡纳滨对虾是安全的。菌株H 0011的发酵工艺结果,该菌最佳发酵生长条件为温度为30℃、盐度为10‰、pH为8、培养时间为20 h。本文首次对江苏地区不同苗种、不同地区、不同生长时期、不同养殖模式、不同死亡特点的凡纳滨对虾进行了AHPNS致病性弧菌收集及分子分型,认为江苏省内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已形成流行趋势,为进一步开展江苏地区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技术资料;首次获得了对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具有防控作用的高效拮抗作用菌,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林俐[5](2018)在《扬子鳄源普通变形杆菌毒力因子鉴定与FliL基因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普通变形杆菌除分布于自然环境外,还存在于人和野生动物及家畜的肠道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引起人和动物的感染,引发尿道感染、菌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伤口感染、风湿关节炎及相关疾病等。近年来,有很多关于虾、中华鳖、石斑鱼等因普通变形杆菌感染并发病致死的报道。目前关于变形杆菌属细菌的致病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奇异变形杆菌和其尿路感染上,而与普通变形杆菌相关的研究较少,针对珍稀动物扬子鳄的普通变形杆菌感染研究更是鲜见。本实验室曾多次在发病的扬子鳄及扬子鳄卵上分离到普通变形杆菌,发病扬子鳄食欲不振,四肢关节肿胀,经过病理解剖可观察到严重肾脏损伤,肾脏、四肢关节的尿酸盐沉积。由于变形杆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道感染(UTI)细菌,且有研究证明其能引起风湿性疾病,泌尿道脏器损伤又会影响尿酸盐的正常排出,所以为探究普通变形杆菌与扬子鳄发病的之间关系,本研究拟对扬子鳄源普通变形杆菌进行毒力因子的研究。研究结果对防控扬子鳄普通变形杆菌感染、扬子鳄的健康人工养殖,对扬子鳄的物种保护有重要意义。2012-2013年间,本实验室从安徽宣城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发病扬子鳄或死亡身上分离的普通变形杆菌17株,保存备用。本研究对保存的菌株进行了毒力检测、变形杆菌常见毒力因子检测,得到了其中8株致病菌株的LD50,以及17株菌FliL、ZapA、HlyA、HpmA、HpmB、RopA基因的携带结果,其中FliL的检出率最高(17/17,100%),其他几种基因分别是 ZapA(9/17,52.9%),HlyA(0/17,0),HpmA(4/17,23.5%),HpmB(3/17,17.6%),RopA(10/17,58.8%)。试验结果表明扬子鳄源变形杆菌毒力与单个的毒力因子和不同的毒力因子组合没有显明的线性关系。但经由试验检测,找到了 17株菌株含有共同的与鞭毛相关的毒力因子FliL。FliL是Ⅱ类鞭毛操纵子中的主要基因,鞭毛与细菌的致病性直接相关。选取其中一株强毒株作为对象,对细菌进行FliL基因敲除,进一步探究。利用Red重组系统,首先以带有Kan抗性的pKD4质粒作为模板,构建FliL打靶片段。将带有Amp抗性pKD46质粒电转入普通变形杆菌XX2,获得重组菌XX2/pKD46。经由L-阿拉伯糖的诱导制备XX2/pKD46感受态细胞,并将打靶片段转入XX2/pKD46感受态细胞。在Red重组系统的作用下,细菌的基因和打靶片段进行重组,形成带有Kan抗性的XX2△FliL::Kan。再通过将pCP20质粒导入XX2△FliL::Kan,利用FLP酶去除XX2△FliL::Kan上的抗性基因,通过42℃培养去除温敏性pCD20质粒,得到缺失菌株XX2△FliL。通过构建互补质粒,再电转入XX2△FliL感受态细胞,构建缺失互补株XX2△FliL/P FliL。FliL野生株、缺失株和互补株的生长速度在前6 h没有明显区别,6 h后野生株相比FilL缺失株、Fi1L缺失株相比FilL互补株生长速率要快。为探究鞭毛FilL基因对扬子鳄源普通变形杆菌毒力的影响,对野生株、缺失株的运动性能和群游性能、毒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FliL对普通变形杆菌群游必不可少,但对运动不起作用。对小鼠的致病力,缺失株与野生株的LD50相差约100倍,表明鞭毛影响普通变形杆菌毒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普通变形杆菌与扬子鳄发病出现肾脏、四肢关节尿酸盐沉积症状进而导致死亡的原因,及治疗奠定基础。

胡智博[6](2018)在《扬子鳄Viperin蛋白抗病毒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Viperin蛋白是一种具有高效广谱抗病毒效应,并与内质网密切相关且受IFN诱导的生物大分子,属于干扰素刺激基因家族成员之一,研究证实Viperin蛋白能在干扰素及不同病毒等因素刺激下诱导表达并发挥抗病毒作用,参与细胞信号调节以及其他生物学相关作用。它在天然免疫中有重要地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Viperin蛋白的抗病毒功能的机制越来越完善,其他生物学功能也正在不断被发现,因此,自发现以来,Viperin的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扬子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距今已有2亿年的历史,在进化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对扬子鳄抗病毒能力以及免疫因子相关功能的了解,有助于自然保护区和野生扬子鳄疾病的控制和预防,保证扬子鳄的养殖科学、可持续化的发展。本研究通过扩增扬子鳄Viperin基因,用生物信息学相关方法对其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原核表达和真核表达来验证扬子鳄Viperin蛋白的抗病毒功能,以揭示其抗病毒功能的关键位点,对其免疫系统的完善认知将会对人类先天性免疫的研究产生重要意义。为研究扬子鳄Viperin基因的序列结构以及生物学功能,通过提取成年扬子鳄外周血液中的mRNA,经反转录得到cDNA,设计引物,对得到的cDNA进行PCR扩增,连接至pMD-19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经PCR鉴定呈阳性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对测序得到的序列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包括氨基酸序列分析、抗原性分析、进化树分析、同源性分析、以及蛋白结构和功能预测等。并将序列提交至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KY464129。扬子鳄Viperin基因的完整ORF序列为1011bp,共编码336个氨基酸,前18个氨基酸为信号肽。成熟蛋白的分子质量为38kDa,等电点为8.72。扬子鳄Viperin蛋白包含N端结构域、SAM结构域以及C端结构域。三级结构显示,该蛋白主要由8段α螺旋,8段β折叠组成,与经典Viperin蛋白的结构一致,均为TIM桶状结构。通过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扬子鳄Viperin基因与湾鳄同源性最高,为96.4%,在进化树处于同一分支。对扬子鳄不同组织中Viperin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和分析。发现Viperin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血液,小肠,肝脏,肾脏,心脏和肌肉组织。不同年龄组血液中Viperin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有差异,试验结果为扬子鳄Viperin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和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将Viperin基因片段与pET-28a进行连接,原核表达并纯化蛋白后免疫新西兰兔,收集免疫4次的血清并通过ELISA效价测定,成功制备出Viperin的多克隆抗体。将Viperin完整基因和截短体分别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 A上,转染至鸡成纤维细胞内,用新城疫病毒感染已转染扬子鳄Viperin的鸡成纤维细胞,以检测Viperin蛋白的抗病毒能力,发现Viperin完整蛋白的抗病毒能力最高,N端截断Viperin蛋白也具有一定的抗病毒能力,而C端截断的Viperin蛋白几乎没有抗病毒能力,抑制率实验结果显示完整Viperin蛋白对于鸡成纤维细胞感染新城疫病毒出现100%细胞病变时有83.75%的抑制率,N端截断Viperin有23.75%的抑制率,而C端截断Viperin的抑制率几乎没有,为2.3%。证明C端对扬子鳄Viperin蛋白抗的病毒能力有关键作用,以及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确定了 Viperin定位在细胞质中,为今后研究扬子鳄Viperin的抗病毒机制奠定基础。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了扬子鳄Viperin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特点,探索了 Viperin在体内的表达量和体外抗病毒功能初步研究,发现扬子鳄Viperin和其他物种的Viperin具有同样的抗病毒功能特征,为更深入的研究Viperin的功能和先天免疫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扬子鳄的疾病预防和科学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保障。

李林俐,胡智博,费荣梅,周永康[7](2016)在《扬子鳄雷氏普罗威登斯菌与毗邻颗粒链菌混合感染病例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确定2015年3月初南京市汤山某扬子鳄生态园大量越冬末期扬子鳄发病甚至死亡的原因,并为扬子鳄健康养殖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对发病与死亡的扬子鳄进行可疑病原菌的实验室检测,并通过药敏试验等对该病的控制与治疗提出建议。根据微生物学诊断、16S r RNA序列分析、动物试验等结果,可以判定造成此次扬子鳄发病及大量死亡的原因是由越冬期间抵抗力下降,并混合感染雷氏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rettgeri)、毗邻颗粒链菌(Granulicatella adiacens)所导致的。本次在扬子鳄中发现此混合感染提示,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毗邻颗粒链菌能在异常环境和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感染扬子鳄,并造成重大损失。

陶立,蓝显利,李军,马春霞,蓝金红,黄明学,兰美益,闭炳芬,陈泽祥,杨威[8](2016)在《山羊呼吸系统疾病病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调查广西省某山羊场一起羊呼吸道疾病的病原,本试验采取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观察、病原分离鉴定、生化试验、PCR及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对病原进行分析,并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防控。结果表明,从病死山羊的肺脏组织中分离出MS1和MS2两株革兰氏阴性的致病杆菌,分离培养或PCR检测发现支原体、流感病毒和寄生虫均为阴性。MS1菌株生化特性符合黏质沙雷氏菌,其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登录的黏质沙雷氏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9%以上;MS2菌株生化特性符合大肠杆菌,其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登录的大肠杆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9%以上,两株菌对小白鼠均具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黏质沙雷氏菌均对壮观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和新霉素高度敏感,用高敏药物卡那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等相关措施进行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唐名艳[9](2013)在《扬子鳄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及细菌性病原鉴定》文中研究说明一、扬子鳄的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对于扬子鳄的健康养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从未被报道过。对来自安徽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ARCCAR)冬眠深期和后期三种年龄段(成年体、亚成年体、幼体)扬子鳄的血液各30份,进行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及分析。在冬眠深期,血清生化指标胆固醇、尿酸、球蛋白浓度在三种年龄段扬子鳄之间差异显着p<0.05),表明扬子鳄的血清生化指标受年龄段的影响。三种年龄段扬子鳄的一些血液学指标值(血栓细胞数,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碱粒细胞在白细胞总数中的百分比)和血清生化指标值(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活性、钙离子)在两冬眠阶段差异显着(p<0.05),表明扬子鳄的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受冬眠阶段的影响。在冬眠后期,亚成年体和幼体尿酸、球蛋白浓度,白细胞数显着升高p<0.001)以及钙磷比率、白蛋白浓度的显着下降p<0.001),据此推测在人工冬眠环境下亚成年体和幼体的肾脏可能受到了损伤。二、扬子鳄卵在人工孵化时,胚胎易在早期出现死亡。本实验对扬子鳄卵源细菌进行分离鉴定,为探寻扬子鳄胚胎易在早期出现死亡与细菌病原的关联,做一些前期工作。从ARCCAR采集28枚死胚,16枚未受精卵,4份雏鳄刚出壳时的羊水进行细菌分离鉴定。28枚死胚有26枚带菌。死胚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肠杆菌(Enterobacter)、气单胞菌(Aeromonas)、变形杆菌(Proteus)、克雷伯菌(Klebsiella)的带菌率分别为57.1%(16/28)、28.5%(8/28)、28.5%(8/28)、21.4%(6/28)、21.4%(6/28)、10.7%(3/28)、10.7%(3/28)。16枚未受精卵带菌率100%。变形杆菌、肠杆菌、柠檬酸杆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在未受精卵中的带菌率分别为43.75%(7/16)、37.5%(6/16)、25%(4/16)、12.5%(2/16)、6.25%(1/16),嗜麦寡养单胞菌、克雷伯菌、泛菌(Pantoea)、沙雷氏菌(Serratia)在未受精卵中的带菌率均为18.75%(3/16)。4份羊水带菌率100%,肠杆菌、柠檬酸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克雷伯菌在羊水中带菌率分别为100%(4/4),50%(2/4),25%(1/4),25%(1/4)。假单胞菌或气单胞菌在死胚中的带菌率为78.6%(22/28),未受精卵中为18.75%(3/16),羊水中未分离到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三、从病死幼鳄的肾脏、直肠、血液,成年鳄的病变卵巢和肺分离鉴定出7株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分离自死胚和未受精卵中的10株变形杆菌,均鉴定为普通变形杆菌。本实验对17株普通变形杆菌进行毒力测定,肠杆菌基因间保守重复序列(ERIC-PCR)和外膜蛋白分型,药敏实验。菌株XX2、XS2、XS1、WL16、 WL9、SP1、SP11、SP13对小鼠的LD50(CFU/mL)分别为2.5×106、5.0×106、5.0×106、1×109、6.8×108、5.5×108、6.8×108、5.5×108。 ERIC-PCR能扩增出2至6个大小在100bp到3000bp之间的条带,把17株变形杆菌分成4大群和6小类。外膜蛋白SDS-PAGE显示出3至6个大小在20kD到130kD之间的条带,把17株变形杆菌分成5大群和7小类。两种分型方法均体现较好的分型能力,但没有相关性,均不能将致病力不同的菌株分开。17株菌株对头孢曲松、亚胺培南、氨曲南、头孢吡肟、庆大霉素、替卡西林+棒酸的耐药率为0;对头孢唑啉、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替卡西林耐药率为100%,对羧苄青霉素、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也较高,分别为41.1%、58.8%、70.5%;对卡那霉素、环丙沙星、链霉素、哌拉西林、阿莫西林+棒酸、诺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7.6%、11.7%、11.7%、11.7%、5.8%、5.8%。

刘佩红,沈莉萍,沈素芳,顾永熙,徐春忠,姜传坤,包超一[10](2001)在《扬子鳄源沙雷氏菌分离株的病原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一起以呼吸系统 (肺 )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死亡扬子鳄中分离出 3株沙雷氏菌。其培养性状及生化特性基本一致 ,均可产生暗黄色色素。动物实验证明 ,分离株对小鼠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且从死亡例中回收到相应细菌。本次实验表明 ,沙雷氏菌已不再单单是人医上一类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它亦可引起野生动物的发病死亡 ,应在兽医界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扬子鳄源沙雷氏菌分离株的病原特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扬子鳄源沙雷氏菌分离株的病原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犊牛源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待检病料
        1.1.2 试验试剂
        1.1.3 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病原菌分离培养
        1.2.2 菌株生理生化鉴定
        1.2.3 菌株16S r DNA鉴定
        1.2.4 药敏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培养特性
    2.2 菌株生化鉴定结果
    2.3 菌株16S r DNA鉴定
    2.4 药敏试验结果
3 讨论

(2)一株克氏原螯虾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分离鉴定与联合药敏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细菌分离和纯化
    1.3 分离株毒力试验
    1.4 生理生化鉴定
    1.5 细菌分子鉴定
    1.6 药敏试验
    1.7 联合抑菌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株的培养特性
    2.2 回归感染试验
    2.3 生化鉴定结果
    2.4 16S rRNA序列分析
    2.5 药敏试验结果
    2.6 体外联合抑菌作用
3 讨论

(4)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弧菌江苏株的分子分型及其拮抗菌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分子分型技术
        1.1.1 质粒酶谱分型法
        1.1.2 DNA限制性内切酶法
        1.1.3 核糖体分型(Ribotyping)
        1.1.4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
        1.1.5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片段(RAPD)
        1.1.6 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PCR(Rep-PCR)
        1.1.7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1.1.8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1.2 微生物防治对虾病害的研究进展
        1.2.1 分泌抗菌物质
        1.2.2 微生物改变对虾体内外环境
        1.2.2.1 微生物作为水质改良剂
        1.2.2.2 微生物调节对虾体内微生态平衡
        1.2.3 提高对虾免疫力
        1.2.4 营养争夺
        1.2.5 展望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AHPNS致死性弧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2.1.3 主要器材及设备
        2.1.4 主要试剂
        2.1.5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2.1.6 AHPNS病原菌的确认及鉴定
    2.2 结果
        2.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2.2.2 AHPNS病原菌的确认及鉴定
    2.3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AHPNS副溶血弧菌的PFGE分子分型
    3.1 实验仪器和材料
        3.1.1 实验所用菌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1.4 实验试剂及其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菌培养
        3.2.2 胶块的制备
        3.2.3 细胞的裂解
        3.2.4 洗胶块
        3.2.5 胶块内DNA的酶切
        3.2.6 制胶和加样
        3.2.7 电泳
        3.2.8 获取图像
        3.2.9 数据的分析
    3.3 结果
        3.3.1 28株副溶血弧菌的PFGE分子分型结果
        3.3.2 28株副溶血弧菌PFGE簇不同地点的分布
        3.3.3 28株副溶血弧菌PFGE簇不同生长时期的分布
        3.3.4 28株副溶血弧菌PFGE簇不同养殖模式的分布
        3.3.5 28株副溶血弧菌PFGE簇不同发病特点的分布
        3.3.6 28株副溶血弧菌PFGE簇不同苗种分布
    3.4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对虾致病性弧菌拮抗菌的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所用仪器及设备
        4.1.3 主要生化试剂
        4.1.4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配置
        4.1.5 实验方法
        4.1.5.1 拮抗菌分离与筛选
        4.1.5.2 菌株鉴定
        4.1.5.3 菌株安全性试验
        4.1.5.4 菌株生长特性
        4.1.6 结果
        4.1.6.1 拮抗菌的分离筛选
        4.1.6.2 菌株鉴定
        4.1.6.2.1 菌株的形态特征
        4.1.6.2.2 生理生化结果
        4.1.6.2.3 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4.1.6.3 安全性实验
        4.1.6.4 菌株的生长特性
    4.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扬子鳄源普通变形杆菌毒力因子鉴定与FliL基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扬子鳄的研究进展
        1 扬子鳄分类学
        2 扬子鳄行为学
        3 野生扬子鳄分布
        4 野生扬子鳄保护
        5 扬子鳄人工繁殖与养殖
        6 扬子鳄疾病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变形杆菌的研究进展
        1 概述
        2 变形杆菌分类学
        3 变形杆菌形态结构特点
        4 变形杆菌环境分布
        5 变形杆菌实验室鉴定
        5.1 变形杆菌的分离
        5.2 变形杆菌属种间生化反应鉴别
        6 变形杆菌临床感染
        6.1 尿路感染
        6.2 菌血症
        6.3 风湿关节炎
        6.5 伤口感染
        6.6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7 变形杆菌的毒力因子
        7.1 尿素酶
        7.2 鞭毛
        7.3 溶血素
        7.4 菌毛
        7.5 蛋白酶
        7.6 其他
        8 变形杆菌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常见的基因敲除技术
        1 基于基因同源重组的基因敲除
        2 基于插入突变的基因敲除
        3 基于RNAI的基因敲除
        4 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敲除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扬子鳄源普通变形杆菌毒力因子检测与分析
        1 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引物设计
        2 方法
        2.1 普通变形杆菌的鉴定
        2.2 致病性实验
        2.2.1 预实验
        2.2.2 细菌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
        2.3 毒力因子的检测
        3 结果
        3.1 普通变形杆菌鉴定结果
        3.2 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
        3.3 扬子鳄源变形杆菌毒力因子的检测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扬子鳄源普通变形杆菌FLIL基因敲除及特性分析
        1 材料
        1.1 菌株与质粒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构建FLIL同源重组片段
        2.2 制备重组菌XX2/PKD46
        2.3 XX2/PKD46感受态细胞制备及点转化
        2.4 XX2△FLIL::CAT卡那抗性消除
        2.5 FLIL基因缺失株的互补株构建
        2.6 生长曲线测定
        3 结果
        3.1 缺失株PCR鉴定
        3.2 互补株构建
        3.3 生长曲线测定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扬子鳄源普通变形杆菌FILL基因对毒力的影响
        1 材料
        1.1 菌株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细菌群集和运动力测定
        2.2 致病性实验
        3 结果
        3.1 细菌群游和运动
        3.2 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本研究中所用到的载体结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扬子鳄Viperin蛋白抗病毒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扬子鳄的研究进展
        1 扬子鳄的概况
        2 扬子鳄的疾病
        3 扬子鳄的免疫学研究现状
        4 研究扬子鳄免疫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Viperin的研究进展
        1 概述
        2 Viperin蛋白的结构特征
        3 产生机制
        4 信号转导
        5 生物学功能
        6 抗病毒功能
        7 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扬子鳄Viperin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引物设计
        2 实验方法
        2.1 总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2.2 基因克隆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扬子鳄Viperin基因的扩增
        3.2 测序结果与序列分析
        3.3 扬子鳄Viperin基因的同源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扬子鳄Viperin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表达载体pET-28a-Viperin的构建及阳性质粒的鉴定
        2.2 原核表达
        2.3 重组蛋白的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分析鉴定
        2.4 蛋白纯化
        2.5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2.6 Viperin的相对表达量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PCR鉴定结果
        3.2 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3.3 多抗效价
        3.4 Viperin的相对表达量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扬子鳄Viperin基因的抗病毒活性分析及抗病毒机制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制作及传代
        2.2 扬子鳄Viperin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2.3 扬子鳄Viperin蛋白抗病毒能力的测定
        2.4 扬子鳄Viperin蛋白的对NDV的抑制率
        3 实验结果
        3.1 PCR鉴定结果
        3.2 扬子鳄Viperin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3 截短体PCR鉴定
        3.4 Western Blot鉴定
        3.5 抗病毒能力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扬子鳄雷氏普罗威登斯菌与毗邻颗粒链菌混合感染病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病料
    1.2主要试剂与仪器
    1.3实验动物
    1.4病理解剖与切片观察
    1.5细菌的分离培养
    1.6染色镜检
    1.7 16S r RNA序列测序与分析
    1.8动物试验
    1.9药敏试验
2结果
    2.1病理检查
        2.1.1病理剖检
        2.1.2切片镜检
    2.2分离菌的形态观察
    2.3 16S r RNA序列测序
    2.4动物试验
    2.5药敏试验
3讨论
    3.1发病原因
    3.2雷氏普罗威登斯菌
    3.3毗邻颗粒链菌
    3.4疾病预防建议

(8)山羊呼吸系统疾病病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病料、菌种与试验动物
        1.1.2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1.2.1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观察
        1.2.2支原体的分离鉴定
        1.2.3流感病毒的PCR检测
        1.2.4细菌的分离鉴定
        1.2.4.1分离菌株的生化试验
        1.2.4.2 分离菌株16SrRNA基因PCR鉴定
        1.2.4.3药敏试验和治疗
        1.2.4.4分离菌株的致病性试验
        1.2.5寄生虫检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病经过、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2 支原体的分离培养结果
    2.3 流感病毒的PCR检测结果
    2.4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2.4.1触片染色镜检结果
        2.4.2分离菌株培养特性与形态
        2.4.3分离菌株的生化试验结果
        2.4.4 分离菌株16SrRNA基因PCR鉴定
        2.4.5药敏试验和治疗结果
        2.4.6分离菌株致病性试验结果
    2.5 粪便寄生虫检查结果
3 讨论

(9)扬子鳄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及细菌性病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扬子鳄简介及研究进展
        1 扬子鳄分类及生活习性
        2 野生分布和保护措施
        3 人工饲养和繁殖
        4 扬子鳄的研究现状
        4.1 细菌疾病的研究
        4.2 血液学方面的研究
        5 人工饲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变形杆菌的研究进展
        1 变形杆菌的分类地位
        2 变形杆菌的生物特性
        3 变形杆菌的致病性
        3.1 对人的致病性
        3.2 对动物的致病性
        4 变形杆菌的毒力因子
        4.1 尿素酶
        4.2 溶血素
        4.3 IgA和IgG溶蛋白酶
        4.4 菌毛
        4.5 鞭毛与“迁徙”生长
        4.6 抗吞噬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冬眠深期和后期扬子鳄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值检测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血样采集及处理
        1.3 仪器及主要试剂
        1.4 血细胞计数
        1.5 白细胞分类计数
        1.6 血清生化测定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体长体重
        2.2 血细胞形态
        2.3 血液学指标测定
        2.4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四章 扬子鳄卵源细菌的分离鉴定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细菌的分离纯化
        1.4 细菌的鉴定
        1.5 对死胚、羊水、未受精卵中的细菌种类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分离菌株初步分类
        2.2 16S rDNA全长序列扩增
        2.3 测序结果及序列比对分析
        2.4 生化鉴定
        2.5 对死胚、羊水、未受精卵中的细菌种类进行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五章 扬子鳄源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特性分析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1.4 细菌的鉴定
        1.5 分离菌株对小鼠致病性试验
        1.6 药敏实验
        1.7 ERIC-PCR指纹图谱
        1.8 外膜蛋白(OMP)图谱分析
        2 结果
        2.1 鳄体源分离菌株形态及培养特性
        2.2 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
        2.3 种特异性双重PCR
        2.4 小鼠致病性试验
        2.5 药敏实验结果
        2.6 ERIC-PCR图谱分析
        2.7 外膜蛋白(OMP)图谱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10)扬子鳄源沙雷氏菌分离株的病原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生化试验用培养基、试剂及微量发酵管
    1.4 API20E细菌测试条
    1.5 药敏纸片
    1.6 实验动物
    1.7 形态观察及培养特性鉴定
    1.8 生化特性鉴定
    1.9 溶血试验
    1.10 药敏试验
    1.11 动物试验
2 结 果
    2.1 分离菌形态观察
    2.2 分离菌培养特性
    2.3 分离菌生化特性鉴定
    2.4 溶血试验
    2.5 药敏试验
    2.6 动物试验
3 讨 论

四、扬子鳄源沙雷氏菌分离株的病原特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犊牛源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J]. 王娜,戴伶俐,乌云塔娜,毕力格,赵世华,达来宝力格.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2
  • [2]一株克氏原螯虾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分离鉴定与联合药敏试验[J]. 董靖,张露珊,张国栋,刘永涛,刘绍春,杨移斌,艾晓辉. 浙江农业学报, 2022
  • [3]断奶仔猪腹泻新病原-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发现、鉴定及其致病相关基因挖掘[D]. 张卓.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弧菌江苏株的分子分型及其拮抗菌筛选[D]. 甄晓然.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5]扬子鳄源普通变形杆菌毒力因子鉴定与FliL基因特性研究[D]. 李林俐.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扬子鳄Viperin蛋白抗病毒机制的初步研究[D]. 胡智博.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7]扬子鳄雷氏普罗威登斯菌与毗邻颗粒链菌混合感染病例的分析[J]. 李林俐,胡智博,费荣梅,周永康. 中国兽医科学, 2016(12)
  • [8]山羊呼吸系统疾病病原分析[J]. 陶立,蓝显利,李军,马春霞,蓝金红,黄明学,兰美益,闭炳芬,陈泽祥,杨威. 中国畜牧兽医, 2016(04)
  • [9]扬子鳄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及细菌性病原鉴定[D]. 唐名艳.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10]扬子鳄源沙雷氏菌分离株的病原特性分析[J]. 刘佩红,沈莉萍,沈素芳,顾永熙,徐春忠,姜传坤,包超一.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1(01)

标签:;  ;  ;  ;  ;  

扬子鳄沙雷氏菌病原学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