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城市建筑景观存在的问题

浅析中小城市建筑景观存在的问题

一、浅析当前中小城市建筑景观存在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冉[1](2021)在《中小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郸城县洺河为例》文中认为我国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大多数人民生活于此。因此中小城市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城市风貌,还联系着大多数百姓的生活,应该给予高度关注。20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小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此过程中市民对公共场所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许多中小城市抓住了城市化发展的机遇,不断增强城市基础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本身地域文化优势的建立,塑造文化氛围,努力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营造舒适和谐的公共空间,创造标志性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与城市的整体形象。很多城市都是依托水流和湖泊后期发展而来,滨水开放空间在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关注并重视。滨水开放空间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更重要的是人们自古以来便具有亲水、游水的特性,滨水开放空间则起到为人们提供户外活动公共空间的作用与职能。尤其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因城市规模限制的因素,城市中的户外公共空间数量与规模与大城市相比相对较少,当城市中存在水流及湖泊时,其滨水开放空间往往会成为中小城市重点开发与建设的户外公共空间。然而,中小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本文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研究角度,从空间布局、功能结构、生态修复、文化风貌等角度对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的滨水开放空间进行对比研究,总结了现阶段中小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特征与现状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设计、场所理论等理论研究为指导,提出了针对中小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的策略。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滨水开放空间,郸城县洺河滨水开放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并以文中提出的针对中小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规划策略为指导,以期为洺河滨水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同时选取典型地段进行优化设计,验证策略的可实施性。

张静雅[2](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认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康佳意[3](2021)在《基于“城市意象”的楚雄城市夜景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品质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及云南的发展趋势,人们的夜间活动也逐渐增多,城市夜景逐渐受到关注。但不少城市忽视了夜间的整体风貌塑造,或仅仅采用简单的灯光亮化工程措施,导致夜间风貌不佳,缺乏可意象性。如何从城市意象的角度去思考和引导城市夜景规划,促进城市夜间风貌有效提升,值得思考。目前,云南省楚雄市的城市夜景缺乏规划引导,风貌不够彰显,夜景可意象性不高,不利于城市夜间形象展示。本论文基于城市意象视角,以问题为导向,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开展城市夜景意象与城市夜景规划研究。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意象、城市夜景意象及其夜景规划的背景、理论、发展和案例,借鉴了夜景发展好的方面,也明确城市夜景整体性不足、可意象性不高和规划不合理等问题;然后,系统研究了影响城市夜景意象认知与夜景规划的主要因素,包括物质空间(区域、边界、道路、节点、标志物)、主观感受和其他特殊情况,了解相关因素如何对城市夜景产生意象特征;其次,结合夜景意象调查分析了楚雄市城市夜景现状的优势与问题、现状夜景意象特征是否得到有效体现等内容,得到了楚雄市的城市夜景意象;接着,提出了楚雄市城市夜景总体定位、城市夜景规划、夜景控制与管理策略等内容。最终,提出结论,明确城市夜景规划应注意的五项误区,并提出要采用整体性及系统性夜景意象提升、以城市意象要素塑造城市夜景风貌、考虑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的夜景风貌以及关注日间特色风貌展示对象四项夜景规划策略方法,建立物质要素(区域、边界、道路、节点、标志物)与文化要素两方面的城市夜景意象系统,构建城市夜景规划框架。并针对以上主要结论提出反思,为同类中小城市的夜景风貌提升提供一定帮助。

陆杨[4](2021)在《中小城市城郊森林公园景观功能拓展研究 ——以潜江市森林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为森林公园的旅游事业带来了好的发展机遇。在中小城市中,城郊森林公园成为人们回归自然的首要选择。然而,我国中小城市的城郊森林公园大都是由国有林场改制而来,景观游憩功能并不完善,相关理论研究也较少,针对中小城市的城郊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还在不断探索中。本文以中小城市城郊森林公园的景观功能拓展研究为方向,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城市文化、人口密度、交通服务、管理模式、经济投入、生态环境六个方面对四个同类型的中小城市城郊森林公园的特征进行总结,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中小城市城郊森林公园规划建设既具有一定优势,又存在一些问题。其优势是具有独特的城市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服务和固定的客源主体;其问题有风景资源质量低、基础设施不完善、项目规划不合理、森林景观不丰富、管理工作不到位。根据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相关理论和实际案例研究,提出中小城市城郊森林公园的景观功能拓展途径,包括从生态服务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科普教育功能、绿化美化功能、社会经济功能这五个方面进行功能拓展。以潜江城郊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潜江城郊森林公园景观功能拓展的设计原则为:保护森林野趣,突出地域特色,拓展森林景观服务功能。在分析调查现状资源的基础上,得出潜江城郊森林公园基本具备生态服务功能,但比较缺乏其余四项景观功能。通过设置六大功能区增加休闲游憩功能;设置文化娱乐区,将潜江地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公园功能区当中,增加科普教育功能;植物设计上选用彩色叶树种、观花观果树种等,丰富色彩景观,营造季相变化,增加绿化美化功能;通过游人规模及环境容量计算,得出潜江森林公园的旅游潜力巨大,公园建成后,可增加社会经济功能。根据上述功能拓展,提供了部分相应的规划设计图。本文以城郊森林景观功能拓展为方向,对潜江城郊森林公园进行系统规划设计,以期为营造出更多的景观功能、生态环境优美、富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中小城市城郊森林公园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任宇[5](2020)在《基于量化评析的中小城市色彩分级规划方法研究 ——以丰县为例》文中指出城市色彩系指城市空间中色彩物质载体与感知主体的相互作用与分布状态,具有物质与非物质双重属性。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持续上升,城镇色彩问题日益凸显,呈现出“一城千面,千城一面”的乱象;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色彩规划模式发生转变;数字化工具的更新换代也催生出新的色彩规划方法。因此,对于城市色彩的研究刻不容缓。论文尝试从色彩规划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基于量化评析的中小城市色彩分级规划方法体系,在关联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结构与色彩规划内容的基础上,将量化手段融入色彩信息的存储、分析与表达过程,为城市色彩规划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首先,论文进行了方法体系框架的建构。其一,提出了应对不同层级色彩规划的基本流程与目标;其二,构建了基于多种分析、评价技术的量化评析方法体系。总体上,可概括为“三层级”与“三方法”:前者系指城市色彩的总体定位层级、分区布局层级及地段调控层级;后者为量化存储方法、量化分析方法与量化表达方法。其次,在上述方法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丰县色彩数据库的构建。利用文献与问卷调查法对丰县通用性数据与色彩专项数据进行收集;对所得数据展开全面检查和整理,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提出不同的处理方法;将文字数据、图片数据、规划数据(CAD数据)进行入库处理,并做好关联。值得一提的是,在色彩要素提取方面创新性引入基于Python的街景图像抓取技术、基于Py Torch实现的全卷积网络图像语义分割技术、基于Matlab软件平台的图像色彩识别技术,完成对丰县色彩信息的收集、识别、记录、转译与统计。最后,在数据库提供信息的基础上依次展开丰县城市色彩三个层级的规划实践。(1)丰县城市色彩总体定位:对城市尺度的自然、人工、文化三方面的色彩影响因子逐一进行分析,再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多因子综合考量,从而推导出丰县城市色彩总体定位,亦即:提出丰县城市色彩主题和总体控制色谱。(2)丰县城市色彩分区布局:基于空间敏感性分析找到色彩调控时效性较高的区域,藉此推导出城市色彩控制分级;综合现有城市分区方法推导出城市色彩风貌分区,再进一步与城市色彩控制分级协同得到城市色彩布局(包括点、线、面三种要素);充分考虑城市色彩主题、总体色谱以及各色彩分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丰县城市分区色谱。(3)丰县地段性色彩调控:基于慕恩与史班瑟色彩调和论与目标区域建筑各方面的属性,对区域内有待进行色彩优化的建筑进行整改等级划分;利用语义分析法征求民众对待优化建筑的改进意见,充分结合分区色谱,确定待优化建筑色彩的引导准则。综上所述,论文旨在利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结合数理方法与计算机编程语言,探索城市色彩规划的新方法。在分析该方法体系框架与具体实践过程中,总结其优势与局限性,以期为城市色彩规划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正文约85,000字,图86例,表53例。

李林[6](2020)在《四川大中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改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绵阳、德阳、遂宁为例》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很多城市,其面貌在快速趋同,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逐渐丧失。社会各界对“千城一面的”共同感受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强调特色、传统因素在城市风貌中的表达。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并将其通过物质空间体现出来的城市风貌规划应运而生。一般情况下,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是城市风貌的主要表现场所,应当由此入手塑造风貌,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四川省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除成都一家独大外,其他城市在发展阶段、城市建设水平方面都较为接近,同时面临相似的城市风貌问题。本论文以绵阳、德阳、遂宁三个近五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川内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三个城市的中心区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城市风貌各构成要素(山体、水体环境,绿化景观,街道、滨水、公园广场景观,建筑风格与色彩,街道家具、广告指示牌,标志性建筑,景观雕塑,民俗文化)的现状,并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研,最后运用数理统计对收集到的这12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满意度评价,评价结果表示目前居民对其居住城市的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的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人工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评价,其中最不满意的方面则是人工环境中的街道空间。总的来说,在街道的空间尺度、滨水空间的亲水性、公园广场的软硬质景观、建筑风格与色彩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遵循自然规律、以人为本、延续历史文脉等规划原则,同时借鉴青岛市的风貌规划实践中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三个城市的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问题的解决措施:从景观视廊、绿化景观的布局等方面着手,提出展示自然环境景观;从街道空间的空间尺度、界面,滨水空间的亲水性、天际线,公园广场空间的功能分区、景观设计,建筑形态、风格与色彩,公共设施的数量、外观等方面着手,提高人工环境品质;从标志性建筑、景观雕塑、民俗文化等方面着手,提升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的体现。最后以具体的实践案例作支撑,使提出的改善策略更具现实指导意义。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不仅结合城市风貌规划相关的理论与案例进行风貌规划技术指导和整体思路的制定,还根据城市风貌特征与各类风貌要素的现存问题选取相应理论与案例作为风貌改善规划的支撑,使本文规划设计策略更加直观且更具针对性。以期对类似大中城市改善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的规划设计提供一点启示。

苏世豪[7](2020)在《中小城市体育公园功能建构与空间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快速扩张。然而由于没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特别是城市绿地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可用于市民体育活动和休闲娱乐的空间逐渐减少。此外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许多人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体育锻炼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根据调查,我国目前有75%的国民处于亚健康状态。针对这种现象,为了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加快体育事业的建设。我国相继提出《全民健身计划》、《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国家计划与政策,建设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已成为改善国民体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公园作为一种可全民参与的公共体育设施近年来在我国大中小城市发展迅速,作为对城市体育综合馆、体育中心等体育设施的重要补充,把体育运动与园林绿地有机结合起来,为市民提供一个更加多元、亲近自然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体育锻炼、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也承载了凝聚周边人气、推动城市区域发展的功能。体育公园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其功能构成不应是静态的,而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市民生活需求的多样化,体育公园的功能构成也在不断丰富,因此应该根据城市生活的变化而不断满足人们新的需求。目前我国大城市基本都已经建设了许多类型多样、大小不一的体育公园,大城市体育公园的发展已日渐走向成熟和规范化,而我国中小城市体育公园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对于体育公园的建设与发展,由于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在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发展战略上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二者在具体的功能建构与空间组织方面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小城市体育公园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主体章节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阐释了“中小城市”、“体育公园”、“空间形态”等相关概念;介绍了国内外体育公园发展历程和现状;归纳了我国中小城市体育公园的类型及特征;提出了体育公园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体育公园的功能构成和布局、空间形态与组织进行研究,包括:影响功能构成的因素、功能构成要素、构成策略以及规划与选址、功能组织关系、布局模式、空间构成要素、空间形态设计策略等;第三部分,笔者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分别对上述功能构成策略、布局模式、空间形态等进行验证。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表明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颜阿茵[8](2019)在《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以重庆涪陵高铁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山城重庆因山水之城而独树一帜,却也因山水的阻隔造成城市交通发展的滞后。按照“十三五”规划的部署,重庆将于2024年完成“米”字型高铁线路网的修建,届时以高铁站点为依托的城市建设也将在重庆部分城市内逐步开展。其中重庆中小型高铁站占据了高铁站建设的一大部分,其建设也将对山地中小城市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伴随着城镇化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口汇聚在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建设的城市新区域,这些区域将面临着如何解决城市的产业、交通、人口及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利用高铁建站的契机合理引导枢纽站所在城市片区的发展成为当前重庆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重庆地区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在大量收集调研重庆市已建成及规划的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探讨重庆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通过对区域一体化城市群发展、上位规划、城市空间发展等方面探讨,明确山地条件对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的影响要素。基于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发展理论,通过对高铁站站前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深入研究探索山地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发展的规律与开发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策略。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论述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研究理论基础,确定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与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对重庆市高铁站的发展及高铁站站前区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与总结,并针对影响高铁站站前区发展前期所受到的城市群区域经济、上位规划、城市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进行探讨;第三部分是针对国外优秀实践案例和国内设计案例的分析与总结,探讨不同发展模式下的城市设计方法与规律;第四部分从城市设计角度探索高铁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宏观层面主要探讨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在区域城市空间中的城市发展方向,中观层面对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土地开发、功能定位、交通组织与空间形态设计进行策略研究,微观层面主要针对城市空间布局、城市风貌及公共空间等方面提出管控标准;第五部分是在前述规律总结的基础之上,结合实践项目进行城市设计策略的应用;第六部分是基于前面的研究,得出论文主要结论,不足与展望。

盛大敏[9](2019)在《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广元市黑石坡森林公园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位于城市郊区的森林公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亲近大自然的主要方式,其便利的交通可达性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喜爱。在中小型城市中,城郊森林公园作为为数不多的大规模休闲游憩场所,在城市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迅猛,但由于起步较晚,针对中小型城郊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经验还不够成熟,相关理论也较少,大部分是集中在国家级和省级层面的研究,针对中小型城市的城郊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还在不断探索中。本文在剖析城郊森林公园规划研究史的基础上,梳理城郊森林公园的相关概念与理论。通过对一些典型的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案例分析,论述了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的特征和现状问题,得出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存在自身资源条件缺乏竞争优势、地方经济实力限制公园品质、规划衔接不够影响长远发展、商业配套不足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然后从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和开发条件三方面构建了符合中小城市的城郊森林公园建设条件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含20个指标因子,其中生物资源、自然景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用地条件、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权重较高,在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建设条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并由此对不同级别建设条件的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提出针对性地规划设计策略:Ⅰ级建设条件,重点在于保护;Ⅱ级建设条件,在于优化开发,保护与利用相结合;Ⅲ级建设条件,应适度开发。通过应用研究得出的评级体系对黑石坡森林公园建设条件进行具体的综合评价,结果得出黑石坡森林公园建设条件得分为6.496分,其开发潜力为Ⅱ级。根据评价结果以及设计策略,提出广元黑石坡森林公园在规划建设中需要注意找准发展定位;优先保护,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做好公园生态建设,注重发挥公园生态服务功能;发挥资源优势,注入经济活力,丰富园区旅游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对接;政府完善规划与政策保障,并与企业协调好管理关系等的开发策略意见,以此研究结果为指导对广元黑石坡森林公园展开规划实践研究。本文希望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来扩充城郊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理论,以期指导广元黑石坡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

林冬娜[10](2019)在《揭阳古城历史公共空间形态特征与保护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历史公共空间是城市历史文脉和活力的核心载体。历史公共空间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其空间演变的历程清晰体现了城市社会人文经济环境演变的历史脉络。作为城市特色的基础,历史公共空间是表达城市意象的重要系统,是城市场所精神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的体现。历史公共空间的品质和活力的提升对城市繁荣、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强化市民归属感和社区纽带、阶层融合、社会包容等均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许多历史城镇风貌损毁已成事实,对历史城镇做全面性或复原式的保护已经不切实际,历史保护工作应抓住核心重点——历史公共空间,通过公共空间整体性保护更新留存城市文脉和场所精神,提升城市活力,实现城市修补。本文明晰了公共空间的相关概念;梳理了公共空间历史保护理念发展的历程;研究了公共空间形态分析的整体性架构,阐述了成因分析、描述性分析和诠释性分析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提出公共空间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并指出公共空间保护设计应遵循的场所塑造的设计方向。揭阳古城是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水乡城镇,古城的历史公共空间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特征。目前规划和建筑学界对揭阳古城城建史和公共空间形态的研究尚是一片空白。本文通过研究揭阳古城公共空间的发展动因和公共空间要素的形态演变过程,提炼出揭阳古城历史公共空间的典型特征。文中运用哲学、历史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文化生态学等方法解析了揭阳古城各历史时期的地质地貌、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民系构成和地方民俗文化等,概述在上述因素影响下揭阳各历史阶段公共空间建设上的成就和变化。文章对揭阳古城公共空间的成因做出总结,政治成因分析了权力和礼制对揭阳古城的城池格局和威权建筑布局的影响;文化成因分析了宗教文化、宗族文化和风水文化对揭阳古城的精神空间(庙宇、宗祠)布局、街区肌理、城市选址、民居聚落空间的影响;经济成因分析了商贸文化对城市集市、街道格局发展的影响。文章运用了城市形态分析、类型学、环境和行为心理分析等相关分析方法,分别从风水格局、城防空间、水系空间、街巷空间、公建空间、街区空间、园林空间等七个方面研究揭阳古城的公共空间,分析各朝代城市空间形态要素的发展演变历程,以对揭阳古城各历史公共空间形成历时性的意象。文章归纳了揭阳古城传统环境风水格局的“二水会龙葫芦地”;城池格局的“五门三关内外城”;水系空间的“三窖百桥三吴景”;街道空间的“四纵四横鱼骨形”;公建空间的“周坛边庙中衙署”;街区空间的“从厝群落形有机”的特点。文章通过研究新加坡、丹麦、美国、加拿大和联合国等国家和机构在公共空间保护上的实践,从整体保育、渐进式保护、活力激发、人性智慧和新型公众参与等角度阐述国际公共空间保护更新上的成功经验和重要趋势,并对可资借鉴的经验进行提炼以形成对揭阳古城公共空间保护更新的启示。最后,基于对揭阳古城公共空间历史形态特征和国内外理论实践的研究,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揭阳古城公共空间的整体性保护思路和策略,包括:1)整体保育策略,2)渐进更新策略,3)人性活力策略。整体保育策略是从宏观和战略的视角确定公共空间的价值构成并规划其完整的空间保护架构,渐进更新策略是将公共空间保护化整为零再由零及整的分步实施策略,人性活力策略则是对公共空间的形态、尺度、场所精神表达、经济活力激发、社会功能完善等的从人本主义出发的技术手段和理念。

二、浅析当前中小城市建筑景观存在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当前中小城市建筑景观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郸城县洺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1.1.2 城市更新理念的转变
        1.1.3 中小城市公共空间不能满足需求
        1.1.4 中小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改造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中小城市
        2.1.2 开放空间
        2.1.3 滨水开放空间
    2.2 理论依据
        2.2.1 城市设计理论
        2.2.2 城市意象的认知
        2.2.3 有机更新理论
    2.3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2.3.1 研究范围
        2.3.2 研究对象
第三章 中小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特征研究
    3.1 案例选取
    3.2 滨水开放空间特征研究
        3.2.1 空间分布
        3.2.2 功能结构
        3.2.3 生态修复
        3.2.4 文化风貌
        3.2.5 生活方式
    3.3 中小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特征总结
        3.3.1 空间集中
        3.3.2 功能单一
        3.3.3 生态单薄
        3.3.4 文脉断层
        3.3.5 活动单调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小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4.1 滨水开放空间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4.1.1 修复生态水资源
        4.1.2 优化景观规划
        4.1.3 优化驳岸设计
    4.2 滨水开放空间提升社会功能策略研究
        4.2.1 规划复合式公共空间
        4.2.2 畅通滨水交通体系
        4.2.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4.3 滨水开放空间文化传承策略研究
        4.3.1 延续地域文化内涵
        4.3.2 增加文化活动类型
    4.4 滨水开放空间规划设计场所塑造策略研究
        4.4.1 整合滨水开放空间的界面
        4.4.2 组织合理的空间序列
        4.4.3 打造滨水廊道系统
    4.5 滨水开放空间城市色彩策略研究
        4.5.1 尊重自然展示人文特色
        4.5.2 符合建筑功能
        4.5.3 突出节点建筑色彩
第五章 滨水开放空间规划实践——以郸城县洺河为例
    5.1 概况
        5.1.1 郸城县概况
        5.1.2 洺河概况
    5.2 洺河滨水开放空间的调研评价
        5.2.1 生态环境较差
        5.2.2 文化内涵缺失
        5.2.3 场地活动空间不足
        5.2.4 沿河建筑立面色彩杂乱
    5.3 洺河滨水开放空间规划策略
        5.3.1 生态上优化景观生态,增设多样化驳岸
        5.3.2 文化上挖掘历史文脉,提供文化活动空间
        5.3.3 社会功能上畅通内外交通,优化公共服务设施
        5.3.4 场所塑造上整理滨水界面,组织合理的空间序列
        5.3.5 城市色彩上确定色彩主题,制定建筑推荐色谱
    5.4 典型地段优化设计
        5.4.1 景观规划设计
        5.4.2 活动场地规划设计
        5.4.3 道路交通优化设计
        5.4.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4.5 建筑立面色彩规划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6.2.1 创新点
        6.2.2 局限性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3)基于“城市意象”的楚雄城市夜景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相关政策对城市风貌提升的要求
        1.1.2 城市夜景风貌容易被忽视
        1.1.3 城市夜景正成为夜间活力、夜间经济的重要支撑
        1.1.4 市民日益增长的夜间美好生活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城市意象
        1.3.2 城市夜景意象
        1.3.3 城市夜景规划
        1.3.4 可意象性
    1.4 研究综述
        1.4.1 城市意象的研究综述
        1.4.2 城市夜景意象的研究综述
        1.4.3 城市夜景规划的研究综述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夜景规划引导的实践动态
    2.1 国外城市夜景及夜景规划的实践研究动态
    2.2 国内城市夜景及夜景规划的实践研究动态
        2.2.1 国内城市夜景规划的实践探索
        2.2.2 国内涉及城市夜景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动态
        2.2.3 国内城市夜景对氛围感受、行为活动的研究动态
        2.2.4 国内实践的问题与小结
    2.3 云南地域性城市夜景规划的研究动态
        2.3.1 云南省地域特色夜景规划引导的研究动态
        2.3.2 楚雄彝族自治州及楚雄市夜景规划引导的研究动态
        2.3.3 云南省实践的问题与小结
    2.4 城市夜景相关案例分析
        2.4.1 大同市夜景案例研究
        2.4.2 鄂尔多斯市夜景案例研究
        2.4.3 武定县中心城区夜景案例研究
    2.5 城市夜景负面案例实践总结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城市夜景意象与夜景规划的因素分析研究
    3.1 影响城市夜景意象与夜景规划的主要因素
    3.2 物质空间因素分析研究
        3.2.1 夜景的区域因素
        3.2.2 夜景的边界因素
        3.2.3 夜景的道路因素
        3.2.4 夜景的节点因素
        3.2.5 夜景的标志物因素
    3.3 主观感受因素分析研究
        3.3.1 夜间的行为活动因素
        3.3.2 夜景的氛围感知因素
        3.3.3 夜景的地域特色因素
    3.4 特殊情况因素分析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楚雄市城市夜景意象现状调查研究
    4.1 研究区域现状概况
        4.1.1 区位交通概况
        4.1.2 社会文化概况
        4.1.3 规划范围概况
    4.2 楚雄城市夜景意象调查分析
        4.2.1 调查范围
        4.2.2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4.2.3 问卷调查主要结论
    4.3 楚雄城市夜景规划的现状问题与启示
        4.3.1 现状夜景的主要问题
        4.3.2 现状夜景的主要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楚雄市城市夜景规划研究
    5.1 城市夜景规划的基础依据
        5.1.1 人文社会环境
        5.1.2 自然地理环境
    5.2 城市夜景规划的原则
    5.3 城市夜景总体定位
    5.4 城市夜景整体规划
        5.4.1 区域夜景规划引导
        5.4.2 边界夜景规划引导
        5.4.3 道路夜景规划引导
        5.4.4 节点夜景规划引导
        5.4.5 标志物夜景规划引导
        5.4.6 楚雄城市夜景总体布局
    5.5 城市夜景规划的可意象性强化
        5.5.1 协调楚雄城市夜景特质
        5.5.2 城市夜景的其他引导
    5.6 夜景控制与管理策略引导
        5.6.1 夜景控制策略
        5.6.2 夜景管理策略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城市夜景规划应注意的误区
        6.1.1 避免与白天的城市风貌规划同等对待
        6.1.2 避免简单采用灯光亮化形象展示
        6.1.3 避免夜景规划色彩搭配过于随意
        6.1.4 避免夜景规划产生“过度”现象
        6.1.5 避免夜景规划缺乏主观感受等方面的考虑
    6.2 中小城市夜景规划的策略方法
        6.2.1 体现整体性、系统性的夜景意象提升
        6.2.2 以城市意象要素塑造城市夜景风貌
        6.2.3 考虑融入地域文化的夜景风貌
        6.2.4 关注日间特色风貌展示对象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表格索引
附录 D:调查问卷

(4)中小城市城郊森林公园景观功能拓展研究 ——以潜江市森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概念与相关理论研究
    2.1 城郊森林公园
    2.2 中小城市城郊森林公园的景观功能
    2.3 影响中小城市城郊森林公园景观功能实现的因素
    2.4 相关理论基础
    2.5 小结
第3章 中小城市城郊森林公园的现状分析
    3.1 相关中小城市城郊森林公园案例
    3.2 中小城市城郊森林公园的优势分析
    3.3 中小城市城郊森林公园的问题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中小城市城郊森林公园景观功能拓展路径构建
    4.1 本底调查
    4.2 景观功能分析
    4.3 设计原则
    4.4 规划设计方法
    4.5 小结
第5章 潜江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5.1 潜江森林公园项目概况
    5.2 潜江森林公园规划策略
    5.3 潜江森林公园规划实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潜江森林公园边界示意图
个人简介

(5)基于量化评析的中小城市色彩分级规划方法研究 ——以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色彩问题随城镇化率持续上升而凸显
        1.1.2 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色彩规划模式转型
        1.1.3 数字工具催生新型城市色彩规划方法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城市色彩规划研究综述
        1.2.2 国内城市色彩规划研究综述
        1.2.3 主要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
        1.4.1 中小城市
        1.4.2 城市色彩
        1.4.3 城市色彩影响要素
        1.4.4 城市色彩规划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中小城市色彩分级规划量化评析方法
    2.1 方法体系建构
        2.1.1 分级体系
        2.1.2 量化方法
        2.1.3 综合构架
    2.2 城市色彩数据库
        2.2.1 方法与流程
        2.2.2 技术手段
    2.3 城市色彩总体定位
        2.3.1 方法与流程
        2.3.2 技术手段
    2.4 城市色彩分区布局
        2.4.1 方法与流程
        2.4.2 技术手段
    2.5 城市色彩地段调控
        2.5.1 方法与流程
        2.5.2 技术手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丰县城市色彩数据库构建
    3.1 数据收集
        3.1.1 通用性数据获取
        3.1.2 指向性数据获取
    3.2 数据处理
        3.2.1 通用性数据处理
        3.2.2 指向性数据处理
    3.3 数据入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丰县城市色彩总体定位
    4.1 研究范围和数据
    4.2 自然地理环境因子
        4.2.1 气候
        4.2.2 土壤
        4.2.3 植被
        4.2.4 水系
        4.2.5 自然环境色彩整合
    4.3 人工建成环境因子
        4.3.1 用地功能
        4.3.2 建设时序
        4.3.3 重点区域
        4.3.4 人工环境色彩整合
    4.4 历史文化环境因子
        4.4.1 五行五色
        4.4.2 等级制度
        4.4.3 民族民俗
        4.4.4 宗教意识
        4.4.5 文化环境色彩整合
    4.5 综合评价
    4.6 城市色彩主题与总体色谱
        4.6.1 确定城市色彩主题
        4.6.2 形成城市总体色谱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丰县城市色彩分区布局
    5.1 研究范围和数据
    5.2 城市色彩控制分级
        5.2.1 自然地理环境单因子评价
        5.2.2 人工建成环境单因子评价
        5.2.3 历史文化环境单因子评价
        5.2.4 多因子综合评价
        5.2.5 城市色彩管控等级划分
    5.3 城市色彩风貌布局
        5.3.1 城市色彩风貌结构划定
        5.3.2 分区色彩导则制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丰县城市色彩地段调控
    6.1 研究范围和数据
    6.2 基于慕恩与史班瑟理论的建筑整改等级划分
        6.2.1 基础数据处理
        6.2.2 色彩数据校核
        6.2.3 数据分析与结果
    6.3 基于语义法的建筑色彩优化方案生成
        6.3.1 前期准备
        6.3.2 问卷展示与说明
        6.3.3 问卷调查实施情况
        6.3.4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6.3.5 优化导则确定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方法体系的建构与创新
    7.2 以丰县为应用对象的研究总结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插图及附表清单
附录
作者简介

(6)四川大中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改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绵阳、德阳、遂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创新点
        1.4.4 研究框架
2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大中城市
        2.1.2 城市中心区
        2.1.3 城市公共空间
    2.2 城市风貌规划理论与实践
        2.2.1 城市风貌及其构成
        2.2.2 城市风貌分区与核心
        2.2.3 城市风貌规划
        2.2.4 城市风貌规划原则及方法
        2.2.5 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规划实践
3 四川大中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现状
    3.1 绵阳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现状
        3.1.1 绵阳市概况
        3.1.2 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现状
    3.2 德阳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现状
        3.2.1 德阳市概况
        3.2.2 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现状
    3.3 遂宁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现状
        3.3.1 遂宁市概况
        3.3.2 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现状
    3.4 风貌现状归纳分析
4 四川大中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的社会调查
    4.1 调查背景与问卷设计
    4.2 调查过程与结果
        4.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2.2 基本信息分析
        4.2.3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4.3 满意度分析
        4.3.1 信效度分析
        4.3.2 权重确定
        4.3.3 满意度分析
        4.3.4 满意度结果对比分析
5 四川大中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改善规划设计策略
    5.1 展示自然环境景观
        5.1.1 山水景观
        5.1.2 绿化景观
    5.2 提高人工环境品质
        5.2.1 街道景观
        5.2.2 滨水景观
        5.2.3 公园广场景观
        5.2.4 建筑形态与色彩
        5.2.5 公共设施
    5.3 提升文化艺术氛围
        5.3.1 标志性建筑
        5.3.2 景观雕塑
        5.3.3 民俗文化
6 城市风貌改善规划设计策略的应用
    6.1 自然环境
        6.1.1 视线通廊控制
        6.1.2 重点山体周边的建筑高度控制
        6.1.3 绿化景观
    6.2 人工环境
        6.2.1 道路空间引导
        6.2.2 滨水区控制
        6.2.3 公园空间
        6.2.4 建筑特色塑造
        6.2.5 户外广告物引导
    6.3 文化氛围
        6.3.1 标志性建筑
        6.3.2 雕塑设计指引
        6.3.3 民俗文化的展示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中小城市体育公园功能建构与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1.1.2 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1.3 理论研究滞后建筑实践
    1.2 研究目的
        1.2.1 选题研究目的
        1.2.2 选题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阐释
        1.3.1 中小城市
        1.3.2 体育公园
        1.3.3 功能建构
        1.3.4 空间形态
    1.4 研究内容和范围
    1.5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体育公园的发展与分析
    2.1 国外体育公园的发展
        2.1.1 国外体育公园的起源
        2.1.2 国外体育公园的发展现状
        2.1.3 借鉴与启发
    2.2 我国体育公园的发展
        2.2.1 我国体育公园的发展演变
        2.2.2 我国体育公园的发展现状
    2.3 我国中小城市体育公园的主要类型与基本特征
        2.3.1 主要类型
        2.3.2 基本特征
        2.3.3 与大城市体育公园的主要区别
    2.4 体育公园在功能和空间形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功能构成不健全
        2.4.2 功能组织不合理
        2.4.3 建构视角的局限性
        2.4.4 空间形态单一
        2.4.5 缺乏地域特色
第3章 中小城市体育公园功能构成研究与分析
    3.1 中小城市体育公园功能构成原则
        3.1.1 功能合理性原则
        3.1.2 功能整体性原则
        3.1.3 功能弹性原则
        3.1.4 紧凑高效、复合化原则
    3.2 功能构成的影响因素
        3.2.1 外部因素
        3.2.2 内部因素
    3.3 中小城市体育公园的功能构成
        3.3.1 入口广场区
        3.3.2 管理服务区
        3.3.3 体育场馆区
        3.3.4 户外运动区
        3.3.5 休闲活动区
        3.3.6 生态景观区
    3.4 各功能之间组织关系研究
        3.4.1 各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3.4.2 各功能之间的构成比例
        3.4.3 功能组织的目标
        3.4.4 功能组织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小城市体育公园规划选址与功能布局
    4.1 体育公园的规划原则
        4.1.1 统筹规划原则
        4.1.2 以人为本原则
        4.1.3 与时俱进原则
        4.1.4 绿色与运动结合原则
        4.1.5 全民性全季性原则
    4.2 选址及规模容量
        4.2.1 选址标准
        4.2.2 规模容量
    4.3 体育公园的功能布局方式
        4.3.1 中心式
        4.3.2 并列式
        4.3.3 边缘式
        4.3.4 线性式
        4.3.5 隐喻式
        4.3.6 自由式
        4.3.7 综合式
    4.4 地形设计及道路规划
        4.4.1 地形设计
        4.4.2 道路系统规划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小城市体育公园的空间形态研究
    5.1 体育公园的空间构成要素
        5.1.1 固定因素
        5.1.2 半固定因素
        5.1.3 非固定因素
    5.2 构成空间形态的界面形式
        5.2.1 底界面
        5.2.2 垂直界面
        5.2.3 顶界面
    5.3 体育公园空间形态设计
        5.3.1 宏观空间形态设计
        5.3.2 中观空间形态设计
        5.3.3 微观空间形态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研究与分析
    6.1 四川彭山体育公园
        6.1.1 项目概况
        6.1.2 设计理念
        6.1.3 总体布局与规划分区
        6.1.4 空间形态
        6.1.5 场地及道路设计
        6.1.6 技术经济指标
    6.2 岳阳南湖体育公园
        6.2.1 项目概况
        6.2.2 设计理念
        6.2.3 总体布局与规划分区
        6.2.4 空间形态
        6.2.5 技术经济指标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
致谢

(8)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以重庆涪陵高铁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学科背景与发展趋势
        1.1.4 论文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1.4.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1.4.2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1.4.3 小结
    1.5 研究的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调查研究法
        1.5.3 学科交叉法
        1.5.4 抽象思维法
        1.5.5 研究框架
2 高铁站站前区的城市设计影响要素
    2.1 国内高铁片区发展的现状
    2.2 重庆市高铁站站前区的发展
        2.2.1 重庆高铁站站前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2.2 重庆高铁站站前区的城市设计现状
        2.2.3 重庆市高铁站区城市设计类型分析
    2.3 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影响要素
        2.3.1 城市群与高铁建设同步发展战略
        2.3.2 上位规划要素对城市设计的指导影响
        2.3.3 城市的经济发展
        2.3.4 城市文化的传承
        2.3.5 地理条件的限制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与借鉴
    3.1 国外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实例研究
        3.1.1 新干线上的新起之秀——新横滨车站(Shin Yokohama Station)
        3.1.2 高铁带来的转型典范——里尔欧洲站(Gare de Lille-Europe)
        3.1.3 TOD模式主导的站城一体化——多摩广场中心站
        3.1.4 国外高铁新城建设的启示
    3.2 国内高铁站区发展实践
        3.2.1 山地旅游带来的的城市发展——凯里高铁中心城市设计
        3.2.2 城市群推动城市一体化——昆山开发区站前商务区城市设计
        3.2.3 国内高铁新城建设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4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
    4.1 宏观视角下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
        4.1.1 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
        4.1.2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
        4.1.3 遵从上位规划的规划控制
    4.2 中观视角下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
        4.2.1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土地开发利用策略研究
        4.2.2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的城市功能定位
        4.2.3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的交通组织设计
        4.2.4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
    4.3 微观视角下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
        4.3.1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空间设计策略
        4.3.2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街道空间设计策略
        4.3.3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建筑风貌控制
        4.3.4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4.3.5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照明设计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涪陵区李渡组团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
    5.1 宏观涪陵区李渡组团泛CBD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条件
        5.1.1 长江经济带与成渝城市群的提出为涪陵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5.1.2 李渡片区与涪陵区其他城市区域的空间关系探讨
    5.2 涪陵北站站前区城市设计问题提出与分析
        5.2.1 城市设计前期对涪陵城市区的调查研究
        5.2.2 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上位规划解读李渡组团泛CBD区域
        5.2.3 李渡组团泛CBD区域城市设计前期场地调查研究
        5.2.4 李渡组团泛CBD区域城市设计相关设计问题的提出
    5.3 李渡组团泛CBD区域城市设计定位目标
        5.3.1 李渡组团泛CBD区域的定位分析
        5.3.2 涪陵高铁站站前区的功能定位
        5.3.3 李渡组团泛CBD区域的形象定位
    5.4 问题与目标并行的李渡组团泛CBD区域的城市设计
        5.4.1 城市设计理念
        5.4.2 城市设计策略
        5.4.3 城市设计方案
        5.4.4 城市设计总体控制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6.3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工程实践项目
    C.涪陵李渡组团高铁站站前区部分图则
    D.学位论文数据采集
致谢

(9)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广元市黑石坡森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的基本态势
        1.1.2 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小型城市的界定
        2.1.2 森林公园
        2.1.3 城郊型森林公园
        2.1.4 森林旅游
        2.1.5 城郊型森林公园建设条件评价
    2.2 相关理论分析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森林美学理论
        2.2.3 休闲游憩规划理论
        2.2.4 生态经济理论
3 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3.1 相关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案例分析
        3.1.1 案例一:广元南山森林公园
        3.1.2 案例二:广元天曌山森林公园
        3.1.3 案例三:绵阳仙海水利风景区
        3.1.4 案例四:张北县西郊森林公园
    3.2 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的特征分析
        3.2.1 地域位置的特殊性
        3.2.2 交通服务的便捷性
        3.2.3 客源市场的本地性
        3.2.4 人为干扰的严重性
    3.3 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自身资源条件缺乏竞争优势
        3.3.2 地方经济实力限制公园品质
        3.3.3 规划衔接不够影响长远发展
        3.3.4 商业配套不足难以形成合力
    3.4 本章小结
4 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建设条件评价分级及规划设计策略
    4.1 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建设条件评价分级
        4.1.1 评价体系指标的确定
        4.1.2 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
        4.1.3 评价体系的综合评判与定级
        4.1.4 评价结果分析
    4.2 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4.2.1 Ⅰ级建设条件的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4.2.2 Ⅱ级建设条件的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4.2.3 Ⅲ级建设条件的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4.3 本章小结
5 广元市黑石坡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5.1 广元市黑石坡森林公园建设条件概况
        5.1.1 区位条件
        5.1.2 资源条件
        5.1.3 旅游开发条件
    5.2 广元市黑石坡森林公园建设条件评价定级及结果分析
        5.2.1 广元市黑石坡森林公园建设条件综合评价定级
        5.2.2 广元市黑石坡森林公园建设条件评价结果分析
        5.2.3 黑石坡森林公园总体开发意见
    5.3 广元市黑石坡森林公园规划实践
        5.3.1 规划定位
        5.3.2 生态保护
        5.3.3 总体规划
        5.3.4 土地利用规划
        5.3.5 道路交通规划
        5.3.6 空间结构及功能分区
        5.3.7 旅游系统规划
        5.3.8 建筑风貌控制
        5.3.9 规划建设时序
    5.4 规划效果评估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揭阳古城历史公共空间形态特征与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研究空白
        1.1.2 范例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现状
        1.2.2 研究契机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文献研究
        1.5.1 揭阳古城的研究综述
        1.5.2 公共空间的研究综述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公共空间形态分析方法和相关理论研究
    2.1 公共空间的概念共性解析
        2.1.1 “公共”+“空间”
        2.1.2 公共空间的定义
        2.1.3 公共空间的分类
        2.1.4 公共空间的意义
        2.1.5 公共空间的共性
    2.2 公共空间的历史保护概念
        2.2.1 国际宪章中公共空间历史保护的条例
        2.2.2 从宪章看公共空间的历史保护的发展
        2.2.3 公共空间历史保护应明晰的重要概念
    2.3 公共空间的形态分析体系
        2.3.1 公共空间的成因分析
        2.3.2 公共空间的描述性分析
        2.3.3 公共空间的诠释性分析
    2.4 公共空间目标和评价体系
        2.4.1 《新城市议程》的新城市范式
        2.4.2 联合国人居署“伟大场所”’的指标
    2.5 公共空间保护设计的方向
        2.5.1 “视觉艺术”方向
        2.5.2 “使用体验”方向
        2.5.3 “场所塑造”方向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揭阳古城公共空间之成因分析
    3.1 揭阳公共空间形成的区划地理背景
        3.1.1 潮汕文化区
        3.1.2 潮汕的区划
        3.1.3 潮汕的地理
    3.2 揭阳公共空间形成的民系文化背景
        3.2.1 文化渊源——福佬文化的分支
        3.2.2 文化特征——革新与守旧并存
    3.3 揭阳公共空间形成的人文历史背景
        3.3.1 远古至唐——建治之前
        3.3.2 宋元时期——城郭初现
        3.3.3 明清时期——格局完善
        3.3.4 民国时期——市政改良
        3.3.5 建国之后——发展之殇
    3.4 揭阳公共空间的成因总结
        3.4.1 政治成因
        3.4.2 文化成因
        3.4.3 经济成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揭阳古城公共空间之描述诠释性分析
    4.1 公共空间形态之风水格局——二水会龙葫芦地
        4.1.1 得水——二水会龙葫芦地
        4.1.2 聚气——群山环抱莲花城
        4.1.3 补缺——固气涵元兴楼台
    4.2 公共空间形态之城池格局——五门三关内外城
        4.2.1 南宋——东朝西市未设防
        4.2.2 元朝——外郭内城筑金汤
        4.2.3 明清——五门三关瓮城制
        4.2.4 特征——城关濠堡形制全
    4.3 公共空间形态之水系空间——三窖百桥三吴景
        4.3.1 三窖——马山吴西南北窖
        4.3.2 溪塘——二十四溪风水塘
        4.3.3 桥梁——卧波枕水小桥多
        4.3.4 特征——尤胜三吴水乡色
    4.4 公共空间形态之街道空间——四纵四横鱼骨形
        4.4.1 街道——四纵四横丁字街
        4.4.2 特征——中西交融鱼骨形
    4.5 公共空间形态之公建空间——周坛边庙中衙署
        4.5.1 国祭——国祭坛庙遵礼制
        4.5.2 民祀——多教共祀敬鬼神
        4.5.3 其他——衙署书院重教化
        4.5.4 特征——周坛边庙中衙署
    4.6 公共空间形态之街区空间——“从厝”群落形有机
        4.6.1 民居——“从厝”民居制规整
        4.6.2 街区——自组织化形有机
    4.7 公共空间形态之园林空间——西湖柳色绿河滨
        4.7.1 传统——寄情山水及庙园
        4.7.2 现代——西湖水镜映亭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共空间保护更新实践与启示
    5.1 公共空间的整体保育策略:新加坡文化保育的启示
        5.1.1 新加坡整体性文化保育的历程
        5.1.2 公共空间文化保育的评价引导策略
        5.1.3 公共空间文化保育的特征强化策略
        5.1.4 公共空间文化保育的庆典强化策略
        5.1.5 公共空间文化保育的整体管控策略
        5.1.6 启示:公共空间整体保育策略
    5.2 公共空间的渐进更新策略:哥本哈根中心区更新范例
        5.2.1 起点:打造触媒空间
        5.2.2 发展:建设步行网络
        5.2.3 完善:发展城市广场
        5.2.4 启示:公共空间渐进更新策略
    5.3 公共空间的活力激发策略:《城市因何繁荣》的启示
        5.3.1 目的:探讨繁荣城区的成功指标
        5.3.2 案例:新奥尔良杰克逊广场研究
        5.3.3 启示:公共空间的活力激发策略
    5.4 公共空间的人性智慧策略:SIDEWALK TORONTO项目启示
        5.4.1 Sidewalk Toronto项目简介
        5.4.2 Sidewalk Toronto规划亮点
        5.4.3 启示:公共空间人性智慧策略
    5.5 公共空间的公众参与策略:BLOCK BY BLOCK项目启示
        5.5.1 BLOCK BY BLOCK是什么
        5.5.2 加德满都的公众参与案例
        5.5.3 启示:公共空间的公众参与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揭阳古城公共空间保护更新的策略
    6.1 揭阳古城公共空间整体保育策略
        6.1.1 战略核心选择:人文生态多核共存
        6.1.2 .结构骨架建立:一环一网四核四轴
        6.1.3 系统外部耦合:对接叠合检讨提升
        6.1.4 系统内部优化:均衡布局联结成网
        6.1.5 设定控制指标:目标量化有据可依
    6.2 揭阳古城公共空间渐进更新策略
        6.2.1 触媒植入
        6.2.2 以点带面
        6.2.3 智慧进化
    6.3 揭阳古城公共空间人性活力策略
        6.3.1 人行优先通行便捷
        6.3.2 体验改善功用提升:
        6.3.3 弹性规划多样利用
        6.3.4 景观渗透亲水营造
        6.3.5 功能复合激发活力
        6.3.6 公众参与促进融合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浅析当前中小城市建筑景观存在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郸城县洺河为例[D]. 张冉.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城市意象”的楚雄城市夜景规划研究[D]. 康佳意.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中小城市城郊森林公园景观功能拓展研究 ——以潜江市森林公园为例[D]. 陆杨. 长江大学, 2021
  • [5]基于量化评析的中小城市色彩分级规划方法研究 ——以丰县为例[D]. 任宇. 东南大学, 2020
  • [6]四川大中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改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绵阳、德阳、遂宁为例[D]. 李林.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7]中小城市体育公园功能建构与空间形态研究[D]. 苏世豪. 湖南大学, 2020(08)
  • [8]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以重庆涪陵高铁站为例[D]. 颜阿茵. 重庆大学, 2019(02)
  • [9]中小型城市城郊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广元市黑石坡森林公园为例[D]. 盛大敏.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8)
  • [10]揭阳古城历史公共空间形态特征与保护策略研究[D]. 林冬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浅析中小城市建筑景观存在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