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理论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局限

情商理论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局限

一、情商理论研究的社会价值及其局限性(论文文献综述)

颜新跃[1](2021)在《高职教育情商建设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高职学生的情商系统构建不够理想,高职教育重"智"轻"情",有必要加强情商建设。为此,教师必须重塑自己的人生,进入学生思维,积极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阮氏钗[2](2021)在《在逆境中追求幸福:美德超越力量研究 ——基于中越大学生实证分析》文中提出逆境,美德和幸福是人类生活中三个熟悉的概念。每个概念都有不同的内容和含义,但是从这些东西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显示了人类和社会的不同方面。生活的逆境,这是每个人一生中必须经历的事情。逆境是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生活有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我们必须面对和克服。沉浸于自己之中,在每个人的带领下逃避困难或克服困难。逃避麻烦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也会使问题变得更糟。大胆地直接看问题,考虑并找到最佳方法。凭着乐观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没有什么可以使我们感到困难。越南人民有句俗话:失败是成功的源泉,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每一次失败都是汲取人生经验教训的时间。从那里,我们可以对自己充满信心,可以面对逆境并克服逆境,得到幸福。人类幸福的概念在一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道德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帮助人们建立理想,目标和态度的基础之一。它也是人们建立善,恶,尊严和一系列其他人类概念的核心,度量和方向。本研究采用文献法与实证法,探索在逆境中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美德超越力量是如何作用的机理机制,基于中越大学生实证调研分析。采取问卷调查,分别抽样2020年疫情严重影响期间防疫居家中国大学生(N302 of 28万数据库)和越南大学生(N300),对数据库中的中越抽样逆境综合指数、幸福发展指数、超越力量指数等做SPSS26大数据比较分析和回归预测,并对所得出的显着结论做讨论分析,得出了如下主要创新结论:(1)逆境是大学生人生成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2020年全球新冠病毒疫情蔓延使中国和越南大学生均陷入了生活学习等学涯成长和交往就业等人生发展的逆境之中,其中女生承受着比男生更为强烈的逆境应激压力感。(2)超越是大学生战胜逆境所必备的自我力量。中越大学生共有“感恩”,中国学生还有“宽恕、自信”超越力量;越南学生则有“共情、韧性、敬畏”我超越力量。因为感恩于亲友帮助、宽恕是对伤害的超越、自信基于自我效能、共情常怀忧患意识、韧性是对逆境的抗衡、敬畏更关爱生命。(3)幸福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美好自我体验。中国抽样大学生幸福发展优势表现为“生活意义、专注投入、积极情感”;越南抽样大学生幸福发展优势表现为“生活意义、美好人缘、学涯成就”,其中生活意义是共同的幸福体验。(4)在逆境中追求幸福源自不同的超越驱动力。中国抽样大学生逆境中追求幸福13.8%源自“乐观、情商、共情、韧性”等自我超越内驱力。越南抽样大学生逆境中追求幸福49.8%来自“乐观、自信、沉浸、共情、韧性”等自我超越内驱力。其中,乐观即积极面对、共情即同理心、韧性即复原力等是逆境下追求幸福的跨文化的中越大学生共同的自我超越优势力量。(5)建议:培养中越大学生超越力量激励逆境追求幸福的策略,如培养抗逆的韧性,拥有自信的能力,保持积极的心态等。本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内容研究不够,寄希望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不断深化和探索完善。

叶长红[3](2019)在《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担负文化建设和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培育的责任,注重高校的文化建设与培育是提高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从理论归属上讲,大学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范畴,其文化建设与高校的职能息息相关,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其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灵活化、终身化为特质,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群体,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高等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关注,从学生个体——人,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点”现实的人“入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文化育人,以文化整体观贯穿教育过程,以文化的有机整体,实现“文而化之,以文化人”,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兼顾文化自觉。在文化育人的内容上,注重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注重文化自觉,在育人过程中,实现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与培育作用,重点是以化成天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是以人学理论为指导,界定清楚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视角,分析文化育人在高校的实施中对人的影响,结合国内外学界对于人学理论的讨论与新进展,并关注其他育人理论,主要以人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展望文化育人的发展前景,更好地研究关注文化对于人的积极内化作用,培育出更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较高的人才,并将积极关注学界关于人的理论的新进展,为文化育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推进高校文化育人。首先,以人学理论为视角,在本文中将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界定清楚,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四个方面阐述文化育人对现实的人的影响。以人学理论透视高校文化育人,其目标是通过文化价值观的整体贯穿,文化对人的影响,实现文化的内化作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讲,文化育人的目标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所追求的目标是契合的,体现了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关注的理论诉求。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一部分,人既可以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施者,同时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对象,在高校文化育人中,人的存在、人的本质是文化育人实施的对象与基础,而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发展的展开是文化育人所应有的目的。其次,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出发,分别探讨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人的存在论之人的实践性存在、主体性存在和能动性存在是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个体性是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紧紧抓住人的本质的特点必不可少。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观建设中必须厘清人的价值论之人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以及价值的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也要求准确把握价值的属性和特点。人的发展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也是文化育人的人学诉求。本文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以及发展论四个方面出发,分别分析了当前文化育人在这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解决建议,丰富了文化育人的理论和实践建设。最后,从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人学制度建构和人学实践建构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人学理论建构包括人学理念、人学目标和人学内容的建构,人学制度建构要以人为本,建立文化育人的行政组织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和机制,人学的实践建构主要从文化育人的课堂建设入手,从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入手,关注当前的网络课堂建设,形成文化育人的课堂合力,以文化育人的理论、路径和课堂建设三方面的合力,共同推进文化育人的发展。本研究的难点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高校文化育人,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有很多的欠缺,在二者的理论分析以及方法论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也是本研究后续会注意的问题,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文化育人将面临新的态势,因此,将更加注重研究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洪文建[4](2019)在《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两所地方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科生是当前高等教育学生群体的最大组成部分,本科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办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本科生的学业成就是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开展本科生的学习与发展研究,既是高等教育管理者亟须关注的实际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两所公民办地方高校832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等方式建立研究框架,应用教育生产函数模型、工具变量、分位回归、多层线性模型等方法技术,对调查对象的生源背景、高中经历、家庭背景、本科生课业、课外活动计划预期与目标认同、就学满意度、学习成绩、能力认知、自信程度、身心健康等行为与心理特征展开实证分析,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从学生、家长、高校、政府四个方面提出提升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对策与建议。在理论研究、质性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地方高校本科生的个人特征和家庭背景、学习基础与能力、入学后的体验与投入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室友成绩对学业成绩影响显着。2.地方高校本科生性别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女生成绩显着高于男生。随着学生成绩的提高,性别差异将变小。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同辈影响。其他各影响因素对男、女生亚群体则呈现不同的影响力。3.本科生家庭所在地类型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显着的影响,在同一所地方高校里,农村背景本科生的学习成绩高于城市背景本科生,并且这种效应在成绩高、低两极的本科生群体中有集中体现。家庭人均年收入对本科生的学习成绩有显着的影响,在成绩水平低的男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4.所调查的两所地方高校学生专业之间在GPA成绩上存在显着差异。各专业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均值对专业之间GPA成绩差异,以及专业内学生之间的GPA成绩的差异均具有显着的影响和一定的解释力。学生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学生对大学的满意度、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等均对学生的GPA成绩具有显着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1.以两所不同类型地方高校为调查分析对象,以大规模调查数据和实例研究呈现本科生就学经历等现实情况,辅以深度访谈进一步挖掘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有效弥补前人研究不够重视个体的不足,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最新实证证据。2.综合多学科的观点和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对本科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进行多角度研究,克服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为相关理论发展提供了经过研究证实的信息,研究结论更具有现实意义。3.研究发现,在同一所地方高校中,家庭经济条件和文化资本较弱的学生群体相比家庭经济、文化资本优越的学生群体,其学业成就反而更优。这与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那些来自更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的学生,不仅具有更高的学术成功率……”的研究结论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我国地方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公平的高考和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等政策,家庭经济与文化资本的差别及其对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力已被大幅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克服了西方学者所发现的家庭经济与文化资本差异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同向影响力。这一研究发现是对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微小补充与修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地方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文化资本匮乏学生的资助与激励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赵委委[5](2019)在《技术发展与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文中认为从生存的意义上来说,人类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进行互动的历史,在人类早期,自然处于主导地位,人类利用自然界的条件取得了栖身之所和果腹之食,对自然持有敬畏、服从的态度。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深入,人类逐渐改变了自然的主导地位并加强了对自然的控制如对风、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驾驭和利用,从而逐渐确立了人类的主导地位,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在进行物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人类找到了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工具”——技术,借助其强大的力量形成了丰富的技术人工物体系并实现了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改造。在改造自然方面,人类利用技术不断扩展了实践活动的范围,不断将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发展了航空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技术体。在改造人类自身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都已经臣服于技术的发展逻辑,人类形成了技术化生存方式。技术自身的组合进化、与科学的融合共生以及自身所带的机会利基(1)等发展逻辑对于自然界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作为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因素,技术推动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到当代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必然给人类带来新的福祉,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技术的持续发展和革新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带来了人类的感性解放,使人类体验到生而为人的优越感和幸福感,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和普及更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体体验和精神体验。当代信息社会的显着特征是科学技术基于对大量信息的利用而形成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操纵知识的人类智力正在变成经济活动中最有价值的资源。互联网为人类智力的呈现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和开放的平台,基于互联网平台形成的文化必然带有鲜明的知识性、个体性、智能性,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不断推广了规范、创新、公平、协作、宽容等新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更广的层面打破了人们固有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模式,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体验方式,开拓了一个引导人类心力和智力迅速成长的时代。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特征通过与其他高技术的融合进一步进化,越来越多智能化的技术人工物得以产生并投入使用,与人类的生存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给人类的身心都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要探讨的就是顺应发展逻辑到当代社会的技术对个体精神世界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分析技术发展造成的人类认知、意志、情感三方面的变化,探讨个体在新的技术文明下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进行精神世界的建构,以便解决精神活动中呈现的问题并发展出一个合理有序的精神世界,提高生存质量,增强幸福感,为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每个个体合理运用技术的实践从而产生无数个促使社会发展的合力,进而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观促进人与技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一章论述了技术的发展逻辑与精神世界的内涵。通过对技术进行内部解剖学的分析,组合进化、与科学融合共生、人类需求及技术本身的机会利基作为技术的发展逻辑,理论上为我们直观地展现了技术的发展过程,现实中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技术呈现了以下发展特点:长期的不可预测性与短期的可预测性、不均匀性和复杂的有机性。技术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生物性的有机体,从而对人类的有机身体和精神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精神世界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相互作用形成的意识世界。对个体来说,精神世界是个体对经验到的自我和外部世界进行思维活动的产物,其形成则以个体自身的活动以及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为前提,具有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稳定性和不完满性的统一的特点。第二章分析了技术对人类的作用机制,它通过缔造实在的技术人工物体系给人类带来了感性解放,同时形成的技术理性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和精神危机。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呈现自动化、智能化,大大解放了人类的身体和开发了人类的各项官能,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体体验和精神体验;另一方面,技术发展自身附带的技术风险以及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活世界的控制,改变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也给人类的身心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第三章分析了技术对人的意志的影响和作用。意志作为个体精神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调节着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也是促使个体德性形成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技术的发展是意志力量的体现,另一方面技术通过技术人工物和技术理性反作用于意志作用的发挥。人类应该加强意志自主使技术扬善避恶,从而消解技术滥用带来的泛娱乐化以及技术人工物崇拜对意志的消极作用,从而为精神世界建构一个健康向善的方向指导。第四章分析了技术对人的认知的影响和作用。人的精神活动是基于自身的认知深度和广度,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了人的认知范围,革新着人们的认知观念,重塑了个体的知识生产和分享模式,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困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过剩问题。作为认知中介的媒介技术是个体认知活动的基础,因此个体应该加强媒介素养,更好地利用媒介技术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顺利实现认知目的,从而为精神世界建构一个合理有序的知识储备。第五章分析了技术对人的情感的影响和作用。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工物的传统关系,在丰富人类情感世界的同时也解构了其中某些因素,形成新的情感机制的同时也凸显了情感物化、情感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因此个体应该进行情感自省,主动开展自我情感教育,在情感社会化的过程中以情感道德人为目标,在道德修养中升华情感,从而为精神世界建构一个美好高尚的理想追求。第六章对个体建构精神世界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技术顺应自身的发展逻辑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高度技术化生存时代,人也变成了“技术—人”的综合体,从而凸显了人类生存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许多新与旧的冲突,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使这种不确定性、冲突带来的忧虑得到了快速蔓延和传播,给个体的意志、认知和情感都带来了深刻影响,那么经过知情意折射过后的意识活动形成的精神世界也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和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章提出了应对策略,以便为个体在新旧冲突中建构精神世界提供方向。

周楠楠[6](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情商教育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情商理论的注入,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情商教育,争取把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统一协调的高素质人才。首先,本文在查阅总结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情商的涵义及其重要性,重点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情商的关系,阐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情商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后续的行文奠定基础。其次,对天津市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并结合调研结果和数据统计,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的现状。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的认知度有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内容的发掘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的有效性不强。从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情商理论自身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探究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针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主要从原则、途径、内容、方法这四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力求系统、完备地解决情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之,所有这些研究的总目的只有一点,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古戴[7](2018)在《论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之变迁 ——以《大理院民事判例辑存》为分析文本》文中认为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是法制文明的重要标志之—。当代中国依然处在司法改革与法治建设的道路之上。以史为鉴方能知兴替,回顾历史,清末民初适逢国家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在彼时的转变中,时人通过一系列的变法修律等改革,西方权利、民主、法治等观念进入中国。在中西方的文化融合与碰撞下,私有财产权领域的变迁主要通过四个侧面进行呈现:其一,私有财产权保护的观念层面上,呈现出从传统的伦理之私向理性个体之私之转变。其二,私有财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层面上,传统社会是民事法律规范寓于刑事法律条文之中;清末民初以降逐渐形成了独立完备的民事法律体系。其三,国家政府在进行私有财产权保护时,司法体制上也发生了变革。一方面由于传统社会行政权与司法权分离与否在不同层级有着不同的样态,另一方面限于涉及私有财产权纠纷的婚田细故案件性质,故而,在私有财产保护的司法体制上传统社会主要呈现出审判权与行政权混同的样态。清末民初以降,通过司法体制改革,审判庭制度逐渐明晰,不论是清末民初的四级三审制抑或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三级三审制,都逐步将私有财产权保护的司法权从行政权中剥离出来,进一步加强了司法对私权的保护,进而限制了公权对私权的干涉,进而逐步走向以审判独立为核心的司法独立之道路。其四,由于大理院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即政体骤变,法典未备的社会现实,大理院的推事们在审判案件过程中,形成的民事判例制度创造性的以法官造法的方式行使着司法兼营立法的功能,并且使这些推事们得以将代表传统思想的旧学理念与代表西方观念的法学概念进行了较为深刻地融合。通过判决例的方式将近代法学观念推广到基层,进而触及社会最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交往之中。透过对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变迁的四个侧面地分析,史实屡屡告诉我们,私有财产权保护无论古今中西都具有同样的时代特征——必然性和民族性。中国传统社会各统治阶级对私有财产权的重视程度和传统国家的分合状态走向趋于一致。一个统一的时代对于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总是于一统江山之初较为重视,随着统治阶级的固化与腐朽、剥削意识的增长和民本思想的淡化,总会逐渐通过增加赋税徭役等方式直接或间接的侵害人民的私有财产权。在长久剥削压迫下,出于对私有财产权的本能保护就会使得人民走向抗争,一统时代就会走向分裂。此即私有财产权保护之必然性,换言之,对私有财产权的合理保障是现阶段历史时期内任何国家政权都不可回避的议题。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一个重要前提即是要保障人民的私有财产权。另一方面,私有财产权具有民族性,表现为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不同的文化场域,私有财产权具有不同的内涵。不能用单一的、机械的概念理论来解构历史事实。学术研究的终极目标在于如何更好的认识真实的世界。以概念、理论为代表的普适主义与以特殊经验、应用研究为代表的特殊主义在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变迁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分析大理院之具体案例可以发现,虽然个体权利以及男女平等思想从以宗法伦理为基础的家庭观念中的解放;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公私义利观念、儒家仁和理念影响的特殊性,于商会、典权、佃权以及婚姻家庭财产关系等问题中,个人主义、绝对的产权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接力型家庭观念与中国的历史时空不能融合。在保障私有财产权这一时代发展进程中,为寻找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时代性与民族性中探索平衡点,大理院推事们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清末民初,“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观念涌入中国,大理院被赋予了国家最高司法审判的职能。彼时体制初立,国家待兴,无论是政治环境、社会境况抑或是立法技术,都无法建立统一的民事法律体系,形成完备的民法典。然而,法典虽未完备,社会生活并未停滞。立法机关尚未完成的立法任务,顺而行至司法部门。大理院作为当时社会最高的司法审判部门,其作出的判例及其要旨,虽然由于我国成文法传统及至民初的一贯延续,导致判例及其要旨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既判力,但却在司法实践中大量被下级法院予以援用。产生了“司法兼营立法”的实际功能。在社会治理权力制衡的发展趋势中,民初大理院“司法兼营立法”的这种权力合并的模式有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然而,在私有财产权相关案件的判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从实践抽象出理论和概念,进而适用于实践中的模式,在法律实施层面更能达到“以资折服”的效果;在法律制度的创设层面,更能够将私有财产权的基本精神和原理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需求合理调和;较大程度地减少制度、概念、理论与特殊的社会生活实践间的冲突,尽可能的降低法律实施的成本,不致法律脱离实践而流于形式。因此,民初大理院在特殊历史时期探索出的这种“司法兼营立法”的模式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是我国法治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瑰宝。

于璠[8](2017)在《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情商培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先后被写入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与十三五规划,又一次提高了大众对创业的关注与热情,他到各地考察时更是用行动表明了党和政府对青年创业的支持。由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国家又提出了各项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自主创业替代应聘就业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的首选。虽然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日益强烈,且有国家政策、高校支持等多种有利条件,但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仍然不高,情商水平低已经成为了阻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情商培育为研究对象,对该问题的相关内容从五个部分进行了阐述。第一章对情商的定义与构成要素、情商培育的内涵等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情商培育的关联性。第二章从时代要求、创业发展要求和智商优势发挥三个方面阐述了情商培育对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性,并从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我激励能力、提高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和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五个方面对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情商培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第三章通过针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针对创业大学毕业生的访谈调研两部分从实证角度总结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情商现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在探讨我国当前大学生情商培育现状的前提下,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大学生情商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五章基于前面多方面的梳理和分析结果,从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以及借鉴国外经验五个方面提出了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情商培育路径。

张茹[9](2015)在《高情商者的情操提升方法初探》文中提出情商是情操的行为表现,情操对情商具有制约作用,真正意义的高情商者不是凭借良好的移情能力玩弄手段、见风使舵,而是从坚定信念、道德修养、思想素养和情怀培养等方面来提升情操,使自己内增修养、外促融洽。

张茹[10](2015)在《现代领导的情商与情操关系及作用机制》文中提出情绪是基于思想素养和认识质量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情绪具有附着性,它依附于人格力量和道德品质。本文试图通过阐释情商与情操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来论述情商与情操之间互促进的作用机制。

二、情商理论研究的社会价值及其局限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商理论研究的社会价值及其局限性(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教育情商建设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学生情商系统的特点
    1.1 情感丰富
        1.1.1 情绪不稳定。
        1.1.2 情绪心境化。
        1.1.3 情感脆弱。
    1.2 学习积极性不高
    1.3 意志不坚强,缺乏坚持性。
    1.4 存在性格缺陷
        1.4.1 心胸狭窄,敏感多疑。
        1.4.2 抑郁。
        1.4.3 性格孤僻。
        1.4.4 自卑。
        1.4.5 有极端心理。
2 高职教育加强情商建设的必要性
    2.1 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2.2 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需要。
    2.3 是学生将来寻求新知识,发展、完善自己的需要。
    2.4 有利于学生追求成功、健康、自在的人生。
3 高职教育加强情商建设的对策
    3.1 情商建设要求教师重塑自己的人生。
    3.2 教师要进入学生的思维。
    3.3 积极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
    3.4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

(2)在逆境中追求幸福:美德超越力量研究 ——基于中越大学生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幸福与美德及逆境的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研究
        1.3.2 中西方学者幸福与美德的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逆境与幸福相关研究现状
    1.4 前人研究之不足与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1.4.1 前人研究之不足
        1.4.2 本研究问题提出
        1.4.3 课题来源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马克思,毛泽东,胡志明)
        2.1.1 马克思幸福观
        2.1.2 毛泽东幸福观
        2.1.3 胡志明幸福观
    2.2 美德暨性格优势理论(积极心理,中国传统,越南传统)
        2.2.1 积极心理美德
        2.2.2 中国传统美德
        2.2.3 越南传统美德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资料来源
        3.1.2 样本选择
    3.2 研究方法
        3.2.1 质性研究方法
        3.2.2 量化研究方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信度效度:中越大学生抽样调研问卷信度和答卷效度检验
        4.1.1 编制调查问卷信度检验
        4.1.2 学生回复答卷效度检验
    4.2 逆境指标:中越大学生疫情所致逆境应激源评估
        4.2.1 中国大学生疫情下的10 项逆境应激源多重响应分析
        4.2.2 越南大学生疫情下的10 项逆境应激源多重响应分析
        4.2.3 中越大学生逆境应激源10 项总分均值比较T检验
    4.3 超越力量:中越大学生逆境下生命叙事超越力量分析
        4.3.1 中国大学生逆境下生命超越力量9 项多重响应分析
        4.3.2 越南大学生逆境下生命超越力量9 项多重响应分析
    4.4 幸福发展:中越大学生幸福发展5 要素均值比较分析
        4.4.1 中国大学生幸福发展5 要素配对均值比较T检验
        4.4.2 越南大学生幸福发展5 要素配对均值比较T检验
        4.4.3 中越大学生幸福发展5 要素PERMA均值比较T检验
    4.5 在逆境中追求幸福发展:中越大学生回归预测模型
        4.5.1 中国大学生在逆境中追求幸福发展线性回归预测
        4.5.2 越南大学生在逆境中追求幸福发展线性回归预测
    4.6 逆境中追求幸福:中越大学生美德超越力量回归预测模型
        4.6.1 中国大学生逆境中追求幸福的美德超越力量多元回归预测
        4.6.2 越南大学生逆境中追求幸福的美德超越力量多元回归预测
    4.7 在逆境中追求幸福:中越大学生自我超越力结构方程模型
        4.7.1 中国大学生在逆境中追求幸福的自我超越力的各结构结构建模
        4.7.2 越南大学生在逆境中追求幸福的自我超越力的各因素中介结构建模
        4.7.3 中国大学生在逆境中追求幸福的自我超越力部分中介效应结构建模
        4.7.4 越南大学生在逆境中追求幸福的自我超越力部分中介效应结构建模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5.1 全球重大疫情使中越大学生处于多元人生逆境之中
    5.2 中越大学生逆境下自我超越叙事着各自的生命故事
    5.3 中越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幸福发展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
    5.4 中越大学生逆境中追求幸福发展的超越力量各自其内驱效应
    5.5 建议:培养中越大学生超越力量激励逆境追求幸福的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2 高校文化育人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依据
    2.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视角选择
    2.4 高校文化育人的经验与教训
3 高校文化育人的存在论透视
    3.1 人的存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
    3.2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
    3.3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的成因
    3.4 以重视人的存在的特质促进文化育人
4 高校文化育人的本质论透视
    4.1 人的本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
    4.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存在的问题
    4.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问题的成因
    4.4 以全面把握人的本质促进文化育人
5 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论透视
    5.1 人的价值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点
    5.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5.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问题的成因
    5.4 注重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与教育
6 高校文化育人的发展论透视
    6.1 人的发展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
    6.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6.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成因
    6.4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解决建议
7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
    7.1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
    7.2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制度建构
    7.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实践建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情况

(4)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两所地方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本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四节 核心概念和相关衡量指标
        一、核心概念
        二、相关衡量指标
第二章 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文献回顾
    第一节 大学生学业成就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渊源
        二、大学生学业成就研究现状
    第二节 大学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一、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二、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家庭影响因素
        三、大学生学业成就的个人影响因素
        四、大学生学业成就理论评述
    第三节 已有研究总结与拓展方向
        一、本科生学业成就研究的成果贡献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第三章 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
        一、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评析
        三、布尔迪厄社会文化资本理论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节 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
        一、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的核心观点
        二、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评析
        三、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三节 期望理论
        一、期望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期望理论评析
        三、期望理论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四节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评析
        三、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第一节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分析框架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工具
        一、调查问卷内容
        二、样本高校和样本本科生特征
        三、访谈设计
        四、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工具
    第四节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样本描述性统计
        一、多元线性回归
        二、包含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
        三、分位回归
第五章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一、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调查分析
        二、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特点访谈分析
        三、对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的讨论
    第二节 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一、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调查分析
        二、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特点访谈分析
        三、对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的讨论
    第三节 不同个性特征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一、不同期望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二、不同职业兴趣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第四节 不同家庭背景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一、本科生家庭经济背景与学业成就的分析
        二、本科生家庭文化背景与学业成就的分析
        三、本科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分析
        四、本科生学业成就特点访谈分析
        五、对不同家庭背景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的讨论
    第五节 不同专业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层分析
        一、第一个模型:带有随机效应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第二个模型:以均值为结果的回归分析
        三、第三个模型:随机系数分析
        四、第四个模型:以截距和斜率作为结果的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讨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关于研究结论的讨论
    第三节 提升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对策与建议
        一、本科生:合理设定期望目标,致力提升学业成就
        二、家长:正视家庭文化资本差异,积极督促子女发展学业
        三、地方高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四、政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科学配置公共资源,平衡城乡教育差异
    第四节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技术发展与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技术的发展逻辑与精神世界的内涵
    第一节 技术的发展逻辑
        一、人的活动与技术
        二、技术的发展逻辑
        三、技术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第二节 精神世界的内涵
        一、精神世界及其结构
        二、个体精神世界的呈现层次与形成逻辑
第二章 技术对人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一节 技术人工物的作用
        一、技术人工物与人关系的演变
        二、技术人工物的普遍性作用
    第二节 技术理性的控制与调节作用
        一、技术理性及技术风险
        二、技术理性的控制方式
    第三节 技术发展的感性解放作用
        一、人的感性发展及新感性模式的形成
        二、技术发展的感性解放表现
    第四节 技术发展引发的思维变革
        一、清醒的机械规律和糊涂的主观主义
        二、物质至上主义的推崇和浪漫主义的式微
        三、合作和奴役
第三章 技术发展与个体的意志自主
    第一节 意志及其在个体活动中的作用
        一、意志及其特点
        二、意志的作用
    第二节 技术与个体意志的相互作用
        一、技术是人类意志的体现
        二、技术反作用于人类意志
    第三节 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意志自主
        一、在精神生活中发挥意志自主性抵制泛娱乐化
        二、物质生活中发挥意志自主性开展理性消费
第四章 技术发展与个体的认知自觉
    第一节 技术发展与人类认知的拓展
        一、技术发展拓展了人对自然界的认知
        二、技术发展引发了对人的观念的挑战
    第二节 技术发展引发的知识变革和认知困境
        一、技术发展中知识生产和理解方式的变革
        二、技术发展中新认知方式和认知困境的凸显
    第三节 在媒介素养的提升中加强认知自觉
        一、媒介素养及其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二、媒介素养的提升及对个体认知自觉性的影响
第五章 技术发展与个体的情感自省
    第一节 情感及其与个体、社会的关系
        一、情感的分类
        二、情感的作用及其物化表达
        三、情感社会化
    第二节 技术发展引发的情感社会方式变化
        一、情感社会接受方式的变化
        二、情感社会支持方式的变化
        三、情感社会沟通方式的变化
    第三节 情感活动中的情感教育与情感自省
        一、情感教育在情感活动中的作用
        二、通过情感教育促成情感自省
第六章 个体精神世界建构背后的反思
    第一节 个体生存现状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一、人类生存现状不确定性的放大
        二、技术化生存方式引发的社会风险忧虑
    第二节 技术发展催生的新旧观念冲突
        一、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
        二、技术发展带来伦理观念的冲突
    第三节 科技祛魅与意义世界的重构
        一、科技祛魅与精神生活的变化
        二、在科技发展中重构意义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情商教育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情商教育的相关概述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概述
        1.1.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概念
        1.1.2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1.2 情商教育的概述
        1.2.1 情商的概念
        1.2.2 情商教育的重要性
    1.3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的相关问题概述
        1.3.1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的目标
        1.3.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情商教育的必要性
        1.3.3 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情商教育的可行性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的整体发展现状
        2.1.1 情商教育在国家政策方面的体现
        2.1.2 情商教育在实践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存在的问题
        2.2.1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的认知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2.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内容的发掘度不够
        2.2.3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情商教育方式不够丰富
        2.2.4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的有效性不强
    2.3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2.3.1 传统“重知识”教学理念的影响
        2.3.2 国内情商理论研究时间的局限
第三章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的对策
    3.1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
        3.1.1 方向性原则
        3.1.2 适应性原则
        3.1.3 系统性原则
    3.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优化的具体途径
        3.2.1 认识情商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3.2.2 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3.2.3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情商认知和情商水平
    3.3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需要发掘的内容
        3.3.1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深入挖掘情商教育的资源
        3.3.2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的内容传输到受教育者
    3.4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情商教育的方法
        3.4.1 实践锻炼法
        3.4.2 情境教学法
        3.4.3 咨询辅导法
        3.4.4 环境熏陶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附录二: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致谢

(7)论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之变迁 ——以《大理院民事判例辑存》为分析文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辨析
    五、文献运用与方法
第一章 私有财产权保护观念之变迁:个体从家庭中分离
    第一节 传统中国的私有财产权观念:家庭伦理之私
        一、传统中国私有财产权的历史沿革
        二、家庭伦理之私
        三、特殊主体的私有财产权
    第二节 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观念:私权与公权的博弈
        一、清末民初个体权利观念的引进
        二、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观念的局限性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私有财产权观念:私权社会化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私有财产权观念的社会本位特征
        二、个体权利保障的阶段性成果:南京国民政府民法典
    小结
第二章 私有财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之变迁:民刑分立
    第一节 传统中国:民刑合体、契约为辅
        一、成文法典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二、契约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第二节 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法律体系的建构:民刑有分
        一、《大清民律草案》的提出及其局限性
        二、《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及其大理院对之适用
        三、习惯及其适用
        四、条理的适用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法独立
        一、民国民法典的立法过程
        二、民国民法典之立法精神
    小结
第三章 私有财产权保护司法体制之变迁:审判权独立
    第一节 传统中国:州县官审判权行政权不分
    第二节 清末民初:司法行政分立
        一、司法独立——大理院设立缘由
        二、“寺”、“院”承续:司法独立之局限性
        三、“院”、“院”裂变:司法体系优化、审行分离深化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独立审判
        一、依法独立审判的原则
        二、民事审判机构的变化
    小结
第四章 承前启后:民初司法实践之断面解析
    第一节 债权——意思自治、契约自由原则的体现
        一、择以买卖、雇佣契约两种判例之概述
        二、所涉及之案例
        三、案例之分析
    第二节 物权——社会利益与个人权利的拉锯
        一、概述
        二、涉及之案例
        三、总结分析
    第三节 亲属、承继——伦理纲常与平等自由的博弈
        一、概述
        二、涉及之案件
        三、总结分析
结论
    一、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变迁之四个面向
    二、私有财产权保护的时代特征——必然性和民族性
    三、大理院司法兼营立法的历史及时代意义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情商培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一、情商培育的内涵和外延
        (一) 情商的定义
        (二) 情商的构成要素
        (三) 大学生情商培育的内涵
    二、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情商培育的关联性
        (一) 创业教育视角的内涵
        (二) 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情商培育的联系
第二章 创业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情商培育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
    一、情商培育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性
        (一) 情商培育是新时代创业实践的必然要求
        (二) 情商对大学生创业定位和创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 情商水平限制着大学生智商优势的发挥程度
    二、创业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情商培育的主要内容
        (一) 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省自知,合理规划
        (二)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张有弛,理性决策
        (三) 提高自我激励能力,不屈不挠,实现目标
        (四) 提高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知己知彼,掌控局势
        (五) 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卑不亢,和谐共赢
第三章 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情商现状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的情商认知状况
        (一) 在校大学生情商认知度的调查
        (二) 当前在校大学生情商认知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情商状况
        (一) 创业大学生情商对行为影响的调查
        (二) 情商水平显着影响大学生创业过程
第四章 创业教育视角下我国大学生情商培育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情商培育开展情况
        (一) 当前我国大学生情商培育的普及与开展程度
        (二) 当前我国大学生情商培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情况
    二、当前大学生情商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 情商培育的方法与内容有待完善
        (二) 情商培育在高校的普及程度不高
        (三) 情商培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不足
    三、当前大学生情商问题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一)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情商的消极影响
        (二) 高校对大学生情商培育的重视不足
        (三) 家庭对大学生情商培育的认知局限
        (四) 大学生自身的情商培育意识的缺失
第五章 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情商培育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社会对情商培育关注程度,营造最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改进高校创业教育理念与体系,发挥情商培育主导作用
    三、带动家庭适应情商培育新形势,推动情商培育全面开展
    四、极大提高大学生情商培育意识,实现情商培育最佳效果
    五、辩证借鉴国外情商培育的经验,完善情商培育体系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现代领导的情商与情操关系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情商与情操的内涵
    1. 情商的内涵
    2. 情操的内涵
二、情商与情操的关系
    1. 情操与情商的作用机制
    2. 情操是情商的精神内核
    3. 情商是情操的行为表现
三、情商与情操的作用
    1. 情商的作用
    2. 情操的作用

四、情商理论研究的社会价值及其局限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教育情商建设的对策研究[J]. 颜新跃. 现代农村科技, 2021(06)
  • [2]在逆境中追求幸福:美德超越力量研究 ——基于中越大学生实证分析[D]. 阮氏钗.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D]. 叶长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两所地方高校为例[D]. 洪文建. 厦门大学, 2019(08)
  • [5]技术发展与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D]. 赵委委.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情商教育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D]. 周楠楠.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7]论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之变迁 ——以《大理院民事判例辑存》为分析文本[D]. 古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8]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情商培育问题研究[D]. 于璠. 山东大学, 2017(01)
  • [9]高情商者的情操提升方法初探[J]. 张茹. 特区经济, 2015(07)
  • [10]现代领导的情商与情操关系及作用机制[J]. 张茹. 特区经济, 2015(06)

标签:;  ;  ;  ;  ;  

情商理论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局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