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 over SDH 和 IP over ATM 的比较

IP over SDH 和 IP over ATM 的比较

一、IP over SDH与IP over ATM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韩宇[1](2012)在《基于SDH在广电传输网络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SDH技术的传输原理、网络特点、基本构成及其在有线电视网络传输中的应用。

艾红杰[2](2011)在《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广域网保护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线路保护是通过分段式保护的动作时限和动作定值的相互配合来实现某个区域的保护。但是,随着电网容量的持续增长、网络拓扑结构的日趋复杂,给保护装置动作值、动作时限的整定和潮流的计算造成了很大困难。并且,传统保护动作判据基本是依靠当地信息量,几乎不考虑整个网络的运行状态,这样当某一个点发生故障时,信息量的独立性和时间阶梯的复杂性,很容易造成保护装置动作落后于故障的破坏,以及正常运行线路的误动,从而酿成大范围的停电事故。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将原来相对独立的电力网络信息综合起来,经过计算分析去评估一个电力网络的状态成为可能,基于这个思想我们提出了广域网保护这个概念,与传统线路保护不同,它通过对广域范围内的故障信息及开关位置信息的采集和综合分析,当故障发生时,在够快速地判断故障区域和切除故障的同时,还能够对整个网络的状态和潮流趋势做出重新的估算,保护正常运行线路不受干扰,从而保证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论文首先介绍了广域保护提出的背景及其研究现状,论述了广域保护的定义、结构组成、功能和通信网的介质以及通信模式,在分析了传统保护的局限性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广域保护作为后备保护所具有的巨大优势,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广域网线路后备保护方案,并给出了该方案的研究背景、意义、原理及实现条件。利用软件OPNET对所设计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比较了不同情况下端对端延时、丢包率和通信链路的吞吐量,结果表明文中建立的通信系统能够满足广域保护的要求,使用基于MPLS的IP over SDH通信模式能够在实现电力数据传输实时性的同时,保证数据有可靠性。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现有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相信广域保护系统将在以后的继电保护中得到广泛应用。

陶驷[3](2011)在《IP over SDH和IP over ATM技术介绍》文中研究说明网络信息量爆炸式增长和IP技术的深入人心促进宽带IP主干网的出现和发展。本文比较了IP over ATM和IP over SDH两种主流的主干网技术,分析了两者间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王虹[4](2010)在《电信级以太网专线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以太网技术以其简单、良好的经济性、互通性和易用性等优势使其成为一种最流行的局域网技术,不论在办公室、家庭联网还是接入网方面都获得了广泛应用。本论文通过对现代企业专线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作为当前通信行业主流的专线接入方式—以太网专线具有突出的优势。论文首先经过对以太网专线的特点深入研究和分析后,分析对比了以太网接入和传统方式接入的优劣,得出的结论是以太网接入已经成为目前社会通信方式的主流趋势。然后通过总结各项技术优势,利用骨干ATM网络特性,结合目前ATM厂家提供的优势设备,提出了一种电信级以太网专线解决方案,即构建基于ATM网络的以太网专线,在该解决方案的构成与技术分析中,论文对构建专线网络实际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四个主要问题包括端到端的可靠性问题、网络容量和覆盖范围问题、运维管理集中化的问题和QoS功能的提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可实现性进行具体的分析,保证了建立基于ATM网络的以太网专线各项指标性能的可行性。考虑到骨干ATM网络本身的特点,在该方案中采用了若干关键技术,之后又简单介绍了该解决方案使用的几种业务模型,并且对这几种业务模型做了具体的实例列举。论文在最后结合了以上技术优势,依据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的指导,详细介绍了实际应用中的两个实例,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应用的效果说明了本解决方案的优势,得出了基于ATM网络的以太网专线具有广大市场价值空间的结论。对于网络运营商来说,基于骨干ATM网络的以太网专线的实际应用方案,具备技术简单先进、可集中管理、可操作性强、维护简便和设备成熟等优势,最重要的是充分考虑了运营成本的投入,减少成本增加企业收入的同时,提高了网络的性能。相对其它技术先进但造价昂贵或者成本较低但技术落后的网络技术而言,本论文提出的方案是最优的大客户专线解决方案。

苏群[5](2010)在《兖矿集团RPR网络的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在企业中处在非常重要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并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论文在分析和探讨兖矿集团数据网现状、RPR标准和应用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网络主要相关技术,重点对兖矿集团RPR网络的解决方案、相关设计、系统测试和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和设计。论文首先分析和研究了IP over ATM、IP over SDH、IP over WDM、IP over GigaEthernet和IP over RPR五种关键技术的特点,提出了兖矿集团数据网络采用IP over RPR技术的优化方案,并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对于高性能、宽带的IP需求业务方面,IP over RPR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而且线路利用率高的优点,据此对IP over RPR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针对兖矿集团数据网络采用IP over RPR技术的优化结论。其次,在兖矿集团采用IP over RPR技术这一思想的基础之上,阐述了络明、华为和思科三家网络产品的组网解决方案,同时分别给出了它们的网络拓扑结构、组网设备选型和详细的设备信息,并且提出了它们详细的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同时,在路由协议分析、二层MPLS VPN的路由设计和三层MPLS VPN的路由设计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网络设备的选型以及集团数据网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兖矿集团数据网的路由设计方案;并根据兖矿集团数据网自身的特点以及不同网络设备的组网方案,提出了兖矿集团数据网的QoS的设计方案,以此来保证集团数据网优化后的网络服务质量;最后,得出兖矿集团数据网络的优化组网方案,并且根据兖矿数据网络服务需求特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应用系统支持的设计。在兖矿集团数据网优化的基础上,对网络的测试方法、测试内容、测试范围和测试标准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了具体测试方案。经测试网络符合设计要求,满足兖矿集团的应用需求,同时针对经济性和可运行性做了一定的分析,证明了优化方案针对原集团数据网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网络性能质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乔亚琼[6](2010)在《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在数字微波传输网络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项目针对数字微波传输系统传输IP业务存在不支持虚拟专用网和电路仿真、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通过对SDH、IP over SDH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利用MSTP的技术优势,将MSTP技术引入数字微波传输网络中。结合某省的广电数字微波传输网络的建设,通过对MSTP可行性分析,明确了网络传输方案、组网方式及电路组网设计,对网络传输系统、辅助系统及传输设备提出具体技术要求,项目的实施较好地满足了该省广电微波数字传输网络组网的要求,同时也验证了多业务传送平台在数字微波传输网络中的应用的可行性。MSTP在SDH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了以太网、ATM、MPLS、RPR等数据技术的优点,能够提供丰富的业务接口,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MSTP使SDH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传输平台,同时也使SDH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李磊[7](2010)在《SDH多功能测试仪方案及关键模块的FPGA实现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SDH光网络及网络设备的迅速发展,相应的测试设备发展前景巨大。国内外已研制出多种SDH测试设备,但国内的测试设备功能有限,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测试需求,而国外的测试设备价格昂贵,无法大量应用于我国通信产品的研制与生产测试。因此,深入研究SDH测试仪的核心部件—测试数据处理器及其核心模块AAL5处理模块和数据通信接口的FPGA实现,对于打破国外宽带测试设备的技术和价格垄断,研制高性能国产SDH测试仪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AL5芯片,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源于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基于PCE的多层多域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与实验系统”,是项目面向应用的延伸。在分析国内外SDH测试仪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了应用于ATM和PoS (Packet over SDH)网络性能分析的多功能测试仪整体实现方案;根据AAL5协议规范、UTOPIA Level2和UTOPIA Level3接口规范,重点研究了关键模块的FPGA实现;在ALTERA公司的Stratix II系列FPGA平台上,编写VHDL代码实现了AAL5协议的发送方向和两个接口的功能,并完成最终仿真验证。经过仿真与分析,所实现的各模块完全满足测试仪设计要求。最后总结全文,提出下一步研究工作方向。

饶鑫伟[8](2009)在《城域网中IP over WDM的应用及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IP业务的迅速增长说明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出了当前IP over WDM的技术,简单说明了IP over WDM的概念及工作原理,系统地阐述了其运用的关键技术,比较其他技术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IP over WDM技术在城域网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介绍,最后点明了四个发展阶段。

古忻艳,孟庆伟[9](2009)在《以光通信和IP技术为基础建设广电网络——IP over DWDM技术分析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P over DWDM技术就是将IP业务直接承载在DWDM(密集波分复用)系统上,这种方式以其海量的带宽提供能力,良好的业务透明传送,极高的承载效率以及简化网络层次为今后的业务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不同IP网承载方式的分析,介绍了IP over DWDM技术特性及其在广电传输网中的应用。

刘洋[10](2010)在《IP over WDM适配技术的研究、实现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产业已经度过了高速增长期,业务增长呈现出日益平缓的趋势,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越来越强。随着3G牌照的下发,各运营商将在全业务领域展开竞争。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格局,运营商积极调整战略,寻一求企业转型的成功之道。运营商转型以业务转型为核心,而拓展新型业务则是保证业务增长的关键。同时,业务转型将推动网络变革,业务发展要求网络能够开展更多、更有竞争力的智能业务。在此环境下,3G. NGN. IPTV等新型网络模型成为了运营商关注研究和投资建设的重点。本文在阐述了IP宽带网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承载IP业务的几种承载技术如ATM, SDH, WDM从传输效率、带宽管理、服务质量、维护管理、保护与恢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总结出采用IP over WDM技术具有减少SDH/SONET, ATM, IP等各层之间的功能重叠;减少设备操作、维护和管理费用;带宽利用率高等优点,是下一代IP骨干网络的首选技术。本文对IP over WDM中的几个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IP层与光层的适配、物理接口规范、层间管理、保护恢复、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保证等,其中对IP层与光层适配技术的研究,是本文的一个重点。结合上述理论研究,对IP与光网融合设备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通用成帧协议实现高效适配和网络管理的设计方案,设计实现了一种新型的用于IP与光网融合的动态适配单元。文中着重对该新型适配设备的硬件设计和实现加以介绍,阐述了整体硬件原理图的设计思路,给出了各部分的设计框图和实现方式,并对其中的高速电路PCB设计技术加以介绍。本文的最后,对该新型的适配设备进行了测试,验证了其用于千兆以太网业务接入到光网的高效适配功能,以及高效的链路管理和信令控制功能。文中最后进一步说明了该设备的应用,提出了其在城域宽带网以及城域CWDM网中的应用方案。

二、IP over SDH与IP over ATM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 over SDH与IP over ATM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DH在广电传输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SDH传输网的基本构成
2 SDH技术的传输原理
3 IP over SDH及其在有线电视网络宽带IP传输中的应用
4 IP over SDH的概念
5 IP over SDH与路由器的关系
6 IP over SDH的优缺点

(2)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广域网保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广域保护的研究现状
        1.2.2 广域保护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广域保护系统结构组成、性能分析和通信网要求
    2.1 广域保护的概念
    2.2 广域保护的功能
    2.3 广域通信网络实时性要求
    2.4 传统后备保护与广域后备保护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域通信网的物理介质和通信模式
    3.1 物理介质选择
    3.2 电力系统广域通信技术
        3.2.1 ATM 技术(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3.2.2 SDH 技术(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3.2.3 MPLS 技术
    3.3 通信模式
        3.3.1 IP over ATM over SDH 模式
        3.3.2 IP over ATM 模式
        3.3.3 IP over SDH 模式
        3.3.4 基于 MPLS 的 IP OVER SDH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域通信网络性能评价
    4.1 OPNET 软件介绍
    4.2 系统建模
    4.3 网络拓扑结构
    4.4 仿真条件设定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1 端到端延时分析
        4.4.2 链路利用率分析
        4.4.3 丢包率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

(3)IP over SDH和IP over ATM技术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宽带IP支持技术
    2.1 IP over ATM
    2.2 IP Over SDH
    2.3 IP over ATM与IP over SDH比较
3 总结

(4)电信级以太网专线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专线业务的发展与现状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电信级以太网专线业务及技术
    2.1 以太网专线的概念
    2.2 以太网专线的基本技术要求
        2.2.1 服务质量(QoS)
        2.2.2 电信级可靠性
        2.2.3 网络安全
        2.2.4 以太网的管理
    2.3 以太网专线的承载网络
        2.3.1 互联网承载以太网专线以及 MPLS-VPN 技术
        2.3.2 IP over SDH 以及 MSTP 技术
        2.3.3 IP over ATM 及其技术
        2.3.4 IP over ATM 与 IP over SDH 比较
    2.4 电信级以太网专线的优势
        2.4.1 运营商网络利用率
        2.4.2 以太网专线时延
        2.4.3 用户组网灵活性
        2.4.4 提供的 QoS 服务
第3章 电信级以太网专线解决方案
    3.1 电信级以太网专线解决方案
        3.1.1 解决方案简介
        3.1.2 解决方案可解决的四个主要问题
    3.2 解决方案的关键技术
        3.2.1 802.1ah(PBB/MAC-in-MAC)框架体系
        3.2.2 运营商骨干传输 PBT 技术
        3.2.3 解决方案的业务模型
第4章 电信级以太网专线的实际应用
    4.1 吉林联通以太网专线大客户项目
        4.1.1 吉林联通以太网专线大客户项目需求分析
        4.1.2 采用电信级以太网专线解决方案
    4.2 A 市电信专线业务网改造项目
        4.2.1 A 市电信专线业务网现状及问题
        4.2.2 A 市电信专线业务网改造方案
        4.2.3 A 市电信专线业务网改造后的收入分析
第5章 结束语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兖矿集团RPR网络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1.1.1 兖矿集团数据网现状
        1.1.2 兖矿现有网络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RPR 标准化和研究现状
        1.2.2 RPR 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内容安排
2 网络主要相关技术对比分析
    2.1 现行骨干网络技术分析
        2.1.1 IP Over ATM
        2.1.2 IP Over SDH
        2.1.3 IP Over WDM
        2.1.4 IP Over GigaEthernet
        2.1.5 IP Over RPR
    2.2 RPR 网络技术分析
        2.2.1 分组ADM 式交换机制
        2.2.2 自动拓扑识别
        2.2.3 空间复用技术
        2.2.4 基于源路由和服务等级的50ms 环保护倒换
        2.2.5 物理层的媒质独立性
    2.3 本章小结
3 网络方案分析与设计
    3.1 络明网络产品的解决方案
        3.1.1 网络结构与设计
        3.1.2 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
    3.2 华为网络产品的解决方案
        3.2.1 网络结构与设计
        3.2.2 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
    3.3 思科网络产品的解决方案
        3.3.1 网络结构与设计
        3.3.2 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
    3.4 兖矿集团数据网的路由设计
        3.4.1 路由协议的分析
        3.4.2 二层MPLS VPN 的路由设计
        3.4.3 三层MPLS VPN 的路由设计
    3.5 兖矿集团数据网的QoS 的设计
        3.5.1 QoS 设计原则及基本框架
        3.5.2 兖矿集团QoS 涉及的相关技术
        3.5.3 QoS 实现机制
        3.5.4 QoS 部署方案及SLA 实现方案建议
    3.6 不同设备组网的对比分析
    3.7 应用系统支持
    3.8 业务应用解决方案
        3.8.1 数据应用
        3.8.2 ERP 系统
        3.8.3 医疗保险系统
        3.8.4 OA 办公自动化系统
        3.8.5 视频会议
        3.8.6 IP 电话解决方案
    3.9 本章小结
4 系统测试及经济分析
    4.1 测试范围
    4.2 测试内容及标准
        4.2.1 传输网测试
        4.2.2 数据网测试
    4.3 网络运行情况
    4.4 经济分析
        4.4.1 经济性分析
        4.4.2 可运营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在数字微波传输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选题背景
        1.1.1 数字微波通信的发展现状
        1.1.2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的优势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SDH数字微波通信
    2.1 SDH数字微波通信的主要技术
        2.1.1 多电平编码调制技术(MLCM)
        2.1.2 自适应频域和时域均衡技术
        2.1.3 交叉极化干扰抵消(XPIC)技术
        2.1.4 线性高功率放大器和自动发射功率控制(ATPC)
        2.1.5 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技术
        2.1.6 高/超高性能天线
        2.1.7 分集技术
        2.1.8 网络管理技术
    2.2 SDH微波通信系统应用状况
        2.2.1 SDH体制的特点
        2.2.2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主要应用场合
        2.2.3 SDH技术在国内广播电视传输网中的应用
        2.2.4 SDH技术在国内广播电视省级干线传输网中的应用实例
    2.3 IP over SDH技术
        2.3.1 IP over SDH技术的产生
        2.3.2 IP over SDH技术的优缺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3.1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产生背景
    3.2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的功能模型及特点
        3.2.1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的功能模型
        3.2.2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的特点
    3.3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的发展历程
    3.4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的关键技术
        3.4.1 通用成帧规程(GFP)
        3.4.2 级联技术
        3.4.3 链路容量调整方案(LCAS)
        3.4.4 弹性分组环(RPR)
        3.4.5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3.5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的主要应用方向
        3.5.1 利用MSTP构建城域网
        3.5.2 MSTP为3G网络准备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电数字微波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应用
    4.1 广电微波网现状及项目规划目标
    4.2 传输技术及方案确定
        4.2.1 数字微波传输网
        4.2.2 MSTP技术可行性分析
        4.2.3 方案确定
    4.3 组网方式及电路通信组织
        4.3.1 组网方式
        4.3.2 电路通信组织
        4.3.3 业务类型及接口配置
        4.3.4 通道容量配置
    4.4 MSTP设备要求
        4.4.1 MSTP设备基本功能
        4.4.2 MSTP设备主要技术要求
    4.5 辅助系统
        4.5.1 网络管理系统
        4.5.2 同步系统
    4.6 传输系统性能指标
        4.6.1 SDH性能指标
        4.6.2 以太网性能指标
    4.7 设备选型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写说明
致谢

(7)SDH多功能测试仪方案及关键模块的FPGA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SDH测试技术
        1.1.2 AAL5技术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SDH与ATM原理
    2.1 SDH原理
        2.1.1 SDH简介
        2.1.2 SDH技术应用
    2.2 ATM原理
        2.2.1 ATM概述
        2.2.2 物理层
        2.2.3 ATM层
        2.2.4 ATM适配层
    2.3 AAL5协议原理
        2.3.1 分段重装子层SAR
        2.3.2 汇聚子层CS
    2.4 UTOPIA Level 2和UTOPIA Level 3接口规范
第三章 SDH测试仪方案设计
    3.1 测试仪功能及其实现框图
    3.2 测试数据处理器设计
        3.2.1 测试数据处理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3.2.2 分组处理模块
        3.2.3 信元/分组调度模块
        3.2.4 时延数据处理模块
        3.2.5 接口模块
    3.3 测试仪的测试参数
    3.4 SDH测试仪功能对比及分析
第四章 AAL5处理模块方案设计
    4.1 AAL5协议处理功能及实现框图
    4.2 发送方向模块设计
        4.2.1 功能与工作原理
        4.2.2 分组产生模块
        4.2.3 ATM信元生成模块
        4.2.4 优先级调度模块
    4.3 接收方向模块设计
        4.3.1 功能与工作原理
        4.3.2 信元预处理模块
        4.3.3 缓冲区写入控制模块
        4.3.4 分组拼接模块
        4.3.5 分组重组后处理模块
第五章 AAL5发送方向及部分接口的FPGA设计与仿真验证
    5.1 ALTERA FPGA开发
        5.1.1 ALTERA开发平台
        5.1.2 通用FPGA开发流程
        5.1.3 ALTERA FPGA芯片介绍及选型
    5.2 AAL5协议发送方向的FPGA设计及仿真验证
        5.2.1 结构框图及功能简介
        5.2.2 CPCS-PDU生成模块
        5.2.3 ATM信元头生成模块
        5.2.4 发送信元/分组连接级计数模块
        5.2.5 信元生成模块控制状态机设计
    5.3 UTOPIA Level 2接口与UTOPIA Level 3接口设计与仿真验证
        5.3.1 UTOPIA Level 2接口
        5.3.2 UTOPIA Level 3接口
    5.4 AAL5协议发送方向的仿真验证
结束语
缩略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9)以光通信和IP技术为基础建设广电网络——IP over DWDM技术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IP over WDM技术原理
    2.1 IP over WDM技术基本概念
    2.2 网络分层结构
    2.3 帧结构
    2.4 技术特点
3 IP over ATM/SDH/WDM方式比较
    3.1 IP over ATM技术
        3.1.1 IP over ATM基本概念
        3.1.2 分层结构
        3.1.3 技术特点
    3.2 IP over SDH技术
        3.2.1 IP over SDH基本概念
        3.2.2 分层结构
        3.2.3 技术特点
    3.3 3种IP承载方式比较
4 WDM保护方式
5 IP over WDM技术应用
6 结束语

(10)IP over WDM适配技术的研究、实现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IP宽带网络概述
    2.1 IP宽带网基本特征
        2.1.1 IP协议
        2.1.2 IP宽带网的特点
    2.2 IP over ATM/SDH/WDM技术的比较
        2.2.1 传输效率
        2.2.2 带宽管理
        2.2.3 服务质量
        2.2.4 维护管理
        2.2.5 保护与恢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IP over WDM的关键技术
    3.1 IP over WDM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3.1.1 数据网络层与光网络层的适配
        3.1.2 网络接口的规范
        3.1.3 层间管理功能
        3.1.4 网络保护恢复
        3.1.5 网络管理问题
    3.2 传输链路管理问题
    3.3 IP优化光网络采用的帧封装格式
        3.3.1 采用SDH帧格式
        3.3.2 采用千兆比以太网帧格式
    3.4 IP over WDM的综合自愈
        3.4.1 网络层的自愈保护
        3.4.2 传统的IP自愈恢复技术
        3.4.3 MPLS快速自愈恢复技术
        3.4.4 Fast Rerouting自愈恢复技术
        3.4.5 传输层的自愈保护
        3.4.6 多层网络的自愈互操作
        3.4.7 IP over WDM的综合自愈
    3.5 网络的服务质量保证
        3.5.1 IP QoS体系结构
        3.5.2 集成业务体系结构
        3.5.3 IP QoS的实现机制
    3.6 利用MPLS来提供QoS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IP与光网融合动态适配单元设计与实现
    4.1 IP与光网融合的设备的需求分析
    4.2 IP与光网融合设备的功能分析
        4.2.1 IP业务接入通道
        4.2.2 光传送通道
        4.2.3 高效适配功能模块
        4.2.4 信令通道
        4.2.5 本地网管监控信道
    4.3 各功能模块的硬件实现以及结构框图
    4.4 模块的硬件实现
        4.4.1 核心处理模块
        4.4.2 以太网业务接入模块
        4.4.3 光传送通道模块
        4.4.4 接口模块
        4.4.5 控制管理模块
    4.5 硬件设计框图
    4.6 结构设计描述
    4.7 系统的供电设计
        4.7.1 FPGA的电源要求和设计
        4.7.2 FPGA电源解决方案
    4.8 系统的印刷电路板(PCB)设计
        4.8.1 电源和地平面系统
        4.8.2 信号线和传输线及其影响
        4.8.3 串扰及其影响
        4.8.4 电磁干扰及其影响
    4.9 初步硬件调试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以及应用方案
    5.1 系统硬件稳定性测试
        5.1.1 测试指标
        5.1.2 测试所需仪器
        5.1.3 测试环境
        5.1.4 各指标测试
        5.1.5 测试结论
    5.2 系统的应用
        5.2.1 简单点到点应用
        5.2.2 DWDM点到点应用
        5.2.3 单板点到点CWDM应用
        5.2.4 多板CWDM应用
        5.2.5 CWDM城域应用的方案说明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IP over SDH与IP over ATM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DH在广电传输网络中的应用[J]. 韩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18)
  • [2]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广域网保护系统研究[D]. 艾红杰. 太原科技大学, 2011(10)
  • [3]IP over SDH和IP over ATM技术介绍[J]. 陶驷. 无线互联科技, 2011(03)
  • [4]电信级以太网专线研究及应用[D]. 王虹. 吉林大学, 2010(05)
  • [5]兖矿集团RPR网络的分析与设计[D]. 苏群. 西安科技大学, 2010(05)
  • [6]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在数字微波传输网络中的应用[D]. 乔亚琼.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7]SDH多功能测试仪方案及关键模块的FPGA实现研究[D]. 李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8]城域网中IP over WDM的应用及发展[A]. 饶鑫伟. 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 2009
  • [9]以光通信和IP技术为基础建设广电网络——IP over DWDM技术分析与应用[J]. 古忻艳,孟庆伟. 中国有线电视, 2009(11)
  • [10]IP over WDM适配技术的研究、实现及应用[D]. 刘洋. 东北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IP over SDH 和 IP over ATM 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