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儿脓毒症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肿瘤患儿脓毒症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一、肿瘤患儿败血症药敏试验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伶玲[1](2021)在《儿童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念珠菌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了解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儿童念珠菌血症的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微生物学实验室记录中血液念珠菌培养阳性的标本信息,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白色念珠菌组与非白色念珠菌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1.124例念珠菌血症患儿中,男性66例(53.2%),女性58例(46.8%),男女比例约1.14:1。年龄最小的为58分钟,最大的为16岁4月。新生儿组有70例(56.5%),婴幼儿组30例(24.2%),年长儿组24例(19.3%)。科室分布排名前三的依次是新生儿病房77例(62.1%)、血液肿瘤病房23例(18.5%)、重症监护病房12例(9.7%)。2.基础疾病按比例高低前三位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52例(41.9%)、消化系统疾病34例(27.4%)、肿瘤性疾病23例(18.5%)。危险因素居前四位的依次为:静脉置管102例(82.3%)、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91例(73.4%)、静脉营养88例(71.0%)、低白蛋白血症87例(70.2%)。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68例(54.8%)、精神反应差68例(54.8%)、气促47例(37.9%)、腹痛或腹胀42例(33.9%)、频繁呼吸暂停36例(29.0%)。实验室检查包括:C反应蛋白>8mg/L有94例(75.8%)、血小板<100×109/L有59例(47.6%),白细胞计数≥10×109/L者有46例(37.1%),白细胞计数≤4×109/L者有32例(25.8%),合并血培养细菌阳性者22例(17.7%),1,3-β-D-葡聚糖阳性69例(62.2%)。3.124例念珠菌血症,白色念珠菌61例(49.2%),非白色念珠菌63例(50.8%)。非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前三位依次是:近平滑念珠菌26例(21.0%)、热带念珠菌14例(11.3%)、光滑球拟酵母菌7例(5.6%)。除6例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天然耐药外,其余念珠菌对其均敏感。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为5.0%(6/121),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氟康唑三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6.5%(20/121)、12.6%(15/119)、11.6%(14/121)。4.白色念珠菌组与非白色念珠菌组相比,后者在肿瘤性疾病、化疗后骨髓抑制中感染率高于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β内酰胺类及酶抑制剂、静脉置管、静脉营养者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更高,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中性粒细胞缺乏者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色念珠菌在C反应蛋白>8mg/L、白细胞≥10×109/L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的发生率较非白色念珠菌高,后者在合并败血症以及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较前者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儿童念珠菌血症以新生儿多见,发生念珠菌血症的科室主要是新生儿病房、血液肿瘤病房及重症监护病房。2.念珠菌血症患儿基础疾病重、危险因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血培养耗时长,不利于早期诊断,容易漏诊、误诊。因此,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儿童以及临床抗感染治疗效果不好时,需警惕念珠菌血症的可能,应及时完善血培养及1,3-β-D-葡聚糖检测等检查协助诊断。3.儿童白色念珠菌感染较常见,但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后者以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多见。念珠菌对唑类药物,尤其是伊曲康唑耐药率最高,部分非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存在天然耐药,因此应根据药敏试验及临床治疗效果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4.肿瘤性疾病、化疗后骨髓抑制、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中性粒细胞缺乏者易感染非白色念珠菌,而使用β内酰胺类及酶抑制剂、静脉置管、静脉营养者更容易感染白色念珠菌。此外,白色念珠菌在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更为突出,而非白色念珠菌多合并有败血症,且其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白色念珠菌。

余青虹[2](2021)在《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及菌株药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Klebsiella pneumoniae bloodstream infection,KP-BSI)临床特征及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儿童KP-BSI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KP-BSI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10例患儿,64例(58.2%)为院内感染,72例(65.5%)有基础疾病,以血液系统肿瘤最多见。110例患儿PRISMⅢ评分为16.0(7.0-20.8),其中74例(67.3%)发生脓毒症,15例(13.6%)发生脓毒性休克,18例(16.4%)发生呼吸衰竭,15例(13.6%)需有创机械通气,院内死亡共13例(11.8%)。KP菌株对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率>90%,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58.3%、60.9%、70.9%,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59.5%、82.7%。检出ESBLs+菌株39株(39/86,45.3%),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菌株10株(10/110,9.1%),ESBLs+KP菌株、CRKP在各年龄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KP-BSI多见于有基础疾病的患儿,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呼吸衰竭发生率高;KP菌株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可经验性治疗轻症KP-BSI患儿。

徐梦雅[3](2021)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36例临床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新生儿病房确诊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例资料,分别探讨足月儿和早产儿化脑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和结局等,分析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2月5年期间入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确诊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36例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胎龄分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根据近期转归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别对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治疗和转归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36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36例,其中男15例(41.7%),女21例(58.3%);足月儿13例(36.1%),早产儿23例(63.9%),胎龄28-34周者20例(87.0%),胎龄34-37周者3例(13.0%);平均出生体重为2049.53±186.02g,出生体重<1000g 者 4 例(11.1%)、1000-1499g 者 13 例(36.1%)、1500-2499g 者 6 例(16.7%)、体重≥2500g者13例(36.1%);平均发病日龄9.86±1.533天,早发型败血症化脑12例(33.3%)、晚发型败血症化脑24例(66.7%);病程中发热者27例(75%);感染伴随症状中贫血者22例(61.1%)、凝血功能障碍者16例(44.4%);血培养阳性者24例,血培养阳性率66.7%,脑脊液培养阳性者16例,脑脊液培养阳性率41.7%,共检出病原菌44株,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16株(36.4%)、大肠埃希菌15株(34.1%)、其他病原菌共13例(29.5%));10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其中脑积水5例(13.9%)、硬膜下积液2例(5.6%)、脑梗死2例(5.6%)、脑软化2例(4.6%));经治疗后治愈出院者12例(33.3%),好转出院者18例(50.0%),转外院手术治疗1例(2.8%),自动出院者5例(13.9%),临床好转、治愈率83.3%。2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化脑患儿临床特点比较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化脑患儿均以晚发型败血症多见,早产儿组IVF、胎膜早破者例数较足月儿组多,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76.9%足月化脑患儿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足月儿组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发热(84.6%)、反应差(61.5%)、气促或呻吟(61.5%)、肌张力增高(61.5%);73.9%早产化脑患儿以呼吸暂停作为首发症状,早产儿组常见临床表现有腹胀(78.3%)、呼吸暂停(73.9%)、面色差(73.9%)、发热(69.9%)、反应差(60.9%);早产儿组呼吸暂停、腹胀、肌张力减低发生率大于足月儿组,足月儿组发热、气促或呻吟、激惹、惊厥、肌张力增高发生率高于早产儿组,且热峰高于早产儿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腹胀的发生率与足月儿组有显着差异(P<0.05);早产儿组相关并发症中贫血、凝血功能障碍、水肿、胆汁淤积症发生率较足月儿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组首次脑脊液检查(病程1~2天)中白细胞计数、多核细胞比例均高于早产儿组,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脑脊液检查(病程3~4天)中,足月儿组多个细胞百分比、氯化物含量高于早产儿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病原菌均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多见,病原菌分布在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各种异常影像学表现发生率均高于足月儿组,早产儿组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抗感染疗程长于足月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住院天数长于、住院费用高于足月儿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组治愈率(76.9%)、好转率(23.1%)高于早产儿组,早产儿组中1例患儿因合并重度脑积水转院行手术治疗,5例患儿自动出院。3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化脑患儿临床特点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在胎龄(预后良好组35.22±5.08周、预后不良组32.37±3.22周)、出生体重(预后良好组2363.48±1225.194g,预后不良组1610.00±784.301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羊水粪染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热峰、呼吸暂停、抽搐、前囟饱满的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相关并发症中贫血、凝血功能障碍、水肿、胆汁淤积症的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儿病程中3次脑脊液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多核细胞比例、蛋白含量均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3次脑脊液检查中蛋白含量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病原菌均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多见,病原菌分布在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各种异常影像学表现发生率均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脑室增宽扩张、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脑积水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两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大部分患儿在病程2-3周出现并发症,以脑积水最为常见,共5例(13.9%);预后不良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大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足月儿发热、激惹、惊厥、肌张力增高等临床表现较早产儿典型,早产儿以呼吸暂停、腹胀、肌张力减低为主要临床表现。2.足月儿化脑中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核细胞比例高于早产化脑患儿。脑脊液培养阳性率低,仅41.7%。病原学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以肺炎克雷伯杆菌最为常见。3.脑积水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热峰高、出现呼吸暂停、抽搐、前囟饱满、脑脊液蛋白含量高、颅内出血等几个因素常提示预后不良。4.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早产儿预后较足月儿差,住院时间长、费用高、并发症发生率高。

刘洋[4](2020)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的构建,来应对近年来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的趋势和临床医生早期确诊存在不足的现状,以提高各级医师的早期识别能力,加强专科的临床诊断和处置能力。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住院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的707例患儿的病例信息(患儿母亲自然、社会和人文信息,母婴流行病史,患儿临床表现、炎症相关检查指标、免疫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等多维度信息),总结病例特点,并按照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早产儿与非早产儿、是否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条件进行分组比较,提出优化诊断信息。第二部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通过将对照组228例新生儿和病例组70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通过LASSO回归对数据进行降维,结合文献复习及临床工作特点,确定建模所需变量。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建立了模型A和模型B,其中模型A的预测变量包含有母亲居住地区、母亲先兆流产史、母乳喂养、母亲产前抗菌素治疗、患儿体温、精神反应弱、原始反射、患儿就诊前抗菌素治疗、患儿就诊时体重与出生体重差共9个变量,主要涉及患儿母亲病史及患儿临床表现两部分;模型B的预测变量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级医疗机构均可以完成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和C反应蛋白升高。建立列线图,最后,利用区分度和校准度两方面对预测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第三部分: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选择儿科常见病原菌和常用抗菌药物配对分组后,将菌液、抗菌素(中点和峰血药浓度)、新鲜无菌血、β-内酰胺酶依次注入各培养瓶后,立即放入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培养,记录120小时内的各培养瓶的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含树脂培养瓶:BACTEC Peds Plus血培养瓶(BD-F瓶)、含木炭颗粒培养:BACT/ALERT PF血培养瓶(BT-C瓶)、添加β-内酰胺酶后的普通培养瓶:BACTEC FX血培养瓶(BD-S瓶)和Bac T/ALERT SA血培养瓶(BT-S瓶)对模拟含抗菌药物血标本中细菌的检测能力(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验证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全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重要信息:(1)母亲信息:分娩时年龄以35岁以下女性为主(92.93%),受教育程度以大专及本科、初中为主(32.53%、31.97%);(2)分娩地区:居住地农村(53.61%)多于城市(46.39%),分娩医院以二级医院(64.07%)为主;(3)患儿情况:足月儿为主(86.14%),存在羊水情况异常、脐带情况异常的比例高,各占19.52%,2500克≤出生体重<4000克的患儿占83.59%,母乳喂养占62.09%,26.17%存在明确的感染接触史,53.32%的患儿入院体重低于出生体重;(4)入院临床表现:体温(肛温)异常和呼吸频率异常多见,比例分别为28.57%、23.20%,黄疸表现、脐部残端渗出、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异常比例分别为47.95%、23.34%、21.08%、19.66%;(5)实验室特征:白细胞计数异常的患儿占31.68%,中性粒细胞占比>60%、白介素-6>7pg/m L、C-反应蛋白≥8mg/L、前降钙素≥0.5mg/L的患儿占比分别为31.54%、79.49%、49.93%、21.48%,血标本病原学检查结果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占91.40%。2.分成不同的组比较:(1)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EOS1,≤72小时)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LOS1,>72小时)。结果显示,LOS1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及先兆流产、居住在城市、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均大于EOS1组母亲(P<0.05);LOS1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抢救复苏比例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的剖宫产、就诊前在家中、母乳喂养、感染接触史、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入院体重≥出生体重、体温异常、心率异常、黄疸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精神弱、吃奶差、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血中性粒细胞占比>60%、血IL-6>7pg/ml的比例,及血乳酸、Ig G,CD3+、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及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前白蛋白、CD19+淋巴细胞百分比、CD16+、56+淋巴细胞百分比、Ig M、Ig A、Ig E、均大于EOS1组患儿(P<0.05)。(2)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EOS2,≤7天)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LOS2,>7天)。与第一种分组方法比较,结果显示比较结果基本相同,两组在母亲年龄、居住在城市、多胎妊娠、黄疸、呼吸系统感染灶、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8mg/L等方面有差异。(3)早产儿组(<37周)与非早产儿组(≥37周)。结果显示,非早产儿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年龄≥35岁的比例、妊娠高血压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母亲(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多胎妊娠、抢救复苏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非早产儿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就诊前在家中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体温异常、呼吸频率异常、心率异常、精神弱、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Ig G、血培养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4)非化脓性脑膜炎组与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果显示,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母亲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母亲(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胎龄、足月儿比例,小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体温异常、心率异常、前囟张力异常、惊厥、呼吸系统感染灶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第二部分:模型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模型A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5和0.768,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7和0.735,模型B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3和0.862,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5和0.736;模型A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7和0.764,模型B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和0.824。模型的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A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1143和0.902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模型B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9602和0.4169。校准曲线的结果显示模型A和模型B的校准曲线均良好。第三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和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中,当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D-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D-S瓶(P<0.05),仅当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及BT-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T-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T-S瓶(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与BD-SE瓶的检出阳性率一致(P>0.05),BT-C瓶的检出阳性率多高于BT-SE瓶,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的TTP均优于BD-S瓶(P<0.001),BT-C瓶及BT-SE瓶均优于BT-S瓶(P<0.001),当中点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SE瓶优于BD-F瓶(P<0.05),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F瓶优于BD-SE瓶(P<0.05),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D-F瓶及BD-SE瓶TTP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时BT-C瓶TTP均优于BT-SE瓶(P<0.001),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与BT-SE瓶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广泛、多维度的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的整理、分组比较,有助于优化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以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参考。分别以72小时和7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特点比较结果基本相同。早产、低体重、围产期的异常等因素应该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对于可疑新生儿败血症,尤其是可疑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宜尽快住院或转往新生儿专科病房,酌情完善腰穿脑脊液等相关检查,及时确诊,尽早给予规范、合理的抗菌治疗,以有效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首次建立的能够覆盖0-28天全日龄段新生儿败血症的,由患儿家属和基层临床医生可以简便易得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构成的诊断预测模型,具有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便于在基层新生儿医疗和保健机构推广和应用。3.首次验证的通过添加β-内酰胺酶来清除儿童血培养标本中的抗菌药物残留的方法,达到了缩短阳性报菌时间和提高阳性检出率的效果,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与含树脂或木炭颗粒的培养瓶相接近。优化了细菌性脓毒症(包含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也为中低收入国家的医务人员,尤其是仍然采取手动血培养检测的医务人员,解决儿童血培养标本中抗菌素残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赵迪[5](2020)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的严重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识别且合理使用抗生素十分重要,但其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随地域分布、时间迁移有明显的区别。本文收集西北妇女儿童医院5年中新生儿败血症的资料,总结其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这5年中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378例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及晚发型败血症,按照出生胎龄分为早产儿及足月儿败血症,分别统计并分析不同组别患儿的一般资料、围产期及住院诊疗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合并症、病原学分布、药敏学及预后。结果:1.新生儿败血症378例,临床诊断败血症64例、确诊(血培养阳性)败血症314例。EOS 132例(34.9%),LOS 246例(65.1%)。早产儿227例(60.1%),足月儿151例(39.9%)。EOS组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3999g比例比LOS组高,LOS组胎龄28周-36+6周、出生体重1000g-2499g患儿比例比EOS组高;早产儿组发病日龄比足月儿组晚、剖宫产比例比足月儿高,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EOS组羊水III度污染、新生儿窒息比例比LOS组高,LOS组发病前使用呼吸机及置管穿刺比例比EOS组高;早产儿组在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发病前使用呼吸机及置管穿刺比例比足月儿组高,足月儿组在羊水III度污染比例比早产儿组高,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EOS组中黄疸、呼吸困难比例较LOS组多,LOS组中发热、反应差、呼吸暂停、肤色苍灰、皮肤发花等比EOS组多;早产儿组中反应差、腹胀呕吐、呼吸暂停、肤色苍灰、皮肤发花等比足月儿组多,足月儿组中发热、黄疸比早产儿组多,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LOS组中WBC降低、PLT计数降低、CRP升高较EOS组多;早产儿组中WBC降低、PLT计数下降较足月儿组多,足月儿组中WBC增高较早产儿组多,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EOS组在感染性肺炎较LOS组多,早产儿组在细菌性脑膜炎、NEC较足月儿组多,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6.血培养阳性共314例,共培养出菌株314株。其中G-菌164株(52.3%),G+菌126株(40.1%),真菌24株(7.6%)。在所有的病原菌中,最常见的主要病原体为肺炎克雷伯菌67株(21.4%)、CONS 65株(20.7%)、大肠埃希菌49株(15.6%)、产单核李斯特菌17株(5.4%)、无乳链球菌15株(4.8%)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5株(4.8%)。产单核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呈现增高的趋势,无乳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真菌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他主要病原菌随年份改变检出趋势变化不明显。EOS组中G+菌比例比LOS组高,LOS组G-菌、真菌比例高;早产儿组中G-菌、真菌比例比足月儿组多,足月儿组中G+菌比例高,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7.主要G+菌中的CONS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极高,普遍为80%以上,对苯唑西林耐药率较高达70%以上,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在40%左右,对头孢西丁尚敏感,耐药率15%左右,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利奈唑胺100%敏感。产单核李斯特菌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未发现耐药菌,其他未行药敏试验验。GBS对红霉素耐药率高达70%左右,对青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无耐药株,余未行药敏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100%耐药,对红霉素耐药率高约75%,对苯唑西林耐药率约40%,对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约7%,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完全敏感。G-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有极高的耐药率,达85%左右。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高,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最高。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极高度耐药,对第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约60%,对第三代头孢耐药率约40%。大肠埃希菌对第一、二代头孢耐药率约50%,对第三、四代头孢耐药率约20%左右。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及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余未行药敏试验检查。粘质沙雷菌及产酸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耐药,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真菌中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率40%,对其他抗真菌药均100%敏感。光滑假丝酵母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无耐药。8.LOS组住院时间比EOS组长;早产儿组中住院时间比足月儿组长、死亡率比例高,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本院近5年来败血症病死率为9.8%。结论:1.EOS和LOS、早产儿败血症和足月儿败血症在围产期住院诊疗、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合并症、病原学分布之间存在差异。2.EOS多有呼吸困难、黄疸表现,早产儿败血症及LOS易出现反应差、呼吸暂停、肤色发花,足月儿败血症以发热、黄疸多见。3.早产儿败血症及LOS以WBC下降、PLT计数降低多见,足月儿发生败血症时以WBC增高多见。4.本院病原菌以G-菌为主,EOS及足月儿败血症以G+菌多见,LOS及早产儿败血症以G-菌、真菌多见。5.本院葡萄球菌感染时首选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产单核李斯特菌感染首选青霉素和氨苄西林。GBS感染可选择青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治疗。G-菌感染时不选氨苄西林治疗,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首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可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

刘锋[6](2020)在《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早发(EOS)和晚发(LOS)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中心收治的败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标准分EOS和LOS两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围生期及住院期间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并发症、临床转归及病原学特点。结果:1.4年共收治败血症新生儿232例,男性151例,女性81例,EOS85例,LOS147例;早产儿54例,足月儿176例,过期产儿2例,低出生体重儿42例,正常出生体重儿181例,巨大儿9例;最大胎龄者42.14周,最小胎龄者26.42周,最大出生体重者4300g,最小出生体重者950g。EOS平均胎龄38.10±2.55周,平均出生体重2972.18±655.39g;LOS平均胎龄37.60±2.92周,平均出生体重2965.92±678.11g,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在两组无差异(P>0.05)。232例患儿平均住院天数14.53天,治愈好转率87.93%,死亡率6.47%;EOS平均住院天数11.65天,治愈好转率87.06%,死亡率5.88%;LOS平均住院天数16.21天,治愈好转率88.44%,死亡率6.80%,LOS住院时间长于EOS(P<0.05)。2.孕母妊娠合并症和(或)并发症90例,羊水污染47例,窒息21例,脐带、胎盘异常19例,胎膜早破17例,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OS宫内窘迫者6例多于LOS3例(P<0.05)。住院期间有创操作(气管插管、PICC置管、两项操作),LOS患儿分别有23例、9例、12例,EOS患儿分别有13例、0例、1例,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以皮肤改变(黄疸154例,花斑纹、脓点101例)、反应低下117例、消化系统症状(吃奶差66例,腹泻24例)、发热77例、呼吸系统症状(血氧下降49例,肺部啰音伴咳嗽26例,呼吸暂停15例)多见,其中反应低下、发热、吃奶差、腹泻及肺部啰音伴咳嗽易发生在LOS,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LOS在并发贫血(47/64)、肺炎(33/47)、皮肤感染(27/39)、化脓性脑膜炎(7/8)、NRDS(20/30)、PLT减少(12/16)、肺出血(6/7)、MODS(3/5)等发生率较EOS高,并发贫血在两组间比较P<0.05,其余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WBC计数异常者40例(17.2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者76例(32.76%),CRP升高者62例(26.72%),PLT减少16例(6.90%),心肌酶CKMB升高63例(27.16%)。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CRP升高在LOS多见(P<0.05);心肌酶谱CKMB升高多见于EOS(P<0.05)。PLT减少患儿有14例并发多种严重疾病(呼吸衰竭11例、NEC2例、休克6例、肺出血4例、MODS4例等),8例最终死亡,占全部死亡53.33%。5.232例患儿有177例血培养共培出183份致病菌,阳性率(76.29%),革兰阳性菌154份,其中CNS122份(包括表皮葡萄球菌96份、人葡萄球菌亚种6份、溶血葡萄球菌8份等)。革兰阴性菌21份,其中大肠埃希菌11份,肺炎克雷伯杆菌3份;另培养出8份真菌。阳性菌耐药主要以青霉素(64.94%)、苯唑西林(55.84%)、红霉素(51.95%),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6.36%)、头孢曲松(33.77%)耐药率也较高;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达托霉素敏感性好。阴性菌对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高于30%,对青霉素、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碳青霉烯类药物均只有1例耐药。结论:1.近4年我院新生儿败血症以LOS为主,以正常胎龄、出生体重为主。LOS患儿住院时间长于EOS,新生儿败血症的治愈好转率为87.93%,病死率为6.47%,平均住院天数14.53天。2.败血症新生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反应低下、发热、吃奶差、腹泻、肺部啰音伴咳嗽表现对LOS的早期判断有参考价值。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CRP可作为LOS的诊断参考指标,PLT水平可用于评估败血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4.近4年我院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以CNS为代表的阳性菌为主,β内酰胺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目前首选药物为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碳青霉烯类可作为二、三线药物。

李桐[7](2020)在《血清(1,3)-β-D葡聚糖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血清(1,3)-β-D葡聚糖((1,3)-β-D glucan,BDG)的检测在成人肿瘤患者或者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中较好的诊断效能,但其在儿童特别是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较少,其诊断效能还不太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清BDG单独或者联合C反应蛋白(C-respons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血小板(platelet,PLT)等炎症指标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是一个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本地区2015年1月—2019年12月疑似发生侵袭性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根据患儿病原检测的结果将患儿进行分组,比较组间血清葡聚糖、CRP、PCT和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绘制各个指标的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明确各个指标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指标间联合应用的可能性。最后,通过对连续监测病例数据的分析,明确血清(1,3)-β-D葡聚糖是否可用于抗真菌治疗疗效的监测。结果:以白色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为代表的念珠菌是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常见的致病真菌,念珠菌血症是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最常见的类型;尽管白色念珠菌是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最常见致病真菌,但其分离率呈现下降趋势,近年来非白色念珠菌的分离率逐渐上升。侵袭性真菌感染组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减少较白细胞增多更为常见;超过70%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发生血小板减少;真菌感染组患儿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血清(1,3)-β-D葡聚糖诊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在cut-off值设置为20mg/ml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0%和80%。联合CRP、PCT或者PLT可以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增至0.923、0.854和0.854。并且抗真菌治疗后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降低。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用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将血清(1,3)-β-D葡聚糖与CRP、PCT或者PLT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疗效能,其中血清(1,3)-β-D葡聚糖与CRP联合应用诊疗效能最高,可用于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血清(1,3)-β-D葡聚糖可用于抗真菌治疗疗效的监测。

田月月,吴明远[8](2020)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高危因素与预防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 onset sepsis,EOS)一般是指出生72小时内发生的败血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出生后1周内发生的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感染也纳入早发型感染的范畴[1]。新生儿EOS的总体发病率约为1/1000活产儿[2],目前仍是新生儿患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3-4]。EOS发病风险主要与围生期的母婴因素相关。由于新生儿EOS的

姚恩凤[9](2019)在《NICU胎龄<34周早产儿院内感染质量改进效果评价及高危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应用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降低胎龄<34周的早产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探讨早产儿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于本院NICU出院的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数据库收集院内感染相关临床数据。将基线数据收集期即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定义为第1年,加强手卫生、呼吸机管理、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等院内感染质量改进措施实施期,即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和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定义为第2年和第3年;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将患儿分为院感组和非院感组。根据研究年份对纳入患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院内感染疾病类型、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临床转归、抗生素使用率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应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三年间共纳入胎龄<34周早产儿1 193例,其中第1年387例,第2年372例,第3年434例;院感组185例,非院感组1008例。185例患儿发生208例次院内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7.44%(208/1 193),日医院感染率为7.30‰(208/28 518)。三年研究期间,每年的院内感染发生率逐渐下降(24.29%比18.28%比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每月院内感染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比较三年间每月院内感染发生率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院内感染发生率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组患儿之间院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研究期间最常见的三种院感类型是临床败血症(28.8%,60/208)、肺炎(27.4%,57/208)和确诊败血症(22.1%,46/208)。年间比较,各院感类型占院感总例次的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16.75/1 000机械通气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每1 000个中心静脉置管日0.82。共检测出98株院感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3株,占64.28%,革兰阳性菌31株,占31.63%,真菌4株,占4.08%。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Kp)是新生儿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48.98%,48/98)。三年间检出Kp菌株数占同年病原菌菌株数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Kp药敏结果显示,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达95%以上,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60.4%,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率超过50%,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完全敏感。3.院感组患儿的治愈或好转率为79.5%(147/185),总预后不良率为16.2%(20/185)。院感组患儿的预后不良率高于非院感组患儿预后不良率(16.2%比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院感组患儿住院时间长于非院感组[37(27,51)d比18(12,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院感组患儿中治愈或好转患儿构成比逐年增加,死亡患儿构成比逐年减低,各类转归情况年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院感组患儿男性、胎龄≤31W、出生体重≤1 500g、小于胎龄儿、剖宫产、出生窒息史、孕母患妊高症、感染前机械通气史、感染前应用中心静脉置管以及感染前抗生素暴露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院感组患儿,以上因素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843,95%CI 1.2812.653),胎龄≤31W(OR=1.923,95%CI 1.2422.976),出生体重≤1500g(OR=2.477,95%CI1.5204.037),小于胎龄儿(OR=1.597,95%CI 1.0182.506),出生窒息史(OR=1.965,95%CI 1.3552.850)和孕母妊高症(OR=1.596,95%CI 1.0462.433)是胎龄<34周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研究期间每月抗生素使用率(DOT/1 000PD)整体呈下降趋势,比较三年间每月DOT/1000PD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在降低NICU中胎龄<34W早产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应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应用和更新改进,以提高早产儿救治质量。男性、胎龄≤31W、出生体重≤1 500g、小于胎龄儿、出生窒息史以及孕母患妊高症是胎龄<34W早产儿院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彩红[10](2018)在《天津市塘沽地区血流感染病原菌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是指病原微生物在人体循环血液中一过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存在。血流感染包括败血症、脓毒血症、菌血症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现在趋向于用“血流感染”逐步替代以上传统概念。血流感染病发隐匿,进展迅猛,若不及时给予正确诊疗,可导致休克、多脏衰,严重者可死亡。血流感染诊断主要依靠血培养,它是金标准方法。该方法检测致病性病原菌所需时间长,易贻误对患者的诊疗。目前尚缺乏天津塘沽地区血流感染主要病原菌、易感人群、药物敏感性结果等相关研究。目的:通过对近几年塘沽地区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和天津港口医院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进行分析总结,为塘沽地区血流感染的及时诊疗提供重要依据。同时研究血培养瓶阳性报警时间(the time to positive,TTP)在血流感染中的意义,并探讨常见的炎症指标用于诊断血流感染的价值。以期为临床医生诊断血流感染提供更为简便实用并且经济快捷的方法。方法:1.以塘沽地区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和天津港口医院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种类、患者年龄、临床来源、主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2.记录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瓶的阳性报警时间,分别分析成人患者组和婴幼儿患者组阳性报警时间。3.选取血流感染的成人患者为血流感染组,将其分为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组,选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对象行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真菌β(1,3)-D葡聚糖和血常规检测,并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实验当日均使用配套质控品进行质控并评价合格。分析不同实验组检测结果的差异,同时探讨各炎症指标对于不同种类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数据通过whonet 5.6和SPSS 21.0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血流感染患者以41岁以上中老人为主,其次为3岁以下婴幼儿,青壮年患者感染比率低。不同年龄群的构成比有明显差异(X2=1001.81,P<0.05)。血流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其次是革兰阳性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儿科患者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感染比例相当,成人血流感染则革兰阴性杆菌较为常见,酵母菌性血流感染主要见于老年患者。分离到的病原菌未发现泛耐药菌株。2.成人组和婴幼儿组阳性报警时间最短的均是肠杆菌科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阳性报警时间最长的均是近平滑假丝酵母菌。3.血流感染组的所有炎症指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酵母菌血流感染组的真菌β(1,3)-D葡聚糖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诊断不同类型病原菌血流感染时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对于血流感染的综合诊断价值高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真菌β(1,3)-D葡聚糖。结论:塘沽地区医院内血流感染的特征是好发于41岁以上中老年人和3岁以下婴幼儿这类免疫力低下人群,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血培养的阳性报警时间用于初步区分血流感染病原菌类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用于诊断血流感染。

二、肿瘤患儿败血症药敏试验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患儿败血症药敏试验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基础疾病及危险因素
    2.3 临床表现
    2.4 实验室检查
    2.5 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试验
    2.6 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
    2.7 白色念珠菌组与非白色念珠菌组的比较
3 讨论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侵袭性念珠菌病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及菌株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定义
    1.3 方法
        1.3.1 临床资料收集
        1.3.2 药敏试验
        1.3.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1.1 一般资料
        2.1.2 基础疾病
        2.1.3 临床表现
        2.1.4 实验室检查
    2.2 KP菌株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2.3 治疗与预后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肺炎克雷伯菌在儿科中的感染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36例临床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707例新生儿败血症一般情况分析结果
        1.2.2 以 72 小时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3 以 7 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4 早产儿组与非早产儿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5 化脓性脑膜炎组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3 讨论
        1.3.1 新生儿败血症流行现状
        1.3.2 新生儿败血症分类及临床特点分析
        1.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小结
二、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对照组和病例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2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2.2.3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的性能评价
    2.3 讨论
        2.3.1 预测模型方法的概况
        2.3.2 预测模型方法与新生儿败血症诊断
        2.3.3 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2.4 小结
三、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标本来源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方法
        3.1.4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3.2.2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3.2.4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3.3 讨论
        3.3.1 脓毒症及血培养
        3.3.2 体外模拟实验研究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现状与临床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2.方法
    2.1 临床资料搜集
    2.2 统计分组
    2.3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围产期及住院诊疗情况
    3.3 临床表现比较
    3.4 实验室检查比较
    3.5 合并症比较
    3.6 病原菌
    3.7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3.8 转归
4.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围产期资料及住院诊疗
    4.3 临床表现
    4.4 实验室检查
    4.5 合并症
    4.6 病原菌
    4.7 耐药性
    4.8 转归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室检查与设备
    2.3 资料收集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围生期及住院期间易感因素
    3.3 临床表现
    3.4 实验室检查结果
    3.5 并发症及临床转归情况
    3.6 病原菌及药物耐药性分析
        3.6.1 血培养病原菌
        3.6.2 痰培养、脑脊液、导管尖端及其他无菌腔隙液病原菌
        3.6.3 病原菌耐药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一般情况
    4.2 围生期及住院期间易感因素
    4.3 临床表现
    4.4 实验室检查
    4.5 并发症及临床转归情况
    4.6 病原学构成及药物耐药
        4.6.1 病原菌构成
        4.6.2 病原菌耐药情况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7)血清(1,3)-β-D葡聚糖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现状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仪器和试剂
        1.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1.3 数据分析与统计
    1.2 结果
        1.2.1 新生儿侵袭性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
        1.2.2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感染类别分布
        1.2.3 真菌性败血症病原菌分布特征分析
        1.2.4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年份变化情况
        1.2.5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年份变化情况
        1.2.6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出生胎龄分布
        1.2.7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出生体重分布
    1.3 讨论
        1.3.1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病原学特点
        1.3.2 胎龄、体重与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
    1.4 小结
二、临床常用炎症指标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仪器和试剂
        2.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3 数据分析与统计
    2.2 结果
        2.2.1 不同组别新生儿临床特征比较
        2.2.2 不同组别间新生儿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间的比较
        2.2.3 不同组别患儿CRP和 PCT的比较
        2.2.4 不同组别患儿血清(1,3)-β-D葡聚糖的比较
        2.2.5 各指标诊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ROC曲线
        2.2.6 血清(1,3)-β-D葡聚糖在抗真菌治疗疗效监测中的应用评估
    2.3 讨论
        2.3.1 BDG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2.3.2 WBC和 PLT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价值
        2.3.3 CRP和 PCT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价值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高危因素与预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危因素
    1.1 绒毛膜羊膜炎或羊膜腔感染、产时发热
    1.2 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和破膜时间延长[17]
    1.3 GBS定植
    1.4 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
2 预防
    2.1 产前GBS筛查
    2.2 IAP
    2.3 产后新生儿预防

(9)NICU胎龄<34周早产儿院内感染质量改进效果评价及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变化
    3.3 院内感染疾病分类
    3.4 院内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3.5 院内感染患儿的转归
    3.6 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3.7 抗生素使用率(DOT/1000PD)监测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新生儿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天津市塘沽地区血流感染病原菌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特征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1.3 研究方法和操作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
        1.2.2 血流感染患者性别分布
        1.2.3 血流感染患者年龄分布
        1.2.4 成人和婴幼儿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差别
        1.2.5 血流感染患者科室来源
        1.2.6 血流感染类型
        1.2.7 主要病原菌药敏结果
    1.3 讨论
        1.3.1 血流感染现状
        1.3.2 血流感染易感人群分析
        1.3.3 抗菌药物分析
    1.4 小结
二、不同病原菌的阳性报警时间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成人血流感染组阳性报警时间
        2.2.2 婴幼儿血流感染组阳性报警时间
    2.3 讨论
    2.4 小结
三、炎性指标诊断血流感染的价值探讨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3.1.4 研究方法和实验室检测
        3.1.5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血流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人员资料
        3.2.2 多种炎症因子对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
        3.2.3 多种炎症因子对不同种类病原菌引起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
        3.2.4 不同炎症因子联合诊断血流感染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血流感染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肿瘤患儿败血症药敏试验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分析[D]. 张伶玲.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及菌株药敏分析[D]. 余青虹.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36例临床及预后分析[D]. 徐梦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 刘洋.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D]. 赵迪.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6]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D]. 刘锋. 南昌大学, 2020(08)
  • [7]血清(1,3)-β-D葡聚糖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D]. 李桐.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高危因素与预防的研究进展[J]. 田月月,吴明远. 临床儿科杂志, 2020(04)
  • [9]NICU胎龄<34周早产儿院内感染质量改进效果评价及高危因素分析[D]. 姚恩凤.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天津市塘沽地区血流感染病原菌特征的研究[D]. 张彩红.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肿瘤患儿脓毒症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