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

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

一、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余金柱[1](2019)在《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油气成因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东濮凹陷是典型的盐湖相富油气凹陷,其中濮城油田作为东濮凹陷的第二大油气田,油气成因与成藏机制复杂。采用Rock-Eval、色谱-质谱、单体烃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技术,结合地质分析,开展了濮城油气特征、成因与成藏特征研究。濮城油田原油特征显着:(1)具有典型的盐湖相成因特征:明显的植烷优势(Pr/Ph=0.42)、检测出具有一定含量的β-胡萝卜烷、具有高碳数n C37、n C38正构烷烃优势、富集伽马蜡烷、升藿烷具有“翘尾”特征、多数原油甾烷异构化程度较低等;(2)濮城油田原油总体属于低熟油,少数为正常成熟度原油,C29甾烷???20S/(S+R)、C29甾烷???(14)(???+???)分布范围分别为0.29~0.37、0.28~0.31。(3)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呈两段式分布,与咸水湖相原油的相似,反映两种生源特征。根据成熟度参数,将原油划分为两类,Ⅰ类:沙一段~沙三中亚段原油;Ⅱ类: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原油,Ⅰ类原油具有较低的甾烷异构化程度,原油成熟度较低。油源对比表明,濮城油田原油与濮城洼陷、濮卫洼陷中埋深大于3000m的烃源岩有较好的可比性,濮城沙三上亚段原油与沙三中亚段原油可对比性强,为同源,主要来自于濮城沙三中亚段烃源岩,也有沙三上亚段、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生烃贡献。濮城油气主要有以下成藏特征:(1)油气藏类型以断块和断层-岩性油气藏为主;(2)储层单层厚度薄,特薄层和薄层占绝大多数,储层泥质、碳酸盐含量高,濮城中深层区总体属于低孔、超低渗-低渗储层;(3)两期成藏、早期为主;(4)东濮凹陷盐湖相低熟油主要有两种成因机制:类脂类大分子早期成烃和富硫大分子/干酪根低温降解机制;(5)濮城西翼局部膏盐岩控制油气藏温压与油气运移,深部油气藏局部经历TSR作用,提出濮城中深层油气为“早生近源-断层输导-断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

李慧[2](2019)在《东濮凹陷沙三段致密油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文中研究说明致密砂岩油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资源逐渐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接替领域。致密砂岩储层埋藏演化过程以及油气成藏过程研究对致密砂岩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东濮凹陷文留地区的致密油勘探处于起步阶段且致密油气潜力巨大。本次研究在采集文留地区沙三段105块岩心样品的基础上,通过岩芯观察、常规与铸体薄片观察、包裹体分析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沙三段的储层岩石学特征,并对文留地区致密储层演化过程和油气充注过程进行了分析。文留地区以长石质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粒度细,多为粉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普遍致密且发育部分高孔高渗的“甜点”区。铸体薄片与扫描电镜观察等分析表明文留地区沙三段致密储层大多处于中成岩A1期至中成岩B期,部分深部储层处于晚成岩期。储层经历了增孔和减孔两个阶段,其中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是减孔阶段主要的成岩作用,而增孔阶段主要受溶蚀作用主导,孔隙类型以溶蚀孔隙为主。有、无烃类充注储层的孔隙发育特征差异表明烃类充注对于胶结和压实作用具有抑制作用,同时促进溶蚀作用的发育。根据储层所经历的成岩作用,建立孔隙演化模型,恢复致密演化史。通过包裹体荧光观察、均一温度测定等分析表明该地区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以东营组沉积末期成藏为主,近洼处还经历了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成藏过程。致密史与成藏史耦合关系表明文留地区致密油藏存在“先成藏后致密”与“先致密后成藏”两种成藏过程。本次研究明确了致密油藏成藏过程与致密储层发育情况,对相应地区的勘探提供一定的支持与指导作用。

屈佳欣[3](2019)在《相控井-震响应分析在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以LT油田沙三中段地层为例》文中认为正确预测储层是圈定油气藏最重要的基础,油气藏发育的地质环境很复杂,至今尚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针对研究区LT洼陷在岩性油气藏地震识别及预测方面存在的难点问题,本文秉着地震储层预测要从地震多信息的角度来研究的道理,通过测井曲线筛选岩性,综合利用岩石物理特征分析、属性分析等技术手段,从而更为可靠地描述砂岩形态特征,在粉砂岩最有利发育区综合地质和地震的多种信息,采用多参数、多信息、多手段的综合预测技术更为可靠地落实“甜点”的形态特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对LT各相带储层的测井数据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取了各个相带储层的标准参数作为演示物理计算的基础数据。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在等时地层格架内,以砂层组为基本单元,研究砂体展布特征,与典型剖面的岩性组。探索单界面地震响应分解法,分析单反射界面在沉积地层内部识别储层对地震反射波组的影响,进而建立储层地震反射模式,分析LT地区沙三中砂泥岩速度差异及地震识别特征,并就现有工作解剖典型储层的地震波形响应特征。复原二维地震剖面层序格架,建立地质模型,分析地震层序格架中典型反射特征和砂体识别,浅部位短轴不连续弱振幅反射为分流河道砂,深部位空白反射为泥岩,光滑连续强振幅反射为泥岩或盐岩。最后在岩性组合相控模型指导下开展了地震属性计算分析,预测的砂体厚度与砂组层统计厚度相差不大,成功预测储层砂体厚度,为LT洼陷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徐田武,张洪安,李继东,赵伟[4](2019)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盐湖相成烃成藏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湖相油气聚集是全球,特别是中国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一个有特色的石油地质现象。为丰富发展这一领域研究,文章报道了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研究进展,通过系统的烃源岩和原油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盐湖相烃源岩的成烃和成藏特征,也为区域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典型盐湖相烃源岩发育在凹陷北部,主要层位为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简称沙三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简称沙四上亚段),岩性为页岩,发育"双层"结构(下层为有机质和粘土,上层为黄铁矿和方解石),生油具有早生与早排的特点。盐湖相油气聚集呈现出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共同发育的特征,其中常规油气藏具有"有序分布、差异富集"的特点,而非常规页岩和致密油气藏的发育也与盐湖相富有机质烃源岩关系密切,反映了盐湖相富有机质烃源岩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建议下步区域勘探围绕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这两套富有机质烃源岩发育区展开多类型油气藏的勘探。这些认识可供其他咸化湖盆油气地质研究和勘探参考。

胡涛[5](2019)在《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文中研究指明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中同一目的层或不同目的层内的不同构造部位广泛含有油气的一类油气聚集,具有“高点低点聚油气共存、高孔低孔含油气共存、高产低产含油气层共存、高压低压含油气层共存”等基本特征,资源潜力巨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针对我国陆相盆地多来源、多阶段、多动力形成的复杂油气成藏特点,还存在三大难题尚未解决,具体表现在:(1)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来源差异大;(2)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成藏时期差异大;(3)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成藏动力和成藏过程差异大。搞清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对于提高勘探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上述三个难题,本文选择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为研究目标,展开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针对不同构造位置的原油、泥页岩和砂岩储层开展取样测试,通过剖析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充注时期差异、原油成熟度差异、烃源岩热演化史差异、原油和泥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差异以及砂岩储层致密演化史差异,厘定油气来源、搞清成藏期次、明确运移动力、恢复成藏过程,最终建立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分布发育模式。结果表明:(1)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是不同来源、不同阶段、不同动力和不同类别油气藏叠加复合的结果;(2)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构造高部位的油气具有聚集时间最早、油气来源埋深最大、油气运移距离最长的特征,它们主要是在浮力作用下形成的圈闭类油气藏;(3)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近洼位置的油气具有聚集时间较晚、油气来源埋深较大、油气运移距离最短的特征,它们主要是在生烃膨胀力作用下形成的深盆油气藏;(4)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斜坡位置的油气既具有聚集时间最晚、油气来源埋深较大、油气运移距离较短的特征,还具有聚集时间较早、油气来源埋藏最大、油气运移距离较长的特征,它们主要是在浮力和生烃膨胀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类别油气藏的叠加复合。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建立了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分布发育模式。这对于阐明含油气盆地中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分布发育特征和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信凤龙[6](2018)在《东濮凹陷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及其主控因素》文中研究说明以油气形成及分布理论为指导,系统归纳了研究区油气不均一分布的特征,并通过成藏要素的综合研究,剖析油气不均一分布主控因素,建立了油气不均一分布模式。东濮凹陷不同区带、不同层系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性明显,总体上具有“北富南贫、纵向富集层系集中”的特征。平面上,油气主要富集于凹陷北部的中央隆起带和西部斜坡带;纵向上,集中富集于沙二段和沙三段,与渤海湾盆地其它凹陷油气多层系分布特征具有显着差异。中浅层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深层主要以非构造油气藏为主。原油物性整体上随深度增加逐渐变好,但在盐岩发育区的物性变化区间较大。研究区不同类型天然气分布具有差异,油型气主要分布在沙三中、下亚段,平面上富集于生烃洼陷附近,且靠近生烃中心地区为干酪根裂解气分布有利区,近洼斜坡带为原油裂解气分布有利区;煤成气主要富集于北部文留地区沙四段,南部的马厂、白庙地区;混合气主要分布于气源断裂沟通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区域,具有多层系富集特征。东濮凹陷北部洼陷烃源岩生烃条件远远好于南部洼陷,洼陷生烃条件的差异从根本上控制了油气“北富南贫”的格局;北部地区发育五套盐岩,极好的封盖条件控制了油气纵向富集层位,使油气集中分布在沙一盐之下的沙二段和沙三段;构造背景和输导体系控制油气运移方向,是油气在不同构造带差异性聚集的关键。不同母质类型烃源岩的供烃、断层的输导和膏盐、泥岩盖层的配置条件控制了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分布差异。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和沙三中、下亚段烃源岩分别是煤成气和油型气生成的物质基础,成藏期气源断层的活动为煤成气向上部层系运移提供了条件,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的断盖配置关系造成了油型气、煤成气和混合气富集层位的差异。温压条件控制了烃源岩与早期油藏所经历的热演化程度以及油气在不同运聚方式下的相态演化。随着埋深增加、温压升高,洼陷中心干酪根裂解成气,近洼斜坡的早期原油易于发生原油裂解和气侵富化;油气在向构造高部位运移过程中,随着埋深变浅、温压减小,油溶天然气出溶形成气藏或伴有气顶的油气藏。依据东濮凹陷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结合封盖条件、供烃层系、运移方式的差异,将研究区油气不均一分布划分为两种模式:南北分区-构造分带-油气差异分布模式、不同断盖-多成因类型-多相态油气差异分布模式。

杨岱林[7](2018)在《东濮凹陷西南洼断层输导与封闭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系统分析东濮凹陷西南洼断层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区断层分段生长特征、断层活动史和油气成藏期次的匹配关系、明确了断层封堵成藏的泥岩涂抹下限,总结了断层控藏的基本模式。通过细化各断块中地层与断层解释,划分了四类断层组合样式:I类由主断层与上盘反向断层组成反“Y”字形结构,Ⅱ类由主断层与上盘反向断层及顺向断层之间组成反“Y”字形与“Y”字形结构,Ⅲ类由主断层与顺向断层形成阶梯式断层,同时两者与上盘反向断层形成反“Y”字形结构,IV类是上述三类断层组合样式的复合形式。东濮凹陷西南洼发育贯穿新近系及古近系的油源断层和仅断切新近系的圈闭断层。通过断层活动性(断层生长指数与落差法)研究结合成藏期次研究表明,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断层对油气的二次运移与富集的影响不同,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东营期)断层活动强度适中,油气沿东营期活动强烈的油源断层运移,东营期后油源断层活动减缓或者停止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通过对干层、水层、油层、气层断层泥岩涂抹系数计算与统计,确定断层泥岩涂抹因子CSP大于20、SGR大于0.52时断层具有封堵性,同时确定了泥岩涂抹因子SGR和油气柱高度的关系。建立研究区4种断层控藏模式:阶梯式断层控藏模式、地垒式断层控藏模式、反“Y”字形断层控藏模式、马尾状断层控藏模式。

徐源[8](2018)在《东濮凹陷柳屯洼陷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有利分布区预测》文中提出随着勘探的深入,浅层油气藏的勘探愈发困难。东濮凹陷柳屯洼陷深层油气藏发育,但整体勘探程度较低,本文通过选取柳屯洼陷的两个典型深层油气藏进行解剖,分析其油气水特征、温压特征、烃源特征、储层特征,总结出柳屯洼陷油气藏形成主要受烃源岩(S)、储层(D)、超压(P)等地质因素影响。研究表明:柳屯洼陷沙三中亚段有机质丰度一般,以Ⅱ2型-Ⅲ型干酪根为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沙三中亚段发育盐湖相和三角洲前缘相,储层以粉砂岩为主,致密储层普遍发育;沙三中亚段原油来自沙三中烃源岩,在油气成藏时,储层已经致密,整体属于先致密后成藏类油气藏;深层地层的超压由欠压实作用、生烃作用、矿物脱水和膏盐岩封闭作用共同造成;利用泥岩声波时差预测地层压力方法中,平衡深度法在深层不适用,Eaton法和Zhang法在研究区更适用,沙三中亚段超压主要分布在洼陷的东北、东南和西南三个方向。基于这些成果,将烃源灶(S)、沉积相(D)、超压(P)三大主控因素用地质要素叠合法进行叠合,预测了柳屯洼陷深层有利勘探区带,沙三中亚段有利成藏区面积约50km2,为柳屯洼陷下一步勘探提供参考。

万中华[9](2017)在《东濮凹陷濮卫地区盐湖相高压薄层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为国内典型的第三系盐湖相富油气凹陷,主要发育薄层油气藏,其形成机理复杂。为揭示该区薄层油气藏形成机理,本研究以濮卫洼陷为重点研究对象,采用常规Rock-Eval、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技术与最新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ESI FT-ICR MS),结合地质、测井分析,对研究区不同类型的典型薄层油气藏形成机制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濮卫洼陷薄层油气藏主要包括四种类型:(1)斜坡中浅层常温常压盐下断层-岩性薄层油气藏;(2)濮卫洼陷深层高温高压盐下致密断层-岩性薄层油气藏;(3)濮卫洼陷浅层常温常压岩性薄层油气藏;(4)斜坡中深层高温高压盐间致密断层-岩性薄层油气藏。濮卫洼陷薄层油气藏原油具有典型的盐湖相成因特征,包括植烷对姥鲛烷优势显着、伽马蜡烷富集、升藿烷“翘尾”、β-胡萝卜烷与长链烷烃(nC37、nC38)较发育、甾烷异构化程度较低的“低熟油”较发育等;其单体烃碳同位素与咸水湖相相似、介于盐湖相与淡水湖相之间。利用ESI FT-ICR MS技术,首次检测了该区原油中有机硫化合物,揭示了盐湖相不同成熟度原油中此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及其热演化特征,确认低熟油与NSO等大分子化合物关系密切。油-油、油-岩对比表明,濮卫洼陷薄层油气藏原油可分为三种类型:(1)主要源自沙三下-沙四上亚段的文明寨-卫城等构造高部位原油,盐湖相成因显着,具有“低熟”及不同成熟度原油相混的混源特征;(2)主要源自沙三中亚段的洼陷带致密油气藏原油,如濮深20、卫42井区原油,中-高成熟度、母源岩咸水和/或水体分层现象减弱;(3)以沙三中为主、混有少量沙三下-沙四上亚段的濮城地区原油,中-低成熟度、含硫量相对较低。濮卫洼陷薄层油气藏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烃源岩质量、膏盐岩空间分布、储层物性、砂体厚度、断层与相关裂隙发育等。不同类型薄层油气藏受控于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因素,烃源岩质量、储层物性、砂体厚度是控制深层高压致密薄层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因素。共建立了四种薄层油气藏成藏模式:(1)斜坡-下生上储为主-断-砂输导-多期充注-常温常压-不同成熟度原油混合成藏模式;(2)洼陷深层-局限流体动力场-自生自储为主-高温高压-致密油气藏成藏模式;(3)洼陷浅层-早期充注-断层+隐蔽通道输导-次生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4)斜坡-盐封堵-局限流体动力场+自由流体动力场-自生自储-高温高压-致密油气藏成藏模式。

武晓玲[10](2013)在《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页岩油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文中提出论文在明确国内外页岩油勘探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基础上,选取渤海湾盆地南部页岩油勘探已取得初步进展的济阳坳陷和东濮凹陷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明确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及页岩分布特征基础上,重点分析成藏条件并探讨成藏主控因素,确定页岩油成藏类型和赋存模式,计算资源量并明确资源分布及潜力,预测有利区带和钻探目标。主要成果与认识是:济阳坳陷沙四上亚段、沙二下亚段、沙一段,东濮凹陷的沙三段、沙一段为页岩油主要发育层段。研究区古近系湖相泥页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普遍处于成熟生油阶段,泥页岩脆性矿物含量高、孔隙度适中、发育微裂缝,具备形成页岩油藏较好的生烃和储集条件。明确研究区陆相页岩油具有成熟度低、原油密度大、高蜡高粘度、页岩矿物组成中石英含量低、碳酸盐含量高等特征,页岩油成藏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成熟富有机质、高压高孔渗带、低粘土高脆性矿物、富脆性夹层的厚层页岩”是研究区页岩油成藏的主控因素。流体性质及储层可改造性普遍较差是目前制约研究区页岩油勘探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发育纯泥页岩型、盐间型、泥页岩夹脆性层型3大类6小类页岩油藏;目前能动用的页岩油仅为游离相态,应优选泥页岩夹脆性层型、盐间高压裂缝型油藏类型展开勘探;页岩油勘探平面上应寻找靠近扇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含粉砂岩夹层较多、咸水-半咸水干燥气候环境中含碳酸盐岩夹层较多的烃源岩区:垂向上应寻找演化程度较高、具有超压特征的层段。研究区古近系页岩油资源量共计82.56X 108t,济阳坳陷和东濮凹陷分别为72.54×108t和10.02×108t。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沙三下、沙四上亚段,主要赋存于3500-4500m的范围内,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东营和沾化凹陷。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的利津-牛庄-民丰洼陷、博兴洼陷和沾化凹陷的博南地区的沙三下、沙四上亚段是页岩油有利钻探目标区,叠合面积502km2;东濮凹陷北部文留盐间及周边、文南、马寨-留屯-胡状集地区和毛岗地区沙三上、中亚段是页岩油有利钻探目标区,叠合面积225 km2。

二、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油气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盐湖相盆地原油及烃源岩研究进展
        1.3.2 存在问题
    1.4 东濮凹陷濮城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1.7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石油地质概况
    2.1 地理与区域构造位置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与地层发育
    2.4 生储盖组合
第3章 样品与实验
    3.1 样品分布
    3.2 样品前处理
第4章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类型
    4.1 油气分布特征
    4.2 原油物性与族组成特征
        4.2.1 原油物性特征
        4.2.2 原油族组分特征
    4.3 原油饱和烃特征
        4.3.1 原油链烷烃特征
        4.3.2 甾烷组成与分布特征
        4.3.3 萜烷组成与分布特征
    4.4 原油芳烃特征
    4.5 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4.6 原油成因类型划分
第5章 烃源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5.1 烃源岩分布与发育
    5.2 烃源岩质量评价
        5.2.1 有机质丰度
        5.2.2 有机质类型
        5.2.3 有机质成熟度
    5.3 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特征
        5.3.1 族组成特征
        5.3.2 链烷烃分布特征
        5.3.3 甾萜类生物标志物特征
        5.3.4 芳香烃特征
第6章 油气成因机制
    6.1 油源分析
        6.1.1 饱和烃总离子流图定性对比
        6.1.2 甾类化合物指纹定性对比
        6.1.3 萜类化合物指纹定性对比
        6.1.4 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参数定量对比
    6.2 烃源岩生烃模式与生烃机制分析
    6.3 油气运移与成藏特征
        6.3.1 油气运移
        6.3.2 油气成藏特征
    6.4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6.4.1 油气藏温压特征
        6.4.2 油气藏储层特征
        6.4.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6.4.4 油气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东濮凹陷沙三段致密油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基本地质条件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构造特征
        2.1.2 地层发育特征
    2.2 致密油勘探状况
    2.3 储层基本特征
        2.3.1 岩石学特征
        2.3.2 孔隙结构特征
        2.3.3 物性特征
第3章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
    3.1 成岩作用类型
        3.1.1 压实作用
        3.1.2 胶结作用
        3.1.3 交代作用
        3.1.4 溶蚀作用
    3.2 成岩阶段划分
        3.2.1 成岩阶段划分依据
        3.2.2 成岩阶段划分结果
    3.3 致密储层演化
        3.3.1 主要胶结物形成时间
        3.3.2 储层演化过程
第4章 烃类充注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4.1 烃类充注对胶结作用的影响
        4.1.1 对碳酸盐胶结作用的影响
        4.1.2 对石英胶结作用的影响
    4.2 烃类充注对溶蚀作用的影响
    4.3 烃类充注对压实作用的影响
第5章 致密砂岩成岩-成藏耦合关系
    5.1 储层致密化恢复
        5.1.1 恢复砂岩初始孔隙度
        5.1.2 成岩作用孔隙度贡献量计算
        5.1.3 储层孔隙演化模型
        5.1.4 储层孔隙度演化史
    5.2 成藏期次确定
        5.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2.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
        5.2.3 油气充注和成藏时期确定
    5.3 储层成岩-成藏耦合关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相控井-震响应分析在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以LT油田沙三中段地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测井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1.2.2 地震岩石物理研究现状
        1.2.3 地震属性及储层预测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质概况
第3章 储层测井岩石物理响应特征研究
    3.1 测井资料标准化
    3.2 测井储层参数计算
        3.2.1 ElanPlus原理概述
        3.2.2 ElanPlus解释模型
        3.2.3 LT井区碎屑岩储层参数计算模型建立
        3.2.4 LT研究区最优化处理结果
    3.3 储层岩性岩相学研究
    3.4 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研究
    3.5 储层沉积相特征研究
        3.5.1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3.5.2 单井相分析
        3.5.3 连井剖面相分析
        3.5.4 沉积微相分析
第4章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
    4.1 地震属性的方法原理
        4.1.1 地震属性的分类
        4.1.2 地震属性的提取
    4.2 井震统一地层格架的建立
        4.2.1 基于频变子波的单井标定
        4.2.2 连井地层对比及地层格架的建立
    4.3 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4.3.1 地震响应分解
        4.3.2 典型岩相组合地震响应分析
        4.3.3 储层地震响应分析
    4.4 地震属性计算及分析
        4.4.1 地震属性计算
        4.4.2 地震属性分析方法
第5章 地震储层预测研究
    5.1 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原理
    5.2 砂体厚度预测结果
        5.2.1 沙三中亚段10砂组
        5.2.2 沙三中亚段12砂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盐湖相成烃成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烃源岩特征
    2.1 烃源岩基本特征与分布
    2.2 烃源岩结构特征
    2.3 烃源岩形成环境与油源贡献
    2.4 烃源岩生、排、烃特征
3 油气成藏特征及模式
    3.1 盐湖环境对油气成藏的宏观控制
    3.2 常规油气藏成藏特征
        3.2.1 有序分布
        3.2.2 差异富集
    3.3 非常规油气藏成藏特征
        3.3.1 泥页岩油气藏
        3.3.2 致密油气藏
4 结论

(5)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油气藏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1.3.2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1.5.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5.2 样品观察与实验
        1.5.3 图件编制与文章发表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连续型砂岩油气藏分布特征
    2.1 地理位置与勘探现状
    2.2 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地质特征
        2.4.1 油气藏分布特征
        2.4.2 油气藏类型
        2.4.3 油气分布规律
第3章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油气来源
    3.1 烃源岩基本特征
        3.1.1 岩性
        3.1.2 有机质丰度
        3.1.3 有机质类型
        3.1.4 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
    3.2 不同岩性泥页岩生排烃潜力对比
    3.3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油气来源
        3.3.1 沙河街组有效烃源岩判识
        3.3.2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与不同层位油气来源
第4章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油气充注时期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4.1.1 取样原则
        4.1.2 烃类流体包裹体岩相特征
        4.1.3 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烃类充注时间
    4.2 烃源岩生排烃史
第5章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
    5.1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藏动力与过程
        5.1.1 砂岩储层基本特征及孔隙度演化史
        5.1.2 不同时期油气充注动力
    5.2 成藏过程与发育模式
        5.2.1 成藏过程
        5.2.2 分布发育模式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东濮凹陷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及其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
        1.2.2 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发育特征
    2.2 构造及演化特征
        2.2.1 主控断裂
        2.2.2 构造单元划分
        2.2.3 构造演化特征
第三章 油气分布不均一性
    3.1 不同地区油气分布特征
    3.2 不同层系油气分布特征
    3.3 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
    3.4 原油物性及分布特征
    3.5 不同类型天然气分布差异
        3.5.1 油型气、煤成气及混合气分布特征
        3.5.2 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分布特征
第四章 油气分布不均一性主控因素
    4.1 生烃条件控制南北油气富集差异
        4.1.1 泥质烃源岩生烃特征对石油及油型气分布的控制
        4.1.2 煤系烃源岩生烃特征对煤成气分布的控制
    4.2 构造格局和输导体系控制不同区带油气富集差异
    4.3 断-盖配置控制油气富集层系
    4.4 温压条件控制油气相态演化差异
第五章 油气不均一分布模式
    5.1 南北分区-构造分带-油气差异分布模式
    5.2 不同断盖-多成因类型-多相态油气差异分布模式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东濮凹陷西南洼断层输导与封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题目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断层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盆地演化史
    2.3 盆地构造特征
        2.3.1 断层体系发育特征
        2.3.2 局部构造特征
    2.4 断层分段生长特征
        2.4.1 断层分段性
        2.4.2 主要断层分段生长定量研究
    2.5 地层特征
第3章 断层几何学特征研究
    3.1 研究区断层发育特征
    3.2 断层组合样式
        3.2.1 剖面上的组合特征
        3.2.2 剖面组合样式的平面分布
    3.3 油气分布受断层组合样式的控制
        3.3.1 赵庄-桑村集地区油气分布及断层剖面组合样式的关系
        3.3.2 方里集地区油气分布及断层组合样式的关系
        3.3.3 孟居地区油气分布及断层组合样式的关系
        3.3.4 南何家地区油气分布及断层组合样式的关系
第4章 断层活动演化史研究
    4.1 断层活动强度
        4.1.1 长垣断层
        4.1.2 南湖断层
        4.1.3 赵庄Ⅱ断层
        4.1.4 方里集断层
        4.1.5 黄河断层
    4.2 断层活动期次
    4.3 断层活动性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4.3.1 长垣断层
        4.3.2 南湖断层
        4.3.3 赵庄II断层
        4.3.4 方里集断层
        4.3.5 黄河断层
第5章 断层封闭性定量计算与评价
    5.1 西南洼地区断层封闭性下限
    5.2 断层封闭性评价
        5.2.1 方里集地区
        5.2.2 南何家地区
        5.2.3 孟居地区
        5.2.4 赵庄地区
第6章 断层与油气成藏
    6.1 断层性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6.2 断层控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东濮凹陷柳屯洼陷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有利分布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深层油气藏概念
        1.3.2 深层油气藏特征
        1.3.3 深层油气藏成烃成藏特征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和沉积特征
第3章 典型油气藏解剖
    3.1 胡96 块油气藏
        3.1.1 分布范围
        3.1.2 油气水性质
        3.1.3 温压特征
        3.1.4 烃源岩特征
        3.1.5 储层特征
    3.2 濮深18 块油气藏
        3.2.1 分布范围
        3.2.2 油气水性质与分布特征
        3.2.3 温压特征
        3.2.4 烃源岩特征
        3.2.5 储层特征
第4章 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
    4.1 烃源岩特征
        4.1.1 有机质丰度
        4.1.2 有机质类型
        4.1.3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4.1.4 烃源岩生烃史
    4.2 储层特征
        4.2.1 岩石学特征
        4.2.2 孔隙类型
        4.2.3 成岩作用
        4.2.4 储层致密史与储层孔隙度平面分布
    4.3 超压特征
        4.3.1 超压成因机制
        4.3.2 超压预测方法评价
        4.3.3 超压平面分布图
    4.4 油源对比
    4.5 油气藏类型
第5章 深层油气藏有利分布区预测
    5.1 致密油有利区带预测方法
    5.2 烃源岩有利区预测
    5.3 储层有利区预测
    5.4 超压有利区预测
    5.5 深层油气分布有利区预测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东濮凹陷濮卫地区盐湖相高压薄层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0 薄层油气藏的定义与油气藏类型
        1.3.1 岩性相关薄层油气藏的研究现状
        1.3.2 岩性相关油气藏油气运移与成藏的动力、通道与距离
        1.3.3 岩性相关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1.3.4 岩性相关油气藏成藏模式及分布预测
        1.3.5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6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案
        1.5.2 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与成果
第2章 石油地质概况
    2.1 地理与区域构造位置
    2.2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演化
    2.3 沉积与地层发育特征
    2.4 生储盖组合
    2.5 圈闭与油气藏类型
    2.6 油气勘探历程
第3章 样品与实验
    3.1 样品分布
    3.2 实验方法
第4章 濮卫地区薄层油气藏发育特征与形成条件
    4.1 薄层油气藏发育特征
        4.1.1 油气藏类型与分布特征
        4.1.2 油气藏流体与温压特征
        4.1.3 储层物性与含油气性特征
    4.2 薄层油气藏形成条件
        4.2.1 烃源岩条件
        4.2.2 储层条件
        4.2.3 圈闭条件
        4.2.4 油气输导条件
        4.2.5 油气运移流体动力场
第5章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类型
    5.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5.1.1 原油物性与族组成特征
        5.1.2 原油链烷烃分布特征
        5.1.3 原油生物标志物组成与分布特征
        5.1.4 原油芳烃组成与分布特征
        5.1.5 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5.1.6 高分辨质谱特征
        5.1.7 原油成因类型划分
    5.2 油气源分析
第6章 油气成藏机理——典型油气藏解剖
    6.1 濮卫洼陷深层高温高压盐下致密断层-岩性薄层油气藏——濮深20井
        6.1.1 油气来源
        6.1.2 主力烃源岩分析
        6.1.3 储集层特征
        6.1.4 油气成藏期
        6.1.5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6.1.6 油气运移与成藏模式
    6.2 濮卫洼陷浅层常温常压岩性薄层油气藏——沙一段油气藏
        6.2.1 油源对比
        6.2.2 主力烃源岩分析
        6.2.3 储集层特征
        6.2.4 油气成藏期
        6.2.5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6.2.6 油气运移与成藏模式
    6.3 斜坡中浅层常温常压盐下断层-岩性薄层油气藏——卫18-5井区
        6.3.1 油源分析
        6.3.2 主力烃源岩分析
        6.3.3 储集层特征
        6.3.4 油气成藏期
        6.3.5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6.3.6 油气运移与成藏模式
    6.4 斜坡中深层高温高压盐间致密断层-岩性薄层油气藏——卫42块
        6.4.1 油源分析
        6.4.2 主力烃源岩分析
        6.4.3 储集层特征
        6.4.4 油气成藏期
        6.4.5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6.4.6 油气运移与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页岩油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意义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页岩油的定义
        1.2.2 研究现状和进展
        1.2.3 工区勘探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景
    1.5 主要创新点
2 页岩发育背景
    2.1 地理、构造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地层特征
    2.4 沉积特征
    2.5 页岩分布特征
3 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
    3.1 烃源岩特征与评价
        3.1.1 有机质类型
        3.1.2 有机碳含量及其变化
        3.1.3 氯仿沥青“A”
        3.1.4 有机质成熟度
        3.1.5 综合评价
    3.2 页岩储层特征与评价
        3.2.1 岩矿特征
        3.2.2 岩石力学
        3.2.3 储集空间
        3.2.4 物性特征
        3.2.5 综合评价
    3.3 地层压力及流体特征
        3.3.1 地层压力特征
        3.3.2 流体特征
    3.4 成藏控制因素
        3.4.1 富有机质页岩
        3.4.2 成熟页岩
        3.4.3 低粘土且高脆性矿物页岩
        3.4.4 较高孔渗的页岩
        3.4.5 异常高压页岩
4 油藏类型及赋存模式
    4.1 页岩油藏类型
    4.2 页岩油成藏机理
    4.3 页岩油赋存模式
5 资源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5.1 页岩油资源评价
        5.1.1 资源评价方法选取
        5.1.2 资源评价关键参数确定
        5.1.3 资源潜力评价
    5.2 有利区预测
        5.2.1 有利区预测标准
        5.2.2 页岩油有利区
        5.2.3 页岩油钻探目标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油气成因机制[D]. 余金柱.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2]东濮凹陷沙三段致密油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D]. 李慧.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3]相控井-震响应分析在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以LT油田沙三中段地层为例[D]. 屈佳欣.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盐湖相成烃成藏特征[J]. 徐田武,张洪安,李继东,赵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02)
  • [5]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D]. 胡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6]东濮凹陷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及其主控因素[D]. 信凤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东濮凹陷西南洼断层输导与封闭性研究[D]. 杨岱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8]东濮凹陷柳屯洼陷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有利分布区预测[D]. 徐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东濮凹陷濮卫地区盐湖相高压薄层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D]. 万中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10]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页岩油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D]. 武晓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6)

标签:;  ;  ;  ;  ;  

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