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风眠戏画中东方符号运用的变迁

论林风眠戏画中东方符号运用的变迁

一、论林风眠戏曲题材绘画中东方符号运用的流变(论文文献综述)

张会雨[1](2021)在《二十世纪早期中国表现性油画语言研究 ——以传统人物题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崔程柘[2](2021)在《林风眠戏曲绘画视觉形式创新研究》文中提出

白帆[3](2021)在《从传统水墨到现代都市水墨语言的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墨”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哲学基础,儒、释、道三者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传统水墨绘画艺术思想体系影响深远,这三家哲学思想的互融互渗又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体面貌。从已经发掘的汉墓壁画中可以得知,中国水墨画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在唐、两宋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唐以前中国画是以彩绘为主的彩绘时期,随着文人阶层审美思想的变化,出现了以王维、张璪等人为代表的以破墨、泼墨为主要技法的水墨画,并产生了“水墨最为上”的主张。由于这种艺术观念源自中国古典哲学的深厚根基,自出现开始就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积极推崇。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语境的转变推动了艺术思想与观念意识的更新,并加速了水墨绘画语言的转化。传统文化艺术理论也随着人们的研究在当代有了全新的解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中国古代文化经过融合、改良发展成为一种新型分文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种新的具有当代文化精神的笔墨语言体系逐渐生成,一个鲜明的立场就是从精英阶层转向社会大众。现代社会最为敏感的学科当属文学和艺术,现代化转型离不开这两个学科的引领,它们都是人们文化精神的直接体现,与每个人息息相关。“85新潮”美术运动就是一批具有探索热情和艺术表现精神的青年艺术家们,在水墨绘画语言转型方面所做的具体实践。进入90年代,现代水墨艺术逐渐形成气候,进入90年代,现代水墨艺术逐渐在中国水墨画创作领域中占据重要位置。现代性是文化艺术的焦点问题,它的复杂特性在水墨艺术领域有着研究和思考的痕迹。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水墨艺术创造了新的文化视角,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传统水墨中经典的形式语言被当成一种“符号”而趋于大众化。20世纪初西学东渐,西方艺术开始逐渐传入中国,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学习借鉴了西方的绘画理念,着力于对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的改良,对中国水墨绘画的未来走向有着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在革新的浪潮中快速推进,这种节奏在21世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展开,集中体现在都市的建设和新景观的变化上,这就是都市水墨概念的产生和作为题材兴起的现实依据。都市水墨绘画正是伴随着这样的变革诞生并逐渐风靡的艺术形态。都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带来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现代都市水墨就是以这种转变过程中滋生的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笔墨精神的重新观照与诠释,从而将中国水墨艺术推向一个新境界。现代都市题材表现对象的改变,使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产生了改变。传统水墨艺术的优势得到现代意识的进一步挖掘,成为现代都市水墨发展的强大后盾。传统与当代相融合的形式语言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碰撞产生的障碍,逐渐发展到民族意识、时代意识和自觉意识不断强化的新领域。这也是现代都市水墨艺术语言转型的现实意义。

齐梦瑶[4](2021)在《民国时期中国油画形式语言表达探究》文中提出油画作为西方画种,自明朝末期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画家就一直在探寻其对中国绘画形式语言的启发意义,而其中存在的审美差异和创作差异在当时确实没有办法做到完全融合。民国时期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处于变革阶段,在东西方先进文化交融并进的背景下,涌现了大批美术学校和社团画会,艺术思想百家争鸣、大师辈出。中国画家开始更加自觉地使用西方油画的形式语言进行绘画创作与本土实践,民国时期油画形式语言的发展推动了现当代油画进程,其重要的影响力不可忽视。本文基于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民国时期作品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以下几个章节对中国油画形式语言的发展与多样化并存提供理论线索,探究中国油画形式语言表达的特征,分析这个时期中国油画创作中的艺术理念和文化内涵,以期对当代油画艺术创作的借鉴意义。第一章通过对民国时期的文化背景、引进语言风格的研究,将民国时期油画语言置于艺术创作大环境之中概述其艺术特征。第二章至第三章对民国时期人物油画、风景油画、静物油画三个部分以及语言的创新形式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分析民国油画形式语言通过哪几种不同形式进行表达,同时结合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民国时期油画形式语言的发展融合。第四章为笔者对民国时期油画形式语言的再思考,从理论以及实践上对民国时期油画的发展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分析其艺术语言特征对当代中国油画的借鉴意义和影响作用。

陈天虹[5](2021)在《当代中国主流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流变研究 ——以国画、油画、版画为例》文中认为自古以来,女性便是艺术家们热衷的表现对象。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图像,是画家传达内心情感的载体,反映着其对艺术的追求与对生命的体悟。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画家们创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从“瘦骨清像”到“环肥燕瘦”,从“贵族仕女”到“都市女性”,从“闺阁日常”到“街巷平民”,从“耕织教子”到“英雄主人”……中国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变迁史就像一部中国女性形象文化审美的流变史,引领我们体悟不同时代对女性的不同认识。当前,各类艺术思潮接踵而至,传统与创新、东方与西方的艺术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进发出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这些不同的女性形象呈现在当代中国绘画之中。她们或清新典雅,或明艳动人,或娇小纤瘦,或朴实阳刚,或夸张变形,或精描细写,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并不断产生着变化。当代中国绘画中女性形象的流变过程往往伴随着主流审美观念与绘画语言的革新,体现了画家对于女性这一角色的绘画思考,侧面折射出当代女性的地位、观念及生存状态的转变过程。本文基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对国、油、版画种中女性形象的图像变化与发展进行探究,力求呈现建国以来中国主流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大致发展脉络及流变特点,进而提炼在女性形象流变特征背后中国主流审美观念与女性生存状态的变化。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传承的视角梳理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对当代中国主流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作品进行梳理、分类与归纳。选取具有带代表性的女性形象题材进行分析,从女性角色变迁这一角度呈现建国以来中国主流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大致流变脉络;第三部分,从女性形象塑造的多样性出发,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当代中国主流绘画中女性形象的流变特征及发展趋势;第四部分,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总结绘画中当代中国女性形象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及对今后女性形象绘画创作的启示。笔者认为,对当代中国主流绘画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与研究价值。绘画中的女性形象经由画家建构,不仅是其内心意识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下中国女性形象的图像反映。画家们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过程同时也是其对女性身份的认同过程。在新时期,中国绘画中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需要进一步发掘。

张民生[6](2021)在《“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南艺文脉源远流长,中国画教学思路贯穿其中,是为文脉的核心。民国伊始,刘海粟本着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中国画的历史担当,所创办的上海美专以“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救国救民”为办学初心,以“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为办学目的,以“不息的变动”为办学精神,以“美育”“闳约深美”“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原则,其中蕴含的“本质性”“灵活性”“学术性”这三个特点奠定了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继而,上海美专在中国画专业教学中形成了“中国画本体探究”“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这三个特点,标志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建国以来,中国画教学思路虽然一方面不断根据新中国文艺政策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受到市场经济、外来艺术思潮的影响,但仍坚守上海美专的传统并灵活的予以变通,众多名师在教学中构建了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因而产生了“南艺风格”,是为教学成果。简而言之,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是持纯粹学术眼光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研究中国画本质,以开中国画之新机运。学术性、灵活性、本质性是其特点,“持经达变”是为精炼的概括。

居义珂[7](2020)在《中西调和—林风眠戏曲人物绘画分析》文中认为林风眠是推动20世纪中国绘画改革创新的一代宗师。他以一生的艺术实践证明了通过调和中西艺术来创造新艺术的可行性,为其后的艺术创作者开拓了一条彰显中国民族精神的现代艺术之路,对中国现当代国画、油画等画种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林风眠戏曲人物系列作品是其艺术创作中的一朵奇葩,是能够体现其人格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和20世纪时代精神的格调高雅之作。本文论述了林风眠戏曲人物绘画的创作历程,归纳其风格转变过程及原因;分析林风眠戏曲人物画的艺术语言特点并挖掘其艺术形象内涵,以论证林风眠戏曲人物绘画的审美价值和在中国现代绘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还结合自身油画创作实践论述了林风眠戏曲人物绘画及其精神品质对自己的启示,总结了林风眠戏曲人物绘画对于中国油画的现实意义。

刘大勇[8](2020)在《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研究(1949-2019)》文中认为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以下简称全国美展),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国体制下各美术门类佳作汇聚的平台,它是迄今为止持续举办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美术活动之一。70年的风雨历程,全国美展已逐渐发展成为现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风向标、晴雨表与加油站。油画作为全国美展的一个重要画种,其发展脉络也同时体现出新中国主流美术形态的变化。对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于中国油画体系建构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思考,加之笔者近年来着重从事油画这一艺术门类的研究工作,故而希望能从“中国经验”的角度来探究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内在发展规律及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魅力。具体而言,本论文整体结构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第一章,通过对新中国全国美展发展道路的整体回顾,对全国美展及其油画创作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梳理,并将国家艺术体制、社会文化变迁与油画主题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论析,旨在为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提供总结的历史依据。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二、三、四章,结合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创作实践,分别对油画作品的题材选择、形式表现以及审美表达三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活动参与者的思考与独特文化观念进行分析,并结合中西方艺术传统的观念及理论,逐步阐述以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为主要视阈的“中国经验”的形成动因及理论内涵。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第五章,通过前文的梳理与阐述所得出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还需要通过比较的视野来凸显其独特性。本章运用中西比较与国内比较两种视野对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进行整体性的审视,在时间、空间和观念价值的多维度比较发现“中国经验”的独特性,并予以辨析和确证。通过比较发现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所反映出的当前美术界的现象,在中国美术创作与生态机制层面发现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同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办法与实施举措。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第六章,通过前文对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中国经验”详细而具体的论证,进一步阐述全国美展油画作品所具有的多样价值,同时对蕴含在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当中的“中国经验”的形成与发展寻找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动因,并对当下中国美术创作和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提供一定的可资利用的理论依据及有益经验。综上所述,在国际社会复杂变革的文化语境中,如何明确中国的“文化身份”、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积极探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视觉艺术形式塑造“中国形象”,传达“中国精神”,成为近些年中国美术界持续思考与实践的方向。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艺术间的频繁交流与互渗已然是不争的事实。美术创作如何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把握时代精神、坚守民族底色是中国美术发展的前进方向与核心目标。“中国经验”与油画艺术创作以何种方式进行结合并发展,油画作品中的“中国经验”以何种走向在其中形成显性表现,成为未来中国油画艺术个性化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答光明[9](2020)在《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蔡亮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的优秀代表之一,作为油画家,蔡亮创作了《延安火炬》、《我要当红军》、《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等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作为美术教育家蔡亮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念影响了国内油画的发展,尤其是在革命历史画创作领域。作为新中国的美术工作者,蔡亮以及同时代艺术家共塑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美术视觉系统。在以事件所标记的历史时空来看,这一代画家经历过建国前的战火;接受了社会主义教育;参与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的“特殊时期”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作为文化的表征,这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变革;作为“经典图像”的输出者,时代的政治文化塑造了这一代人集体的意识形态与艺术思想,同时,他们以其艺术图像又引导了时代的文化走向。对于蔡亮的个案研究,首先在于其自身不同于同时代画家的独特艺术价值的剥离以及艺术线索的梳理;其次,通过蔡亮的个案研究得以“照见”那个时代的画家群体,以作品的转向追溯社会的文化导向,进而投射出时代的美术史叙事,乃至历史叙事的逻辑,而将作品、作者、时代三者关联下的整体性分析是本文对于蔡亮以及其所处特定时空下的历史语境研究的初衷。本文的章节设置是基于研究对象具体历史时空下的三段划分:中央美术学院时期、陕西时期以及浙江美术学院时期,这三个阶段的研究结构将以艺术社会学“场域”存在铺垫之上的作品分析同时涉及这三个场景先后转换的逻辑连续。第一部分“中央美院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蔡亮自身艺术语言体系以及创作思想的脉络承袭,同时,对于建国初期中央美院的学术体系组成以及这种存在对于蔡亮自身的影响将作为观察对象所存在的“场”而展开;第二部分重点在于“陕西时期”蔡亮的个人化造型语言以及历史画创作的风格形成研究,这一部分将作为论文重点展开,涉及蔡亮代表作的深入分析。其次,对于陕西美协生态的构成研究作为蔡亮艺术语言及自身存在的具体历史情境,这种关联还涉及到蔡亮对于陕西美术发展的影响;第三部分,“浙江美院时期”重点关注于蔡亮艺术转型的现实因素和时代背景,这其中同样存在着艺术体系的场景转换。这三个章节均以作品本身及变化为线索和切入点,同时关联各时期具体“艺术场”内力量构成与存在,这种平行结构基本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此外,对于蔡亮自身或者说蔡亮的艺术成就来说,美术史叙事对其某种程度上的“低估”或者蔡亮不同历史时期所处各自体系构建的现实遭遇同样将在蔡亮所处不同时期具体“场”的研究中加以解释。最后一章将以国家叙事的视角进一步阐释前文所涉及到的蔡亮作品及部分同时代艺术家创作中图像文本和艺术特征的观念存在,这一部分研究构筑艺术家所处时代的权力话语下的历史语境,并将个案的研究归置于一个大的“权力视角”以及“信仰空间”来观察,权力视角下的叙事逻辑以及具体的历史叙事逻辑将是蔡亮以及同时代艺术家所具备的时代特征的基本把握和事实存在,同时这也是以个案照见时代艺术家群体的具体反映。

李函昱[10](2020)在《林风眠绘画中的“女性世界”》文中研究指明林风眠是现代最有成就的画家之一,他最大的贡献是最早将西方的现代派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绘画在形式和内涵、精神和技法、空间观念等多方面进行融合的努力和实践,并卓有成就。其艺术思想与实践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都影响。在林风眠的艺术生涯中,涉及的绘画题材颇为广泛,包括人物、山水、花鸟、静物等等,而在他的人物画作品中,尤其是以画女性题材为主,可以说占据了其人物画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因此我们在讨论林风眠的艺术时,对他女性题材作品的研究应该给以格外重视。此外,他的女性题材作品创作的时间跨度也很大,从留学归国后的早期直到晚年的香港时期始终坚持创作,可以说林风眠最主要的艺术历程中始终和女性题材的绘画创作相伴随。本文通过对林凤眠的艺术历程、艺术思想以及女性题材的艺术创作进行梳理,以林风眠对中国传统仕女画的历史传承,和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吸收借鉴为主线,分析他在各个阶段的创作特点,研究他独具特色中西融合的“女性世界”及其精神取向。林风眠对女性表达是多方位的,立体的,手法和形式也多式多样,这正体现出他的艺术理念和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林风眠的艺术实践、审美感悟以及开放包容的心态,林风眠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对生命和世界的哲学思考和表达以及艺术家的社会担当,所有这一切都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现代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以上本文也都有详细的表述和论证。

二、论林风眠戏曲题材绘画中东方符号运用的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林风眠戏曲题材绘画中东方符号运用的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3)从传统水墨到现代都市水墨语言的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中国水墨画源流及“水墨为上”艺术观
    (一)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墨语言
        1.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与美学思想的影响
        2.中国传统水墨画探源
        3.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语言形式
    (二)传统水墨画中的“水墨为上”观念
        1. “水墨为上”与“道”
        2. “水墨为上”的色彩观
    (三)中国传统文人画对水墨的探索与实践
        1.苏轼的“诗画一律”
        2.徐渭的“墨戏”
二、传统水墨形式语言的现代转化
    (一)传统水墨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
        1.传统水墨艺术精神现代转化的背景
        2.传统水墨艺术精神现代转化的途径
    (二)笔墨形式语言的现代转化
        1.写实主义对传统笔墨语言的影响
        2.从写实模仿到回归表现
        3.传统色彩观的现代转化
三、现代水墨绘画的发展及其形式语言表现
    (一)现代水墨艺术的变革与发展
        1. “现代水墨”的概念阐释
        2.现代水墨绘画的发展与社会文化背景
    (二)现代水墨艺术的形态与特征
        1.具有张力的表现性水墨
        2.实验水墨的割裂及抽象
        3.现代都市水墨的情结
        4.隐喻与表现的新文人水墨
四、现代都市水墨题材与绘画语言变革探绎
    (一)现代都市水墨题材的兴起
        1.现代都市水墨题材的概念
        2.现代都市水墨的精神指向
        3.现代都市水墨的发展
    (二)现代都市水墨形式语言的探索
        1.传统水墨绘画构图的挖掘与拓展
        2.现代都市水墨造型与结构的深化
        3.色彩的时代性呈现
    (三)现代都市水墨个性化语言寻绎
五、现代都市水墨的探索与实践(以京津地区艺术家为例)
    (一)李津:现代都市背景下的肉身叙事
    (二)李孝萱:都市夜空中流动的心象
        1.跨越时空的游走与生发
        2.都市夜空中流动的心象
    (三)刘庆和:诙谐温和的醒世情怀
        1.现代都市中的水墨诗情
        2.语言实践中的荒诞与虚和
        3.诙谐温和的醒世情怀
六、现代都市水墨语言嬗变中的问题与反思
    (一)现代都市水墨语言嬗变存在的问题
        1.与传统水墨语言的割裂
        2.原创性不足:存在“仿”与“抄”的现象
        3.语言、技巧的匮乏与形式的程式化
        4.成熟批评体系的空缺
        5.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民族性问题
    (二)现代都市水墨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1.现代都市水墨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2.现代都市水墨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民国时期中国油画形式语言表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绘画形式语言概述
第一章 民国时期中国油画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民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二、油画创作风格的选择
        (一) 古典主义的选择: 与写实改良的融合
        (二) 印象主义的选择: 中西糅合
        (三) 现代主义表现调和风格
第二章 形式语言在民国时期油画中的运用
    一、民国时期人物油画的形式语言表达
        (一) 人物油画的语言使用
        (二) 人物题材角色的构成
    二、民国时期风景油画的形式语言表达
        (一) 风景油画的语言风格特色
        (二) 风景油画的本土化实践
    三、民国时期静物油画的形式语言表达
        (一) 平实质朴的静物油画
        (二) 静物油画的承袭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中国油画形式语言的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创作中的运用
    二、写意精神在创作中的体现
    三、人物形象的创新表现
第四章 笔者对油画形式语言的探索与感悟
    一、题材的确立
    二、创作与实践
结语
附录: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致谢
毕业创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当代中国主流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流变研究 ——以国画、油画、版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历史起源
    第二节 女性形象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当代中国各阶段主流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劳动妇女形象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革命女性形象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独立女性形象
第三章 当代中国绘画中女性形象表现技法的流变分析
    第一节 人物动态: 从塑造的典型化到自我的个性化
    第二节 色彩语言: 从单一化到多元融合
    第三节 情感营造: 从生活写照到关照内心
第四章 当代中国绘画中女性形象流变的艺术价值与启示
    第一节 多元文化语境下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
    第二节 对当代女性题材绘画创作的文化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片来源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6)“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1、选题缘由
        2、研究目的
    二、选题范围及关键词
        1、选题范围
        2、关键词阐释
    三、研究现状
        1、专着与论文
        2、档案与资料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历程
    第一节 上海美专时期(1912-1952)
        一、课程的逐步设置(1912-1919)
        二、专业的创办与发展(1920-1937)
        三、全面抗战中的艰苦办学(1937-1945)
        四、教学的调整(1946-1952)
    第二节 华东艺专、南京艺专时期(1952-1959)
        一、专业的取消(1952 年第一学期)
        二、课程的逐步恢复(1952 年第二学期—1958)
    第三节 南艺初期(1959-1966)
        一、教学秩序的逐步恢复(1959-1964)
        二、教学秩序受到冲击(1964-1966)
    第四节 社会运动时期(1966-1976)
        一、教学的混乱(1966-1971)
        二、教学秩序的短暂恢复(1972-1973)
        三、教学再次受到“左倾”政治的冲击(1974-1976)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1977-至今)
        一、教学本质的回归(1977-1978)
        二、教学本质的新生(1979-1999)
        三、教学本质的发展(2000-至今)
    小结
第二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刘海粟办学初心和办学目的本质性
        一、“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
        二、“救国救民”
        三、“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
    第二节 刘海粟办学精神的灵活性
        一、“不息的变动”产生与保障
        二、“不息的变动”具体措施
    第三节 刘海粟办学原则的学术性
        一、“美育”
        二、“闳约深美”
        三、“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小结
第三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中国画本体探究
        一、特点:气韵、写意、笔墨
        二、画理:六法
    第二节 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
        一、师资:“学术自由”契合“海派无派”
        二、课程:“兼收并蓄”之中“突出国画”
    第三节 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深究传统并力主创新
        二、绘画实践结合史论研究
        三、强调写生
        四、重视文化修养
    小结
第四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流变与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的初变(1952-1966)
        一、新中国文艺政策主导中国画教学思路
        二、新中国文艺政策与中国画教学思路的融合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二节 社会运动时期的再变(1966-1976)
        一、“政治统帅教学”
        二、“政治统帅”下上海美专中国画教学思路的短暂恢复
        三、“左”倾的回潮
        四、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调整(1977-1999)
        一、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次调整
        二、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再次调整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四节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发展(2000-至今)
        一、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提出背景
        二、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明确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小结
第五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具体实施
    第一节 教学的“合”与“分”
        一、开始于“合”
        二、中途之“分”
        三、再次相“合”
    第二节 “分科教学”与“一专多能”
        一、“分科教学”
        二、“一专多能”
    第三节 临摹、写生、创作阶段性教学
        一、逐步形成
        二、成熟
        三、发展
    第四节 首重创作
        一、“创作”的由来及本义
        二、以创作课为中心
    小结
第六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个案体现
    第一节 人物画专业名师
        一、沈涛的教学主张、艺术追求和创作
        二、王孟奇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第二节 山水画专业名师
        一、张文俊的学画路径、创作追求和创作
        二、方骏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第三节 花鸟画专业名师
        一、陈之佛的学术研究、研习体会和创作
        二、谢海燕的学术研究、教育纲领和创作
        三、陈大羽的学术研究、教学主张和创作
    第四节 美术史论名师
        一、郑午昌的学术研究、学画路径和创作
        二、俞剑华的学术研究、教学方法和创作
        三、温肇桐的学术研究
        四、罗尗子的学术研究和创作
    小结
第七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教学成果
    第一节 教学体系
        一、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初步创建
        二、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三、教学体系思辨
        四、代表性院校教学体系
    第二节 中国画专业课程体系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课程体系的四个阶段
        二、人物画课程体系
    第三节 “南艺风格”
        一、逐步形成
        二、深化
        三、特点
    第四节 培养的杰出人才
        一、两个时期的人才
        二、特点:和而不同、一人一貌
    小结
结论
附录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大事记
    二、南艺中国画专业学习指南
参考文献
    一、主要参考书目
    二、主要参考论文
    三、档案资料
作者简介
致谢

(7)中西调和—林风眠戏曲人物绘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第一章 林风眠戏曲人物画的创作历程
    第一节 徜徉于东西方艺术之海
        一、故乡与母亲
        二、求学法兰西
    第二节 戏曲人物画创作的开端
    第三节 民族形式塑造时代艺术
        一、立体主义碰撞传统戏曲
        二、雪鬓霜鬟老而弥坚
第二章 林风眠戏曲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第一节 林风眠戏曲画的语言特点
        一、强劲有力的线条
        二、观念性的光色
        三、现代主义的空间
        四、民间艺术资源的运用
        五、艺术语言特点归纳
    第二节 林风眠戏曲画中的艺术形象
        一、人物造型的表现方法
        二、林风眠戏曲画形象特征及其内涵
第三章 林风眠戏曲人物画对自身创作的启示
    第一节 林风眠戏曲画对毕业创作的指导
    第二节 中西调和思想对自身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林风眠绘画艺术对自身的启示
        一、林风眠精神品质对自身的启示
        二、林风眠绘画艺术对中国油画创作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全国美展的专项研究
        (二)中国油画的分类研究
        (三)中西美术创作理论的专题研究
        (四)“中国经验”的研究
    三、“中国经验”概念厘定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创新点
    五、研究难点
第一章 全国美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及油画创作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1949—1976:“新文艺”的建构
        一、文艺思想的确立与美术体制的初步建立
        二、全国美展模式的初步形成
        三、文艺为政治——单一的创作模式
    第二节 1976—2000:承接与拓进
        一、文艺方针政策的恢复与调整
        二、文化碰撞中的过渡与转换
        三、回归“真实”与“多元化”探索
    第三节 2000—2019:主旋律与多样化并存
        一、全球化危机与国家文艺事业的繁荣
        二、“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
        三、“主旋律”下的多元发展
第二章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题材选择
    第一节 题材的本土化选择
        一、现实生活题材
        二、“主旋律”题材
        三、风景题材
    第二节 题材选择之维:艺术对时代精神的表达
        一、时代精神与“言志载道”传统的新变
        二、时代精神与社会现实表现的确立
        三、时代精神与题材选择的“中国经验”
第三章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形式表现
    第一节 形式的中国性呈现
        一、转化传统绘画语言
        二、援用民间艺术资源
        三、借用民族文化符号
    第二节 形式创作之维:艺术对兼容并包的体现
        一、兼容并包与艺术语言壁垒的破除
        二、兼容并包与艺术从俗表达的趋势
        三、兼容并包与艺术形式创作的“中国经验”
第四章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审美表达
    第一节 审美的多样化表达
        一、真实性的抒写
        二、隐喻性的修辞
        三、诗意化的追求
    第二节 审美观念之维:艺术对虚实相融的践行
        一、虚实相融与表达对象的情感追求
        二、虚实相融与表达对象的审美感受
        三、虚实相融与审美空间确立的“中国经验”
第五章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中国经验”的比较认识与问题思考
    第一节 中西比较视野下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
        一、题材选择的中西比较
        二、形式表现的中西比较
        三、审美表达的中西比较
    第二节 国内比较视野下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
        一、统一语境下的同质“经验”
        二、域外视野下的融合“经验”
        三、多元背景下的兼容“经验”
    第三节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中国经验”的问题思考
        一、民间创作与官方立场的不同步性
        二、艺术思潮与社会文化的不同步性
        三、艺术表达与审美评价的不同步性
第六章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价值与“中国经验”的启示
    第一节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价值内涵
        一、社会价值
        二、审美价值
        三、文化价值
    第二节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中国经验”的启示
        一、“中国经验”的具体阐释
        二、“中国经验”的共通理念
        三、“中国经验”的文化内核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附录
    第五届至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名单
        第五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1980 年第四期)
        第六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1985 年第二期)
        第七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1989 年第十一期)
        第八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1995 年第二期)
        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2000 年第一期)
        第十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2005 年第一期)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2010 年第一期)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2015 年第二期)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2020 年第二期)

(9)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框架
        (一)、蔡亮造型语言研究
        (二)、创作理念分析
        (三)、历史语境的建构
        (四)、历史叙事的逻辑
    四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图像学结合风格学分析
        (二)、文化社会学概念对于“场域”的构建
第一章 历史画的前言(1932-1949)
    第一节 “美育”的历史情境
    第二节 西画东渐
    第三节 抗战美术
    第四节 蔡亮绘画蒙学
第二章 学派与体系(1950-1955)
    第一节 学派与体系
    第二节 写实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向
    第三节 建国初期素描教学改革
    第四节 由《人民空军》看“艺术”与“技术”
    第五节 从“天才”谈起
第三章 自我的构建(1955-1981)
    第一节 “年连宣”的现实职能
    第二节 《延安火炬》及“变体”
    第三节 蔡亮素描
    第四节 “特殊时期”时期的陕西美术
    第五节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及草图遗存
第四章 观念和风格的转向(1981-1995)
    第一节 “新时期”的艺术处境
    第二节 “江南”与“西北”的距离
    第三节 再次面对历史
第五章 历史的维度
    第一节 在场与缺席
    第二节 语言的惯习与遮蔽
    第三节 革命美术中的观念
    第四节 艺术与政治的共同历史化
    第五节 国家叙事与历史重构
结论
参考文献
    一,译着
    二,专着
    三,期刊文章
    四,报纸文章
附录1 :蔡亮信件
附录2 :蔡亮手稿
附录3 :“文革”材料
附录4 :蔡亮复查结论
附录5 :蔡亮年表
致谢

(10)林风眠绘画中的“女性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林风眠选择女性题材的缘起
    第一节 林风眠的“女性世界”对中西方传统女性题材的承袭
        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女性世界
        (一)高度程式化和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二)表现女性生活及心理活动
        (三)女性题材世俗化的表达
        (四)借女性形象寄托情感
        二、西方艺术中的女性世界
    第二节 林风眠人生历程中的女性对他的影响
    第三节 更易传达诗意的、宁静的、美好的情感
第二章 林风眠中西融合的“女性世界”
    第一节 兼收并蓄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学习经历
        一、早期的留学经历
        二、艺术风格的探索时期
        三、艺术风格的形成时期
        四、艺术风格的成熟时期
    第二节 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
        一、马蒂斯对林风眠的影响
        二、莫迪里阿尼对林风眠的影响
        三、毕加索对林风眠的影响
    第三节 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
        一、敦煌莫高窟壁画
        二、中国传统仕女画
        三、民间艺术
第三章 林风眠女性题材绘画的分类及精神取向
    第一节 林风眠女性题材绘画分类
        一、有主题的现实人物题材
        二、无主题的仕女题材
        三、戏曲人物题材
    第二节 林风眠绘画中“女性世界”的象征性和精神取向
        一、象征性
        (一)象征性的女性服饰和形象
        (二)象征性的物像
        二、精神取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论林风眠戏曲题材绘画中东方符号运用的流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十世纪早期中国表现性油画语言研究 ——以传统人物题材为例[D]. 张会雨.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林风眠戏曲绘画视觉形式创新研究[D]. 崔程柘. 中国戏曲学院, 2021
  • [3]从传统水墨到现代都市水墨语言的嬗变研究[D]. 白帆.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民国时期中国油画形式语言表达探究[D]. 齐梦瑶. 山东大学, 2021(02)
  • [5]当代中国主流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流变研究 ——以国画、油画、版画为例[D]. 陈天虹. 扬州大学, 2021(09)
  • [6]“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D]. 张民生.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7]中西调和—林风眠戏曲人物绘画分析[D]. 居义珂.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8]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研究(1949-2019)[D]. 刘大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D]. 答光明. 西安美术学院, 2020(01)
  • [10]林风眠绘画中的“女性世界”[D]. 李函昱. 青岛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论林风眠戏画中东方符号运用的变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