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牧草加工设备的研究与市场开发

浅谈牧草加工设备的研究与市场开发

一、浅议饲草加工设备的研制与市场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亮[1](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张仕林[2](2020)在《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青稞作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广泛种植的特色作物,不仅是高原牧民的主要食用口粮,其秸秆也是高原畜牧产业中理想的优质饲料来源,因此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于青稞作物本身的生长特性,种植区域大多分为高原大地块和丘陵山地,其中丘陵山地种植地块面积较小且分散,严重降低了机械化作业程度。由于青稞芒秆较长且存在倒刺,牛羊等牲畜在食用过程中往往出现扎口、伤胃的现象,同时对青稞秸秆的处理大部分地区依旧采用人工收集、运输,增加了劳动成本与经济成本,而传统稻麦联合收获机械在进行青稞收获作业时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实现了青稞收割、脱粒、碎芒、清选及秸秆打捆一体化作业。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以现有履带式联合收割机为基础,提出了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的总体设计与结构布置方案,设计与之配套的碎芒脱粒装置与秸秆打捆装置,并对整机动力分配进行了合理设计。(2)对传统脱粒滚筒进行改进设计,优化关键部件参数,通过螺栓连接将两根旋向相反的碎芒板条分别安装在凹板第一板条和第二板条处,同时选择钉齿焊合与纹杆焊合交错排列组合方式,既保证脱净率,更增加了滚筒对作物的冲击、搓擦作用,有效提高碎芒率的同时,对青稞芒杆内表面的倒刺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对各脱粒元件、凹板的结构尺寸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进一步提高样机田间综合作业效率与作业质量。(3)通过对打捆装置关键部件进行选型设计,确定了打捆装置整体配置方式与动力分配,通过研究草捆长度控制原理设计了打结器离合装置,确定了喂入机构拨叉长度、活塞往复频率、等关键参数。(4)结合有限元法利用ABAQUS软件中对碎芒脱粒滚筒进行模态分析,参考所得模态振型对脱粒元件排列与参数设置进行进一步优化,分析得到结构薄弱部位并进行改进以提高工作可靠性。运用ADAMS对打捆装置喂入机构进行运动仿真,检查上、侧拨叉工作时的轨迹干涉情况,验证结构设计的参数合理性,以保证喂入机构平稳顺利工作。(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作业速度保持在6.0 km/h时,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各项作业指标中:籽粒脱净率为86.49%,平均损失率为1.69%,平均破碎率为0.11%,平均含杂率为6.27%;所得青稞秸秆中含芒率为5.84%,所含芒杆平均长度不足17 mm,整机碎芒率为92.4%。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的成捆率达到98.3%,草捆合格率达到94.7%,草捆抗摔率达到90%,整机作业效率达到0.4 hm2/h,平均草捆截面尺寸达到0.8 m×0.6 m,平均草捆密度达到124 kg/m3,纯工作小时生产率达到3860 h。各项指标均优于相关标准要求,其中秸秆芒杆处理性能明显优于对比机型,芒杆内表面倒刺清除效果明显。

周艳芳[3](2020)在《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M乳制品有限公司出口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出口贸易大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目前中国作为东方巨人,正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但是从国情出发,我国总体经济水平不够高,科技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尽管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问题已经给予关注,并同时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整改,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意识形成较晚,起步较慢,尤其在对于进出口贸易方面的环保专注力度不如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关于出口乳制品的质量标准以及环保标准不高。乳制品的出口量长期以来低于进口量,乳制品行业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且出口国家或地区相对集中,乳制品的类型也比较单一,近年来对于乳制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更是多种多样。因此,研究我国乳制品出口贸易过程中遇到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以及对其成因、影响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真实情况进行出口策略的优化研究则显得十分必要。此项研究对我国出口乳制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国际市场份额的加大,出口结汇的增加,都有很大推动作用。本文以M乳制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研究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乳制品的出口优化措施,即M公司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出口乳制品的对策。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以及世界贸易发展情况,通过对若干国家消费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对M公司外贸部负责人的访谈,指出乳制品出口过程中遇到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分析成因,并阐述了绿色贸易壁垒对M公司乳制品出口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继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优化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帮助国内乳制品企业提高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积极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中国乳制品出口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张小红[4](2017)在《天水市肉羊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提出本文浅谈了天水市肉羊养殖现状,分析了肉羊养殖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这将对提升天水市肉羊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水平,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绿色的羊肉产品起到积极作用。

苏文英[5](2016)在《怀仁县肉羊养殖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对畜牧业的扶持加大,山西省怀仁肉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羊肉产量连年上升,肉羊养殖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营养和保健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膳食结构正在变化,国内外对羊肉的供求矛盾突显。“十三五”时期,肉羊养殖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是怀仁县肉羊产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怀仁县肉羊养殖业是该县转型跨越发展和强县富民的一项支柱产业,研究其发展对策,对提升该县肉羊养殖业的整体水平和对现代地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实地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在借鉴国内和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肉羊养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本文依据农业现代化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产业链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从怀仁县肉羊养殖情况、产业发展模式、肉羊产业链以及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了怀仁县肉羊养殖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探讨了该县肉羊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并提出了促进怀仁县肉羊养殖业发展的对策。旨在为促进怀仁县肉羊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主导的肉羊养殖产业发展格局,提高肉羊产业综合效益提供借鉴。

张风丽[6](2016)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研究》文中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新疆的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跃进的目标。然而在新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之际,资源环境制约的“瓶颈效应”越来越突出。现阶段,新疆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高,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方式给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能源效率低、环境承载力有限等资源环境矛盾较为突出,加之新疆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其生态环境系统具有独特的脆弱性,新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在节能减排已成全球趋势,低碳生活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产业转型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环境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当前新疆已被确定为我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国内外一些大企业正是看好了新疆巨大的发展潜力,纷纷向新疆转移相关产业,为此需要准备好承接转移的条件。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的内部挑战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外部环境,同时又迎来了对口援疆政策和“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新疆产业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和迫在眉睫。产业转型是解决资源和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也已成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其转型成败的关键是其路径的设计与选择,这是决定新疆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新疆传统的资源型、污染型产业发展已不合时宜,不利于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在面临资源环境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的形势下,选择出适合产业转型路径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资源配置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对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进行系统研究,由此提出转型路径。文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一是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作用机理。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引致产业转型,另一方面,产业转型有助于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二是新疆产业转型状况及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在分析了新疆资源环境状况与新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其演变态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新疆产业转型总体状况与区域状况两方面入手,分析新疆产业转型的演变态势及特点、转型路径现状;最后分析了新疆产业转型面临的水资源、能源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约束。三是新疆产业转型的资源环境效应测度。从三方面进行研究,(1)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了新疆生态足迹的总量与各产业足迹比较分析;然后对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测度;(2)测算新疆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水平的分析;(3)通过DEA模型测度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效率;四是根据前述新疆产业转型状况的分析,对当前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的缺陷进行剖析并找出影响产业转型的障碍因素。五是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生态预警。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对新疆产业转型的警度进行测度,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分析预警,最后发布景兆指示,进行警素调控。六是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选择。根据新疆产业特点及对产业转型的战略定位和转型思路探讨,构建适合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探索式提出了基于不同产业类型、基于不同产业发展阶段和基于不同区域的产业转型路径。七是新疆资源环境约束的产业转型具体保障措施。从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环保监督机制、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宣传及援疆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保障措施,为产业转型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新疆特有的资源禀赋,形成了资源型产业发展道路。新疆拥有丰富的农牧业、能源和矿产资源,围绕这些优势资源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以资源开发为基础、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工业“重化”态势明显。第二,新疆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产业转型压力大。新疆产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农业为主导逐渐向以资源依赖的工业为主导转型,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且利用效率较低,产业结构效益低下,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导致新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不断削弱,生态环境所受的压力进一步增强。第三,新疆产业转型的效率较低,且与资源环境的约束效应大于协调效应。新疆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不够,注重经济增长而忽略生态。由于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转型虽对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旧不能解决因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环保工作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一时难以解决,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性较差。第四,新疆产业转型路径“唯资源拉动型”突出,发展方式依旧粗放。新疆产业依旧依赖于规模扩张的速度型发展,呈现结构不合理,高能耗,低效率、产业链短的特点,产业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型的速度滞缓。新疆的资源消耗效应从时序变化特征来看,产业发展模式依旧是高碳型粗放式,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能源消耗加大、用水量递增是新疆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且“三废”的排放及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化导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第五,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度较低,建立预警系统对产业发展进行预警。目前新疆产业生态安全度处于巨警状态,未来五年内产业生态安全度有所缓解,但依旧处于巨警状态,也就是说目前的产业结构变动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干扰与影响,随着新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日渐凸显,为此根据预警系统找出警源、分析警情基础上发布警兆,以此对未来产业转型提出警示,确定产业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合理部署产业规划战略。第六,新疆区域差异大,产业间发展不均衡,产业转型选择不同的路径。根据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原则和目标,坚持资源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抓住产业援疆、环保援疆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遇,从不同的产业类型、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区域差异进行转型路径的选择,从而促使新疆产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缓解资源环境约束。

刘一,黄耀明[7](2012)在《浅议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秸秆作为一种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匮乏、粮食生产后劲不足的情况下,合理而充分地利用作物秸秆意义重大。论述了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发展的主要模式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陕西省情况,提出了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并给出前景展望。

刘建华[8](2010)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政府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有效政策措施,在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并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丰富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基本原理,分析其构成要素和实施成效,从体系微观运行和宏观发展两个层面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确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现阶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手段,为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在理论分析的研究方面,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概念、管理原则和功能作用,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运用生态经济学相关原理,丰富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系统、生态模型和无公害农产品物品属性等理论。在体系认识的研究方面,主要从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和发展入手,提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当前中国影响最大的农业生产方式,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中标准或规范、生产主体及制度与体系队伍三个不可或缺要素。运用实例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行取得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等成果进行总结,对其引领中国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及形成典型模式、维护农产品产地环境、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等成效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作用。在体系运行评价研究方面,对标准体系、生产主体的实施和市场三个方面的体系微观运行层面进行评价;运用SWOT原理从优势、劣势、机遇、制约四个方面在体系宏观发展层面进行评价。其中,体系运行层面分析产地环境和产品标准制定、生产主体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制度建设等方面影响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体系发展层面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自身的优势和一些劣势,外部发展的良好机遇及在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制约。在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方面,从科学优化标准体系、培育生产主体和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提出以SO战略为核心战略,WO战略和ST战略为补充战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发展战略。通过采取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促使主体承担农产品可追溯的社会责任;切实加强服务监管能力、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等措施;探索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加强基础建设、政府调控-市场带动-科学技术的保障体系,完善体系发展。分析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创建、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的目标和要求、方式和途径及保障措施。

宋中界,连萌,王威立,胡思琦,李保谦[9](2008)在《秸秆压块饲料技术及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作物秸秆未被充分利用,既浪费资源又严重环境污染。秸秆压块饲料是秸秆废弃物利用的新途径,不仅可以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有效地弥补农牧区饲草资源不足问题,使每年浪费掉的农作物秸秆变成有价资源,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维护了草原生态环境,阻止了草原沙化,提高了牧区抗灾保畜的能力,为国家的农业发展战略特别是西部发展战略打下基础。

徐小玲[10](2007)在《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变化及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全球变化的加剧,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显着增强,极大地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脆弱区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实践需要互动双赢。作为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和特殊的生态功能区,三江源地区是影响全国甚至世界生态安全的“生态阀”,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滞后的地区,生态恶化形势严峻,生态难民逐年增多,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开展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变化及经济与生态互动研究,探讨该区生态环境演变规律、人类活动的影响、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互动机制、互动模式、产业政策等问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应用实测数据、实地入户调查数据和统计资料,运用Excel、SPSS软件和图表分析法、多元回归方法、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判别函数、问卷调查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变化特征,模拟径流量变化并分析其人为影响程度,评价各县的生态脆弱度、贫困程度、人类活动强度及三者之间的互动程度并判别其互动关系类型,探讨经济与生态互动机制、互动发展模式。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有意义的结论:(1)近47年来三江源地区气温呈升高趋势,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蒸发量呈微弱减少趋势,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趋势不同。平均升温率为0.0195℃/a,升温0.7℃。冷季和暖季分别升温0.8℃和0.5℃,冷季升温贡献率达61.54%。气温由外向内递减。降水量平均递减率为0.4449mm/a,减少28.8mm。干季降水量平均递增率为0.3436mm/a,湿季降水量平均递减率为0.459mm/a。湿季降水减少贡献率达92.55%。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蒸发量平均递减率为0.635mm/a。干湿季蒸发量平均递减率分别为0.6471mm/a和0.3815mm/a,湿季蒸发减少贡献率70.15%。蒸发量在长江、澜沧江源区由西南向东北递减,黄河源区由北向南递减。近47年气候趋于暖湿,90年代以来气候趋于暖干,近5年来气候趋于暖湿。(2)根据径流量累积曲线,1982年以前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较小。用多元线性回归模拟径流量,1958~1982年黄河沿和吉迈年径流量模型分别为y=87.6827+0.0129x1+3.2988x2-0.0615x3、y=164.8666+0.076x1+4.6895x2-0.116x3(x1、x2、x3分别为源区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气温、蒸发量),唐乃亥、直门达月径流量模型分别为y=44.969+2.4826x1-0.059x2-0.2293x3、y=13.634+1.0854x1+0.0965x2-0.1203x3(x1、x2、x3分别为兴海/玉树县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1983年后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程度具有增大趋势,吉迈和唐乃亥人为影响程度都低于50%,黄河沿多数年份人为影响程度为50%~80%,表明黄河源区影响径流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在东部是自然因素,西部是人为因素,即径流量的人为影响存在西强东弱的区域差异,越靠近源头地区经流量的人为影响越强烈。(3)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三江源地区各县生态脆弱度、贫困程度和人类活动强度,脆弱度从外围向中部增强,贫困程度长江、澜沧江源区由西南向东北减弱,黄河源区由中部向周围增强,人类活动强度长江、澜沧江源区由东南向西北减弱,黄河源区由东北向西南减弱。玛多、称多、曲麻莱3县属极度脆弱型(脆弱度0.8~1.0),治多、甘德、玛沁3县属强度脆弱型(0.6~0.8),泽库、达日、杂多3县为中度脆弱型(0.4~0.6),同德、久治、河南、兴海、班玛5县为轻度脆弱型(0.1~0.4),玉树、囊谦2县为微度脆弱型(-0.2~0.1)。杂多1县属极度贫困型(贫困程度0.5~0.6),达日、治多、称多、泽库4县属强度贫困型(0.4~0.5),甘德、曲麻莱2县属中度贫困型(0.3~0.4),囊谦、同德、河南、兴海、班玛5县属轻度贫困型(0.2~0.3),久治、玉树、玛多、玛沁4县属微度贫困型(-0.6~0.2)。同德、玛沁、泽库、兴海4县属人类活动极强型(活动强度1.4~0.8),河南、班玛、玉树3县属人类活动很强型(0.8~0.5),甘德、久治、囊谦3县属人类活动较强型(0.5~0.4),称多、玛多、达日3县属人类活动较弱型(0.4~0.2),曲麻莱、杂多、治多3县属人类活动微弱型(0.2~-0.1)。(4)初步探讨了生态与经济的互动发展关系等有关理论问题,提出了互动发展观、互动链、互动圈、互动网、平衡互动等新概念。从多角度对互动类型作了划分,对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路径、阶段、动力、条件、途径等互动结构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其中两者的互动途径主要包括产业互动、制度互动和投入互动。(5)根据三江源地区各县生态脆弱度与贫困程度、人类活动强度的互动程度判别函数Cxy=(x+y)/(x2+y2)1/2(x、y分别为生态脆弱度、贫困程度、人类活动强度),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呈较强的负向互动关系。生态脆弱性与贫困性的互动关系类型,玛沁、玛多2县属脆弱不协调型,囊谦1县属贫困不协调型,其他13县属极不协调型;人类活动强度与贫困性的互动关系类型,玛沁、玛多2县属人为干扰贫困型,治多1县属自然贫困型,其他13县属人为加剧贫困型;生态脆弱性与人类活动强度的互动关系类型,囊谦1县属人为干扰脆弱型,治多1县属自然脆弱型,其余14县属人为加剧脆弱型。(6)三江源地区需要建立起产业置换与生态置换机制、社会化投融资与多元经营机制、生态补偿与利益驱动机制、信息技术传递和公众参与机制、生态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区域互动与创新机制等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互动机制。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制度政策创新+区域互动+生态工程+社会协调+产业置换”三江源模式为:以政府体制调整和制度政策与组织管理机制创新以及科学的规划设计为互动节点,以生态产业为互动纽带,通过社会化投融资和系列政策支持,加强与西宁、拉萨、格尔木的区域合作互动,形成以该区为中心、以3市为顶点的三角形互动网络,实施生态移民、生态补偿、生态购买等系列生态工程,实现生态资本产权化和生态建设产业化发展,加强后续产业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小城镇与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信息技术传递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置换和产业生态化改造,发展区域特色生态产业,由区域互动与投入互动到制度互动再到产业互动,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7)依托长江、黄河、澜沧江沿线、唐蕃古道旅游专线(214国道)和世界屋脊汽车探险旅游线(109国道),加强沿线小城镇建设,培育空间或产业增长极,形成“三江两线”交叉型经济发展格局。开发地区特色优势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业,以中藏药材业、畜产品加工业、特色种植业、草业、绿色食品业、水产养殖业为代表的特色生物产业,以民族手工业、民族商贸业、民族文化业为代表的民族产业,以矿产、沼气、水电、太阳能、风能开发为代表的生态能源业,建立起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创新点:(1)三江源地区原本是人类影响较弱的区域,但近年来人为影响加剧,本文通过模拟黄河源区天然径流量,评价其人为影响程度,认为东部人为影响程度低于50%,西部人为影响程度一般在50%~80%。(2)通过对互动结构的系统研究,提出了互动发展观、互动链、互动圈、互动网、平衡互动等新概念。(3)通过对三江源地区的区域环境与发展水平的系统分析,评价了生态脆弱度、贫困程度与人类活动强度的互动度,并判别三者间的互动关系类型,认为该区生态与经济及人类活动间存在较强的负向互动关系,急需建立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机制和互动模式。(4)通过区域结构分析,根据环状分布特点以及周边三大城市的三角形辐射环境,提出了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三江源模式与“三江两线”交叉型特色生态经济的发展格局。

二、浅议饲草加工设备的研制与市场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饲草加工设备的研制与市场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谷物联合收获研究与机具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秸秆打捆研究与机具发展现状
        1.2.3 问题与不足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总体结构设计
    2.1 整机设计要求
    2.2 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作业机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整机结构
        2.2.2 工作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脱粒碎芒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
    3.1 碎芒脱粒装置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3.1.1 整机结构组成
        3.1.2 工作原理
    3.2 关键部件设计与参数计算
        3.2.1 脱粒滚筒
        3.2.2 凹版筛
    3.3 脱粒滚筒模态分析
        3.3.1 有限元法模态分析基础理论
        3.3.2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3.3.3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3.3.4 滚筒振动特性分析
        3.3.5 模态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脱粒碎芒装置田间对比试验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机型
        4.2.3 试验方法
    4.3 试验数据与分析
    4.4 芒杆倒刺处理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秸秆打捆装置设计与优化
    5.1 秸秆打捆装置整体布局
    5.2 打捆装置整机结构
    5.3 打捆装置传动系统与工作原理
    5.4 关键部件设计与参数计算
        5.4.1 草捆打结器离合装置
        5.4.2 草捆尺寸控制原理
        5.4.3 草捆压缩装置
    5.5 打捆机架振动特性分析
        5.5.1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5.5.2 模态振动特性分析
        5.5.3 机架结构优化及对比分析
    5.6 打捆装置喂入机构设计及参数优化
        5.6.1 喂入机构传动计算
        5.6.2 喂入机构拨叉干涉检查
    5.7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秸秆打捆装置田间试验
    6.1 试验条件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指标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M乳制品有限公司出口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理论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
    2.1 绿色贸易壁垒理论基础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环境优先发展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绿色贸易壁垒概念及特点
        2.2.1 绿色贸易壁垒概念
        2.2.2 绿色贸易壁垒特点
    2.3 绿色贸易壁垒表现形式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及M公司乳制品出口现状
    3.1 我国乳制品行业出口现状及特点
        3.1.1 我国乳制品行业出口现状
        3.1.2 我国乳制品出口特点
    3.2 M乳制品有限公司概况与出口现状
        3.2.1 M乳制品有限公司概况
        3.2.2 M公司主要出口地区和产品类型
    3.3 本章小结
4 M公司乳制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问题调查分析
    4.1 M公司乳制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问题调查
        4.1.1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与形成
        4.1.2 问卷的发放
        4.1.3 结果分析
    4.2 M公司乳制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问题与原因分析
        4.2.1 乳制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问题
        4.2.2 绿色贸易壁垒成因分析
    4.3 绿色贸易壁垒对M公司乳制品出口积极影响分析
        4.3.1 促进保障出口乳制品质量
        4.3.2 推动出口产品科技创新
        4.3.3 促进加快出口品牌建设步伐
    4.4 绿色贸易壁垒对M公司乳制品出口消极影响分析
        4.4.1 限制出口速度及市场扩大
        4.4.2 削弱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4.4.3 降低国外高层次消费者购买欲望
    4.5 本章小结
5 M公司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出口优化措施
    5.1 提高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意识
        5.1.1 提高管理者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意识
        5.1.2 提高员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意识
    5.2 提升科技含量与产品品质
        5.2.1 提高生产加工科技含量
        5.2.2 进行针对性差异化生产
        5.2.3 从源头提高乳制品品质
    5.3 进一步实施绿色包装策略
        5.3.1 增强应对国别绿色标准能力
        5.3.2 确保包装原材料符合出口国标准
    5.4 形成出口产品与市场多元化
        5.4.1 形成出口产品多元化
        5.4.2 形成出口市场多元化
    5.5 争取国家加大支持
        5.5.1 呼吁政府加大绿色补贴及退税力度
        5.5.2 呼吁国家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及体系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天水市肉羊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水市肉羊养殖现状
2 天水市肉羊养殖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良种化程度低
    2.2 养殖规模小, 未形成产业化生产
    2.3 饲养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2.4 草场退化严重, 秸秆利用率低
3 天水市肉羊养殖发展对策
    3.1 建立肉羊育肥体系, 加快品种改良步伐
    3.2 完善肉羊的饲养管理, 生产优质羊肉
    3.3 建立和健全肉羊疫病防疫体系
    3.4 搞好肉羊产业化生产的保障工作
    3.5 建立饲草饲料生产和加工体系

(5)怀仁县肉羊养殖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4.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4.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怀仁县肉羊养殖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及现有政策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农业现代化理论
        2.1.2 经济发展理论
        2.1.3 产业链理论
        2.1.4 产业发展理论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现有相关政策
        2.2.1 国家现有政策
        2.2.2 地方现有政策
3 怀仁肉羊养殖业发展的现状
    3.1 怀仁县基本情况
    3.2 怀仁肉羊养殖业发展情况
        3.2.1 怀仁县肉羊养殖情况
        3.2.2 怀仁县肉羊养殖产业发展模式
        3.2.3 怀仁县肉羊产业链发展的现状
        3.2.4 怀仁县肉羊养殖经济效益
    3.3 怀仁县肉羊养殖业发展的优势
        3.3.1 政府政策倾斜加大
        3.3.2 各级领导的重视
        3.3.3 养殖基础条件好
        3.3.4 饲草资源丰富
        3.3.5 品种肉质优良
4 怀仁县肉羊养殖业发展存在问题以及成因
    4.1 基础母羊存栏量少
    4.2 养殖加工企业资金周转不畅
    4.3 饲养方式科学性不足
    4.4 防疫监管与服务中薄弱环节依然存在
    4.5 肉羊养殖市场风险加大
5 加快怀仁县肉羊养殖产业发展对策
    5.1 完善肉羊良种繁育体系
        5.1.1 政策支撑方面
        5.1.2 规模数量方面
        5.1.3 养殖模式方面
    5.2 创新驱动肉羊产业发展
        5.2.1 坚持创新、创优原则,开发名特新优羊产品
        5.2.2 多方引资,为怀仁肉羊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5.2.3 搭建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
    5.3 完善优质安全饲草料供应体系
        5.3.1 提高农民养殖技能,尽快转变粗放饲养方式
        5.3.2 科学配置肉羊饲草料
        5.3.3 通过草牧业建设,推动种养结合及农牧循环经济发展
    5.4 健全养殖技术管理服务体系,提高疫病防控水平
        5.4.1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服务手段
        5.4.2 提升肉羊防疫水平
        5.4.3 加大养殖、屠宰环节监管力度
        5.4.4 加强无公害畜产品工程建设
    5.5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5.5.1 创建利益连接机制,防御市场风险
        5.5.2 运用好“政府的手”和掌控好“市场的手”规避风险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6)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有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的研究
        1.2.2 有关产业转型问题的研究
        1.2.3 有关资源环境约束与产业转型问题的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资源环境约束
        2.1.2 产业转型
        2.1.3 生态承载力
        2.1.4 生态预警
        2.1.5 转型路径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配置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产业发展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协调发展理论
        2.2.6 产业生态学理论
    2.3 研究范围的界定
第三章 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作用机理
    3.1 资源环境约束引致产业转型
        3.1.1 资源禀赋与环境状况是决定产业转型的基础
        3.1.2 资源结构影响着产业结构布局
        3.1.3 资源与环境压力是产业转型的内在推力
    3.2 产业转型缓解资源环境约束
        3.2.1 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并对资源环境产生影响
        3.2.2 产业转型促使资源配置结构良性循环
        3.2.3 产业转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2.4 产业转型推动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环境质量改善
    3.3 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耦合机制
第四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状况
    4.1 新疆资源与环境基础
        4.1.1 自然资源禀赋
        4.1.2 生态环境状况
        4.1.3 新疆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4.2 新疆产业发展状况
        4.2.1 新疆产业结构总体状况
        4.2.2 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变化
        4.2.3 新疆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4.2.4 新疆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4.2.5 新疆产业结构的资源配置效应分析
    4.3 新疆产业转型现状
        4.3.1 新疆产业转型总体状况
        4.3.2 新疆产业转型的区域差异
        4.3.3 新疆产业转型状况测度
        4.3.4 新疆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
    4.4 新疆产业转型的路径分析
        4.4.1 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的演进
        4.4.2 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现状
        4.4.3 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特点
    4.5 新疆产业转型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4.5.1 水资源约束状况
        4.5.2 土地资源约束状况
        4.5.3 能源资源约束状况
        4.5.4 生态环境约束状况
第五章 新疆产业转型的资源环境效应测度
    5.1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5.1.1 生态足迹模型及效应分解模型
        5.1.2 新疆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
        5.1.3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分解
    5.2 新疆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评价
        5.2.1 协调度计算模型
        5.2.2 新疆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评价
    5.3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效率测度
        5.3.1 DEA模型评述与分类
        5.3.2 指标选择与数据处理
        5.3.3 新疆产业转型的效率测度
第六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路径缺陷及障碍因素
    6.1 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的缺陷
    6.2 新疆产业转型的障碍因素
        6.2.1 路径依赖使得产业锁定效应凸显
        6.2.2 产业转型法律环境不畅,相关制度法规供给不足
        6.2.3 产业基础较弱
        6.2.4 资源保障能力有限
        6.2.5 科技创新能力低,自主创新缺乏吸引力
第七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预警
    7.1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
        7.1.1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7.1.2 权重的确定——熵权修正层次分析权法
        7.1.3 生态安全预警警度的测算——综合指数模型
    7.2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预警模型及精度检验
        7.2.1 预警模型
        7.2.2 生态安全系统预警精度检验
    7.3 新疆生态安全系统指数预警与分析
    7.4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警素调控
第八章 国内外成功经验及对新疆的借鉴
    8.1 国外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1.1 美国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1.2 德国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1.3 日本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1.4 韩国和新加坡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1.5 以色列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2 国内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2.1 台湾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2.2 内蒙古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2.3 山东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2.4 辽宁阜新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3 国内外产业转型成功经验对新疆的启示
        8.3.1 高科技推动产业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型
        8.3.2 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8.3.3 注重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创造低碳经济转型的基础
        8.3.4 采取灵活多样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支持转型
        8.3.5 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转型需求
第九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9.1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原则
    9.2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思路
    9.3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目标
        9.3.1 维持经济的高效且可持续发展
        9.3.2 维持资源环境系统平衡的可持续性
    9.4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选择
        9.4.1 基于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转型路径
        9.4.2 基于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的产业转型路径
        9.4.3 基于不同区域差异的产业转型路径
第十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实现的保障措施
    10.1 积极推进新疆产业转型的支撑体系建设
        10.1.1 加强制度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10.1.2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支撑体系
        10.1.3 健全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10.1.4 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10.2 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
        10.2.1 完善环保相关法规和政策
        10.2.2 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统一监管的协调机制
        10.2.3 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和区域环保战略,构建环境保护新格局
    10.3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10.3.1 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提高环保工作透明度
        10.3.2 加强绿色环保宣传教育,提高节能降耗环保意识
    10.4 充分发挥援疆工作机制作用,积极推动环保援疆工作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浅议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发展主要模式
    1.1 机械粉碎还田
    1.2 秸秆饲草加工
    1.3 秸秆沼气发酵技术
    1.4 秸秆干贮作原料
2 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基础的研究
    2.2 多学科交叉研究不够
    2.3 秸秆处理设备落后
    2.4 秸秆的综合利用经济效益不显着
3 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发展的主要对策与建议
    (1) 结合陕西的实际情况,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原则应是:
    (2) 加大科研投入, 解决技术难点。
    (3) 因地制宜,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搞好秸秆综合利用示范推广工作。
    (4) 政府引导,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4 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发展的前景展望

(8)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萌芽与发展
        1.2.2 世界主要国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1.2.3 中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1.2.4 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总体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资料来源
    1.5 主要特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分析
    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内涵和外延
        2.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2.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管理原则
        2.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功能作用
    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4 环境外部性理论
    2.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发展
        2.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原理
        2.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系统
        2.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模型
        2.3.4 无公害农产品的物品属性
第三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探索和形成
        3.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发展
        3.1.3 中国农产品主导生产方式的分析
    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标准体系分析
        3.2.1 产地环境的管理与标准
        3.2.2 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与标准
        3.2.3 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标准
        3.2.4 产品的质量标准
    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组成结构分析
        3.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类型分析
        3.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比例构成及发展趋势
    3.4 制度和体系队伍的建设情况分析
        3.4.1 工作制度建设
        3.4.2 体系队伍建设
第四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绩效分析
    4.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取得的成果
        4.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特点的形成
        4.1.2 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4.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快速提升
    4.2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态势分析
        4.2.1 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分析研究
        4.2.2 市场化发展的分析
        4.2.3 产业化发展成效的实例分析
    4.3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典型模式的形成
        4.3.1 都市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3.2 综合农场产业化生产模式
        4.3.3 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3.4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4 生态环境作用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为例
        4.4.1 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基本概况
        4.4.2 红兴隆分局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措施
        4.4.3 取得的成效
        4.4.4 红兴隆分局产地环境评价
第五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评价分析
    5.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的运行分析
        5.1.1 标准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分析
        5.1.2 标准体系运行作用和效果的分析
    5.2 生产主体的实施效果分析
        5.2.1 生产主体实施的现状分析
        5.2.2 实证分析1——无公害农产品申报材料现状分析
        5.2.3 实证分析2——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评价分析
    5.3 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情况的分析
        5.3.1 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5.3.2 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评价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
    6.1 科学优化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科技水平
        6.1.1 深入研究,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
        6.1.2 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增强标准针对性应用
    6.2 培育生产主体,引领中国现代农业生产
        6.2.1 因地制宜,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6.2.2 提高服务能力,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
        6.2.3 加强引导,促使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农产品可追溯
    6.3 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6.3.1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服务监管能力
        6.3.2 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
        6.3.3 推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
第七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构想
    7.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SWOT 分析
        7.1.1 优势(Strengths)
        7.1.2 劣势(Weaken)
        7.1.3 机遇(Opportunities)
        7.1.4 制约(Threats)
    7.2 构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保障
        7.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
        7.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保障要求
    7.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构想
        7.3.1 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阶段
        7.3.2 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
        7.3.3 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的发展阶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秸秆压块饲料技术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秸秆饲料利用现状分析
2 国内外秸秆压块饲料设备的研究现状
3 秸秆饲料产业化生产的前景分析
    3.1 秸秆饲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3.1.1 国内市场
        3.1.2 国际市场
    3.2 秸秆饲料压块处理后是营养丰富的优质饲料
    3.3 秸秆饲料在国内的生产已有相当的基础和规模
    3.4 秸秆饲料的生产工艺简单, 加工成本低, 经济效益显着
    3.5 秸秆饲料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3.6 开发利用秸秆饲料的核心技术已经具备
4 结论

(10)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变化及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有关课题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三江源地区概况
    1.5 三江源地区生态工程建设
2 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程度分析
    2.1 气候变化
    2.2 水文变化
    2.3 主要生态问题
    2.4 生态恶化原因分析
    2.5 生态脆弱度评价
3 三江源地区贫困程度及人类活动强度评价
    3.1 经济发展
    3.2 入户调查分析
    3.3 贫困原因分析
    3.4 贫困程度评价
    3.5 人类活动强度评价
4 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机制研究
    4.1 生态与经济互动理论研究
    4.2 生态与经济及人类活动的互动度评价
    4.3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机制
5 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三江源模式研究
    5.1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战略
    5.2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模式
    5.3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对策
    5.4 生态移民对策与后续产业开发
    5.5 建立特色生态经济体系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浅议饲草加工设备的研制与市场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2]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设计与试验[D]. 张仕林.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3]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M乳制品有限公司出口优化研究[D]. 周艳芳.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天水市肉羊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J]. 张小红. 畜牧兽医杂志, 2017(06)
  • [5]怀仁县肉羊养殖业发展对策研究[D]. 苏文英. 山西农业大学, 2016(04)
  • [6]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研究[D]. 张风丽.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7]浅议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与发展[J]. 刘一,黄耀明. 陕西农业科学, 2012(03)
  • [8]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D]. 刘建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9]秸秆压块饲料技术及前景分析[J]. 宋中界,连萌,王威立,胡思琦,李保谦. 农机化研究, 2008(02)
  • [10]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变化及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 徐小玲.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浅谈牧草加工设备的研究与市场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