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乘法分配律教育教学论文

有关乘法分配律教育教学论文

问:求一篇小学数学论文
  1. 答:人民币中的数学问题
    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
    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2. 答:555555我也要写真倒霉 查不出来 不想抄 你是7班的?
问:关于《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的改进设想
  1. 答:10月14日上午,我们听了三位老师关于《乘法分配律》的同课异构,收获颇多。11月11日,又有幸聆听了曹培英老师就《乘法分配律》一课做出的细致入微的点评,对照自己对本节课的初设计,感觉其中存在许多不足。以下是我对备课的再思考:
    1.情境图到底该怎么设计?
    2.习题又该如何精选?
    其实,情境图是为了探究乘法分配律提供信息的载体,所以探究其算法跟算理才是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为了达成课时目标,我将教学设计尝试做了以下修改:
    一、将主题图变化。
    北师大版《乘法分配律》课本情境图的内容是贴瓷砖,具体分为正面和侧面。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理解,所以我设想把主题图的拐角抹掉,抽象成一个平面方格图,也就是长方形。在探究原主题图的基础上,将长和宽做一些数量上的增减,再让学生算一算。让学生经历情境观察、列出算式,交流发现,多次验证(让孩子用乘法的意义去解释左右相等),再用文字概括出等号两边的算式,最后抽象出乘法分配律。这样的探究过程,不仅能让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二、将素材减少。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设计的内容较多,所以经常会有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发生,也就形成了拖堂的局面,这不仅占用了孩子们的休息时间,也占用了下节课的时间,更沮丧的是虽然熬了时间,但课堂效率反而更低。面对这样的困惑,我设想了将原先准备的习题减掉一部分。
    只要前边探究部分学生彻底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算法及算理,后边的习题训练自然会得心应手。所以说习题在于精,而不在多。特别对于我们本节课设计的是第一课时,主要就是探究出乘法分配律就行,否则,素材太多,感觉学生总被老师赶着走,学习只是走流程,而该学透的地方根本没学通透,致使整节课老师累,学生累,效果却差。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显的设想,希望得到曹老师的指导与帮助,谢谢!
问:如何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论文
  1. 答: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在数学考试中不难发现学生由于计算出错而丢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同过去相比有下滑的趋势。
    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一,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计算题。
    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
    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正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是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
    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如学生在计算125×28时,很多学生是这样算的:125×28=125×(20+8)=125×20+125=2500+125=2625.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
    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
    试想,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
有关乘法分配律教育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