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传动变速机构振动频率及灵敏度分析

综合传动变速机构振动频率及灵敏度分析

一、综合传动装置变速机构振动频率与敏感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阳[1](2021)在《鲶鱼电击麻醉系统与自适应去头机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朱星州[2](2021)在《新型船舶全电推进系统的航路规划及能量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晓峰[3](2021)在《内置式永磁同步轮毂电机设计及转矩分析优化》文中提出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IPMSM)由于具有高转矩密度、高效率而广泛应用于牵引机车以及其他工业领域。但齿槽效应明显,导致齿槽转矩偏大,从而出现较大的转矩脉动,运行中产生机械振动、噪声较大,影响系统运行性能。因此,着重对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齿槽转矩和转矩脉动进行研究。完成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基于城轨列车用永磁同步电机,阐述了机车动力学性能和电机性能指标的关系,根据电机性能指标设计了一台30k W机车驱动用内置式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然后通过能量法分析求解出电机齿槽转矩与定转子参数之间数学模型,为齿槽转矩优化提供理论依据。(2)针对传统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齿槽转矩偏大,使IPMSM的转矩脉动较高,提出一种非对称V型磁极偏移IPMSM,首先基于绕组函数理论和等效磁路法,分别推导出电机转子磁动势和定子磁动势数学表达式,结合洛伦兹力定律,得到转矩脉动解析模型;对比三种磁极偏移方式下的转矩及径向力,确定出最优的磁极偏移方式;最后,对对称V型磁极、非对称V型磁极和非对称V型磁极偏移三种转子结构的转矩脉动、齿槽转矩及气隙磁密高次谐波分别进行仿真实验和比较。(3)提出一种参数分层与响应面法相结合的多目标、多参数优化方法,以齿槽转矩与转矩脉动为优化目标,选取极弧系数、定子槽口宽度、永磁体厚度、转子轴向长度、磁极间隔磁桥五个影响参数,并通过参数敏感度分析,将优化变量分层,筛选出影响比重高的参数。以30k W非对称V型磁极偏移内置式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的转矩为优化目标,综合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与参数化扫描相结合逐层分析,利用最大-最小蚁群系统(Max-Min Ant System,MMAS)对响应面方程寻优处理,确定最小转矩脉动与齿槽转矩下的最优参数,并结合有限元仿真实验验证了优化后电机电磁性能及效率。

辛高强[4](2021)在《粘箱机整理机构的动力学仿真与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应用现代的设计方法与理念对瓦楞纸箱生产机械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可以使设计少出差错,消除设计存在的安全隐患,使整理机构的结构体系更加合理化,提高包装机械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当中的竞争力。粘箱机整理机构由前整理机构、后整理机构、整理推出机构、接纸架四个部分组成。应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虚拟仿真软件(ADAMS)以及有限元分析软件(Workbench)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粘箱机整理机构进行虚拟仿真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在满足整理机构工作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机构的力学性能,消除设计存在的安全隐患。本论文以印刷开槽模切及成箱联动线生产装备及智能控制系统研发项目为背景,对粘箱机整理机构进行相关的分析与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粘箱机整理机构的结构尺寸,应用SOLIDWORKS软件对整理机构进行三维模型的建立;2、把虚拟模型转换为通用格式并导入进ADAMS软件中,对模型进行系统的动力学及运动学仿真处理,并对整理机构关键零部件的运动参数进行分析;3、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Workbench)对整理机构的推动臂和偏心轴进行静力学分析以及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得到不同工况下推动臂的应变、应力分布图和六阶模态下偏心轴的振幅特性图。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推动臂进行多目标优化分析。本论文运用多种分析软件,完成对粘箱机整理机构的虚拟仿真分析和其零部件的优化设计。在满足强度、刚度等力学特性的前提下,推动臂的质量减了17.2%,应力减小了47.7%。使其在满足力学特性的前提下,实现了结构轻量化。为粘箱机整理机构的设计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邹政耀[5](2020)在《永磁滑差离合器的研究与优化》文中指出乘坐舒适性是乘客、驾驶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的追求。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连接部件的性能对换挡平顺性有较大影响,同时又需要该部件具有较高的传动效率。综合提高传动效率和换挡品质是该部件在设计时的追求。目前使用的液力变矩器、双离合器和多片湿式离合器等均在这两个方面获得了较高的成果。但有的部件在效率方面有优势;有的部件在换挡时产生换挡冲击小;有的在两个方面均有优势,但存在动力中断的风险。为提高换挡品质和传动效率,在汽车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设置一种新型的传动机构,具有联轴器工作模式和滑差传动模式,以配合摩擦式离合器或其它传动机构实现不中断动力换挡,对实现永磁无级变速传动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运用场论和静磁场理论知识,对永磁滑差离合器进行了磁路分析,提出了永磁体稀疏排列方案、叠加永磁体方案和具有偏心圆弧永磁体三种方案,并进行了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在对这三种方案进行结果比较分析时,发现了两个永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磁场力在某一位置会出现力的方向的突变,结合毕奥-萨伐尔定律和安培环路定律,发现永磁体大间隙排列时具有一个临界位置,在该临界位置的两边磁场力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因此能解释清楚永磁稀疏排列方案和叠加永磁体的磁扭矩特性会发生突变,并且是具有偏心圆弧永磁体方案能获得连续平稳磁扭矩特性的内在原因。在分析轴向磁通永磁联轴器传递的磁扭矩规律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驱动磁盘中的扇形永磁体稀疏排列,创新设计了具有偏心圆弧替代扇形永磁体的内圆弧的结构,通过三维磁场力的计算研究和对磁场力大小与方向在三维空间中与永磁体的位置关系的分析,限定驱动磁盘和输出磁盘中永磁体的扇形圆心角为150?,确定按对称轴错开45?的相对位置进行安装,获得在驱动磁盘相对于输出磁盘转动90?的相对转角范围内,输出磁扭矩值波动较小的磁扭矩特性。第二,创新提出了永磁体之间的临界位置。在发现存在该临界位置的基础上,结合毕奥-萨伐尔定律和安培环路定律,分析了永磁体在临界位置两边的体积分布对磁场力和磁扭矩的影响。设计了具有偏心圆弧永磁体方案,该方案在设计驱动磁盘上的扇形永磁体和输出磁盘上的异形永磁体扇形角时需要避开临界位置,即驱动磁盘相对于输出磁盘转动0?-90?范围内,在圆周方向上不能出现临界位置。为获得平稳的磁扭矩,输出磁盘中的异形永磁体需要利用临界位置,使得临界位置在径向上连续变化,从而满足设计目的。采用MAGNET软件进行仿真计算,验证了临界位置的存在和临界位置附近的磁场力规律。第三,分析了两块永磁体本身参数和临界位置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获得平稳磁扭矩-相对转角特性的方法。通过仿真计算确定了硅钢片厚度、气隙厚度、永磁体相对安装位置参数、相对转角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偏心圆弧圆心位置参数和半径尺寸,运用MAGNET软件进行了运动状态下的磁扭矩仿真计算,获得平稳的磁扭矩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对转动速度对磁扭矩规律的影响,对硅钢片和气隙进行了切片磁通量和磁力线分布情况研究,得到相对转角为0?,45?和90?时变化的临界位置的磁感应强度分布和磁力线状况,找出了平稳的磁扭矩-相对转角的内在规律。因而创新提出了利用等效面积进行快速设计永磁结构的方案。分析仿真和试验结果后结合毕奥-萨伐尔定理和安培环流定理,研究提出使用BP神经网络将等效面积模型数据与磁扭矩-相对转角特性数据进行映射,得到训练好的网络模型,根据永磁体结构参数快速获取磁扭矩特性,为缩短永磁滑差传动机构的设计时间提供了一种手段。并且使用了遗传算法极值寻优得到优化后的异形永磁体参数。最后,组合使用PLA、铝合金、硅钢片和永磁材料,完成结构设计,并制作了永磁滑差离合器的扭矩试验测试装置,测量磁扭矩-相对转角特性,验证了仿真计算的正确性。通过对临界位置磁场分布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优化后的系统结构参数。由于本机构具有非接触传动的特点,又具有滑差传动模式和联轴器传动模式,能兼顾汽车高传动效率和较好的换挡舒适性要求,具有可预测的应用研究价值。

李毅搏[6](2019)在《新型永磁调速器解析建模与电磁特性分析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永磁调速器(Permanent Magnet Adjustable Speed Drive,PMASD)的新型永磁调速节能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现有大型泵和风机类负载电机驱动调速系统升级改造,促进了很多工业领域的节能降耗。针对该技术研究永磁调速器的拓扑结构、调磁方法、电磁特性快速准确分析方法,对于提高系统的力能指标和运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在分析国内外PMASD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混合励磁和机械调磁的概念应用在永磁调速节能技术中,创新性地提出四种新型结构永磁调速器。其气隙磁通很方便地被调节,从而避免了传统PMASD中通过轴向平移位于旋转轴上的永磁转子或者导体转子来实现负载转速调节所需的相对复杂的机械操动。此外,还针对一种功率回馈型PMASD进行研究和分析,显着提升了整个调速系统综合运行效率。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系统阐述永磁调速节能技术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全面分析国内外永磁调速器的研究现状,总结现存问题与不足。(2)针对四种典型拓扑PMASD的几何结构和磁路特征,建立相应的解析模型。采用该解析模型可以快速计算调速器空载、负载气隙磁场和输出转矩等基本电磁特性,解析结果得到了有限元方法的验证。(3)基于交替极永磁转子结构,提出混合励磁型和机械调磁型调速器,分别通过调节直流励磁电流和简单轴向平移非旋转调磁环实现转矩和转速调节。阐述其结构特征和运行原理,建立其解析模型并进行有限元验证,据此研究主要结构参数对调速器气隙磁场和输出转矩影响,以获得更合理的设计方案。(4)基于机械调磁的概念,提出开槽和非开槽导体转子结构内置式永磁调速器,可通过简单平移非旋转机械调磁环实现负载转速调节。详细阐述其结构特征和运行原理,建立其解析模型,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解析预测的磁场分布、涡流分布和输出转矩-滑差特性。通过调速器结构参数敏感分析,研究开槽导体转子结构调速器最优极槽配合问题,并制造原理样机,测试调速器转矩-滑差特性。(5)深入分析功率回馈型永磁调速器的机电能量转换机理,建立该类调速器的数学模型。研究和分析IGBT不同占空比下调速器稳态电磁特性。通过实验平台进行电磁特性实验,并验证所提出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文工作为永磁调速器的进一步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陈兴彬[7](2019)在《行星式多级变速端面齿轮双鼓齿面构型理论及传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行星式多级端面齿轮变速装置(Multispeed Face Gears Transmission Device,简称MFGTD)是一种将端面齿轮引入到多级行星传动系统中的新型传动装置,既能实现多种传动比变化,灵活地扩展单级端面齿轮的速比区域;又能提效节能、精简传动级数、优化支承结构、提高承载能力。本文以端面齿轮双鼓构型设计的关键理论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削除啮合干涉、提高传动平稳性和承载能力为目标,解决双鼓齿面构型优化、高精度加工与承载性能等关键技术问题。通过改变啮合齿数、压力角、输入转速和负载等条件对其啮合特性、接触强度、动态特性进行研究,优化确立双鼓齿面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通过样机的制造和齿面精度检测,确立具备高承载能力的双鼓齿面形貌特征参数。在此基础上,以提升行星式MFGTD的传动性能和变速平顺性为目标,围绕行星齿轮的均载分流特性和传动效率开展研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传动误差和传动效率求解模型,详细分析了各因素对其运动特性的影响。论文主要的研究包括:(1)建立双鼓构型设计及参数敏感度分析模型。由于齿轮无法避免设计和制造误差、受载变形以及实际啮合过程中产生振动和偏载等诸多因数的影响。并且随着转速变大或负载增加,轮齿的机械变形或热变形显着增大,因此会出现啮合冲击,速度波动和载荷突变。鉴于鼓形齿面形貌参数与动态响应之间复杂的非线性特征,需构建鼓形量与传递误差的函数关系,对齿轮传递误差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确定端面齿轮双鼓齿面形貌关系、敏感度目标及其影响参数。(2)建立双鼓端面齿轮的啮合接触关系及动力学模型。由于需要匹配工况的变化,在传动过程中接触齿面始终受到周期性的交变应力作用,端面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和接触疲劳强度会影响齿轮的可靠性。此外,在变速切换中轮齿进入与退出时产生的冲击以及载荷变化所产生的接触变形也会影响齿轮的传动精度,因此需要建立端面齿轮双鼓形貌接触刚度模型,在恒定输入转速条件下,对双鼓端面齿轮在自由空转及给定负载条件下的啮合轨迹和接触面积进行计算。研究建立双鼓齿轮接触的单级端面齿轮副的动力学模型,分析时变啮合刚度、啮合阻尼、综合传动误差和相应的动力学规律。(3)开展双鼓齿面精度及加工技术研究。以改善齿面载荷分布和减缓齿面磨损为目标,分析负载工况和磨损循环次数对齿面磨损量的影响。在加工方法上应选用合适的刀具、节距、刀具轨迹、主轴转角、进给速度、背吃刀量。在加工工艺上应采取合理措施提高端面齿轮齿面性能,进而提高使用寿命。(4)分析端面齿轮双鼓构型的承载接触极限及动态特性。建立基于静态接触强度模型(TCA)、动载接触强度模型(LTCA)和变速级间冲击强度模型(VSII)的理论计算方法。通过变换鼓形量条件,进行瞬态负载接触特性、边缘接触特性和应力应变特性研究。通过提取齿面误差进行鼓形齿间冲击模型的研究,对它的疲劳强度及冲击载荷进行计算和校核,并分析各种失效形式。建立基于齿轮啮合和不平衡效应的多自由度扭转振动模型,分析刚度、误差和啮合冲击等动态激励对多级端面齿轮动力学特性的影响。(5)进行行星式MFGTD传动性能研究。结合MFGTD的传动原理及变速机理,推导功率流对传动效率的影响方程,获取各构件间的功率分配关系,分析功率流各流向的静、动力学均载特性。利用数值模拟和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传动误差对比模型,分析关键参数及多种激励对传动误差的影响规律,为提高系统的传动性能提供理论参考。

易园园[8](2018)在《变速变载工况下采煤机截割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采掘正在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在减轻煤矿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同时,对采煤机的可靠性、状态感知及工况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截割传动系统是采煤机实现破煤的关键部件,由于煤岩变化具有强随机性和强突变性,使其长期运行在变载荷、变转速等非稳态工况;同时,截割传动系统是一个大功率电机驱动多级齿轮传动的机电耦合系统,其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内外部激励和非线性因素丰富。以上因素叠加,使截割传动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十分复杂,导致系统故障频发、设备停机时间长,严重制约综采工作面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本文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深部危险煤层无人采掘装备关键基础研究”课题四“重载突变工况的高效动力传递原理及自适应控制方法”(编号:2014CB046304)的支持下,针对采煤机截割传动系统复杂多变的工况特点和多激励源、多响应点的结构特点,以动力学分析为手段,重点研究了变速、变载等非稳态工况激励以及时变啮合刚度、时变轴承刚度、扭转电磁刚度等动态参数激励联合作用下截割传动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掌握了典型工况和结构参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电机-齿轮系统的机电耦合作用机理,可为采煤机截割传动系统的动力学设计、运行状态监测和工况适应性提升提供理论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改进建模方法和模型参数计算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变速、变载等非稳态工况的定轴齿轮和行星齿轮传动的集中参数动力学模型。模型方面,将刚体转动集成到传统齿轮振动模型中,同时引入与刚体转动有关的齿轮径向和切向惯性力,使模型适用于宽范围变速工况。模型参数方面,考虑接触变形、接触长度随载荷非线性变化的特点,改进了齿轮啮合刚度、轴承支承刚度的数值计算方法,使其适用于大跨度变载工况;将齿轮啮合刚度、啮合误差、轴承支承刚度等周期性激励表示为角域函数,摆脱了以往时域表示法需预先设定系统运行速度的限制,使其适用于随机变速工况。(2)将变速变载齿轮动力学模型与异步电机等效电路模型集成,建立了采煤机截割部电机驱动多级齿轮传动系统的机电耦合模型。研究了电机磁场、运行速度和加速度等因素对截割传动系统固有振动特性的影响;综合采用坎贝尔图、模态能量法和扫频分析法,识别出系统在宽变速范围内的共振转速和危险构件;比较了正常转速和共振转速下齿轮系统扭振对电机电流的影响规律。(3)计算了不同负载下的电机扭转电磁刚度、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轴承时变支承刚度,研究了外部负载变化对截割传动系统固有振动特性的影响,同以往将固有特性视为和工况无关的方式相比,更加真实地反映了运行状态下齿轮系统的固有特性;研究了在冲击载荷激励下系统的振动、动载荷和电流的瞬态响应特性,识别出了系统的结构薄弱环节;对比了大跨度变载条件下系统的机电动态响应,探明了电流中振动信息对负载的灵敏性。(4)针对煤岩冲击引起的截割传动系统短期过载工况,通过参数相关性分析识别出影响系统性能的敏感结构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减振抗冲性能优化模型,采用NSG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参数优化,有效降低了系统瞬时动载荷,提升了系统的动力学性能;针对煤质变硬引起的截割传动系统长期过载工况,依据采煤机截割-牵引运动学耦合关系制定了4种调速降载控制策略,并通过对比筛选出不同过载工况下的最佳策略,与现有调速策略相比,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基础上提高了采煤生产率。以上研究分别从机械设计角度和主动控制角度提升了截割传动系统对非稳态工况的适应性。(5)搭建了三相异步电机驱动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实验台,开展了冲击载荷条件、升速扫频条件以及主动调速控制条件下机电动态特性的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工况下传动系统动载荷以及电机电流的变化特性。通过对比,验证了机电耦合动态特性理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舒锐志[9](2018)在《新型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态特性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滚筒式采煤机是综合机械化采煤成套装备的核心设备之一,主要由截割部、牵引部及中间控制箱三大部分组成。截割部承担截煤和装煤功能,是采煤机主要工作机构之一,由截割驱动电动机、齿轮传动系统、截割滚筒及摇臂壳体等构成。摇臂壳体既是传动齿轮的支承、定位部件,又是滚筒升降时做弧线运动的支撑部件,在采煤机采掘作业时,摇臂壳体不仅受到截割部自身重力、滚筒端所传递的三向力的作用,同时还受到由硬质包裹体或夹石层所引起的重载、强冲击载荷的共同作用,摇臂壳体长期处于复杂的拉-压-弯曲应力和冲击应力状态,极易产生变形;此外截割部传动链长且传动元件多,使得摇臂壳体成为空心悬臂梁,降低了壳体的结构强度并加剧了变形。对安装于壳体内的齿轮传动系统而言,壳体的变形将导致齿轮啮合条件恶化,从而降低了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因此要提高采煤机工作可靠性,首先必须提高截割传动系统工作可靠性。目前普遍使用的滚筒式采煤机其截割滚筒不具备调速功能,当遇到硬质煤层或煤层中含有夹石层时,只能通过降低牵引速度以降低滚筒载荷和截割传动系统内部动载荷,从而保护截割传动系统和截割驱动电动机;但随着牵引速度的降低,采煤生产率也随之下降。本文拟通过对截割驱动电动机进行控制以实现截割滚筒转速可调,以提高采煤机对不同截割工况的适应能力,并获得不同煤层条件下的最佳采煤生产率和块煤率,为智能化、无人化采煤机的研发与设计奠定理论基础。本文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目前采煤机截割部传动系统传动链过长、传动元件过多,摇臂壳体在承受重载、强冲击载荷后产生较大变形使得齿轮啮合条件恶化,截割部齿轮传动系统工作可靠性低和传动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并通过对驱动电动机的控制以实现滚筒转速可调;(2)针对新型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多动力源、多啮合点、多级传动等结构特征,综合考虑各构件之间运动、力的耦合关系,采用多层次建模方法建立包含驱动电动机、电动机控制系统及齿轮传动系统的截割短程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为系统机电耦合动态特性分析奠定了模型基础;(3)考虑驱动源参数与各构件之间运动、力的耦合关系,研究电动机固有特性对齿轮传动系统振动响应和动态啮合力的影响,以及驱动转矩不同步、电动机转速变化对齿轮传动系统动态特性及均载特性的影响规律;与未考虑齿轮传动系统时电动机的动态特性相比,从时域/频域角度研究齿轮传动系统对电动机转矩、转速及定子电流的影响,以及齿轮啮合刚度波动量和传递误差对电动机同步特性的影响规律;(4)选择适当的调速方式(或提升截割滚筒转速,或降低牵引速度,或滚筒-牵引联合调速),研究不同载荷(冲击载荷和阶跃载荷)下变速截割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的机电耦合动态特性和不同调速方案(牵引-滚筒同调和牵引-滚筒顺序调速)下变速截割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的机电耦合动态特性,以提高采煤机对不同截割工况的适应能力,获得不同煤层条件下的最佳采煤生产率和块煤率;(5)提出一种可用于提升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机电耦合性能的优化方法:以构件振动位移、动态啮合力以及系统同步特性为系统机电耦合性能的评价指标,考虑啮合参数、联接参数、支撑参数及外部载荷等输入参数的变化,构建用于分析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机电耦合特性的代理模型,采用Sobol全局参数敏感度分析方法确定敏感参数,并研究敏感参数对性能评价指标的影响规律;以性能评价指标为优化目标,以敏感参数为设计变量进行多目标优化,以获得在多维优化目标不同妥协情况下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最优设计参数;(6)构建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实验台,并设计、开发基于dSPACE的实验台采控系统。开展冲击载荷、阶跃载荷、载荷变化率、滚筒加速度以及不同调速方案下系统的机电耦合动态特性实验研究,完成对模型及理论分析结果的验证。

薛会玲[10](2017)在《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方案设计及性能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中普遍采用了行星齿轮机构,与定轴齿轮机构相比,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更加紧凑、传动平稳,并且能实现较大功率的传递。在中国,从事自动变速器有关研究的人员较少,研究基础较弱,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变速器设计方法。国外的汽车厂商为了阻挠中国自动变速器的自主研发与生产,通过一系列的专利保护政策长期封锁先进的自动变速器设计制造技术,造成我国在自动变速器领域的发展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本文对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方案设计、功率流和传动效率分析方法以及动力学特性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对于提高自动变速器的研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建立了行星齿轮机构拓扑图模型,实现了行星齿轮机构的类型综合,使用杠杆分析法对行星齿轮机构进行挡位合成;完成了行星变速机构运动、力矩、功率流及效率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分析了6HP26型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有:1.建立了行星齿轮机构拓扑图模型,通过行星齿轮机构类型综合,获得部分二自由度、三自由度行星变速机构拓扑图图谱。在行星齿轮机构综合过程中,重点介绍了拓扑图同构判别和刚性子链判别方法。按照一定的转换规则,将行星齿轮机构拓扑图转化为标准拓扑图形式,再将标准拓扑图转换成运动简图,得到部分双行星排、三行星排和四行星排齿轮传动方案。2.应用杠杆分析法对行星齿轮机构进行挡位合成。从操纵角度考虑,双行星排变速器最多可以实现两个减速挡,一个直接挡,一个超速挡的四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三行星排变速器最多可以实现三个减速挡,一个直接挡,两个超速挡的六个前进挡和两个倒挡。3.应用图论理论实现变速器运动、力矩、功率流的计算机辅助分析。通过变速器运动、力矩分析模型,得到相关矩阵,进而完成变速器运动、力矩分析。由变速器各构件转速、力矩的大小和方向,可确定构件传递功率的大小和功率流方向,得到变速器各个挡位功率流图。采用传动比法计算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效率。对6HP26型自动变速器进行实例计算。4.以6HP26型自动变速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采用集中质量法,建立变速器五挡、二挡传动系统平移-扭转耦合模型,分析五挡、二挡传动系统的固有特性。以发动机的输出作为外部激励,时变啮合刚度和综合啮合误差作为内部激励,分析变速器五挡、二挡传动系统的动态响应。以变速器五挡传动系统为例分析构件质量、转动惯量等系统参数对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为6HP26型自动变速器的减振降噪、动态优化提供了依据。5.建立了6HP26型自动变速器一挡传动系统的纯扭转模型和Simulink模型,运行仿真得到变速器一挡传动系统构件位移响应、齿轮副动态啮合力、构件加速度时域响应和频谱图。分析变速器一挡传动系统的动态响应,为6HP26型自动变速器的减振降噪提供了参考。最后,总结了全文,对本文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进行归纳,对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综合传动装置变速机构振动频率与敏感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传动装置变速机构振动频率与敏感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内置式永磁同步轮毂电机设计及转矩分析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背景与意义
    1.2 轮毂电机技术简介
    1.3 永磁同步轮毂电机驱动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永磁同步轮毂电机转矩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 齿槽转矩分析与抑制
        1.4.2 永磁转矩脉动与磁阻转矩脉动分析与抑制
        1.4.3 永磁同步电机多目标优化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内置式永磁同步轮毂电机初步设计
    2.1 电力牵引机车性能分析
        2.1.1 车辆最大转矩分析
        2.1.2 整车最大功率需求计算
    2.2 电机结构参数设计
        2.2.1 主要尺寸选择
        2.2.2 定子主要尺寸和永磁体设计
        2.2.3 气隙长度的确定
        2.2.4 电机基本参数
    2.3 本章小结
3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齿槽转矩分析
    3.1 齿槽转矩产生机理
    3.2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齿槽转矩解析
    3.3 对称V型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齿槽转矩削弱措施
        3.3.1 转子齿开辅助槽
        3.3.2 转子磁极偏移
        3.3.3 优化电机结构参数
    3.4 本章小结
4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转矩分析
    4.1 改进的非对称V型磁极偏移IPMSM结构设计
    4.2 非对称V型磁极偏移IPMSM转矩解析
        4.2.1 定子磁动势
        4.2.2 转子磁动势
        4.2.3 磁阻转矩
        4.2.4 磁极偏移方式选择
        4.2.5 解析结果仿真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非对称V型磁极偏移IPMSM的多目标优化
    5.1 响应面算法基本原理
        5.1.1 响应面函数选择与实验设计方法
        5.1.2 响应面模型优化流程
    5.2 基于响应面模型的多目标优化
        5.2.1 选取优化目标及优化参数
        5.2.2 优化参数敏感度分析及参数分层
        5.2.3 优化结果分析
    5.3 有限元仿真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粘箱机整理机构的动力学仿真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粘箱机整理机构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粘箱机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
    2.1 粘箱机的结构特点与设计理念
        2.1.1 粘箱机的工作原理与用途
        2.1.2 粘箱机的整机组成部分
        2.1.3 粘箱机的主要性能特点
    2.2 粘箱机整理机构的功能与相关参数
        2.2.1 粘箱机整理机构的功能
        2.2.2 粘箱机整理机构的相关参数
    2.3 粘箱机整理机构的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粘箱机整理机构的建模
    3.1 粘箱机整理机构的组成
    3.2 整理机构三维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3.2.1 前整理机构的三维模型建立
        3.2.2 后整理机构的三维模型建立
        3.2.3 计数推出机构的三维模型建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粘箱机整理机构虚拟仿真与分析
    4.1 虚拟仿真分析的意义和目的
    4.2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4.3 ADAMS软件介绍
    4.4 整理机构仿真模型的构建
    4.5 仿真模型的前处理
        4.5.1 对工作环境的设置
        4.5.2 添加约束条件
        4.5.3 添加几何处理
        4.5.4 添加质量属性
        4.5.5 添加驱动转速设置
        4.5.6 整理机构的仿真运动
    4.6 整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4.6.1 ADAMS的运动学理论方程建立
        4.6.2 ADAMS运动学方程的求解算法
        4.6.3 整理机构的运动学仿真
    4.7 整理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
        4.7.1 ADAMS的动力学仿真设置
    4.8 动力学仿真曲线的分析
        4.8.1 整理机构各零部件的转速仿真曲线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理机构偏心轴的有限元分析
    5.1 偏心轴的三维模型建立
        5.1.1 结构简图的建立
        5.1.2 三维模型建立与前处理
    5.2 结构动力学理论基础
    5.3 偏心轴的模态分析
        5.3.1 模态分析概述
        5.3.2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5.3.3 模型结构的模态分析
    5.4 偏心轴的谐响应分析
        5.4.1 谐响应分析概述
        5.4.2 谐响应分析理论基础
        5.4.3 谐响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整理机构推动臂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
    6.1 有限元法
        6.1.1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选取
    6.2 推动臂的有限元分析
        6.2.1 三维模型的建立
        6.2.2 材料的选取
        6.2.3 静力学分析
    6.3 推动臂的结构优化设计
        6.3.1 优化设计理论简述
        6.3.2 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6.3.3 推动臂的结构优化流程
        6.3.4 实验分析法
        6.3.5 敏感度和响应曲面分析
        6.3.6 优化设计方法的选取
        6.3.7 多目标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永磁滑差离合器的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车用变速器和永磁传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针对关于换挡品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1 DSG关于换挡品质的研究
        1.2.1.2 AT关于换挡品质的研究
        1.2.1.3 AMT和 EMT关于换挡品质的研究
        1.2.1.4 发动机控制对换挡品质的影响
        1.2.2 永磁传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1 强磁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 永磁场计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3 永磁齿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4 永磁联轴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5 永磁涡流耦合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间隙排列永磁体的永磁滑差离合器传动扭矩规律研究
    2.1 扇形永磁体稀疏排列方案
        2.1.1 永磁联轴器工况
        2.1.2 永磁滑差传动工况
        2.1.3 机构设计计算
        2.1.3.1 磁铁对数目的研究
        2.1.3.2 磁扭矩计算
        2.1.3.3 扭矩的平顺研究
    2.2 扇形永磁体叠加方案
        2.2.1 磁力矩计算模型的建立
        2.2.2 计算结果分析
        2.2.3 永磁滑差控制传动机构设计
        2.2.4 控制系统设计
        2.2.4.1 系统结构设计
        2.2.4.2 力学性能分析
        2.2.4.3 计算实例
    2.3 具有偏心圆弧结构的异形永磁体方案
        2.3.1 建立扇形永磁体的永磁滑差离合器计算模型
        2.3.2 获得异形永磁体方案
    2.4 永磁体相互作用临界位置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永磁滑差离合器磁扭矩仿真计算
    3.1 参数化仿真模型的设计
        3.1.1 永磁体间最小气隙的确定
        3.1.2 永磁体硅钢片厚度的确定
        3.1.3 气隙和硅钢片表面的磁通密度的分布情况
    3.2 永磁滑差离合器的仿真模型的设置
        3.2.1 运动部分驱动方式和驱动速度的设置
        3.2.2 三维磁场仿真选项设置
        3.2.3 三维网格模型的生成局部网格调整
        3.2.4 材料选择及特性
    3.3 永磁滑差离合器平稳磁扭矩-相对转角特性的规律研究
        3.3.1 沿分割线截面变化规律的研究
        3.3.2 两种位置的偏心圆弧对磁扭矩的影响
        3.3.3 两端重叠部分的讨论
    3.4 边界条件设置和仿真结果
    3.5 磁扭矩-相对转角特性的评价指标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永磁滑差离合器的永磁扭矩测量试验及分析
    4.1 试验方案设计
        4.1.1 试验目的与试验方法
        4.1.2 永磁体支架盘设计
        4.1.3 永磁体制作
        4.1.4 磁扭矩测试
        4.1.5 磁扭矩结果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单侧磁力问题
        4.2.2 气隙和硅钢片中的磁场分布情况
        4.2.3 退磁性能
    4.3 临界位置和关键位置的磁通密度分布分析
    4.4 不同相对转速下的磁扭矩规律
    4.5 使用等效面积法仿真计算磁扭矩规律
    4.6 异形永磁体参数的遗传算法极值寻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一 MATLAB计算程序代码

(6)新型永磁调速器解析建模与电磁特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与缩写解释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永磁调速节能技术简介与应用
        1.2.1 永磁调速节能技术简介
        1.2.2 永磁调速器应用领域
    1.3 永磁调速器研究现状与最新发展
        1.3.1 永磁调速器解析建模与特性分析方面
        1.3.2 永磁调速器设计与优化方面
        1.3.3 永磁调速器新发展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主要研究工作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永磁调速器解析模型
    2.1 拓扑结构分类
    2.2 磁动势建模
    2.3 气隙磁导建模
        2.3.1 永磁转子侧
        2.3.2 导体转子侧
        2.3.3 磁导模型分析结果验证
    2.4 气隙磁场计算
        2.4.1 空载磁场
        2.4.2 非开槽导体转子负载磁场
        2.4.3 开槽导体转子负载磁场
    2.5 输出功率与转矩
    2.6 损耗与效率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替极结构永磁调速器解析建模与特性研究
    3.1 混合励磁型CP-PMASD结构与工作原理
    3.2 混合励磁型CP-PMASD解析建模
        3.2.1 空载磁场
        3.2.2 涡流场
        3.2.3 转矩计算
    3.3 混合励磁型CP-PMASD电磁特性分析
        3.3.1 气隙磁场
        3.3.2 涡流分布
        3.3.3 转矩特性
        3.3.4 结构参数敏感度分析
    3.4 机械调磁型CP-PMASD解析建模
    3.5 机械调磁型CP-PMASD电磁特性分析
        3.5.1 气隙磁场
        3.5.2 涡流分布
        3.5.3 转矩特性
        3.5.4 结构参数敏感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置式永磁调速器解析建模与特性研究
    4.1 NSCR-MFA-IPMASD结构与工作原理
    4.2 NSCR-MFA-IPMASD解析建模
        4.2.1 磁场计算
        4.2.2 转矩计算
    4.3 NSCR-MFA-IPMASD电磁特性分析
        4.3.1 气隙磁场
        4.3.2 涡流分布
        4.3.3 转矩特性
        4.3.4 结构参数敏感度分析
    4.4 SCR-MFA-IPMASD解析建模
        4.4.1 结构与工作原理
        4.4.2 解析建模
    4.5 SCR-MFA-IPMASD结果讨论
        4.5.1 气隙磁场
        4.5.2 导条涡流分布
        4.5.3 转矩特性
        4.5.4 结构参数敏感度分析
        4.5.5 对比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功率回馈型永磁调速器理论分析与特性研究
    5.1 PF-PMASD结构与原理
        5.1.1 PF-PMASD结构
        5.1.2 PF-PMASD调速原理
    5.2 数学模型
        5.2.1 稳态分析模型
        5.2.2 功率尺寸方程
        5.2.3 损耗与效率
        5.2.4 调速控制策略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负载磁场
        5.3.2 相电动势和相电流
        5.3.3 转矩特性
        5.3.4 损耗分析
    5.4 实验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及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7)行星式多级变速端面齿轮双鼓齿面构型理论及传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端面齿轮设计及啮合性能研究现状
        1.3.1.1 端面齿轮结构设计特点及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1.3.1.2 端面齿轮啮合接触性能研究现状
        1.3.1.3 端面齿轮运动学特性研究现状
        1.3.1.4 端面齿轮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3.2 齿轮修形及其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3.2.1 齿轮鼓形修形及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3.2.2 鼓形齿轮碰撞冲击特性研究现状
        1.3.3 行星齿轮啮合接触特性及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1.3.3.1 行星齿轮结啮合接触特性研究现状
        1.3.3.2 行星齿轮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1.3.4 行星传动装置传动性能研究现状
        1.3.4.1 行星传动装置均载特性研究现状
        1.3.4.2 行星传动装置振动特性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鼓齿面端面齿轮设计理论及样机加工研究
    2.1 引言
    2.2 双鼓齿面方程推导
        2.2.1 双鼓修形理论
        2.2.1.1 齿廓修形
        2.2.1.2 齿向修形
        2.2.1.3 双鼓修形
        2.2.2 圆柱齿轮双鼓齿面方程
        2.2.2.1 修形齿条齿面方程
        2.2.2.2 齿条刀具齿轮与圆柱齿轮齿廓修形齿面方程
        2.2.2.3 刀具产形齿轮齿向修形齿面方程
        2.2.2.4 圆柱齿轮双鼓齿面方程
        2.2.3 端面齿轮双鼓齿面方程
        2.2.3.1 刀具齿轮与端面齿轮啮合处的相对坐标系的建立与转换
        2.2.3.2 刀具齿轮与端面齿轮啮合处的相对速度
        2.2.3.3 双鼓齿面啮合方程
        2.2.3.4 端面齿轮双鼓齿面方程的建立
    2.3 端面齿轮双鼓齿面构型仿真
        2.3.1 单级端面齿轮修形建模
        2.3.2 多级端面齿轮装配建模
    2.4 端面齿轮复杂曲面多轴联动数控铣销加工方法研究
        2.4.1 数控铣销加工机理
        2.4.2 端面齿轮数控铣销加工方法
        2.4.2.1 刀位啮合计算
        2.4.2.2 机床参数变换
        2.4.3 加工误差对端面齿轮齿面精度的影响
        2.4.3.1 刀具齿面误差的影响
        2.4.3.2 刀具轴向窜动误差影响
        2.4.3.3 刀具径向跳动误差影响
        2.4.3.4 工件摆动误差影响
        2.4.3.5 机床各轴运动误差影响
    2.5 实物样机加工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鼓齿面端面齿轮啮合性能及接触强度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双鼓齿面端面齿轮接触模型
        3.2.1 端面齿轮双鼓齿面点接触传动接触轨迹
        3.2.2 端面齿轮加载时的接触区域
        3.2.3 端面齿轮加载接触变形计算
        3.2.4 端面齿轮加载齿间载荷分配
        3.2.5 端面齿轮齿面接触应力分析
    3.3 双鼓齿面端面齿轮强度条件
        3.3.1 端面齿轮齿面接触强度
        3.3.2 端面齿轮齿根弯曲强度
    3.4 端面齿轮TCA有限元分析模型
        3.4.1 静态接触控制方程及接触条件
        3.4.1.1 静力学基本控制方程
        3.4.1.2 法向接触条件
        3.4.1.3 切向接触条件
        3.4.1.4 静态接触受力条件
        3.4.2 静载条件下的强度特性有限元分析
        3.4.3 鼓形量对啮合接触强度的影响
        3.4.4 摩擦系数对啮合接触强度的影响
        3.4.5 端面齿轮固有特性分析
        3.4.4.1 鼓形量的模态特征分析
        3.4.4.2 齿面摩擦系数的模态特征分析
    3.5 端面齿轮LTCA模型
        3.5.1 动态接触控制方程及接触条件
        3.5.1.1 完全Lagrange方程
        3.5.1.2 罚函数方程
        3.5.1.3 动态接触时的有效载荷
        3.5.2 鼓形量对加载啮合接触强度的影响
        3.5.3 摩擦系数对加载啮合接触强度的影响
        3.5.4 转速对加载啮合接触强度的影响
    3.6 多级端面齿轮VSII模型
        3.6.1 级间冲击模型的建立
        3.6.1.1 啮合冲击速度
        3.6.1.2 啮合冲击动能
        3.6.1.3 啮合冲击力
        3.6.2 VSII模型假设
        3.6.3 变速级间冲击强度特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端面齿轮的耦合动力学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多级端面齿轮耦合振动模型的建立
        4.2.1 单/多级耦合振动模型
        4.2.2 耦合振动方程
    4.3 耦合振动模型动态特性主要表征参数
        4.3.1 等效质量
        4.3.2 综合啮合刚度
        4.3.2.1 圆柱齿轮啮合刚度
        4.3.2.2 端面齿轮啮合刚度
        4.3.2.3 端面齿轮副综合啮合刚度
        4.3.3 等效支承刚度
        4.3.3.1 圆柱齿轮支承刚度
        4.3.3.2 端面齿轮支承刚度
        4.3.4 等效阻尼
        4.3.4.1 等效啮合阻尼
        4.3.4.2 扭转阻尼
        4.3.4.3 支承阻尼
    4.4 传动系统激励影响分析
        4.4.1 系统内部主要激励
        4.4.1.1 综合传动误差激励
        4.4.1.2 齿面摩擦激励
        4.4.1.3 时变刚度激励
        4.4.1.4 齿侧间隙激励
        4.4.2 外部主要激励
        4.4.2.1 加载转速激励
        4.4.2.2 负载激励
    4.5 端面齿轮耦合振动微分方程求解
        4.5.1 耦合振动微分动力学方程求解方法
        4.5.2 主要参数定义及选取
        4.5.3 端面齿轮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
        4.5.3.1 变速级数对系统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5.3.2 摩擦系数对系统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5.3.3 加载转速对系统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5.4 端面齿轮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
        4.5.4.1 摩擦系数对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5.4.2 传动误差对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5.4.3 激励频率对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行星式多级端面齿轮变速装置传动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传动原理及变速机理分析
    5.3 传动比及运动关系分析
    5.4 功率流与传动效率分析
        5.4.1 各构件的功率流分析
        5.4.2 系统构件间的功率分配关系
        5.4.3 传动效率的计算公式
        5.4.3.1 啮合传动效率分析
        5.4.3.2 传动比对啮合效率的影响
        5.4.3.3 端面齿轮齿数对啮合效率的影响
        5.4.3.4 压力角对啮合效率的影响
        5.4.3.5 摩擦系数对啮合效率的影响
        5.4.4 功率流分配关系对传动效率的影响
    5.5 静力学均载特性分析
        5.5.1 差动轮/行星轮个数对静力学均载特性的影响
        5.5.2 齿数对静力学均载特性的影响
        5.5.3 输入扭矩对静力学均载特性的影响
    5.6 动力学均载特性分析
        5.6.1 各构件动态啮合力求解
        5.6.2 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均载系数分析
        5.6.3 动力学均载系数主要影响因素
        5.6.3.1 差动轮/行星轮布置个数及安装角度的影响
        5.6.3.2 综合误差的影响
        5.6.3.3 啮合刚度的影响
        5.6.3.4 输入转速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级端面齿轮表面精度检测及传动性能实验验证
    6.1 引言
    6.2 双鼓齿面齿面精度检测
        6.2.1 齿面偏差及齿面接触区域测量
        6.2.2 三坐标仪齿面检测
        6.2.3 给定采样点数量进行齿面自适应采样
        6.2.4 端面齿轮齿面检测试验分析
        6.2.4.1 加工精度检测
        6.2.4.2 啮合齿面误差检测
        6.2.4.3 负载变形量检测
    6.3 多级端面齿轮变速装置传动性能实验
        6.3.1 实验条件及原理
        6.3.2 传动误差实验结果分析
        6.3.3 传动效率实验结果分析
        6.3.4 变速条件下的运动学特性分析
        6.3.4.1 减速过程的传动误差
        6.3.4.2 加速过程的传动误差
        6.3.4.3 减速过程的传动效率
        6.3.4.4 加速过程的传动效率
    6.4 多级端面齿轮变速装置振动特性试验
        6.4.1 实验条件及原理
        6.4.2 输入转速对振动特性的影响
        6.4.2.1 一级端面齿轮不同输入转速条件下的振动特性结果分析
        6.4.2.2 二级端面齿轮不同输入转速条件下的振动特性结果分析
        6.4.2.3 三级端面齿轮不同输入转速条件下的振动特性结果分析
        6.4.3 负载对振动特性的影响
        6.4.3.1 一级端面齿轮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振动特性结果分析
        6.4.3.2 二级端面齿轮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振动特性结果分析
        6.4.3.3 三级端面齿轮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振动特性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变速变载工况下采煤机截割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齿轮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2.1 定轴齿轮系统动力学研究
        1.2.2 行星齿轮系统动力学研究
        1.2.3 采煤机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研究
    1.3 电机-齿轮系统机电耦合动力学研究现状
        1.3.1 磁致齿轮系统振动特性研究
        1.3.2 基于电流的齿轮系统状态监测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采煤机截割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截割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
        2.2.1 齿轮传动集中参数模型
        2.2.2 异步电机等效电路模型
        2.2.3 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
    2.3 系统中与运行工况有关的因素
        2.3.1 与运行速度有关的因素
        2.3.2 与外部负载有关的因素
    2.4 模型求解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变速工况下采煤机截割传动系统机电动态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截割传动系统固有振动特性
        3.2.1 固有振动特性
        3.2.2 电机磁场对固有特性的影响
        3.2.3 运行速度对固有特性的影响
    3.3 变速条件下截割传动系统动态响应特性
        3.3.1 潜在共振转速甄别
        3.3.2 升速扫频分析
    3.4 不同转速下电流响应特性
        3.4.1 振动-电流耦合作用机理
        3.4.2 传动系统扭振对电机电流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变载工况下采煤机截割传动系统机电动态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外部负载对截割传动系统固有振动特性的影响
    4.3 冲击载荷下截割传动系统瞬态响应特性
        4.3.1 冲击载荷下机电瞬态响应
        4.3.2 不同齿轮副动载荷比较
    4.4 不同负载下机电耦合动力学特性
        4.4.1 振动响应特性
        4.4.2 动载荷响应特性
        4.4.3 电流中振动信息对负载的灵敏性
    4.5 本章小结
5 采煤机截割传动系统减振降载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参数相关性分析的截割传动系统减振抗冲性能优化
        5.2.1 机电参数影响分析
        5.2.2 减振抗冲性能优化
    5.3 基于截割-牵引耦合运动的采煤机调速降载控制策略设计
        5.3.1 采煤机截割-牵引运动学耦合关系
        5.3.2 调速降载控制策略设计
        5.3.3 不同调速策略降载效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变速变载工况下电机-齿轮系统机电动态特性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异步电机驱动行星齿轮传动实验台构成
        6.2.1 实验台传动系统及传感器布置
        6.2.2 实验台测控系统
    6.3 变速变载工况下机电动态特性实验
        6.3.1 冲击载荷实验
        6.3.2 升速扫频实验
        6.3.3 调速降载实验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新型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态特性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采煤机截割传动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齿轮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力学研究现状
    1.5 多动力源驱动传动系统研究现状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
    2.1 引言
    2.2 多层次建模方法
    2.3 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基本单元划分
    2.4 各基本单元动力学模型
        2.4.1 轴段单元
        2.4.2 连接单元
        2.4.3 轴承-基座单元
        2.4.4 齿轮啮合单元
        2.4.5 其它耦合单元
        2.4.6 电动机模型及其同步控制
    2.5 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机电耦合模型
    2.6 系统动态激励分析
        2.6.1 啮合刚度和阻尼激励
        2.6.2 误差激励
    2.7 本章小结
3 稳态工况下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态特性
    3.1 引言
    3.2 电动机对传动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3.2.1 电动机固有特性对传动系统的影响
        3.2.2 驱动转矩不同步对传动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3.2.3 转速对齿轮传动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3.3 传动系统对电动机同步特性的影响
        3.3.1 啮合刚度对电动机同步特性的影响
        3.3.2 传递误差对电动机同步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非稳态工况下变速截割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态特性
    4.1 引言
    4.2 滚筒载荷计算
        4.2.1 单个截齿受力计算
        4.2.2 滚筒载荷计算
    4.3 采煤机截割-牵引耦合动力学模型
    4.4 不同载荷下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态特性
        4.4.1 冲击载荷下截割短程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态特性
        4.4.2 阶跃载荷下截割短程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态特性
    4.5 不同调速方案下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态特性
        4.5.1 两种不同的调速方案
        4.5.2 调速方案性能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机电耦合性能优化
    5.1 引言
    5.2 机电耦合性能评价指标及输入参数
        5.2.1 机电耦合性能评价指标
        5.2.2 输入参数
    5.3 代理模型
        5.3.1 训练及验证样本
        5.3.2 代理模型的选取
    5.4 Sobol全局参数敏感度分析
        5.4.1 Sobol全局参数敏感度分析方法
        5.4.2 全局敏感度分析
        5.4.3 敏感参数对系统机电耦合性能的影响规律
    5.5 结构参数优化
        5.5.1 优化变量及优化目标
        5.5.2 多目标优化
        5.5.3 优化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态特性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实验台及其采控系统
        6.2.1 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实验台
        6.2.2 实验台采控系统
    6.3 仿真与实验结果对比
        6.3.1 冲击载荷下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分析
        6.3.2 阶跃载荷下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分析
    6.4 实验结果分析
        6.4.1 载荷变化率对机电耦合动态特性的影响
        6.4.2 滚筒加速度对机电耦合动态特性的影响
        6.4.3 不同调速方案下系统的机电耦合动态特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10)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方案设计及性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自动变速器概述
    1.3 行星齿轮变速传动研究现状
        1.3.1 行星齿轮变速传动设计理论
        1.3.2 行星齿轮变速传动运动、力矩及效率分析
    1.4 行星齿轮传动动力学研究现状
        1.4.1 分析模型
        1.4.2 固有特性
        1.4.3 动态响应
    1.5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初步方案设计
    2.1 概述
    2.2 行星齿轮变速传动自由度
    2.3 单行星排齿轮传动
    2.4 复合式行星齿轮传动
    2.5 基于图论的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方案设计
        2.5.1 行星齿轮机构拓扑图
        2.5.2 行星齿轮机构综合
        2.5.3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方案枚举
    2.6 本章小结
3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系统挡位合成
    3.1 概述
    3.2 行星齿轮机构杠杆分析法
    3.3 双行星排变速器挡位分析
    3.4 三行星排变速器挡位分析
    3.5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挡位合成
    3.6 变速器主要参数的设计计算
    3.7 本章小结
4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运动、力矩及效率分析
    4.1 概述
    4.2 基于图论的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运动、力矩及效率分析
        4.2.1 变速器分析模型
        4.2.2 变速器运动分析
        4.2.3 变速器力矩分析
        4.2.4 变速器功率流和效率分析
    4.3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分析实例
    4.4 本章小结
5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平移-扭转耦合动力学分析
    5.1 概述
    5.2 动力学分析基本假设
    5.3 构件加速度分析
    5.4 构件相对位移分析
    5.5 齿轮传动系统的动态激励
        5.5.1 时变啮合刚度
        5.5.2 综合啮合误差
    5.6 变速器行星传动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
        5.6.1 五挡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5.6.2 二挡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5.7 系统参数对固有频率的影响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基于Simulink的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6.1 概述
    6.2 变速器行星传动系统Simulink仿真模型的建立
        6.2.1 一挡传动系统纯扭转动力学模型
        6.2.2 一挡传动系统Simulink仿真模型
    6.3 变速器一挡传动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之处
    7.3 本文工作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变速器五挡传动系统平移-扭转耦合模型系数矩阵
附录B 变速器二挡传动系统平移-扭转耦合模型系数矩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综合传动装置变速机构振动频率与敏感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鲶鱼电击麻醉系统与自适应去头机的设计研究[D]. 李晨阳. 天津农学院, 2021
  • [2]新型船舶全电推进系统的航路规划及能量管理策略研究[D]. 朱星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内置式永磁同步轮毂电机设计及转矩分析优化[D]. 李晓峰.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4]粘箱机整理机构的动力学仿真与优化设计[D]. 辛高强.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5]永磁滑差离合器的研究与优化[D]. 邹政耀.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新型永磁调速器解析建模与电磁特性分析研究[D]. 李毅搏. 东南大学, 2019(01)
  • [7]行星式多级变速端面齿轮双鼓齿面构型理论及传动性能研究[D]. 陈兴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8]变速变载工况下采煤机截割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力学研究[D]. 易园园. 重庆大学, 2018(09)
  • [9]新型采煤机截割短程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态特性与优化[D]. 舒锐志. 重庆大学, 2018(04)
  • [10]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方案设计及性能分析研究[D]. 薛会玲. 西北工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综合传动变速机构振动频率及灵敏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