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鲍养殖技术要点

黑鲍养殖技术要点

一、黑鲍养殖技术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林黎[1](2016)在《东山县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东山县作为全国渔业百强县、福建省渔业十强县,在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产品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鲍养殖规模逐渐的壮大,大范围工厂化的鲍养殖带动着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鲍产业已经成为东山县的重头产业,并推动着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鲍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氨基酸,还存在可提高免疫力、降低血糖等功能的鲍多糖,鲍壳也是非常名贵的药材,含有抗氧化活性的水溶性基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东山县共有1700家鲍养殖厂,年育苗量16亿粒,2011-2014年东山县水产品总产量为132.84万吨,其中鲍产量为15310吨,鲍的年产量也逐渐升高;2015年初,东山县出口鲍占全县养殖类水产品出口的68.3%。但是,鲍目前以鲜销为主,对鲍的加工利用仍然采用传统、初级的加工方法,精深加工的产品较少,产品的创新程度较慢,造成鲍本身的价值未能充分发挥、产品的利用率低、附加值少等问题,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原材料的浪费。本文通过对东山县鲍养殖、加工和消费现状进行调查,对东山县鲍产品的开发利用进行SWOT分析,指出东山县鲍产品开发利用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并对鲍产品自身所存在的内部条件及外部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把握机会,降低产品所存在的劣势、威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促进鲍产品开发利用的发展。同时也对东山县鲍产业提出发展对策。

李体龙[2](2016)在《皱纹盘鲍的健康种苗培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皱纹盘鲍为试验动物,研究了皱纹盘鲍的健康种苗培育关键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亲鲍的选择、催产与孵化过程本试验以A组(7-8cm)、B组(8-9cm)、C组(9-10cm)三种规格的皱纹盘鲍作为亲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将亲鲍催产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00-20:30)、第二阶段(20:40-22:10)、第三阶段(22:20-23:50),其中第二阶段为雌鲍排卵高峰;(2)在催产条件基本一致,B、C两组均可选作亲鲍,但是B组最适宜选作亲鲍;(3)选择第二阶段排出的受精卵,在显微镜下追踪观察10h,并记录孵化前几个过程的时间和拍摄照片。2、鲍“薄膜苗”的食性分析研究本实验运用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第15、30、45日龄鲍“薄膜苗”嗉囊、胃、肠消化器官中的藻类,通过图片采集,数据分析,了解“薄膜苗”的食性。(1)在这三个时期,舟形藻属比例均占最高,为最优势藻属,双眉藻属次之,但菱形藻属、卵形藻属只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丰度都不高;(2)舟形藻属和双眉藻属组合在这三个时期所占比例总和均在80%以上,易于被鲍苗摄食和利用,使鲍苗快速生长和提高成活率;(3)对第15、30、45日龄鲍苗嗉囊、胃、场内硅藻主要组成种类的组织切片进行比较说明:这三个时期对藻类的利用程度存在差异;(4)鲍幼体齿舌的发育程度会影响鲍苗在不同时期对各种藻类的摄食率。3、红、绿壳色皱纹盘鲍生长状况的比较本试验通过对红、绿两种壳色皱纹盘鲍生长状况的研究,在养殖条件基本一致,初始壳长和体重差异不明显的条件下,结果显示:(1)红壳个体的成活率明显高于绿壳个体;(2)红、绿壳色鲍苗在日均增长、增长率、壳长特定生长率、日均增重、增重率、体重特定生长率和体重/壳长之间差异显着(P<0.05)。

郑瑞生[3](2013)在《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品质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高盐度、低含水率的传统即食鲍产品由于口味偏咸、偏硬,整体感官欠佳,不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要求;而高温高压杀菌容易导致即食鲍产品出现流汁、质地发绵,影响鲍鱼的整体口感及营养价值。因此,本文研究高含水率、低盐度、适口性强的即食鲍产品安全控制及品质保存技术。首先研究冻藏温度对鲜鲍鱼品质特性的影响。再应用T-RFLP技术研究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微生物变化趋势,揭示加工过程的易污染环节及残留的特定腐败菌。并通过GC-MS分析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进一步验证即食鲍产品的特定腐败菌及其气味成因。然后通过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最后利用复合生物抑菌剂结合栅栏因子设置来延长即食鲍产品贮藏期限。主要内容及结果分述如下。1.冻藏温度对鲜鲍鱼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20℃和-80℃两种冻藏温度下,鲍鱼的生化特性、物理特性、菌落指标、感官指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80℃下冻藏鲍鱼的含水率、盐溶性蛋白、ATPase活性、解冻及水煮后的各项感官指标均要优于-20℃冻藏。而TBA值、pH值、TVB-N、菌落总数均低于-20℃冻藏。-80℃冻藏鲍鱼的硬度、凝聚性及咀嚼性均好于-20℃处理,色泽更接近新鲜鲍鱼的颜色。总之,-80℃冻藏条件可以更好地延缓鲍鱼的品质下降,减缓蛋白质分解变性,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保证冻藏鲍鱼的感官品质和商品价值。因此,为保证即食鲍产品的原料品质,本研究在后续加工中所用鲍鱼原料均采用-80℃冻藏保鲜。2.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菌群变化规律研究应用T-RFLP技术分析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变化规律及残留的主要腐败菌。结果表明:常温腌制容易助长鲍鱼中腐败菌的生长;而流水清洗、低温腌制及高温烘烤有助于降低加工过程的微生物污染。高温烘烤可以杀死大部分非耐热菌,但仍残留一些耐热性强的细菌,如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等。经过真空包装,抑制住好氧或需氧菌的生长。但对于厌氧菌而言,恰恰提供了一个比较适宜生长的环境,如梭菌、解糖肠球菌等。腐败鲍鱼中残留的主要菌群是梭菌属、芽孢杆菌属等,尤其是以梭菌属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对于真空包装即食鲍产品而言,梭菌是其最主要的腐败菌群,而芽孢杆菌也是其最重要的残留菌之一。有必要针对梭菌及芽孢杆菌采取后续杀菌或抑菌处理,以防止真空包装即食鲍产品的腐败变质。3.即食鲍产品挥发性成分变化及腐败菌生长特性研究根据GC-MS分析,不同处理的鲍鱼挥发性成分差异显着,主要成分有醇、醛、酮、烃、酸、酯、芳香族、含氮含硫化合物等物质。解冻鲍鱼主要的挥发性成分为苯甲醛及1-辛烯-3-醇。而高温烘烤鲍鱼的烤肉香味显着增强,醇类物质、含氮含硫和酯类化合物是其重要的特征风味物质。腐败鲍鱼出现极恶劣的粪臭及酸败气味,具有明显的黑变、流汁等现象,主要的挥发性特征成分为吲哚、苯酚和丁酸。生孢梭菌感染的鲍鱼出现类似于腐败鲍鱼的变质现象,也有强烈的粪臭及酸败味道,这也验证梭菌是真空包装即食鲍产品重要的微生物污染源之一。枯草芽孢杆菌感染的鲍鱼未出现明显的恶臭、黑变症状,但仍出现部分酸败、流汁现象,其分泌的酶类物质可能成为即食鲍产品变质的重要因素。生孢梭菌耐盐性和耐酸性较差,枯草芽孢杆菌耐盐性和耐酸性较强。虽在强酸(pH<4)、高盐分(NaCl>10%)的条件下,两株芽孢菌的生长均能被有效抑制。但是高盐、强酸会严重影响即食鲍产品的感官及食用品质,有必要寻找其它高效、安全的杀菌方式。4.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响应面优化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尽量减少加工过程的污染。选取影响即食鲍产品安全品质的关键因素:NaCl添加量(X1),腌制时间(X2),热泵干燥时间(X3)、烘烤时间(X4)为自变量,感官评价(Y)为因变量,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最终获得即食鲍产品加工的动力学模型:Y=-21.38+1.59X1+0.08X2+0.13X3+2.26X4-X1X2—X1X3+0.03X1X4+X2X3—X2X4—X3X4—0.39X12—X22—X32—0.09X42。确定 了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的优化组合条件:0.80%NaCl,4℃腌制130min,40±3℃热泵干燥125min,上温、下温分别为150℃和180℃,烘烤11 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即食鲍产品实际感官评价值达到4.90,感官品质达到最优状态。5.生物抑菌剂应用于即食鲍产品贮藏保存研究首先以ε-PL(A)、Nisin(B)和溶菌酶(C)等生物抑菌剂为自变量,以生孢梭菌抑制率(R1)、枯草芽孢杆菌抑制率(R2)为因变量,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分别得到这两种菌的抑制率的动力学模型:R1 = 124.20-401.24A-670.90B+56.70(C-1470.59AB-2873.45AC-5959.75BC + 2225.62A2 + 795 8.20B2+ 15554.86C2;R2=195.43-1469.78A-953.10B-1604.30C-2027.86AB+5872.68AC+7797.99BC+5877.71A2+7721.36B2+7009.48C2。由动力学模型得出最佳复配参数为:0.20 g/L ε-PL,0.05 g/LNisin,0.05 g/L溶菌酶,测得该参数下生孢梭菌实际抑制率为99.34%、枯草芽孢杆菌实际抑制率为99.28%。然后将复合生物抑菌剂应用于即食鲍产品贮藏过程的研究,分析在4℃和25℃环境下,鲍鱼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25℃贮藏条件下,未添加主添加生物抑菌剂的即食鲍产品保质期只有3d和6d。而在4℃贮藏条件下,未添加及添加生物抑菌剂的即食鲍产品保质期分别达到30 d和90 d。说明在4℃贮藏条件下,添加生物抑菌剂更有利于保持即食鲍产品品质及安全性,延缓即食鲍产品腐败变质。

全汉锋,陈妙祥,陈胜平,周志鹏[4](2012)在《新型高效鲍养殖设施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根据鲍生长特性,采用低碳、环保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研制了新型高密度竖排式鲍养殖箱,进行了养殖密度等的研究,并在产量、成本、占用面积等方面与传统鲍养殖设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新型鲍养殖箱中,平均壳长1.5 cm的鲍苗最适放养密度为500粒/箱,养至70 g,成鲍可养密度为375粒/箱,成活率75%,产量比传统养殖笼提高37%。与现有两种传统养殖方式(以养殖笼为主)相比,新型鲍养殖箱具有水体交换好、操作简单、效率高(节省劳力84%以上)、养殖成本低、节省养殖海域面积等优点。

吴茂生[5](2011)在《福州市皱纹盘鲍养殖病害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属于海洋软体动物单壳类,因其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成为我国人工养殖鲍类中最重要的经济种类之一。随着70年代末北鲍南移试验的成功,皱纹盘鲍在福建地区的养殖面积也逐年增加,特别是90年代以后,已成为福州沿海的首选鲍种。但随着养殖面积和产量的大幅增加,鲍鱼病害也逐渐增多,成为福州皱纹盘鲍养殖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为查找病害发生的原因,为下一步的有效防治提出相应的措施,于2009年8月~2010年7月份对福州市主要养鲍区域进行了养殖情况和海域环境的调查;采用细菌学生化检测方法,对患病鲍鱼体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通过感染试验对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确认,以探讨病害的根源。1养殖海域养殖情况和环境调查对福州沿海几个主要养殖海域(罗源湾、福清及平潭海域)的鲍鱼养殖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监测机构当月对养殖区域附近海水的理化指标检测数据,结果显示养殖区域海水水质达到GB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标准,符合海水产品养殖的要求。但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一味追求产量的增加,忽视科学养殖的重要性,养殖密度大大超过鲍鱼最适养殖密度,且对鲍苗的选购缺乏统一管理,部分鲍苗虽然价廉,但质量不高,抗逆能力较低,不能有效抵抗高温和病害的危害。2菌株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分别从罗源湾、福清及平潭海域养殖的病鲍和死鲍体内分离纯化出14株细菌,革兰氏染色发现均为革兰氏阴性螺杆菌,只在大小和弧度上略有差别。采用生化试验和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32)联合分析此14株细菌,发现均为弧菌,包括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河流弧菌II型。选取有代表性的4个菌株(包含以上三种细菌)进行浸浴感染、创伤感染和复感染试验,确定了这三种菌的致病性,最终确认其为鲍病发生的病原菌。

王品虹[6](2007)在《刺参急性口围肿胀病和皱纹盘鲍肌肉萎缩症的病理学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大连沿海养殖刺参劾皱纹盘鲍为研究对象,利用组织学、超微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的方法,开展了患病病理学研究,并对可能诱发刺参和皱纹盘鲍病害的原因,以及病变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中国北方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幼参和成参的急性口围肿胀病。急性口围肿胀病是爆发于中国北方辽宁省和山东省沿岸养殖刺参群体中的一种新发现的疾病,并且从2004年开始已经引起刺参的大面积死亡现象,经济损失重大。本文报道在养殖患病刺参的肠上皮细胞内发现大量的病毒样颗粒。这是首次报道病毒样粒子感染刺参。组织学检查表明该病毒具有包涵体结构,寄生于肠上皮细胞中。电镜检查的结果表明,该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80-100纳米,螺旋状核衣壳,具有囊膜结构且囊膜表面具有纤突结构。进一步的形态学和病理学分析发现该病毒具有许多报道的关于冠状病毒的特征。细胞质内的病毒颗粒大部分以团聚方式存在于一个完整的包膜内,形成典型的病毒包涵体结构。最明显的细胞病理学特征是细胞质内大面积的粒状物质的存在,该区域相对缺少相应的细胞器。在病毒包涵体内的管状结构,核衣壳包涵体以及双层膜囊泡也在病变细胞内发现。在病参体内未发现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细菌以及其他寄生生物。中国北方养殖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肌肉萎缩症病理研究。在2004年和2005年的中国北方海区,养殖皱纹盘鲍幼体和成体群体中爆发了严重的肌肉萎缩症。肌电图监测显示病鲍的肌肉萎缩是肌源性的而不是神经源性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结果显示,病鲍的肌纤维数量和肌纤维直径都显着降低。肌酶谱测定结果显示,病鲍血清中的肌酸激酶水平,肌酸激酶—肌同工酶水平和乳酸脱氢酶水平,与正常血清对比,呈显着升高状态,说明病鲍体内发生了肌细胞损伤。超薄切片电镜检测结果显示在发生病变的肌细胞内存在双螺旋丝状结构的包涵体(Paired helical filaments, PHFs),该结构是人类患包涵体肌炎的主要的病理特征。本文首次报道在无脊椎动物中发现双螺旋丝包涵体结构。对损伤的肌纤维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异常增生的小圆柱体结构(Small Cylinder Structure, SCS)和致密小体(Dense colored particles, DCP),同时观察到这两种异常结构与肌纤维的损伤直接相关。本文还对该病的感染机制作了探讨。中国北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肌肉萎缩的病理生理研究。严重的足肌肉萎缩症是鲍的一种慢性致死性疾病。在中国北方的养殖皱纹盘鲍群体中第一次发现是在2000年,随后在各养殖海区,自然海区及实验室养殖过程中都发现了该病的暴发。超微结构电镜检测显示肌肉纤维损伤严重,其内的大部分肌原纤维断裂或消失。大量的花瓣状的糖原颗粒聚集在断裂的肌原纤维中,还有一些被包裹在包膜内。这说明在病鲍体内的糖原代谢处于被抑制状态(或停止状态),随后的血清学检测表明病鲍血清中的葡萄糖含量与正常对照的含量显着降低,也证明了糖代谢途径的终止。病鲍血清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量显着降低,伴随着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显着升高,说明脂肪代谢途径的亢进状态。病鲍血清中的二氧化碳水平的显着降低说明出现了酸碱平衡紊乱,通过病因学分析可知该酸碱平衡紊乱应属于代谢性酸中毒。病鲍血清中的钠离子和钾离子浓度显着升高,无机磷和镁离子浓度显着降低说明出现了患病皱纹盘鲍体内出现了电解质紊乱。病鲍血清中蛋白质含量的检测表明患病皱纹盘鲍已出现低蛋白血症,说明病鲍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病鲍血清中的尿酸含量,胆碱酯酶水平和γ-转肽酶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各项指标检测的结果说明糖代谢途径的终止造成了病鲍一系列的调节体系的不平衡和各种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造成了鲍的最终死亡。

林旋[7](2006)在《稚盘鲍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从发病稚盘鲍动物中分离致病细菌,通过回归感染确定毒性病原菌株;研究了病原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分类鉴定,以及病原菌对水产养殖常用抗菌素的药敏特性;进行了病原毒性菌株胞外毒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并对病原菌毒素物质的毒性因子进行了初步探讨。该研究对稚盘鲍病害防治,提高稚盘鲍育成率,促进养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验,取得以下结果:从发病稚盘鲍动物中分离的病原毒性菌株,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实验结果,参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初步鉴定为鞘氨醇单胞菌属;经过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BD 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进一步鉴定为鞘氨醇单胞菌属的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可信度为99%。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生长特性为: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6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24h达到最大菌体生长量,36h后开始进入衰亡期;适宜生长pH为7~8、盐浓度为2~3%、温度为30℃,适宜在100r/min摇床培养的条件下生长;该菌在养殖海水中生长良好。对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的毒性物质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毒性蛋白,菌体生长与毒性蛋白的分泌呈同步关系。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对水产养殖常用抗菌素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菌株对利福平、多粘菌素B、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萘啶酸高度敏感,但对先锋霉素V、链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强力霉素、菌必治药物不敏感。因此,可选用高度敏感的药物进行防治。少动鞘氨醇单胞菌通过平板玻璃纸培养法获得的胞外产物(ECP),通过硫酸铵盐析获得的粗提外毒素及经80℃水浴处理30min的粗提外毒素进行人工感染健康稚盘鲍试验,均能引起稚盘鲍发病死亡,表明外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且对热不敏感。粗提外毒素经透析脱盐后,用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进行分离纯化,获得2个蛋白吸收峰,这2个蛋白吸收峰均能引起稚盘鲍发病死亡。将水浴处理(80℃水浴30min)后的粗提外毒素和采用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离获得的2个吸收峰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这三种组分在电泳上表现出一条共同的蛋白带,其分子量为33.7KD。因此,初步推测该蛋白就是毒素目标蛋白,即引起稚盘鲍发病死亡的真正致病因子。

克仁[8](2002)在《黑鲍养殖技术要点》文中指出

李晓霞,游克仁[9](2001)在《黑鲍养殖技术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 自然条件及设备 苗种场地理位置优越,海区水流畅通无阻,年平均盐度为31.05,PH值为0.6~8.22,水温为10~29℃之间。 养鲍场设有育苗池、养成池和沉淀池10余口,并备有鼓风机、抽水泵、鲍鱼笼以及附鲍苗片等多量。 2 黑鲍的养成技术 采用台湾养鲍法——深水池塑料笼养殖,该种方法是台湾陆上养鲍发展改进的第三代。具体做法是采用重叠5~6层黑塑料笼养,形成高密度、充气、流水的精养方式。该方法的优点是基建成本低廉,单位面积产量特高;但存在缺点是饲养过程的管理较困难。 2.1 放养密度。养鲍笼子规格为40cm×32cm×13cm,笼面积为0.62m2,分为5~6层,每层投放鲍苗25~30个(2~4cm规

游克仁,李晓霞[10](2000)在《平潭黑鲍室内人工养成技术》文中研究表明

二、黑鲍养殖技术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鲍养殖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东山县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2.1 我国鲍产业研究现状
        1.2.2 全球鲍产业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东山县鲍养殖产业现状
    2.1 东山县介绍
    2.2 东山县鲍的发展
    2.3 东山县鲍的养殖条件
    2.4 目前的鲍的养殖状况
    2.5 鲍养殖受到的威胁
        2.5.1 海上养殖区负荷养殖严重
        2.5.2 养殖水域的污染
        2.5.3 养殖品种较少,缺乏新型优质品种
第3章 鲍的加工现状分析
    3.1 国内外鲍加工的情况
        3.1.1 鲍肉的加工
        3.1.2 鲍内脏的加工
        3.1.3 鲍壳的加工
    3.2 目前东山县鲍的加工情况
    3.3 鲍加工所受到的抑制的因素
        3.3.1 产品研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3.3.2 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存在问题
        3.3.3 加工产品种类较少
    3.4 开发利用目的和意义
    3.5 问卷调查及结果统计分析
        3.5.1 鲜鲍的购买场所与方式
        3.5.2 鲍加工产品食用情况调查
        3.5.3 是否愿意购买鲍加工产品
        3.5.4 消费者对鲍加工产品的关注点
        3.5.5 网络鲍的调查
        3.5.6 产品未被大力追捧原因分析
第4章 开发利用SWOT分析
    4.1 SWOT法介绍
    4.2 优势
        4.2.1 政府的大力扶持鲍产业
        4.2.2 东山县鲍优越的养殖条件与研究发源地
        4.2.3 水产品市场的需求
        4.2.4 鲍本身存在的优势
    4.3 劣势
        4.3.1 鲍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4.3.2 鲍产业化水平低,加工技术落后
        4.3.3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4.3.4 劳动力价值的升高
        4.3.5 水产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较低
    4.4 机会
        4.4.1 我国政策为水产品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4.4.2 我国水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4.4.3 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4.5 威胁
        4.5.1 市场风险的威胁
        4.5.2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威胁
        4.5.3 环境和水质污染的威胁
    4.6 SWOT分析结论
第5章 东山县鲍产业的发展对策
    5.1 政府对鲍养殖业的优惠政策
    5.2 政府对鲍加工企业的扶植政策
        5.2.1 加大县财政投入力度
        5.2.2 加大对鲍加工业的金融支持
        5.2.3 设立鲍初加工专项资金
        5.2.4 落实税收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5.3 发展鲍加工龙头企业
    5.4 合理规划海域,保护生态环境
    5.5 发挥人才作用推动鲍养殖业发展
    5.6 人员的培训、技术的指导
    5.7 大力发展鲍加工业
    5.8 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5.9 加强政府各部门的监管力度
    5.10 大力发展物流业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皱纹盘鲍的健康种苗培育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皱纹盘鲍的生物学特征
        1.1.2 鲍鱼养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1.1.3 鲍苗种培育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4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2章 亲鲍的选择、催产与孵化过程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三种雌鲍的数量与壳长
        2.2.2 第一阶段催产后的卵子数、受精率、孵化率的比较
        2.2.3 第二阶段催产后的卵子数、受精率、孵化率的比较
        2.2.4 第三阶段催产后的卵子数、受精率、孵化率的比较
        2.2.5 三组催产后的3个阶段各项总指标的比较
        2.2.6 选择第二阶段的受精卵,水温在 24.2-24.8℃,在显微镜下追踪观察 10h,并记录孵化前几个过程的时间和拍摄照片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鲍“薄膜苗”的食性分析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第 15、30、45 日龄鲍苗嗉囊内硅藻主要组成种类分析
        3.2.2 第 15、30、45 日龄鲍苗胃、肠内硅藻主要组成种类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绿壳色皱纹盘鲍生长状况的比较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红、绿壳色皱纹盘鲍成活率、初末体重、日均增重、体重特定生长率、增重率的比较
        4.2.2 红、绿壳色皱纹盘鲍日均增长、壳长特定生长率、增长率和体重/壳长的比较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3)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品质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鲍鱼概况
        1.1 鲍鱼生物学特性
        1.2 鲍鱼种类、分布及养殖概况
        1.3 鲍鱼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2 鲍鱼养殖及加工现状
        2.1 鲜活鲍鱼
        2.2 生鲍鱼片
        2.3 冷冻鲍鱼
        2.4 干制鲍鱼
        2.5 鲍鱼罐头
        2.6 即食鲍产品
        2.7 其它鲍鱼副产品开发
    3 水产品中特定腐败菌(SSO)种类
        3.1 水产鲜品SSO种类
        3.2 冷藏水产品SSO种类
        3.3 真空和气调包装水产品SSO种类
        3.4 加工水产品SSO种类
    4 T-RFLP技术应用的研究
        4.1 T-RFLP基本原理与方法
        4.2 T-RFLP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4.3 T-RFLP的局限性及其解决方法
    5 生物冷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5.1 动物源生物杀菌剂
        5.2 植物源生物杀菌剂
        5.3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源生物杀菌剂
        5.4 酶法杀菌
    6 栅栏技术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7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意义和研究内容
        7.1 立题依据、意义
        7.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冻藏温度对鲜鲍鱼品质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鲜鲍鱼的基本成分
        2.2 鲍鱼冻藏过程中的生化变化
        2.3 鲍鱼冻藏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变化
        2.4 鲍鱼冻藏过程中感官指标的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菌群变化规律研究
    1 材料
    2 试剂与仪器设备
        2.1 主要试剂
        2.2 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即食鲍产品加工基本工艺流程及取样方法
        3.2 鲍鱼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3.3 鲍鱼细菌总DNA的纯化
        3.4 PCR扩增
        3.5 电泳检测
        3.6 PCR产物的纯化
        3.7 扩增产物的酶切
        3.8 T-RFLP酶切条带的检测、比对及数据分析
        3.9 鲍鱼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10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鲍鱼中微生物总DNA的获得
        4.2 鲍鱼样品中细菌16S rDNA扩增产物的获得
        4.3 扩增PCR产物的酶切
        4.4 鲍鱼不同加工阶段细菌的T-RFLP图谱分析
        4.5 鲍鱼样品细菌T-RFs比对结果
        4.6 不同加工阶段鲍鱼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4.7 不同加工阶段鲍鱼细菌间相似性分析
    5 讨论
        5.1 T-RFLP技术的研究
        5.2 真空包装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微生物变化研究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即食鲍产品挥发性成分变化及腐败菌生长特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原料
        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菌悬液的制备及感染实验
        2.2 两种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研究
        2.3 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的鲍鱼感官分析
        3.2 不同处理鲍鱼挥发性成分总离子图谱
        3.3 不同处理鲍鱼样品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结果
        3.4 两种腐败菌生长特性研究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响应面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设备
        1.2 即食鲍产品加工基本工艺的调整
        1.3 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单因素实验研究
        1.4 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响应面优化研究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添加量对即食鲍产品品质的影响
        2.2 腌制条件对即食鲍产品品质的影响
        2.3 热泵干燥条件对即食鲍产品品质的影响
        2.4 烘烤温度对即食鲍产品品质的影响
        2.5 烘烤时间对即食鲍产品各项指标变化的影响
        2.6 响应面优化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研究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生物抑菌剂应用于即食鲍产品贮藏保存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菌悬液的制备及菌种活化实验
        2.2 生物制剂对两种芽孢菌株的抑菌研究
        2.3 生物抑菌剂的响应面复合配方研究
        2.4 优化的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流程
        2.5 即食鲍产品贮藏过程各指标检测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物制剂对两种腐败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3.2 复合生物抑菌剂应用于即食鲍产品贮藏过程各指标的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
本研究的创新点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4)新型高效鲍养殖设施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鲍苗来源
    1.2 新型鲍养殖箱构造与筏架建设
        1.2.1 鲍养殖箱的外观与结构
        1.2.2 筏架建设
    1.3 试验方法
        1.3.1 不同养殖设施及投放密度试验
        1.3.2 鲍养殖箱与传统养殖设施的总体比较
    1.4 养成管理与病害预防
2 结果
    2.1 不同养殖设施及密度对鲍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养殖设施中水体交换情况
    2.3 新型鲍养殖箱与传统养殖设施的总体比较
3 讨论
    3.1 养殖设施对鲍成活的影响
    3.2 新型鲍养殖箱的创新性

(5)福州市皱纹盘鲍养殖病害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鲍简介
    1.2 福建省鲍养殖概况
    1.3 鲍人工养殖方式
        1.3.1 工厂化养殖
        1.3.2 海上筏式养殖
        1.3.3 海底沉箱养殖
    1.4 鲍养殖病害介绍
        1.4.1 病毒病
        1.4.2 立克茨氏体病
        1.4.3 细菌病
        1.4.4 真菌病
        1.4.5 寄生虫病
        1.4.6 非生物类疾病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罗源湾鲍养殖病害调查
    2.1 海洋环境调查
    2.2 养殖的基本情况
    2.3 病原调查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福清海域鲍养殖病害调查
    3.1 海洋环境调查
    3.2 养殖的基本情况
    3.3 病原菌调查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潭海域鲍养殖病害调查
    4.1 海洋环境调查
    4.2 养殖的基本情况
    4.3 病原菌调查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刺参急性口围肿胀病和皱纹盘鲍肌肉萎缩症的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鲍和海参疾病研究进展
    1 鲍疾病研究进展
        1.1 一种多毛类感染
        1.2 鲍的Labyrinthuloides haliotidis 病
        1.4 鲍的足萎缩症(致死消瘦症)
        1.5 养殖鲍的脓疱病
        1.6 鲍的消瘦症
        1.7 鲍的Perkinsus 病
        1.8 鲍的单孢子虫病
        1.9 鲍的真菌病
        1.10 鲍的线虫寄生病
        1.11 鲍的细菌病
        1.12 鲍的纤毛虫病
        1.13 鲍的吸虫病
    2 刺参疾病研究现状
        2.1 腐皮综合症
        2.2 化板症
        2.3 细菌性溃烂病
        2.4 烂边病
        2.5 烂胃病
        2.6 气泡病
        2.7 盾纤毛虫病
        2.8 霉菌病
        2.9 扁形动物病
        2.10 后口虫病
        2.11 桡足类
        2.12 刚毛藻
        2.13 麦杆虫
        2.14 海鞘
        2.15 双孢子虫病
        2.16 纤毛虫病
第二章 中国北方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幼参和成参的急性口围肿胀病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组织病理
        3.2 超微病理变化
        3.3 病毒包装的超微结构特征
    4 讨论
第三章 中国北方养殖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肌肉萎缩症病理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针式肌电图检测
        2.2 肌酶谱检测
        2.3 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
    3 结果
        3.1 典型症状
        3.2 肌酶谱检测
        3.3 肌电图检测
        3.4 超微结构病理变化
    4 讨论
        4.1 肌电图
        4.2 运动单位电位分析
        4.3 肌酶谱分析
        4.4 超微结构病理
        4.5 复制和侵染机制的逻辑推理
第四章 中国北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肌肉萎缩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糖代谢途径的终止
        3.2 脂肪代谢亢进和代谢性酸中毒
        3.3 电解质紊乱
        3.4 低蛋白血症和低尿酸症
        3.5 γ-转肽酶水平和胆碱酯酶水平
        3.6 正常的生理生化指标
    4 讨论
        4.1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on ,PEM)
        4.2 电解质紊乱对机体的影响
        4.3 肌肉溶解和自由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专利

(7)稚盘鲍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鲍养殖及病害研究进展
        1.1.1 我国鲍养殖及病害现状
        1.1.2 鲍养殖病原学研究进展
        1.1.2.1 鲍生物性病害
        1.1.2.2 鲍养殖非生物因素疾病
    1.2 鲍病原细菌毒素研究概况
        1.2.1 外毒素
        1.2.2 内毒素
    1.3 本课题选题依据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病原菌分离源
        2.1.2 培养基
        2.1.2.1 分离培养基
        2.1.2.2 鉴定培养基
        2.1.3 鉴定试剂
        2.1.4 毒素物质分离纯化材料及试剂
        2.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鲍病原菌的分离
        2.2.2 病原菌感染健康鲍苗确定毒性菌株
        2.2.3 病原菌株鉴定
        2.2.3.1 形态与细胞结构特征
        2.2.3.2 鲍病原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2.2.3.3 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鉴定病原菌
        2.2.4 鲍病原菌的生长特性
        2.2.4.1 鲍病原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2.2.4.2 病原菌生长过程与代谢蛋白产物的关系
        2.2.4.3 环境条件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2.2.5 病原菌药敏试验
        2.2.6 病原菌毒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毒性研究
        2.2.6.1 胞外产物 ECP 的制备与毒性
        2.2.6.2 鲍病原菌 ECP 中粗提外毒素的获得、热稳定性及其毒性试验
        2.2.6.3 鲍病原菌毒性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毒性试验
        2.2.6.4 SDS-PAGE 电泳试验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病鲍的相关病症
    3.2 稚盘鲍病原菌的分离
    3.3 病原菌感染健康稚盘鲍确定毒性菌株
    3.4 20050428 病原菌株的分类鉴定
        3.4.1 病原菌的形态与结构
        3.4.1.1 病原菌的个体与菌落形态
        3.4.1.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3.4.2 20050428 病原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3.4.3 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
    3.5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的生长特性
        3.5.1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的生长曲线
        3.5.2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生长过程与蛋白代谢产物的关系
        3.5.3 环境条件对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
        3.5.3.1 最适生长温度
        3.5.3.2 最适生长pH
        3.5.3.3 最适生长盐度
        3.4.2.4 最适溶氧
    3.6 病原菌的药敏特性
    3.7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毒性蛋白物质的分离纯化及毒性研究
        3.7.1 胞外产物ECP 的获得及毒性
        3.7.1.1 胞外产物 ECP 的获得
        3.7.1.2 胞外产物 ECP 的毒性
        3.7.2 胞外产物ECP 中毒素成分的分离纯化及毒性验证实验
        3.7.2.1 粗提外毒素及其对热的稳定性
        3.7.2.2 粗提蛋白外毒素的分离纯化及毒性
        3.7.2.3 SDS-PAGE 电泳分析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黑鲍养殖技术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山县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林黎. 集美大学, 2016(04)
  • [2]皱纹盘鲍的健康种苗培育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李体龙. 集美大学, 2016(04)
  • [3]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品质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 郑瑞生.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6)
  • [4]新型高效鲍养殖设施设计[J]. 全汉锋,陈妙祥,陈胜平,周志鹏. 渔业现代化, 2012(04)
  • [5]福州市皱纹盘鲍养殖病害调查研究[D]. 吴茂生. 集美大学, 2011(01)
  • [6]刺参急性口围肿胀病和皱纹盘鲍肌肉萎缩症的病理学研究[D]. 王品虹.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7(04)
  • [7]稚盘鲍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性研究[D]. 林旋. 福州大学, 2006(12)
  • [8]黑鲍养殖技术要点[J]. 克仁. 科学养鱼, 2002(12)
  • [9]黑鲍养殖技术要点[J]. 李晓霞,游克仁.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1(01)
  • [10]平潭黑鲍室内人工养成技术[J]. 游克仁,李晓霞. 科学养鱼, 2000(09)

标签:;  ;  ;  

黑鲍养殖技术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