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叶面喷施效果总结

棉花叶面喷施效果总结

一、叶面肥喷施棉花应用效应试验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高振[1](2021)在《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生长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更好地塑造株型,挖掘无膜棉的高产潜力,实现无膜棉优质高效生产,以中619为供试材料,设置五种化学调控方式的田间试验,其分别为:TM(前稳、中后期控)、IM(前促、中控、后保)、BM(苗控、蕾稳、花铃期控)、PM(一促到底)、OM(苗促、蕾稳、花调、后保),以无化学调控为对照(CK),观察不同化学调控方式下滴灌无膜棉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光合生理、保护酶类、结铃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探讨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生长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农艺性状有较大影响。PM对株高与总果节长度影响最明显,而IM处理的农艺形状表现较好,其绿叶数、茎粗、主茎节数、果台数、总果节数最多;无膜棉的群体LAI在花铃期达到最大,此时各处理的LAI最高为5.28(PM),最低为3.17(TM),从全期平均值看,IM和OM的LAI为3.43和3.94,且其吐絮期LAI最高达3.55和3.75,表明OM和IM能较好调节群个体生长,优化群体功能叶面积动态;OM在盛絮期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从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来看,OM在盛絮期生殖器官重达57.41 g,IM次之。(2)根系表面积、根长密度与根系干重密度均以PM表现为最优,而根系体积在0~20 cm土层中以CK最大,达2.74 cm3,在20~40 cm土层中以TM最大,达2.99 cm3,在40~60cm中以IM最大为2.86 cm3。(3)花铃期是滴灌无膜棉叶片光合功能最大的时期,IM的Pn、Tr和Gs较高,达21.72μmol CO2/(m2·s)、14.64 mmol H2O/(m2·s)和0.83 mmol/(m2·s),CK处理的Ci最高为294.19μmol CO2/(m2·s)。且各处理的Pn日变化中的光合“午休”明显,而Tr、Gs、Ci的峰值在14;00,其范围值分别为14.00~22.82μmol CO2/(m2·s)、11.93~14.64 mmol H2O/(m2·s)、0.65~0.91 mmol/(m2·s)、和212.67~275.66μmol CO2/(m2·s);在花铃期各处理的群体光合差异达显着水平,以OM最高达到52.18g/(m2·h),最低是CK仅为15.04 g/(m2·h)。(4)在中期(蕾期)进行化学调控能明显提高功能叶SPAD值,后期(盛铃期)进行化学调能控有效降低SPAD值减缓速度,IM与OM的个体生长发育较好,株型构建合理,后期叶片能保持良好的营养水平,对棉铃发育有利。(5)在花铃期是无膜棉叶片保护酶活性表现为OM处理的平均SOD最高,达459.02 U/g FW,PM其次,为440.61 U/g FW;CAT平均的含量IM最高,达65.55 U/g FW/min,OM其次,为63.06 U/g FW/min;POD先急剧增加后逐渐降低,在花铃期到达峰值,此时以PM的POD最高,为366.63ΔOD470/(min·g),各处理的平均POD表现为:IM>BM>OM>TM>PM>CK;BM的平均MDA为25.56mg/g FW,IM次之为25.71 mg/g FW,CK最高达35.01 mg/g FW。无膜棉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在吐絮期依旧保持较高水平,以IM总体表现最优,此时叶片CAT、POD最高,而MDA最低,分别为19.36U/g FW/min、250.99ΔOD470/(min·g)、32.48mg/g FW,而OM的SOD表现较高,为296.35 U/g FW。(6)不同化学调控方式的“伏桃”均有一定增加,其中IM、OM的“伏桃”最多,各处理的脱落率大小为:CK>BM>IM>OM>TM>PM,脱落率最高为76.65%,最低为68.31%;无膜棉棉铃空间分布受调控方式的的影响较小,但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棉花产量构成及产量水平具有显着的互作效应。其中,单株有效铃以IM最多,PM、OM次之;BM的单铃重最高,达5.62g,OM次之,为5.23 g。从产量上看,IM的籽棉产量最大,达5 419.09 kg/hm2,皮棉产量为2 292.28 kg/hm2;OM次之,籽棉产量为5 369.27 kg/hm2,皮棉产量为2 319.52 kg/hm2;BM籽棉产量为5 266.63 kg/hm2,皮棉产量为2 290.98 kg/hm2,CK最低,籽棉产量为3 485.21 kg/hm2,皮棉产量为1 481.21 kg/hm2。可见无膜棉采取“前促、中控、后保”的调控策略效果最好,其次是“苗促、蕾稳、花调、后保”和“苗控、蕾稳、花铃控”,以此可作为生产实践的技术参考。

吕欣河[2](2021)在《微咸水微肥灌施及配套措施对枸杞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引黄水量减少、淡水资源紧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现象,开展不同灌溉量水平微咸水W1(60mm)、W2(70mm)、W3(80mm),微量元素肥(钼肥、铁肥)灌施对土壤和枸杞生长、产量的影响,并与常规种植进行比较,寻求适合当地枸杞种植的微咸水-微肥灌施模式,配套翻耕技术、整形修剪、病虫防治技术集成一套技术模式,并对集成技术模式进行示范跟踪与效益评价,达到节约淡水、合理利用微咸水、保证农作物产量、不破坏农田水土环境的目的。主要结论如下:(1)0~60cm土层中土壤含水率变化剧烈,主要是根系吸水导致,而60~100土层含水率相对稳定在18.41%~33.82%。土壤含水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各处理初始盐分较高,随时间呈波状规律变化,前期变化较小,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差异逐渐增大。土壤盐分随微咸水灌溉量的增加而上升,土壤电导率80mm处理较70mm、60mm、常规灌水高出10.6%、24.0%、57.8%,生育期结束至秋浇前土壤电导率持续上升。(2)枸杞生长各指标的生长量与生长速率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现倒“V”形趋势,转折点在70mm灌水量。同一灌水量下,钼肥与铁肥混合喷施能明显提高枸杞植株各生长指标。常规灌水+钼肥铁肥混合喷施处理下产量最高,为5166kg/hm2,70mm微咸水+钼肥铁肥混合喷施处理为微咸水灌溉中产量最高,为4950kg/hm2,仅比常规种植低4.18%。微咸水灌水量超过70mm时枸杞鲜果产量有所降低,80mm较70mm降低了4.63%。各处理鲜果百粒重在53.46~66.78g区间变化,微咸水灌溉降低枸杞鲜果百粒重,比对照降低了3.8%。喷施微肥处理的枸杞比未喷施微肥百粒重高出0.88%~20.11%,微肥能增加枸杞百粒重。(3)集成技术模式下土壤含水率比常规种植全生育期高2%;土壤电导率较常规低7%;集成模式下枸杞的株高、地径、新枝、冠幅、产量分别比常规高8.00%、14.73%、7.36%、33.3%、8.22%。集成模式投入比常规种植模式提高了24.87%,总收益提高了41.43%,投入产出比为1:2.068,提升了当地枸杞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综上,W2灌水量(70mm)与钼肥铁肥混合灌施的集成模式更适合于河套灌区的枸杞种植,可以实现在节约淡水资源的条件下提升当地枸杞产量的目标。

焦旭升[3](2021)在《化控叶面肥对党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为桔梗科草本药用植物,是我国常见的大宗中药材,近年来党参成药栽培过程中使用壮根类叶面肥壮根灵、膨大素等,能起到增产作用,但大多数含有生长调节剂,研究其对党参生长的调节效应、增产效应以及对党参药材质量的影响成为当前党参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使用生产中常用的3种化控叶面肥作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其对党参生长及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对党参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3种叶面肥均使党参植株显着矮化,株高平均降低20%以上,生长最旺盛期矮化效应最为显着,茎蔓长较对照缩短20%以上。喷施果然多后党参茎蔓迅速增粗,膨根宝和党参奇肥的增粗效应相对较弱,但三者都通过抑制叶片增长有效减小了叶面积,改变叶形,党参奇肥和膨根宝变化趋势更为显着。2.3种叶面肥均有效抑制党参生殖生长,减少营养物质自耗率。与对照相比较,3种叶面肥均使种子千粒重极显着降低10%以上,种子产量均减少70%以上,喷施膨根宝和党参奇肥后开花数分别减少50%以上,果然多减少20%以上。3.党参奇肥和膨根宝显着提高了党参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果然多显着提高CAT活性,对SOD和POD活性的影响较小。3种叶面肥均可显着提高党参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膨根宝和党参奇肥显着增强了党参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了胞间CO2浓度,显着提高了净光合速率。4.与对照相比,不同叶面肥及不同施量均对党参根长、根粗及干根重有促进作用。宕昌县试验表明,喷施膨根宝和党参奇肥后药材根部显着增粗,侧根数增多,单根鲜重、干重均提高55%以上,果然多组的党参单根鲜重、干重都提高20%以上,说明3种叶面肥均具有促进根部生长的作用。安定区试验表明,膨根宝和党参奇肥各施量均使党参根显着增粗,其中膨根宝高施量(11.25 L·hm-2)较对照增粗达4.17 mm,果然多对党参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较小。党参产量随膨根宝施量的增加而升高,施量为7.5 L·hm-2和11.25 L·hm-2的分别较对照提高52.0%、72.7%,随党参奇肥和果然多施量增加党参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其中施量7.5 L·hm-2党参奇肥较对照增产66.5%,1200 g·hm-2施量的果然多较对照增大38.3%,施量为11.25 L·hm-2的膨根宝对党参干、鲜产量提高最多,7.5 L·hm-2党参奇肥次之。5.3种叶面肥均使党参浸出物和党参炔苷含量不同程度地降低,施用膨根宝和党参奇肥后党参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均升高,且随施量的增加而升高,随果然多施量的增加,酸不溶性灰分含量逐渐升高。6.膨根宝和党参奇肥处理的党参中未检测到多效唑、烯效唑及缩节胺,果然多处理的党参中发现缩节胺残留,且残留量随施量的增长呈升高的趋势。综上,3种化控叶面肥同时对党参地上地下表现出了抑促效应。促进光合效率、矮化植株、缩短茎蔓长度、抑制开花、降低产种量及其千粒重,最终提高党参根部产量。但浸出物及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导致党参质量下降,并且其对党参药材的安全性尚不明确,在未明确此类叶面肥具体成分之前生产中不建议使用。

纪道丹[4](2021)在《中微量元素对花椒生长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是我国重要的香料、油料和中药材树种。通过科学施肥可以补充花椒所需营养元素,增强树势,提高产量和品质。目前花椒栽培管理较粗放,农户科学施肥理论与意识欠缺,施用中微量元素肥不足,致使花椒供养不协调而造成低产,但目前鲜有关于不同元素对花椒影响的研究。因此,研究中微量元素对大红袍花椒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能为科学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1年生大红袍花椒幼苗为材料,选取(NH4)6Mo7O24、Mn SO4、H3BO3、Mg SO4·7H2O、花椒复合叶面肥(Y),进行盆栽后叶面喷肥试验,试验设置0.1%、0.2%和0.4%三个喷肥水平,对照不施肥;喷肥后测量花椒苗的株高、基径、复叶长、小叶长宽、刺等生物学特性,测定花椒叶片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综合分析各中微量元素对花椒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适量喷施Mn、Mg、Mo和Y,对花椒苗高增长有显着促进作用,Y处理花椒苗高在53d后封顶,较其他处理约早一周。其中,花椒苗高增长0.1%Mn>0.4%Mg>0.4%Mo>0.1%Y>0.2%Mg>CK,喷施高浓度的Mn和Y苗高增长较缓、高浓度Mg肥则相反;B浓度越高、苗高越低。(2)适量喷施Mn、Mg、Mo和Y,对花椒苗基径增粗有显着促进作用。其中,花椒苗基径0.1%Mn>0.4%Mg>0.4%Mo>0.1%Mo>0.1%Y>0.2%Mg>0.2%Mn>CK;高浓度的B抑制基径增长,喷施Mo、Mn、Mg后16d~81d基径增长较快。(3)花椒苗复叶数量与喷施各元素肥基本无关,但喷施0.1%Mn显着增加复叶长度。其中,0.1%和0.2%Mn、0.2%和0.4%Mg、0.4%Mo、0.1%Y显着促进复叶的顶叶生长,0.4%Mo和0.4%Mg显着促进复叶其他小叶生长。(4)适量喷施Mo、Mg肥可分别增加花椒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和SOD活性,提高其生理抗性;低浓度B可提高可溶性糖含量,适量Y显着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5)此外,本研究发现0.2%和0.4%B可导致花椒皮刺增多,0.1%Mn肥对皮刺的产生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喷施0.4%的(NH4)6Mo7O24、0.1%~0.2%的Mn SO4、0.2%~0.4%的Mg SO4、0.1%的Y,可以促进花椒苗高、基径和叶片生长,也可以增加细胞渗透物质含量和酶活性,提高生理抗性。

李松儒[5](2020)在《种植方式与施肥对叶用桔梗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A.DC.]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药食同源山野菜,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山野菜的大量采挖,导致野生桔梗资源急剧减少,因此采用人工栽培手段种植桔梗进行规模化栽培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就成为必然趋势。桔梗含有丰富的皂苷、黄酮、多糖等有效成分和营养成分,既可以入药,又可以制作成营养丰富的菜肴。有研究表明,桔梗主要食用根部,但桔梗地上部茎叶也含有大量营养成分;为了桔梗的高效栽培,前人对桔梗根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而对于桔梗地上部茎叶研究甚少,本文通过采用不同的栽培手段、耕作方式、施肥方式对桔梗进行研究,以获得适宜桔梗地上部茎叶生长及其营养成分积累的栽培条件,为桔梗的人工栽培提供数据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栽培密度显着影响叶用桔梗的生长,表现为在生长的初期,M2(20cm×8cm)密度下生长最快;而在生长的后期,密度在M4(20cm×10cm)时生长最快;采收后,桔梗的株高、茎粗、叶片数随着栽培密度的下降呈上升趋势,在M4(20cm×10cm)密度下,最利于桔梗的采收后的恢复生长;同时,在该密度下,桔梗茎叶叶绿素含量、皂苷、黄酮、多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单株产量最高;而在M1(20cm×4cm)密度下,小区产量及折合亩产量最高。由于单株产量随密度减小而增加,而M1(20cm×4cm)、M2(20cm×8cm)、M3(20cm×10cm)密度下的小区产量和折合亩产量差异不显着。因此在20cm×8cm和20cm×10cm密度下种植叶用桔梗较好。(2)适宜的垄高和畦高可以有效促进叶用桔梗的生长,表现为在10cm(Q1)的畦作处理下出苗率最高;在20cm畦作(Q3)处理下,叶用桔梗的株高、茎粗、叶片数长势最快;采收后,在20cm畦作(Q3)处理下,叶用桔梗总体恢复生长最快;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桔梗根长生长随天数变化表现为慢-快-慢的趋势,其中,在25cm垄作(L4)处理下,根部长势最好;15cm垄作(L2)处理显着提高了桔梗皂苷、黄酮、多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同时叶用桔梗单株产量最高;20cm畦作(Q3)处理下,小区产量和折合亩产量最高。(3)在本试验中,桔梗出苗率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5kg/667m2酵素有机肥+150kg/667m2生物炭基肥+15kg/667m2微生物菌肥的处理出苗率最高;50kg/667m2酵素有机肥+50kg/667m2生物炭基肥+20kg/667m2微生物菌肥(J9)处理下,桔梗最快达到采收标准,且在该处理下根部长势最好,产量最高;75kg/667m2酵素有机肥+50kg/667m2生物炭基肥+15kg/667m2微生物菌肥(J13)处理下有利于桔梗恢复生长;25kg/667m2酵素有机肥+100kg/667m2生物炭基肥+20kg/667m2微生物菌肥(J6)和50kg/667m2酵素有机肥+50kg/667m2生物炭基肥+20kg/667m2微生物菌肥(J9)处理下利于桔梗皂苷、黄酮、多糖等品质的积累。(4)喷施腐植酸叶面肥对桔梗生长具有一定影响,表现为在1000倍液喷施三次即F2(3)的处理下长势最好,最先达到采收标准,同时该处理最有利于桔梗的恢复生长、根部的生长以及皂苷、黄酮含量积累;600倍液喷施两次即F1(2)处理下桔梗叶绿素、多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各项产量最高。氨基酸叶面肥500倍液喷施三次时即A1(3)处理下叶用桔梗地上部生长和恢复生长以及地下部生长最好;在A1(2)500倍液喷施两次、A2(3)900倍液喷施三次处理下叶用桔梗整体品质较好,各项产量最高。

洪延宏[6](2020)在《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液肥喷施变量控制系统研发与应用》文中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提出我国现代农业国情下减肥增效的目标,要求在农用化肥减量增效上做到精准施肥、提高机械使用。我国的化肥用量明显高于世界水平(单位面积使用化肥225kg),化肥的大量施用起到了增产的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并起到增产增效的作用,变量施肥技术的发展为肥料的精准施用提供了高效的平台。对于变量施肥技术的研究将有利于我国未来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精准农业甚至是智慧农业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液肥喷施变量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基于神经网络PID变量控制算法研究、变量控制系统滞后修正方法建立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了液肥喷施变量控制系统。通过对系统进行性能参数以及大田效果进行验证和调试,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了系统性能,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大田液肥喷施的变量控制系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电动比例阀开度传递函数为控制对象进行控制算法仿真,结果显示BP神经网络的上升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峰值分别是0.0298、0.0059、2.8%、0.0576,较模糊及常规控制算法这些指标均为最优,结合控制算法对干扰信号的响应上,BP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表现出最快的响应速度、良好的稳定性、最高的控制精度以及较强的自适应调整能力。在室内参数实验验证中,系统压强与开启阀数以和不同系统压强下压强与流量值,都表现出最低0.92最高0.98的线性相关性。表明BP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策略下,系统对流体的线性可控制性及稳定性都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在室内精度测试实验中,精度最低为4.6%最高为1%,且各个压强下精度并无表现出较大差异。说明本系统在BP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策略下,实现了系统对流体的高精度控制和稳定性以及在不同压强下较强的自适应能力?(2)通过分析影响变量控制系统作业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滞后模型建立,又基于滞后模型产生的滞后信号配合导航进一步保证了施肥的精度。为验证滞后效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行驶速度下进行喷肥作业,精度最低为4.1%最高为3%,相较于静态环境下室内精度数据大田作业精度没有下降,滞后修正效果表现出了实用性和稳定性。(3)通过对液肥喷施变量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变量控制系统的研发需要遵循作业精度高、稳定可靠、智能化的实际需求才能更好的适应大田作业环境。通过液肥喷施变量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确定了变量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流量控制的方法。通过环境搭建、设计思路的整理、下位机程序结构的设计、上位机界面的设计,完成变量控制系统的嵌入式开发。开展大田试验对控制系统进行效果验证及应用,以无施肥处理作为对比结果显示叶面肥喷施及常规施肥处理下,前一个处理比第二个处理多增产4.26%。叶面喷施以及缓释肥的处理相对常规处理分别多增产13.49%和7.9%。而在叶面肥喷施以及缓释肥处理下,相对常规增产13.49%和7.9%,比叶面肥以及常规相对常规施肥处理多增产11.5%和5.99%,叶面肥喷施及缓释肥的处理方式可对棉花增产。通过对作业喷施肥量的监测,结果显示精度最高为2.3%,最低为4.6%。与室外滞后修正验证试验(精度最高2.3%,最低为4.1%)相对比,精度基本保持一致。大田实际试验中,液肥喷施变量控制系统表现出较高的控制精度,满足大田液肥喷施的作业要求。

康娟[7](2020)在《叶面施肥对闽楠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闽楠(Phoebe bournei)为樟科(Lauraceae)楠属(Phoebe)常绿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及文化价值。因其适应性好、抗逆性强,而被列入了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是山地造林的优选用材树种,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因此,近几年来闽楠苗木供不应求。目前,叶面肥在水稻、苹果、葡萄、棉花等作物上应用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叶面施肥正逐渐成为现代农业中施肥措施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对于闽楠叶面施肥试验的研究少见。因此,本试验特以2年生闽楠苗为试验材料,通过N、P、K和浓度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N、P、K和浓度4因素3水平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并筛选出闽楠幼苗叶面肥最优的N、P、K及浓度的理论组合,为闽楠叶面肥研发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以期更好更快的培育出健康茁壮、发育良好的优质闽楠种苗。主要研究的结果如下:(1)与清水对照组CK相比,各叶面施肥组的株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鲜重、干重、叶面积、根长、侧根数都有显着的提高。施肥组S3(N1P3K3(浓度)3),即尿素34.783g,磷酸二氢钠15.210g,硫酸钾7.405g,浓度5%是各处理组中整体促进效果最好的处理组。闽楠苗木生长旺盛期在6月和9月,各施肥组的生长趋势与CK一致,表明叶面施肥没有改变其株高生长规律。N对株高的影响最大,K对地径、生物量、叶面积、侧根数的影响最大,P对根长的影响最大。(2)喷施叶面肥显着提高了闽楠的Pn、Gs、Tr、WUE、LUE以及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了Ci。通过拟合得到的闽楠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和CO2-光合响应曲线,Pnmax、AQY、LSP、CE以及CSP都较CK有提高,LCP、CCP有所降低。处理S4的Pn、LUE最大,处理S3的Gs、Tr、叶绿素a+b含量最大,S2具最低Ci和最大WUE。除K对Gs、Tr、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最大外,N对其余光合指标影响最大。(3)叶面肥显着提高了闽楠叶片的酶活性,促进Pro含量的增加,降低了 MDA含量。S1的MDA含量最低,S7的Pro含量最大,S3最有利于提高SOD活性、CAT活性,S1最有利于提高POD活性。N对SOD活性、CAT活性影响最大,P对MDA含量、Pro含量、POD活性影响最大,K对MDA含量和CAT活性无显着影响。(4)相关性分析表明:闽楠苗各生长指标之间、各光合指标之间、各生理指标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而生长、光合、生理指标之间的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度,但不如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显着。(5)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模糊综合分析结果表明,S3(N1P3K3(浓度)3)的综合得分都最高,对闽楠苗期苗木生长促进作用效果最好,为最适宜促进2年生闽楠生长的叶面肥组合。

熊亚南[8](2019)在《微肥配施小分子有机物对烟草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烤烟对微肥的利用率及改善烟叶品质,以云烟87为材料,通过大田喷施试验(CK:喷施清水;T1:喷施微肥;T2:喷施微肥+山梨醇;T3:喷施微肥+葡萄糖酸钠;T4:喷施微肥+甘氨酸)不同处理研究了微肥配施不同小分子有机物对烤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及单独喷施微肥处理相比,微肥配施小分子有机物处理下烟株在不同生育期内株高、茎围、最大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喷施微肥及配施不同小分子有机物处理下,烤烟农艺性状基本呈现出甘氨酸处理>葡萄糖酸钠处理>山梨醇处理>微肥处理>对照的格局,且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趋势愈加明显。配施不同小分子有机物处理之间,对烤烟各项农艺性状提高幅度较大的为配施甘氨酸处理,但也仅是表现在烤烟株高和茎围指标上。从整体上看,配施甘氨酸处理对烤烟农艺性状的提高要略优于山梨醇和葡萄糖酸钠。喷施微肥及配施不同小分子有机物均能不同程度提高烟株干物质量积累,在烤烟生育中后期微肥配施小分子有机物对促进烤烟干物质积累效果更为明显,且以配施甘氨酸处理效果最好。2.微肥配施小分子有机物能有效提高烟叶叶绿素含量,同时叶片的光合作用指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显着高于对照处理,而胞间CO2浓度(Ci)则显着较低(P<0.05)。与对照处理相比,喷施微肥及配施不同小分子有机物能有效提高烤烟中前期叶绿素含量,有利于光合作用进行,而且配施小分子有机物较单独喷施微肥效果更好。进入烤烟生育后期,配施葡萄糖酸钠及甘氨酸处理下叶绿素含量较低,为烟叶成熟落黄打下基础。喷施微肥及配施不同小分子有机物均能提高烤烟叶片Pn、Gs和Tr参数,同时降低Ci。与单独喷施微肥相比,配施不同小分子有机物对烤烟叶片光合性能的改善效果以配施甘氨酸最好,具体表现为甘氨酸>葡萄糖酸钠>山梨醇。3.微肥配施小分子有机物处理有效提高了烤后烟叶叶长、叶宽、单叶重、拉力和填充值等物理特性指标,烟叶含梗率有所降低。配施不同小分子有机物处理下,山梨醇、葡萄糖酸钠和甘氨酸处理较对照处理叶长分别显着提高了 5.85%、7.87%和10.61%、含梗率分别显着降低了 6.91%、5.21%和7.10%、拉力分别显着提高了 18.60%、16.63%和20.57%,甘氨酸处理较对照处理叶宽和单叶重分别显着提高了 9.60%和13.47%,葡萄糖酸钠和甘氨酸处理填充值较对照处理分别显着提高了11.20%和13.69%。喷施微肥及配施不同小分子有机物均能不同程度改善烤后烟叶物理特性,但与单独喷施微肥处理相比,配施小分子有机物尤其以甘氨酸处理效果最好。4.微肥配施小分子有机物处理提高了烟叶还原糖、总糖、钾、糖碱比和钾氯比等常规化学成分指标,而烟碱、总氮和氯含量有不同程度降低,同时Ca、Mg、B、Mo、Fe、Mn和Zn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山梨醇、葡萄糖酸钠和甘氨酸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烤后烟叶还原糖含量分别显着提高了 10.01%、12.46%和14.24%、总糖含量分别显着提高了 17.89%、8.32%和8.69%、钾含量分别显着提高了 7.65%、11.18%和15.29%、总氮含量分别显着降低了 3.25%、6.49%和7.14%,葡萄糖酸钠和甘氨酸处理下烟碱含量较对照处理分别显着降低了 7.69%和11.76%,甘氨酸处理下烟叶钾含量较对照处理显着降低了 9.38%。微肥配施甘氨酸处理下烟叶糖碱比和钾氯比均有显着提高,糖碱比增幅分别达22.97%和14.68%,钾氯比增幅分别达28.52%和18.31%,氮碱比和两糖比虽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差异并不显着。5.微肥配施小分子有机物处理下烤后烟叶美拉德反应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茄酮及新植二烯等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均表现较高。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以微肥配施山梨醇最高,较CK和T1处理分别提高了 23.21%和21.47%;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茄酮和新植二烯含量均以微肥配施甘氨酸处理最高,相比于CK分别提高了 18.51%、39.73%和7.74%,相比于T1处理分别提高了 9.87%、26.68%和5.91%;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含量以微肥配施葡萄糖酸钠处理最高,较CK和T1处理分别提高了 97.54%和46.49%;在中性致香物质总量上,各处理表现为T4>T3>T2>T1>CK,其中微肥配施甘氨酸处理香气总量较CK和T1处理分别提高10.37%和7.40%。微肥与不同小分子有机物配施对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小分子有机物对不同种类香气物质的提升不尽相同,综合来看,以配施甘氨酸处理效果最佳。6.与对照相比,除刺激性外,喷施微肥及配施不同小分子有机物对烤后烟叶感官评吸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长在0.5-1.0分之间。相比于单独喷施微肥处理,配施葡萄糖酸钠和甘氨酸处理对烟叶感官质量提升较大,其中香气质、浓度、杂气、燃烧性和灰分均提高了 0.5分,劲头分别提高了 0.5分和1.0分。整体来看,喷施微肥及配施不同小分子有机物对烤烟感官评吸质量有一定的提高,而且以配施葡萄糖酸钠和甘氨酸处理效果较好。总而言之,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复合喷施微肥及小分子有机物,能够有效提高烤烟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同时促进烟株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改善烟株田间农艺性状表现,为烟株干物质量积累奠定基础;在烤后烟叶品质方面,复合喷施微肥及小分子有机物能够有效改善烟叶物理特性,提高其常规化学成分协调性及微量元素含量,提高感官评吸质量。在不同小分子有机物选择上,以甘氨酸表现最好。因此,在生产上可将喷施微肥同时配施甘氨酸作为新的提高烟叶内在品质的途径。

喻锦秀[9](2019)在《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途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油茶炭疽病是油茶林中最重要的病害,在湖南省油茶种植区普遍发生,是影响茶油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油茶炭疽病病菌能够侵染油茶的花芽、叶芽、果实、枝梢和叶片,引起的落果率平均为20%,可高达40%-50%。目前油茶病害的防治仍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结合清洁茶园、加强抚育等栽培措施来控制,但是此病害具有潜育期长、传播迅速的特点,化学防治很难抓住防治时机,多次防治事倍功半,成为油茶病虫害防治中的难题。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化学源农药的使用逐步得到限制,人们开始寻找更为安全可靠的防治途径。为了实现该病害的安全有效控制,我们从全省各地收集油茶资源,从内生真菌、根际细菌和真菌病毒3个方面寻求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的有效途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油茶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抗性筛选从我省油茶种植区采集的油茶组织上分离到内生真菌81株,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到的内生真菌均属于子囊菌门,主要有半子囊菌纲和核菌纲真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表明,叶部内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是树皮,果皮中内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最低。采用平板对峙法对分离到的内生真菌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拮抗作用进行筛选,未能发现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本节内容发表于Mycobioloy 2018,46(2):2,85-91,SCI收录,IF=1.369)2.油茶炭疽病拮抗细菌的筛选、作用机制和田间应用(1)细菌菌株筛选。从油茶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出23株对油茶炭疽病菌具有较强生防潜力的细菌,其中菌株P-14的生防潜力最强,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可达26.0 mm。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拮抗细菌P-14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离体叶片试验表明接种病原菌之前用发酵原液浸叶片防治效果达100%,5倍稀释液的防效也达96.08%,优于接种后喷施发酵液的处理;温室盆栽试验表明P-14菌株的发酵液对油茶炭疽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5倍发酵液喷施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为77.8%。(2)拮抗菌株P-14的抑菌物质和抑菌机理研究。利用酸沉淀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P-14发酵液中的拮抗物质进行分离研究,分析其中成分C15 bacillomycin D对抑制油茶炭疽病菌起重要作用;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解淀粉芽孢杆菌P-14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和抑菌活性测定,共分离到35种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测定表明P-14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油茶炭疽病菌具有拮抗作用。将P-14活性物质处理后的菌丝体和正常菌丝体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下进行形态变化观察,发现这些抑菌物质可以溶解油茶炭疽病菌的细胞壁、抑制孢子的萌发。(本节内容发表于《林业科学研究》2019,32(1):118-124,IF=1.236)(3)拮抗菌株P-14的发酵条件优化及田间防控技术。菌株P-14最适发酵培养基成分为酵母提取粉0.5%、葡萄糖3.0%、硫酸镁0.1%、氯化钠0.3%;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在250 m L三角瓶装液90 m L、种子液接种量体积比例为6%,发酵液初始pH值6.0~6.5,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48 h、摇床转速130 r·min-1。在常德桃源和鼎城开展了以生物防治措施为主的油茶炭疽病综合防治。在成熟油茶林中采用叶面喷施拮抗细菌P-14并结合林地清理的抚育措施可以显着地提高老油茶林中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单次喷施防治效果达到66.15%,在4月和6月进行两次喷施,防治效果达到70.52%。在油茶中幼林中,采用喷施P-14拮抗细菌和叶面肥,并进行根部施肥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效果为79.47%,同时促进了油茶植株的生长量,提高油茶果实产量,单株平均采果量为5.13kg,是对照林组分平均产果量的2.5倍,平均株高2.01m,是对照组分平均株高的1.37倍,平均冠幅2.32m,是对照冠幅的1.34倍。3.油茶炭疽病菌真菌病毒的筛选及鉴定对24株油茶炭疽病菌菌株进行真菌病毒筛选,只在YZ-2和YD4-2菌株中分离到真菌病毒条带,其中菌株YD4-2中分离到大小分别为1770bp和1615bp的2条病毒条带,它们构成一个病毒的基因组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artitivirus 1(CgPV1),经序列分析CgPV1鉴定为双分病毒科Partitiviridae的新病毒,这是首次从油茶炭疽病菌株中分离到真菌病毒。

胡清宏[10](2019)在《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连作设施小白菜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设施蔬菜生产中过量化肥施用造成一系列土壤问题: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等。减少化肥投入,寻找可替代或减少化肥用量的措施,成为当下可持续农业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单项试验选取连作5年以上蔬菜大棚,设置7个处理,其中2个对照:不施肥和常规施肥,5种替代化肥的措施:蔬菜专用肥、高温闷棚、叶面肥、增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进行小白菜大田试验,从四个方面(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小白菜产量和品质)进行评价;集成试验设置7个处理:空白(CK)、常规施肥(CF)、高温闷棚+叶面肥(H+L)、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H+M)、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叶面肥(H+M+L)、高温闷棚+生物有机肥(H+B),高温闷棚+生物有机肥+叶面肥(H+B+L),从小白菜产量和品质方面进行评价,为设施小白菜栽培筛选出切实可行的化肥减施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硝酸盐含量、Vc、可溶性糖和蛋白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温闷棚显着提高了小白菜的产量,降低了小白菜硝酸盐含量;叶面肥显着提高了小白菜Vc含量;增施有机肥提高了小白菜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生物有机肥可以降低小白菜硝酸盐含量、提高了小白菜Vc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2、为研究不同的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对设施土壤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pH、EC和土壤水溶性盐离子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累积严重,占水溶性盐离子的主要部分,是次生盐渍化的最主要的离子;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偏高,土壤养分累积明显;土壤EC值远远超过蔬菜生长的临界值;而常规施肥方式显着降低了土壤pH。应用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高温闷棚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以及土壤E C值和各水溶性盐离子的含量。生物有机肥可以显着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增施有机肥显着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增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3、本研究对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以及小白菜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用化肥降低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高温闷棚处理脲酶活性最低,除高温闷棚外,叶面肥和常规施肥较不施肥脲酶活性降低最为明显。常规施肥和叶面肥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最低,增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降低施用化肥对这三种酶活性的影响;施磷肥提高了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其中常规施肥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对于小白菜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很大。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和不施肥处理有利于较低分类水平的菌门生长:Gemmatimonadetes、Acidobacteria、Planctomycetes、Chloroflexi、Deinococcus-thermus、Firmicutes。而常规施肥有利于Proteobacteria的生长。生物有机肥有利于Bacteriodetes生长;高温闷棚、常规施肥和生物有机肥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其他处理显着;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相比于蔬菜专用肥处理,细菌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增加。4、对几种化肥减施措施进行集成试验表明,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叶面肥处理显着提高了小白菜产量,高温闷棚+叶面肥、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和高温闷棚+生物有机肥三种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着;所有集成处理较常规施肥降低了小白菜硝酸盐含量,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叶面肥处理降低最为明显。高温闷棚+叶面肥、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叶面肥、高温闷棚+生物有机肥+叶面肥处理显着提高了小白菜可溶性糖,其中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叶面肥处理小白菜Vc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所有指标,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叶面肥集成措施效果最佳。

二、叶面肥喷施棉花应用效应试验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叶面肥喷施棉花应用效应试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生长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棉花技术研究现状
        1.2.2 化学调控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1.2.3 化学调控对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1.2.4 化学调控对棉花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2.5 化学调控对棉花保护性酶的影响
        1.2.6 化学调控对棉花根系的影响
        1.2.7 化学调控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3 观测项目与方法
        2.3.1 观测项目与方法
        2.3.2 数据处理方式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对无膜棉株高的影响
        3.1.2 对无膜棉茎粗的影响
        3.1.3 对无膜棉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4 对无膜棉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
        3.1.5 对无膜棉单株干物质的影响
    3.2 不同化学调控摸式对无膜棉根系分布的影响
        3.2.1 对无膜棉根系体积的影响
        3.2.2 对无膜棉根系表面积的影响
        3.2.3 对无膜棉根长密度的影响
        3.2.4 对无膜棉根干重密度的影响
    3.3 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生理指标的影响
        3.3.1 对无膜棉单叶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3.3.2 对无膜棉光合特性的影响
        3.3.3 对无膜棉叶片SPAD值的影响
        3.3.4 对无膜棉群体光合速率(CAP)的影响
    3.4 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功能叶保护性酶的影响
        3.4.1 对无膜棉功能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3.4.2 对无膜棉功能叶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3.4.3 对无膜棉功能叶丙二醛(MDA)的影响
        3.4.4 对无膜棉功能叶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
    3.5 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结铃特性的影响
        3.5.1 对无膜棉“三桃”的影响
        3.5.2 对无膜棉棉铃脱落率的影响
        3.5.3 对无膜棉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3.6 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产量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农艺形状的影响
    4.2 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根系生长的影响
    4.3 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光合特征的影响
    4.4 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保护性酶的影响
    4.5 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结铃特性的影响
    4.6 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产量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5.1 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生长发育的影响
    5.2 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根系的影响
    5.3 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5.4 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保护酶的影响
    5.5 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结铃特性的影响
    5.6 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微咸水微肥灌施及配套措施对枸杞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的影响
        1.2.2 水肥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1.2.3 水肥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4 集成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基本概况
        2.1.2 研究区气象
        2.1.3 研究区土壤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2.3.1 土壤水盐的测定
        2.3.2 枸杞生长指标的测定
        2.3.3 枸杞产量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微咸水微肥灌施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3.1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2 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3.3 对土壤p H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4 微咸水与微肥灌施对枸杞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1 对枸杞株高的影响
        4.1.1 全生育期对枸杞株高生长量的影响
        4.1.2 全生育期对枸杞株高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
    4.2 对枸杞地径的影响
        4.2.1 全生育期对枸杞地径生长量的影响
        4.2.2 全生育期对枸杞地径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
    4.3 对枸杞新枝的影响
        4.3.1 全生育期对枸杞新枝生长量的影响
        4.3.2 全生育期对枸杞新枝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
    4.4 对枸杞冠幅的影响
        4.4.1 全生育期对枸杞冠幅生长量的影响
        4.4.2 全生育期对枸杞冠幅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
    4.5 对枸杞生育期产量变化的影响
    4.6 对枸杞果实果形指数的影响
    4.7 对枸杞果实百粒重的影响
    4.8 小结与讨论
5 枸杞种植条件下微咸水-微肥优化灌施集成技术模式构建
    5.1 集成技术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5.2 集成技术模式构建的边界因素
    5.3 集成技术模式的核心技术及配套技术
        5.3.1 技术模式概述
        5.3.2 核心技术
        5.3.3 配套技术
    5.4 集成技术模式的建立
6 集成技术模式的应用及评价
    6.1 集成技术模式的应用效果
        6.1.1 集成模式对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
        6.1.2 集成模式对不同土层土壤电导率变化的影响
        6.1.3 集成模式对枸杞生长变化的影响
        6.1.4 集成模式对枸杞产量变化的影响
    6.2 集成技术模式评价
        6.2.1 集成技术模式的社会效益评价
        6.2.2 集成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评价
        6.2.3 集成技术模式的环境效益评价
    6.3 小结与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化控叶面肥对党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党参概述
        1.1.1 党参的资源分布及现状
        1.1.2 党参的生长特性
        1.1.3 党参的有效成分
    1.2 叶面肥的概念及其种类特点
        1.2.1 叶面肥的种类
        1.2.2 叶面肥的特点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药用植物栽培中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生长促进剂
        1.3.2 植物生长延缓剂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药用植物种植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叶面肥对党参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成药期党参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2.1.4 党参种子产量的测定
        2.1.5 叶片生理指标测定
        2.1.6 党参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2.1.7 光合参数测定
        2.1.8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叶面肥对党参地上部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2.2.2 不同叶面肥对党参叶片形态的影响
        2.2.3 不同叶面肥对党参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2.4 不同叶面肥对党参种子产量构成的影响
        2.2.5 不同叶面对党参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6 空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
        2.2.7 喷施不同叶面肥对党参净光合速率和生理生态因子日变化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化控叶面肥可抑制党参地上部营养生长
        2.3.2 喷施化控叶面肥可有效抑制党参有性繁殖力
        2.3.3 喷施化控叶面肥可有效改善党参叶片生理和光合特性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叶面肥对党参产量、质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种苗移栽试验
        3.1.3 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3.1.4 药典指标的测定
        3.1.5 党参炔苷测定
        3.1.6 生长调节剂残留测定
        3.1.7 试验用试剂与仪器
        3.1.8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处理对党参药材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对党参药材产量的影响
        3.2.3 不同叶面肥对党参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3.2.4 宕昌党参综合因子分析
        3.2.5 不同叶面肥对党参品质的影响
        3.2.6 不同叶面肥对党参炔苷含量的影响
        3.2.7 三种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检测
    3.3 讨论
        3.3.1 化控叶面肥促进根部生长、提高产量
        3.3.2 喷施叶面肥导致党参药材质量降低
        3.3.3 喷施叶面肥党参中有生长调节剂残留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种类不同施用量叶面肥对党参产量质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4.1.4 药典指标测定
        4.1.5 党参炔苷测定
        4.1.6 生长调节剂残留测定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对党参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2 不同处理对党参产量的影响
        4.2.3 不同处理党参药材性状与药材产量的综合因子分析
        4.2.4 不同处理对党参水分和浸出物的影响
        4.2.5 不同处理对党参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的影响
        4.2.6 不同处理对党参炔苷含量的影响
        4.2.7 各处理党参中3 种生长调节剂残留检测
    4.3 讨论
        4.3.1 不同种类不同施用量促进党参根部生长、增加产量
        4.3.2 不同种类不同施用量化控叶面肥可降低党参药材质量
        4.3.3 生长调节剂残留情况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4)中微量元素对花椒生长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花椒概述
        1.1.1 花椒的分布与用途
        1.1.2 花椒施肥现状
        1.1.3 花椒营养元素研究
    1.2 叶面施肥技术概述
        1.2.1 中微量元素
        1.2.2 Mo肥的作用
        1.2.3 Mn肥的作用
        1.2.4 Mg肥的作用
        1.2.5 B肥的作用
        1.2.6 配方施肥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苗
        2.1.2 试验地及试验用土
        2.1.3 试验肥料
        2.1.4 试验器材
    2.2 试验方法
    2.3 指标测定
        2.3.1 生长指标测量
        2.3.2 生理指标测定
        2.3.2.1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3.2.2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3.2.3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2.3.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中微量元素对大红袍花椒生长特性的影响
        3.1.1 对大红袍花椒苗高的影响
        3.1.2 对大红袍花椒基径的影响
        3.1.3 对大红袍花椒复叶的影响
        3.1.3.1 对大红袍花椒复叶长度的影响
        3.1.3.2 对大红袍花椒复叶数量的影响
        3.1.4 对大红袍花椒小叶的影响
        3.1.4.1 对大红袍花椒顶叶的影响
        3.1.4.2 对大红袍花椒其他小叶的影响
        3.1.5 对大红袍花椒刺的影响
    3.2 中微量元素对大红袍花椒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3.2.1 对大红袍花椒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2.2 对大红袍花椒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3 对大红袍花椒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3.2.4 大红袍花椒叶片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Mo肥对大红袍花椒苗的影响
        4.2.2 Mn肥对大红袍花椒苗的影响
        4.2.3 Mg肥对大红袍花椒苗的影响
        4.2.4 B肥对大红袍花椒苗的影响
        4.2.5 复合叶面肥对大红袍花椒苗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种植方式与施肥对叶用桔梗生长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桔梗研究进展
        1.2.2 栽培措施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种植密度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2.2 耕作方式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2.3 不同肥料处理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2.4 叶面肥喷施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2.5 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2.2.6 数据分析
    2.3 试验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密度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1.1 种植密度对叶用桔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1.2 种植密度对叶用桔梗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3.1.3 种植密度对叶用桔梗产量的影响
        3.1.4 种植密度对叶用桔梗品质的影响
    3.2 耕作方式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2.1 耕作方式对叶用桔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2.2 耕作方式对叶用桔梗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3.2.3 耕作方式对叶用桔梗产量的影响
        3.2.4 耕作方式对叶用桔梗品质的影响
    3.3 不同肥料处理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3.1 不同肥料处理对叶用桔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肥料处理对叶用桔梗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3.3.3 不同肥料处理对叶用桔梗产量的影响
        3.3.4 不同肥料处理对叶用桔梗品质的影响
    3.4 腐植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4.1 腐植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4.2 腐植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3.4.3 腐植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产量的影响
        3.4.4 腐植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品质的影响
    3.5 氨基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5.1 氨基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5.2 氨基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3.5.3 氨基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产量的影响
        3.5.4 氨基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栽培措施及其他环境因子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2 耕作方式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3 肥料互作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5.1 叶用桔梗在 20cm×8cm、20cm×10cm 密度下生长、产量及品质较好
    5.2 15cm 垄作和 20cm 畦作有利于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提升
    5.3 50kg/667m~2酵素有机肥+50kg/667m~2生物炭基肥+20kg/667m~2微生物菌肥互作显着提升叶用桔梗产量、品质
    5.4 腐植酸叶面肥 900 倍液喷施两次和 1000 倍液喷施三次可以显着促进叶用桔梗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5.5 氨基酸叶面肥 900 倍液喷施三次可以显着促进叶用桔梗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液肥喷施变量控制系统研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变量施肥技术的研究进展
        1.2.2 变量控制算法的研究进展
        1.2.3 变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地点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2.1 开发板硬件系统iTOP-4412 开发板平台
        2.2.2 GPS模块
    2.3 检测及控制装置
        2.3.1 实时流量检测装置
        2.3.2 压力/液位检测装置
        2.3.3 GPS监测装置
        2.3.4 流量调节装置
    2.4 试验设计
        2.4.1控制算法仿真实验
        2.4.2 室内指标测试试验
        2.4.3 滞后效果测试
        2.4.4 大田作业效果验证
第三章 基于神经网络PID的变量控制算法的研究
    3.1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3.1.1 传递函数的建立
        3.1.2 电动比例调节阀数学模型建立
    3.2 流量控制系统的仿真
        3.2.1 流量控制系统PID控制
        3.2.2 流量控制系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3.2.3 流量控制系统BP神经网络PID控制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仿真试验结果及分析
        3.3.2 室内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量控制系统滞后修正方法建立研究
    4.1 影响变量滞后的因素
        4.1.1 装置搭载位置
        4.1.2 实时流量
        4.1.3 载具前进速度
    4.2 滞后模型的建立
    4.3 滞后修正方法
    4.4 滞后修正效果验证试验
        4.3.1 试验结果
        4.3.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液肥变量喷施控制系统研发与应用
    5.1 液肥喷施变量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5.1.1 变量喷肥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5.1.2 系统组成总体方案
        5.1.3 流量控制方案
    5.2 液肥喷肥变量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2.1 开发环境搭建
        5.2.2 设计思路
        5.2.3 变量控制系统下位机程序结构
        5.2.4 上位机软件设计
    5.3 系统应用及效果验证
    5.4 主要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叶面施肥对闽楠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闽楠概述
    1.2 叶面施肥概况
        1.2.1 叶面肥简介
        1.2.2 叶面肥喷施的原则
        1.2.3 氮、磷、钾肥对植物的影响
    1.3 闽楠叶面肥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1 课题来源
        1.4.2 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种苗
        2.2.2 试验叶面肥
        2.2.3 试验试剂
        2.2.4 试验仪器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2.4.1 生长特性指标的测定
        2.4.2 光合特性指标的测定
        2.4.3 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2.5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生长特性的影响
        3.1.1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株高的影响
        3.1.2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地径的影响
        3.1.3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生物量的影响
        3.1.4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叶面积的影响
        3.1.5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3.2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环境因子日变化
        3.2.2 光合参数日变化特征
        3.2.3 光合-光响应曲线
        3.2.4 CO_2-光合响应曲线
        3.2.5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生理特性的影响
        3.3.1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3.2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3.3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4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3.5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4 叶面施肥处理下对闽楠各指标间的综合分析
        3.4.1 叶面施肥处理下闽楠生长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3.4.2 叶面施肥处理下闽楠生长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4.3 叶面施肥处理下闽楠质量影响隶属函数模糊综合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叶面施肥对闽楠生长特性的影响
        4.2.2 叶面施肥对闽楠光合特性的影响
        4.2.3 叶面施肥对闽楠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微肥配施小分子有机物对烟草生长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
    1.2 植物叶片养分吸收机制
    1.3 不同叶面肥的效果研究
        1.3.1 硫(S)元素叶面肥
        1.3.2 镁(Mg)元素叶面肥
        1.3.3 锌(Zn)元素叶面肥
        1.3.4 硼(B)元素叶面肥
        1.3.5 钼(Mo)元素叶面肥
        1.3.6 锰(Mn)元素叶面肥
        1.3.7 铜(Cu)元素叶面肥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1 烤烟生长指标测定
        3.3.2 烤烟光合指标测定
        3.3.3 烤后烟叶品质指标测定
    3.4 数据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4.1.1 对烤烟株高的影响
        4.1.2 对烤烟茎围的影响
        4.1.3 对烤烟节距的影响
        4.1.4 对烤烟叶面积的影响
    4.2 不同处理对烤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2.1 对烤烟根系干物质量的影响
        4.2.2 对烤烟茎干物质量的影响
        4.2.3 对烤烟叶片干物质量的影响
    4.3 不同处理对烤烟光合作用的影响
        4.3.1 对烤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2 对烤烟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4.5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化学品质的影响
        4.5.1 对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4.5.2 对烤后烟叶矿质元素的影响
    4.6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香气品质的影响
        4.6.1 对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影响
        4.6.2 对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影响
        4.6.3 对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影响
        4.6.4 对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的影响
        4.6.5 对新植二烯和香气总量的影响
    4.7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感官品质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关于不同处理对烤烟生长的影响
    5.2 关于不同处理对烤烟光合作用的影响
    5.3 关于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物理及化学品质的影响
    5.4 关于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香气及感官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途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茶的经济价值与种植现状
    1.2 油茶主要病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1.2.1 油茶炭疽病
        1.2.2 油茶软腐病
    1.3 拮抗微生物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1.3.1 拮抗微生物的作用机理
        1.3.2 拮抗微生物种类及应用
    1.4 芽孢杆菌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1.4.1 芽孢杆菌的生防机理
        1.4.2 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1.5 真菌病毒及其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1.5.1 真菌病毒的弱毒现象
        1.5.2 导致弱毒现象的真菌病毒种类
        1.5.3 真菌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潜力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油茶炭疽病病原鉴定及油茶品种对炭疽病抗性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样品采集
        2.1.5 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1.6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2.1.7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2.1.8 油茶自然抗病性调查
        2.1.9 油茶品种对油茶炭疽病的抗性测定
        2.1.10 油茶果实感病等级划分及经济指标的测定
        2.1.11 种子含油率的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菌的分离及回接试验
        2.2.2 病原菌的鉴定及形态特征
        2.2.3 不同油茶品种对油茶炭疽病的抗性比较
        2.2.4 油茶果实感病对其经济指标的影响
        2.2.5 病害等级与油茶果实出油率的影响
    2.3 小结和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第三章 油茶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对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性能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油茶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的研究
        3.2.2 抽样策略的研究
        3.2.3 油茶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布
        3.2.4 油茶内生真菌抗性筛选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土样
        4.1.2 病原真菌
        4.1.3 植物材料
        4.1.4 培养基成分与配制
        4.1.5 主要试剂及配制
        4.1.6 主要仪器
        4.1.7 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4.1.8 拮抗细菌功能性物质定性检测
        4.1.9 拮抗细菌形态学观察
        4.1.10 拮抗细菌生理生化测定
        4.1.11 拮抗细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4.1.12 拮抗细菌的离体叶片防效试验
        4.1.13 拮抗细菌的盆栽防效试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拮抗细菌的分离与筛选
        4.2.2 P-14菌株抑菌谱的测定
        4.2.3 P-14菌株功能性物质定性检测
        4.2.4 菌株P-14的形态学特征
        4.2.5 菌株P-14的生理生化鉴定
        4.2.6 菌株P-14的16S r RNA序列分析
        4.2.7 离体叶片防效
        4.2.8 盆栽试验防效
    4.3 小结和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第五章 拮抗细菌P-14的拮抗物质分析和拮抗机理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菌液制备
        5.1.3 脂肽类抗生素的测定
        5.1.4 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的测定
        5.1.5 P-14抑菌物质对油茶炭疽病菌的作用机理研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拮抗菌P-14脂肽类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5.2.2 拮抗菌P-14与脂肽类拮抗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的检测
        5.2.3 解淀粉芽孢杆菌挥发性抑菌物质的鉴定
        5.2.4 P-14抑菌物质对油茶炭疽病菌的作用机理研究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小结
        5.3.2 讨论
第六章 拮抗细菌P-14的发酵条件和对油茶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1.3 试验菌株
        6.1.4 培养基
        6.1.5 试验林地概况
        6.1.6 发酵培养基成分优化
        6.1.7 发酵条件优化
        6.1.8 菌体生物量和抑菌活性测定
        6.1.9 田间应用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培养基成分对菌株P-14发酵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6.2.2 菌株P-14培养条件的优化
        6.2.3 P-14菌株发酵液田间试验效果
    6.3 小结与讨论
        6.3.1 小结
        6.3.2 讨论
第七章 油茶炭疽病菌真菌病毒筛选及序列分析鉴定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菌株
        7.1.2 主要试剂
        7.1.3 仪器
        7.1.4 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7.1.5 菌株的培养与菌丝收集
        7.1.6 病毒基因组dsRNA的小量提取和纯化
        7.1.7 病毒基因组dsRNA的全序列测定
        7.1.8 病毒序列拼接与分析
    7.2 结论和分析
        7.2.1 炭疽菌内dsRNA筛选
        7.2.2 YD4-2 菌株中ds RNA的 c DNA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7.3 .小结和讨论
        7.3.1 小结
        7.3.2 讨论
第八章 全文总结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连作设施小白菜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设施农业的发展
    2 我国设施蔬菜施肥现状
    3 过量施肥的危害
        3.1 土壤次生盐渍化
        3.2 土壤酸化
    4 化肥减施措施的研究
        4.1 高温闷棚处理
        4.2 增施有机肥
        4.3 施用生物有机肥
        4.4 配施叶面肥
    5 本文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5.1 研究目的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小白菜产量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土壤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土壤样品采集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小白菜长势和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小白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小白菜Vc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小白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2.2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2.3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2.4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2.5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2.6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pH值的影响
        2.7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EC值的影响
        2.8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盐分组成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酶活及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2.2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2.3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2.5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根际土壤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2.6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根际土壤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
        2.7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分类组成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化肥减施措施集成对小白菜产量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肥减施措施的集成对小白菜产量的影响
        2.2 化肥减施措施的集成对小白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2.3 化肥减施措施的集成对小白菜Vc含量的影响
        2.4 化肥减施措施的集成对小白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叶面肥喷施棉花应用效应试验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化学调控方式对无膜棉生长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 高振. 塔里木大学, 2021
  • [2]微咸水微肥灌施及配套措施对枸杞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D]. 吕欣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化控叶面肥对党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D]. 焦旭升.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4]中微量元素对花椒生长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D]. 纪道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种植方式与施肥对叶用桔梗生长及品质的影响[D]. 李松儒.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6]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液肥喷施变量控制系统研发与应用[D]. 洪延宏.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叶面施肥对闽楠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D]. 康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8]微肥配施小分子有机物对烟草生长及品质的影响[D]. 熊亚南.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9]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途径探讨[D]. 喻锦秀.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10]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连作设施小白菜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D]. 胡清宏.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棉花叶面喷施效果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