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人民大会堂工程

周恩来与人民大会堂工程

一、周恩来与人民大会堂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余玮[1](2020)在《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红色地标》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十大建筑"之首,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共商国是、国家举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因其规模庞大、技术繁杂、文化艺术水准高、建造周期极短,建造人民大会堂在当时被视为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的诞生过程,凝聚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余玮[2](2020)在《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红色地标》文中研究指明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大建筑"之首的人民大会堂无疑是新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曲华丽乐章。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十大建筑"之首,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共商国是、国家举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因规模宏大、技术繁杂、文化艺术水准高、建造周期极短,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在当时被视为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的诞生过程,

余玮[3](2020)在《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红色地标》文中指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十大建筑"之首,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共商国是、国家举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因其规模庞大、建造技术繁杂、文化艺术水准高,在极短的工期建造人民大会堂在当时被视为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民大会堂的诞生过程,凝聚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气……领袖的夙愿与大国工匠的智慧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十大建筑"之首的人民大会堂无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史上的一曲华丽乐章。这个党、

余玮[4](2020)在《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红色地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十大建筑”之首,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共商国是、国家举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因其规模庞大、技术繁杂、文化艺术水准高、建造周期极短,建造人民大会堂在当时被视为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的诞生过程,凝聚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余玮[5](2020)在《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的红色地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新中国10周年"十大建筑"之首,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共商国是、国家举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因其规模庞大、技术繁杂、文化艺术水准高、建造周期极短,建造人民大会堂在当时被视为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的诞生过程,凝聚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气人民大会堂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坐西朝东。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大建筑"之首的人民大会堂无疑是新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曲华丽乐章。

郭秋惠[6](2019)在《象征性与民族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的设计思想与案例分析》文中指出论文以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设计展"为基础,以象征性与民族化为切入点,论述1949年至1966年间国家形象的经典设计。展览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从设计的角度,以案例的方式,多元呈现许多珍贵的档案文献、设计图纸、历史照片、产品实物、产品谱系和案例研究图示,并系统梳理、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的设计历程与设计思想,突出历史性、文献性、系统性、学术性和体验性。

张宏喜[7](2019)在《是奇迹,更是典范——纪念人民大会堂落成60周年》文中认为1958年的夏天,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决定,要大规模庆祝国庆十周年,建设一批国庆工程,目的是"检验社会主义中国已经达到的生产力水平"。从1958年开工到竣工,仅仅10个月间,北京冒出了十座标志性建筑,其中人民大会堂居首。这十大建筑,总建筑面积达到了64万平方米,到今天仍是北京的重要地标。《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赞它们是"大跃进的产儿"。本文作者曾在外交部工作近四十年,多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见证共和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对人民大会堂有深厚的情感。在纪念人民大会堂落成60周年之际,让我们透过大使的视角一起回顾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历史。

赵传军[8](2018)在《“大跃进的产儿”: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与建造研究》文中提出1958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配合首都改造建设,中共中央决定在北京兴建人民大会堂等国庆工程。在设计阶段,全国建筑师齐聚北京,打破常规,进行协作式创作竞赛。围绕人民大会堂的建筑方案、建筑风格,专家们争论不休。为了保证工期,周恩来提出“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的方针,以往受到批判的“古”、“西”设计理论和设计风格终得采用。在材料供应上,人民大会堂凭借“元帅工程”的身份,获得物资专案的特权。但有些地方并不积极,甚至“中央不派不理”。国庆工程办公室向有关省份派遣工作组,协调各方加工订货;由国家计委出面,协调各地的材料供应。然而,在物资得到保障的同时,干部与施工工人把重心放在工程进度和质量方面,浪费、挪用款料等现象不可避免地滋生开来。为此,工程方一方面健全物资、财务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发动群众开展鸣放,加强物资清理、回收。在施工过程中,最初存在人员少、效率不高、重视进度忽略质量等问题。工程方调整组织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片负责的制度,完善组织管理。同时,借鉴当时群众运动的做法,发动群众力量,开展鸣放、技术革新和施工竞赛;革命年代的军事作战思想也被应用到建筑中来,“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击”,大兵团作战;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树立典型,吸收先进分子入党。这些措施最大程度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保证了人民大会堂按时按质完工。

彭继超[9](2018)在《周恩来与两弹一星》文中研究表明这是伟大的历史瞬间,这是铭刻在几代中国人脑海中的光辉记忆——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5日,周恩来总理在三国四方会议上宣布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从毛主席、党中央做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到中央专委成立,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导弹核武器、氢弹试验成功,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上天

早耕[10](2017)在《建筑人民大会堂的故事》文中提出一人民大会堂曾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开国领袖处理国事、接待外宾的地方,至今还是全国人民商讨国家大事的政治殿堂,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政治、外交活动的场所。然而破土动工于1958年的人民大会堂的一些故事,至今却还鲜为人知。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为庆祝共和国十周年盛典,在北京建一

二、周恩来与人民大会堂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恩来与人民大会堂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红色地标(论文提纲范文)

领袖的夙愿与大国工匠的智慧
“人民”二字实至名归
人民当家作主的红色殿堂

(2)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红色地标(论文提纲范文)

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与大国工匠的智慧
毛泽东为建筑物命名
人民当家作主的红色殿堂

(3)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红色地标(论文提纲范文)

领袖的夙愿与大国工匠的智慧
“人民”二字实至名归
人民当家作主的红色殿堂

(4)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红色地标(论文提纲范文)

领袖的夙愿与大国工匠的智慧
“人民”二字实至名归
人民当家作主的红色殿堂

(5)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的红色地标(论文提纲范文)

毛周的夙愿与大国工匠的智慧
“人民”二字实至名归
人民当家作主的红色殿堂

(6)象征性与民族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的设计思想与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设计视角与案例方式
二、国家形象:集体设计,时代新风
    1. 国旗设计的象征性
    2. 国徽的设计与制作:共同设计,集体完成
    3. 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三、民族工业:布局产业,自力更生
    1. 交通工具产品的不同定位
    2. 电子与信息产品的初创与探索
    3. 轻工业产品的民生面向

(7)是奇迹,更是典范——纪念人民大会堂落成6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特殊年代的伟大奇迹
奇迹是如何实现的
人民大会堂永葆青春

(8)“大跃进的产儿”: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与建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史料说明
    四、相关概念说明
    五、研究思路、方法
    六、重难点、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民大会堂的设计
    一、决策与动员
    二、协作式设计方案
    三、设计风格上的突破
第二章 举全国之力保障物资供应
    一、物资专供,统一调度
    二、不惜代价,保障物资质量
    三、物资虚报冒领与挪用浪费
第三章 群众运动式施工
    一、施工初期的问题与组织管理
    二、鸣放、技术革新与竞赛运动
    三、军事思想精髓的“移植”
    四、思想政治工作助力施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周恩来与两弹一星(论文提纲范文)

3 月14日, 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 请钱学森谈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设想和规划。会议决定组建导弹航空科学研究方面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 (简称航委) 。4月13日, 经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批准, 国务院决定正式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 由聂荣臻副总理任主任, 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安东任秘书长, 委员有王士光、王诤、安东、刘亚楼、李强、钱学森、钱志道。
5 天之后, 在政协二届二次全体会议上, 周恩来号召:“向现代科学技术大进军!”他要求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门, 尽快制定出1 9 5 6 年到1 967年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提出:“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末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能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制定12年科学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5 月26日, 周恩来和李富春、聂荣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等, 在中南海怀仁堂宴请了与会的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周总理和聂荣臻等一桌一桌地向到会人员敬酒。6月14日, 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陈云、邓小平、林伯渠、吴玉章、郭沫若等, 在中南海接见参加规划工作的科学家、科技人员, 同大家合影留念。
7 月18日, 消息传到北戴河。毛泽东对前来汇报的李富春说:“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 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 极好!如果给了, 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7 月21日, 中方复照苏方, 希望苏联政府重新考虑并且改变召回苏联专家的决定, 表示愿意挽留在华工作尚未期满的全部苏联专家, 继续按原定聘期在中国工作。但是, 苏方以毫无商量余地的态度, 在一个月的短时期内, 撤走了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1 2 个协定和两国科学院签订的1个协定书以及300多个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书, 废除了200多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
7 月6日, 在北京核工程设计院工作的8名专家在合同尚未到期的情况下奉命提前回国;
7 月8日, 正在兰州浓缩铀厂现场负责安装工作的5名专家也突然撤离;
9 月4日, 张爱萍、刘西尧领命到北京向中央专委和周总理汇报试验准备工作和预演情况, 请示正式试验时间。
周恩来说:“如果要在今年进行试验, 需要在9 月25日以前定下来。我再搜集一些材料, 研究一下, 报请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去决定。不管今、明、后年进行试验, 你们准备工作仍要积极进行。”
9 月22日, 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召开了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真、贺龙、李先念和聂荣臻出席的中央常委扩大会议, 最后决定了有关我国首次原子弹试验的各项原则问题。
9 月23日, 周恩来在西花厅召集贺龙、陈毅、张爱萍、刘杰等开了一次极为机密的专委小会, 传达了他与毛泽东、刘少奇研究的决定, 并对首次核试验的有关工作做了周密的部署;由刘杰负责组织关键技术资料、仪器设备的安全转移;由陈毅组织外交部做好对国外工作的准备;张爱萍、刘西尧赴试验现场组织指挥。刘杰在北京主持由二机部、国防科委组成的联合办公室, 负责北京与试验场的联络。
9 月下旬至10月初, 原子弹零部件从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分批运到罗布泊试验场区, 然后在离铁塔约150米的地下室里, 顺利完成了原子弹的装配, 试验进入最后的待命阶段。
1 0 月9日, 试验委员会根据气象预报, 拟定试验时间在15至20日之间, 张爱萍随即派试委会办公室主任李旭阁乘专机赴京向周总理报告;报告1 0月1 0日23时1 0分送达总理办公室。
1 0 月11日, 毛泽东、周恩来批准了张爱萍、刘西尧的报告。
第二天, 气象部门预报1 6 日左右有出现好天气的可能, 试验委员会便把试验的日期瞄准在15日、1 6 日, 并按15日准备。
1 2 日, 张震寰率机关工作人员先后到这两个基地检查准备工作, 具体落实了试验方案、计划及安全防护措施。
1 5 日, 总政治部批准成立“两弹”结合试验党委, 张震寰任第一副书记, 栗在山、张蕴钰任副书记。

四、周恩来与人民大会堂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红色地标[J]. 余玮. 人民周刊, 2020(18)
  • [2]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红色地标[J]. 余玮. 老年人, 2020(10)
  • [3]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红色地标[J]. 余玮. 山东人大工作, 2020(07)
  • [4]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红色地标[N]. 余玮. 人民政协报, 2020
  • [5]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的红色地标[J]. 余玮. 中华儿女, 2020(10)
  • [6]象征性与民族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的设计思想与案例分析[J]. 郭秋惠. 装饰, 2019(09)
  • [7]是奇迹,更是典范——纪念人民大会堂落成60周年[J]. 张宏喜. 炎黄春秋, 2019(03)
  • [8]“大跃进的产儿”: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与建造研究[D]. 赵传军.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9]周恩来与两弹一星[J]. 彭继超. 神剑, 2018(02)
  • [10]建筑人民大会堂的故事[J]. 早耕. 中华魂, 2017(12)

标签:;  ;  

周恩来与人民大会堂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