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振华公司军转民转型概况及发展思路

“十五”期间振华公司军转民转型概况及发展思路

一、振华公司军转民概况及“十五”发展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丹[1](2020)在《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文中认为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所在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边区成为中共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边区地处黄河西岸,扼守日军进攻大西北的要道,其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使之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军事目标。为抗击日军,消灭土匪,取得反磨擦斗争胜利,边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加强军事建设,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加强边区防卫力量,确保边区安宁,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举措。为加强边区军事建设,中共首先建立了边区武装力量,为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军事力量。八路军主力部队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后,边区防守力量薄弱,为加强边区防卫力量,中革军委、中共中央决定组建边区驻军留守部队,成立留守兵团,编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统一指挥边区八路军留守部队,保安部队和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组织(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形成了八路军正规部队、保安部队和民众抗日武装(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格局。边区武装力量和组建和政变,为保卫中共中央和确保边区安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武装力量。为解决八路军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缺乏的问题,中共建立了抗大及有关军事院校,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军事和政治干部,为中共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干部保证。为提高边区部队战斗力,开展了军事教育和大练兵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被中共中央军委表扬,并将其经验批转全军学习推广。以上举措为取得河防、剿匪、反磨擦斗争的军事胜利,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防止日军西犯边区,进攻大西北,八路军专门成立河防部队,在八路军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挫败了其进犯边区和进攻大西北的企图,为创造模范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针对国民党军队对边区发动进攻和反磨擦事件,边区部队打退了其进攻,取得了反磨擦斗争的胜利,结束了国共两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政令和军令的统一,使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唯一合法政权,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在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加强军队后勤建设,中共建立和开展了军工生产,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和“双拥运动”,为八路军提供了武装装备保障,解决了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增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为给八路军提供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中共中央军委在边区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组建了一系列军工厂,研发和生产了武器弹药,开展了赵占魁运动,逐渐扩大了生产,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保证了部队作战需要。为解决边区和部队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边区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增加了粮食和工业品的生产,展开了打盐运盐及食盐等出口,以换取边区急需的战略物资,增加了边区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物价。为解决边区工作中暴露出的党政军民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开展了双拥运动。经过整风,中共实现了对边区部队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形成了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和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克服边区部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军阀主义与教条主义倾向,边区部队认真学习,经过整风,克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形成了以中共中央西北局为首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中共中央“九一”决定,增强了党政军民的团结,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总结经验,推广全军,在毛泽东支持下,将边区部队的整风经验成果写成《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形成了党和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性文献,与古田会议并列,多次下发全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了中共全党全军对毛泽东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正确认识,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及其他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危害,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总结形成了中共武装斗争的理论和指导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共领导军事工作,进行武装斗争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中共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指明了方向,对建国后军队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仍是全党全军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

陈鹏[2](2019)在《新时期促进我国军民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军民融合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的军工行业迎来巨大的政策红利。201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中央统一领导。2019年,军民融合迎来了发展落实的一年。众多的民用企业逐步进入到军事工业配套体系,打破了军用市场与民用市场之间的界限。这一深刻变革,必将从根本上改变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模式。财政政策是国家利用财政影响国民经济分配,调控国家经济发展,体现国家意志的一系列的收支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成为国家干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促进军民融合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创新财政支出方式,财政必然要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所探讨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政府预算、财政投资、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政策。优化国防预算结构,提升国防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以国防预算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其核心在于建立国防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军民融合的公共属性需要公共财政这只“看得见的手”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在财政资源有限、国防建设任务加重的情况下,要更多地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开拓资金筹集的新渠道,发挥军民之间的比较优势,建立军民领域的沟通机制。政府采购政策将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财政支出管理体系中来,对政府的采购行为实行法制化的管理,是促进军民融合必不可少的重要政策工具。加快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不仅是财政体制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要求,更是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美国、俄罗斯、以色列三个世界军事强国军民融合主要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军民融合路线清晰,政策之间配合密切,多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取得了较大的效果,对我国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以色列在立国之初就通过军民融合、以军带民发展国民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军民发展路径。相对而言,俄罗斯的军民融合程度较低,取得的成果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多采取指令性的行政方式,经济基础较差,市场化程度低等原因。在论文的最后,本文认为财政支持军民融合是必要的,并且应坚持市场经济的大方向,采用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的支持模式,同时鼓励和支持民用企业的发展,培育军民融合的市场基础。同时,针对我国军民融合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财政政策,建立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包括完善军队物资采购机制,发挥国有资本预算功能、提高国防资金配置效率,鼓励民参军模式,大力发展军工产业投资基金等。

李明峰[3](2019)在《军事工业的垄断与进入问题研究 ——基于“民参军”的视角》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已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我国军事工业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是要将军事工业的基础制造能力根植于国家工业基础之中,依靠开放和社会化的产业链,充分利用民用技术基础和生产能力,提升高端基础制造水平和研发效率。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要打破现有军工企业的垄断格局,促进民口企业参与到武器装备分系统、零部件等基础制造领域的生产和研发竞争中来。尽管国家在这方面实行了多项改革措施,但现实中还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军工企业的垄断格局依然没有大的改变,民口企业实际参与到军事工业的竞争程度很低,军事工业基础制造领域的生产和研发效率依然不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民参军”的视角来分析军事工业垄断形成的历史原因、垄断形式演进的内在动力、垄断形式新的表现特征及其影响,并基于经济学原理研究阻碍民口企业进入的机理和问题的症结,据此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措施。研究对拓展和完善中国特色国防经济理论、推动军事工业基础制造领域打破垄断进而实现军民企业的公平竞争以及提高生产与研发效率、推进军民融合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总体思路是: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根据我国军事工业特殊的发展道路和多次改革的变化历程,对垄断的形成和演变进行梳理,探究历史原因与利弊影响,分析新时期的垄断形式和特征;其次基于对现阶段垄断形式的分析,结合我国军事工业的产业特征,采用经典的SCP模型对基础制造领域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现阶段仍然存在的垄断现状和垄断对绩效造成的影响,以及形成垄断的关键因素;然后再进一步从市场竞争角度,针对形成垄断的关键因素分别深入到军事工业基础制造的生产和研发领域,运用多个博弈模型对阻碍民口企业进入原因的微观经济学机理进行研究,找出垄断和影响公平竞争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6章,除了导论和结论之外,主要研究内容是:首先,从历史的视角分阶段对我国军事工业中的垄断形成与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第2章),提出了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中发展”、改革探索时期的“行政垄断”和推进军民融合时期的“经济垄断”的垄断演化三阶段论,分别对三阶段的垄断形成原因、管理体制、利弊影响等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中发展旨在克服物资匮乏和技术落后等短缺经济条件的约束,集中力量突击发展军事工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并奠定了新中国军事工业的基础,但同时也形成了军民分割的局面,为军工企业的垄断提供了条件。改革探索时期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了军事工业的转型发展并形成了市场供需关系,但军工企业利用法规条款和行政命令排斥其他企业进入,产生了行政垄断,虽然平衡了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提高了军工企业的生存能力,避免了市场化改革对国家集中建设成果的过度冲击,但却没能改变军民分割的格局及其带来的弊端,降低了改革的预期成效,军事工业整体效率较低,对国防经费的依赖仍然较大。推进军民融合时期军事工业基础制造领域的行政壁垒虽然已逐渐消除,但民口企业依然难以进入,军工企业的垄断仍然存在,但垄断形式变为行政支持隐藏下的经济垄断,垄断者的主要目标从完成国家意志转移到追求利润上,并有逐渐强化的趋势。这种经济垄断已经成为阻碍民口企业进入军事工业基础制造领域参与生产和研发的主要垄断形式,对军民融合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第二,基于SCP模型进一步研究推进军民融合时期军事工业形成的经济垄断(第3章)。首先,研究了垄断下的军事工业产业特征:一是产业链呈现为“三级倒锥形”结构,存在自下而上的产品供给失衡,需要引入民口企业来补充和扩大市场主体;二是产品依据对国家安全的重要程度分为核心的战略总体领域产品和非核心的基础制造领域产品,非核心的基础制造领域产品范围逐步扩大;三是由于产品特征使得市场竞争具有二元化的性质,即战略总体领域产品的限制竞争和基础制造领域产品的开放竞争。其次,分析了垄断下的军事工业基础制造领域的市场结构,通过行业集中度指数和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测度了市场集中度,证明我国军事工业基础制造领域的市场结构是高度垄断的,且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垄断者为军工企业,民口企业的市场份额很小;论证了军事工业基础制造领域产品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和供货能力的稳定性上;分析了军工企业在军事工业基础制造领域的进出壁垒上具有资质、技术经验、工艺装备、先入和规模等方面的优势,这也是民口企业进入面临的困难。第三,研究了军事工业基础制造领域的市场行为,分析了军工企业和民口企业两类市场主体的特征,发现其在市场上的价格竞争行为体现在成本竞争上,非价格竞争行为主要体现在研发竞争上。最后,研究了军事工业基础制造领域的市场绩效,通过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效率两个指标,分别从军民通用性较强和不高的两个专业领域衡量了当前的市场绩效,认为军事工业基础制造领域整体市场绩效相比于民用相关领域偏低,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市场绩效的因素,论证了政府投资、军民工业标准差异、技术差距和军用技术成果转化率是阻碍民口企业进入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提高军事工业基础制造领域市场绩效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实证研究对这一结论进行了检验。第三,针对政府投资和军民工业标准差异两个“不对称”因素,研究造成民口企业难以进入军事工业生产领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路径与措施(第4章)。将迪克西特模型(Dixit Model)扩展应用到民口企业与军工企业的策略博弈中,构建博弈模型深入分析了政府投资如何阻止不同竞争水平的民口企业进入市场,以及军民工业标准差异对这类阻止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政府对军工企业正常投资会阻止一般竞争水平的民口企业进入;如果超额投资还会阻止较高竞争水平的民口企业进入,并限制已进入的高竞争水平民口企业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分析发现,减小军民工业标准的差异虽然可以提高市场的整体竞争效率和公平性,但在政府投资方式不改善的情况下,并不能促进民口企业进入市场。据此建议应通过改变政府投资方式、健全投资公平机制和引入社会资本的办法,改变对军工企业独有的投资,在此前提下通过减小军民工业标准差异,促进更多高水平民口企业进入市场进行有效率的竞争。第四,研究了技术差距和军用成果转化率两个“不对称”因素是如何造成民口企业参与军事工业研发领域竞争意愿不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5章)。将研发竞争的AJ模型扩展应用到军工企业和民口企业在军事工业基础制造领域的研发竞争之中,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博弈均衡过程,并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技术差距和军用成果转化率对军工企业和民口企业研发竞争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差距过大和军用成果转化不足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民口企业的研发意愿,阻碍民口企业参与竞争,但没有技术差距并不能使竞争达到最有效,军民企业之间保持适度的技术差距可以使得研发竞争带来的社会研发总效率最高。提高军用技术成果转化率可以促进军工企业与民口企业之间的研发竞争,打破军工企业的垄断地位,改变市场结构,使民口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并提升社会研发的总效率。此外,促使军工企业和民口企业共同研发,可以使社会研发效率的帕累托改进效果更好。据此建议应从改变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军用技术成果转化和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等方面实施促进民口企业参与军事工业研发领域竞争的政策。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采用经典的SCP模型研究我国军事工业基础制造领域形成的经济垄断现象。在产业特征上,提出我国军事工业具有“三级倒锥形”产业链的结构特征、两级分类的产品特征和二元化性质的市场竞争特征;在市场结构分析中,通过市场集中度的测度,证明军事工业基础制造领域被军工企业高度垄断,认为军事工业的产品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和供货能力的稳定性上,军事工业的进出壁垒包括资质、技术经验、工艺装备、先入和规模壁垒等;在市场行为分析中,提出军工企业和民口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主要体现在成本竞争上,非价格竞争行为主要体现在研发竞争上;在市场绩效分析中,通过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效率两个指标的对比分析,证明垄断的军事工业相比民用工业在市场绩效方面有较大的差距。最后通过实证研究找出阻碍民口企业进入的关键因素是政府投资、军民工业标准差异、技术差距和军用技术成果转化率。2.将迪克西特模型(Dixit Model)扩展应用到军工企业和民口企业在军事工业生产领域竞争的策略博弈问题研究中。从政府投资和军民工业标准差异两个行政性原因导致的“不对称”因素出发,详细分析了政府投资如何有助于军工企业实施垄断以阻止民口企业进入市场的机理,发现减小军民工业标准差异对存在政府投资条件下的军事工业的市场竞争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进而从改变政府投资方式、健全政府投资的公平机制、引导其他资本进入和在改善政府投资机制的基础上促进军民工业标准的融合等方面给出了促进民口企业参与军事工业生产领域竞争的政策建议。3.扩展AJ模型分析军工企业和民口企业在军事工业研发领域的竞争行为。通过建模和分析博弈均衡过程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技术差距和军用成果转化率对军工企业和民口企业研发竞争的影响,发现技术差距过大和军用成果转化率不高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民口企业的研发意愿,军民企业之间保持适度的技术差距可以使得研发竞争带来的社会研发总效率最高;提高军用技术成果转化率可以促进军工企业与民口企业之间的研发竞争,使民口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提升社会研发的总效率;促使军工企业和民口企业共同研发,可以使社会研发效率的帕累托改进效果更好。据此给出了改变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军用技术成果转化和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徐鑫[4](2019)在《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对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研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高我国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对策和建议,对于提高我国军民融合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阐述了军民融合企业、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征;介绍了技术创新效率的理论基础及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找出了我国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其次,本文初步选取了评价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运用群组决策特征根法,对初选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筛选;根据筛选结果,结合影响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环境变量,构建了适合我国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本文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来规避传统DEA模型的不足。第一阶段采用传统DEA模型对我国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第二阶段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对影响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环境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得到新的投入值。第三阶段利用第二阶段得到的新的投入值,对我国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重新进行测算,测出的结果能更准确的代表我国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最后,本文深入分析研究结果,从加强技术研发力度、培养技术研发人才、优化股权结构、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进企业并购重组、推进军民融合企业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间的合作等方面给出了提高我国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的对策。

胡浡洲[5](2018)在《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研究》文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工业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强大支撑。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工业体系必须完善国防工业产业组织基础,优化国防工业市场结构,以确定最优市场集中度为重点。这既是加强武器装备建设、提高国防实力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理论课题。基于此,论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国防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围绕我国国防工业市场结构及优化这个主题,对我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理论模型与估算、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演进及启示、优化我国国防工业市场结构的对策措施等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对我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现状进行研究。通过综合运用绝对集中度与相对集中度的测度手段,对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的资本、销售以及利润集中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市场集中度不高,属于低、中寡占型的市场结构,产业内不存在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大型企业,排名前几位企业的规模相近,市场集中度的变化不明显,产业内不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然后,对影响我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来看,我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主要受到市场需求、企业技术、市场进入壁垒、历史和政治因素、国际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以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为例,通过选择合理的指标数据,构建了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市场需求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较大的负相关关系,市场需求的增加会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阻碍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企业技术与市场集中度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大型军工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尚未掌握核心科技;市场进入壁垒与市场集中度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关系,这是由航空工业自身的产业特点所决定。第三,在分析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理论模型,并对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的市场最优集中度进行了估算。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与市场出清为标准,构建了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数理模型。模型表明,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不仅由我国国防支出需求函数、国防工业企业的需求与成本函数的参数决定,还受到上期国防支出、其他国家(地区)当期国防支出、当期实际国民收入和上期实际国民收入的影响。并以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数理模型为基础,以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为例,对其市场最优集中度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的最优企业数量应少于现有企业数量,即市场最优集中度高于现在的市场集中度,说明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市场结构优化必须首先提升其市场集中度。第四,对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演进与特征,发现美国国防部为使其国防工业在美国国防经费不断缩减的背景下,保持美国的军事技术优势与实现规模经济,不断推动军工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也随之不断提升,从而得出我国国防工业市场结构改革的有益启示。最后,提出优化我国国防工业市场结构的对策建议。在上文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构建合理有效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增强大型军工企业实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转变政府主管部门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几个方面提出优化我国国防工业市场结构的操作性与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论文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提出了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判断标准。论文以是否同时满足企业利润最大化与市场出清为判断是否实现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标准,综合考虑了军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国防工业的社会效益。二是构建了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理论模型,能够根据相关数据与拟合得出的参数得到一个明确的最优企业数量的值,可以十分清晰地得到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具体数值。三是得到了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精确数值。以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例,较为精确地得到了其市场最优集中度的具体数值。

刘建[6](2017)在《俄罗斯核能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竞争力。作为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项,核能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将会在当前和可预见未来的世界能源体系格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俄罗斯作为世界核能大国,自1945年8月20日苏联核工业正式创建以来,历经7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核武器研发,还是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已成为世界核能发展的重要“一极”。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苏联便着手开展核物理方面的研究。1942年,苏联出台了本国历史上着名的“核计划”,而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该计划的圆满完成,也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与核讹诈,催生了苏联的核工业。“冷战”期间,苏联核能发展的总基调是“以军为主”,即全力发展核军工,争取在美苏军备竞赛中的对美核均势和核优势。随着国际国内核能研究的逐步深入,以核电为代表的民用核能载体被广泛应用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仅重创了苏联国内的核能发展,而且对世界核能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就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余温尚未完全消散时,1991年苏联社会主义“大厦”轰然倒塌,新独立的俄罗斯核工业面临重大历史变革。在“休克疗法”的背景下,俄罗斯的核能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叶利钦时代结束后,俄罗斯进入普京时代。俄罗斯核能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扭转俄罗斯核能发展颓势,普京在其前两个总统任期内,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进行了两次核工业体制改革,形成了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历经近十年的发展,俄罗斯核能发展逐步走上正轨。尤其是在国际市场开发方面,俄罗斯在坚持巩固包括前苏联国家在内的传统核电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包括亚太、拉美、中东及非洲新兴核电市场,取得了显着成绩,可谓“一枝独秀”。为应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安全和能源形势,2014年6月,俄罗斯颁布了《俄联邦“核工业综合体发展”国家纲要》。该纲要分别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和民用、军用两个维度,勾划出俄罗斯2020年前核能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发力方向。本文首先全面梳理了苏联、俄罗斯核能发展历史脉络,研究了俄罗斯独立后的核能发展状况,并基于《俄联邦“核工业综合体发展”国家纲要》,厘清了俄罗斯核能发展战略实施的基本路径及保障措施,然后从世界核电博弈的视角,重点探究俄罗斯在核电海外开发中的竞争优势以及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最后辩证分析了中俄(苏)核能合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俄核能合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关合作对策建议。核工业是战略性高科技行业,是体现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维护国家整体战略利益、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70多年来,俄罗斯(苏联)先后通过出台一系列旨在指导核工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进行核行业体制改革、稳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核能发展之路。同时也应看到,俄罗斯的核能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程。尤其是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核电海外开发更是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挑战。另外,作为中俄经贸科技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俄核能合作为丰富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涵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发展,中俄核能合作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不过,受“政热经冷”的大环境影响,中俄核能合作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中俄双方共同努力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中国核能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也是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时期。通过研究俄罗斯核能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可以对当前中国核工业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推进核工业体制改革、推动核电“走出去”、深化中俄核能合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赵丹[7](2017)在《抚顺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军民融合是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资源共享的过程。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深刻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军事斗争变化规律,是坚持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内在要求,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道。从国外经验来看,军民融合式发展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发展大势,一些军事强国,如美国、法国、以色列等国家通过确立军民一体的发展战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且达到了强军的目的。从国内形势来看,湖南、陕西、河南、四川等地,军民融合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带动了地方企业与经济建设。近年来,抚顺市作为振兴东北的老工业基地,依托30家国有和民营协作企业,在抚顺经济开发区成立了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重点以辽宁军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发展抚顺军民融合产业,带动抚顺经济发展建设。在发展初期,抚顺市对军民融合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未能形成共识;地方军民融合法律体系存在缺陷,政策法规不够完备;地方政府顶层设计不足,缺乏统一领导。这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抚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建设。本文将以抚顺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抚顺市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扭转认识观念偏差、提出针对性政策、建立机构完善机制、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平台作用及拓宽交流渠道等五个方面的改进建议。本人作者系企业职工,所在单位参与抚顺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抚顺市政府关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问题将是首例。

覃茜[8](2016)在《军民深度融合背景下国防工业促进立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新军事变革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国防工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为适应形势需要,加快推动关键技术和基础能力的升级换代,发挥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必须加快推进国防工业的军民深度融合。对比其他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经验,我国国防工业“民参军”门槛高,军工市场还需进一步开放;国防工业科研资源统筹和共享不够,出现重复建设;对于社会资本的利用有待进一步部提升,投资和监管机制有待完善;军工企业科研生产自成体系,与社会企业的协同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军用两用高技术转化和应用不足,对国民经济引领和辐射带动不足;长期而僵化的布局导致缺少创新和竞争,整体技术水平和人员积极性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要解决上述问题要从体制机制着手,要加强政府的调控,加快有关立法工作。前期立法研究多为针对个别问题,缺少系统性,且国内缺少采用经济法思想研究国防工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经验。本文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新形势下国防工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总结我国国防工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历程和现状;第二部分分析军民深度融合背景下促进国防工业发展需要立法解决的问题;第三部分对比世界主要国军民融合发展情况和立法现状;第四部分按照经济法中产业促进法的有关思路和原则,从市场融合需求、技术融合度需求、资本融合度需求、基础条件融合需求等方面提出立法目标,提出“以问题为主导、协调平衡、有选择性的开放、行业引导为主、注重时效”的立法原则,从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立法思路。

傅海辉[9](2015)在《抗战时期空军航空研究院科研工作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航空科学技术研究的主要承担者有两个: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在抗日战争时期,航空研究院在中国航空史、科技史和抗日战争史上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本文梳理了航空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科研工作,指出,抗日战争初期,航空企事业单位大举西迁,损失惨重。当时中国空军所需装备、物资基本依赖外国供应。由于沿海各大城市、港口相继沦陷,空军处境愈益困难。在这一背景下,1939年7月,航空研究所于成都建立,隶属于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所成立以后,把尽快使航空器材与设备国产化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1941年,航空研究所扩充为航空研究院。研究院研究了西南多种木材的物理和力学性质,研制成功了飞机用层板和多种航空材料,尤其是创造性地研究了西南的多种竹材并研制成功了飞机用“层竹”。研究院还设计或改进了多种航空仪器仪表和航空武器设备。航空研究院设计了三种教练机和一种巨型滑翔机,它们均使用其自制的层板和层竹。航空研究院还在空气动力学和材料力学等领域有研究工作。本文讨论了航空研究院的历史功绩,指出,航空研究院虽然没有取得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但它是中国航空科学技术研究和航空工业国产化的主要奠基者之一。航空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有效支持了空军持久抗战,培养锻炼了航空科研人才,为四川地区的航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为中国航空科技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成绩都是在艰难的环境下取得的。本文在梳理航空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时,考察了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与航空研究院的关系,发现了钱学森的一篇佚文,并对钱学森早年学术研究风格和力学思想发展脉络作了初步探讨。航空研究院兴盛于抗日战争之中,却衰落于抗战胜利之后。事实上,抗战时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航空科技唯一的黄金时代。本文辨析了航空研究院兴衰的原因,指出,航空研究院的衰落除时势因素外,还在于航空研究院自身未能跟上世界航空科技发展的步伐;国民政府和军方对本国航空科研和航空工业信心不足,支持不力。航空研究院是中国航空科技史上的重要案例。本文将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作了对照研究。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化理解中国航空科技史,并为中国航空科技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邱尔妮[10](2015)在《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能力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民两用技术在国防军事与民用经济的发展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开发与推广军民两用技术一直是各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科技战略的核心内容。中国当前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取得诸多成就,但在军民两用技术的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方面有待进一步增强。中国高度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开始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在发展纲要、科技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都有体现。本文对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能力形成机理开展了系统分析,并对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能力进行了科学测评,旨在为中国进一步落实和推进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提供决策借鉴。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了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现状。在研究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内涵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总体部署、成就和问题,对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实践进行一个总体的认识与归纳。(2)剖析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内涵及构成。分析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从战略分析与制定阶段、战略执行阶段、战略支撑与可持续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描述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过程,得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总体框架模型,提出战略能力的六个方面分能力构成。最后,对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日本等军民两用技术发达国家进行了推广状况的比较分析。(3)系统分析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形成机理。首先,剖析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系统及其结构,讨论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形成条件。接着,提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知识型动力机制,分析了知识型动力机制引导下的知识创新,理解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本质性知识内核。然后,阐述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生成的竞合模式和战略能力要素间的役使作用,构建军民两用技术战略能力的协同生成模型,系统研究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协同过程。最后,构建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机理的框架模型。(4)构建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测评模型。在概括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内涵、原则、目的和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基本思路与流程。提出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方法体系,分别从战略分析能力、战略制定能力、战略组织能力、战略运行能力、战略支撑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设计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指标体系,并采用ANP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5)实施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在概述中国及31省市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与发放调查问卷,从而通过专家咨询和统计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的指标值;进而采用模糊积分方法和PROMETHEE方法分别进行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绝对性测评和31省市相对性测评的实证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6)提出了提升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对策体系。具体包括加强测评,掌握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的现状与问题;顶级设计,强化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制定能力;强力落实,全面打造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推进活动,提高每一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环节的效率效果;优化环境,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提供环境支撑;持续发展,以反馈和反哺机制为基础促进系统协同等。本文系统研究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形成机理和测评模型,为我们推进军民两用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中国推进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提供了工具组合,还为中国进一步提升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提供了对策借鉴,这就使得本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二、振华公司军转民概况及“十五”发展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振华公司军转民概况及“十五”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军事体制与军事活动
        (二) 军事教育与部队整风
        (三) 军事经济与军工生产
        (四) 军事与民众动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史料运用
第一章 边区武装力量的建制和职能
    一、边区创建前的军事系统
    二、中共中央军事系统
        (一) 中央军委的组建与人事调整
        (二) 八路军系统的军事力量
        (三) 边区留守部队的统编与职能的转变
        (四) 留守部队兵力的扩大和防卫任务的增加
        (五) 扩编成立警卫部队
    三、边区的地方武装力量
        (一) 保安司令部及保安部队
        (二) 地方民众抗日武装力量
    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一) 联防军组建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二) 联防军的职能和建制
        (三) 联防军成立的意义
第二章 边区部队的军事教育
    一、抗日军政大学与军政人才培养
        (一) 中共军事教育沿革与抗大建立
        (二) 抗大军事教育及其演变
        (三) 抗大招生工作
        (四) 抗大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 抗大军事教育的特点
    二、边区留守部队军事教育与训练
        (一) 边区留守兵团及保安部队军事教育和训练
        (二) 联防军军事教育和训练
        (三) 边区留守部队军事训练成绩斐然
    三、其他专门军事院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一) 八路军军政学院
        (二) 八路军军事学院
        (三) 延安摩托学校
        (四) 八路军炮兵学校
        (五) 中共中央军委航空学校
    四、边区军事教育的成效
        (一) 吸收大批知识青年走上抗战道路
        (二) 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增强了抗战力量
        (三) 大练兵运动与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第三章 边区部队的政治工作
    一、政治机关建制演变与职能
        (一) 政治部(处)
        (二) 政训处
        (三) 恢复政治工作制度及建制
    二、边区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
    三、边区部队政治工作主要内容
        (一) 坚持党的领导
        (二) 开展政治教育和宣传动员,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战斗力
        (三) 推行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四) 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的学习,提高干部战士政治素养,增强团结意识
        (五)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章 边区军事系统的整风运动
    一、抗战初期中共军队中的错误思想倾向及其危害
        (一) 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二) 王明错误思想倾向的危害
    二、边区部队整风运动的开展
        (一) 中央军委开展普遍整风的部署
        (二) 边区部队的整风
    三、整风运动使中共军队思想作风改变、政治意识提高,形成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新成果
        (一) 肃清了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二) 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 结出了累累硕果
        (四) 形成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五)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
第五章 边区的军事斗争
    一、抗击日军,保卫河防
        (一) 日军的进攻和目的
        (二) 河防兵力的部署和河防守卫
        (三) 河防战斗情况
        (四) 河防保卫战胜利的成效和意义
    二、清剿土匪,巩固后方
        (一) 边区匪患猖獗的原因和危害
        (二) 剿匪的政策和策略
        (三) 大规模清剿行动
        (四) 边区剿匪成效
    三、反磨擦斗争,保卫边区
        (一) 边区发生磨擦的原因和表现
        (二) 中共处理磨擦的政策和应对策略
        (三) 反磨擦的主要军事斗争
        (四) 边区反磨擦斗争胜利的成效
第六章 边区的军事经济问题
    一、军工机构建制与军工生产
        (一) 八路军建立军工的原因
        (二) 军工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三) 边区主要军工企业的分工和生产
        (四) 军工生产中的赵占魁运动和劳动竞赛
        (五) 边区军工发展的成效
    二、经济问题与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一) 边区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
        (二) 边区财政经济发生困难的原因
        (三) 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四) 部队大生产运动的成效
        (五) 边区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第七章 边区的军事与社会
    一、边区的兵役制度
        (一) 边区兵役制度的缘起
        (二) 边区兵役制主要内容
    二、边区农民参军
        (一) 农民参军的动机
        (二) 农民参军的优抚政策
        (三) 各种抗战民众组织的宣传动员
    三、开展“归队运动”
        (一) “归队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二) 归队法令和“归队运动”
        (三) “归队运动”的成效
    四、边区“双拥”运动
        (一) 边区“双拥”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 “双拥”政策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三) “双拥”运动的开展及主要形式
        (四) 边区“双拥”运动的成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新时期促进我国军民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述
        二、国内研究概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财政政策支持军民融合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公共产品理论
    第二节 外部性理论
    第三节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章 军民融合在中国的实践
    第一节 军民融合的必要性
        一、军民融合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军民融合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节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一、我国军工企业发展情况
        二、我国军民融合的若干阶段
    第三节 当前军民融合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军民界限依然存在
        二、军民投资渠道分离
        三、军民技术双向流通不畅
第四章 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的财政政策分析
    第一节 我国军民融合过程中财政政策的历史变迁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财政单一投资为主
        二、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财政拨款成为辅助
        三、市场经济建立以后(1993 至今):多元资金支持体系
    第二节 促进军民融合的财政支出政策
        一、国防预算促进军民融合
        二、财政投资促进军民融合
        三、政府采购促进军民融合
    第三节 促进军民融合的财政收入政策
        一、税收优惠政策
        二、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三、避免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被高估或滥用
    第四节 案例分析:成都市创新财政扶持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一、出台财政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二、做好资金保障工作,支持产业基地发展
        三、加强财政金融互动,转变财政投入方式
        四、搭建政府服务平台,创新财政引导方式
第五章 主要国家军民融合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军民融合状况
        一、实施军民融合的原因
        二、军民融合的基本特点
        三、军民融合策略
        四、军民融合机制
    第二节 俄罗斯军民融合状况
        一、俄罗斯军民融合发展概况
        二、俄罗斯推行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三、俄罗斯军民融合的效果
    第三节 以色列军民融合状况
        一、大力鼓励企业军转民和民参军
        二、建立有利于军民融合的军工管理体制
        三、鼓励军工企业多种经营
        四、政府主导下国内+国际资金支持体系
    第四节 国外军民融合政策比较分析
第六章 促进军民融合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推动军队物资采购机制改革完善
    第二节 发挥国有资本预算功能提高国防资金配置效率
        一、发挥国有资本预算功能
        二、提高国防资金配置效率
    第三节 鼓励民参军模式
    第四节 大力发展军工产业投资基金
参考文献
后记

(3)军事工业的垄断与进入问题研究 ——基于“民参军”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核心概念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军事工业垄断的形成与演变
    2.1 计划经济时期军事工业的集中发展(1949 年-1978 年)
    2.2 改革探索时期军事工业的行政垄断(1979 年-1997 年)
    2.3 推进军民融合时期军事工业的经济垄断(1998 年以来)
    本章小结
第3章 军事工业的经济垄断:基于SCP模型的分析
    3.1 推进军民融合时期的军事工业产业特征
    3.2 军事工业的市场结构
    3.3 军事工业的市场行为
    3.4 军事工业的市场绩效与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4章 军事工业生产领域的进入:政府投资、军民工业标准差异
    4.1 生产领域的“民参军”竞争现状
    4.2 基于对掠夺性行为描述的数学模型扩展
    4.3 军工企业利用政府投资阻止民口企业的行为分析
    4.4 军民工业标准差异对阻止行为的影响
    4.5 民口企业进入生产领域参与竞争的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5章 军事工业研发领域的进入:技术差距、军用技术成果转化率
    5.1 研发领域的“民参军”竞争现状
    5.2 基于AJ研发竞争模型的扩展
    5.3 技术差距对研发竞争的影响分析
    5.4 军用技术成果转化率对研发竞争的影响分析
    5.5 民口企业进入研发领域参与竞争的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基础及现状分析
    2.1 军民融合企业的内涵及特征
        2.1.1 军民融合企业的内涵
        2.1.2 军民融合企业的特征
    2.2 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2.2.1 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
        2.2.2 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
    2.3 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内涵分析
        2.3.1 技术创新效率理论
        2.3.2 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内涵
    2.4 我国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4.1 我国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2.4.2 我国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3.2 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指标初选
        3.2.1 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指标初选
        3.2.2 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指标初选
    3.3 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指标筛选
        3.3.1 群组决策特征根法的基本原理
        3.3.2 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指标筛选结果
    3.4 军民融合企业环境变量的选取
    3.5 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4.1 军民融合企业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1.1 军民融合企业样本选取
        4.1.2 军民融合企业数据来源
    4.2 三阶段DEA方法的基本原理
        4.2.1 第一阶段传统DEA模型
        4.2.2 第二阶段随机前沿模型
        4.2.3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DEA模型
    4.3 第一阶段传统DEA效率分析
        4.3.1 第一阶段传统DEA效率评价结果
        4.3.2 第一阶段传统DEA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4.4 第二阶段相似SFA分析
    4.5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效率分析
        4.5.1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效率评价结果
        4.5.2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高我国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对策
    5.1 加强军民融合企业技术研发力度
    5.2 培养军民融合企业技术研发人才
    5.3 优化军民融合企业股权结构
    5.4 推进军民融合企业的并购和重组
    5.5 加大政府对军民融合企业的支持力度
    5.6 推进军民融合企业中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间的合作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我国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调査问卷

(5)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产业和市场
        1.2.2 市场结构
        1.2.3 市场集中度
        1.2.4 市场结构优化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市场集中度
        1.3.2 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
        1.3.3 市场最优集中度
        1.3.4 国防工业市场结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组织理论
        2.1.1 哈佛学派
        2.1.2 芝加哥学派
        2.1.3 其他主要学派
    2.2 基于市场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分类
        2.2.1 罗宾逊的市场结构分类
        2.2.2 贝恩和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
        2.2.3 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的市场结构分类
    2.3 .市场集中度的测度方法
        2.3.1 行业集中度
        2.3.2 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
        2.3.3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2.3.4 勒纳指数
        2.3.5 熵指数
        2.3.6 哈莱-克依指数
    2.4 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
        2.4.1 市场需求因素
        2.4.2 企业技术因素
        2.4.3 市场进入壁垒因素
        2.4.4 历史和政治因素
        2.4.5 国际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分析——以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为例
    3.1 市场集中度测度方法的选择
    3.2 市场集中度测度数据的选择
        3.2.1 投入指标数据
        3.2.2 产出指标数据
    3.3 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现状分析
        3.3.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3.3.2 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市场集中度的测度
    3.4 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数据
        3.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理论模型
    4.1 市场最优集中度的界定
    4.2 我国国防支出需求
        4.2.1 我国国防支出需求的决定因素
        4.2.2 国防支出需求:理论模型
        4.2.3 我国国防支出需求的理论分析
    4.3 基于经济绩效的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理论模型
        4.3.1 基本思路与前提假设
        4.3.2 基于经济绩效的最优集中度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的估算—以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为例
    5.1 我国国防支出需求的实证分析
        5.1.1 资料来源与数据处理
        5.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 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最优市场集中度的估算
        5.2.1 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市场需求函数的估算
        5.2.2 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企业成本函数的估算
        5.2.3 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市场最优集中度的估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以美国国防工业为例
    6.1 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历史演进
        6.1.1 冷战结束前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演进
        6.1.2 冷战结束后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的演进
    6.2 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演进的特征
        6.2.1 政府干预色彩浓厚
        6.2.2 以主系统承包商之间的兼并为主
        6.2.3 兼并方式以友好收购为主
    6.3 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提高的动因分析
        6.3.1 国防经费不断减少
        6.3.2 保持军事技术优势
        6.3.3 追求规模经济与市场份额
    6.4 美国国防工业集中度提高的影响
        6.4.1 军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张,政策影响力日渐增强
        6.4.2 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国防保护主义程度加深
        6.4.3 垄断问题日益增加,阻碍军转民进程
    6.5 美国国防工业市场集中度演进对我国的启示
        6.5.1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6.5.2 打造世界级军工企业集团
        6.5.3 建立合理高效的产权交易市场
        6.5.4 注重集中化专业化整合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优化我国国防工业市场结构的对策建议
    7.1 构建合理有效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
        7.1.1 建立合理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
        7.1.2 建立合理有效的市场退出制度
    7.2 增强大型军工企业实力
        7.2.1 推动军工企业兼并重组
        7.2.2 促进大型军工企业发展
        7.2.3 提高大型军工企业技术研发与管理创新能力
        7.2.4 专业化助推集团化
    7.3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7.3.1 构建反垄断监管体系
        7.3.2 构建军工企业的监督考察机制
    7.4 转变政府主管部门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7.4.1 转变政府职能
        7.4.2 提高行政效率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俄罗斯核能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框架
第一章 苏联核能发展历史
    第一节 核工业初步创建:苏联“核计划”
        一、“核计划”的确定
        二、“核计划”的实施
        三、“核计划”的意义
    第二节 核工业快速发展:“军为主、民为辅”
        一、核工业体系日臻完善
        二、大力加强核武能力建设
        三、和平利用核能异军突起
    第三节 核工业遭受重创: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一、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及后果
        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的原因
        三、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产生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罗斯独立后的核能发展状况
    第一节 俄罗斯核工业发展的“深度停滞”期
        一、苏联解体对俄罗斯核工业产生的影响
        二、原有的核工业管理体制重新“洗牌”
        三、俄罗斯核工业的“休克疗法”
    第二节 俄罗斯核工业发展的“转型期”
        一、政府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核工业转型
        二、国家资本主义背景下的核工业转型
    第三节 俄罗斯核工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的管理模式
        二、俄罗斯核能发展成效显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罗斯2020年前核能发展战略分析
    第一节 出台《俄联邦“核工业综合体发展”国家纲要》,确定2020年前核能发展战略
        一、纲要出台背景
        二、纲要基本内容
        三、纲要战略地位
    第二节 核能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与效能分析
        一、加强核安全能力建设
        二、稳步发展国内核电
        三、加强核能技术创新
        四、助力北极地区开发
        五、保障“核遏制”能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世界核电博弈中的俄罗斯
    第一节 世界核电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世界能源发展形势
        二、世界核电发展现状
        三、核电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前景
    第二节 俄罗斯核电海外开发情况
        一、俄罗斯核电海外开发的主要背景
        二、俄罗斯核电海外开发主要成果
    第三节 俄罗斯核电海外开发竞争力分析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及配套支持
        二、企业层面的海外开发体系构建
        三、核电博弈中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俄核能合作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第一节 中苏核能合作历史回顾
        一、苏联对华核援助的历史背景
        二、苏联对华核援助的基本情况
        三、苏联终止对华核援助的原因及影响
    第二节 中俄核能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一、中俄核能合作的时代背景
        二、中俄核能合作概况
    第三节 中俄核能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一、中俄核能合作存在的问题
        二、中俄核能合作的前景展望
        三、中俄核能合作相关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7)抚顺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与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意义
    二、文献评述
        (一) 关于政府干预理论的研究
        (二) 关于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存在问题的研究
        (三) 关于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四) 关于国内省市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五) 关于发达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研究
        (六) 简要评价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比较分析法
        (三) 社会调查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一) 抚顺市首例关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
        (二) 提出了通过采用O2O模式来构建军民双向信息交流网络的改进建议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军民融合概念、内涵及历史演说
        (一) 军民融合相关概念、内涵
        (二) 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刻内涵
        (三) 军民融合历史演说
    二、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对本研究的意义
        (一) 财政支持论的理论内涵及其对本研究的意义
        (二) 人才保障论的理论内涵及其对本研究的意义
        (三) 产业发展服务论的理论内涵及其对本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抚顺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抚顺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
        (一) 建设抚顺市军民融合产业园区
        (二) 引进主导产业状况
        (三) 发挥区域优势状况
    二、抚顺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滞后
        (二) 产业扶持环境不够完善
        (三) 缺乏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
        (四) 企业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不高
    三、抚顺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认识存在偏差
        (二) 顶层设计不足
        (三) 企业竞争意识差
第四章 抚顺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改进建议
    一、扭转认识及观念的偏差并努力达成共识
        (一) 强化大局意识
        (二) 强化改革创新
        (三) 推进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式发展
    二、出台富于针对性的扶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政策
        (一) 投资税收优惠政策
        (二) 技术研发补贴政策
        (三) 高科技人才引进支持政策
    三、建立专门机构并完善运行机制
        (一) 成立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领导机构
        (二) 完善运行机制
    四、加强园区服务体系建设
        (一) 研制“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
        (二) 加强对现有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督办和协调
        (三) 建立完善军转民发展支持体系
        (四) 建立完善“民参军”的服务和支撑体系
        (五) 加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五、发挥平台作用并拓宽军民融合信息交流渠道
        (一) 发挥平台作用
        (二) 构建军民双向信息交流网络
        (三) 加强宣传和引导
第五章 结论
    一、建立合理完备的服务体系是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基础
    二、完善地方扶持政策是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
    三、拓宽信息交流渠道是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有效平台
    四、论文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军民深度融合背景下国防工业促进立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情况
    (一)军民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二)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三)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二、国防工业军民融合促进立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转化不畅
    (二)社会资本利用不充分
    (三)军工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放
    (四)需进一步发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配套条件共享不充分
三、世界主要国家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立法情况
    (一)美国
    (二)俄罗斯
    (三)日本
四、军民深度融合背景下国防工业促进立法问题思考
    (一)军民深度融合背景下国防工业促进立法目标
        1.促进技术深度融合
        2.促进资本深度融合
        3.促进市场的深度融合
        4.促进配套条件的深度融合
        5.促进市场主体的深度融合
    (二)军民深度融合背景下国防工业促进立法原则
    (三)军民深度融合背景下国防工业促进具体立法思路
        1.产业组织政策
        2.产业技术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抗战时期空军航空研究院科研工作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学术意义与研究现状
    2.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3.原始史料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航空研究院之历史背景与沿革
    1.1 中国近代航空科学技术史概述
    1.2 中国航空科技史起点考辨
    1.3 航空研究院建立之历史背景
    1.4 航空研究院之沿革
    1.5 航空研究院之科研与生产
第二章 航空木材性质研究及技术研发
    2.1 中国航空器材国产化之前驱
    2.2 航空研究院木材研究之条件与方法
    2.3 川产云杉性质研究
    2.4 其他木材性质研究
    2.5 中国木材平衡含水量研究
    2.6 层板之研制
    2.7 木材性质研究及技术研发简评
第三章 航空竹材研究与航空仪器研制
    3.1 与以往竹材性质研究之区别
    3.2 川产楠竹与慈竹性质研究
    3.3 层竹之研制
    3.4 竹质外挂副油箱之研制
    3.5 其他航空材料之研制
    3.6 航空设备之研制
    3.7 竹材研发与航空仪器研制简评
第四章 飞机设计与基础理论研究
    4.1 中国近代飞机设计简史
    4.2 航空研究院之飞机设计
    4.3 航空研究院理论研究举隅
    4.4 飞机设计与理论研究简评
第五章 航空研究院之初步评析
    5.1 与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之比较
    5.2 航空研究院之科研环境与人才
    5.3 历史功绩与意义
    5.4 航空研究院兴衰原因探讨
结语
【附录一】航空研究院大事记
【附录二】中国近代飞机设计汇总五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学术工作

(10)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能力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其战略能力分析
    2.1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现状
        2.1.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内涵
        2.1.2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总体部署
        2.1.3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成就
        2.1.4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2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分析
        2.2.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的内涵
        2.2.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目标与重点
        2.2.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过程
    2.3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能力及其国际比较
        2.3.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内涵
        2.3.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与其他战略能力的关系辨析
        2.3.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构成分析
        2.3.4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国际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形成机理
    3.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系统
        3.1.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系统的内涵
        3.1.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系统的结构
    3.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形成条件
        3.2.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他组织条件
        3.2.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自组织条件
    3.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知识型动力机制
        3.3.1 知识型动力机制的特点与功能
        3.3.2 知识型动力机制的作用机理
        3.3.3 知识型动力机制引导下的知识创新
    3.4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协同过程
        3.4.1 战略能力生成的竞合模式
        3.4.2 战略能力间的役使作用
        3.4.3 战略能力的协同生成模型
        3.4.4 协同生成过程的仿真分析
    3.5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机理的框架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测评模型
    4.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相关界定
        4.1.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内涵与原则
        4.1.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目的与依据
        4.1.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特殊要求
    4.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思路与流程
        4.2.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基本思路
        4.2.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流程
    4.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测评方法体系
        4.3.1 基于模糊聚类的指标筛选方法
        4.3.2 基于ANP的权重确定方法
        4.3.3 基于模糊积分的绝对测评方法
        4.3.4 基于PROMETHEE的相对测评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及权重
    5.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5.1.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初始指标体系设计
        5.1.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的筛选
        5.1.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确定
    5.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权重确定
        5.2.1 确权的调查问卷设计与专家咨询
        5.2.2 基于ANP方法的指标权重确定过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实证分析
    6.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的数据获取
        6.1.1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概况
        6.1.2 问卷设计与发放
        6.1.3 数据获取与处理
    6.2 宏观层面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测评
        6.2.1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实证过程
        6.2.2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结果的分析
    6.3 中观层面中国31省市的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相对测评
        6.3.1 中国31省市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相对测评的实证过程
        6.3.2 中国31省市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结果的比较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提升的对策
    7.1 构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他组织条件,系统提升战略制定和战略支撑能力
        7.1.1 制定与强化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国家战略
        7.1.2 建立目标体系,以战略目标引导军民两用技术推广
        7.1.3 强化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法律与配套政策设立
        7.1.4 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提供环境支撑
        7.1.5 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提供高效推广平台
    7.2 建立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的跟踪测评体系提升战略分析能力
        7.2.1 建立跟踪测评和市场调查机制
        7.2.2 建立跟踪测评体系,在现实环境条件下逐步推进军民两用技术
        7.2.3 解决问题,以测评为手段发现军民两用技术推广中的问题、成因与解决途径
    7.3 构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自组织系统提升战略组织能力、战略运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7.3.1 打造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提升战略组织能力
        7.3.2 提高军民两用技术推广内生动力提升战略运行能力
        7.3.3 建立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协同发展和投融资机制提高军民推广可持续发展能力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振华公司军转民概况及“十五”发展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D]. 王天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1)
  • [2]新时期促进我国军民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D]. 陈鹏.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3]军事工业的垄断与进入问题研究 ——基于“民参军”的视角[D]. 李明峰.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4]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 徐鑫.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5]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研究[D]. 胡浡洲.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6]俄罗斯核能发展战略研究[D]. 刘建.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7]抚顺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赵丹. 东北大学, 2017(06)
  • [8]军民深度融合背景下国防工业促进立法问题研究[D]. 覃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12)
  • [9]抗战时期空军航空研究院科研工作之研究[D]. 傅海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
  • [10]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能力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D]. 邱尔妮.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十五”期间振华公司军转民转型概况及发展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