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壮苗培育技术

樟子松壮苗培育技术

一、樟子松壮苗培育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程艳[1](2021)在《晋北风沙区不同立地植被保护与修复模式探讨》文中提出根据山西省北部风沙区林草植被地带性、垂直分布及范围内的气候、立地和特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兼顾效益的原则,介绍了3种不同植树造林类型区的植被保护与修复措施。

刘林[2](2021)在《樟子松人工林造林及管理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樟子松是常绿高大乔木,根系发达,有较强的适应性,且对土壤和水分要求不高,可在半干旱地区栽培。因此,樟子松成为东北地区防护林、生态林和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樟子松在吉林省公主岭地区作为生态人工林造林的主要树种,发挥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樟子松造林及管理技术,以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李日[3](2021)在《不同容器规格对樟子松育苗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索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容器育苗的合理容器规格,以白色无纺布袋作为育苗容器,按照育苗容器口径和高度不同,设置6 cm×10 cm、10 cm×10 cm、12 cm×15 cm、15 cm×18 cm 4种容器规格,研究了不同容器规格对樟子松幼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容器规格的增大,樟子松幼苗的株高、地径、主根长、植株干鲜质量、根冠比和壮苗指数均呈增加趋势,但12 cm×15 cm和15 cm×18 cm两个规格容器对樟子松幼苗各项指标的影响差异不显着,而樟子松幼苗根系活力、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均随着容器规格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并以12 cm×15 cm效果最佳。研究认为12 cm×15 cm规格的容器更适宜培育樟子松容器苗。

赵敏[4](2020)在《樟子松根围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分析及其抗旱菌树组合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能力。红花尔基是我国珍贵并最具特色的天然樟子松分布区,该区还有大量樟子松人工林。近年来,在该区有大面积不同年龄樟子松人工林不明原因死亡,众所周知,樟子松是典型的菌根依赖型树种,大面积人工林死亡会不会与其根围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CMF)群落结构变化有关?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红花尔基不同林分和不同龄级樟子松根围ECMF群落结构特征开展研究,旨在从菌根生物学角度探明樟子松人工林死亡原因。研究以4个龄级(<10、11~20、21~30和31~40年,简称Ⅰ、Ⅱ、Ⅲ和Ⅳ龄级)樟子松天然林(NF)、健壮人工林(PF)及死亡人工林(DF)根围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研究了其根围ECMF群落结构特征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研究在实验室盆栽条件下对2个月龄樟子松和苗圃条件下2年生樟子松进行人工接种ECMF,在干旱胁迫后检测不同菌树组合的菌根侵染率、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及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并分析了苗圃条件下不同处理樟子松苗木根围ECMF群落结构,目的是筛选出樟子松抗旱菌树组合,为樟子松菌根化苗木的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从33个樟子松土壤样本中共检测到409384条ECMF 序列,被划分为 249 个 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隶属于 2 门 4 纲 12目 28 科 54 属。占比最大的属为Inocybe,其次为Russula、Tricholoma 和Cortinarius。(2)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在不同林分和不同龄级中存在差异,Ⅰ龄级中,NF的Simpson指数显着低于DF;Ⅱ和Ⅲ龄级中,NF和PF的观测丰富度、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显着高于DF;但在Ⅳ龄级中,所有指数在NF和PF间均无显着差异。(3)在NF Ⅰ和PF Ⅰ中存在的主要优势属(占比≥10%)Inocybe、Coritinarus、Suillus、Tricholoma 和 Russula,NF Ⅱ和PF Ⅱ中的 Tricholoma、Suillus、Pseudotomentella、Laccaria和Hygrocybe,NF Ⅲ和 PF Ⅲ 中的 Cortinarius、Amphinema和Inocybe,在相应龄级的 DF中占比较小,并不是其优势属。此外,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和相似性(ANOSIM)分析发现,在Ⅰ和Ⅱ龄级中,NF、PF和DF间ECMF群落组成存在显着差异;但在Ⅲ和Ⅳ龄级中,ECMF群落组成均无显着差异。在NF中,4个龄级间ECMF群落组成无显着差异;但在PF和DF中,各龄级间ECMF群落组成存在显着差异。(4)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pH值、速效N和速效P是影响ECMF群落组成的主要因子;不同理化性质对不同优势属的影响存在差异,Ceratobasidium和Russula属的ECMF更适合在有机质较高的土壤中生存;Cortinarius属的ECMF更适合高速效K的土壤;Tricholoma属的ECMF更适宜栖息在高pH值和高速效N的环境中;Inocybe属的ECMF适合在速效P较高的土壤中生存;而Hygrophorus、Amphinema、Lactarius、Thelephora、Hygrocybe、Tomentella、Pseudotomentella、Wilcoxina 和 Suillus 这些属的 ECMF适应范围较广、对环境依赖性不明显。(5)选择浅黄根须腹菌(Rhizopogon luteolus)、球根白丝膜菌(Leucocortinarius bulbiger)、粘盖牛肝菌(Suillus sbovinus)、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和血红铆钉菇(Chroogomphidius viscidus)5个菌种及其混合菌种,分别对2个月龄樟子松实验室盆栽苗进行人工接种,接种5个月后,对其进行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处理。所有菌种均能成功侵染樟子松,并形成典型的外生菌根,对照未形成菌根。干旱胁迫条件下,ECMF通过提高樟子松的地下生物量、根茎比、叶绿素含量、全N含量、全P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淀粉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来增强幼苗抗旱性。干旱胁迫条件下,各接种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6)实验室盆栽条件下,混合接种的樟子松抗旱能力最强,其次,依次为球根白丝膜菌、血红铆钉菇、彩色豆马勃、粘盖牛肝菌和浅黄根须腹菌。(7)在苗圃条件下,选择上述5个菌种及其混合菌种对2年生樟子松普通苗圃苗进行人工接种,接种12个月后,对其进行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处理。接种后苗木根系均能与所接菌种形成菌根。干旱胁迫条件下,ECMF通过提高樟子松的地径、地下生物量、根茎比、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来增强苗木对干旱胁迫的抵御能力。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各接种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8)苗圃条件下,混合接种的樟子松抗旱能力最强,其次,依次为血红铆钉菇、彩色豆马勃、球根白丝膜菌、粘盖牛肝菌和浅黄根须腹菌。(9)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从42个苗圃土壤样本中共检测到121个ECMF OTUs,隶属于2门4纲12目21科30属,占比最大的属为Inocybe,与野外试验研究结果一致。干旱胁迫条件下,各接种处理的观测丰富度、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NMDS和ANOSIM分析发现,在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条件下,各处理之间ECMF群落组成存在显着差异。RDA分析表明,土壤pH值是影响樟子松根围ECMF群落组成的首要因子,其次为速效P和速效N。

康义[5](2019)在《塞罕坝地区红松嫁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以樟子松为砧木、红松为接穗,研究不同砧木年龄、接穗类型以及嫁接高度对红松嫁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塞罕坝地区以3年生的樟子松容器苗作为砧木嫁接苗其成活率最高,为60.4%;在复壮苗上采穗并随采随嫁接,成活率达87%;在主枝高度140~159cm、侧枝高度210~229cm时嫁接,效果最好。

于海峰[6](2017)在《樟子松人工林营林技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樟子松的人工林营林技术应用,要注重结合实际的地域差异,采用优化的营林技术和观念,从整体上提高樟子松人工林营林的整体水平。

刘晓燕[7](2017)在《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在党川林场樟子松育苗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樟子松容器小苗及大苗的培育、移植技术,为小陇山林区推广培育樟子松提供技术指导。

岳志娟,戴楠[8](2015)在《樟子松人工营林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主要关注并研究了樟子松造林技术,为了有效提高樟子松的成活率,对樟子松人工营林技术进行了研究,为今后樟子松营林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朱利[9](2015)在《樟子松人工林培育技术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工林的培育技术也获得了迅速地发展。其中,樟子松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树种,具有非常高的利用价值,本研究将主要对樟子松人工林的培育技术措施进行探讨。

曹继俊,陈旭,李庚[10](2014)在《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壮苗深栽造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毛乌素沙地樟子松的造林效果,开展了壮苗深栽试验。在总结壮苗深栽技术要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壮苗深栽的造林效果及其生物量分配格局调节规律。结果表明,壮苗深栽可以提高根系分布层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提高造林保存率和林木生长量。且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壮苗深栽与常规栽植林分的生长量差异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壮苗深栽提高了各个构件的生物量投资,同时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

二、樟子松壮苗培育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樟子松壮苗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晋北风沙区不同立地植被保护与修复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荒山荒地植被保护与修复
    1.1 宜草荒山荒地植被保护与修复
        1.1.1 宜草荒山荒地立地类型
        1.1.2 植被保护与修复措施
        1.1.2. 1 封山育草。
        1.1.2. 2 植树造林。
    1.2 宜林荒山荒地植被保护与修复
        1.2.1 不同立地造林模式
        1.2.1. 1 坡度较缓、条件较好的荒山荒坡。
        1.2.1. 2 平川或缓坡沙化土地
        1.2.1. 3 中、低海拔土石山和丘陵区
        1.2.1. 4 海拔1 400m以上地区
        1.2.2 保护原有植被
        1.2.3 营建防火隔离带
2 盐碱地植被保护与修复
    2.1 轻度盐碱地植被保护与修复
    2.2 中度盐碱地植被保护和修复
    2.3 重度盐碱地植被保护与修复
    2.4 盐碱地造林模式
3 低效林地植被保护与修复
    3.1 杨树退化林分修复
    3.2 柠条灌木林提质增效
    3.3 疏林地改造

(2)樟子松人工林造林及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樟子松育苗技术要点
    1.1 种子处理
    1.2 苗床消毒
    1.3 播后管理
    1.4 容器苗培育
2 樟子松人工林造林技术
    2.1 造林地选择
    2.2 林地整理
    2.3 苗木栽植
3 樟子松人工林管理措施
    3.1 补植
    3.2 幼林抚育
    3.3 病虫害防治
        3.3.1 病害防治
        3.3.2 虫害防治

(3)不同容器规格对樟子松育苗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容器规格对樟子松幼苗株高和地径的影响
    2.2 不同容器规格对樟子松幼苗干、鲜质量的影响
    2.3 不同容器规格对樟子松幼苗根冠比和壮苗指数的影响
    2.4 不同容器规格对樟子松生理指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4)樟子松根围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分析及其抗旱菌树组合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樟子松研究进展
        1.1.1 樟子松的形态特征
        1.1.2 樟子松研究现状
    1.2 外生菌根研究进展
        1.2.1 外生菌根概述
        1.2.2 外生菌根真菌的研究方法
        1.2.3 影响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的因子
    1.3 外生菌根真菌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1.3.1 菌根化植物的抗旱机制研究
        1.3.2 干旱对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
        1.3.3 外生菌根在干旱地区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不同林分及不同龄级樟子松根围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采样方法
        2.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2.3 土壤DNA提取
        2.2.4 PCR扩增、产物鉴定、纯化及定量
        2.2.5 文库构建及测序
        2.2.6 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2.2.7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林分和龄级土壤理化性质
        2.3.2 Illumina MiSeq测序得到的外生菌根真菌群落总体信息
        2.3.3 不同林分和龄级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
        2.3.4 不同林分和龄级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
        2.3.5 外生菌根真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组成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2.4 讨论
        2.4.1 外生菌根真菌群落总体信息
        2.4.2 同一龄级不同林分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外生菌根真菌的影响
        2.4.3 同一林分不同龄级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外生菌根真菌的影响
        2.4.4 土壤理化性质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实验室盆栽条件下樟子松抗旱菌树组合筛选
    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盆栽条件下不同处理樟子松菌根侵染率和菌根形态
        3.2.2 盆栽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生长状况的影响
        3.2.3 盆栽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全P和全N的影响
        3.2.4 盆栽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2.5 盆栽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MDA含量的影响
        3.2.6 盆栽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7 盆栽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8 盆栽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干旱胁迫对菌根化樟子松菌根侵染率和生长状况的影响
        3.3.2 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养分吸收的影响
        3.3.3 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3.4 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5 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6 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苗圃条件下樟子松抗旱菌树组合的稳定性及根围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
    4.1 研究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苗圃条件下不同处理樟子松菌根侵染率和菌根形态
        4.2.2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生长状况的影响
        4.2.3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4.2.4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MDA含量的影响
        4.2.5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6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7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2.8 苗圃条件下Illumina MiSeq测序得到的外生菌根真菌群落总体信息
        4.2.9 苗圃条件下不同处理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
        4.2.10 苗圃条件下不同处理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
        4.2.11 土壤指标对外生菌根真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4.3 讨论
        4.3.1 苗圃条件下干旱胁迫对菌根化樟子松菌根侵染率和生长状况的影响
        4.3.2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4.3.3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4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5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根际酶活性的影响
        4.3.6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不同处理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6 创新点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塞罕坝地区红松嫁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砧木类型
        2.2.2 接穗类型
        2.2.3 嫁接高度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砧木年龄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2 不同接穗类型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3 不同嫁接高度对嫁接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
        3.3.1 主枝嫁接高度对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
        3.3.2 侧枝嫁接高度对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6)樟子松人工林营林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樟子松人工林营林水平低的因素和解决措施
    1.1 营林水平低因素
    1.2 解决措施
2 樟子松人工林营林技术的应用

(7)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苗地自然条件及规模
2 主要育苗技术内容
    2.1 采种
    2.2 1至2年生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
        2.2.1 种子处理
        2.2.2 营养基质的配制
        2.2.3 整地作床、装营养袋、点种
        2.2.4 苗期管理
    2.3 樟子松容器大苗移栽培育技术
        2.3.1 营养土的配制
        2.3.2 容器袋规格
        2.3.3 装袋
        2.3.4 作床
        2.3.5 移植苗的管理
        2.3.6 营养钵苗出圃
4 造林

(8)樟子松人工营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樟子松提高成活率技术
    1.1 樟子松造林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
    1.2 提高樟子松林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1.2.1 选择优种、培育壮苗。
        1.2.2 造林整地、改善方式。
2 樟子松人工营林技术
    2.1 种子的生产
    2.2 密度的管理
    2.3 林分的更新
    2.4 其他措施
3 结语

(9)樟子松人工林培育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樟子松及其人工林概述
2. 樟子松人工林培育技术措施分析
    2.1 培育壮苗阶段的关键措施
    2.2 植苗造林阶段的关键措施
    2.3 幼林抚育阶段的关键措施
3. 结语

(10)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壮苗深栽造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壮苗深栽的技术要点
    3.2 不同深度土层含水率变化
    3.3 壮苗深栽对造林效果的影响
    3.4 壮苗深栽对苗木生长过程的影响
    3.5 壮苗深栽对生物量投资与分配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四、樟子松壮苗培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晋北风沙区不同立地植被保护与修复模式探讨[J]. 程艳. 山西林业, 2021(06)
  • [2]樟子松人工林造林及管理技术[J]. 刘林. 南方农业, 2021(33)
  • [3]不同容器规格对樟子松育苗质量的影响[J]. 李日. 防护林科技, 2021(02)
  • [4]樟子松根围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分析及其抗旱菌树组合筛选[D]. 赵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5]塞罕坝地区红松嫁接技术研究[J]. 康义. 安徽农学通报, 2019(07)
  • [6]樟子松人工林营林技术探讨[J]. 于海峰. 农技服务, 2017(23)
  • [7]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J]. 刘晓燕.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05)
  • [8]樟子松人工营林技术[J]. 岳志娟,戴楠. 中国农业信息, 2015(15)
  • [9]樟子松人工林培育技术措施[J]. 朱利. 农民致富之友, 2015(11)
  • [10]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壮苗深栽造林效果分析[J]. 曹继俊,陈旭,李庚. 林业调查规划, 2014(05)

标签:;  ;  ;  ;  ;  

樟子松壮苗培育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