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科学的道德取向

论环境科学的道德取向

一、论环境科学的道德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张吉[1](2020)在《论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得到蓬勃发展,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学科。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与社会、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科学思想史、科学技术哲学史等部分构成。科学技术哲学与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发展影响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哲学反作用于社会发展,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阐释科学技术哲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一部分概述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科学技术哲学在我国兴起的历史背景,概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影响。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其一,社会需要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提出大量的新问题,如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科技价值问题、科技伦理问题;其二,社会发展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提供生长条件,经济建设为科学技术哲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根本动力;民主政治为科学技术哲学创新提供宽容的制度保障;思想解放为科学技术哲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第三部分着重分析科学技术哲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哲学全面揭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哲学为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科学技术哲学引领人们的思维方式变革;科学技术哲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起。第四部分主要是关于科学技术哲学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瞻性思考。重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对高科技前沿伦理问题的反思;二是注重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复杂问题;三是弘扬创新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言献策。

何桂美,罗双燕[2](2019)在《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育德思想价值辨析》文中研究表明以家训、家范等家庭教育典籍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涵丰富的传统家训文化中,道德教育始终是它的主题和灵魂,其育德思想与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同根同源",蕴含其中的道德取向,既为子孙后代在修身涉世、治家持家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行为参考和规范,也为新时期大力开展家风家教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借鉴和条件。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传统家训文化育德思想价值进行辨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对于积极开展家庭道德教育、推动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楚悦[3](2019)在《我国环保信用体系建设的法治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研究环保信用领域已出台的法律法规,结合各地方执法、法律监督等方面的实践,分析了目前我国环保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我国环保信用体系的法治化建设提供理论分析。本文对我国环保信用体系法治化的总体情况进行了阐述,梳理和界定了环保信用方面的基本概念,对环保信用法治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论文阐述了环保信用法治化建设需要遵循的四大基本原则,提出了环保信用体系建设多主体参与和共治的格局,即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进行监督、第三方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格局。论文从六个方面对环保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理论分析,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法学理论基础。论文阐明了我国环保信用体系的法治建设当前面临的挑战:环保信用领域立法不完备、环保信用信息归集与共享程度不足、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机制仍不完善、环保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较为薄弱、第三方环保信用服务机制尚不成熟,并提出了建议,指出可以从加强环保信用领域立法、强化环保信用信息的公示与共享、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机制、优化环保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构建第三方环保信用服务与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着手努力。

彭见欢[4](2019)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文明推动了整个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但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使工业文明的弊端不断显现,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世界陷入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腾飞,但伴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索取愈加激烈,大大超出了自然承载力,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产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习近平一向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并对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新思想和新概念,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了一个新的高度的设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思想,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习近平贯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具体生态问题相结合,寻求一条中国特色的生态之路。本文首先从整体上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背景,包括国际国内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重点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观、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其次,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这是本文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全面、系统、丰富的内容,包括:“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明观、“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的生态法治观、“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全球观。再次,本文分析了哲学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内含着立志高远的战略思维、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求真务实的实践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民生立场,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内核。本文基于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内容与理论特质的研究,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角度出发,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的阐述。在理论价值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创新了党的执政理念,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价值方面,内涵博大精深,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对于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化解当前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导向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有利于促进中国同国际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古璇[5](2018)在《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危机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人们也早已意识到并致力于解决此问题,但并未得到十分有效的改善。究其原因,不合理的消费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症结所在。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在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消费活动,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主要是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通过对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生活性消费主要是通过对物质文化生活资料及劳务的使用消耗进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传统的消费伦理研究主要是以生活性消费为切入口的研究范式。然而生态危机的根源主要是生产性消费环节的道德失范,直接生产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异化了的现代生产方式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层面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具破坏性和毁灭性。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应从生产性消费角度入手。关于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主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理论维度,对存在于生产性消费中“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进行理性反思,分析出工业文明生产之线性非循环的片面思维方式导致了生产发展的不可持续。因此,生产性消费伦理应体现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特质,即适度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具有全局意识、长远规划的构架,即循环经济、再生资源产业和绿色消费的实践模式。生产性消费伦理的价值维度是追求综合效益的经济价值、遵循和谐之理的人本价值、维持公正稳定的社会价值、顺应万物和谐的生态价值之综合统一。实践维度,从道德主体的塑造与生产性消费伦理的构建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对企业、政府和个人这三个层面的生产性消费道德主体深入分析:与生产消费环节联系最紧密的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和追求自然环境的生态效益之间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认定、利益取舍并塑造企业伦理文化很重要;在整个社会生产消费活动中承担思想引领和道德规范的政府,如何自我定位,如何有效协调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在全社会倡导发展绿色生态消费伦理是关键;作为微观层面直接行为个体的人,在实践中形成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正确道德认识,使之行为顺应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是生产性消费活动符合伦理、契合道德规范的最直接因素。另一方面,通过道德教化规范生产性消费行为,实现道德主体从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的转换,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化认同,并依靠伦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有效规范,使得生产性消费活动呈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和伦理向度,以此构建既促进生产发展、又符合生态效益的生产性消费道德规范与伦理秩序。把着力点置于生产性消费环节,实质是将解决生态的问题前置,从环境恶化的源头剖析和解读。以伦理的角度引导生产性消费活动,用道德的规范约束生产性消费行为,形成走向生态文明之路的生产性消费伦理,这也是伦理学在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现实依托。

田茂鑫[6](2017)在《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为了更好的实现大数据技术的正向价值,依靠大数据进行生产、生活,迫在眉睫的研究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问题摆在了人类面前。如何开出数据之花、结出数据之果也在笔者的心中种下了探索之欲,但我深知,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的道理,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大数据技术的二重性问题成了本文行文的思考起点。在研究大数据的学术氛围里,大数据技术的负向价值总是以较高的频率出现且被人们讨论,人类担心负向价值带来的隐私安全、伦理等问题的实现会给个人及社会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如何消解与规避大数据技术的负向价值成了研究热点,反之大数据技术的正向价值,似乎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其实不然,如何让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得以实现、如何使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增强、在何种层面对大数据技术的负向价值实现进行消解、以及如何建立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一般原则等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性时期,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显得更为紧迫。基于此,本文认为研究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应当从如何实现、实现增强、消解矛盾、原则建构等方面去综合考虑,以期达到对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全面分析,有利于凸显大数据技术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中的地位。因此,本文从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的相关概念出发,通过对大数据技术价值二重性、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的表现形式及一般标准、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障碍、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三个原则等分析,切实从内部与外部、主体与客体等辩证统一的关系上,全面深刻地剖析了关于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相关问题,并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手段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相统一以及大数据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搭建了属于我国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三原则,以期找到一条大数据技术能更好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可持续之路。

张海荣[7](2016)在《论环保优先原则的适用》文中提出环境保护优先原则作为现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充分彰显了当下环境保护法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尊重了生态规律,体现了生态正义,调整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该原则在内容上的抽象性致使其在具体适用中存在一定的困顿,其适用必须准确把握:该原则适用范围“环境”的概念,该原则行为方式“保护”的概念,该原则价值取向“优先”的概念,该原则规范形式“原则”的含义。在规范适用过程中该原则的功能主要借助环境政策和环境法律形式的得以体现,但就目前的环境治理而言,该原则的适用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就环境政策而言,该原则对环境优先型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不够,环境优先型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不够。环境政策实施的主体政府主导性过强,企业逐利性不减,公众参与性不足严重影响了该原则的适用。另一方面,就环境法律而言,目前的环境执法环境,环境执法主体和环境执法方式阻碍着该原则的执法适用。环境司法过程中,抽象的环境司法的理念,模式和政策与现实的背离,具体的环境司法过程中法律规范,执行保障的缺陷也阻碍该原则适用的效率。要使得该原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注重环境优先型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效率性。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改善环境执法环境环境,注重环境执法主体建设,尝试多元环境执法方式。在环境司法过程中树立保护优先的司法认知,以影响环境司法理念,模式和政策;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推进环境司法专门化保障该原则的适用。

成强[8](2015)在《环境伦理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与发展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环境伦理研究的根本任务,必须引起人类社会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伦理为先。环境伦理教育是有效实施环境教育的中心工作,是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美丽中国梦的根本保障之一。绪论部分对环境伦理的产生根源和实施环境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研究。阐释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是推动环境伦理研究持续深入的主要动力,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加剧了生态危机恶化,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亟待加强。绪论对加强环境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重点论述,环境伦理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环境伦理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环保实践技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第二章从三个方面对环境伦理研究相关概念内涵进行深入辨析。一是对伦理研究相关概念内涵进行界定,主要包括伦理与道德,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概念辨析、对应关系和基本特征。二是对环境伦理学的概念内涵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阐述。三是对环境教育和环境伦理教育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系统阐明环境教育与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在必然联系,对环境伦理教育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教育进行了明确界定。第三章从五个方面对环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研究启示进行归纳总结。一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与权利论、敬畏生命、大地伦理观、自然价值论、深层生态伦理、生态女性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环境伦理理论流派的研究体系、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环境伦理对改变人类价值观、提升道德境界、实现伦理超越、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积极现实意义,环境伦理价值观蕴含着人与自然之间内在价值的对立统一、肯定性和否定性的对立统一、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受动性的对立统一。二是简要阐释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智慧,对儒家、道家和佛教的传统环境伦理思想萌芽进行重点介绍,尤其对“天人合一”的朴素环保思想和“善待万物之仁”的伦理价值取向给予生态意蕴上的特殊关注。三是对环境伦理学演变进程进行简要梳理,从国外环境伦理萌芽时期开始,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公平正义的环境伦理、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的环境伦理和全球化的环境伦理进行了简要介绍。通过对生态中心论、现代人类中心论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批判和价值澄清,进一步倡导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伦理关系。四是主要阐述了认知规律研究的教育启示意义,包括杜威的道德认知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心理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三水平六阶段发展理论、彼得斯的道德认知与发展阶段理论、布鲁姆的认知层次学说和掌握学习理论、卡都图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柏瑞的发展模型理论。五是简要展示了道德教育研究普遍规律对现代环境伦理教育的有益启示,包括道德可教、学校和社会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有机衔接、道德教育的非灌输性原则、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规律研究、道德教育实践的方式方法研究。第四章从五个方面对环境伦理教育理论研究体系进行总结分析。主要是对环境伦理教育的本质特征、活动要素、组织结构、功能价值、评价方式进行科学界定,全面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伦理教育理论框架体系。第五章从三个方面对环境伦理教育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总结。一是全过程跟踪国际环境伦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从环境伦理教育诞生开始,经过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的成长阶段,以第比利斯会议为标志的蓬勃发展阶段,再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顺利召开以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普遍认同。二是对我国环境伦理教育产生和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重点对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和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重大意义和根本要求做出系统阐述。三是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环境伦理教育经验和我国环境伦理教育实践现状进行比较研究。第六章从两个方面论述加强环境伦理教育的框架构想和实施办法。着重剖析了当前我国环境伦理教育实践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结合环境伦理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加强环境伦理教育的框架构想和实施对策,一是关注道德认知水平发展,针对不同思维发展阶段,区别化实施环境伦理教育实践。二是注重教育内容的改革创新。三是借助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加大学科融合力度,开展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拓展第二课堂,澄清环境价值观。四是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加强舆论监督和伦理引导。五是体现政府部门开展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导力量,全面提高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监管职责。六是注重发挥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环境伦理教育影响力。七是倡导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环境伦理教育实践活动。八是加快环境伦理教育法治化进程,倡导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九是注重完善教育保障配套措施,主要包括资金保障、师资保障、组织机制保障、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保障。十是关注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文明社会。第七章对环境伦理教育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进行梳理,为继续深入研究环境伦理教育理论体系、框架结构、改进措施和保障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吴菲琼[9](2014)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拓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路和内容,寻找新途径、新方法,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转化成自觉的行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环境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本文在认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及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概念的基础上,把握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在顺应时代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施素质教育及丰富德育内容等方面的现实意义,在调研基础上总结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状况,并从生态文明意识、内容、教育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重视不足,软硬件保障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基础教育缺位;经济的“趋利性”及大学生的接受意愿等现实状况是造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尽人意的深层原因。最后,文章从校园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具体途径。

陈钺,田红,张丽华[10](2013)在《学校环境教育路在何方》文中提出要善于发挥和借助大众媒体的作用,特别是已形成覆盖的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网络,传播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先进理念和信息,努力创新展开环境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一个民族的消失的根本原因不是肉体上的毁灭,而是文化这一民族之魂的消亡。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地传承了五千年?除了具有科学性、适应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和自我修复功能,

二、论环境科学的道德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环境科学的道德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1)论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概述
    1.1 科学技术哲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1.1.1 科学技术哲学在我国兴起的历史背景
        1.1.2 科学技术哲学在我国的学科定位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 科学技术哲学的理论体系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影响
    2.1 社会需要为科学技术哲学提出大量新问题
        2.1.1 经济发展问题
        2.1.2 生态环境问题
        2.1.3 科技价值问题
        2.1.4 科技伦理问题
    2.2 社会发展为科学技术哲学提供生长条件
        2.2.1 经济建设为科学技术哲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根本动力
        2.2.2 民主政治为科学技术哲学创新提供宽容的制度保障
        2.2.3 思想解放为科学技术哲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3章 科学技术哲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1 科学技术哲学全面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3.2 科学技术哲学为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3.3 科学技术哲学引领人们的思维方式变革
    3.4 科学技术哲学推动生态文明的兴起
第4章 发挥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功能的前瞻性思考
    4.1 关注对高科技前沿伦理问题的反思
        4.1.1 当代高科技前沿的伦理问题
        4.1.2 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协调发展
    4.2 注重研究构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复杂问题
    4.3 弘扬创新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言献策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3)我国环保信用体系建设的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一、我国环保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之描述
    (一)环保信用体系和环保信用体系法治化的概念
    (二)环保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三)我国环保信用体系法治建设的成就
二、环保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之理论解析
    (一)环保信用体系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环保信用体系法治建设的主体
    (三)环保信用体系建设的法理分析
三、我国环保信用体系法治化所存在的问题
    (一)环保信用体系立法不完备
    (二)环保信用信息归集与共享程度不足
    (三)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四)环保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较为薄弱
    (五)第三方环保信用服务机制尚不成熟
四、我国环保信用体系法治化之实现机制
    (一)加强环保信用领域立法
    (二)强化环保信用信息的公示与共享
    (三)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机制
    (四)优化环保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五)构建第三方环保信用服务与公众参与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生态文明的内涵
        1.2.2 生态文明的特征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分析法
        1.4.3 归纳研究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2.1.1 人与自然辩证统一
        2.1.2 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
        2.1.3 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是有机统一的
    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2.2.1 “天人合一”的儒家生态观
        2.2.2 “道法自然”的道家生态观
        2.2.3 “众生平等”的佛家生态观
    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2.3.1 毛泽东的生态思想
        2.3.2 邓小平的生态思想
        2.3.3 江泽民的生态思想
        2.3.4 胡锦涛的生态思想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明观
        3.1.1 生态决定文明兴衰
        3.1.2 建设生态兴国,实现绿色崛起
    3.2 “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
        3.2.1 生态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3.2.2 生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
    3.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
        3.3.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3.2 生态环境优势可以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3.4 “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制”的生态法制观
        3.4.1 健全生态文明法律法规
        3.4.2 完善生态文明考评体系
    3.5 “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
        3.5.1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
        3.5.2 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3.6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全球观
        3.6.1 共建全球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
        3.6.2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章 哲学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
    4.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战略思维
        4.1.1 生态文明建设要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协调
        4.1.2 生态文明建设要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
        4.1.3 生态文明建设要既把握国情又把握世情
    4.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思维
        4.2.1 以普遍联系的视野审视生态文明建设
        4.2.2 以发展的观点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4.2.3 用矛盾分析法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思维
        4.3.1 从系统角度把握人与自然的关联
        4.3.2 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3.3 倡导综合治理生态问题
    4.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精神
        4.4.1 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实践
        4.4.2 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中日臻完善
    4.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立场
        4.5.1 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
        4.5.2 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
        4.5.3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五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5.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
        5.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5.1.2 创新了党的执政理念
        5.1.3 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价值
        5.2.1 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正确道路
        5.2.2 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思想指导
        5.2.3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行动指南
        5.2.4 为解决世界生态危机提供中国智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5)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源流
        二、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构架与方法
        一、结构体系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一、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生产性消费的伦理失范问题
    第一节 消费与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阐释
        一、消费的界定与分类
        二、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释义
    第二节 生产性消费异化导致伦理失范
        一、生产性消费模式的历史演变
        二、生产性消费的异化
        三、生产性消费的内在矛盾与伦理约束
    第三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失范造成的生态困境
        一、世界范围内自然界的破怀
        二、中国面临的生态危机
第二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失范的理性反思
    第一节 人类中心主义“反自然”观主导下的生态伦理失范
        一、人类中心主义及其评价
        二、人类中心主义“反自然”性伦理失范的表现
    第二节 “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经济伦理失范
        一、“资本逻辑”阐释及其影响
        二、“资本逻辑”主导下经济伦理失范的表现
    第三节 工业文明“线性非循环”思维下的实践伦理失范
        一、“线性非循环”思维的伦理缺失
        二、“线性非循环”思维主导的工业文明生产方式不可持续
第三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模式
    第一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基本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适度消费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第二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实践模式
        一、循环经济模式
        二、再生资源产业模式
        三、绿色消费模式
第四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价值维度
    第一节 经济伦理维度
        一、经济行为的德性体现
        二、生产性消费领域的生态体现
        三、效益统一与环境协调
    第二节 生态伦理维度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论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三、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生产性消费的本质
    第三节 社会价值维度
        一、社会稳定
        二、社会和谐
        三、社会与自然和谐
    第四节 人本价值维度
        一、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人自身的和谐
        三、人的自然解放
第五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道德主体
    第一节 企业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企业是生产性消费的道德主体
        二、企业是“经济实体”和“伦理实体”的统一
        三、塑造人格化的企业伦理
        四、企业伦理与企业发展辩证统一
    第二节 政府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政府职能与伦理责任
        二、政府生产性消费伦理责任适用范围与表现形式
        三、生态型政府的建立
    第三节 个体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个体之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道德主体对自然界的认知
        三、道德主体身份的转换
第六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构建
    第一节 道德教化
        一、道德教化的内涵
        二、道德教化的功能
        三、道德教化的路径
    第二节 理性转换
        一、理性的释义
        二、经济理性批判
        三、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的转换
    第三节 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的含义解读
        二、文化认同的内在要求
        三、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
    第四节 制度保障
        一、伦理制度
        二、法律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论文及着作
致谢

(6)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大数据技术与技术价值基本理论概述
    2.1 大数据技术基本理论
        2.1.1 大数据技术的内涵
        2.1.2 大数据技术的特征
    2.2 技术价值基本理论概述
        2.2.1 技术价值的概念
        2.2.2 技术价值观概述
    2.3 大数据技术价值的二重性
        2.3.1 大数据技术的正向价值
        2.3.2 大数据技术的负向价值
第3章 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表现形式及一般标准
    3.1 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表现形式
        3.1.1 技术层面的表现形式
        3.1.2 社会层面的表现形式
        3.1.3 个人层面的表现形式
    3.2 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一般标准
        3.2.1 向下的程序性
        3.2.2 向上的兼容性
        3.2.3 强烈的现实感
第4章 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障碍
    4.1 影响大数据正向价值实现的因素
        4.1.1 主体因素
        4.1.2 客体因素
    4.2 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主客体对策
        4.2.1 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主体性对策
        4.2.2 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客体性对策
    4.3 大数据技术负向价值的消解
        4.3.1 大数据技术负向价值的技术消解
        4.3.2 大数据技术负向价值的法律消解
        4.3.3 大数据技术负向价值的伦理消解
第5章 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的三个原则
    5.1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原则
        5.1.1 大数据技术对主体化人的“真”的实现
        5.1.2 大数据技术对主体化人的“善”的实现
        5.1.3 大数据技术对主体化人的“美”的实现
    5.2 手段合理性与结果合理性相统一原则
        5.2.1 大数据技术使用的手段合理性
        5.2.2 大数据技术使用的结果合理性
    5.3 大数据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5.3.1 大数据技术的产业化
        5.3.2 大数据技术的社会化
        5.3.3 大数据技术的生态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论环保优先原则的适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学术界的观点
    第二节 实务界的观点
    第三节 本文的观点
        一、“环境”的含义
        二、“保护”的含义
        三、“优先”的含义
        四、“原则”的定位
第二章 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基本定位
    第一节 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价值定位
        一、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可持续发展价值
        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生态规律尊重价值
        三、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生态正义体现价值
        四、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经济成本衡量价值
    第二节 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功能定位
        一、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政策导向性功能
        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规范限制性功能
第三章 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适用分析
    第一节 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环境政策适用层面分析
        一、环境政策制定层面分析
        二、环境政策实施层面分析
    第二节 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环境法律适用层面分析
        一、环境执法适用层面分析
        二、环境司法适用层面分析
第四章 规范环境保护优先原则适用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环境政策语境下的适用建议
        一、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环境政策制定上的适用建议
        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环境政策实施上的适用建议
    第二节 环境法律语境下的适用建议
        一、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环境执法上的适用建议
        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环境司法上的适用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环境伦理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伦理的产生
    第二节 加强环境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环境伦理研究相关概念内涵辨析
    第一节 伦理研究的相关概念内涵
    第二节 环境伦理学的概念内涵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环境教育与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 环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研究启示
    第一节 环境伦理研究主要流派
    第二节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启迪
    第三节 现代环境伦理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认知规律的研究启示
    第五节 道德教育规律的研究启示
第四章 环境伦理教育理论研究
    第一节 环境伦理教育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环境伦理教育的活动要素
    第三节 环境伦理教育的组织结构
    第四节 环境伦理教育的功能价值
    第五节 环境伦理教育的评价方式
第五章 环境伦理教育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际环境伦理教育产生和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我国环境伦理教育产生和发展历程
    第三节 环境伦理教育国内外实践
第六章 环境伦理教育框架构想和实施办法
    第一节 环境伦理教育存在问题剖析
    第二节 环境伦理教育框架构想和具体实施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奖励

(9)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
        一、 生态文明
        二、 生态文明教育
        三、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三、 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明思想
    第三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为高校德育注入新的内容
第二章 我国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一、 生态文明教育意识有待加强
        二、 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匮乏
        三、 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单一
        四、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第二节 我国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
        二、 重视不足,软硬件保障不健全
        三、 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四、 基础教育中的生态教育比较薄弱
        五、 经济的“趋利性”影响高校重视生态文明教育
        六、 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肓的责任感不强
第三章 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统筹谋划,系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一、 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绿色校园发展模式
        二、 明确责任,层层落实,推动全员参与生态文明教育
        三、 建立保障制度,确保教育实效
    第二节 抓好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
        二、 严把教师入口关,加强教师后备队伍建设
        三、 研究教育教学规律,促进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质量
        四、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管理
        五、 制订师资培养规划,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综合素质
        六、 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第三节 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一、 专业课程
        二、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三、 公共选修课
    第四节 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校园文化
        一、 校园生态文明精神文化
        二、 校园生态文明物质文化
        三、 校园生态文明行为文化
        四、 校园生态文明第二课堂文化
        五、 校园生态文明网络文化
    第五节 建设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平台
        一、 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二、 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
        三、 组织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研活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三)期刊类
    (四)报刊类
    (五)电子文献类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10)学校环境教育路在何方(论文提纲范文)

一、走出拘泥于“4课时”的困境
二、让一部分学校先“富”起来
三、更需要功夫在“诗”外

四、论环境科学的道德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D]. 张吉.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2]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育德思想价值辨析[J]. 何桂美,罗双燕.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9(01)
  • [3]我国环保信用体系建设的法治化研究[D]. 张楚悦.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 彭见欢. 南京财经大学, 2019(04)
  • [5]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D]. 古璇. 东南大学, 2018(01)
  • [6]大数据技术正向价值实现研究[D]. 田茂鑫.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3)
  • [7]论环保优先原则的适用[D]. 张海荣. 贵州大学, 2016(03)
  • [8]环境伦理教育研究[D]. 成强.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0)
  • [9]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 吴菲琼. 闽南师范大学, 2014(04)
  • [10]学校环境教育路在何方[J]. 陈钺,田红,张丽华. 环境教育, 2013(09)

标签:;  ;  ;  ;  ;  

论环境科学的道德取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