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广告词的传播策略

药品广告词的传播策略

一、药品广告词的传播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戚嘉任[1](2021)在《文化碰撞:《益世报》广告中的文化输入与本土制衡(1915-1924)》文中指出《益世报》是华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报,其发展的第一阶段(1915-1924年)不仅经历社会动荡转型期,重大历史事件频发,而且与天津口岸洋货市场迅速扩张的时期具有高度重合性。因此,该报广告能够成为一个窗口,较为完整地体现外商广告与本土广告的博弈过程,并且体现着这一阶段复杂的社会风貌。本文运用符号学、广告学、跨文化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的《益世报》为个案,研究其广告中的西方文化输入与本土制衡策略。文章首先梳理了《益世报》外商广告兴盛的动因,探明当时的历史语境和社会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该报外商广告与本土广告中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建构方式,解析二者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探究二者在文化碰撞过程中做出的发展与改变,总结《益世报》广告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碰撞表征及相互间作用方式,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社会历史图景。西方文化的传入推动西方科技、思想传入中国,西方观念以符号化的形式渗入,形成新的社会思想、塑造新的消费理念,为报纸中外商广告的繁盛提供了条件。在这一历史语境下,外商在以《益世报》为代表的报纸中通过广告建构了较完整的西方文化体系,具体表现为以西方文化符号导向、注重理性诉求和提升附加价值属性。以此为基础,外商广告推动形成了商品、文化双重倾销的局面。本土民族资本为抵御这一局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其核心在于唤醒民族意识。受西方文化影响,反映出社会变迁。虽然本土广告中的文化建构相较外商而言略显单薄,但推动了国货运动,倒逼外商更加注重本土化,主动在形式、叙事、主题等方面产生“求变”的趋势。民族意识与西方文化两种作用力相互渗透、制衡,在文化碰撞过程中形成了文化涵化现象,推动着一种表征的生成,即在广告中糅合传统性与现代性。这也无形中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走向。当今时代,国际间的文化博弈更为激烈,彼时《益世报》广告中的文化现象,正为当下提供了警示——避免对强势文化的盲目依附,激发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和新生活力。

查菲[2](2021)在《《图画日报》中的清末上海都市商业民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画日报》产生于宣统元年(1909),是中国最早日报形式的石印画报。该画报用图文的方式生动记录着清末上海的都市商业民俗风情。《图画日报》对这一时期的都市商业民俗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界对于《图画日报》的研究主集中在社会历史、社会文化、女性、戏剧、传播、文本层面,而涉及都市商业民俗方面的研究极少。本论文从民俗角度出发,以《图画日报》所呈现的上海都市商业民俗图文为个案进行研究,分析相关报道,系统探讨《图画日报》中清末上海都市商业民俗。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大体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图画日报》;对涉及《图画日报》与都市商业民俗相关研究进行梳理;阐述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从五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清末上海都市商业民俗背景与《图画日报》”,从整体出发,探究清末上海都市商业民俗的发展原因以及《图画日报》相关情况,确定研究的背景和研究范围。第二章“清末上海都市商业民俗活动”。本论文选取行商、居商、中间商三种视角进行考察,揭示出都市商业活动里流动性贩卖、定点贩卖、媒介角色产生民俗的特点。第三章“清末上海都市商业广告民俗”。广告的宣传方式可以充分体现商业民俗活动。论文对画报中涉及到的吆喝、响器、报纸、传单、招牌等广告方式加以分析,探究清末商业广告民俗的文化心态和生活特征。第四章“清末上海都市商业信仰与禁忌”。信仰、禁忌因素能够影响到相关都市商业民俗的形成。本论文从信仰活动、禁忌活动两个角度,探讨神秘色彩对商业民俗的精神意义。第五章“清末上海都市商业民俗的特点”,把都市商业民俗的变化作为重点,围绕新式体验、商人地位、市民日常消费生活、广告宣传四个方面,阐述清末上海都市商业民俗的色彩与活力。结语部分,通过对《图画日报》的研究,一方面能从画报研究中挖掘民俗记忆,另一方面能从画报里感受民众意识觉醒,体会《图画日报》带来的民俗价值与现实意义。

宋海洋[3](2020)在《《广州民国日报》医药广告研究(1924-1929)》文中研究表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各地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民国日报》,这些报纸绝大多数由国民党创办,也成为了国民政府舆论宣传的工具与思想控制的阵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国民党在广东多个县市创办了多种不同版本的《民国日报》,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广州民国日报》。该报刊从1923年发刊至1936年停刊,充分记载了广州的革命与斗争,市政与民生,社会与经济等情况。一份连续刊载了十几年的报纸,被保存至今,翻开泛黄的报纸,从中仍能够感受到广州鲜活的历史。笔者选取了1924-1929年《广州民国日报》的医药广告进行研究,对这一时期的医药广告作了较为细致地梳理。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对这一时期《广州民国日报》医药广告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对《广州民国日报》的医药广告做了概况介绍,包括对该报刊发刊背景、刊载内容和各类广告的介绍,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广州民国日报》医药广告大量存在的原因。第二部分按广告类别与表现形式对医药广告进行了分类。从类别上分为了中药广告与西药广告,从表现形式上分为证人证言、漫画连环画、医学科普、悬念式广告四大类,并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广告进行论证。第三部分对《广州民国日报》的医药广告宣传特点做了分析。首先,这一时期的医药广告开始重视对品牌形象的保护。药商会通过设置一些商标、搞活动和打假的方式进行品牌形象宣传。其次,利用民众爱国情怀进行宣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值国货运动高涨时期,医商在广告中引入一些国货字眼或者振奋人心的话语起到宣传作用。再次,利用了夸大手法进行宣传。为突出其药效会利用患者书信和烘托危机气氛的方式进行宣传。最后,西医在宣传中融合了中医观念。这一时期出现了西医借中医观念宣传的现象。第四部分阐述了《广州民国日报》医药广告的效应。医药广告的效益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推动女性自主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男女平等意识的提高与女性审美标准的西化。二是能够促进消费意识的转变与营造消费文化,引发了人民对西方富足生活的向往,但也传递了奢靡的生活观念。三是促进了西医观念的传播,尤其表现为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西医观念。医药广告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特点,生动表现出当时医药行业的发展情况,可以说医药广告是当时民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对医药广告的研究有助于帮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广州社会,丰富民国医药史相关研究成果。

鲁璐[4](2020)在《网络剧中的“创意中插”广告传播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4年我国的网络剧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广告作为其内容变现的主要途径形式也不断丰富。而传统的植入广告难以满足当前网络剧的广告需求,以创意的广告形式扩大品牌的价值利益是品牌方对视频网站的期待,创意中插作为一种既能与剧情高度关联,又能保证品牌曝光率的新广告形式为广告主所青睐。本文首先分别对网络剧和创意中插广告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的进行梳理分析,探寻创意中插广告的流行发展动因;再基于各阶段创意中插广告实例的分析与思考,从传播主体、内容、场景、受众角度对网络剧创意中插广告的现有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总结;同时与传统植入式广告进行对比,探寻其传播策略的独特性,并将其与网络剧中其它新兴类型的广告传播策略进行优劣对比;再进一步结合当前的创意中插市场现状、商业模式、传播内容、监管体制、受众接受度等各方面具体分析创意中插呈现出的新问题。结合新的政策环境和用户需求,提出具有实操意义的创意中插广告传播优化策略,并对创意中插广告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为创意中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及现实指导,从而使创意中插更好的服务于广告市场。本文认为,网络剧中的“创意中插”广告有效传播不能简单的瞄准受众的娱乐需求,应重视内容集智性、互动体验感、沟通圈层化和价值效力持久化的可行性。

陈凌[5](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认为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刘俊洁[6](2020)在《从《申报》广告看清末民初本土商业品牌的传播策略》文中认为清末民初是我国广告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本土品牌层出不穷,这一时期的广告兴盛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原因。清末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到了民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超英国、美国和德国,上海成为中国品牌和广告市场的摇篮和旗帜。中国本土商业品牌的广泛传播是市场繁荣的标志,也将中国广告水平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当时的品牌直到今天依然表现活跃。本文在查阅1872-1928年间的《申报》以及大量广告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近代刊登的广告来研究清末民初本土品牌的传播策略,分析近代本土品牌的创意表现、市场嗅觉和价值取向,以期为今天国货产品的广告传播寻求一些历史经验和借鉴。

刘君[7](2020)在《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文中研究说明1929年,在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创办企业,颁布《公司法》、《工厂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传入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乳业的本土化渐趋完成的时代背景之下,沈九成因个人际遇创办生生牧场。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生生牧场便发展为近代上海最大的华商牛乳场。自1929年至1949年的20年时间里,在生生牧场的发展变迁中,其经理凡四变。据此,生生牧场20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29年至1933年,由沈九成的长子沈鹏程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创办和初步发展期;二是1933年至1940年,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后,自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快速发展期;三是1940年至1946年,由沈九成的三子沈万灵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调整期;四是1946年至1949年,生生牧场被中国国民党的中央信托局接收,为生生牧场的衰退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生生牧场的发展战略和销售战略均有所不同。1929年至1933年,生生牧场初始创办,奶牛的采购、员工的招聘、土地的租赁,以及生产设备的买入,奠定了生生牧场营业及发展的基础。此一时期,生生牧场通过文化濡化、竞争者定位、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等销售方法,将企业的新鲜牛奶消费群体牢牢固定在社会上层人士之中。1933年,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之后,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销售模式的扩大、以及制定灵活的销售策略,使生生牧场的规模快速增长,其消费者群体由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向社会中层人士下移。但是,随着日寇的入侵、上海的沦陷,生生牧场的销售规模因日伪政府的配给制度而萎缩。1940年8月24日,沈九成被绑架之后,将生生牧场交由三子沈万灵经营。沈万灵在艰难困苦的沦陷时期,调整生生牧场的销售战略,以生生牧场的“A”字消毒牛乳只为社会上层人士提供。这一销售战略的调整,维持了生生牧场在日伪时期的艰难生存。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企业员工联合国民党的战后接收人员,诬告沈九成、沈万灵为汉奸。生生牧场因此被中央信托局接收。在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其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多方干扰,不断萎缩,使得生生牧场走向衰落。基于对生生牧场1929至1949年间四个时期生产销售活动的研究,从微观的视角展现了近代的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一方面,牛奶的消费人群从社会上层人士扩展至社会中上层人士,又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上移至社会上层人士。物的社会生命史,不仅是一个经济关系,还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的保障。经营自由作为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企业生产销售活动能否正常展开的必要条件。生生牧场的发展历程,是近代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时期经济增长和经济衰落的见证。

霍可[8](2019)在《符号与身体消费:近代上海消费文化建构研究 ——基于《申报》广告的考察(1927—1937)》文中研究表明广告与社会文化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文化为广告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广告必然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图景;另一方面,广告影响乃至塑造着社会文化,对社会文化有着重要的建构作用。近代上海商贾云集,繁华熙攘,是一个典型的商业化大都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消费文化,引领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消费时尚与潮流。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形成是众多因素合力的结果,但大众媒体在其中无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之一,《申报》广告在参与建构近代上海消费文化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以《申报》广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27—1937年《申报》刊登的广告进行抽样分析,探究其与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关系,从而深入分析其参与建构上海消费文化的方式,探讨在建构过程中对上海市民生活造成的影响。首先,《申报》广告与近代上海消费文化具有“互激”关系,多种因素合力形成的消费文化影响了《申报》广告的发展,《申报》广告在发展中又营造了消费狂欢的氛围,参与了消费文化的建构。其次,《申报》广告引导市民的符号消费,体现在赋予单个商品符号价值、生产暗示意义链以赋予同类商品符号价值、建构场景符号来赋予商品象征意向三种方式上。再次,《申报》广告推动市民的身体消费,表现为形塑理想身体、渲染身体焦虑、引导身体修复、宣扬感官刺激与身体享受四个方面。最后,《申报》广告在参与建构消费文化的过程中,给上海市民的生活带来了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它促进了上海市民的身份认同、引入了新型时尚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现代化新家庭的诞生,但同时也导致了消费文化的异化、消解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使市民生活形成泛娱乐化的状态。《申报》广告不仅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市民了解商品信息的窗口,更潜移默化地促进了他们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与消费行为的变迁。因此,《申报》广告是透视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重要历史文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申报》广告不但提供了一种关于商品丰富的美好想象,更提供了一种新的想象方式,即通过消费来实现特定愿望。

孙谦[9](2019)在《抗日战争时期《秦风日报》广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战全面爆发后,沿海地区多被日本占领,国民政府开始实施全面内迁的政策。这促使地处西北的陕西在抗战这一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新的面貌,其中近代报刊以及报刊广告的发展就是表现之一。作为西安大型日报的开端的《秦风日报》在这一时期诞生,其广告所含信息丰富,并且日发行四千份,拥有大量的受众,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广告作为“社会的文本”,反映与记录着当时社会的发展变化。因而本文以抗日期间《秦风日报》的广告为切口,采用统计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同时结合大量史料,从《秦风日报》创办情境和抗战时期的广告生态、《秦风日报》广告上呈现出的社会状况以及《秦风日报》的呈现社会变迁中的传播特色与手段这几大板块出发,尝试还原抗战陕西的社会发展情境,勾勒出广告视野中陕西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轨迹。通过研究,可以观察到陕西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先进的健康医疗卫生知识传入;社会物质生活的改善,休闲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化;个人交往方式变革,传统男女交往形式突破,婚姻观念逐渐走向开明,妇女地位得以提高等。但透过其中的部分广告信息也发现近代陕西社会仍然表现出极强的传统社会的延续:中医以及传统娱乐方式依然存在;一些落后的观念以及不良社会习俗借用广告得以传播,也体现陕西社会现代先进与传统落后交织的复杂性。与此同时,可以看出商品、广告文本等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抗战爱国时代精神贯穿于这一时期陕西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在呈现陕西这一时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从广告表现形式和传播策略展现出逐渐成熟化与专业化的趋势。广告所承载的各种不一致的内容以及观念都通过这些特色传播手段得以更深层次的传播。总之,《秦风日报》广告内容中真实展现出了抗战时期陕西社会生活状况。广告自身的演化以及其内容的呈现,一定程度折射出陕西这一时期在各方力量的交织、博弈下进行着艰难缓慢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各种不同话语以及观念嵌入广告中,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黄于悦[10](2019)在《《晶报》的广告研究(1919-1940)》文中指出小报是一类发轫于晚清时期,以刊载娱乐消遣内容为主的报纸,因其数量庞大而又多描摹市井生活场景,成为学者研究近代上海城市风貌的一把钥匙。然而现有的小报研究大多聚焦在报纸的杂文、评论、小说等文学作品上,却鲜有关注同样占据报纸大量版面的广告。实际上小报蕴广告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既能直观反映报纸读者的消费水平,又渗透着消费上的品位与偏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近代小报及其读者特征的独特视角。顺着这一思路,本文选取《晶报》这一独具代表的近代上海小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抽样的方式选取了247份报纸作为研究样本,从结构、内容、排版等方面展开对《晶报》广告基本特征的梳理,从而对《晶报》广告的整体样貌有所把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整理了广告中出现的商品的种类及其价格,结合近代上海社会的物价水平,从经济维度呈现《晶报》广告所对应的消费水平和经济状况。总体而言,《晶报》广告以非生活必需品为主,广告商品带有浓厚的消闲性质,指向拥有一定收入且和消费时间的城市中上层市民。此外,本文还对广告中出现的文字和图像进行整理和分析,从“外在审美标准”和“休闲生活偏好”两个维度窥视《晶报》读者在物质消费层面上的品味和偏好。一方面,本文收集了大量《晶报》广告中出现的男女人物形象,总结《晶报》广告对男女外貌形象的审美标准,即一种对摩登时尚、肤白貌美的女性形象的追捧,和对精神干练、渊博富有的男性形象的认可。这一审美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报纸读者对美的想象和追求;另一方面,本文着重整理了《晶报》中出现的休闲娱乐类广告,通过这些广告文本反映符合小报读者趣味与需求的休闲娱乐活动种类,以及这些休闲活动背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旨趣。总体而言,《晶报》广告透露着对摩登时尚和享乐主义的追求,这既与当时社会日渐奢靡的消费风气相关,也很好的与小报自身的趣味性和消闲性相呼应。至此,我们不仅对《晶报》这份民国时期典型的上海小报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也从“审美趣味”和“经济特征”两个维度深化了对《晶报》读者群体的认识,这无疑这为近代上海小报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视角和史料参考。

二、药品广告词的传播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品广告词的传播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碰撞:《益世报》广告中的文化输入与本土制衡(1915-192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源起
    1.2 《益世报》的发展与广告环境
        1.2.1 《益世报》的发展历程与阶段划分
        1.2.2 《益世报》1915-1924 年的广告环境
        1.2.3 《益世报》广告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益世报》外商广告兴盛的动因
    2.1 历史背景:西方文化的传入过程
    2.2 “西方”的观念及其符号化
    2.3 消费观的变化与时尚之风
    2.4 本章小结
3 《益世报》广告的文化建构
    3.1 文化符号导向
        3.1.1 文字符号
        3.1.2 图像符号
        3.1.3 个案分析——日光牌油漆广告、南洋兄弟烟草广告
    3.2 文化诉求方式
        3.2.1 外商广告:理性重于感性
        3.2.2 本土广告:感性重于理性
        3.2.3 个案分析——首榖药片广告、先施公司水火保险广告
    3.3 文化的附加价值属性
        3.3.1 外商广告中的科学、人文与利益属性
        3.3.2 本土广告中的民族意识与身份认同
        3.3.3 个案分析——三炮台香烟广告、天津公园广告
    3.4 本章小结
4 《益世报》广告的文化碰撞与文化涵化
    4.1 外商广告的本土化
        4.1.1 调和广告意象
        4.1.2 变更叙事策略
        4.1.3 重视本土取材
    4.2 本土广告的积极涵化
        4.2.1 比附商品属性
        4.2.2 借助“他者”认可
    4.3 文化碰撞之表征: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糅合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2)《图画日报》中的清末上海都市商业民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图画日报》的研究
        二、关于上海都市商业民俗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末上海都市商业民俗背景与《图画日报》
    第一节 清末上海都市商业民俗背景
        一、清末上海都市商业民俗概况
        二、清末上海都市商业民俗发展原因
    第二节 《图画日报》概况
        一、创办背景
        二、办刊宗旨
        三、定位与读者群
    第三节 画报中的上海都市商业民俗栏目
        一、主要栏目
        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清末上海都市商业民俗活动
    第一节 行商
        一、各色经营
        二、特产贩卖
        三、洋货经营
    第二节 居商
        一、洋行
        二、番菜馆
    第三节 中间商
        一、掮客
        二、买办
第三章 清末上海都市商业广告民俗
    第一节 吆喝与响器
        一、沪音叫卖展示商品特点
        二、响器招揽吸引顾客购买
    第二节 报纸与传单
        一、报纸里的药品广告
        二、传单宣传展现逐利心理
    第三节 招牌与设计
        一、招牌命名传播店招文化
        二、字体设计追求端正多样
第四章 清末上海都市商业信仰与禁忌
    第一节 信仰活动
        一、接财神
        二、开市酒
    第二节 禁忌活动
        一、语言要求
        二、禁忌行为
第五章 清末上海都市商业民俗的特点
    第一节 新式体验的出现
        一、吃菜饭
        二、拍照片
        三、抽香烟
    第二节 商人地位的提高
        一、追求时尚服饰
        二、重视人才教育
        三、组建上海商会
        四、出现重利观念
    第三节 市民日常消费生活的改变
        一、精神需求消费
        二、自由平等消费
        三、体育娱乐消费
        四、新式拍卖消费
    第四节 广告宣传的更新
        一、新颖有趣的报纸广告
        二、时下流行的传单
        三、中西融合的月份牌
结语
    一、留住记忆
    二、唤起意识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画日报》中的相关图片
致谢

(3)《广州民国日报》医药广告研究(1924-192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广州民国日报》概况
    一、《广州民国日报》简介
    二、《广州民国日报》广告简介
    三、《广州民国日报》医药广告大量存在的原因
        (一)区域性流行性疾病的频发
        (二)健康、进补及卫生观念的盛行
        (三)娼妓业的繁荣
第二章 《广州民国日报》医药广告的分类
    一、按广告类别分类
        (一)中药广告
        (二)西药广告
    二、按表现形式分类
        (一)证人证言类
        (二)漫画、连环画类
        (三)医学科普类
        (四)悬念式广告
第三章 《广州民国日报》医药广告的特点
    一、注重品牌形象保护与宣传
    二、利用爱国情怀宣传
    三、利用夸大手法宣传
    四、西医融合中医观念宣传
第四章 《广州民国日报》医药广告效应
    一、推动女性自主意识的发展
    二、促进消费观念的转变与营造消费文化
    三、有利于西医观念的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4)网络剧中的“创意中插”广告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网络剧创意中插广告概述
    2.1 网络剧的概念界定
    2.2 网络剧的发展动因
    2.3 创意中插广告的概念界定
    2.4 创意中插广告兴起的原因
    2.5 创意中插广告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网络剧创意中插广告现有传播策略对比分析
    3.1 网络剧创意中中插现有传播策略
    3.2 与传统植入广告传播策略对比下的新表现
    3.3 与网剧其他类型广告传播策略的优劣对比
第四章 网络剧创意中插广告的问题呈现
    4.1 创意表现策略机械,网综动漫挤占市场份额
    4.2 时机频次策略缺失,整体风格偏差
    4.3 内容传播策略失范,监管体系更新慢
    4.4 精准定位策略失焦,受众接受度日趋下降
第五章 网络剧创意中插传播优化策略
    5.1 打通受众编剧壁垒,增加广告集智性
    5.2 加强广告互动体验,延续用户注意力
    5.3 聚焦青年文化圈层,加固情感沟通
    5.4 释放持久价值效力,实现裂变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网络剧创意中插广告效果调查问卷
附件二: 本文研究选取的创意中插广告案例
致谢

(5)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从《申报》广告看清末民初本土商业品牌的传播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及本土商业品牌的生存状况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社会环境分析
        一、政治上:割地赔款,内忧外患
        二、经济上:洋货倾销,“实业救国”
        三、文化上:西学东渐,移风易俗
        四、技术上:师夷长技,兼收并蓄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广告环境分析
        一、清末民初的广告业发展状况
        二、清末民初的广告政策——以《申报》为例
    第三节 本土商业品牌的生存状况
        一、激烈市场竞争迫使本土商业品牌运用广告
        二、近代政府实业政策为本土品牌提供生存环境
第二章 清末民初本土商业品牌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第一节 洋货品牌的市场调查与自身竞争优势分析
    第二节 本土产品风格的设计与改造
        一、《申报》广告中本土商业品牌名称的“洋名化”
        二、《申报》广告中本土品牌包装设计的“大胆化”
        三、《申报》广告中本土商业品牌语言和风格的“本土化”
        四、《申报》广告中本土商业品牌主题和场景的“精细化”
第三章 清末民初本土商业品牌的“时尚化”传播策略
    第一节 利用公众人物提升品牌知名度
        一、名人效应提升品牌声量
        二、内行现身说法形成品牌认同
        三、个人传播者形成品牌扩散
    第二节 利用《申报》广告的露出提升时尚影响力
    第三节 利用环境因素强化本土品牌的时尚传播力
        一、利用国货运动制造流行趋势
        二、利用传统节日中提升品牌好感度
第四章 清末民初本土商业品牌的“情感化”传播策略
    第一节 本土品牌广告主对于消费者情感诉求的把控
    第二节 《申报》广告中本土商业品牌对产品情感的设计与建构
        一、利用恐惧诉求提升品牌的号召力
        二、利用幽默诉求提升品牌的感染力
        三、利用热情诉求提升品牌的说服力
        四、利用对比策略提升品牌好感度
第五章 清末民初的品牌传播策略对现今品牌传播的启发及借鉴意义
    第一节 深耕品牌建设打造硬核传播体系
        一、内容:突破壁垒,产品增值
        二、渠道:打开格局,多管齐下
        三、策略:政策支持,促销助力
    第二节 传承创新中华文化讲好民族品牌故事
        一、植根传统文化,拓展传播格局
        二、增强体验,开展国际化营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依据
        1.2.1 理论依据
        1.2.2 现实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近代奶业史的研究
        1.3.2 近代农业企业史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生生牧场的创办与生产经营的展开(1929-1933年)
    2.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背景
        2.1.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个人际遇
        2.1.2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政策背景
        2.1.3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行业时机
    2.2 生生牧场的创办
        2.2.1 奶牛的采购及其生产管理
        2.2.2 土地的租赁
        2.2.3 员工的招聘
        2.2.4 生产设备的买入
    2.3 沈鹏程时期生生牧场生产经营的展开
        2.3.1 文化濡化:形塑消费者饮食习惯的企业经营方法
        2.3.2 横向拓展:以奶妈为竞争者定位的企业经营策略
        2.3.3 纵向连合: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的企业经营模式
第三章 生生牧场的迅速发展与销售规模的扩大(1933-1940年)
    3.1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的经过
        3.1.1 三友实业社劳资纠纷案与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
        3.1.2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
    3.2 从单一鲜奶到全面化战略:生生牧场产品结构的调整
        3.2.1 牛奶
        3.2.2 冰淇淋
        3.2.3 奶油
        3.2.4 其他乳制品
    3.3 生生牧场的销售模式
        3.3.1 订户模式
        3.3.2 专卖店模式
        3.3.3 杂货店模式
        3.3.4 交易会模式
    3.4 生生牧场的销售策略
        3.4.1 药品、食品、饮品:产品的物质功能定位
        3.4.2 “国货”:产品的政治功能定位
        3.4.3 营养与健康:产品的社会功能定位
        3.4.4 早餐与现代性:产品的生活方式功能定位
    3.5 生生牧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3.5.1 沈九成与穆藕初交往考证
        3.5.2 沈九成的经营经验与企业家才能的展现
第四章 生生牧场销售战略的调整与等级结构的嵌入(1940-1946年)
    4.1 沈九成被绑案与沈万灵接手生生牧场
    4.2 生生牧场生产等级的提升
        4.2.1 上海市乳业等级制度的建立
        4.2.2 生生牧场的质量控制与等级提升
    4.3 生生牧场消费等级的嵌入
        4.3.1 近代上海的社会分层与牛奶的品牌选择
        4.3.2 生生牧场消费人群的社会结构
        4.3.3 日伪时期生生牧场销售对象的上移
第五章 生生牧场的衰退与政治权力的介入(1946-1949年)
    5.1 中国国民党接收生生牧场的经过
    5.2 中央信托局与生生牧场的衰退
        5.2.1 中央信托局接收生生牧场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
        5.2.2 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的衰退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沈九成父子年谱初编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符号与身体消费:近代上海消费文化建构研究 ——基于《申报》广告的考察(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性
第一章 《申报》广告与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互激
    1.1 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影响因素与特征
        1.1.1 近代上海消费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1.1.2 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特征
    1.2 消费文化形成中《申报》广告的发展
        1.2.1 注重广告经营,增加广告数量
        1.2.2 完善广告细节,拓展广告体例
        1.2.3 善于运用多元交织的图像符号
        1.2.4 增强文字符号的意境与韵味
    1.3 《申报》广告营造消费狂欢氛围
        1.3.1 广告呈现突出醒目,视觉冲击强烈
        1.3.2 表现手法夸大渲染,吸引读者关注
        1.3.3 集中展示促销策略,营造消费氛围
        1.3.4 大力倡导提前消费,解放消费冲动
第二章 符号价值与象征意向赋予:引导市民符号消费
    2.1 商品符号价值的赋予
        2.1.1 商品身份地位的价值赋予
        2.1.2 商品摩登时尚的价值赋予
        2.1.3 西式商品的品味价值赋予
    2.2 消费关系中暗示意义链的生产
    2.3 场景符号的建构与象征意向的赋予
        2.3.1 家庭生活场景的建构与象征意向
        2.3.2 公共休闲场景的建构与象征意向
        2.3.3 爱国场景的建构与象征意向
第三章 消费欲望的制造与激发:推动市民身体消费
    3.1 身体功用性价值的发现与身体意识的觉醒
    3.2 《申报》广告对理想身体的形塑
        3.2.1 美丽身体的形塑
        3.2.2 健康身体的形塑与隐喻
    3.3 《申报》广告对身体焦虑的渲染
        3.3.1 身体焦虑的自我表达
        3.3.2 身体焦虑的异性想象
    3.4 《申报》广告对身体修复与身体消费的引导
        3.4.1 对身体修复的积极引导
        3.4.2 对身体消费的大力推动
    3.5 《申报》广告对感官刺激与身体享受的宣扬
        3.5.1 对感官刺激的宣扬
        3.5.2 对身体享受的宣扬
第四章 《申报》广告的消费文化建构对市民生活的同步影响
    4.1 对市民生活的积极影响
        4.1.1 促进市民意识的觉醒与身份认同
        4.1.2 引入新型时尚的生活方式
        4.1.3 促进现代化新家庭的诞生
    4.2 对市民生活的消极影响
        4.2.1 消费文化的异化——消费主义
        4.2.2 传统价值观念的消解
        4.2.3 市民生活的泛娱乐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抗日战争时期《秦风日报》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可行性
        1.1.4 研究现状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秦风日报》发展历程
    2.1 成柏仁与《秦风周报》
    2.2 《秦风日报》概述
        2.2.1 《秦风日报》创办的社会情景
        2.2.2 《秦风日报》创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秦风日报》广告概况与抗战时期广告生态
    3.1 《秦风日报》的广告面貌
        3.1.1 《秦风日报》的广告版面设置
        3.1.2 《秦风日报》广告类别和数量
        3.1.3 《秦风日报》的广告经营
        3.1.4 《秦风日报》广告主与受众
    3.2 抗战催生新的广告生态
        3.2.1 全面抗战:陕西报纸广告艰难中生存
        3.2.2 大举内迁:经济发展支撑广告行业相对活跃
        3.2.3 报纸大量出现:成为最受欢迎的广告媒介
        3.2.4 人口增长助推市场繁荣以及新式消费观念传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秦风日报》广告中呈现的陕西社会变迁
    4.1 从医药广告看中西结合的医疗生活
        4.1.1 西药补药与健康卫生观念传入
        4.1.2 妇科医药广告与女性地位改变
        4.1.3 失范医药广告与社会不良风气
    4.2 娱乐广告展现战争环境下的休闲生活
        4.2.1 社会娱乐休闲方式逐渐多元
        4.2.2 时代特色:抗战爱国精神凸显
    4.3 社会广告中社会交往方式与观念嬗变
        4.3.1 个人信息传播方式改变
        4.3.2 征婚广告与婚姻观念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秦风日报》广告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5.1 表现形式总体丰富:注重视觉效果
        5.1.1 改版之前:图文结合,广告版面设计多样化
        5.1.2 版面缩小:有限条件下丰富其表现形式
    5.2 传播策略从单一到多样,整体趋于成熟
        5.2.1 广告话语方式发生转变
        5.2.2 多种广告创意结合,增强传播效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晶报》的广告研究(1919-194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内容
        一、问题意识
        二、个案选择:《晶报》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近代中国小报研究
        二、近代报刊与广告研究
        三、《晶报》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路径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价值与局限
        一、研究的价值
        二、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章 《晶报》及其广告
    第一节 《晶报》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过程
        一、创办时期
        二、鼎盛时期
        三、衰零时期
    第二节 《晶报》广告概况
    第三节 《晶报》广告的版面形式
        一、广告间的版面设置
        二、广告内部的排版方式
        三、广告的视觉呈现形式
    第四节 《晶报》广告的成文类型
第三章 《晶报》广告的经济特征
    第一节 近代上海的物价水平和市民收入
        一、近代上海城市的消费风气
        二、近代上海的物价水平及变化
        三、不同阶层的收入情况
    第二节 《晶报》广告中的商品种类及其价格范围
        一、食品类广告的商品种类及价格
        二、日用品类广告的商品种类及价格
        三、医药保健类广告的商品种类及价格
        四、休闲娱乐广告的商品种类及价格
        五、总结:《晶报》广告的总体经济特征
第四章 《晶报》广告中的审美趣味
    第一节 小报与审美趣味
    第二节 对女性形象的审美标准
        一、《晶报》广告中女性的总体形象
        二、女性服饰的审美品位
        三、女性容貌身型的审美品位
        四、总结:《晶报》广告中女性外貌的审美标准
    第三节 对男性形象的审美标准
        一、《晶报》广告中男性的总体形象
        二、男性服饰的审美品位
        三、男性容貌的审美品位
        四、总结:《晶报》广告中男性外貌的审美标准
    第四节 休闲生活的趣味偏好
        一、广告与休闲生活
        二、《晶报》中的休闲娱乐广告
        三、休闲活动的趣味与目的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药品广告词的传播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碰撞:《益世报》广告中的文化输入与本土制衡(1915-1924)[D]. 戚嘉任.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2]《图画日报》中的清末上海都市商业民俗研究[D]. 查菲.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广州民国日报》医药广告研究(1924-1929)[D]. 宋海洋. 湘潭大学, 2020(02)
  • [4]网络剧中的“创意中插”广告传播策略研究[D]. 鲁璐. 苏州大学, 2020(03)
  • [5]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从《申报》广告看清末民初本土商业品牌的传播策略[D]. 刘俊洁.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7]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D]. 刘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符号与身体消费:近代上海消费文化建构研究 ——基于《申报》广告的考察(1927—1937)[D]. 霍可. 山西大学, 2019(01)
  • [9]抗日战争时期《秦风日报》广告研究[D]. 孙谦. 西北大学, 2019(01)
  • [10]《晶报》的广告研究(1919-1940)[D]. 黄于悦. 上海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药品广告词的传播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