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观探析

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观探析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观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吉元强[1](2021)在《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完成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于时刻保持民主在社会主义中的生命线地位,依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科学完善和道路的正确有效。因而习近平历来十分重视民主政治,多次发表讲话强调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他对民主政治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的重要论述不是照搬其他国家民主政治理念的“飞来峰”,它的生成是历史、理论、现实等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生成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其历史逻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探索实践及其经验的总结,体现了习近平个人对民主政治认识的深化发展;其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继承,对依据中国实际而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治国理政历史智慧的汲取和镜鉴,也是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借鉴的结果;其现实逻辑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源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源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源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求。研究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在理论层面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民主政治理论;在实践层面有助于坚定政治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助于指导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陈延华[2](2020)在《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间节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路和正确运用马克思民主思想始终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理论是探索人类解放和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实现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离不开现实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民主是内含于马克思整体政治思想中的核心价值理念。马克思民主思想根植于唯物史观,这是区别于人类历史上纷繁芜杂的民主思想的最鲜明特征。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只是实现了人的政治解放,而只有建立在经济解放基础上的社会解放才是实现真正的民主。本文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主线,在深入研读马克思着作文本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马克思民主思想进行了一个更为系统的梳理和整体的认识,更好地挖掘了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本文除绪论之外,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社会历史背景。马克思民主思想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主权在民思想、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民主思想。致力于改变世界的马克思民主思想根植于马克思参与的社会革命实践和掌握的历史事实之中。工业革命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资产阶级革命又伴随着无产阶级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为无产阶级民主提供了形式上的借鉴,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无产阶级民主奠定了阶级基础。第二部分,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马克思民主思想经历萌芽、形成、完善三个阶段。在《莱茵报》时期反封建的斗争中,马克思争取人类解放的民主思想开始萌芽孕育。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形成建立在辩证认识资本主义民主的基础之上,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民主,并展望了无产阶级民主的未来发展: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社会公有、物质资料极度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伴随着国家政治统治功能的消亡,民主的政治性也消失了,社会由每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自我管理,真正民主制实现。巴黎公社虽然没有完全践行马克思的民主思想,但它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收回国家权力的民主政策。通过总结巴黎公社经验,马克思民主思想日益完善。第三部分,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内涵、实质与特征。马克思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组织原则、思想和观念体系、社会管理方式。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哲学基础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理论。马克思民主思想是对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重新认知,是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全面阐释,是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社会认知,也是实现全人类自由解放的价值诉求。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手段性和目的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第四部分,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从理论价值上看,马克思民主思想是辩证认识西方现代民主理论的理论指南、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民主实践困境的智慧源泉、认清西方营销民主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本质的思想武器、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规律认识的指路明灯。马克思没有对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做出构想,但其民主思想仍然具有丰富的实践价值。中国政治制度体系基本框架是以马克思民主思想为指导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马克思民主思想的题中之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马克思民主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民主思想中国化的典范,而协商民主制度则是马克思民主思想中国化的生动实践。总之,我们要以唯物史观为主线解读和发展马克思民主思想,尤其要从社会有机体理论中挖掘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实质、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提供智慧源泉,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实现人类解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黄丽娟[3](2020)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体”的新型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时下,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已成为促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广大受众的思想意识、社会认知、行为举止等等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矛盾显隐、社会主题转换、社会发展趋向、社会动态进程、时代精神变迁的“感应器”和“晴雨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仍然存在着诸如利益多元依旧明显、贫富差距依旧存在、生态环境仍有破坏、贪污腐败仍有滋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各种社会思潮兴风作浪提供口实,并为其利用新媒体肆意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定型,且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时节,正处于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的重要阶段,极易被新媒体包裹的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而不察觉。传播媒介一直以来就承担着意识形态功能,“大众媒介给人的初始印象是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载体,但实质上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却发挥着思想引领、政治控制等功能。”①社会思潮与新媒体“携手同行”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传播更加亲民、平等、渗透、无障碍等。这些特点为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大肆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诸多特点进行广泛传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的普及,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反过来又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产生影响。“思想催生行为、激发行为,也限定行为。”①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将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因此,本研究从新媒体和社会思潮基本概念入手,研究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的影响。通过开展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影响的表象和本质,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经验教训。最后,思考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尝试破解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理论和实际难题,拓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掌握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文章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本章主要从国内及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出发,阐释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12种社会思潮和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第二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1724份问卷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整理出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数据。第三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主要是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第三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本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入手展开论述。一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四个方面;二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四种主要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三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原因分析。即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实问题为重点,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同原因,主要包括国际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新媒体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等五个方面。第四章,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教训借鉴。首先,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这一部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其次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训反思。再次是以埃及和突尼斯为例,反思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以吸取教训。最后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发达国家借助媒体应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借鉴。第五章,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这一章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五个方面原因,从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和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凝聚价值目标共识、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遵循思政工作“三大规律”并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新媒体以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可能拓展的研究及未来的展望。

张勇[4](2020)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总结中国民主实践经验、吸取西方民主衰退的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汇聚全民智慧和力量、激发人民民主参与的积极性、丰富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形式、推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以习近平发表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讲话为研究文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分析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形成基础,梳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基本特征,阐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时代价值,全面系统的研究习近平的民主发展观。第一章,绪论。本章对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第二章,分析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形成基础。本章主要从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民本思想的借鉴和吸收。在实践层面上,习近平早年地方从政的工作经历牢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和对西方民主经验教训的总结也为习近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来源和帮助。第三章,梳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强调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要求、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保障、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原则、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制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评价标准等等,科学构建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系统梳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基本内容,为下文研究习近平民主观的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作了铺垫。第四章,概括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民主观内容广、体系全,表现出鲜明的特征。习近平强调党对社会主义民主领导的同时,更加明确民主发展的本土性,要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土壤和当前国情发展民主。把民主当作一个系统的工程而不是单一的层面,多个层面共同发力、助力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篇章。突出表现了人民性、本土性、时代性、系统性、协同性的特征。第五章,阐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时代价值。在理论层面,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为世界各国民主的发展提供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提高了我国的民主话语权。在实践层面,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的有效实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进程,提升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总之,通过系统研读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讲话,本文力求准确、系统、客观的研究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多角度论证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创新与发展,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姜娜[5](2020)在《马克思民主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民主问题是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的而且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在漫长悠远的人类思想史上,人们对民主问题一直关注且有着不同的探讨和论述,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们对民主发表着不同的见解,马克思在批判性继承前人民主思想基础之上,站在新的思想高度,正视前人民主思想局限性的同时创造性地阐述了自己的民主观,并提出“真正民主制”的理想,从而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从民主的内涵、本质属性、形式、主体、实现途径以及如何保障等方面论述了一个较为完整且内涵丰富的民主理论体系。其民主观的内容论述具有严密的学理逻辑,强调民主的本质属性是人民当家作主,即人民主权的真正实现。在他看来,民主的实现与人类解放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国家政治、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差别和矛盾才会彻底消亡,每个人都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民主才能真正实现。人类也将实现彻底的解放。同时,马克思民主观具有不同于历史上其他民主理论的鲜明特征,在发展历程上具有继承性与批判性、在内容上体现出阶级性与人民性、在民主实现层面上体现出实践性与科学性、在民主价值上体现出广泛性与真实性。总之,马克思为我们理清了民主的真正内涵、本质,构想了一个实现民主的价值旨归和根本方向,同时也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民主观依旧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说服力和指引力,为当代中国民主理论建设、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根基和重要指引。尤其是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张海玲[6](2019)在《习近平社会主义民主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在社会主义同民主的关系、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民主政治的形式、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意义、民主判断的标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立场,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创造性地提出了“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主义民主真谛”的观点,对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进行了科学概括,对社会主义民主立足点进行了准确定位,把治国理政作为民主政治发展的切入点,提出“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无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思维方法,科学归纳民主发展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民主道路的独特性及本质特征进行系统阐述,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民主实质和民主形式的统一,提出了民主制度内生论思想,主张民主形式多样化,创造性地提出了民主制度的评判标准,系统论述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关系,强调推进民主制度化、法治化、程序化建设,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列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议程。概言之,习近平社会主义民主观具有“以人民为中心、以内生为源头、以治国为指向、以创新为动力”的特点。习近平社会主义民主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行动指南。新时代,践行习近平社会主义民主观,必须坚持理论发展和实践推进相一致、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注重经济领域及社会治理的民主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

陈小娇[7](2019)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为政党文化概念的界定框定了边界,政党文化概念的界定同样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以下简称党内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指明了范围。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成员在党内政治实践和党内政治社会化中,通过对党内政治现象进行政治认知、情感、评价之后形成的,影响并决定其政治行为模式的党内政治心理和党内政治心理积淀。党内政治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思想为党内政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为党内政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土壤,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思想为党内政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观念形态有机体,其内在构成分为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党内政治文化的一般结构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结构或者共性结构,也可以被称为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结构,由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主体、生成过程、生成客体三部分组成。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结构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扩展结构或者个性结构,表现为党内各种政治文化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党内政治文化生成主体的视角来看,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结构由党内个体政治文化和党内群体政治文化两部分组成;从党内政治文化生成客体的视角来看,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结构由党内体系文化、党内过程文化和党内制度文化三部分组成;从党内政治文化生成时间的视角来看,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结构由革命时期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时期的党内政治文化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党内政治文化三部分组成;从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员政治行为模式影响和决定程度的视角来看,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结构由党内政治心理和党内政治心理积淀两部分组成。党内政治文化一般结构中的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一般功能,即维持党内政治关系、影响党内政治制度和引导党内政治行为。党内政治文化特殊结构中的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内政治文化一般功能的具体实现方式。换言之,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功能是党内政治文化一般功能在不同类型党内政治文化中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在长期的党内政治实践和党内政治社会化中形成了以忠诚观、务实观、清廉观为核心的优秀党内政治文化,这些优秀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现有成就的突出表现。然而,由于国内外、党内外以及主客观等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当前党内政治文化中还存在着以官僚意气、迷信思想、党内“自由主义”思想、“潜规则”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庸俗腐朽政治文化。从党内政治文化生成主体的视角来看,产生这些庸俗腐朽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原因有一部分党员的理想信念出现了滑坡,一部分党员的规矩意识出现了弱化,一部分党员的“官德”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等。从党内政治文化生成客体的视角来看,产生这些庸俗腐朽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原因有与党性格格不入的落后、腐朽、过度超前思想的影响和引导,党员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刺激和陶然,党内法规建设仍存在漏洞致使制度规范和制约作用缺位等。建设优良党内政治文化需要从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主体和生成客体着手发力。从党内政治文化生成主体的视角来构建优良党内政治文化,既需要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也需要提升党员的“官德”水平,还需要强化党员的规矩意识。从党内政治文化生成客体的视角来建构优良党内政治文化,既需要不断弱化不良思想观念对党员精神世界的影响,也需要不断净化党员的工作、生活、社交环境,还需要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在制定、执行、变迁中的漏洞。

言浩杰[8](2019)在《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式协商民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从协商民主的话语建构意义上来说,协商民主先由西方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但从协商民主的实践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在为争取人民民主的不懈奋斗中,就已经创造了协商民主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重要民主形式。中国式协商民主以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为理论基础,以协商民主的萌发、初创和重建为历史前提,以社会主义革命与实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客观依据,充分体现了其发展过程中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展示了其发展的多维优势与光明前景。本文由引言、结语和五章构成。引言部分论及问题的缘起,对已有相关研究的现状作了述评,对“民主”、“协商民主”、“中国式协商民主”这些基本概念作出界定,并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作了说明。第一章重点分析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主观是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理论源泉。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无产阶级民主观和人民民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式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更加扎实和深厚。第二章主要考察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历史前提。中国式协商民主萌发于“九一八事变”后,初创于全面抗战至抗战胜利后,重建于内战爆发至新政协召开。中国式协商民主从无到有,不断发展进步,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前提。第三章主要探讨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实践推进。从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上半年,中国式协商民主成功推进。由于后来发生“左”的错误,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进程被打断。中国式协商民主的曲折发展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式协商民主得到恢复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十八大之前,中国式协商民主不断推进。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式协商民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维护和实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四章分析和研究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多维优势。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发展走的是一条与西方协商民主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理论、实践、制度以及文化等维度体现出其鲜明优势。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多维优势必将促使其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光明前景。第五章探究新时代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前景及其世界意义。本章是对全文的升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潜力将不断彰显,主要表现在:中国式协商民主的运行方式必然法治化、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实效不断凸显、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样态日益丰富。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宽广前景表明:必须推进实质性民主的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之路。

马蒙[9](2019)在《新马克思主义苏联民主批判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落后国家获得胜利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此,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带领人民依据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新时代,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作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苏联民主政治模式。从苏联模式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现实后果来看,总体上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苏联模式的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为关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人们提供了研究和批判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问题的样本和对象。论文从逻辑与历史统一出发,在文本研究中历史梳理了各具代表性的国外新马克思主义中托洛茨基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欧洲共产主义政党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批判。托派最早作为党内反对派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展开批判,批判党的官僚化和民主发展不平衡。指出苏联社会是过渡社会,国家是蜕化的工人国家,上层建筑的民主政治不是社会主义的。在苏联社会性质上主要有官僚集体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三种看法。第四国际正统派政治革命的基本内容就是发展和恢复工人民主和苏维埃民主。当代托派理论家曼德尔提出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需要不断革命完成世界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三大任务以推动国家消亡。总之,托派主张通过政治革命推翻苏联官僚统治,否则苏联就会走向资本主义复辟。西方马克思主义于20年代初在批判苏联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厂委员会的自治社会主义直接民主模式。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将苏联与法西斯国家并列展开批判,相关流派批判苏联是一种新的极权主义国家,分析了极权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斯大林逝世及苏共二十大之后批判全面系统展开,相关流派批判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缺乏自由,苏联党的统治实质上是少数人的统治,在消灭私有制后产生了新的新的独裁,只有专政没有民主。还批评赫鲁晓夫和斯大林一样都没有发展好社会主义民主。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作为批判的哲学依据,批判苏联专制,政治异化。70年代左右相关流派批判苏联是党专政,不是解放的社会。批评苏联强国家的政治异化以及苏维埃式的直接民主制会导致专制。除了少数流派反对人道主义批判外,总体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工人自治的社会主义两种批判进路和社会主义道路。欧洲共产主义政党从诞生起就紧跟苏联,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了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民主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始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进行批判。批评苏联的经济和政治权力的过度集中和官僚化,不是工人民主国家。批判苏联官僚阶层凌驾于社会之上,认为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却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诞生的制度并没有开辟人类解放的道路。落后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不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前提。根本摈弃了列宁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建党原则,放弃无产阶级专政。主张恢复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取代苏维埃模式的委员会民主制,实行多党制,继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民主理论。指出苏联解体是因为民主发展的失败,致使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内在优势未能发挥。作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另一个国家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批判的吸收一切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在中国得以不断发挥。在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新时代,对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历史比较,可以认识到,批判总体上是有问题意识的,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苏联模式在民主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一定借鉴价值。同时批判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分析,有极端化和片面化问题。在批判的批判中可以得出几点启示和规律:民主在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日常生活批判与民主习惯的养成;发展民主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加强党的领导与实现党的自我革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民主理论;社会主义民主的魅力在于现实主义和激进主义结合、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民主理论的价值要在实践中实现和检验。论文紧扣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民主消亡理论主题,试图突破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张力,从三个流派的批判研究入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展开比较研究和总体评价,以期从批判的批判中探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使理论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实践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陶林[10](201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经验》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是几代中央领导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同时又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主观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是三个统一、四大制度的统一,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发扬协商民主,健全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重要特色和完善经验。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观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6 民主政治的相关概述
        1.6.1 民主政治的内涵
        1.6.2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内涵
2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生成的历史逻辑
    2.1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生成的历史过程
        2.1.1 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探索
        2.1.2 总结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探索的经验
    2.2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生成的内在动力
        2.2.1 .知青岁月时期的启蒙
        2.2.2 .地方从政时期的奠基
        2.2.3 .治国理政时期的升华
3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生成的理论逻辑
    3.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主政治理论的继承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政治理论
        3.1.2 列宁的民主政治思想
    3.2 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民主政治思想的继承
        3.2.1 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
        3.2.2 邓小平的民主政治思想
        3.2.3 江泽民的民主政治思想
        3.2.4 胡锦涛的民主政治思想
    3.3 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主性因素的吸收
        3.3.1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民主性因素
        3.3.2 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
    3.4 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借鉴
        3.4.1 人民主权思想
        3.4.2 善治理论
        3.4.3 法治理论
4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生成的现实逻辑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推进的必然要求
    4.2 满足人民美好政治生活的重要需求
    4.3 实现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4.4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5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5.1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5.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5.1.2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5.2 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5.2.1 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5.2.2 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社会历史背景
    2.1 马克思民主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
        2.1.1 主权在民思想
        2.1.2 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
        2.1.3 空想社会主义的民主思想
    2.2 马克思民主思想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2.2.1 工业革命为无产阶级民主奠定了经济基础
        2.2.2 资产阶级革命为无产阶级民主提供了形式上的借鉴
        2.2.3 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无产阶级民主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3章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
    3.1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萌芽
        3.1.1 马克思民主思想萌芽的思想原点
        3.1.2 以自由为核心的革命民主主义民主思想
    3.2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形成
        3.2.1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民主的辩证认识
        3.2.2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民主思想
        3.2.3 马克思的未来社会民主思想
    3.3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完善
        3.3.1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实践验证
        3.3.2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理论升华
第4章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内涵、实质与特征
    4.1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内涵阐释
        4.1.1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
        4.1.2 作为组织原则的民主
        4.1.3 作为思想和观念体系的民主
        4.1.4 作为社会管理方式的民主
    4.2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实质
        4.2.1 马克思民主思想是对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重新认识
        4.2.2 马克思民主思想是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全面阐释
        4.2.3 马克思民主思想是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社会认知
        4.2.4 马克思民主思想是实现全人类自由解放的价值诉求
    4.3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基本特征
        4.3.1 马克思民主思想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4.3.2 马克思民主思想是手段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4.3.3 马克思民主思想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第5章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5.1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
        5.1.1 辩证认识西方现代民主理论的理论指南
        5.1.2 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民主实践困境的智慧源泉
        5.1.3 认清西方营销民主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本质的思想武器
        5.1.4 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规律认识的指路明灯
    5.2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
        5.2.1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马克思民主思想的题中之义
        5.2.2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马克思民主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5.2.3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民主思想中国化的典范
        5.2.4 协商民主制度是马克思民主思想中国化的生动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3)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㈠选题缘由
        ㈡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㈠国内研究
        1. 有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2. 有关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3. 有关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4. 有关“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5. 有关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㈡国外研究
        1. 关于互联网与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
        2. 关于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㈠研究思路
        ㈡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㈠研究创新
        ㈡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及其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
        二、 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
        一、 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社会思潮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
        一、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拥趸者
        二、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
        三、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再传播者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
        一、 问卷设计说明
        二、 问卷调查说明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调查的情况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的具体情况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影响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
        一、 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
        二、 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
        三、 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
        四、 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世界观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人生观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政治观
        (一) 淡化大学生政治情感
        (二) 动摇大学生政治意志
        (三) 颠覆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 瓦解大学生政治信念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方式
        一、 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
        二、 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
        三、 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
        四、 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
        一、 国际原因:社会思潮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二、 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以某些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影响大学生
        三、 教育原因:社会思潮放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些局限影响大学生
        四、 新媒体原因: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特点影响大学生
        五、 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易受社会思潮打造的“网络舆论场”影响
第四章 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
        一、 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中国革命道路
        二、 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三、 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节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教训反思
        一、 国内舆论失控:苏联解体中的殷鉴昭示
        二、 西方操控媒体:东欧剧变中的惨痛教训
    第三节 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影响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警醒
        一、 维基革命:突尼斯政治动乱中新媒体为助推器
        二、 推特助力:埃及国家政变中新媒体变身组织者
    第四节 发达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经验教训
        一、 意识形态渗透:媒体是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武器
        二、 公众观点塑造:媒体是英国塑造公众观点的重要工具
        三、 教化教育推进:媒体是德国推进教化教育的特殊载体
        四、 普罗大众动员:媒体是法国动员民众斗争的主要战场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并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完全改变了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
        二、 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价值引领:在凝聚价值目标共识中应对意识形态渗透
        一、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二、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三、 用浩然正能量引导多元社会思潮
        四、 用豁达包容心对待多元社会思潮
    第三节 回应现实:在回应社会现实与热点问题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一、 提高因事而化的针对性
        二、 增强因时而进的时代性
        三、 彰显因势而新的鲜活性
    第四节 守正创新:在遵循规律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补齐教育短板
        一、 遵循和运用“三大规律”以做好思政工作
        二、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三、 以“八个相统一”为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四、 以“三进和两入”为目标推进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
    第五节 化堵为疏:在用好新媒体中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
        一、 创新宣传理念以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
        二、 创新宣传手段以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三、 创新基层工作以努力贴近大学生实际
        四、 创新新媒体监管以清朗网络舆论空间
    第六节 提升素养:在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提升学生对新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应对能力
        二、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三、 积极与各种新媒体上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一、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主持课题
    三、 参与课题

(4)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选题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1.4.1 选题的主要内容
        1.4.2 选题的创新点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形成基础
    2.1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
        2.1.3 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本思想
    2.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2.2.1 习近平的工作经历
        2.2.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
        2.2.3 对西方民主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章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基本内容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3.1.1 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3.1.2 民主要真正解决人民问题
        3.1.3 民主要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总体要求
        3.2.1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2.2 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3.2.3 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动力
        3.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民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3.3.2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民主的发展进程
        3.3.3 全面依法治国为民主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原则
        3.4.1 立足中国国情
        3.4.2 坚持稳妥渐进推进民主发展
        3.4.3 坚持科学的民主评价标准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
        3.5.1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
        3.5.2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结合
第四章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基本特征
    4.1 人民性
    4.2 民族性
    4.3 时代性
    4.4 整体性
    4.5 协同性
第五章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时代价值
    5.1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理论价值
        5.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宝库
        5.1.2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5.1.3 诠释了民主发展的“中国道路”
    5.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实践价值
        5.2.1 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进程
        5.2.2 保障了人民权利的有效实现
        5.2.3 提升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马克思民主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民主观的理论出场
    一、马克思民主观的时代语境
        (一)超越资产阶级民主的有限性
        (二)揭露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
        (三)构想人的解放的实现制度
        (四)回应人民群众的民主诉求
    二、马克思民主观的思想渊源
        (一)古希腊古典民主思想的传承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三)近代理性启蒙思想的启发
        (四)青年黑格尔派学说的促进
    三、马克思民主观的内在逻辑
        (一)哲学基础:论证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二)逻辑主线:人民主权
        (三)价值旨归: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民主观的内容阐释
    一、马克思民主观的基本内容
        (一)民主的内涵:人民的自我规定
        (二)民主的本质属性:绝大多数人的当家作主
        (三)民主的形式:真正民主制
        (四)民主的主体:人民
        (五)民主的实现途径:无产阶级专政
        (六)民主的保障:权力的制约机制
    二、马克思民主观内容的学理逻辑
        (一)民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民主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三)民主的实现与人类解放的关系
第三章 马克思民主观的鲜明特征
    一、民主观发展历程体现出的继承性与批判性
        (一)理性继承前人民主理论合理因素
        (二)彻底批判西方民主的偏颇和虚伪
    二、民主观内容上体现出的阶级性与人民性
        (一)鲜明的阶级性
        (二)广泛的人民性
    三、民主实现上体现出的实践性与科学性
        (一)参与民主革命活动凸显的实践性
        (二)未来民主实现形式彰显的科学性
    四、民主价值上体现出的广泛性与真实性
        (一)广泛性:人民民主
        (二)真实性:实质民主
第四章 马克思民主观的当代价值
    一、为当代中国民主建设提供理论根基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力量源泉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二)树立正确的民主意识
        (三)健全民主监督制约机制
    三、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提供重要指引
        (一)夯实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二)真正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三)推进基层民主发展,拓宽民主的范围
        (四)推进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调发展
    四、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夯实基础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政治遵循:主权在民与人民当家作主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运行机制: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准:民主与法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习近平社会主义民主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一、选题理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综述及评析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价及趋势
    第三节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选题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难点
        四、创新之处
第二章 习近平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
    第一节 习近平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本经验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第二节 习近平社会主义民主观形成的现实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新的历史方位
        二、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
        三、中国近代以来民主政治发展的实践探索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论及目的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论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民主
        二、人民民主的真谛是形成最大公约数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论
        一、体现人民意志
        二、保障人民权益
        三、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道路论及制度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道路论
        一、不同国家民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民主道路的独特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民主制度评价标准论
        一、民主制度评价标准的各种误区
        二、习近平关于民主制度评价标准的论述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形式论
        一、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人民民主制度形式的多样化
    第四节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论
        一、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独特制度形式
        二、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第五章 习近平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特点、意义及践行路径
    第一节 习近平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特点
        一、以人民为中心
        二、以内生为源头
        三、以治国为指向
        四、以创新为动力
    第二节 习近平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行动指南
    第三节 习近平社会主义民主观践行的基本路径
        一、坚持理论发展和实践推进相一致
        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三、注重经济领域及社会治理的民主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7)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内外政治文化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政党文化研究状况
        (三)党内政治文化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概念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定义和特性
        一、政治文化的定义
        二、政治文化的特性
    第二节 政党文化的定义和特性
        一、政党文化的定义
        二、政党文化的特性
    第三节 党内政治文化的定义和特性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定义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性
第二章 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来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意识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思想
    第二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
        一、民本思想
        二、大一统思想
        三、大同思想
        四、中庸思想
        五、清廉思想
        六、“官本位”思想
    第三节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思想
        一、自由思想
        二、民主思想
        三、法治思想
第三章 党内政治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党内政治文化的结构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一般结构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结构
    第二节 党内政治文化的功能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一般功能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功能
第四章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有成就
        一、忠诚观:忠于党和人民
        二、务实观:实事求是
        三、清廉观:清正廉洁
    第二节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存挑战
        一、官僚意气
        二、迷信思想
        三、“自由主义”思想
        四、“潜规则”意识
    第三节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现存挑战的原因
        一、党内政治文化生成主体的现存问题
        二、党内政治文化生成客体的现存问题
第五章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提升党内政治文化生成主体自身素养
        一、筑牢理想信念
        二、打牢“官德”之基
        三、强化规矩意识
    第二节 优化党内政治文化生成客体
        一、优化党内政治文化生成的思想客体
        二、净化党员的工作、生活、社交环境
        三、完善党内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协商民主研究的状况
        (二)国外协商民主研究的状况
    三、基本概念释义
        (一)民主
        (二)协商民主
        (三)中国式协商民主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主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思想
        (二)列宁的民主思想
    二、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
        (一)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权
        (二)实现广大工农群众利益
        (三)建立人民民主的制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谋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推进民主制度化、法治化
    四、小结
第二章 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历史前提
    一、中国式协商民主的萌发
        (一)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三)抗日统一战线中的政策调整
    二、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初创
        (一)国共两党在全面抗战中的合作与磋商
        (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内部协商
        (三)重庆谈判与旧政协的召开
    三、中国式协商民主的重建
        (一)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二)“五一”口号的提出
        (三)新政协的召开
    四、小结
第三章 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实践推进
    一、中国式协商民主的成功推进与曲折
        (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协商民主的坚持和发展
        (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三)协商民主发生曲折
    二、中国式协商民主的重启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恢复
        (二)从计划向市场转变中协商民主的发展
        (三)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
    三、中国式协商民主的持续推进与创新
        (一)中共与民主党派协商合作的加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协商民主
        (三)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加强
    四、新时代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创新
        (一)政党协商发展的新突破
        (二)市场主体协商的深入发展
        (三)基层协商民主的提升
    五、小结
第四章 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多维优势
    一、中国式协商民主的理论优势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注重民主形式与实质的有机统一
        (三)建构了以平等为基础的协商
    二、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实践优势
        (一)协商的高效性
        (二)协商的创新性
        (三)协商的先发性
    三、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
        (一)完善的制度体系
        (二)强大的合作功能
        (三)良好的治理能力
    四、中国式协商民主的文化优势
        (一)“和而不同”的兼容并包
        (二)“民为邦本”的实质导向
        (三)“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
    五、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前景展望及世界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式协商民主的运行方式日益法治化
        (二)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实效日益凸显
        (三)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样态日益多元
        (四)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经验日益丰富
    二、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世界意义
        (一)坚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之路
        (二)推进实质性民主的发展是必然之路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
        (四)西方的民主话语霸权应被破除
    三、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新马克思主义苏联民主批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论文选题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苏联民主政治制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民主萌芽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历史逻辑
        三、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理论逻辑与核心要义
        四、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第二节 苏联民主政治模式的理论发展与历史实践
        一、苏联民主政治制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初创
        二、列宁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理论逻辑
        三、苏联民主政治制度模式的确立
        四、苏联民主政治制度模式的发展与覆亡
    第三节 苏联民主政治模式简单评价
        一、辩证看待苏联民主政治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性质
第二章 托洛茨基主义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
    第一节 基础与主导:托派创始人托洛茨基的批判
        一、托洛茨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看法
        二、作为党内反对派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批判
        三、作为国际左翼反对派时期的批判:不断革命论与党的蜕化
        四、筹建第四国际时期的批判:蜕化的工人国家与被背叛的革命
        五、苏联政治制度的可能历史命运与不良后果
        六、托洛茨基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理论小结
    第二节 异端与正统派:托派及第四国际内部的不同批判
        一、异端派的批判
        二、正统派的批判
        三、异端派和正统派苏联解体代表性观点简单比较
        四、现代托派(第四国际)的政治革命与社会主义民主观
    第三节 集大成与高潮:曼德尔的批判及价值
        一、苏联官僚政治产生的历史分析
        二、苏维埃民主与先锋党的角色
        三、苏联官僚阶层两面性矛盾的分析
        四、苏维埃民主与社会主义自治民主
        五、过渡社会国家消亡基础的初步分析
        六、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及苏联解体的分析
        七、曼德尔苏联民主政治批判理论小结
    第四节 托派苏联官僚制批判总结及其历史意义
        一、托洛茨基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理论逻辑
        二、托派关于苏联社会性质的几种看法
        三、曼德尔对正统派批判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四、托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
        一、卢卡奇的总体革命观与无产阶级的组织方法论
        二、葛兰西对十月革命道路的评价及苏联民主政治批判
        三、柯尔施的工厂委员会思想和对列宁国家与革命理论的批评
    第二节 30 年代末至50 年代初同法西斯极权主义的并列批判
        一、法兰克福学派对苏联极权主义政治体制的批判
        二、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赖希的极权主义心理学批判
    第三节 斯大林逝世及苏共二十大之后全面系统批判的纵深展开
        一、新实证主义德拉·沃尔佩对苏联民主模式缺乏自由的批判
        二、马尔库塞政治学原理的批判分析
        三、弗洛姆的批判:人道主义还是极权主义的社会主义
        四、存在主义萨特和梅洛·庞蒂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批判
        五、卢卡奇晚年的苏联社会主义民主批判
        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鼎盛到衰落时期的分析与批判
        一、哈贝马斯对苏联模式政治民主的批判
        二、结构主义阿尔都塞一种反人道主义的批判
        三、存在主义列斐伏尔的强国家政治异化批判
        四、普兰查斯走向社会主义革命新战略的民主道路
        五、生态马克思主义苏联官僚社会主义批判
    第五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总体性观点
        一、四个历史时期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总体性观点概览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两种总体性核心观点
第四章 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
    第一节 欧洲共产主义政党及其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态度
        一、欧洲共产主义政党与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进程
        二、亦步亦趋:苏联政治模式完全肯定的历史原因分析
        三、逐步追求独立道路以及对苏联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转向
    第二节 欧洲共产主义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批判
        一、十月革命诞生的制度并没有开辟人类解放的道路
        二、对列宁主义国家与民主观的质疑和批判
        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制度批判
        四、改进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研究
        五、欧共的社会主义民主观
    第三节 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解体民主政治历史原因分析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破坏与停滞
        二、对苏联解体的主流新认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三、以法共为代表的新共产主义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彻底否定
    第四节 欧洲共产主义政党批判的历史和理论逻辑
        一、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逻辑
        二、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理论逻辑
        三、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影响
第五章 批判的批判——社会主义民主规律研究
    第一节 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比较研究
        一、托派与西马的政治革命与政治哲学
        二、托派与欧共的左与右
        三、西马与欧共的异与同
        四、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简单分析与梳理
    第二节 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总体评价
        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二、辩证批判:“旁观者”清与“局外人”空
        三、要客观评价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实践、实验价值
        四、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需要在历史实践中继续创新和发展
    第三节 规律与启示
        一、民主在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二、日常生活批判与民主习惯的养成
        三、发展民主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四、加强党的领导与实现党的自我革命
        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民主理论
        六、社会主义民主的魅力在于现实主义和激进主义结合、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七、民主理论的价值要在实践中实现和检验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历史演进
    (一) 邓小平的民主观
    (二) 江泽民的民主观
    (三) 胡锦涛的民主观
    (四) 习近平的民主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基本经验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观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研究[D]. 吉元强.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D]. 陈延华. 吉林大学, 2020(03)
  • [3]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D]. 黄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4]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研究[D]. 张勇. 济南大学, 2020(01)
  • [5]马克思民主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姜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1)
  • [6]习近平社会主义民主观研究[D]. 张海玲. 江苏大学, 2019(10)
  • [7]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研究[D]. 陈小娇.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D]. 言浩杰.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新马克思主义苏联民主批判研究[D]. 马蒙.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经验[J]. 陶林.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3)

标签:;  ;  ;  ;  ;  

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观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