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竹林布局与气候区划

三明市竹林布局与气候区划

一、三明市竹类布局气候区划(论文文献综述)

闫蓬勃[1](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邓岳朝[2](2017)在《湖南茶区主栽无性系茶树良种区域适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湖南茶区的湘东幕阜与罗霄山区、湘南南岭山区、环洞庭湖区、湘中雪峰山区、湘西武陵山区等不同生态区无性系茶树良种的农艺性状、鲜叶及绿茶内含成分、春夏季绿茶品质等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区域主栽无性系茶树良种的适应性,为不同生态区域的品种选育,无性系茶树良种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1.茶树良种的农艺性状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生态区同一品种,福鼎大白在古丈表现最好,其芽头粗壮,芽长比长沙高30.20%;槠叶齐在古丈表现最好,芽头较粗壮且产量较高,单芽长比长沙高29%;白毫早在长沙表现最好,芽头较粗壮,产量和骨干枝茎粗较高,1芽2叶长比古丈高25%;碧香早在浏阳表现最好,其芽头粗壮,1芽2叶长比古丈高13.80%。同一生态区中的不同品种,白毫早在长沙表现最好,单芽和1芽2叶较粗壮,单芽长比福鼎大白高27.23%;碧香早在安化表现最好,芽头和1芽1叶及1芽2叶均较粗壮,单芽长比白毫早高6.06%;安化碧香早和槠叶齐产量较高,芽头较粗壮;福鼎大白在古丈表现较好,芽头较粗壮,1芽2叶长比碧香早高16.90%;槠叶齐在衡南表现最好,芽头和1芽1叶及1芽2叶均较粗壮,单芽长比福鼎大白高13.06%。2.产量研究结果表明,春季(3月22日—4月12日)手采1芽1叶(下同)以安化碧香早产量最高,为480.48kg/hm2;在长沙以碧香早产量最高,达288.51kg/hm2;在古丈以槠叶齐产量最高,达144.10kg/hm2;在浏阳以福鼎大白产量最高,达220.59kg/hm2;在衡南以白毫早产量最高,达159.90kg/hm2。说明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的适应性有差异,不同品种在同一地区的适应性有差异。3.春季绿茶研究结果表明,长沙白毫早氨基酸最高,达2.82%;安化福鼎大白氨基酸最高,达2.97%;古丈碧香早氨基酸最高,达3.54%;浏阳槠叶齐氨基酸最高,达3.12%;衡南福鼎大白氨基酸最高,达3.30%。4.春季鲜叶研究结果表明,长沙以碧香早和白毫早氨基酸最高,均为2.25%;安化以福鼎大白氨基酸最高,为3.11%;古丈以碧香早氨基酸最高,为2.70%;浏阳以白毫早氨基酸最高,为3.65;衡南以福鼎大白氨基酸最高,为3.11%。5.春夏季绿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碧香早在长沙和衡南适应性较好,感官品质得分较高;白毫早在衡南和古丈适应性较好,感官品质得分较高;槠叶齐在古丈和衡南以及浏阳适应性较好,感官品质得分较高;福鼎大白在长沙和衡南适应性较好,感官品质得分较高。6.相关性表明,春夏两季茶树鲜叶茶多酚与茶园土壤PH值呈极显着负相关(P=-0.606**,P=-0.706**),茶园土壤全钾对水浸出物,呈极显着负相关(P=-0.637**);夏季茶树鲜叶氨基酸与茶园土壤中的PH值呈显着的正相关(P=0.499*);春季年平均降雨量与茶树鲜叶的水浸出物呈显着的正相关(P=0.886*)。7.根据适应性研究综合结果,建议在古丈大力推广中晚生品种槠叶齐,适当搭配早生品种碧香早;在长沙推广早生品种碧香早;在安化大力推广中晚生品种槠叶齐,适当搭配早生品种白毫早;在浏阳大力推广早生品种碧香早,适当搭配中晚生品种槠叶齐;在衡南大力推广中晚生品种槠叶齐,适当搭配早生品种碧香早。

林雪娟[3](2016)在《基于“慢生活”理念下的将乐龙池谷休闲农业园总体规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活节奏加快等诸多问题,不利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在此背景下,“慢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人的喜爱与追求。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提供人们观光休闲、生活度假的新型产业。其景观发展趋势与慢生活追求的生活状态是相辅相成的。休闲农业生态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乡村环境,是“慢生活”的最佳载体;慢生活为休闲农业的建设提供了理念指导。将该理念融入到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中,综合利用园区现有资源,形成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的多功能产业,创造“慢生活”的活动空间,营造“慢生活”的氛围,使人们放松身心,“慢享生活”。这种独特的旅游体验,必将受到人们的喜爱。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1)定义“休闲农业”、介绍“慢生活”理念以及概述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与研究。(2)分析并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3)阐述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4)将乐县光明乡际下村龙池谷休闲农业园总体规划。从项目背景、相关规划、市场分析、区位分析、基地概况、资源要素、建设条件对项目背景进行分析,确定规划总则:规划依据、规划原则、主题理念、目标定位等。并依据规划总则与项目背景进行园区的总体布局与区域划分。在此基础上完成园区的产业、游憩、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设计,最终确定技术经济指标与分期规划。

江涤非[4](2014)在《中国南方小油桐气候区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油桐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我国南方地区具有丰富的水热和光照资源,较为适宜发展小油桐种植和生产。因此,在我国南方地区进行小油桐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有助于我国南方地区各省(市、区)充分发挥优越的气候资源优势来扩大栽种面积、调整种植构造、精化产业结构、促成小油桐的优质高产。冬季低温冻害是影响小油桐种植安全的主要气象灾害。冬季低温冻害的发生往往导致小油桐植株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死亡。对我国南方地区进行小油桐的冬季低温冻害风险区划,对于指导各省(市、区)科学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小油桐安全越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小油桐品质数据与气象因子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之前学者的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确定了小油桐气候适宜性区划的区划因子和指标的分级,并在ArcGIS平台上完成了小油桐的气候适宜性区划。此外,本文从低温冻害形成的气候、地理背景和社会环境角度出发,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构建低温冻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数,并利用GIS实现了我国南方地区小油桐冬季低温冻害的风险区划。并结合适宜性区划和冻害致灾因子两个方面,得出我国小油桐的种植北界,初步分析了1981~2010年间北界的大致移动情形。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南方地区小油桐的气候适宜性分区包括不适宜区、第一类过渡区、次适宜区、第二类过渡区以及适宜区五大类。其中,适宜区占整个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8%,约83.3万平方公里。第二类过渡区占6%,约17.85万平方公里。次适宜区约占总面积的15%,约44.63万平方公里。第一类过渡区占34%,约合101.15万平方公里。不适宜区占总体面积的17%,约50.58万平方公里。(2)在整个研究区域内,低温冻害的低风险区的面积约为111.59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研究区域面积的38%。中等风险区的面积约为110.58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研究区域面积的37%。较高风险区的总面积约50.58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研究区域面积的17%。高风险区的面积较小,总共约23.82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研究区域总面积的8%。(3)我国小油桐的种植北界处在25.14N-29.71N之间,自西向东横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江西以及浙江等7个省份。此外,在四川盆地内还出现一条类似北界线的闭合等值线区域,处于103.59E-108.19E以及28.14N-31.38N。过去的30年间,我国小油桐的种植北界呈现向北移动的趋势,四川盆地内的类北界线闭合等值线也具有向外扩张的趋势。

张明洁[5](2012)在《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以北方八省市及附近部分地区为例》文中提出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设施园艺类型,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迅速普及,寒冷季节进行蔬菜反季节生产,大大缓解了北方地区冬春季节蔬菜供应淡季问题。由于日光温室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气候条件,虽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可以发展日光温室,但是由于地域辽阔,各地气候资源状况存在差异,发展日光温室的气候适宜程度不一,日光温室生产受低温、寡照、雨雪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很大,一定程度上存在投资高、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下且不稳定等问题。本文基于近年来北方地区日光温室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目前我国设施农业气候区划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农业气候区划的相关理论,开展该区域日光温室发展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和评价,为我国北方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避免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进一步促进日光温室产业的科学布局和高效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北方地区与温室相关的气候资源和灾害情况分析。将我国北方地区与温室相关的气候资源与世界相同北纬地区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其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的光能资源明显优于世界相同纬度的其它地区,但由于地域辽阔,各地光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纬度越高光照条件越好;热量资源与世界相同纬度地区相差也很大,冬季过冷、夏季偏热,且纬度越高越明显;从大风和积雪因素看,部分地区风压雪压较大,对温室生产威胁较大。(2)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结合日光温室发展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从光、温、风、雪四个方面选取了冬季总辐射、日光温室生产季(10月—翌年4月)阴天日数、年极端最低气温、冬季平均气温、生产季月最大风速均值、年最大积雪深度均值六个因子作为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并结合相关资料确定了其界限值。在GIS技术支持下,首先进行单一气候指标的适宜性区划,然后采用加权指数求和的评价方法,对区划指标按照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进行叠加,分别进行以光温、光温风、光温雪、光温风雪为限制因子的综合气候适宜性区划,将日光温室发展的气候适宜性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从综合区划结果看,我国北方绝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发展日光温室。最适宜发展区主要集中于陕南盆地;适宜发展区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南部、黄土高原西部南部(包括宁夏、陇东、关中、陕北的延安、山西的临汾运城盆地、豫西)以及华北平原地区;次适宜发展区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包括内蒙古中部、陕北、晋北、冀北高原);不适宜发展区包括晋北的右玉、五寨、河北坝上的部分地区。区划结果与现有的实际情况总体相符,说明区划指标的选取、指标界限值的划分以及采用的区划方法是合理可行的,但也存在个别局部地区与实际略有差异。采用加权指数求和的评价方法,建立综合气候指标模型进行的区划,在AHP方法和GIS工具基础上实现了区划指标的定量描述和综合,所得结果既有赋予权重后的准确性,又有GIS区划图的一目了然,(3)典型区域口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在研究区域内选取了具有不同气候特征的宁夏和甘肃陇东地区,河南,陕西,分别作为三个独立的典型研究区域,进行进一步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并根据区划结果及该区域的设施园艺现状、存在的主要农业气候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发展建议。通过对典型区域的进一步区划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及其组合状况不同,对日光温室发展的影响就不同,同一区划指标在不同区域,其权重的大小也不尽相同(光照因素所占的权重在光照水平偏低、日光温室寡照灾害严重的河南相对较大;温度因素所占的权重在易受寒潮天气影响、热量资源相对较少的宁夏和甘肃陇东地区这一典型区域较大;宁夏和甘肃陇东地区属次大风压区,大风天气对温室影响大,故大风因素所占权重较大;河南属次大雪压区,积雪对温室建筑的威胁较大,温室建筑要求一定的雪荷载能力,故积雪因素在河南气候适宜性区划中所占权重较大)。因此,只有针对具体区域的气候特点做具体细致的区划,才能更好地对温室生产运行起到实际的指导意义。(4)北方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潜力估算及区划。利用历史气候资料和日光温室光合生产潜力估算模型,估算我国北方地区日光温室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力和光温生产潜力,并进行区划与评价,为温室作物的布局提供参考。由估算结果可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日光温室的光温生产潜力较高,其中,陇东天水的南部、关中(除西安外)、陕南、山东半岛南部的光温生产潜力最高;内蒙西部的阿拉善高原、黄土高原大部、华北平原、河南次之;再次是宁夏的中卫、内蒙古中部、陕北晋北的部分地区、冀北;甘肃的华家岭、宁夏的西吉、晋北的五寨、右玉、呼和浩特西部、冀北张家口的部分地区,光温生产潜力最低。同时,与光合生产潜力分布对比可以发现,温度对作物产量有着重要影响:陕南、河南虽然辐射值低,光照较弱,光合生产潜力低,但温度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光照不足带来的影响,因此光温生产潜力最高;内蒙高原中部和冀北高原太阳辐射强、光照水平高,但是由于纬度偏高,气温低,因此光温生产潜力较低;黄土高原大部、华北平原光照资源和温度资源丰富,且二者匹配较好,因此光温生产潜力较高。

高丽娥,邱雪清,高青芳[6](2012)在《“三农”应用气象服务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从山区的生态资源、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气象信息渠道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提高乡镇自动气象观测站网的利用率,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气象服务水平,完善气象信息传播体系,加强农业气象预报服务技术研究等对策措施,便于更好地服务"三农"。

张明洁,赵艳霞[7](2012)在《近10年我国农业气候区划研究进展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简要回顾我国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综述了近10年该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评述了不同的农业气候区划指标的确定方法和农业气候区划方法的优缺点,以及GIS技术在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情况;缺乏对气候之外的其他因素的考虑、区划的动态性实用性较差、推算模型对局地小气候因子考虑较少导致局部误差较大等是目前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讨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邱雪清,邱发奋,王珊珊[8](2011)在《加强农业气象服务 贴近三明“三农”需求》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农业结构调整,三明各地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本文认为现有的乡镇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可以为设施农业服务,开发应用山区气候资源,可促进高优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需要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支持。

陈宏铭[9](2010)在《拟建福建泰宁—建宁高速公路评价区植被及物种多样性分析与评价》文中认为本文在对拟建福建泰宁-建宁高速公路两侧300m评价区范围内的植被、物种多样性以及周边生态敏感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价区内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区系成分以及周边生态敏感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调查:评价区内代表性的植被群落有杉木群系、马尾松群系、赤杨叶群系、毛竹群系、甜槠群系、黄花梨群系。其中主要的植被类型按分布面积的多寡依次为针叶林、大田作物、果园、阔叶林。(2)物种多样性:评价区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较为明显,地带性植被已不复存在,所分布的植物多为广布种、常见种。根据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资料统计,评价区内共有维管植物828种,隶属于150科,509属,其中种子植物127科,480属,790种。代表性群落类型根据群落物种多样性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赤杨叶林、甜槠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但是评价区内总体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并不高。(3)植物区系成分:评价区内世界广布型的比例较大,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兼具有丰富的温带性质成分,具有热带-亚热带的过渡性。其中科、属热带性质的区系类型中均以泛热带分布型的比例最大,科、属温带性质的区系类型均以北温带分布型比例居首位。(4)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及古树名木:评价区内有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3种8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5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种2株,省级保护植物1种1株。古树名木8种89株。(5)生态敏感区:拟建高速公路周边的生态敏感区包括福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福建泰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泰宁峨嵋峰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福建闽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等。拟建福建泰宁-建宁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对评价区的植被及物种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对评价区内的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及古树名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周边生态敏感区的生态和景观的完整性亦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项目建设对评价区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周边生态敏感区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论文还提出了在项目建设期间,对评价区内的生态保护和植被重建的具体措施。

苏开敏[10](2008)在《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茶树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区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福建省农业种植业结构的放开以及国内外市场对优质茶叶需求的增长,茶树的种植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但由于至今尚缺乏落实到地理空间的福建省茶树(大叶种和中小叶种)用地适宜性评价及综合区划资料,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茶树用地集约化程度低、茶树用地开发和种植布局不合理等不可忽视的问题,开展全省茶树(大叶种和中小叶种)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区划,对充分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区域茶叶生产规模和布局,实现茶叶高产优质,提高茶树用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促进福建省茶业经济的科学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土地构成要素和茶树立地条件为基础,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和系统协调等相关理论为依据,借助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在开展区域茶树(大叶种和中小叶种)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开展福建省大叶种和中小叶种茶树用地区划。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大叶茶适宜种植用地均分布于沿海地区,适宜用地总面积达865875.84hm2,仅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和评价对象土地总面积的7.14%和9.17%,表明福建省适宜种植大叶茶用地资源较为贫乏。其中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一般适宜种植大叶茶用地面积分别占全省宜种植大叶茶用地总面积的45.47%、48.03%和6.50%,表明全省大叶茶适宜种植用地质量较高。漳州和泉州2市的宜种植大叶茶用地资源在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合计面积占全省适宜种植大叶茶用地资源总面积的77.79%;漳州市的宣种植大叶茶用地资源质量最高,高度适宜用地面积占全省高度适宜种植大叶茶用地资源总面积的60.78%。中小叶茶适宜种植用地主要分布于闽北和闽东地区。全省中小叶茶适宜用地总面积为7371429.18hm2,分别占全省土地和评价对象土地总面积的60.75%和78.06%,表明福建省适宜种植中小叶茶用地资源较为丰富,其中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一般适宜用地面积分别占全省中小叶茶适宜用地总面积的39.00%、58.93%和2.07%,表明福建省中小叶茶适宜用地的质量也较高。三明、南平和龙岩3市的中小叶茶适宜用地资源数量较丰富、质量较高,其适宜用地合计面积占全省中小叶茶适宜用地总面积的61.20%,高度适宜用地合计面积占全省中小叶茶高度适宜用地总面积的86.97%。2.福建省大叶茶种植用地区划总面积774573.84hm2,其中优先种植区、次优先种植区和一般种植区面积分别占全省大叶茶种植用地区划总面积的15.81%、30.16%和54.03%,表明全省大叶茶种植区划用地以次优先种植区和一般种植区用地占优势。从设区市的情况看,漳州和泉州两市无论在大叶茶优先种值区、次优先种植区和一般种植区用地面积上均占优势,可作为全省大叶茶种植用地的重点区划区。从县(区、市)分布的情况看,漳州的平和、南靖和诏安,泉州的安溪和南安应成为福建省大叶茶种植的优先发展区域;漳州的长泰、云霄、漳浦、龙海和华安,厦门的同安,福州的闽侯应怍为福建省大叶茶种植的次优先发展区域;漳州的漳浦、平和、龙海、沼安和云霄,泉州的南安,福州的福清以及厦门的同安可作为福建省大叶茶种植的后备发展区域。福建省中小叶茶种植区划用地总面积为6979205.03hm2,其中优先种植区、次优先种植区和一般种植区面积分别占全省中小叶茶种植用地区划总面积的10.57%、26.92%和62.51%,可见全省中小叶茶种植区划用地也以次优先种植区和一般种植区用地占优势。全省中小叶茶种植区划用地主要分布于三明、南平和龙岩三市,应作为全省中小叶茶种植用地重点区划区。从县(区、市)的分布情况看,南平的建瓯和武夷山,泉州的安溪和永春,三明的尤溪,漳州的华安,龙岩的永定、长汀、漳平和武平,福州的罗源和宁德的福安,应成为福建省中小叶茶种植的优先发展区域;三明的永安和明溪,龙岩的武平、上杭和连城,莆田的仙游,南平的浦城可作为福建省中小叶茶种植的次优先发展区域;南平的建阳、延平、顺昌和邵武,龙岩的新罗应作为福建省中小叶茶种植的后备发展区域。3.根据福建省大叶种、中小叶种茶树种植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用地区划结果,联系全省茶业生产发展现状,提出福建省大、中小叶茶适宜用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茶树用地规模布局优化以下对策:(1)科学区划,合理布局,建设适度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大、中小茶适宜用地资源;(3)综合整治,科学施肥和用药,创造有机茶生产的生态环境;(4)加大扶持,巩固优势,充分发挥现有茶叶生产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5)深化茶业科学研究,为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二、三明市竹类布局气候区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明市竹类布局气候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湖南茶区主栽无性系茶树良种区域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象因子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2.1.1 温度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2.1.2 光照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2.1.3 水分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2.2 土壤因子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2.2.1 土壤类型与物理性状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2.2.2 土壤酸碱度与有机质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2.2.3 土壤矿质营养元素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3.1 湖南茶区茶树农艺性状与品种适应性研究
        1.3.2 湖南茶区茶叶品质与品种适应性研究
        1.3.3 湖南茶区茶树品种适应性的评价体系研究
        1.3.4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茶树品种来源
        2.1.2 茶树品种概况
        2.1.3 气象资源概况
    2.2 长沙、衡南、浏阳、古丈、安化等五个试验点生态环境概况
        2.2.1 试验点的地理位置概况
    2.3 主要仪器与试剂
        2.3.1 主要仪器
        2.3.2 主要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茶树农艺性状调查
        2.4.1.1 茶树叶片表型性状
        2.4.1.2 茶树的生长势
        2.4.1.3 茶树骨干枝茎粗
        2.4.2 土壤性状及养分测定
        2.4.2.1 土壤样品采集
        2.4.2.2 土壤样品的制备与保存
        2.4.2.3 土壤全量氮磷钾消化方法
        2.4.2.4 土壤理化成分测定方法
        2.4.2.5 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
        2.4.2.6 茶园土壤质量的评价
        2.4.3 茶叶内含成分及品质的研究
        2.4.3.1 茶树鲜叶的固定
        2.4.3.2 绿茶样品制备
        2.4.3.3 茶叶内含成分的测定方法
        2.4.3.4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湖南不同生态区无性系茶树良种农艺性状的差异研究
        3.1.1 茶树良种在不同生态区中的叶片表型性状的差异及分析
        3.1.2 茶树良种在不同生态区中的生长势差异及分析
        3.1.3 茶树良种在不同生态区中的产量差异及分析
        3.1.4 茶树良种在不同生态区中骨干枝茎粗的差异及分析
    3.2 湖南不同生态区无性系茶树良种鲜叶内含成分的差异研究
        3.2.1 春季鲜叶在不同生态区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分析
        3.2.2 夏季鲜叶在不同生态区的化学成分差异及分析
    3.3 湖南不同生态区无性系茶树良种绿茶内含成分的差异研究
    3.4 湖南不同生态区无性系茶树良种绿茶感官品质的差异研究
4 讨论与结论
    4.1 不同生态区茶树品种农艺性状的适应性评价
    4.2 不同生态区茶叶鲜叶内含成分的比较与适应性评价
    4.3 鲜叶内含成分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4.4 鲜叶内含成分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4.5 湖南茶区主栽无性系茶树良种适应性评价
    4.6 建议
        4.6.1 湖南茶区茶园土壤培肥技术的建议
        4.6.2 湖南茶区无性系茶树良种搭配推广技术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慢生活”理念下的将乐龙池谷休闲农业园总体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休闲农业
        1.1.2 慢生活理念
        1.1.3 将“慢生活”融入休闲农业规划
    1.2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与研究概况
        1.2.1 国外发展与研究概况
        1.2.2 国内发展与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2 国内外同类项目案例分析
    2.1 舟山青青世界生态观光园
    2.2 广东英德英农农庄之亲子农乐园
    2.3 新昌七盘仙谷观光林业园
    2.4 台湾情境小瑞士花园
    2.5 日本世田谷区民健康村
3 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生态农业理论
    3.3 景观美学原理
    3.4 旅游心理学
    3.5 体验经济理论
4 龙池谷休闲农业园总体规划
    4.1 背景分析
        4.1.1 项目背景
        4.1.2 相关规划
        4.1.3 区位分析
        4.1.4 市场分析
        4.1.5 基地概况
        4.1.6 资源要素
        4.1.7 建设条件的SWOT分析
    4.2 规划总则
        4.2.1 规划范围
        4.2.2 规划依据
        4.2.3 规划原则
        4.2.4 主题理念
        4.2.5 目标定位
    4.3 总体布局
        4.3.1 功能体系
        4.3.2 规划结构
        4.3.3 景观结构
    4.4 分区规划
        4.4.1 入口湿地景观区
        4.4.2 游客服务区
        4.4.3 民俗文化区
        4.4.4 观光生产区
        4.4.5 生态体验区
        4.4.6 乡村客栈区
        4.4.7 水上娱乐区
        4.4.8 生活度假区
    4.5 产业规划
        4.5.1 产业定位
        4.5.2 产业项目设置
    4.6 游憩规划
        4.6.1 旅游形象口号
        4.6.2 旅游项目策划
        4.6.3 旅游游线组织
        4.6.4 游客容量控制
    4.7 专项规划设计
        4.7.1 道路体系规划
        4.7.2 水体及竖向规划
        4.7.3 生态保护规划
        4.7.4 绿化系统规划
        4.7.5 游览设施规划
        4.7.6 基础设施规划
        4.7.7 建筑风貌控制
    4.8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8.1 技术经济指标
        4.8.2 分期规划
5 项目思考与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4)中国南方小油桐气候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气候区划研究进展
        1.2.2 小油桐适宜性研究进展
        1.2.3 低温冻害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区域概况
    2.1 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M-K突变检验分析
        2.2.2 小波分析
        2.2.3 模糊隶属度函数
        2.2.4 改良熵权模型
        2.2.5 主成分分析法
    2.3 研究区域概况
        2.3.1 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
        2.3.2 气候条件
        2.3.3 农业概况
第三章 南方光热气候资源的时空特征分析
    3.1 温度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3.1.1 温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3.1.2 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3.2 日照时数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3.2.1 年日照时数的时间变化特征
        3.2.2 年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规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南方地区小油桐的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
    4.1 气象因子对小油桐品质的影响分析
        4.1.1 气象因子与小油桐品质相关性分析
        4.1.2 气象因子与小油桐品质数据的曲线拟合
    4.2 气候条件对小油桐生长发育的影响
        4.2.1 温度
        4.2.2 日照
    4.3 适宜性区划指标及区划因子权重的确定
    4.4 南方小油桐气候适宜性区划因子的分布
        4.4.1 空间插值方法
        4.4.2 极端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
        4.4.3 最冷月均温的空间分布
        4.4.4 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
        4.4.5 ≥10℃积温的空间分布
        4.4.6 年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
    4.5 基于隶属度函数的南方小油桐气候适宜性区划
        4.5.1 南方小油桐气候适宜性区划因子的模糊隶属度计算
        4.5.2 南方小油桐气候适宜性区划
        4.5.3 分区评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南方小油桐的冬季低温冻害风险区划研究及油桐种植北界的变动
    5.1 低温冻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5.1.1 危险性主要致灾因子选取
        5.1.2 冻害危险性指数的构建
        5.1.3 低温冻害危险性指数的空间分布
    5.2 低温冻害地形条件敏感性分析
        5.2.1 坡度
        5.2.2 坡向
        5.2.3 高程标准差
        5.2.4 地形条件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
    5.3 防灾减灾能力分析
    5.4 南方地区小油桐越冬期低温冻害风险区划研究
    5.5 小油桐种植北界的变动分析
        5.5.1 气象因子权重的确定
        5.5.2 小油桐种植北界的初步确定
        5.5.3 气候变化背景下30年间油桐种植北界的移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以北方八省市及附近部分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气候区划的必要性
    1.3 国内外设施园艺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国外设施园艺气候区划研究状况
        1.3.2 我国设施园艺气候区划研究状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区域概况及资料说明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气候区划的理论概述
    2.1 区划任务及方法
    2.2 国内外农业气候区划概况
    2.3 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划中的应用简介
第三章 我国北方地区与温室相关的气候资源和灾害情况分析
    3.1 光照资源
        3.1.1 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
        3.1.2 研究区域内光照资源分布状况
    3.2 热量资源
        3.2.1 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
        3.2.2 研究区域内热量资源分布状况
    3.3 影响温室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3.3.1 大风分布状况
        3.3.2 积雪分布状况
        3.3.3 农业气象灾害对设施园艺栽培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4.1 区划指标的选取
        4.1.1 光照条件指标
        4.1.2 热量条件指标
        4.1.3 风雪灾害指标
    4.2 区划指标界限值的确定
    4.3 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与评价
        4.3.1 数据的小网格推算
        4.3.2 单一气候指标适宜性区划与评价
        4.3.3 综合气候指标适宜性区划与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区域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5.1 宁夏和甘肃陇东地区的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5.2 河南的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5.3 陕西的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5.4 相同区划指标在不同典型区域权重值不同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北方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潜力估算及区划
    6.1 光合生产潜力的估算及其分布
    6.2 光温生产潜力估算及其分布
        6.2.1 温度订正系数
        6.2.2 光温生产潜力的估算及其分布状况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7.1 主要结果
    7.2 创新点
    7.3 讨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近10年我国农业气候区划研究进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概况
2 近10年农业气候区划方法研究进展
    2.1 农业气候区划指标的确定方法
        2.1.1 主导因子法。
        2.1.2 主导因子与辅助因子相结合。
        2.1.3 综合因子指标法。
    2.2 农业气候区划的区划方法
        2.2.1 逐步分区法。
        2.2.2 集优法。
        2.2.3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2.2.4 模糊数学法。
        2.2.5 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
    2.3 GIS在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
        2.3.1 气候要素细网格化。
        2.3.2 实现区域成果数字化。
        2.3.3 提供信息服务。
3 结语和展望

(8)加强农业气象服务 贴近三明“三农”需求(论文提纲范文)

1“三农”应用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对山区生态资源利用意识不强
    1.2 农业气象服务品种较单一, 针对性不强
    1.3 农民获取气象服务信息渠道不通畅
2 气象更好服务“三农”的对策
    2.1 提高乡镇自动气象观测站网的利用率
    2.2 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2.3 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气象服务水平
    2.4 完善气象信息传播体系
    2.5 加强农业气象预报服务技术研究

(9)拟建福建泰宁—建宁高速公路评价区植被及物种多样性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研究内容与目标
    5. 研究技术路线
第1章 拟建福建泰宁-建宁高速公路项目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拟建福建泰宁-建宁高速公路项目简介
    1.2 自然环境概况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植被调查
    2.1 植物群落类型划分
    2.2 植物群落分布特点
    2.3 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2.3.1 杉木林群系
        2.3.2 马尾松群系
        2.3.3 赤杨叶林群系
        2.3.4 甜槠林群系
        2.3.5 毛竹林群系
        2.3.6 梨群系
第3章 物种多样性及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3.1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
    3.2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3.2.1 科的区系统计分析
        3.2.2 属的区系统计分析
        3.2.3 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3.2.4 讨论
第4章 重点保护对象及生态敏感性区调查
    4.1 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及古树名木调查
        4.1.1 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4.1.2 古树名木
    4.2 生态敏感区调查
        4.2.1 福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
        4.2.2 福建泰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4.2.3 福建泰宁峨嵋峰省级自然保护区
        4.2.4 福建闽江源国家森林公园
第5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5.1 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5.1.1 对植被的影响评价
        5.1.2 对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区系的分析评价
        5.1.3 对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的影响评价
        5.1.4 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评价
    5.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2.1 对植被的保护措施
        5.2.2 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5.2.3 对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
        5.2.4 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措施
第6章 结论
    6.1 植被调查
    6.2 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6.3 重点保护对象及生态敏感区调查
    6.4 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附录 拟建福建泰宁-建宁高速公路评价区维管植物名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茶树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现状综述
    1.1 茶树用地的适宜性和区划研究现状
    1.2 存在问题
2 研究总体思路与目的
3 研究区概况和茶树生理习性概述
    3.1 研究区概况
        3.1.1 气候
        3.1.2 地质地貌
        3.1.3 水文
        3.1.4 土壤
    3.2 茶树理习性概述
        3.2.1 大叶茶茶树理习性
        3.2.2 中、小叶茶茶树理习性
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步骤
    4.1 技术路线
    4.2 方法步骤
        4.2.1 基础资料收集
        4.2.2 茶树用地适宜性评价
        4.2.3 茶树用地区划
5 结果与分析
    5.1 大叶和中小叶茶适宜用地数量及其分布
        5.1.1 大叶茶适宜用地数量及其分布
        5.1.2 中小叶茶适宜用地数量及其分布
    5.2 大叶和中小叶茶适宜用地的质量及其分布
        5.2.1 大叶茶适宜用地的质量及其分布
        5.2.2 中小叶茶适宜用地质量及其分布
    5.3 大叶和中小叶茶用地区划分析
        5.3.1 大叶茶用地区划结果及分析
        5.3.2 中小叶茶用地区划结果及分析
6 茶树适宜用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布局优化建议
    6.1 科学区划,合理布局,建设适度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
    6.2 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大、中小茶适宜用地资源
    6.3 综合整治,科学施肥和用药,创造有机茶生产的生态环境
    6.4 加大扶持,巩固优势,充分发挥现有茶叶生产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6.5 深化茶业科学研究,为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三明市竹类布局气候区划(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2]湖南茶区主栽无性系茶树良种区域适应性研究[D]. 邓岳朝.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2)
  • [3]基于“慢生活”理念下的将乐龙池谷休闲农业园总体规划[D]. 林雪娟.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1)
  • [4]中国南方小油桐气候区划研究[D]. 江涤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4(07)
  • [5]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以北方八省市及附近部分地区为例[D]. 张明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09)
  • [6]“三农”应用气象服务探讨[J]. 高丽娥,邱雪清,高青芳. 绿色科技, 2012(04)
  • [7]近10年我国农业气候区划研究进展概述[J]. 张明洁,赵艳霞.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2)
  • [8]加强农业气象服务 贴近三明“三农”需求[J]. 邱雪清,邱发奋,王珊珊.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33)
  • [9]拟建福建泰宁—建宁高速公路评价区植被及物种多样性分析与评价[D]. 陈宏铭.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2)
  • [10]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茶树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区划[D]. 苏开敏. 福建农林大学, 2008(S1)

标签:;  ;  ;  ;  ;  

三明市竹林布局与气候区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