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食品的安全性和绿色性

如何鉴别食品的安全性和绿色性

一、怎样鉴别食品的安全与绿色(论文文献综述)

孙雨茜,王宁,杨晨晔,王同[1](2021)在《稳定同位素质谱在植源性食品真实性鉴定和产地溯源中的应用综述》文中认为随着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领域的食品真实性鉴定和产地溯源问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稳定同位素技术成为食品真实性鉴定和产地溯源方面强有力的分析手段,并具有可追溯性、绿色、无放射性、易操作等特点。在植物源性食品安全领域,通过稳定同位素技术获取的同位素指纹主要集中于C、N、H、O、S同位素。作为轻同位素,C、N、H、O、S同位素主要通过同位素比率质谱(IRMS)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介绍基于IRMS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原理、分类,重点回顾IRMS在植物源性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食品的掺假鉴别、有机食品的鉴定和食品产地溯源3个方面,旨在推动同位素食品安全数据库的建立,促进同位素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张伟,丁长伟,马雪,赵丹,张瑞,郭航,赵多勇[2](2021)在《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植源性食品真实性鉴别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氢(H)、氧(O)稳定同位素在多种植源性食品产地鉴别、掺假鉴别、有机鉴别中等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H、O稳定同位素可较直观的反映谷物、果蔬、葡萄酒、茶叶产地纬度、海拔及相关气候信息,在产地鉴别、种植模式鉴别中发挥重要作用。果汁、酒类可利用H、O稳定同位素实现外源水及酒精的掺假鉴别。在植源性食品真实性鉴别中,利用H、O稳定同位素进行产地真实性、食品掺假、种植模式鉴别中均取得较好成果。H、O稳定同位素可被认为是食品真实性鉴别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国内外研究文献为基础,综述H、O稳定同位素在植源性食品真实性鉴别中的研究进展,阐明影响同位素分馏的环境气候因素和引起同位素分馏的物理、化学过程,为植源性食品真实性鉴别建立统计评估的数据库提供参考。

王济世[3](2021)在《基于多组学的放牧和舍饲羊肉鉴别方法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饲养方式是影响羊肉品质的关键因素,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不同饲养方式可以使羊肉中的脂肪沉积及风味物质含量产生差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选购过程中会更倾向于放牧羊肉。一些不法经营者为了提高销量,牟取利润,会将舍饲羊肉冒充高品质放牧羊肉进行销售,这一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而且使放牧羊肉产业受到冲击,发展受阻。为了实现优质优价,促进优质产业发展,针对不同饲养方式的羊肉开发一种有效鉴别方法十分必要。目前羊肉真伪鉴别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产地鉴别、品种间掺假鉴别方面,而针对不同饲养方式羊肉的鉴别鲜有报道。本文采用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方法对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作为标志物,建立稳定可靠的判别模型,同时借助转录组学对代谢物上游涉及的调控机制进行探讨,实现组学间的相互验证,从而为羊肉品质的提升提供基础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建立了羊肉中极性和非极性代谢物的前处理方法及基于UH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检测方法,对85份放牧羊肉和53份舍饲羊肉进行检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放牧和舍饲羊肉中的代谢轮廓进行表征,筛选差异代谢物构建判别模型,并使用实际样品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研究中,放牧羊肉和舍饲羊肉在无监督主成分分析中均具有较好的分离度,随后基于有监督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以P<0.05、FC>1.2 or<0.83和VIP>1为阈值筛选差异标志物。在非靶向代谢组学正离子模式下初步定性出15个生物标志物,其中有12个标志物借助标准品进行了准确定性。负离子模式下初步定性出10个生物标志物。在非靶向脂质组学正离子模式下初步定性出20个生物标志物,负离子模式下初步定性出5个生物标志物。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质谱裂解特征对筛选出的脂类标志物的结构进行了解析。基于正离子模式下获得的差异标志物构建判别模型,并采用59份实际样品进行验证,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的正确判别率分别为89.83%和98.31%。这些差异物在肉类的风味、口感、持水力、颜色、缓冲及抗氧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影响羊肉的营养品质。在非靶向组学基础上,针对15种极性代谢物和20种非极性脂类代谢物建立了LC-MRM-MS的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放牧和舍饲羊肉进行检测,同时采用溶剂标对12种极性代谢物进行了相对定量,随后进一步选择预测能力强的差异物构建模型,并采用实际样品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靶向方法检测的这些差异物能够在非监督分析中很好的区分放牧和舍饲羊肉。通过ROC分析,选择预测能力强的代谢物,靶向代谢组学选择出11个标志物,靶向脂质组学选择出6个标志物,分别采用实际样品对模型进行验证,正确判别率分别为89.83%和100%,具有较好的判别能力。为了更好的反映不同饲养方式羊肉基因转录到下游代谢的整体情况,实现数据的互补,更加完整地阐释不同饲养方式羊肉差异代谢物背后涉及的多代谢通路的复杂调控机理,借助高通量RNA-seq技术对不同饲养方式羊肉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及代谢通路富集分析,随后与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以阈值p-adjusted<0.01和Log2(FC)>2.32或<-2.32为筛选条件,在放牧和舍饲羊肉两组样本间共筛选出162个差异基因,其中50个上调,112个下调。差异基因KEGG显着富集在AM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pathway中,而差异代谢物初步预测了33条通路。通过联合分析锁定了一些关键的差异基因和代谢物参与的重点通路,这些差异代谢物和差异基因之间存在复杂的调控关系,是不同饲养方式羊肉营养品质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夏召弟[4](2021)在《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前期藏柴胡的鉴别与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其与正品柴胡在多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因而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本论文旨在对近年来柴胡属药用资源概况和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并以北柴胡为参照药材,开展藏柴胡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方法的对比研究,以期为扩大藏柴胡临床应用、扩充柴胡药源提供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阐明其作为柴胡替代品的可靠性和可能性。方法:1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测定藏柴胡与北柴胡中总皂苷、总多糖和总黄酮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藏柴胡与北柴胡中皂苷类成分的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测定并分析在不同提取方法下,藏柴胡与北柴胡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应用近红外光谱(NIR)技术结合多种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建立藏柴胡和北柴胡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检测模型;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结合代谢组学技术鉴定并分析藏柴胡与北柴胡的差异代谢物。2藏柴胡与北柴胡质量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采用基原、性状、显微、薄层色谱、DNA、特征图谱等手段对藏柴胡进行综合定性鉴别研究,并结合2020版《中国药典》(Ch P)柴胡各项检测指标,拟定出藏柴胡的质量标准草案。结果:1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1)总皂苷含量比较结果:柴胡总皂苷含量在1.40%~5.95%之间,藏柴胡中总皂苷的平均含量为3.87%,北柴胡为2.55%,其中甘肃临夏栽培藏柴胡含量最高,山西万荣栽培北柴胡含量最低;总多糖含量比较结果:柴胡总多糖含量在2.54%~19.48%之间,藏柴胡中总多糖的平均含量为11.35%,北柴胡为7.34%,其中甘肃临夏栽培藏柴胡最高,甘肃临夏栽培北柴胡最低;总黄酮含量比较结果:在不同部位两种柴胡的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中,地上部分的含量远大于根部,含量在1.01%~1.94%之间,均值分别为1.49%和0.80%,其中甘肃临夏栽培藏柴胡最高,甘肃陇南栽培藏柴胡最低;地下部分在含量在0.29%~1.24%之间,均值分别为0.73%和0.68%,其中甘肃临夏藏柴胡和山西怀仁北柴胡含量相同为最高,甘肃渭源饮片最低。(2)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两种柴胡SSa+SSd含量在0.60%~2.20%之间,均明显超出Ch P2020含量测定项下的规定(>0.30%),SSa+SSd+SSc总含量在0.49%~2.38%之间,其中甘肃陇西藏柴胡含量最高,山西闻喜北柴胡含量最低。(3)近红外光谱研究结果:通过标准正交变量变换(SNV),藏柴胡和北柴胡在5600~10000 cm-1能够较好地区分,内部验证的准确率高达100%,外部验证准确率达到93.70%;建立的SSa、SSc和SSd的模型校正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0、0.9857和0.9822,预测均方差分别为0.0745、0.0237和0.1440,交叉验证均方差分别为0.1170、0.1220和0.1210,对验证集样本真实值与预测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均不显着(P>0.05)。(4)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藏柴胡和北柴胡挥发油得油率分别为0.73%,0.38%,共鉴定出86个化合物,其中藏柴胡46个,北柴胡50个,分别占各挥发油总量的80.64%,87.72%,共有化合物10个,分别占各挥发油总量的28.85%,50.43%。超声提取法提取藏柴胡和北柴胡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73%,0.26%,共鉴定出64个化合物,其中藏柴胡46个,北柴胡44个,分别占各挥发油总量的99.33%,78.83%,共有化合物26个,分别占各挥发油总量的57.26%,50.63%。(5)UPLC-MS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共鉴定出44个共有化合物,主成分分析可将藏柴胡与北柴胡基本区分开来,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偏最小二乘聚类判别分析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辨别分析也显示藏柴胡与北柴胡可明显区分;其次,共筛选指认出25个藏柴胡与北柴胡可能的差异代谢物(Marker),均为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另外,采用SPSS和Metabo Analyst 4.0对差异化合物进行显着性和相对含量差异性分析,发现两种柴胡药材在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且不同产地的代谢产物也存在较大差异。2藏柴胡与北柴胡质量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建立了藏柴胡性状、显微、薄层和DNA等定性鉴别方法,此外建立了藏柴胡的HPLC特征图谱;水分检查结果为1.0~4.2%,均值为3.0%,总灰分含量为6.8~11.7%,均值为9.2%,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为1.0~3.6%,均值为2.2%,浸出物含量为5.6~11.3%,均值为8.8%。结论:1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1)藏柴胡总皂苷含量明显高于北柴胡,今后可考虑将藏柴胡作为药典收载柴胡以外的替代品种进行深入研究;两种柴胡中总多糖的含量要远高于柴胡总皂苷含量,而且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含量差异悬殊,故应该广泛开展柴胡中多糖类成分的相关研究;同一产地或不同产地野生和栽培柴胡中总黄酮含量无较大差别,而不同部位柴胡中总黄酮含量有很大差别,其地上部分的含量均高于根部,因此应将柴胡地上部分和根部按照不同的药用价值分别入药,既可以扩大药材的药用范畴又可以节省柴胡植物资源。(2)实验收集的不同产地藏柴胡中柴胡皂苷类成分的含量均显着高于药典规定标准,也高于参照药材北柴胡含量,提示柴胡皂苷作为发挥临床疗效的主要活性物质,藏柴胡这一品种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作为柴胡属药用资源进行开发。(3)利用NIR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建立的藏柴胡与北柴胡近红外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方法操作简便,可用于快速同步对藏柴胡和北柴胡进行品种鉴定和含量检测。(4)柴胡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性质迥异,而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藏柴胡与北柴胡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引起这些差异的因素及对柴胡质量控制的评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的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比较研究,从整体化学组成上比较了藏柴胡与北柴胡的差异,不仅为柴胡药材化学物质基础和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而且为扩大柴胡药源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2藏柴胡与北柴胡质量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对藏柴胡进行了系统鉴别研究,建立了藏柴胡的特征指纹图谱及3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藏柴胡的开发利用、临床用药及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参考。

何妤如[5](2021)在《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渔业经过数年发展,先后解决了“捕鱼难”、“养鱼难”及“吃鱼难”等问题,奠定了渔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关治理手段也不断完善。渔业领域主要矛盾已从基本温饱和生计问题,转向更高层次的生境、人权、产权和公平等维度。然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渔业伦理研究并尚未得到应有重视。我国现代渔业治理体系中更强调管理和法律等“硬”手段,忽视了伦理道德的“软法”作用。当前政府和民间推行的多项渔业活动已呈现出鲜明的伦理特征,现代多目标治理场景需要引入价值判断加以权衡。如果说关涉伦理的讨论在中国过去的渔业治理中只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那么到了新时代,伦理研究就好比是万事俱备下的那股“东风”。传统渔业管理关注政策和法律层面的制度突破。政策和法律固然重要,但不能包治百病,尤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病”。它可以将电鱼、毒鱼、偷渔者绳之以法,却无法强制要求渔民必须善待生态环境、关心鱼类福祉。它可以明示、预防、规范和校正渔业的行为和后果,却无法指导渔业利益相关方的道德行为选择。它可以为失海渔民提供各类政策保障,却无法弥合渔民海洋纽带被切断后的心理创伤。它可以依照科学模型和数据制定总可捕量(TAC)目标,却无法对渔家妇女在职业、情感和生活上的遭遇加以同情和关心。正如决定技术的往往是非技术因素,涉渔法律和政策不应被指望能解决所有问题。倘若文化、伦理不能发挥价值规训作用,那么政策和法律也终将失范。当前,养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公正已为时代大势所趋,现代渔业治理不仅要务实,也要务虚,以便从战略全局高度推进治理措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实际上,人们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会渗透到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可持续、负责任渔业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具有明确性的规则指引,在治理中开展价值性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国内外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以及不断涌现的现代性社会问题,让形而上学的价值回溯变得更为必要而迫切: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是什么?伦理判断有哪些原则和标准?何种治理才是伦理意义上具备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治理?如何破解渔业治理中存在的伦理困境?中国怎样利用已有道德资源和智慧应对渔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基于此种认识,本文从伦理视角出发,反思当前出现渔业生态和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尝试建构渔业伦理的理论体系,详述渔业伦理的由来、定义、主要原则和类别。将抽象的伦理考量运用于对治理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符合渔业价值的治理范式,从渔业治理的“元层次”,谈到相关现代治理理论,再到针对治理实践的分析评估。现代渔业治理在追求各类目标时,容易陷入价值冲突的困境。本文针对治理实践中的普遍问题,提出“应然”层面的解决方案。伦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我国现代渔业治理。因此,文章结合中国本土的涉渔道德资源和渔业实际状况,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治理路径,以渔业领域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基础为导向,为推动渔业的“天人合一”和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思路。伦理学是哲学中关于道德的价值系统。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从根本上触及了“为什么要对鱼谈伦理?”这一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论辩突破了传统伦理学的“人伦”语境,让“渔业”和“伦理”的结合有了学理上的支撑。道德共同体得到拓展,将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纳入道德考量范畴。但完全以生态为中心又会减损人类福祉,人与自然应当被视作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整体。“为己利TA”的价值取向既能为己谋福,也能在此基础上考虑利TA(既有属人的“他/她”,又有属自然的“它”)因素,因而是渔业伦理所追求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善。渔业资源是渔业存在的基础,具有不确定性、波动性、竞争性、整体性、多样性等五大特性。从价值构成上看,它在使用、生态和选择等层面具有功效价值,在政治、社会、哲学、宗教、伦理、文化等层面具有非功效的内在价值。对渔业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而鱼类为人类所提供的多元价值是人类养护渔业资源的基础。养护伦理强调的是如何科学人道地利用水生动植物资源。鱼类是否能够成为道德主体、权利主体甚至是诉讼主体成为环境伦理学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鱼的道德地位与福利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渔业的伦理维度涉及“渔业”和“伦理”的互动关系。鱼类依次满足了人类基本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类在享受水生动物开发权利的同时,理应履行与之对等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人类自身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福祉,须建立一套指导渔业行为、受到大众认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渔业伦理规范。渔业伦理以渔业现象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为研究对象,是指导渔业行为的规范和原则的总和。涉渔法律和伦理可共同为基于价值的渔业治理策略提供依据。渔业伦理学主要任务是通过得到普遍认可并经过实践检验的道德原则,对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开展事前指导和事后评判。在渔业伦理中,渔业正义是最高原则;渔业福祉、渔业自由和渔业公平是三大基本原则;而以《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为代表的伦理性国际文书,以及符合国家/地区具体渔况的纲要构成了具体原则。根据渔业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属性和所涉问题的不同特征,可将其分为生态伦理、社会伦理、产业伦理和科技伦理四大类别,这四大类在伦理要求上存在差异、各具特色,但都应服从上述伦理原则。将伦理原则和要求融合进现代渔业战略管理过程,可能会产生“为善者诸事顺”的良心效应,从而实现治理的最终目的——“善治”。为克服多元价值冲突带来的治理障碍,元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研究治理现象背后的治理逻辑,寻求协同发展科层、市场和网络治理组合的最优解:当参与式治理导致监管过于复杂、进入无休止协商状态时,就启动科层模式;当科层模式无法触及所有渔业问题或获得渔业利益相关方广泛接受时,就开启市场或参与式模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承担起作出最终决策的元治理者的角色。可持续渔业治理研究中涌现出诸多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其中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管理和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管理成为研究热点,前者主要聚焦渔业生态系统方法、预防性原则等整体思维,而后者主要涉及管理策略评估,正当性理论,系统治理等理念工具。在构建起理念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新生物技术的实践伦理发展出的伦理分析矩阵,以及Rapfish评估工具,促进了对伦理原则遵守情况的考察,有助于为负责任渔业实践提供“良善之策”。现代渔业治理时常陷入一种伦理意义上的权利困境,众渔业利益相关方不得不在多项行动方针之间艰难行使选择权。遵循特定伦理原则选择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涉及违反其他某项伦理原则。可持续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出现在追求“天时”、“地利”、“人和”三大目标的决策选择过程之中。如何平衡现代人和未来人的资源利益是最首要、最核心的议题;渔业所涉水陆空间差异和相关社会生态问题构成了空间正义研究的一个典型样本;而人际关系中整体、长远利益与个体、短期利益的冲突影响到资源的公平分配,渔家妇女和小型渔业等弱势参与方应当得到更多的道德注意力。导致上述困境的原因既有人与人因抢夺野生资源所导致的公地悲剧或囚徒困境,又有在人与鱼道德地位孰高孰低的辩难中掉入的激进环保主义陷阱,还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执行障碍。上述困境的破解之道不仅具有制度属性,也深刻地蕴含着价值属性。从制定目标,到开展决策,再到执行、监督和评估,伦理视角可渗透至治理的全部流程。治理者和被治理者可从制定伦理目标和开展伦理决策着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丰富道德资源的支持。生态方面,我国渔业治理史就是一部鱼类资源养护史,古今实践中折射出关怀鱼类福利、师法自然等生态感悟。社会方面,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文化里蕴含着包括群体意识和互助伦理、涉渔组织的参与式伦理在内的道德及礼俗规范。“三渔”问题是中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伦理性挑战,其本质是渔业的过密化,渔民的过溺化,以及渔村的过疏化。为解决渔业渔民渔村的问题,新中国开展了各项改革措施。新中国绿色渔业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历程大体上可分为萌芽探索、改革攻坚与走向成熟三大阶段。在气候变化、疫情冲击、渔业资源衰退、全球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我国渔业治理者迎难而上,实现生计型治理→发展型治理→可持续治理的价值飞跃,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伦理的中国特色可持续渔业发展道路,培育出政府元治理者主导下,科层、市场和参与式治理协同开合的多元治理形态,形成了顺应自然、生态优先、以养为主、立体复合、科技导向、体系健全、应兜尽兜的发展模式。随着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不断提升,中国渔业发展在收获伟大果实的同时,也为未来可持续、负责任渔业发展积累了大量可贵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渔业治理中,我国各渔业利益相关方应本着福祉、自由和公正的原则,进一步促进渔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龙鸣[6](2021)在《基于指纹图谱技术的甘南牦牛乳品质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牦牛乳作为一种天然绿色特有的有机乳,是我国一种宝贵的特色乳资源。随着近年牦牛乳的消费量增长,其品质评价、产地溯源以及是否掺假等真实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甘南州不同品质(牛种、产地、胎次)牦牛乳、犏牛乳及荷斯坦牛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基本成分、维生素、矿物元素、氨基酸、脂肪酸和气味信息等特性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归一化法构建相应特征指纹图谱,并以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典则判别分析方法(Canonical discriminant analysis,CDA),对比分析了单一指纹图谱与多指纹图谱在牦牛乳品质鉴别的效果,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方法(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构建不同品质牦牛乳预测模型,综合了评价牦牛乳品质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品质牦牛乳的基本成分、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归一化法构建基本成分指纹图谱、维生素指纹图谱、矿物元素指纹图谱,各指纹图谱互不重叠图谱形状互不相同,可判别区分不同品质牦牛乳。为进一步定性判别区分不同品质牦牛乳,利用PCA与CDA分析,其中基本成分指纹图谱采用PCA与CDA分析可判别区分出不同品质牦牛乳,且通过MLR分析定量构建的不同牛种、地区牦牛乳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较佳,构建模型RC2分别为:0.8544、0.8196;基于维生素指纹图谱的CDA分析判别区分效果优于PCA分析,且通过MLR分析构建不同品质牦牛乳预测模型中,不同地区牦牛乳模型效果最好,预测模型RC2=0.8244,RMSEC=0.4685,模型预测时RP2=0.8932,RMSEP=0.5092;矿物元素指纹图谱通过PCA分析与CDA分析,可成功判别区分不同牛种、地区牦牛乳,而利用矿物元素指纹图谱通过MLR对不同品质牦牛乳的预测模型中,不同地区牦牛乳的预测模型效果最好,预测模型RC2=0.8784,RMSEC=0.4938,模型预测时RP2=0.8920,RMSEP=0.4705。综合多指纹图谱的PCA与CDA区分判别效果更优于单一指纹图谱,且可提高不同品质牦牛乳模型的预测效果。(2)为判别不同牛种、地区、胎次牦牛乳脂肪酸差异,结合PCA与CDA分析实现区分判别,结果显示可判别区分不同牛种、地区牦牛乳。同时采用MLR分析利用脂肪酸指纹图谱对不同牛种牛乳构建模型RC2=0.7384,RMSEC=0.7241,进行预测时RP2=0.6621,RMSEP=2.6217;不同地区牦牛乳构建模型RC2=0.7384,RMSEC=0.7241,进行预测时RP2=0.6621,RMSEP=2.6217;不同胎次牦牛乳构建模型RC2=0.6183,RMSEC=1.0561,进行预测时RP2=0.5503,RMSEP=1.1578;能有效预测出不同品质牦牛乳。(3)为区分判别牦牛乳的牛种、地区、胎次及真伪,利用电子鼻采集了不同牦牛生乳及不同掺杂物比例牦牛乳的气味信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牦牛乳气味指纹图谱通过PCA与CDA分析可判别区分出不同品质的牦牛乳,尤其对不同胎次牦牛乳的判别区分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指纹图谱,且采用MLR构建的定量预测效果良好,构建模型RC2=0.7384,RMSEC=0.7241,预测时RP2=0.6621,RMSEP=2.6217。对不同掺假牦牛乳的定性判别中,基于气味信息对于掺牛乳牦牛乳组与掺水牦牛乳的判别区分效果较好,掺犏牛乳牦牛乳相较于前两者的判别区分效果略差;采用MLR构建的定量预测,各组的预测建模决定系数R2>0.7000,预测效果较佳。以上结果表明,牦牛乳基本成分指纹图谱、维生素指纹图谱、矿物元素指纹图谱、脂肪酸指纹图谱与气味指纹图谱均可适用于判别区分与预测牦牛乳牛种、地区及胎次,且综合多指纹图谱可提高区分判别效果与的预测效果。

伏琳玥[7](2021)在《基于低共熔溶剂分离黑种草子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提出黑种草子是毛茛科植物腺毛黑种草(Nigella glandulifera Freyn et Sint.)的干燥成熟种子,其油脂含量丰富,在食品和医药领域已沿用3000余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黑种草子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极具营养和药用价值。低共熔溶剂(DES)是一种新兴的绿色溶剂,具有毒性低、生物相容性高、可降解、溶解渗透能力强、可设计等优点。本文主要研究基于DES分离黑种草子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方法,探索DES利于黑种草子抗氧化活性成分分离的机制,分析鉴别黑种草子中的活性成分,检测黑种草子DES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主要内容如下:(1)选取五种氢键受体(氯化胆碱、甜菜碱、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四类氢键供体(多元醇、有机酸、糖类、尿素)和水,以加热搅拌法制备了六类共52种DESs,分别检测各DES的相对密度、p H值、极性、粘度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DESs的相对密度均大于水;DESs的p H值和极性主要受氢键供体的影响;DESs的粘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显着降低,水的加入可以显着降低其粘度。(2)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筛选从黑种草子油中萃取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最佳DES。结果表明,极性较小(ENR>50.00 kcal/mol)、偏酸性(p H值不应低于3.00)、粘度较低(η<0.10 Pa·s)的DESs更有利于黑种草子油中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分离,其中DES-B9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在相同生药浓度下(3.78 mg/m L),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是传统溶剂(70%甲醇)萃取物的2.2倍。以快速制备色谱法对DES-B9萃取物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以UHPLC-Q-TOF MS对抗氧化活性较高的流分DES-B9-3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主要为3,5-二甲氧基-4-甲基苯基戊酸、苏葛三醇、肉桂酸、Odoratol、2-O-2-苯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百里醌、藏花酸和鼠尾草酸等。分别用铁离子抗氧化能力法(FRAP)、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法(ORAC)和细胞抗氧化法(CAA)对DES-B9萃取物和DES-B9-3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DES-B9萃取物和DES-B9-3的FRAP值分别为1057.6±23.1和483.3±7.2,ORAC值分别为646.5±24.1μmol TE/g和878.3±26.8μmol TE/g,细胞抗氧化活性EC50分别为36.6μg/m L和25.1μg/m L。(3)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筛选从黑种草子粕中提取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最佳DES。结果表明,极性较大(ENR<50.00 kcal/mol)、酸性较强(p H<2.50)、粘度较低(η<0.10 Pa·s)的DESs更适合用于提取黑种草子粕中抗氧化活性物质,其中DES-D10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在相同生药浓度下(3.33 mg/m L),DES-D10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甲醇提取物的2.4倍。以快速制备色谱法对DES-D10提取物中抗氧化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得到抗氧化活性较高的流分DES-D10-1和DES-D10-2。经理化鉴别检测,DES-D10-1中含有皂苷类、多糖类和有机酸类物质。以UHPLC-Q-TOF MS初步鉴别DES-D10-2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为黑种草黄酮苷(山奈酚-3-O-α-L-鼠李糖(1→6)-β-D-吡喃半乳糖(1→3)-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苷)和黑种草苷(山奈酚-3-O-β-D-吡喃半乳糖(1→3)-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苷)等。分别用FRAP法、ORAC法和CAA法对DES-D10提取物、DES-D10-1和DES-D10-2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DES-D10提取物、DES-D10-1和DES-D10-2的FRAP值分别为1529.1±30.5、712.2±20.6和515.6±14.7,ORAC值分别为310.9±15.4μmol TE/g、490.6±11.6μmol TE/g和239.7±6.3μmol TE/g,细胞抗氧化活性EC50分别为130.3μg/m L、61.9μg/m L和85.6μg/m L。

惠西珂[8](2021)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4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抗菌的作用,临床对治疗手足口病、支气管炎、咽炎、腮腺炎、扁桃腺炎等疾病具有显着疗效,是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成方制剂。因为组成该制剂的单味药材产地众多,存在质量差异大、良莠不齐的现象,原药材质量的好坏对该方制剂的疗效影响很大,而许多研究人员对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药理药效以及制剂中的某些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较多,但综合多种指标评价一味药材质量的优劣相对较少,对中药资源进行评估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对该制剂的原料药进行资源评估,从而制订一套稳定、可行、全面的质量标准体系,为企业筛选出质优、供应稳定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种植基地,建立原药材的质量标准,制订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至关重要。本文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4味中药材为研究对象,以现行药典为基础增加多种质控指标对各药材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并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体系,对各药材进行全面评估,从而保证药材质量的均一性、优质性与稳定性。此外,针对苦地丁基原植物混杂及采收标准不一的状况,本研究分别建立ITS2序列的DNA分子鉴定方法和HPLC指纹图谱方法用于鉴别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并研究了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通过对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和黄芩四味药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并结合现代研究筛选出的道地产区以及合作企业的种植基地进行走访调研,完成了包括原料药的预计消耗量、预计可获得量、潜在风险、质量分析与评价、可持续利用和稳定质量措施六个方面的药材评估。质量分析与评价部分主要是以2020版《中国药典》为基准,对收集的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药材进行质量评价并根据实测数据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综合考虑各药材质量与产量关系,评估结论如下:1、蒲公英:将陕西省渭南市的3个蒲公英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蒲公英原料药,考虑到不可控因素,将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的蒲公英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以备不时之需。2、苦地丁:将河北安国的苦地丁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苦地丁原料药,将江苏新北的苦地丁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3、板蓝根:将甘肃张掖市民乐县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板蓝根原料药,将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4、黄芩:将内蒙古赤峰市牛家营子镇的黄芩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黄芩原料药,将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黄芩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四味药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能够有效防范潜在风险,预计消耗量接近预计可获得量,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的风险较低。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质量评价与分析通过对各产地采集的样品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筛选出质优、稳定性好的种植基地,并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蒲公英:薄层鉴别研究中,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增加了咖啡酸指标,建立了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咖啡酸、菊苣酸以及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的薄层鉴别方法。增加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以及醇溶性浸出物的检测项目并在所得数据基础上建立企业质控标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蒲公英指纹图谱,以菊苣酸为参照峰,确定了 14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绿原酸、咖啡酸、菊苣酸和异绿原酸A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苦地丁: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增加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检测项目并制定企业质控标准,并将药典浸出物含量标准提升2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苦地丁指纹图谱,以紫堇灵为参照峰,确定了 15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紫堇灵、乙酰紫堇灵和二氢血根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板蓝根: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板蓝根指纹图谱,以(R,S)-告依春为参照峰,确定了 10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尿苷、鸟苷、(R,S)-告依春和腺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黄芩: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黄芩指纹图谱,以黄芩苷为参照峰,确定了 14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三、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的鉴别研究基于ITS2序列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DNA分子鉴定:通过对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和其同属植物的ITS2序列鉴定与分析,总DNA提取、PCR扩增、测序成功率为100%,说明ITS2对于地丁草与其同属植物的鉴别完成率好,适用性强。基于对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ITS2序列的序列长度、GC含量、K2P遗传距离以及种间变异位点分析,可有效地鉴别出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通过对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进行特征图谱的建立,夏天无、黄堇、珠果黄堇和巴东黄堇与地丁草的相似度较高,共有峰较多,化学成分较相似。泾源紫堇中紫堇灵和乙酰紫堇灵的含量远远高于地丁草。四、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在对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中可以得出,紫堇灵成分在任一产地的地上部位含量均明显高于地下部位的含量;乙酰紫堇灵在苦地丁地上、地下部位差异性没有紫堇灵大,但地上部位普遍比地下部位含量高;二氢血根碱在苦地丁中的含量相对于紫堇灵、乙酰紫堇灵低,但在地下部位的含量远远高出地上部位,邳州产地的二氢血根碱在地下部位的含量最高,甚至高于其含有的紫堇灵含量。苦地丁中的3种生物碱类成分无论在地上部位还是地下部位,在5月中下旬达到峰值,考虑到量-效比的关系,认为苦地丁的最佳采收期为5月中下旬。

张奎[9](2021)在《山奈的生药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山奈进行生药学鉴定、化学成分初步分析、红外光谱规律研究、化学成分含量测定、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山奈在生药学方面的研究,奠定其质量标准的基础,为更好地开发山奈这一天然药用植物的潜在价值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直接观察并记录新鲜山奈、山奈饮片、山奈粉末的性状特征;采用石蜡切片法制作山奈根茎组织横切面装片,采用药典规定的方法制作山奈粉末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显微特征并进行拍照;分别向山奈粉末滴加不同试剂浸润,采用紫外分析仪观察浸润的药材粉末在365 nm紫外光下的荧光颜色;采用紫外光谱仪分别对山奈水浸提液、甲醇浸提液、石油醚浸提液进行紫外光谱检测。采用两种及以上检识方法,观察试验反应现象,如颜色反应、沉淀反应及其他相关反应对山奈的水提物和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析。使用Spectrum Two型红外光谱仪对山奈原药材及其甲醇提取物、水提取物进行红外光谱检测,在OMNIC软件中将红外光谱数据制作成图,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18批山奈原药材的原始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不用批次山奈中的总糖及多糖、总氨基酸、总多酚含量进行测定。采用HPTLCS法和HPLC法对7个不同批次山奈中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的含量进行测定,并结合分析生态尺度对这两种方法分析过程的绿色程度进行评价。采用平板打孔法考察了山奈中主要药效成分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异链球菌、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测定该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详细描述了山奈的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及理化特征,并将相关的图片资料整理归类,选择特征清晰的图片放置于文中。采用两种及以上检识方法对山奈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析,由实验结果可知,山奈中含有糖类成分、有机酸、鞣质及酚类、甾体、皂苷类、生物碱、强心苷、香豆素、内酯及其他酯类、氨基酸、黄酮类成分。分别对山奈原药材及其水提取物和甲醇提取物进行红外光谱整体特征解析,并将这三种物质的红外谱图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各谱图之间的峰形和出峰位置差异明显;18批山奈原药材红外光谱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相差不大,范围在0.932-0.999之间,双侧显着性检验P?0.01,具有显着相关性,并且结合各谱图之间基本一致的峰形及出峰位置来看,这18批山奈含有的官能团基本一致,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对18批山奈红外谱图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当距离为5时,可将1-7、9-15、17号分为一类,16、18号分为一类;8号为一类。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18批山奈总糖的含量为33.53%-59.68%,多糖含量为15.68%-45.91%,总氨基酸含量为0.52%-2.53%,总多酚含量为0.119%-0.362%。HPTLCS法的测定条件良好,薄层板上样品斑点清晰,无杂质干扰,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扫描测定7个批次山奈中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的含量为1.57%-2.69%,HPLC法测得含量为2.76%-3.82%;以分析生态尺度对这两种方法分析过程的绿色度评价来看,HPTLCS法属于优异的绿色分析技术,HPLC法属于可接受的绿色分析技术(分析生态尺度得分:HPTLCS法得分为83;HPLC法得分为75),可以认为HPTLCS法是更为绿色环保的分析手段。从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来看,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中强度的抑制效果(浓度为40.0、20.0 mg/m L时,抑菌圈大小分别为13.77?0.15 mm、9.22?0.11 mm,MIC为1.25 mg/m L)。结论:本课题为山奈的生药学鉴定提供了详实的鉴定依据,对山奈进行化学成分初步分析、山奈的红外光谱规律研究、山奈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建立HPTLCS法与HPLC法对山奈中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含量测定与两种方法绿色程度的比较以及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等内容,进一步完善了山奈在生药学方面的研究,为山奈的质量评价及进一步开发山奈潜在的药用价值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杨志良[10](2021)在《认知视角下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当前,农产品消费不断升级,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不断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推进,农业发展正在进行一场质量革命。农业质量革命不仅在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效益的增加以及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业经营主体行为模式的调整。在现代农产品供给体系中,小农户作为重要的供给主体,在农产品质量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农产品质量控制过程中,小农户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具有关键性影响。近年来,小农户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尤其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小农户的低质量控制行为模式,一直是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中的痛点和难点,也是学界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现有研究对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理解主要采用传统的理性人分析框架,将小农户的低质量控制行为视为非理性的或机会主义的行为。但是,学界也开始关注小农户认知对其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小农户的低质量控制行为模式在认知层面能够找到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本文将小农户行为属性争论作为切入点,梳理了小农户行为属性争论中的经济理性、生存理性和中和理性三派观点,分析了小农户行为属性争论的根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建构理性和演化理性的分野,从而提出认知理性小农户的概念。围绕认知理性小农户的行为特征,从情境锁定、情境适应、情境失调三个方面讨论了小农户认知理性行为的情境依赖性。最后利用主观博弈论,构建了认知理性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的理论框架。针对小农户的质量控制行为逻辑构建了两阶段主观博弈框架,包括第一阶段通过记忆和学习构建主观博弈模型,第二阶段运用主观博弈模型进行策略博弈。同时,基于主观博弈模型中制度的共享认知含义,分析了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的行为协调属性。根据认知理性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的理论框架,本文按照“质量认知→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的逻辑,分别在第三、四章分别展开分析了基于有限质量认知的小农户质量控制和基于质量认知成本的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首先,根据认知理性行为的情境依赖性特征,分析了经济秩序的非人格化变迁导致的小农户质量认知失调、乡村社会网络结构下质量知识的传播特征塑造的小农户质量认知、农产品质量复杂特性导致的小农户质量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在此基础上,假定小农户具有有限的质量提升认知和有限质量偏好认知,并建立小农户的质量控制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在有限质量提升认知的条件下,由于观念的局限和知识的缺乏,小农户选择生产低质量农产品。同时当小农户难以区分消费者的质量偏好时,选择对消费者提供单一质量水平或者较低质量的农产品。随着质量提升认知和质量偏好认知不断提高,小农户能够供应不同质量水平的农产品,此时具体的质量控制决策取决于对自身利益优化的考量。其次,从认知视角言,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治理机制是经营主体间的共享认知模式,它负责协调小农户与各经营主体间的质量认知。认知意义上的治理机制既有认知中介的功能,也有认知约束的功能,同时具有内生性、适应性和多重性的特征。本文比较分析了小农户与消费者作为两个端点的产业链上的三种治理结构,即乡间商贩、作为中间商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并讨论了基于品牌资产专用性和准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治理模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甘肃省武威市肉羊产业的调查资料(包括229份农户调查数据和国家级龙头企业ZT公司及其产业链上的养殖大户、合作社访谈资料),采用多元Logit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质量认知与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发现,(1)个体的受教育水平和社会网络层面的邻居效应对养羊小农户兽药残留危害认知具有正向影响,代际群属的经济秩序转型适应性会抑制养羊小农户的兽药残留认知。(2)养羊小农户的兽药残留危害感知对于小农户兽药使用剂量规范程度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而他们对羊肉优质优价的认同度越高,对羊肉品质偏好认知水平越高,以及对驱虫技术提升质量的认同度越高,在使用兽药的时候就会越规范地决定使用剂量。并且,受教育水平、代际群属、邻居效应这三个情境因素对小农户兽药残留危害感知和兽药使用剂量决策的关系存在显着的调节效应。(3)案例分析得出,养羊小农户处于羊肉产业链的起始端,与消费者终端相距较远存在认知阻隔。ZT公司和养殖合作社、羊贩子则扮演认知中介的角色,参与肉羊产业链上认知分工,共同协调小农户的质量认知,从而实现对其质量控制行为的有效治理。ZT公司因其在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方面的技术优势,在整个认知分工体系中起主要协调作用。它通过构建全产业链模式来协调产业链上所有的经营主体,从而在最大程度节省信息成本的基础上,塑造或协调小农户的质量认知,实现治理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目的。此外,(4)现实中羊贩子的认知中介功能最突出,企业、养殖大户和合作社的中介作用则相对较弱。公司、养殖大户和养殖合作社对于活羊肥瘦的挑剔程度相对较低,他们更关注活羊的卫生、品种和防疫情况。相反,羊贩子在收购活羊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羊的膘情。因此,羊贩子参与产业链治理的程度最高,但是在治理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方面的治理绩效相对较低,质量认知中介和质量认知约束的功能不强,这也揭示了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与高质量农产品需求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二、怎样鉴别食品的安全与绿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鉴别食品的安全与绿色(论文提纲范文)

(1)稳定同位素质谱在植源性食品真实性鉴定和产地溯源中的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
    1.1 稳定同位素比质谱技术原理
    1.2 稳定同位素比技术分类
2 稳定同位素比质谱应用
    2.1 食品掺假鉴别
        2.1.1 果汁掺假
        2.1.2 蜂蜜掺假
        2.1.3 食用油掺假
        2.1.4 酒掺假
    2.2 有机食品的鉴定
        2.2.1 有机大米的鉴定
        2.2.2 有机蔬菜鉴定
        2.2.3 其他
    2.3 食品产地溯源
        2.3.1 谷物
        2.3.2 食用油
        2.3.3 果汁/饮料
        2.3.4 其他
3 讨论与结论

(2)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植源性食品真实性鉴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食品真实性
2 氢、氧稳定同位素鉴别食品真实性的原理
3 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植源性食品真实性鉴别中的应用
    3.1 产地真实性鉴别
        3.1.1 谷物
        3.1.2 果蔬
        3.1.3 葡萄酒
        3.1.4 茶叶
    3.2 掺假鉴别
        3.2.1 果汁
        3.2.2 酒类
    3.3 有机鉴别
        3.3.1 有机果蔬
        3.3.2 有机水稻
    3.4 其他
        3.4.1 葡萄酒年份鉴别
        3.4.2 蔬菜温室与田间种植鉴别
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3)基于多组学的放牧和舍饲羊肉鉴别方法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肉羊生产及发展现状
    1.2 羊肉质量分级及评价指标
    1.3 放牧和舍饲羊肉品质研究
    1.4 羊肉营养品质主要影响因素
        1.4.1 品种
        1.4.2 饲养方式
        1.4.3 营养供给
        1.4.4 性别
        1.4.5 年龄
        1.4.6 屠宰加工
        1.4.7 部位
        1.4.8 流通方式
    1.5 代谢组学概述
        1.5.1 代谢组学样品前处理
        1.5.2 代谢组学数据采集平台
        1.5.3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与分析
        1.5.4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1.5.5 代谢组学在肉品鉴别分析中的应用
    1.6 脂质组学
    1.7 转录组学
    1.8 组学间联合分析
    1.9 本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9.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9.2 研究内容
        1.9.3 创新点
        1.9.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差异成分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样品采集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4 样品前处理
        2.2.5 仪器条件
        2.2.6 数据处理
        2.2.7 潜在标志物的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前处理方法优化
        2.3.2 数据质量控制
        2.3.3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PCA分析
        2.3.4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OPLS-DA分析
        2.3.5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2.3.6 实际样本对模型的验证
        2.3.7 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学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非靶向脂质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差异成分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样品采集
        3.2.3 样品前处理
        3.2.4 仪器条件
        3.2.5 数据处理
        3.2.6 潜在标志物的鉴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前处理方法优化
        3.3.2 数据质量控制
        3.3.3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PCA分析
        3.3.4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OPLS-DA分析
        3.3.5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3.3.6 实际样本对模型的验证
        3.3.7 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学意义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靶向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差异成分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样品采集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4.2.4 样品前处理
        4.2.5 仪器条件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数据质量控制
        4.3.2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PCA分析
        4.3.3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聚类分析(HCA)
        4.3.4 生物标志物的ROC分析
        4.3.5 实际样本对模型的验证
        4.3.6 部分生物标志物的相对定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转录组分析及相关通路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试剂
        5.2.1 材料
        5.2.2 试剂
        5.2.3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样品采集
        5.3.2 总RNA提取与检测
        5.3.3 数据处理及生物信息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RNA质量分析
        5.4.2 RNA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5.4.3 测序样本相关性分析
        5.4.4 差异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4.5 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5.4.6 差异基因KEGG分析
        5.4.7 差异基因功能注释
        5.4.8 AMPK信号通路
    5.5 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5.6 多组学关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极性差异代谢物分析
    6.2 基于非靶向脂质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非极性差异代谢物分析
    6.3 基于靶向组学对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极性和非极性差异代谢物研究
    6.4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转录组分析及相关通路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历

(4)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柴胡属药用资源概况
        第一节 柴胡的本草考证
        第二节 北柴胡资源调查
        第三节 藏柴胡资源调查
    第二章 柴胡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柴胡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第二节 柴胡属药用植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三节 柴胡属药用植物品种鉴定研究进展
        第四节 柴胡属药材质量控制现状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一章 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藏柴胡与北柴胡总皂苷含量比较
        第二节 藏柴胡与北柴胡总多糖含量比较
        第三节 藏柴胡与北柴胡总黄酮含量比较
        第四节 藏柴胡与北柴胡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第五节 藏柴胡与北柴胡近红外光谱研究
        第六节 藏柴胡与北柴胡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第七节 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的UPLC-MS代谢组学分析
    第二章 藏柴胡与北柴胡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第一节 基源鉴定
        第二节 性状鉴别
        第三节 显微鉴别
        第四节 理化鉴别
        第五节 DNA分子鉴别
        第六节 特征图谱鉴别
        第七节 检查项研究
        第八节 浸出物测定
        第九节 藏柴胡质量标准草案
第三部分 结语
    1 本文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北柴胡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登记表
    附录三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四 实验结果附图
致谢

(5)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第二章 渔业伦理的理论建构
    2.1 渔业伦理的立论基础
        2.1.1 逻辑起点
        2.1.2 资源养护
        2.1.3 可持续利用
    2.2 渔业伦理的概念、地位和原则
        2.2.1 概念溯源及研判
        2.2.2 学科关联
        2.2.3 相关原则
    2.3 基本分类
        2.3.1 渔业生态伦理
        2.3.2 渔业社会伦理
        2.3.3 渔业产业伦理
        2.3.4 渔业科技伦理
第三章 基于伦理的渔业治理范式分析
    3.1 渔业治理的元层次
        3.1.1 合法性与正当性
        3.1.2 渔业元治理
    3.2 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
        3.2.1 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治理理论
        3.2.2 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治理理论
    3.3 渔业伦理分析和评估
        3.3.1 伦理分析矩阵
        3.3.2 伦理评估工具
第四章 现代渔业治理的伦理进程
    4.1 可持续渔业中的维度指向
        4.1.1 时间维度
        4.1.2 空间维度
        4.1.3 人际维度
    4.2 渔业治理之伦理难题
        4.2.1 人与人的博弈
        4.2.2 人与鱼的博弈
        4.2.3 知与行的脱节
    4.3 渔业治理之伦理突围
        4.3.1 制定渔业伦理目标
        4.3.2 开展渔业伦理决策
第五章 中国渔业治理的伦理议题
    5.1 中国渔业道德基础与现代问题
        5.1.1 中国传统智慧中的渔业伦理元素
        5.1.2 中国现代渔业问题的伦理之维
    5.2 中国现代渔业治理的绿色转型
        5.2.1 发展阶段与模式进化
        5.2.2 基于伦理的转型实践
        5.2.3 未来发展的伦理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语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指纹图谱技术的甘南牦牛乳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金来源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牦牛乳与乳品质研究
        1.1.1 牦牛乳
        1.1.2 乳成分检测及品质评定的研究
    1.2 指纹图谱在食品品质检测评价中的应用
        1.2.1 基本成分指纹图谱
        1.2.2 维生素指纹图谱
        1.2.3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
        1.2.4 氨基酸指纹图谱与脂肪酸指纹图谱
        1.2.5 气味指纹图谱
    1.3 指纹图谱的模式识别方法
        1.3.1 主成分分析
        1.3.2 典则判别分析
        1.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牦牛乳营养成分指纹图谱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样品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检测方法
        2.1.4 数据分析软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牦牛乳营养成分分析与特征指纹图谱构建
        2.2.2 基于营养指纹图谱的牦牛乳品质判别
        2.2.3 基于营养指纹图谱的牦牛乳品质定量预测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牦牛乳氨基酸与脂肪酸指纹图谱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样品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检测方法
        3.1.4 数据分析软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于氨基酸特征指纹图谱判别牦牛乳品质
        3.2.2 基于脂肪酸特征指纹图谱判别牦牛乳品质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牦牛乳电子鼻气味指纹图谱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样品
        4.1.2 仪器设备
        4.1.3 检测方法
        4.1.4 数据分析软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牦牛乳电子鼻气味指纹图谱的构建
        4.2.2 基于电子鼻气味指纹图谱判别牦牛乳品质
        4.2.3 基于电子鼻气味指纹图谱判别掺假牦牛乳
        4.2.4 基于电子鼻气味指纹图谱定量预测牦牛乳品质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致谢

(7)基于低共熔溶剂分离黑种草子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氧化及天然抗氧化物质
        1.1.1 氧化的发生与抗氧化
        1.1.2 天然抗氧化物质的研究与开发
    1.2 黑种草子与抗氧化
        1.2.1 黑种草子
        1.2.2 黑种草子油
        1.2.3 黑种草子粕
    1.3 低共熔溶剂
        1.3.1 低共熔现象和低共熔溶剂
        1.3.2 DESs的特点
        1.3.3 DESs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1.4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及理化性质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DESs的制备
        2.3.2 DESs理化性质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DESs的制备
        2.4.2 DESs的理化性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共熔溶剂分离黑种草子油中抗氧化活性物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黑种草子油中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分离
        3.3.2 DPPH法检测黑种草子油萃取物抗氧化活性
        3.3.3 黑种草子油萃取物稳定性测试
        3.3.4 黑种草子油萃取物中抗氧化活性物质分离纯化
        3.3.5 DESs红外光谱测试
        3.3.6 黑种草子油萃取物抗氧化活性成分鉴定
        3.3.7 黑种草子油萃取物化学法抗氧化活性测试
        3.3.8 黑种草子油萃取物细胞水平抗氧化活性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黑种草子油DESs萃取物抗氧化活性比较
        3.4.2 黑种草子油萃取物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3.4.3 黑种草子油萃取物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鉴别
        3.4.4 黑种草子油萃取物化学法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
        3.4.5 黑种草子油萃取物细胞水平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共熔溶剂提取分离黑种草子粕中抗氧化活性物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黑种草子粕中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分离
        4.3.2 黑种草子粕提取前后形貌分析
        4.3.3 DPPH法检测黑种草子粕提取物抗氧化活性
        4.3.4 黑种草子粕提取物稳定性测试
        4.3.5 黑种草子粕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物质分离纯化
        4.3.6 黑种草子粕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成分鉴定
        4.3.7 黑种草子粕提取物化学法抗氧化活性测试
        4.3.8 黑种草子粕提取物细胞水平抗氧化活性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黑种草子粕DESs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比较
        4.4.2 黑种草子粕提取物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4.4.3 黑种草子粕提取物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鉴别
        4.4.4 黑种草子粕提取物化学法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
        4.4.5 黑种草子粕提取物细胞水平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蒲公英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二节 苦地丁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苦地丁的鉴别研究
        4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节 板蓝根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四节 黄芩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五节 中药资源评估研究进展
        1 思路与方法
        2 中药资源评估现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蒲公英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蒲公英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4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蒲公英质量评价
        5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蒲公英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蒲公英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三章 苦地丁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苦地丁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杂质、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苦地丁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的鉴别研究
        1 基于ITS2序列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DNA分子鉴定
        2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果分析
        4 讨论
    第四节 苦地丁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苦地丁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四章 板蓝根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板蓝根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板蓝根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板蓝根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板蓝根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五章 黄芩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黄芩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黄芩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黄芩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黄芩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山奈的生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山奈的生药学鉴定
        1.1 仪器、药材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2.山奈化学成分初步分析
        2.1 仪器、药材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3.山奈的红外光谱规律研究
        3.1 仪器、药材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4.山奈中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4.1 仪器、药材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5.HPTLCS与 HPLC测定山奈中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方法的建立与比较
        5.1 仪器、药材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与步骤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6.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6.1 仪器与试剂
        6.2 实验方法与步骤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山奈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10)认知视角下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农产品质量控制
        1.3.2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
        1.3.3 小农户质量认知与质量控制行为
        1.3.4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
        1.3.5 文献述评和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农户
        1.4.2 农产品质量
        1.4.3 质量认知
        1.4.4 质量控制行为
        1.4.5 治理机制
    1.5 研究内容概述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后续章节安排
第二章 认知理性小农户及其质量控制行为:一个理论框架
    2.1 引言
    2.2 小农户行为属性的争论
        2.2.1 生存理性派
        2.2.2 经济理性派
        2.2.3 中和理性派
    2.3 小农户行为属性的辨析
        2.3.1 工具理性范畴的经济理性与价值理性范畴的生存理性
        2.3.2 建构主义的经济理性与演化主义的生存理性
    2.4 认知理性小农户
        2.4.1 认知理性
        2.4.2 认知经济学
        2.4.3 作为认知理性主体的小农户
    2.5 小农户认知理性行为的情境依赖性
        2.5.1 情境锁定
        2.5.2 情境适应
        2.5.3 情境失调
    2.6 认知理性小农户的质量控制行为逻辑:两阶段主观博弈框架
        2.6.1 主观博弈论与认知理性
        2.6.2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逻辑的两阶段主观博弈框架
        2.6.3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共享认知与行为协调
    2.7 小结
第三章 小农户有限质量认知与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
    3.1 引言
    3.2 情境因素与小农户质量认知特征
        3.2.1 经济秩序的非人格化变迁与小农户质量认知失调
        3.2.2 乡村社会结构、知识传播与小农户质量认知局限
        3.2.3 农产品的质量特性与小农户质量认知能力的有限性
    3.3 小农户质量认知与质量控制模型
        3.3.1 传统质量选择理论的局限性与偏好认知困难
        3.3.2 模型内容概述
        3.3.3 行为假定
        3.3.4 小农户质量控制模型的构建
    3.4 模型的延伸性讨论
        3.4.1 损失厌恶与低质量控制
        3.4.2 信号传递失灵
        3.4.3 产量收益对农产品质量的挤出
        3.4.4 行为惯性
    3.5 小结
第四章 认知成本与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治理机制
    4.1 引言
    4.2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内生治理机制:共享认知
        4.2.1 共享认知与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
        4.2.2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的信息传递和认知约束功能
        4.2.3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的内生性、适应性与多重性
    4.3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的分类
        4.3.1 直接治理机制和间接治理机制
        4.3.2 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
        4.3.3 自我治理机制、交互治理机制和干预治理机制
    4.4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多元治理主体
        4.4.1 乡间商贩
        4.4.2 农业企业
        4.4.3 合作社
    4.5 全产业链模式与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认知治理
        4.5.1 龙头企业引领的产业链混合治理结构
        4.5.2 龙头企业品牌声誉的资产专用性与全产业链模式
        4.5.3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全产业链治理模式
    4.6 小结
第五章 质量认知与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实证分析—以养羊小农户为例
    5.1 引言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取
        5.2.2 调查问题设计
        5.2.3 调查实施
        5.2.4 分析方法
        5.2.5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
    5.3 养羊小农户的质量认知及质量控制行为描述性分析
        5.3.1 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的描述性分析
        5.3.2 养羊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5.4 情境因素与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
        5.4.1 情境因素对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的影响分析
        5.4.2 情境因素对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产生影响的边际效应
    5.5 情境因素、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与质量控制行为
        5.5.1 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对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分析
        5.5.2 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影响质量控制行为的边际效应
        5.5.3 情境因素对养羊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分析
        5.5.4 情境因素、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与质量控制行为:调节效应
    5.6 小结
第六章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认知治理机制分析——以养羊小农户为例
    6.1 引言
    6.2 案例分析设计
        6.2.1 样本选取
        6.2.2 调查实施
        6.2.3 分析方法
        6.2.4 案例特征描述
    6.3 ZT公司的全产业链治理模式及其对小农户质量认知的协调
    6.4 ZT 公司的羊肉质量控制策略及其对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认知治理机制
    6.5 养羊小农户肉羊质量控制行为多元治理结构的治理绩效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怎样鉴别食品的安全与绿色(论文参考文献)

  • [1]稳定同位素质谱在植源性食品真实性鉴定和产地溯源中的应用综述[J]. 孙雨茜,王宁,杨晨晔,王同. 江苏农业科学, 2021(14)
  • [2]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植源性食品真实性鉴别中的应用[J]. 张伟,丁长伟,马雪,赵丹,张瑞,郭航,赵多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2)
  • [3]基于多组学的放牧和舍饲羊肉鉴别方法与机制研究[D]. 王济世.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4]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D]. 夏召弟.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1(09)
  • [5]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D]. 何妤如.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6]基于指纹图谱技术的甘南牦牛乳品质评价研究[D]. 龙鸣. 西北民族大学, 2021
  • [7]基于低共熔溶剂分离黑种草子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D]. 伏琳玥. 江南大学, 2021(01)
  • [8]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D]. 惠西珂.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山奈的生药学研究[D]. 张奎.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10]认知视角下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 杨志良. 兰州大学, 2021(09)

标签:;  ;  ;  ;  

如何鉴别食品的安全性和绿色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