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波长选择光交叉连接的40 Gbit/s透明网络

基于波长选择光交叉连接的40 Gbit/s透明网络

一、40 Gbit/s Transparent Network Based on Wavelength-Selective Optical Cross Connect(论文文献综述)

冯寒冰[1](2021)在《全光判决器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对信息传输速度及传输容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光网络以全光交换技术和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顺应了当下大容量高速度通信传输系统的发展需求,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全光判决是全光交换中的重要环节,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全光层的光交叉连接、路由选择、波长选择和自愈保护等方面。随着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通信速度迅速提升,这就需要更快的全光判决速度。全光判决器采用光控光判决,具有高速、稳定、大容量、避免光电转换等诸多优势,成为全光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实验和仿真,设计了两种能够实现全光判决的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重点阐述了基于EDFA环形腔激光器的全光判决器工作原理和EDFA环形腔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同时研究了 Sagnac干涉仪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介绍了各种不同结构的Sagnac干涉仪型全光判决器,并分别推导了它们的判决阈值数学表达式,分析了在环内非对称地插入光放大器的非线性Sagnac干涉仪型全光判决器的判决特性。提出了基于EDFA环形腔激光器的全光判决器、基于EDFA和非线性效应的Sagnac全光判决器两种可行方案。(2)利用EDFA的增益特性设计基于EDFA环形腔激光器的全光判决器并加以实验验证。搭建含EDFA的环形腔激光器,研究环形腔激光器的起振条件和输出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搭建全光判决器,并通过调节环腔中的可调衰减器实现全光判决器的阈值可调,分别通过调节泵浦光和信号光功率得出该判决器的判决规律,探究影响判决阈值的主要因素。(3)利用克尔效应设计基于EDFA和非线性效应的Sagnac全光判决器并加以仿真验证,研究了连续信号光和脉冲信号光在Sagnac环中的传输特性。搭建了基于EDFA和非线性效应的Sagnac全光判决器,分别以连续光和脉冲光作为信号光探究该判决器的判决规律,研究了受激布里渊散射、放大器增益变化等因素对判决结果的影响。

孟阳[2](2019)在《少模光纤通信系统中光性能监控关键技术探究》文中认为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其重中之重。作为信息网络基础架构的核心一环,模分复用技术的少模光纤(Few Mode Fiber,FMF)通信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本文对少模光纤传输链路中光性能监控的两个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少模光纤通信中的模间色散监控新方法以及支持模式交换的可重构全光多粒度光网络性能监控方案。首先,对少模光纤中一种模间四波混频(Inter-Mode Four-Wave mixing,IM-FWM)非线性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了具有两种空间模式的少模非线性Schr?dinger方程,并在少模光纤中获得了模间四波混频模式和波长位置的各种组合以及它们的相位匹配条件。受到模间四波混频原理的启发,提出了一种模间色散监控方法,推导出监测原理,分析了闲频波功率与模间色散(DMGD)的关系。采用仿真软件Optisystem 7.0构建了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少模光纤传输系统,实现在15-50 ps/km的范围内进行模间色散(DMGD)仿真监测。该方法能够对少模光纤通信中的模间色散进行在线监控,具有实时性,系统简单可靠且灵敏度高。其次,对于支持模式交换的多粒度光交叉连接结构(Multi-Granular Optical Cross-connect,MG-OXC),本文设计一种针对于可重构光网络中数字信号的性能全面监控方法,将眼图测试仪器或一种眼图测试单元配置在全光网光节点上,就可以对支持模式交换的光网络中的各种性能进行全面监控,该方法对光数据信号协议和码率透明且能对各种光性能劣化进行鉴别。本文重点讨论了上述两个关于少模光纤通信系统中关键的技术问题,为基于少模光纤的多粒度光传输系统在未来被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张博,白文其[3](2015)在《OTN智能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OTN为代表的新一代光传送技术逐渐成为光传送网的主流,主要对OTN智能光网络的光通路路由状态监测技术、智能控制平面技术、多业务透明映射技术光纤选择、传输技术、光放大技术、波长变换技术、OTN生存性技术、OTN管理技术这10种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做出总结。

徐天翔[4](2012)在《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全光波长转换基础研究》文中认为通信网络发展迅速,光纤中总的传输速率已可达到69.1Tbit/s,但相比于高速的光传输,网络交换节点仍然使用光-电-光的转换过程在电域进行信号处理,由于受到电子速率瓶颈(40Gbit/s)的限制,网络节点的数据吞吐量与光纤的高带宽之间严重不匹配。这就促使未来光网络用光节点取代电节点,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全光波长变换是解决波长竞争,实现波长重新利用和无阻塞波长路由的关键技术。由于半导体光放大器(SOA)具有非线性系数大、体积小、易集成等优点,基于SOA的全光波长变换相比于其它方法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中的基本传输方程和载流子速率方程,对基于交叉增益调制效应的全光波长变换进行了仿真和实验。仿真实现了40Gbit/s的RZ信号的波长变换;搭建实验平台,在实验中实现了12.5Gbit/s的NRZ信号的波长变换,误码率测试中,BER为10-9时的功率惩罚为3.67dB。重点分析了半导体光放大器缓慢的增益恢复时间对波长变换速度的限制,并对影响波长变换结果的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此外,对在实验中发现的非常规现象进行了探索分析和实验验证,并给出了可能的解释以及潜在的应用。为了提高波长变换的速度,本文提出了基于级联SOA结构的波长变换优化方案,利用第二个SOA自身的增益动态特性来弥补第一个SOA较慢的增益恢复特性,可以大大缩短波长变换输出的探测光信号上升沿的恢复时间,提高波长变换速度。最后,在仿真和实验中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案相比于基于单个SOA交叉增益调制效应的波长变换,变换输出信号上升沿的恢复时间缩短了80ps,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波长变换的速度。

高斌[5](2012)在《一种新型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数据业务的高速增长和高性能光网络设备的出现,WDM技术已经成为了下一代核心网络的关键技术。由于IP网络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现在的光网络能够根据IP流量的大小提供动态的带宽,有效的业务提供能力和故障业务的快速恢复能力。为了促进新型光网络业务的发展,基于ROADM的智能光网络的概念就应运而生。然而,在目前的基于ROADM的智能光网络中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比如,在网络的保护倒换中,冗余业务的分布和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采用“快速恢复”机制的网络的可靠性;在业务的路径选择中,采用最短路径选路算法无法确保基于ROADM的智能光网络中的资源有较高的利用率。那么怎样建设一个新的网络呢?如何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如何保证基于ROADM的光网络中的用户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如何对网络进行优化来满足已经开通业务和未来新增业务的动态平衡?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在ROADM的相关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在对基于ROADM的智能光网络的体系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了支持端口无关,方向无关和波长无竞争方式上下的ROAMD结构,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PXC和WSS的ROADM系统,而且完成了对该结构可行性的验证和优化工作。第一章讲述ROADM技术的起源,相关技术标准的简介,ROADM技术的演进方向。第二章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了各种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的关键组成器件。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几种ROADM设备方案,以及这些设备的应用场景。在第四章中,由于在目前的大多数ROADM设备还不具备无竞争方式的波长上下功能,所以在此基础之上,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XC和WSS的ROADM结构。第五章对基于PXC和WSS的ROADM结构的可行性,性能,子系统选择以及成本上进行了分析。第六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对该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彭云峰[6](2007)在《组播光网络的节点结构和路由及流量疏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各种宽带数据应用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数据传送网络提供有效的数据流组播能力。下一代数据光传送网络将是能够自适应地直接在光域透明地传送包含IP数据流在内的各种封装格式和编码格式的数据流,直接在光域以组播方式传送数据流量将是较普遍的技术需求。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面向光路(Lightpath)交换的光传送网中的光组播技术。具体研究内容涵盖组播节点结构设计、考虑传输损伤的组播光网络组网方案及传输损伤约束的组播路由方案设计、WDM环网光组播实现方案设计、光组播流量疏导问题。在第一章,首先简要评述新一代宽带业务的组播需求和业务特征;接着比较IP组播和光组播;然后简述光组播相关问题及其研究进展和现状。第二章研究光组播节点结构,涉及到组播光交叉连接(Multicast-Capable Optical Cross-Connect, MC-OXC)和组播光分插复用器(Multicast-Capable Optical Add/Drop Multiplexer, MC-OADM)。相对于单播光交叉连接( Optical Cross-Connects, OXCs),组播光交叉连接不仅要完成光端口之间的光路连接的交叉还要实现光信号的复制。通常使用无源的分光器实现组播信号光域复制,这种方式结构简单器件造价低,但不具有波长变换能力。另外,近年来利用半导体光放大器(SOA)的各种波长变换机制实现的多波长变换器研制已有所突破。多波长变换器能将一个输入波长信号同时复制到多个不同的输出波长。但多波长变换器使用成本居高且变换、扇出(fanout)能力亦有限,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联合使用分光器和多波长变换器的联合组播光交叉连接(joint Multicast-Capable Optical Cross-Connect, jMC-OXC)结构并借助离散事件仿真模型分析其动态网络性能。文中还以有源垂直耦合器件为例探讨了利用平面光波导电路(PLC)技术实现信号复制和交换集成以构造集成MC-OXC的方案。此外,本章还提出了一

戈丽萍[7](2006)在《WDM全光通信网技术及其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在IP业务的高速增长和WDM技术提供超大容量带宽资源的双重刺激下,传统光网络正在朝着适于传输IP业务的新一代光网络演进。本文描述了WDM光传送网的发展与现状,讨论了基于OXC和OADM的WDM光传送网技术,并对下一代光网络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王卓然[8](2007)在《基于有源垂直耦合器的4×4 Crosspoint光开关矩阵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交换作为光网络中的关键技术,对光通信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英国的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开发了一种纳秒级的基于有源垂直耦合器(AVC)的4×4 Crosspoint电控光开关矩阵模块,与其它的光开关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本文研究了此器件开关特性及其在光网络方面的应用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耦合模理论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是Crosspoint工作的基本原理,便于从物理机制上了解其工作过程。基于耦合模理论,描述了Crosspoint的设计过程,包括波导和晶片结构,并利用FIMMWAVE软件建立了器件的物理模型,通过对开关过程的模拟,调整参数使得输出最优化,并反馈至设计制作过程。并简要介绍了器件的制作、封装及在封装后的具体开关特性参数。介绍了基于Crosspoint的光报头检测系统,即通过接收处理155Mbps的光报头,对所需要开启的开关进行操作。对如何设计整个系统和相应的控制电路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分析了实验的结果和Crosspoint的误码率(BER)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使输入光包的功率均衡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Crosspoint可以很好的运用于光分组交换和光功率均衡。研究了不同的码型调制方式及其对Crosspoint的影响,对RZ-DPSK、RZ和NRZ信号分别经过开关后的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优化传输码型可以有效的提高接收系统的灵敏度,改善系统的误码率特性。由于Crosspoint独特的设计,可以独立的完成无损耗的组播技术,相当于集成了开关、分路器和放大器的功能于一体。对不同级数的组播技术分别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从1×2、1×4、2×4到4×4的完全利用,当开关的注入电流变化时,分析研究了在每个不同级数的情况下的系统的传输特性、接收误码率特性和光信噪比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Crosspoint光开关可以很好的实现无损耗的组播技术。在光交换节点中,实现光包的缓存和时隙分配是必备的要求。提出了一种Crosspoint的新型光缓存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在光环路中光包循环9次,功率代价依然不大。基于此误码率特性,能够提供从1个时隙到999个时隙连续可调的缓存深度,并且时隙长度可调。这种新型的光缓存方案可以简单的实现多种方式的时隙分配,包括光包的时隙交换、串并和并串转换、压缩等功能。实验结果充分的表明了这种有大范围可变长度、简单结构的光缓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程琪[9](2005)在《光纤光缆技术与城域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光纤技术的发展特点及几类光纤在不同通信网中的应用光纤特性及光纤在城域网中的应用。

杨春勇[10](2005)在《GMPLS智能光网络中波长路由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DWDM 技术的应用使点到点光纤通信系统尽管有了巨大的传输容量,但只能提供原始的传输带宽,需要有智能光节点才能实现高效的灵活组网能力。构造具备波长转换功能的全光波长路由器是一个挑战,需要大规模的光开关模块、全光波长转换器等可调谐器件,而且要求全光波长路由器的波长交叉连接模块具有模块特性便于升级到较大规模的交换系统。另外智能光网络(ION)路由控制协议还未完全标准化。波长路由器被认为是波长颗粒度和IP 网智能的结合。它是一种光层设备,利用波分光交换技术在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协议的控制下运行,实现光网络节点任意光纤端口之间不同波长光信号的交换及选路,在光域中按不同波长寻址实现波长路由。目前波长路由器的光交换核心都是光电混合结构,不具备信号速率和调制方式的透明性,光交叉连接器(OXC)大多使用大规模光开关矩阵或MEMS 技术来实现光空分交换,结构复杂,是一种过渡的产品。本文以简单、容易实现、动态可配置、支持虚波长通路、模块特性以及低成本为出发点,对新型低成本全光波长路由器的结构设计和实现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具体工作包括: (1) 从研究GMPLS 智能光网络体系结构出发,构想了全光波长路由器的逻辑结构和功能结构。路由控制器为了和不同的外围设备和WXC 驱动进行接口,应该在设计中考虑多种接口。路由控制信息按照IP 数据包的形式在带外1310nm 控制波道上按TCP协议进行可靠传输。整个结构应分为用户数据传输模块、控制信息收发模块、IP 控制数据包解/封包模块、OSPF-TE 路由协议模块、RSVP-TE 信令模块和LMP 管理模块、波长分配和释放处理模块等几大功能模块。(2) 提出了波长交叉连接(WXC)方案结构的损耗、灵活性和成本分析模型,评估了当前几种讨论最多的典型结构。(3) 提出了一种不需要可调谐波长转换器和可调谐光滤波器,新型低成本的,节点共享多波长转换环回型WXC 结构SPN-VWP。该结构的突出特点是利用无阻塞全光空间开关交换矩阵与固定波长转换器组合成离散波长转换器,允许多个波长转换器无阻塞的同时工作;而且采用波长转换的环回连接,有效的利用了矩阵开关的端口,使得配置的各光开关矩阵模块均是端口对称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这种结构解决了波长转换器节点共享问题,而且波长转换的调谐值可以根据WDM 系统的要求阶段性的灵活配置。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减少了模拟调谐技术在结构中的使用,整

二、40 Gbit/s Transparent Network Based on Wavelength-Selective Optical Cross Connec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0 Gbit/s Transparent Network Based on Wavelength-Selective Optical Cross Connect(论文提纲范文)

(1)全光判决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光判决器概况
        1.2.1 光判决器的性能指标
        1.2.2 几种新型光判决器的特点
    1.3 全光判决器的研究现状
        1.3.1 M-Z型全光判决器
        1.3.2 非线性耦合器型全光判决器
        1.3.3 基于超快非线性干涉仪(UNI)的光判决器
        1.3.4 基于电吸收调制器(EAM)的光判决器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全光判决器的结构与原理
    2.1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理论
        2.1.1 掺铒光纤放大器基本结构和放大原理
        2.1.2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增益特性
    2.2 基于EDFA环形腔激光器的全光判决器
        2.2.1 EDFA环形腔激光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2.2.2 基于环形腔激光器的光判决器工作原理
    2.3 基于EDFA和非线性效应的Sagnac全光判决器
        2.3.1 Sagnac干涉仪结构和工作原理
        2.3.2 基于非线性的Sagnac干涉仪全光判决器
        2.3.3 基于EDFA和非线性效应的Sagnac全光判决器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EDFA环形腔激光器的全光判决器实验研究
    3.1 实验参数设置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DFA和非线性效应的Sagnac全光判决器仿真研究
    4.1 连续光输入下的传输和全光判决特性
        4.1.1 连续光输入下的传输特性
        4.1.2 连续光输入下的全光判决特性
    4.2 脉冲光输入下的传输和全光判决特性
        4.2.1 脉冲光输入下的传输特性
        4.2.2 脉冲光输入下的全光判决特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语
致谢

(2)少模光纤通信系统中光性能监控关键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网络发展历程和趋势
    1.2 光网络技术及光性能监控技术研究现状
        1.2.1 少模光纤通信系统中光性能监控发展现状
        1.2.2 色散监控的现状分析
    1.3 本论文内容和组织架构
第二章 少模光纤通信网络的监控原理
    2.1 少模光纤的分类
    2.2 光纤模式理论
    2.3 少模光纤非线性分析
        2.3.1 交叉相位调制和模态自相位调制
        2.3.2 四波混频
        2.3.3 波导缺陷
    2.4 少模光纤产生四波混频的理论分析
    2.5 两个空间模式的IM-FWM
    2.6 模间色散与模间四波混频的关系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少模光纤传输系统中模间色散监控
    3.1 基于四波混频的少模光纤链路色散监控方法
        3.1.1 16QAM少模光纤传输系统的搭建
        3.1.2 少模光纤模间色散与模间四波混频的关系
    3.2 基于FWM的模间色散监控仿真曲线
        3.2.1 不同色度色散对模间色散曲线的影响
        3.2.2 不同噪声比对色散曲线的影响
        3.2.3 不同线宽对色散曲线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重构多粒度全光网络性能整体监控
    4.1 超级信道
    4.2 支持模式交换多粒度全光网络中光性能整体监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5.2 进一步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3)OTN智能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关键技术分析
    2.1光通路路由状态监测技术
    2.2智能控制平面技术
    2.3 OTN交叉技术
    2.4多业务透明映射技术
    2.5光纤选择
    2.6传输技术
    2.7光放大技术
    2.8波长变换技术
    2.9 OTN生存性技术
    2.10 OTN网络管理技术
3结束语

(4)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全光波长转换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通信网络的发展
        1.1.1 电网络
        1.1.2 光电混合网
        1.1.3 全光网络
    1.2 全光网络概念
        1.2.1 全光网络的定义
        1.2.2 全光网络的特点与优势
    1.3 未来光网络
        1.3.1 光突发交换(OBS)
        1.3.2 光分组交换(OPS)
    1.4 未来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1.4.1 光复用与解复用
        1.4.1.1 光波分复用(WDM)
        1.4.1.2 光时分复用(OTDM)
        1.4.1.3 光码分复用(OCDMA)
        1.4.2 光开关
        1.4.3 光监控
        1.4.4 光加密
        1.4.5 光缓存技术
        1.4.6 全光的波长转换和再生
    1.5 波长转换器的种类和发展概况
        1.5.1 基于光纤中非线性效应的全光波长变换
        1.5.2 基于周期性极化铌酸锂晶体(PPLN)的全光波长变换
        1.5.3 基于电吸收调制器(EAM)的全光波长变换
        1.5.4 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SOA)的全光波长变换
第二章 半导体光放大器的非线性效应在全光波长变换中的应用
    2.1 半导体光放大器简介
        2.1.1 半导体光放大器的结构
        2.1.2 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2.1.3 FP 腔(Fabry-Perot Cavity)型 SOA 与行波型 SOA
        2.1.4 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应用
    2.2 半导体光放大器的非线性效应在全光波长变换中的应用
        2.2.1 交叉增益调制
        2.2.2 交叉相位调制
        2.2.3 四波混频
        2.2.4 非线性偏振旋转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交叉增益调制效应的全光波长变换
    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1.1 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基本传输方程
        3.1.2 半导体光放大器的载流子速率方程
    3.2 基于交叉增益调制效应的全光波长变换仿真
        3.2.1 仿真的参数选取
        3.2.2 基于交叉增益效应的全光波长变换的仿真结果
        3.2.2.1 10Gbit/s 的波长变换结果
        3.2.2.2 40Gbit/s 的波长变换结果
    3.3 基于交叉增益调制效应的全光波长变换实验
        3.3.1 12.5Gbit/s 波长变换结果分析
        3.3.2 输入光偏振态对于波长变换结果的影响
        3.3.3 波长间隔对波长变换输出结果消光比的影响
        3.3.4 注入光功率对输出结果的影响
    3.4 实验非常现象
        3.4.1 波长变换输出结果
        3.4.2 非常现象的原因探索
        3.4.2.1 泵浦光反转
        3.4.2.2 偏振敏感 SOA 内部的检偏功能
        3.4.2.3 泵浦光脉冲反转原因的推测
        3.4.3 可能的相关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交叉增益调制效应的全光波长变换的优化方案
    4.1 两种主流优化方案
        4.1.1 利用蓝移滤波器件提高波长变换速度
        4.1.2 通过注入辅助泵浦光提高波长变换速度
    4.2 基于级联 SOA 结构的波长变换
        4.2.1 基于级联 SOA 结构的波长变换原理
        4.2.2 基于级联 SOA 结构的波长变换仿真
        4.2.3 基于级联 SOA 结构的波长变换实验
        4.2.3.1 脉冲上升沿的改善
        4.2.3.2 12.5Gbit/s PRBS 码信号的波长变换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5.1 论文小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一种新型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ROADM 技术的发展背景
    1.2 ROADM 主要技术简介
    1.3 ROADM 产品方案简介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关键器件的分析与研究
    2.1 集成阵列波导光栅
        2.1.1 基于 InP 材料的 AWG
        2.1.2 基于 SiO2 材料的 AWG
    2.2 光纤布拉格光栅
        2.2.1 FBG 可调谐滤波器的原理
        2.2.2 FBG 可调谐滤波器的应用
    2.3 薄膜干涉滤波器
        2.3.1 薄膜滤波器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2.3.2 入射角对薄膜干涉滤波器滤波特性的影响
    2.4 微型机械式光开关
    2.5 小结
第3章 现行网络中的可重构光分插复用设备
    3.1 ROADM 的功能
    3.2 可重构光分插复用设备的方案
        3.2.1 基于波长阻塞器的 ROADM 设备
        3.2.2 基于平面光波电路的 ROADM 设备
        3.2.3 基于波长选择器的 ROADM 设备
    3.3 ROADM 设备在网络中的应用
        3.3.1 线路方向的波长重构
        3.3.2 本地波长可配置上下
    3.4 小结
第4章 新型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的设计
    4.1 基于光交叉连接的四向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设计
    4.2 基于波长选择开关的四向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设计
    4.3 基于波长选择开关和光交叉连接的四向可重构分插复用器设计
    4.4 成本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性能分析和结构优化
    5.1 性能分析和结构优化
        5.1.1 链路指标分析
        5.1.2 下路功率代价分析
        5.1.3 直通功率代价分析
    5.2 基于 OTN PLANNER 的仿真
        5.2.1 OTN Planner 简介
        5.2.2 基于可重构的光分插复用器的仿真
    5.3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 主要英文缩写

(6)组播光网络的节点结构和路由及流量疏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组播业务和IP 组播
        1.1.1 单播、广播、组播和任播
        1.1.2 组播业务特征
        1.1.3 IP 层组播
        1.1.4 多层组播
    1.2 组播光网络
        1.2.1 完全组播和光树
        1.2.2 稀疏组播和光森林
    1.3 光组播节点技术
        1.3.1 光信号复制:分光器和多波长变换器
        1.3.2 光信号副本交换:光开关技术
        1.3.3 集成组播(任播)光交换
    1.4 光组播路由
        1.4.1 静态光组播路由
        1.4.2 动态光组播路由
        1.4.3 稀疏组播光网络中的路由
        1.4.4 传输损伤约束的光组播路由
    1.5 光组播流量疏导
    1.6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型光组播节点结构
    2.1 引言
    2.2 联合组播光交叉连接结构
        2.2.1 基于分光器的组播光交叉连接
        2.2.2 基于多波长变换器的组播光交叉连接
        2.2.3 联合组播光交叉连接
    2.3 联合组播光交叉连接动态网络性能仿真评估
    2.4 半透明组播光交叉连接
    2.5 组播OADM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传输损伤约束的光组播路由
    3.1 引言
    3.2 光纤光网络中的主要传输损伤
    3.3 相关研究
        3.3.1 半透明单播光网络
        3.3.2 功率损耗约束的光组播
    3.4 半透明组播光网络
    3.5 基于再生域的传输伤约束的光组播路由
    3.6 仿真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目的冗余光组播流量疏导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
        4.2.1 光单播流量疏导
        4.2.2 光组播流量疏导
    4.3 目的冗余光组播流量疏导
    4.4 仿真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WDM 环网光组播
    5.1 引言
    5.2 利用MC-OADM 实现环网光组播
    5.3 环网光组播路由
    5.4 仿真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束语
    一. 关于光组播交换节点结构
    二.关于受传输损伤约束的光组播路由
    三.关于光组播流量疏导
    四.关于 WDM 环网光组播
附录A 多功能光交换试验床硬件系统
附录B 英文缩写对照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科研实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和发表的论文

(7)WDM全光通信网技术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WDM全光通信网优点
2 WDM全光通信网发展现状
    2.1 全光传送网的发展阶段
    2.2 光分组网络的研究
3 基于OXC和OADM的WDM光传送网
    3.1 OADM节点
    3.2 OXC节点
    3.3 网络保护与恢复
4 全光传送网的发展趋势

(8)基于有源垂直耦合器的4×4 Crosspoint光开关矩阵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通信的历史回顾
    1.2 光交换技术
        1.2.1 光分组交换技术
        1.2.2 光突发交换技术
        1.2.3 两种交换技术的比较
    1.3 目前的光开关技术综述
        1.3.1 MEMS 光开关
        1.3.2 电光效应开关
        1.3.3 热光效应光开关
        1.3.4 全光开关
    1.4 光开关的主要性能参数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有源垂直耦合器(AVC)的光交叉连接开关(OXS)
    2.1 Crosspoint 光开关简介
    2.2 Crosspoint 光开关矩阵的理论基础
    2.3 Crosspoint 光开关矩阵设计
        2.3.1 波导结构设计
        2.3.2 制作工艺流程
        2.3.3 数值模型
        2.3.4 封装
    2.4 Crosspoint 光开关矩阵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报头检测及光功率均衡系统
    3.1 光报头检测系统
        3.1.1 设计思想
        3.1.2 电路实现
        3.1.3 实验结果
    3.2 光功率均衡系统
        3.2.1 系统原理
        3.2.2 电路实现
        3.2.3 实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调制方式对开关特性的影响
    4.1 归零RZ 码
        4.1.1 特点及优势
        4.1.2 调制原理
        4.1.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2 差分相移键控DPSK 码
        4.2.1 特点及优势
        4.2.2 调制与解调原理
        4.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rosspoint 的组播技术(Multicast)实现
    5.1 引言
    5.2 光Multicast 技术与网络节点
        5.2.1 光树与光Multicast 技术
        5.2.2 光Multicast 网络节点
    5.3 Crosspoint 的Multicast 原理
        5.3.1 Multicast 原理
        5.3.2 Crosspoint 光开关的Multicast 功能描述
        5.3.3 数值模拟
        5.3.4 Multicast 级联能力
    5.4 Multicast 实验及讨论
        5.4.1 Multicast 实验的电路设计与实现
        5.4.2 1×4 Broadcast 实验
        5.4.3 WDM 信号的1×4 Broadcast 实验
        5.4.4 2×4 Multicast 实验
        5.4.5 4×4 Multicast 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光缓存及时隙分配技术
    6.1 引言
    6.2 光缓存及时隙分配
        6.2.1 光缓存的类型
        6.2.2 光纤缓存器
        6.2.3 基于光缓存的时隙分配
    6.3 光缓存系统原理
    6.4 光缓存及时域分配实验研究
        6.4.1 光缓存
        6.4.2 光时隙交换
        6.4.3 光串并与并串转换
        6.4.4 光包压缩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目前的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GMPLS智能光网络中波长路由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波长路由器的目的和意义
    1.2 光网络器件技术的现状
    1.3 波长路由器的原理和分类
    1.4 全光联网试验及其光交换结构的现状
    1.5 光网络控制的最新进展
    1.6 波长路由器的发展概况
    1.7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1.8 课题的来源和受资助情况
2 GMPLS 光网络体系结构
    2.1 引言
    2.2 MPLS 技术的回顾
    2.3 MPLS 到GMPLS 的扩展
    2.4 GMPLS 协议框架
    2.5 波长路由器的逻辑结构
    2.6 波长路由器的功能结构
    2.7 本章小结
3 波分交叉连接方案
    3.1 引言
    3.2 评价波分交叉连接结构的性能指标
    3.3 几种波分交叉连接方案
    3.4 波分交叉连接结构的评估
    3.5 本章小结
4 光交换结构设计与分析
    4.1 引言
    4.2 波长转换共享方式
    4.3 多波长转换节点共享环回型WXC
    4.4 阻塞性能分析
    4.5 系统功率预算和代价分析
    4.6 传输性能仿真
    4.7 本章小结
5 光通路呼叫阻塞分析的研究
    5.1 引言
    5.2 建模条件假设
    5.3 光通路阻塞分析模型
    5.4 光通路阻塞分析模型
    5.5 数值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波长路由
    6.1 引言
    6.2 OSPF-TE 路由协议
    6.3 RSVP-TE 信令协议
    6.4 波长分配算法
    6.5 本章小结
7 简单路由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1 引言
    7.2 系统需求分析
    7.3 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
    7.4 本地设备网络管理
    7.5 本章小结
8 简单波长路由器的实验测试结果
    8.1 引言
    8.2 配置能力
    8.3 交换时间
    8.4 插入损耗
    8.5 误码性能
    8.6 本章小结
9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光开关接口定义
附录3 路由控制系统电路原理图
附录4 SWROS 系统软件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图
附录5 波长路由器各通道插损测量结果
附录6 术语表

四、40 Gbit/s Transparent Network Based on Wavelength-Selective Optical Cross Connect(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光判决器的设计[D]. 冯寒冰.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少模光纤通信系统中光性能监控关键技术探究[D]. 孟阳.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3]OTN智能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J]. 张博,白文其. 电信技术, 2015(03)
  • [4]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全光波长转换基础研究[D]. 徐天翔.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5]一种新型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的研究与设计[D]. 高斌.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2(06)
  • [6]组播光网络的节点结构和路由及流量疏导研究[D]. 彭云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7]WDM全光通信网技术及其发展[J]. 戈丽萍.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22)
  • [8]基于有源垂直耦合器的4×4 Crosspoint光开关矩阵理论及应用研究[D]. 王卓然. 天津大学, 2007(04)
  • [9]光纤光缆技术与城域网[J]. 程琪.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5(23)
  • [10]GMPLS智能光网络中波长路由器的研究[D]. 杨春勇.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基于波长选择光交叉连接的40 Gbit/s透明网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