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相关因素分析

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相关因素分析

一、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崔国娴[1](2021)在《163例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E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与总生存期(OS)的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01月01日至2020年06月0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63例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住院患者,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主要实验室指标、病理学标记、治疗方案、治疗疗效及预后情况。所有病例均采用Ann Arbor分期,病理分型采用Hans标准,采用Lugano2014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并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病理学标记、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相关分析。结果:1.纳入163例患者,男性83例,女性80例,初始诊断时平均年龄54岁,中位发病年龄57岁,>60岁的患者有63例(38.65%),≤60岁的患者有100例。总体3年PFS率是55.8%,3年OS率是57.7%。据Ann Arbor分期,III-IV期的患者占55.21%。存在B症状的44例(26.99%);ECOG评分≥2分的43例(26.38%)。2.根据IPI评分,低危组、低中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的比例分别为41.72%、26.38%、22.09%、9.82%。根据NCCN-IPI评分,低危组、低中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分别占26.38%、42.33%、27.61%、3.68%。3.根据Hans标准进行病理分型,Non-GCB患者86例(52.76%),GCB患者70例(42.94%),未记录患者7例,Non-GCB型患者多于GCB型,但二者的PFS及OS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4.胃肠道(44.17%)是最常见的原发结外发病部位,其次是韦氏环(17.79%)和中枢神经系统(6.75%),三者3年PFS率分别为56.2%、55.2%、41.7%,三者3年OS率分别为58.9%、58.6%、33.3%。5.初次治疗前血红蛋白<120g/L占39.26%;存在低蛋白血症(<35g/L)占31.29%;乳酸脱氢酶升高占38.65%;血β2微球蛋白升高占31.90%。6.化疗、免疫化疗、放疗+免疫化疗三种治疗方案相比,其PFS及OS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接受治疗患者中使用利妥昔单抗的138例(84.66%)。接受至少2疗程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其中102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62.58%),总ORR(CR+PR)为85.28%。7.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B症状、肝脾肿大、骨髓侵犯、结外受累器官个数、IPI评分、NCCN-IPI评分、LDH、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血红蛋白、初治达CR对PFS有显着影响(P<0.05);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肝脾肿大、骨髓侵犯、结外受累器官个数、IPI评分、NCCN-IPI评分、LDH、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血红蛋白、初治达CR对OS有显着影响(P<0.05)。8.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结外受累器官个数、血红蛋白、初治达CR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ECOG评分、血红蛋白、初治达CR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胃肠道是最常见的原发结外发病部位,其次是韦氏环和中枢神经系统,生存分析提示原发胃肠道及韦氏环的DLBCL预后更好,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DLBCL预后相对较差。2.NCCN-IPI评分对于PEDLBCL低危及高危患者的预后有更好的评估价值。3.ECOG评分、结外受累器官个数、血红蛋白、初治达CR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4.ECOG评分、血红蛋白、初治达CR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

曹琳琳,丁凯阳,宋浩,吴国林,胡茂贵,范丹丹,周晨阳,王翠翠,封媛媛[2](2021)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背景:针对淋巴瘤的治疗方案包括化学治疗、局部放射治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免疫治疗等。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预后,被推荐为复发难治性和(或)高侵袭性淋巴瘤的一线治疗方案。目的:分析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因素等,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血液科移植病房,行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74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与结论:(1)随访截至于2020-05-15,确诊至移植中位时间为8(3-8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7(2-59)个月;(2)所有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0(+8至+17) 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2(+9至+22) d;(3)移植后无进展生存60例,复发13例,复发患者中死亡11例,1例于移植后11个月因肺部感染死亡;(4)4例移植前为进展期患者均于移植后7个月内因原发病进展死亡;(5)74例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年总生存率为78.5%,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5.8%;移植前国际预后指数≤2分及>2分患者移植后2年总生存分别为93.9%,66.4%(P=0.003),2年无进展生存分别为85.6%,65.5%(P=0.017);(6)移植前有骨髓侵犯及无骨髓侵犯患者移植后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5%,91.9%(P=0.001);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3.1%,88.7%(P<0.001);(7)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2年总生存率优于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100%vs. 82.5%,P=0.026);一线巩固治疗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优于挽救治疗组(84%vs. 48.9%,P=0.01);患者年龄、移植前缓解程度对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影响的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8)结果表明,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淋巴瘤患者生存及预后,且安全性高,可作为淋巴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国际预后指数分值、有无骨髓侵犯、移植时机选择及原发病分期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王刚健[3](2020)在《原发骨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淋巴瘤是一种具有多种亚型的恶性进展性疾病,在一些种类的的淋巴瘤中,骨髓侵犯常被认为是疾病中晚期的表现,比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等。原发性骨髓淋巴瘤(Primary bone marrow lymphoma,PBML)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淋巴瘤,其疾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是以骨髓侵犯为首发特征而形成的一种独特且罕见的血液学实体。自从20世界80年代以来,PBML在文献中就已有描述,然而当时的诊断标准尚未完善,2012年Martinez等人首次系统性的定义了 PBML的诊断标准并且一直沿用至今。PBML易发生于五种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DLBCL、外周 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ALK 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naga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K-negative ALCL)和FL。然而该病的临床特点往往区别于各自所属的淋巴瘤亚型,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一系或者多系血细胞减少,其次是B症状。因疾病早期往往未见除骨髓造血系统以外的表现,所以疾病特征不具有典型性而容易忽视,此外该病本身发病凶险,预后较差,所以更加需要临床医生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此外,目前针对PBML的治疗方法还不统一,也尚未标准化,并且大多数治疗方法仅针对所属亚型,缺乏特异性和科学依据。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将2011年7月至2017年6月在河南省淋巴瘤诊治中心接受治疗的7例患者以及自1997年至2018年期间国内外发表的系列病例及个案报道中的59例共同入选本研究,旨在探讨PBML的病理、临床及预后特点,同时为患者的治疗策略的提供一定选择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的7个病例,病理诊断以及临床诊断分别有本院2位高年资病理科医师及2位高年资肿瘤科医师确诊,并且以“原发骨髓淋巴瘤”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等国内常用数据库进行检索。以“Primary bone marrow lymphoma”、“PBML”为关键词在国外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自1997年至2018年所有相关病例共66例(其中包括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7例和来自文献回顾的5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PBML患者初诊检查指标、治疗方案以及生存随访时间的相关资料资料,采用R软件行统计分析及可视化操作,建立临床诺模图用以预测患者生存状况,并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时间依赖的ROC曲线评价了模型的辨别能力。结果1.PBML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可发生在各种病理类型的淋巴瘤中,最常见的PBML是DLBCL。初始发病症状多样,以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症状;2.在66例病人中,54例获得初始治疗疗效评价,其中29(53.7%)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9(16.7%)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总缓解率为 70.4%(53.7%CR+16.7%6PR);3.PBML患者预后较差,1年、2年、3年生存率仅为46.8%、23.4%、14.9%。单因素分析提示B症状(P=0.044)、血清血小板水平<75 ×10^9/L(P=0.010)、3级和4级的血细胞减少程度(P=0.046)和初始治疗后未达CR(P<0.001)与较差的预后相关。Kaplan-Meier方法提示B症状(P=0.037)、血清血小板水平<75×10^9/L(P=0.044)、3级和4级的血细胞减少程度(P=0.041)、初始治疗后未达到CR(P<0.001)以及血清LDH水平升高(P=0.048)与较差的预后显着相关。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仅血清血小板水平(P=0.010)、B症状(P<0.001)和初始治疗后疗效(P<0.001)是预后的独立因素;4.选择血清LDH水平、血清血小板水平、B症状和初始治疗疗效4个变量纳入构建诺模图用于预测患者1年和2年生存率,模型评价指数C指数为0.877,1 年和 2 年 ROC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值均为0.874,1年和2年的校准曲线拟合度均较高,表明模型构建成功。结论1.PBML患者预后较差。2.血清血小板水平、B症状和初始治疗疗效是影响PBML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3.基于血清LDH水平、血清血小板水平、B症状、初始治疗疗效4个因素建立的PBML的生存列线图具有优良的预测准确性,有助于个体化治疗的开展以及预后评估。

尹美凤[4](2020)在《伴骨髓受累的Burkitt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Burkitt 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是一种与 Epstein Barr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有关的高度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是增殖指数最高的恶性肿瘤,有特殊的病理学表现,常伴有t(8,14)染色体异常,由于染色体易位导致c-myc基因与Ig增强子拼接。Ig增强子与细胞特异转录因子两者结合,使c-myc基因异常激活,导致c-myc蛋白的高表达。易位或其它机制形成的基因突变可导致c-myc基因中负调节序列失活,进一步增强c-myc的表达活性。组织切片上常呈现“星空”现象。临床上分为地方型(endemic Burkitt Lymphoma,eBL)、散发型(sporadic Burkitt Lymphoma,sBL)与免疫缺陷相关型(immunodeficient Burkitt Lymphoma,iBL)三种类型。BL 常伴骨髓受累(bone marrow involvement,BMI)。临床工作中,发现伴BMI的BL预后更差,但具体生物学特性、病理学特点、临床特点尚不完全明确。国内外文献对于BL的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7例伴BMI的BL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工作者对于BL伴BMI患者的诊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7例的临床病例的详细信息,统计、整理BL伴BMI患者的一般情况即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IPI评分、B症状)、检验指标(血清乳酸脱氢酶、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β-2微球蛋白、骨髓受累分级、血尿酸、IPI评分)、免疫组化结果(c-myc、BCL-6、BCL-2、Ki-67、CD10、MUM-1、EBER)、c-myc 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及治疗疗效、脾脏超声检查,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加以归纳总结。探讨伴BL伴BMI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免疫组化等指标特点及各指标在预后中的意义。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21.0软件对样本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7例患者中,男性病人11例(65%),女性病人6例(35%),中位发病年龄为17岁;以腹部肿块为主诉者占23.5%(4/17),以乏力为主诉者占23.5%(4/17),以颈部肿块为主诉者占17.6%(3/17);侵犯部位以腹部侵犯(包括腹腔脏器侵犯及腹部包块)为主(8/17)。IPI评分:低危组3例(18%),中危组14例(72%),无高危组。有6例患者出现B症状(发热者3例,盗汗者2例,体重减轻者1例)。2.骨髓受累分级:轻度者6例,中度者4例,重度者7例。骨髓受累分级对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异常没有显着影响(P=0.625、P=0.625、P=0.648)。脾脏增大不会对骨髓侵犯程度造成显着影响(P=0.116)。3.17例患者中,有6例未检测c-myc,余11例患者MYC表达阳性。有10例未检测EBER,余7例检测者均为阳性。有10例未检测c-myc基因,余7例中,5例发现c-myc基因断裂,1例发现多拷贝或8号染色体多体。4.患者接受4周期化疗后,1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1/17),6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6/17),3例达到病情稳定(3/17),7例达到病情进展(7/17),总有效率(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者)41%(7/17)。5.生存分析结果:17例BL伴BMI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95%CI,0.016-17.984),死亡9例。骨髓受累分级、血清乳酸脱氢酶值、MUM-1表达对于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P=0.015、P=0.012),而性别、年龄、B症状、IPI评分、β2-微球蛋白、血小板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尿酸值、脾大、Ki-67表达情况、BCL-6、BCL-2、CD10等在OS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BL伴BMI患者相对生存期短,疗效差,预后不良。2.骨髓受累程度高、血清乳酸脱氢酶值高、MUM-1阳性者预后更差。MUM-1表达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3.骨髓受累分级对外周血象无显着影响;脾大与骨髓受累分级无显着相关性。

孔飞[5](2020)在《治疗前及中期18F-FDG PET/CT在滤泡淋巴瘤预后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较常见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约占全部淋巴瘤的20%。好发于中老年人,在儿童中相对少见,男女发病比例无明显差异,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和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其临床表现多样,无症状的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由于FL起病隐匿,诊断时疾病常常是Ⅲ-Ⅳ期。大部分FL对治疗敏感,但其特点是容易复发和发生组织学转化,每年约2%-3%的FL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组织学转化。FL患者的预后存在很大差异,大部分FL的病程进展缓慢,预后较好,中位总生存期为6-10年,10年总存活率为70%左右,总生存期可达到20年。大约20%左右的患者对治疗反应较差并且容易复发,预后不佳,5年总存活率在38%-50%之间。FL预后评分体系被用来区分低危和高危患者,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即使评分一致,预后仍有很大差异。目前很多国内外研究者在寻找新的FL预后因素,进行更加准确的危险分层,进而实施个体化的治疗,以进一步提高FL的治疗效果。18F-FDG PET/CT同时具有解剖结构和功能成像的双重优势,广泛应用于淋巴瘤诊断、分期、疗效评价以及预后评估。目前PET/CT在一些侵袭性高的淋巴瘤例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预后评估中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大量研究认为PET/CT是独立预后因素。但是在相对惰性的滤泡淋巴瘤中的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尚存争议。因此,本研究通过收集在我院确诊且在治疗前和/或治疗中期(4周期)行PET/CT检查的60例F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前PET/CT基线参数SUVmax与F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及计算SUVmax变化率和采用Deauville 5分法分析治疗中期PET/CT与FL患者PFS及OS的相关性,同时对影响FL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从而更加准确的评估FL患者的预后。资料与方法(1)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有完整临床资料且在治疗前和/或治疗4周期行PET/CT检查的FL患者60例,其中60例患者行治疗前PET/CT检查,54例患者于治疗4周期再次行PET/CT检查。所有患者病理诊断由我院2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病理科医师诊断。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治疗前乳酸脱氢酶水平、β-2微球蛋白、血红蛋白、有无大肿块(直径>6cm)、Ki-67水平、有无B症状、有无骨髓侵犯、疾病进展时间、复发时间以及截至最后一次随访时间的生存状态等临床资料。(2)PET/CT检查方法:本研究中扫描仪采用的是Siemens Biograph TruePoint64(52)环PET/CT仪。使用显像剂为18F-FDG,其放化纯度≥98%,患者在检查前需要禁食6小时以上,可饮水,避免剧烈活动,检查前病人血糖不高于8.0mmol/L。给药剂量为4.44MBq/kg,注射后需要休息60min,在排空膀胱之后行PET/CT显像。检查时患者一般取平卧位置,扫描范围自颅顶至股骨中段,3min/床位,以CT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后以迭代法重建图像,在Syngo工作站将重建图像与CT图像进行融合。(3)PET/CT图像判读方法:所有PET/CT图像均由我院2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核医学科医师共同阅片,观察淋巴瘤累及病灶并挑选出FDG浓聚最高的病灶,勾画出ROI,用Syngo工作站自动生成SUVmax,作为治疗前SUVmax值,即SUVmax基线值。同时对中期PET/CT采用Deauville 5分法和计算SUVmax变化率进行解读。具体为SUVmax变化率=SUVmax(治疗前)-SUVmax(4周期)/SUVmax(治疗前)*100%。采用Deauville 5分法认为1-3分为中期PET/CT阴性,4-5分为中期PET/CT阳性。(4)统计学分析:采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 22.0及GraphPad Prism 8。组间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利用ROC曲线确定基线SUVmax以及SUVmax变化率的最佳界值。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各组间生存率的比较,将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纳入Cox多因素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治疗前PET/CT基线参数SUVmax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本研究共收集60名FL患者均进行了治疗前PET/CT扫描,治疗前SUVmax的中位数12.05,利用ROC曲线确定治疗前基线SUVmax的最佳界值为11.8,与之前的研究相似。将基线SUVmax≥11.8为高SUVmax组,<11.8为低SUVmax组,60例FL患者中高SUVmax组30(50%)例,低SUVmax组30(50%)例。分析治疗前SUVmax的不同分组与FL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示,高SUVmax组中Ki-67≥50%者16(53.33%,16/30)例、病理分级3级者20(66.67%,20/30)例明显高于低SUVmax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38),而SUVmax的不同分组在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治疗前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β-2微球蛋白、骨髓侵犯、大肿块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前PET/CT基线参数SUVmax与预后的相关性:本研究对60例FL治疗前PET/CT基线参数SUVmax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示治疗前低SUVmax 组与高 SUVmax 组 3 年 PFS 为 69.2%vs 62.7%(χ2=0.158,P=0.691),3年OS为82.4%vs 58.8%(χ2=2.297,P=0.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中期PET/CT的SUVmax变化率与预后的相关性:本研究54例FL于治疗中期(4周期)再次行PET/CT检查,利用ROC曲线确定SUVmax变化率最佳界值为58.08%,与之前的研究相似。将SUVmax变化率≥58.08%为高SUVmax变化率组,有39例,<58.08%为低SUVmax变化率组,有15例,Kaplan-Meier分析示高SUVmax变化率组和低SUVmax变化率组患者的3年PFS为 81.1%vs 30.5%(χ2=16.576,P<0.001),3 年 OS 分别为 86.9%vs 45.2%(χ2=10.573,P=0.001),均存在统计学差异。4周期SUVmax变化率预测3年PFS及3年OS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8.82%、86.49%、77.78%、66.67%、82.05%和 63.64%、81.40%、77.78%、46.67%、89.74%。(4)治疗中期PET/CT采用Deauville 5分法判读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Deauville 5分法对PET/CT进行判读,54例患者中PET/CT阳性有24例,阴性有30例。阴性组与阳性组患者3年PFS为83.3%vs 45.4%(χ2=8.951,P=0.003),3年OS分别为88.3%vs 51.7%(χ2=8.916,P=0.003),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中期PET/CT采用Deauville 5分法判读预测3年PFS及3年OS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59%、67.57%、68.51%、50%、83.33%和 72.73%、62.79%、64.81%、33.33%、90.00%。(5)FL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示存在FLIPI-2高危、骨髓侵犯、大肿块以及中期PET/CT阳性的F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较短,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P=0.001,P=0.003),存在骨髓侵犯、FLIPI-2 高危、中期PET/CT阳性的FL患者总生存期较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6,P=0.003,P<0.001)。进一步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示中期PET/CT阳性是FL患者PFS独立危险因素(P=0.032),中期PET/CT阳性、FLIPI-2高危是F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9,P=0.007)。结论(1)治疗前PET/CT基线参数SUVmax与FL患者的预后无关,治疗中期SUVmax变化率与预后相关,且高SUVmax变化率患者的预后较好。(2)治疗中期PET/CT采用Deauville 5分法判读,阴性组患者的预后较好。(3)SUVmax变化率及Deauville 5分法可以作为滤泡淋巴瘤治疗中期PET/CT的判读方法。(4)在FL预后因素中,存在骨髓侵犯、大肿块(直径>6cm)、FLIPI-2高危、中期PET/CT 阳性的患者预后较差。

王严[6](2020)在《滤泡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转化型淋巴瘤(transformedlymphoma,TL)是指低度恶性的惰性淋巴瘤转化为其他高侵袭性的淋巴瘤亚型,可发生于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 lymphocyte lymphoma,SLL)、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以及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NLPHL)。转化型淋巴瘤的恶性程度高,缓解后易复发,更容易出现多重耐药,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期。在惰性淋巴瘤的转化过程中,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每年发病率约为2%-3%,男女比例大致相等,治疗仍以R-CHOP方案为基础。迄今为止,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对比性分析较为罕见,为探讨两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近期疗效及生存情况,本研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材料和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淋巴瘤病区2013年1月-2018年12月经病理活检确诊的15例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以及45例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集入选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包括性别、确诊年龄、ECOG评分、Ann-Arbor分期、IPI评分、β2-MG、LDH、B症状以及有无骨髓侵犯。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病灶组织中CD30、CD21、CD10、CD5、CD3、Bcl-2、Bcl-6、Mum-1 以及 Ki-67 的表达情况,并对比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前后病理形态学表现以及CD21及Ki-67的变化情况。入选患者均采用CHOP± R方案治疗6个周期,对比分析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近期及远期疗效。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的因素分析使用χ2检验,近期疗效分析使用秩和检验,通过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病理形态学:显微镜下可见滤泡性淋巴瘤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的过程中,淋巴滤泡结构被弥漫分布的大B细胞取代,且滤泡树突状细胞的破坏增多,CD21的表达下降,Ki-67的表达增强。2、一般临床资料: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中,33.3%(5/15)患者的IPI评分高于3分,26.7%(4/15)的患者出现骨髓侵犯;而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中,6.7%(3/45)患者的IPI评分高于3分,4.4%(2/45)的患者出现骨髓侵犯,转化型淋巴瘤组患者的IPI评分及骨髓侵犯率高于原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PI评分:χ2=4.808,P=0.028;骨髓侵犯:χ2=3.951,P=0.047)。3、一般病理特征: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中,33.3%(5/15)患者的CD21表达阳性,60.0%(9/15)患者的CD3表达阳性,93.3%(14/15)患者的Mum-1表达阳性;而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中,6.7%(3/45)患者的CD21表达阳性,28.9%(13/45)患者的CD3表达阳性,60.0%(27/45)患者的Mum-1表达阳性,转化型淋巴瘤组患者的CD21、CD3、Mum-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原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D21:χ2=4.808,P=0.028;CD3:χ2=4.689,P=0.030;Mum-1:χ2=4.339,P=0.037)。4、近期疗效: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CR率及ORR有差于原发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组的趋势(CRR:46.6%vs 62.2%;ORR:73.3%vs 8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远期疗效:截止到2019年5月1日,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7(4-85)个月,中位PFS为22个月,中位OS为61个月。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8(3-72)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预后差于原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PFS:χ2=4.680,P=0.031;OS:χ2=4.448,P=0.035)。结论(1)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率低,恶性程度高。(2)经传统化疗治疗后,与原发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比,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远期预后较差。

王清松,王凌云,王萍[7](2020)在《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的生存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的生存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72例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另收集同期收治的采用单纯化疗方案治疗的5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获得3~63个月随访,统计其生存情况,并分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截止随访时间,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存活率高于单纯化疗患者(P <0. 05)。单因素分析显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生存组骨髓侵犯、B症状、IPI评分、移植前状态、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与死亡组存在差异(P <0. 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移植前状态是否为完全缓解(CR)是影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 <0. 05)。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改善恶性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其预后与移植前状态有关。

赵燕春[8](2020)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反应及预后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亚型。为了预测PTCL患者的预后,目前已有多种预后模型被相继提出。然而,影响PTCL患者预后的因素仍未完全阐明。因此,积极探索与不良预后相关的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PTCL的213例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了长期的随访工作,旨在评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在PTCL患者治疗反应及预后中的价值。结果:所有PTCL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2岁。男性135例(63.4%,135/213),女性78例(36.6%,78/213)。相比于PLR<232.5组,PLR≥232.5组的患者获得了更低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18.5%vs.56.6%,P<0.001)。而NLR≥3.7组的患者的CR率也明显低于NLR<3.7组的患者(31.7%vs.60.7%,P<0.001)。在Cox单因素分析中,高PLR和高NLR均与较差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相关。而Cox多因素分析提示PLR≥232.5、骨髓侵犯、IPI>2、低白蛋白水平和ALC≤0.8×109/L是PT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根据存在的危险因素数目,所有患者被分为4组,包括低危组(0-2个因素)、中低危组(3个因素)、中高危组(4个因素)和高危组(5个因素),各组的3年OS分别为84.2%、41.9%、16.3%和0.0%(P<0.001)。结论:本文的回顾性研究表明高PLR和高NLR与PTCL患者的治疗反应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可用于改善患者的危险分层,指导临床治疗。

杜鹃[9](2020)在《儿童及青少年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应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儿童及青少年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相关的预后因素,包括发病年龄、St.jude分期、组织学病理类型、免疫表型、临床表现是否有B组症状,有无淋巴结外侵犯包括纵隔受累、皮肤受累及骨髓受累,有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明显升高,骨髓或者外周血中微小播散病变(MDD)是否为阳性、体内有无针对ALK基因的高滴度抗体等,进行综合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客观评价上述因素对儿童及青少年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生存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VIP)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全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搜索自建库起至2019年12月31日之间,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病例回顾性队列分析。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提取到的生存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应用合并风险比(HR)以及95%可信区间(95%CI)进行评价,以明确各个因素对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或5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的影响,同时对文献内容进行复习。结果共纳入13篇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1424人,男女比例约为1.78:1,年龄均小于18岁,分布地区包括中国台湾,意大利,日本等共7个地区,发表时间自2002年至2019年,随访的时间均≥5年。对纳入研究进行基于Kaplan-Metier法绘制的生存曲线的单因素分析的合并Meta分析,结果显示,具有以下因素包括St.Jude分期中III、IV期[HR=1.38,95%CI(1.02,1.87),P=0.04],免疫表型表达CD3[HR=1.97,95%CI(1.33,2.93),P=0.0008],临床特征中有骨髓侵犯[HR=2.17,95%CI(1.35,3.49),P=0.001]和皮肤侵犯[HR=1.38,95%CI(1.12,1.71),P=0.0034]的患者5年生存率具有统计学差异,是不良的预后因素。对纳入研究进行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的合并Meta分析,显示骨髓侵犯[HR=2.60,95%CI(1.21,5.61),P=0.01],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除此之外,病理类型是除普通型的其他类型[HR=1.99,95%CI(1.37,2.83),P=0.0003],和血清中LDH升高[HR=1.86,95%CI(1.03,3.36),P=0.04]也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儿童及青少年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受到其St.jude分期、组织学病理类型、免疫表型、临床有无血清LDH明显升高,有无淋巴结外侵犯包括纵隔受累、皮肤受累及骨髓受累、骨髓或者外周血中MDD是否为阳性、体内有无针对ALK基因的高滴度抗体等多种多样因素影响。根据Meta分析结果,St.Jude分期中Ⅲ期和Ⅳ期、肿瘤细胞表达CD3、血清LDH明显升高、病理类型为非普通型,皮肤和骨髓受累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其中病理类型为非普通型、骨髓累及以及血清LDH升高(>500IU/L)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影响因素。

李筱丹[10](2020)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将85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入院临床资料收集起来,进行统计分析,从临床指标(血常规、生化、免疫)、病理免疫组化等不同角度来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3月~2019年3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85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科会诊,符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恶性肿瘤病理与遗传学分类及诊断标准。将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血小板计数)、生化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免疫指标(β2微球蛋白、铁蛋白)、免疫组化指标(EBER、Ki-67)以及年龄、Ann Arbor分期、IPI评分、PS评分、有无骨髓浸润情况、首次治疗有无CR、治疗模式等资料收集起来,把这些资料先纳入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得出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的因素,将与预后相关的单因素再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最后采用χ2检验方法对双因素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这些指标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结果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85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中,中位生存时间为27.0个月,所有患者中生存患者有63例,死亡患者有22例,死亡人数占全组总人数的25.9%,其中1年生存人数有50例,3年生存人数有27例,5年生存人数有14例,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8.8%,31.8%,16.5%。在因素分析中,有无B组症状、Ann Arbor分期、IPI评分、PS评分、有无骨髓侵犯、首次治疗是否完全缓解(CR)、血红蛋白计数,血小板计数、前白蛋白、铁蛋白、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以及β2微球蛋白均是影响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预后相关的单因素。其中,首次治疗有无完全缓解(CR)以及PS评分,血小板计数是影响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贫血(低血红蛋白)、高血小板血症、低前白蛋白血症、高铁蛋白血症、高谷草转氨酶、高乳酸脱氢酶及高β2微球蛋白血症、有骨髓侵犯、高Ann Arbor分期、明显的B组症状、高IPI评分和PS评分、首次治疗未达到完全缓解等均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不良预后相关,其中首次治疗有无完全缓解(CR),PS评分以及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影响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独立因素指标。

二、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63例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各种临床标准
    1.3 治疗方案
    1.4 疗效评价
    1.5 随访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临床特征
    2.2 原发结外部位分布
    2.3 实验室指标
    2.4 病理免疫组化
    2.5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基因重排
    2.6 治疗方案及疗效
    2.7 预后因素统计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胃淋巴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方法
        1.4.1 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及采集
        1.4.2 预处理及干细胞回输
        1.4.3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1.4.4随访
    1.5 主要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患者基本资料
    2.3 试验流程图
    2.4 造血重建情况
    2.5 随访及疗效评价
    2.6 不良反应
3 讨论Discussion

(3)原发骨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髓侵犯淋巴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伴骨髓受累的Burkitt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Burkitt淋巴瘤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治疗前及中期18F-FDG PET/CT在滤泡淋巴瘤预后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滤泡淋巴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滤泡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病例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转化型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及已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7)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的生存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
    1.3 随访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患者生存状况比较
    2.2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
    2.3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3 讨论

(8)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反应及预后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数据收集
    2.4 PLR和 NLR的定义
    2.5 Ann Arbor分期和IPI评分的标准
    2.6 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的评价标准
    2.7 终点事件
    2.8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
    3.2 不同PLR组别之间的比较
    3.3 不同NLR组别之间的比较
    3.4 影响PTCL患者治疗反应的因素
    3.5 影响PTCL患者预后的因素
    3.6 PLR和 NLR在不同分期组别中对预后的影响
    3.7 PLR和 NLR在不同IPI组别中对预后的影响
    3.8 建立预后模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外鼻型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儿童及青少年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及来源
        1.1.2 检索策略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及结果
    1.4 检索文献特征
        1.4.1 文献基本特征
        1.4.2 文献质量评价
    1.5 文献数据提取
    1.6 统计方法
二、分析结果
    2.1 基于Kaplan-Metier法绘制的生存曲线的单因素的Meta分析
        2.1.1 发病年龄和儿童及青少年ALCL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2.1.2 临床中存在 B 组症状和儿童及青少年 ALCL 预后关系的 Meta 分析
        2.1.3 St.Jude分期和儿童及青少年ALCL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2.1.4 免疫表型表达CD3 和儿童及青少年ALCL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2.1.5 肿瘤侵犯骨髓和儿童及青少年ALCL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2.1.6 肿瘤侵犯纵隔和儿童及青少年ALCL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2.1.7 肿瘤侵犯皮肤对儿童及青少年ALCL预后关系Meta分析
    2.2 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的Meta分析
        2.2.1 病理类型和儿童及青少年ALCL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2.2.2 骨髓侵犯对于儿童及青少年ALCL5年生存率的影响
        2.2.3 血清LDH升高和儿童及青少年ALCL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三、讨论
    3.1 发病年龄对儿童及青少年ALCL预后的影响
    3.2 临床中是否存在B组症状对儿童及青少年间ALCL预后的影响
    3.3 St.Jude分期和儿童及青少年ALCL预后的关系分析
    3.4 不同病理类型和儿童及青少年ALCL预后的关系
    3.5 儿童及青少年ALCL内脏侵犯和皮肤侵犯对于预后的影响
    3.6 乳酸脱氢酶升高和儿童及青少年ALCL预后的关系。
    3.7 免疫表型和和儿童及青少年ALCL预后的关系
    3.8 肿瘤侵犯骨髓对儿童及青少年ALCL预后的影响。
    3.9 其他因素和儿童及青少年ALCL预后的关系
    3.10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儿童及青少年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治疗与预后
    参考文献

四、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63例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崔国娴.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J]. 曹琳琳,丁凯阳,宋浩,吴国林,胡茂贵,范丹丹,周晨阳,王翠翠,封媛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13)
  • [3]原发骨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特点分析[D]. 王刚健. 郑州大学, 2020(02)
  • [4]伴骨髓受累的Burkitt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D]. 尹美凤. 郑州大学, 2020(02)
  • [5]治疗前及中期18F-FDG PET/CT在滤泡淋巴瘤预后中的价值[D]. 孔飞. 郑州大学, 2020(02)
  • [6]滤泡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及疗效分析[D]. 王严. 郑州大学, 2020(02)
  • [7]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的生存及预后因素分析[J]. 王清松,王凌云,王萍. 实用癌症杂志, 2020(05)
  • [8]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反应及预后中的价值[D]. 赵燕春. 浙江大学, 2020(02)
  • [9]儿童及青少年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的系统评价[D]. 杜鹃.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李筱丹.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