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调节剂除虫菊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除虫菊素

一、植物生长调节剂菊乙胺酯(论文文献综述)

沈瑞,刘茹婷,王学杨,沈中元,唐旭东[1](2021)在《农药对家蚕的毒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导致农药污染对蚕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给蚕业生产上有效预防家蚕农药中毒提供较为系统、全面的技术参考,介绍了常用农药的种类(如有机磷类、有机氮类、菊酯类等)及其作用机制,各类农药对家蚕的毒性和残毒期以及导致家蚕中毒的典型症状等的研究进展,并对蚕业生产上如何加强家蚕农药中毒的预防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与建议及家蚕农药中毒的应急救治和处理办法。

陈根强,刘圣明,车志平,田月娥,林晓民[2](2020)在《中国农药自主创制》文中研究说明农药是农业发展的保障,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它。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药创制必须得依靠自己。中国农药的发展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同频共振。新农药创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学科都能达到高科技水平。当今,中国的农药研究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和水平上,用自己原创的理论、方法、手段和靶标进行农药创制,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农药研究在某些领域已经开始引领全球农药发展。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药的发展状况,本文总结了70个自主创制农药产品。依据新创制农药的类型、创制时间、创制单位、主要作用对象、作用方式、作用机理等,概述了中国新创制农药的发展历程。

芦志成,张鹏飞,李慧超,关爱莹,刘长令[3](2019)在《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农业大国,而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农药。中国的农药工业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从仿制国外品种到仿创结合再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建国70周年之际,本文简要总结了中国农药创制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有大多数农药创制品种从其化学结构、性能、创制经纬、作用机理以及专利和登记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计红芳[4](2007)在《防治杨树叶枯病的毒蘑菇菌株筛选及其生防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杨树叶枯病是东北地区苗圃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主要林木病害之一,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对该病的防治侧重于使用化学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的化学农药是农业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由于在防治该病的过程中,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目前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经济损失,寻求高效、安全、无污染的绿色生物农药更显得尤为迫切。毒蘑菇所含有的多种活性物质可抗菌、抗虫、抗病毒等,在生物防治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开发潜力,因而以毒蘑菇为来源研究开发防治杨树叶枯病的微生物农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8个毒蘑菇菌株中,筛选到了对叶枯病菌(A. alternata)生长抑制能力最强的菌株为绒白乳菇(Lactarius vellereus),其培养液对该病原菌菌体生长的抑制率为61.44%,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1.45%;绒白乳菇(L. vellereus)生长的最适pH为67,最适生长温度为25℃;能较好地利用甘露醇、琥珀酸、甘氨酸,烟酸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研究了绒白乳菇(L. vellereus)抑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绒白乳菇(L. vellereus)抑菌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发酵液中,最佳提取工艺为发酵液与正丁醇以1?3萃取3h,萃取1次,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发酵液提取物对叶枯病菌(A. alternata)菌体生长的抑制率为78.95%,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1.47%。通过对发酵液提取物室内防治效果,以及毒性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该提取物能够有效控制叶枯病斑的个数及病斑的扩展速度,接菌后4h施药与施药后4h接菌的防效分别达到了88.99%和87.80%;对小白鼠进行经口灌胃染毒实验,确定了发酵液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为8570.8mg/kg,为低毒,提取物对小白鼠无触杀毒性,在杨树叶片上无残留毒性。发酵液提取物在pH57、3080℃的范围内抑菌活性稳定;浓度为0.1%的H2O2与Na2SO3不影响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低浓度的Cu2+与Al3+对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破坏严重,高浓度的Fe3+、Fe2+与Zn2+对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有破坏作用;紫外线与贮存时间对其抑菌活性无影响。研究了发酵液提取物对叶枯病菌(A. alternata)的生物防治机理。结果表明,该提取物能够抑制菌体4种保护酶的活性,使膜脂过氧化严重;该提取物能够引起菌体ATP酶阶段性的增强,使同一阶段的HK、PK、LDH、SDH、MDH活力与辅酶Ⅰ含量下降,干扰了糖酵解与TCA循环的顺利进行,直接以菌体电导率、呼吸强度、蛋白质含量的下降及菌体与孢子形态发生非正常的变化表现出来,最终使菌体膜系统完整性丧失。采用生物活性跟踪技术,运用柱层析、TLC等方法对发酵液提取物中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了能完全抑制叶枯病菌(A. alternata)生长的活性成分,纯度为98.805%,综合UV、IR、EI-MS、NMR的检测结果,推断此化合物的分子式是C8H9NO,分子量为135,化学名为1-(2-吡啶基)-2-丙酮,将其命名为绒白乳菇素PP。对绒白乳菇(L. vellereus)深层发酵生产1-(2-吡啶基)-2-丙酮的培养基配方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1000mL):2g葡萄糖、50g麸皮、1.25g硫酸铵、1.25g黄豆粉、71.20mg无机盐、120mg烟酸,在此条件下测得发酵液中1-(2-吡啶基)-2-丙酮的含量为12.69mg/L。对绒白乳菇(L. vellereus)深层发酵生产1-(2-吡啶基)-2-丙酮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2.5%、装液量300mL/500mL、pH6、摇床转速120rpm、温度26℃、发酵天数12d,在此条件下测得发酵液中1-(2-吡啶基)-2-丙酮的含量为14.91mg/L,培养条件优化后的发酵液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叶枯病菌(A. alternata)的生长,并使发酵周期减少了3d。

王俊,王长方[5](2007)在《植物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简介》文中提出

冯坚[6](2005)在《我国新农药创制与产业化开发》文中指出回顾了我国近10年来在农药创制方面的可喜进展,简要介绍了一批已经比较成熟的创制品种,其中大多已经或将要进入市场,涉及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共20几个品种,并就创制农药的产业化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朱春生[7](2005)在《不同类型水稻根系形态特性及其与地上部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了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两系超级杂交稻组合)、汕优63(珍汕97A×明恢63,三系杂交稻组合)与湘洲8号(常规中稻品种)3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组合),测定了这些水稻品种(组合)的根系形态特性和地上部农艺性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水稻根系形态特性差异,并对水稻根系形态性状与地上部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同时为了探讨解决超级杂交稻根系早衰的方法,于孕穗期和抽穗期进行外源激素6-苄氨基腺嘌呤(6-BA)喷施的效果。主要结果如下: 1.杂交水稻的根系干重在抽穗期增至最大,随后逐降;而常规稻的根系干重则在乳熟期达到最大,然后逐降。每株的根体积、每株的总根数和每株不定根总长度、每株最长根长都是到抽穗期增至最大,随后下降,它们在生育前期的品种间差异不大,生育中期则差异变大,生育后期差异又变小。 2.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组合)单株根干重、根体积、单株总根长的生长速率在移栽后30天到孕穗期的生长速率最大,单株总根数和最长根长的生长速率在移栽后15天到30天期间生长最快。 3.杂交水稻与常规水稻的根系形态特性存在如下差异:(1)生育前期,单株根干重、根体积和白根数杂交水稻都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常规稻。(2)生育中期的孕穗期单株根干重和总根长杂交稻极显着的高于常规稻,总根数和最长根长杂交稻高于常规稻,但是差异不显着。抽穗期根干重、根体积、总根数、总根长和最长根长都是杂交稻极显着的高于常规稻;但是在白根数和总白根长的表现却是常规稻极显着的高于杂交稻。(3)在生育后期的乳熟期,杂交稻的单株根干重、总根长和总根数极显着的高于常规稻,白根数和总白根长不同类型供试品种(组合)之间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在腊熟期,杂交稻的单株根干重、根体积、总根数、白根数、总根长和最长根长显着或极显着的高于常规稻;在水稻生育的完熟期,杂交稻的单株根干重、根体积、总根数、总根长和最长根长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常规稻。 4.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组合)在生育前期,根干重与结实率、产量分别呈

黄艳刚,徐玫,彭超美,董小文,徐汉生,冯彬[8](2004)在《菊乙胺酯(WD-5)原药对小麦增产效果试验》文中研究表明菊乙胺酯是一种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0×10-6的菊乙胺酯对小麦有13.67%明显增产效果。

黄艳刚,徐玫,宋瑞琨,徐以平[9](2004)在《植物生长调节剂菊乙胺酯的毒理试验》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经口、经皮、眼刺激、皮肤试验方法,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菊乙胺酯(WD-5)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菊乙胺酯经口急性毒性LD50大于500 mg/kg,经皮急性毒性LD50大于2500 mg/kg,按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判定为低毒级化合物。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对家兔眼睛在涂药后4 s冲洗的条件下呈现轻度刺激性。

黄艳刚,徐玫,董小文,雷兴家,徐汉生,彭超美,冯斌[10](2003)在《植物生长调节剂菊乙胺酯》文中提出增产菊胺酯(代号 WD5)是我国开发的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经田间实验表明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介绍了菊乙胺酯的研究进展,以及主含量测试方法、药效试验、毒理学、环境评价等。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菊乙胺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菊乙胺酯(论文提纲范文)

(1)农药对家蚕的毒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农药的中毒机理
    1.1 有机磷类杀虫剂
    1.2 有机氮类杀虫剂
        1.2.1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1.2.2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1.2.3 脲类杀虫剂
    1.3 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1.4 其他杀虫剂
        1.4.1 有机硫杀虫剂
        1.4.2 有机碘杀虫剂
        1.4.3 有机氟杀虫剂
        1.4.4 有机氯杀虫剂
        1.4.5 有机杂环类杀虫剂
        1.4.6 苏云金杆菌类制剂
        1.4.7 烟碱类杀虫剂
2 常见农药对家蚕的毒性
    2.1 毒性和残毒期
        2.1.1 有机磷类农药
        2.1.2 有机氮类农药
        2.1.3 菊酯类农药
        2.1.4 杀螨剂
        2.1.5 微生物类杀虫剂
        2.1.6 有机杂环类杀虫剂
        2.1.7 杀菌剂
        2.1.8 除草剂
        2.1.9 其他农药制剂
    2.2 家蚕农药中毒的症状
        2.2.1 有机磷类农药中毒的症状
        2.2.2 有机氮类农药中毒的症状
        2.2.3 菊酯类农药中毒的症状
        2.2.4 微生物类杀虫剂中毒的症状
        2.2.5 有机杂环类杀虫剂中毒的症状
        2.2.6 植物性杀虫剂中毒的症状
3 家蚕农药中毒的预防及应急措施
    3.1 家蚕农药中毒的预防措施
    3.2 家蚕农药中毒的救治和处理
        3.2.1 改善饲育环境
        3.2.2 使用药物处理
4 结语与展望

(2)中国农药自主创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农药发展历程
2 杀菌剂
    2.1 乙蒜素(Ethylicin)
    2.2 金核霉素(Aureonucleomycin)
    2.3 宁南霉素(Ningnanmycin)
    2.4 氟吗啉(Flumorph)
    2.5 啶菌恶唑(Pyrisoxazole)
    2.6 烯肟菌酯(Enestroburin)和烯肟菌胺(Fenaminstrobin)
    2.7 氰烯菌酯(Phenamacril)
    2.8 苯醚菌酯(ZJ0712)
    2.9 噻菌铜(Thiediazole copper)和噻唑锌(Zinc thiazole)
    2.10 毒氟磷(Dufulin)
    2.11 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n)
    2.12 长川霉素(Ascomycin)
    2.13 申嗪霉素(Shenqinmycin)
    2.14 氟唑活化酯(Fluoro-substituted benzothiadiazole derivatives,FBT)
    2.15 唑菌酯(Pyraoxystrobin)
    2.16 丁吡吗啉(Pyrimorph)
    2.17 唑胺菌酯(Pyrametostrobin)
    2.18 氯啶菌酯(Triclopyricarb)
    2.19 环己磺菌胺(Chesulfamide)
    2.20 甲噻诱胺(Methiadinil)
        2.21 苯噻菌酯(Benzothiostrobin)
        2.22 苯丙烯菌酮(Isobavachalcone)
        2.23 酚菌酮(Fenjuntong)
        2.24 氟醚菌酰胺(Fluopimomide)
        2.25 氟/氯苯醚酰胺(Flu/Chlbeneteram)
        2.26 唑醚磺胺酯(Zuomihuanganzhi)
3 杀虫剂
    3.1 混灭威(Landrin)
    3.2 灭幼脲(Chlorbenzuron)
    3.3 苦皮藤素(Celangulin)
    3.4 硝虫硫磷(Xiaochongthion)
    3.5 氯胺磷(Chloramine phosphorus)
    3.6 氟螨(Fuman)
    3.7 氯噻啉(Imidaclothiz)
    3.8 右旋反式氯丙炔菊酯(d-t-Chloro-prallethrin)
    3.9 硫肟醚(Sulfoxime)和硫氟肟醚(Thiofluo-ximate)
    3.10 蛇床子素(Osthole)
    3.11 呋喃虫酰肼(Fufenozide)
    3.12 丁虫腈(Flufiprole)
    3.13 氯溴虫腈(Brochlorfenapyr)
    3.14 哌虫啶(Paichongding)
    3.15 右旋七氟甲醚菊酯(d-Teflumethrin)
    3.16 乙唑螨腈(Cyetpyrafen)
    3.17 环氧虫啶(Cycloxaprid)
    3.18 戊吡虫胍(Guadipyr)
    3.19 环氧虫啉(Cycolxylidin)
    3.20 四氯虫酰胺(Tetrachlorantraniliprole)
        3.21 氯氟醚菊酯(Meperfluthrin)
        3.22 氯氟氰虫酰胺(Cyhalodiamide)
        3.23 嘧螨胺(Pyriminostrobin)
4 除草剂
    4.1 单嘧磺隆(Monosulfuron)和单嘧磺酯(Monosulfuron-ester)
    4.2 双甲胺草磷(Shuangjianancaolin)
    4.3 氯酰草膦(Clacyfos)
    4.4 甲硫嘧磺隆(Methiopyrisulfuron)
    4.5 丙酯草醚(Pyribambenz-propyl)和异丙酯草醚(Pyribambenz-isopropyl)
    4.6 二氯喹啉草酮(Quintrione)
    4.7 喹草酮(Quinotrione)和甲基喹草酮(Quinotrione-methyl)
    4.8 环吡氟草酮(Cypyrafluone)
    4.9 双唑草酮(Bipyrazone)
5 植物生长调节剂
    5.1 菊胺酯(Bachmedesh)
    5.2 苯哒嗪丙酯(Fenridazon propyl)
    5.3 呋苯硫脲(Fuphenthiourae)
    5.4 乙二醇缩糠醛(Furalane)
    5.5 14-羟基芸苔素甾醇(14-Hydroxylated brassinosteroid)
6 结语

(4)防治杨树叶枯病的毒蘑菇菌株筛选及其生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1.2.1 毒蘑菇毒素的研究概况
        1.2.2 乳菇属真菌的研究进展
        1.2.3 天然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化学结构研究方法
        1.2.4 链格孢菌所引起的病害及其防治概况
    1.3 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毒蘑菇菌株筛选
        2.2.2 绒白乳菇与杨树叶枯病菌的分类验证及其生物学特性
        2.2.3 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室内防治效果及毒性研究
        2.2.4 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叶枯病菌防治机理
        2.2.5 绒白乳菇发酵液抑菌成分分离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第3章 抑制杨树叶枯病菌的毒蘑菇菌株筛选
    3.1 毒蘑菇菌株筛选
        3.1.1 毒蘑菇菌株对叶枯病菌菌体生长的影响
        3.1.2 毒蘑菇菌株对叶枯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2 绒白乳菇菌株分类验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3.2.1 绒白乳菇形态描述及培养特征
        3.2.2 绒白乳菇ITS序列扩增及分析
        3.2.3 绒白乳菇生物学特性研究
    3.3 绒白乳菇抑菌活性物质提取工艺优化
        3.3.1 发酵液抑菌活性物质提取工艺优化
        3.3.2 菌体抑菌活性物质提取工艺优化
    3.4 杨树叶枯病菌分类验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3.4.1 叶枯病菌形态描述及培养特征
        3.4.2 叶枯病菌ITS序列扩增及分析
        3.4.3 叶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3.5 毒蘑菇菌株筛选及分类验证分析
        3.5.1 毒蘑菇菌株筛选方法
        3.5.2 绒白乳菇抑菌活性物质提取工艺优化
        3.5.3 绒白乳菇与叶枯病菌的分类验证及其生物学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酵液提取物室内防治效果及毒性研究
    4.1 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室内防效测定
    4.2 发酵液提取物的毒性
    4.3 各种因子对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4.3.1 pH值对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4.3.2 氧化剂与还原剂对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4.3.3 温度对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4.3.4 紫外线对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4.3.5 各种离子对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4.3.6 贮存时间对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4.4 发酵液提取物抑制叶枯病菌有效中浓度测定
    4.5 发酵液提取物对供试其它菌生长的影响
    4.6 发酵液提取物的化感作用
    4.7 发酵液提取物对叶枯病的防治效果与毒性分析
        4.7.1 发酵液提取物对叶枯病的防治效果
        4.7.2 发酵液提取物的毒性
        4.7.3 发酵液提取物对叶枯病菌的抑菌活性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酵液提取物对叶枯病菌防治机理的研究
    5.1 发酵液提取物对叶枯病菌生长过程的影响
    5.2 发酵液提取物对叶枯病菌生理指标的影响
        5.2.1 提取物对电导率及呼吸强度的影响
        5.2.2 提取物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5.2.3 提取物对蛋白质含量及合成的影响
    5.3 发酵液提取物对叶枯病菌代谢酶系统的影响
        5.3.1 提取物对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5.3.2 提取物对糖酵解途径中HK、PK与LDH活力的影响
        5.3.3 提取物对TCA循环中SDH与MDH活力的影响
        5.3.4 提取物对GDH与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5.3.5 提取物对辅酶Ⅰ含量的影响
        5.3.6 提取物对ATP酶活力的影响
    5.4 发酵液提取物对叶枯病菌防治机理的分析
        5.4.1 提取物对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5.4.2 提取物对糖酵解途径中HK、PK与LDH活力的影响
        5.4.3 提取物对TCA循环中SDH与MDH活力的影响
        5.4.4 提取物对GDH与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5.4.5 提取物对辅酶Ⅰ含量的影响
        5.4.6 提取物对ATP酶活力的影响
        5.4.7 提取物与几种常规化学农药对病原菌作用机理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发酵液抑菌成分分离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6.1 发酵液提取物抑菌成分分离纯化及其结构鉴定
        6.1.1 薄层层析展开剂的选择
        6.1.2 发酵液提取物的柱层析分离及对叶枯病菌的抑菌活性
        6.1.3 组分IV的薄层层析分离及对叶枯病菌的抑菌活性
        6.1.4 抑菌活性成分的纯度检测
        6.1.5 抑菌活性成分的结构鉴定
        6.1.6 1-(2-吡啶基)-2-丙酮的定量方法
    6.2 绒白乳菇发酵生产1-(2-吡啶基)-2-丙酮培养基的优化
        6.2.1 不同碳源对1-(2-吡啶基)-2-丙酮发酵的影响
        6.2.2 葡萄糖与麸皮用量对1-(2-吡啶基)-2-丙酮发酵的影响
        6.2.3 不同氮源对1-(2-吡啶基)-2-丙酮发酵的影响
        6.2.4 硫酸铵与黄豆粉用量对1-(2-吡啶基)-2-丙酮发酵的影响
        6.2.5 无机盐用量对1-(2-吡啶基)-2-丙酮发酵的影响
        6.2.6 不同生长因子对1-(2-吡啶基)-2-丙酮发酵的影响
        6.2.7 不同烟酸添加量对1-(2-吡啶基)-2-丙酮发酵的影响
        6.2.8 发酵培养基优化正交实验
    6.3 绒白乳菇发酵生产1-(2-吡啶基)-2-丙酮培养条件的优化
        6.3.1 通气量对1-(2-吡啶基)-2-丙酮发酵的影响
        6.3.2 初始pH值对1-(2-吡啶基)-2-丙酮发酵的影响
        6.3.3 温度对1-(2-吡啶基)-2-丙酮发酵的影响
        6.3.4 发酵时间对1-(2-吡啶基)-2-丙酮发酵的影响
        6.3.5 发酵培养条件优化正交实验
    6.4 发酵条件优化后的提取物对叶枯病菌的抑制效果
    6.5 抑菌活性成分分离纯化及其发酵条件优化分析
        6.5.1 发酵液提取物抑菌活性成分分离纯化的分析
        6.5.2 深层发酵生产1-(2-吡啶基)-2-丙酮的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5)植物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清学、PCR技术在植物检疫中的应用
    1.1 血清学技术
    1.2 PCR技术
2 “3S”技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在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3 农业防治技术
    3.1 健身栽培
    3.2 测土配方施肥与作物脱毒技术
    3.3 培育抗虫转基因植物
4 物理防治技术
    4.1 灯光诱杀
    4.2 黄板、蓝板诱杀
    4.3 覆盖防虫网
    4.4 果实套袋
    4.5 高脂膜的应用
5 生物防治技术
    5.1 以虫治虫
    5.2 以菌治虫
    5.3 原生动物利用
    5.4 植物治虫
    5.5 利用植物内生菌防治植物病害
    5.6 生防菌改良
6 化学防治技术
    6.1 昆虫信息素与引诱剂的应用
    6.2 农药新品种的应用
7 施药技术
    7.1 树干涂药包扎和注射法
    7.2 低容量喷雾
    7.3 丸粒化施药
8 生态调控技术

(7)不同类型水稻根系形态特性及其与地上部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水稻的根系形态建成研究
        2.1.1 根系的分枝
        2.1.2 不同节位发生的根系分布
        2.1.3 根系的垂直分布
        2.1.4 不同时期与不同品种的水稻根量变化
        2.2 水稻根系形态性状的遗传
        2.2.1 根长
        2.2.2 根干重
        2.2.3 发根力
        2.2.4 根粗
        2.2.5 水稻不同根系性状的关系
        2.3 环境条件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2.3.1 水分
        2.3.2 肥料
        2.3.3 光照与温度
        2.3.4 土壤
        2.3.5 激素
        2.4 水稻根系与地上部关系的研究
        2.4.1 水稻株型与根系
        2.4.2 水稻产量与根系
        2.5 两系杂交稻的根系特性研究
        2.5.1 根系生长与发育特点
        2.5.2 根系活性变化特点
        2.5.3 根系活性与物质生产特点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材料
    2. 试验设计
        2.1 种植方式
        2.1.1 大田栽培
        2.1.2 盆钵栽培
        2.1.3 6-BA(6-苄基腺嘌呤)激素处理
    3. 观测项目与方法
        3.1 观察取样时期
        3.2 取样方法
        3.3 根系形态特征测定
        3.4 地上部性状的测定
        3.5 计算方法
    4. 资料分析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不同类型水稻根系形态特性的差异
        1.1 水稻不同类型不同生育时期根系形态特性的差异
        1.1.1 生育前期
        1.1.2 生育中期
        1.1.3 生育后期
        1.2 不同类型水稻的根系生长动态比较
        1.2.1 根干重的生长动态
        1.2.2 根体积的生长动态
        1.2.3 总根数和不定根总长度的生长动态
        1.2.4 最长根长的生长速率
    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组合)的地上部性状差异
        2.1 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
        2.2 地上部绿叶数及叶面积的变化
        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组合)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
    3. 不同类型水稻根系与地上部性状的相关分析
        3.1 根系主要形态特性的相关分析
        3.2 根系主要形态特性与地上部性状的相关分析
        3.3 根系主要形态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4 6-BA处理对水稻中后期根系性状的影响
        4.1 6-BA处理对水稻根系性状的影响
        4.1.1 对不定根数的影响
        4.1.2 对不定根总长度的影响
        4.1.3 对最长根长的影响
        4.1.4 对根干重的影响
        4.1.5 对根体积的影响
        4.2 6-BA处理对水稻中后期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
        4.2.1 对不定根数的影响
        4.2.2 对不定根总根长的影响
        4.2.3 对最长根长的影响
        4.2.4 对根干重的影响
        4.2.5 对根体积的影响
        4.3 6-BA处理对水稻中后期根系衰老速率的影响
        4.3.1 对不定根数衰减速率的影响
        4.3.2 对总根长衰减速率的影响
        4.3.3 对最长根长的衰减速率的影响
        4.3.4 对根干重衰减速率的影响
        4.3.5 对根体积衰减速率的影响
        4.4 6-BA处理对水稻地上部性状的影响
        4.4.1 对地上部干物质的影响
        4.4.2 对叶片数和叶面积的影响
        4.4.3 6-BA处理对水稻产量及产量形状的影响
结论与本研究的创新点
    1 结论
        1.1 水稻根系的数量及分布
        1.2 水稻根系生长变化特性
        1.3 影响根系生长的主要生育阶段
        1.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根系形状的差异
        1.5 水稻根系形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6 激素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2.1 试验选材的创新
        2.2 试验方法的创新
讨论
    1 不同类型水稻根系形态特性特点
    2 不同类型水稻根系生长动态的变化特性
    3 水稻根系形态特性与地上部性状的关系
    4 不同类型水稻的根系性状差异
    5 激素对杂交稻早衰的可调节性与调节机理
    6 根系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菊乙胺酯(WD-5)原药对小麦增产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药试剂及来源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施药时期、次数和方法
    1.5 药效调查
2 试验结果与评价
    2.1 调查效果与分析
    2.2 评价与讨论

(9)植物生长调节剂菊乙胺酯的毒理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菊乙胺酯急性毒性
    1.1 试验材料
    1.2 结果与讨论
        1.2.1 大、小白鼠经口急性毒性
        1.2.2 大白鼠经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2 菊乙胺酯对家兔皮肤刺激试验
    2.1 试验材料
    2.2 结果与讨论
3 菊乙胺酯对家兔眼刺激试验
    3.1 试验材料
    3.2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4.1 菊乙胺酯急性毒性试验
    4.2 菊乙胺酯对家兔皮肤刺激试验
    4.3 菊乙胺酯对家兔眼刺激试验

(10)植物生长调节剂菊乙胺酯(论文提纲范文)

1 合成方法[1]
    1.1 N,N-二乙胺基乙醇的合成
    1.2 2-(4'-氯苯基)-3-甲基丁酰氯的合成
    1.3 酯化反应
    1.4 成盐反应
2 主含量测试方法的研究[2]
3 药效试验
4 毒理学试验
5 环境生物安全性评价
    (1)菊乙胺酯对鱼类的安全性
    (2)菊乙胺酯对蜜蜂的安全性
    (3)菊乙胺酯对鸟类的安全性
    (4)菊乙胺酯对家蚕的安全性
6 应用前景及展望

四、植物生长调节剂菊乙胺酯(论文参考文献)

  • [1]农药对家蚕的毒性研究进展[J]. 沈瑞,刘茹婷,王学杨,沈中元,唐旭东. 中国蚕业, 2021(02)
  • [2]中国农药自主创制[J]. 陈根强,刘圣明,车志平,田月娥,林晓民. 化学通报, 2020(12)
  • [3]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J]. 芦志成,张鹏飞,李慧超,关爱莹,刘长令. 农药学学报, 2019(Z1)
  • [4]防治杨树叶枯病的毒蘑菇菌株筛选及其生防机理研究[D]. 计红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12)
  • [5]植物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简介[J]. 王俊,王长方. 福建农业科技, 2007(04)
  • [6]我国新农药创制与产业化开发[J]. 冯坚. 现代农药, 2005(03)
  • [7]不同类型水稻根系形态特性及其与地上部关系的研究[D]. 朱春生. 湖南农业大学, 2005(06)
  • [8]菊乙胺酯(WD-5)原药对小麦增产效果试验[J]. 黄艳刚,徐玫,彭超美,董小文,徐汉生,冯彬. 浙江化工, 2004(07)
  • [9]植物生长调节剂菊乙胺酯的毒理试验[J]. 黄艳刚,徐玫,宋瑞琨,徐以平. 现代农药, 2004(03)
  • [10]植物生长调节剂菊乙胺酯[J]. 黄艳刚,徐玫,董小文,雷兴家,徐汉生,彭超美,冯斌. 现代化工, 2003(S1)

标签:;  ;  ;  ;  ;  

植物生长调节剂除虫菊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