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恒湿蝎子饲养技术

恒温恒湿蝎子饲养技术

一、恒温恒湿养蝎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业兴[1](2021)在《聚合物混凝土强度形成规律及开放交通时机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题组开发的以聚氨酯代替沥青作为胶结料而形成的聚合物混凝土(PC)是一种路用性能和耐久性优异的新型绿色道路铺装材料。但其强度形成受温度、湿度、催化剂用量和养护时间多因素的交互影响,导致其强度增长规律不明确,养生期限和开放交通时机难以确定,影响了该材料的推广和使用。为此,本文对聚合物混凝土在不同养生条件下的强度增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其达到最终强度的养生时间预测模型,结合室内加速加载试验确定了可开放交通的强度要求,据此提出了聚合物混凝土铺装层的开放交通时机预测模型,并结合实体工程对预测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首先,参照沥青混合料AC-13的级配,采用马歇尔设方法配制了聚合物混凝土PC-13,确定了最佳胶石比为7%,经检测其各项路用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其次,依据聚合物混凝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可施工气候环境,选取了温度(5℃、25℃、45℃)、湿度(20%、50%、80%)及催化剂用量(0.2%、0.4%、0.6%、0.8%、1.0%)进行正交试验,确定了15种养生条件对其进行养生。测试了不同养生条件和时间下聚合物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分析了聚合物混凝土的强度变化规律,发现不同养生条件只会影响的其强度增长速率,并不改变最终所能达到的力学强度;不同养生条件下的聚合物混凝土强度随养生时间的变化规律均为二次多项式(R>0.95),前期强度增长较快,后期增长速率逐渐放缓至趋于稳定;通过15种养生条件下的养生时间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聚合物混凝土达到最终强度的养生时间预测模型。再次,为了验证养生时间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在不同可施工月份对聚合物混凝土进行自然养生试验,测试了不同养生条件和时间下聚合物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分析了其强度变化规律,以自然养生期平均温、湿度代入上述强度增长预测模型,得出模型预测时间比自然养生实际所需时间稍高,但差值均在10%以下,由此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然后,以聚合物混凝土开放交通强度既要满足规范规定的路用性能技术要求,又对后期强度的增长影响不大为标准,研究了劈裂抗拉强度和动稳定度、冻融劈裂强度、低温弯曲应变、疲劳性能等路用性能的关系,确定了劈裂抗拉强度达到2.12MPa为聚合物混凝土的开放交通强度。为了研究该强度下开放交通对后期强度增长的影响,对达到开放交通强度要求的聚合物混凝土进行加速加载试验,模拟行车荷载碾压至养生期结束,分别对未碾压和碾压后的试件的取芯,测试并对比芯样的劈裂抗拉强度,得到该强度下开放交通对后期强度的增长影响低于5%,验证了该强度下开放交通的可靠性;结合恒温恒湿养生试验下的聚合物混凝土强度增长规律和确定的开放交通强度建立了聚合物混凝土开放交通时机预测模型。最后,铺筑聚合物混凝土铺装实体工程,通过对达到开放交通时间的试验路取芯测试劈裂抗拉强度,验证了聚合物混凝土开放交通时机预测模型的工程实用性,并对开放交通后的试验路进行了持续的性能观测,验证了所确定的开放交通强度工程可靠性。

付大鹏[2](2020)在《新型载药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促进血栓溶解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血栓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心脑血管疾病,之前的研究表明含铁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磁热效应,可用于深部血栓热疗。因此,在本项研究中,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了Fe3S4纳米颗粒,对其特性进行了鉴定,并通过对氧化损伤下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并结合目前科学研究领域较为先进的二代测序技术对其潜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探索建立负载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纳米载药体系,探讨及其在体内外药物释放情况及体内外对血栓作用效果。方法:1)Fe3S4纳米颗粒的合成采用化学方法,Fe3S4纳米颗粒的形态和大小通过透射电镜(TEM)进行鉴定;Fe3S4纳米颗粒的晶相通过X射线衍射(XRD)进行测;Fe3S4纳米颗粒的氧化状态分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进行分析;Fe3S4纳米颗粒中释放的铁离子浓度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进行测定。Fe3S4纳米粒子的磁热转换性能采用外交变磁场(AMF)处理进行评价。Fe3S4纳米颗粒的光热性能,采用808nm激光处理进行评价。收集模型小鼠的各种内脏组织,制成石蜡切片后用进行HE染色,用显微镜观察组织特征。此外,还同时收集了对照组及Fe3S4处理组实验动物的外周血并检测了其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2)用过氧化氢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及肺血管内皮细胞(PVECs),并用808nm(0.33Wcm-2)激光和AMF(4.2×109amm-1s-1)对细胞进行处理,通过MTT,流式细胞术,ELISA及蛋白免疫法等探究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刺激下对HUVEC及PVECs细胞增殖、凋亡以及氧化损伤的影响;3)取对数生长期的HUVEC,采用过氧化氢处理,并用808nm(0.33Wcm-2)激光和AMF(4.2×109amm-1s-1)对细胞进行处理,收集过氧化氢处理组及Fe3S4+NIR+AMF处理组细胞,通过二代测序的方法比较Fe3S4纳米颗粒处理及未处理的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差异。根据测序结果,筛选HSP70为目标基因。体外培养HUVEC,并将细胞随机分成空白对照培养组,H2O2处理组,H2O2处理组+Fe3S4纳米颗处理组(H2O2+NIR+AMF),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实验及WB实验,比较了各处理组中HUVEC细胞内,热休克蛋白70在m RNA以及蛋白层面的表达水平;随后,在HUVEC中转染HSP70的sh RNA,并分为以下几组:control,sh RNA NC组及sh RNA组,并通过MTT,流式细胞术,ELISA及蛋白免疫法等探究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刺激下,经过不同方式的处理,不同组别中HUVEC的活力、凋亡率以及细胞各种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4)采用化学方法合成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 PA)-Fe3S4纳米颗粒复合物(u PA-Fe3S4),u PA-Fe3S4纳米颗粒的直径大小的测量以及其形态特点的鉴定,采用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u PA-Fe3S4纳米颗粒的光热性能,采用808nm激光处理进行评价。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在体外检测u PA的释放量,建立动物血栓模型,收集血栓块,用808nm激光处理,进行体外血栓热疗实验;在静脉注射u PA-Fe3S4纳米颗粒(100μL,12mg/kg)并进行了AMF刺激后,使用同磁共振扫描仪扫描血栓模型小鼠以明确u PA-Fe3S4纳米颗粒分散体在动物体内的溶栓作用。收集动物组织,通过HE染色验证u PA-Fe3S4纳米颗粒在NIR刺激下的溶栓效果。结果:1)Fe3S4纳米颗粒其大小约为17.7nm,晶面间距为0.298nm,符合Fe3S4的参数。X射线衍射图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显示该样品为Fe3S4。Fe价态分析结果显示,Fe3S4纳米粒子中存在Fe2+和Fe3+的混合氧化态,表明Fe3S4纳米颗粒中存在缺陷。Fe3S4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磁热转换性能及光热转化性能。Fe3S4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对组织产生的毒副作用小,其在体内主要于肝脏和脾脏降解;2)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作用下,可显着提升氧化氢处理后HUVEC及PVECs细胞活力并抑制细胞的凋亡。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作用下,可显着增加氧化氢处理后HUVEC及PVECs细胞中NO,SOD含量的并减少LDH,MDA含量。与单一NIR或AMF处理组相比,NIR和AMF联合作用于细胞后,其氧化损伤的减少程度更高。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作用下对两种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经由影响Bcl-2,Caspase-3、Bax等凋亡相关因子,及氧化应激相关因子,例如SOD、e NOS等在蛋白水平的表达;3)测序结果显示过氧化氢组与处理组相比,表达量显着上调的基因有28个,而表达量显着下调的基因有47个。在28个显着上调的基因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量为最显着上调的基因之一。过氧化氢处理会导致HUVEC细胞中HSP70表达水平下降,而加入Fe3S4纳米颗粒并进行NIR和AMF处理后,细胞中HSP70表达水平显着上升。HSP70 sh RNA可逆转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作用下对过氧化氢处理后,HUVEC细胞活力的提升及细胞凋亡的抑制。HSP70 sh RNA可逆转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作用下对过氧化氢处理后HUVEC细胞中NO,SOD含量的增加及LDH,MDA含量的减少。HSP70 sh RNA可逆转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作用下对过氧化氢处理后HUVEC细胞中Bax、Bcl-2、Caspase-3、SOD以及e NOS在蛋白层面的水平。与Fe3S4纳米颗粒类似的是,u PA-Fe3S4同样具有较为良好的光热转化;4)u PA-Fe3S4纳米颗粒,在NIR的光热作用后,能够有效的释放负载的u PA药物。u PA-Fe3S4纳米颗粒在NIR刺激下体具有良好的溶栓效果,体内外可有效减小血栓块的大小。结论:1)新型纳米颗粒Fe3S4的制备可行,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磁热效应及光热效应,动物实验中纳米颗粒Fe3S4在动物实验中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无明显毒性,可有效代谢分解;2)纳米颗粒Fe3S4在NIR和/或AMF作用下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及肺血管内皮细胞H2O2损伤模型中对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3)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基于生物芯片技术的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作用下对过氧化氢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探索中本研究发现可能HSP70的调控相关;4)通过构建纳米颗粒Fe3S4介导的u PA载药体系,发现该体系能后在NIR作用下有效缓慢释放负载药物,发挥促进血栓溶解作用。

尚鹏然[3](2020)在《微膨胀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收缩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SFRC)是一种兼具自密实混凝土与钢纤维混凝土优点的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但是,为了保证拌合物的工作性能,自密实SFRC的胶凝材料用量需随着钢纤维体积率的增加而增大,这会导致混凝土硬化后收缩增大。当使用膨胀剂降低自密实SFRC的收缩变形时,自密实SFRC的强度降低问题需要得到控制。因此,本文针对微膨胀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对其拌合物的工作性能以及硬化后的收缩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微膨胀自密实SFRC的工作性能。将钢纤维视为分散的粗骨料,采用绝对体积直接计算法设计了微膨胀自密实SFRC的配合比,钢纤维体积率为0.41.2%(以0.4%递增),膨胀剂用量为胶凝材料总质量的10%。结果表明:钢纤维体积率每增加0.4%,砂率增加1%,胶骨比增加0.1,可以保证微膨胀自密实SFRC拌合物在不离析和泌水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填充和通过性能;(2)研究了微膨胀自密实SFRC的早期膨胀性能。膨胀剂掺量为10%,钢纤维体积率为0.41.2%(以0.4%递增)。结果表明:微膨胀自密实SFRC在标准养护下的膨胀率显着高于密封养护。标准养护时,微膨胀自密实SFRC的膨胀率持续增大;密封养护时,膨胀率先增大后减小。随着钢纤维体积率由0%增加至1.2%,标准养护下膨胀率降低了40.7%;密封养护下的膨胀持续时间缩短28.6%;(3)研究了微膨胀自密实SFRC的收缩性能。膨胀剂掺量为10%,钢纤维体积率为0.41.2%(以0.4%递增),试验对照组为不使用膨胀剂的自密实混凝土。结果表明:膨胀剂的使用降低了自密实SFRC的早期收缩、自收缩与干燥收缩。钢纤维体积率为0.8%时对早期收缩的抑制效果最好。随着纤维体积率由0.4%增加至1.2%,自收缩在270d时降低20.7%,干燥收缩在240d时降低18.4%7.0%。微膨胀自密实SFRC的自收缩在90d前随钢纤维体积率的增加而增大,90d后随钢纤维体积率的增加而减小。由于钢纤维抑制了膨胀,微膨胀自密实SFRC的干燥收缩随钢纤维体积率的增加而增加;(4)研究了微膨胀自密实SFRC的力学性能。膨胀剂掺量为10%,钢纤维体积率为0.41.2%(以0.4%递增)。结果表明:复合使用膨胀剂与钢纤维改善了自密实SFRC的力学性能。随着钢纤维体积率从0.4%增加至1.2%,微膨胀自密实SFRC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3.2%、9.1%、59.8%和17%。限制养护提高了微膨胀自密实SFRC的立方体抗压强度。限制状态下的微膨胀自密实SFRC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提升率随钢纤维体积率的增大而降低,并与非限制状态下的自由膨胀率正相关。

董腾[4](2020)在《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固化低放TBP/OK有机液机制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乏燃料后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萃取剂是由磷酸三丁酯和煤油有机液(TBP/OK)受到化学和辐射的作用降解而成,含有U、Cs等多种放射性核素,该废液的工业化处理处置是世界性难题。本研究提出使用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对模拟放射性TBP/OK有机液进行固化的方法,研究了固化机制,主要工作如下:合成了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对地聚物的流动性和凝结性进行了改进。研究表明,地聚物的反应剧烈程度与养护温度正相关,而与养护湿度成负相关。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合适的养护温度为50°C,湿度大于98%。三聚氰胺可有效改善地聚物的流动性。使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硅铝粉体,该粉体与磷酸反应放热迅速,可以有效缩短凝结时间。通过对不同配比地聚物的表征提出了反应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表明,偏高岭土在磷酸作用下解聚出低聚硅和Al3+,磷酸解离出PO43-。这些硅氧四面体、铝氧四面和磷氧四面体发生键合缩聚成地聚物。缩聚时磷氧四面体相互键合并与铝氧四面体键合,生成P-O-P-O-Al单元,偏高岭土解聚出的硅氧四面体也与磷氧四面体键合,生成Si-O-P-O-Si单元,这两个单元连接成三维网状结构,形成地聚物凝胶。地聚物凝胶附着在偏高岭土的脱铝硅氧层结构中,形成地聚物。以拟薄水铝石为Al供体,纳米硅溶胶为Si供体,使用磷酸激发合成了硬化干胶;以磷酸二氢铝为P和Al供体,纳米硅溶胶为Si供体,合成了硬化干胶。两种干胶表征结果与地聚物相似,验证了本模型的正确性。使用乳化固化法对TBP/OK有机液进行了固化。以吐温80(T80)为乳化剂,使用超声分散法制备了磷酸TBP/OK乳化液,并使用该乳化液激发偏高岭土制备地聚物固化体。试验结果显示,在TBP/OK包容量为18%时,固化体强度为59.9 MPa。25°C环境中42天去离子水浸泡后强度降低12%,5次冻融循环后强度降低23%,满足我国规范要求。浸出试验表明,固化体中TBP/OK的浸出量有限,地聚物对TBP/OK的固化为物理封固。使用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对Cs+进行了固化,固化效果满足规范要求。由于地聚物凝胶对硅氧层的包裹,使得磷酸基地聚物的比表面积较小,对Cs+的吸附能力较弱。磷酸解离出的H2PO4-与Cs+结合生成了六水磷酸二氢铯(CsH2PO4.6H2O)晶体,使Cs+以晶体矿物形态存在,但地聚物对Cs+的固化主要是物理封固。开发了适用于工业生产的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固化配方,对放射性TBP/OK模拟机液进行了固化试验,所得的固化体机械性能与抗浸泡性能满足规范要求。

张苏辉[5](2020)在《不同含水率泥岩与锚固剂界面稳定性遇水弱化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浅部资源的逐渐减少和枯竭,资源开发逐渐向深部发展,我国千米级的矿井日益增多。由于深部岩体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和应力场的复杂性,特别是处于“三高一扰动”环境下的深部软弱泥岩,很容易受掘进或开采扰动而破坏失稳,在诸多的矿井冒顶片帮事故中,泥岩锚固体结构稳定性的问题尤为突出。泥岩锚固体结构分析以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万福煤矿回风暗斜井围岩为研究对象。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岩层渗水、钻孔积水等因素影响,使得泥岩处于高湿度环境中,结合泥岩具有的吸水弱化特性,使得泥岩锚固结构稳定性呈现弱化现象,从而影响锚杆支护整体的部分失效或完全失效,对矿井的安全生产产生极大的威胁。泥岩的基本岩石性质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实验室质量测试和单轴压缩实验分析。确定泥岩的矿物组分和岩性,表征该泥岩的质量含水率、遇水裂解特性和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湿度条件下泥岩膨胀特性通过恒温恒湿养护箱养护手段进行测量与分析。泥岩的膨胀规律通过特定位置的尺寸测量和质量测量进行总结,分析其膨胀应变与养护时间的关系。泥岩不同方向的膨胀规律不同,具有显着的各向异性,并且泥岩试件中显着的裂隙、节理、结构面直接影响泥岩吸水膨胀的速度、膨胀系数和含水率。含水率对于泥岩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通过实验室内单轴压缩实验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含水率对于泥岩的单轴抗压强度具有显着的影响,随着含水率的升高,泥岩单轴抗压强度随之降低,呈现软化趋势。当泥岩达到饱和含水率时,泥岩呈现裂解现象,泥岩完整性被破坏,部分失去或完全失去承载性能。泥岩的破坏形式也随着含水率的提高发生变化,由拉破坏逐渐演化为拉剪破坏。湿度环境下含水率对于泥岩与锚固剂界面稳定性的弱化影响机理通过PFC2D进行模拟。通过泥岩力学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参数校核,模拟结果表明:1)随着含水率的提高,泥岩与锚固剂界面的剪应力减小,抗剪强度降低;2)泥岩与锚固剂界面的剪应力-位移曲线随着含水率的提高趋于平缓,符合软弱材料的剪应力-位移曲线形式。论文中有图28幅,表格7个,参考文献68篇。

朱倩莹[6](2020)在《冻融循环下复合材料改性滨海软土固结特性及微观机理》文中指出沿海地区滨海软土分布较广,但基于软土的特殊性不易直接在软土地基上施工。目前最常用的改性滨海软土的方法是掺入水泥,水泥改性滨海软土简称滨海水泥土。研究改性后滨海软土的压缩变形、变形速率是至关重要的,而土的变形与固结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需对滨海软土的固结特性进行研究。考虑到部分地区冬季温度降至零下而春夏季温度升高的这一过程会对土产生冻融破坏,故进一步对冻融循环下复合材料改性滨海软土进行固结特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水泥改性滨海软土即滨海水泥土(coastal cement soil,简称CCS)以及其他复合材料改性滨海软土包括粉煤灰改性滨海水泥土(coastal cement soil modified with fly ash,简称CCSF)和纳米粘土改性滨海水泥土(coastal cement soil modified with nano clay,简称CCSN)在恒温恒湿养护下以及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固结压缩特性进行研究。同时对CCS、CCSF、CCSN进行微观测试,以微观角度解释其宏观压缩特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恒温恒湿养护下养护龄期分别为7d、8d、10d、12d、14d、16d、18d的CCS、CCSF、CCSN进行固结压缩特性分析。同一养护龄期下,CCSF的抗压缩性能均优于CCS和CCSN。由于CCSF和CCSN的压缩量、变形率、压缩系数均小于CCS,可见用粉煤灰或者纳米粘土来提高滨海水泥土的抗压缩性能具有可行性。(2)研究CCS、CCSF、CCSN在恒温恒湿养护7d后进行1次、3次、5次、7次、9次、11次的冻融循环作用后的固结压缩特性。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滨海水泥土中加入粉煤灰或者纳米粘土都能够使得改性滨海水泥的最终变形量有所减小,使其抗变形能力增强。相同冻融循环次数下,CCSN的变形量、变形率、压缩系数均小于CCS和CCSF,可见纳米粘土改性滨海水泥土效果较好。(3)对养护环境不同但总养护龄期相同的CCS、CCSF、CCSN的固结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养护环境不同但总养护龄期相同时,冻融试样与未冻融试样之间的变形量差值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冻融后期差值又开始慢慢减小。总龄期相同时,冻融循环作用下的CCS、CCSF、CCSN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指数均大于恒温恒湿养护下的试样,压缩模量均小于恒温恒湿养护下的试样。总龄期相同时,经过冻融循环作用的试样的变形量、变形率以及压缩系数均大于恒温恒湿养护的试样。冻融前期对试样的破坏较为明显,试样变松散,体积膨胀。后期冻融循环对试样的破坏作用减弱。冻融次数相同时,总体来看CCSN的抗冻性能较优。CCSF、CCSN在冻融后的裂缝少于CCS,裂缝宽度也较小。(4)对冻融前后的CCS、CCSF、CCSN进行微观测试并分析其微观机理。微观测试发现,在冻融循环过后,所有试样的SEM图显示试样的颗粒较松散,致密程度较低。揭示了固结压缩试验中,冻融过后的试样的压缩性均大于未冻融的试样等一系列规律的原因。同时分析冻融前后CCS、CCSF、CCSN的EDS和XRD数据,发现试样在冻融循环作用后,有极少一部分试样成分会流失。微观测试结果反馈至固结试验结果,更好地解释了试样在不同环境下的固结特性。

占明星[7](2019)在《玻璃微粉改性偏高岭土基地聚物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地质聚合物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凝胶材料,以高硅铝质天然矿石或工业废弃物为原料,通过化学激发而形成的无机聚合材料。地质聚合物相比于传统硅酸盐材料而言,具有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环保低能、耐久性好、耐腐蚀性好、力学性能好等优良特征。在生活中可应用的范围广泛,可用作房屋建筑材料和混凝土路面材料,防火阻燃材料、多孔材料等领域。地聚物的形成及其力学性受诸多条件的影响,如碱激发剂种类及浓度、原材料种类、养护条件及温度等等。本论文主要以偏高岭土、废玻璃、水玻璃、氢氧化钠为主要原材料制备玻璃微粉改性偏高岭土基地聚物,并优化了地聚物的配合比。首先,课题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玻璃微粉改性偏高岭土基地质聚合物的最佳配比:玻璃微粉掺量10%,水玻璃模数为1.4,水玻璃固含量为38%,水灰比0.6,养护温度为20℃,养护条件为湿养。各因素对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如下:水玻璃固含量>养护温度>水玻璃模数>水灰比>养护条件>玻璃微粉掺量;各因素对抗折强度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如下:养护条件>水玻璃模数>玻璃微粉掺量>水玻璃固含量>养护温度>水灰比。在最佳配比条件下制得的玻璃微粉改性偏高岭土基地质聚合物,研究养护时间对其影响,掺玻璃微粉的改性偏高岭土基地质聚合物在28d时,抗压强度可达67.66MPa,3d抗压强度可达80%以上,体现了地质聚合物早强快硬的特征。连续振动可以有效降低玻璃微粉改性偏高岭土基地质聚合物的孔隙率,制得力学性能良好的玻璃微粉改性偏高岭土基地质聚合物。在振动25min后制得的地质聚合物强度最高,抗压强度可以达到67.0MPa,相比于振动前强度提高了10.8%,抗折强度可以达到7.65 MPa,相比于振动前强度提高了19.4%。

肖磊[8](2019)在《水工常态混凝土湿胀应变特性试验和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水工常态混凝土(以下简述为水工混凝土)将经常性或周期性地受到水的作用。当混凝土放入湿度较大的环境或水中,水泥凝胶体吸水后将使混凝土产生湿胀应变,从而改变混凝土的应变甚至应力状态。影响混凝土湿胀应变特性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两部分。但迄今为止仅有零星的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试验研究报导,而现有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352-2006,DL/T 5150-2001)建议的无外荷载和恒温(20℃±2℃)条件下的混凝土干缩/湿胀试验,难以合理反映不同内部和外部因素对水工混凝土湿胀应变特性的影响规律。为此,本文设计并开展了水胶比、养护状态、首次浸水龄期、养护温度、试件尺寸和历史应力状态等不同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应变特性试验,进而探索构建不同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应变模型,挖掘实际混凝土水工程在不同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下湿胀应变特性演变规律,供水工混凝土结构应力状态分析评价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水胶比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试验研究。设计开展了水胶比为0.33、0.41、0.50和0.60共计4种不同水胶比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试验,基于实测应变建立应变统计模型,分离获得4组不同水胶比因素下水工混凝土浸水后湿胀应变,与此同时,基于浸水阶段混凝土试件湿胀应变和含水量资料,计算得到浸水阶段的湿胀系数。研究表明:随着水胶比的增大,浸水后的湿胀应变逐渐减小,且湿胀系数也随之减小;以组合指数表达式为基础,引入水胶比因子,建立了反映水胶比因素的水工混凝土浸水湿胀应变模型;然后结合实验室环境条件下多次干湿循环试验结果,以0.5水胶比的混凝土试件为例,建立了干湿循环应变模型。并采用优化算法辨识了新模型参数,分析表明,新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拟合效果良好。(2)养护状态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试验研究。设计开展了室内自然裸露、室内密封包裹、标准养护、低温密封包裹共计4种不同养护状态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试验,并针对浸水前后实测应变建立应变统计模型,分离得到4组试验混凝土浸水后湿胀应变。结果表明:室内自然裸露试件浸水后湿胀应变比室内密封包裹试件大,这是由于浸水前产生较大干缩应变,故室内自然裸露试件浸水后凝胶体吸水较多,产生湿胀应变更大;低温密封包裹试件浸水后湿胀应变比标准养护试件大,这是由于低温导致水泥水化反应被抑制,凝胶体周围孔隙多,浸水后吸水较多,产生湿胀应变更大。(3)首次浸水龄期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试验研究。设计开展了7、14、28、60和90d共计5种不同首次浸水龄期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试验,基于实测应变建立应变统计模型,分离获得5组试验混凝土浸水后湿胀应变,并基于浸水阶段混凝土试件湿胀应变和含水量资料,计算得到浸水阶段的湿胀系数。研究表明:当首次浸水龄期小时,湿胀应变趋于稳定的值大;随着首次浸水龄期的增大,湿胀应变逐渐减小;当首次浸水龄期大于28d时,混凝土湿胀应变的稳定值基本不再随首次浸水龄期的增大而变化;另外,不同首次浸水龄期的混凝土湿胀系数变化规律与混凝土湿胀应变规律类似。类比混凝土徐变的变化规律,分别建立了关于首次浸水龄期和浸水持续时间的8参数和分数阶湿胀应变模型,结合实测应变,采用优化算法辨识了新模型参数,分析表明,新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拟合效果良好。(4)养护温度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试验研究。设计开展了5℃、20℃、40℃共计3种不同养护温度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试验,并针对浸水后实测应变建立应变统计模型,分离得到3组试验混凝土浸水后湿胀应变,并基于浸水阶段混凝土试件湿胀应变和含水量资料,计算得到其浸水阶段湿胀系数。结果表明:随着养护温度的升高,其浸水后湿胀应变逐渐增大,湿胀系数也随之增大;基于组合指数表达式,引入养护温度因素影响下湿胀系数因子,建立了反映养护温度因素的水工混凝土湿胀应变模型,拟合效果良好。(5)试件尺寸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试验研究。设计开展了100mm×100mm×500mm、150mm×150mm×500mm、200mm×200mm×500mm共计3种不同试件尺寸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试验,并针对浸水前实测应变建立应变统计模型,采用扣除法分离得到3组试验混凝土浸水后湿胀应变,并基于浸水阶段混凝土试件湿胀应变和含水量资料,计算得到其浸水阶段湿胀系数。结果表明:随着试件尺寸的增大,其浸水后湿胀应变随之增大,湿胀系数也随之增大;基于组合指数表达式,引入尺寸效应因子,建立了反映试件尺寸因素的水工混凝土湿胀应变模型,并采用优化算法辨识了新模型参数,分析表明,新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试件尺寸因素对湿胀应变的影响。(6)历史应力状态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试验研究。首先设计开展了单轴拉伸和单轴压缩加卸载徐变试验,然后以卸载后的拉伸徐变试件、压缩徐变试件和补偿试件开展浸水湿胀特性试验,最后通过建立实测应变统计模型,分离获得3组试验混凝土浸水后湿胀应变,并基于浸水阶段混凝土试件湿胀应变和含水量资料,计算得到浸水阶段湿胀系数。结果表明:拉伸与压缩徐变试件浸水后湿胀应变相差较小,且拉伸徐变试件略大,而补偿试件浸水后湿胀应变仅为前2者的1/2左右,浸水后湿胀系数规律与之类似。

孔令俏,李丹,马海滨[9](2017)在《90后女孩方程的养蝎经》文中研究表明"自己只有高中学历,也并不比别人聪明,养蝎子有‘十养九不成’的说法,成功率很低。"在山东省兖州市大安镇石马村90后女孩方程的眼里,从最初开始养蝎子到最终一步步走上正轨,成功的秘诀是自己把压力变成了动力,把每一件事都努力做好,一年365天都保持着创业第一天的热情和谨慎。

赵青海[10](2016)在《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校准结果不确定度评定》文中提出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标准不确定度合成以及报告扩展不确定度结果。

二、恒温恒湿养蝎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恒温恒湿养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聚合物混凝土强度形成规律及开放交通时机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聚合物混凝土材料类型
        1.2.2 强度评价指标
        1.2.3 聚合物混凝土强度形成规律
        1.2.4 文献小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聚合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
        2.1.1 聚氨酯胶结料
        2.1.2 集料
        2.1.3 矿粉
        2.1.4 催化剂
    2.2 配合比设计
        2.2.1 级配设计
        2.2.2 最佳胶石比
        2.2.3 路用性能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合物混凝土强度形成规律的研究
    3.1 强度评价指标的选取
    3.2 恒温恒湿养生强度形成规律分析
        3.2.1 试验条件的确定
        3.2.2 试验方案的确定
        3.2.3 强度形成规律分析
        3.2.4 影响因素效应分析
        3.2.5 养生时间预测模型的建立
    3.3 自然养生强度形成规律分析
        3.3.1 自然养生条件的划分
        3.3.2 试验方案的确定
        3.3.3 强度形成规律分析
        3.3.4 养生时间预测模型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合物混凝土开放交通时机预测模型的研究
    4.1 开放交通时机预测模型研究方案
    4.2 不同劈裂强度下的路用性能测试
        4.2.1 高温抗车辙性能
        4.2.2 低温弯曲性能
        4.2.3 水稳定性能
        4.2.4 疲劳性能
    4.3 开放交通强度的确定
    4.4 开放交通强度的验证
        4.4.1 试验方法的选取
        4.4.2 MMLS3 试验设备简介
        4.4.3 试验方案
        4.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开放交通时机预测模型的建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体工程验证
    5.1 工程概况
    5.2 配合比及性能检测
        5.2.1 原材料及配比
        5.2.2 性能检测
    5.3 施工过程
        5.3.1 拌和
        5.3.2 黏结层
        5.3.3 摊铺
        5.3.4 碾压
        5.3.5 养生
    5.4 开放交通后性能观测与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型载药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促进血栓溶解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Fe_3S_4 纳米颗粒的制备与特性检验及Fe_3S_4 纳米颗粒在体内代谢及毒性的相关验证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Fe_3S_4 纳米颗粒在NIR和 AMF作用下对过氧化氢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Fe_3S_4 纳米颗粒在NIR和 AMF作用下对过氧化氢处理人肺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生物芯片技术的Fe_3S_4 纳米颗粒在NIR和 AMF作用下对过氧化氢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部分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Fe_3S_4纳米颗粒上的固定化后光热激发药物释放加速血栓溶解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纳米载药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微膨胀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收缩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收缩膨胀机理
        1.2.1 收缩机理
        1.2.2 膨胀机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自密实SFRC研究现状
        1.3.2 膨胀剂及自密实膨胀混凝土研究现状
        1.3.3 纤维膨胀混凝土研究现状
        1.3.4 早龄期干燥收缩试验方法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试验概况
    2.1 原材料
        2.1.1 胶凝材料
        2.1.2 骨料
        2.1.3 膨胀剂与钢纤维
        2.1.4 外加剂与拌合水
    2.2 配合比设计
        2.2.1 膨胀剂掺量
        2.2.2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2.3 微膨胀自密实SFRC配合比设计
    2.3 试件设计与浇筑
    2.4 试验设计与方法
        2.4.1 工作性能试验方法
        2.4.2 早龄期收缩膨胀试验方法
        2.4.3 自收缩与干燥收缩试验方法
        2.4.4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工作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填充性
    3.2 间隙通过性
    3.3 本章小结
4 收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早龄期膨胀
    4.2 自收缩
    4.3 干燥收缩
        4.3.1 早龄期干燥收缩
        4.3.2 长期干燥收缩
        4.3.3 养护条件的影响
        4.3.4 初始读数测量时间的影响
    4.4 强度等级对收缩的影响
        4.4.1 自收缩
        4.4.2 干燥收缩
    4.5 本章小结
5 力学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5.1 抗压强度
    5.2 限制养护的立方体抗压强度
    5.3 劈裂抗拉强度
    5.4 弹性模量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4)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固化低放TBP/OK有机液机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放射性TBP/OK有机液的处理技术现状
        1.1.1 热解焚烧技术
        1.1.2 蒸汽重组技术
        1.1.3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1.1.4 氧化分解技术
        1.1.5 吸收剂处理技术
        1.1.6 水泥固化技术
    1.2 水泥固化放射性核素现状
    1.3 地聚物研究现状
        1.3.1 碱激发地聚物研究现状
        1.3.2 酸激发地聚物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的制备、性能及表征
    2.1 试验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养护湿度对地聚物反应的影响
        2.2.2 养护温度对地聚物反应的影响
        2.2.3 酸环境中减水剂的工作性能
        2.2.4 减水剂对地聚物流动性的影响
        2.2.5 促凝剂对地聚物凝结时间的影响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养护湿度对地聚物反应的影响
        2.3.2 养护温度对地聚物反应的影响
        2.3.3 酸环境中减水剂的工作性能
        2.3.4 三聚氰胺对拌合物流动度的影响
        2.3.5 三聚氰胺对地聚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2.3.6 三聚氰胺对地聚物产物的影响
        2.3.7 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凝结性能的改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的反应机理
    3.1 试验器材
    3.2 试验方法
        3.2.1 偏高岭土的制备与表征
        3.2.2 磷酸基地聚物的制备
        3.2.3 硅铝浸出率试验
        3.2.4 地聚物机械性能试验
        3.2.5 地聚的微观表征
        3.2.6 合成硅铝粉体制备磷酸基地聚物
        3.2.7 拟薄水铝石与硅溶胶制备磷酸基地聚物
        3.2.8 磷酸二氢铝与硅溶胶制备磷酸基地聚物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高岭土及煅烧高岭土的表征
        3.3.2 偏高岭土中硅铝的浸出率
        3.3.3 地聚物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3.3.4 地聚物反应产物的表征
        3.3.5 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的反应机理
        3.3.6 合成硅铝粉体地聚物的制备与表征
        3.3.7 拟薄水铝石制备地聚物及其表征
        3.3.8 磷酸二氢铝制备地聚物及其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对TBP/OK有机液的固化机制
    4.1 试验器材
    4.2 试验方法
        4.2.1 乳化剂用量对固化体性能的影响
        4.2.2 包容量对固化体性能的影响
        4.2.3 固化体微观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乳化剂用量对固化体性能的影响
        4.3.2 包容量对固化体工作性能的影响
        4.3.3 包容量对固化体机械性能的影响
        4.3.4 固化体的成分分析
        4.3.5 TBP/OK的浸出率
        4.3.6 实验误差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对Cs的固化机制
    5.1 试验器材
    5.2 试验方法
        5.2.1 Cs对地聚物解聚反应的影响
        5.2.2 Cs对地聚物缩聚反应的影响
        5.2.3 高岭土和偏高岭土对Cs的吸附作用
        5.2.4 脱铝偏高岭土对Cs的吸附作用
        5.2.5 地聚物对Cs的吸附作用
        5.2.6 Cs的浸出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s对地聚物解聚反应的影响
        5.3.2 Cs对地聚物缩聚反应的影响
        5.3.3 固化体中Cs的浸出率
        5.3.4 地聚物对Cs的吸附性能
        5.3.5 地聚物的比表面积
        5.3.6 地聚物对Cs的固化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聚物对模拟低放TBP/OK有机液的固化性能
    6.1 试验器材
    6.2 试验方法
        6.2.1 固化体的制备
        6.2.2 地聚物固化体的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
        6.2.3 地聚物固化体的微观结构与成分表征
        6.2.4 地聚物固化体中Cs及TBP/OK有机液的浸出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地聚物固化体的工作性能
        6.3.2 地聚物固化体的机械性能
        6.3.3 地聚物的抗浸泡性
        6.3.4 地聚物固化体的微观结构
        6.3.5 地聚物固化体的成分的表征
        6.3.6 地聚物固化体中Cs和TBP/OK的浸出率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不同含水率泥岩与锚固剂界面稳定性遇水弱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泥岩与锚固剂界面结构模型及研究现状
    1.3 湿度环境中泥岩遇水弱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1.5 技术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泥岩工程概况及基本力学性质
    2.1 泥岩工程概况
    2.2 泥质回风巷道支护模型
    2.3 泥岩基本岩石性质
    2.4 本章小结
3 湿度环境中泥岩的自由膨胀试验
    3.1 湿度应力场理论的耦合方程
    3.2 湿度环境中岩石膨胀本构模型
    3.3 湿度环境中泥岩自由膨胀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含水率泥岩单轴压缩的试验研究
    4.1 湿度效应下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4.2 泥岩单轴压缩实验
    4.3 泥岩单轴压缩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含水率泥岩与锚固剂界面模拟分析
    5.1 泥岩与锚固剂界面受力分析
    5.2 泥岩与锚固剂界面细观模型建立与参数校核
    5.3 泥岩含水率对泥岩-锚固剂界面力学性质的影响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冻融循环下复合材料改性滨海软土固结特性及微观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改性土研究现状
        1.2.2 冻融循环作用下改性土研究现状
        1.2.3 土体固结特性研究现状
        1.2.4 土体微观结构特征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滨海软土
        2.1.2 水泥
        2.1.3 粉煤灰
        2.1.4 纳米粘土
    2.2 固结试验
        2.2.1 设备与加载
        2.2.2 固结数据处理
        2.2.3 选取最优粉煤灰掺量
        2.2.4 选取最优纳米粘土掺量
        2.2.5 固结试验方案
        2.2.6 固结试样制作
    2.3 微观测试
        2.3.1 微观测试方案
        2.3.2 微观试样制作
3 恒温恒湿养护下CCS、CCSF、CCSN固结压缩特征
    3.1 滨海水泥土固结特性
        3.1.1 滨海水泥土压缩量分析
        3.1.2 滨海水泥土e-p、e-lgp曲线分析
        3.1.3 滨海水泥土压缩系数分析
    3.2 粉煤灰改性滨海水泥土固结特性
        3.2.1 粉煤灰改性滨海水泥土压缩量分析
        3.2.2 粉煤灰改性滨海水泥土e-p、e-lgp曲线分析
        3.2.3 粉煤灰改性滨海水泥土压缩系数分析
    3.3 纳米粘土改性滨海水泥土固结特性
        3.3.1 纳米粘土改性滨海水泥土压缩量分析
        3.3.2 纳米粘土改性滨海水泥土e-p、e-lgp曲线分析
        3.3.3 纳米粘土改性滨海水泥土压缩系数分析
    3.4 恒温恒湿养护下CCS、CCSF、CCSN的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冻融循环作用下CCS、CCSF、CCSN固结压缩特征
    4.1 冻融循环作用下滨海水泥土固结特性
        4.1.1 冻融循环作用下滨海水泥土压缩量分析
        4.1.2 冻融循环作用下滨海水泥土e-p、e-lgp曲线分析
        4.1.3 冻融循环作用下滨海水泥土压缩系数分析
    4.2 冻融循环作用下粉煤灰改性滨海水泥土固结特性
        4.2.1 冻融循环作用下粉煤灰改性滨海水泥土压缩量分析
        4.2.2 冻融循环作用下粉煤灰改性滨海水泥e-p、e-lgp曲线分析
        4.2.3 冻融循环作用下粉煤灰改性滨海水泥土压缩系数分析
    4.3 冻融循环作用下纳米粘土改性滨海水泥土固结特性
        4.3.1 冻融循环作用下纳米粘土改性滨海水泥土压缩量分析
        4.3.2 冻融循环作用下纳米粘土改性滨海水泥土e-p、e-lgp曲线分析
        4.3.3 冻融循环作用下纳米粘土改性滨海水泥土压缩系数分析
    4.4 冻融循环作用对试样的破坏
    4.5 不同环境下试样的固结特性对比
        4.5.1 不同环境下压缩量对比
        4.5.2 不同环境下试样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压缩指数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冻融循环作用下CCS、CCSF、CCSN压缩曲线模型研究
    5.1 冻融循环作用下CCS的?H-P曲线模型研究
        5.1.1 CCS压缩变形曲线模型基本方程
        5.1.2 CCS模型参数与冻融次数的关系
        5.1.3 CCS模型验证
    5.2 冻融循环作用下CCSF的?H-P曲线模型研究
        5.2.1 CCSF压缩变形曲线模型方程
        5.2.2 CCSF模型参数与冻融次数的关系
        5.2.3 CCSF模型验证
    5.3 冻融循环作用下CCSN的?H-P曲线模型研究
        5.3.1 CCSN压缩变形曲线模型方程
        5.3.2 CCSN模型参数与冻融次数的关系
        5.3.3 CCSN模型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微观测试及机理分析
    6.1 CCS微观结构分析
    6.2 CCSF微观结构分析
    6.3 CCSN微观结构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成果
致谢

(7)玻璃微粉改性偏高岭土基地聚物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聚合物简介
        1.2.2 地质聚合物反应机理和结构
        1.2.3 地质聚合物主要性能
        1.2.4 影响地质聚合物材料性能的主要原因
        1.2.5 地质聚合物的主要用途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础参数确定
    2.1 实验因子的分析与选择
    2.2 表头设计
    2.3 正交试验方案
第三章 试验部分
    3.1 实验原材料
        3.1.1 偏高岭土
        3.1.2 玻璃微粉
    3.2 化学试剂
        3.2.1 氢氧化钠
        3.2.2 水玻璃
    3.3 试验仪器设备
    3.4 玻璃微粉改性地质聚合物的制备
    3.5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3.6.1 玻璃微粉掺量的影响
        3.6.2 水玻璃模数的影响
        3.6.3 水玻璃固含量的影响
        3.6.4 水灰比的影响
        3.6.5 养护温度的影响
        3.6.6 养护条件的影响
    3.7 养护时间对对玻璃微粉改性地质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振动对玻璃微粉改性地质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4.1 试验方法及流程
    4.2 玻璃微粉改性地质聚合物的制备
    4.3 结果与分析
    4.4 SEM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水工常态混凝土湿胀应变特性试验和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技术路线图
2 水工混凝土湿胀试验方案和试验方法设计
    2.1 水工混凝土湿胀试验方案设计
    2.2 水工混凝土湿胀试验设备及软件
    2.3 水工混凝土湿胀试验方法设计
    2.4 水工混凝土湿胀试验配合比设计
    2.5 水工混凝土湿胀试验步骤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水工混凝土湿胀应变分析原理
    3.1 电物理量和效应量转换
    3.2 反映变化温湿度的混凝土等效龄期
    3.3 内外因素影响下混凝土湿胀应变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内外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分析
    4.1 水胶比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及干湿循环分析
    4.2 养护状态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分析
    4.3 首次浸水龄期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分析
    4.4 养护温度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分析
    4.5 试件尺寸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分析
    4.6 历史应力状态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特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内外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应变模型研究
    5.1 水胶比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应变及干湿循环模型
    5.2 首次浸水龄期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应变模型
    5.3 养护温度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应变模型
    5.4 试件尺寸因素影响下水工混凝土湿胀应变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四、恒温恒湿养蝎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合物混凝土强度形成规律及开放交通时机预测模型研究[D]. 张业兴.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新型载药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促进血栓溶解作用的研究[D]. 付大鹏.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3]微膨胀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收缩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尚鹏然.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固化低放TBP/OK有机液机制试验研究[D]. 董腾. 南华大学, 2020(01)
  • [5]不同含水率泥岩与锚固剂界面稳定性遇水弱化机理研究[D]. 张苏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6]冻融循环下复合材料改性滨海软土固结特性及微观机理[D]. 朱倩莹. 绍兴文理学院, 2020(03)
  • [7]玻璃微粉改性偏高岭土基地聚物的性能研究[D]. 占明星.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8]水工常态混凝土湿胀应变特性试验和模型研究[D]. 肖磊. 三峡大学, 2019(03)
  • [9]90后女孩方程的养蝎经[J]. 孔令俏,李丹,马海滨. 农业知识, 2017(15)
  • [10]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校准结果不确定度评定[J]. 赵青海. 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 2016(04)

标签:;  ;  ;  ;  ;  

恒温恒湿蝎子饲养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