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15种阔叶树混交幼林生长分析

雷州半岛15种阔叶树混交幼林生长分析

一、雷州半岛15个阔叶树种混交幼林的生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清,薛杨,宿少锋,王小燕,林之盼,薛雁文[1](2019)在《文昌锦山镇次生林生态恢复造林树种早期生长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海南文昌开展15个树种近自然造林试验,通过2年生混交树种生长量调查对比分析,评价各个树种混交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树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均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大叶相思、麻楝、红花木棉3个树种早期生长效果明显,而青皮、蝴蝶树、坡垒这3个树种早期生长缓慢。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划分为4类,第1类为速生类,代表树种为大叶相思;第2类为较速生类,代表树种有麻楝、红花木棉、海南菜豆;第3类为中生类,代表树种有花梨、假苹婆、美丽梧桐、灯架、子京、海南红豆等;第4类为慢生类,代表树种有青皮、海南苹婆、油楠、蝴蝶树、坡垒等。

王青[2](2019)在《麻楝嫩枝扦插繁殖技术及其生根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麻楝(Chukrasia tabuuaris A.Juss)为楝科(Meliaceae)麻楝属(Chukrasia A.Juss)常绿至半落叶大乔木,其干直冠阔,叶秀花香,材性优良,是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园林景观绿化和珍贵乡土树种。为拓宽麻楝繁殖方式、更好地保存和利用麻楝资源以适应其发展,本文围绕扦插基质、外源激素、插穗长度、留叶方式、插穗部位、扦插季节和水培等7个方面对麻楝嫩枝扦插繁殖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并对其生根进程中插穗内源激素、营养物质含量和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展开了试验研究以探讨其生根机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泥炭土+蛭石(1:1,体积比)的混合基质为麻楝嫩枝扦插生根的最佳基质;外源激素正交试验得出,激素种类对麻楝插穗生根影响最大,ABT1号生根粉的扦插生根效果最好,IBA次之,NAA最差,最佳激素处理为1000 mg·L-1 ABT1处理麻楝插穗10s;不同插穗长度、插穗部位和留叶方式对麻楝插穗生根影响显着,选用半木质化枝条下部保留3片羽状复叶中的小叶、并剪切成10~12cm长度的插穗为材料扦插效果最佳;不同浓度IBA、ABT1溶液处理对插穗生根性状影响显着,ABT1处理各生根性状均显着优于IBA处理,随着ABT1浓度的增加,插穗的生根效果先升高后降低,以ABT1 500 mg·L-1处理生根效果最好;扦插季节以3月份(春季)扦插效果最好,生根率达95.83%;麻楝插穗在清水中培养可以生根,本试验中,以ABT1 150 mg·L-1和300 mg·L-1处理的生根率和生根数量表现较好一些,分别大于10%和多于2条。(2)观测证实麻楝嫩枝插穗生根类型主要为皮部生根型,少量为愈伤组织生根型和中间生根型;其生根进程大致分为3个时期:①皮孔萌动根原基诱导期(0~20d);②不定根表达发生期(20~40d);③不定根伸长发育期(40d以后)。(3)麻楝插穗生根过程中,外源激素IBA的施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插穗内源激素IAA、GA、ZR的含量及IAA/ABA、IAA/ZR的比值,降低ABA的含量。较高浓度的IAA和较为稳定的低浓度ZR有利于插穗不定根的发生;低浓度的ABA有利于不定根的形成与伸长;同时较低水平的IAA和GA对插穗根系伸长生长有益。较高比值的IAA/ZR和IAA/ABA有利于麻楝嫩枝插穗生根。(4)外源激素处理加快了麻楝插穗内各营养物质的代谢进程,对插穗生根有利;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显着高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幅度也较可溶性蛋白含量大,与麻楝插穗生根的联系更为紧密。(5)麻楝插穗内相关氧化酶活性变化扦插生根有密切联系。外源激素ABT1处理能够提升插穗内POD、PPO的活性,降低IAAO活性;POD活性在根系伸长发育期相对较高,在根原基诱导期活性较低;PPO活性在插穗不定根发生期较高;IAAO活性变化轨迹与IAA变化基本呈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6)麻楝插穗中存在某些物质对白菜籽的发芽性状有不同的影响,所含物质在麻楝枝条不同部位间的含量有所不同,但难以判定其对麻楝插穗生根的影响。

阮友维[3](2019)在《南亚热带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特征》文中提出虽然学者们对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也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但对过熟林的相关研究尚少,尤其缺乏对人工过熟纯林及其混交林的比较研究,亟待深入探讨。本研究以60年生的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和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为对象,利用野外调查、生化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了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特征,验证了混交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以及老龄林具有高碳固持能力的科学假说,主要结果如下:(1)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群落生物量分别是584.17 t/hm2和655.34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是569.09 t/hm2、4.26 t/hm2、3.02 t/hm2、7.80 t/hm2和645.56 t/hm2、1.88 t/hm2、0.98 t/hm2、6.92 t/hm2;混交林的群落总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高于纯林,但差异不显着(p>0.05),而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均低于纯林,且纯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极显着高于混交林(p<0.01)。(2)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是483.08t/hm2和524.80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是300.62 t/hm2、2.26 t/hm2、1.47 t/hm2、4.58 t/hm2、174.15 t/hm2和338.11 t/hm2、1.05 t/hm2、0.51 t/hm2、4.21t/hm2、180.92t/hm2。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乔木层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均高于纯林,但差异不显着(p>0.05),而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碳储量均低于纯林,且纯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极显着高于混交林(p<0.01)。(3)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群落生物量分配格局相似,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即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97.42%~98.51%,枯落物层1.06%~1.34%,灌木层0.29%~0.73%,草本层0.15%~0.52%。纯林和混交林林分保留木和更新树的生物量分别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91.55%、8.45%和99.62%、0.38%。林分保留木和更新树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不同,马尾松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大小顺序为树干(50.55%~51.35%)>树根(19.83%~20.02%)>树枝(14.91%~15.56%)>树皮(8.37%~8.69%)>树叶(5.21%~5.51%);红锥与马尾松相似,为树干(59.30%)>树根(16.84%)>树枝(13.04%)>树皮(7.26%)>树叶(3.55%),更新树与保留木的不同,为树干(42.81%~55.02%)>树根(18.22%~22.22%)>树叶(7.49%~19.34%)>树枝(13.93%~15.64%)>树皮(0.00~5.34%)。(4)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格局相似,数值不同,其中纯林为乔木层(61.95%)>土壤层(36.32%)>枯枝落叶层(0.96%)>灌木层(0.47%)>草本层(0.31%),混交林是乔木层(64.75%)>土壤层(34.16%)>枯枝落叶层(0.79%)>灌木层(0.20%)>草本层(0.10%)。纯林中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64.08%和36.05%;混交林相应为65.53%和34.47%。乔木层和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两者合占98.28%~98.90%,但以乔木层的碳储量最高,占62%~64%。在乔木层碳库中,纯林林分保留木贡献了91.34%的碳,更新树贡献了8.66%碳;而混交林中林分保留木贡献了99.61%的碳(其中马尾松:85.10%,红锥:14.51%),更新树仅提供0.39%的碳。(5)本研究结果支持混交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以及老龄林具有高碳固持能力的科学假说。

林之盼,林小琼,薛杨,王小燕,宿少锋,林日武[4](2019)在《文昌市低效木麻黄林近自然改造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文昌市岛东林场低效木麻黄纯林中开展近自然经营改造技术试验,对3种模式下的树种生长进行调查研究,选择出最佳的配置模式。[方法]采用方差统计、聚类分析的方法对10个树种的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生长情况进行整体比较。[结果]伊朗紫硬胶、非洲楝第1年和第2年均表现出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速度较快,相反檀香紫檀、琼崖海棠和黄槿生长速度较慢,其他树种表现不一,并将树种分为3类,第1类为速生树种,有非洲楝和伊朗紫硬胶;第2类为中生树种,有麻楝、花梨,山竹、大叶相思、母生;第3类为慢生树种,有琼崖海棠、黄槿、檀香紫檀。[结论]根据近自然化原则、树种生态特性和垂直结构理论,选择花梨、非洲楝和檀香紫檀混交模式作为低效木麻黄林下近自然改造的首选配置模式。

刘丽婷[5](2017)在《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的生态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是红壤指示植物,具有根状茎克隆和孢子克隆两种克隆方式,常在亚热带植物群落系统受干扰退化后重建过程初级阶段以优势种群出现。研究芒萁克隆扩散形成种群的生态过程对了解亚热带退化植被演替和通过干扰提升林分质效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研究目的,通过研究芒萁的蕨类克隆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在四种低质林地生态特征,分析芒萁克隆生长、种群扩散及格局形成过程及产生的生态后果,方法和结论如下:1、通过固定样地观测,分析芒萁根状茎克隆生长规律,从克隆单株尺度分析红壤区异质生境下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态的机理,芒萁是浅根性、枝源性、无限生长型、单轴和合轴混合型蕨类克隆植物,通过克隆生长将分株(茎芽、叶芽)放置在不同水平空间位置从而实现强的水平拓展。在克隆生长过程中,芒萁形态整合主要特点有:以增加叶芽、茎芽构件萌芽数量,抵消芽构件高死亡率对种群扩散的不良影响;及与间隔子所处环境外因无关的单条根状茎生长的随机性长度差异,缓解环境异质性对基株的不利影响,提高适合度;芒萁克隆生长过程根状茎形态整合、生理整合等克隆生长优势综合单株格局特点,使芒萁种群在退化红壤生境中有较高环境适合度和竞争优势。2、通过对四种不同干扰类型、程度及持续时间低质林的调查,发现林下芒萁种群扩散林分具有明显环境特征:红壤、地表植被干扰破坏、地位级指数低、林分早期郁闭度低等。在桉树人工林中,芒萁种群扩散需要的条件是芒萁孢子体具备克隆生长特性时,林分郁闭度要求0.6以下,当选择瘠薄的林地进行人工林营林,或者经营管理差、种植选择的品种早期速生性差、种植密度过小等经营问题存在时,人工林分郁闭度缓慢,会给芒萁源株定植有利的光照环境,芒萁种群迅速扩散。人工林下克隆植物种群的扩散,恰恰是人工林郁闭慢,即人工林目标树种冠幅横向扩展缓慢造成。芒萁不仅是红壤立地的指示物种,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的过程,可视为红壤立地生境退化,乔木层树种冠层结构变化引起光资源均质性的生境向光资源异质性生境转变的过程。3、应用克隆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株种群尺度芒萁种群克隆结构,结合根状茎生长速率、间隔子寿命等,可析知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的生态过程。在江西泰和“马尾松-芒萁”次生林中芒萁基株种群克隆基因型分布格局研究中可知,亚热带水热条件较好地区,芒萁在林下单优种群一旦形成,种群不断克隆扩散,循环覆盖,无人为干扰这种群落结构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4、通过对受干扰湿地松林干扰斑块和异质性冠层斑块的扩展点格局研究,发现对林分的干扰可促进或阻止芒萁种群的克隆扩散。城郊湿地松林在城市建设中受到的干扰,给芒萁种群扩散创造了条件;在针叶林中在人工林窗种植常绿阔叶树种形成的常绿阔叶树种斑块,与芒萁斑块,通过扩展点格局的分析,两者间具有显着负关联关系;在湿地松、马尾松林分中,利用人工林窗干扰,种植常绿乡土阔叶树种,是积极有效的林分干扰方式。5、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芒萁具有重金属结合蛋白基因,对稀土尾矿自然恢复的植被群落种间关联分析发现芒萁在尾矿迹地植被天然恢复前15年林下灌草层优势度最高,结合芒萁克隆生长特性对异质性红壤立地环境适应性,和芒萁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强种间关联特性,可选用芒萁作为稀土尾矿植被修复的灌草层首选物种。论文通过探讨芒萁根状茎克隆生长特征、种群克隆扩散的条件、生态适应性机理及生态效应,同时应用克隆植物种群生态学的概念、方法,解决森林经理中林地灌草层植被管理的问题;应用扩展点格局方法和斑块模型解决森林经理中干扰技术和植被关系的问题。

廖博一[6](2015)在《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桉树人工林生长快、轮伐期短,集约化经营,随着桉树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桉树人工林连栽生产力下降日趋严重,严重限制了桉树的造林规模。由于缺乏对桉树人工林栽培措施的生态功能方面的深入研究,目前对桉树连栽地力衰退的原因和地力衰退的防治措施还不很清楚,导致了生产上桉树造林措施的盲目性极大,影响了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保持。因此如何揭示桉树连栽地力衰退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成为当前林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有鉴于此,本论文在导师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利用课题组2011年设计的桉树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不同整地方式、不同抚育方式、不同混交林方式、不同绿肥套种模式、不同更新方式等定位观测样地,进行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的生长、林下植被发育、土壤肥力变化等进行动态测定,研究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筛选适合南方地区应用的能保持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经营措施,为桉树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大影响。不同林地清理方式桉树人工林胸径和树高生均存在显着差异,商业收获处理桉树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优于其它林地清理方式,4年生桉树人工林胸径分别是全面清除植被处理的1.32倍、全树收获的1.15倍、采伐剩余加倍物的1.22倍,常规处理的1.47倍;不同林地清理方式桉树林下植被存在差异。商业收获处理林下植被组成较为丰富;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桉树林地土壤肥力有较大影响,土壤孔隙状况表现为商业收获处理优于其它处理。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十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商业收获的表现最佳。(2)不同整地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整地方式桉树人工林胸径、树高生长差异达显着水平,穴垦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明显优于其它整地方式,4年生桉树人工林胸径分别是全垦的1.51倍,带垦的1.11倍;带垦处理下的林下植被群落组成丰富,林下植被丰富度、群落盖度、多样性指数高;不同整地方式对桉树林地土壤肥力有较大影响,土壤孔隙状况表现为穴垦优于其它整地方式。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穴垦处理桉树人工林的表现最佳。(3)不同抚育方式对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显着影响。不同抚育方式桉树人工林胸径和树高生长均存在显着差异,扩穴抚育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明显优于其它抚育方式。4年生桉树人工林胸径分别是块状抚育的1.15倍,不抚育的1.32倍;不同抚育方式桉树林下植被发育存在差异,块状抚育的林下植被群落组成更丰富。林下植被丰富度、群落盖度、多样性指数较高;不同抚育方式桉树林土壤肥力存在一定差异,土壤孔隙状况表现为块状抚育优于其它抚育方式。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块状抚育和扩穴连带抚育均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其中扩穴连带表现最佳。(4)套播绿肥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有积极影响,不同林地套播方式桉树人工林生长存在显着差异。套播乌绿豆×印度豇豆模式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明显优于其它套播方式,4年生桉树人工林胸径分别是套播扁豆的1.1倍,不套播的1.5倍。套播乌绿豆×印度豇豆处理的林下植被群落组成更丰富,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环境维持效果好,林下植被丰富度、群落盖度、多样性指数高;土壤的肥力状况表现为套播乌绿豆×印度豇豆处理优于其它套播方式。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套播扁豆和套播乌绿豆×印度豇豆最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5)不同林地更新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有一定影响。不同伐桩处理方式桉树人工林胸径、树高生长差异达显着水平,伐桩催腐处理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状显优于其它更新方式,其4年生人工林胸径分别是萌芽更新的1.44倍,人工更新的1.31倍。伐桩催腐处理的林下植被群落组成表现却更丰富,对生态系统环境维持效果好,林下植被丰富度、群落盖度、多样性指数高;土壤肥力状况表现为伐桩催腐处理优于其它更新方式。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伐桩催腐对土壤养分的积累效果最好。(6)混交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显着影响。不同混交方式桉树人工林胸径、树高生长存在显着差异,桉树×相思处理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明显优于其它混交方式,4年生桉树人工林胸径分别是桉树×南洋楹1.08倍,桉树纯林的1.66倍。桉树与南洋楹混交林植被群落组成更丰富,林下植被丰富度、群落盖度、多样性指数高;桉树×相思处理的土壤肥力优于其它混交方式。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桉树×相思对土壤养分的积累效果最好。

陈雷,孙冰,廖绍波,陈勇,张静,黄应锋[7](2014)在《木棉资源培育及园林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木棉Bombax malabaricum是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典型的乡土树种,因具有极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而广受重视。从木棉基本状况、人工林资源培育和园林应用等角度出发,简述了木棉分布、形态特征、种子繁殖、无性繁殖、苗木移栽、生长状况、观赏价值及园林应用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了下一阶段木棉人工林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种质资源收集和良种选育、定向培育技术和园林资源开发等问题。

於艳萍[8](2013)在《秋枫幼苗耐荫性及光合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盆栽一年生秋枫(Bischofia javanica)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光照梯度(100%NS(natural sunshine)、41.3%NS、14.6%NS和3.6%NS),遮荫半年后,观察和测定其生长、生理指标及光合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模糊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以及可塑性分析,分析其耐荫能力及耐荫性机理,以期为其植物配置及园林绿化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光照对秋枫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有差异。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大,秋枫幼苗的苗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叶面积、地下部分鲜重、地上部分鲜重、整株鲜重、地下部分干重、地上部分干重、整株干重均呈先升高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均在41.3%NS光照下达到最大值;而根总体积、根总长度、根总表面积、总根尖数、总根平均直径均呈不断降低的变化趋势。2)不同光照对秋枫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有差异。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大,变化趋势先升后降的指标有: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变化趋势先降后升的指标有: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其均在41.3%NS光照值最小;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3)不同光照对秋枫幼苗光合指标的影响有差异。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秋枫幼苗的光响应曲线,其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均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大呈不断减小的变化趋势,而表观量子效率呈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其在41.3%NS光照下达到最大值。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秋枫幼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以及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发现四个光照处理净光合速率呈双峰型曲线变化,且均在12点达到第一个峰值,100%NS处理在16点达到第二峰值,其他三个处理均在17点达到第二个峰值。其中,在100%NS光照条件下其净光合速率的优势最大,但在41.3%NS光照条件下其日均净光合速率最大。胞间CO2浓度的变化情况与净光合速率完全相反。100%NS、41.3%NS光照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与其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而14.6%NS、3.6%NS光照的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且均在14点达到峰值。4)综合分析表明,日均净光合速率与地下部分鲜重等生长指标之间、最大净光合速率与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指标之间,其相关性均为显着或极显着。秋枫幼苗的第一主成分主要包括地下部分干重、根系各指标、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SOD、MDA、相对电导率、各叶绿素含量、最大净光合速率,第二主成分主要包括地下部分鲜重、地上部分鲜重及干重、整株鲜重及干重、苗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单片叶面积、可溶性糖、CAT、日均净光合速率。秋枫幼苗隶属函数值为0.472,属于中等耐荫型树种。秋枫幼苗生长指标可塑性值平均值为0.504,生理指标可塑性平均值为0.664,光合指标可塑性平均值为0.570,秋枫幼苗对遮荫环境具有很高的潜在适应能力。综上所述,一年生秋枫幼苗具有较强的耐荫性,一定的遮荫更有利于其生长。

蔡伟建[9](2011)在《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杂交马褂木林分标准地定位调查,研究杂交马褂木林分的生长规律,探索影响林分生长的气象因子、立地因子和经营措施;同时,通过具体设计实验,研究杂交马褂木苗木培育、造林及抚育的关键技术,从而得出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杂交马褂木定植6a时,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达到14.8cm、9.9m和0.0805m3,生长迅速,各生长量都一直在快速增加,正处于生长旺盛的阶段。影响杂交马褂木生长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水分因子,光照因子次之,热量因子的影响程度最小。杂交马褂木林分在平原立地和阴坡立地上最旺盛,生长量随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磷的含量增加而增加,随海拔、坡位、坡度和土壤砾石含量增加而降低。利用枝接方法可以繁育杂交马褂木大规格苗、芽接方法繁殖大量苗,接芽越大、砧木越粗,成活率越高,生长越旺盛。1a生苗木生长呈慢-快-慢的节律,速生期内的各生长量比率均接近60%,1a和2a生苗出圃率为76.0%和82.6%,地膜覆盖能促进杂交马褂木苗木生长,提高出圃率。起苗后假植是保持成活率和当年生长量的有效措施,利用保水剂和泥浆也能在晾晒2-3d内保持高成活率。外源激素能够促进杂交马褂木苗木根系生长潜力和幼林生长。全面整地促进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春季和深秋都可以造林,嫁接苗和大规格苗造林后生长迅速。除草能提高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化学除草省时省工,工作效率高。造林当年不需要进行修剪;第二年采用轻度修剪能促进杂交马褂木生长。施肥措施和套种矮灌农作物可以促进杂交马褂木幼林生长。

刘斌,薛立,许鹏波,潘澜,杨振意[10](2010)在《短期低温下稀土对麻楝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用500和1 000 mg.L-1稀土溶液喷施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幼苗,置于3℃低温下3和7 d后,对其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种质量浓度稀土处理的麻楝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低温处理3 d后分别比对照显着增加9%和14%,低温处理7 d后分别比对照下降4%和11%.2种质量浓度稀土处理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低温处理3和7 d后增加.低温处理3 d后,500 mg.L-1稀土处理的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和1 000mg.L-1处理的均显着减少13%,低温处理7 d后,2种质量浓度稀土处理分别比对照显着增加11%和17%.稀土处理的幼苗叶片SOD活性在低温处理3 d后与对照接近或大于对照,低温处理7 d后比对照显着增加8%11%.低温处理3 d后,500 mg.L-1稀土处理的丙二醛(MDA)含量比对照增加了8%,而1 000 mg.L-1稀土处理和低温7 d后的2种质量浓度稀土处理比对照减少了7%11%.可见,500 mg.L-1稀土处理的幼苗经历低温7 d后以及1 000 mg.L-1稀土处理的幼苗经历3和7 d后均提高了抗寒性.

二、雷州半岛15个阔叶树种混交幼林的生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雷州半岛15个阔叶树种混交幼林的生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文昌锦山镇次生林生态恢复造林树种早期生长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调查方法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造林树种2a生长差异分析
        3.1.1 不同树种高生长分析
        3.1.2 不同树种地径生长分析
    3.2 不同树种生长聚类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2)麻楝嫩枝扦插繁殖技术及其生根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麻楝研究进展
        1.1.1 麻楝概况
        1.1.2 麻楝研究现状
    1.2 扦插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2.1 扦插繁殖技术
        1.2.2 扦插繁殖生根机理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麻楝嫩枝扦插繁殖技术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选取及处理
        2.1.3 试验方法
        2.1.4 扦插及插后管理
        2.1.5 数据收集、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基质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2.2.2 外源激素正交试验对插穗扦插生根的影响
        2.2.3 不同长度插穗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2.2.4 不同浓度IBA、ABT1溶液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2.2.5 不同留叶方式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2.2.6 不同插穗部位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2.2.7 不同扦插季节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2.2.8 水培条件下不同浓度ABT1处理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麻楝嫩枝扦插繁殖生理学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
        3.1.2 试验材料及处理
        3.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麻楝嫩枝扦插生根进程及其形态描述
        3.2.2 扦插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3.2.3 扦插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3.2.4 扦插生根过程中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3.2.5 插穗生根抑制物质对白菜籽发芽试验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讨论
    4.1 麻楝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4.1.1 扦插基质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4.1.2 外源激素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4.1.3 插穗长度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4.1.4 插穗留叶方式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4.1.5 插穗部位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4.1.6 扦插季节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4.2 麻楝嫩枝扦插繁殖生理学研究
        4.2.1 内源激素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4.2.2 营养物质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4.2.3 氧化酶活性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4.2.4 生根抑制物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4.3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南亚热带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森林与全球气候变化
        1.1.2 马尾松人工林发展概况
    1.2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2.1 国外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2.2 国内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3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
        1.3.1 国外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
        1.3.2 国内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与水文特征
        2.1.4 土壤特性
    2.2 研究样地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设置
        2.3.2 群落调查
        2.3.3 群落生物量调查
        2.3.3.1 乔木层生物量调查
        2.3.3.2 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枯落物现存量的测定
        2.3.4 土壤调查及样品采集
        2.3.5 室内实验分析
        2.3.6 群落植物重要值及多样性指数计算
        2.3.7 林分生物量计算
        2.3.8 碳储量的计算
        2.3.8.1 植被碳储量的计算
        2.3.8.2 土壤碳储量的计算
        2.3.8.3 生态系统碳储量计算
        2.3.9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纯林和混交林的群落特征
        3.1.1 乔木层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3.1.2 灌木层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3.1.3 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3.1.4 群落的植物物多样性
    3.2 纯林和混交林的生物量特征
        3.2.1 乔木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方程
        3.2.2 乔木层保留木的单株生物量及分配
        3.2.3 乔木层生物量及分配
        3.2.4 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及分配
        3.2.5 枯落物层生物量
        3.2.6 群落生物量分配格局
    3.3 纯林和混交林的碳储量特征
        3.3.1 乔木层植物的含碳率、碳储量及分配
        3.3.2 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的含碳率及碳储量
        3.3.3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
        3.3.4 土壤层碳储量
        3.3.5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第四章 讨论和结论
    4.1 讨论
        4.1.1 混交林增加生态系统生物量
        4.1.2 混交林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4.1.3 人工过熟林具有高的碳固持能力
    4.2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资助项目

(4)文昌市低效木麻黄林近自然改造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树种幼树的成活率
    2.2 幼树生长分析
        2.2.1 地径生长动态。
        2.2.2 树高生长动态。
        2.2.3 冠幅生长动态。
    2.3 聚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5)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的生态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克隆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概述
        1.2.1. 概念与理论研究现状
        1.2.2. 克隆植物种群格局形成
        1.2.3. 克隆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重点
        1.2.4. 林学中克隆植物种群生态研究方向
    1.3. 根状茎克隆种群生态研究现状
        1.3.1. 根状茎克隆特点
        1.3.2. 根状茎的形态适应性
        1.3.3. 根状茎生态适应策略
    1.4. 克隆性蕨类植物种群生态研究现状
        1.4.1. 克隆蕨类种群生态理论研究
        1.4.2. 蕨类克隆构件格局形成与生态功能
        1.4.3. 蕨类克隆植物环境适合度
    1.5. 芒萁生理特性研究现状
        1.5.1. 芒萁生长特点
        1.5.2. 芒萁生物量与营养循环
        1.5.3. 光合作用与化感效应
        1.5.4. 重金属富集功能
        1.5.5. 芒萁生态功能的争论
        1.5.6.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中芒萁生态位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科学问题
        2.1.1. 问题提出
        2.1.2. 解决思路
    2.2. 研究背景与内容
        2.2.1. 单株尺度: 根状茎克隆生长规律及格局
        2.2.2. 基株尺度: 种群相同基因型单株格局
        2.2.3. 群落尺度: 芒萁种群斑块与干扰、植被斑块间关联
        2.2.4. 环境因素: 林分郁闭度与土壤条件
        2.2.5. 林分影响: 对人工林目标树种生产力影响
        2.2.6. 应用研究:稀土尾矿植被群落芒萁重要值与种间关联
    2.3. 样地与技术路线
第3章 数据调查与分析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赣中湿地松人工林试验地
        3.1.2. 赣南马尾松次生林试验地
        3.1.3. 广东雷州地区桉树林人工林试验地
        3.1.4. 赣南县稀土尾矿试验地
    3.2. 固定样地观测根状茎拓展过程与格局
        3.2.1. 固定样地设置与观测
        3.2.2. 完整单株根状茎挖掘与制图
        3.2.3. 观测数据分析
    3.3. 克隆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基株扩散距离
        3.3.1. 芒萁转录组测序与转录组特性分析
        3.3.2. 转录组序列微卫星特征及EST-SSR标记开发
        3.3.3. 小尺度空间芒萁种群克隆多样性
    3.4. 扩展点格局方法研究芒萁斑块与其他斑块关联
        3.4.1. 植被和干扰的斑块化
        3.4.2. 调查取样
        3.4.3. 布局图绘制
        3.4.4. 扩展点格局分析方法应用与改进
        3.4.5. Programita软件的应用
    3.5. 空间替代时间对比林分研究芒萁扩散环境条件
        3.5.1. 样地调查
        3.5.2. 利用同龄人工林冠幅计算林分郁闭度
        3.5.3. 土种类型与土壤肥力
    3.6. 对比分析种群扩散对桉树生长影响
        3.6.1. 样地设置
        3.6.2. 植物调查
        3.6.3. 数据分析
    3.7. 空间替代时间研究尾矿芒萁群落种间关系
        3.7.1. 植被调查
        3.7.2. 数据处理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单株根状茎生长规律与格局
        4.1.1. 芒萁单株根状茎形态
        4.1.2. 根状茎的水平空间格局特点
        4.1.3. 根状茎拓展及萌芽的季节规律
        4.1.4. 根状茎总长及芽总数变化数量动态
        4.1.5. 分生组织(茎芽、叶芽)数量变化规律
        4.1.6. 茎芽构件密度
    4.2. 芒萁转录组测序结果及基株种群扩散格局
        4.2.1. 芒萁转录组测序与转录组特性
        4.2.2. 芒萁转录组序列微卫星特征及EST-SSR标记开发
        4.2.3. 基于EST-SSR标记的芒萁克隆多样性
    4.3. 芒萁斑块与异质性冠层斑块和干扰斑块关联
        4.3.1. 点格局分析函数选择和参数确定
        4.3.2. 过熟湿地松林受干扰下芒萁种群格局特点
        4.3.3. 芒萁斑块与异质性冠层斑块的关联关系
        4.3.4. 芒萁斑块与干扰斑块的关联关系
    4.4. 人工林芒萁种群扩散条件
        4.4.1. 芒萁扩散与林分郁闭度差异
        4.4.2. 芒萁种群分布桉树人工林立地土种类型
        4.4.3. 芒萁种群分布桉树人工林立地养分范围
    4.5. 芒萁扩散对桉树人工林经营的影响
        4.5.1. 调查样地环境特征
        4.5.2. 芒萁扩散对桉树单株材积影响
        4.5.3. 芒萁种群扩散对林下灌草层群落结构影响
        4.5.4. 桉树林下芒萁优势种群数量特征
    4.6. 稀土尾矿芒萁群落生态特征
        4.6.1. 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4.6.2. 种群间的总体联结性
        4.6.3. 主要物种对间的关联性
        4.6.4. 成对物种的关联测度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根状茎克隆生长特点跟异质性生境适应性分析
        5.1.1. 游击型克隆构型的单株平面格局
        5.1.2. 芒萁单株觅食行为
        5.1.3. 芒萁种群形态可塑性
        5.1.4. 资源分配的时空特性
        5.1.5. 构件分生特点和克隆特征
        5.1.6. 构件寿命与根状茎拓展长度、面积
    5.2. 分子克隆生态学的基株格局分析
        5.2.1. 蕨类植物芒萁转录组测序与转录组特性分析
        5.2.2. 芒萁转录组序列微卫星特征及EST-SSR标记开发
        5.2.3. 基于EST-SSR标记的小尺度空间芒萁克隆多样性
        5.2.4. 芒萁种群克隆扩散的时间与距离
    5.3. 受干扰林分芒萁群落与环境关系分析
        5.3.1. 植被及干扰斑块化与点格局分析
        5.3.2. 克隆植物种群与点格局分析条件
        5.3.3. 斑块关联分析与芒萁种群格局形成
        5.3.4. 林分低质化趋势与芒萁种群扩散
        5.3.5. 芒萁克隆种群源株复杂的定植过程
    5.4. 桉树人工林芒萁种群扩散的条件分析
        5.4.1. 桉树人工林芒萁种群扩散光照和土壤条件
        5.4.2. 芒萁扩散对桉树人工林的影响
    5.5. 芒萁种群扩散在稀土尾矿植被修复应用分析
        5.5.1. 群落种间关联动态
        5.5.2. 人工促进植被恢复物种筛选
        5.5.3. 芒萁尾矿逆境生境的适应
    5.6. 讨论
        5.6.1. 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过程
        5.6.2. 桉树林“林下不长草”生态现象
        5.6.3. 芒萁种群在受损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5.6.4. 芒萁物种特性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6.3.1. 克隆植物与林下植被管理
        6.3.2 克隆植物与红壤区低效林质量提升
        6.3.3. 克隆植物与雷州半岛生态修复工程
        6.3.4. 芒萁与稀土尾矿植被修复
附表(图)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不同经营措施对人工林地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2.2 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进展
3 研究地区概况
4 研究方法
    4.1 试验设计
        4.1.1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试验设计
        4.1.2 不同整地方式试验设计
        4.1.3 不同抚育方式试验设计
        4.1.4 不同套种绿肥方式试验设计
        4.1.5 不同更新方式试验设计
        4.1.6 不同混交林方式试验设计
    4.2 调查分析方法
        4.2.1 生长量调查
        4.2.2 林下植被调查
        4.2.3 土壤取样及分析方法
        4.2.4 数据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长的动态影响
        5.1.1 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人工林胸径、树高生长影响
        5.1.2 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材积的影响
    5.2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影响动态
        5.2.1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数量特征的影响
        5.2.2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的影响
    5.3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动态
        5.3.1 不同营林措施桉树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5.3.1.1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容重的影响
        5.3.1.2 不同营林措施桉树人工林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5.3.2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
        5.3.2.1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全氮的影响
        5.3.2.2 不同营林措施下桉树人工林土壤全磷的影响
        5.3.2.3 不同营林措施下桉树人工林土壤全钾的影响
        5.3.2.4 不同营林措施下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3.2.5 不同营林措施下桉树人工林土壤PH的影响
6 讨论
    6.1 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6.2 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特征的影响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木棉资源培育及园林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木棉形态特征及分布
    1.1 木棉形态特征
    1.2 木棉分布
2 木棉资源培育研究进展
    2.1 木棉育苗体系
        2.1.1 播种育苗
        2.1.2 木棉无性繁殖
    2.2 木棉苗木培育及移栽技术
    2.3 木棉造林技术
3 木棉观赏性状及园林应用研究进展
    3.1 木棉观赏及生态价值
    3.2 木棉园林应用研究
4 木棉资源培育及应用前景
    4.1 种质资源收集及良种选育前景
    4.2 快速繁殖及应用前景

(8)秋枫幼苗耐荫性及光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秋枫研究现状
        1.1.1 秋枫简介
        1.1.2 秋枫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耐荫性研究现状
        1.2.1 耐阴性与耐荫性的概念
        1.2.2 光照与植物生长特性的研究
        1.2.3 光照与植物生理特性的研究
        1.2.4 光照与植物光合特性的研究
        1.2.5 植物表现型可塑性与耐荫性
    1.3 耐荫性评价标准
    1.4 试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来源
    2.3 试验方案
    2.4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5 试验方法
        2.5.1 生长指标测定
        2.5.2 生理指标测定
        2.5.3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2.5.4 光合日变化测定
    2.6 试验数据分析与统计
第三章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生长的影响
    3.1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苗高增长量的影响
    3.2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地径增长量的影响
    3.3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叶面积的影响
    3.4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根系的影响
        3.4.1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根系总根长的影响
        3.4.2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根系根总表面积的影响
        3.4.3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根系总根尖数的影响
        3.4.4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根系总根平均直径的影响
        3.4.5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根系根总体积的影响
    3.5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5.1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鲜重的影响
        3.5.1.1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地下部分鲜重的影响
        3.5.1.2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地上部分鲜重的影响
        3.5.1.3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整个植株鲜重的影响
        3.5.2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干重的影响
        3.5.2.1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地下部分干重的影响
        3.5.2.2 不间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地上部分干重的影响
        3.5.2.3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整个植株干重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生理特性的影响
    4.1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4.1.1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叶片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
        4.1.2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叶片叶绿素a的影响
        4.1.3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叶片叶绿素b的影响
        4.1.4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叶片叶绿素a/b值的影响
    4.2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4.3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4.4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叶片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4.5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6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7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4.8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5.1 不同遮荫处理下秋枫幼苗的光响应曲线
        5.1.1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5.1.2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的影响
        5.1.3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暗呼吸速率(Rd)、表观量子效率(AQY)的影响
    5.2 不同遮荫处理下秋枫幼苗光合日变化
        5.2.1 不同遮荫处理下秋枫幼苗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
        5.2.2 不同遮荫处理下秋枫幼苗气孔导度(Gs)日变化
        5.2.3 不同遮荫处理下秋枫幼苗蒸腾速率(Tr)日变化
        5.2.4 不同遮荫处理下秋枫幼苗胞问CO_2浓度(Ci)日变化
        5.2.5 秋枫幼苗午休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遮荫处理下秋枫各指标综合分析
    6.1 不同遮荫处理下秋枫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及光合指标相关性分析
    6.2 不同遮荫处理下秋枫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及光合指标主成分分析
    6.3 不同遮荫处理下秋枫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及光合指标隶属分析
    6.4 不同遮荫处理下秋枫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及光合指标的可塑性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生长的影响
        7.1.2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7.1.3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7.1.4 秋枫幼苗各生长、生理、光合指标综合分析
    7.2 讨论
        7.2.1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生长的影响
        7.2.2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7.2.3 不同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7.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7.3.1 创新点
        7.3.2 不足之处
第八章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国内外人工林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2 鹅掌楸属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2.1 鹅掌楸人工林效益
        2.1.1 速生效益
        2.1.2 混交效益
        2.2 造林地选择
        2.2.1 气候要求与分布区
        2.2.2 立地类型
        2.3 整地技术
        2.4 栽植技术
        2.4.1 苗木质量
        2.4.2 苗株处理
        2.4.3 种植操作
        2.5 密度选择
        2.6 抚育管理
        2.6.1 施肥
        2.6.2 水分
        2.6.3 防火
        2.6.4 病虫害防治
        2.6.5 清除杂灌等生物威胁
        2.6.6 修枝和疏伐
        2.7 结论
    3 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4 立题依据、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4.1 立题依据
        4.2 研究目标
        4.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杂交马褂木人工林生长规律及趋势
    1 试验区的基本概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树干解析方法
        2.2.2 林木生长模拟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杂交马褂木各生长量变化规律
        3.1.1 胸径生长量
        3.1.2 树高生长量
        3.1.3 材积生长量
        3.1.4 材积生长率与形数
        3.2 杂交马褂木各生长量生长模拟
        3.2.1 生长模型的建立
        3.2.2 杂交马褂木拟合生长分析
        3.2.3 杂交马褂木数量成熟龄确定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与气象因子关系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林木对象和方法
        2.2 气象因子收集与选择
        2.3 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木各生长量分析
        3.2 气象因子分析
        3.2.1 温度
        3.2.2 水分
        3.2.2 光照
        3.3 杂交马褂木人工林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3.3.1 气象因子与胸径生长的关联度
        3.3.2 气象因子与树高生长的关联度
        3.3.3 气象因子与材积生长的关联度
        3.3.4 气象因子与平均生长的关联度
    4 讨论与结论
        4.1 影响杂交马褂木生长的气象因子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与立地因子关系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立地因子及调查方法
        2.2 林木生长及调查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立地因子对杂交马褂木生长影响分析
        3.1.1 海拔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2 地貌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3 坡向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4 坡位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5 坡度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6 土层和腐殖质层厚度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7 砾石含量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8 土壤有机质和速效NPK含量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2 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与立地因子相关性分析
        3.2.1 单个因子相关性分析
        3.2.2 典型相关性分析
        3.3 立地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3.3.1 主成分的推求计算
        3.3.2 主成分综合运用
    4 讨论与结论
        4.1 立地因子对杂交马褂木生长影响
        4.2 立地因子与杂交马褂木生长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坡位对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影响
    1 试验区的基本概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坡位对杂交马褂木个体生长量影响
        3.2 坡位对杂交马褂木林分结构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与经营措施的关系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经营措施及调查方法
        2.2 林木生长及调查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经营措施对杂交马褂木生长影响分析
        3.1.1 整地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2 苗木种类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3 苗龄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4 营养空间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5 施肥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6 修剪强度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2 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与经营措施相关性分析
        3.3 经营措施的主成分分析
        3.3.1 主成分的推求计算
        3.3.2 主成分综合运用
    4 讨论与结论
        4.1 经营措施对杂交马褂木生长影响
        4.2 经营措施与杂交马褂木生长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杂交马褂木造林苗木培育关键技术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嫁接技术研究
        2.1.1 试验设计
        2.1.2 分析方法
        2.2 苗木生长节律研究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苗木分级研究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4 地膜覆盖的应用
        2.4.1 试验材料和设计
        2.4.2 测定指标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马褂木嫁接技术
        3.1.1 嫁接方式对杂交马褂木育苗影响
        3.1.2 嫁接芽规格对杂交马褂木育苗影响
        3.1.3 嫁接位置对杂交马褂木育苗影响
        3.1.4 砧木规格对杂交马褂木育苗影响
        3.2 杂交马褂木幼苗生长规律
        3.2.1 杂交马褂木幼苗生长模型建立
        3.2.2 杂交马褂木幼苗生长分析
        3.3 杂交马褂木苗木分级
        3.3.1 调查及统计结果
        3.3.2 苗木等级划分
        3.4 杂交马褂木地膜覆盖技术
    4 结论与讨论
        4.1 杂交马褂木嫁接技术
        4.2 杂交马褂木幼苗生长节律
        4.3 杂交马褂木苗木分级
        4.4 地膜覆盖技术对杂交马褂木苗木影响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杂交马褂木苗木活力保护技术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杂交马褂木苗木起苗后活力保护
        2.1.1 试验材料及研究对象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3 调查指标与方法
        2.2 外源激素对杂交马褂木苗木活力影响
        2.2.1 试验材料及研究对象
        2.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3 调查指标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马褂木苗木起苗后活力保护
        3.1.1 不同处理苗木含水量变化
        3.1.2 不同处理苗木根系生长潜力变化
        3.1.3 不同处理苗木造林成活率和树高当年生长变化
        3.2 外源激素对杂交马褂木苗木活力影响
        3.2.1 激素处理苗木根系生长变化
        3.2.2 激素处理苗木树高增量率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4.1 杂交马褂木苗木活力的保护
        4.2 外源激素对杂交马褂木苗木活力影响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杂交马褂木造林关键技术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造林季节对杂交马褂木成活和生长影响
        2.1.1 研究对象
        2.1.2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2.2 除草对杂交马褂木成活和生长影响
        2.2.1 研究对象
        2.2.2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2.3 修剪对杂交马褂木成活和生长影响
        2.3.1 研究对象
        2.3.2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2.4 套种对杂交马褂木成活和生长影响
        2.4.1 研究对象
        2.4.2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造林季节对杂交马褂木林分成活与生长的影响
        3.2 除草方法对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影响
        3.3 修剪措施对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影响
        3.4 套种对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造林季节与杂交马褂木林分成活与生长的关系
        4.2 除草方法与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关系
        4.3 修剪措施与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关系
        4.4 套种与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施肥对杂交马褂木幼林初期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验地概况
        1.3 施用肥料概况
        1.4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析模型建立
        2.2 主效应分析
        2.3 单因子效应分析
        2.4 因子互作效应分析
        2.4.1 氮肥与磷肥的交互作用
        2.4.2 氮肥与钾肥的交互作用
        2.4.3 磷肥与钾肥的交互作用
        2.5 最优组合分析
    3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全文总结
    1 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技术
        1.1 杂交马褂木的速生性
        1.2 杂交马褂木人工林立地选择
        1.3 杂交马褂木造林苗木培育技术
        1.4 杂交马褂木造林与抚育技术
    2 论文的创新之处
    3 论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附:作者简况
详细摘要

(10)短期低温下稀土对麻楝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幼苗管理和稀土处理
    1.2 生长环境条件设置
    1.3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稀土溶液对低温处理麻楝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2.2 稀土溶液对低温处理麻楝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3 稀土溶液对低温处理麻楝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4 稀土溶液对低温处理麻楝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5 稀土溶液对低温处理麻楝幼苗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2.6 稀土溶液对低温处理麻楝幼苗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四、雷州半岛15个阔叶树种混交幼林的生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文昌锦山镇次生林生态恢复造林树种早期生长效果分析[J]. 李燕清,薛杨,宿少锋,王小燕,林之盼,薛雁文. 热带林业, 2019(02)
  • [2]麻楝嫩枝扦插繁殖技术及其生根机理研究[D]. 王青.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3]南亚热带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特征[D]. 阮友维. 广西大学, 2019(01)
  • [4]文昌市低效木麻黄林近自然改造效果[J]. 林之盼,林小琼,薛杨,王小燕,宿少锋,林日武.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3)
  • [5]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的生态过程研究[D]. 刘丽婷.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D]. 廖博一.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4)
  • [7]木棉资源培育及园林应用研究进展[J]. 陈雷,孙冰,廖绍波,陈勇,张静,黄应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05)
  • [8]秋枫幼苗耐荫性及光合特性研究[D]. 於艳萍. 广西大学, 2013(03)
  • [9]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D]. 蔡伟建.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4)
  • [10]短期低温下稀土对麻楝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J]. 刘斌,薛立,许鹏波,潘澜,杨振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04)

标签:;  ;  ;  ;  ;  

雷州半岛15种阔叶树混交幼林生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