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工业化经营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工业化经营

一、适应市场经济 发展产业化经营(论文文献综述)

李昕冉[1](2021)在《中国广播电视媒介产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研究 ——以2002年后的政府规制政策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持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突破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如火如荼,复杂多样的发展环境使得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不仅拥有了新的发展动力,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以及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后,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着“从无到有,从有到盛,从盛到新,从新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但是在产业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业出现了一系列消极倾向,推动着我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政策的更新和调整,因此也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政府规制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现如今,广播电视业对于我国传媒业发展仍然非常重要,其权威性和特殊性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依然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部分,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问题,但我国近年对广播电视业的规制政策缺乏全面详尽的梳理和研究分析。对此,本论文运用与政府规制相关的媒介管理学、媒介经济学等理论对我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部分政策以及规制效果进行梳理和分析。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2002年后政府规制的政策案例探讨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效果;运用比较分析法梳理我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历史分析出我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特征与必要性,明确政府在广播电视业的定位,从而进一步为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政府规制实践提供一些宏观的理论支持和微观的实践意见。

陈凡[2](2020)在《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迈入新台阶,但“三农”工作仍面临诸多矛盾,财政资金扶持是破解农业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财政资金通过发挥撬动、引导作用,可为产业化项目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如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及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统计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理论分析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及面临的困境;然后,梳理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缘由、历史演变及发展现状;最后,分别从微观视角、宏观视角探究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建设主体,以自身发展为抓手,微观意义上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显着影响。通过对河北省、天津市60家典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深入调研,搜集2014-2018年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状况、投入产出情况及成长能力等方面的指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表明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每增加1个单位,将分别促进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净利润增加0.1207、0.1271个单位。第二,农民作为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及受益者,其收入状况是财政投入产出的微观“窗口”。探究项目区内农民是否增收、增收效果,可为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效果提供微观视角。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在消除差异与选择性偏误后准确估计,结果表明,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显着提高了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5.73%。第三,基于省级维度的分析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宏观效果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显着差异。分析表明,东部、中部、西部财政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0076、0.0120、0.0080。中部地区作为农业大区,财政投入发挥了较好的积极效果。第四,基于县级维度的分析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能够促进宏观农业经济增长。以北京、天津、湖南、湖北等省(市)作为调研区域,搜集财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投入、第一产业总产值、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常规投入要素、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指标,运用DID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宏观农业经济增长的净效果为0.3366。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健全财政资金投入增长及监管机制;建立并推进效果评价及纠偏机制;优化资金配置并推行差别化的扶持办法;提高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目标瞄准精度。

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鲁川[3](2013)在《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文中认为从1990年至今已20多年,我们一直注意调研、探讨全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1990年,山东省诸城县从建立农业产品生产、加工、供销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实体,到2011年,全国各地区形成了农业产品种养加、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结成了农工商、贸工农、内外商、农科教一体化产业经营体系,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工业、商业、服务业转移,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农工商企业共同发展,开辟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永续

谭贵华[4](2012)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以来所确立并至今仍在坚持实行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尽管历经30余年的改革发展,该体制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完善,并被实践证明仍是符合农业生产特点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但亦须正视的是,其所处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及所服务的核心目标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在运行中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对此,学界虽然予以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并且在一些问题的研究上达到了极为深入的程度,但这方面的探讨也还存在一些缺陷,除了以“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为主题展开的直接特别是系统性研究较少外,其中尤为明显的不足是,这些研究更多是从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视角展开,而从法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对欠缺,尤其是从法学视角展开的系统性研究可谓尚付阙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主要是靠党和国家的政策来推动的;在此过程中,法律制度供给严重不足,这使得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尽管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家适时制定了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涉及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法律法规,为其稳定和完善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法制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方面的法律制度供给仍不同程度地存有不足。对此,虽不应抹杀政策所具有的功用,但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今天,更需要重视法治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完善提供保障,一方面将行之有效的政策适时地上升为法律规定,另一方面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创制推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法律与政策的良性互动。本文即是针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既有研究的不足并基于以上认知,站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立场,通过综合运用历史、规范、实证、比较等分析方法,在对我国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形成与确立,以及其确立后的制度变迁历程加以全面、系统爬梳的基础上,立足新时期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所处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对其当前所存在的突出法律问题予以重点剖析,进而提出尽可能具体的完善对策。全文除绪论和结论,主体部分由以下5章构成。第一章——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形成与确立,乃是要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尤其是中央出台的政策立法文件的梳理,力图清晰地揭示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是如何逐步形成的,以及该体制最初被正式确立时体现的是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就总体而言,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乃是对我国20世纪50年代实施农业集体化以来所形成的高度统一经营体制尤其是人民公社体制的扬弃,并且在其最初确立时体现的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集体统一经营”的制度架构。具体而言,一方面,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摈弃了以往具有高度集中管理特点乃至是以各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一经营主体的经营形式;另一方面,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又传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土地改革基础上通过农业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形成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一些重要构成要素,如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可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在一种宽泛意义上的“双层经营”格局中不断调适的,只是由于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集体统一经营长期占据着绝对地位,直至问题积累日深并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才得以在正式层面确立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第二章——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确立后的制度变迁及现存法律问题,旨在通过对国家所出台的相关政策立法文件的梳理和解读,系统揭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正式确立后历经30余年的改革发展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形成了哪些较为重要的制度安排,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法制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予以揭示。就总体来看,一方面,决策层基于实际情势的变化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不断予以修正,如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取代“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并形成了至今延用的正式表达,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另一方面,决策层亦充分肯定并切实支持统一经营方式的机制创新,如今在实践中总体上形成了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组织依托的三种较为典型的统一经营机制。与此同时,随着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提出,国家逐步重视依靠法律治理农业和农村,并出台了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涉及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立法,为其稳定和完善提供极为重要的法治保障。不过,尽管这方面的改革及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官方既有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内涵的界定与实际情况不甚契合,尤其是统一经营的内涵有待拓展和予以更加正式和科学的界定;旨在落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政策进而健全家庭承包经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旨在培育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组织发展进而健全统一经营机制的法律制度供给亦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第三章——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总体分析,旨在通过结合前两章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历史回顾、现状审视,就我国当前乃至今后改革与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在一个较为宏观的层面上展开分析,以期更为清晰地勾勒出在探索健全该项体制以及完善相应法律制度安排时可为之努力的方向以及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与此同时,亦为本文后两章的基本逻辑架构及相应阐述的展开作出铺垫。本章的基本结论是:其一,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总体上应当界定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并与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或是多样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载体的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意味着:一方面,需要在坚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相关立法让农民享有长期稳定、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另一方面,健全农村统一经营机制及其法律制度不应狭隘地理解为仅重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完善其相关法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进而以此为依托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亦是落实农村统一经营机制的重要途径。其二,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深化改革总体上需要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协调农民权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坚持市场化导向改革的基础上协调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在重视法治的保障作用的基础上协调法治保障与政策导向的关系。第四章——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乃是从具体法律制度完善的角度对前文梳理得出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现存法律问题予以回应。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核心无疑是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而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关键又在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基于此认知,本章着重分析提出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有关农村土地承包期限、农村承包地调整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的法律制度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应在予以适当规制的基础上,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放宽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限制;通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的基本立法、统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机构、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及登记的法律效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程序和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法律制度等,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法律制度。第五章——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亦是从具体法律制度完善的视角对前文所揭示的农村统一经营现存法律问题予以回应。经济组织制度建设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其他各项基本经营制度发挥功能的极为必要的组织载体和制度保障。有鉴于此,并结合农村统一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方向,前文选择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济组织制度建设的视角梳理了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所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章着重分析提出了以下对策:其一,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具体而言,适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专门和基本法律,重新认识和清晰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以及尽快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法人)地位。其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一是拓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态法定化立法,重点在于明确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法律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健全相应的法律运行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如增加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规定,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法律机制以更好地保障社员和交易相对人的利益,以及建立健全扶持政策的法制化实施机制。其三,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经营的相关法律制度。关键在于通过完善立法以合理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经营的形式和范围,以及建立健全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的法制化实施机制。

李瑜[5](2007)在《农户经营组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最大成功在于重建了农户经济,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和城乡工业化同时发展为特征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微观基础。然而,我国“三农”问题的许多深层次问题远远不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本身所能解决的,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户的超小规模经营难以适应大市场的要求。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并不在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本身,而更多的是由于这一制度之外农户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因此必须进行组织制度创新。农户经营以农户为主体、农业为客体,引导农户进行组织创新必须从农业产业组织化和农户组织化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两种途径,整合、构建出促进农户经营组织化发展的产业组织体系。从整个农业生产和经营角度来看,不管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可以改变以往单个农户在市场中的不利地位,而其能否发生必然遵循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原则。由于目前学术界普遍重视对农户经营组织创新的动因和收益的研究,而忽视了对组织创新的层次性、组织成长机理及其与农业产业关系的分析,因而很难揭示我国农户经营组织创新缓慢发展的深层原因。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以农户为基点,以农户经营为分析视角,以市场为导向,以延伸和稳固农业产业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整合为主要内容,以产业组织理论、合作经济理论等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动态为基础,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户经营的内涵、功能、农户经营组织及农户经营组织化等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沿着农村经济体制→农户经营行为及其绩效→农户经营组织化行为选择→农户经营组织体系构建这样一个分析思路,通过实际调查,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基于农地制度变迁等农村经济体制变化对农户经营行为影响及其绩效分析,总结出农户经营组织化行为选择的特征;通过对农户经营组织化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现状分析,探询农户经营组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对农户经营组织创新的组织层次性、内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户经营组织化的互动成长发展模式及其成本化解的思路和若干政策建议。本研究包括七章,各部分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论述了农户经营组织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农户经营组织化的理论基础。本章具体分析了农户经营的内涵、性质与功能,对农户经营组织及农户经营组织制度进行界定,进一步阐述了农户经营组织化的内涵、必要性、现实可能性、具体内容及其相关理论,为后面的分析作理论支撑。第三章基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农户经营行为分析。本章以农户经营行为分析为切入点,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基于农地制度变迁等农村经济体制变化对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及其绩效进行分析,总结出现代农户经营的组织化行为特征,论述了农户经营组织化行为选择的必要性。第四章农户经营组织嬗变及其逻辑启示。本章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两个方面,阐述了国外农户经营组织的历史演变趋势、动因、特点以及对我国的经验启示,进一步分析我国农户经营组织的历史演变趋势、动因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实践,对我国农户经营组织化发展的逻辑启示是:在稳定和坚持农户经营的前提下,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而整合、构建促进农户经营组织化的成长发展多组织支撑体系,并通过政府支持体系的保护,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现有的农户经营行为特征、行为选择及其绩效已经为这一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同时,这也是以后各章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培育。本章具体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内部环境及其运行条件,总结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并对其内在运行机制的逻辑关系及其适应性进行分析、评价,剖析农业产业链不能延伸和稳固发展的原因,优化选择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这一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的一般形式,并提出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第六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本章具体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类型及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对合作社组织原则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构建原则,并对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边界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构建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逐级递进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及其成长的发展模式,探询其运行的有效性,促进农业产业链巩固和发展,并提出进一步对两种组织链进行整合的必要性。第七章农户经营组织整合。本章根据第五、六章的研究结果,依据两种组织发展的内在逻辑,构建促进我国农户经营组织化的互动成长模式,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对我国农户经营组织化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刘燕[6](2006)在《基于产业组织制度的竹农权益保障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如何通过建立有利于确保竹农利益的产业组织保障机制,是当前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国是世界竹产业大国,中国竹产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益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促进中国竹产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新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因此,研究中国南方竹产区的竹农权益保障的产业组织保障机制,对于促进中国竹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论文在查阅、梳理、系统总结和提炼国内外与中国南方竹产业化发展中竹农权益保障的产业组织保障机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政府、企业、竹农的行为导致的现实组织制度为主线,以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交易成本和产权理论以及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组织理论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案例针对竹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分析了中国南方竹产业化发展中与竹农权益相关的政策及其执行落实的现状和主要的政策制度障碍,进而对中国南方竹产业化发展中如何架构有利于确保林农权益的组织保障机制进行了构建和政策设计。其初步研究成果如下:(1)综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主要对与研究本论文研究的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如竹产业组织发展的市场要素等内容,并对制度、组织、权益、林农权益、机制、产业化组织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2)结合竹产业发展特征,以中国南方竹产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政府、企业、竹农的行为导致的现实组织制度为主线,重点对中国南方竹产业组织制度的演变及其现状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找出现存的竹产业组织制度中对竹农权益保障的局限性,揭示出各行为主体与竹产业化发展的相互关系。(3)从经济学、社会学、政策学的角度,结合案例,重点对制约竹农权益保障的主要组织制度因素进行了理论解释和讨论。(4)通过对世界农村经济组织历史经验比较研究,重点对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特征、中国专业合作组织发生异化的根源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并从现在比较成型的地区典型来探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改进的可能性。以便为南方竹产业化发展中林农权益保障的组织制度变革与创新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5)就针对南方竹产业化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案例实证研究。希望能为竹农权益保障视角下的中国南方竹产业组织制度变革与创新提供实践依据。(6)从利益分配机制、合同管理机制、诚信管理机制、政策制度机制等方面探讨和架构有利于确保林农权益的组织保障机制建设问题,力求为竹业化生产经营体系创造一个全新的组织制度平台,为切实保障林农权益,推动中国南方竹产业化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决策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政策支撑。

叶长卫[7](2005)在《新时期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在这一新时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历史任务,也是全国人民经济工作的重点,同时这一时期对农产品优质化、农业发展区域化、农业经营产业化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一切都要求实现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必须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在此新背景下,农业产业化这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并且在山东、浙江等地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农业产业化甚至被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是继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之后的第三次农村革命。与其同时随着产业化理论的逐渐完善、产业化实践中种种不协调问题的凸现,合作经济组织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弥补产业化经营不足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从理论上讲,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对伴生兄弟,互有需要,互相促进,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经济基础,两者协调发展会实现双赢的目标。同时,两者的发展又都有利于推进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促进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完成与实现,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供销合作社,实际上涵盖了合作经济组织除了农业保险与信贷功能以外的所有经营内容,是农村最具优势的合作经济组织。从历史发展来看,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历来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央对供销合作社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视,1995年中央5号文件、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以及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都曾明确地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交给了供销合作社。显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已成为供销合作社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20世纪末以来,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现在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湖北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其中合作经济组织不发达,农业产业化经营不能有效地与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供销合作社嫁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湖北省供销合作社近年来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立足于促

付学坤[8](2005)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县域经济对我国经济总体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发展县域经济对缩小我国城乡差距,解决“三农(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和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等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县域经济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走农村(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和实践证明,农业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应该从“农”字上着眼,”工”字上着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说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价值与作用及其与县域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相互经济关系,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确切地讲,是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过程。它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从实践中总结提出的新范畴。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国外的“农工商一体化”、“农工一体化”以及“农工商综合经营”等具有相似的本质内涵,就是将农业相关的几大环节通过利益分配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农业由农、工、商割裂的弱质产业,变为农工商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强势产业过程。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提出与推行是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必经阶段,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的过程,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和领域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县域经济发展体现在“农三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上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等方面。县域经济发展的这些方面都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内在必然联系。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作为其重要环节,是县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头

黄颂文[9](2005)在《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旨在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现状做出综合、系统的归纳,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化特点、趋势和原因进行探讨,对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战略、内容和途径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对策,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更为科学的农村反贫困战略、决策提供咨询意见。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少数民族人口和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重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根据少数民族人口少、居住分散、地理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等特点,实施特殊的民族政策,尤其是进行扶贫开发20多年来,西部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种种原因,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仍远远滞后于其他地区,贫困状况依然严峻,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绝对贫困人口多、面广、程度深、返贫率高,由此构成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严峻挑战。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还面临许多新的困境。主要是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人口较少民族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移民搬迁难度大,民族地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等等。致贫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历史原因。区域环境恶劣是造成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的客观条件,人口素质低是造成贫困的深层原因,扶贫政策的内在缺陷,贫困地区优惠政策被弱化等也严重地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步伐。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走势。西部民族地区出现扶贫开发速度趋缓,脱贫人口呈递减趋势,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贫困程度更加严重,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率高,衡量贫困的水平指标将趋高位,历史致贫因素趋弱,致贫新因素却日益趋强,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已接近“合理”区间的上限,妇女、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将成为贫困人口中最受关注的群体等基本走势。 21世纪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战略应该由过去单纯关注贫困户的收入贫困,更多地转向关注知识贫困(获取、吸收、交流、创造知识的能力)、权力贫困(就业机会、收入机会)和人力贫困(识字水平、营养卫生健康),在贫困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进一步认识到农村反贫困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及时调整反贫困战略的政策导向。采取特殊对策,解决少数民族剩余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逐步把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稳定巩固下来,为提高生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1世纪初,我国政府需要制定一个综合性的反贫困的政策体系,要注意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适时地提升为法规,使我们的反贫困工作由过去主要靠政策逐步地转向依靠法律法规,确保反贫困具有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和法律的保障性,真正能够“依法治农、依法兴农、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快反贫困立法。农村发展要有新思路,要统筹城乡发展,停止对“三农”的剥夺,充分调动城乡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转变“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形成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要完善和调整利于贫困人口减负的税费制度,进一步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尤其是移民新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解决好集体土地所有权归属、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结构等问题。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真正让贫困农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必须对民族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进行调整改革,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信贷机制。要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各种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21世纪初,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

雷俊忠[10](2004)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是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其本质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通过合同、订单、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农户结为“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形成产业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营效益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从理论到实践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本文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经济学理论的支撑,重点围绕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构成要素、评估体系、发展模式、利益机制、资本经营、经营管理和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和启示方面做进一步探讨,旨在为政府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开展经营活动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九章,其主要内容是:第一章阐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是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创新的成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本章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基本特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二章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和壮大,不仅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而且有一系列理论从不同方面支撑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产业经济理论表明随着产业分工细化,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已成必然<WP=5>趋势;幼小产业保护理论表明,对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刚起步的幼嫩产业和新兴的经营组织,需要政府的扶持;产业组织生态理论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生态系统,系统内各组织(参与者)相互密切协作,促进系统的良性循环;制度变迁理论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交易费用理论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系统内,通过合作博弈,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比较效益理论、市场竞争理论、平均利润理论、利益共同体理论等,都从不同方面提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依据。第三章阐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构成要素。尽管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多个方面,其构成要素较多,但龙头企业是关键,其带动力大小决定产业化经营效益的高低。本文着重阐述了如何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商品生产基地、确立主导产业、选择经营模式、建设市场体系、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内容。第四章阐述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及评估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标准因地、因域而异。本章阐述了界定标准,采用分析法和综合法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了经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计算方法进行探索。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评价标准有差异,其指标值也就有差异。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完善阶段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论述。第五章论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从组织创新的动因角度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原则、效率原则、协调性原则、平衡性原则。在剖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有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企业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公司+中介”带动型、市场带动型、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带动型五种发展模式。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力机制源于需求拉力、政府推力、利益动力、竞争压力,同时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键问题。第六章论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利益机制的核心是“风险共担、利益同享”,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包括农户)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的形成和原则、类型、结构。利益机制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来实现。对各<WP=6>种利益分配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四条保证合理的利益机制正常运行的措施。第七章论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开展资本运营,对自身做强做大具有现实意义。分析了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区别与联系、资本经营与产权制度和市场条件的关系,论述了联合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开展资本经营的主体。在剖析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资本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开展资本经营的条件是完善产权制度、资产证券化,方式是资本直接运作和集中式资本经营;风险防范的主要对策和控制方式。第八章论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经营管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开展经营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经营活动主体的管理;二是对经营过程进行综合管理。就是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作为管理对象,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目标、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运作协调及监督、利益分配、总体经营决策等方面进行科学管理。本文就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体系、合理的组织结构、组织运行机制、发展战略、

二、适应市场经济 发展产业化经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应市场经济 发展产业化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广播电视媒介产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研究 ——以2002年后的政府规制政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文献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一、规制与政府规制
    (一)规制概述
        1.规制的含义
        2.规制的分类
        3.规制与监管的区别
    (二)政府规制概述
        1.政府规制含义
        2.中国广播电视业的政府规制
二、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历史变迁、发展特征及必要性
    (一)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历史变迁
        1.完全行政控制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1978年)
        2.调整与改革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1991年)
        3.改革突破阶段: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91年-2000年)
        4.整体布局推进阶段: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并行(2002年-)
    (二)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发展特征
        1.毫不动摇的意识形态特征
        2.与时俱进的产业特征
        3.自我调整与改革的发展特征
    (三)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1.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特殊性
        2.顺应媒介市场化的需求
        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规制需要
        4.技术变革对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冲击
三、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研究
    (一)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基本格局及规制主体
    (二)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背景
    (三)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进程中的消极倾向
    (四)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业的政府规制总体表现
四、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政府规制的实例研究
    (一)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政府的经济性规制——以“限广令”为例
        1.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业“限广令”政策梳理
        2.基于“限广令”的政府规制效果
    (二)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政府的经济性规制——以“明星限薪令”为例
        1.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业“明星限薪令”政策梳理
        2.基于“明星限薪令”的政府规制效果
    (三)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社会性规制——以“限娱令”为例
        1.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业“限娱令”政策梳理
        2.基于“限娱令”的政府规制效果
五、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思考
    (一)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中出现的问题
        1.政府规制能力不足与规制低效
        2.内容规制松紧失度
        3.规制手段滞后于传播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中出现问题的解决路径
        1.提高规制政策的效力等级,健全广播电视法制体系
        2.创新内容规制手段,建立内容规制框架
        3.强化互联网融合规制思维,适应技术变革新要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业产业化相关研究
        1.3.2 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相关研究
        1.3.3 关于财政投入农业发展相关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1.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农业的基础性及弱质性理论
        2.1.2 制度变迁与产业组织理论
        2.1.3 公共财政理论
    2.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特殊性分析
        2.2.1 基于农业的视角
        2.2.2 基于政策目标的视角
        2.2.3 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视角
    2.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面临困境的博弈分析
        2.3.1 管理机制角度的分析
        2.3.2 利益联结机制角度的分析
    2.4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机理
        2.4.1 作用机制
        2.4.2 研究假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发展演进及现状分析
    3.1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缘由及历史演变
        3.1.1 农业产业化内涵及成效分析
        3.1.2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分析
        3.1.3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历史变迁
    3.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主体分析
        3.2.1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必要性
        3.2.2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总体特征分析
        3.2.3 财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分析
    3.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分析
        3.3.1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3.3.2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空间分布分析
        3.3.3 典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微观视角
    4.1 背景分析
    4.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影响
        4.2.1 数据说明、指标选取及初步分析
        4.2.2 模型设计、选择及研究假说
        4.2.3 实证分析及结果
        4.2.4 农业龙头企业社会效益分析
    4.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4.3.1 理论分析及研究框架
        4.3.2 数据、模型及方法
        4.3.3 实证分析及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宏观视角
    5.1 分析框架及作用机制
        5.1.1 研究视角
        5.1.2 分析框架
        5.1.3 作用机制
    5.2 基于省级视角的分析
        5.2.1 财政扶持产业化项目及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5.2.2 变量设置及模型设定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基于县级视角的分析
        5.3.1 理论框架
        5.3.2 数据分析与理论模型
        5.3.3 评估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历

(3)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源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标准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因。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
        1. 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
        2. 坚持以农业综合效益为中心,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 坚持以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 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4. 坚持以农业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
        5. 坚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 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6. 坚持发展农民流通队伍, 搞活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
        1. 要科学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的内容。
        2. 要建立健全农业产品生产标准体系。
        3. 要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4. 要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宣传教育。
        5. 要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投资力度。
        6. 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四)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方略。
        1. 因地制宜确定需求范围。
        2. 科学合理开辟途径创新。
        3. 全面推进标准体系完善。
        4. 切实加强政府引导协调。
        5. 组织发动农民自觉遵守。
        6. 建立健全完备保障体系。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性质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范围。
        1. 农林种植业产业、牧渔养殖业产业。
        2. 农林牧渔各业产品加工产业。
        3.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经营前、中、后全过程服务产业。
        4. 农林牧渔各业产品销售产业。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品范围。
        1. 农林种植业生产、加工的产品范围包括:
        2. 牧渔养殖业生产、加工的产品范围包括: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途径范围。
        1. 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生态化途径。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科技化、合作化、市场化、国际化。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类型
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
    (一) 科学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
        1. 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品生产, 奠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坚实基础。
        2. 培育和发展农业支柱产业, 形成区域传统和特色产业经济优势。
        3. 培育和发展农业新兴产业, 促进地方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济实力。
        4. 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 科学安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全方位培育和发展农业优势、特色、短缺产业。
    (三) 科学组织农业产品基地建设, 逐步形成农业产品基地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和区域化布局。
        1. 组织加强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2. 组织推进农业产品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3.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基地建设的区域化布局。
    (四) 科学开拓农业产品市场建设, 不断培育农业产品统一开放市场体系。
        1. 科学掌握农业产品市场导向。
        2. 科学培育农业产品市场主体, 这是指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多元化联合组织形式, 不断提高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科学培育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主体地位, 享受与其他工商业者同样的经营自主权, 参与市场的平等竞争。
        3. 科学开拓农业产品市场空间。
        4. 科学构筑农业产品市场载体。
    (五) 科学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促使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环节。
        2. 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功能。
        3.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起点发展。
        4.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和创办企业集团公司。
    (六) 科学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多元化渠道, 坚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与风险紧密联结关系。
        1. 科学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不断增强的多元化渠道。
        2. 坚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与风险紧密联结关系。
    (七) 科学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能量。
        1. 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 强化全方位服务功能。
        2.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能量。
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任务
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一) 坚定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系列、一体化的全面发展观念。
        2. 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专业化规模发展观念。
        3. 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社会化的综合发展观念。
        4. 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现代化的永续发展观念。
    (二) 严格遵循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原则。
        1. 严格遵循市场导向的准则。
        2. 严格遵循自愿互利的准则。
        3. 严格遵循协调指导的准则。
        4. 严格遵循“龙头”带动的准则。
        5. 严格遵循全产业链的准则。
        6. 严格遵循企业兼并重组的准则。
    (三) 要引导带动广大农民建设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1. 组织建成确保农业产品有效供应的生产基地。
        2. 组织建成农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生产基地。
    (四) 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优势。
        1. 科学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的特点、优势和问题。
        2. 科学开发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的优势与劣势互补问题。
    (五) 要鼓励农民及其组织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条龙产业链、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集团经营体系。
        1. 因地制宜地布局农业区域化产业。
        2. 科学合理地建立农业主导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产业。
        3. 实事求是地扶持农业集约、专业化支柱产业。
        4. 坚持不断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化基础产业。
        5. 坚定不移地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条龙产业链产业。
        6. 遵纪守法地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社会化产业。
        7. 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开发、创新、推广应用产业。
        8. 全面系统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
        9. 全方位地建立农工商、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集团产业。
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
    (一) 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自觉意识。
        1. 正确认识、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和内涵。
        2. 正确划分、确定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和内容。
        3. 正确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自觉意识。
    (二) 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调节控制职能。
        1. 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管理机构和经营体制。
        2. 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的方式、方法。
        3.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调节控制的职能、责任。
    (三) 组织推动广大农民参加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工程建设。
        1.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2.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标准化生产。
    (四) 组织推动各地区创造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条件。
        1. 组织推动各地区划分、界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类型。
        2. 组织推动各地区合理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体制。
    (五) 组织推动各地区鼓励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1. 要组织采取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多元形式。
        2. 要组织落实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多种政策措施。
        3. 要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骨干带动功能。
    (六) 组织推动各地区开拓农业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途径。
        1. 组织把握农业产品市场的导向。
        2. 组织增强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七) 组织促进各地区增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进步的动力。
    (八) 组织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收益分配组织体制。
        1. 组织引导农民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组织及其他形式的联合体。
        2. 组织推动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等单位建立产销合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
    (九) 组织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控约束机制的纽带。
        1.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宏观调控机制。
        2.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具体约束机制。
        3. 建立健全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转移机制。
        4.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5. 建立健全国家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机制。
        6. 建立健全国家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资金投入机制。
        7.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管理机制。
        8.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
    (十) 组织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渠道。
        1.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法制化。
        2.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环保化。
        3.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资源化。
        4.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社区化。
    (十一) 组织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
        1.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必要性。
        2.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现状及制约因素。
        3.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范围。
        4.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内容。
        5.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职责。
        6.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原则。
        7.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要求。
        8.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措施。
    (十二) 组织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现代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2.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体系。
        3.现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4.现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5.现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十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
    (一) 推进了农业各种产业化经营发展。
    (二) 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三) 增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
    (五) 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要素科学组合。
    (六) 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
    (七) 健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八) 建成了农业产品市场体系。
    (九) 加快了传统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进程。
    (十) 加强了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和谐经济社会建设。

(4)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二、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研究现状述评
    (一) 研究现状综述
    (二) 现有研究的特点及不足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架构
    (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 本文的逻辑架构
四、 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第一章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形成与确立
一、 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一) 土地私有基础上的农民家庭经营的延续和转变
    (二) 土地私有基础上的农村集体统一经营的萌芽——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初步兴起
二、 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一) 农业合作化: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纵深发展
    (二)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的集体统一经营的确立——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三) 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经营体制下农民家庭经营的式微
三、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一) 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二) 人民公社体制的整顿与调整——从单一公社所有制到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
    (三)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家庭经营的进一步式微
四、 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
    (一)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兴起与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二)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 第二章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确立后的制度变迁及现存法律问题
一、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确立后的制度变迁
    (一)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内涵表述的演变
    (二)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变迁
    (三) 农村统一经营制度的变迁
二、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现存法律问题
    (一)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表述所存在的问题
    (二)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三) 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总体分析
一、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内涵的重新认知与界定
    (一) 关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内涵解读
    (二) 关于农村统一经营的内涵拓展
    (三)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界定
二、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与完善的基本准则
    (一) 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协调农民权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二) 在坚持市场化导向改革的基础上协调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
    (三) 在重视法治的保障作用的基础上协调法治保障与政策导向的关系
三、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法律运行机制的总体完善思路
    (一) 关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思路
    (二) 关于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思路 第四章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关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农村土地承包期法律制度的完善
    (二) 农村承包地调整法律制度的完善
    (三)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法律制度的完善
二、 关于拓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法律制度的健全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许可及其适当限制
    (二)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限制的适当放宽
三、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的基本立法
    (二) 统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机构
    (三) 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及登记的法律效力
    (四)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程序
    (五)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制度 第五章 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适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专门和基本法律
    (二) 重新认识和清晰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
    (三) 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法人)地位
二、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
    (一) 拓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态法定化立法
    (二) 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
三、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合理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经营的形式和范围
    (二) 建立健全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的法制化实施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农户经营组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户经营组织化的理论基础
    2.1 农户经营组织化的相关概念
        2.1.1 农户
        2.1.2 农户经营
        2.1.3 农户经营组织
        2.1.4 农户经营组织化
    2.2 农户经营组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分工协作与专业化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4 产权理论
第三章 基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农户经营行为分析
    3.1 农户经营行为及其分析框架
        3.1.1 农户经营行为
        3.1.2 农户经营行为的分析框架
    3.2 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其产权安排
        3.2.1 农地产权与农地产权制度
        3.2.2 不同农村土地制度下的农地产权安排
    3.3 农户经营行为目标及绩效分析
        3.3.1 农户经营行为目标及其变迁
        3.3.2 不同农村土地制度下的农户经营行为绩效分析
    3.4 农户经营的行为特征
        3.4.1 交易的市场化
        3.4.2 生产的专业化
        3.4.3 服务的社会化
        3.4.4 经营的适度规模化和组织化
        3.4.5 小结
第四章 农户经营组织嬗变及其逻辑启示
    4.1 国外农户经营组织发展及启示
        4.1.1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及启示
        4.1.2 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及启示
    4.2 我国农户经营组织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4.2.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4.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4.3 农户经营组织发展的逻辑启示
        4.3.1 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4.3.2 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3.3 整合农户经营组织,构建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4.3.4 构建农户经营组织化发展的支持保护体系
第五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培育
    5.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及其特征
        5.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5.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5.2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条件
    5.3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5.3.1 “专业市场+农户”市场合约模式
        5.3.2 不完全的“企业+农户”纵向一体化合同型模式
        5.3.3 完全的纵向一体化公司型模式
    5.4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运行机制
    5.5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5.5.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5.5.2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选择
第六章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
    6.1 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
        6.1.1 合作与合作经济
        6.1.2 合作经济组织
    6.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6.2.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6.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6.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构建原则
        6.3.1 合作社原则的国际比较
        6.3.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原则
        6.3.3 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构建
    6.5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6.5.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影响因素
        6.5.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
第七章 农户经营组织整合
    7.1 农户经营组织整合的原则
        7.1.1 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
        7.1.2 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促进农业产业组织化
        7.1.3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为平台,促进农户组织化
        7.1.4 以农户经营组织化发展为依托,促进农民增收
        7.1.5 以政府服务的功能化为保障,保护农民利益
    7.2 农户经营组织整合的模式
    7.3 农户经营组织整合模式的运行机理
    7.4 农户经营组织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7.4.1 农户经营组织化发展简介
        7.4.2 农户经营组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7.5 农户经营组织化发展的政策保障
        7.5.1 坚持农户经营的独立主体地位
        7.5.2 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构建政策支持体系
        7.5.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增收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产业组织制度的竹农权益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采取的技术路线
    1.6 几个需要界定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动态综述
    2.1 世界主要产竹国的竹产业及制度政策
    2.2 林业产业组织制度研究
    2.3 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竹产业组织发展的理论基础概述
    3.1 相关理论的回顾与分析
        3.1.1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产业组织制度的影响
        3.1.2 产业组织经济发展理论对产业组织制度的影响
        3.1.3 产业政策学理论对产业组织制度的影响
    3.2 竹产业组织发展的市场要素一微观基础分析
    3.3 竹产业发展对产业组织关系的影响
    3.4 影响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的因素
第四章 中国南方竹产业组织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
    4.1 竹产业的特征
    4.2 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导的中国竹产业组织制度的历史演变
        4.2.1 农户家庭经济
        4.2.2 乡镇企业
        4.2.3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2.4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
    4.3 各利益主体行为与中国竹产业组织制度变革创新现状特征分析
        4.3.1 竹农生产经营行为与竹产业组织制度革新的现状特征分析
        4.3.2 竹加工企业交易行为与竹产业组织制度革新的现状特征分析
        4.3.3 竹区村级权力互动行为与竹产业组织制度革新的现状特征分析
        4.3.4 竹区乡镇政权体制改革行为与竹产业组织制度变革的现状特征分析
        4.3.5 国家政府职能的运行行为与竹产业组织制度革新的现状特征分析
    4.4 现存的竹产业组织制度中对竹农权益保障的局限性分析
        4.4.1 制度成因在竹农利益保护问题上的局限性
        4.4.2 产业化组织载体不健全
        4.4.3 各参与主体之间没有形成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4.4.4 与产业化相关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4.4.5 政府的政策、制度滞后,协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4.4.6 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制上的局限性
第五章 竹农权益保障的社会制约机制分析
    5.1 竹农自身的不足对竹农权益保障的制约
    5.2 社会认识不足与思想观念模糊对竹农权益保障的制约
    5.3 农民的权益问题的相对独立性对竹农权益保障的制约
    5.4 中国南方集体林区产权制度关系对竹农权益保障的制约
第六章 竹农权益保障的政策制约机制分析
    6.1 建国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6.2 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主导作用
    6.3 影响政府保障决策工作的主要因素分析
    6.4 公共产品供给过剩导致的农民负担问题
    6.5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演变中存在政策落实缺位
第七章 竹农权益保障的林地流转分析
    7.1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产生的土地利益关系的历史演变分析
    7.2 当前中国南方山林地流转对竹农经济权益保障现状分析
        7.2.1 中国南方林地流转的现状特点—基于浙江省的调查
        7.2.2 中国南方林地流转面临的主要问题
    7.3 林地集体所有制的结构变迁对竹农经济权益保障现状分析
        7.3.1 改革开放以后集体林地所有制的现状及演化的实际路径
        7.3.2 影响和决定集体林地所有制制度演化变迁的因素
    7.4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加速林地流转的合理性分析
第八章 竹农权益保障的专业合作组织分析
    8.1 世界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探索
    8.2 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社发生异化的根源分析
        8.2.1 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社异化
        8.2.2 中国专业合作组织发生异化的根源探析
        8.2.3 合作社发生异化的矫正
    8.3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机制的探讨
        8.3.1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维护农民利益方面的作用
        8.3.2 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机制运行中的问题
    8.4 中国竹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改进的可能性分析
第九章 基于产业组织制度的竹农权益保障机制设计
    9.1 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理顺利益关系
    9.2 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机制,发挥政府作用
    9.3 建立和完善诚信管理机制,创立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9.4 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规范各利益主体的获取利益行为
第十章 确保竹农权益保障机制有效运转的政策取向
    10.1 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的政策取向
        10.1.1 完善组织保障,使之成为利益分配机制运作的有效载体
        10.1.2 建立和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机制,推进竹产业化进程
        10.1.3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将其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10.1.4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公平、效率的内部两次分配制度
        10.1.5 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调整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
        10.1.6 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理顺收益分配关系
        10.1.7 完善制度化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建立与政府的信息沟通渠道
    10.2 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机制的政策取向
        10.2.1 加强政府领导,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10.2.2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
        10.2.3 构建科学的农村土地制度,加速竹林地合理流转,保护竹农利益
        10.2.4 努力发展与探索竹产业合作经济组织
        10.2.5 建立完善的产权市场,共同享有相应的权利
        10.2.6 建立风险基金制度
    10.3 建立和完善诚信管理机制的政策取向
        10.3.1 培育良好的诚信环境
        10.3.2 既要重视制度的制定和完备,更要重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
        10.3.3 提高各利益主体的素质
    10.4 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机制的政策取向
        10.4.1 强化领导,提高认识
        10.4.2 加强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10.4.3 科学、合理地设置合同管理组织体系
        10.4.4 严把审查关
        10.4.5 实施有效的信息控制
        10.4.6 完备档案管理
第十一章 案例研究——浙江、福建、安徽竹产业化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调查
    11.1 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镇梅家村的利益分配问题调查
    11.2 福建省三明市竹林产权制度改革对竹林经营绩效的影响调查
    11.3 安徽省霍山县桃源河乡大岭村竹农协会
    11.4 讨论:龙头企业和农户间如何破解相互“套牢问题”
第十二章 结论
    12.1 研究的主要结论
    12.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2.3 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及其在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简介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情况表

(7)新时期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综述
    第一节 有关供销合作社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研究动态及国际借鉴
    第一节 国内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现状
    第二节 国外供销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简介
    第三节 国外的典型案例借鉴
第三章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第一节 新时期湖北省农业发展背景
    第二节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发展现状
    第三节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第四章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实践和成效
    第一节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和成效
    第二节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供销合作社为载体的实践和成效
第五章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与模型
    第一节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协调发展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
第六章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第一节 互动机制建立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互动机制的启动环节:动力机制及其整合
    第三节 互动机制的中间环节:互动模式及其构建
    第四节 互动机制的最后环节:绩效评价机制及其设计
第七章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原则与对策
    第一节 主要原则
    第二节 主要对策
第八章 宜昌市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基本情况
    第二节 宜昌市供销合作社参与产业化运作的历程
    第三节 宜昌市供销合作社参与产业化发展问题的深层次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8)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结构与内容
    三、若干创新观点
第一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述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特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范畴
    第二节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三、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与问题
    第三节 美日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美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二、美国农业新经济的实质与特征
        三、日本农业发展历程及特征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理论述评
        一、农业的地位与作用理论
        二、农业与工业关系理论
        三、农业发展理论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及其基本问题研究
    第一节 县域经济概念诊释
        一、县域及县域经济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现状及矛盾分析
        三、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
    第三节 县域经济的历史任务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阶段简要回顾
        二、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节 我国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农业发展的阶段理论及评述
        二、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三、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农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第三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优势产业选择
    第一节 比较优势与优势产业
        一、比较优势的内涵
        二、优势产业的内涵
    第二节 县域优势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合理选择县域优势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二、发展县域优势产业对保持发展至关重要
        三、发展县域优势产业对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合理选择优势产业的标准
        一、动态经济优势标准
        二、市场需求的标准
        三、产业创新能力标准
        四、产业关联度标准
    第四节 县域优势产业选择的原则和应处理好的关系
        一、县域优势产业选择中应坚持的原则
        二、县域优势产业选择中应处理好的关系
    第五节 合理选择与发展县域优势产业
        一、县域发展优势产业要做到县级决策科学化
        二、县域优势产业发展必须抓住相关重要环节
        三、实现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的转化
        四、合理确定县域优势产业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五、县域优势产业选择中的配套性分析
        六、发展知识经济,推进县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
第四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价值与作用
        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标准及分析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作用分析
        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
    第二节 农业转型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性
        一、农业现代化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城市化、转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
        三、农业现代化是加入WTO后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内涵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四节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科技创新分析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二、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分析
    第五节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创新
        一、美日农场制度变迁比较分析
        二、美日农场规模变迁比较
        三、美日农场制度变迁给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启示
第五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工业化
    第一节 关于工业化
        一、工业与工业化理论概述
        二、工业化阶段划分及判断
    第二节 西方国家工业化历史回顾及特征分析
        一、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分析
        二、西方国家工业化历史回顾及模式分析
        三、西方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模式评述
    第三节 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传统农业的转型
        一、农业生产目的的转变
        二、技术变革
        三、生产结构转变
        四、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
    第四节 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的演变
        一、传统农业及其特征
        二、农业发展阶段理论综述
        三、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四、农业在农村工业化中的变迁及作用
第六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
    第一节 城镇化理论及其演变过程分析
        一、城镇化概念及其世界城市发展历史
        二、城市化理论及其演变
        三、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及评价
        四、我国城市化进程特征分析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二、城市化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第三节 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选择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选择探讨
        三、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欧美日国家城市化经验与启示
        一、世界各国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及特点
        二、目前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形态及趋势
        三、欧美日等世界发展国家城市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第七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节 农民收入概念诠释
        一、农民收入是指农民人均纯收入
        二、农民收入水平要从农民的真实购买力上体现出来
        三、农民取得收入后要考虑来年的生产经营的投入
    第二节 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否顺利贯彻执行的关键
        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普遍意义
    第三节 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环境与运营因素分析
        一、价格因素,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缓慢
        三、农民社会负担的影响
        四、制约农民增收的宏观环境因素
        五、制约农民增收的微观运营因素
        六、三大结构性因素对农民增收的不同影响
    第五节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一、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加快体制改革
        二、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三、加强对农业优质品种的研究与推广
        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八章 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第一节 梓潼县县域经济社会概况
        一、梓潼县县情县貌及评价
        二、梓潼县经济发展历史回顾及评价
        三、县域经济的横向比较
    第二节 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分析
        二、外部环境分析
    第三节 梓潼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述
        一、梓潼农业产业化经营总结
        二、梓潼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
        三、梓潼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
    第四节 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一、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十六字”战略
        二、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步骤
    第五节 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应处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认真分析、评价自己,找到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工业化的关系,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声明
后记

(9)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第一节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文地理的基本情况
        一、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陆上边疆区域
        二、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集中自然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区域
        三、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自然环境最不平衡经济发展层次多样化的区域
    第二节贫困和贫困的演变
        一、贫困和贫困的标准
        (一)贫困的概念
        (二)贫困线和贫困标准
        二、测量贫困的办法
        (一)采用货币收入与消费额来确定和测量贫困
        (二)采用健康与教育来确定和测量贫困
        (三)采用脆弱性来确定和测量贫困
        三、贫困的演变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化的基本情况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历史回顾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绝对贫困人口继续存在并且高度集中的区域
        三、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贫困强度指数最高的区域
        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区域
        五、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返贫率最高的区域
第二章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面临的困境和原因探究
    第一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
        二、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环境因素分析
        (一)绝对贫困人口高度集中地区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环境因素
        (二)相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地区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环境因素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贫困问题和移民搬迁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贫困问题仍然是21世纪初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中最突出和最普遍的问题
        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移民搬迁难度加大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扶贫资金筹措和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扶贫资金筹措困难,资金投入后所有权归属不明
        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够规范
        三、贫困农户难以得到信贷资金支持
    第四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区域环境恶劣是造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客观条件
        二、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不同社会阶段逐渐退于劣势地位
        三、人口素质低是造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深层原因
        四、扶贫机制、政策的内在缺陷,西部贫困地区优惠政策被弱化
        (一)地方政府偏离既定的扶贫宗旨和目标
        (二)优惠政策被弱化
        (三)信贷扶贫政策的基本缺陷
第三章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基本走势
    第一节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速度趋缓 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
        一、扶贫开发速度趋向缓慢,脱贫人口呈递减趋势
        二、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贫困程度更加严重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率高 贫困人口趋向三元化
        一、贫困人口处于不稳定解决温饱状态,无条件享受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好处
        二、贫困指标将趋高位,贫困人口趋向三元化
    第三节导致贫困的因素日益趋强 妇女老人儿童等将成为弱势群体
        一、历史致贫因素趋弱,致贫新因素却日渐趋强
        二、妇女、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将成为弱势群体
    第四节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已接近“合理”区间的上限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综合实力低于全国水平和国定贫困县的平均水平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牧民收支高于全国和国定贫困县的平均水平,少数民族贫困县之间收入差距悬殊
        三、少数民族贫困县的恩格尔系数分别比全国和国定贫困县的要高
        四、少数民族贫困县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第四章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战略、内容和途径
    第一节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一、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
        二、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
        (一)要认清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及时调整反贫困战略的政策导向
        (二)采取特殊对策,解决民族地区剩余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三)逐步把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稳定巩固下来,为提高生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的内容和途径
        一、以“整村推进”的扶贫机制改善民族地区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积极做好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是加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实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二)实现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是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保证
        (三)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城镇化建设和劳务输出,是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
        三、积极推进西部民族地区优势特色农业,扶持扶贫龙头企业
        (一)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途径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扶贫龙头企业
第五章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保障走向法制化研究
    第一节尽快使反贫困走上法制化轨道
        一、使农村反贫困走向法制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农村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客观上决定了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保证基本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加强农村反贫困立法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
        (三)依法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是国内外开发贫困地区的基本经验,扶贫开发法制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使农村扶贫开发走向法制化的若干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使反贫困走向法制化的基础和前提
        (二)构建《贫困地区促进法》的框架设计建议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探析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
        (一)建立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生有所靠”
        (二)在民族地区逐步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老有所养”
        (三)在民族地区建立和恢复农村合作健康医疗保险制度,保证“病有所医”
        (四)确立自然灾害分级救济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探讨
        (一)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对西部农民的影响和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必要性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原则
        (三)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总体框架设计
第六章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和发展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政策
    第一节统筹城乡全面发展 停止对“三农”的掠夺
        一、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二、建立城乡统一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一)统一的产权制度使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优化并顺利配置
        (二)统一的价格制度彻底消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三)统一的户籍制度促使农民合理流动
        (四)统一的就业制度使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优化配置
        (五)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使农民公平地享有各种福利保障和教育待遇
        (六)统一的财税金融制度是农民减负的重要环节
    第二节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巩固扶贫成果的有力保证
        一、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
        二、不断强化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分权,逐步实现“耕者有其权”
        三、集体土地应当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明确承包范围,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四、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和承包期限,允许有条件地进行小调整
        五、要明确土地承包费提取办法、承包合同的确定和完善承包纠纷处理机制
    第三节完善西部民族地区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
        一、完善民族地区财政扶贫政策的建议
        (一)重点加大对西部极贫人口集中地区的投入,配套资金不能“一刀切”
        (二)根据新阶段扶贫特点,调整民族地区财政扶贫政策
        (三)创新扶贫资金管理方式,加强民族地区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
        (四)利用民族地区财政政策推动全社会参与扶贫
        二、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信贷机制建议
        三、在民族地区农村实践和创新小额信贷模式
        (一)继续借鉴小额信贷在国际和中国发展的经验
        (二)民族地区开展小额贷款应注意的问题
        (三)借鉴国际经验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模式开展小额贷款
        (四)小额贷款方式要创新,要有民族地区特色
    第四节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调整和发展民族政策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二、完善和实行照顾及鼓励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政策
        三、完善和实行优惠金融政策,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融资机制
        四、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在资源开发中照顾少数民族利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非国有经济,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产业政策,扶持民族地区发展乡镇企业
        六、继续和完善开展边境贸易与实施沿边开放政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10)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四、 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迫性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一、 基本表述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状况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
        二、 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概况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产业经济理论
        一、 产业经济的基础理论
        二、 幼小产业保护理论
        三、 产业经济理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二节 产业组织生态理论
        一、 产业组织生态系统
        二、 产业组织生态系统功能
        三、 产业组织生态系统进化
        四、 产业组织生态理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三节 制度经济理论
        一、 制度经济理论的发展
        二、 制度变迁理论
        三、 交易费用理论
        四、 制度经济理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四节 市场机制理论
        一、 比较效益论
        二、 市场竞争论
        三、 平均利润论
        四、 利益共同体理论
第三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一、 龙头企业的含义
        二、 龙头企业的功能
        三、 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第二节 建立专业化、规模化商品生产基地
        一、 生产基地的内涵
        二、 生产基地的类型
        三、 基地建设的主要原则
        四、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现状及其局限
        五、 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 确立主导产业
        一、 主导产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二、 确立主导产业的原则和对策
    第四节 因地制宜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
        一、 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二、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发展模式
        三、 主导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四、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带动型发展模式
    第五节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一、 市场的作用机理
        二、 农村市场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三、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第六节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分类和特点
        二、 构建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四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及评估体系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标准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界定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的内涵及计算
        一、 指标计算的几点说明
        二、 评价指标的具体解释及相关计算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阶段评价指标
        一、 不同发展阶段的评价指标
        二、 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特征
        三、 成长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特征
        四、 完善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特征
第五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
    第一节 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
        一、 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原因
        二、 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内涵
        三、 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目标
        四、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原则
        一、 利益原则
        二、 效率原则
        三、 协调性原则
        四、 平衡性原则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发展模式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动力机制
        四、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应处理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六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
    第一节 利益机制的形成
        一、 利益机制的形成
        二、 利益机制的原则
    第二节 利益机制的类型
        一、 资产整合型
        二、 利润返还型(多次分配型)
        三、 合作经营型
        四、 中介服务型
        五、 价格保护型
    第三节 利益机制的分配与调节
        一、 利益机制的结构
        二、 利益分配的内涵
        三、 利益的分配方式
        四、 利益的调节方式
        五、 各种利益分配方式的比较及选择
        六、 利益分配机制的实施
第七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资本经营的内涵
        一、 资本的内涵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含义
        三、 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
        四、 资本经营与产权制度
        五、 资本经营与市场条件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开展资本经营的必要性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主体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开展资本经营的必要性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本及运营状况
        一、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开展资本经营的认识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本及运营状况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资本经营的条件、方式及风险防范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条件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方式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风险防范
第八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经营管理
    第一节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认识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内涵
        二、 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意义
    第二节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管理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管理体系
        二、 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合理的组织结构
        三、 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战略
        一、 农产品生产发展战略
        二、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战略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营销管理及内部成本管理
        一、 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
        二、 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内部成本管理
    第五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的综合管理
        一、 加强计划协调
        二、 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三、 搞好利益分配与协调
    第六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政府角色与作用
        一、 从战略上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和意义
        二、 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三、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四、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不同阶段的行为
        五、 政府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中的职责
第九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第一节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源和发展
        一、 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
        二、 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第二节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征和组织模式
        一、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征
        二、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作规律及国际经验
        一、 国外农业一体化发展的条件
        二、 农业一体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 国外推行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基本做法
        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五、 国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点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四、适应市场经济 发展产业化经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广播电视媒介产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研究 ——以2002年后的政府规制政策为例[D]. 李昕冉.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陈凡.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J]. 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鲁川. 经济研究参考, 2013(03)
  • [4]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 谭贵华. 西南政法大学, 2012(07)
  • [5]农户经营组织化研究[D]. 李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6]基于产业组织制度的竹农权益保障机制研究[D]. 刘燕.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11)
  • [7]新时期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 叶长卫.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2)
  • [8]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付学坤. 四川大学, 2005(03)
  • [9]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研究[D]. 黄颂文.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10]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D]. 雷俊忠. 西南财经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工业化经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