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及难点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及难点

一、肝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及其难点(论文文献综述)

方康[1](2020)在《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外科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三维(three-dimensional,3D)重建技术对肝脏解剖结构分析、残肝体积(remnant liver volume,RLV)评估及手术方案制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首先按照一定标准纳入50例拟行肝切除术的肝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128排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然后将扫描数据以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i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格式传输到个人电脑,再导入肝脏三维重建虚拟肝切除模拟手术系统(旭东三维可视化软件)中进行肝脏的三维重建,生成个体化的肝脏三维立体模型。根据三维重建结果对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等进行分析,了解其变异情况,在主刀医师的指导下行可切除性分析与虚拟肝切除,系统计算出全肝体积(total liver volume,TLV)、肿瘤体积(tumor volume,TuV)、模拟切除肝脏体积(virtual resected liver volume,vRLV)、功能性肝脏体积(functional liver volume,FLV)和RLV,从而计算出残肝分数(%RLV=RLV/FLV×100%)。根据RLV及肝内血管走形不断优化肝脏切面,以此指导肿瘤切除手术方案的制定。最后将虚拟肝切除手术过程与实际的手术过程进行对比,并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结果:1、通过对50例患者肝脏血管行三维重建,能够清晰显示血管走行,显示至三级肝动脉分支及四级门静脉分支,观察发现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均存在一定变异。2、50例肝癌患者除常规术前评估,均进行了肝实质、肝肿瘤及肝血管的三维重建,并完成了虚拟肝切除及残肝体积的评估,根据三维重建结果对手术方案进行优化,最终成功对45例患者实施了肝切除术,5例行TACE术。3、虚拟肝切除与实际手术过程匹配良好,完成整个重建过程,并进行虚拟肝切除,大概需要2-3小时。结论:三维重建软件能够将抽象的二维CT图像重建成直观立体的三维图像,有助于了解肝内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及变异对肝段的重新定位及划分。此系统可以对肝癌患者进行精确的术前评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术中操作效率,为精准肝脏切除提供术前指导。

王广义,杜晓宏[2](2019)在《腹腔镜手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说明该文多角度分析了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现状、腹腔镜治疗肝血管瘤的适应证、术中注意事项及特殊解剖部位血管瘤的处理要点。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巧的情况下,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吴春华,张湘敏,陈建福,马蓉,霍善棋[3](2019)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学特征,以便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肝脏IMT患者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经手术切除及病理确诊。结果影像学特征表现CT平扫低密度,可见中央液化坏死区,增强由边缘至中央扩展呈渐进性强化,最终与肝脏呈等密度强化。肝脏IMT病理学切片为梭细胞密集型。结论肝脏IMT分界清,增强可呈"慢进慢出"特征性变化。根据病理学检查及影像学特征对诊断此病有一定价值。

杨晓辉[4](2018)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及其难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及其难点。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在该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8例的临床资料。18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中,7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11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后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18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CT平扫11例表现为稍低密度影,7例伴有脂肪肝者表现为稍高密度影或等密度影,其中15例密度均较均匀,仅3例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影;MR平扫T1加权成像(T1WI)上呈稍低信号,T2加权成像(T2WI)上呈稍高信号,中央瘢痕T2WI上呈高信号;肝病灶周边均未发现包膜。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中度或轻度强化。中央瘢痕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呈中度强化。结论 CT及MR平扫加增强扫描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王志强[5](2014)在《肝血管瘤的增强CT诊断》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肝血管瘤患者18例。结果 18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或考虑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结节及环形强化,门静脉期造影剂逐渐向内填充,延迟期见大多数病灶完全填充为等密度,个别较大病灶部分填充,中心可见低密度区。结论 "二快一慢"的CT增强扫描与肝血管瘤的诊断正确率密切相关,而病灶渐进性强化特点在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CT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任立超[6](2013)在《MR图像的脑肿瘤分割与分类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诊断脑肿瘤的方法无非是通过医生人工的诊断,然而这会受到医生的主观影响。脑肿瘤MR图像的自动分类需要更高的准确率,因为这会影响到肿瘤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最佳的治疗时间。随着CAD技术的进步,脑肿瘤自动分割与分类技术得到很好的运用与发展。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脑肿瘤的准确分割及其准确的模式分类方法,建立用于处理脑肿瘤MR图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脑部MR图像的脑组织提取。运用非线性参数估计方法拟合灰度直方图,确定背景及颅骨的阈值大小,分离颅骨与脑组织,得到初始分割图像。结合形态学原理及凸包知识,将初始分割的上半部分做凸包,再与初始分割图像做匹配,从而去除了包括脑颅骨及背景的非脑组织部分,为下一步进行的脑肿瘤提取及特征分类奠定了基础。接着研究了脑肿瘤的提取算法,把FCM和水平集结合的方法运用到脑肿瘤的提取中。对FCM算法做出改进,加入了基于相位一致性原理的空间信息,有效克服脑肿瘤图像的噪声影响。对于恶性脑肿瘤,灰度信息分布复杂的情况,运用凸包思想,包含整个脑肿瘤区域,作为初始的分割结果。同时改进水平集算法,根据FCM的聚类结果,自动确定水平集分割的各参数值和水平集的初始轮廓,从而避免了参数设定不当影响分割结果的影响,改进之后的水平集算法鲁棒性更强。得到的脑肿瘤分割图像,为下一步特征提取及肿瘤分类做好了准备。最后,在分析脑肿瘤MR图像的ROI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对ROI的特征提取,从灰度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等方面分析脑膜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特征。为了满足特征评判标准,研究PCA算法,用于对提取出的特征数据进行降维处理,用降维之后的特征矩阵替换计算出的所有特征可以充分描述特征数据。分类器选择PSO参数优化的SVM模型,将自适应惯性权重的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引入到SVM的核参数寻优中,研究了PSO-SVM算法在单一特征和多特征结合下对脑肿瘤图像的分类情况,并将其与其他算法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的准确率更高,分类效果更好。

张东欣[7](2012)在《中肝切除术后小肝综合征的预防》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中肝切除术是治疗肝脏ⅣA、ⅣB、Ⅴ、Ⅷ段及交界处良恶性肿瘤的首选术式,该手术切除范围较大,患者术后因残肝体积不足易发生小肝综合征。同时,该区域肝脏紧邻第一、二肝门及肝后下腔静脉,肿瘤多累积肝内外管道结构,此时常被迫行左/右半肝切除术或扩大的半肝切除术,这样一来,残肝体积大大减少,术后小肝综合征的发生率也显着提高。行中肝切除术时如何预防小肝综合征的发生,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累及肝内外管道结构并且行左/右半肝切除术或扩大的半肝切除术将发生小肝综合征的肝脏中段肿瘤患者,中肝切除术中应如何处理受累及的管道结构,更值得临床医生探讨。目的探讨中肝切术后小肝综合征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1例行中肝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病例术前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对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级者先行保肝治疗,恢复至A级后再准备手术。所有患者术前行腹部学影像检查,包括腹部B超,强化CT,必要时行MRI及MRCP,测量肝脏体积,预测残肝体积。11例患者如行左/右半肝切除术或扩大的半肝切除术,残肝体积均达到小肝综合征的标准。术中,2例肿瘤累及左肝管的病例,中肝切除后行左肝管结扎,保留左外叶;4例肿瘤累及肝动脉的病例,中肝切除前分别结扎并切断受累的动脉;2例肿瘤累及右肝静脉的病例,发现其右后下肝静脉粗大,中肝切除后保留右后下静脉及肝脏第Ⅵ段,切除第Ⅶ段;3例肿瘤累及门静脉的病例,2例于中肝切除后行门静脉原位修补,1例行端端吻合。所有病例均未行肝门阻断或全肝血流阻断,7例患者行左、右半肝交替阻断,其余病例行切除肝段门静脉、肝动脉阻断。术后密切监测,给与抗感染、保肝及营养支持治疗。术后监测肝功能、凝血功能、血生化等指标的变化情况。长期系统随访,行肝功能及腹部强化CT检查,测量残余肝脏体积,观察残肝的增生情况。结果全组病例无死亡,术后早期无胆红素进行性升高、顽固性腹水、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小肝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随访期内肝功能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复查腹部强化CT,见残肝体积明显增加,随访期内无远期并发症,无病例死亡。结论保证功能性残肝体积最大化,是预防中肝切除术后小肝综合征的重要手段。对肿瘤累及肝内外管道结构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行左/右半肝切除术、扩大的半肝切除术等扩大切除范围的手术,同时进行必要的围手术期处理。保证残肝体积,保护残肝功能,可有效预防小肝综合征。

赵英鹏,李晓延,范蜀滨,陈刚,朱新锋,刘其雨[8](2011)在《肝血管瘤手术切除血流阻断方法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切除术中血流阻断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例肝血管瘤患者的手术方式。结果全组均行手术切除,术中出血50~1 500 ml(平均312 ml)。术中根据血管瘤所在位置选择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其中行半肝血流阻断4例,运用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或其分段原理阻断Glisson系统分支6例,间断阻断第一肝门7例,预置肝上、下下腔静脉和第一肝门阻断带并间断阻断第一肝门2例。术后5例并发右侧胸腔积液,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6.3%(5/19)。术后住院7~41 d(平均16.9 d),均治愈出院。1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0.3~2年(平均1.1年),术前有症状的8例患者症状均消失,无复发,1例残留肝内血管瘤(直径<2 cm)。结论肝血管瘤患者肝切除术中的入肝血流阻断应强调个体化,根据肿瘤位置及大小选择不同的阻断方法,使患者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杨治权,袁贤瑞,奚健,袁盾,伍军,李学军,刘景平[9](2010)在《经侧裂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治疗颞叶内侧癫痫》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侧裂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TSSAH)治疗颞叶内侧癫痫(MTLE)的效果和手术并发症。方法对2005年至2008年采用TSSAH治疗的18例MT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海马海绵状血管瘤4例(其中2例合并海马硬化),胶质瘤2例,海马硬化12例。术后随访6-37个月,Engel分级Ⅰ级(无发作)12例,Ⅱ级(仅先兆或偶发作)2例,Ⅲ级(发作显着减少)2例,Ⅳ级(发作无变化)2例。术后视野缺损9例,术区血肿1例,颅内感染1例,动眼神经损伤1例,无死亡、偏瘫及语言障碍。结论 TSSAH治疗MTLE临床疗效满意。

韩玥,石景森,孙学军,王健生,任宏,赵东利,朱爱军,杨毅军[10](2004)在《肝血管瘤的诊断治疗:附50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近 5年收治的 5 0例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诊断率为 96.0 %。术前B超、增强CT及MRI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90 % ( 4 5 /5 0 )、97.6% ( 4 0 /4 1)和 10 0 % ( 5 /5 )。 7例最大瘤径小于 4cm且无症状的病例 ,明确诊断后出院定期复查 ;对最大瘤径大于 4cm ,有症状和瘤径虽小但诊断可疑的 43例患者 ,1例行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 ,3例行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 ,3 9例行手术治疗。手术并发症率为 10 .3 % ( 4 /3 9)。无手术死亡。结论 B超、增强CT、MRI是诊断肝血管瘤的重要方法。对最大瘤径大于 4cm ,有症状 ,或瘤径虽小但生长较快 ,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对瘤体较小的肝脏边缘性血管瘤可以有选择的进行腹腔镜血管瘤切除术

二、肝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及其难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及其难点(论文提纲范文)

(1)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外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设备、材料
    2.3 研究方法
        2.3.1 肝脏影像数据的获取
        2.3.2 重建肝脏的三维图像并进行虚拟肝切除
        2.3.3 实际施行的肝切除术
    2.4 数据记录
        2.4.1 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
        2.4.2 肝内血管解剖分型标准如下
        2.4.3 手术效果评价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二维影像与三维图像对比
    3.2 患者术前一般情况
    3.3 根据三维重建结果对肝血管解剖变异的分析
    3.4 患者手术资料及术后一般情况
    3.5 三维可视化系统在肝切除术前规划的应用示例
第4章 讨论
    4.1 三维重建技术较二维图像的优势
    4.2 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4 结论
第5章 小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2)腹腔镜手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肝海绵状血管瘤外科治疗现状
二、腹腔镜手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适应证
三、术中处理要点
    1.准确地找到肝血管瘤表面的包膜与正常肝组织的间隙
    2.腹腔镜肝血管瘤剥除术和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如何选择
    3.如何控制入肝血流
四、特殊位置血管瘤的处理要点
    1.第7段或第8段血管瘤的处理
    2.尾状叶血管瘤的处理
    3.邻近第一肝门血管瘤的处理

(3)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CT表现
    2.2 病理学表现
3 讨论
    3.1 IMT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
    3.2 肝脏IMT的CT表现
    3.3 鉴别诊断

(4)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及其难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CT检查技术
        1.2.2 MR检查技术
2 结果
    2.1 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
    2.2 MR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
3 讨论
    3.1 肝FNH与肝恶性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3.1.1 肝FNH与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
        3.1.2 肝FNH与肝脏转移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3.2 肝FNH与肝良性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3.2.1 肝FNH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3.2.2 肝FNH与肝腺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3.3 肝FNH在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难点分析
        3.3.1 纤维瘢痕型肝FNH与具有纤维成分肝细胞癌的鉴别难点分析
        3.3.2 不具备中央纤维瘢痕的肝FNH与肝腺瘤的鉴别难点分析

(5)肝血管瘤的增强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病理及发病特点
    3.2 增强扫描影像特点
    3.3 鉴别诊断
        3.3.1 小肝癌
        3.3.2 肝转移瘤

(6)MR图像的脑肿瘤分割与分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脑肿瘤分割算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脑肿瘤分类算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脑肿瘤MRI的医学影像知识分析
        1.3.1 肿瘤部位
        1.3.2 肿瘤密度、信号
        1.3.3 肿瘤的强化
        1.3.4 肿瘤的数目及边缘
        1.3.5 瘤周水肿
        1.3.6 占位征象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脑肿瘤图像相关分割与分类算法
    2.1 脑肿瘤MR图像分割难点
    2.2 MR图像相关分割算法
        2.2.1 基于阈值的方法
        2.2.2 基于边缘的分割方法
        2.2.3 基于区域的分割方法
        2.2.4 基于图论的分割方法
        2.2.5 基于能量泛函的分割方法
        2.2.6 统计学方法
        2.2.7 其他方法
    2.3 支持向量机基本原理
        2.3.1 线性可分问题
        2.3.2 线性不可分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非参数拟合与形态学结合的脑组织提取算法研究
    3.1 基于灰度直方图拟合的阈值选取
    3.2 图像的形态学处理
        3.2.1 膨胀和腐蚀
        3.2.2 标记连通区域
        3.2.3 凸包算法详解
    3.3 改进的脑组织提取算法流程图
    3.4 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的FCM与水平集结合的脑肿瘤提取算法研究
    4.1 空间模糊聚类算法
        4.1.1 k-means算法
        4.1.2 标准FCM算法
        4.1.3 加入空间信息的FCM算法
    4.2 水平集分割算法
        4.2.1 曲线演化理论
        4.2.2 基于水平集方法的曲线演化
        4.2.3 水平集方法的数值解
        4.2.4 李纯明模型
        4.2.5 水平集窄带法
    4.3 一种新的模糊水平集算法
    4.4 肿瘤提取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PSO优化SVM的脑肿瘤分类算法
    5.1 ROI特征分析及特征评判标准
    5.2 脑肿瘤图像的特征提取
        5.2.1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特征提取
        5.2.2 形态特征提取
        5.2.3 高斯-拉普拉斯算子
        5.2.4 基于Gabor的纹理特征
        5.2.5 基于灰度信息的特征
    5.3 基于PCA算法对特征数据降维处理
    5.4 PSO参数优化的SVM模型
        5.4.1 粒子群优化算法
        5.4.2 PSO算法优化SVM基本流程
        5.4.3 PSO-SVM算法参数分析
    5.5 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肝切除术后小肝综合征的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病例图片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肝血管瘤手术切除血流阻断方法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式
    1.3 结果
2 讨论
    2.1 术中常用的血流阻断方法
    2.2 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的运用
    2.3 阻断方法选择的个体化

(10)肝血管瘤的诊断治疗:附5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方法
    1.3 治疗方式
2 结 果
    2.1 治疗结果
    2.2 病理检查结果
3 讨 论

四、肝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及其难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外科的应用[D]. 方康. 南昌大学, 2020(08)
  • [2]腹腔镜手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王广义,杜晓宏. 腹部外科, 2019(06)
  • [3]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分析[J]. 吴春华,张湘敏,陈建福,马蓉,霍善棋.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05)
  • [4]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及其难点分析[J]. 杨晓辉. 现代医药卫生, 2018(07)
  • [5]肝血管瘤的增强CT诊断[J]. 王志强. 基层医学论坛, 2014(11)
  • [6]MR图像的脑肿瘤分割与分类方法研究[D]. 任立超. 东北大学, 2013(03)
  • [7]中肝切除术后小肝综合征的预防[D]. 张东欣. 山东大学, 2012(02)
  • [8]肝血管瘤手术切除血流阻断方法的选择[J]. 赵英鹏,李晓延,范蜀滨,陈刚,朱新锋,刘其雨.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01)
  • [9]经侧裂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治疗颞叶内侧癫痫[J]. 杨治权,袁贤瑞,奚健,袁盾,伍军,李学军,刘景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0(01)
  • [10]肝血管瘤的诊断治疗:附50例报告[J]. 韩玥,石景森,孙学军,王健生,任宏,赵东利,朱爱军,杨毅军.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4(08)

标签:;  ;  ;  ;  ;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及难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