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创新,所以我们可以站立

我们创新,所以我们可以站立

一、我们创新,所以我们能站立(论文文献综述)

耿君[1](2021)在《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舞蹈艺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产生,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汉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和第一个集大成时代,也是中国古代舞蹈审美文化取得重大进步和走向成熟及自觉的时代。在汉代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舞蹈审美文化开始从先秦礼乐文明中分离出来,并逐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文化风貌。深入系统地探讨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对于全面认识汉代乃至中国古代舞蹈审美文化发展嬗变的规律,把握其性质和风貌,推动中国当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繁荣,极为必要且非常重要。纵观学界以往对汉代舞蹈的研究,成果众多,令人瞩目,但大多是单一的、静观的、局部的、分解式的研究,尚缺乏整体系统的探讨。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颇受关注的文艺学美学研究方法或视角。其最大的研究优势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审美定性前提下的整体系统研究,既打通了以往文艺学美学研究中文艺或美学思想、艺术和生活条块分割,各自为研的领域,使研究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又不失审美定性分析的特质,使研究具有突出的学科性和特定性。有鉴于此,本文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切入汉代舞蹈的研究,以汉代舞蹈审美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汉代舞蹈发展演变的历史文物资料为史料依据,以周来祥先生在《东方审美文化研究》第一辑创刊序言中对于审美文化之定义和研究对象形态界分为审美文化理论参照,从生活形态、艺术形态和理论形态三个层面或维度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具体形态与当代审美理论结合,综合运用审美文化研究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文献史料与考古实物相互印证的方法、跨媒介研究方法和文本细读等方法,按照宏观研究与个案探讨相结合、纵向比较与横向阐释相结合的思路,探讨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条件、基本形态(生活形态、艺术形态、理论形态)、典型个案、发展嬗变、总体追求、主要特征、历史地位、深远影响、当代价值等诸多问题,归纳总结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努力再现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繁荣兴盛、生机勃勃的整体风貌,另一方面拓展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揭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走向成熟和自觉的标示性意义,推进相关研究的发展,为当代舞蹈审美文化繁荣,特别是民族舞蹈审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出贡献。论文包括绪论和正文八章。按照上述研究思路和总体逻辑,本文大体可以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区别的三个部分:绪论和第一章,为前提研究;第二章到第五章,为形态和个案研究;第六章到第八章,为纵向发展嬗变、总体追求和主要特征、历史地位和影响及价值等的宏观总体研究。下面分章具体述要:绪论主要分析本文展开研究的相关基础问题。具体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读了审美文化等核心概念,梳理评述了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目标、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背景,着重从社会秩序、经济基础、儒道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与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乐府机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稳定的行政制度和社会阶层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雄厚的经济基础一方面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也为汉代舞蹈艺术提供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儒道思想的蓬勃发展影响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思想内涵和审美表现;汉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天人合一思想也同样深刻影响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汉代成熟的乐府机构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提供了坚实的机构支持。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背景,并深刻影响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第二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活形态。舞蹈是汉代人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中常常使用的形式和媒介。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活形态分为民间祭祀舞蹈、百姓日用的民间舞蹈以及酒酣享乐的宴饮舞蹈。不同的生活形态有其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形态特征,承担着各自独特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这几种生活形态共同构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生活形态全貌。第三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一方面,受到宫廷贵族审美倾向和享乐需要的影响,同时为了满足上层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表现为重情娱人的宫廷舞蹈和宫廷祭祀舞蹈;另一方面,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还体现在对专业舞蹈艺人的培养,汉代专业的舞蹈艺人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宫廷乐官的世代传承及对贵族子弟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是民间底层人民为了谋生而选择以舞蹈表演为生。总体来说,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更多地受到宫廷贵族和专业艺人的影响,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风采。第四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傅毅的《舞赋》虽然是杰出的文学作品,但赋中蕴含着丰富且独到的理论品格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可以将《舞赋》看作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舞赋》不仅为我们描述了一场意趣横生的舞蹈表演,而且以理论化的形式阐述了作者对雅舞与俗乐舞界定关系的观点,充分肯定了舞蹈审美文化的娱乐功能,反映出汉代舞蹈以理论形式呈现的诸多审美文化特征,体现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对意境的追求。《舞赋》作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走向自觉的理论标志,对后世舞蹈审美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五章主要对汉代舞蹈审美文化进行个案阐释,重点选择了长袖舞、盘鼓舞、灵星舞以及百戏舞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个案。这几个舞蹈个案各具审美内涵,同时作为审美文化的实践主体完整体现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实践美学精神。本章从微观角度切入,阐述各个舞蹈个案的舞容舞态,分析其各自的审美特征、表现手法和文化价值,进一步还原完整具体的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景象。第六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嬗变。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将其放置到历史纵轴上作宏观分析,分析比较前代舞蹈审美文化特征,理解感悟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独特之处。随着社会历史等条件变化,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审美特征。西汉舞蹈审美文化代表了上古本元文化时期艺术精神的结束,而东汉舞蹈审美文化则代表了中古多元文化时期艺术精神的开始。东汉大量的舞蹈实践奠定了舞蹈艺术走向独立和自觉的基础,同时也和东汉时期潜在的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相互辉映,共同酝酿着魏晋时期更大更猛烈的艺术与人自身的变革。两汉舞蹈审美文化嬗变的发生在中国舞蹈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七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总体追求和主要特征。汉代舞蹈审美文化依托特殊的时代背景,追求雄健瑰丽的审美理想,雄健,指刚健雄大;瑰丽,指浪漫华丽。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美丑兼备、本俗求雅、阴柔飞动、以悲为美等方面,这些审美特征相互联系,与雄健瑰丽的总体追求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完整和谐的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核心图景。第八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历史地位、深远影响和当代价值。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在中国舞蹈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审美走向自觉,实现了民族舞蹈的空前交流融汇。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在整体风貌上具有更高的审美自觉性,在整个舞蹈审美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另一方面,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身体语言和技艺结合的审美特征也奠定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基本表达范式,对当代舞蹈审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当代中国舞蹈审美文化呈现与创新的贡献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等方面。汉代舞蹈审美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已定格在历史长河里,但其审美文化实践及精神却是活在当下并指向未来的。

杨夏薇[2](2021)在《宋代铜镜纹饰研究》文中提出铜镜是古代日用品,在中国古代既用于鉴容,也用于辟邪等场合,因流传两千多年以上,在物质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铜镜的形式相对简单,平板状,多为圆形,偶有方形,间有菱花形、椭圆等形状者,极个别有柄。其正面平或微凸,是实现其基本功能面,其背面有多种多样的纹饰和装饰,成为古代艺术的主要载体。因铜镜的基本功能是鉴容,所以镜面需要光亮、致密,中国古代铸工在长期实践中,发现高锡青铜可达此效果,其材质的锡含量往往在20%以上,甚至有30%者,但高锡青铜镜坚硬质脆,坠落即碎。而镜背面的纹饰或装饰,应当本源于商周青铜礼乐器,并随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工艺也如青铜礼乐器一样多种多样,所以,铸工铜镜的制作,同样沿袭青铜礼乐器生产的路径,早期都是以泥范块范法成形的。青铜器的装饰工艺,多移借自青铜容器,包括镶嵌、错、鎏、镀、绘和包金银等,其中镀锡工艺在装饰镜背的基础上,铸工逐步认识到也是处理镜面、使之白亮的加工工艺。随着这种工艺的普及,铜镜合金的锡含量可以不必很高,使其依然保持相当的韧性。中国铜镜可上溯到河西走廊的齐家文化,中原出现最早的是商代,西周只是零星发现,这些具有铜镜形象的器物,究竟是否全部用于鉴容,还不能肯定,至少其中某些是用于装饰。真正作为日用鉴容的铜镜,大概从春秋晚期才开始逐步增多,侯马铸铜做法发现有铸镜模范,反映出铸镜和其他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甚至装饰纹样一致。经过战国时代的发展,一些特种工艺镜颇为突出,如漆背镜、彩绘镜、双背镜等,表现出高度的工艺技巧。秦汉是青铜镜大大发展阶段,王室和戈地方都会都是青铜镜的重要产地,商品性强故纹样类型多。汉之后的连年动乱对青铜镜生产打击较大,但随着佛教东传和道教的兴起,宗教题材成为铜镜纹样的主要内容。隋唐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多种精美形式、装饰手法多样、纹饰题材丰富的青铜器,表明铜镜生产臻至高峰。唐宋社会的巨变在史学界已有不少研究和讨论,艺术史也有涉及。通观两个时代的青铜镜,差别突出。宋代青铜镜因普通和寻常,往往被忽视,页成为研究较少、留下诸多空白的流域。本文即是针对这一空白而设计的研究,宋代手工业商品化有关,大批量的铜镜以工业化模式生产出来,其纹饰装饰性更强。如表现宋代女性文化的花卉纹镜和凤鸟纹镜,也有人物故事纹镜中展现宋代士人隐逸之情的许由巢父镜、王质观弈镜,还有展现宋代铜镜商品化的商标牌记镜,再有反映与道教、佛教有关的铜镜。宋代铜镜纹饰在艺术上呈现出丰富的装饰化、世俗化表现内容。纹饰的世俗化表现与佛、道教世俗化有关,佛道教义逐渐世俗化,广纳信众,与社会风俗相结合,形成特殊的民间风俗礼仪。铜镜参与了宋人的生活,照容或是民间信仰中用镜祭祀、婚丧喜庆事中都见有铜镜的使用,铜镜纹饰就是反应这些风俗的图像。本文采用图像与空间的讨论方法,将宋代铜镜中的部分纹饰作为单一图像来看,与周围的墓葬壁画、器物形成一个研究场域,应属于墓葬器物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铜镜的功能与图像产生的交互关系,更好的理解宋代铸镜工匠在铜镜装饰上对于纹饰内容、题材的选择,从而进一步探究宋人在物质文化上对铜镜的设计与构思,并探讨纹饰除装饰意义以外的思想内涵,从而进一步展现宋人的造物与装饰思想。

董竹青[3](2021)在《60-70岁老年人跌倒风险简易指标判别模型的构建》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的相关简易测试方法为切入点,通过研究老年人的身体功能测试结果与发生跌倒的关系,建立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便于进行大规模筛查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判别模型,及早发现高跌倒风险的老年人,采取干预措施,减少跌倒情况发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我国老年人因跌倒造成的医疗卫生支出。研究方法:选取天津市150名60-70岁社区健康老年人,根据跌倒史调查分为跌倒组和非跌倒组,通过视力和视敏感度评估老年人的视觉功能;30s坐起次数和膝关节伸、屈肌平均峰力矩评估老年人的下肢肌力;6米步速测试、足印法和步频测试评估老年人的步态特征;闭眼单脚站立、功能性前伸测试和Berg量表评估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应用落尺反应时评估老年人的反应能力。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测试指标进行聚类,在每一类中选取典型评价指标,依据判别规则,构建判别函数模型,并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通过对测试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分为4大类:平衡功能类、下肢肌力类、视觉—移动能力类、反应能力类。2.运动主成份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根据主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对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最终确定的典型指标是:闭眼单脚站立、跨步长、步频、10%灰度视觉敏感度、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步宽、30s坐起测试、落尺反应时。3.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跌倒组10%灰度视觉敏感度显着小于非跌倒组(P<0.05)、跌倒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时间显着大于非跌倒组(P<0.05)、跌倒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显着小于非跌倒组(P<0.05)、跌倒组30s坐起个数显着小于非跌倒组(P<0.05)、跌倒组步频与非跌倒组步频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跌倒组跨步长与非跌倒组跨步长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跌倒组步宽与非跌倒组步宽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跌倒组落尺反应时与非跌倒组落尺反应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分别构建Fisher判别函数和Bayes判别函数,依据标准化函数系数得出指标权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闭眼单脚站立时间、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性别、10%灰度视觉敏感度、30s坐起个数。5.简易指标判别模型的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内部验证总预测精准度为84.7%,交叉验证总预测精准度为84.0%,外部验证通过招募符合实验条件的老年人50人,对他们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判对率为86%,模型的验证结果良好。研究结论:1.完成了老年人简易指标判别模型的构建,经过验证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2.通过纳入判别函数模型的指标,可以发现10%灰度视觉敏感度、闭眼单脚站立、计时起立行走测试、30s坐起测试和跨步长与老年人发生跌倒存在重要联系,提示对老年人进行平衡功能、视觉功能和下肢肌力方面的干预,改善老年人机能水平,可减少跌倒发生。

辛明[4](2020)在《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既往研究中,诸多研究者对拉班动作理论从不同方面进行阐释,并在实践中进行有效地或创新性地应用,但拉班的动作理论体系宏大绵密,对其理论体系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仍有待于不断深入。在当下,中国舞蹈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运用拉班的动作分析方法和舞谱进行教学或研究,因而,对拉班动作科学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重新认识,真正理解这一科学理论的精神内核,及其在科学方法下蕴涵的人文精神,无论对于舞蹈的教学、研究及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立足于拉班理论的文本,试图在系统把握拉班动作理论基础之上,借鉴自然科学公理化的方法,探究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以求在其宏观架构与微观透视之间寻找沟通并理解二者的桥梁;同时,对其理论中的焦点问题及其内在意义,借鉴新现象学的理论,进行互文阐释,并证明拉班的动作理论定律存在的普适性与价值所在。本研究通过对拉班动作理论的研究方法在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方面进行探讨,运用公理体系规则,对“拉班动作理论公理体系”进行探究,揭示“拉班动作理论定律”,以期对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拉班动作理论的定理推导过程,并科学地运用拉班动作科学理论作为阐释舞蹈本体的工具有所助益。本研究通过归纳与总结认为,“拉班动作定律”可以归纳为“力效经济定律”“影迹合一定律”“空间和谐定律”等三大定律。“和谐”是拉班动作理论的主题,在拉班着述的文本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拉班对鲜活生命的关怀、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因此,本研究同时运用新现象学的视角,对拉班理论的“生命关怀”内容进行互文阐释。本文将“力效经济”作为拉班理论的第一定律,指出拉班从身体与动作的视角,揭示了动作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力效经济法则,主要通过“路径最短”“舞谱规则”“动作参与部位选择”“习惯动作优先”等方成面呈现。将“影迹合一”视为拉班理论的第二定律,从动作与情感、形式与内容的角度,阐释拉班主张内在力效倾向与外在形状变化表现一致,即动力范围的影形和个人空间的迹形同型同构,主要通过“力效和谐”“身心和谐”“舞台表演规则”等方面,阐释拉班的主张。将“空间和谐”作为拉班理论的第三定律,阐述了拉班以开放的视角,揭示了动作流动的奥秘,即:通过对“力效补偿”“力效传播”“习惯动作/习惯力效形成”“动作合唱”“动作的时代变迁”等问题的分析,察看如何通过强调力效平衡达到空间和谐。本研究运用拉班动作定律对中国当代日常生活舞蹈进行观察,使我们对舞蹈的理解能够深入到人文关怀层面,亦充分证明了拉班动作理论及定律价值历久弥新,在舞蹈文化研究中具有普适性、有效性、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这一研究亦启示我们:在舞蹈运动中自觉运用拉班动作定律,才能深刻理解生命的个体差异,才能真正尊重生命的身心独立与自由,才能引领并促发个体生命实现“身心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在舞蹈运动中注意把握拉班动作定律,才能进一步理解民族文化在身体中定型的“动作切入点”,从而让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身体的空间运动特点认知更加准确、深入,并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动作理论提供基础。总之,本文通过对拉班理论系统地梳理,探究了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同时借用新现象学的理论作为互文,探究动作空间、身体空间、情感空间、社会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求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拉班动作理论的内核与价值,为舞蹈的本体研究与舞蹈学科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思考与参照,是本文的学术追求及其主要贡献。

李彤[5](2020)在《儿童舞蹈教育中基本能力训练现状研究 ——基于舞蹈科学训练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本能力训练,几乎是儿童舞蹈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的训练,能够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拓展其向舞蹈专业发展的可能;不科学的训练,不仅起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还有可能造成损伤,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本文旨在探究社会上儿童舞蹈教育中基本能力的训练现状,排查出有损儿童身体健康的训练环节,改善现状中的不足,为儿童舞蹈基本能力科学训练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北京市选取三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儿童舞蹈教育机构,将其中17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用文献资料法和资料分析法,整理、分析该领域当前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对象使用的教学大纲、教材等;用观察法记录课堂训练情况;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参与者的教育理念;用数据统计法整理、分析上述数据和信息。研究结论:1、儿童舞蹈教育中部分教师和家长对舞蹈美育与基本能力训练存有误解;2、儿童舞蹈基本能力训练需要加强美育和科学的指导;3、儿童舞蹈教师对人体科学和训练学理论认识不足,教学训练多凭经验;4、越来越多的儿童舞蹈教师开始学习科学并将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逐渐引用到课堂训练之中。建议:1、儿童舞蹈教育的部分参与者正确看待舞蹈美育与基本能力科学训练的关系,适时适当开发儿童身体基本能力;2、儿童舞蹈教师不断提升人体科学和训练科学的理论与应用水平;3、由权威部门制定政策,统一监管社会儿童舞蹈教育工作。

程晓辰[6](2020)在《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的激进转向研究》文中指出政党是驱动国家机器运转的中枢力量,政党政治变化是透视一个国家政治状态的“显微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虚无论”和意识形态“终结论”尘嚣日上,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右翼力量高歌猛进,而左翼力量则陷入到群体性迷失中。面对不利的发展形势,传统左翼政党不同程度的选择了向“右”转,社会民主党部分的接受了新自由主义政策,在政治光谱上由左翼滑向了更温和的中左翼,与中右翼政党的同质化也越来越明显。共产主义政党则面临着比社会民主党更加不利的形势,一部分共产党选择解散党或者是改变党的名称和性质,完全转型成为一个社会民主党,还有一部分共产党尽管保留了共产党的名称,但选择部分按照社会民主党的建党原则进行革新,出现了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的趋向。传统左翼政党向“右”转并向温和化转型是二十世纪末一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最显着趋势,其实质是削弱意识形态色彩并使得左翼政党在政治光谱上向“中间”移动,这给传统左翼政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政治身份认同模糊、阶级基础弱化、理论战略主张特色不足、组织力量碎片化加剧等,使左翼政党特别是共产主义政党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受到很大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陷入到制度性、结构性、全面性危机中,持续衰退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混沌焦灼的政治形势和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都使得资本主义内部矛盾不断积聚,公民不满情绪日益增加,激进抗议运动频繁爆发,政党政治发展持续变动。我们应当看到,金融危机及其衍生危机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仍未彻底摆脱多重危机的“泥沼”,这对于左翼政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南欧国家处于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多重危机直接冲击的第一线,其左翼政党的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危机后全球左翼政党的发展动向,特别是随着南欧地区新兴激进左翼政党的快速崛起,社会民主党的主流地位遭遇严重挑战,过去在左翼“一党独大”的状况已经难以复现,而共产主义政党则面临着更加被边缘化的窘况。可以说,传统左翼政党日渐势衰,新兴激进左翼政党迅速崛起是当前南欧左翼政党发展变化的最显着趋势。围绕着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进行研究的第一个核心问题是对其发展态势的宏观把握和规律性总结,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发展中呈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趋向是多维度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从温和到激进的流变。具体表现在:在政治组织力量上,持有激进立场的新兴激进左翼政党快速崛起,左翼政治力量格局发生激变;在政治表达方式上,民众的不满情绪正日益通过频频爆发的激进抗议运动表达出来;在政治身份认同上,重新定义“左翼”、回到“左翼”已经成为南欧左翼政党变革的主要方向;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左翼民粹主义滥觞和列宁主义复归等都带来左翼政党指导思想的“极化”;在政治战略主张上,民粹主义、反建制主义、疑欧主义等多股政治思潮的兴起引发主流政治激荡变革。同时,就某一政党或不同类型政党来说,其转向激进的程度又是不同的,存在个体和类型的差异,因而这里的激进转向核心讨论的是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南欧左翼政党向“右”转、进行温和化改革,又在金融危机后逐渐向“左”转、强调回到“左翼”和转向激进的这样一个过程和趋向。围绕着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进行研究的第二个核心问题是厘凊激进转向的发生机理,找到引发这种转向的根源。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的激进转向是金融危机及其衍生危机在南欧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系统反映。窥探“后危机”时代南欧左翼政党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风云诡谲的形势变化与左翼政党的起伏波澜是相一致的,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也导致公民不满情绪持续上升,并最终演化为一系列的激进抗议运动,使得南欧左翼运动的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公民选择诉诸更加激进化的政治表达方式,与其合法利益表达渠道长期以来被建制派精英垄断和阻塞不无关系,自由民主的选举制的制度运行已然与制度设计初衷相悖,因而其存在的形式意义要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已经无法及时准确的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这是金融危机后南欧国家政党政治产生激烈变动的根本原因。当然,新媒体工具的使用及其所形成的强大的技术控制力,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围绕着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进行研究的第三个核心问题是对激进转向实质的分析。金融危后南欧左翼政党的激进转向是南欧左翼政党在多重危机下进行适应性变革与调整并在政党意识中的自觉表达。金融危机后南欧国家出现的政治乱象(如频繁大选、频繁组阁、频频陷入政治僵局等)让普通民众对选举活动日益感到厌倦,对传统政党的不信任感也陡增,并将选票投向政治身份定位更加清晰、理论战略主张特色更加鲜明以及更擅于运用新媒体工具进行舆论造势和宣传的新兴政党,带来南欧国家政党政治格局和发展方向的大变动,这预示着南欧国家传统“准两党制”格局的崩解,也意味着西式民主衰退和新自由主义的神话破灭。同时,金融危机的爆发还加剧了南欧社会的深层撕裂,普通民众的金融恐慌和对政府出台紧缩政策的严重不满是激进抗议运动频频爆发的直接“导火索”,这引发了普通民众社会心理特征的急剧变化和社会思想意识的“左”转,而在选举政治下政党迎合选民意向成为一种必然。值得注意的是,南欧国家左翼政党所作出的调整与变革不仅是由于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包含了对右翼力量联合攻击的策略应对。随着极右翼政党在南欧国家逐渐站位脚跟并日渐势大,以及中右翼与极右翼等右翼力量联合攻击趋势的增强,左翼政党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与日俱增,这也迫切要求南欧左翼政党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并做出积极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在“内忧外困”的不利形势下充分把握好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战略机遇期,努力推动左翼的复兴和发展。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左翼向何处去始终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热议的话题,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趋势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左翼政党重回“左翼”、转向激进是新形势下左翼政党变革与调整的主要方向,但回到“左翼”也并不完全是回到过去的“左翼”,而是对“左翼”进行一个重新的界定和厘凊,使左翼政党的“左翼”身份特征鲜明、特色突出,更容易获得选民的支持和信赖,也更好的推动左翼政党迈向持续向好发展的轨道上去。总体而言,本文对金融危机后南欧激进左翼政党转向激进的研究是对其发展趋势的整体性、规律性、前瞻性的把握,也是以南欧左翼政党为蓝本对金融危机后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极化现象所进行的一个系统分析和案例研究。当然,南欧的政治发展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每个国家和每个政党的发展都不尽相同,本文的研究也旨在洞察南欧左翼政治发展的方向,并准确把握当今世界政治形势变化,以期为促进中国与南欧国家交流合作,推动中国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

郑振雨[7](2020)在《CRLF1激活ERK1/2信号通路调控TGF-β1介导的黄韧带肥厚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黄韧带肥厚是腰椎椎管狭窄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时会压迫神经根和马尾,导致腰部疼痛及间歇性跛行。尽管有研究认为黄韧带肥厚可能和各种炎症因子、生长因子、老龄及机械应力有关,但是导致黄韧带肥厚的关键分子及其调控机制仍然未知。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黄韧带肥厚动物模型,尚未发现关于黄韧带肥厚分子机制的体内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1.发现黄韧带肥厚的关键调控蛋白,探索其调控细胞外基质形成的机制。2.建立小鼠黄韧带肥厚模型,对黄韧带肥厚的分子机制进行体内验证。方法1.收集正常和肥厚的人黄韧带组织,组织学染色检测两组纤维化情况。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对两组样本进行分析,整合转录组与蛋白质组数据,发现关键蛋白:细胞因子受体样因子1(Cytokine Receptor Like Factor 1,CRLF1)。使用免疫组化和qPCR技术对结果进行验证。2.分离并体外培养人正常黄韧带细胞,使用TGF-β1和成熟的重组人CRLF1刺激黄韧带细胞,通过免疫荧光、Westen Blot及q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纤维化相关标志物的mRNA、蛋白表达和ERK1/2信号通路活化情况;加入ERK1/2通路抑制剂,观察其对CRLF1和TGF-β1生物学作用的影响;加入SMAD3通路抑制剂,观察其对TGF-β1诱导的CRLF1的mRNA表达的影响。使用siRNA技术抑制CRLF1表达,观察TGF-β1、IL-1β及机械应力诱导的纤维化是否受到影响。3.建立双足站立小鼠黄韧带肥厚模型,有限元分析黄韧带受力情况,组织学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与人的肥厚黄韧带病理改变是否相同。4.构建CRLF1过表达和抑制的腺相关病毒载体,体内验证CRLF1在黄韧带肥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结果1.肥厚黄韧带组织中有序的弹力纤维明显减少,胶原纤维和肌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加,P-ERK1/2表达量增加,CRLF1在肥厚黄韧带中高表达,且CRLF1阳性细胞数与a-SMA阳性细胞数成正相关,黄韧带内肌成纤维细胞可以分泌CRLF1。2.TGF-β1在转录水平调节纤维化相关标志物mRNA的合成,而CRLF1主要在转录后水平促进这些标志物的合成;CRLF1和TGF-β1均可激活ERK1/2信号通路,阻断ERK1/2通路后CRLF1和TGF-β31的促纤维化作用均被抑制。TGF-β1可以促进CRLF1 mRNA的合成,而CLCF1 mRNA升高不明显,使用SIS3阻断SMAD3通路后,TGF-β1诱导的CRLF1的mRNA表达明显下调。抑制CRLF1可以降低TGF-β1、IL-1β和机械应力导致的纤维化。3.双足站立小鼠黄韧带受力显着增加,双足站姿小鼠黄韧带肥厚模型可以有效模拟人肥厚黄韧带的病理变化。4.双足站立组小鼠黄韧带中CRLF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CRLF1可以在体内促进黄韧带肥厚的形成,抑制CRLF1可以减少黄韧带肥厚的形成。结论CRLF1在多种刺激诱导纤维化的过程中都起到核心节点作用。抑制CRLF1可以减少黄韧带肥厚的形成。

张艳霞[8](2020)在《“问题取向”式小学品德课渗透儿童哲学思维培养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国哲学家奥斯卡教授的“问题取向”儿童哲学讨论模式类似于问题引导学习法,即给儿童呈现一种情境,并以问题引导儿童达到解决的技术,旨在结合教学实际与儿童兴趣特点,将儿童哲学讨论模式渗透其中,让儿童体验思考的全过程,从而实现爱思考与会思考。该模式分为六个阶段:向儿童呈现主问题、儿童基于主问题提出5个情境式子问题、以明确的形式回答子问题并形成新命题、针对新命题提出4个反问题、以对话的形式讨论反问题、归纳并总结。本研究尝试将“问题取向”儿童哲学讨论模式与小学品德教学相结合,探寻一种适合培养与发展儿童哲学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关怀性思维)的可操作性方案,并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理论、对话理论为基础,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提高儿童哲学思维水平、培养儿童良好思维习惯为目标,共开展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初步尝试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运用“问题取向”讨论模式渗透儿童哲学思维的培养,依据该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通过以问题—命题—问题—命题相互交错的方式进行多角度思考,旨在逐步培养儿童哲学思维,引导儿童学会思考、习惯思考。儿童在课堂中思考积极性不断提高,良好思维习惯逐步养成,但在内容选材、问题数量、时间掌握以及课堂活动方式方面相对欠缺,影响研究效果。据此,确立第二轮行动研究的问题为:第一,“问题取向”讨论模式实施过程中渗透其他活动方式是否对儿童哲学思维的培养更有帮助;第二,根据主问题实际情况,提出数量不一的子问题与反问题是否会影响问题的解决效果;第三,合理利用儿童课前预习,能否更有效地实现研究目标。在第二轮实施行动方案的过程中,合理利用预习环节、恰当引入适合儿童的小游戏,并依据儿童实际情况提出数量不定的子问题与反问题,保证教学效果以及运用“问题取向”儿童哲学讨论模式的完整性。通过在小学品德课进行两轮的行动研究,教师、儿童均加强了对哲学思维的重视程度,同时儿童的批判性、创造性以及关怀性思维也得到初步发展;良好的儿童哲学思维习惯也在养成中,儿童逐步开始从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从被动思考向主动思考转变,提升了儿童哲学思维能力,并渐渐形成爱思考、会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也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问题取向”式应用于品德课堂中也走向成熟。本文最后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即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自身哲学思维教学能力;以儿童的兴趣为主深入挖掘教材哲学资源;以问题-命题为主巧妙融入多元化教学方式;以问题质量为基恰当控制问题数量,为之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思路。

吴骁[9](2020)在《耳迷走神经刺激对原发性失眠症的疗效及脑功能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原发性失眠症的疗效观察与脑功能调控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原发性失眠是临床中常见的慢性难治性疾病,当前对其的治疗以口服镇静安眠药和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为主。但安眠药存在较大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日间功能,长期使用会增加患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CBT-I虽有远期疗效,但对失眠发作期患者疗效有限,且存在治疗时间长,预约不方便,费用高等问题。近年来,有文献报道耳迷走神经分布区域的耳穴刺激和直接的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治疗对失眠具有疗效。然而,有学者认为之前的研究存在病人纳入标准不严,操作不规范,证据等级不高等问题,当前也尚未有文献报道taVNS治疗失眠的具体机制。因此,尚不能完全认定taVNS对失眠具有疗效。研究目的:观察taVNS对原发性失眠的疗效,使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对比观察 taVNS 治疗前后脑区活动(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的差异,结合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探讨taVNS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神经脑功能机制,为该法在临床中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临床与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采用单盲、随机、分组的研究方法,按照2017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同时参照美国睡眠障碍联合会《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三版》(ICSD-3)标准,在广东省中医院招募原发性失眠患者进行治疗。共53名患者完成全程试验,其中治疗组29名,对照组24名。治疗组患者刺激耳甲腔迷走神经分布区域,对照组患者刺激耳舟非迷走神经分布区域。2.利用匹兹堡睡眠评分(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与失眠严重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复合自主症状评分(Composite autonomic symptom score-31,COMPASS-31)、36 项生活质量量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作为次要评价指标,对比观察4周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各临床量表的变化,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以评价taVNS对原发性失眠的治疗效能。3.利用功能磁共振(fMRI)对比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脑区活动(ALFF值)的差异,使用心率变异性(HRV)观察真、假迷走神经刺激对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1)组间比较显示:①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一般人口学资料、PSQI、ISI、SAS、SDS、COMPASS-31、SF-36等临床量表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各临床量表上具有可比性。②在治疗后的比较中,治疗组患者在PSQI、ISI、SAS、SF-36的总分及治疗前后总分的差值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仅在PSQI与SF-36的部分“得分项”中,如:PSQI的入睡时间(P=0.11)、睡眠障碍(P=0.098)、日间功能(P=.06),SF-36中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和一般健康情况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睡眠状况、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生活质量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OMPASS-31量表总分与各得分项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真、假taVNS刺激对两组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的影响未见明显差异。(2)组内比较显示:①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项量表的总分与大多数“得分项”上均有显着改善(P<0.05),仅在COMPASS-31的站立、血管收缩、膀胱功能得分,SF-36量表中的一般健康状况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taVNS能显着改善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焦虑抑郁情绪、生活质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症状。②对照组患者虽在各量表的总分以及部分“得分项上”有一定改善(P<0.05),但在PSQI的睡眠时间、睡眠障碍、药物服用、日间功能的得分,COMPASS-31中的血管收缩、消化功能、膀胱功能、瞳孔收缩功能得分,SF-36中的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职能、情感职能、健康变化等多数得分项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假刺激也对失眠的患者失眠症状、抑郁焦虑情绪和生活质量有一定缓解作用,但作用相对较低。2.心率变异性(HRV)研究结果:(1)组间比较显示:①两组患者无刺激状态下的HRV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在HRV各指标上具有可比性;②刺激状态下,治疗组患者RMSSD指标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由于RMSSD主要代表迷走神经的状态,该结果提示:与假刺激相比,taVNS更能影响体内迷走神经的活动。(2)组内比较显示:①治疗组患者在刺激时的R-R间期均值、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以及相邻R-R间期之差>50ms的数量占总RR间期数量的百分比(PNN50)的值大于无刺激时(基线状态)(P<0.05),在低频段功率(LF)、高频段功率(HF)、LF与HF的比值(LF/H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HRV主要反映人体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改变,该结果提示taVNS能改变失眠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状态。②对照组患者刺激时仅在R-R间期均值和PNN50两个指标的值大于无刺激状态(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假刺激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较小。3.fMRI研究结果:(1)治疗组:①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在双侧距状沟、双侧舌回、左侧小脑、右侧颞上回、右侧中央前、右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沟盖、右侧颞中回、右侧楔叶、右侧辅助运动区等脑区的活动(ALFF值)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②在左侧额中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中央前回、左侧额上回、右侧中扣带回、右侧额上回脑区的活动较治疗前升高(P<0.05)。(2)对照组:治疗4周后,对照组患者在双侧额上回、右侧前、中扣带回,左侧前扣带回脑区的活动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3)两组治疗前后脑区活动(ALFF值)的差值比较:治疗组在左侧额上回,右侧中扣带回、右侧额上回、右额中回和右侧额下回脑区的活动的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taVNS能引起人体迷走神经活动的改变,缓解患者失眠症状与焦虑情绪。2.taVNS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机制,可能是刺激沿迷走神经通路上行,影响睡眠相关胆碱能神经元与单胺能神经元脑区的活动,进而调节额顶网络、默认网络、视听觉网络脑区的活动,对失眠及其伴随症状产生治疗作用。第二部分taVNS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疗效差异性的研究研究背景:近年来,部分研究报道了 taVNS对原发性失眠、癫痫、抑郁症均具有治疗作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也批准了 taVNS治疗癫痫、抑郁症等,但许多文献报道的taVNS治疗上诉疾病的有效率并不高,仅在70%左右。而中医在耳迷走神经分布区域内的耳穴压豆治疗失眠同样存在有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研究导致taVNS治疗失眠疗效差异的原因,实现临床的个体化治疗,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节约医疗成本的需要。研究目的:对比观察taVNS持续刺激时,不同疗效的患者在脑区活动和 HRV的差异,分析导致taVNS治疗失眠不同疗效的神经脑功能机制,为临床中taVNS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分组:在第一部分“原发性失眠”的诊断与纳入标准上继续招募患者,扩大治疗组患者样本量。按照我国卫生部1993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分级标准的“减分率”计算方法,结合PSQI作为评价指标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治疗前、后PSQI得分的“减分率”≥25%被定义为“有效患者”,为A组;“减分率”<25%被定义为“无效患者”,为B组。2.以PSQI、ISI作为主要临床评价指标,SAS、SDS、COMPASS-31和SF-36作为次要评价指标,观察患者4周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3.使用fMRI与实时心电门控对比观察在治疗前taVNS持续刺激状态下,A、B两组患者在脑区活动与HRV上的差异。分析fMRI脑区活动的差异值、HRV、以及临床疗效(治疗前后PSQI差值)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导致taVNS治疗失眠不同疗效的原因。结果:1.临床量表结果:(1)组间比较显示:①A、B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人口学资料、PSQI、ISI、SAS、SDS、COMPASS-31、SF-36等临床量表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在各临床量表的比较具有可比性。②治疗后的比较显示:A组患者在PSQI、ISI、SAS、SDS、COMPASS-31的总分以及大部分“得分项”的评估均显着优于B组(P<0.05),仅在PSQI的“药物服用得分”,和SF-36的总分、总分差值、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情况以及社会功能得分与B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taVNS治疗后,A组患者在睡眠状况、焦虑抑郁情绪、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的得分明显优于B组患者。(2)组内比较显示:①A组患者治疗后PSQI的总分及所有得分项、ISI、SAS、SDS得分均显着优于治疗前(P<0.05),仅在COMPASS-31的血管收缩、消化、膀胱、瞳孔功能四项,SF-36的生理职能(P=0.058)、一般健康状况(P=0.199)两项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过taVNS治疗后,A组患者的睡眠状况、焦虑抑郁情绪、自主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②B组患者治疗后仅在PSQI中的睡眠质量一项、ISI得分、SF-36总分及其中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疼痛、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得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余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组患者在taVNS治疗后仅有睡眠状况与生活质量的轻微改善,在焦虑、抑郁情绪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方面未见明显改善。2.HRV研究结果(1)组间比较显示:①A、B组患者的HRV各指标在无刺激状态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HRV各指标具有可比性。②持续刺激状态下,A组患者在RMSSD、PNN50、TINN、HF四个指标的值明显高于B组(P<0.05),其余指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由于HRV主要反映人体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改变,表明taVNS对A组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明显大于B组。(2)组内比较显示:①A组患者持续刺激时HF的值较无刺激时显着升高(P<0.05),其余指标治疗前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HF也代表迷走神经的活动状态,该结果提示taVNS能改变A组患者迷走神经的活动状态。②B组患者taVNS持续刺激状态下的HRV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taVNS未能改变B组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状态。3.fMRI结果A、B两组患者taVNS持续刺激时的fMRI比较显示:A组患者在感觉运动网络脑区(右侧额上回、右侧小脑、双侧SMA)的活动(ALFF值)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05)。4.相关性分析结果taVNS持续刺激时:A组患者HRV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1)TINN分别与两组患者taVNS持续刺激时,右侧小脑(r=-0.469,=0.037)、左侧SMA脑区(r=-0.477,P=0.033)脑区活动的差值成明显负相关;与患者的疗效(患者治疗前后PSQI的差值)呈正相关(r=0.507,P=0.023)。(2)SDNN与患者的疗效成正相关(rs=0.586,P=0.007)。(3)R-R间期与两组患者右侧SMA脑区活动的差值成正相关(P=0.496,P=0.026)。(4)LF与两组患者右侧小脑活动的差值成负相关(r=-0.45,P=0.047)。(5)LF/HF与右侧SMA脑区活动的差异成负相关(rs=-0.523,P=0.018)。该结果提示:taVNS刺激状态下的HRV与脑区活动的变化,以及患者的疗效存在密切关系。结论:1.taVNS治疗后,不同疗效患者的迷走神经对刺激的敏感性不同。2.taVNS刺激时,脑功能对不同人心率变异性的调控差异,是导致taVNS治疗后疗效差异可能原因。3.taVNS刺激时的HRV可能是预测taVNS对失眠疗效的生物标记物。

王政[10](2020)在《周期训练与超量恢复理论在军事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军队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提升战斗力为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根本手段之一就是提高军事体能训练水平。内容体系不完善,训练实施不科学等都是我军体能训练存在的现实问题,而竞技体育领域涵盖了体育活动的多个过程:竞技比赛、训练管理和运动恢复等;以及科学新颖的训练方式:心理、智能、体能、技术和战术训练;研究领域涉及基础理论学科、社会学科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等多维空间,逐步实现了科学、精准、有效的训练方式。因此,结合竞技体育中周期训练与超量恢复理论指导军事体能训练,将有利于改善战士训练观念、优化军事体能训练方案、提高军事训练效率、减少训练损伤。从而促进我军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我国强军梦想。本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将现今军事体能训练现状、周期训练和超量恢复理论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再通过专家访谈法确定受训战士各项身体素质的测试内容,然后通过周期训练与超量恢复理论设计出完全贴合我军一线士兵的体能训练计划并进行实施,最后通过数理统计法对集训战士前后的各项身体素质水平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常规军事体能训练手段单一、战士训练积极性不够、缺乏基础体能训练设施和专业组训人才。2.周期训练与超量恢复理论指导常规军事体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士兵身体形态、减少军事训练伤、显着提高士兵的背力、握力、立定跳远、3000米、100米、坐位体前屈、象限十字跳、闭眼单足站立的测试成绩。3.体育与军事具有很强的交融性,对两种理论进行深度剖析和实践验证,周期训练与超量恢复理论指导军事体能训练具有可行性。

二、我们创新,所以我们能站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创新,所以我们能站立(论文提纲范文)

(1)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解读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目标、方法、创新点
第一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条件
    第一节 社会秩序的奠基
        一、辽阔的疆域
        二、稳定的行政制度和社会阶层
        三、活跃的社会氛围
    第二节 经济基础的支持
        一、日益繁荣的西汉经济
        二、稳定发展的东汉经济
    第三节 儒道思想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独尊
        二、道教思想盛行
    第四节 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第五节 乐府机构的推动
        一、乐府机构的设立和发展
        二、汉代乐府的职能
        三、太乐及其职能
        四、汉代乐府机构的作用与特点
第二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活形态
    第一节 民间祭祀乐舞
        一、民间祭祀乐舞产生的思想背景
        二、民间祭祀乐舞的舞蹈形态
    第二节 百姓日用的民间舞蹈
        一、婚配繁衍的高禖
        二、驱魔除瘟的大傩
    第三节 酒酣乐作的宴饮舞蹈
        一、以舞相属
        二、即兴舞蹈
        三、自娱舞蹈
第三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
    第一节 重情娱人的宫廷舞蹈
        一、宫廷乐舞
        二、代表人物
    第二节 文武兼备的宫廷祭祀乐舞
        一、宫廷祭祀乐舞发展脉络
        二、宫廷祭祀乐舞的舞蹈形态
        三、雅舞理念的延续
    第三节 艺人表演的专业舞蹈
        一、宫廷乐官的世代传承及其对官僚贵族子弟的培养
        二、出身民间的歌舞艺人
第四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以傅毅《舞赋》为例
    第一节 从《舞赋》看雅舞、俗乐舞的界定
        一、雅舞和俗乐舞功能之别
        二、《舞赋》与俗乐舞的发展壮大
    第二节 从《舞赋》看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美的造型
        二、圆形轨迹
        三、以腰为轴
        四、形神统一
        五、对高难度技巧的追求
        六、服饰、道具与动作的配合
    第三节 《舞赋》对舞蹈意境的描摹
第五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个案阐释
    第一节 柔中有刚的长袖舞
        一、袖的分类
        二、长袖舞的特殊结合形式
        三、长袖舞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长袖舞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 雄健奔放的盘鼓舞
        一、盘鼓舞其名目
        二、盘鼓舞体现的审美文化信息
        三、盘鼓舞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玄幻瑰丽的灵星舞
        一、郊祀乐舞
        二、祭地之舞——灵星舞
        三、灵星舞与其他郊祀乐舞的关系
        四、灵星舞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
        五、灵星舞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 多姿多彩的百戏舞
        一、百戏中的“舞像”舞
        二、百戏中的道具舞
        三、百戏中的情节舞
第六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嬗变
    第一节 继承中的融合与创造:西汉初中期的舞蹈审美文化
    第二节 否定和分化中的新变:西汉末和东汉初的舞蹈审美文化
    第三节 走向成熟和自觉:东汉中晚期的舞蹈审美文化
第七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总体追求和主要特征
    第一节 雄健瑰丽: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总体追求
        一、雄健瑰丽之雄健
        二、雄健瑰丽之瑰丽
        三、雄健瑰丽之交融
    第二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美丑兼备
        二、本俗求雅
        三、阴柔飞动
        四、以悲为美
第八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历史地位、深远影响和当代价值
    第一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历史地位
        一、继往开来
        二、审美走向自觉
        三、空前的交流融汇
    第二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儒家乐舞思想及其对后世舞蹈的影响
        二、多元统一的审美范式对后世舞蹈的影响
    第三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对当代中国舞蹈审美表现与创新的贡献
        二、推动与当代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2)宋代铜镜纹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代铜镜纹饰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宋代铜镜纹饰考古学分期与特征
        一、考古学研究中宋代铜镜纹饰的分期
        二、考古学研究中宋代铜镜形制的分期
    第二节 宋代铜镜纹饰的特征
        一、宋代铜镜纹饰的题材特征
        二、宋代铜镜纹饰的构图特征
        三、宋代铜镜纹饰的装饰特征
第二章 花卉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花卉纹
        一、牡丹纹
        二、莲花纹
        三、梅花纹
    第二节 花卉纹的图式结构
        一、缠枝花式结构
        二、折枝花式结构
        三、“小品”式结构
    第三节 花卉纹对宋代花鸟画的模仿
第三章 凤鸟纹与龙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凤鸟纹
        一、凤鸟纹
        二、凤鸟纹的图式结构
    第二节 龙纹
        一、龙纹的图像形式
        二、龙纹的图像内容
第四章 人物故事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仙人故事纹
        一、龟鹤仙人纹
        二、仙人斩蛟龙纹
        三、达摩渡江纹
    第二节 历史人物故事纹
        一、许由巢父纹
        二、王质观弈纹
        三、唐明皇游月宫纹
    第三节 民间故事纹
        一、柳毅传书纹
        二、牛郎织女纹
    第四节 世俗生活类纹饰
        一、海舶纹
        二、婴戏纹
第五章 其他类型纹饰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几何纹
        一、球路纹与龟背纹的发展演变
        二、球路纹、龟背纹的仿藻井式结构
        三、球路纹、龟背纹镜与建筑纹饰的关系
    第二节 八卦纹
        一、八卦纹的图像形式
        二、八卦纹的符号化演变
    第三节 牌记铭文镜
        一、宋镜“牌记”的发展与形式
        二、牌记铭文的内容
        三、牌记中铸镜城镇的分布情况
第六章 宋代铜镜纹饰的“图像功能”
    第一节 墓葬中铜镜“使用空间”的界定
        一、宋代墓葬中铜镜的使用特殊性
        二、宋代铜镜的“使用空间”界定
    第二节 墓顶挂镜的纹饰功能与意义
        一、墓顶挂镜的基本情况与地域分布
        二、墓顶铜镜纹饰的特殊性
        三、铜镜纹饰与“访仙”隐喻
    第三节 生活空间中铜镜的功能与意义
        一、墓葬中的生活用镜
        二、铜镜与日常生活
        三、铜镜与镜像
    第四节 宗教仪式中铜镜的功能与意义
        一、铜镜纹饰与道教
        二、铜镜纹饰与佛教
    第五节 铜镜纹饰的“图像功能”
        一、装饰性
        二、隐喻性
结语
附录1 宋代铜镜图录
附录2 宋代纪年墓出土铜镜表
参考文献
    一、古代文献
    二、现代文献
    三、图录
    四、考古发掘报告
    五、期刊及硕博士学位论文
致谢

(3)60-70岁老年人跌倒风险简易指标判别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老年人跌倒风险相关概念的界定
        1.1.2 老年人跌倒的风险因素
        1.1.3 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方式
        1.1.4 跌倒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1.1.5 小结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2.2.2 实验法
        2.2.4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测试指标的优化筛选
    3.2 聚类分析结果
    3.3 主成分分析结果
        3.3.1 平衡功能类
        3.3.2 视觉——移动能力类
        3.3.3 下肢肌力类
    3.4 判别模型构建
        3.4.1 两组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情况
        3.4.2 判别分析前的假设条件检验
        3.4.3 判别函数建立和判别标准的制定
        3.4.4 逐步判别分析
    3.5 分析与讨论
        3.5.1 聚类分析在构建老年人跌倒风险简易指标判别模型中的应用
        3.5.2 主成分分析在构建老年人跌倒风险简易指标判别模型中的应用
        3.5.3 判别分析在构建老年人跌倒风险简易指标判别模型中的应用
        3.5.4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老年人跌倒风险判别函数模型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4.2.2 综合的老年人防跌倒策略的开发
参考文献
附件1 《60-70岁老年人跌倒风险简易指标判别模型的构建》知情同意书
附件2 老年人跌倒史调查问卷
附件3 测试前体力活动健康问卷
附件4 Berg平衡量表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4)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价值
    三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拉班动作理论研究现状
        (二)其他动作理论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拉班动作理论定律探究的基础与方法
    第一节 拉班动作理论的人文精神
        一 对生命存在的关注
        二 对生命完善的关爱
        三 对生命发展的关切
    第二节 拉班动作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公理体系”
        一 拉班动作理论的研究方法
        二 拉班动作理论的公理体系构架
    第三节 拉班动作理论定律间的关系及问题
        一 拉班动作三定律间的相互关系
        二 拉班动作理论定律探究存在的问题
        三 以新现象学进行互文的主旨与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力效经济:拉班动作第一定律探究
    第一节 力效经济与动作路径选择
        一 拉班空间观的基础
        二 个人空间的设定
        三 迹形形成与路径最短
        四 拉班舞谱基本规则与习惯动作优先
    第二节 力效经济与动作部位选择
        一 身体原动力
        二 身体空间与动作空间
        三 肢体区域与动作部位参与
        四 特色动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迹合一:拉班动作第二定律探究
    第一节 影迹合一与身心调节
        一 动力范围与影形形成
        二 身体视角
        三 动作表达感知
    第二节 影迹合一与情绪震颤
        一 情感空间与情感动作
        二 情绪震颤与惬意光芒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间和谐:拉班动作第三定律探究
    第一节 空间和谐与力效平衡
        一 和谐与平衡
        二 力效平衡与力效补偿
        三 力效习得与力效传播
    第二节 空间和谐与动作合唱
        一 动作合唱
        二 动作的时代变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拉班定律之于生活舞蹈观察及启示
    第一节 生活舞蹈空间形象与社会空间情境
        观察一“跳起来”之舞与“站起来”的情境
        观察二僵化之舞与“极左”的情境
        观察三“美起来”之舞与“改革开放”的情境
        观察四“乐起来”之舞与“富起来”的情境
    第二节 生活舞蹈调谐与人的身心和谐
        启示一力效经济快乐之舞与身心调谐
        启示二力效平衡自由之舞与身心调谐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拉班动作理论主要着作简介
参考文献
    一 相关拉班理论研究文献
        (一)英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含译着、译文)
    二 相关跨学科研究文献
        (一)中文文献(含译着、译文)
        (二)英文文献
    三 相关舞蹈学研究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5)儿童舞蹈教育中基本能力训练现状研究 ——基于舞蹈科学训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内容与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路径
一.理论依据
    (一)儿童生长发育规律
    (二)基本能力发展的敏感期
    (三)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的制定
    (四)舞蹈训练学原则
二.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对儿童舞蹈基本能力训练的研究与分析
    (二)对儿童生长发育与能力发展的研究与分析
    (三)对其他影响因素的研究与分析
三.对基本能力教学大纲的科学分析
    (一)KJY的教学大纲
    (二)JJ的教学大纲
    (三)AFY的教学大纲
    (四)小结
四.对基本能力课堂训练的科学分析
    (一)KJY的课堂训练
    (二)JJ的课堂训练
    (三)AFY的课堂训练
    (四)小结
五.对其他影响因素的客观分析
    (一)家长对舞蹈训练的认识
    (二)教师与机构的“难言之隐”
    (三)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的激进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发展的新变化
    2.1 南欧左翼政党基本概况
        2.1.1 南欧地区活跃的主要左翼政党
        2.1.2 意识形态视域下南欧主要左翼政党子类型划分
    2.2 选举向度下南欧左翼政党在金融危机后的发展现状
        2.2.1 传统主流左翼政党日渐势衰
        2.2.2 新兴激进左翼政党迅速崛起
        2.2.3 共产主义政党逐渐被边缘化
        2.2.4 其它左翼小党发展举步维艰
    2.3 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政治的发展动向
        2.3.1 从稳定到动荡:激进左翼政党崛起后南欧左翼政治力量出现新格局
        2.3.2 从温和到激进:左翼民粹主义兴起后南欧左翼政治生态面临新变化
        2.3.3 从另类到主流:激进抗议运动浪潮后南欧左翼政治发展呈现新趋势
第3章 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的表现
    3.1 政治表达方式转向激进:社会抗议运动高涨推动民意立场持续左转
        3.1.1 激进抗议运动持续兴起
        3.1.2 公民政治参与变动无序
        3.1.3 民意支持立场持续左转
    3.2 政治身份认同转向激进:新兴激进左翼政党崛起重塑左翼政党身份标识
        3.2.1 新兴激进左翼政党从边缘走向中心
        3.2.2 主流左翼政党政治地位发生动摇
        3.2.3 主流左翼政党的重塑政治身份标识
    3.3 政治意识形态转向激进:传统理念回归带来列宁主义指导地位显着提升
        3.3.1 西班牙共产党的“新列宁主义观”
        3.3.2 希腊共产党的“再激进化”变革
        3.3.3 葡萄牙共产党的“斗争传统”回归
    3.4 政治战略主张转向激进:多股政治思潮兴起引发主流政治激荡变革
        3.4.1 “民粹派”主张对新自由主义模式重新解构
        3.4.2 “反建制派”呼吁结束传统建制派精英统治
        3.4.3 “疑欧派”提出对欧盟治理模式的强烈批判
第4章 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的根源探究
    4.1 西方激进左翼学者的理论奠基
        4.1.1 西方激进左翼学者的资本主义制度批判
        4.1.2 西方激进左翼学者的激进民主理论探赜
        4.1.3 西方激进左翼学者的生命政治话语建构
        4.1.4 西方激进左翼学者的“新共产主义观念”
    4.2 金融危机及其衍生危机的推波助澜
        4.2.1 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
        4.2.2 危机造成社会矛盾问题愈加突出
        4.2.3 危机促使左翼政党重拾信心希望
    4.3 社会运动和思潮“左”转的直接回应
        4.3.1 紧缩政策引发公民不满情绪持续上升
        4.3.2 建制派精英垄断权力使公民利益表达渠道阻塞
        4.3.3 激进抗议运动激发了公民意识的觉醒
    4.4 新媒体工具的话语垄断和技术控制
        4.4.1 新媒体技术革新带来政治传播方式变革
        4.4.2 新媒体工具应用形成对舆情的直接引导
        4.4.3 新媒体政治发展实现对选民的技术控制
第5章 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的实质
    5.1 西式民主衰退和神话破灭后的替代性救赎
        5.1.1 资本主义制度性困境的系统反映
        5.1.2 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危机与破产
        5.1.3 西式民主衰退及其信任危机
        5.1.4 民粹主义霸权的重构与替代
    5.2 民意向“左”的社会心理特征在政党意识中的自觉表达
        5.2.1 南欧社会深层撕裂与公民政治认同缺失
        5.2.2 普通民众社会思想意识的“左”转
        5.2.3 左翼政党迎合民意变化的必然选择
    5.3 对右翼力量保守倾向的抗争与突围
        5.3.1 南欧极右翼政党的迅速崛起
        5.3.2 来自右翼保守力量的强势攻击
        5.3.3 左翼政党对右翼的抗争与突围
第6章 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的未来前景展望与启示
    6.1 南欧左翼政党的“自我”和“他者”之鉴
        6.1.1 新兴激进左翼政党对传统左翼政党陷入困境的分析与应对
        6.1.2 传统主流左翼政党对新兴激进左翼政党崛起的分析与应对
        6.1.3 共产主义政党对新兴激进左翼政党崛起的分析与应对
    6.2 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的未来前景
        6.2.1 传统主流左翼政党发展遇阻,经历调整还有复兴可能
        6.2.2 新兴激进左翼政党存在不足,持续勃兴面临现实挑战
        6.2.3 共产主义政党内部分歧严重,坚持革新仍可把握机遇
    6.3 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对中国共产党的启示
        6.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夯实党的思想根基
        6.3.2 把牢全媒体时代话语领导权,警惕错误思潮诱导
        6.3.3 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渠道,及时回应民意变化
        6.3.4 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营造和谐稳定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金融危机后南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数据统计表
附录二 :金融危机后南欧国家历次大选选举结果统计表
附录三 :常用党团名称缩略语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CRLF1激活ERK1/2信号通路调控TGF-β1介导的黄韧带肥厚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肥厚黄韧带中CRLF1起源及表达作用研究
    引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CRLF1调控黄韧带肥厚的机制研究
    引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鼠黄韧带肥厚模型的构建及CRLF1功能的体内研究
    引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问题取向”式小学品德课渗透儿童哲学思维培养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2 儿童哲学思维对于满足小学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具有积极作用
        1.1.3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儿童哲学思维培养具有适切性
        1.1.4 “问题取向”式课堂培养儿童哲学思维具有可行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对象与过程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儿童哲学相关研究
        2.1.1 有关儿童哲学的概念研究
        2.1.2 有关儿童哲学的价值研究
        2.1.3 有关儿童哲学的方法研究
        2.1.4 有关儿童哲学的实践研究
    2.2 “问题取向”式相关研究
        2.2.1 起源研究
        2.2.2 发展研究
    2.3 核心概念界定
        2.3.1 “问题取向”式
        2.3.2 儿童哲学
        2.3.3 儿童哲学思维
        2.3.4 课堂渗透
    2.4 理论渊源
        2.4.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理论
        2.4.2 苏格拉底的对话理论
3 行动研究——初步尝试
    3.1 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3.1.1 课例的选择
        3.1.2 课例的设计
    3.2 行动实施
        3.2.1 主题一:从历史事件中培养儿童哲学思维
        3.2.2 主题二:从类比过程中培养儿童哲学思维
    3.3 第一轮行动总结与反思
        3.3.1 访谈内容与方法
        3.3.2 整理与分析
        3.3.3 访谈结果
        3.3.4 总结与反思
        3.3.5 新一轮行动研究方向
4 行动研究——再度行动
    4.1 问题的确立
        4.1.1 明确问题
        4.1.2 分析问题
    4.2 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4.2.1 典型课例的选择
        4.2.2 典型课例的设计
    4.3 实施过程
        4.3.1 主题一:从异性交往中培养儿童哲学思维
        4.3.2 主题二:从守护家园中培养儿童哲学思维
    4.4 总结与反思
        4.4.1 访谈内容与分析
        4.4.2 教学日志分析
        4.4.3 学业成绩对比
        4.4.4 总结与反思
5 研究结论
    5.1 课堂渗透的实践成效
        5.1.1 儿童哲学思维得到培养与发展
        5.1.2 儿童良好哲学思维习惯逐步养成
        5.1.3 课堂内容由重知识传授转化为重哲学思维培养
        5.1.4 “问题取向”式研究逐步成熟
    5.2 相关完善建议
        5.2.1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自身哲学思维教学能力
        5.2.2 以儿童的兴趣为主深入挖掘教材哲学资源
        5.2.3 以问题—命题为主巧妙融入多元化教学方式
        5.2.4 以问题质量为基恰当控制问题数量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课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附录 B 教学日志片段
附录 C 学业成绩测试卷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耳迷走神经刺激对原发性失眠症的疗效及脑功能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回顾
    1.1 原发性失眠症研究进展
        1.1.1 原发性失眠概述与流行病学现状
        1.1.2 病理生理机制
        1.1.3 原发性失眠的诊断与疗效评价
        1.1.4 治疗进展
        1.1.5 小结
    1.2 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原发性失眠症的认识
        1.2.2 耳穴与失眠
        1.2.3 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与失眠
        1.2.4 迷走神经刺激(VNS)研究进展
        1.2.5 无创耳迷走神经刺激
        1.2.6 小结
    1.3 失眠的功能磁共振(fMRI)研究进展
        1.3.1 fMRI的原理与应用
        1.3.2 fMRI三大指标
        1.3.3 脑网络
        1.3.4 小结
第二章 taVNS治疗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疗效观察及脑功能调控机制研究
    2.1 实验目的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诊断/纳入/排除/脱落/剔除/中止标准
        2.2.3 样本量估算
        2.2.4 随机分组方法
        2.2.5 临床量表评估
        2.2.6 干预方法
        2.2.7 磁共振(MR)扫描
        2.2.8 疗效评价指标
        2.2.9 分析治疗机制指标
        2.2.10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2.2.11 质量控制
        2.2.12 研究相关伦理与知情同意书
        2.2.13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患者随机分组、脱落与剔除情况
        2.3.2 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2.3.3 不良事件发生结果
        2.3.4 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评分(PSQI)对比
        2.3.5 治疗前后失眠严重指数(ISI)对比
        2.3.6 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比
        2.3.7 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比
        2.3.8 治疗前后复合自主症状评分(COMPASS-31)对比
        2.3.9 36项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比
        2.3.10 心率变异性(HRV)结果
        2.3.11 影像学结果
    2.4 讨论部分
        2.4.1 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分析
        2.4.2 临床结果分析
        2.4.3 心率变异性(HRV)结果分析
        2.4.4 影像学结果分析
        2.4.5 局限性
第三章 taVNS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疗效差异性的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诊断/纳入/排除/脱落/剔除/中止标准
        3.2.3 样本量核定
        3.2.4 分组与疗效评估方法
        3.2.5 临床评估
        3.2.6 干预方法
        3.2.7 MR扫描
        3.2.8 图像处理方法
        3.2.9 疗效评价指标
        3.2.10 分析治疗机制指标
        3.2.11 不良事件记录和处理
        3.2.12 质量控制
        3.2.13 研究相关伦理与知情同意书
        3.2.14 实验流程图
        3.2.15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患者脱落与剔除情况
        3.3.2 不同疗效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3.3.3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结果
        3.3.4 不同疗效患者PSQI对比
        3.3.5 不同疗效患者ISI对比
        3.3.6 不同疗效患者SAS对比
        3.3.7 不同疗效患者SDS对比
        3.3.8 不同疗效患者COMPASS-31对比
        3.3.9 不同疗效患者SF-36对比
        3.3.10 不同疗效患者taVNS持续刺激时的HRV结果
        3.3.11 不同疗效患者taVNS持续刺激时影像学差异
        3.3.12 影像学结果、HRV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4.1 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分析
        3.4.2 临床量表结果的分析
        3.4.3 HRV与影像学结果分析
    3.5 局限性分析
结语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周期训练与超量恢复理论在军事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军人体能训练的高标准需求
        1.1.2 竞技体育训练的科学化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军事体能
        2.1.2 周期训练理论
        2.1.3 超量恢复理论
    2.2 国内军事体能训练研究
        2.2.1 军事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
        2.2.2 军事体能训练内容原则的研究
        2.2.3 军事体能训练中运动损伤的研究
    2.3 国外军事体能训练研究
        2.3.1 美军
        2.3.2 俄军
        2.3.3 日韩军队
    2.4 周期训练理论研究现状
        2.4.1 周期训练理论的产生
        2.4.2 周期训练理论的争论
        2.4.3 周期训练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2.5 超量恢复理论研究现状
        2.5.1 超量恢复理论的产生
        2.5.2 超量恢复理论的争论
        2.5.3 超量恢复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2.6 周期训练与超量恢复训练理论向军事体能训练迁移的现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运动与军事战争关系密切
        4.1.1 本质上的一致性
        4.1.2 表现形式的相似性
        4.1.3 战术的相同性
        4.1.4 哲学的互通性
    4.2 周期训练与超量恢复理论指导军事体能训练的原因分析
        4.2.1 国外相关研究的成功案例
        4.2.2 周期训练理论分析
        4.2.3 超量恢复理论分析
    4.3 理论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4.3.1 国家政策许可
        4.3.2 部队体能训练条件能够满足应用要求
        4.3.3 部队急需军事训练人才
    4.4 实践方面的可行性验证
        4.4.1 体能对比分析
        4.4.1.1 两组士兵身体形态对比结果
        4.4.1.2 两组士兵力量素质对比结果
        4.4.1.3 两组士兵爆发力对比结果
        4.4.1.4 两组士兵酎力素质对比结果
        4.4.1.5 两组士兵速度素质对比结果
        4.4.1.6 两组士兵柔初素质对比结果
        4.4.1.7 两组士兵灵敏素质对比结果
        4.4.1.8 两组士兵平衡能力对比结果
    4.5 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我们创新,所以我们能站立(论文参考文献)

  • [1]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研究[D]. 耿君.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宋代铜镜纹饰研究[D]. 杨夏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60-70岁老年人跌倒风险简易指标判别模型的构建[D]. 董竹青. 天津体育学院, 2021(12)
  • [4]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研究[D]. 辛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5]儿童舞蹈教育中基本能力训练现状研究 ——基于舞蹈科学训练的视角[D]. 李彤. 北京舞蹈学院, 2020(12)
  • [6]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的激进转向研究[D]. 程晓辰. 吉林大学, 2020(08)
  • [7]CRLF1激活ERK1/2信号通路调控TGF-β1介导的黄韧带肥厚的机制研究[D]. 郑振雨.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问题取向”式小学品德课渗透儿童哲学思维培养的行动研究[D]. 张艳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耳迷走神经刺激对原发性失眠症的疗效及脑功能调控机制研究[D]. 吴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周期训练与超量恢复理论在军事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D]. 王政.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我们创新,所以我们可以站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