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分泌物和血液中同时检出蜡状芽孢杆菌一例报告

脐带分泌物和血液中同时检出蜡状芽孢杆菌一例报告

一、脐带分泌物和血液同时检出蜡样芽胞杆菌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海岩[1](2020)在《内蒙古炭疽流行规律与炭疽芽胞杆菌的基因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类与感染动物接触或剥食染疫动物而感染,导致人群发生皮肤性或肠型炭疽,继而可转为肺炭疽,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内蒙古是炭疽疫情的多发地区,特别是畜牧业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畜间炭疽疫情时有发生,已成为当地人群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内蒙古炭疽疫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炭疽杆菌的遗传进化特征。本研究基于1956~2018年间内蒙古地区的炭疽报告病例资料,从人间炭疽的三间分布、患者的性别、年龄特征、疫情变化规律等多角度探究内蒙古地区人间炭疽的流行病学特征。此外,将从患者分离的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调查内蒙古炭疽杆菌的遗传多态性、菌株间的流行病学关联性以及起源进化。这不仅为全面了解内蒙古地区炭疽的流行病学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内蒙古地区人畜间炭疽防控和检测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经内蒙古炭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该地区人间炭疽经历了三个流行阶段和8个流行高峰,而短期集中暴发是我区炭疽流行的独特特征。在炭疽的三个流行时期内,农牧民的所占比例呈现逐渐增加,而其他职业则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职业分布特征呈现出由早期的以多种职业分布变为当前的农牧民为主的特征。发病年龄范围呈现逐步由宽变窄的趋势,而且多发年龄组趋于稳定在30~60岁组。此外,暴发流行次数逐步减少,暴发所涉及的病例数也明显的下降。该结果表明内蒙古炭疽疫情的流行病学趋势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病率持续稳定在较低水平,以农牧民为主,而且流行时间较为集中。2.对临床样本进行细菌学及血清学检验和病例特征分析,对查明传染源和患者的确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2010年~2018年间共采集可疑患者的各类标本248份,共分离到炭疽杆菌27株,分离率为10.89%。对病灶直接按压制片染色镜检和采集后涂片染色镜检均可以用于炭疽样本的初步镜检。成熟的菌落在低倍显微镜观察可见卷发状花纹,是炭疽杆菌典型的生物学特征,可对疑似菌株做出初步判断,但需用噬菌体裂解实验和青霉素抑菌试验鉴定。此外,荧光定量PCR验证检测有时效性。该试验结果表明,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检测和病例特征分析可为炭疽疫情的判定提供科学参考。3.对内蒙地区疫情现场分离的炭疽杆菌分离株进行SNP基因分型分析,这对揭示菌株的遗传进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结果发现在内蒙古地区分离株菌中8个SNP位点,如A.Br.006、A.Br.007、A.Br.009、B.Br.001、B.Br.002、B.Br.003、B.Br.004和A/B.Br.001均无 SNP 多态性,但是其余 5 个 SNP 位点,如 A.Br.001、A.Br002、A.Br.003、A.Br.004和A.Br.008在不同菌株间呈现出SNP多态性。基于炭疽芽胞杆菌的SNP聚类分析表明,36株试验菌株可聚为4个类群,依次为A.Br.Ames、A.Br.001/002、A.Br.Aust94和A.Br.008/009亚群,其中18株均属于A.Br.Ames亚群,而16株则属于A.Br.001/002亚群。另外各有1株炭疽杆菌分别属于A.Br.Aust94和A.Br.008/009亚群。本试验初步的阐明了我区分离的炭疽杆菌的SNP多态性特征,确定了主导SNP基因型。4.MLVA-15基因分型方法国内外常应用于炭疽的暴发流行和溯源调查研究领域。本试验采用该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分离的36株炭疽杆菌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菌株间存在的的流行病学相关性。该试验结果表明,15个VNTR位点中有3个位点vrrB1,CG3和VR12在内蒙古分离株扩增结果全部相同,其余8个位点,如vrrA、vrrB2,vrrC2、VR16、VR17、VR19、VR32和VR35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剩余4个位点,如pXO1-aat、pXO2-at、vrrC2和VR23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此外,36株炭疽杆菌聚类为12种MLVA基因型,其中5个为共享基因型,提示菌株间可能存在流行病学相关性;另7个为独特基因型,并且每个基因型仅出现于1株炭疽杆菌;除变异度较大的pXO1-aat和pXO2-at位点,所有菌株可被分为5个型,而增加这两个位点使基因型别从5个增加到12个。该试验结果有助于内蒙古菌株与其他地区菌株的鉴定,为疫情的溯源调查提供依据。5.炭疽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分析是最终全面系统了解炭疽杆菌相关的遗传进化特征研究的最佳方案。本试验对内蒙古地区分离的7株炭疽杆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炭疽杆菌分离株的核心基因组较为稳定,但基因组呈现开放的状态,能够以多种方法获得新基因,经预测其中BA130和BA132获得了较多的新基因。基于核心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7株炭疽杆菌分为2组(A和B),A和B组的菌株分别来自赤峰和兴安盟。其中B组包括5株菌,4株为分离自患者(BA125,BA 130,BA 132 和 BA168),1 株分离自病牛(BA77),并且 BA77,BA125和BA130呈现相同的A.Br.001/002基因型,提示菌株间存在流行病学关联。此外,内蒙古的菌株与日本和南韩的炭疽杆菌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为了解亚洲炭疽杆菌的遗传进化溯源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叶樱琳,张烨,蒋荣珍[2](2019)在《微生物失衡与妊娠并发症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微生物失衡是指人体局部环境中,微生物组成、数量或活性发生改变,超出正常水平就会致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生物失衡可能通过毒素释放诱导胎盘部位免疫炎性反应等机制参与妊娠相关并发症的发病过程,本文就微生物失衡与妊娠并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周宇[3](2019)在《我国家畜炭疽流行现状分析和延安市家畜炭疽防控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炭疽(Anthrax)是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烈性疫病,属于人兽共患传染病,多种动物都可感染发病,急性感染多见于牛羊。人的感染多与接触携带炭疽病原或发病的动物有关。尽管近10年以来我国家畜炭疽发生呈现下降趋势,但也不断有发生的报道。在家畜炭疽方面详细的统计资料较少,需要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家畜炭疽的发生、流行情况,为本病的防控提供参考。马属家畜炭疽往往临床症状不典型,会造成误诊和疫情延报,在2015年7月陕西省延安市就发生了1起驴炭疽疫情和人的感染,经过多部门合作,扑灭了疫情,积累了一些疫情处置的经验,对2018年3月份发生的羊炭疽疫情的扑灭提供了重要经验。本文对2005-2018年国内家畜炭疽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对1950-2018年陕西省延安市家畜炭疽进行了资料统计,结合2起家畜炭疽的发生和处置,对了解我国和延安市家畜炭疽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家畜炭疽的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本论文获得了以下结果:(1)2005—2018年的14年间,国内共发生家畜炭疽报告疫情453起,发病动物数3642头。2005-2012年的年疫情报告数均超过30起,平均为39.6起/年,发病动物平均数为193头/年。除2016年疫情报告数超过30起外,2013—2018年的年平均为22.7起,发病动物156头/年。2017年报告疫情11起,2018年23起。疫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主要发生于我国西北及西南地区,2005-2018年西北地区共报告家畜炭疽221起,占全国总数的48.78%(221/453);西南地区共报告128起,占28.25%(128/453)。东北地区共报告50起,占11.03%(50/453),华北地区报告40起,占8.83%(40/453)。华南地区10起,华东地区4起,华中地区无疫情报告。将14年来报告的疫情分月统计发现,炭疽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5-9月份,共报告家畜炭疽316起,占69.76%(316/453);其中7-8月份为发病高峰,共报告疫情170起,占37.53%(316/453)。在发病动物种类上,牛炭疽报告最多,为242起,占53.42%(242/453),发病牛1791头,占49.18%(1791/3642)。猪炭疽报告76起,发病猪569头,分别占比16.78%(76/453)和15.62%(569/3642);羊炭疽报告41起,发病羊858头,分别占比9.05%(41/453)和23.56%(858/3642)。马属家畜炭疽报告19起,发病马驴骡等65头,分别占4.19%(19/453)和1.78%(65/3642)。多种动物混合发病的疫情47起,其他发病动物(犬及鸡)5起。(2)陕西省延安地区在1950—2018年的69年间共有28个年份有家畜炭疽的报告,除子长县外的12个县区都有疫情报告,发病动物主要为牛羊及马属动物,共3675头,死亡2907头(只),死亡率79.10%(2907/3675)。2015年7月—2016年6月甘泉县发生炭疽疫情,18个自然村出现动物发病84头,其中骡子27匹,驴13匹,牛34头,羊10只。2018年3月志丹县发生羊炭疽疫情,发病羊40只,死亡40只。(3)2015年7月—2016年6月甘泉县发生炭疽疫情分析本次疫情最初感染发病动物为驴和骡,表现为突然死亡,尸体腹胀及皮下胶冻样渗出,未引起重视并及时报告。村民私自将死亡动物贩卖、加上吸血昆虫滋生的因素,造成病原扩散。除此自外,此次疫情的发生与当年干旱,村民过度放牧,土壤、河道及沟底暴露,动物与土壤中可能存在的炭疽芽胞接触增加有关。确诊疫情后当地紧急采取扑灭措施、消毒灭源、加强免疫,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在封锁区每日消毒面积83.4万m2,紧急免疫家畜182967头(包括马1匹、驴1005匹、骡子224匹、牛5827头、猪9556头、羊166354只)。2016年6月以后再未出现炭疽病例。

李进福[4](2017)在《河南省猪呼吸道隐性感染病原菌耐药分子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呼吸道疾病是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尤其是猪隐性呼吸道感染,由于症状不明显,易引起误诊或漏诊,而导致猪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对养猪业危害较大。本试验对河南省8个不同地市114份猪源肺脏进行病原菌分离,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PCR及测序分析代表性受试菌对常见药物的耐药表型特征及其耐药基因分子特性,以期为临床合理有效防控猪隐性呼吸道感染提供参考。本试验在114份猪肺脏(有明显病变)中共分离菌株24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75株(71.43%),包括葡萄球菌70株,芽孢杆菌60株,链球菌12株,及其他33株;革兰阴性菌70株(28.57%),包括大肠埃希菌31株,肺炎克雷伯菌19株,其他阴性菌20株。说明临床导致猪呼吸道隐性感染的细菌菌种类较多。245株分离菌中有20.41%(50/245)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猪链球菌等致病菌,其中35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致病菌总数的70%,推测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猪呼吸道隐性感染主要致病菌之一;53.41%(131/245)为条件致病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分离数量最多,说明其在呼吸道疾病的继发及混合感染起到一定作用。此外,在245株分离菌中共有133株为人畜共患(条件性)致病菌,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耐药表型检测发现,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葡萄球菌多重耐药明显,三类菌均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高度敏感,敏感率在80%100%。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头孢吡肟较敏感,敏感率在77.14%91.43%。而芽孢杆菌除了对泰妙菌素耐药明显(耐药率达(35.29%63.64%),对其他常见药物较为敏感。同时,我们发现不同种类细菌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有明显差异,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明显较多西环素严重(P<0.01),且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率极显着高于葡萄球菌(P<0.01)。耐药基因检测发现,尽管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葡萄球菌的耐药表型特征趋于一致,但其携带的耐药基因有明显差异。大肠埃希菌主要检出TEM(61.29%)、tetA(87.10%)、tetM(54.84%)和flo R;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携带TEM(73.68%)、SHV(89.47%)、tetA(78.95%)、tet O(42.11%)和flo R;葡萄球菌的tetA(32.86%)、tetB(14.29%)、tet C(10.0%)、tetM(10.0%)、fexA(47.14%)、lsaA(35.71%)和lsaE(11.42%)检出率较高,而芽孢杆菌对泰妙菌素的耐药主要由vgaB(40.74%)和lsa E(14.63%)介导。综上所述,河南地区猪隐性呼吸道疾病肺脏携带细菌种类复杂多样,且73.82%(181/245)的分离菌有一定致病性,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葡萄球菌及芽孢杆菌是最常见的四种分离菌,且前三种菌对临床常见药物有一定耐药,携带多重耐药基因;而芽孢杆菌除对泰妙菌素有明显耐药外,对其他药物敏感性较高。

张祎娜[5](2011)在《北京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试验》文中研究指明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常见的产科疾病,可导致繁殖障碍,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选取了产后正常奶牛和患子宫内膜炎奶牛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北京地区奶牛场8头正常奶牛和60头患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子宫分泌物,分离鉴定了引起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从产后0-30 d正常奶牛子宫中分离细菌,以产后2-7d检出的细菌数最多。从患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中分离到的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粪肠球菌、芽孢杆菌,这对进一步研究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了参考。为了研究中、西药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敏感程度,本试验进行了抗生素、中药对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氨苄西林和环丙沙星对这些主要致病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青霉素、链霉素等对这些致病菌抑制效果较差,但它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中药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的抑菌效果较好。这为临床上合理地用药来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了重要依据。本试验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中药对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中草药组成的中药方剂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有显着的抑菌作用。通过体外抑菌试验选取效果好的组方应用于临床,来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体内试验,选取10头产后健康奶牛作为正常对照组,20头子宫内膜炎患牛随机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第3d、5d、7d颈静脉采血。通过临床药效学试验,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等,观察中药方剂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该中药方剂可提高奶牛血清SOD、GSH-Px活性,降低血清MDA含量,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弱机体脂质过氧化程度,提高血清中IgG、IgA含量,增强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免疫功能。结论:抗生素对分离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效果,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而中药方剂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毕水莲[6](2008)在《食源性变形杆菌属PCR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食源性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事件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建立新型快速灵敏的变形杆菌属检测鉴定方法。通过建立3种常规PCR方法和1种荧光PCR方法,对66株变形杆菌属鉴定,与传统分离培养法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如下:根据1961-2007年发表的218篇关于264起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案例分析,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自二十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到目前的21世纪,呈现上升趋势,广东省和山东省为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多发省份,绝大多数中毒事件都发生在夏秋季节,以城市中的饮食服务单位居多,中毒食品多为动物性食品,尤其是熟食制品,中毒菌种主要是奇异变形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在187起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的检测方法中,94.65%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法,其余5.35%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法,没有任何采用PCR及其它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报道。传统分离培养法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法对66株样本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全部为阳性,鉴定结果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菌种鉴定保存的结果一致,符合率100%,验证了变形杆菌属菌种的真实性。选取atpD基因和tuf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分别建立了3种相应的检测变形杆菌属的常规PCR法,对3株变形杆菌属标准菌株、66株样品分离株及13株非变形杆菌属菌株进行扩增实验,结果显示,3种常规PCR法对3株标准菌株和66株样品分离株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3株非变形杆菌属菌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鉴定结果与传统分离培养法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法结果完全一致,但检测时间仅为6-8 h,其检测速度、灵敏度和特异性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基于atpD基因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1种SYBR GreenⅠ荧光PCR法,用于检测变形杆菌属,其鉴定结果与常规PCR方法完全一致,但本方法所耗时间仅为1-2 h,表现出更优的特异性、重现性和灵敏度,并且操作更为简便。对8条变形杆菌属菌株atpD基因测序,其结果与Genbank中变形杆菌属atpD基因序列不同,本文所测基因序列是截至目前为止尚未公开的新的变形杆菌属atpD基因序列。综上所述,本文所建立的3种常规PCR方法和1种荧光PCR方法都可作为快速检测鉴定变形杆菌属的可选方法。

王爽[7](2008)在《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多重PCR诊断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为了系统研究奶牛子宫内膜炎,选择黑龙江省四个奶牛场,开展子宫内膜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分离鉴定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菌,研究建立子宫内膜炎三种主要病原菌的多重PCR诊断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为55.96%,其中临床型子宫内膜炎占32.79%,亚临床型子宫内膜炎占67.21%。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菌。本试验设计了针对大肠杆菌23S rRNA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16S-23S rRNA基因及蜡样芽孢杆菌hbl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经BLAST软件分析表明均有良好的特异性。多重PCR反应条件优化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以大肠杆菌45.160.2℃、金黄色葡萄球菌42.452.0℃、蜡样芽孢杆菌45.160.2℃为宜;引物浓度以大肠杆菌1.251.75μmol/L、金黄色葡萄球菌1.251.75μmol/L、蜡样芽孢杆菌1.25μmol/L效果最佳;dNTP浓度大肠杆菌0.25mmol/L、金黄色葡萄球菌0.175mmol/L、蜡样芽孢杆菌0.225mmol/L为宜。特异性试验表明:试验菌株均扩增出与试验设计一致的DNA片段,而对照菌株未扩增出任何DNA片段,证明该PCR扩增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扩增片段的长度分别为大肠杆菌231bp、金黄色葡萄球菌418bp、蜡样芽孢杆菌874bp。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检测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细菌最小浓度分别为103cfu/mL、103cfu/mL和103cfu/mL,与单重PCR检测浓度一致。临床样品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多重PCR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阳性符合率为80%;对扩增PCR片段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的相应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为大肠杆菌100%、金黄色葡萄球菌98%、蜡样芽孢杆菌97%。综上所述,奶牛子宫内膜炎仍然是危害当前奶牛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主要为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本试验建立的多重PCR方法能同时检测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强,可用于临床诊断由此三种病原菌引起的奶牛子宫内膜炎。

谢颖,蔡晓宁[8](2002)在《脐带分泌物和血液同时检出蜡样芽胞杆菌1例报告》文中认为 2001年2月,笔者从1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脐带分泌物和血液中同时检出蜡样芽胞杆菌。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 患儿,男,5d,汉族,因发热、抽搐入院。查体:体温38.5℃,脉搏89次/min,神志不清。血象,WBC26.8×109/L,RBC6.25×1012/L,Hb171g/L,PLT297×109/L,N0.91,L0.09。患儿肚脐红肿化脓,取脐带分泌物和静脉血做细菌培养,均

王金玲[9](2007)在《动物性食品中主要致病菌复合前增菌技术及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提出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健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综合国际和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其中动物性食品中的致病菌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原因。面对日益严重的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大力研究和发展新型、快速、灵敏、集成、高通量的检测技术,已成为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在基因芯片技术平台上,搭建动物性食品中主要致病菌高通量、快速、并行性的检测体系。研究一种能够提高该体系准确性和检测灵敏度的多种致病菌复合前增菌技术。对引发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沙门菌、EHEC 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空肠弯曲菌的二十二种增菌培养基,筛选出NB和BPW。制备污染量为1~10cfu/ml的实验样品,比较七种致病菌单独、复合、检测样品在NB和BPW中的增菌效果,选择平板鉴定实验和PCR扩增实验结果表明NB较BPW更适宜七种致病菌的复合生长繁殖,细菌增殖量为103~109cfu/ml。为了提高基因芯片杂交特异性和灵敏度,通过在16SrRNA、23SrRNA基因的保守区设计三对通用引物,建立了七种致病菌多重PCR扩增方法。研究设计了14×4的芯片点阵点样图。筛选七条特异性探针,制备寡核苷酸阵列芯片。应用荧光标记物Cy3或cy5标记扩增产物,进行基因芯片杂交实验。采用信噪比方法分析该基因芯片达到阳性的杂交信号,即阳性信号高于背景平均值10倍以上,阳性点与质控点的平均值比值要在0.4以上。BLAST结果显示本实验所设计的七种致病菌的探针具有种属特异性。七种致病菌基因芯片杂交检测灵敏度最低为670cfu/ml。稳定性、重复性、干扰性等实验结果表明,该芯片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均很好。基因芯片方法同传统的国标方法、PCR方法、快速仪器设备鉴定方法相比较,结果证明唯有基因芯片方法能够解决多种致病菌的一次性检测、且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通过实验优化的条件研发了动物性食品中主要致病菌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通过基因芯片方法对辽宁地区近400批次的进出口动物性食品中致病菌的检验,检出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EHEC O157:H7等34批,通过国标方法验证了该34批阳性样品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准确性。

史加全[10](2006)在《慢性骨髓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附:导师曾一林治疗慢性骨髓炎经验初探》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慢性骨髓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2.阐述中药托里消毒散在治疗慢性骨髓炎中的临床疗效和优势。 方法:1.回顾和评价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关于慢性骨髓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论述;2.临床收集13例慢性骨髓炎患者,给予中药内服和(或)外用,每14天一个疗程,平均2~6个疗程。愈后进行随访,观察复发情况。 结果:1.中、西医在治疗慢性骨髓炎中均取得了较明显的疗效;2.中药托里消毒散在治疗慢性骨髓炎中具有疗效好、复发率低、价廉等优点。 结论:1.慢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膜、骨质和骨髓的慢性炎症,分血源性和创伤性两种;主要以骨组织的坏死、硬化、瘘管和窦道的形成以及长期流脓等为特征,常反复发作;2.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的中医学在治疗慢性骨髓炎中,以其疗效好、副作用少、价廉等优势,在治疗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3.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揭示慢性骨髓炎的病因病机并进行针对性的防治,是今后慢性骨髓炎的研究方向;4.托里消毒散治疗慢性骨髓炎,价格低廉,疗效确切,若能继续研究和开发,最终形成新药商品,将会产生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脐带分泌物和血液同时检出蜡样芽胞杆菌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脐带分泌物和血液同时检出蜡样芽胞杆菌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炭疽流行规律与炭疽芽胞杆菌的基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炭疽概述
    1.2 炭疽的病原学
    1.3 炭疽的流行病学
        1.3.1 传染源
        1.3.2 传播途径
        1.3.3 易感性
    1.4 炭疽的致病性及临床特征
        1.4.1 炭疽的致病性
        1.4.2 炭疽的临床特征
    1.5 炭疽流行概况
        1.5.1 世界炭疽流行特点
        1.5.2 中国炭疽流行现状
    1.6 炭疽杆菌的分子分型概述
        1.6.1 脉冲场凝胶电泳
        1.6.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1.6.3 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
        1.6.4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型
        1.6.5 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
    1.7 炭疽杆菌基因组概述
    1.8 炭疽芽胞杆菌质粒的相关特征
    1.9 炭疽疫苗研究进展
        1.9.1 Sterne减毒苗
        1.9.2 无荚膜减毒株
        1.9.3 灭活的无细胞炭疽疫苗
        1.9.4 高温致弱毒株(cap~+ tox~-)
        1.9.5 保护性抗原(PA)成分疫苗
        1.9.6 新型炭疽疫苗
    1.10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内蒙古自治区1956~2018年炭疽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2.1.2 数据资料来源
        2.1.3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疫情概况
        2.2.2 内蒙古炭疽流行病学特征
        2.2.3 炭疽暴发疫情病例类型及传播途径
    2.3 讨论
    2.4 小结
3 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8年炭疽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病例诊断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标本采集
        3.2.2 涂片制备与染色
        3.2.3 菌株的分离鉴定结果
        3.2.4 菌种保存
        3.2.5 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
        3.2.6 ELISA检测IgG抗体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4 炭疽芽胞杆菌SNP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试剂
        4.1.4 方法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5 炭疽芽胞杆菌MLVA15分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仪器
        5.1.2 菌株来源
        5.1.3 主要试剂
        5.1.4 方法
        5.1.5 PCR产物的检测
        5.1.6 指标串联重复数的确定(等位基因重复数确定)
        5.1.7 等位基因(重复数)确定的方法
        5.1.8 聚类分析
    5.2 结果
        5.2.1 VNTR位点的PCR扩增结果
        5.2.2 聚类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6 内蒙古炭疽芽胞杆菌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生物安全及主要仪器
        6.1.2 主要试剂
        6.1.3 方法
    6.2 结果
        6.2.1 基因组组成特征
        6.2.2 炭疽杆菌的RNA组成特征
        6.2.3 炭疽杆菌的核心基因组特征
        6.2.4 炭疽杆菌的KEGG分析结果
        6.2.5 炭疽杆菌的COG分析结果
        6.2.6 炭疽杆菌的泛基因组分析结果
        6.2.7 核心基因组聚类分析结果
        6.2.8 全国炭疽杆菌的核心基因组聚类分析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7 讨论
8 结论
9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微生物失衡与妊娠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胎盘正常微生物群落
二、微生物失衡与子痫前期
    1.微生物失衡诱发胎盘部位免疫异常,降低滋养细胞侵入活力:
    2.微生物失衡与妊娠免疫时钟有关:
    3.微生物对滋养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影响:
三、微生物失衡与流产
    1.蜕膜及蜕膜基底部微生物与流产发病的相关机制:
    2.母体绒毛间循环微生物与流产发病的相关机制:
    3.下部泌尿生殖道微生物逆行感染与流产发病的相关机制:
四、微生物失衡与绒毛膜羊膜炎
    1.大肠杆菌、链球菌与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相关:
    2.其他病原体与绒毛膜羊膜炎:
五、微生物失衡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
六、展望

(3)我国家畜炭疽流行现状分析和延安市家畜炭疽防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家畜炭疽的发生和防控概况
    1.1 炭疽研究概况
        1.1.1 病原学
        1.1.1.1 细菌特征
        1.1.1.2 致病因子及机理
        1.1.2 炭疽流行病学
        1.1.2.1 传染源
        1.1.2.2 易感动物
        1.1.2.3 传播途径
        1.1.2.4 流行特点
        1.1.3 临床症状
        1.1.4 防控与公共安全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2005—2018 年全国家畜炭疽流行统计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流行趋势
        2.2.2 流行特点
        2.2.2.1 家畜炭疽的时间分布
        2.2.2.2 家畜炭疽的空间分布
        2.2.2.3 炭疽疫情的动物类型统计
        2.2.2.4 家畜炭疽的季节分布
    2.3 讨论
        2.3.1 统计数据分析
        2.3.2 时间分布分析
        2.3.3 空间分布分析
        2.3.4 家畜炭疽畜间分布分析
        2.3.5 家畜炭疽季节性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陕西省延安市家畜炭疽统计分析及防控实践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1950 —2018 年延安市炭疽疫情流行情况
        3.2.2 2015年延安市甘泉县炭疽疫情的发生与扑灭
        3.2.2.1 疫情基本情况及疫病诊断
        3.2.2.2 回顾性调查
        (1)发病地区养殖存栏及饲养管理情况
        (2)家畜的发病情况调查
        (3)发病动物的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测
        3.2.2.3 疫情的三间分布分析
        (1)时间分布
        (2)疫情的空间分布分析
        (3)疫情的群间分布
        3.2.2.4 感染来源及传播途径调查
        3.2.2.5 防控措施及效果
        (1)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各部门协调做好疫情应急防控工作
        (2)封锁疫点、疫区,做好消毒灭源及紧急免疫工作,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3)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疫源分析
        (4)开展炭疽防控知识宣传及培训工作,并落实疫情观测工作
        (5)2016年 6月疫情稳定后
        3.2.3 志丹县羊炭疽疫情的调查分析与处置
        3.2.3.1 疫情的发生情况
        3.2.3.2 现场调查与回顾性调查
        (1)发病村养殖情况
        (2)发病情况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测
        3.2.3.3 疫情的三间分布分析
        3.2.3.4 感染来源及传播途径调查
        3.2.3.5 防控与处置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河南省猪呼吸道隐性感染病原菌耐药分子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文献综述
    1 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菌
        1.1 大肠埃希菌
        1.2 肺炎克雷伯菌
        1.3 葡萄球菌
        1.4 芽孢杆菌
        1.5 链球菌
        1.6 鲍曼不动杆菌
        1.7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2 常见病原菌耐药机制
        2.1 β-内酰胺类
        2.2 四环素类
        2.3 氟苯尼考
        2.4 截短侧耳素类
    3 隐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控
        3.1 温湿度的合理控制
        3.2 有害气体的有效控制
        3.3 做好免疫消毒工作
        3.4 科学投料及定时运动
        3.5 合理的药物预防
试验一 呼吸道隐性感染病原菌分离鉴定
    1.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料来源
        2.2 培养基
        2.3 试验试剂
        2.4 试验仪器
        2.5 细菌分离纯化与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形态学分析
        3.2 鉴定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特征
        4.2 葡萄球菌分离特征
        4.3 芽孢杆菌分离特征
        4.4 其他菌分离特征
    5.结论
试验二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菌株来源
        2.2 培养基
        2.3 试验药品
        2.4 试验试剂
        2.5 试验仪器
        2.6 细菌分离纯化培养
        2.7 药物敏感性试验
        2.8 耐药基因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耐药表型分析
        3.2 PCR扩增及测序结果
        3.3 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产ESBLs的菌株与多药耐药
        4.2 四环素类耐药性分析
        4.3 氟苯尼考耐药性分析
    5 结论
试验三 葡萄球菌耐药性基因检测及分析
    1 引言
    2 材料
        2.1 菌株
        2.2 试验用培养基
        2.3 试验药品
        2.4 试验仪器
        2.5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2.6 药物敏感性试验
        2.7 引物设计
        2.8 PCR扩增
    3 结果与分析
        3.1 耐药表型分析
        3.2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3 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截短侧耳素类耐药情况分析
        4.2 四环素类耐药情况分析
        4.3 氟苯尼考耐药情况分析
    5.结论
试验四 芽孢杆菌耐药基因检测及分析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菌株
        2.2 培养基
        2.3 试验药品
        2.4 试验仪器
        2.5 细菌分离纯化培养
        2.6 药物敏感性试验
        2.7 引物设计
        2.8 PCR扩增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敏结果
        3.2 耐药基因扩增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录一:缩略词表

(5)北京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1 引言
    1.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
        1.1.1 细菌
        1.1.2 病毒
        1.1.3 真菌
        1.1.4 支原体
        1.1.5 其它病原微生物
    1.2 诱发因素
        1.2.1 胎衣不下
        1.2.2 机械性因素
        1.2.3 与胎次的关系
        1.2.4 与季节的关系
        1.2.5 与产奶量的关系
        1.2.6 营养因素
        1.2.7 饲养管理与环境
        1.2.8 应激因素
        1.2.9 遗传因素
    1.3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症状
        1.3.1 急性子宫内膜炎
        1.3.2 慢性子宫内膜炎
    1.4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方法研究现状
        1.4.1 化学药物治疗法
        1.4.2 中药治疗法
        1.4.3 中西医结合治疗法
        1.4.4 微生态学治疗方法
        1.4.5 激素治疗方法
    1.5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相关因子
        1.5.1 子宫免疫球蛋白
        1.5.2 抗氧化酶及氧自由基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奶牛子宫内膜致病菌分离与鉴定
        2.2.2 抗生素体外抑菌试验
        2.2.3 单味中药及中药方剂体外抑菌试验
        2.2.4 试验动物处理
        2.2.5 血清中抗氧化因子IgA、IgG、MDA、SOD、GSH-Px含量的测定及疗效观察
        2.2.6 统计学处理
        2.2.7 疗效观察
3 结果
    3.1 产后未出现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子宫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 子宫内膜炎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3 抗生素体外抑菌结果
    3.4 中草药体外抑菌结果
        3.4.1 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对中草药的敏感性
        3.4.2 中草药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体外抑菌结果
    3.6 免疫球蛋白IGA含量的测定结果
    3.7 免疫球蛋白IGG含量的测定结果
    3.8 血清SOD活性测定结果
    3.9 血清MDA含量测定结果
    3.10 血清GSH-Px活性测定结果
    3.11 中药方剂治疗效果
4 讨论
    4.1 奶牛子宫内膜炎病源分离鉴定情况
        4.1.1 产后正常奶牛子宫内细菌区系
        4.1.2 患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内细菌区系
    4.2 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中西药药敏试验
        4.2.1 抗生素药敏试验
        4.2.2 中药药敏试验
    4.3 中药方剂对血清SOD及MDA、GSH-Px影响研究
    4.4 中药方剂对血清中IGG、IGA含量影响的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论文刊用证明

(6)食源性变形杆菌属PCR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变形杆菌属的特性与检测
    1.2 PCR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1.3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2 1961-2007年我国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2.1 资料来源与方法
    2.2 结果
    2.3 预防控制食物中毒的措施
    2.4 小结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仪器与设备
    3.3 方法
4 传统分离培养法检测变形杆菌属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小结
5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检测变形杆菌属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小结
6 常规PCR法检测变形杆菌属
    6.1 atpD-SL/F2-SL/PR法
    6.2 atpD-SL/F1-SL/R法
    6.3 tuf-TFU/PF-TUF/PR法
7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变形杆菌属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3 小结
8 变形杆菌属atpD基因序列的测序
    8.1 材料与方法
    8.2 结果
    8.3 小结
9 讨论
    9.1 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的关注
    9.2 常规PCR法与目前常用的变形杆菌属检测法的比较
    9.3 三种检测变形杆菌属常规PCR法的比较
    9.4 SYBR Green Ⅰ荧光PCR法与常规PCR法检测变形杆菌属的比较
    9.5 变形杆菌属atpD基因和tuf基因新序列的发现
    9.6 atpD基因和tuf基因的选择和应用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作者及导师简介
致谢

(7)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多重PCR诊断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危害
    1.2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
    1.3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
    1.4 本研究涉及的三种病原菌
    1.5 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第三章 试验结果
    3.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3.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3.3 多重PCR 诊断方法建立的结果
    3.4 样品中提取DNA 模板的PCR 扩增
    3.5 PCR 扩增片段的克隆及酶切鉴定
    3.6 测序 Blast 结果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奶牛子宫内膜炎流行病学调查
    4.2 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4.3 多重PCR 诊断方法的建立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动物性食品中主要致病菌复合前增菌技术及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写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动物性食品安全
    第二章 动物性食品中主要致病菌及其危害
    第三章 病原细菌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第四章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动物性食品中主要致病菌复合前增菌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七种致病菌复合前增菌的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结果
        2.2 前增菌培养基增菌效果的比较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动物性食品中主要致病菌基因检测芯片的研制与条件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的检测
        2.2 引物和探针的研究设计结果
        2.3 致病菌多重PCR扩增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的建立
        2.4 基因芯片反应体系和条件的优化结果
        2.5 基因芯片杂交结果判断标准
        2.6 七种致病菌基因芯片杂交扫描检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动物性食品中主要致病菌基因检测芯片验证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基因芯片检测灵敏度试验结果
        2.2 基因芯片探针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2.3 基因芯片重复性与稳定性实验结果
        2.4 基因芯片干扰试验结果
        2.5 样品致病菌残留基因芯片检测结果
        2.6 基因芯片检测与其他检测方法的比较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七种致病菌复合前增菌技术及基因芯片技术在动物性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建立动物性食品中主要致病菌基因芯片检测方法
        2.2 动物性食品中主要致病菌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的研发
        2.3 动物性食品中主要致病菌基因芯片在进出境动物性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CURRICULUM VITAE

(10)慢性骨髓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附:导师曾一林治疗慢性骨髓炎经验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部分 慢性骨髓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1.概念
    2.病因和发病机制
        2.1 现代医学对慢性骨髓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1.1 病因
        2.1.2 致病菌
        2.1.3 发病条件
        2.1.3.1 致病菌
        2.1.3.2 抗菌素
        2.1.3.3 机体抵抗力
        2.1.4 发病机制
        2.2 中医学对慢性骨髓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2.1 病因
        2.2.1.1 余毒流注
        2.2.1.2 筋骨损伤
        2.2.1.3 外感六淫
        2.2.1.4 七情内伤
        2.2.1.5 房室过度
        2.2.2 发病机制
        2.2.2.1 邪毒壅遏附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是发病初期的主要病机表现
        2.2.2.2 邪毒化热腐肌伤骨,是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2.2.2.3 正虚邪实是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机关健
    3.慢性骨髓炎特征
    4.诊断
        4.1 病史
        4.2 临床表现
        4.3 影像学检查
        4.4 病理诊断
    5.慢性骨髓炎的治疗
        5.1 中医治疗
        5.1.1 中医治疗原则
        5.1.1.1 辨证地应用内治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5.1.1.2 辩证地使用外治法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
        5.1.2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5.1.2.1 热毒炽盛型
        5.1.2.2 正虚邪恋型
        5.1.2.3 邪去正复型
        5.1.3 中医中药疗法
        5.1.3.1 内治
        5.1.3.2 外治
        5.1.3.3 内外合治
        5.2 中西医结合治疗
        5.3 西医治疗
        5.3.1 治疗原则
        5.3.2 局部病灶清除术
        5.3.3 全身性抗菌素治疗
        5.3.4 滴注引流法
        5.3.5 动脉血管介入给药法
        5.3.6 抗菌剂局部药物释放系统
        5.3.6.1 非降解性药物释放系统
        5.3.6.1.1 PMMA系统
        5.3.6.1.2 羟磷灰石抗生素系统
        5.3.6.2 可降解性药物释放系统
        5.3.6.2.1 磷酸钙水泥
        5.3.6.2.2 胶原海绵
        5.3.6.2.3 聚酯类
        5.3.6.2.4 几丁糖系统
        5.3.6.2.5 酐类物质
        5.3.7 填充术
        5.3.8 骨移植术
        5.3.8.1 开放性网状骨移植术
        5.3.8.2 带血管的游离骨移植术
        5.4 其它治疗
第二部分 导师治疗慢性骨髓炎经验初探
    1.立题背景
    2.临床资料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治疗方法
        6.1 内治法
        6.2 外治法
    7.疗效评定标准
    8.结果
    9.病案举例
    10.讨论
        10.1 组方原则
        10.2 现代药理研究
    11.问题和展望
    12.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声明

四、脐带分泌物和血液同时检出蜡样芽胞杆菌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炭疽流行规律与炭疽芽胞杆菌的基因特征研究[D]. 海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2]微生物失衡与妊娠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 叶樱琳,张烨,蒋荣珍. 医学研究杂志, 2019(10)
  • [3]我国家畜炭疽流行现状分析和延安市家畜炭疽防控实践[D]. 周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4]河南省猪呼吸道隐性感染病原菌耐药分子特征[D]. 李进福.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5]北京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试验[D]. 张祎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8)
  • [6]食源性变形杆菌属PCR检测方法的研究[D]. 毕水莲. 暨南大学, 2008(03)
  • [7]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多重PCR诊断方法的建立[D]. 王爽.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8(09)
  • [8]脐带分泌物和血液同时检出蜡样芽胞杆菌1例报告[J]. 谢颖,蔡晓宁.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2(01)
  • [9]动物性食品中主要致病菌复合前增菌技术及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王金玲. 吉林大学, 2007(04)
  • [10]慢性骨髓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附:导师曾一林治疗慢性骨髓炎经验初探[D]. 史加全.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脐带分泌物和血液中同时检出蜡状芽孢杆菌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