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的孝道思想

论孟子的孝道思想

一、论孟子的孝道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刘训茜[1](2021)在《非墨与忧时:陈伯陶及其《孝经说》述论》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往研究中,广东番禺人陈伯陶主要以清遗民身份闻名。本文主要研究陈伯陶撰写《孝经说》的目的,并根据《孝经说》探讨其"非墨"与"忧时"兼具的学术思想。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开展了激烈批判。陈伯陶1926年所作的《孝经说》,通过阐发"孟子本《孝经》以辟杨墨",反击了当时流行的墨学思潮,同时批评"毁家"和"非孝"论述破坏了中国的传统人伦。陈伯陶认为,《孝经》并非限于仁孝事亲的伦理范畴,而是维系道统之关键,因而想借《孝经》昌明圣贤人伦,从而应对他所认为的"人心日泯"的局势。本文首先说明该书的内容与成书情形,包括陈伯陶如何阐释《孝经》的宗旨与地位,又如何密切地回应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思潮,进而通过研析该书的时代意涵,重思变局之下清朝遗民对新政治文化的接受与调适历程。

刘敏[2](2021)在《《歧路灯》中的儒学传统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歧路灯》是清代文学家李绿园的长篇小说着作,这部着作描写了浪子回头的故事,体现出了作者李绿园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与赞同,其中许多内容对当代社会有着极强的影响力。本文剖析了《歧路灯》当中典型的儒家传统思想,并以此为中心分析了其对当代的启示。

申静思[3](2021)在《曾子孝道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人世间一种高尚的美好的情感“孝”,是东方文明的基础色调和凝固剂。在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发展史上,曾子不但将多年的“孝行”从理论上升为“孝道”,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以“孝”构建了自己的道德生命。成为我国古代当之无愧的大孝子,被后世尊为“宗圣”。曾子博大精深的孝道理论,除了对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有着深远影响之外,时至今日,它仍然闪耀着儒家人本主义的光芒,也给当代人以智慧启迪。曾子的孝道思想,共分为四部分:一、引言。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及目的,并对曾子孝道思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二、先从字源字形及发生的初始义上,对“孝”的含义做了简单考察;再着重对曾子之前孝道思想发展的大致脉络作了简要概括。三、重点论述曾子孝道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在“作为德性之本的孝”一节中,对“孝”的本体论意义做了论证,并从存在论维度切入,探讨“孝”作为最基本德性的存在论基础,以企坚定吾人践孝的自觉;另外,曾子本人正是从内在德性起修的典范,而且在行孝修德过程中,他塑造了理想人格成就了真实生命,因而能为普通民众提供真实的修学路径。其次,曾子重身,在“作为安身立命的孝”一节中,结合曾子对“身”所作的相关论述,围绕“守身全体”“善事父母”“立身显亲”等内容作了具体阐述,得出曾子守身的初心虽始于孝敬父母,但又远不止于此,其终极目的可以说还在于对大道力行不已,以实现父母生命的永续绵延。最后,曾子之所以能够以孝立身优入圣域,必定离不开真实工夫的修养。因此,在“作为修身工夫的孝”一节中,分析孝子证成的具体实践路径问题,是题中应有之义。四、运用哲学辩证的方法,对曾子孝道思想作了客观评析,又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概括了其精神内核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道德滑坡、养老等社会问题的解决所发挥的作用。总之,曾子作为儒家孝道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关于孝道精神的阐述本身没有问题,只是随着时代的流转变迁,后世对其孝道思想的解读和利用,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

李淑华[4](2021)在《孟子礼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儒家礼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先秦儒家礼学思想是指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为了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以“礼”为核心而在政治层面、社会层面和人生层面所阐发的政治秩序、行为准则和人格追求的思想总和。礼学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在整个中国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千年来以自己独特的教化功能规范和引导着古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对华夏民族子孙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今天,用现代意识挖掘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弘扬中华民族崇礼义的礼学思想,对于改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关于礼学思想的研究,国内大多数学者相对而言研究孔子和荀子礼学思想的比较多,研究成果比较丰硕,而孟子的礼学思想相对而言,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匮乏,这也为开拓孟子礼学思想的研究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对孟子礼学思想的系统研究是从其礼学之所以会产生的时代背景为起点的,主要阐明了孟子礼学思想的形成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时代背景是孟子礼学思想得以形成的现实依据,而孟子礼学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是在批判地继承周公、孔子、子思的礼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继而通过对《孟子》一书中关于“礼”的章句对孟子礼学思想做了一个详细的论述。孟子礼学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礼”是指社会的等级秩序,第二,“礼”是人的内在属性,是人禽之别的标志,是区别君子与非君子的标准,同时也是修身基础。第三,“礼”还是典章制度,“礼”是各阶级遵守的原则,“礼”与“乐”配合教化百姓,并为社会安定提供制度保障。孟子礼学思想的特征主要是在封建社会中所体现出的民本性特征、内在性与外在性统一和发展性等特征。孟子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孟子为“礼”从人性中找到根源,“四端”说扩展了孔子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及“仁政”说扩展了孔子的礼治思想。孟子礼学思想的形成无疑发展了前人已有的礼学思想,因此,孟子礼学思想较之前人的礼学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增强了个体的道德自信,发展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强化了儒家的人生追求、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和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等方面。但是,孟子的礼学思想在整体上还是为封建社会服务,因此,孟子的礼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其局限性表现在具有一定的阶级倾向和唯心主义倾向。孟子的礼学思想在当代仍有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资源,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和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共处。研究孟子的礼学思想,不仅仅是因为“礼”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强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辉煌。礼学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有必要加强对礼学思想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因此,我们研究孟子的礼学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乔香香[5](2021)在《孟子义利之辨的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是研究孟子“义利之辨”思想,探究义与公利、私利、仁、礼、命的关系,以期望对孟子义利之辨有深刻的理解。孟子认为人应以“义”为其言行的动机,而不是注重言行的结果,其明确地将“义”的原则作为义利选择的出发点。孟子“义利之辨”,首先要厘清“义”、“利”的内涵,“义”是人内在的德性,而“利”则分为公利与私利。其次“义”不仅仅局限于与“利”的关系,还涉及“义”与“命”、“利”的关系以及“礼义”与“利”的关系。“仁”、“义”皆是天所赋予人的德性,“义”与“仁”相得益彰。“义”是“礼”的内在根据,而“礼”则是“义”的表现形式。人对于“义”与“利”的选择,以及对于礼仪规则的遵守,都以“义”为其依据。人生活在现实中,利益之得与不得会受到命运的影响,但人应该积极主动地修养道德,行仁由义以期能够成为圣贤之人。孟子的“义利之辨”思想在现实中有三个层面,其一,先利后义是针对人民这一群体提出的,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人民的温饱都难以解决,何况是教人民以仁义礼智。其二,以义制利是孟子对士大夫这一群体的要求,“舍生取义”这样的价值选择是孟子对士大夫的期待,也是符合这一人群的最佳选择。在这一价值选择中,孟子从来没有轻视人的生命,只是通过“义”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其三,先义后利是针对君王提出的,在当时的时代,君主握有极高的权力,当时天下的混乱,有极大的原因是由君主过度的欲望导致的。“先义后利”是要求君主心怀仁义,以实施仁政,为人民兴利。

尚妍[6](2021)在《孟子尧舜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尧舜形象及相关事迹在《孟子》文本中随处可见,孟子谈各种问题都涉及尧舜概念的使用,“称尧舜”可以视作孟子哲学思想的鲜明特色。相较孔子着眼于尧、舜的历史功绩,孟子对尧、舜的评价更多地看重德行方面。在孟子的哲学世界中,尧舜是具有完备道德心的大人。尧舜之于人伦道德维度是处理孝悌之道和君臣之道的典范;之于社会道德维度是由仁义行、法先王之道施行仁政的历史依据;之于天地道德维度是能够与天地合德,体悟天道的“大丈夫”人格,不仅善存心养性、扩而充之,而且善养浩然之气,代表了“神人以和”的最高精神境界。孟子“称尧舜”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其对尧舜概念的使用与诸子对尧舜问题的考察既有共性,亦有差别,不仅纵向上继承和维护了孔子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儒家尧舜观的内容;而且横向上也推进了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将性善说、仁政王道、理想人格等理论圆融一体,使儒家学派的基本精神得以逐渐确立。

钱红敏[7](2020)在《基于儒家孝道观认同度实证研究结果的后续讨论》文中研究指明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以血统为基础的家庭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运作单位。由此形成中国人凡事以家为重的家族主义思想与行为模式,由家庭结构形态推广到其他社会集体。为了家族的延续,家庭成员必须传宗接代、奉养、随侍父母,形成了一套复杂而广泛的伦理体系——孝道。随着时代更迭,人们根据需要从不同角度、以各种方式、借孔孟之口解释孝道,造成国人对孔孟孝道观的曲解,对当今代际关系有一定影响。

刘增光[8](2020)在《重“行事”与“顺天下”——阮元经学中的“微词”》文中研究表明阮元将汉学家推崇的"实事求是"精神贯穿于方法和义理层面,以从《孝经》中抽绎出的"行事"说为基础进行系统的经义建构。而"行事"之最大者为孟子所言"《春秋》,天子之事"。阮元以《孝经纬》"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为据,从公羊学角度理解儒家典籍,认为曾子所传《孝经》、子思所作《中庸》以及《孟子》都贯穿了孔子作《春秋》所寄寓的"微词",并由此对理学中孔、曾、思、孟的道统谱系进行了重构,同时也树立起与清代官方思想不同的孔子"素王"形象。与此相应,阮元对《论语》等典籍的诠释也充满"微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化取向和对清代政治的批评,并归结于《孝经》首章的"顺天下"一语。

夏海,Peng Ping[9](2020)在《先秦儒家思想概述》文中研究说明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以仁为核心,义与礼为两翼,仁义礼相辅相成,形成稳定的逻辑结构,建构儒家思想的主体框架。孟子主张性善论,仁与义并重,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荀子主张性恶论,仁与礼同举,同样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孟子和荀子共同促成儒家文化传统,深远地影响传统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

尹凯丰[10](2021)在《宋代书院的德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宋代书院德育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和独特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宋代书院德育思想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在对宋代书院德育思想概述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形成的条件,研究了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内容和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实施,对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加以评析,并且研究了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基于此,论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从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和直接理论来源三个方面,梳理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形成的条件,分析书院起自唐玄宗时,历经五代十国的严峻考验得以发展。到了宋代,书院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理想目标、价值取向和培养方向等方面,发挥了官学和私学无法替代的道德教育作用,在主要方面实现了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明确了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内容包括理论认知、行为规范和道德伦理主旨三个方面。其中理论认知包括识仁、穷理笃行和学思知行的基本内容;依据道德本位确立行为规范;道德伦理的主旨则包括,行为规范和政治道德紧密结合、以仁作为道德的选择标准和价值目标、以传道和弘道作为基本人生观等基本内容。宋代书院德育思想主要通过德育课程的设置和考课;因材、随人开展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氛围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促进宋代书院德育思想有效实现道德教化目标,在实现道德教化目标过程中,努力实现道德教化理论和实现方式有机统一。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实施充分考虑到道德教化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特点,同一年龄阶段不同道德个体的个体差异。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的重要论述,从宋代书院德育思想的历史贡献和不足之处对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加以评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对于当代德育的启示,从对当代德育人才培养、当代德育理论和实践三个方面,揭示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阐明当代德育对宋代书院德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由此进一步说明,研究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加强和推进当代德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论孟子的孝道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孟子的孝道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2)《歧路灯》中的儒学传统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歧路灯》当中的儒家传统思想
    (一)“孝道”思想
        1.孝顺父母
        2.尊敬祖先
        3.对亲戚的亲近、尊重与团结
        4.尊师重道
    (二)“性善论”思想
        1.家长是子女成长环境的第一构成要素
        2.家长对子女的爱不应该过度
        3.朋友对于子女成长的影响巨大
二、《歧路灯》当中儒家传统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从学校教育出发,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二)从家庭出发,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第一环境

(3)曾子孝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曾子孝道思想的理论渊源
    1.1 “孝”字释义
    1.2 孝道思想的起源和形成
        1.2.1 殷商:孝观念的萌芽
        1.2.2 西周:孝德观的确立
        1.2.3 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
第二章 曾子孝道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作为德性之本的孝
        2.1.1 “孝”者德之本
        2.1.2 “孝”的“共世代”性
        2.1.3 “孝”与个体理想人格塑造
    2.2 作为安身立命的孝
        2.2.1 守身全体
        2.2.2 善事父母
        2.2.3 立身显亲
    2.3 作为修身工夫的孝
        2.3.1 反求诸己的内省工夫
        2.3.2 学以成孝的为学工夫
        2.3.3 礼乐教化的修养工夫
第三章 曾子孝道思想的反思与当代价值
    3.1 曾子孝道思想的哲学反思
        3.1.1 曾子孝道思想的精华所在
        3.1.2 后世曲解曾子孝道思想之反思
    3.2 曾子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3.2.1 有助于提高国人的道德修养,增强践孝的自觉性
        3.2.2 有助于解决社会的养老困境,促进家庭关系和睦
        3.2.3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安定和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孟子礼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综合分析法
    (五)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六)礼与礼学概述
        1.礼
        2.礼学
一、孟子礼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一)孟子礼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政治背景
        2.经济背景
        3.文化背景
    (二)孟子礼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1.周公的礼学思想
        2.孔子的礼学思想
        3.子思的礼学思想
二、孟子礼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礼”是社会的等级秩序
    (二)“礼”是人的内在属性
        1.“礼”是人禽之别的标志
        2.“礼”是区分君子与非君子的标准
        3.“礼”是修身基础
    (三)“礼”是典章制度
        1.“礼”是各阶级共同遵守的原则
        2.“礼”与“乐”配合教化百姓
        3.“礼”为社会安定提供制度保障
三、孟子礼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民本性特征
    (二)内在性与外在性统一的特征
    (三)发展性特征
四、孟子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发展
    (一)为“礼”从人性中找到根源
    (二)“四端”说扩展了孔子的伦理道德体系
    (三)“仁政”说扩展了孔子的礼治思想
五、孟子礼学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局限性
    (一)孟子礼学思想的历史价值
        1.增强了个体的道德自信
        2.发展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3.强化了儒家的人生价值追求
        4.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5.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二)孟子礼学思想的局限性
        1.具有一定的阶级倾向
        2.具有唯心主义倾向
六、孟子礼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资源
    (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三)有助于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共处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位论文、期刊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孟子义利之辨的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孟子的义、利内涵梳理
    1.1 “义”的内涵梳理
        1.1.1 义的基本含义
        1.1.2 仁义之义
        1.1.3 义之内外
    1.2 “利”的内涵梳理
        1.2.1 私利之利
        1.2.2 公利之利
        1.2.3 公利与私利
第二章 孟子“义利之辨”的分析
    2.1 义与私利、公利的关系
        2.1.1 义与私利
        2.1.2 义与公利
    2.2 义与命、利的关系
        2.2.1 天命下的义与利
        2.2.2 禄命下的义与利
    2.3 礼义与利的关系
        2.3.1 礼义与公利
        2.3.2 礼义与私利
第三章 孟子“义利之辨”的现实向度
    3.1 治民先利后义
        3.1.1 先利即富民
        3.1.2 后义即教民
    3.2 士、君子以义制利
        3.2.1 士、君子的涵义及定位
        3.2.2 君子惟义所在
    3.3 君行先义后利
        3.3.1 霸道:先利后义
        3.3.2 王道:先义后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孟子尧舜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尧舜之于人伦道德维度
    第一节 孝悌之道:“不告而娶”“封象有庳”与“窃负而逃”
    第二节 君臣之道:尧之治民与舜之事尧
第二章 尧舜之于社会道德维度
    第一节 尧舜“由仁义行”而非“行仁义”
    第二节 法尧舜先王之道以施仁政
第三章 尧舜之于天地道德维度
    第一节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第二节 神人以和:善养浩然之气
结语 孟子“称尧舜”的思想史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7)基于儒家孝道观认同度实证研究结果的后续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国人对孔子与孟子孝道观认同度的差异
    1.1 在奉养父母的问题上
    1.2 关于如何对待父母的过错方面
    1.3 关于父母葬祭的问题
    1.4 关于延续香火
2 国人在不同婚姻状况下对孔孟孝道观认同度的差异
    2.1 养儿方知父母恩
    2.2 研究中的已婚被试
    2.3 研究者原先的假设
3 不同文化程度下孔孟孝道观认同度的差异
4 不同年龄段下孔孟孝道观认同度的差异
5 不同家庭结构下孔孟孝道观认同度的差异

(8)重“行事”与“顺天下”——阮元经学中的“微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 传道即传孝
二 子思寓“微词”于《中庸》
三 “顺天下”的政治理念

(10)宋代书院的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对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宋代书院德育思想概述
    2.1 宋代书院
        2.1.1 宋代书院的含义
        2.1.2 宋代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2.1.3 宋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2.1.4 宋代书院的主要制度
        2.1.5 宋代书院的人员机构设置
        2.1.6 宋代书院的运行机制
        2.1.7 宋代书院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2.2 宋代书院德育思想
        2.2.1 宋代书院德育思想的含义
        2.2.2 宋代书院德育思想的影响
    2.3 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2.3.1 唐五代时期的官办书院在宋代得以延续和发展
        2.3.2 唐五代时期的民办书院在宋代实现了广泛发展
        2.3.3 以往官学和私学有益成分对宋代书院德育思想的形成发挥了作用
    2.4 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2.4.1 国家在政策层面推动书院发展
        2.4.2 国家在经济上为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形成提供保障
        2.4.3 国家从文化层面促进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形成
        2.4.4 社会各阶层推动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形成
    2.5 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2.5.1 程颐及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
        2.5.2 陆九渊为首的心学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内容和特征
    3.1 理论认知
        3.1.1 学者须先识仁
        3.1.2 穷理笃行
        3.1.3 学思知行
    3.2 行为规范
        3.2.1 从“忠”“信”规矩到立身之本
        3.2.2 从“考德”工夫到成才之道
        3.2.3 为家国天下
    3.3 道德伦理的主旨
        3.3.1 行为规范和政治道德紧密结合
        3.3.2 以仁作为道德的选择标准和价值目标
        3.3.3 以传道和弘道作为基本人生观
    3.4 宋代书院德育思想特征
        3.4.1 德育目标的明确性
        3.4.2 良好的尊师成理学统
        3.4.3 德育方式的多样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实施
    4.1 德育课程的设置和考课
        4.1.1 学经典以明人伦之本
        4.1.2 授明伦之学以考课
        4.1.3 实现从“学以教”到“尽其道”
    4.2 因材、随人开展道德教育
        4.2.1 因材施教,尽人之材
        4.2.2 “小学”“大学”随人分限
        4.2.3 志于成人
    4.3 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氛围
        4.3.1 以“礼”营造教育学习环境氛围
        4.3.2 “歌诗”“弦诵”营造情感文化氛围
        4.3.3 “化民成俗”营造社会环境氛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宋代书院德育思想评析
    5.1 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历史贡献
        5.1.1 对宋代知识分子思想道德产生重要影响
        5.1.2 为指导地方官员经邦济世提供思想道德依据
        5.1.3 基本原则被广大社会成员认同和遵循
    5.2 宋代书院德育思想的不足
        5.2.1 过分强调道德规范统一性
        5.2.2 没有对道德教育做明确界定
        5.2.3 道德教育绝对化倾向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宋代书院德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6.1 对当代德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6.1.1 “识仁”明确人才培养价值导向
        6.1.2 以“忠”“信”强化人才培养准则
        6.1.3 “志于成人”实现立德树人
        6.1.4 “为家国天下”厚植家国情怀
    6.2 对当代德育理论的启示
        6.2.1 “尽其道”建构内容完善的德育理论体系
        6.2.2 “穷理”讲透当代德育理论思想精髓
        6.2.3 “随人分限”遵循道德主体不同阶段成长规律
        6.2.4 “明人伦”丰富诚信、友善的时代内涵
        6.2.5 “于学有规”加强德育规章制度建设
    6.3 对当代德育实践的启示
        6.3.1 “传道”“弘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3.2 “考德”提升德育目标达成度
        6.3.3 “修己达人”成就自我与帮助他人的统一
        6.3.4 “尊师成理”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环境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论孟子的孝道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墨与忧时:陈伯陶及其《孝经说》述论[J]. 刘训茜. 原道, 2021(01)
  • [2]《歧路灯》中的儒学传统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研究[J]. 刘敏. 文化学刊, 2021(11)
  • [3]曾子孝道思想研究[D]. 申静思. 河北大学, 2021
  • [4]孟子礼学思想研究[D]. 李淑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孟子义利之辨的思想研究[D]. 乔香香. 山西大学, 2021(12)
  • [6]孟子尧舜观研究[D]. 尚妍.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7]基于儒家孝道观认同度实证研究结果的后续讨论[J]. 钱红敏.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06)
  • [8]重“行事”与“顺天下”——阮元经学中的“微词”[J]. 刘增光. 哲学动态, 2020(09)
  • [9]先秦儒家思想概述[J]. 夏海,Peng Ping. 孔学堂, 2020(03)
  • [10]宋代书院的德育思想研究[D]. 尹凯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标签:;  ;  ;  ;  ;  

论孟子的孝道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