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医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一、医科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钊[1](2021)在《音乐偏好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玉东[2](2021)在《双理论视角下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主动性人格)和行为习惯(手机成瘾、低头行为和拖延行为),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因子,然而这些变量的内在联系在之前的研究中并没有明确说明。为探究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社会认知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为依据,以主动性人格、手机成瘾、低头行为、拖延行为和主观幸福感为研究变量,探索各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以丰富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从而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开展人格培养、减少不良行为习惯以及主观幸福感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和实证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以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的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社会认知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为依据,采用中文版主动性人格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中文版低头行为量表、中文版简版一般拖延量表和中文版幸福感指数量表对886名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运用添加了PROCESS插件(PROCESS V3.4)的SPSS 23.0软件,采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bootstrap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大学生具有中等偏上水平的主动性人格(5.01±0.85)和主观幸福感(10.47±2.38),具有中等偏下水平的手机成瘾(2.63±0.66)、低头行为(2.68±0.64)和拖延行为(2.77±0.58)。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得分在年龄(t=4.627,p=0.032<0.05)、性别(t=7.593,p=0.006<0.01)、年级(F=4.346,p=0.005<0.01)、使用手机最主要的动机(F=7.601,p=0.000<0.01)方面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手机成瘾得分在年龄(t=5.399,p=0.020<0.05)、年级(F=14.989,p=0.000<0.01)、使用手机最主要的动机(F=10.990,p=0.000<0.01)方面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低头行为得分在性别(t=10.630,p=0.001<0.01)、年级(F=6.304,p=0.000<0.01)、使用手机最主要的动机(F=13.133,p=0.000<0.01)方面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拖延行为得分在年级(F=6.020,p=0.000<0.01)、使用手机最主要的动机(F=24.733,p=0.000<0.01)方面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主观幸福感得分在年龄(t=0.939,p=0.003<0.01)、年级(F=3.549,p=0.014<0.05)、家庭所在地(t=0.044,p=0.038<0.05)、使用手机最主要的动机(F=4.263,p=0.005<0.01)方面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2.大学生主动性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48,p<0.01),与手机成瘾(r=-0.21,p<0.01)、低头行为(r=-0.19,p<0.01)及拖延行为(r=-0.24,p<0.01)呈负相关。手机成瘾与低头行为(r=0.78,p<0.01)和拖延行为(r=0.41,p<0.01)呈正相关,低头行为和拖延行为(r=0.48,p<0.01)呈正相关,手机成瘾(r=-0.16,p<0.01)、低头行为(r=-0.18,p<0.01)和拖延行为(r=-0.24,p<0.01)均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3.大学生拖延行为在主动性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04,95%CI[0.01,0.08]),手机成瘾、低头行为在主动性人格和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不显着。4.大学生手机成瘾、低头行为和拖延行为在主动性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β=0.02,95%CI[0.01,0.04]),手机成瘾和低头行为在主动性人格和主观幸福感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不显着,手机成瘾和拖延行为在主动性人格和主观幸福感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不显着,低头行为和拖延行为在主动性人格和主观幸福感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不显着。结论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可以正向影响主观幸福感,大学生拖延行为在主动性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可以通过手机成瘾、低头行为和拖延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社会各界应重视大学生主动性人格的培养,同时帮助其减少不良行为习惯,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谢国蝶[3](2021)在《童年期虐待对大学生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影响及不安全依恋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大学生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流行特征,分析童年期虐待对大学生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影响,探讨不安全依恋在童年期虐待与大学生边缘性人格障碍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合肥市4所学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共邀请4,287名学生参与本研究,最终获得有效样本量为4,034份,应答率为94.1%。采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状态性成人依恋量表和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分别评估童年期虐待经历、不安全依恋和边缘性人格障碍情况,并且利用SPSS 23.0和AMO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人口学指标大学生边缘性人格障碍筛查阳性率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童年期虐待与不安全依恋和边缘性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童年期虐待、不安全依恋和边缘性人格障碍间的相关性。最后,应用AMOS 24.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安全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和边缘性人格障碍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大学生边缘性人格障碍筛查阳性率为4.2%。不同性别、户籍地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筛查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不同性格类型、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学习成绩、不同朋友数量和不同父母关系大学生边缘性人格障碍筛查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自评性格内向、低年级、家庭经济情况差、学习成绩差、朋友数量<3个和与父母关系差的大学生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筛查阳性率均相对较高。本次研究结果表明,3种童年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不安全依恋均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42(95%CI:1.190-1.298)、1.174(95%CI:1.122-1.229)、1.162(95%CI:1.107-1.219)、1.795(95%CI:1.510-2.135)。当把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不安全依恋同时纳入回归模型时,只有情感虐待和不安全依恋有显着性意义(P<0.001),而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3种童年期虐待、不安全依恋和边缘性人格障碍两两之间正相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安全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和边缘性人格障碍中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当把3种童年期虐待分别单独纳入中介模型时,3种童年期虐待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安全依恋在3种童年期虐待对大学生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影响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当3种童年期虐待同时纳入中介模型时,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间接和直接效应均不显着,情感虐待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间接和直接效应均显着,表明当其他类型的童年期虐待被控制时,只有情感虐待(而不是性虐待或躯体虐待)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结论不安全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对大学生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同时本研究还表明,当其他类型的虐待被控制时,只有情感虐待(而不是躯体虐待或性虐待)与大学生边缘性人格障碍间存在独立的关联。

郑鹏,陈图农[4](2020)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特质与相关人格特质维度是否存在差异,选取江苏省3所高校的大二学生,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ition,DSM-5)中的人格问卷(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DSM-5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PID-5)及一般资料调查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负性情感、分离、对抗、脱抑制和精神质这5个人格维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4~0.140,P>0.05);在避免亲密人格特质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36,P<0.05),在其他24个人格特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525~1.095,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在避免亲密这一人格特质上存在差异,提示了高校心理教育应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支持。

陶园[5](2020)在《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人格特质对毕业去向选择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企业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需要更多更合适的高质量人才来更上一层楼。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与大学院校不同,它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学生可以从事生产类和服务类的一线工作,而旅游专业的中职学生毕业后有可能会成为旅游行业的员工。面对旅游行业更高标准的要求,许多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对自己目前的教育背景不满意,毕业后想继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让中职学生的毕业去向更多了一个选择。一个学生毕业去向的选择不仅仅是学生对于就业、升学或者创业的一种选择,更是个人人格的反映与延伸。根据人职匹配理论,如果一个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其毕业去向相匹配,那么他们的自我价值也将得到更好的实现。因此探讨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人格特质在自我效能感的推动下如何影响其毕业去向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在大量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定义本次研究的核心变量以及理论基础,并借助“认知—情感—意向”关系理论构建了七种不同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和毕业去向选择的相关模型,提出了研究假设。选用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在与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师与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沟通后将就业、升学和创业加入学生毕业去向选择中,选取山东省三所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获得基本数据。运用Spss24.0软件分析样本分布的科学性并提取精明干练型、严谨自制型、善良友好型、温顺随和型、淡泊诚信型、外向活跃型、热情豪爽型的大七人格因子;运用Amos24.0验证概念模型符合标准,之后借助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七种人格特质对毕业去向选择的具体影响,结果验证了(1)精明干练型、严谨自制型和外向活跃型人格均显着正向影响毕业去向选择,自我效能感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而温顺随和型、淡泊诚信型、善良友好型和热情豪爽型人格对毕业去向选择没有显着影响,但通过自我效能感作用于毕业去向选择,此时自我效能感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2)精明干练型、严谨自制型、善良友好型和外向活跃型人格显着正向影响就业选择;严谨自制型、温顺随和型和淡泊诚信型显着正向影响升学选择;精明干练型、严谨自制型、外向活跃型和热情豪爽型人格显着正向影响创业选择。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以及毕业去向选择的人口变量统计差异,发现女生在严谨自制型和温顺随和型人格特质上得分显着高于男生;中职一年级的学生比二三年级的学生表现得更为热情、积极且开朗;男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普遍高于女生等。最后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1)全面认识自身人格特质,制定合理毕业去向规划;(2)提升自我效能感水平,引导学生全面成长;(3)开发心理学相关校本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人格特质;(4)重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学生制定发展方向与目标;(5)加大双创教育力度,培养学生创新理念和创业能力;(6)了解企业岗位需求,提高人岗匹配度;(7)加强校企合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旅游相关行业。

黄煜文[6](2020)在《广州地区医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社会支持是建立在社会网络结构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支持或客观的影响力,它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现有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心理弹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子。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的个体,其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的也越丰富,在面对困难情境时,能够及时调用其积极心理资源应对困难,最终获得良好的适应性结果。另外,不少研究指出,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且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联系之间能起到某种作用。但现有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大学生、中职生、老年人等群体,对医学生群体的关注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广州地区医学生为调查对象,旨在探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的相互关系,提出对策与建议,为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完善医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理论基础,进而促进医学生良性发展,推动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目的调查广州地区医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探讨医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医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在医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制的人口学资料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州地区672名医学生进行方便抽样调查。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运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运用Process插件对数据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等。结果(1)广州地区医学生心理弹性总分均值为(60.8±14.459)、社会支持总分均值为(36.09±6.117)、心理健康总分均值为(145.25±40.10),与国内一般大学生相比,广州地区医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相对较高,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2)不同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来自单亲家庭、是否处于实习阶段、是否处于恋爱中的医学生心理弹性得分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性别、专业类型、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来自单亲家庭、是否处于实习阶段、是否处于恋爱中的医学生社会支持得分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级、专业类型、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来自单亲家庭、是否处于实习阶段的医学生心理健康得分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医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呈显着正相关(P<0.05),医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呈显着正相关(P<0.05),医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呈显着正相关(P<0.05);(6)心理弹性在医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1)广州地区医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相对较高,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2)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来自单亲家庭、是否处于实习阶段、是否处于恋爱中是医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3)性别、专业类型、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来自单亲家庭、是否处于实习阶段、是否处于恋爱中是医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4)年级、专业类型、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来自单亲家庭、是否处于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5)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6)心理弹性在医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刘苏佳,陈图农,张寅[7](2020)在《大学生DSM-5人格替代模型人格特质性别差异研究》文中认为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ition,DSM-5)的人格替代模型是诊断和评估病态人格的混合模式,应用中有帮助诊断、指导治疗的优势。对江苏省3所高校在读生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人格替代模型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欺骗(t=3.524)、焦虑(t=-3.207)、抑郁(t=-2.292)、随境转移(t=-3.088)、情绪易变(t=-8.242)、敌意(t=-2.367)、回避亲密(t=-9.533)、不负责任(t=-3.169)、顺从(t=2.033)、不寻常信念(t=2.856)、退缩(t=-2.487)、冲动(t=-6.166)人格特质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他人格特质上没有显着的性别差异;负性情绪(t=-3.173)、分离(-3.893)、脱抑制(t=-4.022)人格维度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精神质及对抗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不同家庭收入水平、自评健康状况以及父母文化程度的大学生群体之间性别差异的情况并不统一。人格特质及人格维度存在性别差异,且会受到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水平和自身健康情况的影响。

闫晓涵[8](2020)在《多维度社会生态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大学生创业成为当前大学生相关研究的热点话题。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既能解决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也能有力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是目前大学生创业存在创业比例低、创业成功率低的问题,因此,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其创业意愿,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业活动中来,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从多角度为培养创业人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从三个视角探索个人特征、外部资源和社会创业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在个人特征视角下,探讨大学生个人特质、创业警觉性和机会识别与创业意愿间的关系;在外部资源视角下,研究大学生的感知社会支持、创业资源获取以及高校提供的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自我效能以及创业意愿间的关系;在社会创业环境视角下,分析创业环境各个维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构建三个结构方程模型,并参考成熟量表为模型设计测试量表。依托两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一届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向参赛选手发放问卷,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个人特征视角下,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通过机会识别和创业警觉性影响其创业意愿。外部资源视角下,大学生的感知社会支持和创业资源获取以及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显着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自我效能,进而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社会创业环境视角下,创业政策、经济环境、教育环境、融资环境和社会文化会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明确各个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具体途径,以及不同视角下影响因素间的影响关系,有助于大学生自身培养其创业兴趣,并协助家庭、高校等为大学生提供各种物质和精神支持,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最终实现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

张乐[9](2020)在《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倦怠状况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倦怠的基本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倦怠的相关性,为此后拟定大学生心理健康卫生策略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高校大学生做问卷调查。结果:1)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4200份,共收回问卷3916份,回收率为93.24%;有效问卷3593份,有效率为85.55%。2)在SCL-90量表中得分提示阳性者为1378人(38.4%),阴性者为2215人(61.6%),被调查大学生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P<0.05);不同性别、年级、学校、专业、饮酒情况和近亲患精神性疾病在各个因子的得分均不同(P<0.05),不同吸烟情况在敌对、偏执和其它因子中的得分不同(P<0.05),不同参加文体情况除躯体化因子外的各因子得分均不同(P<0.05),不同月支出情况除强迫症状外的各因子得分均不同(P<0.05);心理健康水平可能与性别、年级、学校、专业、饮酒情况、参加文体活动、每月支出情况及近亲患精神性疾病有关。3)在UPI量表中得分提示UPI-A类学生为723人(20.1%),UPI-B类学生为325人(9.0%),UPI-C类学生为2545人(70.8%);不同性别、年级、学校、专业、饮酒情况、参加文体活动情况和近亲患精神性疾病在各个因子的得分均不同(P<0.05);分类可能与性别、年级、学校、专业、饮酒情况、参加文体活动及近亲患精神性疾病有关(P<0.05)。4)学习倦怠各项得分提示正常人数为459人(12.8%),轻度倦怠人数为2717人(75.6%),重度倦怠人数为417人(11.6%);不同年级、学校、专业和吸烟情况在各维度得分均不同(P<0.05),不同性别在除成效感维度外得分均不同(P<0.05),不同饮酒情况在倦怠总分和成效感维度得分不同(P<0.05),不同参加文体活动情况在情感耗竭和成效感维度得分不同(P<0.05),不同月支出情况在情感耗竭维度得分不同;学习倦怠三种程度的差异可能与性别、年级、学校、专业、饮酒情况、吸烟情况及参加文体活动有关(P<0.05)。5)SCL-90中十项因子、UPI各维度均与情感耗竭维度、去个性化维度、成效感维度均为正相关关系(P<0.05);SCL-90的影响因素是性别、学校地区、专业、近亲精神病史、学习倦怠程度(P<0.05),其中女性、南疆地区、北疆地区、每月支出500-1500元、近亲患有精神病和学习倦怠等级是危险因素,理科、工科、医科和其它专业是保护因素;UPI-C类与UPI-B类学生比较后,学习倦怠程度是UPI分类的危险因素(P<0.05),UPI-C类与UPI-A类学生比较后,性别、理科、从不参加文体活动、近亲精神病史、学习倦怠程度是UPI分类的影响因素(P<0.05),女性、理科、近亲患有精神病和学习倦怠等级是危险因素。6)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SEM模型整体模型拟合较好,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学习倦怠和UPI相关因素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变量,UPI相关因素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倦怠间起中介效应。结论:1)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性别、年级、学校地区、专业、饮酒情况、吸烟情况、参加文体活动情况、每月支出情况、近亲是否患有精神性疾病都对其有影响作用。2)新疆高校大学生人格健康状况尚可,可能与性别、年级、学校地区、专业、饮酒情况、参加文体活动及近亲患精神性疾病有关。3)新疆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较差,性别、年级、学校地区、专业、饮酒情况、吸烟情况、参加文体活动情况都对其有影响作用。4)学习倦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康均呈正向相关,且学习倦怠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康的危险因素。

崔晓霞,杨积芳[10](2020)在《“优良学风班”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调查"优良学风班"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对某高校"优良学风班"1360名大学生和对照组1343名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测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优良学风班"大学生部分人格因素优于对照组(P<0.05);"优良学风班"心理健康组除B(聪慧性)、M(幻想性)因素外,其余14个人格因素与症状阳性组差异显着(P<0.05);"优良学风班"大学生16PF人格因素能很好地解释SCL-90因子的15.9%-40.0%变异量,SCL-90各因子与Q4(紧张性)、O(忧虑性)、L(怀疑性)等因素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C(稳定性)、Q3(自律性)、G(有恒性)等因素呈显着负相关(P<0.05)。因此,"优良学风班"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关系,人格特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二、医科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科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双理论视角下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链式中介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基础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文献分析
    2.1 主观幸福感
    2.2 主动性人格
    2.3 手机成瘾
    2.4 低头行为
    2.5 拖延行为
    2.6 主动性人格、手机成瘾、低头行为、拖延行为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方法
    3.4 数据处理和分析
    3.5 技术路线图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研究变量描述性分析
    4.3 研究变量的社会人口学差异性检验
    4.4 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5 手机成瘾、低头行为、拖延行为在主动性人格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及链式中介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
    5.1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手机成瘾、低头行为、拖延行为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
    5.2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手机成瘾、低头行为、拖延行为和主观幸福感在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5.3 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5.4 手机成瘾、低头行为、拖延行为在主动性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及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和建议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3)童年期虐待对大学生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影响及不安全依恋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综述 童年期不良经历与边缘性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
    1.童年期不良经历在国内外的流行情况
    2.童年期不良经历的危害
    3.童年期不良经历与边缘性人格障碍
    4.童年期不良经历对边缘性人格障碍影响的可能机制
    5.童年期不良经历预防控制措施
    6.参考文献

(4)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 PID-5人格问卷
    (三)调查方法
    (四)数据统计
二、结果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维度差异
    (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质差异
三、讨论

(5)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人格特质对毕业去向选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人格特质与毕业去向选择
        1.2.2 人格特质与自我效能感
        1.2.3 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与毕业去向选择
        1.2.4 总结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探索
    2.1 概念界定
        2.1.1 人格特质
        2.1.2 中职旅游专业
        2.1.3 毕业去向选择
        2.1.4 自我效能感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格特质理论
        2.2.2 人职匹配理论
        2.2.3 人格社会学理论
        2.2.4 自我效能感理论
3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3.1 变量释义
        3.1.1 人格特质
        3.1.2 毕业去向选择
        3.1.3 自我效能感
    3.2 模型构建
    3.3 研究假设
4 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
        4.1.1 人格特质
        4.1.2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去向选择
        4.1.3 自我效能感
    4.2 研究对象
    4.3 信度检验
    4.4 数据分析方法
5 数据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人格特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5.2.2 自我效能感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模型验证分析
        5.3.1 测量模型分析
        5.3.2 结构模型分析
    5.4 人格特质对不同毕业去向选择的影响回归分析
    5.5 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和毕业去向选择的人口统计分析
        5.5.1 学生人格特质的人口统计分析
        5.5.2 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人口统计分析
        5.5.3 学生毕业去向选择的人口统计分析
6 研究结论与策略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策略
        6.2.1 全面认识自身人格特质,制定合理毕业去向规划
        6.2.2 提升自我效能感水平,引导学生全面成长
        6.2.3 开发心理学相关校本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人格特质
        6.2.4 重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学生制定发展方向与目标
        6.2.5 加大双创教育力度,培养学生创新理念和创业能力
        6.2.6 了解企业岗位需求,提高人岗匹配度
        6.2.7 加强校企合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旅游相关行业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6)广州地区医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2.1.1 心理弹性的定义
        2.1.2 心理弹性的研究工具
        2.1.3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综述
    2.2 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
        2.2.1 社会支持的定义
        2.2.2 社会支持的研究工具
        2.2.3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综述
    2.3 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
        2.3.1 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标准
        2.3.2 心理健康的研究工具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研究方法
    3.4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4.2 量表信效度分析
        4.2.1 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CD-RISC)
        4.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4.2.3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4.3 描述性分析
        4.3.1 医学生心理弹性情况
        4.3.2 医学生社会支持情况
        4.3.3 医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4.4 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4.4.1 性别差异
        4.4.2 年级差异
        4.4.3 专业类型差异
        4.4.4 生源差异
        4.4.5 是否为独生子女差异
        4.4.6 是否来自单亲差异
        4.4.7 是否处于实习阶段差异
        4.4.8 是否处于恋爱中差异
        4.4.9 家庭经济状况差异
    4.5 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4.5.1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4.5.2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4.5.3 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4.6 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
第五章 讨论
    5.1 描述性分析
    5.2 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5.2.1 性别差异
        5.2.2 年级差异
        5.2.3 专业类型差异
        5.2.4 生源地差异
        5.2.5 是否为独生子女差异
        5.2.6 是否来自单亲家庭差异
        5.2.7 是否处于实习阶段差异
        5.2.8 是否处于恋爱中差异
        5.2.9 家庭经济状况差异
    5.3 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5.3.1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5.3.2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5.3.3 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5.4 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5.5 总结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6.1 学校层面
    6.2 个人层面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大学生DSM-5人格替代模型人格特质性别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一)大学生DSM-5人格维度概况及性别差异
    (二)不同经济水平家庭大学生人格特质性别差异
    (三)不同健康程度大学生人格特质性别差异
    (四)父母不同文化程度的大学生人格特质性别差异
三、讨论
    (一)人格特质维度及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
    (二)社会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三)被试健康状况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四、总结

(8)多维度社会生态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1.2.2 创业意愿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1.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概念界定
        2.1.2 社会生态系统层次划分
    2.2 创业意愿
        2.2.1 创业意愿概念界定
        2.2.2 创业意愿相关研究
    2.3 特质理论
    2.4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2.5 其他核心变量
        2.5.1 感知社会支持
        2.5.2 创业自我效能
第三章 个人特征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3.2.1 人格特质与创业意愿
        3.2.2 人格特质与创业警觉性和机会识别
        3.2.3 创业警觉性和机会识别与创业意愿
        3.2.4 创业警觉性、机会识别的中介作用
    3.3 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
        3.3.1 问卷设计
        3.3.2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3.3.3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3.4 信度和效度检验
        3.3.5 模型拟合和假设检验
    3.4 结果分析
第四章 外部资源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4.1 问题提出
    4.2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4.2.1 感知社会支持与创业能力、创业自我效能
        4.2.2 创业资源获取与创业能力、创业自我效能
        4.2.3 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创业自我效能
        4.2.4 创业能力与创业意愿
        4.2.5 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意愿
    4.3 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
        4.3.1 问卷设计
        4.3.2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4.3.3 样本特征统计
        4.3.4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3.5 信度和效度检验
        4.3.6 模型拟合和假设检验
    4.4 结果分析
第五章 社会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5.1 问题提出
    5.2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5.3 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
        5.3.1 问卷设计
        5.3.2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5.3.3 样本特征统计
        5.3.4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3.5 信度和效度检验
        5.3.6 模型拟合和假设检验
    5.4 结果分析
    5.5 模型关系研究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生个人创业情况调查
附录2 大学生创业支持现状调查
附录3 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倦怠状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选择
        1.2 抽样方法
        1.3 样本含量
    2 内容与方法
        2.1 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
        2.2 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3 学习倦怠状况调查
        2.4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2.5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方程模型(SEM)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优良学风班”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2. 调查工具
    3. 调查方法
    4. 数据处理
二、结果
    1. 调查对象16PF测试总体情况分析
    2.“优良学风班”心理健康组与症状阳性组的16PF值比较
    3.“优良学风班”大学生人格特征与SCL-90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三、讨论
    1.“优良学风班”大学生部分人格因素优于对照组大学生
    2.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优良学风班”学生16PF人格因素差异显着
    3. 人格特征的不同维度对SCL-90各因子有着不同的预测作用

四、医科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音乐偏好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D]. 王钊.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双理论视角下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链式中介作用研究[D]. 张玉东.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童年期虐待对大学生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影响及不安全依恋的中介作用[D]. 谢国蝶.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差异研究[J]. 郑鹏,陈图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人格特质对毕业去向选择的影响研究[D]. 陶园.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广州地区医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D]. 黄煜文.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7]大学生DSM-5人格替代模型人格特质性别差异研究[J]. 刘苏佳,陈图农,张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8]多维度社会生态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闫晓涵.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9]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倦怠状况调查研究[D]. 张乐.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优良学风班”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 崔晓霞,杨积芳. 黄山学院学报, 2020(01)

标签:;  ;  ;  ;  ;  

医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