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空调供热水联合热泵的经济性研究

房间空调供热水联合热泵的经济性研究

一、房间空调与供热水合用热泵的经济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宇[1](2020)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唐山既有农居空气源热泵采暖研究》文中认为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始,政府部门逐步践行治理大气环境污染的各项方针。针对农居供暖问题,提出了“煤改电”、“煤改气”的行动计划。为探寻空气源热泵采暖措施与唐山农居适应性问题,对唐山既有农居空气源热泵采暖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研究。以实际调研及调查问卷形式,对唐山市农居的围护结构、采暖方式、采暖能耗以及改造意愿等基础数据进行了调研,并通过实地检测,得到唐山地区既有农居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并确定围护结构改造模型。采用De ST室内环境模拟软件模拟既有农居改造前后逐时热负荷,并拟合计算空气源热泵COP与室外温度的逐时关系式。计算空气源热泵在唐山环境温度工况条件下的逐时运行功率和运行总能耗。建立唐山既有农居空气源热泵采暖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计算出不同影响因子下环境影响负荷和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污染物排放量。将散煤、型煤、天然气采暖作为能源结构对照与空气源热泵采暖对比,将是否经过围护结构改造作为能耗需求对比。对于既有农居,空气源热泵采暖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对传统散煤采暖降低80%以上。如果对能源结构改造的同时对围护结构进行保温改造,环境影响总负荷可降低95%。对各种采暖形式进行投资分析和生态成本计算,通过虚拟边界法计算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结果表明不进行围护结构改造,需要3.46年回收环境成本,而进行围护结构改造后,降低为1.25年。如在空气源热泵采暖的同时进行围护结构改造,总生态成本最低为34.92元/m2/年,节能收益率最高为98.04%。图27幅;表40个;参106篇。

刘群[2](2019)在《严寒地区商业项目空调系统节能与经济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商业建筑迅猛发展,大量高能耗建筑的产生造成社会能源消耗量和经济成本大幅提升。随着建筑中空调系统形式的日新月异,变风量、热回收、全新风、新能源系统等各不相同的空调系统应酝而生,其能源消耗占到了建筑总能耗的很大比例。因此,从能源的合理利用及经济角度分析,节能降耗将成为社会的主要关注点。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对严寒地区商业项目的负荷模拟及空调系统冷热源的选型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同时从经济合理的角度分析机组能效等级的选取原则;对比市政热源及燃气锅炉的使用情况及运行成本;根据混合式系统中的一次回风系统[17]、冬季新风及补风机组的运行方案以及整体风平衡系统的设计情况来分析研究整个商业项目的运行及节能情况。通过本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负荷模拟为实现经济与节能的核心基础数据;通过方案比选来提高冷站全年综合效率(EER)为设备选择的必要条件,对热源的选取需综合考虑多种外部条件,不可盲目按照设计参数确定设计方案;在空调系统设计过中,变新风比为空调全年运行过程中的主要节能运行方式,同时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风量平衡分析,可避免由于风机(或水泵)选型偏大导致的水系统处于大流量、小温差运行工况,从而提高风机(或水泵)运行效率和冷(热)量输送效率;为保证严寒地区冬季新风机组、补风机组的正常运行,采用增加预热盘管及管道式循环泵的方式可有效降低能源的使用以及后期的运营成本,从而实现设备的经济与节能运行。

刘向东[3](2019)在《基于绿色理念的郑州市瞪羚产业园某办公楼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绿色建筑与防震减灾是建筑业发展的趋势与目标,而钢结构建筑具有绿色环保、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的优点,是发展绿色建筑的优先选择,其对于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提高国家防震减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绿色建筑设计主要围绕着建筑的“四节一环保”展开;结构设计除了按常规计算外,应该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以保证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从而实现抗震目标;进行经济性能对比分析对于方案确定、节省工程投资十分必要。绿色建筑个例的研究实践,对于区域性绿色建筑的普及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郑州市瞪羚产业园某办公楼为研究对象,开展绿色建筑设计与研究,并对该项目A座办公楼进行了结构设计、经济性能对比分析及抗震性能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进行了郑州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研究。以气候特点为引导,针对建筑规划、围护结构热工、减少热桥、气密性、遮阳及设备系统等方面研究,提出了适用于河南省寒冷地区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为后续办公楼设计提供基础。(2)进行了郑州市瞪羚产业园某办公楼绿色建筑设计。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五个方面对该办公楼进行绿色建筑方案设计和研究,利用PKPM和斯维尔两种节能软件进行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满足规范要求,且无结露现象;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系数达标面积比例大于80%,眩光指数小于25;建筑室外基本无涡流区或无风区,风速最大出现在建筑东西两侧,室外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且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空气声隔声性能均满足规范中低限和高限平均值的要求,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背景噪声均满足高限限值的要求。(3)进行了郑州市瞪羚产业园某项目A座办公楼结构设计。采用PKPM建立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两种模型对结构进行分析计算,从工程量和工程造价两方面对比两种结构经济性能。结果表明,两种结构各参数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不属于扭转不规则且无楼层承载力突变情况;新旧规范恒、活载取值计算对比,其楼层受剪承载力计算结果相差基本在4%以内,其余参数基本无影响;钢结构比混凝土结构节约砼用量达45%,人工成本优势明显,总工日约为混凝土结构的3/5,工期大大缩短。得出A座办公楼采用钢结构方案,抗震性能好且经济高效。(4)进行了A座办公楼抗震性能分析。运用Etabs有限元软件建模分析,得出其在反应谱分析、多遇地震线性时程分析及罕遇地震非线性时程分析下的结构动力特性、层间剪力、层位移、层间位移角、塑性铰分布的规律,得出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

韩浩天[4](2018)在《严寒地区地铁车站用水环多联式热泵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严寒地区地铁车站冬季一般不供暖,寒冷的室外空气经由车站出入口进入车站,可能使站内温度过低,舒适度差。而与此同时,地铁正常运营须散发大量余热,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仍须开启通风系统排热。若将地铁车站内部稳定散发的余热回收,用于车站自身供暖,则可同时解决去除余热和供暖双方面的问题。当前对于地铁余热回收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隧道产热方面,而产量可观、功率稳定的设备用房余热却无人问津。笔者考虑冬季利用水环多联式热泵技术回收这部分余热,用于车站自身供暖。文章以一典型非换乘地铁车站为例,对严寒地区地铁车站用水环多联式热泵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性能进行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进行了地铁车站水环多联式热泵系统的设计,并分析了该系统在地铁车站的特殊性,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确定了水环多联式热泵系统在地铁车站的系统划分原则;2)针对地铁车站特殊条件建立了地铁车站用水环多联式热泵系统的数学模型;3)利用所建模型对系统的性能参数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了地铁车站用水环多联式热泵系统的最佳环路水温,对系统的热回收性能进行分析,并预测了系统的热回收潜力,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得出该系统在地铁车站的热回收效果较好;4)对地铁车站水环多联式热泵系统和常规建筑水环多联式热泵系统的可回收余热量和能效比进行对比,得出该系统比常规建筑水环多联式热泵系统能更好的利用建筑物内部的余热量,系统的能效比更高;5)对由水环多联式热泵系统和全空气系统组成新型地铁通风空调系统进行节能性和经济性分析,由水环多联式热泵系统和全空气系统组成的新型空调系统比常规地铁通风空调系统具有更好的节能性和经济性。

王俊[5](2015)在《基于DeST合肥市某商业综合建筑能耗模拟及节能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建设高峰期,这就促使建材业和建造业的大规模发展,由此造成的建筑能源消耗占社会商品总能耗的比例也在持续的增加。大型公共建筑也因此发展迅速,能源消耗也是非常巨大的。随着建筑节能的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大型公共建筑目前也成为了建筑节能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以合肥地区一栋典型商业综合建筑为模型,采用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能耗模拟仿真软件——DeST,研究夏热冬冷地区商业综合建筑动态能耗。通过对在基础室温、建筑负荷、建筑空调能耗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然后本文结合合肥地区自身的地域特点,进行节能技术的研究。合肥地区气候特点为:年平均气温为15.7度,年降雨量接近1000毫米,全年日照时间为2100多个小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夏热冬冷地区的典型。合肥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拥有较丰富的太阳能、土壤、水资源、空气能等资源,应该得到很到的利用。针对合肥市地区商业综合建筑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适合本地区能耗模拟的计算输入参数,对其进行不同设置条件下的仿真模拟,得出了一些结论。对于建筑房间的基础室温而言,同一朝向时高层和低层的房间其基础温度要小于中间层的;位于同一楼层的南向房间的基础室温要高于北向的;而对于同一朝向的房间,位于中部的房间基础室温要高于位于建筑拐角的房间;在冬季,墙体材料的传热系数大小对房间基础室温影响较大,在过渡季节和夏季,墙体材料的传热系数的大小对房间基础室温影响较小。对于墙体围护结构而言,窗墙比对于建筑物的耗热量和耗冷量有较大的影响。当窗墙比较大时,即接近全玻璃幕墙时,将会导致大量的太阳辐射热通过墙体和窗户进入室内,成为房间的冷负荷,从而会大大增加建筑物夏季空调能耗;对于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不是越小越好,对于该合肥市既定建筑而言,外墙传热系数K=0.5W/(㎡.K)时,此时节能效果就整体来看较为理想,继续降低K时,其相对的节能潜力已经非常小了,有时甚至会出现传热系数降低能耗反而增加的情况。对于就建筑能耗而言,分别从系统全年满意度、全楼照明、设备总电耗和空调能耗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对该建筑使用设定的系统满意度较好;全楼照明、设备以及空调方面的能耗是相当惊人的,因此需要寻找新的节能手段应对这种巨大能耗的使用现在对于节能技术的研究有许多种,针对合肥地区自身资源条件而言,热泵技术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热泵技术就是运用可再生能源和废水废气中的低位能源进行能量的转换,从而满足人们能耗的需求。本文最后以太阳能—地源热泵(solar-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一种新型节能、环保的供暖(供冷)系统为例,对其目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并分别对不同的太阳能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连接方式进行优缺点的分析,从而说明热泵技术的可行性和可观的前景,并对合肥某地源热泵项目和徽州某会所太阳能-空气源热泵项目进行简要的介绍,说明热泵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通过热泵节能技术,既可以很好的解决空调能耗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能源消耗问题,也可以充分地利用合肥丰富的自然资源。

郭美伶[6](2014)在《邯郸某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暖通空调专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在目前的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与新技术利用方面也有一些不严谨之处,本文就邯郸某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的内容为:方案选取、负荷计算、设备选型、及通风系统等方面。本文以邯郸的某建筑为例对各方面进行说明,其建筑面积为103765.97m2,建筑高度100m,房间的的主要使用功能为酒店、办公楼及餐娱场所。此酒店选取的方案为中水源热泵系统,本文就中水源热泵系统和冷水机组+燃气锅炉两种方案进行了经济性与节能性的分析。本文的负荷计算部分,分析了由于房间使用功能的改变对房间总体负荷所产生影响的大小。空调设备的的合理选型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空调系统的能耗,不能为了简便就只考虑估算法,本文主要分析了风机盘管的选型方法及各方法的影响。此外,对于酒店标间中新风量与排风量的确定,要严格按规范中的相关规定确定,不能轻视规范相关条文中的前提。本文就加压送风量的计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以此建筑中不同类型的具体楼梯间为例,分别按查表法、压差公式法以及风速公式法计算了各自的加压送风量,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公式中各参数对风量确定的影响。此外本文比较分析了不同压差控制形式时变频水泵的节能性。此酒店在设计时采用了排风热回收系统,本文还对排风热回收进行了原理的说明,而且还分析了此案例的排风热回收系统设置的经济性,并对邯郸地区使用排风热回收系统的节能潜力进行了分析。此外,分析了办公楼使用转轮式排风热回收装置的经济性及回收期做了计算。

周姣[7](2014)在《基于蒸汽压缩式热泵机组冷凝热回收的热水循环系统的技术性和经济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央空调系统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其运行所产生的能耗也越来越大,推广空调节能技术势在必行。众所周知,处于夏季制冷工况的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冷水机组,它既提供给整个楼宇空调系统所需的冷负荷,又需要将冷凝器中产生的大量冷凝热排出,保持冷凝压力稳定。这部分冷凝热,其量值可达制冷量的1.15~1.3倍。一般情况下,这些冷凝热是通过循环冷却水系统直接排放到大气环境中,造成了能源浪费;同时,这些热量的散发又会导致周围环境的温度升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因此,能够将这部分冷凝热回收的新节能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传统的冷凝热回收技术多是对夏季制冷工况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冬季制热工况。本文基于热力学建模机理和冷凝热回收技术,设计出一个与蒸汽压缩式热泵机组配套的热水循环系统。在夏季制冷工况,它能够充分回收蒸汽压缩式热泵机组运行所产生的冷凝热,用以制取温度适中的生活热水,储存于保温水箱中,满足楼宇用户的卫生、洗浴需求;在冬季制热工况,它吸收部分冷凝热后,在蒸发器中释放热量,使液态制冷剂汽化,满足热泵机组制热模式的运行需求,从而代替传统热泵机组配套的地下水源或者土壤源子系统。本文选取兰州市某宾馆的蒸汽压缩式热泵机组作为研究对象,为其设计了可回收冷凝热的热水循环系统。并通过热力学建模及仿真,对该热水循环系统进行了性能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建立了相应热水循环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对其组成和运行模式,进行了工作机理分析。2.根据研究目标,对该热水循环系统中的主要设备进行了选型和计算。3.对该热水循环系统的关键运行参数,如出水温度、进水温度、水箱内水温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相应的参数逐时变化曲线。仿真结果表明,该热水系统在理论和技术上是可行的,表征系统的关键参数均能满足热泵机组制冷与制热工况的要求;且该系统能够吸收热泵机组运行所产生的冷凝热来制取楼宇用户所需求的生活热水,节约了能源的同时也降低了经济成本。4.基于费用年值法和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将该热水循环系统辅助的热泵机组与地下水源热泵机组进行了经济性比较,发现在初投资、费用年值和投资回收期这3个方面,前者均优于地下水源热泵机组。5.该热水循环系统在夏季可以回收冷凝热制取生活热水,不仅减少了冷凝热的排放,而且无需消耗加热生活热水所需的化石燃料。这直接降低了CO2的排放量,具有显着的节能和环保作用。

汤倩[8](2013)在《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根据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2010第6号文,在武汉市新建民用建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节能政策、标准规范、节能方法及节能措施,给出了适宜于民用建筑的评估依据、评估方法及能效测评方法。给出了建筑、暖通、空调、给排水、电气等各专业的节能评估要点并给出节能评估体系与评分权重。给出了民用建筑各用能系统能耗的测算方法,讨论了民用建筑各系统能耗的影响因子以及累计负荷指标法、温频(度日)法、单位面积负荷指标法、设备法用于新建项目测算能耗的适宜性。通过各种方法与现行值的比对,得出了各类能耗的计算公式、指标及系数,并给出能效水平的简易评估方法。针对武汉市的气候、日照、水文地质等特点,根据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从全生命周期讨论了能评前后适宜于主、被动式节能技术措施,讨论了可再生能源应用。并运用实例讨论相应节能措施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效果,论证论文给出的评估方法的可靠性与实用性。论文的研究有利于规范新建民用建筑的评估,有利于国家及武汉市测算新建民用建筑的能耗。

曲晓宁[9](2013)在《酒店建筑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节能环保是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能源合理利用、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酒店建筑节能主要表现在空调系统节能和热水系统节能等方面,太阳能和地源热泵的相互结合利用,对能源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总结多个城市酒店建筑的全年负荷特性,把所研究地区分为A、B、C三个典型区域/分别代表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全年地下累计吸热量远大于释热量的地区、释吸热量相当的地区和释热量远大于吸热量的地区,其中C区根据全年释吸热量差值大小分为C1、C2两个区;分别提出适合于A区的太阳能蓄热式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适合于C1区的太阳能-地源热泵空调+生活热水系统和适合于C2区的地源热泵空调+生活热水系统;对三种系统进行方案设计、控制策略探讨和经济性分析。首先,利用DeST软件模拟多个城市全年建筑动态负荷,根据模拟的负荷特性把研究区域分为A、B、C三个典型区域,A区代表城市为长春、敦化、哈尔滨,B区代表城市为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冷湖,Cl区代表城市为大连、太原、成山头,C2区代表城市为济南、北京、西安。其次,提出了适用于A区酒店建筑的太阳能蓄热式地源热泵复合系统,把太阳能热水系统和空调系统结合设计,利用太阳能系统解决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地下冷热平衡问题,利用地源热泵系统作为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辅助热源,解决由于太阳能不足造成的热水供应不稳定或辅助加热能耗大的问题。给出了酒店建筑太阳能蓄热式地源热泵系统的不同的运行工况及具体的运行策略,确定了该系统的设计方案。以长春、敦化、哈尔滨三个城市为例证明该系统可以满足A区地下热量平衡的要求。以哈尔滨为代表城市,计算了太阳能蓄热式地源热泵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证明该系统运行费用低、初投资回收年限少。第三,提出了适合于C1区酒店建筑的太阳能-地源热泵空调+生活热水复合系统,充分利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全年累计释吸热量差值制取生活热水,既能解决地下冷热平衡问题,又可减少太阳能集热器面积。给出了酒店建筑太阳能-地源热泵空调+生活热水复合系统的不同的运行工况及具体的运行策略。第四,提出了适合于C2区酒店建筑的地源热泵空调+生活热水系统,生活热水的热量完全来自地源热泵系统,不设置太阳能系统。确定了该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流程,以济南、西安、北京三个城市的实例证明,该系统全年地下吸释热量不平衡率小于15%。以济南为例,证明该系统在初投资、运行费用、系统维护费用等方面具有经济可行性。该系统在c1区具有较大的工程推广价值。

郭俊杰[10](2013)在《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优化分析与运行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空气源热泵热水技术是一种节能型热水技术。随着能源和环保压力的日益加大,通过优化现有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Air-source heat pump water heater,简称ASHPWH)的设计,拓展使用范围,是一条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但是,囿于设计理论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多数研究者着眼于部件如何匹配、设计参数如何选取和经济性评价等问题,而对如何在实践上对运行策略进行优化使装置保持长期高性能运行、如何改善变工况下的热力学性能满足能量需求的多样化方面,鲜有考虑。此外,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具有变工况运行的特点,特定工况下的有效能分析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系统的热力学特性,为了实现有效能理论在该类型系统中更好地应用,通过结合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变工况运行的特点和有效能的基本理论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发现系统设计和运行的薄弱环节。为此,本文从系统优化设计和运行的角度进行了实验和理论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冷凝器采用板式换热器循环加热的小型家用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采用实验与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环境参数、装置结构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指导优化。仿真数据和实验对比结果显示,仿真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采用该类型冷凝器的系统,冷凝器和蒸发器的面积比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可以确保较高的热力学效率,计算条件下,最佳面积比在0.1到0.118之间。循环水进水高度(即水箱热水入口的位置)是影响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循环水进水高度越高,系统COP越高。当其他条件固定,进水高度从水箱高度的0.167调整到水箱顶部,系统COP会从2.58增加到2.70,有4.65%的增幅。尽管水箱整体的等效平均温升随着进水高度的提升略有下降,约1℃,但其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提高系统COP的角度来说,最佳进水口应位于水箱的顶部。(2)结合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变工况运行的特点和有效能的基本理论建立了当量有效能分析模型,并通过样机实验验证了其分析结论,该模型综合考虑了热泵热水装置热水不断升温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温度7℃时,在其他部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压缩机绝热效率从0.6增加到0.85,压缩机有效能损失减少三分之二,系统有效能效率从35%增加到45.5%,系统不可逆程度改善10.5%。当压缩机的绝热效率低于0.78时,压缩机为有效能损失最大的环节。从本模型的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当其他条件不变,冷凝器换热温差从8℃降低到3℃,系统有效能效率从41.5%提高到46.2%,系统的不可逆程度改善了4.7%。当其他条件不变,蒸发器换热温差从15℃降低到10℃,系统有效能效率则从41.4%提高到46.3%,系统的不可逆程度改善了4.9%。基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显示,压缩机的平均有效能损失系数最高,冷凝器平均有效能损失所占的比例仅次于压缩机损失所占的比例。考虑到提高压缩机的效率涉及到整个制造工艺的提升,非短期可实现,因此,从改进系统热力学循环的角度来讲,强化冷凝器的换热过程更加关键。(3)基于上述理论和实验研究,考虑到实际运行时存在昼夜温度的差异以及用户热水需求曲线的不同,为了实现运行策略的优化,分别对定时和定温两种典型的控制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定时控制而言,昼夜温差的差异和峰谷电价政策是设定启动加热时刻最大的影响因素。在定温控制模式中,设定水温直接影响到热泵系统的热力学特性和热水的供应能力,而这两个因素往往又是互相冲突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引入一个参数,即送水系数,定义为每天满足用户45℃水温要求的热水实时放出量与热水需求曲线之间的比值,反映的是居民对热水的满足程度。设定水温越高,送水系数也会越高,但系统COP会越低。当送水系数达到100%时,进一步提高设定水温,送水系数将维持100%不变,而系统COP仍会降低。因此,为了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基本热水需求,同时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以满足送水系数为100%的最低设定水温为基准点,实现运行优化。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最佳设定水温应该根据季节气温的变化进行调整,以上海气候为例,夏季、过渡季和冬季的最佳设定水温分别为46℃、48.2℃和55.4℃。(4)以前述工作为基础,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的家庭热水消耗和能耗模型,并对典型上海家庭全年各月的热水消耗和能耗进行了预测,旨在利用灰色理论通过少量历史数据实现大时间跨度预测的特性,实现准确预测并节省实地测试成本。样本数据分析显示,尽管样本数据随着时间表现出一定的无序性,但样本数据的分布满足灰色理论的要求,且样本累加值呈现指数增加的趋势,符合灰色理论的适用条件。建模过程中发现,模型精度会随着采样周期的变长而逐渐提高,当采样周期达到四周时即可满足灰色理论的精度要求。基于此,建立了以四周为采样周期的灰色预测模型,并和后续场地测试数据进行了比较,预测和实测对比表明,模型预测精度良好。基于此模型,可以获得COP、全年各月的各个参数、碳减排量以及节省的费用。(5)通过实验测试与数值仿真,详细分析了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分级供热的热力学过程。为了更好的利用冷凝热量,对热泵工质进行了筛选,并设计了相应的测试样机和测试平台。针对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的工质选优结果表明,由于更佳的热力学循环特性和物性,R410A和R22为较优选择。样机实验结果显示,该实验样机能够在确保高效的前提下同时满足两种不同温度范围的供热需求,对于同时存在生活热水和地板采暖两种热水品质需求的场合,能够实现一机两用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的数学模型,并对影响系统性能的各参数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在分级供热的模式下,两个冷凝器的进水温度直接影响冷凝器内部的换热模式,其中,初级进水温度是系统热力性能的最大影响因素。当初级进水温度上升到一定的临界值时,初级冷凝器内的换热全部为过热蒸气和水之间的单相换热,且环境温度越高,临界值越低。

二、房间空调与供热水合用热泵的经济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房间空调与供热水合用热泵的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唐山既有农居空气源热泵采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既有农居建筑结构及采暖现状
        1.2.2 空气源热泵采暖现状
        1.2.3 全生命周期理论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唐山农居围护结构及采暖方式调研
    2.1 问卷调查
        2.1.1 问卷发放
        2.1.2 围护结构分析
        2.1.3 采暖情况分析
        2.1.4 节能意识调研
    2.2 既有农居围护结构传热性能检测
        2.2.1 测量设备选择
        2.2.2 测量原理
        2.2.3 测量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气源热泵采暖能耗模拟
    3.1 热负荷计算原理
    3.2 模型热负荷计算
        3.2.1 未改造农居采暖负荷计算
        3.2.2 保温改造型农居采暖负荷计算
    3.3 空气源热泵原理及其运行能耗计算
        3.3.1 空气源热泵运行原理
        3.3.2 瞬时功率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气源热泵采暖全生命周期分析
    4.1 全生命周期评价
    4.2 既有农居空气源热泵采暖(EASHP)全生命周期分析
        4.2.1 EASHP目标确定
        4.2.2 EASHP清单分析
        4.2.3 EASHP影响评价
        4.2.4 EASHP改进评价
    4.3 改造后农居空气源热泵采暖(RASHP)全生命周期分析
        4.3.1 RASHP目标确定
        4.3.2 RASHP清单分析
        4.3.3 RASHP影响评价
        4.3.4 RASHP改进评价
    4.4 既有农居其他采暖方式全生命周期对比分析
        4.4.1 燃煤采暖(CH、BH)全生命周期分析
        4.4.2 天然气采暖(GH)全生命周期分析
        4.4.3 采暖方式总评价
    4.5 成本分析及生态成本
        4.5.1 投资分析
        4.5.2 节能收益、投资回收期及生态成本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唐山农居采暖调研问卷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严寒地区商业项目空调系统节能与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来源及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的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商业建筑负荷模拟及冷热源选型分析
    2.1 负荷模拟
        2.1.1 商业建筑空调负荷计算特点
        2.1.2 空调负荷模拟实例
    2.2 冷热源选型分析
        2.2.1 空调系统冷、热源概况
        2.2.2 空调冷、热源方案选择的原则
        2.2.3 空调冷热源方案选择指标体系的设置
    2.3 本章小结
3 冷源实例分析对比
    3.1 项目概况及基础数据统计
    3.2 冷水机组选型方案对比与经济分析
        3.2.1 一级能效冷水机组选型方案分析对比
        3.2.2 二级能效冷水机组数据分析
        3.2.3 2×700RT离心机组+2×395RT螺杆机组搭配策略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热源实例分析对比
    4.1 采暖系统方案概述
    4.2 市政热水和燃气热水锅炉方案技术经济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商业空调风系统节能设计分析
    5.1 全年工况分区
    5.2 新风及补风机组冬季运行方案
        5.2.1 预热盘管及管道循环泵控制逻辑
        5.2.2 预热盘管材料选型要点
    5.3 中庭风量平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绿色理念的郑州市瞪羚产业园某办公楼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绿色建筑
        1.2.1 相关定义
        1.2.2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1.2.3 绿色建筑的特点
        1.2.4 绿色建筑——建筑业发展航向标
    1.3 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1.3.1 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CO_2污染
        1.3.2 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节能效率
        1.3.3 带动产业链经济发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绿色建筑国外研究现状
        1.4.2 绿色建筑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建科院案例
        1.4.4 抗震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目前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河南省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2.1 郑州地区气候特点
    2.2 规划设计
    2.3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2.3.1 非透明围护结构设计
        2.3.2 透明围护结构设计
    2.4 减少热桥设计
    2.5 气密性及遮阳设计
    2.6 设备系统设计
        2.6.1 辅助供暖供冷系统
        2.6.2 通风系统
        2.6.3 照明及能耗监测系统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郑州市瞪羚产业园某办公楼建筑设计
    3.1 工程概况及场地条件
        3.1.1 项目概况
        3.1.2 场地条件
    3.2 建筑方案设计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2.1 建筑方案设计
        3.2.2 建筑空间布局
        3.2.3 交通组织
        3.2.4 单体设计
        3.2.5 平面图
        3.2.6 立面图
        3.2.7 剖面图
        3.2.8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3 节能分析模型建立
    3.4 节地与室外环境
        3.4.1 室外风环境分析
        3.4.2 屋顶绿化、下沉绿地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3.5 节能与能源利用
        3.5.1 非透明围护结构设计
        3.5.2 透明围护结构设计
        3.5.3 围护结构结露分析
        3.5.4 建筑供暖空调负荷分析
        3.5.5 建筑内表面温度分析
        3.5.6 可再生能源
        3.5.7 地源热泵及新风系统应用
    3.6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7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3.7.1 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3.7.2 地基处理方法
        3.7.3 隔震措施
    3.8 室内环境质量
        3.8.1 室内通风设计与分析
        3.8.2 室内光环境与视野分析
        3.8.3 室内声环境分析
        3.8.4 遮阳、采光及照明设计
    3.9 绿色建筑自评估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郑州市瞪羚产业园某项目A座办公楼结构设计
    4.1 A座设计资料
        4.1.1 基本资料
        4.1.2 主要设计参数
        4.1.3 荷载工况
    4.2 结构平面布置
    4.3 结构分析
        4.3.1 周期比
        4.3.2 质量比
        4.3.3 剪重比
        4.3.4 结构位移
        4.3.5 刚度比
        4.3.6 楼层受剪承载力比值
        4.3.7 竖向构件倾覆力矩
        4.3.8 舒适度验算
    4.4 经济性能分析
        4.4.1 工程量分析
        4.4.2 工程造价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座办公楼抗震性能分析
    5.1 地震波的选取
    5.2 模型建立及校核
    5.3 反应谱分析结果
    5.4 多遇地震下的线性时程分析
        5.4.1 线性时程分析基本理论
        5.4.2 层间剪力
        5.4.3 层间位移
        5.4.4 层间位移角
    5.5 罕遇地震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
        5.5.1 非线性时程分析基本理论
        5.5.2 层间剪力
        5.5.3 层间位移
        5.5.4 层间位移角
        5.5.5 塑性铰分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及工程实践
致谢

(4)严寒地区地铁车站用水环多联式热泵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地铁余热回收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水环热泵空调发展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2章 地铁车站用WLVRF系统特殊性及设计原则
    2.1 地铁车站WLVRF系统的工作原理
    2.2 地铁车站使用WLVRF系统的特殊性
    2.3 地铁车站WLVRF系统的设计原则
        2.3.1 确定需要设置多联机的房间和区域
        2.3.2 室内机容量的确定
        2.3.3 室内、外机容量配比
        2.3.4 多联机子系统划分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铁车站WLVRF系统的数学模型
    3.1 地铁车站余热产量与供暖负荷计算模型
    3.2 水冷多联机模型
    3.3 热风幕模型
    3.4 循环水泵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回收性能分析及潜力预测
    4.1 循环水路最佳水温
    4.2 热回收性能分析
    4.3 热回收潜力预测
    4.4 地铁车站WLVRF系统与常规WLVRF系统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与常规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对比分析
    5.1 现有地铁设备用房空调系统的冬季运行模式
    5.2 与常规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采暖季能耗对比
        5.2.1 新风量和排热风量的确定
        5.2.2 新风机组和排热风机组的能耗计算
        5.2.3 系统供热能耗的计算
        5.2.4 两种空调系统在整个采暖季的能耗对比
    5.3 系统经济性分析
        5.3.1 系统初投资的计算
        5.3.2 系统运行费用的计算
        5.3.3 系统的费用年值
        5.3.4 与常规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采暖季的经济性比较
        5.3.5 投资回收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课题的主要结论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表
    B 图表目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DeST合肥市某商业综合建筑能耗模拟及节能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建筑暖通能耗
        1.1.2 课题的来源
        1.1.3 课题的提出
    1.2 建筑能耗现状
        1.2.1 世界建筑能耗状况
        1.2.2 我国建筑能耗状况
        1.2.3 国内外建筑节能发展状况
    1.3 热泵形式及其热源特点
        1.3.1 热泵
        1.3.2 热泵的形式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合肥市公共建筑节能状况
    2.1 夏热冬冷地区空调状况
        2.1.1 中国建筑气候分区
        2.1.2 夏热冬冷地区的特点
    2.2 合肥市地域和气候特点
        2.2.1 地域特点
        2.2.2 气候特征
    2.3 合肥市公共建筑节能自然资源
        2.3.1 太阳能资源
        2.3.2 土壤能资源
        2.3.3 水资源
        2.3.4 空气能资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DeST不同围护结构下建筑能耗模拟研究
    3.1 建筑能耗模拟技术
        3.1.1 国内外常用建筑能耗模拟工具介绍
        3.1.2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DeST
    3.2 DeST的能耗模拟建立
        3.2.1 建筑的基本状况
        3.2.2 建筑的围护结构和建筑物内扰
        3.2.3 建立模型
    3.3 自然室温模拟分析
        3.3.1 自然室温
        3.3.2 不同层位房间自然室温分析
        3.3.3 不同方位朝向房间自然室温分析
        3.3.4 不同围护结构下对自然室温的影响
        3.3.5 结论
    3.4 建筑负荷模拟分析
        3.4.1 不同窗墙比对建筑负荷的影响
        3.4.2 不同外墙传热系数对建筑负荷的影响
        3.4.3 同种材质不同厚度对建筑负荷的影响
        3.4.4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调系统能耗模拟分析(基于DeST)
    4.1 空调系统模拟
        4.1.1 参数的设定
        4.1.2 机组选型
    4.2 空调能耗模拟分析
        4.2.1 满意度分析
        4.2.2 全楼照明、设备总电耗
        4.2.3 空调能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节能技术(热泵)
    5.1 目前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的研究进展
        5.1.1 国内发展动态
        5.1.2 国外发展动态
    5.2 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运行形式
        5.2.1 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5.2.2 串联式太阳能-地源热泵供热系统
        5.2.3 并联式太阳能-地源热泵供热系统
    5.3 工程实例
        5.3.1 地源热泵实例
        5.3.2 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本研究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邯郸某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暖通空调系统发展概况
    1.3 暖通空调系统发展趋势
        1.3.1 能源的合理利用
        1.3.2 室内空气品质的改善
        1.3.3 加强标准化建设
    1.4 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内容及意义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邯郸某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概况介绍
    2.1 工程概况的整体说明
    2.2 空调系统的方案
    2.3 空调系统的主要设备
        2.3.1 新风机组与风机盘管
        2.3.2 加压送风机
    2.4 排风热回收系统
第3章 邯郸某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分析总结
    3.1 负荷计算的分析
        3.1.1 负荷的组成
        3.1.2 不同的负荷分析
    3.2 设备选型的分析
        3.2.1 新风机组的选型
        3.2.2 风机盘管的选型
        3.2.3 加压送风机的选型
    3.3 变流量系统的控制
        3.3.1 压差控制的形式
        3.3.2 不同压差控制方法的节能比较与分析
        3.3.3 影响变频节能的因素
    3.4 排风热回收系统的分析
        3.4.1 此酒店排风热回收系统的设计计算
        3.4.2 办公楼排风热回收系统的经济性研究
        3.4.3 排风热回收系统的节能性分析
第4章 中水源热泵系统的性能分析
    4.1 经济性研究
        4.1.1 初投资概算
        4.1.2 运行费用概算
    4.2 节能性研究
        4.2.1 一次能源利用率
        4.2.2 热泵供热系统的节能临界值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基于蒸汽压缩式热泵机组冷凝热回收的热水循环系统的技术性和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国内外暖通空调设备的能源使用状况
        1.2.2 我国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降耗现状
        1.2.3 国内外空调系统的冷凝热回收技术综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热水循环系统的作用及其热力学建模
        1.3.2 热水循环系统的数值仿真及其性能分析
第2章 热水循环系统的工作机理及其热力学建模
    2.1 热泵技术的简介
    2.2 蒸汽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2.2.1 制冷模式下蒸汽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2.2.2 制热模式下蒸汽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2.3 可回收冷凝热的热水循环系统的工作机理
        2.3.1 热水循环系统的工艺流程
        2.3.2 夏季制冷-制取生活热水模式
        2.3.3 冬季制热模式
        2.3.4 过渡季节制取生活热水模式
    2.4 可回收冷凝热的热水循环系统的热力学建模
        2.4.1 夏季空调模式下水箱进、出口水温的变化规律
        2.4.2 冬季空调模式下水箱进、出口水温的变化规律
        2.4.3 过渡季节模式下水箱进、出口水温的变化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水循环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型计算
    3.1 蒸汽压缩式热泵机组的选型计算
        3.1.1 研究对象的空调冷负荷计算
        3.1.2 研究对象的空调热负荷计算
        3.1.3 蒸汽压缩式热泵机组的选型
    3.2 保温水箱的选型计算
    3.3 板式换热器的选型计算
        3.3.1 板式换热器的特点
        3.3.2 板式换热器的确定
    3.4 辅助电加热器的选型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水循环系统关键工艺参数的数值仿真及其性能分析
    4.1 夏季空调模式下水箱进、出口水温的变化
        4.1.1 水箱进、出口水温的逐时变化曲线
        4.1.2 相应的热水循环系统的性能分析
    4.2 冬季空调模式下出口水温和水箱水温的变化
        4.2.1 无电加热时出口水温和水箱水温的逐时变化曲线
        4.2.2 有电加热时出口水温和水箱水温的逐时变化曲线
        4.2.3 生活热水系统中水箱水温的变化规律
        4.2.4 相应的热水循环系统的性能分析
    4.3 过渡季节空调模式下出口水温、水箱水温的变化
        4.3.1 水箱进、出口水温的变化曲线
        4.3.2 相应的热水循环系统的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水循环系统的经济性和节能分析
    5.1 基于费用年值法的经济性比较
        5.1.1 费用年值法
        5.1.2 各方案初投资C_i比较分析
        5.1.3 各方案年运行费用C_k的比较分析
        5.1.4 各方案费用年值A_k比较分析
    5.2 方案的技术经济性评价分析
        5.2.1 静态投资回收期
        5.2.2 方案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的评价
    5.3 节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8)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技术路线、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固定资产评估
    2.1 评估依据及评估方法
        2.1.1 评估依据
        2.1.2 评估方法
    2.2 评估体系
    2.3 评估内容及要点
        2.3.1 被动建筑设计评估
        2.3.2 主动建筑设计节能评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能耗计算及能效的评估
    3.1 节能评估能耗计算方法
        3.1.1 空调制冷、供暖、通风及燃气系统
        3.1.2 给排水系统
        3.1.3 电气系统
    3.2 能效水平评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节能计算及措施分析
    4.1 武汉市自然条件
        4.1.1 武汉市气候特点
        4.1.2 水文地质
    4.2 被动建筑节能技术
        4.2.1 不透明围护结构
        4.2.2 外窗及透明玻璃幕墙
        4.2.3 遮阳
    4.3 主动建筑的节能技术
        4.3.1 暖通空调系统
        4.3.2 给排水系统
        4.3.3 电气系统
    4.4 可再生能源技术
        4.4.1 地源热泵
        4.4.2 雨水利用
        4.4.3 太阳能热水系统
        4.4.4 光导及光井照明
        4.4.5 太阳能路灯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案例分析
    5.1 H 商住小区(方案阶段)
        5.1.1 H 商住小区概况介绍
        5.1.2 H 商住小区能耗计算
        5.1.3 H 商住小区能量平衡分析
        5.1.4 H 商住小区节能措施建议及节能量计算
        5.1.5 H 商住项目的能效水平评估
    5.2 J 酒店(施工图阶段)
        5.2.1 J 酒店概况介绍
        5.2.2 J 酒店能耗计算
        5.2.3 J 酒店能量平衡分析
        5.2.4 J 酒店节能措施及节能量计算
        5.2.5 J 酒店项目的能效水平评估
    5.3 K 商务 CBD(方案阶段)
        5.3.1 K 商务 CBD 概况
        5.3.2 K 商务 CBD 能耗计算
        5.3.3 K 商务 CBD 能量平衡分析
        5.3.4 K 商务 CBD 节能措施及节能量计算
        5.3.5 K 商务 CBD 的能效水平评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酒店建筑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现状
    1.2 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典型地区酒店建筑负荷特性
    2.1 酒店建筑空调系统及热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2.2 酒店建筑模型概况
        2.2.1 模型建筑概况
        2.2.2 酒店模型用水量概况
        2.2.3 酒店空调系统设计参数
    2.3 酒店建筑模型模拟
        2.3.1 模拟软件的选择
        2.3.2 酒店建筑研究区域划分及负荷特性
第3章 A区酒店建筑太阳能蓄热式地源热泵系统探讨
    3.1 A区酒店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存在的问题
    3.2 A区酒店建筑生活热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3.3 太阳能蓄热式地源热泵系统设计与运行
        3.3.1 太阳能蓄热式地源热泵系统设计
        3.3.2 太阳能蓄热式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策略
    3.4 酒店建筑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举例
        3.4.1 长春地区系统举例
        3.4.2 敦化地区系统举例
        3.4.3 哈尔滨地区系统举例
    3.5 经济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1区酒店建筑太阳能-地源热泵空调+热水系统探讨
    4.1 C区酒店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存在的问题
    4.2 C区酒店建筑生活热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4.3 太阳能-地源热泵空调+生活热水系统
        4.3.1 太阳能-地源热泵空调+生活热水系统设计
        4.3.2 太阳能-地源热泵-生活热水系统运行策略
    4.4 关键设备的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C2区酒店建筑地源热泵空调+生活热水系统探讨
    5.1 地源热泵空调+生活热水系统
    5.2 地源热泵空调+生活热水系统设计
    5.3 地源热泵空调+生活热水系统运行策略
    5.4 酒店建筑地源热泵空调+生活热水系统举例
        5.4.1 济南地区系统举例
        5.4.2 西安地区系统举例
        5.4.3 北京地区系统举例
    5.5 经济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优化分析与运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生活热水需求的现状
    1.3 空气源热泵热水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挑战
        1.3.1 空气源热泵技术的工作原理、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1.3.2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实验及优化运行分析
    2.1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实验样机及热力学分析
        2.1.1 实验样机部件参数
        2.1.2 误差分析
    2.2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压缩机模型
        2.2.2 蒸发器模型
        2.2.3 节流阀模型
        2.2.4 冷凝器及蓄热水箱
    2.3 实验结果分析及模型验证
    2.4 基于数学模型的系统热力优化运行分析
        2.4.1 结构参数对热力性能的影响
        2.4.2 环境参数对热力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当量有效能分析
    3.1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当量有效能分析模型
    3.2 基于当量有效能分析模型的分析
        3.2.1 基于当量有效能分析模型的理论分析
        3.2.2 基于当量有效能分析模型的实验分析
        3.2.3 各个环节的节能潜力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运行策略优化及基于灰色系统理论负荷特性分析
    4.1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运行策略优化分析
        4.1.1 定温控制和定时控制的关系
        4.1.2 基于定时控制模式的优化分析
        4.1.3 基于定温控制模式的优化分析
    4.2 典型家庭热水负荷灰色建模
        4.2.1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
        4.2.2 预测结果误差检验
    4.3 灰色系统理论在家用热水装置上的适用性检验
        4.3.1 灰色模型的建立
        4.3.2 改进限定条件下热水耗热量、耗电量的灰色预测
    4.4 基于上海全年气候条件下热水耗热量及耗电量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模型构建及理论与实验分析
    5.1 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的应用背景及工作原理
    5.2 工质的筛选
        5.2.1 选优的原则
        5.2.2 理论循环计算与分析
        5.2.3 选优结论
    5.3 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实验测试系统构建
        5.3.1 实验样机的整机构建
        5.3.2 设计指标及参数
        5.3.3 数据采集系统及实验方案
    5.4 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工作特性实验研究
        5.4.1 热力性能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5.4.2 实验样机能量分析
        5.4.3 实验样机各部件的热力学分析
        5.4.4 样机测试存在的不足
        5.4.5 实验小结
    5.5 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的理论分析
        5.5.1 双冷凝器模型
        5.5.2 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数学模型的求解及检验
    5.6 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各参数对热力性能的影响
        5.6.1 结构参数对热力性能的影响
        5.6.2 初级进水温度对热力性能的影响
        5.6.3 环境温度对热力性能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与所获奖励
致谢

四、房间空调与供热水合用热泵的经济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唐山既有农居空气源热泵采暖研究[D]. 王佳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严寒地区商业项目空调系统节能与经济性分析[D]. 刘群.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6)
  • [3]基于绿色理念的郑州市瞪羚产业园某办公楼设计研究[D]. 刘向东. 广州大学, 2019(01)
  • [4]严寒地区地铁车站用水环多联式热泵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性能研究[D]. 韩浩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12)
  • [5]基于DeST合肥市某商业综合建筑能耗模拟及节能技术的研究[D]. 王俊. 安徽建筑大学, 2015(03)
  • [6]邯郸某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D]. 郭美伶. 河北工程大学, 2014(04)
  • [7]基于蒸汽压缩式热泵机组冷凝热回收的热水循环系统的技术性和经济性研究[D]. 周姣. 兰州理工大学, 2014(10)
  • [8]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方法的研究[D]. 汤倩. 武汉科技大学, 2013(05)
  • [9]酒店建筑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系统的研究[D]. 曲晓宁. 山东建筑大学, 2013(10)
  • [10]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优化分析与运行策略研究[D]. 郭俊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房间空调供热水联合热泵的经济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