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航天

21世纪的航天

一、二十一世纪的航天畅想(论文文献综述)

卢建昊[1](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研究说明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陈林[3](2020)在《现实主义视域下中国科幻电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人对科幻大片的喜爱有目共睹。参考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TOP20,科幻片赫然占了7部。单从票房来看,中国电影市场对科幻片的需求是极其巨大的。遗憾的是,中国科幻电影始终处于萎靡不振的尴尬境地。随着《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这种状态稍稍有所改善,但《流浪地球》的票房、口碑双丰收,也难以掩盖独木难支的尴尬。众多学者曾试图从历史、文化、经济、技术等多重角度,引进后人类主义、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叙事学、批评主义等多种学说,进行探讨。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在如今看来,收效甚微。可见,中国科幻电影贫弱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缺乏,或者说丧失了对现实表象的本质思考。单纯依靠视听的感官刺激已然无法真正的改变中国电影长久以来在科幻类型上的短板现象。本文参照既有的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现实主义的全新视角,探寻中国科幻电影发展进程中现实主义的踪迹,阐述现实主义元素对于中国科幻类型创作的重要性,从而得出应追踪现实流动性,并从体现历史阶段性、反映时代针对性、勾勒鲜明时代性三个角度给出建议,以期窥得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发展走向,同时希望对中国其他类型电影、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与提升提供参考。

陈莉[4](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秦轩[5](2020)在《迈克尔·夏邦幻想小说中的犹太历史重构》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文化的守护、历史创伤的治愈和种族矛盾的化解,这些问题在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书写中并不少见。迈克尔·夏邦作为当代美国犹太作家的代表,时常在作品中探讨这些问题。此外,本文发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他的作品大多是具有历史性和超越性的幻想小说:历史性表现为他往往呈现犹太人在中世纪、二战和冷战期间等历史阶段的生存困境和情感需求;超越性表现为他常常在奇幻和科幻等幻想视域下对真实犹太历史进行重构。鉴于夏邦的幻想小说大多扎根于犹太历史并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重构,本文认为其幻想小说创作过程其实也是重构犹太历史的过程。本文将选取他的《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犹太警察工会》、《绅士之路》和《月光狂想曲》等几部幻想小说,从人、地和时三个层面具体论述他对犹太历史中的犹太人、民族信仰和传统的重构。首先基于幻想之人,本文发现夏邦偏爱具有犹太身份的探险者,突出他们的自我救赎和防卫机制。他们的身份特质中既有历史传统熏陶下的敏感性和复杂性,又有流行文化浸染下的通俗性和娱乐性。其中部分重构的犹太人所拥有的诸如奇幻-科幻小说中的超能力可以打破小说类型的束缚,并通过良好的内容过渡和形式接洽将历史和幻想联结,从而提升新奇与精致的阅读感受力。另外,夏邦将重构犹太人背后的科幻背景建立在犹太传统习俗的基础上,既彰显了科技本身的辩证效应对犹太宗教和社会活动的影响,又表达了对犹太人的人文关怀。其次基于幻想之地,本文发现夏邦常常重构犹太历史上的原有之地。他在重构过程中突出犹太民族信仰中的乌托邦精神,并关注恶托邦和异托邦等乌托邦分支。通过分析乌托邦的学脉渊承、文化表征和历史宿命,本文发现夏邦对乌托邦的重构反映了犹太历史中弥赛亚的渊源、犹太神秘主义中的救赎观以及犹太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挣扎和逃离。基于他对犹太传统乌托邦精神的提炼以及他的乌托邦写作风格,加上他重构的乌托邦在后理论的情境下诞生,本文认为其幻想小说可以理解为后乌托邦批评视域下的政治宣言,倾向于帮助人们克服恐惧、增加民族自信并为创造更好生活提供动力。最后基于幻想之时,本文发现夏邦在打乱时间线性链条的过程中,关注真实犹太历史之外一段重构的犹太历史。在他重构的犹太历史中,时间可能被替换、延长或者压缩,结果可能引发重构历史偏离甚至颠覆真实历史的情况。细考之,本文发现夏邦在重构犹太历史中的重要事件、民族关系和传统主题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对时代议题的审视和对犹太民族传统的守护。另外,在重构的时间中,他其实向犹太历史的深层时间内注入了预期的成分,同时强调了象征永久期望和延迟的弥赛亚时间——犹太原教旨主义时间。本文认为夏邦其实是将一只手伸向犹太历史传统和宗教渊承,而将另一只手伸向后现代主义之下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去规范化路径,从而在幻想小说中透露出多视角地回望历史、个性化地寄托情感和辩证化地反思创伤等具有犹太民族特色的趋向。多视角地回望历史体现在我们既可以看到他以当下的视角对犹太历史的回归和反思,又可以看到他以未来预期的视角对犹太历史的介入和补偿;个性化地寄托情感体现在他彰显了犹太个体对集体的疏远,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自由情感联结的重要性,正如读者往往可以在其小说结尾领悟到个体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源于本能的情感渴求;辩证化地反思创伤体现在他通过跨类别的幻想小说写作模式,弱化了同化或者流散等传统叙事主题,强化了堕落和救赎并存的犹太神秘主义思想以及荣光与阴暗并存的犹太复国主义行动。目前,从幻想小说视角对夏邦畅销作品进行研究的学者并不多。本文意在从幻想小说的视角探究他对犹太历史的重构,从而发掘他的重构其实提供了一种继承犹太传统文化的新思路。通过分析他以救赎性和启发性的目的回归犹太历史的过程,本文发现他致力于将犹太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创作中,并关注犹太个体之间的联结、犹太社区内部的矛盾以及犹太神秘主义思想的延续。

张芷寻[6](2020)在《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视角的经济全球化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目前全世界最重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全人类全世界发展的客观的趋势之一,经济全球化体现在各个方面,世界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促使了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新的方式与方向,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有了空前未有的深度与广度。但不可避免的是,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经济发展速度变快的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文化和社会问题同样不能忽视。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危机和风险。目前,经济全球化是当代各个国家和地区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政治讨论范围很广的领域,关注度一直较高,甚至有些讨论非常激烈,例如:“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与定义”、“经济全球化会给各个国家带来什么正负面影响”甚至“经济全球化将来的走向于前景”都是一些关注度极高的热点问题。任何国家在发展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同时,都必须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参与程度,甚至成为了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一项衡量标准。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要不断改进本国的发展方向,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本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处于正确的方向并且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浪潮。如今,我们国家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为关键的阶段,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之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暴露了一些短板和问题,世界也爆发了一些国际经济的突出矛盾,中国始终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即SSA理论,对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和中国对经济全球化所做出的贡献均做出了科学的分析。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通过回顾经济全球化发展历史以及我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从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入手,提出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困境,建立国际SSA分析框架,结合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反作用于经济全球化。并且突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背后的制度原因,重点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制度支持,突出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根据这些优越性,中国提出全新的经济全球化新主张。第二部分首先对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界定进行阐述,并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和历史演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经济全球化的部分进行梳理。马克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没有直接提出经济全球化理论,但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出发,提出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联系变得日益紧密的条件下,世界历史开始逐渐形成这一基本理论,也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作用。结合马克思主义和SSA理论,对SSA理论的起源、发展和研究趋势进行分析。早期的SSA理论一方面在制度分析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因缺乏统一标准而精确性不足。对21世纪,特别是2010年以来SSA理论最新发展研究发现,该理论的整体框架发生了具有明显马克思主义观念的自我完善,新自由主义SSA的全面分析以及对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的研究亦突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键作用,说明SSA理论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包容性和发展潜力。并且SSA理论在中国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原本单单由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发展成了一个逐渐成熟的中国SSA理论体系。CSSA理论之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对新时代新矛盾,构建中国的积累社会结构框架方向以不断探索和发展。第三部分结合对SSA理论的研究,对经济全球化的最新发展及其困境进行分析,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特征研究,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SSA,并试图研究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和新动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国际SSA理论框架,并应用该理论分析国际SSA的内部矛盾以及演变规律,以及国内SSA与国际SSA的相关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对生产方式的扩张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也将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余地走向极端,资本主义未来面临的矛盾和危机会越来越多,旧的SSA体系会逐渐瓦解,进一步形成新的国际SSA格局,并将进一步影响世界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第四部分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重要优势。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带来了显着的投资和贸易利益。但是经济全球化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了负面的影响,本文结合前文构建的国际SSA框架,系统的分析了国际贸易SSA带来的经济安全威胁;国际金融SSA促使国际资本加速流动,;国际生态SSA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生态危机,从而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结合前文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正负面影响,本文分别从中国的制度优势方面对中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进行和研究和解释。首先是制度方面,核心优势来源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坚实制度基础,其次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助于防范经济危机发生,最后,重点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经济工作采用集中统一领导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有利于集聚全民的思想,团结一心,有利于各方的能力集中在一起,形成合力,具有防止和应对国际带来的各种风险和危机的能力。中国经济增长在中国的制度优势体现之下,得到了更加稳定的进步,更进一步说明了在国际SSA的框架之下,中国政府虽然受到些许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克服了不利影响,并且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发展本国经济,并建立新型国际话语体系。强调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国际SSA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与意义。第五部分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分析时,提到了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美国为了维持霸权主义,试图通过重建更加狭隘保守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来转嫁危机,恢复曾经的繁荣强盛,但是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只会加速内部危机的全面爆发。本章结合SSA视角对中美贸易摩擦进行分析。分析了美国自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矛盾不断积累,一系列制度都发生的变化,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制造业转移到国外造成本国产业空心化。贫富差距的扩大国内矛盾不断激化造成了美国国内SSA出现问题。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美国开始将矛盾转向国际,以针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为代表,利用贸易战用金融霸权获取福利,破坏了国际政治经济的秩序,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失衡。在未来世界格局的博弈中,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将会影响国际SSA的发展方向,这必然会影响新全球化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文章还对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战略和主张进行分析,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一带一路战略旨在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潮流,带动本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世界经济平衡发展和再繁荣,是带领全球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战略。中国不仅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全球化。这些从研究SSA理论和经济全球化中得到的经验、建议,可能为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发展史中的客观存在,我们在强调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历史带来的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不确定的隐患。虽然经济全球化的发生和未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可是经济全球化同时也促使了人类社会向更好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共产主义的发展,为全人类解放为目标去共同进步。目前,在世界和人类发展处于全新阶段的时期。理性科学地分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隐患和挑战,可以让经济全球化未来的发展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前进。

王玥颖[7](2020)在《赛璐璐风格在商业插画中的设计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商业插画在现如今的国内外插画设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不但色彩生动、有趣、更能在一幅简单的图画中使受众感受到它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内容,并给人以视觉冲击力,使消费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到最重要的讯息,商业插画在语言艺术愈加丰富多元化的当今,可以做到每一幅作品即为一个整体,一种情感。风格迥异的商业插画作品亦可传达给受众不同的情绪体验,它传播讯息的形式以及有趣程度相对于文字以及影视类广告而言,更加快速便捷,且成本较低,因而受到广泛的传播与应用。现如今商业插画结合现代数码手绘技术,得以迅速发展,他的创作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创作风格同样千变万化,其中赛璐璐风格,它以简洁的线条、明快的色彩为主要特色,是日韩地区商业插画的主要风格特征。此次选题的目的是对赛璐璐风格进行分析,研究它在现代商业插画中的特点,并进行分析与比较,探寻其在未来商业插画行业中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以及是否能在未来商业插画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并对该行业产生二次的改革与冲击作用,从而对这种风格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知。

王浩业[8](2019)在《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以形象化、大众化的口吻描绘了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成为响亮的奋进口号,得到了中华儿女的热烈响应和拥护。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全国人民,尤其是一代代青年人的不懈努力。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奋斗历程和中国梦的实现过程高度切合。从人生价值实现的视角出发,中国梦是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引领和支撑,为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提供平台和环境,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唯有在中国梦的建设中充分实现。也正是在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汇集起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关注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就能将中国梦和大学生的奋斗、成长密切结合在一起,找到中国梦教育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国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助力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文献分析的方法得出,目前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组成部分,得到一定的重视,较为普遍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还存在教育内容不系统、教育方法相对简单、教育形式偏于传统的问题,导致教育对象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教育效果有待深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对教育内容的把握不很到位,对教育对象的关切不够深入,教育的合力和氛围还未充分形成。从切合教育对象的需求出发,把中国梦教育放到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视阈下,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找寻新途径,提供新方法,追求最佳效果。为此,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方向性、主体性、层次性、渗透性、一致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基本教育原则,做到互相呼应、并行发力、共同作用;创新教育理念,紧扣中国梦的梦想特性和理想信念本质,落实大学生人生价值关切;优化基本方法,提高教育方法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强化教育过程,做到贯穿始终,贴切入微;转变教育方式,突出时代特性和针对性;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全覆盖,做到坚强有力;使中国梦的概念、由来、意义、内涵、指引和实现途径等内容入脑入心,激发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热情和信心,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必然,深化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

余邡棋[9](2019)在《英汉机器翻译字幕质量评估实验报告》文中指出面对字幕翻译需求增长,确保字幕翻译质量、提升翻译速度,成为融媒体时代视频国际传播的应有之义。近年机器翻译在算法上有喜人进步,其应用范围随之扩大,其中就包括字幕翻译。国内商家已经开发了多款字幕翻译工具,如基于网页的博芬在线视频翻译与配音平台、网易见外、人人译视界,以及视频翻译客户端字幕通等。而这些字幕翻译工具的翻译质量受到一些用户的质疑,相关翻译质量研究甚少,故本文旨在探索机器处理的英汉字幕翻译质量。本文的机器字幕翻译实验基于一次客户委托的实际翻译项目,项目包括两个演讲视频,内容分别为设计思维和水资源,主讲语言为英语,字幕翻译为英译汉,视频总时长为51分钟46秒,语音转录文字总数约为1万词。本文筛选最终确定博芬在线视频翻译与配音平台和网易见外作为实验平台,通过对比人工字幕文本与平台机器翻译输出,对机器翻译字幕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总结出机器翻译字幕处理和质检时,需要注意“屏幕符号信息”和“实词语义”两个方面的问题,并选取典型案例加以说明。除此之外,实验还发现,字幕翻译平台把语音转录和翻译这两个步骤切分得较为独立,用户在两者之间的切换、评论互动的操作功能流畅体验尚有提升空间。本实验报告显示,字幕翻译平台商家炒作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暂时无法独立输出高质量的字幕译文;而字幕机器翻译与人工校对的人机交互字幕翻译模式,能在保证字幕质量的情况下,极大提高字幕翻译速度。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不宜过度夸大机器在字幕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反过来,从产出角度出发,市场倒逼人工译员接纳并在翻译处理过程中充分利用机器或科技,以此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内容和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王薏茗[10](2019)在《纤维之线:论纤维艺术的线性建构》文中认为“线”在美术史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和雕塑,“线”都是经营造型的基本元素和关键依据。在纤维艺术的范畴内,“线”同样是首要的建构元素,线的语言是其本体的核心指向。本文试图从纤维艺术的视角,论述当代艺术中“纤维之线”营造的特殊空间性和现场感,重新思考作为最重要艺术形式语言之一的“线”的观念。论文首先讨论了“线”在现代主义时期的概念演变,分析“纤维之线”的发展由来,分析纤维艺术话语中特有的线性建构方式。同时,从当代艺术语境出发,指出介入科技媒介和跨学科领域的“纤维之线”这一观念的意义。第一章“编织物语”,通过结绳记事的传说和纺织织作语言这两条线索,叙述了“织物之线”在人类历史延承中的重要作用,也论述了“线”在远古时期的历史地位与织作工艺的相关演变。第二章“现代美术史中线的蜕变”,主要论述“工艺之线”在现代美术史中的变革,首先从“包豪斯的启蒙”到先锋艺术家的“观念之线”进行阐述,而后探讨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纤维艺术的线性语言如何从壁挂艺术中逐渐分离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纤维之线”。第三章探索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纤维之线的演变,并总结纤维艺术的线性作品的主要呈现方式。第四章“纤维之场”,讨论了光线与色彩为线性作品营造的特有空间感,分析了“纤维之线”在不同的创作情境下形成的特殊时空体验。第五章“融贯当代语境之线”则重点阐述了“纤维之线”的延伸与拓展,分别从“舞动的剧场”、“编织的建筑”和“走向当代艺术的媒介之线”三个方面做了探讨。结语部分则综合整篇论文的研究,对“纤维之线”的未来可能性做了开放性的思考与想象。

二、二十一世纪的航天畅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十一世纪的航天畅想(论文提纲范文)

(1)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范围
    1.4 本论文的组成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3.4. 日本的官僚制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2.5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4.3 MPC-75项目
    4.4 三步走战略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4.4.2. MD-90
        4.4.3. AE-100 项目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6.4.3. 大型飞机项目
    6.5 小结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7.1.1. 新舟60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7.3 大飞机论证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7.3.2. 第一次论证
        7.3.3. 第二次论证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现实主义视域下中国科幻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科幻电影界定
        (二)、科幻电影与其他幻想电影的区分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秉承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中国科幻电影
    第一节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缘起和发展
        一、早期发展——游离于现实
        二、“17年”的现实主义思考
        三、第四代导演的纪实美学
        四、“新都市”边缘人与玩世现实主义
        五、数字时代冲击下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
    第二节 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概况
        一、早期探索——建国前的科幻电影
        二、初露头角——“17年”时期
        三、“文革”后的蓬勃发展——1978年-1999年
        四、新世纪的低谷徘徊——2000-至今
    第三节 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与中国科幻电影的融合
第三章 中国科幻电影的现实主义的呈现
    第一节 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主题选择
        一、苦难中寻求希望(1938-1948)
        二、新中国的集体乐观幻想(1949-1965)
        三、“科学狂欢”下理性忧思(1980-1999)
        四、好莱坞模仿下的中式表达(2000-2010)
        五、五千年后的太空遐想(2010-至今)
    第二节 从人类个体到地球命运的现实主义重心流变
        一、人类个体想象
        二、环保意识的社普
        三、末日恐惧与外星文明
第四章 从亚洲科幻电影的成就看中国科幻的不足
    第一节 倾听社会心理诉求:日本科幻电影的启迪
    第二节 记录民族情绪:韩国科幻电影的启示
    第三节 诉说民族历史隐痛:印度科幻电影的思考
第五章 未来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策略探究
    第一节 做现实的“折光镜”
        一、反映现实及时性
        二、体现历史阶段性
        三、在想象中体现时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三、其他类
致谢

(4)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回顾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迈克尔·夏邦幻想小说中的犹太历史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迈克尔·夏邦幻想小说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第二节 迈克尔·夏邦小说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主体结构
第一章 幻想之人:重构犹太历史中的犹太人
    第一节 多样化的犹太人物类型
    第二节 犹太人的奇幻-科幻之力
    第三节 重构犹太人背后的科学和人文关怀
第二章 幻想之地:重构犹太历史中的民族信仰
    第一节 犹太历史传统中的乌托邦幻想
    第二节 后乌托邦下的逃离与救赎之地
    第三节 重构乌托邦背后的多种动力
第三章 幻想之时:重构犹太历史中的民族传统
    第一节 深层时间预期与犹太宗教时间
    第二节 犹太历史的回归和重构路径
    第三节 重构犹太历史背后的现实观照
结论
参考文献

(6)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视角的经济全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理论意义、实用价值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
        三、实用价值
    第二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标和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重难点及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重点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国内外研究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研究
        (一)经济全球化的起源
        (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演变
        (三)经济全球化含义的深入研究
        (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作用分析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国内外研究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国外文献综述
        二、关于经济增长的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内外研究
第三章 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第一节 积累的社会结构的文献综述
        一、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定义
        二、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形成、结构整体性和完整周期
        三、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的时空应用
        四、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与其他经济周期理论比较
    第二节 积累的社会结构最新理论研究
        一、SSA理论框架的重构与发展
        二、新自由主义SSA及其危机研究
        三、SSA理论的扩展应用
        四、CSSA的探索发展
        五、结论和展望
第四章 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分析——基于SSA理论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一、全球化的启动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阶段
        三、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四、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阶段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从中心到外围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国家积累
        二、国际分工与资本主义的体系扩张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SSA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SSA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SSA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SSA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投资SSA
        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生态SSA
        六、总结
第五章 基于国际SSA视角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国际贸易SSA变化使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二、国际金融SSA促使国际资本加速流动
        三、国际生态SSA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生态危机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
第六章 基于SSA视角的中美贸易摩擦分析
    第一节 美国试图发动贸易战转移国内SSA矛盾
    第二节 美国国内SSA的转变
        一、美国国内矛盾复杂
        二、美国金融业过度膨胀
        三、美国企图通过贸易战遏制中国和平发展
        四、美国试图主导新一轮全球化
    第三节 美国发动贸易战对经济全球化的危害
        一、美国利用贸易战维持霸权主义
        二、美国利用贸易战破坏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三、美国利用贸易战制造全球经济新失衡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7)赛璐璐风格在商业插画中的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商业插画的概述
    2.1 商业插画的概述
        2.1.1 商业插画的概念
        2.1.2 商业插画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2.1.3 商业插画的类型
        2.1.4 商业插画的表现形式
    2.2 商业插画的功能与作用
        2.2.1 审美功能
        2.2.2 商业插画的诉求功能
    2.3 现代商业插画中主要的应用风格
第三章 赛璐璐风格的艺术概述及其创意表现策略
    3.1 赛璐璐风格的艺术概述
        3.1.1 赛璐璐风格的起源
        3.1.2 赛璐璐风格的创作方法
        3.1.3 区域文化特征与情感诉求
    3.2 赛璐璐风格的创意表现策略
        3.2.1 赛璐璐风格在广告商业插画中的应用
        3.2.2 赛璐璐风格在卡通吉祥物插画中的应用
        3.2.3 赛璐璐风格在出版物插画中的应用
        3.2.4 日本赛璐璐风格对全世界范围的影响
    3.3 展望赛璐璐风格在商业插画中的发展前景
第四章 晨光文具“童年畅想”系列插画及周边设计
    4.1 品牌简介
        4.1.1 设计目标选取
        4.1.2 品牌定位
    4.2 设计方案构思
    4.3 插画方案确立
    4.4 展示及应用
        4.4.1 文具产品外观展示
        4.4.2 插画周边产品展示
    4.5 关于晨光文具“童年畅想”系列的设计研究与体会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件

(8)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及重点难点
2 人生价值实现基本理论
    2.1 人生价值的基本内涵
        2.1.1 价值
        2.1.2 人生价值
        2.1.3 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2.2 人生价值的实现
        2.2.1 人生价值实现的内涵
        2.2.2 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2.2.3 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
        2.2.4 人生价值实现的评价
    2.3 人生价值理论
        2.3.1 马克思人生价值理论
        2.3.2 毛泽东人生价值观
        2.3.3 邓小平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2.3.4 江泽民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2.3.5 胡锦涛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2.3.6 习近平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2.4 大学生人生价值
        2.4.1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2.4.2 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
        2.4.3 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影响因素
3 中国梦的缘起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1 中国梦理论概述
        3.1.1 中国梦的源起
        3.1.2 中国梦的内涵
        3.1.3 中国梦的意义
        3.1.4 中国梦的实现
    3.2 中国梦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3.2.1 中国梦创造大学生成长新环境
        3.2.2 中国梦提供大学生成长新动力
        3.2.3 中国梦开辟大学生理想信念新境界
    3.3 中国梦与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关系
        3.3.1 中国梦当然也是大学生的梦
        3.3.2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
        3.3.3 大学生人生价值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实现
        3.3.4 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4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基本要求
    4.1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意义
        4.1.1 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需要
        4.1.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4.1.3 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4.1.4 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4.2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目标
        4.2.1 树立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4.2.2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4.2.3 确立共产主义理想
        4.2.4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4.3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基本原则
        4.3.1 方向性原则
        4.3.2 主体性原则
        4.3.3 层次性原则
        4.3.4 渗透性原则
        4.3.5 一致性原则
        4.3.6 开放性原则
        4.3.7 实践性原则
    4.4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主要内容
        4.4.1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4.4.2 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4.4.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总指引
        4.4.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4.4.5 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大学生的时代责任
5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5.1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状
        5.1.1 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
        5.1.2 教育体系比较完备
        5.1.3 教育效果初步显现
    5.2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存在的问题
        5.2.1 教育内容不够系统
        5.2.2 教育方法相对简单
        5.2.3 教育形式偏于传统
        5.2.4 教育效果有待深化
    5.3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对开展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5.3.2 对中国梦教育的内容认识不深刻
        5.3.3 对大学生自身关注不够
        5.3.4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5.3.5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校园氛围不浓厚
6 基于人生价值实现视阈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方法、路径和机制
    6.1 创新教育理念
        6.1.1 紧扣梦想特性
        6.1.2 紧扣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关切
        6.1.3 紧扣远大理想信念
    6.2 优化基本方法
        6.2.1 理论教育法
        6.2.2 实践锻炼法
        6.2.3 榜样示范法
        6.2.4 比较鉴别法
        6.2.5 自我教育法
    6.3 强化教育过程
        6.3.1 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
        6.3.2 制定不同阶段教育目标
        6.3.3 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
        6.3.4 深入细致综合施教
        6.3.5 及时排除负面干扰
    6.4 转变教育方式
        6.4.1 突出课堂主阵地
        6.4.2 开展社会实践
        6.4.3 利用网络平台
        6.4.4 抓住关键时点
        6.4.5 发挥社团作用
        6.4.6 结合职业规划
        6.4.7 做好深度辅导
        6.4.8 融入养成教育
    6.5 完善工作机制
        6.5.1 强化组织领导
        6.5.2 纳入重要议程
        6.5.3 建强工作队伍
        6.5.4 完善规章制度
        6.5.5 营造良好氛围
        6.5.6 实施过程监控
        6.5.7 做好服务保障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英汉机器翻译字幕质量评估实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Definition of Subtitling
    1.2 Research Question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y on Subtitle Quality
        2.1.1 Translating Requirements of Subtitling
        2.1.2 Quality Assessment of Subtitles
    2.2 Machine-Translated Subtitles
CHAPTER THREE EXPERIMENT DESIGN
    3.1 Experiment Methods
    3.2 Subtitle Corpus
    3.3 MT Subtitling Systems
        3.3.1 VideoLocalize
        3.3.2 NeteaseSight
    3.4 Performance of MT Systems
    3.5 Human Editing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Experiment Results
    4.2 Experiment Analysis
        4.2.1 Semiotic Analysis on Screen Texts
        4.2.2 Linguistic Dilemma
    4.3 MT Subtitling Application
        4.3.1 Strengths
        4.3.2 Weaknesses
CHAPTER FIVE SUMMARY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CES
    Appendix1 Human Subtitling-Non Arkarapraserkul
    Appendix2 Human Subtitling-Maria E.Montoya
    Appendix3 MT output1_VideoLocalize-Non Arkarapraserkul
    Appendix4 MT output1_VideoLocalize-Maria E.Montoya
    Appendix5 MT output2_NeteaseSight-Non Arkarapraserkul
    Appendix6 MT output2_NeteaseSight-Maria E.Montoya
    Appendix7 MT output3_Google-Non Arkarapraserkul
    Appendix8 MT output3_Google-Maria E.Montoya
PAPER PUBLISHED DURING MA STUDIES

(10)纤维之线:论纤维艺术的线性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编织物语
    第一节 图腾之线
    第二节 古法成型
第二章 现代美术史中线的蜕变
    第一节 包豪斯的启蒙
    第二节 观念之线
    第三节 边缘觉醒——从壁挂到纤维之线
第三章 新结构的“变迁”
    第一节 二十世纪八、九年代的纤维艺术之线
    第二节 纤维艺术线性作品的呈现与演变
第四章 “纤维之场”——空间中的线
    第一节 “线之场”
        一、光与色彩
        二、割裂的空间
    第二节 线之时空——错位的时空
第五章 融贯当代语境之线
    第一节 舞动剧场——行为与织语
    第二节 编织的建筑
    第三节 走向当代艺术的媒介之线
结语
参考文献
专业能力展示
    部分毕业作品照片
    毕业创作草图
    毕业创作小稿
    工作与指导
致谢

四、二十一世纪的航天畅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现实主义视域下中国科幻电影研究[D]. 陈林.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4]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5]迈克尔·夏邦幻想小说中的犹太历史重构[D]. 秦轩.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6]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视角的经济全球化研究[D]. 张芷寻.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5)
  • [7]赛璐璐风格在商业插画中的设计应用[D]. 王玥颖.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8]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D]. 王浩业.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3)
  • [9]英汉机器翻译字幕质量评估实验报告[D]. 余邡棋.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10]纤维之线:论纤维艺术的线性建构[D]. 王薏茗.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21世纪的航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