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滕王阁序》

王博《滕王阁序》

一、王勃作《滕王阁序》(论文文献综述)

胡凌燕[1](2021)在《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尝试从写本文献的角度,对武周时期这一特殊时段的文学面貌,进行专题与个案相结合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通过对武周文学的重要写本进行文献层面和文学层面的双重挖掘,结合传世文献和石刻文献,以诗歌、序文、小说三种文体为核心,着重关照刘希夷、崔融、李峤、王勃、张鷟、珠英学士等武周时期的着名作家及文学群体,对文本流传、文体演进、文学传播与影响以及特殊文学现象等问题展开探讨,以求尽可能全面、有体系地呈现武周时期文坛的原生状态,挖掘被历史掩埋的某些文学史现象,进而为纠正长期以来中古文学研究注重以传世刻本文献作单面建构的偏颇与缺失抛砖引玉。论文共六章,第一章为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总述,第二章为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专题研究,后四章为武周文学重要写本的个案研究。第一章,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类别与特点研究。研究武周文学可资利用的写本文献主要有敦煌写本、吐鲁番写本和日藏写本三类。本章重点从文本的形态和内容两方面,总结这三类写本文献各自的特点,同时对敦煌和吐鲁番写本的发现过程与整理历史进行爬梳,对日藏写本的源流与藏所进行追溯、考察。第二章,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研究。本章先对敦煌遗书所存武周诗文做了全面搜集、考辨与汇录,并从作家、作品及写本形态三方面概述其总貌。其次据作品存佚情况和文本形态特征,对残卷的文献价值进行了具体发掘。最后在综论残卷文学价值的基础上,以刘希夷《白头翁》诗为个案代表,探讨初盛唐七言歌行从中原传入敦煌后其传播渠道与作品性质发生的转变。第三章,敦煌写本《珠英学士集》研究。本章首先结合传世文献考知珠英学士间交游唱和之史实,审视武周文坛的整体唱和环境。其次探讨时代诗风影响下选家崔融的诗学趣味,论述《珠英集》对于初唐诗歌选学的推进作用及其在“唐人选唐诗”中的先驱意义。再者,《珠英集》作为编《三教珠英》的副产品,启发我们进一步探讨武周时期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并兴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第四章,古钞本《李峤杂咏诗》研究。《杂咏诗》的敦煌写本和日藏写本近代以来重现国人视野,从文献层面看,有助于考清《杂咏诗》在书目文献和现实世界中的流传情况,解决诗注相关的一些问题。从文学层面看,则启发我们关注初唐咏物诗在武周时期的变革,以及李峤咏物诗对日本平安朝诗歌发展的影响。第五章,正仓院本《王勃诗序》研究。本章主要从王勃文集的唐本还原、王勃诗序的重新解读、王勃生平的补充订正三方面论证了院本《诗序》的文学实证功用,同时从集会诗序的文体内涵、演进历程及其与集会诗歌的关系三方面审视了院本《诗序》的文体学意义,此外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了王勃诗文东传日本之经纬及其对日本奈良和平安时期汉文学发展的影响。第六章,日藏古本唐传奇《游仙窟》研究。本章厘清了《游仙窟》湮没与回传的历史问题,并从十娘的身份入手,对《游仙窟》的内容与主旨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深度探讨,同时以《游仙窟》文本为切入点,考察了唐代诗歌与小说文体交融的现象及唐传奇的情感表现等问题,从而可见《游仙窟》之文学史意义。

赵月霞[2](2020)在《《滕王阁序》的教学内容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代表作品,更是骈文史上的精彩华章。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发行前,《滕王阁序》被收录于人教版、粤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多个版本的实验教材中。丰富的教学价值奠定了《滕王阁序》在教材中的经典地位,但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一线教师往往无法确定出《滕王阁序》最合宜的教学内容。本研究围绕经典骈文《滕王阁序》的教学内容优化问题,旨在确定出这篇文本最合宜的教学内容,从而由篇及类,探索高中骈文教学内容确定的要点。本文从文本的创作时间与背景、情感主旨、艺术特色几个角度对《滕王阁序》的文本解析进行梳理,比较《滕王阁序》在不同教材中学段安排、单元编排、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等几个方面的差异,梳理分析公开发表的一些课例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访谈法调查学生关于这篇文章的基本学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反思《滕王阁序》教学内容的优化过程,提出教学内容确定的四个维度: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材为参照,以文本体式为依据,以学生学情为起点;同时结合语文核心素养提出《滕王阁序》教学内容优化的五个建议:讲解关键字词,夯实语言基础;感知文章内容,提升思维水平;鉴赏文本之美,实现审美创造;理解文化内涵,传承传统文化;适度拓展延伸,有效迁移训练。最后由篇及类,在《滕王阁序》教学内容优化的基础上提出正确认识骈文教学价值,重视文言字词与常识积累,准确把握骈文基本特征,开发挖掘骈文写作资源的观点,以期为骈文的教学内容确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吴秀明[3](2019)在《郑瑜杂剧研究三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末清初戏曲家郑瑜在杂剧创作方面有独到之处,所作杂剧现存四种,合称"郢中四雪"。对于"郢中四雪"的创作时间学界尚无统一看法,结合郑瑜的生平经历及其杂剧的主题思想,可推断四种杂剧当为清初所作。明清易代的时代环境造就了郑瑜杂剧的风格,其杂剧的主人公皆为命运多舛、时运不济的封建文人,同时也是作者抒发心中块垒的代言人。作为遗民剧作家,郑瑜剧作体现了杂剧转型时期的时代风貌。

刘洁[4](2019)在《《滕王阁序》的文本分析和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最着名的骈文,突破了骈文一贯以来重形式不重内容的窠臼,兼具高超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骈文史上难以逾越的一道高峰。2000年后,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语文版和北师大版等多个版本高中语文教材将其选入作为经典篇目。《滕王阁序》是一篇经典美文,如何能更好地对其进行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本文力图从教材、文本、教师和学生几方面对《滕王阁序》进行全面考察,帮助一线教师全面地认识这篇作品,实现《滕王阁序》的教学价值最大化,并能将其理念和方法迁移到其它文言文的教学中。首先,笔者比较了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语文版和北师大版本教材在编录《滕王阁序》时的单元安排、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的差异,明确《滕王阁序》的选编价值主要在于其宏伟壮阔的审美价值、昂扬向上的情感价值以及深厚典雅的文化价值。其次,从成文时间、主题意蕴、文体特征和艺术成就四个方面对《滕王阁序》的文本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和学生的调查,了解了前《滕王阁序》的教学现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相应的反思,指出教师要全面地把握教材,明确《滕王阁序》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诵读法在教授该文以及其它美文中的作用,利用好《滕王阁序》的写作资源,关注其中蕴含的文学文化知识。

王腾[5](2019)在《王勃骈文的接受及经典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中文章创作成就最突出的文学家,在当日文坛风尚的整体影响之下,王勃的文章作品中各体骈文占据绝大多数,可以说王勃一生用力最深的即是各体骈文创作。王勃的骈文具有明显的文风过渡时期的特点:一方面濡染了六朝骈文辞藻华丽的风气,另一方面又带有新时代所赋予的高华气象。因此王勃的骈文历来被人们视为初唐骈文的代表,《采莲赋》、《滕王阁序》、《益州夫子庙碑》等骈文名篇在后世始终受到诸家推崇,王勃本人及其骈文作品也成为了后世的研究热点。然而一直以来关于王勃及其骈文的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关于王勃其人的文学史形象建构过程以及王勃骈文作品在后世的接受历程却少有人关注。概括来讲,王勃其人在文学史上的形象建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唐代本朝人的称赞和推崇,由宋至明人们对王勃的贬损和质疑,以及清代学者们对王勃形象和地位的客观认识,人们对王勃的态度变化反映出的是不同时期的文风、士风和文化好尚、社会心态的差异。王勃的骈文在后世的接受也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唐代整体上看以杨炯、杜甫、韩愈等人为代表,对王勃骈文极为推尊,可见唐人对本朝文学的高度自豪和自信。然而唐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士人心态和文学观念的变迁,宋人多对王勃骈文提出批评,他们或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入手,或从用典方面着眼,或站在道统的立场上对王勃的人品提出异议,进而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王勃的骈文作品,体现出宋人迥异于唐代的审美追求和骈文进入“变异”时期的文学批评旨趣。由元至明,对王勃骈文的认识基本沿袭宋人的看法。而到了清代,骈文进入了复兴时期,骈文学也逐步走向成熟,因此这一时期对于王勃骈文的接受达到了总结前人观点的集大成阶段,该时期对王勃骈文的研究趋于深入和全面,并在创作领域大量出现了对王勃骈文进行摹拟的现象。人们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其最终的结果是使这部文学作品走向经典化,在文学史上确立起经典地位,王勃的骈文作品亦然。上自赵宋,下迄民国以至当今,王勃的骈文作品在历代评家的不断研究和众多文学选本对其的取舍中逐步形成其经典地位,而其中某些篇目更是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作。

杨颖[6](2018)在《《滕王阁序》经典化的历史嬗变》文中研究指明《滕王阁序》作爲被传颂千年的经典骈文,其经典化过程随着历史进程,呈现出动态的变化。初唐时期,该文自写作之时就已经赢得了高度评价,并因此而扬名,奠定了其作爲经典的基础;随着唐宋时期崇古文、贬骈文之风的兴起,其内容形式引发文人争议,经典地位不甚稳固;至明清时期,伴随着笔记小説的流传、啓蒙读物的普及,《滕王阁序》成爲人皆可诵的经典篇章;近现代以来,其影响进一步扩大,成爲不可动摇的古代文章经典。《滕王阁序》的经典化嬗变过程正是骈文这一文体在唐代後发展传播的缩影,展现了骈文发展的历程和读者接受的复杂过程。

邵大为[7](2015)在《文化名楼的历史还原》文中研究指明文化名楼是一道建筑景观,也是一道文学景观。名楼文化包含建筑、文学、绘画等艺术层面的内容,也关系着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还涉及到地理、职官等制度层面的内容。它是多学科的交叉命题,具有“文化窗口”的意义。文章由绪论、正文和结论组成。绪论部分交待了研究缘起、对象和思路。当下文化名楼的研究多局限在纯文学的范畴,以编修《楼志》为最终成果,前者未能将文学和历史有机联系,后者的类别意识常造成楼史信息的割裂和遮蔽。本文以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江州庾楼、鄂州南楼五座名楼为考察对象,从时序角度呈现五楼本身的兴废历史,同时观照其变迁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一章描述了黄鹤楼的历史变迁。鹤楼显名于盛唐,到北宋时已为江南形胜,但在南宋毁圮百年,元代始逐渐复兴,明清两朝鹤楼作为治乱之象征,得到频繁重建,地位尊贵,最后一座鹤楼毁于清末,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始获重建。本章还对历代黄鹤楼的形制作了一些呈现。第二章考述了鄂州南楼的兴废过程。南楼与鹤楼毗邻于蛇山之上,南楼创建于唐,北宋重建后因附会名人轶事而闻名,南宋鹤楼毁圮时南楼盛极一时,但随着鹤楼复兴,南楼逐渐衰微。本章还廓清了南楼历史上的别名问题,对南楼和蛇山上其他楼阁之间的关系作了辨析。第三章呈现了江州庾楼的显晦状况。江州庾楼因纪念东晋名人庾亮而得称,因附会庾亮轶事而闻名。庾楼在中晚唐已为江州名胜,北宋时和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于江湖,南宋庾楼宴集颇盛,楼名益着。元代以后庾楼逐渐衰微,明代清两朝虽不断经修,但楼名难复两宋之盛。本章还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名人轶事的转移现象作了一些解释。第四章考订了滕王阁的建废历程。滕阁创自唐初,在唐代已经历数次重建,五代时因特殊的政治原因和地理位置获得新生,北宋时得到精心修缮与维护,南宋时三毁三建并移址城上,滕阁在元代因政治身份再次获得两次重建。鉴于前人成果之丰,本章暂未对明清以后的滕阁之建葺展开考述。第五章再现了岳阳楼的盛衰面貌。岳阳楼的楼体是岳阳城西门之城楼,可追溯到六朝的巴陵城楼,唐前期称作南楼,经张说题诗后楼名始着,李白、贾至等盛唐诗人题咏后定名岳阳楼。岳阳楼在唐代的建葺不可考,宋代以后始有重建记载。北宋的三次重建确立了岳阳楼的地位,影响深远。岳阳楼在南宋以后的变迁有待后续补充。结论总结全篇。对所谓的“历史规律”进行了反思,揭示了文学作品在文化名楼形成和演进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文学书写的意义不仅只是对楼阁本身的描绘,还全面记录了名楼形成过程中所关联的诸多制度层面的信息。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再现文化名楼的楼史变迁及兴衰过程,并借以呈现名楼生成的历史文化图景。最后提出名楼研究应从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也可作时代、地域、景观类型三个维度的拓展,从个体研究走向整体研究。

刘城[8](2014)在《王勃《滕王阁序》的经典化》文中研究指明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是景观与文学、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的文章典范。围绕着王勃写作此文所产生的故事、传说,更为这篇文章敷染了浓厚的传奇色彩,可见经典之文的巨大影响力。关于其文章艺术、文本阐释的历代争论,文人在诗文中对它反复地吟咏,更是其经典性不断强化的体现。一滕王阁在唐代已为名胜,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闻

陶绍清[9](2014)在《王勃《滕王阁序》的本事书写》文中指出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以下简称《滕王阁序》)虽然不过八百余字,却在中国骈文史以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围绕此序的诗话、评论与欣赏品鉴殊难枚举,就《滕王阁序》的创作过程以及王勃相关的文学本事,伴随王勃才高八斗、才隽轻狂和英年早逝的品性经历,也时时引起人们的广泛猜测和好奇征古。这位"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新唐书》本传)、"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旧唐书·杨炯

道坂昭广[10](2012)在《《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新解——以正仓院藏王勃诗序为线索》文中提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以下简称为《滕王阁序》),引用了众多典据,连用各种字数的对句,平仄配置也大致整齐,不仅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也被誉为一部优秀的骈文作品。众所周知,在日本的正仓院中,有一本叫作《王勃诗序》的手卷本(以下称为《正仓院本》)传存至今(图1)。在其末尾处记有"庆云四年

二、王勃作《滕王阁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勃作《滕王阁序》(论文提纲范文)

(1)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二、武周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主要论题与思路
    四、基本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类别与特点
    第一节 敦煌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整理
        二、经典传钞与民间丛钞的并行流传
        三、中原文人的诗歌与文章
    第二节 吐鲁番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吐鲁番文书的发掘与整理
        二、零碎残片的杂抄散写
        三、西州民间的书信与俗文学
    第三节 日藏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日藏古钞本的源流与藏所
        二、文学典籍与文人小说的佚存
        三、日人重钞:忠于底本的抄写态度
第二章 敦煌写本武周诗文残卷
    第一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梳理
        一、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汇录
        二、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概貌
    第二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文献价值
        一、久佚诗文的辑佚价值
        二、存世篇章的校勘价值
        三、唐集唐抄的文本还原
    第三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文学价值
        一、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文学价值总论
        二、刘希夷《白头翁》与七言歌行的性质演变
第三章 敦煌写本《珠英学士集》
    第一节 《珠英集》与武周时期的文人唱和
        一、珠英学士成员再考
        二、《珠英集》与珠英学士之交游唱和
        三、《珠英集》与武周文坛之唱和环境
    第二节 《珠英集》与武周诗歌选学的演进
        一、崔融的选诗趣味与时代诗风的体现
        二、唐前诗歌选学的兴起与发展
        三、《珠英集》在唐人选唐诗中的先驱意义
    第三节 《珠英集》与三教思想的文学影响
        一、《三教珠英》编纂与初唐三教关系论略
        二、敦煌本《珠英集》残卷的三教内涵
        三、三教融合对武周文学的深层影响
第四章 古钞本《李峤杂咏诗》
    第一节 古钞本《杂咏诗》的发现与流传
        一、李峤诗文集版本源流考述
        二、敦煌本《杂咏诗》的发现
        三、日藏本《杂咏诗》的流传
    第二节 古钞本《杂咏诗》的注释
        一、《杂咏诗》注本系统
        二、《杂咏诗》注者问题
        三、《杂咏诗》所见唐人注唐诗特点
    第三节 《杂咏诗》与初唐咏物诗的历史变革
        一、形制:从咏物单篇到咏物组诗
        二、咏法:从物的描摹到情的寄寓
        三、功用:从社交抒情到启蒙示范
        四、体裁:从五言短诗到长篇歌行
    第四节 《杂咏诗》与日本平安朝的诗歌发展
        一、《杂咏诗》的东传与平安初期的咏物风尚
        二、《杂咏诗》在道真咏物诗中的受容与变容
        三、句题诗的先声:一场中秋诗宴引发的思考
第五章 正仓院写本《王勃诗序》
    第一节 院本《诗序》的发见始末及文本面貌
        一、院本《诗序》的发见与研究
        二、院本《诗序》的文本面貌
    第二节 院本《诗序》的实证功用
        一、王勃文集的唐本还原
        二、王勃诗序的重新解读
        三、王勃生平的补充订正
    第三节 院本《诗序》的文体审视
        一、诗序文体与集会诗序
        二、唐前集会诗序的肇端与演进
        三、集会诗序与集会诗歌的关系
    第四节 王勃诗文与日本汉文学的发展
        一、《王勃集》东传日本之经纬
        二、王勃诗文于奈良朝汉文学之影响
        三、王勃诗文于平安朝汉文学之影响
第六章 日藏古本唐传奇《游仙窟》
    第一节 《游仙窟》的湮没与回传
        一、古本《游仙窟》的湮没
        二、古本《游仙窟》的回传
    第二节 《游仙窟》的内容与主旨
        一、身份猜想:十娘五嫂为“别宅妇”的可能性
        二、内容定位:落魄才子与别宅妇的爱情传奇
        三、主旨探微:理想幻灭本质的影射
    第三节 从《游仙窟》看唐代诗与小说的文体交融
        一、《游仙窟》小说融诗的具体情况
        二、《游仙窟》小说融诗的叙事功能
        三、《游仙窟》小说融诗的语言特质
    第四节 《游仙窟》与唐传奇的情感表现
        一、以诗书为载体:诗歌传情与书信陈情
        二、以实物为承托:咏物言情与赠物定情
总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滕王阁序》的教学内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1.语文教学内容优化
        2.骈文
    (五)文献综述
        1.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成果评述
        2.王勃骈文研究要点分析
二、《滕王阁序》文本解读评析
    (一)《滕王阁序》的创作时间和背景研究
        1.《滕王阁序》创作时间的争议
        2.《滕王阁序》创作背景的争议
    (二)《滕王阁序》的文本体式研究
        1.关于《滕王阁序》的归类
        2.关于王勃的骈文
    (三)《滕王阁序》的艺术手法研究
        1.《滕王阁序》的典故运用
        2.《滕王阁序》的语言风格
    (四)《滕王阁序》主旨情感探究
        1.目览胜景的欢欣愉悦
        2.幽微难明的干谒之意
        3.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思
        4.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三、不同版本教材对《滕王阁序》教学内容的规约
    (一)学段编排情况
    (二)单元编排分析
    (三)课文助读系统解析
        1.课前提示
        2.课文注释
        3.课后练习
    (四)教材编撰对《滕王阁序》教学内容选择的启示
        1.积累文言字词与文化常识
        2.把握骈文语言特色
        3.赏析“滕王阁”美景描绘
        4.体悟深沉的思想情感
四、《滕王阁序》教学课例分析
    (一)《滕王阁序》教学课例中实际教学内容的分析
    (二)《滕王阁序》教学课例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置不恰当
        2.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3.教学内容的本末倒置
五、《滕王阁序》基本学情的调查分析
    (一)主要调查内容
        1.调查对象的选取
        2.访谈提纲的制定
        3.调查结果的分析
    (二)学生学情对《滕王阁序》教学内容优化的启示
        1.基于“学习起点”,攻克字词障碍
        2.重视文本体式,讲解骈文特点
        3.赏析关键字句,深入剖析情感
六、《滕王阁序》教学内容优化的理论反思
    (一)《滕王阁序》教学内容确定的维度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2.以语文教材为参照
        3.以文本体式为依据
        4.以学生学情为起点
    (二)《滕王阁序》教学内容优化建议
        1.讲解关键字词,夯实语言基础
        2.感知文章内容,提升思维水平
        3.鉴赏文本之美,实现审美创造
        4.理解文化内涵,传承传统文化
        5.适度拓展延伸,有效迁移训练
    (三)从《滕王阁序》看骈文教学内容的优化
        1.正确认识骈文的教学价值
        2.重视文言字词与常识的积累
        3.准确把握骈文基本特征
        4.开发挖掘骈文写作资源
七、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郑瑜杂剧研究三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郑瑜杂剧创作考
    (一)创作时间
    (二)创作背景
二、“郢中四雪”本事来源与主题倾向
    (一)《鹦鹉洲》
    (二)《汨罗江》
    (三)《黄鹤楼》
    (四)《滕王阁》
三、郑瑜的创作心态

(4)《滕王阁序》的文本分析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滕王阁序》的教材选编情况及选编价值
    第一节 《滕王阁序》在教材中的选编情况
    第二节 《滕王阁序》的选编价值
第二章 《滕王阁序》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成文时间
    第二节 主题意蕴
    第三节 文体特征
    第四节 艺术特色
第三章 《滕王阁序》的教学现状和教学反思
    第一节 《滕王阁序》的教学现状
    第二节 《滕王阁序》的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谢辞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王勃骈文的接受及经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历代对王勃其人的接受
    第一节 “神童”、“天才”形象的建构、消解和再认识
        一、“天才”形象的构建——唐代本朝人对王勃的高度赞誉
        二、“浮躁浅露”及其争议——王勃“天才”形象在宋代的消解和质疑
        三、元明清时期对王勃的再认识
    第二节 历代对王勃相关遗迹的记载
第二章 历代对王勃骈文的接受
    第一节 用光志业,江河万古——唐代的王勃骈文接受
        一、杨炯《王勃集序》对王勃骈文的首肯
        二、杜甫、韩愈对王勃骈文的推崇
    第二节 “俳语”之讥、“霞鹜”之辩——宋人对王勃骈文的接受
        一、骈文变异期对王勃骈文的接受
        二、“《滕王阁序》类俳”说考辩
    第三节 “云中俊鹘,老骥不逮”——明清时期的王勃骈文接受
        一、元、明骈文衰落期的王勃骈文批评
        二、清代骈文复兴期的王勃骈文接受
第三章 王勃骈文的经典化研究
    第一节 历代选本对王勃骈文的选录
    第二节 民国以来对王勃骈文作品经典地位的确立
        一、民国以来各家对王勃骈文之评价
        二、民国以来各骈文选本对王勃骈文的选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文化名楼的历史还原(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对象选择
        一、唐宋楼阁文学的特点
        二、名楼的地理分布特点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从修志到修谱——读“作家年谱”和“作品编年”的启示
        二、“还原”楼史——以线布点,注意小事件
        三、“还原”生态——以面承线,留意大背景
第一章 黄鹤楼的变迁
    第一节 唐前鹤楼的记载
    第二节 唐代鹤楼的闻名
        一、盛唐江夏地标
        二、中唐游宴胜地
        三、晚唐游踪不绝
        四、唐代鹤楼之貌
    第三节 宋代鹤楼的存毁
        一、北宋江南形胜
        二、南宋毁圮百年
        三、宋末终获重建
        四、宋代鹤楼之貌
    第四节 元代鹤楼的复兴
        一、元代鹤楼文人游踪
        二、元末鹤楼毁于战火
        三、元代鹤楼之貌
    第五节 明代鹤楼的频建
        一、明前期的重建
        二、明中叶的大修
        三、明后期的再建
        四、明末毁于兵乱
        五、明代鹤楼之貌
    第六节 清代鹤楼的地位
        一、清前期频繁重建
        二、清中叶地位尊贵
        三、清后期由盛转衰
        四、清代鹤楼之貌
第二章 鄂州南楼的兴废
    第一节 南楼的来历
        一、前贤诸说质疑
        二、南楼因方位得名
    第二节 南楼的扬名
        一、方泽其人和元佑重建
        二、山谷题诗和南楼扬名
    第三节 南楼的鼎盛
        一、孝宗乾道重建和南楼题咏之盛
        二、宁宗庆元重修
        三、宁宗嘉定再建
    第四节 南楼的衰落
    第五节 南楼与鹤楼的消长
    第六节 南楼名称考辨
        一、关于“安远楼”
        二、关于“楚观楼”
        三、关于“白云阁”和“白云楼”
        四、从“宋南楼”到“清南楼”再到“今南楼”
第三章 江州庾楼的显晦
    第一节 庾楼的得名
        一、庾楼之“称”——庾亮和江州的渊源
        二、庾楼之“名”——附会庾亮的“登楼”轶事
    第二节 庾楼的兴盛
        一、唐代庾楼初露气象
        二、北宋庾楼大放异彩
        三、南宋庾楼宴集之盛
    第三节 庾楼的衰微
        一、元代庾楼存而未毁
        二、明代庾楼移址重建
        三、清代庾楼名声复起
    第四节 庾亮轶事转移的历史地理原因
        一、“武昌”、“浔阳”的区划演变
        二、“武昌”、“鄂州”的地名演变
第四章 滕王阁的建废
    第一节 唐代兴建
        一、滕阁之创建和首次重修
        二、盛唐滕王阁之存毁
        三、中唐滕王阁重建考辨
        四、晚唐重建和滕阁诗歌
    第二节 五代新生
        一、江西的政治归属
        二、洪州的地理特点
        三、滕王阁的乱世新生
    第三节 北宋大修
        一、宋初王勃故事的流传
        二、北宋前期的维护
        三、北宋后期的大修
    第四节 南宋重建
        一、建炎之火与绍兴重建
        二、乾道重建与移址功过
        三、意外之火及稍后重建
        四、宋元之际的政治形势
        五、宋元之际的滕阁文学
    第五节 元代复建
        一、元世祖至元末的重建
        二、元惠宗至元初的重建
第五章 岳阳楼的盛衰
    第一节 岳阳楼的来历
        一、楼体之来历
        二、名称之演变
    第二节 岳阳楼的重建
        一、庆历重修
        二、元丰重建
        三、政和再建
        四、南宋以后的重建(待补)
结论
    一、“乱世则废”——对所谓“规律”的反思
    二、“楼因文名”——谈文学作品的价值
    三、从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
    四、从个案研究走向整体研究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成果
后记

(8)王勃《滕王阁序》的经典化(论文提纲范文)

    1.“落霞孤鹜”句式及其与六朝文的关系
    2.对偶技巧的探讨
    3.“霞”与“鹜”之辨

四、王勃作《滕王阁序》(论文参考文献)

  • [1]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D]. 胡凌燕. 浙江大学, 2021(02)
  • [2]《滕王阁序》的教学内容优化研究[D]. 赵月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郑瑜杂剧研究三题[J]. 吴秀明.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4]《滕王阁序》的文本分析和教学研究[D]. 刘洁. 宁夏大学, 2019(02)
  • [5]王勃骈文的接受及经典化研究[D]. 王腾.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6]《滕王阁序》经典化的历史嬗变[J]. 杨颖. 骈文研究, 2018(00)
  • [7]文化名楼的历史还原[D]. 邵大为. 武汉大学, 2015(10)
  • [8]王勃《滕王阁序》的经典化[J]. 刘城. 古典文学知识, 2014(05)
  • [9]王勃《滕王阁序》的本事书写[J]. 陶绍清. 古典文学知识, 2014(05)
  • [10]《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新解——以正仓院藏王勃诗序为线索[J]. 道坂昭广. 古典文学知识, 2012(06)

标签:;  ;  ;  ;  ;  

王博《滕王阁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