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月台湾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概况

1-11月台湾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概况

一、台湾省纺织服装1-11月进出口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姜舰[1](2017)在《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海关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国际、国内公共管理的“国门”,必须全面平衡“把关”和“服务”的关系。尤其是中国进入新一轮改革开放时期。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在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如何创新监管理念,以海关为中心,通过部门合作、“海关—商界”合作等方式改进现有以行政管理为主的通关模式,不仅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对海关监管理论的创新。本文研究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我国海关监管制度,论文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梳理文献,研究表明,现有西方海关监管理论更多以经典贸易理论模型和管理学分析方法为基础,理论分析中通常将进出口环节的众多成本为简化为一个统一的“关税”,但现实中虽然海关是口岸管理部门的中心、征收关税也是海关的基本职能,但实际贸易便利化政策效果和通关成本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便利化“短板”部门以及部门间协调效果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经济学模型研究;第二章的理论模型表明海关监管效率直接影响出口商对于东道国的选择,海关只有通过与其他口岸部门合作,并且将监管重点从事中货物监管向事前、事后的企业监管转移,加强自身政策透明,才更利于提升本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第三章“纵向”分析了中国海关现有监管制度的沿革、现状及特点,表明现有监管手段更多集中在事中的行政管理;第四章以新一轮改革开放为背景,分析中国海关在十八大之后主要推进的一系列便利化措施,分析政策必要性和实施效果;第五章“横向”对比部分发达国家海关贸易便利化、服务标准化以及服务新业态的改革创新,并且结合中国海关关境保护、监管执法需要探讨其适用性和可行性;第六章在前述文献、理论模型、“纵向”和“横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海关监管制度未来进一步完善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海关监管对于外贸具有直接影响,但是发挥贸易便利化的政策效果需要海关与口岸部门合作,并且应该透明通关程序、加强海关与商业的合作。面对新一轮改革开放需要以及经济新势、贸易新业态,中国海关还需要在现场通关、加工贸易、跨境电商等监管领域进行改革,并且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全供应链服务便利、“一带一路”沿途口岸部门国际合作等领域继续深化改革。

许可[2](2012)在《人民币汇率及美元指数与中国外贸兼论金融危机影响》文中提出中国经济的再次崛起被普遍视为21世纪世界地缘经济格局变迁的重大事件,中国加入WTO以后加速了参与国际分工的步伐,并迅速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随之而来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加剧,也给中国政府的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造成困难。在以全球账户的再平衡和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为汇率政策主要决策目标的大背景下,对汇率水平及其波动率对贸易的真实影响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此外,中国国际贸易结算主要以美元为主,人民币的名义汇率也主要盯住美元。美元本身的汇率水平及其波动对于中国对外贸贸易是否有影响,同时美元波动与人民币本身的实际有效汇率水平是否相关都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命题,而由此又会衍生出汇率水平及其波动对不同国家的贸易量影响是否会不同,对于不同行业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的冲击有多大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将在本文尝试对以上问题做出分析,并通过相关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勾勒出问题答案的轮廓。本文首先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美元指数及二者波动率和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的关系。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美元指数利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进行拟合,计算出人民币有效汇率及美元指数的波动率;进一步分别建立进出口贸易数据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其波动率,进出口贸易数据和美元指数的模型,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协整关系检验,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一系列实证方法,研究了中国加入WTO以来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美元指数及二者的波动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的长短期影响;对美元指数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了Copula建模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更进一步确认了我国进出口贸易实际所受影响中的美元汇率因素。基于我国复杂的对外贸易结构背景,为有效评估过去十年的汇率政策对贸易的微观结构影响,以及下一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对我国前20大贸易伙伴按贸易不平衡度分类并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协整关系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研究方法分别研究了我国对这20大贸易伙伴贸易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美元指数等因素的长短期关系,并对所得结果做了初步的归纳总结。对我国加入WTO到2010年6月整体外贸平衡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体虽有顺差但仍处于贸易平衡区域。我们还研究比较了同时期几个重要行业进出口贸易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美元指数模型,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特别是对进出口贸易总额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我国进口是出口的GRANGER原因,反之不是,这与我国经济结构和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结构有关。在本文的后半部分,通过对进出口数据进行分段趋势模型拟合,我们从较为直观的角度定量地研究了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总量以及我国对20大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额度的冲击影响和累积影响,揭示了我国对外贸易所受外在因素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汇率政策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基础和核心,汇率政策目标和贸易政策目标也是在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维护好金融稳定的重要指标。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决策层在金融稳定约束下进行贸易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相机抉择提供了依据。

阿伊莎[3](2011)在《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已经逐步显现,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转“危”为“机”,进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研究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影响及其对策,以期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促进中国经济整体回升向好。本文运用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理论来研究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影响。论文首先以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传导机制为出发点,分析了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其内在传导方式。其次,介绍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再次,分析了中国的出口情况,主要从中国出口贸易对其经济的贡献、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以及中国的贸易关系与贸易伙伴等几方面进行阐述。接着文章从出口总额、出口结构、出口产品、出口企业四个方面,阐述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的最后部分提出了中国出口产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相应对策,主要从出口贸易、出口结构、出口产品以及出口企业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

罗晓[4](2010)在《对金融危机中我国出口问题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人们对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还记忆犹新时,2007年,一场起于美国而迅速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又不期而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金融危机的发生比之前次冲击力度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后果也更为严重,甚至连美国、西欧、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纷纷出现了衰退的趋势。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近70%,又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2002—2007年连续6年增速在20%以上,2008年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总额仍保持了17.8%的增速。同时,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增大,按照不变价计算,2002—2008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4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3.4%,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这场危机的出现势必会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通常,伴随着每一次危机的来临,必然会带来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出口贸易将遭遇一定的危机,特别是对开放度较高的沿海地区和产业更是如此。如何应对这种形势,避免对中国造成更大的冲击,保证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就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危机给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如外贸出口和外贸顺差的程度明显下降;外贸出口企业利润下降、流动性不足以及失业率不断攀升等种种不利状况,本文试图从国际贸易的理论发展着手,在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基础之上,通过进一步探讨我国商品出口的历程和危机中我国出口下降的原因,以期找到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及经济领域冲击,保证和促进出口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以及一条使我国出口企业能借此机会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抵御危机,壮大发展的道路。文章总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内容主要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相关的文献综述及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四个小部分。在选题背景这一部分里,就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和经济的冲击进行了阐述。而在研究意义里,则就选题的现实意义和操作的可能性等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文献综述部分,详细分析了国际贸易理论从亚当·斯密的奠基到克鲁格曼的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试图为我国出口问题的相关研究寻求理论支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等人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完成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构建。而以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代表的一批新的经济学家又发展出与比较优势理论相对应的,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使国际贸易理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国对于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因此国内的相关研究大都还停留在学习西方成熟理论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运用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一些学者陆续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化及危机对出口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掀起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热潮。关于这部分内容,文中从国内外国际贸易理论的相关研究和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这三方面着手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商品出口历程的回顾,将我国出口历程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后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也即1978-2001年,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外贸出口额从1980年的6亿美元猛增到2001年的1475亿美元,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使我国迅速成为世界主要的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也成为大家心目中廉价商品的代名词;第二阶段是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也即2002-2007年,出口贸易的增长更加迅速,同时由于不断遭遇各类反倾销调查及各种贸易壁垒,我们开始反思第一阶段的发展道路,意识到品牌及创新的重要性,“中国创造”逐渐成为这一阶段企业的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模式也有所突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制造业和加工贸易,高科技企业和技术创新型企业开始崭露头角;第三阶段则是危机开始(2008年)后至今,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大多数仍然是传统的制造企业,尤其是沿海一带的加工贸易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遭遇重创,出口额大幅下降,当然,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恢复,这一现象也将有所改善。第三部分是从我国出口现状看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文章分别从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总体影响,主要贸易伙伴——美国经济衰退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危机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出口影响、数据变化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第四部分是出口下降的原因分析,指出美欧日等我国传统出口市场在危机中需求大幅下降导致我国出口受阻,加之国际金融市场上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不断攀高及我国出发展模式本身存在问题等原因是导致我国出口额及外贸顺差不断创出新低的主要因素。第五部分是描述的外部困境,主要分析了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恶劣外部竞争环境。美欧等国由于受危机影响,为了稳定自身经济,提高就业率,其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而我国作为初级产品和日常必需品的主要出口国,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日益增多。2008年全年,中国出口产品共遭受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93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为61.4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70起、反补贴案11起。这些都给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不利环境,使外贸出口状况进一步恶化。第六部分是对策建议,主要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出口企业应对策略两方面进行探讨,在肯定现有措施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诸多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就政府的政策措施而言,可从改变出口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拉动内需,降低对外依存度,努力发展内贸;实行税收优惠和出口补贴;稳定人民币汇率;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实行多元化战略;为出口企业提供信贷融资上的支持:反对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进行努力。而出口企业方面,则应注意努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积极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等以应对危机,尽快改善出口状况。国内研究国际贸易及我国出口问题的文章很多,但本文力图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从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危机影响这一角度入手,来研究我国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国出口状况的好坏,最终都反映在行为主体也即出口企业上,因此我们可以从出口企业的角度去考察我国出口状况这个大的标的。而出口贸易作为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作用要受到一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还要受到国际经济状况和贸易环境的影响,因此仅仅考察出口企业本身还不行,我们还需要考察它的外部经济环境。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指出或强化中国对外贸易和出口企业的改革方向,从而构建一个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率的、创新的出口体系。

杨亚[5](2008)在《后配额时代四川纺织品出口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4年12月31日,根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WTO成员应如期取消全部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从2005年1月1日,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纳入WTO关贸总协定的轨道,仅留下关税作为市场准入的限制,这一时代称为“后配额时代”。本文在分析我国纺织品服装发展现状、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的基础上,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以及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优势,以及后配额时代的宏微观影响。认为配额取消后我国一方面要因对应对与原进口设限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要面对其他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间的贸易竞争,配额取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具体分析了四川省纺织工业的现状、比较优势,结合纺织行业与之相关的企业、供应商、相关产业和国家及地方政策研究,综合分析并提出了后配额时代四川省纺织品出口行业应对措施。

陈茜[6](2008)在《中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和产业贸易模式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纺织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也是彻底的“民生”产业。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在本国出口和国际纺织品出口中占有很大份额,有着比较优势,如原料成本的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土地成本的比较优势,但是这些优势在弱化,而一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在纺织行业的优势正在显现。本文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力指数对中国纺织服装品整体和细类进行测度,发现某些产品细类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随着经济一体化在亚洲以及全球的发展,地区内的贸易模式也愈加复杂化。本文利用统计分析,得出了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的平均垂直产业内贸易稳中略有上升,水平产业内贸易和传统的产业间贸易稳中略有下降,水平产业内贸易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而单向贸易的仍占有较大比重的结论。最后,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把产业内贸易分为垂直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考察中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其决定因素。研究表明:在中国纺织品贸易的增加中,产业内贸易的增长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垂直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这样的倾向更为明显。而服装类产品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其中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人均国民收入差距是影响纺织服装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

查菊红[7](2007)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但相对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其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比较缓慢。本文论述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经济和政治因素。贸易和投资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经济因素,从贸易额来看,东亚对区外欧盟和美国的依赖性比较强,但通过对贸易结合度的计算,发现东亚区域内贸易结合度比较高,因此,综合认为东亚区内贸易发展良好并具有很大的潜力。投资方面,东亚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自区外的欧盟和美国,东盟区内的相互投资比较少,中国对东亚区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非常少,因此,东亚今后要增强东盟区内的相互投资联系和增加中国对区内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另外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是东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东亚各国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导致产业分工国际贸易交换的不合理,因此东亚各国要发展各国经济,提升产业层次,在供应链上争取获得相应的比较利益。本文最后分析了东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认为东亚目前主要是建成自由贸易区,长远的目标是建成东亚共同体,因此,在贸易和投资之外,东亚还需要加强货币金融方面的合作,发展东亚共同货币区。

许梅[8](2007)在《加工贸易方式下的FDI技术溢出 ——来自SND和SIP的证据》文中研究表明FDI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从1979年以来的26年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000亿美元,2005年吸引外资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利用外资额排在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和全球第三位。随着FDI的大量涌入,在带来经济增长、强力拉动对外贸易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耗、缺乏核心技术、产业转换空间不足、环境污染加剧等方面的代价,而“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进外资的初衷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流入中国的外资大量地采取“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的方式,除了明显的就业带动作用,其对国内产业的带动、税收贡献度、等备受质疑,中国的外资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有无继续实行的必要,外资加工贸易模式下的技术溢出效应如何,都成为亟需回答的问题。针对上述理论争论,本文以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SND)和苏州工业园区(SIP)这两个非常典型的外资加工贸易模式的开发区为例,通过对两区技术溢出的实证分析来回答这个问题。实证的结果是两区都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技术溢出的大小作了比较,发现在2000年之前,SND的技术溢出要大于SIP的技术溢出,2000年以后,SIP的技术溢出超过了SND,实证的结果与两区的现实非常符合。文章接下来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解释,重点对2000年以后的技术溢出状况进行了解释。SND的成立要早于SIP,较强的先发优势是2000年之前其技术溢出要高于SIP的原因,而SIP通过中新双方的不断磨合,成功利用了中新两国政府合作的高起点、高平台,有效借鉴了新加坡经验并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在吸引外资的数量和质量、人才的培养、基础设施的标准、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等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加强外资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的政策建议。

杨立强[9](2006)在《中国制造业产业成长中的外包因素研究 ——兼论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生产工序国际分工和生产制造外包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制造业凭借低成本制造优势以及比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生产与分工,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同时,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和生产制造外包的迅猛发展,也为中国制造业企业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推动自身价值链的跃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只要中国制造业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辅以适当的成长策略,完全有可能借助外包承接活动的推动实现本国制造业产业的成长和升级。 本文就是围绕着中国制造业产业成长中的外包因素,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发展为大背景,立足于内资企业的发展,集中探讨了中国制造业产业成长的外包促进机制及其促进作用的传导方式和实现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外包推动下的自主成长模式以及制造业的外包成长策略,并就相关的配套政策与措施提出了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是承接跨国公司及其在华投资企业外包业务方式,完全可以作为现阶段中国局部地区若干制造业产业实现产业成长与升级的途径。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有: 1.较为全面地梳理了中国制造业产业成长中的外部推动因素。本文第一章在回顾和梳理制造业外包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推动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外包和外资因素,探讨了外包因素与外资、外贸以及加工贸易的紧密联系,给出了中国制造业产业成长外部推动因素的概念框架。 2.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外包承接活动的发展状况。本论文第二章在考察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制造业企业承接跨国公司及其在华投资企业生产外包业务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状况,指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外包承接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差距。 3.提出了中国制造业产业成长外包促进机制的理论解释框架。在第三章中,本文从生产可分性与价值链的分割出发,以工序最低成本曲线为基本工具给出了外包活动的一个理论解释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外包承接企业价值链跃迁的可能性和发生条件,而且还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外包承接企业的再分

黄祖显[10](2005)在《论台商大陆投资的进入模式及所有权策略 ——以东莞与昆山地区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说明两岸分隔分治约30年后,台湾于1978年宣布开放民众大陆探亲,让两岸间的藩篱打开,但直接往来仍不被允许。但由于此时台湾岛内企业面临工资高涨、土地价格上升、劳工短缺、新台币大幅升值等因素,让许多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为求生存,敢冒违法被罚的风险,辗转进入大陆投资,造成大陆为台商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之地。但台湾官方以政治面为基础来制定或修订两岸间的相关法规、以遏止而非辅导台商大陆投资的出发点来规范台商的投资行为,而台商却从个人、个别企业到整个产业链集体迁移至大陆。到底什么原因让政治敏感度极佳的台商,不顾台湾政府的“忠告”,贸然投向“祖国”的怀抱。 本研究在采取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及个案研究法取得相关数据后,以层级程序分析法来探讨台商对大陆投资的进入模式与所有权策略,并分析其选择因素。发觉台商进入因素从取得廉价劳工、低租金的土地与厂房、租税优惠等,到放眼大陆内销市场、质优且价廉的人才以从事当地研发工作等,其中也发觉有特殊因素即盲从跟进及躲避刑责两类;在进入模式以个人、境外外公司不向台湾政府报各,到母公司、境外子公司、个人、报备与不报备交叉混合进入大陆投资;所有权策略方面,从早期台商进入东莞从事加工出口产业而普遍采取简单的三来一补企业型态,进阶到放眼国际市场及大陆内销市场而让此无股权及所有权型态的企业无法满足台商的需求,而纷纷改采独资公司与合营企业型态,其中在禁止外人投资类中台商则以人头户设立个体户及公司亦不在少数。这在台商大陆投资过程中,因投资经验的累积、两地法规的变化、国际经济形势的转变等,都如影随形的影响着台商的进入模式与所有权策略。所以本研究在时间断面上所得结论供台商大陆投资参考,但因台商身分无法完全掌握及投资地分布太广,留给后续研究者一个极大的研究空间。

二、台湾省纺织服装1-11月进出口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省纺织服装1-11月进出口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理论意义
    1.1.4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共部门经济学和海关监管理论
    1.2.2 贸易便利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2.3 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公共部门合作关系
    1.2.4 海关监管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3.3 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1.4 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海关监管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2.1 贸易与海关监管相关理论
2.2 海关监管与贸易互动机制分析
    2.2.1 海关监管对于出口市场选择的影响分析
    2.2.2 海关监管对于贸易抑制作用分析
    2.2.3 海关监管对于贸易激励作用分析
    2.2.4 贸易推动海关监管转型升级的机制分析
2.3 海关及口岸部门“单一窗口”的作用分析
    2.3.1“单一窗口”对申请事项审批数量的影响分析
    2.3.2“单一窗口”对申请事项等待时间的影响分析
    2.3.3“单一窗口”的动态性影响分析
2.4“海关—商业”经认证的经营者(AEO)模式机制分析
2.5 海关信息透明对开放经济运行的影响分析
    2.5.1 透明度对合并均衡和分离均衡的影响分析
    2.5.2 信息透明度与经济运行效率的关系
    2.5.3 信息透明度与市场垄断效力
    2.5.4 信息透明度与经济周期
2.6 基本观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海关监管制度概况
3.1 中国海关监管制度沿革
3.2 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现状
3.3 目前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主要措施及其海关监管新要求
4.1 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
    4.1.1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4.1.2 提升中国商品出口竞争力
    4.1.3 改善全球治理结构、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
    4.1.4 服务“新常态”,改善公共制度供给
    4.1.5 适应国内、国际新规则
    4.1.6 跟踪世界经济新方向
    4.1.7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
4.2 新形势下中国海关监管面临的新问题
    4.2.1 海关关境保护环境分析
    4.2.2 海关监管执法环境分析
4.3 海关、商业合作的新形势
    4.3.1 各国海关积极缔约多边协议,将监管、服务纳入共同法律框架
    4.3.2“海关-商界”加强信息对接,实现以数据换便利
    4.3.3 创新海关监管服务措施,适应国内外贸易新业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关监管措施及效果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贸易便利化方面
    5.1.1 预先申报、裁定
    5.1.2 电子平台和电子支付
    5.1.3 货物与海关税费分别处置
    5.1.4 风险管理
    5.1.5 海关稽查
    5.1.6 经认证的经营者
    5.1.7 易腐货物快速处理
    5.1.8“单一窗口”和口岸机构间协调
    5.1.9 在海关监管下的货物进口运输
5.2 监管服务标准化方面
    5.2.1 区域经济体内部的“一体化窗口”
    5.2.2 快速放行及平均放行时间确立
5.3 服务新型业态方面
    5.3.1 服务全球一体化生产
    5.3.2 服务全球一体化科研
    5.3.3 服务全球一体化监管
    5.3.4 服务全球一体化物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海关监管深化改革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中国海关监管制度深化改革建议
6.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人民币汇率及美元指数与中国外贸兼论金融危机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及背景
    1.2 全球经济失衡回顾
    1.3 中国加入WTO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变迁
    1.4 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币汇率改革
    1.5 国际组织汇率监管及美国对华政策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汇率波动率的研究
    2.2 关于汇率以及波动率与进出口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
    2.3 关于全球经济失衡的研究
第三章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美元指数与贸易总量关系
    3.1 美元指数
    3.2 基于AR-GARCH模型的波动率计算
    3.3 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3.3.1 数据说明和模型设计
        3.3.2 单位根检验
        3.3.3 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估计
    3.4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美元指数月度数据的Copula建模和相关性分析
        3.4.1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美元指数Copula模型实证研究
        3.4.2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美元指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汇率水平及波动率对主要贸易伙伴影响
    4.1 对外贸易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4.1.1 中国对外贸易的复杂格局
        4.1.2 汇率政策转变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4.1.3 人民币结算体系建设与货币互换机制扩大
    4.2 汇率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影响总体分析
    4.3 对顺差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相关分析
        4.3.1 对贸易顺差国和地区进出口数据ADF检验
        4.3.2 对贸易顺差国和地区进出口数据协整检验
        4.3.3 对贸易顺差国和地区进出口数据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4.4 对逆差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相关分析
        4.4.1 对贸易逆差国和地区进行ADF检验
        4.4.2 对贸易逆差国和地区协整检验
        4.4.3 对贸易逆差国和地区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4.5 平衡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情况分析
        4.5.1 对贸易平衡国和地区进行ADF检验
        4.5.2 对贸易平衡国和地区进行协整检验
        4.5.3 对贸易平衡国和地区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美汇率水平及波动率对我国主要行业贸易影响
    5.1 汇率变动对贸易结构影响概述
    5.2 中美汇率水平及波动率对机械设备行业进出口影响分析
        5.2.1 我国机械设备贸易状况
        5.2.2 中美汇率水平及波动率对机械设备行业影响模型分析
    5.3 中美汇率水平及波动率对大豆行业进口影响分析
        5.3.1 我国大豆贸易状况
        5.3.2 中美汇率水平及波动率对大豆行业进口影响模型
    5.4 中美汇率水平及波动率对服装、纺织品及家具行业出口影响分析
        5.4.1 我国服装,纺织品和家具行业贸易状况
        5.4.2 中美汇率水平及波动率对服装、纺织品及家具行业出口影响模型
    5.5 进口和出口总量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6.1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对贸易影响研究概述
    6.2 金融危机对进出口总量的影响
    6.3 金融危机对我国前20大贸易伙伴冲击影响研究
        6.3.1 金融危机对顺差贸易伙伴冲击
        6.3.2 金融危机对逆差贸易伙伴冲击
        6.3.3 金融危机对贸易平衡伙伴冲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3)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原因及主要传染机制
    2.1 美国金融危机概述
    2.2 全球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分析
        2.2.1 美国产生的原因
        2.2.2 国际产生的原因
    2.3 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传染机制
        2.3.1 贸易传染机制
        2.3.2 金融传染机制
        2.3.3 预期传染机制
        2.3.4 产业联动的传染机制
第三章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1 对中国虚拟经济的影响
        3.1.1 对金融业的影响
        3.1.2 对汇率的影响
    3.2 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3.2.1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2.2 对贸易的影响
        3.2.3 对投资的影响
        3.2.4 对消费的影响
        3.2.5 对通胀的影响
        3.2.6 对主要行业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出口情况
    4.1 中国出口概述
        4.1.1 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
        4.1.2 中国贸易结余
    4.2 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
        4.2.1 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历史演变
        4.2.2 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和特征
        4.2.3 中国外贸依存度现状
    4.3 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4.3.1 出口总量不断攀升,机电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猛
        4.3.2 外资企业在出口总量中居于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出口不断增加
        4.3.3 加工贸易比重有降低的趋势
        4.3.4 中国出口产业结构
    4.4 中国的贸易关系与贸易伙伴
        4.4.1 美国-中国关系
        4.4.2 日本—中国关系
        4.4.3 阿尔及利亚—中国联系
        4.4.4 东盟-中国关系
        4.4.5 欧盟-中国关系
第五章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影响
    5.1 对出口总额的影响
        5.1.1 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总体特征
        5.1.2 对中国出口总额的影响
        5.1.3 对中国出口的总体性影响
    5.2 对中国出口结构的影响
        5.2.1 对出口贸易方式的影响
        5.2.2 对出口贸易主体的影响
        5.2.3 对出口环比增速的影响
        5.2.4 对出口市场结构的影响
    5.3 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影响
        5.3.1 对产品结构的影响
        5.3.2 出口产品结构产生变化
        5.3.3 对出口商品结构影响
        5.3.4 对中国产品需求的影响
        5.3.5 对出口产品价格的影响
        5.3.6 对高新技术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
        5.3.7 对中国企业产品出口的外部影响
        5.3.8 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影响
    5.4 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5.4.1 对中国中小型企业影响
        5.4.2 对出口企业性质的影响
第六章 中国出口产业的应对之策
    6.1 中国出口贸易对金融危机应对之策
        6.1.1 调整中国进出口结构
        6.1.2 推动出口转型升级
        6.1.3 调整政策推动出口增长
        6.1.4 继续调整出口促进政策
        6.1.5 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6.2 中国出口结构对金融危机应对之策
        6.2.1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6.3 中国出口产品对金融危机应对之策
        6.3.1 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
        6.3.2 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6.3.3 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建设和经营
    6.4 中国出口企业对金融危机应对之策
        6.4.1 坚定信心战胜危机信心
        6.4.2 协助企业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6.4.3 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开拓新兴市场
        6.4.4 大力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6.4.5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创造新的生机
        6.4.6 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产品结构
        6.4.7 外贸出口企业应该内外兼顾与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4)对金融危机中我国出口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演进
        1.3.2 国内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影响的研究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改革开放后我国商品的出口历程
    2.1 第一阶段(改革后,1978-2001)
    2.2 第二阶段(入世后,2002-2007)
        2.2.1 从出口地区分布来看
        2.2.2 从贸易方式来看
        2.2.3 从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
    2.3 第三阶段(危机开始后,2008至今)
        2.3.1 从出口地区分布来看
        2.3.2 从贸易方式来看
        2.3.3 从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
3. 从我国出口现状看危机带来的影响
    3.1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总体影响
        3.1.1 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均出现明显降幅
        3.1.2 导致出口产品结构产生变化
        3.1.3 加速了国际订单的转移
        3.1.4 海外商账的拖欠增加
        3.1.5 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给出口部门造成较大压力
        3.1.6 外贸出口企业利润下降
        3.1.7 出口的下降将给扩大消费带来不利影响
        3.1.8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步伐放缓
    3.2 美国经济衰退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3.2.1 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使其对我国出口需求减少
        3.2.2 美国金融危机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3.3 金融危机对我国主要出口行业的影响
        3.3.1 纺织服装行业
        3.3.2 机电行业
        3.3.3 玩具行业
        3.3.4 家具行业
    3.4 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
    3.5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依赖型地区出口的影响
4. 危机中出口下降的原因分析
    4.1 当今国际经济形势及我国主要贸易国的情况
    4.2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
    4.3 国外市场的需求减少
    4.4 我国出口发展模式存在问题
        4.4.1 出口商品技术含量过低
        4.4.2 加工贸易的进口国却并非消费国
    4.5 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4.6 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
    4.7 我国利用外资放缓
5. 外部困境
6. 对策建议
    6.1 政府的政策措施
        6.1.1 改变出口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
        6.1.2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6.1.3 积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6.1.4 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实行多元化战略
        6.1.5 拉动内需,利用国内市场弥补外需下降趋势
        6.1.6 为出口企业提供信贷融资上的支持
        6.1.7 实行税收优惠
    6.2 出口企业应对策略
        6.2.1 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6.2.2 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
        6.2.3 提高产品竞争力
        6.2.4 针对外需减少局面,积极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
        6.2.5 针对我国利用外资放缓局面,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5)后配额时代四川纺织品出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选题缘起:四川省纺织品出口贸易背景
    三、本文的结构框架
    四、本文的研究价值与不足
第二章 配额制度研究及世界纺织品贸易现状分析
    第一节 纺织品配额理论的由来、沿革与执行现状
        一、配额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关税与配额的对比
        三、配额制度利弊分析
    第二节 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形势分析
        一、世界纺织品贸易现状
        二、我国纺织品服装主要目标市场分析
        三、我国纺织品服装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第三节 宏观环境对本行业的影响
        一、国际纺织品贸易发展趋势
        二、汇率、利率、退税率调整
        三、其他影响因素
第三章 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分析
    第一节 贸易竞争力指数
    第二节 产业竞争优势分析
        一、因素一:生产要素
        二、因素二:需求条件
        三、因素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四、因素四: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五、机会因素和政府因素
第四章 四川省纺织产业现状分析
    第一节 纺织品服装出口行业在四川省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第二节 四川省纺织产业的比较优势
    第三节 四川纺织业的比较劣势
第五章 后配额时代:四川省纺织行业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后配额时代我国政府的纺织品出口政策操作
        一、纺织品出口关税管理
        二、纺织品主动配额管理
        三、中欧纺织品双边监控管理
    第二节 四川省纺织品行业的政策导向
        一、推动产业升级
        二、以品质促效益
        三、调整市场战略
        四、建立贸易预警机制
    第三节 后配额时代四川省纺织业应对措施探讨
        一、实施人才与资本战略
        二、立足本省,辐射西部
        三、重点突破,建立产业集群
        四、创新出口机制
        五、转变行业协会职能
        六、正确应对国际贸易争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和产业贸易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中国纺织服装品的比较优势
    第一节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概况
    第二节 比较优势的测度
第三章 对中国纺织服装业贸易形式的测度
    第一节 产业贸易模式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四章 中国同亚洲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内贸易原因分析
    第一节 前人研究成果
    第二节 变量的选取
    第三节 模型、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第五章 结论
注释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后记

(7)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1.2.2 国外关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1.3 概念的界定
        1.3.1 东亚的范围
        1.3.2 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1.3.3 自由贸易区
    1.4 创新和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1 早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1.1 自由贸易区理论
        2.1.2 关税同盟理论
        2.1.3 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增长理论
    2.2 二十世纪60-70年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2.1 罗布森的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型
        2.2.2 共同市场理论
        2.2.3 协议国际分工理论
        2.2.4 中心-外围理论和国际依附理论
    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近期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亚经济合作现状
    3.1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
        3.1.1 东盟的特惠贸易安排
        3.1.2 东盟自由贸易区
        3.1.3 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
    3.2 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双边经济合作安排——“10+1”
        3.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2.2 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
        3.2.3 韩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
    3.3 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多边经济合作安排——“10+3”
    3.4 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合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影响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东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4.2 东亚区内外贸易联系程度的实证分析
        4.2.1 贸易结合度概念
        4.2.2 东亚贸易结合度分析
    4.3 东亚各国区内外相互投资状况
        4.3.1 东盟吸引外资状况
        4.3.2 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的投资关系
    4.4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社会政治因素
        4.4.1 东亚区域内不确定政治因素影响区域合作内聚力
        4.4.2 东亚区域内核心国家的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促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举措和中国的对策
    5.1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和相应举措
        5.1.1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
        5.1.2 促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举措
        5.1.3 促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举措
    5.2 中国的对策
        5.2.1 加强与东亚区内的贸易和投资联系
        5.2.2 降低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措施
        5.2.3 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5.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加工贸易方式下的FDI技术溢出 ——来自SND和SIP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和评价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论文的基本思路及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本文的概念界定
        2.1.1 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
        2.1.2 几个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2.1.2.1 FDI 技术溢出与技术转移、技术扩散的区别
        2.1.2.2 FDI 技术溢出与技术转移、技术扩散的联系
    2.2 FDI 技术溢出
        2.2.1 国外的研究文献
        2.2.1.1 FDI 技术溢出的理论研究
        2.2.1.2 FDI 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
        2.2.2 国内的研究文献
        2.2.3 前人研究的评述
    2.3 加工贸易与技术溢出
        2.3.1 加工贸易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2.3.1.1 加工贸易的概念
        2.3.1.2 加工贸易的理论基础
        2.3.2 加工贸易方式下的FDI 技术溢出
3 FDI 技术溢出的渠道和影响因素
    3.1 FDI 技术溢出的渠道
        3.1.1 产业内的示范与竞争效应
        3.1.2 产业间的前后向关联效应
        3.1.3 劳动力流动效应
    3.2 FDI 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3.2.1 投资国与东道国间的技术差距
        3.2.2 东道国的技术吸收能力
        3.2.3 东道国的市场环境
        3.2.4 FDI 的特征
        3.2.5 东道国企业的特征
4 加工贸易FDI 在中国
    4.1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概况
        4.1.1 加工贸易经济总量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4.1.2 加工贸易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
        4.1.3 企业分散与区域集中的加工贸易空间分布格局
    4.2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加工贸易倾向
    4.3 加工贸易在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4.3.1 产业内的竞争和示范效应
        4.3.1.1 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技术锁定阻碍了竞争和示范效应
        4.3.1.2 加工贸易技术溢出受我国当地产品市场竞争环境制约
        4.3.1.3 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客观上限制了竞争和示范效应
        4.3.2 产业间的前后向关联效应
        4.3.2.1 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制约了关联效应的发挥
        4.3.2.2 内资企业微观体制阻碍了关联效应的发挥
        4.3.3 劳动力流动效应
        4.3.4 结论
5 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实证分析:以SND 和SIP 为例
    5.1 苏州市加工贸易的发展情况
        5.1.1 苏州市加工贸易发展历程
        5.1.2 苏州市加工贸易发展的特点
        5.1.3 加工贸易对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的贡献
        5.1.4 加工贸易的发展趋势
    5.2 SND 和SIP 加工贸易在苏州市的地位
        5.2.1 SND 和SIP 概况
        5.2.2 两区加工贸易在苏州市的地位
    5.3 SND 与SIP 技术溢出的实证分析
        5.3.1 模型构建
        5.3.2 数据选取
        5.3.3 回归结果
        5.3.4 回归结果的解释
        5.3.5 两区技术溢出与全国水平的比较
6 两区FDI 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6.1 两区FDI 技术溢出不同表现的的主要原因
    6.2 两区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FDI 自身方面的特征
        6.2.1.1 FDI 的投资来源国别(地区)结构
        6.2.1.2 FDI 企业的投资规模
        6.2.1.3 FDI 投资方式的选择
        6.2.1.4 FDI 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
        6.2.2 人力资本水平
        6.2.2.1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人力资本提升作用
        6.2.2.2 独墅湖高教区培养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6.2.2.3 富有竞争力的公积金政策
        6.2.2.4 人力资源指数的编制
        6.2.3 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体制
        6.2.3.1 中新合作的主要内容
        6.2.3.2 SIP 的制度创新
7 政策建议及结论
    7.1 进一步加强外资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政策建议
        7.1.1 加强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政策建议
        7.1.2 进一步完善现行加工贸易制度促进技术溢出的建议
    7.2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创新点及不足
        7.2.1 本文主要观点和结论
        7.2.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2.3 本文的不足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附录
后记

(9)中国制造业产业成长中的外包因素研究 ——兼论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新发展
        二、外包行为与代工生产
        三、中国制造业的外包和外资因素
        四、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整体评价
    第三节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外包因素概述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制造业的界定
        二、世界制造业中心的雏形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外包承接活动的发展背景与机遇
        一、国际代工与产业转移的契机
        二、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三、中国制造业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企业外包承接活动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代工的发展状况
        二、外资国内产业配套的发展状况
        三、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外包促进机制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生产的可分性与价值链的分割
        一、生产可分性与生产垂直分离
        二、价值链的分割
        三、生产环节的成本与实际价值
    第二节 外包发生机制的理论解释
        一、工序最低成本曲线
        二、外包活动的一个理论解释
    第三节 外包承接企业的价值链跃迁
        一、对稳定状态的扰动
        二、中国分包企业价值链的跃迁
        三、外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标准化
    第四节 产业集群效应与波浪式产业转移
        一、再分包与产业集群效应
        二、产业的波浪式转移
        三、价值链跃迁和产业成长的方向
第四章 外包促进作用的传导机制与实现条件
    第一节 价值链跃迁与企业学习能力
        一、企业学习能力的定义与特点
        二、价值链跃迁与企业学习能力
        三、学习能力的来源与学习能力因子
    第二节 外包促进作用的传导机制
        一、外包促进作用的一般传导机制
        二、外包(再分包)行为的双向促进机制
        三、产业集群(技术集群)的放大效应
        四、行业知识外溢和扩散作用
    第三节 外包促进作用的实现条件
        一、外包行为发生的外部影响因素
        二、外包促进作用的实现条件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的外包成长策略
    第一节 外包推动下的自主成长模式
        一、产业成长的外包推动方式
        二、自主成长的必要性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的外包成长策略
        一、外包推动成长策略的国际比较
        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三、外包成长策略的提出
        四、中国企业分包优势的培养
        五、外包成长策略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外包成长策略的行业案例分析
        一、家电产业的外包承接活动
        二、家电产业外包推动下的自主成长策略
        三、问题与展望
第六章 中国制造业外包成长策略的配套政策与措施
    第一节 政策支持的必要性与政府职能定位
        一、政策支持的必要性
        二、政府的职能定位
    第二节 政策调整的方向与途径
        一、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
        二、政策调整与支持的主要途径
    第三节 主要政策调整与建议
        一、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与建议
        二、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与建议
        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的调整与建议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论台商大陆投资的进入模式及所有权策略 ——以东莞与昆山地区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探讨与回顾 第一节
    外国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
    进入模式的文献回顾 第三节
    所有权策略的文献回顾 第三章
    进入模式的选择 第一节
    进入模式的分类 第二节
    台商大陆投资进入模式的抉择与动机 第三节
    投资地点的选择 第四节
    台商大陆投资进入模式 第五节
    资金进入型态及方式 第四章
    所有权策略的选择 第一节
    跨国企业所有权策略的概念及类型 第二节
    大陆台商投资的所有权策略选择因素 第三节
    台商大陆投资所有权策略型态与评估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研究问卷 附录二、访查统计资料 附录三、2000-2004大陆城市台商推荐排名摘要表 后记

四、台湾省纺织服装1-11月进出口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研究[D]. 姜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10)
  • [2]人民币汇率及美元指数与中国外贸兼论金融危机影响[D]. 许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01)
  • [3]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影响[D]. 阿伊莎. 长安大学, 2011(01)
  • [4]对金融危机中我国出口问题的思考[D]. 罗晓.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5]后配额时代四川纺织品出口问题研究[D]. 杨亚. 西南财经大学, 2008(S2)
  • [6]中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和产业贸易模式探究[D]. 陈茜. 复旦大学, 2008(04)
  • [7]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查菊红. 河海大学, 2007(06)
  • [8]加工贸易方式下的FDI技术溢出 ——来自SND和SIP的证据[D]. 许梅. 苏州大学, 2007(04)
  • [9]中国制造业产业成长中的外包因素研究 ——兼论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D]. 杨立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09)
  • [10]论台商大陆投资的进入模式及所有权策略 ——以东莞与昆山地区为研究对象[D]. 黄祖显. 暨南大学, 2005(01)

标签:;  ;  ;  ;  ;  

1-11月台湾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