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域蓄水量及洞庭湖蓄洪能力

全流域蓄水量及洞庭湖蓄洪能力

一、全流域蓄水与洞庭湖蓄洪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吴现兵[1](2009)在《白洋淀与上游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研究》文中提出白洋淀是大清河系中下游防洪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流域防洪中的重要地位。白洋淀的防洪安全直接涉及到京、津、冀三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京广、京九、津浦铁路和其它交通通讯干线及华北、大港两个油田等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因此,对白洋淀与上游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进行研究,提出联合调度方案为保护白洋淀周边、下游重要城镇以及交通通信干线防洪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白洋淀所在的地理位置,确定了白洋淀在流域防洪中的地位,总结了白洋淀上、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防洪现状,然后根据白洋淀流域“63.8”和“96.8”洪水过程,总结出白洋淀以上流域入淀洪水存在一定规律。(2)通过流域内各控制站长系列降雨径流资料,并根据各水库的常规调度方式,计算了10年、20年和50年一遇各水库设计出库洪水过程线,采用马斯京根法进行河道洪水演进计算,扣除河道洪水入渗损失量,之后研究入淀口处不同系统山区和平原区入淀洪水遭遇问题。(3)采用数值分析法对白洋淀进行调洪计算,明确了白洋淀的防洪能力较低。为了提高白洋淀的防洪能力,本文提出了白洋淀和上游并联大型水库群进行联合调度的措施,通过对各水库进行预泄调度和实时控泄调度,并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适当增加拦蓄水量,可减少白洋淀周边淹没损失,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下游蓄滞洪区的淹没损失,本文还对白洋淀枣林庄泄洪闸运用进行了分析。由于单一水库的预泄调度存在风险,本文采用模糊优选理论对其预泄风险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王快、西大洋、龙门和横山岭水库的最优预泄流量。水库的控泄调度本文根据入库洪水过程提出了采取人性化的实时控泄方式进行调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减水库下泄洪峰,减小下泄流量,相应延长下泄历时。各水库采用预泄和实时控泄调度可提出多个出库洪水过程方案,本文对各个方案出库洪水过程进行河道洪水演进计算和白洋淀洪水调节计算,考虑库、淀联合调度原则,确定了流域内10年、20年和50年一遇洪水联合调度最优方案。(4)考虑到白洋淀的重要防洪地位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入手,提出了白洋淀的防洪减灾对策。总之,本文通过对白洋淀防洪能力和库、淀联合调度的研究,确定了流域发生中常洪水时的联合调度方案,为白洋淀周边及下游重要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和防洪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曾涛[2](2005)在《湿地防洪与发展模式研究 ——以洞庭湖为例》文中提出论文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以洞庭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完成了湿地防洪和发展模式的研究。 洞庭湖湿地演变规律分析中,以地质构造、考古、历史地理等众多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历史资料为基础,分析得出了洞庭湖湿地自全新世以来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演变范围,并得出洞庭湖区能够在较长时期维持现状的结论。 通过建立大湖模型,研究了洞庭湖湿地的防洪问题。研究表明洞庭湖湿地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洪水问题。研究表明以工程代价较少、洪水影响范围较小为原则,采用分蓄洪方式提高区域防洪能力的途径具有合理性。 首次利用1:10 000湖泊水下地形图,完成了湖区地形数字化,形成了符合实际地形条件网格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洞庭湖二维水力学模型。 利用洞庭湖二维水力学模型,对洞庭湖蓄洪垸湿地分蓄洪应用进行了动态模拟,定量研究了分蓄洪对减轻区域防洪压力的效果;另外,利用该模型完成了洞庭湖疏浚工程的防洪效益计算,证明了疏浚工程在高洪水位条件下对对水流流场平顺、降低洪水水位仍具有改善作用。 在洞庭湖区湿地演变规律分析、防洪问题研究、蓄洪垸湿地分蓄洪动态模拟以及移民策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洞庭湖区湿地的新型发展模式。即建立重点垸以保证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蓄洪垸汛期蓄洪、非汛期进行农林等规模经济为主的湿地新型发展模式,既使区域防洪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又使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重建,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陈建[3](2004)在《洞庭湖退垸还湖防洪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洞庭湖蓄垸垦殖由来已久,湖区泥沙的淤积、洲滩出露为蓄垸垦殖提供了前提条件,发展生产及防治血吸虫的需要为蓄垸垦殖提供了动力。长期淤积和垦殖使洞庭湖区的面积不断减小,调蓄能力不断下降,增大了洞庭湖区及长江中游的防洪压力。为了增大洞庭湖的调蓄量,减小长江中游的防洪压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近年来,“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研究成为防洪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对洞庭湖区治理、平垸行洪的风险分析及长江中游的防洪调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退垸还湖的防洪效应的研究以定性分析居多,定量计算较少。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历史水文、地形资料对比,分析蓄垸垦殖和退垸还湖对洞庭湖防洪的影响。定量分析主要使用水文学模型计算湖区面积和容积变化对防洪的影响。水文学方法虽然较直观、概括性强、易于掌握且满足精度要求,但是难以反映湖区内部站点水位流量过程以及洪水的详细演进过程,而且不能与长江中游的防洪调度相结合,随着生产发展,这种方法已逐渐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 本文结合洞庭湖区退垸还湖的实际情况,使用水文学模型与水动力学模型相结合的洞庭湖洪水调度模型计算洞庭湖区退垸还湖的防洪效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此模型也可以推广到其他比较大的、支汊较多的洪泛区的退垸还湖计算。通过对此模型在退垸还湖计算方面的研究,以期能为理论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洞庭湖在长江中游的调蓄作用、近些年面临的严重问题及洞庭湖平垸行洪的研究意义。分析了退垸还湖计算的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次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同时,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概括。 第二章对洞庭湖区退垸还湖的原理和作用进行分析。运用一维水流数值模型研究退垸还湖防洪效应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并对模型中需要概化处理的地方制定合理方案。 第三章根据洞庭湖区实际情况建立洞庭湖洪水调度模型,尝试性的把洞庭湖洪水调度模型运用于洞庭湖区退垸还湖防洪效应的计算,用一种新的方法来研究洞庭湖退垸还湖的防洪效应问题。充分利用该模型可以得出计算区域中任意一点的水位流量过程的优点,通过在模型中增加蓄水汊点(对应不同的蓄滞洪区)及改变蓄水汊点的有效容积和开启方式来模拟洞庭湖区垸区的平退。 第四章计算分析在典型洪水情况下洞庭湖退垸还湖前后湖区及长江中游干流的水位流量变化,对洞庭湖退垸还湖的防洪效应进行预测。通过改变湖区不同位置蓄滞洪区的有效蓄水容积来模拟洞庭湖区部分堤烷的单退过程(退人不退耕)。通过改变湖区不同位置蓄滞洪区的调度运用方式,模拟不同位置烷区双退(既退人亦退耕)的防洪效应。对比不同位置烷区平退对防洪的不同影响,并分析其内在原因,对退烷还湖过程提出建议。 第五章总结全文,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和工作进行展望。

黄怀勇,杜国铨,范蔚茗,陈广浩[4](2000)在《全流域蓄水与洞庭湖蓄洪能力》文中研究表明洞庭湖蓄洪的能力关系到缓和洞庭湖自身流域的洪峰压力 ,同时也关系到缓和长江下游的洪水水位。在洞庭湖现有泄流系数不变的情况下 ,要增加洞庭湖的蓄洪能力 ,主要有扩大蓄洪区和加高堤垸防洪高度。由于这两者都存在天然限制 ,所以 ,减少进入洞庭湖的总有效洪水入流量 ,也就是 ,实施全流域蓄水 ,包括有形蓄水 (大中型水库 )和无形蓄水 (水土保持 ) ,从而减少洞庭湖洪水总有效入流流量 ,才是治理洞庭湖的根本方向。

二、全流域蓄水与洞庭湖蓄洪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流域蓄水与洞庭湖蓄洪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白洋淀与上游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湿地洪水研究进展
        1.2.2 联合调度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白洋淀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2.1 白洋淀在流域防洪中的地位
        2.1.1 白洋淀地理位置概况
        2.1.2 白洋淀的防洪地位
    2.2 白洋淀流域及下游防洪工程体系
        2.2.1 大型水库防洪工程
        2.2.2 上、下游主要河道防洪工程
        2.2.3 白洋淀防洪工程
        2.2.4 白洋淀下游蓄滞洪区防洪工程
    2.3 历史洪水危害
3 白洋淀上游河道洪水传播计算
    3.1 河道洪水传播时间计算
    3.2 河道洪水演进计算
    3.3 白洋淀入口设计洪水过程线推求
        3.3.1 区间河道洪水损失计算
        3.3.2 白洋淀入口不同频率设计洪水过程线计算
    3.4 白洋淀入淀洪水遭遇分析
        3.4.1 山区洪水与平原洪水入淀遭遇分析
        3.4.2 马棚淀系统、唐河系统和藻杂淀系统洪水遭遇分析
4 白洋淀与上游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
    4.1 白洋淀常规调度洪水调节计算
        4.1.1 调洪计算基本原理
        4.1.2 蓄泄曲线的推求
        4.1.3 调洪计算
    4.2 水库预泄和实时控泄调度分析
        4.2.1 水库预泄调度分析
        4.2.2 水库实时控泄调度分析
    4.3 库、淀防洪联合调度
        4.3.1 流域遇10 年一遇洪水的库、淀联合调度
        4.3.2 流域遇20 年一遇洪水的库、淀联合调度
        4.3.3 流域遇50 年一遇洪水的库、淀联合调度
5 白洋淀防洪对策分析
    5.1 白洋淀工程措施防洪对策分析
    5.2 白洋淀非工程措施防洪对策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2)湿地防洪与发展模式研究 ——以洞庭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湿地的定义和分类
        1.1.2 湿地功能概述
    1.2 湿地防洪问题
        1.2.1 湿地萎缩
        1.2.2 中国湿地的防洪问题
    1.3 湿地防洪研究进展
        1.3.1 湿地防洪体系综述
        1.3.2 湿地防洪模型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总体思路
        1.4.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洞庭湖湿地演变规律分析
    2.1 洞庭湖湿地概况
    2.2 洞庭湖湿地演变规律
        2.2.1 洞庭湖的演变过程
        2.2.2 洞庭湖演变规律分析
    2.3 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湿地的影响分析
        2.3.1 洞庭湖区人口变化及影响
        2.3.2 洞庭湖区典型区域的开发过程
    2.4 洞庭湖演变趋势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洞庭湖湿地防洪问题研究
    3.1 洞庭湖防洪问题
    3.2 长江中游洪水模拟
        3.2.1 模型原理
        3.2.2 计算条件
        3.2.3 模型验证
    3.3 洞庭湖湿地防洪对策研究
        3.3.1 历史洪水情景分析
        3.3.2 蓄洪垸调度运行方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洞庭湖湿地调蓄洪功能应用研究
    4.1 洞庭湖二维水力学模型构建
        4.1.1 模型原理
        4.1.2 模型建立
        4.1.3 模型验证
    4.2 湿地蓄洪功能应用研究
        4.2.1 蓄洪调度条件
        4.2.2 边界和资料条件
        4.2.3 开闸蓄洪效果模拟
    4.3 小结
第五章 洞庭湖湿地疏浚防洪效果研究
    5.1 疏浚的目的和意义
    5.2 疏浚工程布置原则
    5.3 疏浚效果的模拟分析
        5.3.1 计算网格布置
        5.3.2 计算边界和参数的选取
        5.3.3 疏浚效果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洞庭湖湿地新型发展模式的建立
    6.1 移民代价分析
        6.1.1 城镇化移民代价分析
        6.1.2 水利移民代价分析
    6.2 移民策略
        6.2.1 近期移民策略
        6.2.2 远景移民策略
    6.3 新型发展模式的提出
        6.3.1 建立模式的条件
        6.3.2 新型发展模式的建立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从事过的科研项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图

(3)洞庭湖退垸还湖防洪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 研究现状
    1.3 、 本文完成的工作
第二章 退垸还湖的原理及研究方法
    2.1 、 退垸还湖的原理及作用
    2.2 、 退垸还湖防洪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2.3 、 研究思路
第三章 洞庭湖洪水调度模型
    3.1 、 洞庭湖区概况
    3.2 、 河网非恒定流模型
    3.3 、 水文学方法
    3.4 、 洞庭湖洪水调度模型
第四章 洞庭湖退垸还湖防洪效应分析
    4.1 、 洞庭湖区退垸还湖对长江中游防洪的影响
    4.2 、 洞庭湖区不同位置垸区平退对防洪的影响差别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 全文总结
    5.2 、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全流域蓄水与洞庭湖蓄洪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 洞庭湖蓄洪能力及意义
2 影响洞庭湖蓄洪能力的因素
    (1) 大地沉降趋势
    (2) 湖面萎缩趋势
    (3) 泥沙淤积趋势
3 洞庭湖历史最大蓄水量
4 增加洞庭湖蓄洪能力的措施

四、全流域蓄水与洞庭湖蓄洪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白洋淀与上游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研究[D]. 吴现兵. 河北农业大学, 2009(10)
  • [2]湿地防洪与发展模式研究 ——以洞庭湖为例[D]. 曾涛. 河海大学, 2005(04)
  • [3]洞庭湖退垸还湖防洪效应研究[D]. 陈建. 武汉大学, 2004(04)
  • [4]全流域蓄水与洞庭湖蓄洪能力[J]. 黄怀勇,杜国铨,范蔚茗,陈广浩.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0(S1)

标签:;  ;  ;  ;  ;  

全流域蓄水量及洞庭湖蓄洪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