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实用的水产养殖模式

七种实用的水产养殖模式

一、七种实用水产养殖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卢钰博[1](2021)在《牡蛎养殖区生态环境调查及影响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在太平洋牡蛎养殖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水质和生态监测,确定影响牡蛎养殖区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探寻适宜单体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的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密度,并比较和分析单体三倍体牡蛎与连体牡蛎和二倍体牡蛎的生长,从而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单体三倍体太平洋牡蛎养殖技术。(1)对太平洋牡蛎养殖区的理化因子相、微生物相及藻相进行研究,探寻各指标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为科学养殖太平洋牡蛎提供参考。本研究于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每月中旬在山东养马岛、芝罘湾和乳山养殖区共9个站位进行采样,检测多项理化因子、细菌及浮游植物变化,通过N/P判断养殖区营养盐限制情况,通过营养状态指数和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别对海水营养状态和污染水平进行评价,采用浮游植物评价指数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评价,通过SPSS 24.0对各检测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养殖区水温、pH、盐度、溶解氧和COD符合海水养殖二类标准;三个养殖区无机氮变化范围为0.0079 mg/L~0.8739 mg/L,均值为0.1594 mg/L,2019年12月养马岛、芝罘湾养殖区及2020年1月三个养殖区无机氮含量超过海水养殖二类标准;三个养殖区在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总磷含量偏高,养马岛和芝罘湾养殖区在2019年11月~2020年1月、乳山养殖区在2019年9月及2020年12~1月活性磷含量超过海水养殖二类标准;三个养殖区N/P均值分别为53.72、26.96和29.40,养马岛和乳山养殖区长期处于磷限制状态。营养状态指数评价表明三个养殖区在2020年3~8月间处于贫营养状态;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表明除个别站位海水质量状况一般,处于轻度污染外,其他养殖区海水质量较好,处于较清洁水平。细菌含量整体较低,2020年4月和7月芝罘湾和乳山养殖区弧菌数量异常升高,乳山养殖S7站位在2020年7月异养菌数量异常升高。三个养殖区浮游植物密度均值分别为16.37×104cells/L、11.71×104cells/L和20.06×104cells/L,2020年3~8月浮游植物密度较高;三个养殖区共检测浮游植物5门44属79种,硅藻门27属51种,甲藻门4属10种,共占种数的77.26%;三个养殖区的主要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单鞭金藻、等鞭金藻和蓝隐藻;三个养殖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097,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812,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875。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个养殖区水温、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水温与弧菌和异养菌呈显着正相关,浮游植物与水温呈显着正相关,与活性磷呈极显着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三个养殖区除冬季个别氮、磷指标有所超标外,其他指标符合均符合养殖标准,富营养化程度和污染程度较低,细菌含量较低,浮游植物丰富且群落结构稳定,适宜养殖牡蛎,但养马岛和乳山养殖区长期处于磷限制状态。(2)为探寻适宜的生态养殖模式,在芝罘湾海域设置贝-参-鱼间养的实验养殖区(包括牡蛎养殖区、刺参养殖区和东方鲀养殖区)以及单一牡蛎和刺参养殖的对照养殖区。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每月中旬对养殖区各项生态学指标进行检测,通过营养状态指数对养殖区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并采用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对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评价,最后比较各养殖区养殖生物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对照组刺参养殖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及活性磷含量显着高于实验组3个养殖区,对照组牡蛎养殖区氨氮含量显着高于实验组牡蛎养殖区;对照组2个养殖区的富营养化程度高于实验组3个养殖区;对照组刺参养殖区弧菌和异养菌数量高于实验组3个养殖区;对照组养殖区硅藻优势种比例较实验养殖区下降,蓝隐藻比例上升;实验组3个养殖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较对照组2个养殖区高;实验组牡蛎养殖区成活率较对照养殖区提高5.2%,产量提高10.7%;实验组刺参养殖区成活率较对照养殖区提高5.1%,产量提高8.1%。上述结果表明间养模式下养殖区各项生态学指标明显好于单一养殖区,且成活率和产量显着提高。(3)为探究不同养殖密度对牡蛎生长的影响,比较不同层养密度和笼间距下牡蛎的生长。2019年8月中旬,挑选壳高3~4 cm的牡蛎,设置4个层养密度组:20、40、60和80个/层,笼间距均为0.5 m。经过2个月的养殖比较,4个不同层养密度的养殖组在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4项生长性状方面均呈现随着层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特征,20个/层组和40个/层组显着优于60个/层组和80个/层组,但20个/层组和40个/层组之间以及60个/层组和80个/层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019年10月中旬,挑选壳高7~8 cm的牡蛎,设置4个层养密度组:10、15、20和30个/层;设置3个笼间距组:0.3、0.5和0.8 m。经过7个月的养殖比较,在相同笼间距(分别为0.3 m、0.5 m和0.8 m)下,4个不同层养密度的养殖组在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4项生长性状方面均呈现随着层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特征;大多数性状从11月份起就体现出10个/层组和15个/层组>20个/层组和30个/层组,到5月份有的性状还20个/层组>30个/层组(P<0.05);10个/层组和15个/层组之间尽管前者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显着。在相同层养密度(分别为10个/层、15个/层、20个/层和30个/层)下,3个不同笼间距的养殖组在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4项生长性状方面均呈现随着笼间距的增加而增大的特征;虽然各生长性状在前几个月份的差异显着性有所不同,甚至没有差异,但到4~5月份均呈现0.8 m组和0.5 m组>0.3 m组(P<0.05);0.8 m组和0.5 m组之间尽管前者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显着。上述结果表明当牡蛎壳高为3~4 cm时,以40个/层的养殖密度、0.5 m的笼间距为宜;当牡蛎壳高为7~8 cm时,以15个/层的层养密度、0.5 m的笼间距,可取得最佳的养殖效果。(4)比较与分析单体三倍体牡蛎、连体三倍体牡蛎和单体二倍体牡蛎的生长,探索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单体三倍体牡蛎的养殖技术。经过十五个月的养殖结果表明,单体三倍体牡蛎组与连体三倍体牡蛎组之间在壳高、壳长、体重及软体部重方面,2019年7~8月份几乎没有差异,9月份前者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显着,10月(壳长在12月)~翌年9月单体三倍体牡蛎组显着高于连体三倍体牡蛎组(P<0.05)。单体三倍体牡蛎组与单体二倍体牡蛎组之间在壳高、壳长、体重及软体部重在2019年7~8月份间差异不显着,9月~翌年9月单体三倍体牡蛎组显着高于单体二倍体牡蛎组(P<0.05)。连体三倍体牡蛎组像单体三倍体牡蛎组一样,在2020年7~9月份,其软体部重显着高于单体二倍体牡蛎组(P<0.05)。三组牡蛎的出肉率在2019年9月~翌年3月一直较低,4~6月份增加至高峰,7~9月份单体二倍体牡蛎组出肉率大幅下降,显着低于两组三倍体牡蛎(P<0.05)。养殖十五个月后,两组三倍体牡蛎的累积成活率均显着高于单体二倍体牡蛎组(P<0.05)。单体二倍体牡蛎2020年4~6月份性腺明显发育,7~8月份产卵排精后内脏团急速减小,而两组三倍体牡蛎软体部没有性腺的发育成熟与产卵排精的变化。上述结果表明表明在相同的养殖环境条件下,单体三倍体牡蛎在壳高、壳长、体重、软体部重、出肉率及成活率均显着高于连体三倍体牡蛎和单体二倍体牡蛎。

赵光辉[2](2020)在《闽江河口围垦养虾塘养殖期碳、氮、磷元素的收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天然渔业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人类对渔产品的旺盛需求,沿海地区围塘水产养殖成为当前人们获取水产品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常会出现营养元素利用效率低下,养殖生物品质较差,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负荷增加等问题。对养殖塘养殖期生源要素碳(C)、氮(N)和磷(P)收支状况进行研究,可以明晰营养元素的来源及归宿,进而为提高养殖塘营养物质利用效率、制定养殖塘污染物削减方案,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有关水产养殖塘C、N、P收支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但将养殖过程中CO2、CH4和N2O等气体排放纳入到C、N元素收支核算的研究鲜见报道。鉴于此,本研究以闽江河口湿地围垦而成的养虾塘(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于养殖期(2018年5月-10月),对池塘C、N和P收支状况进行跟踪监测,以期揭示养虾塘C、N、P营养元素收支规律,为养虾塘水质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养虾塘养殖期水体理化因子动态特征原位测定养虾塘水体环境因子,采集水体样品通过室内分析测定样品中叶绿素a和C、N、P浓度。结果显示:闽江河口养虾塘水体环境因子均表现出显着地时间差异,其中,水温、DO、盐度在养殖过程中均能满足对虾的正常生长需求,而p H在养殖中后期处于较高水平,可能是影响对虾生长的重要因素;养虾塘水体C、N、P营养元素均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差异,其中C、N元素浓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P元素呈降低趋势,这与沉积物对P元素的吸附能力较强有关。(2)养虾塘养殖期C元素收支通过野外样品采集、数据现场调查以及室内实验分析结合的方法,测定养虾塘由进水、降雨、浮游植物初级生产、虾苗投放、饲料投放等途径输入养虾塘C总量,由浮游植物呼吸、放水、对虾收获、水-大气界面含C气体(CO2和CH4)排放、底泥呼吸和其他途径支出C,以及由沉积物滞留C,得到各收支途径所占比例。结果显示:闽江河口养虾塘C总输入量为4555.94-5448.27 kg/hm2,输入的主要途径是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占C总输入量的58.50-61.63%,其次是饲料投放,占31.80-35.28%,通过进水、降雨、虾苗投放等途径输入较少,分别占4.84-5.79%、0.41-0.49%和<0.01%;浮游植物呼吸是养殖塘C输出的主要途径,占总输入C的47.25-53.42%,其次是放水和对虾收获,分别占总输入C的9.15-11.69%和8.98-11.38%,通过底泥呼吸和水-大气界面含C气体排放输出C较少,分别为0.04‰和2.30%,通过其他途径输出2.89-8.37%;沉积物中滞留C占总输入的18.00-21.59%,占有较大比例。通过计算养虾塘C元素利用率和养殖对水体的环境负荷,得出对虾对C元素的利用率为8.98-11.38%,每生产1吨对虾会对水体产生32.12-53.73 kg环境负荷。(3)养虾塘养殖期N元素收支通过野外样品采集、数据现场调查以及室内实验分析结合的方法,测定养虾塘由进水、降雨、虾苗投放、饲料投放等途径输入养虾塘N总量,由放水、对虾收获、水-大气界面N2O排放和其他途径支出N,以及由沉积物滞留N,得到各收支途径所占比例。结果显示:闽江河口养虾塘N总输入量为262.01-331.65 kg/hm2,N输入的主要途径是饲料投放,占总输入的90.92-92.82%,通过进水、降雨、虾苗投放等途径输入较少,分别占4.15-5.24%、3.02-3.83%和<0.01%;对虾收获是养虾塘N输出的最主要方式,占42.54-49.12%,其次是放水,占7.82-13.27%,通过水-大气界面N2O排放输出0.21‰,通过其他途径如渗漏、氨挥发和反硝化作用输出4.51-9.40%;沉积物中滞留N占总输入的28.22-44.00%。通过计算养虾塘N元素利用率和养殖对水体的环境负荷,得出对虾对N元素的利用率为42.54-49.12%,每生产1吨对虾会对水体产生1.67-3.88 kg环境负荷。(4)养虾塘养殖期P元素收支通过野外样品采集、数据现场调查以及室内实验分析结合的方法,测定养虾塘由进水、降雨、虾苗投放、饲料投放等途径输入养虾塘P总量,由放水、对虾收获,以及由沉积物滞留P,得到各收支途径所占比例。结果显示:闽江河口养虾塘P总输入量为59.17-75.66 kg/hm2,P输入的主要途径是饲料投放,占总输入的95.37-96.38%,通过进水、降雨、虾苗投放等途径输入较少,分别占3.06-3.91%、0.55-0.70%和<0.01%;对虾收获是养虾塘P输出的最主要方式,占26.77-30.75%,其次是放水,占4.93-5.65%;沉积物对P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滞留在沉积物中的P占总输入的54.84-68.40%。通过计算养虾塘P元素利用率和养殖对水体的环境负荷,得出对虾对P元素的利用率为26.77-30.76%,每生产1吨对虾会对水体产生0.15-0.27 kg环境负荷。

张小丽[3](2019)在《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与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成都平原稻田资源丰富,有数百万亩冬水田,在不破坏耕作层、保证粮食生产能力前提下,继承传统并创新发展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通过以水养鱼、以渔促稻、稻鱼互利、生态经济效益同增,为成都市破解渔业发展瓶颈提供有效途径,是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成都平原非常适合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生产上呈现出多样性,已经有一定养殖面积及一定技术研究的有“稻-鱼”、“稻-虾”、“稻-鸭-鱼”、“稻-鳅”、“稻-蛙”、“稻-鳖”、“稻-蟹”七种生产模式。同时,政府支持力度也较大,成都市出台《现代渔业发展奖励补助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市政府提出的2017年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实现种养效益增收3亿元以上。但长期以来受技术、观念等影响,我市稻田综合种养还处于初级阶段,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谈种养户和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以及作者近些年来从事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研究以及技术推广和示范的实践经验,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进行多角度探索与全方位研究,分析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过去推广示范的局限性,得出如下结果:成都平原稻田综合存在规划布局问题、技术推广和引导机制问题、品牌问题等。即:(1)区域发展不平衡,新技术新模式覆盖率还不高;(2)产业基础薄弱,一二三产融合度还不够;(3)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种植养殖、农机农艺结合还不够;(4)产业化经营规模偏小,扶持政策时有时无;(5)品牌弱且杂,品牌建设相对滞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发展建议:引入示范新品种、优化生产配置、研究新技术、开发新路径、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建立推广示范基地、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培育重点品牌、加强引导宣传机制建设等建议,辐射带动全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长足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即:(1)合理规划,适当集中连片发展;(2)培育稻田综合种养新型经营主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3)建立养殖与推广基地,提供推广渠道;(4)提高认识,健全政策扶持引导机制;(5)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宣传农产品知名品牌,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黄仲园[4](2019)在《苦草用作草鱼饲料原料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苦草粉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与生理生化性能的影响本研究评价了苦草粉(Vallisneria natans)在草鱼饲料中的应用效果。以不含苦草粉的基础饲料(VN0组)为对照,分别用10%(VN1组)、20%(VN2组)、30%(VN3组)的苦草粉替代基础组饲料中的次粉和米糠,配制出4种实验饲料,另设置一组只投喂新鲜苦草的青饲料组(VN组)。选用初始体重(18.85±0.20)g的草鱼幼鱼在室内水泥池网箱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苦草粉不影响草鱼的存活率和饲料系数,30%苦草组增重率显着高于20%苦草组。随着苦草粉添加量的增加,内脏指数及肝胰脏指数显着降低;前肠淀粉酶活力显着增强,中、后肠淀粉酶活力显着降低;对照组前、中、后肠蛋白酶活力依次增强,随着苦草粉含量的增加,前肠蛋白酶活力显着增强,中肠蛋白酶活力表现出先增再降再增的变化,VN1组显着高于其他组,后肠蛋白酶活力呈现显着降低的趋势;肝胰脏SOD活力显着提高,MDA含量先降后升,VN3组最高。血清总蛋白含量有上升的趋势,VN3组显着高于其他组;血清白蛋白含量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VN1组最高;血清ALT活力先增后降;与对照组相比血清AST活力显着降低,各苦草粉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添加苦草粉显着降低了饲料表观消化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草鱼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感染能力。VN组出现负增长现象,内脏指数及肝胰脏指数、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ALT都显着低于其他组;肠道各段淀粉酶活力显着高于各实用饲料组;中肠蛋白酶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后肠蛋白酶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0%30%苦草粉对草鱼生长没有影响,但且有利于鱼体健康,可以作为草鱼饲料原料进行资源化的利用;苦草粉的使用效果明显优于新鲜苦草。2.苦草粉对草鱼幼鱼肌肉营养成分、胶原蛋白含量及胶原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为了探究苦草对草鱼幼鱼肌肉营养成分、胶原蛋白含量及胶原蛋白基因的表达的影响,以不含苦草粉的基础饲料(VN0组)为对照,分别用10%(VN1组)、20%(VN2组)、30%(VN3组)的苦草粉替代基础组饲料中的次粉和米糠,配制出4种实验饲料,另设置一组只投喂新鲜苦草的青饲料组(VN组)。选用初始体重(18.85±0.20)g的草鱼幼鱼在室内水泥池网箱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苦草粉添加量的增加,草鱼肌肉粗蛋白含量显着提高,粗脂肪和肌肉胶原蛋白含量都显着降低;肌肉各种脂肪酸含量也是显着降低的,而n-3/n-6显着提高;肌肉氨基酸总量上显着提高,苦草粉组鲜味氨基酸含量要显着高于对照组;2种胶原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都有下降的趋势。新鲜苦草组在肌肉粗脂肪含量上显着低于其他各组,胶原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而胶原蛋白基因的表达量要显着低于其他组,n3/n6却显着高于其他各组,氨基酸的含量要显着低于其他组。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30%以内的苦草粉可以提高肌肉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同时苦草添加组草鱼肌肉可能更符合人体健康需求;30%添加量苦草粉的使用效果是最好的。3.苦草对草鱼幼鱼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是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研究基础上对实验鱼进行的更深入的研究,为了探究沉水植物苦草对草鱼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取基础饲料组(VN0)、30%苦草粉添加组(VN3)、新鲜苦草组(VN)草鱼幼鱼肠道内容物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草鱼肠道优势菌门主要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VN3组群落多样性和群落丰度都显着高于其他组,VN组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在门水平上,VN3组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VN0组(P<0.05);VN组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也显着高于VN0组(P<0.05);在属水平上,VN3在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VN0组(P<0.05);VN组在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丹毒梭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VN0组(P<0.05);VN在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和丹毒梭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属相对丰度都显着高于VN3组(P<0.05)。结果表明:不同的饲料可以影响草鱼肠道菌群结构;添加30%苦草粉可以提高草鱼肠道内容物菌群多样性及丰度,促进肠道分解利用纤维素的能力,有利于鱼体健康;只投喂新鲜苦草降低了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不利于草鱼肠道健康。4.苦草对草鱼幼鱼肠道代谢组学的研究本研究是利用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第一章所诉的VN0,VN3,VN组草鱼中肠前段代谢组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两两分组比较。结果显示,VN0、VN3两组共有差异代谢物114种,其中氨基酸有21种,糖类有8种,核苷类有7种;VN0、VN3组共有差异代谢物88种,其中氨基酸14种,核苷类有11种,糖类有10种,脂肪酸有4种;VN3、VN组共有差异代谢物58种,含量最多的差异代谢物分别有核苷类7种,糖类4种,脂肪酸4种,有机酸3种,能量代谢产物3种。此外,通过KEGG pathway mapper功能分析对差异代谢通路进行展示,苦草对草鱼代谢通路也有显着影响,VN0、VN3组共有15个具有显着性差异的通路图,主要包含氨酰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色氨酸代谢等通路。VN0、VN组有12个具有显着性差异的通路图,主要包括氨酰生物合成,氨酰生物合成,缬氨酸,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亮氨酸和异亮氨酸,丙酸的代谢,苯丙氨酸的代谢等代谢通路。VN3、VN组有6条具有显着性差异的代谢通路以嘌呤代谢,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半乳糖代谢等通路为主。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的饲料对草鱼代谢物、差异代谢物富集的代谢通路有很大的影响。5.实用饲料搭配新鲜苦草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组织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研究基础上,为了探究利用苦草的不同养殖模式对草鱼草鱼幼鱼生长性能,组织生化指标,肌肉营养成分以肌肉胶原蛋白基因的影响。以不含苦草粉的基础饲料(PA组)为对照,上午喂基础饲料下午喂新鲜苦草(PAB组)为实验组,选用初均重为23.47g的草鱼在室内水泥池网箱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PAB组草鱼增重率和肝胰脏指数要低于对照组;肝胰脏中PAB的SOD、MDA、ALT都要高于PA组,CAT和AST要低于PA组;PAB组血清总蛋白含量高于PA组,其他指标都要低于PA组;PAB组肌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都要低于对照组,PAB组的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都要高于PA组,PAB在饱和脂肪酸总量、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3系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和n-6系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都低于PA组,而n-3/n-6高于PA组,胶原蛋白基因表达量差异不显着。以上结果表明,只投喂实用饲料时,草鱼生长迅速,但肌肉鲜味及营养价值偏低;实用饲料和新鲜苦草交替使用时,草鱼生长速度偏慢,但整体肌肉品质更好,鱼体抗病力可能更强。

周超[5](2018)在《基于近红外机器视觉的鱼类智能投喂决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集约化的水产养殖中,鱼类投喂水平关系到养殖效率和生产成本。近年来,根据鱼类的需要,自动调节投喂量已经成为研究和发展的趋势。本文以实现按鱼类食欲自动控制投喂的启停为目的,提出一种基于近红外机器视觉和鱼类摄食行为分析的智能投喂决策方法。首先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反光处理和对比度增强等预处理操作;然后,对鱼类重叠图像进行了分割,并提取了两个可以量化摄食行为的关键指标:聚集度和抢食度。最后构建了智能投喂决策模型,实现投喂过程的实时量化和智能按需控制,为开发精准投喂设备及指导生产实践奠定理论基础。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针对采集自水产养殖现场的图像存在的反光严重,对比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反光帧分类处理和自适应对比度增强的近红外图像预处理方法。定义了两类反光帧并对其分类,剔除干扰识别结果的反光帧后并补入新的数据。并利用改进的多尺度Retinex算法对图像进行自适应增强,提高了图像的对比度。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对两类反光帧的平均分类准确率Accuracy、假正率FPR和假负率FNR分别为96.34%、4.65%和2.23%。此外,增强后图像对比度提高至少3倍,鱼类的识别率提高7.9%以上,可用于识别有用的图像或剔除对处理结果有较大影响的图像,提高后续识别结果的精度。针对水产养殖中的鱼类重叠影响到后续识别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快速并行细化算法的鱼类重叠图像分割方法。经过重叠区域判定,基于曲率尺度空间算法的角点提取,基于改进快速并行细化算法获取骨架等步骤后,用线性方程实现重叠粘连区域的分割。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平均误差率和平均分割效率分别为10%和90%,可应用于多目标分割和鱼类行为分析,有效提高识别精度。针对人工观测摄食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主观性强,无客观统一标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水产养殖鱼类摄食行为量化和分析方法,分别利用Delaunay三角剖分和图像纹理提取了两个可以量化摄食行为的指标:聚集度和抢食度。实验结果表明,鱼类摄食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可以用聚集度和抢食度精确的描述出来。其中,聚集度与人工专家法打分结果的线性相关指数可以达到0.945,抢食度与面积法的线性相关指数为0.876,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量化鱼类摄食行为的方法,并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针对当前投喂过程中不能根据鱼类的实际需要自动调节投喂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摄食行为指标和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系统的智能投喂决策模型,通过将聚集度和抢食度作为投喂模型的输入,并经过模糊化处理,规则建立,模型训练等步骤后,实现智能投喂决策(继续或停止投喂)。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投喂决策准确率可以达到98%,饲料转化率可以改善10.77%,同时还可以降低水污染。为实现鱼类的智能投喂提供重要借鉴意义,也为开发精准的投喂设备和指导生产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连龙[6](2018)在《大菱鲆集约化养殖水质参数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是各国研究的重点方向,渔业资源是开发利用最早的一种海洋资源,但由于面临海洋捕捞能力过剩和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现实,开发海水养殖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集约化循环水海水养殖技术具有环境友好,生产可控,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等优势,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良好的养殖水环境是水产养殖的基础,因此,对养殖水环境进行实时在线监测能够有效提高养殖的效益,更好的控制养殖的过程,降低养殖污染的排放。但由于测量技术手段和测量成本等原因的限制,致使如水中氨氮含量等水质参数在线实时监测难以实现。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本课题组自主研发建立的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与视窗控制中心(Windows Control Center,WinCC)的实验室集约化循环水海水养殖系统,以大菱鲆为例,基于软测量技术,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优化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的方法,选用养殖水环境中pH值,电导率,温度,溶解氧含量为辅助变量,结合实验测量的水体氨氮值,进行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的软测量的建模。从而实现对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养殖水环境内氨氮含量的在线实时监测。通过Matlab进行仿真,取得较好的仿真结果,对比BP神经网络模型,本文所选用的方法效果更佳。本文主要通过GA-LSSVM算法,以大菱鲆集约化养殖水环境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海水养殖的发展现状,目前养殖过程中针对养殖水环境参数所使用的测量方法,以及软测量技术,在海水养殖过程中的应用方向,并重点,针对两种常用的建模方法——BP神经网络和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算法做了介绍,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2.由于海水养殖过程中,水质参数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虽然BP神经网络能无限逼近非线性函数关系,但在实际运算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局部最优解的困局,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算法针对小样本,高纬度,非线性的实际问题拟合有更好效果,同时引入遗传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从而得到最优的训练效果。3.通过分析海水养殖过程中易测得的水质参数以及分析水体中氨氮的生成和硝化的过程,基于实验室内课题组自主建立的大菱鲆集约化海水养殖系统的实测数据,选用水体pH,水体温度,水体电导率,水中溶解氧含量为输入变量,针对难以实现在线监测的变量水体中氨氮含量,使用不同的建模方法建立相应的软测量模型,对比不同建模方法之间的差异,选出最最理想的模型。

周婷婷[7](2018)在《虾—贝—藻综合养殖结构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海洋环境督查工作推进,沿海水产养殖将面临转型压力,而对虾养殖业是海水养殖的主要组成部分。伴随工厂化和高密度养殖的不断增加,养殖尾水富营养化程度也日益加重,导致生态失衡、经济效益降低,严重限制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处理对虾养殖尾水为研究对象,初步构建符合浙江省实际的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具体研究结果如下:大型海藻的筛选及密度的确定实验选择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和石莼(Ulva lactuca)两种大型海藻分别设3个养殖密度组0.5g/L、2g/L和4g/L,另设一组空白对照组,在100 L白色聚乙烯水桶中进行,每桶50 L大棚对虾养殖尾水。经过5d的实验表明,两种海藻对营养盐的吸收率与养殖密度成正比,在NH4-N吸收率中两种海藻无显着差异(P>0.05),菊花心江篱在NO3-N、TN、TP吸收率中均显着高于石莼(P<0.05)。两种海藻在密度为2g/]L和4g/L时对营养盐的吸收率并没有较大的提高,考虑实际生产中海藻养殖密度不宜过高,因此,养殖密度在2g/L时最佳。此外,两种海藻的特定增长率与其养殖密度呈负相关,双因子方差分析,两种海藻在养殖密度为0.5 g/L时,菊花心江篱特定增长率明显高于石莼(P<0.05)。所以,无论从营养盐的吸收率方面,还是从特定增长率方面,菊花心江蓠皆为净化水体的最佳候选种。三种底栖型贝类的筛选及密度的确定实验使用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和泥蚶(Tegillarca granosa)3种贝类净化大棚对虾养殖尾水,每种贝设置3个养殖密度组和一组空白组,每组3个重复。光滑河蓝蛤的养殖密度为lOOind、200 ind和400 ind,泥蚶养殖密度为20 ind、30 ind和50 ind,缢蛏的养殖密度为13 ind、20ind和32ind。研究表明:光滑河蓝蛤在养殖密度为200 ind时,对营养盐的去除效果最佳,对NH4-N、NO3-N、TN、TP去除率分别为50.98%、48.31%、57.49%、77.62%;缢蛏在养殖密度为20 ind时,净化尾水效果最佳,对4种营养盐的去除率分别为45.56%、-28.45%、50.96%、53.69%;泥蚶养殖密度为30ind时,对养殖尾水的净化效率最高,对营养盐的去除率分别为38.85%、47.49%、36.1%、26.04%。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光滑河蓝蛤净化尾水的效果高于泥蚶和缢蛏,蓝蛤还具有耐受性强、生长快、繁殖周期短的优点,是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模式的最佳候选种。蓝蛤与江蓠混合养殖的初步研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选择2g/L菊花心江蓠分别与2ind/L、4ind/L、8ind/L光滑河蓝蛤混合养殖处理对虾尾水,另设一组空白组。研究表明:8 ind/L光滑河蓝蛤与2 g/L菊花心江蓠为最佳混养配比,对营养盐的去除率最高。其中,对NH4-N、NO3-N、TN、TP 去除率分别为 90.67%、51.85%、72.66%、86.18%。随着光滑河蓝蛤养殖密度的增大,菊花心江蓠的特定增长率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充分利用两者生态系统的互补性能够去除水环境中有毒物质,为养殖生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海藻特定增长率,同时解决水产养殖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泥蚶与不同浓度EM菌净化养殖废水的研究本章主要对泥蚶与不同浓度的EM菌联合净化对虾养殖废水进行了研究,实验设5组,每组设3个重复,养殖7 d,第一组:390μlEM菌+33粒泥蚶,第二组:510 μ1EM菌+33粒泥蚶,第三组:720 μ1EM菌+33粒泥蚶,第四组:投放33粒泥蚶,第五组:空白组。研究表明:空白组对水体净化效率最低,第二组净化效率最高,对营养盐的去除率分别为N03-N:68.61%±0.25%、PO43-:85.34%±2.94%、NH4-N:72.85%±3.62%、TN:59.24%±3.16%、TP:79.82%±2.15%。综合以上分析:适宜浓度的EM菌与泥蚶相结合可显着提高对水质的净化效率,有效降低养殖尾水的排放,为实现生态综合养殖提供基础数据。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蓝蛤与江蓠混合养殖可有效降低对虾尾水中的营养盐与悬浮物,提高海藻增长率,实现系统内部能量快速流动和物质循环利用。而与泥蚶单独养殖相比,适宜浓度的EM菌与泥蚶相结合能显着提高净化效率,但要考虑添加EM菌浓度,避免添加过量或不足对水体造成负面影响。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初步设计大棚对虾养殖-自然沉降-生物净化系统,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任信林[8](2016)在《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文中提出本文以鳜鱼为研究对象,对鳜鱼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及水体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对鳜鱼养殖技术方面的研究探索和技术要点。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鳜鱼高效养殖技术、EM菌简易培养及应用、专用捕捞网具制作研究及应用以及HACCP体系在鳜鱼养殖中的应用等内容的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集成整合,形成系统的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并进行大规模示范推广应用,以促进滁州市鳜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如下:1、鳜鱼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开展了以鲮鱼为鳜鱼的主饵料鱼,鳜鱼池塘中先养殖克氏螯虾,后养殖鳜鱼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养殖模式中克氏螯虾产量达到了40.0-46.7kg/667m2,收入为 1600-1733 元/667m2;鲮鱼产量为 720.2-770.8kg/667m2,是传统的鲢、鳙鱼养殖产量的2.4-3.8倍;鳜鱼产量为122.3-127.4kg/667m2,经济纯效益为2415-2554元/667m2,较采用鲢、鳙鱼为饵料鱼的鳜鱼产量提高了 75%-155%,经济纯效益增加了 61%-70%。2、EM菌简易培养及应用研究在特定条件下,将EM菌培养基、EM菌种及溶质(水)按照一定比例在容器中混合均匀,经过一定时间的自行发酵后,以培养能够运用于生产实践的微生态制剂EM菌培养液,并将此培养液在鲮鱼养殖中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培养温度在25-35℃和培养时间为5-7d时,能够获得pH值在3.6-4.6之间,呈褐红色或暗红色的简易EM菌培养液,此培养液在鲮鱼养殖过程中的使用,能够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使养殖生产的饵料系数降低了 0.14-0.17,每千克鲮鱼生产成本降低了 0.56-0.68元,每投入1元的EM菌能够提高鲮鱼养殖产量1.94-2.45kg。3、鳜鱼专用捕捞网具制作研究及应用根据生产实践需要,针对鳜鱼这种淡水底层鱼的捕捞特点,设计一套专用捕捞网具,以解决传统捕捞网具带来的费时耗力、劳动力成本高、捕捞率低、捕捞效果不理想等缺点。应用结果表明:该专用捕捞网具3-4人即可拉网操作,头网捕捞率85%以上,三网捕捞率可达95%,每次可为渔民节省劳动力成本100-200元,与传统的捕捞网具相比,具有方便、实用、经济、高效等优点。4、HACCP体系在鳜鱼养殖中的应用对鳜鱼养殖生产环节中产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危害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并提出预防措施,初步建立了以HACCP体系为主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并在滁州市的鳜鱼池塘养殖中大力示范和推广应用,做到鳜鱼生产的无公害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确保鳜鱼质量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促进鳜鱼养殖业可持续性发展。

郑叶[9](2016)在《舟山市普陀区登步乡水产养殖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舟山作为我国最着名的渔区,有发展海洋水产养殖业的天然优势和基础。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港口的开发和临港工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渔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舟山的海洋渔业在全国的竞争力大大下降,渔业转型也面临严峻挑战。但是水产养殖业仍然是舟山发展的基础产业,对舟山经济发展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因此,本文通过文献和实地调查,选取了舟山市普陀区登步乡,着重介绍了登步乡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阐述了登步乡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登步乡水产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对策。首先,本文对普陀区登步乡水产养殖发展的现状进行梳理和阐述,介绍了登步乡基本情况、水产养殖业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接着,引出登步乡水产养殖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病虫害防治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弱、水产品质量不高、养殖承包市场混乱等。结合相关经验和登步水产养殖业的实际情况,最后提出登步乡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对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养殖技术,完善养殖业保险制度,建立水产品牌,完善招标模式等。本文的研究是将登步乡水产养殖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目的在促进舟山市登步乡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本文的研究,对登步乡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舟山其他地区的水产养殖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董啸天[10](2014)在《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水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后海水养殖业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2年我国海水养殖经济总产值达到了2264.54亿元,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了1643.81万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提供数量充足、质量安全的海水养殖产品成为了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真实、客观地描述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状况与管理成效?建立全面、完善和有效的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便是一条保障食品安全的康庄大道。本文主要运用管理学的分析方法,以食品安全理论、水产品相关理论、质量管理模型理论以及农产品品牌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国外发达国家水产品安全管理经验作为参考,结合博弈分析模型,将海水养殖产品的供应链分为养殖、加工和市场三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海水养殖产品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研究,并通过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以及两项重点环节,辅以统计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最终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理论框架。论文共分为十一章,其中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综述,第三章是国外发达国家水产品安全管理经验研究,第四章是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概况描述,第五章是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认为制度保障在推进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中具有重要影响,第六章养殖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七章加工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八章市场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九章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以及第十章重点环节建设是论文的核心章节。论文第六、七、八和九章属于主体结构章节,养殖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属于海水养殖产品供应链的上游环节,也是生鲜海产品和海产品加工原料的生产环节,饲料、渔药、水质和苗种是影响海水养殖产品质量的四个关键因素,该章就以这四项制度为基础,然后辅以海水健康养殖模式、海水养殖疾病防治和检测、海水养殖业灾害保障以及产地监督抽查抽样等四项制度。加工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属于加工海产品的生产环节,对于加工海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影响,该章就以GMP、SSOP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开篇,然后将水产品加工原料、加工环境、加工人员因素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内容也纳入研究范畴。市场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涵盖的主要环节是运输、储藏、批发与零售等,所以该阶段是海水养殖产品进入市场的把关环节,包括了水产品可追溯、水产品流通安全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以及水产品召回等内容。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涵盖的内容并不独立存在于养殖、加工和市场任何一个单独的阶段,而是自始至终都可以发挥保障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的功能,因此该章是四章主体框架中体系最为繁琐、结构最为复杂的,包括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水产品品牌建设、水产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预警体系、渔业产业化发展、人员培养培训机制、企业文化建设、水产品安全信息平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渔业科技创新等内容。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第十章重点环节建设,本文提出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就是建立CPMC体系,全称为Cultivation(养殖)、Process(加工)、Market(市场)与Complex(综合)体系,实际上就是将第六章养殖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七章加工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八章市场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与第九章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进行有效整合,重点突出第十章HACCP体系与标准化体系建设,力求全面覆盖海水养殖产品供应链的所有环节,追求食品安全管理零死角、零漏洞、零容忍和零风险的“四零原则”,希望能为推动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七种实用水产养殖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七种实用水产养殖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牡蛎养殖区生态环境调查及影响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牡蛎养殖
        1.1.1 太平洋牡蛎养殖概况
        1.1.2 三倍体牡蛎
        1.1.3 单体牡蛎
        1.1.4 牡蛎养殖技术
    1.2 影响牡蛎养殖的环境因素
        1.2.1 水温
        1.2.2 pH
        1.2.3 盐度
        1.2.4 溶解氧
        1.2.5 化学需氧量
        1.2.6 氮、磷营养盐
        1.2.7 细菌
        1.2.8 浮游植物
    1.3 养殖海域生态架构和牡蛎养殖存在的问题
        1.3.1 养殖海域生态架构
        1.3.2 牡蛎养殖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太平洋牡蛎养殖区的生态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2.1 采样时间和地点
        2.2.2.2 样品采集
        2.2.2.3 样品检测
        2.2.3 评价方法
        2.2.3.1 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2.2.3.2 海水质量评价
        2.2.3.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评价
        2.2.4 相关性分析
    2.3 结果
        2.3.1 牡蛎养殖区理化因子的变化
        2.3.1.1 水温
        2.3.1.2 pH
        2.3.1.3 盐度
        2.3.1.4 溶解氧
        2.3.1.5 化学需氧量
        2.3.1.6 亚硝酸盐
        2.3.1.7 硝酸盐
        2.3.1.8 氨氮
        2.3.1.9 无机氮
        2.3.1.10 总磷
        2.3.1.11 活性磷
        2.3.1.12 N/P
        2.3.2 牡蛎养殖区环境质量评价
        2.3.2.1 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2.3.2.2 海水质量评价
        2.3.3 牡蛎养殖区细菌的变化
        2.3.3.1 弧菌
        2.3.3.2 异养菌
        2.3.4 牡蛎养殖区浮游植物的变化
        2.3.4.1 浮游植物密度
        2.3.4.2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2.3.4.3 浮游植物优势种
        2.3.4.4 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
        2.3.5 相关性分析
        2.3.5.1 养马岛养殖区
        2.3.5.2 芝罘湾养殖区
        2.3.5.3 乳山养殖区
        2.3.5.4 三处养殖区共同存在的相关性
    2.4 讨论
        2.4.1 理化因子的变化及对水质的影响
        2.4.1.1 水温
        2.4.1.2 pH
        2.4.1.3 盐度
        2.4.1.4 溶解氧
        2.4.1.5 化学需氧量
        2.4.1.6 氮营养盐
        2.4.1.7 磷营养盐
        2.4.1.8 N/P
        2.4.2 牡蛎养殖区环境质量评价
        2.4.2.1 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2.4.2.2 海水质量评价
        2.4.3 细菌的变化
        2.4.4 浮游植物变化
        2.4.4.1 浮游植物密度
        2.4.4.2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2.4.4.3 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
第三章 烟台芝罘湾贝-参-鱼间养模式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时间与地点
        3.2.2 养殖区概况
        3.2.3 水质检测
        3.2.4 牡蛎、刺参和鱼的生长状况
    3.3 结果
        3.3.1 芝罘湾养殖区理化因子的变化
        3.3.1.1 水温、pH、盐度及溶解氧
        3.3.1.2 化学需氧量(COD)
        3.3.1.3 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和无机氮
        3.3.1.4 总磷与活性磷
        3.3.2 芝罘湾养殖区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3.3.3 芝罘湾养殖区细菌的变化
        3.3.4 芝罘湾养殖区浮游植物的变化
        3.3.4.1 浮游植物密度
        3.3.4.2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2.3.4.3 浮游植物优势种
        3.3.4.4 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
        3.3.5 养殖生物生长情况
        3.3.5.1 养殖生物发病及成活率
        3.3.5.2 养殖产量
    3.4 讨论
        3.4.1 芝罘湾养殖区水质变化
        3.4.2 单一养殖与贝-参-鱼间养模式比较
第四章 不同养殖密度对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牡蛎苗种
        4.2.1.2 养殖器材
        4.2.2 方法
        4.2.2.1 实验地点
        4.2.2.2 筏架设置
        4.2.2.3 牡蛎养殖
        4.2.2.4 实验设计
        4.2.2.5 牡蛎性状测定
        4.2.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2019年8 月至10 月不同层养密度生长性状的比较
        4.3.2 2019 年 10 月至2020 年 5 月牡蛎生长性状的比较
        4.3.2.1 相同笼间距下不同层养密度牡蛎生长的比较
        4.3.2.2 相同层养密度下不同笼间距牡蛎生长的比较
    4.4 讨论
        4.4.1 2019年8 月至10 月不同养殖密度牡蛎生长的比较
        4.4.2 2019 年 10 月至2020 年 5 月不同养殖密度牡蛎生长的比较
        4.4.2.1 相同笼间距下不同层养密度牡蛎生长的比较
        4.4.2.2 相同层养密度下不同笼间距牡蛎生长的比较
第五章 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1.1 牡蛎苗种
        5.2.1.2 养殖器材
        5.2.2 方法
        5.2.2.1 实验地点
        5.2.2.2 筏架设置
        5.2.2.3 牡蛎养殖
        5.2.2.4 水质及浮游植物检测
        5.2.2.5 牡蛎性状测定
        5.2.2.6 组织学检查
        5.2.2.7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牡蛎养殖区水质变化
        5.3.2 不同组别牡蛎生长的比较
        5.3.2.1 牡蛎壳高生长比较
        5.3.2.2 牡蛎壳长生长比较
        5.3.2.3 牡蛎体重生长比较
        5.3.2.4 牡蛎软体部重生长比较
        5.3.2.5 牡蛎出肉率比较
        5.3.2.6 牡蛎成活率比较
        5.3.3 牡蛎软体部组织学变化
    5.4 讨论
        5.4.1 单体三倍体牡蛎与单体二倍体牡蛎的比较
        5.4.2 单体三倍体牡蛎与连体三倍体牡蛎的比较
        5.4.3 牡蛎生长与养殖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闽江河口围垦养虾塘养殖期碳、氮、磷元素的收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养殖塘C、N、P元素收支研究
        1.2.2 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滞留研究
        1.2.3 养殖塘温室气体通量研究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闽江河口概况
        2.1.2 养虾塘概况
    2.2 实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3.1 水样采集与测定
        2.3.2 沉积物样品采集与测定
        2.3.3 生物、饲料样品采集和测定
        2.3.4 气体样品采集与测定
        2.3.5 沉积物呼吸作用的室内培养实验
        2.3.6 数据现场咨询与调查
        2.3.7 数据计算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养虾塘养殖期水体理化因子动态特征
    3.1 养虾塘养殖水水温和DO
    3.2 养虾塘养殖水体p H、盐度和Chl-a浓度
    3.3 养虾塘养殖水体C动态
    3.4 养虾塘养殖水体N、P营养盐动态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养虾塘C收支
    4.1 养虾塘C输入
        4.1.1 进水及大气降水输入C
        4.1.2 初级生产合成C
        4.1.3 养殖生物及投喂饲料输入C
    4.2 养虾塘C支出
        4.2.1 水-大气界面C排放
        4.2.2 浮游植物呼吸输出C
        4.2.3 沉积物呼吸输出C
        4.2.4 收获养殖生物输出C
        4.2.5 放水输出C
    4.3 养殖期C在沉积物中的滞留特征
    4.4 养虾塘C元素收支核算
    4.5 饲料转化率、养分利用率及C负荷
    4.6 讨论
        4.6.1 养虾塘C输入
        4.6.2 养虾塘C输出
        4.6.3 养虾塘C滞留
        4.6.4 养虾塘C元素的利用效率及养殖水体环境负荷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养虾塘N收支
    5.1 养虾塘N输入
        5.1.1 养殖生物及投喂饲料输入N
        5.1.2 进水及大气降水输入N
    5.2 养虾塘N输出
        5.2.1 水-大气界面N排放
        5.2.2 收获养殖生物输出N
        5.2.3 放水输出N
    5.3 养殖期N在沉积物中的滞留特征
    5.4 养殖期养虾塘N收支核算
    5.5 饲料转化率、养分利用率及N负荷
    5.6 讨论
        5.6.1 养虾塘N输入
        5.6.2 养虾塘N输出
        5.6.3 养虾塘N滞留
        5.6.4 养殖塘N元素的利用效率及养殖水体环境负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养虾塘P收支
    6.1 养虾塘P输入
        6.1.1 养殖生物及投喂饲料输入P
        6.1.2 进水及大气降水输入P
    6.2 养虾塘P输出
        6.2.1 收获养殖生物输出P
        6.2.2 放水输出P
    6.3 养殖期P在沉积物中的滞留特征
    6.4 养殖期养虾塘P收支核算
    6.5 饲料转化率、养分利用率及P负荷
    6.6 讨论
        6.6.1 养虾塘P输入
        6.6.2 养虾塘P输出
        6.6.3 养虾塘P滞留
        6.6.4 养殖塘P元素的利用效率及养殖水体环境负荷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与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稻田综合种养的基本概念
    2.2 循环经济的理论
        2.2.1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定义
        2.2.2 循环经济型农业
    2.3 稻田综合种养的生物学原理
    2.4 稻田综合种养的生态学原理
        2.4.1 稻田综合种养生态系统的构成分析
        2.4.2 稻田综合种养系统的良性循环
第三章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现状
    3.1 国内外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历史与现状
        3.1.1 国内稻田综合种养历史与现状
        3.1.2 国外稻田综合种养历史和现状
    3.2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由来
    3.3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历程
    3.4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的主要生产模式
        3.4.1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
        3.4.2 “稻-鱼”综合种养模式
        3.4.3 “稻-鸭-鱼”综合种养模式
        3.4.4 “稻-鳅”综合种养模式
        3.4.5 “稻-蛙”综合种养模式
        3.4.6 “稻-鳖”综合种养模式
        3.4.7 “稻-蟹”综合种养模式
    3.5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特点
        3.5.1 稻田综合种养已逐渐形成规模化经营格局
        3.5.2 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政策扶持力度大
        3.5.3 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日趋成熟,效益趋于稳定
        3.5.4 科技支撑力度大,技术推广普及
        3.5.5 综合效益高,示范引领到位
    3.6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的推广前景
    3.7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效益对比分析
        3.7.1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3.7.2 生态效益对比分析
        3.7.3 社会效益对比分析
第四章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4.1 稻田综合种养规划布局问题
    4.2 劳动力技术要求高和人力资源问题
    4.3 技术推广和引导机制问题
        4.3.1 产业化发展的配套体系不完善
        4.3.2 资金缺乏、引导机制不完善
        4.3.3 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
    4.4 品牌建设问题
第五章 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建议
    5.1 合理规划,适当集中连片发展
    5.2 建立养殖与推广基地,提供推广渠道
        5.2.1 建设稻田综合种养标准化示范区
        5.2.2 完善稻田综合种养产品营销管理体系
        5.2.3 培育和宣传农产品知名品牌
        5.2.4 稻田综合种养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5.2.5 培育稻田综合种养新型经营主体
        5.2.6 健全和完善科技推广平台
    5.3 提高认识,健全政策扶持引导机制
        5.3.1 完善扶持政策
        5.3.2 探索金融服务政策
        5.3.3 建立规范诚信市场
    5.4 以市场为导向,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苦草用作草鱼饲料原料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沉水植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
        1 治理富营养化水体
        2 加工为肥料
        3 直接或间接用作燃料
        4 药用价值
        5 用作饵料与饲料原料
        6 其他资源化利用方式
    研究展望及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苦草粉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与生理生化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与实验饲料
        1.2 实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1.4 攻毒实验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饲料中的苦草粉含量对草鱼生长性能与形体指标的影响
        2.2 饲料中的苦草粉含量对草鱼消化酶活力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3 饲料中的苦草粉含量对草鱼生化指标的影响
        2.4 饲料中的苦草粉含量对草鱼抗感染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3.1 苦草粉作为饲料原料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苦草粉作为饲料原料对草鱼肠道部分消化酶及饲料表观消化吸收率的影响
        3.3 苦草粉作为饲料原料对草鱼组织生化指标的影响
    4 结论
第二章 苦草粉对草鱼幼鱼肌肉营养成分及胶原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与实验饲料
        1.2 实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草鱼幼鱼肌肉成分
        2.2 草鱼幼鱼肌肉脂肪酸
        2.3 草鱼幼鱼肌肉氨基酸
        2.4 肌肉胶原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
    3 讨论
        3.1 苦草对草鱼幼鱼肌肉营养成分及胶原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2 苦草对草鱼幼鱼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3.3 苦草对草鱼幼鱼肌肉氨基酸的影响
    4 结论
第三章 苦草对草鱼幼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与实验饲料
        1.2 样本采集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结果
        2.1 物种注释与评估
        2.2 物种组成分析
    3.讨论
    4.结论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苦草对草鱼幼鱼肠道代谢的影响
    1 样品采集
    2 实验方法
    3 样本分析与数据处理
        3.1 分析流程
        3.2 数据处理
    4 结果
        4.1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4.2 样本的对比分析
        4.3 差异代谢物
        4.4 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第五章 实用饲料搭配新鲜苦草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组织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饲料
        1.2 实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种喂养模式下草鱼生长性能与形体指标
        2.2 草鱼消化酶活力的比较
        2.3 两种模式下草鱼生化指标的比较
        2.4 肌肉营养成分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近红外机器视觉的鱼类智能投喂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鱼类摄食行为及影响因子研究
        1.2.2 摄食行为监测及量化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投喂控制模型及算法的研究现状
        1.2.4 智能投喂设备和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5 小结
    本章内容的支撑成果
第2章 基于灰度梯度共生矩阵的反光帧分类及处理方法
    2.1 引言
    2.2 基于灰度梯度共生矩阵的反光帧分类及处理方法实现
        2.2.1 反光帧类型定义
        2.2.2 基于灰度梯度共生矩阵的特征提取
        2.2.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矩阵分析及降维
        2.2.4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参数优化
        2.2.5 反光帧分类及处理方法的性能评价
    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2.4 实验及讨论
        2.4.1 实验系统
        2.4.2 反光帧分类结果
        2.4.3 PCA和 GLGCM对分类器性能的影响
        2.4.4 参数优化方法对分类器性能的影响
        2.4.5 与其他反光帧处理方法的性能表现比较
    2.5 小结
    本章内容的支撑成果
第3章 基于改进多尺度Retinex算法的图像自适应对比度增强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改进多尺度Retinex算法的自适应增强方法实现
        3.2.1 多尺度Retinex算法
        3.2.2 多尺度Retinex算法的自适应改进
        3.2.3 图像自适应对比度增强方法实现流程
        3.2.4 图像增强质量评估
    3.3 自适应图像增强方法的仿真结果
    3.4 实验及分析
        3.4.1 养殖现场图像增强结果
        3.4.2 图像增强的定量评价指标
        3.4.3 与其他图像增强方法的比较
        3.4.4 不同品种鱼类图像增强效果评价
        3.4.5 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图像增强效果评价
    3.5 本章小结
    本章内容的支撑成果
第4章 基于改进快速并行细化算法的鱼类重叠图像分割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改进快速并行细化算法的鱼类重叠图像分割方法实现
        4.2.1 基于形状因子的重叠区域判定
        4.2.2 基于曲率尺度空间的角点探测
        4.2.3 基于改进快速并行细化算法的骨架提取方法
        4.2.4 轮廓交叉点提取
        4.2.5 重叠分割
        4.2.6 算法评价指标
    4.3 实验及分析
        4.3.1 重叠区域判定结果
        4.3.2 角点探测结果
        4.3.3 改进的快速并行细化算法结果及分析
        4.3.4 重叠分割结果
        4.3.5 不同图像分割算法结果比较
    4.4 本章小结
    本章内容的支撑成果
第5章 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和图像纹理的摄食行为量化和分析方法
    5.1 引言
    5.2 摄食行为量化指标的提取方法实现
        5.2.1 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的聚集度计算
        5.2.2 基于图像纹理的抢食度计算
    5.3 实验及分析
        5.3.1 鱼类特征提取结果
        5.3.2 聚集度的变化规律及性能评价
        5.3.3 抢食度的变化规律及性能评价
        5.3.4 聚集度和抢食度的整体变化规律
        5.3.5 相机位置对行为量化指标精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本章内容的支撑成果
第6章 基于ANFIS的鱼类智能投喂决策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ANFIS的智能投喂模型构建
        6.2.1 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系统
        6.2.2 混合学习算法
        6.2.3 智能投喂模型的整体架构
        6.2.4 方法性能及功能评价指标
    6.3 投喂模型仿真结果
        6.3.1 隶属度函数仿真结果
        6.3.2 摄食行为指标与投喂决策输出
    6.4 实验及分析
        6.4.1 隶属度函数对决策准确率的影响
        6.4.2 投喂模型的性能评价
        6.4.3 投喂决策方法对水质的影响
        6.4.4 投喂决策方法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6.4.5 投喂决策方法对饲料消耗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本章内容的支撑成果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6)大菱鲆集约化养殖水质参数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实验背景概述
    2.1 大菱鲆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现状
        2.1.1 大菱鲆的特性
        2.1.2 野生大菱鲆的产量
        2.1.3 大菱鲆养殖的生态环境
        2.1.4 大菱鲆养殖的发展与现状
    2.2 常用的氨氮测量方法及优劣
        2.2.1 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危害
        2.2.2 纳氏试剂法
        2.2.3 次溴酸盐氧化法
        2.2.4 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2.2.5 软测量法
        2.2.6 其他测量方法
    2.3 集约化循环水养殖水环境氨氮测量方法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养殖环境搭建及数据采集
    3.1 集约化循环水大菱鲆养殖水环境的构成
        3.1.1 集约化循环海水养殖区
        3.1.2 传感器的选型
        3.1.3 PLC及上位机系统
    3.2 饲养环境及管理办法
    3.3 实验数据采集
        3.3.1 传感器直测数据的采集
        3.3.2 养殖水体中氨氮的测量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4.1 软测量技术的原理
    4.2 辅助变量选择与数据预处理
        4.2.1 辅助变量的选择
        4.2.2 数据预处理
    4.3 BP神经网络
        4.3.1 BP神经网络的原理
        4.3.2 BP神经网络的计算方法
        4.3.3 BP神经网络的构建
    4.4 支持向量机
        4.4.1 支持向量机模型的简介
        4.4.2 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回归原理
        4.4.3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4.5 遗传算法优化比对
        4.5.1 遗传算法
        4.5.2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实现
        4.5.3 遗传优化的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7)虾—贝—藻综合养殖结构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 我国对虾养殖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1 我国对虾养殖的发展历史
        1.2 我国对虾养殖的现状
    2 我国对虾养殖业存在的环境问题与治理措施
        2.1 我国对虾养殖业存在的外源性污染
        2.2 对虾养殖内源性污染
    3 海水污染的治理手段
        3.1 物理方法
        3.2 化学处理法
        3.3 生物处理法
    4 国内外净化养殖废水的研究进展
        4.1 贝藻混养对水质的净化处理
        4.2 菌藻共生系统净化水质
        4.3 微生态制剂净化水质
        4.4 我国海水综合养殖结构的发展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5.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大型海藻的筛选及养殖密度的确定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海藻对营养盐的吸收率
        2.2 海藻的特定增长率
    3 讨论
第三章 三种底栖型贝类的筛选及密度的确定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养殖密度的光滑河蓝蛤对营养盐的去除率
        2.2 不同养殖密度的缢蛏对营养盐的去除率
        2.3 不同养殖密度的泥蚶对营养盐的去除率
    3 讨论
第四章 蓝蛤与江蓠混合养殖的初步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贝藻混养对营养盐的去除率
        2.2 贝藻生长特性
    3 讨论
第五章 泥蚶不同浓度EM菌净化对虾尾水的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五组处理对营养盐去除率的比较
        3.2 EM菌与贝类联合净化含氮物质的研究
        3.3 EM菌与贝类联合去除磷酸盐的研究
    4 综合养殖系统设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鳜鱼的地理分布
    2 鳜鱼的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2.2 生活习性
        2.3 食性特征
        2.4 生长特性
        2.5 繁殖习性
    3 水体环境的适应性
        3.1 水温
        3.2 溶解氧
        3.3 pH
        3.4 氨氮
        3.5 亚硝酸盐
    4 鳜鱼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4.1 养殖模式
        4.1.1 池塘养殖
        4.1.2 湖泊、水库等养殖
        4.2 鳜鱼饵料
        4.2.1 鲜活饵料
        4.2.2 配合饲料
        4.3 养殖环境
        4.3.1 池塘条件
        4.3.2 清整消毒
        4.4 水质调控
        4.4.1 水位调节
        4.4.2 水质调节
        4.4.3 微生物制剂应用
        4.5 疾病防治
        4.5.1 预防措施
        4.5.2 常见病害治疗
        4.6 捕捞工具
        4.7 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4.7.1 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4.7.2 HACCP体系的应用
    5 研究背景、内容和意义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鳜鱼高效养殖技术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池塘条件
        1.1.1 鳜鱼池塘
        1.1.2 鳜鱼池塘
        1.2 清塘施肥
        1.2.1 鳜鱼池塘
        1.2.2 鳜鱼池塘
        1.3 苗种放养
        1.3.1 克氏螯虾苗种放养
        1.3.2 常规饵料鱼投放
        1.3.3 鲮鱼苗放养
        1.3.4 鳜鱼苗投放
    2 日常管理
        2.1 饲养投喂
        2.1.1 克氏鳌虾养殖
        2.1.2 鲮鱼饲养
        2.1.3 鳜鱼饲养
        2.2 水质管理
        2.2.1 鳜鱼池塘
        2.2.2 鲮鱼池塘
        2.3 病害防治
        2.3.1 鳜鱼
        2.3.2 鲮鱼
    3 试验结果
        3.1 2014年试验情况
        3.2 2015年试验情况
    4 分析与讨论
        4.1 技术可行性分析
        4.2 疫病预防措施总结
        4.3 鲮鱼为主饵料鱼的优与劣
        4.4 捕捞工具的选择
    5 小结
第三章 EM菌简易培养及在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1 EM菌简易培养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设计
        1.2 培养方法
        1.2.1 水体除氯
        1.2.2 接种培养
        1.3 实验结果
        1.4 分析与讨论
    2 EM菌培养液应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池塘条件
        2.1.2 清塘施肥
        2.1.3 鱼苗放养
        2.1.4 试验管理
        2.1.5 试验设计
        2.2 试验结果
        2.2.1 水质测定结果
        2.2.2 池塘底质比较
        2.2.3 投入成本
        2.2.4 饵料系数
        2.2.5 养殖产量
    3 分析与讨论
        3.1 EM菌的生态效益
        3.2 EM菌的经济效益
        3.3 EM菌的社会效益
    4 小结
第四章 鳜鱼专用捕捞网具制作研究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网具结构
        1.2 盛鱼网箱
        1.2.1 材质选择
        1.2.2 网目大小
        1.2.3 网箱规格
        1.2.4 舌头网大小
        1.3 赶鱼连网
        1.3.1 材质选择
        1.3.2 网目大小
        1.3.3 网片形状
        1.3.4 上纲浮子
        1.3.5 下纲沉子
        1.3.6 网套作用
    2 应用研究
        2.1 网具安装
        2.2 网具操作
        2.3 应用结果
    3 分析与小结
    4 注意事项
第五章 HACCP体系在鳜鱼养殖中的应用
    1 前期准备工作
        1.1 试验基地描述
        1.2 成立HACCP小组
        1.3 产品特性描述
        1.4 养殖过程流程图制定
    2 危害分析
        2.1 生物性危害
        2.1.1 寄生虫危害
        2.1.2 病毒性危害
        2.1.3 致病菌危害
        2.2 化学性危害
        2.2.1 重金属危害
        2.2.2 药物残留危害
        2.2.3 饲料添加剂危害
        2.3 物理性危害
    3 确定关键控制点
        3.1 池塘环境
        3.2 苗种选择
        3.3 养殖水质
        3.4 渔药使用
        3.5 饵料管理
    4 建立预防措施和监控体系
        4.1 池塘环境的监控
        4.2 苗种选择的监控
        4.3 养殖水质的监控
        4.4 渔药使用的监控
        4.5 饵料管理的监控
    5 建立验证程序和记录保持
        5.1 应用验证效果
        5.2 做好记录保存
    6 小结
展望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9)舟山市普陀区登步乡水产养殖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水产养殖业
        2.1.2 登步乡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章 登步乡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3.1 登步乡水产养殖业发展历史
        3.1.1 缓慢发展阶段
        3.1.2 初步发展阶段
        3.1.3 稳步发展阶段
        3.1.4 快速发展阶段
    3.2 登步乡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3.2.1 特色优势明显
        3.2.2 育苗技术提升
        3.2.3 围塘面积增加
        3.2.4 养殖模式多样化
        3.2.5 市场竞争趋于饱和
第四章 登步乡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登步乡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问题
        4.1.1 产业结构不合理
        4.1.2 环境污染严重
        4.1.3 病害防治基础薄弱
        4.1.4 水产品质量不高
        4.1.5 抗风险能力弱
        4.1.6 养殖和承包市场混乱
    4.2 登步乡水产养殖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品牌建设落后,产品结构单一
        4.2.2 管理体制不健全
        4.2.3 主体意识薄弱
        4.2.4 科技含量低或技术水平不高
        4.2.5 养殖业人才缺失
        4.2.6 养殖业金融保障制度不完善
第五章 登步乡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5.1 调整产业结构
        5.1.1 调整产业组织模式,发挥协会力量
        5.1.2 养殖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
        5.1.3 加快水产品转型升级
    5.2 正确处理渔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5.2.1 发展科学、适宜的养殖方法
        5.2.2 建立低碳高效型池塘养殖模式
    5.3 加快养殖技术创新力度
        5.3.1 加快抗病害技术的发展
        5.3.2 育苗技术的创新
        5.3.3 饲料技术创新
    5.4 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5.4.1 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5.4.2 完善水产品流通安全管理体系
        5.4.3 完善水产品召回制度
    5.5 加强水产品牌的建设
    5.6 完善金融和保险制度
    5.7 完善招标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文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6.2.1 贡献
        6.2.2 不足
    6.3 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食品安全体系问题
        1.3.2 基于管理学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1.3.3 基于经济学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1.3.4 小结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论文主要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6.1 论文的创新点
        1.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相关理论综述
    2.1 食品安全相关理论综述
        2.1.1 食品安全性概述
        2.1.2 良好行为规范
        2.1.3 食品质量管理
    2.2 水产品相关理论综述
        2.2.1 概念解析
        2.2.2 水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水产品质量管理的外部性理论
        2.2.4 水产品消费者的消费有限理性问题
        2.2.5 水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制分析
        2.2.6 水产品供应链理论
        2.2.7 我国水产品食品安全问题的 SWOT 分析
    2.3 质量管理模型理论
        2.3.1 PDCA 循环
        2.3.2 OPT
        2.3.3 甘特图
        2.3.4 零缺陷管理理论
        2.3.5 6σ
        2.3.6 5S 现场管理法
        2.3.7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3.8 朱兰三部曲
        2.3.9 品管圈理论
    2.4 农产品品牌理论
        2.4.1 农产品品牌的内涵和分类
        2.4.2 农产品品牌特性分析
3 发达国家水产品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启示
    3.1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3.1.1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3.1.2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趋势
    3.2 美国
        3.2.1 美国水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3.2.2 美国水产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3.3 日本
        3.3.1 日本水产品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3.3.2 日本海水养殖产品可追溯体系
        3.3.3 日本水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3.3.4 日本水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3.3.5 日本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3.3.6 日本水产品食品安全“110”报警制度
        3.3.7 日本水产品加工零排放发展
    3.4 韩国
    3.5 挪威
    3.6 发达国家水产品食品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
        3.6.1 建立健全水产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3.6.2 建立完善的水产品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体系
        3.6.3 重视水产品养殖海域环境保护
        3.6.4 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产品食品安全意识
        3.6.5 建设水产品科技支撑体系
        3.6.6 建立水产品可追溯体系
        3.6.7 加强标准化建设,确保水产品食品安全
4 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概况
    4.1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4.2 我国水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和发展现状
        4.2.1 行政管理体系
        4.2.2 法律法规体系
        4.2.3 标准体系
        4.2.4 检验检测体系
        4.2.5 认证体系
    4.3 水产品安全危害因素分析
        4.3.1 自源性危害
        4.3.2 外源性危害
    4.4 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4.5 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5 水产品安全管制作用机制的博弈分析
    5.1 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的假设及变量的选取
        5.1.1 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假设
        5.1.2 博弈模型中变量的选取及符号意义
    5.2 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5.2.1 混合策略下政府与企业博弈模型的建立
        5.2.2 博弈模型的求解
    5.3 基于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的政府行为动机分析
        5.3.1 从政府监管的收入部分来分析其行为动机
        5.3.2 从政府监管的成本角度分析其行为动机
    5.4 基于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的企业行为动机分析
    5.5 小结
6 养殖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6.1 加强对投放饲料的管理和开发
        6.1.1 饲料安全的重要性
        6.1.2 影响饲料安全的因素
        6.1.3 加强对海水养殖投放饲料的管理
        6.1.4 加强对海水养殖投放饲料的开发
    6.2 加强对投放苗种的管理和开发
        6.2.1 加强对水产苗种的管理
        6.2.2 加强对水产苗种的开发
    6.3 提高渔业水域海水污染的监测强度和治理水平
        6.3.1 海水养殖对于海水环境的影响
        6.3.2 我国海水养殖水质标准
        6.3.3 提高对海水水质的监测强度
        6.3.4 加强对海水养殖水域海水污染的治理
    6.4 加强对投放药物的管理和开发
    6.5 鼓励海水健康养殖模式的推广
    6.6 建立海水养殖疾病防治和检测体系
    6.7 建立完善的海水养殖业灾害保障机制
    6.8 建立水产品产地监督抽查抽样制度
    6.9 小结
7 加工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7.1 GMP 与 SSOP
        7.1.1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7.1.2 SSOP(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7.2 建立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
    7.3 加强水产品原料控制和管理
        7.3.1 水产品原料造成的危害
        7.3.2 加强水产品原料控制
        7.3.3 加强水产品原料管理
    7.4 加强水产品加工环境管理
        7.4.1 水产品加工环境不当引起的危害
        7.4.2 加强水产品加工环境管理
    7.5 加强水产品加工人员管理
        7.5.1 水产品加工人员造成的危害
        7.5.2 加强水产品加工人员管理
    7.6 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
        7.6.1 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造成的危害
        7.6.2 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
    7.7 小结
8 市场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8.1 建立水产品可追溯体系
        8.1.1 食品安全追溯技术
        8.1.2 建立水产品可追溯体系
    8.2 建立水产品流通安全管理体系
        8.2.1 流通环节水产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制度
        8.2.2 建立水产品流通安全管理体系具体措施
    8.3 建立严格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8.3.1 水产品检验检测内容
        8.3.2 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8.4 建立水产品召回制度
    8.5 小结
9 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9.1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9.1.1 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9.1.2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9.1.3 无公害产品认证
        9.1.4 绿色食品认证
        9.1.5 有机食品认证
        9.1.6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具体措施
    9.2 建立健全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9.3 推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9.4 推进水产品品牌建设
        9.4.1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特性
        9.4.2 推进水产品品牌建设
    9.5 建立水产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预警体系
        9.5.1 水产品风险评价机制
        9.5.2 水产品风险管理机制
        9.5.3 水产品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9.5.4 水产品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9.6 提升海洋渔业产业化水平
        9.6.1 海洋渔业产业化内部发展机制
        9.6.2 海洋渔业产业化外部辅助机制
    9.7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机制
        9.7.1 政府及政府授权第三方机构
        9.7.2 企业
        9.7.3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9.7.4 海水养殖户和个体摊贩
    9.8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9.8.1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9.8.2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当着重强调企业社会责任
    9.9 建立水产品安全信息平台
        9.9.1 水产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
        9.9.2 水产品安全信息发布内容
        9.9.3 建立水产品安全信息管理监督机制
    9.10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9.11 建立海水养殖产品科技创新机制
        9.11.1 渔业科研机构建设
        9.11.2 渔业硬件设施建设
        9.11.3 渔业科技推广
        9.11.4 渔业科技成果转化
    9.12 小结
10 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重点环节
    10.1 重点环节之一——推行 HACCP 体系
        10.1.1 HACCP 原理简介
        10.1.2 HACCP 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
        10.1.3 HACCP 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10.1.4 小结
    10.2 重点环节之二——推进标准化建设
        10.2.1 产品标准制定和修改的基本原则
        10.2.2 推进海水养殖标准化建设
        10.2.3 推进水产品加工标准化建设
        10.2.4 推进水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
    10.3 小结
11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语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七种实用水产养殖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牡蛎养殖区生态环境调查及影响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因素[D]. 卢钰博. 烟台大学, 2021(09)
  • [2]闽江河口围垦养虾塘养殖期碳、氮、磷元素的收支研究[D]. 赵光辉.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成都平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与效益评价研究[D]. 张小丽.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4]苦草用作草鱼饲料原料的可行性研究[D]. 黄仲园.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5]基于近红外机器视觉的鱼类智能投喂决策方法研究[D]. 周超.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6]大菱鲆集约化养殖水质参数建模方法研究[D]. 张连龙. 大连海洋大学, 2018(03)
  • [7]虾—贝—藻综合养殖结构优化的研究[D]. 周婷婷.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8]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D]. 任信林.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9]舟山市普陀区登步乡水产养殖业发展对策研究[D]. 郑叶. 浙江海洋大学, 2016(03)
  • [10]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 董啸天.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七种实用的水产养殖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