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原山前地区土壤氨挥发物测定试验研究

河北平原山前地区土壤氨挥发物测定试验研究

一、河北平原山前地区土壤氨挥发测定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严明[1](2021)在《水氮管理下夏玉米农田氮素迁移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普遍面临着高产出对应高投入的困境,在小麦和玉米大田种植过程中过量施肥导致作物对氮素的利用率低于国外同类作物。长期过量施氮不仅改变了土壤的营养结构,而且增加了淋溶风险,因此粮食生产过程中研究氮素的迁移转化、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在山东省灌溉试验中心站进行,试验于2019-2020年期间进行,设置了灌溉量和施氮量两因素:2019年试验灌水量两个水平67.5 mm(I1)和121.5 mm(I2),施氮量三个水平145 kg/hm2、195 kg/hm2和245 kg/hm2,共有6组处理(QI1N1、QI1N2、QI1N3、QI2N1、QIN2、QI2N3,注:Q代表2019年处理);2020年灌水量与2019年一致,施氮量在2019年试验基础上优化试验范围,设置两个水平150 kg/hm2和200kg/hm2,共有4组处理(HI1N1、HI1N2、HI2N1、HI2N2,注:H代表2020年处理);除此之外两年均设置空白处理灌水量0mm、施氮量0 kg/hm2,两年所有处理均设置3组重复。通过分析水肥管理对氮素进入农田后在土壤、植株、大气和淋失之间迁移转化的影响作用,优化比选出一套有效提高氮素利用,降低氮素损失的夏玉米水氮管理方案,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有:(1)两年夏玉米农田土壤氮素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两种灌溉水平下,土壤中NO3--N、NH4+-N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I2灌溉水平下各处理土壤NH4+-N含量变化较I1灌溉水平下明显,在拔节期灌水作用下,土壤NH4+-N向下迁移,累积作用增强,减少了土壤NH4+-N存留表层土壤,处理HI2N2相比处理HI1N2氨挥发损失降低20.17%。夏玉米生育期内淋滤液中NH4+-N浓度变化趋势与淋滤液中NO3--N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无机氮素损失主要以NO3--N为主,淋滤液中NH4+-N浓度变化较淋滤液中NO3--N浓度变化有迟滞现象。(2)利用间歇式密闭容器抽气法,相同灌水量条件下,夏玉米种植苗期优化施氮量可显着减少土壤氨挥发损失,处理HI1N1相比处理HI1N2氨挥发损失降低36.04%;提高灌水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加速氨挥发进程、缩短氨挥发作用时间,减少氨挥发损失。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增施氮素更为显着影响土壤氨挥发通量与表层土壤p H之间的相关性,氨挥发通量动态变化特征与表层土壤NH4+-N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夏玉米穗长、穗行数、穗粒数、百粒重四项产量构成因素前后两年之间增产效果基本保持一致,处理HI2N2通过提高穗粒数、百粒重使得产量达到极大值;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之间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处理HI2N1时,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利用率分别为60.24kg/kg、37.18 kg/kg、44.76%,在各处理中最高。(4)对夏玉米植株各器官15N标记氮素来源进行分析,随着氮素施用量增加,各器官中氮素吸收量逐渐增加,拔节期灌水可协同提高夏玉米各器官对氮素吸收利用率,夏玉米生育后期灌水可促进籽粒的氮素转运率;在拔节期灌水作用下不仅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可以显着提高,而且可以降低氮素损失,处理HI2N1与处理HI1N1下相比,夏玉米氮素吸收量提高了15.62%,土壤残留氮素量减少11.85%,氮素损失量减少8.77%;处理HI2N2与处理HI1N2下相比,夏玉米氮素吸收量提高了18.93%,土壤残留氮素量降低4.94%,氮素损失量减少26.58%。(5)综合分析氮素淋溶损失、氮肥利用率、夏玉米产量等指标,在HI2N2的试验方案下,土壤氮素累积作用较低,淋溶损失最低,氨挥发损失较少,氮肥利用率较高,植株中氮素转运科学高效,对于推广大田种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徐芳蕾[2](2021)在《地膜覆盖和氮肥施用对旱作春玉米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文中提出氨挥发是氮肥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减少氨挥发损失是玉米生产中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关键。本文对全国不同区域的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文献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明确了不同区域、不同施肥措施和不同测定方法对氨挥发损失测定的影响;并通过陕西长武的试验研究地膜覆盖、不同氮肥用量以及不同氮肥施用方式(普通尿素一次施肥、普通尿素分次施肥和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一次施用)对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获得以下主要的结果:(1)通过对所搜集文献数据的分析对比,不同区域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的排放强度是不同的,但各个区域的氨挥发损失量与施氮量都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南方地区平均氨挥发损失量最高(28.22 kg hm-2),平均相对损失率为14.9%;华北地区平均氨挥发损失量为26.18 kg hm-2,平均相对损失率为11.2%,而西北地区平均氨挥发损失最低(16.47 kg hm-2),平均相对损失率也最低(6.46%)。在施肥措施上,相较于常规尿素施用,有机肥、缓控释肥等可以有效降低氨挥发排放损失,而使用硝化抑制剂、秸秆覆盖以及沼液添加等施肥措施会造成氨挥发排放的增加。在常用的氨挥发测定方式中,海绵通气法相对于其他密闭通气法和DMT法,数据离散程度较低,分布比较对称,测定效果更好。(2)在不覆盖和覆膜条件下,氨挥发排放速率及累积排放量均随施氮量的上升而增加,氨挥发损失量主要发生在追肥期,2019年和2020年基肥期氨挥发损失量分别占整个生育期的10.13-33.18%、22.00-40.40%。氨挥发的年际变化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高降雨量会抑制氨挥发量。在氨挥发量较高的2020年,覆膜处理没有显着增加中高施氮量条件下的氨挥发,显着降低了低施氮量条件下的氨挥发。(3)在三种施肥方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氨挥发速率及氨挥发累积量均显着增加。尿素分次施用产生的氨挥发量最高(氨挥发累积量2.88-36.84 kg hm-2),且主要发生在雨热同期的追肥期(追肥期挥发占72.24-90.4%);尿素一次施肥产生的氨挥发量相对较少(1.08-10.07 kg hm-2);尿素与控释尿素掺混一次施肥产生的氨挥发量最低(氨挥发累积量在0.96-5.69 kg hm-2)。在覆膜条件下,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掺混一次施肥方式既可减少追肥人工投入,又可减低氨挥发损失,可作为该区域值得推广的绿色施肥方式。

杨羚[3](2018)在《华北地区不同粮饲轮作模式生产能力与环境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基于粮改饲政策的大力推广,目前种植结构调整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不同轮作模式下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量、粗蛋白、纤维素等品质以及经济效益已经展开研究,而粮饲轮作模式下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以及环境效应的分析亟待研究。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在华北平原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以传统轮作模式冬小麦-夏玉米(W-SuM)为参照,设定了黑麦草-夏玉米(R-SuM)、黑麦草-春玉米(R-SpM)、黑麦草-双季饲用玉米(R-DM)和双季饲用玉米(DM)四种不同粮饲轮作模式,探讨不同粮饲轮作中干物质、粗蛋白产出量及N2O、CH4、NH3的排放量和排放特征,同时分析不同轮作模式的养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表观平衡。以生产单位干物质和粗蛋白的气体排放通量为量化指标,在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下,综合分析得到适合本区域的粮饲轮作优化模式,为“粮改饲”的持续有效进行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不同粮饲轮作模式的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生产量的测算,得出R-DM轮作模式最优,其年均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产出量分别达到33320和2579 kg·hm-2,比传统轮作模式W-SuM分别增加了13.2%和12.1%;同时R-DM轮作模式的干物质偏生产力和粗蛋白偏生产力也是最高的,其年均干物质偏生产力和粗蛋白偏生产力分别达到78.4和5.84 kg·kg-1,比传统轮作模式W-SuM分别增加了16.6%和13.2%。(2)不同粮饲轮作模式下氨挥发的年内季节性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R-DM及R-SpM轮作模式氨挥发的春季贡献率要大于夏秋季,春季贡献率范围为53%59%。DM轮作模式的氨挥发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该轮作模式和W-SuM、R-SuM轮作模式的氨挥发春季贡献率均低于夏秋季,夏秋季贡献率为57%74%。不同粮饲轮作的氨挥发累积量和NH3-N损失系数范围分别为13.4323.77 kg·hm-2和4.25.6%,其顺序均为R-DM>W-SuM>R-SpM>R-SuM>DM。(3)不同轮作模式下N2O、CH4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排放特征,各轮作模式均在施肥灌水后和土壤含水量升高情况下出现显着的排放或吸收峰值。N2O累积排放量表现为R-DM>W-SuM>R-SuM>DM>R-SpM,CH4累积吸收量表现为R-DM>R-SuM>DM>R-SpM>W-SuM。(4)综合分析不同轮作模式的氮素表观损失和生产作物植株粗蛋白带来的环境效应,发现黑麦草-双玉米轮作方式具有较高的氮肥效率;同时其产出单位粗蛋白造成的NH3-N损失量和增温潜势排放强度也较低,由此得出该轮作模式的环境风险较低。综上所述,黑麦草-双季饲用玉米轮作模式在粗蛋白、干物质产量上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且干物质、粗蛋白偏生产力较高同时具有较高的氮肥效率和较低的环境风险,因此,黑麦草-双季饲用玉米轮作模式是华北地区粮改饲计划中较为适宜的轮作模式。

杨羚,廖文华,高志岭,王森,张金瑞,赵英杰[4](2018)在《不同饲粮轮作模式生物质、粗蛋白生产潜力和氨排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作物轮作模式中生物质、粗蛋白生产潜力和氨排放,以探讨粮改饲进程中较优的种植模式。以冬小麦—夏玉米(W-SuM)轮作为基准,探讨了华北地区黑麦草—夏玉米(R-SuM)、黑麦草—春玉米(R-SpM)、黑麦草—双季玉米(R-DM)和双季玉米(DM)4种轮作体系的干物质、粗蛋白的生产潜力和氨气排放。结果表明:黑麦草—双玉米轮作模式较好,干物质年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分别达到31 012,2 529kg/hm2,比常规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分别增加了14.3%,8.2%;不同轮作模式下氨排放量为13.4323.77kg/hm2,占肥料氮素投入的4.2%5.6%,排放顺序为R-DM>W-SuM>R-SpM>R-SuM>DM;不同轮作模式氨排放的时间分布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双玉米轮作体系(DM)的氨挥发主要发生在夏季,其夏季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4种轮作模式。黑麦草—双玉米轮作体系在粗蛋白和干物质产量上可能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

山楠[5](2014)在《京郊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利用与损失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京郊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氮素损失严重的问题,于2012年至2013年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温室和北京市房山区农业科学院农业面源污染试验站分别布置盆栽试验和原位土柱定位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氮素去向及损失途径,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氨挥发损失、N20排放损失和氮素淋溶损失。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15N示踪对氮肥在土壤/作物体系中去向的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在22~266mg/kg范围内,玉米生物量在5600~10030mg/kg之间,氮肥的作物回收率、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在11.83%-67.6%、21.01%-39.32%、11.39%~48.85%之间,其中施肥量为N88mg/kg,其作物回收率67.6%,土壤残留率21.0%,损失率11.4%。与N22、44、66mg/kg施肥水平处理相比,植株对15N肥料回收率分别提高了55.8、19.4、28.1个百分点,15N肥料在土壤中残留率分别减少了18.3、11.7、12.7个百分点。15N肥料的损失率分别降低了37.4、7.7、15.4个百分点;与N111、133、177、222、266mg/kg施肥水平处理相比,培养玉米生长期间施肥量为N88mg/kg时,植株对15N肥料回收率分别提高了9.2、12.7、19.5、26.6、28.0个百分点,15N肥料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分别减少了7.5、4.2、14.9、17.8、5.1个百分点,15N肥料在培养玉米生长期间的损失率分别降低了9.2、12.7、19.5、26.6、28.0个百分点。氮素供应不足和过量严重影响着作物产量和氮肥的利用率,因此,施肥量为N88mg/kg,较为科学合理的施肥量。2.氨挥发是氮素主要损失途径之一。该试验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氮肥施用后的13天内。不同施氮水平处理间的氨挥发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冬小麦季,不同施氮处理氨挥发量变化幅度为3.01~21.20kg/hm2,其中冬前基肥时期土壤氨挥发量高于返青追肥时期;夏玉米季,氨挥发量变化幅度为4.75~37.12kg/hm2,其中氮肥追施后的氨挥发量高于氮肥基施后。N3处理,即氮肥施用量为N150kg/hm2时,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氨挥发总量分别为9.46和15.21kg/hm。通过二次曲线的模拟得出,在京郊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当农田土壤氮肥施用量为N150kg/hm2时,挥发损失率最小,作物产量最高。当氮肥施用量超过N150kg/hm2时,氮肥通过氨挥发带来的损失不容忽视。3.在京郊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农田土壤N20排放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日变化规律。冬小麦季N20排放量为0.32~2.34kg/hm2;夏玉米季1.09-15.65kg/hm2。整个轮作周期,小麦季各处理N20排放损失率为0.37%-0.51%;玉米季2.52%-3.64%。由于夏玉米季平均气温高于冬小麦季,因此夏玉米季氮肥施入农田土壤后,土壤N20排放通量高于小麦季。4.京郊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增加施用氮肥量,明显增加了农田土壤硝态氮含量,硝态氮易发生氮素淋洗。通过对淋溶液的测定,冬小麦季,在各个处理水平下,N淋洗量为1.74~4.10kg/hm2;在玉米季,N淋洗量为0.66~9.76kg/hm2。5.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作物的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中氮肥用量在0-400kg/hm2,小麦产量在5045.78~6346.20kg/hm2范围内,玉米产量在7311.6~10389.60kg/hm2范围内。其中氮肥施用量为N150kg/hm2时,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最高,分别为6346.20kg/hm2和10389.60kg/hm2。可见,整个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施用氮肥可以显着提高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当超过作物对氮素的阈值时(150kg/hm2),作物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升高而降低。综上所述,京郊地区基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阶段,合理优化氮肥施用量有利于作物氮素吸收,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肥料氮素在施入农田后各个机制的损失,同时能够保证当地粮食作物的产量,是较理想的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负担的农业措施。京郊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土壤最理想的氮肥施用量为N150kg/hm2。

山楠,毕晓庆,杜连凤,安志装,赵丽平,赵同科[6](2013)在《基施氮肥对麦田冬前氨挥发损失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通过田间原位测定农田氨挥发的方法,研究了京郊不同基施氮肥水平的麦田冬前土壤氨挥发情况及其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麦田土壤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2周内,以施肥后连续采样14 d的氨挥发累积量作为小麦冬前氨挥发总排放量,高施氮量处理的氨挥发总量大于低施氮量处理的氨挥发总量,50400 kg·hm-2不同施肥水平下土壤的氨挥发总量(N)为1.8314.29 kg·hm-2,占施氮量的2.04%6.74%。温度回升也导致了氨挥发量小范围升高。

上官宇先[7](2012)在《垄沟覆膜下土壤CO2和NH3排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垄作覆膜对氨挥发和土壤呼吸的影响,采用密闭法研究了垄作覆膜条件下冬小麦田间氨挥发的动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呼吸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试验于2009年10月-2011年6月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进行,供试品种为小偃22。通过两年大田实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氨挥发主要出现在播种后的一个月内;返青后大大降低,生育期内土壤氨挥发速率先升高后降低。常规栽培土壤氨挥发主要发生在越冬前,其挥发量占总挥发量的80%-95%;而垄作栽培的越冬前挥发量占挥发总量的49%-86%。越冬期前氨挥发累积量符合Elovich动力学方程,而返青期后的氨挥发累积动态过程趋近于直线。2.垄沟覆膜栽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氨挥发机制和过程,大幅度降低土壤氨挥发和氮肥损失。2009-2010,垄作覆膜180kg N/hm2和240kg N/hm2处理下的氨挥发量分别为:1.9±0.2kg N/hm2和2.4±0.7kg N/hm2,而平作180kg N/hm2处理下的氨挥发总量为4.3±0.8kg N/hm2。垄作覆膜比平作180kg N/hm2氨挥发量减少了56.3%和43%。氨挥发造成的氮肥损失由1.6%降低到了0.2%-0.4%。2010-2011年,生育期内垄沟覆膜处理氨挥发累积量为:1.66±0.3kg N/hm2-3.28±0.51kg N/hm2,常规栽培为4.68±0.35kgN/hm2,垄作栽培比常规栽培减少了29.8%-63.8%,氮肥损失率从常规栽培的1.9%下降到了0.3%-0.8%。3.覆膜和垄下施肥均有降低氨挥发的作用,垄下施肥对氨挥发的消减效应大于地表覆膜。越冬前常规栽培土壤氨挥发速率受土壤铵态氮浓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而垄作条件下土壤氨挥发主要受土壤铵态氮浓度影响,地表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通过土壤铵态氮间接影响氨挥发。返青后两种栽培模式下的氨挥发主要受土壤铵态氮浓度的影响。4.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显着,土壤呼吸速率在冬小麦成熟期达到最高,越冬期最低。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垄作处理垄脊(RM)处土壤平均呼吸速率为2.31±0.09μ mol CO2/m2/s,平作处理(TF)处理为1.19±0.19μ mol CO2/m2/s,垄作处理垄沟处(FU)为0.77±0.02μ mol CO2/m2/s。不同时期土壤呼吸日变化趋势不同,越冬前为单峰曲线;土壤呼吸的峰值与土壤温度的峰值吻合。拔节期后RM处的日变化呈双峰曲线;而TF和FU处的土壤呼吸比较平稳,没有明显的峰值。5.在一定范围内(<24-31℃),土壤呼吸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过高反而会抑制土壤呼吸速率。5cm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之间的相关性最好。平作栽培的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交互效应可用函数:f(R)=a(bT2+cT)(1+dln(2W)/T)+e表示。而垄沟栽培垄脊处的土壤呼吸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

上官宇先,师日鹏,韩坤,王林权[8](2011)在《垄作覆膜条件下冬小麦田的氨挥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垄作覆膜下氨挥发特点,采用密闭法研究了垄作覆膜条件下冬小麦田间氨挥发的动态过程,并结合室内模拟比较了覆膜和氮肥深施对氨挥发的影响。大田实验结果表明,垄作覆膜处理可显着减少田间氨挥发。垄作覆膜180 kg N/hm2和240 kg N/hm2处理下的氨挥发量分别为:1.9±0.2 kg N/hm2和2.4±0.7 kg N/hm2,而平作180 kg N/hm2处理下的氨挥发总量为4.3±0.8 kg N/hm2。垄作覆膜比平作180 kg N/hm2氨挥发量减少了56.3%和43%。氨挥发造成的氮肥损失由1.6%降低到了0.2%~0.4%。氨挥发主要出现在播种后的一个月内;返青后大大降低。越冬期前氨挥发累积量符合Elovich动力学方程,而返青期后的氨挥发累积动态过程趋近于直线。覆膜和垄下施肥均有降低氨挥发的作用,室内模拟结果表明垄下施肥对氨挥发的消减效应大于地表覆膜。

卢丽兰,甘炳春,许明会,周亚奎,王旭东[9](2011)在《不同施肥与灌水量对槟榔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利用通气法田间原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灌溉量对槟榔土壤氨挥发速率和挥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槟榔恢复期和出花期追肥灌水后,不同施肥处理均在第3天出现氨挥发速率峰值(0.50—3.42 kg·hm-·2d-1),而后迅速下降并进入低挥发阶段。出花期氨挥发速率峰值(1.50—4.42 kg·hm-·2d-1)比恢复期氨挥发速率峰值明显高。灌水量小(300 m3/hm2)的氨挥发率和总量比灌水量大(600 m3/hm2)的明显减小。在同一氮水平下,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氨挥发率较高。在同一有机质含量条件,氨挥发率随着N肥含量增加而升高。与单施N肥处理相比,有机肥与N肥配施可明显减少氨挥发速率和总量,可减少氮损失。

刘超[10](2011)在《模拟降雨条件下非均质包气带中“三氮”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下水氮污染问题一直是广泛受到关注的问题,而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氮污染物的入渗和降解,进而决定着地下水是否易受到污染及其污染程度。本文针对浅层地下水铵态氮污染较为严重的北京市东郊温榆河沿岸地区,通过一系列钻孔剖面,揭示了区内包气带中氮素的垂向分布特征;以含有细质地透镜体,粗细交错的非均质包气带结构为对象,通过室内砂箱模拟实验,就恒定模拟降雨强度下砂箱中水分运移、铵态氮污染及淋溶过程中氮素的迁移转化和富集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钻孔氮素垂向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9个钻孔铵态氮底部出现累积峰;硝态氮主要表现为表层(30cm)累积和中部含量高的单峰型两种分布类型;氮素分布与岩性无明显相关关系,推测可能是由于包气带粗细分层相互交错的结构影响了地表氮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过程最终导致其分布的复杂化。(2)水分运移实验结果表明,粗细相间的非均质介质中存在水分绕流现象,粗细介质颗粒粒径差距越大,水分绕流越明显;同细砂层相比,亚粘土透镜体中含水率高达29%,说明亚粘土透镜体对水分的滞留能力大于细砂层;铵态氮连续穿透实验结果亦表明质地细密的亚粘土透镜体中铵态氮累积量较高,亚粘土透镜体对铵态氮和水分的滞留能力大于质地较粗的细砂层。(3)铵态氮间歇污染实验表明,历时23个周期89天基本达到吸附-硝化反硝化-吸附的稳定状态。包气带氮素的迁移和分布受介质的非均匀性影响明显,同野外氮素分布规律相似,砂箱上层土壤中硝态氮累积较多,铵态氮和亚硝态氮在砂箱深层土壤中得到累积,同时在上亚粘土透镜体的上下表面土壤中出现较明显的铵态氮和亚硝态氮累积;淋溶试验结果表明,历时9个周期出水氮素含量减少90%,模拟降雨对土层残留氮素具有显着的淋洗效应,而亚粘土透镜体的存在可阻滞氮素的下移。(4)氮平衡计算结果表明:出水淋失总氮量占进入系统总氮量的70%,反硝化损失氮量占进入系统总氮量的17%;本实验条件下硝化反应强烈,反硝化作用相对较弱,大部分氮素以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形态随出水淋失。

二、河北平原山前地区土壤氨挥发测定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平原山前地区土壤氨挥发测定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氮管理下夏玉米农田氮素迁移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肥管理发展概况
        1.2.2 农田氨挥发特征及研究方法
        1.2.3 氮素迁移转化进展
        1.2.4 氮素去向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田间管理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土壤氮素分布淋失特征
        2.3.2 农田氨挥发作用
        2.3.3 夏玉米产量的测定
        2.3.4 氮素利用指标的计算
        2.3.5 植株、土壤的~(15)N同位素丰度和总氮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分析
第三章 水氮管理下夏玉米农田氮素分布淋失特征分析
    3.1 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
        3.1.1 2019年土壤含水率变化
        3.1.2 2020年土壤含水率变化
    3.2 土壤氮素分布特征分析
        3.2.1 水氮管理对土壤NO_3~--N分布的影响
        3.2.2 水氮管理对土壤NH_4~+-N分布的影响
        3.2.3 土壤中总氮分布特征
    3.3 土壤氮素淋失特征分析
        3.3.1 水氮管理对土壤NO_3~--N淋失的影响
        3.3.2 水氮管理对土壤NH_4~+-N淋失的影响
        3.3.3 水氮管理对土壤总氮淋失的影响
    3.4 夏玉米农田氮素淋失量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水氮管理下农田氨挥发特征分析
    4.1 土壤氨挥发特征分析
        4.1.1 土壤氨挥发速率
        4.1.2 土壤累计氨挥发量
        4.1.3 土壤氨挥发损失
    4.2 表层土壤pH变化分析
    4.3 表层土壤无机氮变化分析
        4.3.1 表层土壤NH_4~+-N动态变化
        4.3.2 表层土壤NO_3~--N动态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水氮管理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5.1 水氮管理下的夏玉米产量及构成要素
    5.2 氮肥利用特征指标分析
        5.2.1 氮肥偏生产力
        5.2.2 氮肥农学利用效率
        5.2.3 氮肥利用率
        5.2.4 氮素收获指数
    5.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水氮管理方案
    5.4 夏玉米植株各器官氮素来源分析
    5.5 标记氮肥去向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地膜覆盖和氮肥施用对旱作春玉米土壤氨挥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现状
        1.2.2 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影响因素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氮肥方式及测定方法对中国各地区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数据库来源
        2.1.2 数据分析与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数据库整体情况及各地区氨挥发差异
        2.2.2 各地区氨挥发损失量及相对损失率与施氮量的关系
        2.2.3 不同施肥措施下氨挥发的损失变化
        2.2.4 不同测定方法测定氨挥发的比较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覆膜及施氮量对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方案设计
        3.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肥后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动态变化
        3.2.2 V10 追肥后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动态变化
        3.2.3 R1 追肥后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动态变化
        3.2.4 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及氨挥发损失率
        3.2.5 降雨、土壤含水量及地温对氨挥发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施氮量和施肥方式对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方案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肥后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动态变化
        4.2.2 追肥后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动态变化
        4.2.3 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及氨挥发损失率
        4.2.4 降雨、土壤含水量及地温对氨挥发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华北地区不同粮饲轮作模式生产能力与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详细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粮饲轮作模式的发展状况
        1.2.2 粮饲轮作中黑麦草、饲用玉米产量、品质的研究
        1.2.3 粮饲轮作下环境效应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
        1.3.1 研究目标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
        1.4.1 不同粮饲轮作模式干物质和粗蛋白生产量上的差异分析
        1.4.2 不同粮饲轮作模式N_2O、CH_4、和NH_3的排放特征
        1.4.3 不同粮饲轮作模式氮素平衡的研究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点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植株样品采集与测定
        2.3.2 气体采集与测定
        2.3.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轮作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粗蛋白生产量的影响
        3.1.1 不同轮作模式的干物质产量
        3.1.2 不同轮作模式的粗蛋白生产量
        3.1.3 不同轮作模式干物质及粗蛋白的氮肥效率
    3.2 不同轮作模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2.1 不同轮作模式N_2O的排放速率
        3.2.2 不同轮作模式N_2O的累积排放量
        3.2.3 不同轮作模式CH_4的排放特征
        3.2.4 不同轮作模式CH_4的累积排放/吸收量
        3.2.5 不同轮作模式的综合增温潜势
    3.3 不同轮作模式对农田氨挥发的影响
        3.3.1 不同轮作模式氨的挥发速率
        3.3.2 不同轮作模式氨的累积挥发量
    3.4 不同轮作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4.1 不同轮作模式植株蛋白的环境效应
        3.4.2 不同轮作模式的土壤氮素平衡
4 讨论
    4.1 不同轮作方式生物质及粗蛋白潜力与氮素效率
    4.2 不同粮饲轮作方式的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4.3 氨挥发特征与氮素损失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4)不同饲粮轮作模式生物质、粗蛋白生产潜力和氨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氨排放测定方法
    1.4 氨挥发计算方法
    1.5 植株样品采集与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轮作体系的干物质与粗蛋白产量
    2.2 不同轮作体系下氨挥发的动态变化及累积量
    2.3 不同轮作体系下各时期氨挥发累积量
    2.4 不同轮作体系下的氮素效率
3 讨论
    3.1 氨挥发特征与氮素损失
    3.2 生物质及粗蛋白潜力与氮素效率
    3.3 氨排放时间变化的潜在大气环境影响
4 结论

(5)京郊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利用与损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氮肥施用现状
        1.2.2 氮肥的去向及其环境效应
        1.2.3 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1.2.4 农田氨挥发的测定方法
    1.3 问题的提出
        1.3.1 研究目标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温室培养试验
        2.2.1 供试土壤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 田间小区试验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3.3 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氮条件下氮素去向研究
        3.1.1 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3.1.2 土壤氮素残留规律
        3.1.3 氮素损失状况
        小结
    3.2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不同施氮水平下氮素损失规律
        3.2.1 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土壤氨挥发动态变化
        3.2.2 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N_2O排放通量的日变化规律
        3.2.3 不同施氮水平对土壤氮素淋洗损失的影响
        3.2.4 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综合评价
        小结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土壤N主要损失途径
        4.1.2 影响氨挥发的因素
        4.1.3 影响N_2O排放通量的因素
    4.2 主要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6)基施氮肥对麦田冬前氨挥发损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处理
    1.3 氨气的捕获与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田冬前氨挥发速率及时间效应
    2.2 不同基施氮肥水平下冬小麦田冬前氨的累积挥发量
    2.3 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田冬前土壤的氨挥发总量及损失率
3 结论与讨论

(7)垄沟覆膜下土壤CO2和NH3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温室气体研究进展
    1.3 氨挥发研究进展
    1.4 垄沟栽培垄上覆膜研究进展
第二章 垄沟覆膜下土壤氨挥发及其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与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捕获装置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越冬期前土壤氨挥发速率
        2.2.2 返青期后土壤氨挥发速率
        2.2.3 试验期间田间土壤的氨挥发量及氮素损失率
        2.2.4 越冬期前氨挥发量的累积动态
        2.2.5 返青后氨挥发量累积动态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氨挥发影响因素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与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室内模拟实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覆膜与垄沟栽培对土壤氨挥发影响
        3.2.2 土壤铵态氮浓度变化
        3.2.3 土壤含水量变化
        3.2.4 土壤氨挥发速率的机理模型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土壤呼吸变化动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与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土壤呼吸速率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小麦生长期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
        4.2.2 不同时期土壤呼吸日变化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土壤呼吸影响因素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与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土壤呼吸速率的测定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与温度变化
        5.2.2 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平均呼吸速率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
        5.2.3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之间的关系
        5.2.4 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及含水量的关系
        5.2.5 土壤呼吸与土壤氨挥发之间的关系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垄作覆膜条件下冬小麦田的氨挥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氨捕获装置
    1.4 室内模拟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越冬期前田间土壤氨挥发速率
    2.2 返青期后田间土壤氨挥发速率
    2.3 试验期间田间土壤的氨挥发量及氮素损失率
    2.4 越冬期前氨挥发量的累积动态
    2.5 返青后氨挥发量累积动态
3 讨 论
    3.1 垄沟覆膜下土壤氨挥发动态特征
    3.2 覆膜与垄沟栽培对土壤氨挥发影响
4 结 论

(9)不同施肥与灌水量对槟榔土壤氨挥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氨捕获装置
    1.5 分析方法和结果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秋收后恢复期施肥灌水后槟榔土壤的氨挥发速率
    2.2 花期施肥后槟榔土壤的氨挥发速率
    2.3 不同施肥和灌水量下的氨挥发总量
3 讨论

(10)模拟降雨条件下非均质包气带中“三氮”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均质包气带水分运移研究进展
        1.2.2 非均质包气带污染物运移进展
        1.2.3 包气带中氮迁移转化过程研究进展
    1.3 项目依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包气带垂直剖面中“三氮”分布特征
    2.1 研究区自然状况及水文地质条件
    2.2 主要测试项目和方法
    2.3 研究区包气带垂直剖面中三氮分布特征
        2.3.1 铵态氮分布情况
        2.3.2 硝态氮分布情况
        2.3.3 亚硝态氮分布情况
        2.3.4 分析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拟降雨条件下非均质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研究
    3.1 试验设计
        3.1.1 试验材料与装置
        3.1.2 供试土样基本性质
        3.1.3 介质的装填
        3.1.4 测试指标及分析方法
    3.2 水份运移试验观测内容与方法
    3.3 实验过程
        3.3.1 理想介质染色实验
        3.3.2 实际介质水分染色实验
    3.4 结果分析
        3.4.1 湿润峰运移速率
        3.4.2 湿润峰运移模式
        3.4.3 土壤水势变化规律
        3.4.4 含水量分布规律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拟降雨条件下非均质包气带中“三氮”污染试验研究
    4.1 实验方案
    4.2 铵态氮连续穿透试验研究
    4.3 铵态氮间歇污染出水“三氮“周期变化规律
        4.3.1 出水“三氮”周期变化规律
        4.3.2 出水“三氮”周期内历时变化规律
    4.4 土壤溶液中“三氮”周期变化规律
        4.4.1 各取样点铵态氮周期变化
        4.4.2 各取样点硝态氮周期变化
        4.4.3 各取样点亚硝态氮周期变化
    4.5 “三氮”累积层位分析
        4.5.1 土壤溶液中“三氮”累积分布规律分析
        4.5.2 土中“三氮”累积分布规律分析
        4.5.3 透镜体上下表面氮素分布规律
    4.6 平行实验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拟降雨条件下非均质包气带中“三氮”淋溶试验研究
    5.1 出水“三氮”变化规律
    5.2 土壤溶液中“三氮”累积分布规律
    5.3 “三氮”均衡的计算
        5.3.1 出水流失氮素计算
        5.3.2 挥发氨的计算
        5.3.3 土壤残留氮量计算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河北平原山前地区土壤氨挥发测定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氮管理下夏玉米农田氮素迁移转化研究[D]. 冯严明. 济南大学, 2021
  • [2]地膜覆盖和氮肥施用对旱作春玉米土壤氨挥发的影响[D]. 徐芳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华北地区不同粮饲轮作模式生产能力与环境效应研究[D]. 杨羚.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2)
  • [4]不同饲粮轮作模式生物质、粗蛋白生产潜力和氨排放研究[J]. 杨羚,廖文华,高志岭,王森,张金瑞,赵英杰.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2)
  • [5]京郊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利用与损失研究[D]. 山楠.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4)
  • [6]基施氮肥对麦田冬前氨挥发损失的影响[J]. 山楠,毕晓庆,杜连凤,安志装,赵丽平,赵同科.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3(06)
  • [7]垄沟覆膜下土壤CO2和NH3排放研究[D]. 上官宇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8)
  • [8]垄作覆膜条件下冬小麦田的氨挥发研究[J]. 上官宇先,师日鹏,韩坤,王林权.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05)
  • [9]不同施肥与灌水量对槟榔土壤氨挥发的影响[J]. 卢丽兰,甘炳春,许明会,周亚奎,王旭东. 生态学报, 2011(15)
  • [10]模拟降雨条件下非均质包气带中“三氮”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 刘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标签:;  ;  ;  ;  

河北平原山前地区土壤氨挥发物测定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