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花旗将入股5%

浦发银行花旗将入股5%

一、浦发银行花旗将入股5%(论文文献综述)

刘彬[1](2013)在《基于实物期权方法的外资银行动态进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在我国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市场政策的影响下,外资银行当前进入模式的选择蕴含着未来决策的灵活性,不仅可以选择独立发展模式中的分行转制法人银行,也可以选择股权合作再并购或退出。现有文献对外资银行的动态进入模式研究较少,并且未能契合我国市场和政策的现实背景。因此,本文将立足外资银行发展和研究现状,应用博弈论、实物期权和期权博弈理论,从市场特征和银行特征角度构建外资银行动态进入模式框架并分析其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利用博弈论方法拓展现有静态信贷竞争混合策略均衡模型至多期。研究表明,在多期信贷竞争中本地银行老客户所带来的信息优势将逐渐减弱甚至消除,只有本地银行的甄别能力优势能够存在并影响多期信贷竞争均衡。针对混合策略模型不易于拓展的缺陷,本文在Salop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包含甄别能力、经营效率和网点数量的多期信贷竞争模型,并得到纯策略均衡结果,作为外资银行动态进入模式研究的基础。其次,在“少数股权”政策背景下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对外资银行股权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对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的研究表明,“少数股权”政策放开时间以及学习能力的增加将促使股权合作的外资银行提高努力程度。进一步,建立股权合作外资银行的并购和退出的实物期权模型,研究发现政策对并购期权和退出期权价值分别造成负向和正向影响,而股权合作的机会成本低、经营效率低和股权比例高的外资银行更有可能维持股权合作,即减小并购与退出的可能。然后,在“法人化导向”政策背景下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对外资银行独立发展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法人化导向”政策下外资银行选择先分行后转制法人银行的价值更大,并且对本地市场熟悉、经营效率较高且资金实力较强的外资银行转制意愿更强。进一步,“法人化导向”政策通过限制外资分行业务范围的同时放开外资法人银行业务范围,以及降低外资法人银行运营资金的要求,可以促使外资分行积极转制。接着,在我国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实物期权理论建立外资银行动态进入模式模型。研究表明,在我国这种规模很大且拥有高质量客户小区域和低质量客户大区域的市场上,外资银行当前倾向于选择既在小区域独立发展又入股本地银行的复合模式进入,这样可以既增加未来并购的谈判力又通过学习效应降低在本地市场的信息劣势,进而在政策限制小的情况下执行并购期权进入整个市场,而在政策限制大的情况下执行扩张期权在整个市场独立发展。最后,使用期权博弈方法对本地银行引资竞争和外资银行进入模式进行了研究。对资金充足外资银行进入模式的研究结论表明,只有经营效率很高的外资银行才会选择独立发展,其余情况下外资银行都会选择入股规模较大的本地银行,即引资竞争期权博弈均衡的领导者。进一步,本文研究了外资银行资金受限的情况,经营效率较低的外资银行将以较小股权比例入股规模较大的本地银行或独立发展;经营效率较高的外资银行将入股规模较小的本地银行。

文晖[2](2012)在《浦发VS花旗 一场事先张扬的“离婚”》文中指出外资银行当年进入中国就是为了赚大钱,培育市场、占领市场都是借口、托词,真正能控股一家银行,完全按照自己的模式操作才是外资银行的最佳选择。中国人好客,我们铺下了干净的红色地毯迎接外资银行,但是这些"大佬"们似乎不愿意把鞋擦干净,留下一堆堆尘土在鲜艳的红毯上,绝尘而去。这就是浦发银行和花旗银行"苦恋"、"同居"多年的最后结果。

王月玲[3](2011)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006年12月21日的到来,我国要履行2001年底入世时在银行业方面的承诺,获得国民待遇的外资银行纷纷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空前激烈。同时,《新巴塞尔协议》的推行又对有志于成为全球性商业银行的中资银行提出了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为了能够在短期内快速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我国商业银行积极着手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但是商业银行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国内始终存在着质疑的声音。本文以此背景,通过分析10家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商业银行在引进前后效率的变化,以期能够客观评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否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文章的开始先就境外战略投资者与银行效率理论的内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并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引资状况及特点做了一个概括的介绍,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战略引资具有外资持股比例趋高、外资入股机构和方式呈现多样化等特点,接着分析境外战略投资者从公司治理、制度变革和技术革新等方面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并以公司治理理论、制度变革理论和跨国公司引擎理论为支撑,在综合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财务分析和实证分析两种方法测度了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以来的效率变化。最后,通过财务结果和实证结果的对比分析显示,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确实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应当继续坚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但是,我们在看到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方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给我国金融安全带来的威胁,为了扩大正面影响遏制不良影响,本文在最后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朱盈盈[4](2011)在《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效果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底,中国银行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为了应对“入世”挑战,在监管层的鼓励和推动下,中资银行加快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步伐。注资——重组——引资——上市,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由此破局,战略引资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然而,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每一步都是在争议和期冀中前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亦不例外。一方面,监管层和部分学者对此寄予厚望,希望以引资为契机换机制、换管理、换技术,提升中资银行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对于国有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必要性和交易价格提出质疑,对于引资可能带来的金融安全问题表示担心,对于战略引资的效果颇为怀疑。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很激烈,但是,这些争论大多围绕国有股权是否被“贱卖”、战略引资是否威胁中国金融安全展开,很少关注中外资双方进行战略合作的具体模式和内容。特别是对于战略引资效果这一根本性问题,现有文献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相关经验证据非常缺乏。有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外资双方开展战略合作的现实情况,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计量分析工具,对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效果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首先,剖析了战略引资的制度背景,回顾了外资入股的发展轨迹,梳理了战略引资的现状和特点;以此为基础,紧扣关于战略引资的四点主要争论对现有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有针对性的评述。分析认为: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监管层鼓励和支持的改革路径;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如果将金融安全定义为金融资源的控制权,那么在现有制度和法律框架下,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会威胁中国金融安全;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在引资过程中存在股权“贱卖”;战略引资的效果需要深入研究。其次,在规范分析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利用2006年底前完成战略引资的19家银行在引资前、后各三年的数据,从“引资”、“引智”和“引制”三个方面全面考察了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短期效果。实证结果表明:战略引资后,中资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明显增强,创新能力和经营效率显着改善,但业务结构的变化并不显着,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在短期内也没有明显提高。简言之,“引资”已达目的,“引智”初显成效,但“引制”的效果尚待观察。最后,基于中国银行业的面板数据,在控制选择性偏差和相关变量下,进一步考察了战略引资对中资银行创新能力和信用风险水平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在短期内显着提升了中资银行的创新能力;中资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显着负相关,但整体而言,由于外资“少数股权”的限制,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积极作用有限。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科学地评价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以为探索银行业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合理路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苏晗[5](2009)在《外资银行在华创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外资银行在华国际创业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外资银行在华创业采取的新建投资和并购两种模式的优劣势、发展趋势以及选择不同模式的影响因素,总结出外资银行在华创业模式选择的一般模型。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梳理了大量国际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花旗银行在华创业模式的选择,对外资银行在华创业模式选择的一般模型做了论证。最后,本文得出外资银行在华创业对不同模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我国政府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政策以及外资银行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本文的选题意义在于,在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初期的背景下,从外资银行在华国际创业模式角度进行分析,了解外资银行选择不同模式的目的,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趋势和战略,即对我国银行业应对外资的冲击提供参考,亦对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张华[6](2008)在《外资并购中资银行股权作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也日益加快。外资并购中资银行已成为银行业最抢眼的事件,并购中的股权作价的问题一直是各界争论的焦点。本文首先从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现状入手,结合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的各种具体并购动因,对中外双方进行利益分析,把外资通过并购中资银行股权所能获得的各种利益和好处归结到一些不同的“利益点”,同时,研究分析了国内中资银行吸收外资并购股权所能获得的各种利益和好处,也把这些利益和好处归结到不同的“利益点”。双方所能获得的这些利益点,是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内中资银行积极参与并购股权活动的基本动因,成为影响他们在并购交易中调整出价和要价的基本因素,是交易双方协调作价的出发点。然后本文以国内外股权定价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发生的一些外资并购中资银行股权案例,按照市净率法作价方法把总体交易价格分解为净资产价格和溢价两部分,分别研究它们出现差异的原因,重点结合论文前部分对外方所能获得利益点的分析,把相关利益点解构到无形资产当中,研究外资金融机构对溢价的评估过程和接受程度:同时分析了中方在确定溢价要求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和问题,从而找出导致中外双方出现作价差距的一些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朱盈盈,曾勇,李平,何佳[7](2008)在《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背景、争论及评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背景、现状和特点,并对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引发的几点争论进行了评述。主要结论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监管层鼓励和支持的改革路径;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如果将金融安全定义为金融资源的控制权,那么在现有制度和法律框架下,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会威胁中国金融安全;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在引资过程中存在股权"贱卖";短期内,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不明显,但对资产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正向效应。

欧阳敏[8](2007)在《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的治理效应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及问题按控股股东性质分析,我国的商业银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中央政府控股(中、农、工、建、交)、央企控股(中信、光大、招商)、地方国企控股(浦发、华夏)、地方财政控股(兴业、广发、以及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民企控股(民生、浙商)、外资控股(深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除了民生、浙商和深发展,

欧阳敏[9](2007)在《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从“产权结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银行效率”这一逻辑思路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作用进行分析。全文运用了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分析银行效率时采用了常规的单要素指标分析法与函数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引入外资参股是非常必要的;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有利于银行产权结构的改革和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提高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引入外资参股不会严重影响我国的金融安全,导致金融危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引入外资参股的商业银行效率的相关措施:通过运用DEA方法,分析商业银行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区域还是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域,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后可以选择更合理的发展路径;提高引资入股的比例;改革和完善对代理人的激励机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提高监管效率。

张凯弗[10](2007)在《花旗:年内增持浦发银行》文中提出本报讯 3月14日,花旗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施瑞德向记者透露:花旗集团一直与浦发银行保持着紧密合作,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完成对浦发银行的股份增持。浦发相关人士对此回应称,双方正就增持事宜进行协商,目前倾向于向花旗增发股份的方式,而不是采取大股东之间转让的方式。不?

二、浦发银行花旗将入股5%(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浦发银行花旗将入股5%(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实物期权方法的外资银行动态进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历程
        1.2.1 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
        1.2.2 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入股
        1.2.3 外资银行独立发展
    1.3 文献综述
        1.3.1 外资银行进入动机和影响的研究
        1.3.2 外资银行进入模式研究
        1.3.2.1 独立发展
        1.3.2.2 并购和股权合作
        1.3.2.3 不同进入模式的对比
        1.3.3 现有研究评述
    1.4 本文采用的基本理论
        1.4.1 信贷竞争理论
        1.4.2 实物期权与期权博弈理论
    1.5 问题的提出
    1.6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7 本文主要创新
第二章 中外资银行的多期信贷竞争
    2.1 引言
    2.2 混合策略均衡模型
        2.2.1 模型假设
        2.2.2 单期信贷竞争
        2.2.3 多期信贷竞争
        2.2.4 单期和多期信贷竞争的差异
    2.3 纯策略均衡模型
        2.3.1 模型假设
        2.3.2 多期信贷竞争模型
        2.3.3 模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少数股权”政策与外资银行股权合作
    3.1 引言
    3.2 政策不确定性对入股策略的影响
        3.2.1 政策不确定性假设
        3.2.2 先入股后并购策略
        3.2.3 直接并购策略
        3.2.4 模型分析
        3.2.4.1 学习效应的影响
        3.2.4.2 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
    3.3 并购与退出的实物期权模型
        3.3.1 模型框架
        3.3.2 政策出台后外资银行价值
        3.3.3 政策出台前外资银行价值
    3.4 政策的影响分析
        3.4.1 政策对并购期权的影响
        3.4.2 政策对退出期权的影响
        3.4.3 政策不确定性
    3.5 市场与银行特征影响分析
        3.5.1 市场不确定性
        3.5.2 外资银行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人化导向”政策与外资银行独立发展
    4.1 引言
    4.2 外资银行独立发展的实物期权模型
        4.2.1 分行与法人银行差异分析
        4.2.2 外资银行直接建立分行或法人银行模型
        4.2.3 外资分行转制法人银行模型
    4.3 比较静态分析
        4.3.1 外资分行转制法人银行分析
        4.3.2 外资独立发展模式分析
    4.4 营运资金政策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区域特征的外资银行进入模式选择
    5.1 引言
    5.2 区域特征假设
    5.3 静态进入模式
        5.3.1 外资银行进入前
        5.3.2 外资银行进入后
        5.3.3 静态进入模式分析
    5.4 未来独立发展的扩张期权
        5.4.1 扩张期权模型
        5.4.2 不同进入模式的扩张期权
        5.4.3 扩张期权分析
    5.5 并购本地银行的并购期权
        5.5.1 没有政策限制下的并购期权
        5.5.2 政策限制的影响
        5.5.3 不同进入模式的并购期权
        5.5.4 并购期权分析
    5.6 外资银行动态进入模式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中资银行引资竞争的外资银行进入模式选择
    6.1 引言
    6.2 外资银行入股与本地银行引资的模型
    6.3 本地银行引资竞争的期权博弈
        6.3.1 政策限制
        6.3.2 本地银行参与约束
        6.3.3 外资银行参与约束
        6.3.4 均衡及均衡结果分析
    6.4 外资银行进入模式选择
        6.4.1 外资独立发展实物期权模型
        6.4.2 外资银行进入模式选择分析
    6.5 外资银行资金受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浦发VS花旗 一场事先张扬的“离婚”(论文提纲范文)

终于“离”了
没有分手费

(3)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理论概述
    2.1 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概念界定
        2.1.1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界概念界定
        2.1.2 银行效率的概念界定
    2.2 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理论基础
        2.2.1 制度创新理论
        2.2.2 公司治理理论
        2.2.3 跨国公司引擎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动机
    3.2 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现状
        3.2.1 我国商业银行战略引资的阶段
        3.2.2 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特点
    3.3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前后财务指标的对比分析
        3.3.1 样本银行的选取
        3.3.2 财务指标的选取
        3.3.3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前后的财务指标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DEA 方法概述
        4.1.1 DEA 经济学解释
        4.1.2 DEA 模型概述
    4.2 基于DEA 方法的战略引资对中资银行效率影响研究
        4.2.1 数据来源
        4.2.2 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取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1 基于malmquist 模型的效率测算结果
        4.3.2 基于超效率的Malmquist 指数的动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政策建议
    5.1 微观角度
        5.1.1 战略引资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条件限制
        5.1.2 成功引资对银行自身的要求
    5.2 宏观角度
        5.2.1 一定范围内提高外资持股的比例
        5.2.2 转变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
        5.2.3 对外资的进入要加以规范和引导
        5.2.4 改革完善对代理人的激励机制
        5.2.5 加强关于外资入股立法并增强法律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财务指标
附录B 我国商业银行投入产出指标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效果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中资银行
        1.2.2 战略投资者
        1.2.3 合格的战略投资者
        1.2.4 引资银行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战略引资的背景、现状与文献评述
    2.1 引言
    2.2 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背景
        2.2.1 中国银行业改革
        2.2.2 金融危机和金融开放
        2.2.3 监管层的鼓励和推动
    2.3 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现状和特点
        2.3.1 外资入股步伐加快、比例提高、规模扩大
        2.3.2 外资入股路线变宽,但战略意图贯穿始终
        2.3.3 境外战略投资者呈现多元化特征
        2.3.4 入股安排体现“引资”、“引智”、“引制”多管齐下
    2.4 关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争论和评述
        2.4.1 要不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2.4.2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会不会危害金融安全?
        2.4.3 是不是贱卖国有银行股权?
        2.4.4 能否真正帮助中资银行完善公司治理,提升竞争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战略引资效果的实证分析:基于引资银行数据
    3.1 引言
    3.2 引资效果的度量
        3.2.1 引资效果检验指标
        3.2.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3.2.3 描述性统计
    3.3 实证研究设计
    3.4 实证结果
        3.4.1 回归结果
        3.4.2 稳健性检验
    3.5 实证结果分析
        3.5.1 “引资”效果分析
        3.5.2 “引智”效果分析
        3.5.3 “引制”效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3.7 附录 引资银行的财务重组情况及其检验
第四章 战略引资与中资银行创新能力
    4.1 引言
    4.2 实证研究设计
        4.2.1 中资银行创新能力的度量
        4.2.2 控制变量
        4.2.3 模型设计
    4.3 数据和样本
        4.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3.2 描述性统计结果
    4.4 实证结果
        4.4.1 回归结果
        4.4.3 稳健性检验
    4.5 实证结果讨论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略引资与中资银行信用风险
    5.1 引言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5.3.1 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5.3.2 数据和样本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1 回归结果
        5.4.2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工作与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博期间完成的论文
作者攻博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获得的科研奖励

(5)外资银行在华创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际创业理论
    2.2 国际化理论
        2.2.1 传统的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
        2.2.2 新的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
    2.3 银行国际化理论
        2.3.1 内部化理论
        2.3.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3.3 三分类理论
        2.3.4 追随效应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外资银行在华创业的历程
    3.1 外资银行在华创业的动因
        3.1.1 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
        3.1.2 国内竞争的日渐加剧
        3.1.3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3.1.4 全球经营战略的需要
        3.1.5 分散经营风险的需要
        3.1.6 中国市场的良好发展
    3.2 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政策沿革
    3.3 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五个阶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资银行国际创业模式研究
    4.1 外资银行在华的国际创业模式
        4.1.1 新建投资
        4.1.2 并购
    4.2 选择国际创业模式的影响因素
        4.2.1 东道国的市场集中度
        4.2.2 东道国的法律和监管框架
        4.2.3 对东道国市场的预期
        4.2.4 跨国银行内部因素
        4.2.5 国际化组织的知识传播效应
    4.3 并购与新建投资的比较
    4.4 外资银行在华不同创业模式的发展趋势
        4.4.1 代表处
        4.4.2 分行
        4.4.3 独资银行
        4.4.4 并购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资银行在华创业模式的案例研究——以花旗银行为例
    5.1 花旗银行简介
    5.2 花旗银行进入中国的模式选择
        5.2.1 新建投资
        5.2.2 并购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6)外资并购中资银行股权作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分析方法和文章架构
    1.4 文章中的关键概念的特殊说明
2 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现状分析
    2.1 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现状和特点
    2.2 并购价格分析
3 中外双方参与并购的利益分析
    3.1 外资收购中资银行股权的利益点分析
    3.2 中资银行接受外资并购的利益点分析
4 中资银行股权转让估值模型的实证分析
    4.1 银行股权转让中常用的估价模型
    4.2 我国银行股权转让定价的实例分析
5 中外双方股权作价差异分析
    5.1 中资银行股权作价概述
    5.2 净资产认定方面的差异分析
    5.3 溢价方面的差异分析
6 结论与启示
    6.1 对中资银行接受外资并购的启示
    6.2 对构建外资并购价格形成机制的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背景、争论及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略投资者与合格的战略投资者
二、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背景
    (一) 中国银行业改革
    (二) 金融危机和金融开放
    (三) 监管层的鼓励和推动
三、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现状和特点
    (一) 外资入股步伐加快、入股比例提高、入股规模增大
    (二) 外资入股路线变宽, 但战略意图贯穿始终
    (三) 境外战略投资者呈现多元化特征, 反映出中资银行的定位日益准确
    (四) 入股安排体现“引资”、“引智”、“引制”多管齐下
四、关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争论和评述
    (一) 要不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二)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会不会危害金融安全?
    (三) 是否有贱卖国有股权, 国有资产流失之嫌?
        1. 外资入股价格没有体现重组成本
        2. 境外投资者获得了高回报
        3. 定价机制不合理
        4. 国有商业银行的引资价格低于其他银行
    (四) 能否真正帮助中资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升银行竞争力?
        1. 指标选取
        2. 数据说明及分析
五、结论
    (一)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开放的必然要求, 也是监管层鼓励和支持的改革路径。国有银行需要的战略投资者并非必须是境外战略投资者, 但一定不能没有境外战略投资者。
    (二) 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三) 讨论金融安全, 必须首先界定金融安全的内涵。
    (四) 从中资银行引资的交易条件看, 后引资的银行比先引资的银行取得了更高的市净率;
    (五) 考察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在短期内对中资银行竞争力的影响, 初步结论是:

(8)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的治理效应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及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的总体状况
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的治理效应实证分析
    一、总体分析
    二、个案分析
    (一) 花旗银行参股浦发银行概况
    (二) 治理效应的分析
实证结果的解释
    (三) 个案分析小结
对策分析
    一、重视公司治理文化和理念的更新。
    二、分析银行是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区域还是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域是非常重要的。
    三、从政策层面来讲, 应该考虑适当提高引资入股的比例。
    四、必须提高监管效率。

(9)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意义及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之处
2 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的必要性和意义
    2.1 基于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分析
    2.2 基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的分析
3 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的现状及特点
    3.1 相关政策内容
    3.2 总体状况
    3.3 演进阶段
    3.4 特点分析
4 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的治理效应
    4.1 总体分析
    4.2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引入外资参股的个案实证分析
5 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与金融安全问题
    5.1 金融安全辨析
    5.2 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6 结论与对策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四、浦发银行花旗将入股5%(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实物期权方法的外资银行动态进入模式研究[D]. 刘彬. 电子科技大学, 2013(12)
  • [2]浦发VS花旗 一场事先张扬的“离婚”[J]. 文晖. 英才, 2012(05)
  • [3]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研究[D]. 王月玲. 湘潭大学, 2011(04)
  • [4]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效果的实证研究[D]. 朱盈盈.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5]外资银行在华创业模式研究[D]. 苏晗. 吉林大学, 2009(09)
  • [6]外资并购中资银行股权作价研究[D]. 张华. 暨南大学, 2008(03)
  • [7]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背景、争论及评述[J]. 朱盈盈,曾勇,李平,何佳. 管理世界, 2008(01)
  • [8]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的治理效应实证研究[J]. 欧阳敏. 农村金融研究, 2007(11)
  • [9]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问题研究[D]. 欧阳敏. 暨南大学, 2007(01)
  • [10]花旗:年内增持浦发银行[N]. 张凯弗. 证券时报, 2007

标签:;  ;  ;  ;  ;  

浦发银行花旗将入股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