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拳击训练方法

浅谈我国拳击训练方法

一、我国拳击运动训练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添悦[1](2022)在《高等院校开展拳击运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中认为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也被纳入改革范畴,教育项目也随之面向多样化发展,拳击运动作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在我国体育领域受到了关注。它不仅是人与人体能上的较量,也是心理上的战斗,更被理解为是聪明人与勇敢者的运动。近年来,国家大力普及拳击运动,并且将教育风口面向了学生,自2015年首届"全国大学生拳击锦标赛"的成功举办打响了第一枪。本文主要对拳击运动及其在高校开展的重要性展开论述,提出高校开展拳击运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倪伟涛[2](2021)在《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的上海市居民参与拳击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拳击运动作为一项对抗性强、观赏性佳、功能性明显的体育项目,在全世界拥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发[2014]46号、国发[2019]43号等文件颁布,社会资本不断涌向市场化、职业化的运动项目。上海市以其特有的经济优势,通过不断创新渠道宣传,使上海的拳击项目得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社会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其重点关注多层次的综合影响,在体育领域已有较多应用。本文将社会生态学运用于上海市民参与拳击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有助于由内到外、由微观向宏观深入分析上海市居民参与拳击项目的影响因素,探究多层面的社会生态因素对拳击项目参与者的影响,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性宣传推广策略,进一步激发市民参与拳击项目的热情,提升市民拳击项目参与的持久性。本文首先对上海市居民参与拳击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明确了包括性别、参加运动的频率、时间、参与动机、参与类型、花费情况等基本现状;然后,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对上海市居民参与拳击运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找出主要影响因子和共性规律,以期加快推广上海拳击项目的发展与推广。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上海市居民参与拳击项目的社会生态学因素划分为:个人层、社区层、组织机构层和人际关系层,并呈现以下特征:(1)影响上海市居民参与拳击项目最主要的社会生态学因素是个人层面,其次是人际关系层、社区层,感知最微弱的是组织机构层;(2)从个人层面分析,参与者并没有很明显的感受到身体健康的改善,对下一次拳击运动的期待不够强烈,容易放弃;(3)参与者的主要目的是增进身体健康、塑造体型,但心态上比较急于求成,不愿意花费过多金钱;(4)人际关系层中缺少拳击社群影响,未形成有利于拳击项目推广的社交文化圈;(5)组织机构层感知最为薄弱,软硬件整体较差,无法满足参与者需求。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以下五条建议:(1)拓宽拳击运动宣传渠道,优化拳击资讯内容与质量;(2)丰富拳击俱乐部服务内容,保障拳击参与者各个性化需求;(3)推进拳击活动多样化,坚持以拳会友文化传承;(4)强化拳击参与者锻炼意识,助力其享受多彩生活。

李婷[3](2021)在《不同赛前减重方式对男子拳击运动员一般身体素质及专项能力的影响 ——以上体竞校男子拳击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针对男子拳击运动员采用慢速减重、快速减重这两种不同减体重方法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以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的16名男子拳击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将16名拳击运动员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人。A组为慢速降体重组,在赛前八周进行慢速减重。B组为快速降体重组,在赛前一周进行快速减重。根据两种不同速度的减体重方式对两组男子拳击运动员身体成分、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1.不同减体重方式对男子拳击运动员身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A组(慢速减重组)拳击运动员经过了8周的慢速减重后,身体成分各指标均有所降低,其中体重、体脂肪量和体脂百分比下降幅度较大,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去脂体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B组(快速减重组)变化与A组相同,其中体重、体脂肪量、去脂体重和体脂百分比的降低在统计学上均呈现出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相比,慢速减重的A组瘦体重保留较多,脂肪百分比更低。2.不同减体重方式对男子拳击运动员一般身体素质的影响结果显示:A组(慢速减重组)拳击运动员经过了8周的慢速减重后,3000m成绩(低优指标)有所提高,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立定跳远和30m指标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卧推指标略有下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快速减重组)经过一周的快速减重后,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与实验前相比均下降,其中3000m与30m(低优指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立定跳远和卧推指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相比,B组各项指标的下降幅度都要比A组大。3.不同减重方式对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30s手靶测试中,A组(慢速减重组)拳击运动员经过了8周的慢速减重后,各项指标变化都有小幅度提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平均拳速和总出拳力度指标下降明显,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总出拳数量也有所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一分钟强度沙袋测试中,A组的指标变化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总出拳数量、平均拳速和总出拳力度指标下降非常明显,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战对打测试中,A组的各项指标有小幅度的下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上的下降,其中总出拳力度指标的降低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总出拳数量和平均拳速指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分钟单摇计次测试中,A组的指标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指标有所下降并呈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两种赛前减重方式都能够使男子拳击运动员在赛前达到目标体重,而采用慢速减重方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在尽可能减少脂肪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保持瘦体重。2.对于赛前需减总体重的6%—8%的拳击运动员,采用慢速减重方式对运动员的一般身体素质的影响较小,采用快速减重会对运动员的一般身体素质产生负面影响。3.对于赛前需减总体重的6%—8%的拳击运动员,采用慢速减重方式的运动员专项能力所受到的影响更小,而采用快速减重方式的运动员在各个项目中的出拳力度、出拳速度、出拳力度均受到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4.慢速减重方式比快速减重方式更适合被赛前需减总体重的6%—8%的拳击运动员采用。

吴瑞[4](2021)在《躯干旋转爆发力训练对青年男子拳击运动员击打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专项竞技水平及参赛能力,以促进比赛中技战术能力的良好发挥,取得较好的成绩。2013年国际拳联推出了10分制评分规则,使得拳击项目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前拳击比赛更加注重“对抗”这一本质,这就要求运动员有更强大的技战术水平和体能能力。力量作为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重点内容,一直受到教练员及运动员的重视。但力量训练的复杂性,使得我们需要对拳击项目特征、运动员个人特点以及比赛中运动员及对手的竞技状态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与分析。拳击力量训中结合专项技术动作的动作结构、发力方式,以及能量代谢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力量训练,以便满足于在比赛中对运动员专项体能等能力的要求。在拳击运动员实际训练中使专项力量训练与技战术要求相结合,将力量素质向专项中转化,是做好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重要研究内容。旋转爆发力训练符合拳击专项技术动作的动作模式,对于提升拳击运动员专项能力有一定效果。同时,青年运动员作为后备人才,其训练质量将影响着中国拳击的发展。因此,本文将躯干旋转爆发力训练对青年男子拳击运动员击打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拳击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一定借鉴,以及更加科学化、专项化的训练手段及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测试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男子拳击队20名青年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名,实验前对两组运动员进行相关指标的测试,没有显着性差异。对运动员进行为期8周、24堂训练课的训练实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力量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躯干旋转爆发力训练,以此探讨躯干旋转爆发力训练对青年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击打效果的影响。经过8周实验训练干预后,针对参与实验两组运动员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整理、对比与分析,结论如下:(1)躯干在旋转形式下的爆发力训练,对于提高运动员躯干旋转爆发力值有显着作用,提高了躯干旋转运动的工作效率,更好的发展了躯干部位旋转爆发力能力。(2)躯干部位的旋转爆发力训练,青年男子拳击运动员的直拳击打力量得到了显着性提高,使得躯干核心部位的整体力量水平有所提升,促进了力量的整合与传导,提高了有效拳的质量,对提升运动员击打效果有积极影响。(3)躯干部位的旋转爆发力训练,有效提升了青年男子拳击运动员的直拳击打速度。在旋转形式下的爆发力训练,使躯干部位快速运动的能力有所提升,促进了整体力量的传递与发挥,缩短了动作时间,使击打动作更加流畅,最终加快出拳击打的动作速度。(4)躯干部位的旋转爆发力训练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强拳击运动员在规定时间内的击打能力,通过快速反复连续的训练动作,增强了连续的力量输出和快速反复不间断完成动作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拳击运动员短时击打能力和长时击打能力。

谯洁茹[5](2021)在《对优秀散打运动员谯洁茹跨项拳击下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体育强国背景下,竞技体育日新月异,至2022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习总书记提出了“参赛要出彩”的目标的同时,国家体育总局苟局长也致力于推动跨项选材选拔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家队的选拔体制,为更多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条为国争光的道路。抓住冬奥发展机遇,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拓宽运动员发展道路具有积极意义。借鉴国内外选材的成功案例,这些成功案例证明了跨界跨项选材的可行性。夏季奥运会男子轻重量级拳击赛冠军伊根·爱德华,同时也获得了冬奥会男子私人雪橇冠军;李娜最初练习的运动项目为羽毛球,而成功转向网球并被誉为网球金花;刘翔从开始练的100米和跳高,后练习跨栏,现成为了中国人尽皆知的跨栏第一人……不胜枚举。通过这些前人的借鉴,打响了跨界跨项的响鼓,实行了全国范围内的跨界跨项选材。作为奥运项目的拳击,从中国拳击的发展上来讲在国际上不理想,虽然说近些年在国际上体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但是整体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及相关中心领导通过讨论以便快速实现运动员最佳的人与专项的匹配,结合竞技项目特点从具有相似运动特征的项目中进行优秀运动员的选材,促进运动员完成转型,确立了与拳击接近项目的散打进行跨项。而后成立了国家拳击蓝队,整个选材过程中运用推荐选拔、集训选拔、竞赛选拔等方式选拔优秀人才,从最初选拔出了100多个优秀运动员作为试训运动员,通过层层关卡,最终俩个级别各选定一名散打运动员为正式一号种子,分别是51谯洁茹,60王聪。本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统筹整理出散打转项拳击中的优势及劣势,分析转型的可行性,从理论和实践上,统筹整理出散打转拳击可行性方案。

卢威威[6](2021)在《新疆青少年女子拳击训练及竞赛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国栋[7](2020)在《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规则以综合优势作为评定胜负的依据,突出拳击运动强对抗的本质,从而对拳击运动员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与欧美拳击强国相比,我国男子拳击运动整体实力存在较大的差距,体能上尤为突出。补偿我国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上的短板,缩短与世界男子拳击强队的差距,是提升比赛能力的首要任务。因此,通过对新规则下拳击比赛变化特点以及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为我国男子拳击体能训练树立科学、明确的指导思想,把握正确的训练方向,科学安排体能训练负荷并合理运用训练手段与方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建立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运动员体能水平诊断,可加深对我国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特征的认识,了解制约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进行个体态势与差距诊断,定量认识每名运动员体能总体发展水平与期望值差距,提高拳击体能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本文以新规则下拳击比赛变化对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影响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专家调查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特征;其次,通过筛选典型体能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标准三个步骤,构建轻量级别、中量级别和重量级别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最后,通过建立体能各级指标的优、劣势临界值和目标挑战模型,完善拳击运动体能训练理论,为定量评估不同体重级别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新规则下拳击比赛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1)比赛中场上运动变化:“重拳技术和围绳防守战术运用次数明显增多,有效进攻时间更多,持续交手时间更长,交手密度增大,肢体关键性技术动作运用增多,对抗强度更大”;2)制胜特征中的制胜依据变化:“比赛能力更加全面”;制胜因素变化:“快、全、控、准、重、变,其中重是新的制胜因素”;制胜策略变化:“进攻、防守积极主动,重拳突破,敢于中近距离的强对抗,不轻敌、不气馁、全力以赴”;3)技术运用变化:“技术运用更全面、组合拳使用频率更高、直拳技术更简洁有效、攻防技术转化节奏更快”。(2)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特征主要表现为:健将组运动员体能各项指标值均优于一级组运动员。不同体重级别中,不同体重级别运动员在长度、围度和充实度指标上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重量级别运动员具有明显的无氧和有氧工作能力弱、力量强、柔韧性好的特征;轻量级别和中量级别运动员具有明显的专项耐力和协调灵敏强的特征。与国外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在体脂率、最大摄氧量、击打力量、反应速度以及柔韧性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建议教练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减脂、耐力、力量、速度和柔韧性训练。(3)通过初选、专家筛选和统计学筛选,最终确定以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3个维度的17项典型性体能评价指标组成的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了运动员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根据体育测量与评价原理制定了三个体重级别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的体能评分标准和等级评价标准,评分标准经回代检验显示能够很好地反映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的实际水平,具有较好的评价效果。(4)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评价指标权重的分析,发现三个体重级别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的体能共性特征:运动素质是影响体能水平的核心因素;围度指标是身体形态的核心指标;无氧、有氧指标是身体机能的核心指标;力量和速度是运动素质的核心指标,其中力量随着体重级别的增加而递增。建议在体能训练中将上述核心指标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5)以第一阶段149名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典型性体能评价指标数据为基础,建立体能各级指标的优、劣势临界值和目标挑战模型,并对第二阶段25名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进行了个体态势诊断和差距诊断,结果表明: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上整体差距较大;柔韧性素质弱是三个体重级别运动员的共性问题;出拳距离、负荷适应和恢复能力、激素水平、柔韧性素质较弱是中量级别运动员的共性问题;专项耐力和柔韧性素质较弱是重量级别运动员的共性问题,较好地反映运动员体能实际水平,说明所建立的优、劣临界值和目标挑战模型具备科学性和准确性,建议在训练实践中投入使用。

秦建[8](2020)在《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国内外文献研究与竞赛实践证明,心理技能训练对高水平运动员获得竞赛的优胜,具有极为显着的效果。加强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培养,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是我国各省市拳击运动队的主要任务与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青少年运动员是技术、体能、特别是心理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敏感与关键期。在青少年的运动训练中,就需要特别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技能培养与发展,这应成为各省市运动队加强青少年训练与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与抓手之一,各省市运动队理应极力提高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与训练水平。然而,目前针对青少年的心理技能的发展与训练往往是各省市拳击队忽略或不够重视的薄弱环节。本研究基于以上国内外背景与现实情况,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方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心理技能现状与发展策略开展了深入研究,得到了一下主要结论与建议:结论:1.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中,男性拳击运动员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年龄段处于11-18岁之间,其中15-16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运动员的运动年限主要集中在3年以下与3-5年这两个年龄段,运动等级多数还处于较低水平,二级以下运动员占比80%。2.浙江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整体水平一般,各因素得分最高的为团队重要性即团队精神(M=3.878),依次排序的结果分别是心理准备因素(M=3.512)、动机因素(M=3.280)、比赛专注度因素(M=3.142)、自信心因素(M=3.169)与焦虑控制因素(M=3.109),队员的焦虑控制环节是薄弱因素,在训练中,我们应在遵循青少年心智发育的规律基础上,注重让青少年减少焦虑,增加自信,专注比赛,从而综合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技能水平。3.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在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性别、运动年限可能是造成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差异的一个因素,而不是直接、决定因素。4.不同运动年限的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在自信心因素上差异性达到显着性水平;随着运动年限的提高,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信心在逐步提高,运动年限是影响自信心这一心理技能的关键,核心因素;我们应发挥运动员运动年限长,自信心强的模式带头作用,“以老带新”,力争实现队员之间的行为影响,逐步提升运动员心理技能。5.不同运动等级的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在信心因素、焦虑控制中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等级是是影响自信心与焦虑控制这两大心理技能因素的关键,核心指标;这反过来证明了运动员心理技能在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的显着作用与地位;通过不断提升运动员的自信心,焦虑控制技能,以及其它心理技能不断促进拳击运动员整体技能水平的提升,从而获得更高的运动等级与比赛成绩。建议:本文主要针对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现状,从明确青少年心理技能发展的理论导向、明确和高度重视心理技能训练的主体与关键:运动员与教练员、制订个性化和专门化的心理技能发展方案、完善和科学化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加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改善心理技能训练效果的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探索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心理技能的发展策略。建议后续研究者可针对更大样本量的青少年与高水平成年拳击运动员,开展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提升的横向与纵向研究,进一步多方面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竞技水平,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的发展策略与方法,进一步拓展,完善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杨兵[9](2020)在《中国拳击运动员由业余向职业转型的研究》文中指出探究中国业余拳击运动员向职业拳击运动员转型的优化路径,旨在促进中国职业拳击运动的发展,推动中国职业体育的发展,进而助力“体育强国”的发展实践。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走访、案例分析法等为研究提供方法支持。研究认为:职业拳击运动是西方文明的具体形式,支持其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环境和中国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完全的西方职业拳击发展方式在中国难以实现理想的发展成效。负责奥运拳击项目的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AIBA)在规则上不允许职业拳击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拳击赛事。基于此,中国优秀的业余拳击运动员主要集中在举国体制内,数量较为充裕且可塑性较高,相反中国职业拳击领域的优秀运动员则较为稀缺,由此形成了业余拳击发展在运动员资源上的“占有”和职业拳击运动员尤其优秀职业拳击运动员资源稀缺的基本矛盾。随着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AIBA)允许职业拳击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规则改革,意味着中国业余拳击发展对运动员资源的需要不再成为业余拳击运动员向职业转型的发展阻碍,原有矛盾得到化解,中国职业拳击和中国拳击运动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中国通过在篮球和网球等项目上创建的中国特色职业体育发展道路被实践证实是符合国情的,对于中国职业拳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此基础上,研究建议:作为业余拳击到职业拳击的中枢转换环节,运动员由业余向职业“转型”的路径应当在现有条件上和新的机遇下进行优化——在“奥运争光”的需要下继续稳抓业余拳击运动的发展,在平衡业余拳击发展需要和职业拳击发展前景的前提下鼓励业余拳击运动员积极向职业转型,以业余发展成果作为职业拳击生涯的重要基点,实现运动员业余拳击生涯与职业拳击生涯的有机衔接,在转型运动员数量规模逐渐增大的基础上促使原本发展相互分离的业余拳击与职业拳击实现互动互促的协同发展。

刘执硕[10](2020)在《上海市大学生对拳击运动“只观不练”现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拳击运动也在悄然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拳击实现了零的突破,并一次性夺得了两枚金牌,此后,我国的拳击运动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拳击是勇敢者的运动项目,尚武精神助力“中国梦””。如今的拳击运动已经开始走进生活,走上舞台,它也被认为是一种健康有益的体育运动,其作为一项合理体育暴力项目对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练起着有效作用。但是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拳击运动在推广方面仍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难,许多年轻人对于拳击运动只是停留在“只观不练”的阶段,实际参与到拳击运动中的人数并不多。因此,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论文的研究过程,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拳击运动的概念、起源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是对国内外研究拳击运动的文献进行综述,同时也对与拳击运动相关的意志品质、暴力美学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整理;第三部分是对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进行了界定;第四部分是通过对体育暴力的认知、合理化体育暴力的分析及对上海市大学生群体参与拳击运动现状的问卷调查和采访,掌握当前年轻人对合理体育暴力的态度、拳击运动的态度以及实际的参与情况。通过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认为受调查的上海市大学生中存在对拳击运动“只观不练”的现象,且为主要趋势,他们对拳击这项合理化的体育暴力运动认识不够全面,缺乏身体体验,不能从拳击中完成锻炼各种意志品质的作用;第五部分是对“只观不练”现象的总结,通过分析认为在人类内心善良的作用下,导致学生对身体体验拳击运动的暴力行为存在排斥心理。而在揭示拳击运动中的善良因素后,这项被合理化的体育暴力提供着有效磨练人的意志的作用,也激发学生重新审视拳击。因此通过学校开展简易的拳击体验教学课,引导“只观不练”的上海市大学生加强对拳击的全面认识,教师教法中采用一些安全系数较高且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以及教学与训练规则对拳击实战的击打限制和护具的改造提高学生参与的安全性,克服学生的心理恐惧,以期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拳击运动的身体体验当中。

二、我国拳击运动训练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拳击运动训练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院校开展拳击运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我国恢复拳击运动的意义
2、我国拳击运动水平的现状
3、在高校开展拳击运动的必要性
4、大学生对于拳击的认识及情趣调查
5、在高校中开展拳击运动的可行性
6、结束语

(2)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的上海市居民参与拳击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章节编排与研究思路
        1.3.1 章节编排
        1.3.2 研究思路
    1.4 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生态学的相关研究
        2.1.1 社会生态学的起源与概念界定
        2.1.2 社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及领域
        2.1.3 社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2.2 拳击项目的相关研究
    2.3 拳击项目参与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4 上海市居民参与拳击项目的相关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设计与假设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3 问卷设计与发放
        3.3.1 问卷设计
        3.3.2 问卷发放
    3.4 研究假设与模型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信效度检验
        4.1.1 信度检验
        4.1.2 效度检验
    4.2 描述性分析
        4.2.1 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4.2.2 行为特征分析
        4.2.3 量表描述性统计
    4.3 社会生态因素与居民行为意向相关性分析
    4.4 社会生态因素与居民行为意向回归关系分析
    4.5 上海市居民参与拳击项目的干预建议
        4.5.1 拓宽拳击运动宣传渠道,优化拳击项目信息质量
        4.5.2 丰富拳击项目服务内容,保障拳击参与者需求
        4.5.3 促进拳击活动多样化,推进以拳会友
        4.5.4 加强拳击文化教育,强化锻炼意识
    4.6 小结
5 结论与不足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第一轮)
附录3 访谈提纲(第二轮)

(3)不同赛前减重方式对男子拳击运动员一般身体素质及专项能力的影响 ——以上体竞校男子拳击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减控体重
        2.1.2 身体成分
        2.1.3 一般身体素质
        2.1.4 专项能力
    2.2 拳击运动的研究现状
    2.3 运动员减控体重的意义
    2.4 运动员减体重的不同方法
    2.5 减重与运动员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
    2.6 拳击运动员减体重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测试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实验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男子拳击运动员实验前后身体成分指标的结果与分析
        4.1.1 男子拳击运动员实验前后身体成分指标的测试结果
        4.1.2 男子拳击运动员实验前后身体成分指标的分析
    4.2 男子拳击运动员实验前后一般身体素质指标的结果与分析
        4.2.1 男子拳击运动员实验前后一般身体素质指标的测试结果
        4.2.2 男子拳击运动员实验前后一般身体素质指标的分析
    4.3 男子拳击运动员实验前后专项能力指标的结果与分析
        4.3.1 男子拳击运动员实验前后专项能力指标的测试结果
        4.3.2 男子拳击运动员实验前后专项能力指标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躯干旋转爆发力训练对青年男子拳击运动员击打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爆发力训练与躯干旋转运动相关研究
        2.1.1 爆发力及训练相关研究
        2.1.2 人体核心区结构特点及训练相关研究
        2.1.3 躯干旋转运动及旋转爆发力相关研究
    2.2 拳击技术结构特点及制胜因素相关研究
        2.2.1 拳击技术结构特点相关研究
        2.2.2 拳击新规则下制胜因素相关研究
    2.3 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击打效果相关研究
        2.3.1 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相关研究
        2.3.2 有关提升拳击击打效果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观察法
        3.2.3 测试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结果
    4.1 训练干预对青年男子拳击运动员躯干旋转爆发力的影响
        4.1.1 实验前两组侧抛实心球测试指标数据对比
        4.1.2 实验前、后两组侧抛实心球测试指标数据对比
        4.1.3 实验后两组侧抛实心球测试指标数据对比
    4.2 躯干旋转爆发力训练对青年男子拳击运动员击打力量的影响
        4.2.1 实验前两组直拳击打力量测试指标数据对比
        4.2.2 实验前、后两组直拳击打力量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4.2.3 实验后两组直拳击打力量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4.3 躯干旋转爆发力训练对青年男子拳击运动员击打速度的影响
        4.3.1 实验前两组直拳击打速度测试指标数据对比
        4.3.2 实验前、后两组直拳击打速度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4.3.3 实验后两组直拳击打速度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4.4 躯干旋转爆发力训练对青年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击打能力的影响
        4.4.1 实验前两组30s、3min击打沙包测试指标数据对比
        4.4.2 实验前、后两组30s、3min击打沙包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4.4.3 实验后两组30s、3min击打沙包指标测试数据对比
5 分析与讨论
    5.1 训练干预对青年男子拳击运动员躯干旋转爆发力的影响分析
    5.2 旋转爆发力训练对青年男子拳击运动员击打力量的影响分析
    5.3 旋转爆发力训练对青年男子拳击运动员击打速度的影响分析
    5.4 旋转爆发力训练对青年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击打能力的影响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对优秀散打运动员谯洁茹跨项拳击下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散打、拳击技术的概念
    2.2 散打、拳击的级别区分
    2.3 散打、拳击技术体系理论
    2.4 散打、拳击技术风格特征
        2.4.1 散打、拳击拳法技术方面相关论述
        2.4.2 散打,拳击步伐技术方面相关论述
        2.4.3 散打、拳击体能方面相关论述
        2.4.4 散打、拳击身体形态、机能特点方面相关论述
    2.5 跨界跨项相关文献
    2.6 文献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录像观察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4.1 谯洁茹转项拳击胜负总体情况统计及分析
    4.2 谯洁茹拳法使用情况分析
    4.3 拳法进攻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4.3.1 远距离主动抢点进攻对比分析
        4.3.2 中距离组合拳法运用比较分析
        4.3.3 近距离处理运用比较分析
    4.4 防守技术运用比较分析
        4.4.1 运用步法移动防守的技术情况分析
        4.4.2 接触式防守运用情况比较分析
    4.5 犯规情况统计与分析
5 队内身体素质常规测试指标对比分析
    5.1 专项耐力素质对比分析
    5.2 绝对力量素质对比分析
    5.3 爆发力量素质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7.1 本研究的不足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体能概念界定
        2.1.2 拳击体能概念界定
    2.2 拳击运动员体能指标的研究
        2.2.1 身体形态指标的研究
        2.2.2 身体机能指标的研究
        2.2.3 运动素质指标的研究
    2.3 运动员体能评价与诊断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德尔菲法
        3.2.5 测试法
        3.2.6 逻辑分析法
        3.2.7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主要内容
    3.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3.4.1 研究重点
        3.4.2 研究难点
        3.4.3 研究创新点
    3.5 研究的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新规则下拳击比赛变化特点分析
        4.1.1 比赛中场上运动变化特点分析
        4.1.2 拳击项目制胜特征变化特点分析
        4.1.3 技术运用变化特点分析
        4.1.4 小结
    4.2 新规则下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特征研究
        4.2.1 身体形态特征
        4.2.2 身体机能特征
        4.2.3 运动素质特征
        4.2.4 小结
    4.3 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4.3.1 构建体能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3.4 评价标准的建立与评价
        4.3.5 评价标准的回代检验
        4.3.6 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结构模型的构建
        4.3.7 小结
5 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水平诊断
    5.1 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诊断方法
        5.1.1 个体态势诊断-雷达分析法
        5.1.2 差距诊断-目标挑战模型法
    5.2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心理技能对拳击运动水平有重大影响
        1.1.2 心理技能是竞技比赛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1.1.3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技能成长的敏感期与关键期
        1.1.4 浙江省对青少年的心理技能的发展与训练不够重视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预期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词界定
    2.2 有关拳击训练理论的研究
    2.3 有关拳击后备人才(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研究
    2.4 有关拳击(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心理能力的研究
    2.5 文献小结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推理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本研究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1.1 性别比例
        4.1.2 年龄比例
        4.1.3 运动年限
        4.1.4 运动等级
    4.2 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2.1 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的总体情况
        4.2.2 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的性别差异
        4.2.3 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的年龄差异
        4.2.4 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的运动年限差异
        4.2.5 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的运动等级差异
    4.3 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发展策略
        4.3.1 明确心理技能发展的理论导向
        4.3.2 明确和高度重视心理技能训练的主体与关键:运动员与教练员
        4.3.3 制订个性化和专门化的心理技能发展方案
        4.3.4 完善和科学化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加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
        4.3.5 改善心理技能训练效果的评价方式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

(9)中国拳击运动员由业余向职业转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中国拳击运动员由业余向职业转型的概况
    3.1 中国业余拳击发展概况
        3.1.1 中国业余拳击管理机构及主要职能事项
        3.1.2 中国业余拳击发展成果的简要回顾
    3.2 中国职业拳击发展概述
        3.2.1 中国职业拳击管理机构概况
        3.2.2 中国职业拳击发展具备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3.2.3 举国体制对中国职业拳击发展的影响
        3.2.4 中国职业拳击发展的症结点
    3.3 中国拳击运动员由业余向职业转型的现状
        3.3.1 中国具备奥运经历的业余拳击运动员向职业转型的概况
        3.3.2 中国业余拳击运动员向职业转型的案例分析
4 中国拳击运动员由业余向职业转型的原因分析
    4.1 运动员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再诉求
    4.2 职业拳击市场的需要
    4.3 中国职业拳击发展的需要
    4.4 中国职业拳击走向世界的需要
5 中国拳击运动员由业余向职业转型的路径探析
    5.1 邹市明成功案例为转型提供现实参考
    5.2 中国职业拳击市场的培育
    5.3 体育经纪人与职业拳击推广人的推动
    5.4 中国拳击从业人员由业余至职业的发展接轨
    5.5 中国业余拳击与职业拳击发展机制由矛盾趋向协同
        5.5.1 周边国家(日、菲)职业拳击发展对中国职业拳击发展的借鉴
        5.5.2 中国业余拳击与职业拳击的协同发展
    5.6 中国拳击运动员由业余向职业转型路径的优化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上海市大学生对拳击运动“只观不练”现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拳击
        2.1.2 体育行为
        2.1.3 只观不练
        2.1.4 意志品质
        2.1.5 暴力美学
    2.2 拳击的起源与发展
    2.3 我国拳击的发展
    2.4 研究现状综述
        2.4.1 拳击的相关研究
        2.4.2 体育行为的相关研究
        2.4.3 意志品质的相关研究
        2.4.4 暴力美学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内容与分析
    4.1 体育暴力的认知
        4.1.1 体育暴力的含义
        4.1.2 体育暴力的内在机制
        4.1.3 体育暴力的表现形式
        4.1.4 体育暴力的特征
        4.1.5 被利用的体育暴力因素
    4.2 合理体育暴力中的体育技术暴力表现
        4.2.1 直接的合理体育暴力运动分析
        4.2.2 间接的合理体育暴力运动分析
        4.2.3 折射的合理体育暴力运动分析
        4.2.4 合理体育暴力对人类社会的积极贡献
    4.3 上海市大学生对拳击运动的参与现状分析
        4.3.1 上海市大学生参与拳击运动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4.3.2 上海市大学生对拳击运动“只观不练”人群的基本情况分析
        4.3.3 上海市大学生对拳击运动参与练习人群的基本情况分析
5 导致“只观不练”现象的原因及措施分析
    5.1 导致“只观不练”现象的原因分析
        5.1.1 观看拳击运动的原因分析
        5.1.2 不参与拳击运动练习的原因分析
    5.2 改变“只观不练”现象的措施
        5.2.1 加强对拳击的全面认识
        5.2.2 尝试着参与到拳击运动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我国拳击运动训练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院校开展拳击运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 刘添悦.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02)
  • [2]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的上海市居民参与拳击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D]. 倪伟涛.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3]不同赛前减重方式对男子拳击运动员一般身体素质及专项能力的影响 ——以上体竞校男子拳击队为例[D]. 李婷.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4]躯干旋转爆发力训练对青年男子拳击运动员击打效果的影响研究[D]. 吴瑞.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5]对优秀散打运动员谯洁茹跨项拳击下的对比研究[D]. 谯洁茹.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6]新疆青少年女子拳击训练及竞赛调查研究[D]. 卢威威.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7]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诊断研究[D]. 吴国栋.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8]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秦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9]中国拳击运动员由业余向职业转型的研究[D]. 杨兵.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上海市大学生对拳击运动“只观不练”现象的研究[D]. 刘执硕.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浅谈我国拳击训练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